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匯編15篇
光陰的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我們的工作同時也在不斷更新迭代中,此時此刻需要為接下來的工作做一個詳細的計劃了。好的計劃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1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接任六年級科學教學,同學們通過三年的科學學習,科學探究已經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部分學生學會了收集資料、整理分析和進行實驗記錄的科學探究方法,學生小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礎。
據上學期科學老師介紹:學生非常喜歡科學實驗,四個班級由于課堂常規的不平衡,導致綜合能力差異較大,具體表現在,觀察不仔細,操作欠規范。
二、教材簡析:本冊共分四個單元,共32課。
第一單元:工具和機械
從使用工具開始,提出研究問題,然后研究最簡單的機械—杠桿,由此開始認識杠桿類機械,再研究非杠桿類機械,最后以自行車為載體,以齒輪研究為主要內容對本單元的研究作一次總結與提升,讓學生對機械的作用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教學目標:
1、機械指的是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杠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械。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各類機械和工具的特點和作用。
2、有的機械可以省力,有的機械不能省力但能發揮其他作用。
3、能根據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需要選擇合適的工具和機械。
過程與方法:
4、通過實驗和收集數據,發現問題并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釋。
5、對于自己的預測,用實驗來證實。
對于自己的探究,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并樂意與同學進行交流。
第二單元:形狀與結構
引導學生們對紙的抗彎曲能力進行研究。并運用學到的形狀和結構的知識,做框架、建高塔、造橋的活動中,知道結構具有不同的特點能滿足不同的需要;發現改變物體的形狀結構可以改變其承受力的大小;體驗科學技術對社會進步的巨大影響,提高探究興趣,發展探究能力。
第一部分(1——7課)是探究形狀結構的科學道理。1——6課分別研究條形、拱形、框架等結構。7課是認識橋梁的結構。
第二部分(第8課)“用紙造一座橋”是設計科學合理的形狀結構。
教學目標:
1、知道增加厚度可以增加抗彎曲能力,改變材料的形狀可以改變材料的某些性能。
2、知道拱形承受力的特點是可以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了解圓頂形、球形等有與拱形相似的特點。
3、三角形框架具有穩定性,上小下大、上輕下重的物體穩定性強。
4、形狀和結構與它的功能是相適應的。
5、識別和控制變量,記錄數據、分析數據,把探究的結果與最初的假設相比較,得出合理的結論。
6、在探究中能既大膽假設又能小心求證。
7、發展尊重他人,認真傾聽,敢于發表自己意見的品質。發展樂于動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難的品質,體驗獲得成功的喜悅。
第三單元: 能量
從學生最熟悉的電出發,探究電生磁,制作電磁鐵,觀察玩具小電動機怎樣轉動起來,把電能變成機械能。然后以電能與其他能量的相互轉化為中心,認識各種不同形式能量及其相互轉化,再擴展到認識太陽能,了解我們現在使用的絕大部分能量都來自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活動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課),探究電流怎樣產生磁性,制作電磁鐵并研究電磁鐵的磁極和磁力大小,研究玩具小電動機怎樣轉動起來,感受電能轉化成動能的奇妙。
第二部分(6—7課),通過尋找電的用途,研究電的來源,認識電能和其它能量間的轉化。
第三部分(第8課)探究煤、石油、天然氣能源礦產與太陽能之間的關系,認識我們使用的能量幾乎都源于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
教學目標:
1、電流可以產生磁性。
2、電磁鐵具有接通電流產生磁性,斷開電流磁性消失的性質。改變電磁鐵的正負極接法、改變線圈的繞向會改變電磁鐵的南北極。電磁鐵磁力大小與線圈的圈數、電池的數量等因素有關。
3、經歷一個完整的較深入的探究過程,研究電產生磁、電磁鐵磁力大小、小電動機轉動原理,體會到探究中證據、邏輯推理及運用想象的重要性,將自己的分析結果與已有的科學結論作比較。
4、認識能量有多種形式,能相互轉化并儲存在一些物質中。意識到重數據分析,用嚴謹的科學態度得出結論,體會到合作的必要與留意觀察、善于思考的重要性。
第四單元: 生物的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包括: 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本單元所關注的是物種的多樣性。引領學生認識生物種類的多種多樣,認識同種生物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認識生物個體不同的形態結構與他們的生活環境的關系以及多種多樣生物存在的意義。
1-2課記錄統計校園中的動植物種類,用生物分布圖描述,感受校園生物的多種多樣,建立認識。
3-4課從校園生物拓展到自然界生物多樣性認識。通過分類活動,領悟分類是研究生物多樣性的基本方法,進一步建立生物多樣性的認識。
5課研究人類自己,認識生物個體與個體之間也是千差萬別的。
6-7課引領學生認識不同環境中生活的生物的特殊身體結構,生物形態結構,體會生物多樣性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8課運用資料分析,認識到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也是大自然賦予生物生存的權利。
教學目標:
1、知道生物的種類多種多樣。知道同種生物不同的個體各不相同
2、初步理解生物體不同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知道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知道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就要保護它們賴以生活的環境。
