大學生就業安全論文(精選11篇)
古典文學常見論文一詞,謂交談辭章或交流思想。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下面是大學生就業安全論文,請參考!
大學生就業安全論文 篇1
摘要:
隨著高等院校招生名額的不斷增加,每年的畢業生人數迅速增多,但是就業崗位仍然保持慢速度增長的現狀。本篇文章主要是針對目前張家口學院的學生就業現狀,對大學生出現就業難的成因進行分析,從而在一定的程度上緩解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保證學生的就業可以順利進行。
關鍵詞:
大學生;就業現狀;就業指導機制
近幾年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水平越來越高,每年高等院校的畢業生人數都在增加,但是目前我國正處于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從而導致目前大學生在就業方面面臨著一個很大的挑戰。當然,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因素還是非常多的,例如學生的專業素養、道德水平、就業意識和就業方向等;并且社會目前的就業供需結構也存在不合理的因素,例如企業在進行招聘時,定的入職門檻過于高,使得很多學生望而卻步。招收人數寥寥無幾,使得很多人擠破額頭;還有就是高等院校不重視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對于大學生的培養方案和社會的需求相脫節。怎樣恰當地解決這一問題,學校、社會等也都采取了很多措施,本篇文章就是以指導大學生就業為切入點,對大學生就業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措施,從而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廣大學生的燃眉之急。
一、大學生就業現狀的深入分析
(一)就業需求。
由于知識經濟的飛速發展,用人單位對于“人才”的定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目前,國際人才標準已經由傳統的“能力取向、資歷取向”向著“品行取向”方面發展。根據對張家口學院的畢業生工作三年的工作能力進行調查,工作能力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溝通能力、學習能力和協調安排的能力。目前,工作單位更加注重所招聘人員的合作意識、創新意識、道德水平、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然而部分成績排名在前的學生缺少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實踐能力,而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的學生學習又不是名列前茅,所以在選擇人才時,招聘單位也面臨著一個艱難的選擇。所以,目前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質”是更加看重的。
(二)就業觀念。
人的觀念和認識決定人的行為,由于不同的人對于同一事物會有不同的認識,所以會產生不用的行為表現。畢業生的就業觀也對自身就業有著非常關鍵的影響。根據對張家口學院的畢業生調查表明,相當數量學生的就業觀念還是比較傳統的,并沒有認識到自己處于一個“大眾化就業”的時代。只有很少部分學生通過激烈的競爭進入社會頂尖的位置,而大部分學生都是從基層的、一般性的工作干起。
(三)就業心理。
目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非常不穩定,并且存在嚴重的從眾心理。由于大學生的就業過程本來就是一個對社會認知的過程,在激烈的競爭過程中,經常會遭遇曲折和坎坷,學生應該認為這是正常的現象,但是很少的學生缺乏屢敗屢戰的勇氣,導致信心嚴重缺乏,從而直接影響求職的積極性。其次就是學生的從眾心理很強,自我獨立的意識比較薄弱,缺乏獨立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非常容易受到朋友和傳統觀念的影響,最后出現人云亦云的現象,從而錯失很多好的就業機會。
二、大學生就業指導機制改革措施
(一)積極融合社會實踐和就業工作。
高校推行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是高校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對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有非常好的作用,大學生可以通過各種社會實踐了解社會、國家、民情,從而增長自己的能力、鍛煉意志品質、完善人格、奉獻社會。大學生可以在社會實踐中進行職業角色的扮演,檢驗自己是否適合這一職業,從而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學校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帶著問題實踐、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思考中解決問題”的社會實踐理念。并且將自己實踐的過程與未來的職業發展緊密結合。充分各種社會實踐的機會,帶領學生走進社會、走進企業,從而激發學生的職業潛能。
(二)發揮全程化就業指導。
大學生處于職業生涯的探索階段,在這一階段,大學生的能力迅速提高,職業興趣也趨于穩定,并且在大學期間能夠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基本的規劃。所以,需要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的教育和職業興趣的培養。但是,學校也應該認識到畢業生能否成功求職,與畢業生本身的實力是有很大的關系的。所以,高校應該對學生加強就業指導,開展相應的教學和實踐活動,從而建立一個比較完善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讓學生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向著自己的方向努力。
(三)樹立大學生的就業資源開發和信息共享的意識。
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是就業信息的閉塞,主要包括就業信息開發的力度不夠、形式單一,并且缺乏實效性。所以,學校的有關部門有義務增強學生的信息共享意識和就業資源開發的意識。首先,學校應該積極響應國家頒布的畢業生就業的相關政策,還應該調動專門的教師指導學生就業,為學生提供就業信息。學校還可以和相關的招聘單位建立招錄合作的平臺,從而促進用人單位和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校還可以邀請一些招聘單位來學校進行宣講,從而有利于學生和用人單位的直接交流,最終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
三、結語
大學生的就業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過程,大學生的就業與本身、家庭和社會有密切的關系,并且與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社會生活的安定和諧、國家的改革發展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息息相關的。所以要想解決大學生的就業矛盾,必須從根本上分析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從根源入手,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確保大學生的就業工作可以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孫微.淺談大學生就業現狀及就業指導[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4年32期.
[2]劉友輛,滿燚.大學生就業現狀與就業指導對策探討[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2年8期.
大學生就業安全論文 篇2
【摘要】
進入21世紀以后,中國高校的畢業生迅速增加,社會的進步導致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大學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沒有得到明顯的提高,更有部分畢業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尤為嚴重,但是企業還是缺乏綜合型的人才。這就矛盾了,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企業招不到想要的人才!本文就是從大學生就業難的本質出發剖析大學生就業所面臨的形勢,深入分析大學生就業的軟肋和誤區,深刻分析當代大學生就業難的本質問題,從而客觀理性地指導大學生就業創業,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有利的引導。
【關鍵詞】
大學生就業;學校教育;社會原因
導致了我國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解決教育本身的探索和實踐問題的根本途徑,從各個角度,不同的時間來解決這個問題。畢業生就業的這種現象是不是唯一可能影響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且對現實社會的穩定提出了挑戰。
一、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
1.大學生自身的素質問題
目前,很多高校都非常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以培養綜合型人才為目的,并采取了很多相應的教育措施。然而,取得的效果卻不盡人意。比如在政治上,一部分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政治立場不夠堅定。在思想上,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上存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容易走向了犯罪的深淵。另外在專業學習上,學習能力差,創新能力差和治學的不嚴謹,少數學生學習不認真,考試作弊的陋習。
2.高校在本身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自2003年中國的第一批入學的學生融入社會,為我們的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逐漸改變了從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畢業生就業市場的龐大的隊伍。隨著全球金融危機,該地區的經濟衰退,社會并沒有提供這么多的工作。導致突然增加就業難現象,凸顯了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其次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而我國高校所培養的人才多在綜合能力上有所欠缺,專業技能不強,很難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來。另外,由于我們的就業指導工作起步較晚,一些高校仍然傳達政策,組織信息,“雙選”一刀切階段,職業指導遠遠不能滿足就業形勢變化和就業改革的需要。
3.不規范,不健全的人才市場機制
在當今就業競爭日益激烈的狀況下,很多大學生為了盡快求得一份工作,往往違背自己的主觀意愿,隨意選擇工作。這樣不能學以致用是對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這也導致了用人單位在用人上的短期行為,這些都是因為大學畢業生不能及時準確的擁有供求信息。企業講究低成本,高效益,不愿接受沒有工作經驗的大學生,寧愿考慮那些在職培訓中的社會人員,這些因素就間接導致了大學生就業困難。
二、大學生就業難的分析
1.我國勞動力總體上供過于求
高校畢業生和社會需求,高等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過渡段未配置的快速發展之間的矛盾的本質整體供應的矛盾。
首先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每年擁有很多新增勞動力,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人口基數大,企業創造的就業崗位,遠遠達不到新增勞動力的增加。在這種大環境下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就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出現了畢業生數量急劇增加而就業崗位增長緩慢這樣的尷尬局面。其次,隨著社會的發展,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時期,隨之高校擴招成了一種必然趨勢,然而這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高校畢業生迅速的增加。然而社會人力資源相應對大學畢業生的需要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增加,這必然就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
2.大學生就業時的心理問題
