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人們生活的幸福度心理學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然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大學生所面對的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那么提高大學生主觀幸福感,促進心理健康是各大高校所不可推卸的責任。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淺析人們生活的幸福度心理學論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摘要】:近年來,隨著積極心理學在西方的崛起,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更多的去關注人們生活的幸福度。有研究發現,在20歲~80歲這一年齡段,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主觀幸福感逐漸降低[1]。也就是說,20多歲的大學生個體主觀幸福感應該處于一個高峰階段。但是,在對48個國家和地區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報告中顯示,中國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指數顯著低于平均數[2]。這也許是因為不同的文化環境的影響。但是,在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因素的研究上,不同的研究者會有不同的側重點。有人主要研究主觀因素,有學者則主要研究客觀因素。但主觀幸福感實則應該是主觀與客觀兩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主觀因素主要包括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歸因傾向等;客觀因素主要包括社會支持、生活事件、經濟狀況等。
【關鍵字】:生活,幸福度,心理學
1 什么叫主觀幸福感
伊壁鳩魯說:快樂是生活的開始和目的,我們一切的取舍都是從快樂出發,終極目標也是為了得到快樂!幸福感是社會進步的深層尺度,人們超越了物質生活階段之后就開始關注自我實現的需求,在滿足基本的物質需求之后,幸福就成為生活中更有價值的追求目標[3],而主觀幸福感是評判幸福感水平的一個重要的指標。主觀幸福感是指“個體對其生活的整體評估,包括情感和認知兩方面”[2],是個體衡量其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也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2]。就主觀幸福感本身來說,它主要涉及生活滿意感、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三方面變量[2]。人們對自己的生活狀況越是滿意、在生活中越多的以積極的情緒去對待每件事,那么主觀幸福感的體驗也就越高;反之,就會越低。
2 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因素
2.1主觀因素
2.1.1人格特征
英國心理學家艾森克以內—外向(introversion-extroversion)、情緒穩定性(neuroticism)、精神質(psychoticism)三個維度為基礎,將人格特質分為外向—情緒不穩定(膽汁質)、外向—情緒穩定 (多血質)、內向—情緒穩定 (粘液質)、內向—情緒不穩定(抑郁質)四種類型。膽汁質的人易怒,多血質的人精力旺盛有活力,粘液質的人行為懶惰、遲緩,抑郁質的人悲觀,易憂傷。從這些特點看來,抑郁質的人主管性感指數最低,膽汁質其次,而多血質的人幸福感指數最高。這是因為多血質的人體驗到的總是積極的情緒,而抑郁質的人體驗到的總是消極的情緒。國外有研究表明,外向性與積極情感相關系數最高,而神經質與消極情感相關系數最高。在大學生中,女生的幸福感指數要顯著高于男生,尤其是在師范院校中表現最為明顯[4]。因為女生比男生更能抵制社會上的各種誘惑,更能靜心學習,為自己的目標而奮斗,從而在學業上就更能成功,體驗到更多的積極情緒。
2.1.2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有美國心理學家版杜拉1977年首次提出來,是社會認知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自我效能的概念可以定義為“個體在執行某一行為操作之前對于自己能夠在什么水平完成該行為所具有的信念、判斷或主體感受”[5]。簡言之自我效能感就是在某一特定環境中,人們對于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或者很好的適應環境中的改變的一種信念。有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效能感也會跟著增長[6]。這也就表示,隨著經驗、閱歷的豐富,人們對于自己應對某一特定情境的能力會越來有信心,在面對一些困難的時候就越會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對待,解決事情的成功率也會越來越高。而成功的經驗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相反,多次的失敗則會降低自我效能感。在佟月、余鵬等的研究中證明一般自我效能感與主觀幸福感成顯著的正相關[7-8]。當自我效能感越高時,主體所體驗到的幸福感也就會越強。但是對于大學生而言,他們一直生活在學校這一特殊的的社會環境中,缺少豐富的處事經驗,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對自己缺乏信心,也就是說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比較低,因此體驗到的幸福感也就比較少。有關研究也表示,低自我效能感在大一、大二的學生中比較常見[9],大三、大四的學生逐漸開始對自己的能力、目標以及所處的社會地位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要比低年級的大學生更有信心去應對外界刺激。
2.1.3歸因傾向
歸因,是指主體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及其結果的原因的分析和解釋[8]。歸因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是每個人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所總結出來的一種看待問題的方式。美國心理學家韋納將歸因分為內因和外因兩類。其中內因指存在與個體內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質、動機、態度、情緒、心境以及努力程度等;外因指行為或事件發生的外部條件,包括背景、機遇、他人影響、工作任務難度。羅特在韋納的基礎上將傾向于進行內歸因的人稱為內控者,將傾向于進行外歸因的人成為外控者。內控者相信“人定勝天”,認為生活中所有事情的結果都能因為自身的努力程度的改變而改變,所以他相信自己能改變事情的現狀,能夠對事情的發展形式進行控制;外控者總是相信一切事情都是由于外界環境所引起的,是典型的“環境論者”。但是,任何事情的發生發展都不是單方面的因為自身努力或者外界環境、偶然機遇所決定的,而是由這兩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另外社會角色的不同會使得每個人的歸因方式有所不同,作為大學生人,人生觀、價值觀都還不夠成熟,所以在分析問題時更易受到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10]。也就是說,大學生更傾向于將事情的成敗認為是外部因素的影響。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是由于外界不穩定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與自己毫無關系。那么,大學生不僅不能因為成功而對自己的能力進行肯定,增強自信,更不能因為失敗而反省自己,提高應對能力并對自己所處的社會地位有更清楚的認識。所以,引導大學生正確的歸因也是提高主觀幸福感的有效途徑。
