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小學德育活動課程建設的教學論文(精選6篇)
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大家對論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說理文章。一篇什么樣的論文才能稱為優秀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中小學德育活動課程建設的教學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中小學德育活動課程建設的教學論文 篇1
在新的課程計劃中,德育活動在活動課程中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反映了國內教育界已認識到德育活動在 中小學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從目前全國各地中小學德育實踐來看,活動課程的引入不僅為那些早已在實行但又 無法正常納入到學校教育中的德育活動提供了一種使其系統化、正規化的結構框架,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它為打 破長期以來一直占據主導地位的學科化德育模式帶來了希望。
一、德育活動應成為德育主要的教育形式
我國教育界經過長期的實踐和探索,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思想品德、社會及歷史等為主的德育學科課程體 系,在傳授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系統性道德知識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是,盡管道德認識能給學生提供 未來行為的認知圖式,它們在學生頭腦中卻往往只是以知識形態存在而不是以能影響學生的行為即成為學生品 性的一部分的觀念存在的。也就是說這樣的道德知識對個體在具體道德情景中的行為影響是很小的,只有在個 體價值觀念單一、不能或無須作出獨立的道德判斷和選擇的情景中,它們才會成為行動的線索。而對處在變革 與多元化時期的中小學生來說,由于影響其行為的因素十分復雜,因而僅有道德知識這一行為線索并不能有效 地引發學生的道德行為,這是學科式德育課程教學效果低下的根本原因。因為道德行為的產生除了需要認識的 支撐之外,更需要行為動機(情感)的激發,需要對情景的認知和判斷及對自身行為的自我監控等。
而德育活動課程則通過給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真實的道德情景和道德沖突,通過學生現實的人與人之間的交 往,不僅把抽象的道德原理和規范以具體的方式呈現出來從而加深學生的道德認識,培養學生對道德情景的自 主判斷能力,而且還會使學生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和自覺的參與意識,這就有可能使學生的道德知識轉化為自 己的觀念和品性,從而使學生在未來遇到相似的情景時受到類似情感的觸發而引起道德行為動機。杜威認為, 這種使人們在工作和思想的統一中跟別人發生適當關系的教育方式,是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訓練。因此,德 育活動對于學校德育工作來說具有極大的價值,在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能力和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方面具有學 科教育所無法比擬的優勢,應該成為學校德育的主導形式。
但是,有正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判斷不一定能保證人們作出相應的道德行為,而且即使有做出道德行為的 意愿(動機),也不一定就能引發正確的道德行為。這就好像是人們懂得制造飛機大炮的原理卻不一定能真的 制造出來一樣,這里還有許多工藝問題、技術問題。同樣的,能否做出恰當的道德行為也存在著類似制造工藝 技術的道德技能問題,如怎樣表達同情和關心以正確地幫助別人,如何通過協商以避免沖突達成公正公平,怎 樣有效地參與社會生活等,都涉及處理個體之間、個體與集體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怎樣控制和調節自身情感和 行為等技能問題。也可以說,一個正確的道德行為既包含著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還包含著適當和熟練的道德 “技能”。毫無疑問,這樣的技能通過刻板的說教是很難獲得的,就如學游泳而只在岸上聽取理論講解一樣, 一旦真的下水很可能會被淹死,學科式德育課程的缺陷也在于此。德育活動由于是以個體和集體的各種具體活 動和行為展開的,活動過程本身就是各種行為技能的運用和學習過程,因而德育活動課程不僅有利于加深學生 的道德認識,激發他們的道德情感,而且也特別適合于道德行為技能的培養和獲得。
總之,德育活動課程有著學科課程無法實現的功能,與德育學科教育也有著很大的互補性,事實上,它們 對學生道德品質中的不同方面起作用。學校德育工作的改革應當注意兩方面的協調和銜接工作,就目前的學校 德育實踐來看應更加注意德育活動課程的建設,這對規劃和建立完善的學校德育體系是十分重要的。
二、德育活動課程目標的確立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試行)》中明確指出了活動課程應“使學生受到政治、 思想、道德教育”。在《中學德育大綱》和《小學德育綱要》中也闡述了活動課程和德育活動在學校德育中的 作用,這對建立完善的學校德育體系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但從課程設置的要求來看,德育活動課程的目標和 要求仍然不明確,在制定相應的課程標準和學校進行的德育活動也缺乏應有的理論框架,這對中小學開設德育 活動課程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甚至混亂。因此對如何進行德育課程目標設置及活動內容的構架等的研究仍然是 一項緊迫的任務,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重視能力的培養是新的課程計劃的重要特征。這一思想也在各科教學大綱的制定過程中得到了體現,這可 以說是目前我國中小學課程改革中的一大進步。由于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必須以活動為基礎,并且也只能在活動 過程中體現,因而活動課程的提出實際上是為了滿足培養目標上的這一轉變。