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有關科學的教學計劃
光陰的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我們又將接觸新的知識,學習新的技能,積累新的經驗,此時此刻需要制定一個詳細的計劃了。相信大家又在為寫計劃犯愁了?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有關科學的教學計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有關科學的教學計劃1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有四個單元“天氣”、“溶解”、“聲音”、 “我們的身體”。與原教材相比縮減了一個單元,減少了“磁鐵”、“有生命的物體”兩個單元,增加了“我們的身體”單元。覆蓋了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地球與宇宙科學三大領域,具體為:生命科學(生命體的結構與功能)《我們的身體》;物質科學(物體與材料的特性)《溶解》;物質科學(光、熱、電、磁)《聲音》;地球與空間(地球和天空的變化)《天氣》。調整后的新教材,內容體系更加科學、合理。每個單元都有七個教學內容,一般每個教學內容為一個課時。根據教學建議,對典型的過程和方法展開充分的探究,不以1課時為限制。應該加強單元后的總結性教學,幫助學生梳理概念、澄清觀點。
《天氣》單元的教學內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2課)認識人們通常從哪幾方面來描述天氣,開始收集并記錄天氣信息,在觀察和記錄中真實感受天氣在不斷地變化,激發研究天氣的興趣。第二部分(3—6)分別觀察、討論、測量和記錄四種天氣特征(云量、降水量、風和溫度)的數據。第三部分(第7課)對近一個月收集的大量數據進行分析和總結,對該月當地天氣的概括性的認識。
《溶解》單元的教學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4課)以水為溶劑,觀察一些固體、液體、氣體在水中的變化,比較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區別特征,形成關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第二部分(5—6課)圍繞學生可能提出的兩個有價值的問題——是什么因素影響溶解的快慢、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鹽,開展自主研究活動。第三部分(第7課)感知食鹽溶解與水變化是一種可逆過程(溶解和結晶)
《聲音》單元的教學內容分為二個部分:第一部分(1—4課)從感受聲音到探索聲音,集中在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加強了對振動本質的認識和理解——振動的頻率、振幅與音高、音量的關系與規律的認識。第二部分(5—7課)聲音的傳播,人是如何聽到聲音的,關注聽力安全,控制聲音。
《我們的身體》單元的教學內容分七部分,第一部分(第1課)“身體的結構”是整個單元的總起,讓學生從整體上認識人體的結構。并嘗試著以功能的不同劃分身體的結構,引出深入的思考。第二部分(第2課)“骨骼、關節和肌肉”,通過觀察活動,幫助學生了解上肢運動過程中骨骼、關節和肌肉的功能、結構及其相互作用,并以活動之后身體的各種變化及需求為線索,幫助學生建立人體各個部位協調工作的認識。第三部分(第3、4課)“運動起來會怎樣(一)”和“運動起來會怎樣(二)”,從學生活動后,每分鐘心跳與呼吸的次數增多這一現象入手通過采集數據,討論“運動起來后呼吸為什么會加快”和“運動后心跳為什么會加快”兩個問題,了解呼吸系統的功能和血液循環系統的功能,并建立保護心臟、保護肺的意識。第四部分(第5課)“食物在體內的旅行”,主要讓學生在對消化的原有理解之上,通過比對消化器官圖,猜想食物在體內的“旅行”過程和進行模擬實驗,初步認識主要消化器官的功能并建立起食物的消化需要多個器官共同參與完成的認識。第六部分(第6課)“口腔里的.變化”,將在食物消化過程中最容易觀察的部位——口腔作為研究重點,認識食物在口腔里面的變化與牙、舌頭、唾液的關系,再一次感受身體內多器官協同工作的特點。第七部分(第7課)“呵護我們的身體”,作為本單元的最后一課,發揮著總結和提升的作用。
三、學生情況分析
班級學生學習狀況:我帶過他們三年級科學經過兩個學期的接觸,我發現大多數學生都是非常愛科學這門課的,對科學充滿了興趣與好奇心。但他們的學習習慣不太好,上課舉手發言不夠積極,少數學生未能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科學作業。還有一小部分學生比較貪玩,上課言行比較隨便,自控力差,所以影響了上課的效率。還有一部分學生思維不怎么靈活,對于一些基礎知識不善于理解,經常是死記硬背,學得較累。再說家長和學校偏重于語、數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從小學設立科學這門課來看,應該說是非常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小學生對于周圍這個世界極感興趣,很樂意通過自己的眼睛和雙手去探究世界,獲取知識,從而來滿足自己的欲望。所以,我相信,通過這一學期的學習,我所教的大部分學生在三年級原有的科學基礎上都能會有所進步和提高。
四、教學研究重點
《新課標》指出,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經驗與學習興趣,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分依賴教材、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注重“生態體驗”的課堂讓他們更善于關注生活,更善于細心地觀察生活,科學探究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得到了很好的呵護。在實踐中,要積極“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即逐漸地轉變以前在一些課堂中存在的單一、他主與被動的學習方式,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是開始有意識地提倡自主、探索、合作、體驗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不斷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也要轉變教學觀念,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所以這學期的研究重點為“如何真正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探究習慣,提高他們的探究能力。