3、能觀察到生物之間可辨識的不同特征。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能用實驗、調查、查閱資料等方法收集信息,尋找問題的答案。能傾聽他人的報告,并能用適宜的方式清楚表達自己的觀點。
4、能夠關注周圍生物所生活的環境,具有環境保護的意識。能夠認同人類是生物家族中的一員,愿意與生物家族的其他成員和諧相處。
5、能夠體會到仔細觀察常會有許多新發現,發展研究生物的興趣。
三、教學措施:
1、用豐富多彩的親歷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認真記錄、收集數據,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能力。
2、用激勵的評價語言激發他們的興趣,用展示成果的活動彰顯他們的能力(四人合作小組:組長、實驗員、記錄員采取輪換制)
3、以嚴謹的科學態度指導他們規范操作實驗(控制變量的對比實驗)。
4、提供成果展示平臺,評選制作作品(建高塔、美麗的橋、生物多樣性小報……)迎接學校主題開放活動。
5、建立經常性評價與綜合性評價考核制。課堂常規30%(發言、傾聽、不同意見、獨特觀點)+實驗探究30%(記錄表、實驗報告、成果資料)+卷面測試30%+小組合作自評10%。
操作:常規記錄1人(制表格),科學課代表1人收集活動記錄、實驗報告、成果資料。小組自評表。
四、教學進度:
周 次
教學內容
課時與地點
1
1、使用工具 2、杠桿的科學(一)、(二)
3實驗室
2
3、杠桿類工具的研究 (一)、(二) 4、輪軸的秘密
3實驗室
3、
5、定滑輪和動滑輪 6、滑輪組 (一)、(二)
3實驗室
4、
7、斜面的作用 8、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一)(二)
3實驗室
5
國慶黃金周
6、
1、抵抗彎曲 2、形狀與抗彎曲能力(一)(二)
3實驗室
7
3、拱形的力量 4、找拱形 5、做框架(一)
3實驗室
8
5、做框架(二) 6、建高塔(一)、(二)
3實驗室
9、
7、橋的形狀和結構 8、用紙造一座橋(一)、(二)
3實驗室
10
1、電和磁 2、電磁鐵 3、電磁鐵的磁力(一)
3實驗室
11、
4、電磁鐵的磁力(二) 5、神奇的小電動機
3實驗室
12
6、電能和能量 7、電能從哪里來 8、能量與太陽
3實驗室
13、
1、校園生物大搜索 2、校園生物分布圖
3生態園
14、
3、多種多樣的植物 4、種類繁多的動物
3標本館
15
5相貌各異的我們 6、原來是相互關聯的
3生態園
16
7、誰選擇了它們 8、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3生態園
17
整理評價資料、學生自評、小組考評
5實驗室
18
卷面考查
1實驗室
19
教學總結
1實驗室
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2
一、學生情況分析:
這一學期我擔任六年級的科學課。從上幾學期的學習情況來看,這一屆學生比較活潑,生性好動,好奇心強。學生對科學活動十分地感興趣,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觀察到許多細節的地方,研究氣氛濃厚。但由于一部分學生對科學課的研究方式不適應,不知道如何最有效的觀察、探究、描述、總結、不會實際應用或聯系實際。通過三學年的科學學習,學生對科學學習有了很大的變化:課堂學習的注意力集中了,小組合作探究更加融洽了,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更強了,對于“科學”也很有自己的見解。不是說孩子是天生的探究者嗎?所以我們要創造更多的機會,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因為興趣是的老師。有待改進的是學生課堂學習的規范性和個別學生的學習習慣。另外科學探究小組的探究態度和習慣要進行重點培養。
二、教材情況分析:
這一屆學生比較活潑,生性好動,好奇心強。六年級下學期,將是小學生小學科學課學習的最后一個學期。通過前面三年來的學習,他們已經經歷了許多典型的觀察、研究、認識周圍事物和周圍環境的科學探究活動。在接下來的這個學期里,我們期望學生們向什么方向發展呢?進一步打開他們觀察、研究、認識事物的窗口,引導他們開展相對獨立的科學探究活動,就是六年級下冊教材的基本設計思路。在這一冊《科學》教材里,學生將學習風格各異的建筑、奇妙的人體、有序的生態系統、宇宙與航天技術、像科學家一樣工作五個單元。
三、教學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四、各單元主要目標、要求
1、風格各異的建筑,認識常見的建筑及其結構,建筑物的審美。
2、奇妙的人體,認識人體的組成,消化、呼吸、血液循環等系統的構成及其功能,認識生理發育的過程,向學生進行青春期生理、心理衛生教育。
3、“宇宙”是向學生們打開的第三個窗口。他們在以前的科學課上接觸的主要是有關地球物質、構造及運動的知識。這一單元將引導他們去參加有關太陽、月亮、星體的觀察、研究活動。他們會觀察月相的變化,做月球上環形山形成、日食和月食形成的模擬實驗,根據教材提供的數據建一個太陽系的模型,利用自己制作的活動觀星圖,在夜晚觀星……他們還將了解宇宙的其他知識和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這些活動將使他們不僅知道不斷膨脹的宇宙是一個充滿活力極具魅力的世界,還會知道探索宇宙是人類前赴后繼的艱巨事業,期待他們去參與和努力。
4、像科學家一樣工作,本單元主要向學生介紹科學家的故事,教育他們向科學家那樣工作。
五、具體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學生對科學活動十分地感興趣。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這一屆學生比較活潑,生性好動,好奇心強。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并把自己的認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六、教學進度
第一單元(第一周~第四周)
第二單元(第五周~第七周)
第三單元(第九周~第十周)
第四單元(第十周~第十三周)
第五單元(第十四周~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復習、期末評價
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3
一、教材分析