德育活動課程無疑也是為了滿足 德育目標上的拓展,如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自主自制能力、是非判斷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及自我教育能 力等。這一思想對目前各地開展的有關德育活動課程的研究和實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并且對計劃中所提出的 晨(夕)會、班隊會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及學校傳統活動等的改造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這種依據傳統的以 學科教育為核心的知識與能力劃分方法來確定德育活動課程目標的思想,雖然表面上解決了知行脫節問題,而 實際上還脫離不開傳統的德目主義德育觀,甚至會滑向枯燥的行為技能訓練,同樣難以解決學生遇到的或未來 會遇到的各種道德困境。事實上,知識與能力相加還不等于真實的道德行為,更不等于道德品質,因為道德行 為總是與情景相聯系的,而且也只有與情景相聯系才能產生激發行為的動機和情感。籠統地以能力作為德育活 動目標是不適合于德育特有的內在規定性,也很容易使活動課程所具有的自主性、開放性等特征受到威脅。因 而,我們認為在確定德育活動課程目標時必須對道德行為中的能力作出分析。
在學科教育中,知識與能力實際上是聯系在一起的,能力作為一個比知識和技能包容范圍更廣的假設結構 ,既包含知識,也包括知識的運用。但我們在學科教育強調能力的培養實質上是只強調知識的運用,是一種智 力技能和動作技能,是在練習的基礎上形成的按某種規則或操作程序順利完成某種智慧任務或身體協調任務的 能力。這說明,在學科教育中所說的能力大多只涉及人的理智領域,本質是由一些規則或操作程序構成的。而 在人們的道德領域,并不缺乏這樣的規則和操作程序,但并不能像學科教育那樣一旦形成就很容易遷移,并能 在另一種情景中得到貫徹,如學校中學生的道德表現與他們在家庭與社會上的道德表現有著很大的反差。這不 僅說明傳統的學科式道德教育是有缺陷的,而且也說明了道德行為與情景之間的密切關系。因為在道德行為中 既包含認識和解釋道德情景的認知技能和進行具體行為的操作技能,也包含屬于情感領域中的動機和情感因素 ,而這種情感性因素在形成一種行為的過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與解決一道智力難題是完全不同的。換 句話說,要實現道德行為的遷移必須同時完成行為者認知、操作(動作)及情感三方面的遷移,而其中情感及 其體驗又起著核心的作用,因而在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體系中有關道德、良心或社會化、價值之類的是在“ 情感行為”的概念下進行闡述的。這也正是無法通過灌輸來實現的教育目標,但在人們自覺自主的活動中卻能 得到比較好地展現。
然而,我們也絕不能期望所有學科課程無法解決的問題,活動課程都能很好地解決。比如,要想把道德行 為能力進行分割培養,讓德育活動課程只解決所謂的“能力”問題是不可能的。無論是作為情感行為,還是作 為一種判斷推理,道德行為都依賴于特定的情景,離開具體的情景和條件去判定某個人的行為是否道德是不可 能的,因為對中小學生來說并不存在抽象的道德行為,所以不能離開具體的情景去培養道德行為,所以不能離 開具體的情景去培養道德行為能力,也不能把道德行為能力分解開來分別培養。這在柯爾伯格的道德教育實踐 中也暗示了這一點,他從開始推崇的所謂的新蘇格拉底法轉向所謂的新柏拉圖模式(即以類似于以色列集體農 莊通過團體進行道德教育的公正團體法)并不只是方法上的轉換,實質上說明了教育觀念和教育目標的轉變, 即從關注抽象的道德推理能力轉向培養解決具體的道德問題的能力。這與我們一貫強調的集體教育思想的實質 是相通的。
所以,我們認為,德育活動課程應以培養解決具體的道德問題、處理各種現實的道德情景的能力為目標。 這種定位不僅符合活動課程實踐性、開放性的特征,而且也符合德育的要求,符合能力培養的要求。可以說, 培養解決具體的道德問題和處理各種現實的道德情景能力,其實是把培養學生的道德認識能力、道德情感和道 德行為能力結合起來了。比如,當學生面對某個具體的道德問題時,他必須通過分析、推理才能做出相應的判 斷和行為,而解決某個具體道德問題的能力必然需要交往能力、自主自制能力等。因而這種定位與課程計劃并 不矛盾。只不過課程計劃中所提出的各種道德行為能力是針對具體的活動而言的,而作為課程目標這些能力顯 然過于微觀了,對課程研制是不利的。
解決具體的道德問題的能力是個體適應社會生活、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素質要求,這是整個學校德育目標 的總的出發點,正如杜威所說的,離開了參與社會生活,學校就沒有道德的目標,也沒有什么目的。運用真實 的道德情景及現實的道德問題的道德活動本身就是學生參與社會的一種直接的方式,這種方式對他們適應社會 能力的提高會有積極的作用。在國外有一種針對社會適應不良或有缺陷的中小學生設立的預備性課程(prepar e curriculum),就是以改善學生解決具體道德問題的能力為中心目標設計的,其中包含人際技能訓練、情景 知覺與判斷能力訓練,情景調控能力及自我評估能力的訓練等具體內容,而且這些訓練完全是以活動方式展開 的,值得我們借鑒。
論中小學德育活動課程建設的教學論文 篇2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受到很多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如拜金主義、暴力等。如果中學生沒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很難抵制這些不良因素的影響。因此,德育———道德教育,已成為學校教育的根本。也應該成為是我國全面發展,真正施行素質教育的核心。
一、創設環境,在活動中體驗滿足感
