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禮儀文化介紹
仫佬族禮儀文化
在長期的民族發展過程中,仫佬族形成了很多獨具特色的禮儀風俗,比如添丁報喜、滿月酒、敬婆王報人丁等。這些禮儀可以從仫佬族人生活中的各個地方反映出來,是仫佬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現在就隨小編來詳細了解一下吧。
添丁報喜
生小孩是仫佬族人家的頭號大喜事。孩子一降生,夫家便派人給外婆家報喜。外婆立即挑起早已準備好的東西:雞(男丁母雞,女丁公雞)、背帶、花布、甜酒、黃糖、雞蛋前來賀喜。直到三朝后與接生婆、親家母共進喜餐之后才返回家中。
滿月酒
在仫佬人眼里,滿月酒是慶賀“萬年香火”的一件大事。滿月酒這天,外婆送來背帶、布匹,外家姐妹每人送來一副“白米擔”。男家親友送來雞、鴨、米、面等。諸位親朋都來慶賀,為小孩舉行“開齋”、“取名”的'儀式。晚上外家與婆家各為一方,唱歌對擂。
敬婆王招人丁
民間傳說婆王管生育,社王管平安。能否生男育女由婆王掌管著,子女能否長大成人由社王操縱著。因而,農歷的三月初三“婆王誕”要去敬祭她;二月、八月春秋社日要向社王報人丁。祭祀婆王是全村性的活動,祭拜結束之后,由“冬頭”向婆王報告每家每戶的人口情況,感謝婆王的恩德。這一天,全族人一齊出動,抬豬牽牛到婆王廟前宰殺,大擺酒席,全族人聚餐,祈祝人丁興旺。
認恩娘
“親娘不比恩娘大”,這是仫佬山鄉流傳的一句俗語。它反映了“恩娘”(即“契娘”)在日常民俗生活中的地位。民間認為,小孩雖然是從娘肚子里出來的,但是長大成人,還得依靠恩娘保佑,因而,認恩娘之風相當盛行。
補做風流
“補做風流”是仫佬族久婚無子的人家所做的民間法事,也是富有情趣的民俗活動。凡久婚不孕者,民間認為,是他們婚前耍風流不夠,(尤其那些不是自己走坡對歌談情,由父母包辦而久婚不育者),因此要補做風流把戀愛談夠談充分,把夫婦之間的愛情培育得濃濃的,才能懷孕生小孩。
仫佬族枕頭粽飲食文化
端午節各地都興包粽子,根據粽子的包扎形式不同,可分為三角粽、四角粽、牛角粽等。但你聽過有一種粽子叫枕頭粽嗎?在仫佬族,人們逢年過節都要包枕頭粽,聽這名字,你能想象出枕頭粽是怎么樣的嗎?它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一起來看看仫佬族文化吧。
逢年過節,仫佬山鄉家家戶戶都包枕頭粽歡度佳節。傳說,枕頭粽是一群砍柴的壯家兒童傳教給放牛的仫佬族兒童的。枕頭粽每只有五、六斤重,往往是一家人共吃一個就夠了。
其做法是:先把糯米浸泡幾個小時,撈出晾干后放些堿水拌勻;然后把粽葉背面一層層地攤開約一尺多寬,放上糯米到一定高度再加葉子圍邊,疊上一層葉子,鋪放一層米,像谷圍圍谷子一樣。最后用繩子綁緊牢,放進鍋里邊去煮一個晝夜。包枕頭粽的季節在二月社日。
每逢佳節,仫佬族群眾和當地的壯族人民一樣,都有包大粽粑和沖糍粑的愛好和習慣。
仫佬人包的粽粑特大,每個5—6斤重,象大枕頭,故稱枕頭粽。包粽時,先浸泡糯米幾小時,撈干后放些堿水拌勻,然后把冬葉(即粽粑葉)背面一張張鋪一尺多寬,層層加米到一定的高度,還放些在葉子圍邊,最后綁緊。有些地方,在米中間放上一些事先腌好的肉或拌放些豆類。粽放在特大的鍋中煮上一天一夜即可。包粽的季節一般在二月社(春分前后),姑娘婚后第一次到夫家過節或生小孩后回娘家,家里都要包大粽粑相送。
【仫佬族禮儀文化介紹】相關文章:
仫佬族禮儀風俗06-12
中國禮儀文化介紹04-11
西餐禮儀文化介紹06-12
美國留學禮儀文化介紹服裝禮儀介紹04-06
中國禮儀文化的起源介紹06-11
關于中法禮儀文化介紹06-11
韓國禮儀文化說明介紹06-12
仫佬族文化的社會教育傳承探究論文06-23
關于仫佬族的節日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