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地理環境小論文
中國傳統建筑設計理念來源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風水術”。以下是小編整理好的關于地理環境小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摘要:雖然人們也從未停止過對建筑與氣候、建筑與域的研究,但在不同的時期里對自然地理環境因素的認識程度及重視程度是不一致的,這與人們在發展過程中對待自然的態度有關。人類對待地理環境的態度經歷了“決定―――虛無―――或然―――必然”的過程。
關鍵詞:自然地理環境;建筑思想;設計概念
1. 1 古代建筑中的地理環境“決定”論
古代中國人崇拜自然,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認為人是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中國的傳統建筑比較注重與周圍環境的協調統一。“風水術”的實質不外是對地質、地貌、水文、日照、風向、氣候、氣象、景觀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環境因素做出或優或劣的評價和選擇,以此為依據采取相應的規劃設計的措施,從而達到趨吉避兇,創造適于長期居住的良好環境,因此說地理環境因素在我國古代建筑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早期文明,特別是定居文明受其所在地理環境、氣候等因素的影響非常大,從而產生了以自然過程的作用來解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進程的社會理論,這就是西方的地理環境決定論。萌芽于古希臘時代,盛行于18 世紀、19 世紀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曾廣泛流行于社會學、哲學、地理學、歷史學的研究中。古代西方雖然不象古代中國一樣擁有一套完整的風水學說體系,對地理環境中各因素對建筑設計都有明確而具體的指導,但不同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環境,對西方古代建筑影響仍然是很明顯的。例如歐洲文明的發源地古希臘的石頭建筑及其建筑群體的形式,均與古希臘的地質景觀條件有關,古希臘內地多山,土地貧瘠,但盛產大理石,為建筑和雕刻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資料。地勢崎嶇,河流短促,缺少開闊地和平原,其建筑群體布局以自由的、與環境和諧相處的原則為主流。
1. 2 工業時代現代建筑的地理環境“虛無”論
對建筑學來說,地理環境因素對建筑的影響不像“決定論”本身在社會理論中的地位那么長久而穩固,長久以來,大多類型的建筑的設計僅從形式美學、空間、結構技術等等方面考慮,而看不到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自從工業革命以后,現代建筑的出現,全球建筑形式國際化、大同化,就是普通的居住建筑也再難找到基于地理環境因素的設計,這一時期從總體上可以說是建筑的地理環境“虛無”時期,無視地理環境因素的存在,必然導致建筑與環境的對立。因此,建筑成為破壞環境的主導因素,不考慮環境因素影響的建筑也為人類的生活前景埋下了無數的隱患,諸如地震、洪災給城市及村莊帶來的毀滅性的打擊。
1. 3 后工業時代建筑創作中的地理環境的“或然”論
人類建筑與自然的關系從建筑的發展過程來看,是一個模仿自然、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并最終凌駕于自然之上的過程。這一過程在現代建筑時期走到了極端,其結果是人類與環境關系的惡化。20 世紀50 年代以后,歐美經濟發達,社會穩定,但城市整體視覺環境的惡化和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使人們注意并重視到現代建筑最大的問題―――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問題。從而使建筑思潮的總趨勢朝向多元論方向發展,這種趨向的目的是要求獲得建筑與環境的個性及明顯的地區性特征,地區性的特征的表現即為建筑應受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并反映民族、生活和文化的背景。比如“新鄉土派”的創作觀念,注重建筑自由構思結合地方特色與適應各地區人民生活習慣。使得建筑與地理環境的關系被緊密地結合起來,而生態學與建筑學的結合,更是將地理環境因素對建筑設計的關系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1. 4 新時代的綠色建筑創作中的地理環境“必然”論
