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提升教師心理健康水平難題的論文
一、提高教師心理健康的意義
教師的基本職責是教書育人,也是教師對社會應盡的道德義務。同時,肩負著塑造新一代靈魂、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重大使命。教師心理健康是培養學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如果教師自身缺乏健康心理,就不可能夠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從某種意義上說,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如果對學生身心造成危害,便遠遠超過其教學能力低下對學生學業所產生的影響。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只會源源不斷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學生。可見,教師的心理健康是其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是教師素質的核心要素,也是提高教師整體素質、規范教學秩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基礎與保障。教師的心理健康將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整個社會和民族的心理健康,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明天!因此,教師心理健康已被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重視和理解。改善教師內心狀態,關注教師群體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水平,也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二、教師勞動的心理特點
人的心理健康包括智力正常、情緒正常、行為協調、人際關系適應、反應適度等幾方面。教師的勞動是教師以其德、識、才、學作用于學生,引起學生的積極反應,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的過程。它自始至終都是師生相互作用的過程。這是一種偉大、艱巨、復雜的精神勞動,是一項非常細致、特殊的系統工程。教師勞動的特殊性,一方面要求教師有超出常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又對教師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壓力。
(一)教師勞動的特殊性,要求教師具有很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師勞動的特殊性,要求教師具有正常的智力水平;積極、歡樂的情緒,善于駕馭自己的情感,做情感的主人;統一、協調的行為,良好的心理適應能力;自尊、自愛、尊重他人,正確對待人際關系;反應及時、敏捷。只有具備這些健康的心理狀態,才能適應教學工作,完成教育任務。
(二)教師勞動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必須承受沉重的心理壓力
1。社會壓力。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稱教師為“人類歷史上一切優美和崇高的事業與新生一代之間的橋梁”,蘇聯共產主義教育家加里寧把教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歷史、社會對教師賦予的重托,雖然是對教師的最高評價,但也是教師必須要面對的第一個心理壓力。
2。家長壓力。古今中外,世界上所有的家長都對子女寄予厚愛和希望,尤其在中國,獨生子女這一特殊的社會現象,使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更加迫切,家長的這一愿望自然地轉化為對學校和教師寄予極高的希望。這無疑是教師必須要面對的第二個心理壓力。
3。學生壓力。教師的勞動對象是具有一定的思想、意志、情感、能力、性格和其他個性品德的人,且他們的身心狀況受家庭、學校、社會多方面影響不斷地發展著變化。尤其在中國,獨生子女的嬌寵、獨斷、自以為是、自立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等一系列問題,使學校、教師在學生的教育、管理等方面縮手縮腳、難以把握尺度,媒體也不時有對學生管理輕則熟視無睹、重則尋死覓活等事件的報道。這是教師必須要面對的第三個心理壓力。
4。教師行為和角色矛盾的壓力。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時隨時可能遇到難以預料而必須特殊對待的問題,而工作的特殊性又要求教師在學生面前表現出堅定、果斷、沉著、冷靜、自制等。但教師也是普普通通的人,課堂以外,他們還要擔任兒或女、夫或妻、父或母等其他角色,教師也有七情六欲,也有想不通的事情,想發泄的時候,他們也希望能有一個隨心所欲、暢所欲言的時間和場合,以表達在學生面前不能說的話、不能做的'事,以期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這是教師不得不承受的第四個心理壓力。
教師勞動的這種特殊性,導致了教師的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性格憂郁以及偏執傾向都比一般人群高,具體表現為一些教師有時無法控制自己的想法、固執;與人交往不自在、容易猜疑等。因此,正確認識自己的心理,在教育實踐中自覺培養適應教師工作的良好心理品質,不斷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探索提高教師心理健康的重任,就刻不容緩地擺在了我們的面前。
三、提高教師心理健康的途徑
(一)從源頭抓起,有效提高教師資格準入的門檻
在職業教育教師隊伍中,基礎課教師大都來源于師范院校,專業課教師以工科院校畢業生或現場技術人員為主,他們在走上教師工作崗位之前,并未經過專門的、是否具備健康的心理狀態、能否適應教學工作的心理測試,工科院校畢業的專業課教師甚至沒有接受過教育心理學的教育。這就導致了一部分自身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比較差的人走上了教師工作崗位,難以勝任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難以適應教育體制改革與發展的要求,針對這一情況,應該從源頭抓起,適當提高教師職業準入的門坎。