三年級的觀察認識活動以定性為主,很少涉及物質的量。而四年級科學課程的活動設計中,不僅要求學生更為準確和細致地觀察物體,而且在很多情況下,要求使用測量的方法,并選擇適當的詞匯、數據和圖表來描述物體和有關現象。要求學生不僅觀察收集和了解事實,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這也是本冊教材在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方面提出的新要求。觀察和收集事實上只是探究活動的一部分,在此基礎上,對收集到的事實進行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新的認識才是科學探究活動的全部。
我們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可以遵循以下幾點: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并把自己的認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教學重點:
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
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別是實驗中控制變量、采集數據,并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五、提高教學質量措施
一、鉆研教材、抓課堂效率方面:
1、應用新課程理念,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開展生動的科學課,引領學生進行主動地探究學習。
3、發揮評價對學習和教學的促進作用。教材提供了活動評價、單元自評、綜合評價等三類評價工具供教師和學生使用。采用形成性評價,使評價滲透在教學過程中,更好的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4、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把科學探究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與科學知識目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與社會生活相聯系,逐步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5、重視科學與技術的聯系。致力于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技術設計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6、樹立安全意識。培養學生具有安全參與探究活動的知識、能力和習慣。
7、開展環境教育,進行生物種養殖的課外實驗,研究生物與環境間的關系。
二、學困生輔導方面:
1、學生作業及時批改,對于較難掌握的知識要多輔導,了解學困生的心理特點。
2、平時多利用課余時間關注學習困難生的輔導,輔導時做到耐心,不急躁,特別困難的學生要適當降低要求。
3、在班中建立互幫小組,讓優秀學生去幫助學困生,鼓勵他們一起進步。
4、對于教材中的一些基本和重點概念知識平時利用中午時間讓學困生背誦出來。
三、教師個人進修方面:
1、平時多閱讀有關科學學科方面的書籍,積極撰寫論文和教學心得。
2、多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他們的長處,使自己的教學能力有長足的進步。
3、積極參加各類科學培訓和教研活動,外出聽課要及時寫好聽課反饋。
小學有關科學的教學計劃2
一、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經歷了一年的科學學習,對科學課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比如,對周邊的事物有了一定的科學認識;初步掌握了科學學習的方法,尤其是觀察的方法;學生的求知欲和參與科學活動的愿望明顯增強。因此,這一學年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至關重要的時期。四年級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學習積極性很高,學生普遍的特點是比較活潑,思維較活躍,好奇心較強。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課堂紀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愛動手,愛發言。通過觀察,學生對科學課的知識掌握程度差異較大,部分學生動手實驗的能力不強。本學期,需要在科學課堂常規養成,科學學習興趣,動手實驗操作等方面加強教學,獲得進步。
二、教材分析:
《科學》四年級上冊由“物體的運動”“聲音的世界”“電”“巖石和礦產”和“太陽、地球和月球”五個單元組成。在三年級上、下冊的基礎上,本冊教材將繼續引領學生經歷一系列有意義、有價值的科學探究活動,使他們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加深對科學的理解,增進科學探究的能力。
三、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并把自己的認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10、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四、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重點
1、要求學生能夠自己想出辦法來增進對研究對象的了解。
2、要求學生提高觀察的'準確性和精確性。
三年級的觀察認識活動以定性為主,很少涉及物質的量。在本冊的活動設計中,不僅要求學生更為準確和細致地觀察物體,而且在很多情況下,要求使用測量的方法,并選擇適當的詞匯、數據和圖表來描述物體和有關現象。
3、要求學生不僅觀察收集和了解事實,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這也是本冊教材在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方面提出的新要求。觀察和收集事實上只是探究活動的一部分,在此基礎上,對收集到的事實進行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新的認識才是科學探究活動的全部。
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以及對科學的理解是漸進的,需要我們引領他們經歷一個又一個具有科學意義的探究性學習活動,才能逐漸獲得發展。
五、進度安排
周次授課內容時數備注
第1周1、《位置和運動》2、《運動的方式》
