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生態經濟區農業發展狀況研究
生態環境污染、人口問題等一系列嚴峻問題也凸顯出來,這些問題的產生也制約了經濟的發展。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經濟發展的列車也在高速行駛著,但是人們逐漸忽略了身邊賴以生存的環境問題以及社會問題。通過對鄱陽湖經濟生態區中德安縣農業發展狀況進行調研、研究,文章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業發展中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同時給出農業發展對策的建議。著重解決關于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不恰當的問題。
關鍵詞:生態農業;農業發展對策;鄱陽湖生態經濟區
一、引言
(一)選題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生態環境污染、人口問題等一系列嚴峻問題也凸顯出來,土地耕地的占用濫用、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等問題的產生也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顯得尤為迫切。1990年,西方部分國家提出了基于生態發展理念建立的新型發展模式,其中以產業發展、工業發展為模式展開的循環經濟理念因其既順應了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科學發展觀,又兼顧了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的效應而得到廣泛關注。由此,現代農業發展狀況、對策研究這一課題被提出,研究農業生產、自然和經濟如何達到和諧統一成為諸多學者關注和研究的方向。鄱陽湖作為全國最大的淡水湖,在生態農業探索進程中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1.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運用優劣勢對比分析,輔以經濟生態區周邊縣市德安縣的農業生產資料和經濟數據,分析德安縣農業發展規劃制度下的優勢點,客觀地將環境與經濟結合起來,具有交叉融合性。同時對我國南方農業發展現狀和歷史進行客觀分析,將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概念和新型農業的理念進行闡述和分析,查閱大量文獻、資料,論證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現代化農業的不足和對策,以期促進區域循環發展、可持續良性社會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
2.研究意義
本課題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業發展狀況進行分析,著重選取較為代表性的德安縣農業產值數據,根據現有觀察到數據及其對策進行研究,一定程度上優化生態產業結構,響應“中部崛起”的號召和“生態興省”的目標,為農村經濟、生態提供新思路。
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業發展歷史與現狀
(一)農業發展歷史
鄱陽湖地區發展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7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時期。新石器時代晚期,鄱陽湖地區稻屬植物從野生到馴化的演化過程已經完成。春秋戰國時期,政策的影響加上鐵犁牛耕的出現,使得農業生產力得以提高,在當時已有不小的影響力。秦朝時,隨著人口的增加和鐵犁牛耕的推廣和農具的進步,湖區農業在全國占重要地位,隨著北民南遷運動的興起,南方獲得大量的勞動力和先進的農業技術,湖區成為主要糧食供應地之一。
唐代開元盛世和宋代的經濟重心的南移,耕地擴張,品種改進,作物種類多樣化。明清時期,農業科技進入總結階段,小農經濟達到鼎盛,農業穩定發展,湖區農業逐漸向近代農業轉型。歷經軍閥割據,八年抗戰和解放戰爭后,湖區農業遭受重創。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湖區發展。自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組織科技人員對鄱陽湖進行研究并開展山江湖工程。整改成功后,通過發展“四水一牧”(水稻、水產、水禽、水草和畜牧業)產業,推動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二)農業發展現狀
優越的自然條件使農業成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重要支撐,其中農業又在農、林、牧、副、漁五大生產事業中占據主導地位。近年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業的發展比較穩定,整體而言有所漲勢,形成糧食作物生產為主,油料作物和蔬果生產為輔,同時引入棉花和糖料作物種植的農業生產格局。隨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業的穩步發展,現代機械科技的不斷推廣,農業產業結構逐步得到調整,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得以不斷建設,日益深刻地影響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業的大發展方向。本文以德安縣為例。2012年,農林牧漁總產值達35193萬元,多種經營產值23611萬元。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其他縣市農業產值狀況對照,其農業產值不盡相同,但比例構成基本一致,且多以經濟作物為主。其中糧食作物產量達產值為11582萬元,糧食產量44410萬元,油料產量5838萬元,棉花產量6337萬元,糖料產量470萬元,蔬菜產量28017萬元,水果產量5386萬元,一定程度上代表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業的以糧食作物為主的特點。
德安縣在2013年中,糧食作物產量達到47804噸,其中谷物產量為46477噸,占糧食作物比重為97.22%;蔬菜產量為37285.8噸,占主要農作物的比重34.56%;油料、棉花產量分別為7097噸、10960噸,分別占主要農作物比例6.6%、10.1%。在2014年中,糧食作物產量達到50061噸,同比去年增長4.72%,其中谷物產量為48021噸,依舊占糧食作物比重95.92%;蔬菜產量為38247噸,同比去年增長2.58%,占主要農作物的比重33.08%;油料、棉花產量分別為8944噸、111595噸,分別占主要農作物比例7.7%、10.3%。其中特別的是瓜果同比去年增長49.67%,油料同比去年增長26.03%,說明德安縣逐漸重視經濟作物的種植,瓜果種植的面積產量逐年增大。經濟作物種植中以油料為主,棉花和糖料作物的分布較為零散不均,產量相對較少,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要求和客觀經濟條件的提升,蔬果種植也日益發展擴大。總體而言,隨著現代技術的引進和種植技術的不斷發展,糧食作物及其他作物的單產也在增加,生產根據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地域狀況的多樣化而促進了專業化生產的發展,進一步推動著農業效率的提升。