大學生群體是個體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長過程中一個特殊的群體,因為當前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使就業問題給大學生帶來了較大的心理壓力。許多大學生在就業時既希望謀到理想的職業,又擔心用人單位的拒絕,這樣導致了精神上的緊張不寧,意志消沉,和行為上反應遲鈍,無所適從。甚至還有的大學生在就業時顯得過于急躁,整個就業期情緒始終處在亢奮狀態,常常心急如焚,東奔西走,希望找到合適的工作,但又缺乏就業形勢的理性思考,做了很多吃力不討好的事。這些心理問題無疑給大學生在就業時帶來不利影響,使得他們面臨著現實生活和心理的雙重壓力,給就業率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3.用人單位盲目設置的各種條件
大學生就業困難很重要的原因是用人單位對工作經驗要求嚴格,許多用人單位都要求求職者擁有多年的工作經驗,對于這種狀況很多大學畢業生往往因為工作經驗不足致使理想的工作失之交臂。而且很多企業沒有想過長遠的人才戰略,一味追求名牌大學,高學歷,不考慮用人為才,僅僅以這些硬性規定,將很多畢業生拒之門外。
4.企業缺乏培養人才得長效機制
隨著這些年經濟的發展,自主擇業已經成為當今大學生的一種潮流,但是還是有一些因素是大學生就業的攔路虎,如檔案、戶籍等。部分企業招聘的時候以不是本市戶口而把求職者拒之門外,很多大學生因此與工作無緣。在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難這一社會現狀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我們必須對就業現狀做出針對性的剖析,然后調動社會各層多種力量,對他們多多關注,做出多方努力。針對大學生就業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有目的和針對性的將各種措施和方案實施下去。
三、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對策
1.大學生自己做出調整和努力
首先,放低姿態,確定新的就業觀。大學生應該放棄“社會精英”的復雜的現實,建立就業流行的看法,有許多空閑的位置,小城市,村莊和社區中的其他地方急需人才,應該建立一個基層的意識,職業意識到基層行使其挖掘潛在的斗爭意識。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僅僅530萬,2009年擁有了580萬,2010年達到了630萬人,2011年畢業生人數已超過650萬人,”而社會對人力資源的需求卻增長緩慢,這種狀況對大學生就業的形勢非常不利,迫使大學生就業走向大眾化。對于這種情況,大學生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質,掌握就業的主動權。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畢業生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過硬本領,以便采取主動,在就業競爭中尋求自己的理想的工作。其次,大學生可以選擇自主創業,以自己的專業技能謀求發展。這就要求大學畢業生擁有敏銳的眼光,瞄準商機,發揮自己的專業知識,來緩解就業的壓力。不僅帶動了社會的經濟發展,也給更多了求職者創造了就業機會。
2.建立健全學校辦學機制,努力提高學校辦學質量
為迎合市場要求,高校應合理調整學科結構和專業設置,開展就業指導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就業指導隊伍。這支隊伍,不僅能夠提高從事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專職人員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同時,也積極吸收了大量專長的老師到就業指導的隊伍中來。它以教學形式多樣化、教師隊伍化、教學機構完善化、教學管理規范化和學科研究先進化為目標, 能夠全面加強就業指導課程建設,這樣,不僅打破了應屆畢業生的局限性,也將就業指導工作貫穿于大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
3.完善政府服務職能
首先,政府應規范就業市場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并逐步納入法制系統工作的畢業生,和規范化的軌道。這樣,就能夠消除畢業生在就業方面的歧視,從而打破了由于戶籍制度造成的市場分割問題。其次,政府應該鼓勵大學生投身西部,對到西部縣以下基層單位和艱苦邊遠地區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實行來去自由的政策,戶口可留在原籍或根據本人意愿遷往西部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工作滿5年以上的,根據本人意愿可以流動到原籍或除直轄市以外的其他地區工作,一旦落實了接收單位的,接收單位所在地區應準予落戶。這樣,不僅維護了社會的穩定,也體現了國家“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另外我國也應制定相關的政策,鼓勵大學生投身基層實現就業,鍛煉成才。對此政府還應建立高校畢業生失業保障和培訓機制,不僅大大降低了畢業生的失業率,也讓我國的寶貴人力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4.網羅校友資源,多渠道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
當代大學生就業將成為我國面臨的最嚴重挑戰之一,社會已構成各種形式,為大學生提供職業學校,中介機構,媒體多渠道的職業指導模式,通過不斷的指導和服務,繼續探索新模式的大學就業指導已開辟了廣闊的空間針對專業特色,利用校友、老師的資源,有針對性的進行相關專業的小型專場招聘會,以便使畢業生能夠學以致用,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總而言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為正被就業壓力困擾的大學生提供解決的方法,才能幫助他們走向一條穩定的道路,從而選擇一個更好的未來。我相信,通過政府、學校以及社會共同的努力和幫助下,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是能夠妥善解決的,高校畢業生必然實現充分就業。活躍的生產力作為中國龐大的人口和廣闊的勞動力,高校畢業生,在各自的工作崗位,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劉春雷.當代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吉林大學,2010.
[2]孫雪菲.我國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比較研究[D].沈陽航空工業學院,2010.
[3]周立.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實現過程中的社會支持研究[D].西南大學,2010.
[4]馮彩虹.淺析當代大學生就業形勢[J].榆林學院學報,2010,04.
大學生就業安全論文 篇3
摘要:
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就業是我國就業問題中帶有戰略性的核心問題。然而大學生“畢業就失業”,早已不是危言聳聽,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當前我國一系列就業問題中一道特殊的難題。其實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其中就業素質是最重要的一方面,高校希望培養出高素質人才,同樣,企業也希望吸納高素質人才。本調研通過研究大學生就業素質,并對其調查,了解大學生應具備何種素質來應對就業和企業又看重大學生的哪些素質,從而為大學生和企業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
關鍵詞:
學生,素質,就業,思考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就業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尤其是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成為關注的焦點。不難發現,大學生的就業難的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高校的高度重視。如何正確分析其原因,拿出科學的解決辦法,是我們大家共同思考以及共同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未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基本趨勢
1、大學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多,將繼續呈剛性增長的趨勢。多年來,各地大學采取了擴招的措施,這使得在一個時期以來,大學畢業生的數量猛增,并將繼續呈增長態勢。在80年代初,每年的大、中專畢業生僅為幾萬人;90年,全國大學畢業生的數量為31.2萬人;XX年,這個數字將變為八、九百萬人。未來幾年,雖然增幅會趨緩,但大學生畢業數量仍處于上升通道。
2、大學畢業后工作難找,面臨“畢業就將失業”的問題。據數據記載,截止到XX年5月底,全國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是:49.81%已簽約和已有意向;27.25%沒有找到工作;15.02%不想馬上就業。即目前全國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比例大體在50%左右。今后,以我們高郵為例,需要的人才將偏向高學歷、高技能、有實踐經驗的專門人才。
3、就業理念亟待轉變,未來社會需求高素質的大學畢業生。人才問題始終是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未來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實際上并不是減少,而是更加需要,關鍵是要轉變就業觀念,實現多渠道、分層次、全方位的就業。我們現在還只是大學在校生,求職、就業對我們來說,遲早將會面臨。在3年后,我們該何去何從,未來的路在哪里?這是我們應該深刻思考和作出回答的。我想,在增加自身含金量的同時,今后要進一步轉變就業觀念,要有一顆平常心。
二、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1、大學畢業生與社會所需人員產生“脫軌”現象。當前,市場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實際工作經驗的人員,而大學校園培養的大學生剛畢業,基本沒有工作經驗,畢業生不符合企業的這種需要。
2、大學畢業生對自己的期望值往往過高。在大學畢業后,一般來說,大學生對自己的期望值較高,認為自己上了大學、有了文憑,就應該有個體面的工作。其實這種想法本無可厚非,然而一些畢業生不愿參加或從事比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應屆畢業生暫時還沒有那個能力。
3、一些學校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尚不夠到位。學校對學生進行的就業指導、學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訓等,都還未達到相應的要求。
4、其他影響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因素。一是專業問題。有的專業設置不合理,或熱門過熱,如目前法學畢業生六成難就業;二是能力問題。社會單位最看重學生的實際能力、適應能力,市場需要的又是新型復合型人才,而現實卻無法提供這類人才,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三是區域問題。東部地區就業好于西部。
三、企業對大學生的要求
面對現在的社會,面對大學生越來越普遍的現象,面對下崗工人的事實。企業對我們大學生的要求也是特別的挑剔。優中選優,而相對的那些不為所知的個人素質也進入了選擇之列。
1、部分企業最看重畢業生扎實的專業知識
從下面的圖表中我們可以發現,企業最需要大學生所具有的能力是扎實的專業知識,其次是外語水平、組織協調能力,分別占35.56%和34.66%,由此可見,在大學校園里,最主要的還是學習這一塊,這也同時解決了大學生到底應以學習為主還是以工作為主的困惑。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也日趨細致,所有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也一直是呈上升的趨勢。在招聘中企業也越發的重視員工的專業技能,因而在缺乏一個統一的客觀的專業技能評價標準的情況下,企業選擇了首先了解畢業生的專業知識,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我們還應該看到一個這樣的趨勢:企業所需要的人才也在日益向“專業化復合型”轉變,在要求員工具有出色的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要求員工具備較高的心理素質、組織協調能力、管理能力等。
2、大多企業認為大學生綜合能力最重要
大多數企業很是看重應聘者的社會實踐能力,相對于成績與學歷,社會應該更看重員工未來的發展潛力,這個方向是正確的,也會是當今學生注重培養的能力。
3、企業對畢業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比較高