良好的德育環境是提高道德修養的有效途徑,創設富有強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以多方位教育為途徑,拓展教育的時間和空間,多方面因素影響和促進學生的成長。例如,學校在制定規章制度后,我們可以把規章制度交給學生,改變傳統習慣下的“必須遵守”為“討論遵守”,對學生在討論中提出的合理化建議,應及時改進,不太成熟的意見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解釋說明,這樣即可使規章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得到學生的認可,又培養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更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所謂“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陶行知)。我們也可以借鑒生活中學習生活的相關情節,把德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寓教于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立一套學生自我管理體系,充分發揮班委會、團委、學生會的重要作用,讓他們參加各類實踐活動,并在活動中自己組織、設計、安排,最后取得成功,這樣就使學生在生活中得到具體而豐富的道德訓練,并在這個訓練過程中形成品德認同,在生活中內化道德規范,使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在真真切切的生活實踐中得以形成,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評價能力,在不知不覺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
二、以“情”動人,以“理”服人
一位教育家曾說過,教育如果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因此,必須使情感教育成為德育教育的主旋律,教師用充滿感情的言辭、神態、動作、表情及教學方法,堅持情理相融,情理相融,去點燃學生的感情之火。學校、教室作為學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場所,在這里他們常常表現為被動接受者,單純的說教往往不會有好的效果,而單純的感化而不伴之說理,也難以讓他們產生有原則,有深度的道德感知,因此,我們應在點點滴滴的交流中著力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使他們明白應該怎么做,為什么這樣做,不僅要“曉之以理”,還要“導之以行”,要讓學生充分明白道德知識,形成道德觀念,明確行為方向,達到以理服人的效果,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的對錯,提高對錯誤行為的辨別能力,從而利于指導行為實踐。
三、加強自身形象,提高自身素質
前蘇聯教育家加里寧說過:“教師的世界觀,他的品行、生活,他對每一個現象的態度,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學生。”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教師不僅是文化的傳播者,更是學生人生道路的導航者。教師的身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身教,對學生的品德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與學生交往中要以身作則,推己及彼,換位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一位教師要不斷的加強道德修養意識,提高道德水平。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為人師表”。不斷加強自己道德修養,努力做一個高尚的人。
四、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礎
可以說,德育就包含了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而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離不開德育的配合和支持。青春期中學生的心理正處在從不成熟發展到比較成熟的階段,這時期的他們模仿性強,判斷力差,行為偏激,易入誤區。我們可以通過談話、啟發、鼓勵、激發等手段,引導中學生辯證地看問題,訴諸于中學生的有益行為,讓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情在中學生頭腦中得到強化,通過移情、反向激勵等方法,讓中學生努力建立起美好的印象,以使自己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狀況趨向良好。培養中學生自尊、自愛、自信、自強、自勉、自勵、自省、自律得良好品質。中學生心理發展還不成熟,他們往往情緒多變,容易沖動,起伏不定,加強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按照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調動和開發他們的心理潛能,激發其自我完善意識,幫助他們克服消極情緒,消除心理障礙,努力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由思維來引導心理,培養積極的心態。比如開展心理健康服務的知識講授,針對中學生年齡特征,采用適合的方法結合生動的事例,寓教于樂,讓學生得到積極的體驗和深刻的理解。讓中學生能夠較好的理解、掌握健康心理的意義和作用,運用心理健康知識培養自己的健康心理,使學生自己成為一個“心理健康醫生”,健康的心理是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基礎。宋代儒學大師朱熹說:“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教育是一種責任和使命,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關注每一個教育現象,并敏銳地察覺到現象后的危機,直面并思考我們面臨的德育困境,盡己所能地引領學生在生活的自主體驗中實現德性的超越,能否使學生把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并使之科學化和持久化,是德育教育成敗的關鍵所在。古希臘一個著名的哲學命題:怎樣才能讓草坡不再長草呢?答案是讓草坡長滿麥穗。我想,如何讓草坡長滿顆粒飽滿的麥穗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用心去思考,去探究的話題。
三、德育活動課程的內容構架
德育活動課程的內容不應是過去一些零散的德育活動,如晨(夕)會、班團隊活動等的簡單組合,也不應 是德育學科課程的實踐補充,而應當依據德育活動課程目標來構架。這樣既可以達到與學科課程相互補充的目 的,也可以使德育活動課程具有自身的邏輯性和課程體系,并改變目前許多學校德育活動課程開設的隨意性。
