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心理學情緒論文(精選6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論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心理學情緒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心理學情緒論文 篇1
【摘要】隨著社會壓力與就業形勢的不斷變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成為高等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關注焦點。積極心理學的快速發展使得積極情緒與大學生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受到很多學者的關注。積極情緒的產生與人的心理活動密切相關,是人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后而產生的心理上的愉悅之情。心理學者針對目前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和心理特點對積極情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進行了詳細的研究。本文對積極情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意義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積極情緒;大學生;心理健康;意義
1.引言
積極情緒是指與個體需求的滿足相聯系、伴隨愉悅主觀體驗的情緒,積極情緒可以拓展大學生的個體瞬間思維活動序列,幫助大學生建設持久的個體資源,有利于大學生提高身體的靈活性和心理彈性,使大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校園環境和社會環境,提高其應對不利狀況和負面情緒的技能。隨著我國心理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積極情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積極情緒與大學生的活動密切相關,當大學生的需求得到了滿足就會出現積極地情緒,反之,就會出現消極的情緒。人的積極情緒主要包括高興、興奮、喜悅、滿足等。根據心理學的研究顯示,積極情緒與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密切相關,尤其是對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其心理健康,避免其心理出現問題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2.積極情緒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
科學技術在不斷進步,心理學對積極情緒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的也更加透徹,積極情緒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自信,提高大學生的自尊自立能力,提高大學生的生活質量,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和就業壓力。隨著我國社會體制的不斷改革,市場經濟在快速發展,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也日益嚴峻,競爭壓力逐漸增大。在全球并不樂觀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這嚴重制約著大學生身心的發展,在大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積極情緒的調節作用,增強大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從而推動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3.積極情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
3.1積極情緒對大學生智力發展的促進作用
積極地心理情緒能夠增強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負壓能力,對大學生的智力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大學生剛剛走出高中的校門,面對大學里新鮮的事物和全新的環境,難免會感覺到一定的壓力。積極情緒能夠增強大學生的抗壓能力,拓展其知行能力,增強大學生的個人能力。積極情緒能夠幫助大學生克服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慣性,使其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降低大學生在知識學習與知識記憶過程中的出錯幾率。
3.2積極情緒有利于大學生負面情緒的消除
大學就是一個小社會,學生在大學里要懂得為人處世,正確處理好學習、生活和工作的關系。隨著人類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大學生的壓力也在不斷增強,社會各界以及家長對大學生的期望在不斷上升,此外,大學的課程也給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壓力,這些壓力不斷聚集,導致大學生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嚴重阻礙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如果學生長期被消極情緒所圍繞,久而久之就會產生煩躁、郁悶的情緒,不僅不利于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工作和學習,甚至有可能會影響學生日后在工作中的表現。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是一種相對的情緒,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情緒,能夠幫助大學生釋放心中的壓抑情緒,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3.3積極情緒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幸福感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中的不確定性也在逐漸提高,當代人一直處于不斷變遷的過程,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會隨時面臨著環境變化的可能性,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提出了全新的挑戰。積極情緒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學習適應能力,使大學生以積極地心態來面對周圍環境的變化,積極應對各種突發狀況的發展。隨著大學生適應能力的提高,學生會以積極地態度面對生活,其幸福感也就隨之提高。
4.發揮積極情緒對大學生心理促進作用的途徑
4.1豐富教學模式
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不能僅僅局限在設置心理專業課程的形式,要通過豐富的形式誘發學生積極情緒的產生。教師應該將積極情緒的培養與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密切的結合起來。比如,在高校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名人事跡講述培養學生的積極情緒,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在思想政治課上,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
4.2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作用
在高校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心理教育活動中,教師要與學生積極溝通,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發揮其作用,切實做好以下幾點工作。第一,教師要具備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面對任何突發狀況都要進行及時有效地調節,時刻向學生傳遞積極地情緒;第二,教師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榜樣,在師生交流過程中要時刻保持積極情緒,并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第三,教師要尊重學生,以朋友的身份對待學生,從而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結論
大學生這一群體心理發展還未成熟,對自我的認知狀態有一定差異,很可能不能正確客觀的認識自己,處于矛盾狀態也就導致不能合理的對他人、環境有所認識,也就導致人際關系糟糕,不知如何處理。所以,在大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豐富心理教育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培養積極情緒,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消除學生的負面情緒,提高其幸福感,使學生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羅軍,王燕菲,禹玉蘭.積極情緒體驗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醫學研究與教育,2012年5期.
[2]張晨亮.心理健康對大學生積極情緒和個人資源的影響分析.新校園(學習),2013年1期.
[3]王振宏,王永,王克靜,呂薇.積極情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0年09期.