現階段企業對畢業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是比較高的(61.90%的企業將思想道德列為對畢業生的特別要求),這主要是由于企業為了應對目前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缺乏誠信的表現以及逃避人力資源風險而采用的措施。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企業的用人標準也日趨務實,在招聘中學歷、學校名氣等因素所占比重都日趨合理,企業的評價標準更加合理。
但是,還存在不少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因素,比如,家庭背景、性別等,企業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以免造成就業歧視,影響企業形象。
3.1超七成學生不明企業的人才要求
在被問及“你是否嘗試了解目標企業對于人才的要求”時,有20%的學生認為“沒有,感覺沒必要”,50.8%的學生表示“嘗試過,但仍然一知半解”。顯然,超過70%的學生并不了解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盡管在當今社會,人們一直強調就業的雙向選擇,但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市場決定了大學生相對企業處于弱勢的局面,企業的擇才標準往往成為大學生擇業的參考標準。在此情勢下,學生需要科學地對市場做分析,需要關注那些未來希望從事的行業、職位的信息,甚至對目標企業的運行狀況、企業文化也要知根知底,這樣才有助于找準自己的職業發展機會。一個合格的商人起碼要知道顧客要的是什么,然后來判斷自己能否提供。如果連目標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定位都不清楚,對企業性質、企業文化等信息的了解程度更加少得可憐,求職自然會四處碰壁。
3.2了解企業人才要求的好處:
3.2.1、有的放矢,明確自己該“秀”哪塊才能提高求職命中率;
3.2.2、若明確自己達不到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及時調整擇業期望值,節省人力、物力;
3.2.3、通過了解企業對人才的定義,對該目標企業有更深的認識,為之后撰寫簡歷、面試打下基礎,甚至在就業初期都將受益匪淺;
3.2.4、通過對企業的了解,將降低遭受求職陷阱、上當受騙的幾率。
在平日的采訪中我們發現,許多在讀大學生很難對自己所學的專業將來會涉及哪些行業、職位說出個大概。據報道,前不久在華東師范大學舉行的公共就業服務進高校的活動中,只有不到30%的學生認為非常了解或比較了解自己的個性、興趣和能力,不到25%的學生能清楚或比較清楚自己在職業發展中的優劣勢,而對未來3~5年的發展計劃比較模糊的卻占到35%,甚至還有15%學生表示從未考慮過這些問題。結合前程無憂此次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眾多學生在自身及就業目標的認識度不夠,方式方法上也存在問題。求職前不知自己“賣”的是什么,不知該怎樣“賣”,不知道該“賣”給誰,成為了橫在大學生就業前三道隱型的壁壘;同時也進一步折射出國內高校對于學生職業規劃開展的落后。
不明企業對于人才的要求的后遺癥還表現在對自身的估計與期望上,超脫實際憑空對自身的評價通常會產生偏差。前程無憂的調查顯示,有40.3%的學生認為自己就是人才,能夠滿足企業的人才期望。反觀低于30%的表示“很明確企業對人才定義”的學生中,有69.6%的學生認為自己還不能滿足企業的人才期望。其中有72%的學生表示自己不能滿足的理由來源于自身能力素質的不達標。僅有6.5%的學生認為“道德品質”是最重要的人才標準
專業知識、工作經驗、人際溝通、工作態度、創新意識、道德品質這六項人才基本素質,在大學生眼里哪一項是最為重要的呢?調查結果顯示,“工作經驗”排在第一,占總量的48.4%。其次為“專業知識”,占到17.8%,“工作態度”以11%位居第三。而僅有6.5%的學生認為“道德品質”是最重要的人才標準,在學生眼里最重要的人才標準榜中墊底。
大學生就業安全論文 篇4
摘要:
隨著在高等教育日益大眾化的今天,大學生就業的形勢相對來說較為嚴峻,據統計 2014 年的大學畢業生數量將會達到歷史新高的 727 萬。而貧困大學生在高校中占有較大比例,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貧困大學生其先天的人脈資源和社會資源本就不如其他的競爭者,這使得他們往往在就業的競爭中處于劣勢。
關鍵詞:
貧困大學生; 就業; 對策
我國高校畢業生有 20% 來自貧困家庭,伴隨著就業難的社會現狀也就出現了貧困大學生就業難這個現象。由于他們的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社會資源匱乏,導致他們在就業方面成為弱勢群體。貧困生對工作的機會是非常渴望的,他們大多數出身貧寒,希望自己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來在經濟上幫助家庭[1]。這使得他們的期望值比較高。尤其是近幾年來貧困大學生人數大量上升,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高校貧困大學生就業形勢顯得越發嚴峻。
貧困生就業難這個問題,已經成為政府高度重視的問題。本文通過對貧困大學生就業難這一現狀進行分析,試圖尋找應對方法,幫助更多的貧困大學生解決就業難這一問題。
1、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貧困大學生主要是指靠低保維持生活,零就業家庭中的子女。貧困家庭與非貧困家庭有著天壤之別,他們的貧困不僅表現在經濟方面,還表現在機遇少,社會資源匱乏,甚至產生心理上的貧困。許多貧困生的就業觀和自身素質都是有一定不足,這些是導致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他們在求職過程中,不僅會遭遇到普通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壓力,還有可能遇到來自社會的不公平[2]。這無疑使貧困大學生就業這一問題更加難上加難。貧困大學生面對這樣的'社會問題時,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擺好心態,通過提高自身素質、強化專業技能,憑借自身的實力成為優秀的人才。
1. 1、就業期望值較高
就業期望值較高主要表現在,都市情節嚴重。大部分貧困生生長于農村,卻在城市上大學,他們更加希望可以用好的工作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們非常向往在城市里工作,農村與城市的差距非常大,兩極分化相當明顯,這就導致很多貧困生,希望通過自己的工作留在城市。然而有的學生,其專業條件和自身條件并不適合于城市中發展,但是卻一味的將目光投放于城市,認為離開了城市便離開了滋潤的沃土,甚至有的貧困生會想一步登天,殊不知農村地區在其專業上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這樣就造成了學生們普遍期望值普遍較高的問題。就業期望值較高也表現在,擇業預期過高。有很大一部分貧困生把他們的就業目標定在高薪外資企業,有社會地位并且穩定的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上。但是這些崗位競爭激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們是千里挑一、百里挑一,并不是僅憑有就業激情和較好的學習成績就能勝任的[3]。優勝劣汰,這就是殘酷的事實。而很多貧困生接受不了這一現象,使得他們深受打擊,并且他們本身落后的就業觀讓他們錯失了不少就業的機會,成為失業中的一員。他們的就業期望值與現實的生活有很大差距時,一些貧困生就會自暴自棄,失去了自己就業大好時機。
1. 2、貧困生的就業心理
當前,部分貧困生的就業觀存在著從眾,模仿、攀比三種心理。求職者對就業單位的了解僅限于網絡、電視等媒體,對就業單位的了解,渠道有限,內容很少,缺乏客觀性,并不了解用人單位的實際情況,這是貧困生就業存在的另一重要問題。貧困生大部分出生于農村,對社會了解較少,很多東西都是通過同學介紹才知道,但是他們在表現上總是掩飾著這種社會閱歷的不足,平時與同學的接觸和掩飾自己的不足,導致他們會表現出與其他同學一樣的就業價值取向。他們單純的認為經濟條件好的同學會去好的用人單位,然而這種想法是片面的,用人單位招聘人員主要看的是能力。此外,貧困生就業時也存在攀比的心理,本身他們在家庭經濟狀況上就不如其他人,一些貧困生會不考慮自己的實際狀況,而去選擇比其他人更好的工作單位。
1. 3、綜合素質的欠缺,導致競爭力下降
貧困生主要來自于農村,他們的教育資源相對落后,一些貧困生的主要的認知度就在于要學習好考上大學,遠離農村去城市生活。所以就導致他們綜合能力較差,他們普遍都是主課方面學習成績比較好,但是計算機、體育、音樂以及美術這些方面,相對來說要差很多。當前的用人單位并不只是考慮學習成績的好壞,還要考綜合素質,注重全面發展的能力以及他們的溝通能力,社交能力等。這樣就會導致他們的競爭力下降,最終造成貧困生就業難這一問題。
1. 4、經濟基礎和一定的社會資源匱乏
就業競爭壓力大的今天,不論是學生考研,還是參加人才交流會都是需要很高的費用的。求職成本比較高,也是導致貧困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貧困生家境艱苦,許多學生上大學的費用都需要向外借款,因此沒有額外的錢去負擔貧困生就業的開支。
雖然人才市場上資源配置的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在公平競爭用人機制尚未健全的今天,也有很多人為因素對就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很多企業會優先選用家庭背景好的學生,這也是導致的貧困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原因[4]。
2、對貧困就業生就業難的現象提出解決方案
面對貧困生就業難這一現象,我們要找出具體有效的應對措施。因為這類問題不僅涉及到社會經濟的發展,還影響著貧困生就業環境的改善,貧困生自身素質的提高等多方面。因此,國家、社會、學校、貧困生等方面一定要共同努力,解決貧困生就業難這一現象。
2. 1、政府方面: 加強引導和政策支持
政府應該做到加強引導,出臺相應的政策來支持貧困生就業。政府應該給予貧困大學生一些適當的照顧,比如經濟上的援助支持,為自主創業的貧困大學生提供資金上的支持,貧困大學生的身上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如果貧困大學生肯走如基層,憑借艱苦樸素的品質加上自身的聰明才智必定會有所作為。同時,國家也應當努力縮減城鄉差距,減少兩極分化,強化西部地區的支教工作,為貧困地區提供更多高質、高量的教育資源。政府也要為貧困生提供一些適當的物質補助,只有保障了貧困生最起碼的物質基礎,才能去促進并解決貧困畢業生的就業問題[5]。
2. 2、社會方面: 為貧困生就業提供公平的社會條件
與此同時,社會要提供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用人單位也要秉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來招聘最優秀的人才。貧困生本身的社會資源就相對匱乏,因此用人單位應該盡量為他們提供一個公平的機會。
貧困大學生就業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努力,需要各界人士的協助,在相關的社會條件上為貧困生提供同等的待遇。在全方面的努力下提高貧困生的就業率,讓他們在社會中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2. 3、學校方面: 加強就業指導,完善就業機制
學校也應該對貧困生給予一些額外的照顧,對貧困生加強就業指導、完善就業機制,適當的增加助學金。學校一定要做好市場調研工作,積極開展各種貧困生就業指導的課程,專門為貧困生設立綠色通道,指派專門的人員對貧困生就業問題進行輔導,調整貧困生的心理,避免使他們懷有過重的心理負擔,鼓勵他們自主創業,選擇適合自身的工作[6]。
2. 4、貧困生方面: 加強素質培養,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最后,貧困生自己也要加強自身素質的培養,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與能力。當前的企事業單位在招聘員工時不僅僅要求學習成績好,還對就業者的綜合素質,實踐能力,語言能力,溝通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等方面有所要求,在這樣的條件下貧困生只有強化自身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獲得勝利。鼓勵貧困生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團體活動,參加公益事業,報名參加興趣班等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貧困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7]。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政策的調整和完善,就業崗位的數量和質量也將得到相應的改善。但是面對當前高等教育日漸普及的現狀,貧困畢業生如果不及時的調整心態,不去努力強化自身的實力,將注定面對就業難這個社會問題。
參考文獻:
[1]陳益純,張麗婷,林煜. 貧困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分析及指導對策[J].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2012( 2) : 51 -54.