德育活動內容的選擇必須考慮兩個方面:確定各種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道德問題和道德情景以及各種道德 行為所包含的相應的行為技能和情感表達與體驗技能。因此,我們認為,德育活動課程內容構架的關鍵是選擇 有針對性的、符合學生道德發展水平的道德問題和道德情景,然后以此為基礎設計反映學生道德實踐和社會需 要的德育活動。根據學生日常接觸的具有典型意義的道德問題和道德情景可以構成一個橫向的各種德育活動主 題,而根據學生道德發展的規律以及學生適應現實和將來的社會生活的要求,可以設計一系列的縱向的德育活 動。也就是說,根據主題的需要及學生年級水平,可以把某一德育主題設計成具有前后銜接關系的系列活動, 這樣可以使學生處理道德問題和道德情景的能力逐步得到發展。因此,德育活動的構架從形式上來看可以設計 成系列主題活動或者綜合活動,這種形式也便于隨時調整和增刪活動內容,使德育活動課程能有較強的包容性 和靈活性,能隨時反映學生的道德實踐需要和社會現實的要求。
在設計具體的德育活動過程中,需要抽象出各種處理現實的道德問題和道德情景的能力,這是最為復雜和 困難的。我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是比較重要的,這些方面也包含著道德認知的成分。
一是道德交往能力的培養。皮亞杰曾說過,道德上的自律只能以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水平表現出來。實際上 個體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范,從根本上來說都是以與其他人形成的各種權益關系體現出來的。社會交往能力 不僅是實現人際互動的基礎,也是形成處理各種道德問題和道德情景的基本技能。處理學生之間、個體與集體 之間、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的能力,實質上都與學生的交往能力密切相關。在上面提到的預備性課程中,人 際交往能力的訓練也被認為具有關鍵的作用。
二是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的培養。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的培養是目前學校與家庭都比較容易忽視的德育內 容。但是勞動是個體將來參與社會的最基本手段,也是構成學生品德的重要內容。通過勞動可以培養學生思想 信念、鍛煉道德意志品質,所以馬卡連柯曾說勞動最大的益處還在于人們道德上和精神上的發展。即使是最簡 單的自我服務勞動也是培養人遵守紀律、培養人對別人的義務感的重要手段,能使一個人養成尊敬父母、兄弟 姐妹和同學的習慣。而且由于勞動具有具體的物質和活動形態,也特別適合于活動課程的要求。當然這種勞動 活動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勞技課或勞育。
三是道德自律能力的培養。道德自律能力包括情緒自律、價值自律和行為自律等許多方面,而個體的自我 調節和監督能力則是促成自律的最核心的要素。兒童道德發展從他律向自律過渡實質上是兒童自我調節和監督 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道德上自我調節和監督能力的發展不是通過灌輸或者自然成熟就能實現的,而只能通過學 生自主的實踐活動逐漸內化而來,因而是德育活動課程的重要任務。
四是自我權益的維護能力。我國的德育歷來強調集體的利益,而不重視個體的需要,尤其是對兒童的教育 更是如此。但實際上不懂得個體權益及其界限,就談不上尊重他人和集體的權益,僅有集體主義教育而看不見 學生個體的德育也會帶來嚴重的后果。這在歷史上和現實的宗教極端主義中都有深刻的教訓。因而在運用集體 的德育力量的同時,必須充分地考慮個體的權益(包括法律上的權利)。柯爾伯格極力推薦的“公正團體法” 的核心就是要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努力達成‘公正’和‘團體’之間的平衡”,在運用集體力量的同時,保 護個體學生的權利,促進其道德發展。
五是道德情感的體驗和表達能力。道德情感是推動道德行為的動力,沒有對他人情感的體察和對自我情感 的反省能力,就不可能有道德活動的需要;沒有道德情感的行為也不能說是道德行為。
應當指出,上述能力本身并不構成德育活動課程的內容,它們只是設計德育活動的線索。在具體的活動中 ,它們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也就是說解決具體的道德問題常常需要上述各種能力的結合。還應指出,活動課 程真正的生命力在于它在設計教育活動時的靈活性和現實感。因而我們絕不希望上述的內容能包括德育活動課 程的全部能力要素和內容,實際上也不可能。
論中小學德育活動課程建設的教學論文 篇3
摘要:德育是一門社會性很強的科學,對人才的培養起著導向、動力和保證作用。為適應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推進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人才的要求,學校德育改革.必須首先是觀念、意識的改革。只有沖破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轉變那些舊的過時的德育觀念,我們才能賦予德育新的內容,才能把握住時展的脈搏,主動進攻,有的放矢地去探索德育工作的新路子。
關鍵詞:新形勢;學校;德育教育
觀念的轉變是一個棄舊換新、棄舊充新的過程。這個過程充滿矛盾,需要斗爭。解決矛盾要講究方法,既不能“一刀切”,也不可能做到“一刀切”。只能采取求同存異的辦法,逐步形成共識。更新德育觀念,首先應當有一個積極主動、科學認真的態度。這種態度來自于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和對人才培養的社會責任感。新形勢下,德育工作者乃至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當首先樹立新的人才觀,即培養多類型多層次的人才觀。德育工作方面,應當樹立新的學校德育現,即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型、開放型的民族思想道德素質觀。德育工作在全方位開展、多渠道滲透過程中,要逐步改變過去那些重照章行事、輕改革創新,重理論說教、輕實踐活動,重經驗辦事、輕科學指導。重灌輸制約、輕疏導自育等一系列舊的思想、觀念和做法。在教育內容上,既要注重傳統美德教育,更要注重時代觀念、時代精神教育,把立足點始終放在培養學生的自醇、自信、自強的民族精神上。學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人才的培養是一項復雜的工程。教師、學生、教材、場所,是人才培養缺一不可的四大要素。其中,教材是教育內容的集中體現。教育內容的優劣,直接影響著教育“產品”質量的好壞。如果教育內容先進、豐富和實用,那么培養出來的學生意質就高。相反,如果教育內容落后、單調和不實用,培養出來的學生隸質必然既差。因此,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學校教育就應當不斷地更新、充實各方面的教育內容。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培養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一是要加強政治理論和政治觀點的教育。