心理學情緒論文 篇2
摘要:進化心理學做為心理學研究的一種新取向,探討情緒從種族進化的角度在生存中獲得的適應價值,表明消極情緒和積極情緒在進化過程中對個體起著不同的作用。進化心理學給情緒管理以新的啟示:調整認知,消極情緒是人類的一種自我保護行為;大自然是我們最原始的母體,親近大自然有利于放松身心;從負面情緒尋找工作的突破口。
關鍵詞:進化心理學;情緒管理;積極情緒;消極情緒
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所持的態度體驗,它作為個體一種重要的心理過程,對個體認知和行為的影響備受心理學家的重視。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個體必須面對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承受越來越大的工作壓力,快節奏生活方式使個體容易產生緊張情緒。情緒失控對個體的傷害就像釘進木板的釘子,即使拔出來依然有個難以彌合的孔。因此情緒管理在改善個體的精神健康和提高企業效益方面有很大潛力。
1、情緒管理的界定
丹尼爾戈爾曼最先提出情緒管理,他認為當我們對生活中的事件或矛盾引起的不良反應進行有效的自我掌控或調節,能以幽默、樂觀的態度及時緩解自己的緊張心理狀態時,就是有效的情緒管理。②
不同領域對情緒的研究均以否定消極情緒的作用為基點,認為個體應該回避和抵制消極情緒,從而使個體在認識上形成了排斥消極情緒,認為消極情緒只能破壞生活,而對個體沒有任何幫助的片面性立場。根據普拉契克的觀點,從種族進化的過程來看,情緒不僅是進化的產物,還是一種為了適應生存的心理工具。 情緒做為有機體的一種全身心心理活動,是有機體為了控制和應付生存環境,為了增強生存能力而出現的。
2、情緒管理的進化視角
2.1 什么是進化心理學
進化心理學是近年在西方心理學中出現的一種新的研究取向。進化心理學的基本理念是:進化心理學是縱向研究,因此過去是理解有機體心理機制的關鍵;理解有機體心理機制的主要途徑為功能分析;有機體的心理機制被假設為是模塊性的整體組織;有機體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慢慢演化來的一些特定的心理機制;心理機制與環境互動的共同作用導致有機體的行為。
2.2 進化心理學對情緒的解讀
普拉契克從進化心理學的視角指出,情緒在發生上處于心理活動前沿,是有機體及時的反應和信號;情緒的`變化為個體提供了生理準備;情緒生成的表情外顯行為便于個體之間的信息傳遞,直接構成社會化媒介;人類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個體對情緒的主觀體驗。因此普拉契克認為情緒是個體在進化過程中為生存斗爭產生的適應手段,而非被動或偶然生成的心理副產品。
3、進化心理學視角下的消極情緒和積極情緒
積極情緒是有機體的一種愉快感受,而消極情緒是有機體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產生的不愉快感受。二者在進化過程中產生不同的生理反應,具有不同的適應意義。
3.1 消極情緒
消極情緒對于個體都是唯恐避之不及的對象,如生氣、厭惡、憤怒和恐懼等一直被個體所排斥,個體所關注的均是“如何克服消極情緒”。研究表明消極情緒會產生不利于人體的激素,因此在已往的研究中,消極情緒毫不猶豫地標簽為被打擊對象。
進化心理學的研究結果為消極情緒洗刷了冤屈,進化心理學認為像厭惡、恐懼和憤怒等消極情緒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個體在抵御外來威脅時產生的適應行為,因此消極情緒是具有適應意義的產物。進化心理學解釋,憤怒是個體為了增強生存能力,促使個體快速做出攻擊行為而產生的;厭惡是為了使個體利益不受侵害,促使個體快速做出驅逐行為而產生的;而恐懼情緒是個體在面臨威脅時為了生存所需,促使個體快速做出逃跑行為而產生的等等。
因此上述可以看出,當個體處于消極情緒時,其思維都集中在引起其產生消極情緒的情境中或事件上,使身心在最短時間內做好準備,以隨時抗爭消極情境,從而保護個體的生命在可能隨時受到威脅的環境中獲得生存。
3.2 積極情緒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積極情緒不同于消極情緒,積極情緒是為了解決個體的成長與發展問題,而不是為了解決個體的生存問題。如快樂、滿意、自豪、高興以及愛等積極情緒,雖然表現形式略有不同,但其意義一致。積極情緒的共同效果是它們都能激發個體思維;增強個體智力、體力、心理調節能力與社會協調能力等使個體獲得更多個人資源等等。積極情緒拓展個體的認知、注意和思維等范圍,便于個體快速獲得信息,合理分析,從而進行更恰當的創造性行為活動。此外積極情緒還能產生積極連鎖反應,如處于愉悅情境的個體往往其如智力、心理和社會適應等方面都表現出拓延能力。
4 進化心理學對情緒管理的新啟示
本文針對已往研究比較容易忽視的地方提出幾點看法:
(1)調整認知,消極情緒是人類的一種自我保護行為。進化心理學認為,消極情緒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具有適應意義的產物,是我們祖先在面對威脅時為增強有機體的生存能力而出現的適應行為。因此消極情緒并非總是無用,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消極情緒。如當自己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產生挫敗感時,換一種思維方式,尋找消極情緒的積極意義,使自己從不滿、不安等消極心理狀態中解脫出來,讓自己少受傷害。
(2)放松身心,親近大自然。親近大自然有利于情緒管理。因為我們的祖先在這里孕育,大自然是我們最原始的母體。法國作家莫羅阿這樣形容大自然對人的撫慰:“最廣闊最仁慈的避難所是大自然。森林、崇山、大海之蒼茫偉大,最能撫慰平復人的心靈創傷。”
(3)從負面情緒尋找工作的突破口。進化心理學將職員工作中的負面情緒解釋為個體利益受到侵犯時的適應行為。企業應重視對員工的情緒管理,保護其既得利益。這樣既能減少員工的情緒過激行為,也是尋找工作突破口的良好方法。
參考文獻
[1]劉朝陽.企業情緒管理現狀及對策初探.企業技術開發,2008.4.27(4).
[2]Walden T A,Smith M C. Emotion regula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J].1997(2l):7-22.
[3]Eisenberg N,Moore B S.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development [J]. Motivation and Emotion,1997(21):1-6.