[2]朱理哲,鄒超榮. 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及對策[J]. 湘潭師范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9(2) :208 -210.
[3]朱理哲,鄒超榮. 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和對策[J]. 河北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9(6) :94 -99.
[4]李昌林. 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主客觀因素及對策[J].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 1) : 153 -156.
[5]秦莉紅. 試論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及其對策[J]. 西昌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8(2) :82 -84.
[6]路平. 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微觀因素及對策分析[J].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2( 6) : 159 -161.
[7]翟云秋,張建輝. 從社會學角度探討新時期貧困大學生不良擇業心理及對策[J]. 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 1) :87 -91.
大學生就業安全論文 篇5
1.新公共管理理論適用于大學生就業問題
新公共管理的出現標志著政府管理模式已經從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方向轉變,齊更加注重以顧客為導向,并且以經濟、效率、效益對目標的完成機型測評,更加重視人力資源的管理。對于大學生就業服務問題而言,基于新公共管理的我國大學生就業困境研究李軼(成都理工大學,四川成都610059)通常情況下都是由政府提供服務,這些服務大都包括就業政策、就業培訓、就業信息發布等等,對于這些服務內容每個大學生都有同等的機會享受,但是,政府的服務內容在大學生數量基本穩定的情況下,并不會因為增加或者減少某個人而增加或者減少服務成本,也就是政府的就業服務的邊際成本為零。雖然在理論上大學生的就業服務是非競爭性的,但是在實際的就業實踐中大學生就業具有一定的競爭性,但是在一個相同或者相近的活動空間中大學生的就業機會和就業信息都是相同的,而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別人在就業服務中獲得了就業崗位,那么自己的就業機會就會因此而降低。新公共管理理論中所提倡的“服務型政府”“有限政府”等理念,符合當下政府與社會互動關系的合理發展,新公共管理更加強調第三方在公共服務中所發揮的作用,在現階段的中國,第三方服務在公共服務中所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其主要用于解決公共產品問題,大學生就業問題具有準公共產品性質,所以其同樣屬于公共管理服務的范疇,為此,從公共管理視角分析大學生就業問題具有很強的適用性。
2.新公共管理視角下改善大學生就業困境的對策
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公共管理部門與私人管理部門之間并沒有實質性的差別,為此,政府部門完全可以采用或者借鑒私人管理部門中的各種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依照顧客的實際需要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只有這樣,政府才能更好的滿足多樣化的社會需求。就大學生就業來說,政府部門就應該立足于大學生以及用人單位的需求,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按照市場競爭機制試試有效的管理和決策,以不斷提高我國公用服務的質量。針對當下大學生就業制度保障不完善,就業市場信息不暢通等問題,筆者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簡要分析。
2.1健全大學生就業市場的規章制度
大學生就業市場主要包含了大學生、用人單位以及自由交易三個要素,為了給大學生就業提供制度保障,相應的制度規則就必須覆蓋這三部分。但是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關于大學生就業市場的諸多制度法規還不完善,就業市場的運作也經常出現混亂狀態,大學生上當受騙的現象屢屢出現,嚴重損害了我國大學生就業市場的聲譽,也使得大學生自身權益受到了損害。為此,我國應該健全就業市場的規章制度,完善我國的就業法律體系,不斷優化就業市場環境,確保我國人力資源交易的正常開展。
2.2創建市場化的大學生就業環境
首先,我國應該進一步保障全國大學生能夠在全國范圍內自由流動。現階段,由于全國范圍內的經濟發展不均衡,高校大學生大都集中經濟較為發達的東部地區、沿海地區等,人才分布的不均衡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全國的大學生就業壓力,對于人才擁擠的地區,當地政府大都會借助戶籍、學歷、專業等限制人才的流動,但是,這種門檻的設置本身就是一種就業歧視現象,而且可能進一步加大我國二元勞動力市場的差距,增加大學生的自由流動的成本,為此,政府部門有必要減少這一門檻設置,確保人才的自由流通。其次,建立完善的就業信息資源中心,為大學生提供更全面的就業信息。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我國完全可以通過互聯網為全國大學生提供全面的就業信息資源,讓大學生能夠通過就業信息網絡查詢用人單位的信息,增加大學生的就業機會。最后,改革我國高等教育結構,促進高等學校教育培養模式的轉變,以適應市場人才需求。現階段造成高校大學生就業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于高校教育模式還存在很多弊端,在教學中忽視了對大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交際能力的培養,導致很多大學生畢業之后難以快速融入社會。為此,各大高校必須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并且在日常教學中注意按照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合理創新教學內容,不斷向社會各界提供高素質的人才。
2.3建立完善的大學生就業評價機制
所謂大學生就業評價機制,是指評價主體按照大學生就業評價的方法,以大學生就業評價為標準,對大學生就業評價內容進行相應的價值判斷,從公共管理理論角度分析,在大學生的就業評價機制中,可以把政府作為作為評價的對象,因為政府對促進大學生就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而且可以借助各種宏觀的政策手段幫助和改善大學生的就業現狀;評價機制要考察的評價內容就是政府為促進大學生就業所實施的各項措施和手段。此外,要想確保大學生就業評價機制的順利實施,還必須確保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是切實可行的,也就是說政府必須建立一個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就評價本身的作用來說,其主要是用于對未來發展的指導,而不是僅僅進行簡單的優劣區別,為此,要建立完善的大學就業評價機制就需要政府在促進大學生就業時制定科學合理的政策。
3.結語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向前發展,高等學校畢業生的就業困境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而大學生就業問題也成為當今社會的熱點問題,為此,我國必須采取有效措施緩解這一現狀,從新公共管理的視角分析大學生就業問題,可以為政府部門提供改善大學生就業困境的新視角,出臺更多有針對性的大學生就業政策,為大學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就業服務,進而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解決國內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大學生就業安全論文 篇6
摘要:
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隨著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現象也成為社會關注的重要話題。大學生就業難既有客觀原因,也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從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出發,對改善就業難現象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
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對策
自1999年大學擴招以來,高等教育開始向大眾化教育形式轉變,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多,部分高校盲目擴招導致畢業生在就業時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考驗。本文從社會及政府、高校教育體制、用人單位、學生自身素質等方面分析畢業生就業難現象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及對策。
一、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及政府的影響
首先,社會及政府在大學畢業生就業機制和就業政策的管理上仍然不夠完善。比如在人事制度、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機制方面還比較滯后,仍然存在著制約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性和體制性障礙,從而制約了人才資源的合理流動。在我國,高校就業工作由教育部門管理,戶口歸公安部門管理,人才市場歸人事及勞動部門管理。部門在溝通協調方面經常存在各種問題,同時由于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畢業生在跨地區就業時經常會遇到各種條件限制,這些不利條件都會影響公正有序就業市場的建立。其次,市場缺陷也是導致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市場規則不統一、秩序混亂導致用人單位和畢業生難以達成一致,既浪費成本又影響就業。
(二)高校教育體制的影響
當前,我國高校在教育體制上仍然沿襲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而導致教育與市場需求相脫節,同時舊的教育觀念和教育體制也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第一,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一些高校在專業設置上存在盲目性和趨同性,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不夠緊密甚至產生脫節現象,對畢業生的就業造成一定困難。第二,管理體制不合理。我國的高校教育管理體制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與現代經濟發展需要的復合型、實用型的人才標準還存在一定差距。第三,就業指導服務體系滯后。一些高校忽視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性,在就業指導和服務中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導致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不能夠迅速適應角色的轉變,對大學生就業造成不利的影響。
(三)用人單位的影響
當前,用人單位在人才選擇和聘用上經常存在重學歷、重經驗和輕誠信等情況,導致大學生在就業選擇中存在一定的障礙,進而引發畢業生就業難。一是經驗障礙,許多用人單位為快速創造價值,拒絕錄用沒有實際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二是人才高消費。一些用人單位在人才選擇上盲目追求高學歷,追求人才高消費,從而造成人才浪費,也給畢業生就業帶來一定的難度。三是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存在依托和暗箱操作等行為,影響就業競爭中的公平性和大學生的誠信度,這些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就業形勢的嚴峻性。
(四)大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
大學生在就業觀念方面過于傳統、陳舊,存在就業觀念誤區。首先,學生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與用人單位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工作中經常存在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其次,學生自身定位偏頗。有些大學生對自身能力沒有正確的評價,眼高手低,好高騖遠,導致在就業時經常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這些情況會對大學生的擇業和就業心理產生一定影響。還有的大學生存在盲目攀比和觀望等待的態度,一味尋求好地方、大企業,最終錯過就業就會。再次,誠信問題是近年來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許多畢業生在求職時弄虛作假,一方面導致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不信任,另一方面也影響了大學畢業生的整體形象。
二、應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及建議
(一)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完善就業政策