2.2客觀因素
2.2.1社會支持
對于大學生來說,社會支持主要來自于家庭和朋友。大部分研究主觀幸福感的研究者都證明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成顯著的正相關。在人的一生中,和諧的家庭環境與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于我們的生活有重大影響。2004年的馬加爵事件也表明,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于一個人的健康生活是多么的重要。在生活中,我們需要有人能夠跟我們分享我們的快樂與煩惱,這樣我們才能找到存在感。如果在誰會關系中經常職責或者批評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和諧關系,而且也會使自身體驗到更多的負面情緒。相反,擁有親密或高品質的人際關系的人具有較高的幸福感水平。另外,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于人的自尊有很好的保護作用。而在嚴標賓、鄭雪等人關于主觀幸福感的研究結果顯示社會支持也會通過影響自尊來間接的影響主觀幸福感,三者之間呈顯著的正相關[11]。也就是高自尊感的'人有著更高的幸福感體驗。
2.2.2生活事件
日常生活中發生的總會或多或少的對我們的情緒產生影響,良性事件與積極情緒相關,惡性時間與消極情緒相關。達爾文的進化論中就提出了“物盡天擇,適者生存”,任何生物對于自己所處的環境都有適應性。也就說,人們對于長期出現的新刺激會慢慢的適應而且對于刺激的反應會慢慢減弱甚至消退,并且會構建一個新的有關這個刺激的認知,這個刺激對生活所產生的影響也就會減弱。那么,不論是良性事件還是惡性事件對于人們生活的影響都不會持續太長時間。大學生會因為自己在學業上所取得的成就的提高而體驗到快樂,自信等積極情緒。一段時間之后,大學生們會不再滿足于這個成績水平,因而這個事件對情緒的影響也會消退。在消極情緒方面,人們因為遭遇到失敗或不幸事件而體驗到負面情緒也只會短暫停留。盡管生活事件情緒的影響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退,但是人們的情感狀態也不會回到原點,并且負性生活事件比積極生活事件對人的影響更大,積極事件的體驗會使個體的幸福感指數相對較高[12]。
2.2.3經濟狀況
在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因素中,經濟狀況對大學生的影響重大。大學生的經濟來源主要有兩部分,其中一部分來自父母,另一部分來自自己利用空閑時間的兼職,但是父母的給與是主要的部分。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大學生的經濟狀況是由家庭經濟狀況所決定的。有關研究表示,低收入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指數低于一般的大學生。而且,經濟狀況還通過影響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感等因素來影響主觀幸福感。研究表示,低收入的大學生自我效能感和社會支持指數都低于普通學生[13]。也就是說,經濟狀況不好不僅使得大學生缺乏自信,還使他們在社會中缺少支持,這樣,他們體驗到的更多的就是消極情緒,從而就會降低主觀幸福感指數。
3 如何提高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作為個體對其自身生活質量的整體評估因素,對個體的思想和行為有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那么如何培養主觀幸福感則成為了我們最關心的問題。結合上述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因素的分析,培養大學生主觀幸福感主要可以從大學生自身、學校兩個方面著手。
3.1 大學身自身
3.1.1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
大學生應該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樹立科學的觀念,以健康的心態和正確的態度面對生活,科學準確的確立的人生目標和發展理念,在發展中不斷正確認識自己并不斷完善自己,使得自己對生活有著科學的預測、評價和理解,以便在遇到各種生活事件時能夠進行正確的歸因。
3.2 學校方面
3.2.1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
積極開展心理咨詢和生活輔導,通過心理認知水平和情感控制能力的提高,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確定恰當的期望值。一方面,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優點與不足,對自己的學業成績,成長進步、友誼與愛情等方面確定合理的期望值.做到既不盲目自負,又不無所作為,自暴自棄。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心理技能,使大學生通過自我調適、自我排解,保持穩定的情緒和良好的心態。
3.2.2 豐富校園生活
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滿足大學生的多種心理需求。盡可能多的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活動,活躍大學生業余文化生活,開拓視野.同時也為大學生提供求職、社會交往、認識社會、服務社會的機會,創設大學生生活的良好環境,從而使其對生活的主觀認識達到一個希望的水平。
3.2.3 構建和諧的班集體氛圍
對于大學生來講,班級體是大學生生活的重要社會群,是大學生獲得社會支持的主要來源。社會支持可以提供給個體物質、信息和精神上的幫助,增加其歸屬感、愉悅感、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而大學生的主要社會支持包括朋友、同學、老師以及其家庭成員。因此,積極向上的班級體不僅僅會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而且可以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4 結語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然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大學生所面對的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那么提高大學生主觀幸福感,促進心理健康是各大高校所不可推卸的責任。作為大學生也應該不斷充實自身,不斷提高自身修養,不斷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從而使得自身主觀幸福感增強。
【淺析人們生活的幸福度心理學論文】相關文章:
我們的幸福生活01-22
淺析秦觀詞中的閑愁論文08-07
關于幸福的作文:幸福的生活700字作文04-16
幸福生活詩歌02-09
外婆的幸福生活作文03-04
小舅的幸福生活作文03-04
幸福的生活作文8篇05-06
幸福的生活作文三篇04-19
生活中幸福作文03-20
淺析杜甫詩歌的憂患意識的論文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