(二)全社會共同營造有利于教師心理健康的氛圍
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的心理問題是社會問題在教師身上的曲折反映。我們呼吁全社會共同探討獨生子女問題的成因及解決辦法;讓家長、社會正確認識子女成才與學校、教師之間的關系;正確理解獨生子女現象給教師造成的心理壓力,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和途徑。一句話,解決教師的心理問題必須標本兼治,整體聯動。要從政策、管理等各方面盡可能地為教師創造寬松、愉快的工作環境,不斷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千方百計提高教師待遇。要進一步加大素質教育的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減輕教師負擔,全面啟動“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社會工程”。如有組織、有計劃地對教師開展心理測驗與調查,把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師考核項目和繼續教育的內容,開設“教師心理咨詢室”,開通“教師心理保健咨詢熱線”,為老師緩解壓力等等。
(三)學校有針對性地促進教師的心理健康
針對教師產生的不良心理,有關專家呼吁,學校作為教育的管理者,要努力為教師營造和諧的內在環境。任何改革措施的出臺,都必須考慮到“教師心理”這一層面,把大部分教師的心理承受能力作為改革的底線。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改進領導方式,推行人性化管理,積極營造有利于保持教師心理健康,不斷地進行自我調適、提高心理素質的內在環境。關心教師的疾苦,主動為教師排憂解難,解決教師的實際困難,提高教師待遇,為教師提供安居樂業的工作環境。在教師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有組織、有計劃地聯合社會機構開展教師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活動,邀請專家講課,有針對性地采用集體心理輔導、個體心理咨詢等措施提高教師心理素質,輸導教師想不通的問題。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嘗試設置教師心理發泄室,為教師提供宣泄不滿情緒的場合,及時解決教師的心理問題等等。
(四)教師應重視自身心理狀態的調適,提高心理素質
1。愉快接受教師身份,熱愛教師工作。教師只有在思想上承認自己的職業身份,按教師的標準去要求自己,才能對教師工作充滿信心,熱愛教師工作,才能在教學工作中表現出高尚的道德行為準則行動。教師更應該具備“愛滿天下”的基本品德。“愛滿天下”首先應該熱愛祖國。試想一個連自己祖國都不愛的人,怎么可能熱愛自己的學生,又怎么可能獻身于人民的教育事業?只有“愛國、愛崗、愛學生”,才能談得上“敬業奉獻,教書育人”。教師只有具備“愛滿天下”的基本品德,才能把學生培養成具有知國之情,愛國之心,報國之志,效國之行,建國之才的合格人才。
2。改善自身心理環境。一個教師具有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自身心理環境,就會對教育工作充滿信心,對教育學生有興趣,以工作的勞苦為歡樂,教學效果會越來越好;反之,當一個教師的教育心理環境不良,有教育偏見,厭煩學生,他的情緒、教育行為都會有異常表現,對教育教學工作會產生負面影響。教育心理環境的好壞會隨著社會大環境、時間、個人閱歷、觀念的變化而變化,可以在自己的主觀努力下得到改善。
3。提高承受焦慮能力。教育工作要求教師遇事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鎮靜,能接受困難和挫折的考驗,練就“出家門唉聲嘆氣、怒發沖冠,進教室興高采烈、和藹可親”的真本領。如果教師毫無承受教育焦慮的能力,一遇到困難就不知所措,稍有不如意就灰心喪氣,那是無法搞好教學工作的。承受一定的教育焦慮和提高應對教育焦慮的能力,有利于教師加強教育責任心,有利于教師心理品質的鍛練,有利于促進教師形成態度溫和、樂教普管、誨人不倦的教育風格。這種能力可以通過大量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如主動承擔難度大的教學工作、管理工作或擔任差班班主任工作等,來磨煉自己的耐性,隨著一個個困難的克服,一次次成功的積累,承受教育焦慮的能力就會不斷提高。
4。改進教育人際關系。教育的人際關系主要是教師和學生、教師和教師、教師和領導之間的關系。這種人際關系構成教師工作、生活的特殊環境,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教師善于主動搞好和學生、同事、領導的正常人際關系,消除隔閡,相互理解,縮短彼此間的心理距離。采取寬容的態度去對待別人,多看別人的長處,求大同存小異,從好的一面去理解客觀環境中的各種現象,是改善教育人際關系的有效途經。在寬松的人際關系中,能更好地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5。加強心理健康防衛。在目前教育體制改革的競爭中,只有正視現實、不斷進取,才能適者生存。身為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與時俱進,才能找到應有的位置,也才能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師只有主動調節自己的心理活動,有意識地增強心理健康意識,吸收正面的心理健康影響、抵制削弱心理健康的影響,正確對待生活上的不如意和工作中的挫折,及時有效地克服和化解不良情緒,加強心理健康防衛,才能保持一種健康的心態,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質量。
【論提升教師心理健康水平難題的論文】相關文章:
高職物理教學水平的提升論文07-04
提升我國科技創新的績效水平論文06-25
淺談提升青年教師教學水平途徑的探討論文07-05
以學論教提升課堂實效論文02-23
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06-20
農業科技水平提升策略論文06-25
如何提升文言文教學水平論文06-19
水利施工管理水平提升措施論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