大象版科學主要以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作為教材的主線,根據探究過程依次分為“觀察與提問”、“猜測與假設”、“計劃與組織”、“事實與證據”、“分析與結論”、“表達與交流”等六組,稱為“探究過程能力”,在強調培養能力的同時,也加強了對同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在探究活動的選擇上,注意活動的趣味性,促使同學動手動腦、親身實踐;強調科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讓同學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開設“問題銀行”,使同學堅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鼓勵同學大膽猜測,培養同學大膽想象的科學品質;配有“小科學家記錄本”,培養同學尊重證據的科學態度;在表示形式上,充沛考慮小同學認識事物的特點和規律,利用游戲、卡通、故事、童話、謎語、詩歌、連環畫、科幻作品等小同學喜聞樂見的形式,激發同學主動參與科學探究的熱情。特別是重視滲透環境教育的思想,使同學從小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善待周圍環境中的自然事物,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六年級上冊包括五個單元的學習內容。第一單元:植物角里的科學;第二單元:讓生活充溢陽光;第三單元:大家動手做樂器;第四單元:登上健康快車;第五單元:我們所經歷的科學探究過程。
二、教學目標
以培養小同學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議讓同學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實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戰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1、培養同學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同學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身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同學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加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同學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觀察實驗中的丈量,特別是控制變量、采集數據,并對實驗結果作出自身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身的假設。
4、堅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于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維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教學重難點
培養同學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同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同學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觀察實驗中的丈量,特別是控制變量、采集數據,并對實驗結果作出自身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驗證自身的假設。
四、同學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我所任教的六年級同學整體學習習慣較差,第一節課便主動坦言從來都不喜歡科學。他們普遍習慣于死學硬記,習慣于被老師牽著走,很少主動去觀察身邊的一節并去發生疑問并考慮或實驗從而獲取知識更不用說在生活中靈活運用了。因而同學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同學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科學常識極為缺乏,科學探究能力和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于語、數、英教學,使同學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使同學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同學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同學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同學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示出濃厚的興趣。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掌握小同學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空虛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同學的科學學習活動;
7、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同學在相互交流、合作、協助、研討中學習;
8、給同學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同學自身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身得出結論,并把自身的認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沛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10、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同學參與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教學進度
第一單元 植物角里的科學
植物角里的科科學問題 1課時
在實驗中探秘 1課時
研究仍在繼續 1課時
第二單元 讓生活充溢陽光
讓生活充溢陽光 1課時