[4]許波,車文博.當代心理學發展的一種新取向――進化心理學.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2004.27(1):2-4.
[5]喬建中.情緒研究:理論與方法.2003.11:96-98.
[6]楊麗珠,董光恒,金欣俐.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大腦反應差異研究綜述.心理與行為研究,2007.5(3):224-228.
[7]孔凡俊.積極情緒在促進成人自我導向學習中的作用.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9.9.11(3).
心理學情緒論文 篇3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隨之而來的心理疾病也越來越多,就連還未踏上社會尚在學校中的學生也是如此。1996年,全球疾病負擔合作研究發現,抑郁癥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預計到2020年,抑郁癥將躍升至危害人類健康疾病的第二位,占全球疾病負擔的15%。美國1994年4%的醫療費用于治療抑郁障礙,高達430億美元。根據統計表明,中國在校學生的抑郁癥比例逐年上升,抑郁癥成為在校學生自殺的首要原因。如何保障在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學生產生抑郁癥的原因,從而更有針對性的采取預防措施。
關鍵詞:學生;情緒;抑郁癥
一、 在校學生心理疾病發生的情緒基礎
情緒是一個生理、心理、社會諸因素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它們的相互影響是情緒基本屬性起作用的體現。包括:
(一) 情緒的適應性和動機品質決定了存在著正性與負性的根本差異
(二) 情緒的等級結構與情境認知存在著一致性與矛盾
(三) 情緒的檢測功能導致情緒對自身系統的放大或削弱的影響
(四) 神經系統中樞與邊緣自主系統的相互作用導致情緒的不可控制
它們之間的每一次活動均可達到協調而產生正性情緒并有益健康,也可以發生分裂而導致有害的負性情緒而影響健康。
二、 情緒疾病——抑郁癥
(一) 抑郁的概念
抑郁比任何單一負性情緒的體驗更為強烈和持久。抑郁是一種復雜的復合情緒,主要包含著痛苦,并依據不同情況而合并誘發憤怒、悲傷、憂愁、自罪感、羞愧等情緒。每個人都體驗過抑郁,但由于過度壓力而情緒低落或絕望,失去興趣而不能勝任正常工作,甚至產生自殺企圖等極端意念和行為,就可能向異常情緒轉化而成為抑郁癥。
(二) 抑郁癥的癥狀表現
(1) 精神癥狀
1.心情、情緒的障礙
抑郁在情緒層面上的癥狀,即程度較強的憂郁感等主要表現為:強烈的憂郁感、悲哀、說不出的不快、空虛、寂寞孤獨、無力、絕望、郁悶、不安、焦躁等。
2.行為、思維受到限制,精神活動能力降低
處于抑郁狀態的人,個人活動受到抑制,整個人處于“停滯狀態”,在思維上也會產生障礙,問題的思考找不到突破口,出現“腦筋轉不過彎來”“精力不集中”“什么都想不起來,記憶力減退”“判斷能力下降,做不出判斷”等現象。
3.自我概念的變化
自我概念,是指人們在對自我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即自我評價,并進而通過個體行為加以表現。陷入抑郁狀態的人會產生強烈的自卑感、懦弱無能感,失去自信,從而厭惡自己,否定自己,甚至常常產生一些認為自己很壞、很骯臟的想法。
4.思維上的變化
在抑郁狀態下,在個體眼中,所有事情看起來都變得更悲觀了,考慮事情總往壞的方面想,整個人都處于絕望的情緒支配下,更有甚者,會出現妄想癥狀。
(2) 身體癥狀
1.睡眠障礙
抑郁癥必定表現出來的癥狀之一,就是睡眠障礙,睡眠障礙可分為入睡困難、易于驚醒、無法睡安穩、淺睡等。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驚醒,這常常引起人們心情抑郁,總讓人覺得“明天又是一個痛苦不安的一天”,促使人們產生自殺的念頭。
2.疲勞感
稍微做點事情或活動就感到疲勞,總覺得全身乏力、酸痛、懶散,給人的感覺就好像生命力和能量即將枯竭似的。
3.疼痛
抑郁不僅可以摧垮人的精神,還能夠擾亂人體平衡,結果導致植物性神經紊亂,從而使血液輸送出現障礙,最終出現頭部肌肉和神經痛,頭暈目眩,頭皮發麻等癥狀。
三、 影響在校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 家庭對在校學生的影響
任何人都不能選擇自己的家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們只能順其自然地接受家庭的影響,這是家庭影響的強制性,而家庭影響還具有無意識性,因此同一家庭的成員的許多特征都具有相似性。
(1) 父母文化水平對子女心理健康的影響
在對全國6個中等城市的550個家庭的研究發現,父母的文化水平與子女的心理異常水平成反比例關系,即父母的文化水平越低,子女的異常程度相對較大,有異常行為的子女多發生在父母為高中文化一下水平家庭。
(2) 問題婚姻對子女心理健康的影響
在所有的家庭因素中,對子女的心理健康影響最大的是問題婚姻,主要包括:父母分居、父母離異、父母再婚和父母沖突。
(3) 家庭關系對子女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關系主要包括:父母關系、親子關系和三角關系。良好的家庭關系會使子女感到幸福和安全,不良的家庭關系對子女有極大的傷害作用。
(二) 學校對在校學生的影響
學校教育的目的性和系統性,制定了學校教育在培養人、教育人方面起著很關鍵的作用,同時也說明,學校的任何變化都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
(1) 學校環境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學校環境分為外環境和內環境,外環境是指學校以外的社會環境,包括外圍壞境、地區環境和社會環境。內環境是指學校內部結構和布局。外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是通過滲透的方式完成的,而內環境則對學生有直接的影響。良好的學校環境對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2) 師生交往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師生關系是學校生活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關系,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的影響。它能影響班級群體的主導氣氛,也影響著學生的情緒和個性。正常和諧的師生關系會使學生形成更多的積極情緒,會使學生形成很多優秀的個性品質。
四、 在校學生抑郁癥的成因——長期性預防的出發點
(一) 客觀環境因素
(1) 家庭因素
有許多研究和臨床證據支持抑郁癥與兒童時期的家庭狀況有關,特別是兒童遭遇父母的自殺。