第2周3、《運動的快慢》4、《運動和力》
第3周5、《運動物體的能量》6、《聲音的產生》
第4周7、《聲音的傳播》8、《聲音的高低強弱》
第5周十一放假
第6周9、《怎樣聽到聲音》10、《噪聲污染》
第7周11、《電在我家》12、《讓燈泡亮起來》
第8周13、《導體和絕緣體》14、《安全用電》
第9周15、《認識巖石》16、《礦物》
第10周17、《金屬的來歷》18、《保護礦產資源》
第11周19、《太陽與影子》20、《地球的形狀》
第12周21、《海陸分布》2 2、《美麗的月球》
第13周23、《交通信號燈模型大比拼一》
24、《交通信號燈模型大比拼二》
第14周——第25周復習
小學有關科學的教學計劃3
一、指導思想:
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科學探究方法,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實施素質教育及創新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3)(4)班共有110人,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樂于動手。不足之處: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有的學生發言不積極,表現欲望差,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
三、教材分析:
本冊共分四個單元,共32課。
1、《工具和機械》單元介紹了常用工具杠桿、輪軸、滑輪、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尤其是結合常用工具和實驗器材設置了許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各類機械和工具的特點和作用。
2、《形狀和結構》單元介紹了各種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狀和結構及其特點,從實驗材料的選取到各種不同的設計都能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
3、《能量》單元介紹了電能、水的三態變化、太陽能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系,學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質可以相互轉化,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的自然規律,使學生養成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4、《生物的多樣性》單元讓學生知道生物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知道同種生物不同的個體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體不同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知道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能自己確定標準對生物進行分類,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會用制作生物分布圖的方法描述某一區域的生物種類。
四、教學目標:
(一)科學探究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采集數據,并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絡、報刊等查閱資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數據、敢于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于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三)科學概念
1、掌握常用的`機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設計和制作機械和工具。
2、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并設計和制造自己的“橋梁”,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3、研究熱和燃燒的關系及其原因,并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并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五、教學措施
1、了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復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3、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六、補差措施:
1、把握這部分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5、悉心指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6、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7、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競賽,以賽促學
小學有關科學的教學計劃4
本學期任教六年級科學。經過三年的科學學習,大部分學生平時在科學學習上態度較好,積極性較高。但是由于在家過于嬌慣,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較弱。
一、課程標準要求
《標準》指出:小學科學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這句話揭示了小學科學課程的性質,應該從兩個方面理解。
一是科學課程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該學科的名稱從“自然常識”到“科學”,也在一定層面上反映了學科培養目標的變化。現代科學教育強調通過現代科學知識及其社會價值的教學,讓學生掌握科學概念,學會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態度,且懂得如何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科學與社會有關問題做出明智決策,注重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現代科技與日常生活的結合,科學內容與科學過程的結合,以及知識教育與能力培養的結合。因此,以科學素養為教學目標最能反映出學科的這一變化趨勢。
