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交際禮儀的差異
跨國交際日益增多,因中西方禮儀有著較大的差異,在交際中有可能會因不同的習慣、生活方式而產生距離,怎樣才能盡量避免這些中外交際的隔閡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中西方交際禮儀的差異的知識,歡迎閱讀。
一、招呼語的差異
日常打招呼,中國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嗎?”“上哪呢?”等等,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可是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突然、尷尬,甚至不快,因為西方人會把這種問話理解成為一種“盤問”,感到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在西方,這種問候他們只說一聲“Hello”或按時間來分,說聲“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問候語大多有兩類:第一,談天氣。如英國人見面說:“今天天氣不錯呵!”這是因為英國終年西風帶的影響,大西洋吹來的潮溫氣流使得天氣無常,就連天氣預報也沒準,因此人們最關系天氣。第二,談近況。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談,不涉及隱私,可以說:“最近好嗎?”初次見面總要說:“認識你很高興”之類的客套話。
二、稱謂的差異
在漢語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親密的人之間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漢語里的范圍要廣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來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在英國,對十幾或二十幾歲的女子可稱呼“小姐”,結婚了的女性可稱“女士”或“夫人”等。
西方在稱謂上似乎“不拘禮節”,習慣于對等式的稱呼。如家庭成員之間,不分“上下長幼尊卑”,一般可互稱姓名或昵稱。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媽媽的名字。對所有的男性長輩都可以稱“叔叔”,對所有的女性長輩都可以稱“阿姨”。這在我們中國是不行的,必須要分清楚輩分、老幼等關系,否則就會認為你不懂禮貌,分不清上下長幼尊卑了。
對于家庭成員以外的稱呼,中國人往往尊稱對方為“李老師”、“陳師傅”,有時在姓后面加上此人當時所擔任的職務,如“黃局長”、“王經理”等。但英美人除了幾個傳統習用的稱呼――博士、醫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對“李老師”、“陳師傅”一類的稱呼是不能容忍的。也很少聽他們稱呼別人為“黃局長”“王經理”等。因為這一類稱呼還沒有變為像“博士、醫生、法官、教授”等一樣成為傳統習用的稱呼。
三、告別語的差異
中西語言中有多種不同的告別語。如在和病人告別時,中國人常說“多喝點開水”、多穿點衣服“、”早點休息“之類的話,表示對病人的關懷。但西方人絕不會說“多喝水”之類的話,因為這樣說會被認為有指手畫腳之嫌。他們會說“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復”等等。
一位美國人在和他的中國朋友告別時說:“我會保持聯系。”可是這位中國朋友等了一年多也未見只言片語,便抱怨他不講信用。其實,這句話僅僅是一種告別詞語,相當于“再見”,說話人并無他意,更沒有作任何許諾。此外,西方文化中如果客人想告別,通常要提前幾分鐘將告別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達,并征得同意,然后才可以離開。如果突然說“時間不早了”,隨即站起來和主人告別,這在西方文化中是被認為不禮貌的。
中西商務禮儀差異
中西商務禮儀:價值觀差異
在中國的文化觀念中,人生的價值往往體現在其社會價值之中,總是把個人或者自我放在社會關系中去考察,否定個體的自我主體性。它追求的是這一種群體和諧的、穩定的倫理道德社會,個人可以弘揚個性,但不能將自我置于國家、集體之上;西方則不然,其主張以自我為核心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念。個人是社會的核心,追求個人利益的主觀能動創造性是社會進步的內在動力。因此,應將個人利益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實行利己主義和自由主義。這種價值觀的差異可以說是根本性的,它是決定中西方商務禮儀差異的根本因素。
在與人交談時,切不可談及個人的私事,諸如年齡、婚姻、收入、信仰等等。看到別人買的東西不可問其價格。而在中國,人們對個人隱私的界限遠沒有這么深刻,人們并不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但在中國人與美國人打交道時,在中國人看來很普通地問對方一些家庭情況,美國人就很可能認為你侵犯了他的隱私,一樁生意很可能就這樣泡湯了。