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學生講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進行思想特別是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教育,進行黨的基本路線教育,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教育,進行中國歷史特別是近代史、現代史教育和國情教育。通過這些內容的教育,使學生特別是大學生和中學生懂得或初步懂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為什么要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統一認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值得改革開放為什么是強國之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為什么是立國之本的道理;懂得只有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在。兩史一情”教育中,要教育學生深刻認識和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歷史勸績,深刻認識和了解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懂得“在中國資本主義行不通,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和“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道理;樹立“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共同理想。愛國主義教育,要突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歷史使命感的教育。集體主義教育,要突出奉公意識和協作精神的培養,增強群體觀念和社會貿任感。社會主義思想教育,要突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教育,樹立“共同富裕”思想。
二是要突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
傳統美德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民族鉑神又是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的德育之魂。沒有自己民族傳統特色的德育,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在我國教育史上,對霄少年進行傳統美稽教育.歷來都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
三是要重視科學世界現和正確人生現、價值現教育。
科學世界觀和正確人生現、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人思想成熟的重要標志。青少年時期正是一個人世界規、人生現、價值現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所受的教育如何,將影咱終身。對中小學生進行世界現、人生現和價值現教育,既耍注意正碗的輿論引導,更要注意教育者自身思想觀念和品德行為對學生的正面影響。進行世界現教育,要把著眼點放在教育引導學生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進行人生價值現教育,要面對當今社會人生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現實。不回避矛盾.不回澄現實,在多元化的價值取向中,教育引導學生正確選肄、自我調節,并結合克己軍公的集體主義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逐步樹立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人生價值觀,正確處理國家、社會(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成為樂于奉獻的一代新人。
四是進行必要的時代觀念和時代精神教育。
人類社會總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而不斷向前發展的,這是一條客觀規律。社會發展的各個歷史晚期,人們的思想觀念總會發生一些變化,并形成一些具有時代特征的新思想、新觀念和新精神。在科技日益發達的當今時代,要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落要并能迎接國際挑戰的跨世紀人才,除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與強健的身體素質外,還應當使他們具有時代的新觀念和時代的新精神,即具有改革開放的觀念,時間、效率的觀念,公平、競爭的觀念,信息、消費的觀念,勞動、交換的觀念,信譽、法制的觀念和權利、義務的觀念。同時還要具有自尊自立、科學創新、開拓進取,獨立自主和艱苦創業等精神。
綜上所述,新形勢對學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當緊緊圍繞為經濟建設服務這個主題,從提高全民族素質和培養跨世紀人才的高度出發,積極主動地去研究學校德育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通過完善德育目標、更新德育觀念,充實德育內容和改進德育方法,真抓實干,把學校德育工作提高到—個新水平。
參考文獻:
[1]李洋.德育現代化道路上的困境與突破[J].學理論,2013(22).
[2]何傳啟.世界教育現代化的歷史事實和理論假設[J].教育學術月刊,2013(08).