(2) 個人認知歪曲
抑郁癥患者與正常人不同之處在于,早期創傷事件使他們具有抑郁產生的易感性,通過替代性強化和自身標簽作用,他們發展了一些歪曲性思維模式為標志的認知類型。
(3) 生活事件的作用
生活學習中凡是能造成強大精神壓力、嚴重的精神創傷或不愉快的情感體驗等事件都可能成為導致抑郁的因素。
(二) 身體因素
(1) 生物因素
有研究表明,抑郁癥患者的親屬的抑郁癥發生率高于一般人群,可以說具有一定的遺傳性,且在性別上,女性抑郁癥比例要高于男性。
(2) 生化因素
身體內的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異常,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導致抑郁的產生。
由此可見,引起抑郁的原因并不是單一的,而是錯綜復雜的。并且,在校學生,他們自身的心理發育尚不成熟,外界的刺激更容易使他們的情緒產生異常。因此,預防在校學生抑郁癥的產生需要家庭、學校及社會各方面的相互配合。
參考文獻:
[1]王衛紅 主編 《抑郁癥、自殺與危機干預》 重慶出版社 出版 2006.11
[2]張楚廷 母庚才 主編 《學校心理衛生學》 警官教育出版社 出版 1998.08
[3]孟昭蘭 主編 《情緒心理學》 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 2005.03
心理學情緒論文 篇4
摘要:情緒管理是對個體和群體的情緒進行控制和調節的過程。通過探究一般人情緒對其個人及工作的影響,以及產生不良情緒的原因,提出一般人情緒管理的對策,以期幫助一般人增強對心理疾病的免疫與調試能力。
關鍵詞:一般人;情緒管理;調適
一、一般人情緒對其個人及工作的影響
一般人的情緒對認知和行為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將直接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與政府管理工作的效能,其影響作用表現如下:
(一)情緒對一般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直接的影響。現代生理醫學、心理醫學研究成果均表明。情緒及情緒調節對人的身心健康影響很大。這種影響具有兩重性。積極的情緒會使人自我感覺良好、精神振奮、心態平靜舒暢、身體機能協調。整個身心處于良好狀態;消極的情緒則容易引起心身疾患,尤其是長期的緊張焦慮會導致心臟病、消化系統潰瘍、結腸炎、偏頭痛等嚴重的生理疾病,以及焦慮癥、情感癥之類的心理疾病。因此,一般人有效地調整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對于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略、促進身體健康是大有好處的。
(二)情緒對一般人具有激勵調控作用。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關系的反映,或者說是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產生的體驗。一般地說,積極的情緒對心理活動起協調和組織的作用,消極的情緒對心理活動起破壞和瓦解的作用。在同樣的工作中,積極的情緒可以使一般人提高工作效率,起到正向的推動作用。一個一般人如對社會公共事務及政府內部事物的管理抱有滿腔熱情,就能在工作中克服困難,做好本職工作,從而提升政府的績效;消極的情緒則起干擾作用,當一般人在消極的情緒狀態中,有時會不冷靜的思考,容易做出不成熟的事。很多資料證明,一般人的情緒不同。作出決策的效果是不同的。
(三)情緒對一般人協調人際關系具有重要作用。情緒在人際關系中起著信號、表達和感染作用,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手段。情緒是一把“雙刃劍”,情緒的高低直接影響人際關系的親疏與穩定。對自我情緒的認知、表達和調控,對他人情緒的覺察和把握,有助于一般人處理好人際交往問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具體來說表現如下:
1、交流溝通作用。情緒的人際交流功能主要是通過面部表情、身體表情(包括手勢表情)和語調表情來實現的,這些表情動作能在一定程度上達到相互了解、交流信息、溝通思想的目的。
2、感染傳遞作用,一般人的情緒會對同事及領導的情緒產生影響,感染傳遞給同事與領導,引起他們情緒的相應反應。
二、一般人不良情緒產生的原因分析
公共組織是人才薈萃之地,身處這個特定環境之中的一般人,由于工作負荷、職業發展、人際關系、傳統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往往比其他行業的同崗位者更易產生一些不良情緒,如情緒不穩定,有時氣憤、消沉、冷漠,有時自負、自卑,有時煩惱、憂愁、多疑、忌妒等。這些情緒產生的原因較復雜,概括起來,主要有兩方面的因素:客觀環境的作用與個體自身方面的影響。
(一)客觀環境因素。
1、工作性質的.特殊性。一是工作的單調性、重復性以及超負荷性等。我國相當一部分一般人由于工作本身缺乏挑戰性、變異性、自主性與有意義,再加上工作過于重復,而且超負荷加班等。而無法在工作中肯定自我,形成挫折感或厭煩感,最后發生情緒退縮以及生理異常癥狀等現象;二是工作競爭上的壓力。隨著一般人改革的深入,競爭上崗、選任制和聘任制、問責制等措施的實施加大了一般人的競爭,并對一般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一般人隊伍呈金字塔結構,越往上職位越少,不少一般人都擔心自己的前途,這種晉升的壓力使一般人長期處于焦慮中。三是國家一般人相對其他行業來講,綜合素質比較高,其心理活動也要比一般人員更加豐富和復雜。特別是處于領導職務的一般人,對自己的要求要比一般人更高,同時也受到社會更高的期望,而他們又往往難以找到可以傾訴的對象,負性情緒難以排解。長此以往,就會產生悲觀、焦慮、抑郁、孤獨、恐懼等消極情緒及行為紊亂等。
2、人際關系方面的壓力。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中國人歷來重視熟人關系的搭建和溝通。這種社會文化的特殊性使得人際關系的處理成為工作生活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而這一點在政府部門中尤為突出。社會關系的維系,與所謂方方面面的溝通、協調和應酬,尤其在部門利益分配、分工合作、職位升遷階段,為了讓利益天平傾向自己,很多一般人不得不掩藏真實的自我,戴上職業的面具,甚至形成惡性人際關系等,這種人際重負使得一般人長期處于心理疲勞甚至心理恐慌狀態,負面情緒也難以排解。