二是小學科學課程的定位是科學啟蒙。一個人的科學素養形成是長期的過程,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他的科學素養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小學階段是一個人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期,也是心理發展的重要轉折期。這一階段學生將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養成學習習慣,學到的知識將對后繼學習產生重大的影響,同時,又處于打基礎的階段,知識積累與思維能力的發展都極其有限。因此,科學教育不可能以系統的知識學習與方法訓練為主,只能根據小學生的經驗,在他們熟悉的周圍生活中選取有關的內容,讓他們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從中學到知識,培養興趣,練習方法,為后繼的科學學習打好基礎,這就是科學啟蒙的含義。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無處不在的能量、寶貴的能源、太陽家族和海洋能源。從探究對象上看,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與功能、認識事物的相互關系、認識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關于“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的內容,主要指導學生初步認識動植物、細菌、霉菌、病毒等微生物,知道生物體由細胞構成,了解微生物與人類的密切聯系;“無處不在的能量”從生活中熟悉的一個個變化入手,提升學生對物質變化的認識,并試圖讓學生在學習相關科學知識和科學概念的過程中,經歷部分或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提高科學探究的水平,使學生體會到科學知識可以改善生活,從而激發學生關注與科學有關問題的積極性;“太陽家族”讓學生通過觀察、記錄太陽和月球的運動變化,探究它們的運動模式,鍛煉自己的毅力,讓學生通過了解人類對宇宙奧秘的探索,認識科學的進步和人類智慧的潛力,引領學生進入天文這座神圣的殿堂,打開宇宙這本書,遨游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解答心中的疑問,揭開宇宙神秘的面紗。突出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從探究水平上看,應在教師引導和指導下,加大學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給孩子更多一點自主權。從過程與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觀察與測量,指導學生搜集證據和信息資料,突出解釋與用模型解釋的訓練,注重相互之間的交流與質疑,并有一些設計與制作的活動。
三、編寫特點
1.活動過程的設計
活動過程的設計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
(1)按照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設計。
(2)以某一探究的環節為主分層設計。
(3)按照邏輯思維的過程進行設計。
2.活動內容的設計。
(1)給學生探究提供必要的基礎。
(2)活動內容的設計更具有綜合性
(3)活動內容的設計更具有開放性。
四、學情分析
1、通過過去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樂于動手,善于操作。
2、不足之處:上學期由于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限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一班的學生不如二班發言積極,表現欲望差,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
五、教學基本目標
1、科學探究:經歷幾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加深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認識。不僅關注資料的收集和實驗的探究,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分析和整理,并用充分的討論再得出結論,并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交流。進一步理解控制變量對比實驗的意義和方法,開始學習用模擬實驗的方法研究自然現象,發展運用數據解釋和推理的能力。
2、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地球運動深入淺出探索的興趣和探究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關注物質的變化,對宇宙充滿探索的欲望,并能從科學發展史中獲得對科學和科學探究的更多理解。
3、科學知識:獲得有關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無處不在的能量、寶貴的能源、太陽家族和海洋能源等方面粗淺的科學知識,逐步積累經驗,理解相關科學概念。
六、教學措施
1、利用過程性評價和建立科學檔案袋的方式,引導學生學好科學。
2、教師提供材料和資料,提倡學生自帶材料,引導學生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學,勤于思考為什么教、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有什么意義等問題,并做好記錄。
4、鉆研新標準和現有教材,充分利用現有教具、學具和各種教學資源,進行系統化的單元備課,提前做好教學準備。
七、教學進度安排
單元
內容
課時安排
八、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1、充分利用已有的圖書資源。
在校園當中,我們平時用的課本以及各種各樣的圖書資料是最為常見的課程資源。許多學校都建有自己的圖書館,圖書館中的各類藏書、報刊也是我們寶貴的課程資源。
2、立足學校獨特的地理環境與自然資源,開辟科教天地。
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地理環境與自然資源。學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內土地或學校的自然環境開辟科技園地。