探尋光的路線 1課時
把光請進來 1課時
我的“陽光小屋 1課時
第三單元 大家動手做樂器
奇思妙想——設計篇 2課時
心靈手巧——制作篇 2課時
精彩紛呈——展示篇 2課時
第四單元 登上健康快車
我給健康下“定義” 1課時
登上健康快車 1課時
健康大本營 1課時
第五單元 我們所經歷的科學探究過程
案例分析:對蚯蚓的探究 1課時
難忘的科學探究過程 1課時
總復習1課時
考試 1課時
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4
一、學生情況分析:
六年級同學經過三年的科學學習,已經具備了初步的科學知識和操作技能,具備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維方式也初步的由具體轉變為抽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擴大學生知識范圍,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聯系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質的變化》、《物體的運動》、《太陽、地球和月亮》、《生物與環境》、《研究與實踐》六個單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以生物體的外部表象及內部結構、物體與物體的運動等為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促使學生在“事物宏觀的外部表象與微觀的內部特征”之間建立聯系,進行以“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借助學生不斷豐富的間接“生活經驗”,切入到科學探究活動之中。《微小的生物》單元引導學生從耳熟能詳的病毒、細菌和真菌開始,認識一些微生物,從微觀處揭示生命世界的奧秘,感受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將饅頭發霉、食品變質等自然現象與微生物的生命繁殖活動結合起來,理解自然事物的變化是相互聯系的。《物質的變化》單元在學生了解常見物體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對物質的多樣變化進行觀察、實驗,用辨證和聯系的觀點看待物質的變化。《物體的運動》物質的運動,通過對運動與靜止現象的觀察、探究、搜集整理信息等活動,理解靜止與運動相對性的道理,《太陽、地球和月亮》認識白天黑夜產生的原因,四級的更替日食和月食的產生讓你產生對宇宙的好奇心,產生探究問題的意識,《生物與環境》環境可以改變生物,生物與環境密不可分,從而保護環境。培養學生觀察與測量、采集與分析數據的能力。嘗試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與技能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
重點強化了認識事物內部的變化特征和變化的相互聯系,既有對事物外部表象的觀察,又從微觀世界認識事物的內部結構和變化的規律性分析,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和功能,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識目標
1、了解細菌的主要特點和對人類正反兩方面的作用;知道真菌是、既不屬于植物也不屬于動物的一類生物中的一類。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質;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形態變化,另一類會產生新的物質;了解物質的變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3、觀察生活中運動靜止相對性的事例,能用簡單的圖表或圖形表示距離和實踐的關系,直到物體運動需要的位置、方向和快慢等
(三)能力培養
1、培養學生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表達、評議和討論。
2、培養學生能對自己的探究活動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計劃。
3、引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并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與他人交換意見。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本冊教科書的編排從探究對象上看,重點強化了認識事物內部的變化特征和變化的相互聯系,既有對事物外部表象的觀察,又從微觀世界認識事物的內部結構和變化的規律性分析,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和功能,如微生物世界,認識事物的相互聯系,如病毒與生命健康、物質的運動等。探究水平較前幾冊教科書有明顯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實施力度,加大學生生活經驗的整理與提升,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間接生活經驗的回顧與運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設計了大量的強化學生邏輯推理的探究項目,如根據發霉饅頭的外部表象,推測產生變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征與內部變化之間建立聯系。
四、難點
使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學會用聯系的觀點和思維方式認識問題。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五、基本教學措施
1、本冊教材在縱觀全冊教材,教師應更加放開手腳,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較強求知欲望的話題作為課的主體,通過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從而加深對科學、對科學探究、對科學學習的理解。解釋與模型是六年級集中訓練的過程與方法,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解釋與模型的訓練。
2、在教學中采用先進的電教手段來輔助教學。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知識上網查與資料,搜集圖片、報刊等。