論中小學德育活動課程建設的教學論文 篇4
【摘要】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是新時期的迫切要求。學校德育教育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學校德育教育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制定對策,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以使這些問題得到糾正和解決,關系到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關鍵詞】新時期;德育教育;現狀;對策
目前,我國正處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歷史時期,現代化的順利實現,要求有現代的道德規范和道德原則與之相適應。學校是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在如何使道德教育在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家昌盛方面有新的作為,如何應對社會轉型時期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這是新時期給學校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課題。
一、當前學校德育教育的現狀分析
新時期,學校德育教育主要反映出以下問題:
1.學校德育教育的滯后性。這種滯后性主要表現為學校傳統德育模式落后于學生思想發展的實際,沒能及時地反映學生思想發展的時代特點。就學校德育內容而言,其滯后性主要表現在德育學科及其內容仍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物,沒能及時地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軌而發生相應的變化,從而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德育學科和內容體系。
2.道德教育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難區分。《德育原理》指出:“德育就是把一定社會的思想觀點、政治準則和道德規范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可見,道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區別。“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教師有目的地指導活動刺激學生進行思維,激勵學生去積極組織自身的道德經驗,促進學生的道德判斷和道德判斷能力向下一個階段發展。”即認為道德教育是教學生認知道德行為,做出正確的判斷,而不是像灌輸某個確定的政治意識那樣灌輸某個道德規范。[1]
3.只顧“灌輸”不重內化。我們往往只重視在教方面的灌輸,忽略學方面的內化,把學生看成一個可以隨心所欲灌輸各種道德觀點、概念、準則和行為規范的容器,而不是一個自主自決的主體,無視學生在道德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德育教學活動不是圍繞完善學生的獨立人格,實現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和全面、和諧、自由的發展來開展,這樣的道德教育只能是事倍功半。[2]
4.學校德育教育過程中的離散因素增多。一是從學校外部的聯系看主要包括:
①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者的離散性;
②學校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的相互離散。
二是從學校德育過程本身看主要包括:
①教育者中存在的德育離散因素;
②受教育者中存在的德育離散因素;
③學校德育內容中存在的離散性;
④學校德育方式中存在的離散性。
5.忽略教師德育教育。在現實的教育中我們看到,許多學校只關注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和道德約束,而普遍忽略對教師的道德教育和道德約束。把學生作為學校德育的對象自然無可厚非,但卻絕不是唯一的對象,作為育人者的教師本身,也有一個接受再教育的問題。
二、提高學校德育教育實效的對策思考
1.提升德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德育是培養健全品質、完善人格的教育,提升其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將其作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著重點是時展的要求,是社會進步的必然選擇,也是“以人為本”這一理念的具體體現,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確立這樣的認識。
2.學校、社會、家庭教育的三結合。努力創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模式,形成全方位的德育合力,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就需要學校、社會、家庭的互相配合。
3.改變傳統的德育教育方法。學校德育必須打破單一的課堂講授模式,開發、推行多種多樣立體化、開放式的德育模式。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投身于火熱的社會生活,體驗復雜多變的社會道德情境,嘗試進行道德抉擇。
4.尊重學生德育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在兩個方而:一是在人與道德文化的作用中,二是在人與人的作用中。前者學生的主體性表現為主動地接受和選擇,是道德主體(學生)出自道德需要對道德文化信息反映與選取、理解與解釋、整合與內化以及外化踐行的求善過程[3],目的是把代表社會要求的道德規范轉化為人的道德需要。道德教育中師生之間的交往,不是教師單向的灌輸,它是兩個以上平等主體的語言交流活動。“真正決定一種交談是否是對話的,是一種民主的意見,是一種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共生和共存,致力于和睦相處和共同創造的精神的意識,這是一種對話意識”。[4]今日教師中心主義盛行,要形成對話意識,關鍵在于教育者觀念的轉變。
5.重視師德教育老師往往被學生視為學習和效仿的榜樣,老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因此,對教師道德失范的行為,學校一定要嚴厲處罰,決不姑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個道德規范幾乎人人都懂,但要真正身體力行,卻又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5]6.德育教育以養成教育為主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養,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成功,大大促進了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這不僅規范了學生,而且鼓舞和激勵學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甚至對他們的一生都起著潛移默化的良好影響。
總之,人的正確思想和行為不會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后天的教育和養成的。德育教育工作應是學校德育的中心任務,要常抓不懈。“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而且還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生命等多方面的發展,加強德育教育,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郭玉云.對學校德育的幾點看法[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6月第18卷第2期.
[2][5]楊海波.當前學校德育現狀及改進對策[J].云南電大學報,2006年3月第8卷第1期.
[3]張瓊,馬盡舉.道德接受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58.
[4]滕守堯.文化的邊緣[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177.