政府要制定相應的制度完善就業市場機制,同時要深化人事、勞動、戶籍、檔案及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制定靈活的就業政策,促進畢業生合理流動。對未就業或失業的畢業生,政府應建立相應的高校畢業生失業保障機制和培訓機制,為大學生提供相應的救濟及服務。同時,高校要以市場為導向,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及調整專業結構,培養知識和能力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為了增強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高校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不斷提高就業指導與服務水平,將就業指導融入到大學生活的每個階段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與擇業觀,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二)推進素質教育,優化人才培養結構
高校是為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素質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增強社會競爭力。因此,大學生在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基礎上,還要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以滿足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高標準人才的要求。高校應在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根據社會發展方向和人才需求合理設置專業,優化人才培養結構,為社會培養符合現代化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從而有效地緩解就業壓力和消除結構性失業,這是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根本思路。
(三)完善用人單位用人政策
用人單位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轉變傳統的經驗論、學歷論,消除就業歧視現象。用人單位應從企業實際情況和長遠效益出發,制定合理的選人用人標準,樹立長遠規劃,同時要在競爭中建立合理的人才儲備觀。這樣,企業在競爭中能合理選用不同層次的人才,杜絕學歷高消費的現象,同時也避免了人才流失和浪費。因此,科學合理的用人政策為企業和畢業生搭建了良好的溝通和合作平臺,既有利于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又促進了大學生的順利就業;既有利于用人單位選擇到理想的人才,又能幫助畢業生選擇理想的工作。因此,完善用人單位用人政策對完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市場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樹立正確就業觀,強化綜合素質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畢業生要調整心態,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突破傳統就業觀念的束縛,樹立正確的擇業和就業觀。首先,高校素質教育要求學生要在知識、能力和人格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因此,大學生在校期間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以滿足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其次,大學生要積極調整心態,準確判斷就業形勢,對自身合理定位。大學生在擇業就業時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崗位,不要過分苛求地域及薪資待遇。同時,高校及政府要引導大學生樹立創業觀念,積極引導并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自主創業既解決了學生自身就業問題,也為緩解就業壓力提供了新的就業渠道。總之,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需要高校、社會、政府及大學生的共同關注與努力。只有這樣,高校才能夠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才能夠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大學生就業安全論文 篇7
【摘 要】
我國大學生就業市場目前已經出現總量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并存的矛盾。一方面,存在大學生供大于求的現象,大學生供給超過了經濟增長帶來的對大學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在經濟體制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由于專業結構、地區結構不合理,大學生自身知識結構不能適應市場需求,以及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就業機制不完善,產生結構性失業,導致大學生就業難度加大。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改善需要在政府宏觀調控下大學生、市場、高校三者的協調與合作。
【關鍵詞】
大學生;就業;總量失業;結構性失業
一、近年來我國大學畢業生的總體就業形勢
大學生就業難是一個現實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社會主義市揚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正猛烈地沖擊著我國的高等教育,大學生就業在社會轉型期遇到了很大的挑戰,總體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1.就業人數龐大,就業高峰持續時間長,形勢嚴峻
自從2000年以來,畢業生的人數每年都在增加,2011年畢業生的人數是2001年的五倍多。據教育部統計,2004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280萬,截至當年九月一日,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達到73%;2005年畢業338萬大學生,截至當年九月一日,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72.6%;2006年全國應屆大學畢業生人數激增至413萬,全國大學生就業率為76.69%。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495萬,平均就業率達到70%;2008年全國畢業生人數為559萬,大學生就業率為70%;2009年高校畢業生611萬,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74%;2010年的大學生畢業生630萬,截至7月一日,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72.2%;2011年大學畢業生人數達660萬,在2012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劉延東表示,2011年普通高校畢業生離校時初次就業率達到77.8%,連續九年保持在70%以上;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680萬人,700多萬名中專、職高、技校等也將集中進入就業市場,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仍將會集中顯現①。
從圖中可以看出:近幾年來,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劇增,加上往年沉淀下來的畢業生,大學生總體就業形勢一年比一年嚴峻。雖然這幾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基本持平,但由于畢業生人數逐年劇增,所以絕對數在增加。可以預見,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大學生就業壓力不會減弱。
2.存在結構性“供過于求”的現象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是比較旺盛的,目前我國專業技術人才仍然是供不應求的。但是由于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結構、職場、經驗準入要求等市場需求因素發生的變化與大學生適應這一變化所需的知識結構、專業素質、職場經驗,就業觀念、信息占有、高校分布和專業人數分布不匹配,引發了職位空缺和失業并存現象。所以,出現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局面并不是真正大學生太多了,而是結構性過剩,也就是勞動力供求結構不一致,導致大學生結構性失業,如專業設置和社會需求不相適應,學生素質和社會需求不相適應,大學生就業觀念滯后,區域結構性矛盾等。
二、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的成因分析
1.勞動力總量供過于求
我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特別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口生育的高峰期,形成了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較高,給社會帶來了嚴峻的就業壓力。此外,隨著城鎮化、工業化進程而出現的農業勞動力大規模轉移以及世界金融危機的沖擊,用人單位吸納大學畢業生的能力有所下降,使得勞動力總供給和總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2.高校擴招導致大學畢業生總量增加,大學生就業市場進一步由“賣方”走向“買方”
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大學畢業生數量急劇增加。據教育部統計,2002年只有145萬高校畢業生,而2011年達到了660萬,十年間增加了515萬,而且每年還有部分未就業的往屆畢業生也會加入到求職隊伍中來。大學生與社會需求之間的關系由“供不應求”轉為“供需平衡”,直至“供大于求”,大學生就業市場化,價格機制在就業市場的調節作用越來越大。而現在社會高等教育高增長率、社會總就業形勢緊張和勞動力市場是嚴重分割的。高校擴招由于速度過快、增幅巨大,大學生供給短時間內爆發,超過社會經濟增長水平和速度,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崗位與大學生的供給不平衡,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面臨失業,就業形勢日趨嚴峻。
3.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就業機制不完善
隨著國家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制度改革,畢業生擇業由計劃分配體制的統包統分變成供需見面、雙向選擇、繳費上學、自主擇業的就業體制所取代,但市場機制還不完善,一些體制性障礙依然存在,一個真正公平、競爭、擇優、有序的就業市場尚未建立。一方面舊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仍然存在并在一定范圍內發生作用,用人機制不夠健全,人才流動機制還有待完善。另一方面,勞動力市場發育不完善,就業市場不規范,勞動力要素的配置還未達到優化。在畢業生覺得“一職難求”的同時,用人單位也感嘆很難招到滿意的人才。
4.經濟結構變化使大學生就業呈現結構性矛盾
產業結構與勞動力供給結構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兩者的關系通過不同產業、不同行業的不同職業崗位和教育培訓的學科專業設置來連接。當職業分類發生變化時,教育培訓學科分類也應及時調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社會分工的不斷深化,我國產業結構急劇變化,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經濟結構調整、新技術應用于生產等原因,對勞動者的工種、技能、知識、經驗提出了新的要求,必然帶來勞動力結構和知識技能結構的相應調整,引起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而我國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具有穩定性、滯后性,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的滯后與變動的產業結構之間的錯位,造成現有勞動力不能適應這種要求,加劇了失業與崗位空缺并存的現象。
5.大學畢業生就業結構不合理
大學生就業出現結構性矛盾,包括專業結構、地區結構等。在專業結構上,存在學校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生急劇增加,許多高校仍然沉溺于計劃經濟的慣性之中,尋求市場和信息觀念不強,并沒有根據社會和企業的需求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和招生人數,導致學校專業設置、教學方式與社會經濟發展不相適應,加上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快于高校對人才的培養速度,形成人才供需市場配置的時間差,導致過去的熱門專業現在有可能變成了就業“困難戶”。另外,一些高校專業設置有較大盲目性,追求專業齊全,不注意專業設置與市場的緊密結合,造成一些專業供過于求,畢業生缺乏競爭力,部分大學畢業生專業知識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進入社會后適應能力不強,找不到學以致用的崗位。從地區結構看,就業受到經濟發展的影響,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就業形勢好,就業渠道比較暢通;而欠發達地區,就業情況不太好。缺乏人才,又留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
就業難的問題除社會的客觀原因外,也與畢業生自身的觀念跟不上形勢有著密切關系,畢業生的就業期望與社會實際需求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反差,是就業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有些畢業生專業知識掌握不牢,又缺乏實踐經驗和實際操作能力,卻好高鶩遠,缺乏對社會合理的認識和找準自身的定位,就業觀念偏離就業現實,很少考慮自身的期望是否脫離現實,是否有利于自身的發展,不是從自身所學專業知識和自身的興趣、愛好、能力、性格出發,而是無的放矢、隨大溜,盲目樂觀,嚴重脫離客觀實際,所以不可能找到適合自身的職位和工作。
三、解決大學生就業難路在何方?
