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職稱論文
教師是辛勤的園丁,教師的職稱論文怎么寫呢。下面要為大家分享的就是教師的職稱論文,希望你會喜歡!
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即時修正
[摘要]教師通過學生的課堂反應或在出乎意料和未可預知事件發生的同一時刻,即時調整、修正自身的教學行為,以更優化的教學行為謀求更優化的教學效果,就是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即時修正。這種修正能力是一種實踐智慧,它的培養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助推教育教學改革,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教師教學行為 即時修正
[作者簡介]李玉龍(1968- ),男,吉林梅河口人,朝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科研處處長,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王麗新(1966- ),女,吉林大安人,朝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遼寧 朝陽 122000)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30-0182-02
教學實踐的常規之外存在著諸多不確定性。教學情境是預設的,但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規定的課程去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行為的對象是學生群體,因而,不可避免地導致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經常要遇到出乎意料的事件,還要通過不間斷地感知、分析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狀態、表情等課堂反饋信息來判斷當前教學行為的效果,這都需要教師迅速思考并即時調整、修正自己的教學行為。這種思考活動可能發生在突發事件之前、之間或之后。事件發生之前教師所進行的思考活動,體現的是教師思維的預測性品質;之中發生的思考活動,體現的是教師的實踐智慧;之后的思考活動,可稱之為“教學的反思”,體現的是教師思維的批判性。本文所探討的是課堂上教師通過當下學生的反應,或在出乎意料和未可預知事件發生的同一時刻,即時調整、修正自己的教學行為,不研究事件發生之前的預知和事后進行的反思。
一、對教師即時修正能力的理解
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即時修正,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自身教學行為本身作為思考對象,在對行為的過程和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基礎上,即時調整、修正教學行為,優化教學效果。這是教師提高自我省察水平,優化行為體系,實現自我超越,促進專業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方法。
致使教師必須即時修正課堂教學行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教師自身的原因,如教學設計上存在缺欠、教學環節把握失當等;也可能是學生個人或集體的主客觀原因,如個別學生對某一問題存在認知錯誤、心理迷茫、故意給老師出難題等;更多情況是突發性的或未可預知的情境因素等原因造成的,如雷電、身體的突然不適等。上述三個方面的主客觀因素導致課堂教學運行軌跡偏離預設的教學方案,教師就必須做出恰當且及時的反應,調整和修正教學行為。因而,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修正,應該是即時的,也是經常性的、必然性的。它是聯結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教師只有身臨其境,直接面對復雜多變的教育實踐情境,正確處理不可預測的因素和情境因素,才能在教學活動過程中謀求教學實踐與情境的動態平衡。
主導、指導教師即時修正課堂教學行為的,是一種“實踐性的知識”。這種知識不是由公共理論、原理提供的,而是基于教學實踐情境對原來理論、原理的重新解讀,是個體對教學實踐過程的認識、省察和對實踐結果的反思、批判中形成的隱性知識。例如,當一位數學教師聽著一個孩子的問題時,他發覺自己思維混亂,同時有了點直覺的理解,卻又沒有現成的答案。因為這一問題“在書本中”無法找到,如果他想順利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采用一種即興的辦法,在情境中發現并檢驗自己的設計策略。
“實踐性的知識”是隱性知識,因而具有不確定性和簡約性,它來源于實踐,應用于實踐。既不同于人們認識世界和自我屬性過程中形成的理論知識,也不同于某種技藝,有時甚至是一種不可學、不可復制的知識,因為在不同的教學情境中對待同一個問題的行為表現及實踐結果都是不同的。不過,實踐性知識最終要通過某種知識形式表現出來,因而在日常教研活動中,可以抓住特定教學情境中的一些細節問題,指導教師對教學實踐中某一特定行為的一切可能性逐一列舉出來,并進行適宜的選擇,從而引導教師通過對自我教學實踐的省察、反思,促進教師教學行為的修正與優化,例如,運用微格教學提供教學情境進行“片斷化”行為訓練,就是很有效的手段。
教師對課堂教學行為的修正是一個過程,要經過意識期、思索期和修正期三個階段。起點是自我實踐中自我意識的覺醒,其中間環節是自我實踐中自我省察、自我分析和自我批判,其終結是個體實踐中的自我更新,其表征是教師對自己行為方式的修正與優化。如此循環往復,伴隨老師教學實踐的全過程,其結果是教師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
二、即時修正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反也。”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教”而產生困惑,通過把困惑作為問題來研究,進而產生相應的對策,據此不斷調整、修正、優化課堂教學行為,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助推自身的專業化發展,這符合當下“課堂研究”理論與實踐視閾下對教師角色的界定:教師既是實踐者,又是研究者。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即時修正,是實踐視角下的課堂研究。教師不僅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通過自己的教育理念,預先設計教學方案,還要在傳授知識、培養技能的同時,不斷認識自我、更新自我,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具體化。因此,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即時修正,就是借助于行動研究不斷探索、解決自身與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努力提升教學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以自身的職業活動作為思考對象,對職業中的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分析與矯正。