3、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教材特點,讓學生查一查、畫一畫、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做一做,多種感官并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
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5
一、班級情況分析
小學階段的兒童思維能力處在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六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雖然仍要借助于直觀形象的支撐,但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他們經過三年科學課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些基本的探究學習的方法,有了初步的科學探究意識和能力。根據學生的這些特點,他們在本冊的探究學習中應該更主動一些,應該有更深入的思維參與。
二、教材分析與目標
本冊內容由“工具和機械”“形狀與結構”“能量”和“生物的多樣性”四個單元組成。
在“工具和機械”單元里,學生要學習選擇使用工具并體會它們的作用,研究杠桿、輪軸、滑輪、斜面等簡單機械和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通過研究認識工具和機械的功能和特點。
在“形狀與結構”單元里,學生要認識身邊常見的梁、拱形、框架等形狀結構,研究物體不容易倒的形狀特點,探究怎樣用紙做一座能承重的橋。通過研究認識不同的形狀和結構承受力的特點不同,能滿足不同的需要。
在“能量”單元里,學生要制作和研究電磁鐵,探究兒童小電動機怎么會轉動起來,研討各種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轉化。通過研究初步建立起能量的概念,知道電可以生磁,能量可以相互轉化,了解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
在“生物的多樣性”單元里,學生要調查校園里生物的種類和分布,給動植物分類,研究人的相貌差異,探究不同兒童對生物種類和性狀的影響。通過研究知道生物種類和差別是多種多樣的,認識生物的多樣性與兒童有密切的關系,知道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在本冊的學習中,學生要做很多的實驗和制作,要繼續學習對比實驗的技能,識別和控制變量。要進行細致的觀察,要用比較和分類的方法認識和描述多種多樣的生物。
在本冊學習中,學生會體驗到科學技術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怎樣巨大的影響,是怎樣推動著社會向前發展的,形成積極對待科學技術的態度。在更高水平上增強兒童意識和熱愛生命的意識。獲得美的體驗,感受到建筑的形狀結構之美,地球家園生物多樣性之美。
三、全冊教學重難點
1.要繼續學習對比實驗的技能,識別和控制變量。要進行細致的觀察,要用比較和分類的方法認識和描述多種多樣的生
物。
2.體驗到科學技術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怎樣巨大的影響,是怎樣推動著社會向前發展的,形成積極對待科學技術的態度。
四、提高教學質量的幾點措施
1.指導學生大膽利用已有的經驗對一些事物和現象進行有根據的推測,作出假設性解釋。比如推測小電動機轉動原因,煤的成因,根據動植物的形態特征推測它們生活的環境等。
2.指導學生認真收集數據,意識到要尊重數據,用嚴謹的態度得出結論,如研究杠桿尺的實驗,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實驗。
3.本冊中的很多內容適于動手操作,材料簡單易得,要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保證學生能真正地動起手來進行探究學習,這更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度參與。
4.建立能量概念,認識生物的多樣性是在學生三年學習的積累上進行的,要注意充分利用他們原有的知識,并幫助他們梳理、提升,形成概括性更高的科學概念。
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6
一、學情分析
通過過去的科學學習,原班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樂于動手,善于操作。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以訓練學生推理判斷的邏輯思維能力為重點,編排了“生物與環境”、“營養與健康”、“地表變化的奧秘”、“能量”、“月球”5個主題單元和1個綜合單元,一共有22課、61個活動。每個單元的主要內容是:
1、生物與環境:此單元包括“一棵頑強的小樹”、“從‘南橘北枳’說起”、“走進池塘”、“假如大樹都倒下”4課書,主要引領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生物的生存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主要的學習方法是實驗、觀察、調查、閱讀科技史等。此單元教學大約需要7~8課時。
2、營養與健康:此單元包括“食物中的營養”、“消化與吸收”、“飲食與健康”3課書,圍繞人的生存逐層遞進地展開研究,主要的學習方法是問題驅動、實驗、調查、測量等。此單元教學大約需要6~7課時。
3、地表變化的奧秘:此單元包括“地表在變化”、“地震”、“火山”、“巖石也變化”、“走近礦產”以及“人類對地表變化的影響”6課書,重點介紹了引起地表變化的各種內、外力因素,同時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結合教材提供的事實或數據進行判斷和推理。如:推測喜馬拉雅山曾經發生的變化,推想噴發過后的火山山體外形,推測煤的形成等。此單元教學,大約需要8~9課時。
4、能量:此單元按照“總—分—總”的結構編排了“能量家族”、“熱能變、變、變”、“電表轉呀轉”、“太陽能的利用”、“打開能源寶庫”5課書,通過觀察、實驗、閱讀科技史、調查、制作、設計等方法,指導學生認識能量的各種不同表現形式和能量的相互轉化。此單元教學大約需要7~8課時。
5、月球:此單元包括“探索月球的秘密”和“月有陰晴圓缺”2課書,旨在通過觀察、猜想、閱讀科技史、模擬實驗等活動,引領學生探究月球的奧秘,了解關于月球的更多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推理判斷的邏輯思維能力。此單元教學大約需要2~3課時。