進入21 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工業社會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嚴重問題:人口劇增、資源過度消耗、氣候變異、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在嚴峻的現實面前,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和評判我們現時正奉為信條的城市發展觀和價值系統。1992 年聯合國環境和發展大會“里約熱內盧宣言”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這種新的發展觀必然導致產生新的建筑觀―――綠色建筑觀。解析綠色建筑的.概念,主要表現為對環境問題的回應,地理環境因素是綠色建筑生態體系構成部分,至此,地理環境因素在建筑創作中確立了不可動搖的主導地位,考慮地理環境因素在綠色建筑的創作中成為必然。
2 建筑設計中地理環境因素的表達
2. 1 地理環境因素影響下的建筑思想
現存最古老的建筑學專著《建筑十書》里有不少章節涉及到建筑與氣候,如對建筑的方位、房間的自然采光及建筑材料產地等問題的論述,說明了古代西方人的適應自然的思想。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人們對自然環境的研究不斷地產生一些思想影響并指引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也由此產生了各種與環境相關的建筑理論,對建筑的理論及思想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例如賴特與“有機建筑”理論、文脈主義建筑理論、建筑與環境共生的理論、適應氣候的建筑理論及綠色建筑理論等等。
2. 2 自然地理環境因素與建筑設計概念
任何設計都始于對設計概念的追求,建筑師以建筑所處的地理環境作為構思的依據,通過環境受到啟示或引發靈感―――設計概念。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由地理環境因素影響產生的設計概念有以下幾類。
1) 建筑形式模仿地理景觀
由模仿地理景觀結構而產生的建筑設計理念,可分為地理景觀形態的構造模仿、地理景觀形態的意境模仿兩類。地理景觀形態的構造模仿著重于建筑形態與自然形態的相似性,并對原有的地形地貌持一種謙恭的態度,讓建筑順應地形,從而使建筑與所處自然環境產生某種脈絡關系;地理景觀形態的意境模仿首先要對地理景觀環境進行解讀,從地理景觀形態中攫取其某些顯著的有代表性的因素,提煉出概括性的能表達景觀意境的元素來表現建筑。
比如現代建筑大師貝聿銘的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設計,該建筑坐落于克羅拉多州的落基山脈山谷中,那里的弗德臺地國家公園是北美印第安人史前居住地遺跡保留地,他說:“當地印地安人的建筑就與那種自然的環境十分的相稱,十分的協調.他們使用同樣的石頭,使用同樣簡單的造型,……巨型的石塊,巨大的石窟,簡單的幾何形體,自然的造型,都是值得我借鑒的東西。”大氣研究中心外形簡樸渾厚,塔樓式的屋頂使建筑物本身像巍峨的山峰,與周圍的環境色彩相調和。
2)建筑形式融合地理景觀
建筑形式融合地理景觀的主要表現是尊重自然,盡可能地減少對地球表面的區域景觀的破壞,追求建筑與自然的有機結合。掩土建筑將建筑主體植入地下,以保證地表景觀的完整性或者使建筑猶如從地下生長出來一樣與地理景觀形成有機的整體,前者如貝聿銘的“美秀美術館”,后者如現代建筑大師賴特的流水別墅及安騰忠雄的水御堂。
3)自然要素在建筑形式中的抽象化運用
將自然地理景觀中的各要素抽象化引入建筑形式的做法,是很多優秀的建筑大師常用的手法。比如路易康,他認為“于我而言,自然光是唯一的光,因為它有情調,―――它提供了我們共識的基礎,它使我們能接觸到永恒。自然光是唯一能形成建筑藝術的光。”他在肯貝爾藝術博物館成功的運用了光線的變化。再如安騰忠雄的關于光、風、水的系列宗教建筑,他著意把“綠化、水、光和風根據人的意念從原生的自然中抽象出來”,引入建筑物之中以產生“神性”的空間境界。
4)氣候建筑
建筑與氣候是一個古老的命題,但卻不斷有建筑師從中感知到新的理念,使氣候建筑的形式不斷地獲得新的生命。如印度建筑師查爾斯柯里亞的以“開放向天”的空間為中心的適應氣候的設計策略;楊經文提出的“生物氣候摩天大樓”的理論和實踐。
3 結語
環境的惡化,能源的危機,使我們重新思考我們人類在改造環境中的行為。建筑作為人類改造環境行為的表征物,其目標究竟是什么?綠色建筑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建筑的目標在于通過人類的建設行為,達到人與自然安全、健康、和諧共生,滿足人類追求適宜生存居所的需求與愿望。實現這種需求與愿望的根本途徑是了解自然環境。楊經文說:“縱觀人類歷史和所建住宅,除了景觀本身的基本地質結構外,氣候是其惟一一個不變的因素。社會、經濟和政治環境也許和人們的視覺品味和審美觀念在一段時間里,比如一百年中,悄悄變化,但是氣候始終在它的循環過程基本保持不變。”
【地理環境小論文】相關文章:
關于地理環境論文03-16
地理環境對壯族民居的影響論文06-12
地理環境演化趨勢論文06-12
地理環境差異影響區域發展論文06-12
東北地區地然地理環境論文06-12
地理環境作文02-21
亞洲的地理環境說課稿10-24
民居與地理環境說課稿11-02
城市與地理環境的教程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