3、充分利用教師資源,開展多種多樣的科技活動。
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動有科技特長的教師,結合學校的優勢所在,開發學校的特色課程,開展多種多樣的科技活動,對于實施素質教育對達成科學課程的目標將起到重要作用。
小學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設施與場地,組織學生成立各種興趣小組,利用節假日走出校門,結合一些諸如“愛牙日”、“無煙日”等特定時段,開展一些主題活動。
小學有關科學的教學計劃5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并能應用于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于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于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雖經過一年的科學學習,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學生的科學常識極為缺乏,科學探究能力和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于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
1、本冊內容情況:
《科學》四年級上冊由“天氣”、“溶解”、“聲音”和“我們的身體”四個單元組成。在三年級上、下冊的基礎上,本冊教材將繼續引領學生經歷一系列有意義、有價值的科學探究活動,使他們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加深對科學的理解,增進科學探究的能力。
2、本冊的主要活動:
(1)對天氣的觀察與測量從天空中云的形狀和變化開始,對構成天氣的四個要素分別進行觀測。
(2)對身體結構的研究,了解骨骼及肌肉的功能和結構,以及運動情況,并建立保護心臟,保護肺的意識。同時了解食物在口腔內的變化及與牙、舌頭、唾液的關系。
3、教學重點:
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活動的設計,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4、教學難點:
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別是實驗中控制變量、采集數據,并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并把自己的認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10、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小學有關科學的教學計劃6
一、班級情況分析
小學階段的兒童思維能力處在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六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雖然仍要借助于直觀形象的支撐,但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他們經過三年科學課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些基本的探究學習的方法,有了初步的科學探究意識和能力。根據學生的這些特點,他們在本冊的探究學習中應該更主動一些,應該有更深入的思維參與。
二、教材分析與目標
本冊內容由“工具和機械”“形狀與結構”“能量”和“生物的多樣性”四個單元組成。
在“工具和機械”單元里,學生要學習選擇使用工具并體會它們的作用,研究杠桿、輪軸、滑輪、斜面等簡單機械和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通過研究認識工具和機械的功能和特點。
在“形狀與結構”單元里,學生要認識身邊常見的梁、拱形、框架等形狀結構,研究物體不容易倒的形狀特點,探究怎樣用紙做一座能承重的橋。通過研究認識不同的形狀和結構承受力的特點不同,能滿足不同的需要。
在“能量”單元里,學生要制作和研究電磁鐵,探究兒童小電動機怎么會轉動起來,研討各種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轉化。通過研究初步建立起能量的概念,知道電可以生磁,能量可以相互轉化,了解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
在“生物的多樣性”單元里,學生要調查校園里生物的種類和分布,給動植物分類,研究人的相貌差異,探究不同兒童對生物種類和性狀的影響。通過研究知道生物種類和差別是多種多樣的,認識生物的多樣性與兒童有密切的關系,知道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在本冊的學習中,學生要做很多的實驗和制作,要繼續學習對比實驗的技能,識別和控制變量。要進行細致的觀察,要用比較和分類的方法認識和描述多種多樣的生物。
在本冊學習中,學生會體驗到科學技術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怎樣巨大的影響,是怎樣推動著社會向前發展的,形成積極對待科學技術的態度。在更高水平上增強兒童意識和熱愛生命的意識。獲得美的體驗,感受到建筑的形狀結構之美,地球家園生物多樣性之美。
三、全冊教學重難點
1.要繼續學習對比實驗的技能,識別和控制變量。要進行細致的觀察,要用比較和分類的方法認識和描述多種多樣的生
物。
2.體驗到科學技術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怎樣巨大的影響,是怎樣推動著社會向前發展的,形成積極對待科學技術的態度。
四、提高教學質量的幾點措施
1.指導學生大膽利用已有的經驗對一些事物和現象進行有根據的推測,作出假設性解釋。比如推測小電動機轉動原因,煤的成因,根據動植物的形態特征推測它們生活的環境等。
2.指導學生認真收集數據,意識到要尊重數據,用嚴謹的態度得出結論,如研究杠桿尺的實驗,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實驗。
3.本冊中的很多內容適于動手操作,材料簡單易得,要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保證學生能真正地動起手來進行探究學習,這更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度參與。
4.建立能量概念,認識生物的多樣性是在學生三年學習的積累上進行的,要注意充分利用他們原有的知識,并幫助他們梳理、提升,形成概括性更高的科學概念。
小學有關科學的教學計劃7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學情分析