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業發展優劣勢因素分析
(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生態農業的有利因素
1.經濟優勢因素分析得天獨厚的交通區位優勢。德安縣有著明顯的區位優勢,便利的交通網絡。德安縣面積達863平方公里,占有0.56%的全省面積。利用現有京九鐵路、長江航運的優勢,東西連接上海、重慶,南北連接北京、香港,且可利用水、陸兩路出海,京九線穿城而過,近年建設的合九線(九江至合肥)、武九線(九江至武漢),即將修建的銅九線(銅陵至九江)、九景衢(九江至景德鎮、衢州)等幾條線路相互溝通,形成骨架狀的交通網絡,使德安與華北、華東、華南、華中等主要經濟區密切連接。公路網絡發達,福銀高速公路(至南昌1小時,至九江0.5小時),加上穿城而過的105國道,途經的316國道,即將投入使用的昌九城際鐵路將令德安成為環鄱陽湖經濟圈及昌九工業走廊的中心城市,為促進德安縣生態經濟區農業生產與市場要素流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2.自然優勢因素分析自然資源豐富,水資源充足。德安縣干流博陽河全長93公里,縣內占79.7公里,流域達863.0平方公里,34條支流,其中洞霄水、田家河、車橋水、金帶河、下頭水、廟前港、涂山水7條支流的流域面積達30平方公里以上,水面346.7公頃。充足優質的資源對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有著重要的保障作用,也為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基礎,德安縣豐富的自然資源將進一步促進當地的農業發展。
(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生態農業的限制性因素
1.自然限制性因素分析土壤的酸堿度(PH值)是作物種植流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土壤PH值在6.5時,作物對于各種營養元素的利用效率是最高的,最有利于作物的生長發育。較多的重金屬元素使該地區土壤呈偏堿或微酸,不適合某些農作物的生長和發育,但總體而言,一系列良好的土壤條件令德安縣成為長江中下游的要成礦帶中最為矚目的地區之一。土壤呈偏堿或微酸,都會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養分的有效性,因此偏堿微酸的土壤將大大降低了農作物的產量,對當地的經濟發展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2.生態環境制約德安縣地處江南低山丘陵地區,雨水豐富,降水集中,極易發生水土流失。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大規模擴大毀林造地、濕地開荒等行為進一步破壞了該地的生態平衡。水土流失直接導致了德安縣種植區域的部分土地退化,直接導致土壤內有機質含量下降,從而影響到農作物的產出。另一方面,起伏的地形不利于大規模機械化展開;此外,目前我國的農業機械類型還不夠豐富,其適應復雜地形的能力較差,進口農業機械的價格令普通農民難以承受等也是機械化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
3.科技限制性因素分析
(1)水資源工程不健全完善的水資源工程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安全保障。水資源工程開發主要是指水利工程設施的建設,它不僅在農作物生長因水分虧缺而產生障礙時能夠及時的予以灌溉補給,確保作物對水分的需求而使其正常生長;而且當發生暴雨或雨量偏大等原因出現田間積水從而使作物根系因浸泡發育受阻時,能及時地予以排澇,以促使其正常生長環境的恢復。
為了更充分地利用好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水資源,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建設和完善水利檢測預警系統,利用科技手段檢測好水位的狀況,以為旱澇情況做好預警和必要的準備,科學監測好水資源的質量數量;2.保護好鄱陽湖水生物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充分發揮自然環境的自我調控和修復作用,促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環境的良好循環利用,建設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系統。
(2)從業人員素質不高在落后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下從事第一產業“低收益性”,加之外部因素的推動(沿海地區大量勞動力來滿足經濟的發展),青壯年勞動力的長時間流失,使得目前農村勞動力呈現出“老齡化”的現象。缺乏足夠科學素養的廣大農民也很難將科學技術與農業生產相結合,實現“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該有的地位和作用。根據德安縣的實際發展情況,現提出以下四點建議以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1.育人。建立相應的培訓體系,根據不同的需要培養人才的相應能力,如培育管理人員,則著重培養其經營能力,增強競爭意識、市場意識,開設進修課程,對人才進行系統的培訓。
2.引人。進一步提高人才引進福利,吸引高端人才。德安縣政府應該積極帶頭,如開展高端人才招聘會,建立高端人才信息庫,為其提供更完善和全面的保障,同時采用更有吸引力的措施,進一步激勵高層次人才的引進。
3.留人。為人才提供更明確的發展路徑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留住人才。
4.加強監管,規范行為。進一步加強市場監管,完善市場監管體系,從而推動德安縣人才的素質提升,形成良性循環,推動德安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海華.江西古代農業發展史略[J].古今農業,1995(04).
[2]秦嶺.中國農業起源的植物考古研究與展望[J].考古學研究,2012(01).
[3]余欣榮.鄱陽湖區開發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00.
【生態經濟區農業發展狀況研究】相關文章:
農業產業化發展狀況調研報告04-15
公司發展狀況的總結07-05
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研究報告(通用6篇)07-28
農業發展論文11-04
農村發展狀況調研報告01-12
關于生態農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08-25
農業生態宣傳標語04-15
農業生態宣傳標語12-28
人生態度與生存狀況作文11-26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