3、社會傳統文化的影響。傳統文化的負面影響,是一般人產生不良心理情緒的一個重要原因。一方面,受我國幾千年封建官場等級觀念的制約,國家一般人隊伍中思想感情的正常溝通與交流相對缺少。中國自古以來“以忍為善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忍一忍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形成了中國人自我封閉的性格。同時“面子問題”使得同一單位或部門的同事,也多是采取“遠交近閉”的策略。這種傳統的官場文化嚴重制約了一般人隊伍中思想感情的正常溝通與交流。上下級之間,同事之間缺乏必要的交流與溝通。不利于一般人形成健康的心理機制;另一方面,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和“官本位”的價值取向,使一般人把行政級別看作最重要的價值標準,以追求更高的職位和更大的行政權力作為人生的重要目標。但是一旦看到自己昔日的同學、小時的玩伴經商或從事其他職業發了財,或有較大的影響力,一部分一般人就會出現社會認知的偏差和心理天平的傾斜,從而直接影響到自己的工作情緒。
(二)個體因素。
個體因素主要是生理狀況與心理因素,一般人工作的緊張性、快節奏和高壓力,對一般人的身體素質和心理品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使一般人的生理和心理處于緊張狀態,若不加以調整。就會造成生理和心理失調甚至引起疾病。個體的生理狀況會對一般人的情緒產生一定的影響。人情緒的發生離不開生理反應,身體某一器官的損傷或機能障礙,會間接或直接地引起相應的情緒波動。當一般人生病或體力不佳時,會煩躁疲倦、情緒低落。但是,各級組織歷來重視思想政治工作的宣傳和教育,而輕視甚至忽視了一般人的心理保健,一般人自身也缺乏相應自我認識、自我心理保健的意識。缺乏積極的尋求幫助的內在渴求,也常常把心情不好、情緒不高、緊張、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和心理不健康混淆不清,所以就干脆聽之任之,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三、一般人情緒管理的對策
解決一般人負面心理情緒問題,需要一般人個體、社會以及組織多管齊下,在當前條件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索與實踐。
(一)提高一般人自我心理調節能力。一般人減壓的關鍵還在于自我的心理調適。而且,導致負面情緒產生的重要因素就是個人對外在環境的信息判斷和主觀評價,因而一般人更應該為自己的心理健康負責,重視個人心理資本的管理及心理休閑,做自己的“心理醫生”進行自我減壓。要正確認識現實與自我關系,保持開放心態,加強意志、品質的鍛煉,增強自我效能感、心理免疫力,掌握自我減壓和心理調節的技巧和方法。特別是面對困難和逆境,要著眼未來,關注全局,以積極的情緒體驗生活樂趣和化解矛盾沖突,及時調整好自己的意識和行為。并選擇適當的時機求助心理專家調適。及時有效地求助心理專家,有助于及時擺脫某種負面情緒的“網結”,從而更好地認識自我、開發自我、激勵自我。
(二)形成以人為本的政府管理風格。政府管理必須努力使工作安排的性質與個人能力的發揮相一致,把德才兼備的人用在適合和關鍵的位置上,實現人崗匹配,促進行政效能最優化。要建立一般人崗位職務說明制度,形成不同崗位和級別的一般人心理素質要求的指標體系。通過規范的心理素質考核,及時發現一般人隊伍中已經(或潛藏: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人員,及時安排其休息或進行心理援助,防止因過度疲勞和壓力所致的工作厭煩情緒;要重視一般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要善于引導下屬一般人發泄情緒,使其心理壓力獲得緩沖,感受到人性化的組織領導方式,從而產生心理安全感。)
(三)重視一般人的情緒教育和人際交往訓練。在一般人培訓中,各級黨校、行政學校要開設《心理健康知識教育講座》以及《管理心理學》等講座,將心理科學運用到行政工作的全過程。有條件的機關可以設置一般人心理健康輔導機構或心理健康輔導員,加強一般人心理健康教育。為一般人提供心理支持;同時,要對一般人的情緒加以科學引導,教育一般人不僅要認識自己的情緒,還要能識別他人的情緒,幫助他們訓練人際關系中的溝通技巧、參與技巧、激勵技巧、表揚技巧和批評技巧,并通過行政管理過程中一般人之間情緒的交流、傳統和互動,創造一個精神愉快、關系和諧、寬松平等的工作氛圍,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
(四)創造舒適的工作環境與健康的機關文化。環境會通過各種感覺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色彩、燈光、聲音與工作環境的布置都會影響情緒。政府等公共部門應通過美化工作環境,改善勞動條件,增進一般人對工作熱愛的情感,使他們身心愉快地從事工作。與此同時,適當健康的業余愛好能夠起到放松緊張情緒、融洽人際關系、增強單位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因此,政府等公共部門應從本單位實際出發,要經常組織一般人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習“充電”活動以及豐富多彩的業余文娛體育活動,令其生活更加充實,以積極的方式增強體質,避免心理上滋生失負面情緒或實時宣泄不良情緒。
(五)建立民主、公平、公正的制度環境。政府和組織在解決一般人群體面臨的心理情緒問題上任重道遠,其根本是要建立民主、公正、公平的制度環境,評價標準應以業績、能力為準,責、權、利對等,以創造寬松的心理環境。首先,建立公平的激勵機制。必須反對平均主義,克服“一刀切”的簡單作法,必須對全體一般人一視同仁,不能允許有人借助權力因素,或私人感情搞特殊化。否則,將產生嚴重的負面效應,影響團結,導致一般人心理困境產生。其次,完善公開、公正、公平競爭的選人用人制度。一般人的選拔任用要全面實施公開、公正、公平競爭的選擇制度。再次,營造公正公平的民主環境,不斷推進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堅持實行公務公開,增強決策的透明度,使一般人擁有充分的參與權、建議權和監督權,最大限度地調動一般人參與管理的積極性。
心理學情緒論文 篇5