教師對自身課堂教學行為的即時修正,不僅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而且對于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都具有積極意義。可以說,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即時修正,本身就是教學方式、方法創新的過程。教師主動參與學校教學改革,在真實的課堂教學情境中,整體把握自身的思維和行為,以更優化的行為催生更優化的課堂教學效果,是教師專業化成長過程中的關鍵環節。 教師對課堂教學行為進行即時修正,能夠強化教師的職業角色認知。一般認為,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重點是培養和發展教師的專業能力: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協調人際關系與溝通表達能力、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批判性反思能力、(教育)科學研究能力、自我發展能力等。從上述能力的關系上看,教師的自我發展能力是核心環節。教師要通過自我發展實現自我價值,就要不間斷地、自覺地對自身教學行為、教學理念進行積極主動的省察、反饋、評價、控制、調節與修正,從而實現課堂教學行為與效果的更優化。為此,教師要具備下列角色特征:
1.學習者。教師要學習學科知識、教育理論知識、發展心理學知識以及他人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等,使自己的學習活動與教學實踐活動有機統一起來。
2.省察者。教師要善于對日常教學活動中的各種教學經歷和內心體驗、對課堂任何突發事件的處理,予以解釋、分析和研究,并使之成為一種工作、生活方式。
3.協作者。教師是學生發展的協作者、促進者而不是控制者,是課程教學計劃的積極實施者而不是被動執行者。教師要積極與學生、家長、同事、領導、專家、學者之間進行溝通,成為平等合作者和交流者。
4.研究者。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即時修正本身就是自我行為研究。教師要積極開展(教育)科學研究活動,這是教師專業化發展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教師的基本要求。科研活動使教師更加富有創新精神和批判精神,使自身的人性更加完善,教學活動更富于個性化。
三、即時修正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社會生活及科學知識的多樣性,決定了課堂上教師教學方式方法的多樣性。隨著經濟一體化導致的文化趨同,加之當下信息化時代背景,一些傳統的教學形式正在弱化并走向消亡。課堂教學方式方法創新與傳承,是教師群體共同的緊迫任務。傳承人類祖先探索“傳道授業解惑”過程中所積淀的教學藝術瑰寶,創新具有時代特征的課堂教學方式方法,根本路徑就是廣泛地學習,學習教育領域內先賢的思想精髓,同時也要學習其他領域內的元素,不斷豐富自身的內涵。因而,要大膽地學習、消化、吸收其他國家、民族、地區的教學藝術,這樣一來,教師探討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創新中失敗的風險就會降低,教師專業化程度就會迅速提高,在課堂上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即時修正自身的課堂教學行為,也就更自信了。學習積淀之外,還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加強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1.社會、學校要積極營造一個創新型、學習型的教師工作環境。外部環境是提高教師對課堂教學行為即時修正能力發展的平臺,教師對課堂教學行為即時修正更多地表現為一種個體行為,但這絕不是教師一個人的私事,它需要外部環境條件的支持和引領。新課程的實施為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提供了良好的大環境,學校要有意識地培養教師的創新精神,構建一種重學習、重交流、重反思的校園文化氛圍。
2.教師要學會省察自己的教學行為。個性化的教學風格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是教師職業成熟的標志。教師要善于省察自己的思想方法、知識結構、能力傾向、教學方法特征、教學技巧水平以及個人的思維特點、個性特征,從而進一步優化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逐漸摸索并形成與自己人格特征相吻合的教學行為體系,最終濃縮成為自己的教學風格,實現教學相長。
3.教師要善于在教研活動中實現協同發展。不同的教育理念、思維特點、工作經歷、人格特征等因素,決定了教師群體教學風格表現形式上的差異,這正是開展教研活動、協同創新教學方式方法的寶貴資源。教師間互相聽、評課,共同探討教學實際問題,互相提供參照物,從而反觀自己的教學行為,“相觀而善”,揚長補短,為教師優化教學行為、創新教學思路和方法提供了可能性。要使教研活動不流于形式,關鍵取決于教師的心態。教師必須打破自我封閉,要以平等、開放、積極、坦誠的心態主動與同事交流合作,才可能使集體教研活動富有成效,使教師群體在建設性的發展共同體同成長。
4.教師要努力提高教學反思的自覺性。教學反思有助于教師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經驗、教學行為和教學理念,對于創新教學方式方法,修正今后課堂教學行為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教師不僅要掌握教學反思的基本策略,更要注意提高教學反思的自覺性。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經驗積累,必然要形成一定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體系,由于職業倦怠等原因,更容易導致教師憑借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簡單化行為模式,將富于創新挑戰的教學行為禁錮于思維定式之中,影響教學的質量效果。提高教師教學反思的自覺性,就要引導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具有批判意識、修正與優化意識,“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要引導教師對教學過程具有問題意識,善于運用各種機會發現自身教學中的不足,反對故步自封,通過不斷反問、追問來激發反思意識,創新教學理念,修正教學行為,創新教學方式方法。
[參考文獻]
[1]陳瑤,王艷玲,李玲.教學反思途徑與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2](美)唐納德A.舍恩.培養反映的實踐者[M].郝彩虹,張玉榮,雷月梅,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3]魏景.教師教育中的反思實踐[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4]王鑒,宋生濤.課堂研究的理論與方法[J].教育研究,2013(11).
[5]熊川武.論反思性教學[J].教育研究,2002(7).
[6]朱曉蔓.教育的問題與挑戰[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教師的職稱論文】相關文章:
教師的詩歌12-07
教師的名言02-14
教師的寄語02-21
教師的名言02-14
教師的寄語06-19
教師的訃告11-10
教師的訃告10-28
教師的訃告09-19
教師的心教師節作文01-11
教師關于教師節的作文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