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針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就業困難存在的諸多原因,需要在政府宏觀調控下大學生、市場、高校、用人單位以及社會各方面的協調與合作、共同行動。
1.政府應加強引導,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做好宏觀調控,主動采取多種措施拓展就業機會,給大學畢業生創造一個比較平等的競爭擇業環境。
2.大學生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養和鍛煉,提高綜合素質,轉變就業觀念,走向市場。
3.高等學校要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轉變人才培訓方向,進行相關專業設置的市場導向,與企業相對口,注重對實踐操作應用能力的培養,不斷增強和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大學生的競爭能力和市場適應能力。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教育部2011年11月2一日召開的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上指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努力實現人才培養、社會需求與就業的良性互動。要進一步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強化實踐育人環節,建立并完善就業狀況對高等教育的反饋機制。
4.社會要完善就業市場。一方面通過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和利益驅動,促使勞動者主動延緩就業,以提高自身素質;另一方面,通過勞動力市場,提高人力資本的投資效率;第三,加大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建設,增強勞動要素流動性。2012年二月八日國務院發布的《促進就業規劃(2011-2015年)》指出,“加快人力資源配置領域的改革進程,逐步消除人力資源市場城鄉分割、地區分割和身份分割,促進城鄉各類勞動者平等就業。加快推進勞動力市場與人才市場的統一和改革進程,建立健全政府部門加強宏觀調控和提供公共服務、市場主體公平競爭、中介組織規范服務的市場運行格局,推動形成規范的管理制度和靈活的市場運行機制。建立人力資源市場監測體系,完善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發布制度。完善人力資源市場監管體系,加快人力資源市場法制化建設。”
注釋:
①資料來源:教育部對歷年大學生畢業人數、就業率的統計及相關資料。
參考文獻:
[1]董兆波.大學畢業生結構性失業的現狀與個體應對策略[J].現代管理科學,2008(01).
[2]張小英.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及對策[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
[3]王魏芳.大學生就業形勢及大學生就業問題產生的原因[J].法制與社會,2008(10).
[4]張干軍.大學生就業形勢及對策[J].現代企業,2011(2).
[5]李達.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根本原因及應對策略[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04).
大學生就業安全論文 篇8
摘要:
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是國家較高層次人力資本配置的重要環節,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本文以大學畢業生目前的就業困境為前提,分析其影響,探析有助于大學畢業生的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模式。以緩解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實現大學畢業生的充分就業,促進國家人才資源的發展。
關鍵詞:
就業;大學畢業生;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模式探析
大學畢業生是政府、學校、家長和個人進行長期投資的國家較高層次的人力資本,其在社會中的發展,一直以來備受關注。而隨著每年畢業人數的增加,經濟增長的平穩,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問題愈發凸顯。大學畢業生無法就業,發揮不了自身價值,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的同時也加重家庭的經濟負擔,而長期找不到工作,處于身體和思想都散漫的狀態下,會使其對自身、社會出現一些錯誤認識,從而產生敵對心理,尋釁滋事,影響社會穩定。甚至一些大學生會出現為了就業而就業,出現了人才高消費現象,造成對教育的虛假需求,產生大學生失業與教育深化的惡性循環。基于以上討論,我們對大學畢業生保險進行探討。針對大學畢業生身份的特殊性,對畢業六個月后仍未找到工作的大學生,以簽訂信用協議的方式,由專門設立的管大學畢業生保險組織按照規定時間、條件和標準給付保險金的保險。
一、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對象
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對象是指非自愿性失業的大學生在畢業六個月內后,有勞動意愿并且積極尋找工作,卻仍未找到工作的應屆大學生。
二、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準入退出機制
1、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準入機制
應屆畢業生需根據學校和政府保險機構有關規定,在畢業前一年的12月攜帶學生證、身份證等身份證明到所在大學填寫《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申領登記表》,并辦理當地銀行卡(銀行卡類型根據各地規定不同,用作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繳納和發放)后,于畢業次年一月一日發放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
2、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退出機制
應屆大學生在畢業前或畢業后六個月找到工作(以建立勞動關系為就業標準)且已繳納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退還個人繳納部分,到相關機構消除信用協議;應屆大學生在畢業六個月,未滿一年內找到工作,且已繳足并領取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停止領取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剩余未領取就業保險金算入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基金中;應屆大學生畢業十二個月之后還沒找到工作,停止領取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
3、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管理機構
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主體是大學生,本身具有一定局限性,不同于其他就業保險的保險機構——人力資源與勞動保障部門。應由政府和學校共同建立一個第三方機構,并根據學生的特有身份設立學校內,由學校和政府共同管理,各自出資聘請職工,負責應屆大學生的就業保險的準入與退出。
4、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監督機制
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的監督機制由失業保險監督機制監察,但應在機制內部開辟出專門主管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部門,對就業保險基金的收支、管理和運營情況實施監督。
三、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籌資渠道與基金管理
1、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基金的來源
大學生的就業保險基金主要來源于社會籌集,由國家、學校和個人三方共同負擔,籌集的就業保險費,不分來源渠道,不分繳費學校的性質,全部并入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基金,在統籌地區內統一調度使用以發揮互濟功能。主要由下列各項組成:
(1)財政補貼;
(2)學校從學費中扣除的就業保險費;
(3)個人繳納費用;
(4)就業保險基金的利息;
(5)依法納入就業保險基金的其他資金。
2、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基金的比例
設置階梯繳費模式,并在調查中,根據調查者的生活支出情況分為不同的繳費比例。0元至1000元的繳費比例為2%;1000元至1500元的繳費比例為3%;1500元以上的繳費比例為4%。
3、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
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經濟活動具有其特殊性,基金收取在先,支付在后,且不會在短時間內全部支付。將閑置資金有效利用,有利于增加就業保險的后備力量,利于增強其經濟補償能力。就業保險基金的投資在保障其安全性后,有以下幾種途徑:
(1)就業保險基金存入銀行,以獲得利息收入。風險小,收益穩定但低,面對通貨膨脹帶有貶值危險,需國家政策給予優惠利率,以此減少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失。
(2)購買國庫券或政府債券,風險較保險小,受益較銀行利息多,受通貨膨脹一定影響,但總體上安全性系數大。
(3)成立專門的社會保險基金銀行運營管理、投資融資,同時具有監督基金流向的作用。
四、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的給付條件
1、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的給付條件
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給付必須符合以下三個條件:一是按照規定參加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所在學校和本人已按照規定在大學生畢業前履行繳費義務滿一年的;二是非本人意愿在競爭上崗中失業;三是已辦理失業登記,并有求職要求的。對于那些大學畢業后在六個月內找到工作又失業的人員不算在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范疇之內,這也可能造成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中的失業人數統計指與一般統計中的大學生失業指標口徑不一樣。
2、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等待期與領取期間
就業保險金給付的等待期是指在失業較短的一段時間不發放就業保險金。1952年第35屆國際勞工大會第102號公約規定的“在每次收入中斷的情況下,頭七天等待期的救濟金不必支付。”但大學生屬于剛步入社會的新勞動力,畢業前也未真正投入到就業當中,不能采用七天等待期,而采用六個月等待期,給他們充分就業時間、等待期與領取期限均為六個月,原因如下:
(1)根據現有的大學生失業補助(是對于家庭貧困的大學生在畢業后,當年年底到次年的6月一直沒有工作的大學畢業生,給與一定限額的補助,補助于次年的1月-6月,按月打入你的賬戶。)在失業六個月后收到補助金的規定。
(2)從每年三月開始舉辦大型應屆生就業大會,一直持續到6月末。并且每周均舉辦人才招聘就業大學,各地時間和次數略有不同,一直持續到12月份。
五、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的給付標準與抵押歸還
1、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的給付標準大學生與其他失業保險對象相比較具有特殊性,在保護其利益的前提下,保險金的給付標準與大學生的生活支出相掛鉤。且因為繳費周期短,不能實行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遞減給付標準的規定。
(1)畢業前或畢業后次年一月之前繳足六個月的就業保險費。
(2)可連續性繳費也可一次性繳清。
(3)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標準為500元(在受調查中,給付500元得到認同多)。
(4)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為專項資金,不作為創業資金使用。
2、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的領取待遇
(1)領取大學生畢業生就業保險金。
(2)如果患病,到指定的醫院就診,可以按規定申請70%的醫療費補貼。
(3)大學生在領取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期間死亡,向其家屬一次性退還所繳納保險金。
3、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信用協議
在領取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六個月內或恰好屆滿六個月找到工作(以建立勞動關系為標準),出具證明后從相關機構注銷信用協議。如果六個月之后還沒有找到工作,停止領取就業保險,并繼續按原繳費段和繳費比例繳納六個月,再次繳納學生就業保險金未繳滿六個月就就業的,從就業下一月開始免交,已繳納部分不退回,出具證明后從相關機構注銷信用協議。
六、結語
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大學生畢業后的基本生活,減輕其尋找就業機會時的后顧之憂,減輕大學畢業生的家庭負擔,減輕其心理壓力大學生,加大就業成功的幾率,對促進大學生的就業、穩定社會秩序、增加社會財富有諸多積極影響。因此,在現階段對大學畢業生失業保險的探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參考文獻:
[1]侯鳳石.創建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芻議[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2,(10):131-132.