【摘要】隨著經濟文化全球化發展,各大高校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通過對大學生心理變化的研究,對大學生進行積極、健康的教育和指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利于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從而提高高校大學生的教育質量。實踐表明大學生的心理變化對大學生的成長和學習有著緊密的聯系,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能力,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用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難題。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積極情緒;心理彈性;挫折承受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理念發生了改變,社會對大學生心理教育和輔導的問題越來越關注。積極情緒和心理彈性作為心理健康重要的保護形式之一,具備抗壓和減壓的作用。研究高校大學生積極情緒、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能力三者之間的關系,能有效幫助大學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在面對生活、學習以及日后工作中的逆境時,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防治個人悲劇或社會悲劇發生。對大學生積極情緒、心理反彈和挫折承受能力進行逐個分析和研究,了解三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作為輔導大學生心理教育的重要依據,有利于開展科學的高校心理教育課程,便于引導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目前針對高校大學生積極情緒、心理反彈和挫折承受力三者關系的研究還在發展階段,有待完善。
一、高校大學生的積極情緒
(一)積極情緒的含義
積極情緒在心理學中的定義是具有正效價的正性、積極的情緒,通俗的說就是積極的、正面的心理變化或心情,用羅素的理念來說“積極的情緒就是微笑時產生的美好感覺”。積極情緒是一種愉悅的主觀情緒,能通過心理暗示的方式提高個體的`活動能力和積極性,適當的提高大腦興奮程度。根據實驗調查顯示,常常處于積極情緒的人,更容易實現目標。在日常生活中,積極情緒一般表現為滿意、自信、高興、自豪、愛和感恩等正面的情感表達。大學生作為有活力的人群,積極情緒是較為容易產生的,但是大學生不成熟的心理機制,積極情緒極不穩定,這和個體的性格、境遇等緊密相關。
(二)高校大學生積極情緒的作用
1. 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積極情緒主要表現為自信、愉快、滿意等正面的情緒,積極、正面的情緒和個人的幸福感有著直接關系,幸福感作為主觀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是由于積極情緒有利于活躍大學生的思維能力,間接的增強人的免疫功能,“愛笑的人長壽”就是源于積極情緒的影響。培養大學生的積極情緒,有利于增加大學生的自信心,正確認識人際交往和生活學習造成的壓力,確保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
2. 提高大學生綜合思維能力
實踐表明,積極情緒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大學生在興奮的狀態下,能保證思維的活躍程度,調動身體各個機能的全面運作,及記憶力、注意力和思維創造等。消極情緒會影響學習的效率,積極的情緒有利于大學生開展人際交往,通過拓展人際資源參與學校和社會的活動,有利于幫助大學生適應社會生活。促進高校大學生積極情緒的培養,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從而提升大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生活質量。
二、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彈性
(一)心理彈性的含義
在心理學研究中,心理彈性源于物理學中彈性力學的影響,主要是指心理和意識受到外界刺激時,主觀上表現出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及個體受到刺激時自我修復能力功能。
(二)大學生心理彈性的作用
大學生心理彈性具備意識性、互動性、整合性和差異性的特征,在高校大學生的生活與學習中,心理彈性的強弱和個人的性格和機遇有著直接的關系。由于心理彈性的差異性,個體的心理彈性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變化。大學生只要學會自我情緒調節,通過心理彈性的作用,有利于增強自身的抗挫折能力。
三、高校大學生的挫折承受力
(一)挫折承受力的含義
挫折承受能力屬于基礎心理活動之一,是構成個體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隨著時代的變化,新一代大學生的壓力和挑戰與他們獲得機遇成正比,改革開放、教育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給予高校大學生更多的機會,但也伴隨著競爭和挑戰。大學生挫折承受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大學生面對生活和學習中困難時的心態和自我調節能力。抗挫折能力強的大學生能盡快從生活的困難中調整消極心態,用積極、樂觀的情緒處理問題。
(二)挫折承受力的作用
心理學者在對挫折承受能力進行試驗和研究時發現,挫折承受能力主要包含了情感和行為,坑挫折能力的強的人在遇到困難時,情感上更易接受并做出正確的判斷,也更有冒險精神;相對的是挫折承受能力差的人在困難面前很難做出正確的認知態度,甚至造成心靈的傷害。
四、高校大學生積極情緒、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力的關系
(一)高校大學生挫折承受能力強弱與積極情緒、心理彈性能力成正比
根據相關研究顯示,積極情緒、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能力都是屬于正面情緒,大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大學生的積極情緒、心理彈性的強弱有著直接的關系。心情愉快的情況下面對挫折時,心靈受到沖擊時相對有一個緩沖的過程,根據心理彈性的緩解,淡化挫折對情緒的影響,從而提高了挫折承受能力。樂觀的學生會自動調節消極情緒的影響,保證自身情緒在一個較為平和、穩定的狀態;而悲觀的同學,積極情緒少、心理彈性差,遇到挫折時極易形成心理傷害,顯示出較差的挫折承受能力。
(二)積極情緒是心理彈性影響挫折承受能力的中介
根據二十世紀末研究者對兒童心理實驗顯示:積極情緒在挫折承受能力和心理彈性能力之間起到專遞的效果。樂觀積極的大學生心理彈性強,在面對挫折時能用積極、正面的心態進行處理;悲觀的大學生缺乏積極情緒,心理彈性差,面對挫折時會習慣性的選擇逃避,害怕面對,從而造成長期的心理負擔積累,形成惡性循環。正確認識積極情緒作為心理彈性和抗挫折能力之間的媒介,在對大學生進行輔導時提出更科學、更有建設性的意見,幫助大學生營造積極情緒的方式,提高心理彈性,從而促進挫折承受能力的加強。
(三)提高高校大學生積極情緒、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能力的有效措施
1. 心理教育引導