西方人見面時,不一定會握手,只要笑一笑,打個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見面,而中國人則視握手為一個基本禮節。但在中國握手并沒有太多的限定,而西方人握手是有一定禮節的。例如男女之間,若女方無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點頭鞠躬致意;長幼之間由長輩先伸出手;上下級之間,由上級先伸出手;賓主之間由主人先伸出手。而且握手時應注視對方,并摘下手套,否則會被視為不禮貌。 在商務談判中,見面禮是對方對你的第一印象。讓對方認為你很重視這次談判,也讓對方看到你的誠意所在。尊重他人的文化,是我們在商務活動中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并且愉快且輕松。
中西商務禮儀:時間觀差異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領域中,人們推崇一種環形的時間觀念。因此,中國人利用時間比較隨意,比較靈活;西方人奉行的則是線形的時間觀念,認為時間是一去不復返的。因此,他們的時間觀念非常強烈,做任何事都有嚴格的日程安排,時刻保持“緊張”的時間觀念。這種差異表現在國際商務禮儀中,主要導致例如以下兩個方面的中西差別:首先,在國際商務活動中,中國人不重視預約,有時候即使預約,也不嚴格遵守預約時間,而西方人則注重預約,且嚴格按照預約時間安排活動。其次,在商務談判中,西方人喜歡開門見山,且在談判中不喜歡停下或者保持沉默,而是習慣于速戰速決。然而,中國人則喜好感情投資,喜歡宴請或者送禮物,在交杯換盞中達成一致,商務活動進程一般比較緩慢。
中西商務禮儀:飲食觀及宴請差異
在中國,飲食已經上升到一種幾乎超越其他一切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的舉足輕重的東西,“民以食為天”是其最好的表達。中國的菜肴講究“五味調和”和“色、香、味、形、器俱佳”,追求美味,而忽略營養均衡;西方人飲食追求科學搭配,營養均衡,菜肴的“色、香、味”是次等要求。他們喜歡清淡少油、原料新鮮的食物,只是將飲食當做一種攝取營養的手段,吃得比較簡單,不會過分地追求口味。因此,在商務活動中,中方喜歡安排圓桌筵席,美味佳肴置于中心,與客人相互敬酒讓菜、熱鬧非凡,在形式上形成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然而,西方的宴會則講究優雅溫馨,富有情趣和禮儀,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在宴請禮儀方面,中國從古至今大多都以“左”為尊,要將地位很尊貴的客人安排在左邊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西方則以“右”為貴,“女士優先、尊重婦女”是人們宴會排座位的標準。宴席中,男女間隔而座,夫婦也分開而座,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邊的女賓客拉開椅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此外,西方人用餐時要坐正,認為彎腰,低頭,用嘴湊上去吃很不禮貌,但是這恰恰是中國人通常吃飯的方式。吃西餐的時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飲酒,中國的餐桌上酒是必備之物,以酒助興,有時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喝酒的時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中國就餐中這些熱情的舉動,在西方可能會被視為不太注重禮節,但在中國,這些都是商務談判中對對方重視和表現自己誠信的方式。在餐飲氛圍方面,中國人喜歡很多人圍在一起吃吃喝喝,說說笑笑,在吃飯的時候都喜歡熱鬧,大家在一起營造一種熱鬧溫暖的用餐氛圍。而西方人在用餐時,更喜歡幽雅、安靜的環境,并且在吃飯的過程中很注重自己的餐桌禮儀,要表現的很有涵養,不能失去禮節,比如在進餐時不能發出很難聽的聲音。酒文化在中國由來已久,被視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場合不可或缺的。酒杯不空茶水不滿。在西方,通常喝啤酒、葡萄酒,不喜歡勸酒。在中國,宴會喜歡共桌共菜,西方則認為不合衛生,實行分餐制。中國人宴請時,觥籌交錯,歌舞升平。西方則要求少聲響少動作,用餐程序較多。
中西商務禮儀:語言習慣差異
(1) 稱謂稱呼方面 在西方,稱呼是比較籠統的,一個稱呼可以涵蓋中國很多稱呼。例如,西方稱呼男的為先生,稱呼女的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國“先生”第一解釋是“教師”,是對教師最古老最悠久的稱謂。隨著改革開放,先生已成為社會上最流行的尊稱口語,西方人稱”uncle”,可以涵蓋我國的嬸嬸,伯母,姨。他們對這些方面的關系也不如中國分明,中國父親那邊的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親方為舅,姨,表兄妹。在西方人們見面時喜歡直呼其名。 在中國,謙虛被奉行為一種美德。所以,在得到別人的贊揚時,中國人常以“哪里”、“不好”、“不行”、“還不夠”等來回應。這不符合西方傳統,尤其是美國。西方人會對別人夸獎做積極的回應,常說“Thank you”。而英語中的敬語和謙詞則非常少見,在英語環境里,不管談話的對方年齡多大、輩份多長、地位多高,you就是you,I就是I,用不著像漢語那樣用許多諸如“您、您老、鄙人”等敬謙語。所以,在國際商務活動中,中國人的謙虛與貶己常常讓西方人感到不禮貌。