所教四年級2個教學班。這些學生對科學學科的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本學期還要遵循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選擇教學內容,注重內容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加強生活、生產、社會實際的聯系。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處理好內容的深度廣度,做到難易適度,分量適當。注意發展兒童的智力,培養兒童動腦和動手的能力。
三、全冊教學分析:
本冊教科書共24課,其中第23、24課是活動課。從知識內容分為五部分
(一)我們吃什么:
本單元從學生的飲食這一最基本的生活經驗切入,通過觀察,實驗操作,收集和整理信息等手段,探究人類需要哪些營養;知道人們需要的營養物質大致包含在哪些食物中。懂得營養合理全面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做到合理飲食;會從合理,全面飲食方面設計食譜;養成科學飲食的好習慣。逐步從探究科學飲食的多種活動中意識到要珍愛生命;善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通過本單元的學習為學生以后探究人的生長發育等方面知識打下基礎。(包括1、2、3、課)
(二)水里有什么:
本單元是在繼三年級上冊水的科學單元后,又一次以水作為探究對象,探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質,水與其他物體的混合和分離等特點的單元。在三年級上冊水的科學單元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科學探究。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分析整理信息等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會發現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積極合作交流,體驗成功的樂趣,意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深度用學到和科學知識改善生活,進一小提高實驗,搜集整理信息,分析實驗數據的能力,為今后進一步探究有關水的其他特征奠定基礎。(包括4、5、6、7課)
(三)植物的生活:
本單元是在學生認識常見植物的基礎上,對植物的各部分進行細致的研究。由于學生已經有了一年科學探究的經歷,對科學學習有了一定的基礎,也掌握了一些簡單的科學探究方法。所以在進行本單元的觀察,實驗,查閱資料,整理信息,表達與交流,借助工具對事物進行定量觀察,利用對比實驗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實踐基礎。
再加上學生對植物比較熟悉,有豐富的生活經驗,所以進行本單元的科學探究并不困難。本單元在本冊書中編排體現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習本單元,能為后續研究植物與土壤的關系,植物與環境的關系,植物的一生,植物的繁植等問題打下探究技能與知識的鋪墊。(包括8、9、10、11、12課)
(四)空氣和水的力:
本單元主要從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入手,通過學生的猜想與假設,對比實驗,觀察研究及動手制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空氣及水的力,拓展學生的探究空間,密切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聯系,為后續的科學探究活動奠定基礎。(包括13、14、15、16,17課)
(五)熱的傳遞:
本單元主要選取了熱的傳導,對流和輻射現象,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引領,如杯子變熱了,煮稀飯時米粒在水中游動等進入相關的研究主題,引導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并在其過程中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包括18、19、20、21,22課)
(六)探究與實踐:
引導學生嘗試運用已掌握的探究方法和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初步培養學生認真細致地觀察和積極動手實踐的科學態度。
四、教材總的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采集數據,并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于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在能力培養方面,主要培養以下幾種能力:
1、觀察能力:觀察植物的身體結構,教給學生用顯微鏡觀察葉的內部構造。
2、實驗能力:學習使用酒精燈加熱水,加快溶解的方法了,根吸水、莖運輸水分等實驗,鞏固對比實驗方法,學習設計說明根有吸水作用的實驗、
3、探究能力:學習運用探究的方法,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應用,對植物實施環割有哪些益處。
6、想象能力: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想象蒸發的本質,葉、莖的內部構造。
7、動手能力:學習制作植物動物標本等。
在德育方面,主要向學生進行以下幾方面的。教育:
1、通過講述火箭的發明及我國現代火箭的發展,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通過指導學生認識植物的蒸騰作用,光合作用,讓學生認識到保護植物的重要性。
【小學科學的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小學的科學教學計劃03-31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08-15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08-16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01-17
小學下冊科學教學計劃08-10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05-08
小學科學的教學計劃06-25
小學科學的教學計劃01-21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