[2]盧紅梅,馬杰.我國大學生失業問題的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中國教育科學探究,2005,(4):116-118.
[3]趙海峰.關于建立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8,(15):168-169.
[4]鄧大松.社會保險[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0:11-388.
[5]李春鴿.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構建分析[J].經濟導利,2011,(4):57-58.
[6]王靜.關于建立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的探究[J].法制與經濟,2012,(1):66-68.
[7]鄭功成社會保障學[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
大學生就業安全論文 篇9
一、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訓的理念
目前高校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訓,有很大一部分培訓教師還是采用傳統的講授法進行授課,傳統的授課方法只能給大學生硬性灌輸就業理論,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吸收與運用,缺乏實踐環節,其培訓效果不夠理想,不能達到有效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目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一種學習哲學,其內容十分豐富,在知識觀、教學觀、教師觀、學生觀上的獨特見解對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訓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從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接收、傳輸知識并非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學習者基于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才是獲取知識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師的引導對于學生學習起著關鍵作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教師角色的轉變,主張以學生為中心。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訓中,要積極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開展有效的培訓教學。教師應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參與者和幫助者,在培訓過程中根據教師的引導,參與不同的培訓活動,學習與就業相關的各類知識。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情境性教學,認為教師應該在教學設計中創造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與此同時,教師在培訓中還要營造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氛圍,通過運用“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創建良好的培訓環境。
二、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訓的方法
在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訓中,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出采用體驗式教學法,翻轉課堂教學、啟發式教學法,從而有效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訓的效果。
(一)采用體驗式教學法進行培訓
體驗式教學法,即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將學生引入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中,借助真實的感受,他們能夠迅速理解并掌握教學內容并將其應用于實踐,達到特定教學目標。體驗式教學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直接體驗,以學生為教學主體,以體驗為教學模式,以活動為教學載體,以直接經驗為教學內容。在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訓中采用體驗式教學法,一是活動情景體驗法,教師可以根據培訓需要創設與現實就業環境類似的活動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進行選擇,教師根據學生的選擇和表現進行指導。二是實踐調查體驗法,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深入就業實踐活動中,親自參加崗位工作,使其獲得較強的就業能力。另外,教師也可采用常見的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簡歷設計大賽、體驗企業崗位等方式,開展具體的培訓教學。
(二)采用翻轉課堂式教學進行培訓
翻轉課堂主張學生和教師的角色發生轉變,且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流程存在很大差異。翻轉課堂式教學要求教師轉變角色,通過借助信息網絡技術對學生進行課前引導。進入課堂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完成作業,組織課堂活動,交流解答問題,幫助學生吸收內化知識。在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訓中運用翻轉課堂式教學方法,教師是學習資源的提供者、制作者,教師要在培訓前搜索有益的網絡教學資源,制作有關就業能力培訓的視頻,上傳到規定的網絡系統里,方便學生課前自主學習,了解相關的就業信息。培訓中,教師是學生的指導者和監督者,可以運用提問答疑、小組討論、團隊協作等形式,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就業知識,再對學生進行觀察、引導,并通過布置有針對性的作業幫助學生完成培訓任務,達到培訓目的。
(三)采用啟發式教學法進行培訓
啟發式教學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有著緊密的聯系,其需要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產生疑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促使學生擁有主動探索的欲望。在啟發式教學中,要體現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觀念,這樣在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訓上才更加具有現實意義。例如,在“求職簡歷的制作”教學時,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具體問題,如“你認為簡歷應該包含哪些信息?”“制作簡歷有哪些注意事項?”教師可以讓學生寫出自己的答案,并進行自由討論,最后教師做客觀評價并總結制作簡歷的技巧,通過啟發式教學法對學生進行就業能力的培訓,使學生獲得更加實用的知識。
三、結語
現階段,高校大學生的就業能力還有待提高,迫切需要培訓教師對其進行有效地引導和幫助。教師要在就業能力培訓中采用體驗式教學法、翻轉課堂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法,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參考文獻:
[1]陳舒媛.體驗式教學法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應用[J].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72-73.
[2]趙樂華,任毅.啟發式教學方法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J].中國地質教育,2009(1):140-142.
大學生就業安全論文 篇10
內容摘要:
即將面臨就業的我們,作為背負著家長、社會和自身的期望值的特殊群體,通常我們自我定位比較高,對自己未來工作期望值很高,社會對我們要求也很高,這使我們面臨很大的心理壓力,表現出了特有的心理狀態,也產生了很多心理困惑。針對這種就業心理問題進行分析,并找出調適就業心理障礙的方法,對促進大學生人格健全發展和充分就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正文:
大學生們即將從十幾年一直生活的象牙塔走向未知的社會,去為了自己、父母和社會的期望而奮斗,這使大學生面臨很大的心理壓力,這種壓力隨著年級的增高而日益顯現,如果處理不當,就會使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無所適從。孫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不僅僅是古書上的兵法,同樣適用于我們的求職之路,更是現代大學生擇業之路。第一,面對擇業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我們首先要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明確自己今后的職業發展方向,從職業發展的角度分析最適合自己的崗位特征和地域范圍。第二,深刻反思自己所接受的學校和家庭教育。長期以來,我國的應試教育使得在過去的生活里學校的目標鎖定在升學率,我們的目標被家長們鎖定在成績上。為了高升學率,忽視對學生意志品質和心理素質的培養。在大學的就業指導課上偏重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也會對我們的求職能力的培養,就業心理的輔導、就業技巧的培養上花一些功夫。有些家庭沒有正確的引導教育是引發大學生擇業心理障礙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也是我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本對象,然而,我國家庭傳統教育思想是對孩子統包統管、封閉保護,寵愛有加,對困難、挫折教育引導不夠。使很多大學生從小嬌生慣養,養成依賴感,沒有獨立性。擇業時往往依賴于學校和家庭,著眼于輕松高薪的工作環境和虛榮心的滿足,一旦不能如愿便怨天尤人,畏懼不前。因此,客觀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所接受教育的局限性,是進行就業心理自我調適的有效途徑之一。
通常我們都會認為就業教育就是針對畢業班學生開展的一種教育,它與非畢業班的學生無關。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我認為,就業觀念的樹立與人才的培養有著密切的關系。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就業。沒有明確的就業觀念就不會有明確的學習定位。所以說把就業教育提前開展,不僅有利于引導非畢業班的學生尤其是新生有效地規劃自己的在校生活,制定自己的學習方案,也有利于幫助他們端正學習態度,激發他們的學習斗志。作為08計算機系學生,在入校期間曾問過很多同學,發現很多同學不知道或不清楚自己所學專業要學什么知識、畢業前應考取何種相應證書。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教育,明確其所學專業的學習要求,告知學生社會上用人單位的用人標準及要求,并引導學生科學地選擇學習內容,有意識地培養專業技能,積極主動地去考取相應的證書,這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就業觀,營造濃郁的校園學習氛圍都是十分有利的。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學生就業的內涵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學生的就業呈現出主體性、社會化等特征。畢業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也日益顯現,一方面是用人單位招人難,另一方面是畢業生有業不就,這種結構性矛盾的產生,源于畢業生的主體選擇與社會實際需求之間的沖突。由此可見,畢業生就業過程就是畢業生處理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社會化過程,是邁向社會的第一步。觀念就是就業力,態度決定結果,性格決定命運。因此,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取決于畢業生的就業觀念能否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主動作出適應性調整。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須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每個大學畢業生都應自覺遵循服從社會需要的原則。首先要明確現實崗位的重要性和工作的目的意義;其次在選擇職業崗位時要把個人的興趣、愛好、專長與社會實際需要有機統一起來,努力尋求到社會需要與個人追求的交匯點。[1]以自己所長擇社會所需,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發展之間的關系,在正確的擇業觀指導下實現職業理想。
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就業的基礎和保障,在大學生就業心理素質教育中尤其應注意以下人格特征的培養:樂觀自信、積極進取、善于合作、勇于創新、意志堅強、謙虛禮貌、自立自強、耐挫性高、自控力強、善于調節自己的情緒等來增強自己的就業心理能力。[2]大學生作為各種就業壓力的實際承受者,誰也無法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失敗,但是能夠選擇對待就業失敗的態度。就業成功是蘊藏于每一位畢業生心底的一份強烈渴望,然而,家境的貧寒、教育的缺失、時運的不濟等往往會使他們置身于失敗的困境。但是,在現實世界里心灰意冷,舉步維艱時,卻常常忘了還有另一條可經由“想象”而抵達的成功之路。當一個人一無所有卻膽敢“想象成功”時,他就擁有了一份嚴謹而理性的思維方式和樂觀自信的心理狀態;這種理性的思維方式能使心智不斷提高,而積極的心理狀態,更能給人生帶來快樂的心理體驗,并不斷催人奮進,這就是自信給人帶來的力量。由此可見,樂觀自信是促使大學生順利就業的心理動力之一。其次,要培養良好的意志和堅強的性格。意志是大學生成才的重要心理條件,大學生要培養自己堅強的意志和決策的果斷性,避免在關鍵時優柔寡斷、喪失良機。性格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大學生應該充分認識到良好的性格對于正確思維、理性處事有巨大作用。所以,大學生要善于聽取意見,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在實踐中防止和克服怯懦、自卑、孤僻、狹隘、憂郁、狂躁等心理。