(2) 交際語言方面 中國人通常是見面點頭致意,握手或行拱手禮,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認為欠身顯得自卑,擁抱是最常見的見面禮與道別禮,親吻禮與吻手禮也較為常見。在我國除了見面和告辭時使用,在表示祝賀、感謝或互相鼓勵時也使用。發展到現在,被簡單的“你好”,“再見”所取代。可是西方的貼面禮、親吻禮、吻身禮,讓國人仍很不習慣接受。中國在見面時喜歡客套的問去哪了?有沒有吃飯?西方則認為這侵犯了他們的'隱私,感到奇怪。送客離開時,中國人習慣挽留,說“走好”“慢走”,而西方僅微笑作再見就可。
中西商務禮儀:禁忌習俗
中國人不喜歡說4,因為與“死”同音,認為8、6吉利,偏向于雙數,追求成雙成對。西方人不喜歡13。緣起基督教中的故事最后的晚餐,猶大出賣耶穌,有13個人。也不喜歡星期五。中國人尊老,而西方人忌老。 中國人喜黃色,有圖騰為“龍”,視為龍的傳人。而西方則認為龍是蛇,基督教中蛇就是撒旦、是魔鬼,黃色暗含斷交之意。 國人在饋贈送禮時不可“過時送禮,事后補禮”。與年長者不能送“鐘”,烏龜有“王八”之稱,亦不可。外國人在送禮時不求貴重,意到便可。送禮收禮時亦少有謙卑之詞。但禮品包裝要求精美。在與人交談時,西方人忌談論個人私事、年齡、婚姻、收入等。中國人則習慣稱自己“禮不好,請笑納”。
中西方飲食禮儀差異
1、出席時間
中國人是多樣化時間觀念的人,往往很難做到準時到達;在西方國家各種活動都按預定的時間開始,要求準時或提前5分鐘到達,遲到會被視為對主人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
2、用餐氛圍
中國人都非常習慣在飯桌上表達感情,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崇尚熱鬧溫暖的用餐氛圍;西方人用餐時喜歡幽雅、安靜的環境,實行分餐制,可以與左右客人輕聲交談,音量保持對方能聽見的程度即可。
3、席位安排
中式餐飲一般采用圓桌共餐的形式,其席位一般是依餐廳的方位與裝飾設計風格而定,依室內裝飾所體現出的突出位置設定尊位;西式宴請中一般使用馬蹄形或長形餐桌,男女間隔而座,即便是夫妻也不例外,西方以右為尊,左為次,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
4、餐具使用
在中國餐具較簡單一般只有杯子、盤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幾種;而西方分有刀叉匙杯盤等。
5、進餐禮儀
中餐的進餐禮儀體現一個‘讓’的精神宴會;西餐進餐禮儀傳達的是一種‘美’的精神追求,整個進餐過程不但要美味,更要悅目、悅耳。
6、表示停餐方法
中方宴會中結束用餐,可以把筷子橫擱在碟子上;在西方用餐后,將刀叉擺成四點鐘方向即可。
西餐禮儀出自古代宮廷,其程式化的規定極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求用餐者嚴格約束個人舉止,力求使之高雅動人。
自由、平等
西餐文化是在西方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經過現代工業文化的不斷改進而形成的,無形地滲透著西方文化傳統特點。在西餐中,飲食的時時刻刻都是人人平等自由的表現,每個人自主決定食物的種類、分量,分餐適用,豐儉由己,在大多的場合實行“AA”制。吃飯是自己的事情,大家平等自由地坐在一起享受食物,隨便自由。
獨立、衛生
與中式的圓桌共餐不同,西方用餐習慣于在長條桌上進行,實行分餐制,即各自點菜,各持一份。西餐形式從表面上看似乎少了些熱鬧,多了些客氣和獨立,但實質上最重要的是體現了衛生。
適度、節儉
分餐制的菜肴和主食由人定量,可以減少浪費。不管是餐前小吃還是正餐主食,所配原料都與就餐者的食量掛鉤,菜肴道數盡可能少,但保證每餐吃完。分餐制使每位賓客對個人的用餐數量有了明確的量化概念,在減少浪費的同時又益于身體健康。
西餐禮儀能給孩子帶來什么?
孩子,是未來的社會精英。將來對于社會的貢獻不僅是創造財富,更重在樹立榜樣,當社會塵囂日上,幸而有他們秉持貴族精神成為時代的楷模。若不學禮,己所不立,何以立人?而禮者,示人以曲,是自我約束和尊重他人的禮儀精髓,這也恰恰是西方貴族禮儀與修養的精髓。專家認為,6歲到12歲是一個人養成高貴禮儀習性的最佳時機。
【中西方交際禮儀的差異】相關文章:
中餐禮儀和西餐禮儀的差異09-10
中西方財務管理理論差異論文03-23
個人交際禮儀常識之穿衣禮儀05-10
淺談中西餐禮儀的差異10-28
中西餐方桌禮儀差異12-26
日常交際禮儀知識(3篇)07-29
日常交際禮儀知識3篇06-29
教師節送什么創意禮儀-交際禮儀12-31
怎樣提高你的交際品位-禮儀知識03-01
中西餐桌禮儀差異范本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