論中小學德育活動課程建設的教學論文 篇5
摘要:我國正處于社會的轉型期,社會上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繁多。中學生正處于由不成熟向成熟轉變的關鍵時期,為了使初中學生能形成良好的價值觀抵制不良誘惑,在初中學校中開展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關鍵詞:新形勢;初中;德育教育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思想觀念,初中學生總體上沒有良好的辨別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價值觀念的蠱惑。初中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未來接班人,為了培養出國家需要的人才,要在初中學校中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但是,現在初中學校中的德育教育開展工作仍有許多方面的問題。
一、初中學校德育教育方面的問題
1、應試教育背景下,評價機制靠分數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分數是評定學生等級的唯一標準。德育教育也是通過考試的形式,判斷學生的學習狀況。德育教育在初中學校中主要表現為思想品德課程的設置。在上思想品德課時,教師會把課本中的重點內容告訴學生,學生只需要在課下將這些知識死記硬背記住即可。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生重視分數的取得,而不重視到底學到了什么知識。
2、教師教學方法缺乏科學性和藝術性
在許多初中學校中的德育教育常會出現這種情況,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比較少,新人校的年輕教師比較多。基于這種情況,學校在安排思想品德課程時,授課教師往往都是一些年輕的.教師,這些教師剛剛開始教學,在進行德育教育時,往往只是將書本中的內容復述出來。這些教師由于經驗不足,無法在教學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只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課程比較枯燥無味。
3、家長重成績輕德育
在激烈的社會竟爭下,每一名學生的家長都期望自已的孩子成龍成鳳。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將自己的注意集中到學生的學習上,與學生交談時也離不開考試和成績這兩個詞。有的家長素質較低,在家庭中或在生活中,會出現不道德的行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師,孩子會學習父母的做法。
二、在初中學校中開展德育教育的措施
1、學校認識到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改變德育教育評價方式
新課標明確指出,在學校教學中要充分重視德育教育,發揮德育教育對初中學生形成良好價值觀念的促進作用。在新課程改革標準下,學校作為改革中的主要力量,首先要了解對自身來說,要實現新課標的要求,需要在哪些方面進行完善。明確需要完善的地方是進行完善的第一步。雖然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無力改變以考試成績評價學生的方式,但是在德育教育中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與考試相結合,形成綜合性的學生評價體系。在評價體系的激勵下,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2、加強對教師的培養
學校要認識到學校中師資青黃不接的情況。學校要分兩個方面對這個問題進行解決。首先,要先對年輕教師進行考核,了解每一位教師的教學水平。年輕教師是學校發展的重要后續力量,學校要對這些教師進行培訓,通過培訓讓這些教師接觸新的教學方法。要開展教師間的聽課活動,新教師聽老教師進行授課,吸收經驗知識,老教師聽年輕教師講課,提出意見建議。通過進行雙方間的相互聽課,交流經驗,提高年輕教師的教學能力。
3、教學從學生實際出發,尊重班級中的每一位學生
新課標指出,在教學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在進行教學時,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教師首先要摸清班級中學生的情況,了解后進行備課設計教學方案。可以在學生間開展權利、義務、法律常識的知識竟賽。通過竟賽,讓學生在課下搜集資料,增加對享有的權利和應履行的義務的認識。在進行德育教學中,教師不要忽略班級中所謂的“問題學生”,問題學生其實并不是真正的問題學生,這些學生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教師在德育教學中要關注這些學生,雖然這些學生不情愿,也要叫他們回答問題。教師可以在假期開展一定的的志愿者活動,如,作為志愿清潔員,在進行志愿活動時,可以采取小組的形式,在進行志愿活動時,要有意識的將問題學生隔開,將他們分到不同的小組,在選定小組成員時要進行斟酌,通過小組成員帶領這些學生進行志愿活動,使他們融人到班集體中。
4、與家長聯系
在進行學生的德育教育時,學校要注重聯系學生家長。可邀請家長到學校中開家長會,家長會的主題就是相互配合,共同促進學生德育方面的發展。讓家長認識到考試成績不能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學校要把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位教師的觀念灌輸給大家,讓家長了解到孩子會學習從家長那里看到一切。總之,在現在的初中德育教育中仍有許多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學校、教師和家長聯合起來共同解決。
參考文獻:
[1]付八軍.新形勢下德育誤區及方法論探討[J].機械工業高教研究,2001
[2]朱惠芳.增強學校德育工作實效性淺議[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1999
論中小學德育活動課程建設的教學論文 篇6
摘要:在目前的職業技術院校中學教學中,德育教育存在明顯的不足,因此,探究德育教育視角下的職業技術院校語文教學具有重要的價值。本文主要對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滲透價值進行探究,之后提出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滲透方式,以期通過本文的探究,教師可以在語文教學中,通過德育教育來培養學生的高尚道德品質。
關鍵詞:德育教育;職業技術院校;語文教學
前言: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而不斷發展,學生的教育環境呈現不斷的變化,同時在現代學生的發展中,“90后”和“00后”的學生性格具有鮮明的個性,并且教育需要具有因材施教的特性。在這種情況下,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顯得至關重要。但是在目前的職業技術院校的發展過程中,在語文教學中較為重視對知識的掌握,忽略了德育教育,致使學生的道德素質受到較大的影響。因此,在德育教育視角下,加強對職業技術院校語文教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職業技術院校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作用
在職業技術院校的發展中,語文教育屬于必備的課程之一,但是學校和學生對其缺乏相應的重視程度,致使其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的教育需求,同時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因此,在職業技術院校語文教學中,加強對德育教育的滲透具有重要的價值,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對于學生的發展而言,現代學生性格各異,社會責任感相對較為落后,在這種情況下,在語文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可以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品質,使其成為社會的有用接班人。其次,對于教育事業的發展而言,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可以使其樹立愛好學習和尊師重道的品質,從而可以更好的提升學校的綜合競爭能力。總而言之,在職業技術院校的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價值。