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發展觀念可以幫助大學生確定自己的人生軌跡。職業生涯是指個體職業發展的歷程,一般是指終生經歷的所有職業發展的歷程。科學地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明確每個階段的特征和任務,做好規劃,對更好地從事自己的職業,實現人生目標,非常重要。
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就是根據職業和社會發展的具體要求,將已有知識科學地重組,建構合理的知識結構,最大限度地發揮知識的整體效能。合理的知識結構是滿足現代社會職業崗位的必要條件,是人才成長的基礎,也是求職擇業的基本保證。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不僅要掌握盡可能多的知識,同時還應該掌握用于創造更多、更新知識的本領,掌握學習專業知識與提高技能有機結合的方法,根據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塑造自己,發展自己,不斷適應現代社會就業的要求,使自己能夠順應科學的進步,時代的發展,擇業的需要,努力提高就業能力。
我們讀一回書,希望自己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大家都是這種心情。但是對于“理想”有些同學理解出現誤區。那是一份“即省力,又不辛苦的,工資又很高的”工作。而現實這樣的工作根本就找不到,于是學生心理有一種落差。覺得上當受騙了。因此,即使學校給學生找到了工作,學生也不會珍惜,由此而帶來的矛盾也相當的尖銳。學生根本不珍惜學校千辛萬苦為他們爭取來的就業機會。所以,在離開學校之前一定要告訴自己正確的看待自己,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告訴自己,只有我們自己創造價值,才能為自己取得相當可觀的回報。大部分同學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積極學習,表現就會得到公司的認可。但有的學生如果不能正確看待自己,過于消極失望,或者過于自大,以至于不能找到適合自己,讓自己滿意的工作。
所以,大學生要樹立好擇業的觀點,調整好就業心態。當獲得一個理想職業的時機還不成熟時,應采取“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辦法,把就業過程當成取得個人職業生涯經驗的重要經歷,通過就業不斷提高自己的社會生存能力、實際工作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憑借自己的努力,通過合理的職業流動,逐步實現自我價值,取得事業的成功。
參考文獻:
[1]陳核來。論大學生的就業觀
[2]劉慧。淺談大學生就業心理素質的培養
大學生就業安全論文 篇11
摘 要:
隨著經濟的轉型和教育的深化改革,我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持續增多,存在著極大的供需矛盾。本文通過分析我國2011年就業形勢,希望通過高校就業指導和學生自身就業觀念的轉變來給大學生就業提供方向。
關鍵詞:
大學生;就業;經濟發展
2009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克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實現了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的基本穩定,但是近年來高校大量擴招,及部分行業的不景氣和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今年的就業形勢仍不容樂觀。大學生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如果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不能很好的解決,將出現深刻的矛盾,影響社會發展。在國家不斷加大的就業促進措施保障下,要繼續推進大學生就業,重點就在于高校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和促進學生自身就業觀念的轉變。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2011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視頻會議上直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在宏觀就業形勢方面,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并存。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工作任務十分繁重。袁貴仁強調,高校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推動新一輪高等教育改革,各類院校都要合理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注意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培訓,幫助大學生盡快就業,適應社會需要。
一、就業形勢分析
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630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克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實現了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的基本穩定和就業人數的持續增長。但近幾年的高考招生人數眾多,以及部分行業的不景氣和一些學生死板的就業觀念,就業形勢依然不容樂觀。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積極配合有關部門,2011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進展平穩順利。2010年1月25日從人保部新聞發布會獲悉,據教育部統計,截至7月1日,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72.2%,據人保部統計,截至12月底,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0.7%。但是,我們要看到,雖然經過各種努力,2010年大學生就業形勢有所好轉,但仍有十分之一的畢業生未就業,2011年,2011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660萬人,達到歷史最高峰,就業面臨著很大的壓力。
二、高校大學生現狀
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一個普遍問題。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很多,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不景氣,導致大學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而學生自身素質的欠缺和死板的就業觀念也給就業造成了影響。
首先,高校擴招使畢業生人數每年逐漸增加。當市場需求趨于飽和時,大學畢業生人數每年持續上升,造成了供大于求的矛盾。
其次,大學生自身素質的欠缺和死板的就業觀念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許多學生入學后,學習不努力,逃課、玩游戲或上完課就什么不管,死記硬背應付考試。大學四年來,不學無術者找不到工作,拿著優異的成績單的學生也很難找到滿意工作,原因就在于讀死書,除了一張成績單,沒有其他技能,也沒有社會經驗。此外,就業準備不充分,就業觀念陳舊。有些學生只認定大城市;有些學生只準備考公務員,一次、二次沒考上也寧可一直考下去;有些學生只去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有些學生和用人單位提的要求僅僅是工資高點,不要太累。這些現象反映出大學生就業難,很大程度在于自己。大學不是畢業后非要留在大城市發展,二、三線城市也會大有作為;大學不是畢業時找到的工作就要干一輩子;現在剛畢業的大學生不再是精英了。
三、多方努力促進就業
就業問題是個系統工程,這個工程由兩方面構成,首先國家在促進就業方面提供大力支持,其次高校要培養好學生,加強就業指導,增強使他們的競爭能力。
2010年11月19日,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2011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視頻會議上的講話,指出2010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取得的成績,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的結果,也是社會各界關心支持的結果。
根據2010年、2011年就業指導經驗,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繼續把畢業生就業擺在當前就業工作首位,引入新的政策,積極探索新的就業渠道,大力推進畢業生就業。國家要一如既往,積極開拓就業市場,為畢業生盡可能多地提供就業崗位信息。啟動援助措施,以創新創業教育指導咨詢服務為重點,建立大學科技園或商業園實習基地。同時,在教育系統吸收應屆畢業生,加大預征入伍和自主創業兩項重點工作,繼續組織實施農村教師特崗計劃、擴大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重大科研項目聘用畢業生等。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大學生就業渠道增多,國家也會繼續實施擴大穩定就業政策,并進一步采取多種措施千方百計擴大穩定就業。那么2012年大學生就業的重點就是高校做好學生就業指導,促使學生積極轉變就業觀念。
第一,從源頭上看,人才質量在高校,同時要求高校專業設置要有前瞻性。
高校從1999年開始擴大招生,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不僅是數量的變化,其中包括專業結構的調整,力度是非常大的。高校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來培養學生。學校除了給他專業知識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他的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大學設置專業要有超前意識,處理好與市場和經濟發展的關系,以學校已有學科建設為基礎的優勢性原則、加快專業調整步伐,讓專業設置和就業狀況掛鉤,將有助于鼓勵和促進高校培養人才的質量,并確保社會需求的學生。
第二,高校要不斷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
隨著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的深入,學生和用人單位之間聯系更直接,就業競爭更激烈。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需要的就業指導也越來越迫切,要求越來越高。這需要高校建立一個特殊的職業指導機構和一支專業的職業指導隊伍。在學生進校開始就進行就業教育,從整個社會的就業形勢到專業就業前景,及如何給自己做好職場定位、如何找工作等給學生作系統的指導。教育學生首先全面和客觀地評價自己,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喜歡做什么,明確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由此來調整他們在今后的工作上的期望,制定與自身水平相適合的期望工資水平。其次教導學生找工作要積極主動,具備市場意識和競爭意識。在現實的市場經濟中,盡可能地找出勞動力市場中的有效信息,并在找工作的過程中把個人的基本信息更多地反映給用人單位。最后,要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學校培養的是專門人才,在實際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是涉及跨學科,多領域的知識。學理科的同學也許會涉及寫新聞報道或調查;學中文的同學,可能會到工廠、科研單位采訪,會涉及運用自然科學知識。社會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所以學生們要適應新環境,使自己盡快勝任工作,不斷根據工作需要學習新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第三,學校多方面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
大城市、工作穩定、高薪,一直是大學畢業生就業首先要考慮的因素。在找工作時,有的畢業生不愿到小城鎮工作,不愿意從最基層、最普通的工作做起,最終影響了就業。雖然大部分大學生認識到了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但到真正找工作時,因不愿意到基層工作,工資要求太高,導致就業難。所以就業必須調整心態,改變就業觀念,才能擴大就業渠道。
隨著一些部門和地方政府陸續出臺基層就業優惠政策,許多大學生已開始慢慢轉變就業的地域觀念,愿意到基層、農村就業。其實基層地區和中小企業急需補充人才,是年輕大學生經受鍛煉、快速成長的重要天地。同時可以算一筆經濟賬:一些家在小城鎮或農村的學生在大城市工作,月收入三千元左右,除去房租、伙食等開支,有時可能還入不敷出。而如果回家鄉工作,雖然收入少一些,但消費較低,還可以吃住在家里,從經濟角度考慮既實在又可行。
大學生要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走一條更現實和先融入社會再尋求發展的道路。在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畢業生就業時只要有單位接收,就應該先就業,首先融入社會、腳踏實地鍛煉自己。工作一段時間后,如果單位不適合自己發展,可以重新選擇職業。有了工作經歷,各方面的經驗和能力肯定會有所提高,時機和條件成熟時,就可以大顯身手。我們相信,國家出臺各項政策推進就業,高校不斷提高人才質量,學生們轉變就業觀念,那么“就業難”就不再是難題。
【大學生就業安全論文】相關文章:
大學生的就業論文06-11
大學生就業論文08-16
大學生創業就業論文03-31
大學生關于就業論文06-11
大學生就業論文精選06-11
大學生創業與就業論文06-11
大學生就業的論文06-11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09-15
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