高校大學生在遇到心理問題時,學校給予心理輔導,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情緒調整。青年期的大學生渴望情感的宣泄是正常的心理需求,學校為了確保教學質量,保證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大學生建立積極的正面情緒。
第一,通過心理輔導或課堂心理教學等方式,培養大學生正確的需求觀,及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大學生產生消極情緒的原因之一是未能的到滿足,基本是由于目標制定過高等原因造成的。幫助大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做有意義的事情,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從而用正面的積極情緒增強心理彈性和抗挫折能力。
第二,通過多種情景幫助大學生體驗不同的情緒,從而調節學生的心理。相關實驗表明,通過不同的情景體驗多樣的情緒,有利于調動個人的思維能力,參與舞臺劇表演的學生,思維更加活躍。因此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的活動,已達到活躍思維,調節情緒的方法。
第三,挖掘學生的潛力和優點,從而幫助學生建立信心,培養積極、正面的情緒,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能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高校對大學生的心理輔導,是通過科學的外力作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提高大學生積極情緒、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能力。
2. 自我情緒調節
高校大學生自我情緒調節的方式有很多,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和情況,進行積極正面的情緒引導。
第一,選擇對情緒有積極影響的書進行閱讀,如勵志類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名人傳》等,通過了解別人的故事激勵大學生積極思考,給予大學生更多勇氣和希望。或者可以選擇哲學類的書籍,如中外哲學史等書籍,通過幫助學生了解生命的意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促進大學生用積極樂觀的積極情緒面對生活和學習。
第二,鼓勵學生多參與社會活動和校園活動,青年期正是精力旺盛的時期,富有創造力和活力,鼓勵學生參與人際交往中,尋找成就感和自信。
第三,引導學生創造良好的積極情緒環境,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營造良好的氛圍有利于保持愉快的情緒。
第四,客觀認識自身的優點和缺點,不易盲目自大或自卑自憐,正確認識自身的優缺點,是獲得自信的前提,實踐表明,正確認識自己的人更容易滿足,從而產生積極的情緒,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能力。
大學生自我情緒調節的方式有很多,積極情緒作為一種主觀的情緒,還是需要大學生自己進行正確的調節,才能保持穩定的積極情緒,從而增加心理彈力和挫折承受能力,培養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
五、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高校大學生積極情緒、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能力的含義和作用進行簡單分析,可了解到積極情緒、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能力屬于正面的心理活動。通過研究表明:高校大學生挫折承受能力強弱與積極情緒、心理彈性能力成正比,積極情緒是心理彈性影響挫折承受能力的中介。積極情緒、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能力均屬于大學生正面的心理活動,了解三者之間的關系,通過有針對性的科學心理指導,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情緒調節,營造積極的情緒,提高大學生自身的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能力。保持樂觀心態的大學生創造能力和心理恢復能力更好,提高高校大學生的積極情緒、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能力,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心理學情緒論文 篇6
摘要:現階段,因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或情緒失控而引發的慘案頻繁出現,令人在扼腕嘆息的同時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怎樣才能弄清情緒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從而幫助學生有效的解決問題呢?基于此種現象,筆者將在下文中結合具體的問卷調查,對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并提出一些相關的建議,希望避免相似的悲劇再次上演,為這些祖國花朵的健康成長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情緒管理;心理健康;存在關系
大學時期是青年成長的高峰期和變革期,在大學生人格的形成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這一時期學生的情緒也最為敏感多變,一旦負面情緒積累在心中又得不到合理的疏導,久而久之就會爆發出來,甚至釀成悲劇,所以說必要的自我情緒管理能力對于心理健康來說十分重要。
一、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的問卷調查
1.問卷調查對象:筆者在某市隨機抽取了1000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其中包括理科生、文科生;大一至大四的學生;農村和城市的學生;重點大學和普通院校的學生;不同消費水平和性別的學生等,總而言之,就是要確保所選取的樣品具有充分的隨機性,只有這樣,得到的結果才能客觀的反映事實。