二、基于德育教育視角下的語文教學對策
在職業技術院校的發展過程中,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可以更好的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使其可以健康的成長,同時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可以更好的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因此,探究中學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滲透對策具有重要的意義,其教學策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科學的教學規劃
在職業技術院校的發展過程中,建立科學的教學規劃,可以更好的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繼而可以更好的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在中職語文教育過程中,選取了較多的文章,從不同的角度來闡述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但是在教師的教學中,缺乏對德育教育的滲透,致使學生的感悟受到較大的影響[1]。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對學生的發展規律進行深刻的研究,這樣將課程和德育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可以更好的推動學生的發展。另外,在職業技術院校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將社會的發展需求融合到教育中,引導學生熱愛工作,培養其養成較高的職業道德操守。例如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會遇到職業道德操守的文章,如錢學森以及王進喜等先進事跡,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將現代社會的職業道德操守融合到中文教育中,如講述如何通過信譽來獲得企業的信譽度等問題。通過將職業道德融合到語文教學中的方式,可以更好的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總而言之,在職業技術院校的語文教學中,只有設計科學的教學方案,才可以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同時可以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2、完善德育教育中文教學過程
在職業技術院校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僅要重視學生的德育教育,同時要在課程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這樣才可以更好的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2]。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僅要對文章進行解讀,同時要對作者的生活背景以及感情融合進行深入的分析,并且在分析的基礎上,可以將現代道德文化融合到語文教育中,這樣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另外,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情景教學的方式來完成滲透教育,這樣才可以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例如在語文教學中,對于尊老愛幼的社會道德操守問題,教師不僅僅需要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設計相應的情境教學,全面培養學生的道德操守。如在尊老愛幼問題上,教師可以將“扶不扶”小品中的故事情境進行改編,選擇學生進行演練。這樣在情境教學的環境下,學生不但可以掌握語文教學內容,同時可以深刻的體會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總而言之,在中文教學過程中,完善德育教育滲透過程,可以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3、課后滲透教育
在職業技術院校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僅僅依靠課堂的教育來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畢竟學生在校園的時間相對較少,學生更多的時間還是投入在家庭和社會中,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通過布置課后作業的方式來完成德育教育。這樣可以將德育教育滲透到學生發展的各個階段,有利于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3]。另外,在課后作業教育中,較為重視實踐課程,有利于將課內教育和課外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達到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的完全融合。例如在孝敬父母的相關文章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性的布置幫助父母洗腳或者幫助母親做飯等課后作業。在課后實踐的引導下,學生更加容易體會父母的不易,從而可以培養成孝敬父母的品質。另外,在課后實踐完成后,教師要學生相互分享感悟,使其印象更加深刻,這樣才可以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總而言之,在職業技術院校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加強校內教育與校外實踐相結合,才可以更好的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
三、結語
在職業技術院校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可以在提升學生中文素養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德育素質。但是在目前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較為重視課本知識,而學生在發展過程中,由于較為重視專業技能,導致其對語文知識缺乏相應的重視程度。希望通過本文的介紹,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可以更好的滲透德育教育,使學生發展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李楠.淺談中職中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中國培訓,2015,06:126-128
[2]成盈盈.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意識培養的有效措施[J].文學教育(中),2012,06:107-109
[3]邵立志.如何在中文專業課教學中加強德育教育[J].才智,2012,06:97-99
【論中小學德育活動課程建設的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雙語教學課程建設的思考論文07-05
雙語教學課程建設與教學實踐研究的論文07-26
論高職教學的課程體系論文06-19
論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論文06-27
高校全英課程教學體系建設的論文06-06
建設工程監理課程教學研究論文04-17
建設工程監理課程的教學研究論文04-17
課程體系的建設論文05-28
高校德育體系建設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