2.問卷調查的問題設置:其一,筆者主要設置了一些與具體的生活情境相關的問題,如“當發現好友可能欺騙你時,你會非常生氣,并且不注意場合的大聲質問他。A.非常符合B.比較符合C.有時符合D.不太符合E.基本不符合”以此來測試被調查者相關的情緒管理能力,如控制消極發泄能力、理智調控情緒能力、尋求外界支持能力、控制消極暗示能力和積極補救能力等。其二,筆者還設計了一份心理狀況的調查表,以此來調查受測者的心理健康情況,從而研究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與其心理健康水平之間是否存在著必然的聯系。
3.問卷調查的數據處理:首先筆者將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問卷的總分及各因子與心理癥狀問卷各因子進行了綜合的分析,然后再應用數學工具,通過建模、取平均數、求極值、方差等方式進行數據處理,從而研究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最后則通過表格和回歸方程的圖像對結果進行處理,使其清晰而又一目了然。
4.問卷調查的結論及相關分析:研究發現,具有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與精神病性等心理特征的受測者的情緒管理能力普遍較為低下。回歸圖像也顯示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與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越強,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情緒管理能力越低, 心理健康水平就越弱。
大學生若是不能理智的控制和疏導不良的消極情緒,任由其發展與其肆意發泄,就會導致自己的人際關系緊張,社會評價降低,從而進一步受到消極情緒的暗示,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甚至就困在這個怪圈中掙扎不出,與此同時,各類軀體化、焦慮、人際關系敏感、抑郁、偏執等各種心理癥狀也就會逐漸顯露加深。
二、強化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促進其心理健康的建議
1.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極情緒: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學業、戀愛、經濟和交往等各種方面的影響,消極情緒的產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這并不可怕。但是許多大學生都做不到合理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結果不是郁積在心中,越想越傷心難過;就是不顧場合和他人感受的肆意宣泄,在不經意中傷害他人。這兩種不科學的處理方法又會引起新的不良結果,進一步引發我們的消極情緒。所以,大學生在產生消極情緒時,一定要冷靜,不能被消極情緒所左右。可以采用主動回避和克制的個體沖突情緒的“情緒轉移法”進行處理,一方面盡力做到不去回想和接受消極情緒,另一方面則要積極投入到豐富的文體活動或是工作中,做能讓自己開心的事情,從而使自己的心情保持愉快。總而言之,作為一個成人,大學生不僅要學會照顧自己的情緒,更要兼顧他人,切記將他人當出氣筒,即使是戀人也最好不要,要做到“喜怒哀樂,不忘關心他人”。
2.加強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的滲透與情緒認知能力:這一點是針對心理老師和大學生雙方而言的,因為只有在充分了解大學生的情緒特點和常見的負面情緒對其產生的影響的前提下,心理老師才能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開展工作,如對于自我情緒控制差的同學,則加強對其的關注,并且采取相應的途徑對其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滲透工作;而對于某些有心理障礙的同學則要進行相關的輔導或是心理干預治療,從而幫助其解決自身的生活、學習以及人際關系所產生的問題,提高其情緒認知能力,培養其健康的心理品質。而學生也只有在其前提下,才能了解自己情緒的特點,從而不會感到困惑和迷茫,進而加強自己對于情緒的管理能力,處理好學習生活中的人際交往等各方面的問題,擁抱享受美好的大學生活。
3.加強大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不管是心理輔導還是治療,最終的目的還是助人自助,若是自己都放棄自己,那么再好的治療方法都不會有什么效果的,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從源頭上解決這個問題,即增強大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要做到這點,大學生首先要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評價,全面地了解自己,正視自己,既不狂妄也不妄自菲薄,這也是自我調控的前提。其次,則是要利用情緒情感的積極方面,克服其消極方面,并努力豐富、培養健康向上的情緒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的收到正反饋,從而使自己充滿了正能量。最后,在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情緒沖突和危機時,要本著對自己負責的原則積極地求助于外界幫助,如尋求社會支持系統得以宣泄或求助專業咨詢機構等。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增強自己處理情緒問題的能力,從而逐漸走向人格上的成熟。
三、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大學生要了解自身的情緒特點,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對消極情緒進行疏導,必要時求助外界的幫助,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參考文獻:
[1]張秀榮.論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的培養[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01):67-68.
[2]許若蘭.論大學生情緒管理和情緒教育[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3,(04):119-121.
【心理學情緒論文】相關文章:
心理學情緒情感教案02-21
心理學論文08-08
心理學情緒教案(通用21篇)12-15
心理學情緒教案范文(精選13篇)12-15
選修心理學論文12-16
心理學與腦論文12-17
心理學論文通用12-08
心理學情緒障礙的心得體會09-27
心理學情緒教案模板(通用21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