6、我們怎樣做判斷:此單元是先通過案例及本學期回憶整理的方式幫助學生總結出進行推理判斷的方法,然后引領學生將總結的方法理論進行又一次的運用。此單元教學大約需要2課時。
三、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能運用歸納、演繹等方法進行推理和判斷,能將推理判斷的思維過程轉化成語言并能有條理地敘述。能夠及時修訂、完善自己的假設和計劃,比較熟練地掌握對比實驗的設計方法并能用于實踐,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模擬實驗、設計并制作簡單的科學模型和科技作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于創新,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科學知識:
1、知道環境對生物生長、生活習性等多方面有影響;懂得食物鏈的含義;能認識到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賴于環境,又影響環境,影響其他生物的生存。
2、了解人類需要哪些營養及其來源,懂得營養全面合理的重要性;了解人體的消化過程,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了解影響健康的各種因素。
3、知道任何物體工作時都需要能量,電、光、熱、聲、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現形式;認識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轉化。
4、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斷變化的;了解火山噴發現象;了解地震的現象;知道主要的能源礦產、金屬礦產及其提煉物的名稱;認識各種自然力量對地表改變的作用;了解人類活動對地表改變的影響。
5、知道月球是地球的衛星,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運動模式;從各種媒體上了解更多的有關月球的知識。
四、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通過課堂和實驗活動,對學生滲透環保教育。
五、教學難點:
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采集數據,并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六、主要教學方法與措施:
1、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5、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6、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7、組織、引導學生參加科技小制作活動。
七、教學安排(每周2課時)
周次 教 學 內 容
1 《一棵“頑強”的小樹》
2 《從“南橘北枳”說起》、《走進池塘》
3 《假如大樹都倒下》
4 《食物中的營養》
5 《消化與吸收》
6 《飲食與健康》、《探索月球的秘密》
7 《月有陰晴圓缺》、《地表在變化》
8 《地震》、《火山》
9 《巖石也變化》、《走進礦產》,
1 0 《人類對地表變化的影響》
1 1 《能量家族》
1 2 《熱能變、變、變》
1 3 《電表轉呀轉》、《太陽能的利用》
1 4 《打開能源寶庫》
1 5 《我們怎樣做判斷》,《科學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1 6 復習
1 7 復習
1 8 復習,期末考試
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7
一、學情分析
經過三年的學習,小學六年級學生對科學課程已經非常感興趣,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等,能獨立完成一些探究活動、科技制作、觀察活動、科學實驗、搜集資料等,愿意與他人合作,進行合作探究,有計劃地開展一些實地考察、現場采訪、種植養殖等活動,探究積極性高,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單元的形式編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質的變化”、“物體的運動”、“太陽、地球和月亮”、“生物與環境”、“研究與實踐”六個單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以生物體的外部表象及內部結構、生成新物質的變化和不生成新物質的變化、物體的運動狀態和運動方式、生物與環境及其適應性等為主要內容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促使學生在“事物宏觀的外部表象與微觀的內部特征”之間建立聯系,進行以“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三、教學目標
“微小的生物”單元引導學生從常見的病毒、細菌和真菌開始,認識一些微生物,從微觀處揭示生命的奧秘,感受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使學生能把饅頭發霉、食品變質等自然現象與微生物的生命繁殖活動聯系起來,理解自然事物的變化是相互聯系的。
“物質的變化”單元在學生了解常見物體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對物質的多樣變化進行觀察、實驗,用辯證和聯系的觀點看待物質的變化。
“物體的運動”單元從學生熟悉的靜止與運動現象切入,讓學生通過觀察、探究、搜集整理信息等手段,探究物體運動的有關知識,理解靜止和運動相對性的道理,培養學生觀察與測量、采集與分析數據的能力。
“太陽、地球和月亮”單元引導學生科學地分析和理解“太陽東升西落”、“晝夜交替變換”、“四季循環往復”、“月亮時缺時圓”,培養學生尊重證據、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激發學生研究宇宙的熱情,使學生樹立對宇宙探秘的理想。
“生物與環境”單元以學生熟悉的動植物的生活環境為切入點,通過查資料、觀察、實驗探究、搜集和整理信息等手段,探究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事實,使學生知道環境對生物生長、生活習性等也有影響,知道食物鏈、食物網的含義,理解為什么要保持生態平衡,制訂開展保護動植物活動的計劃,讓學生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
《研究與實踐》單元選擇影響學生身體健康的“常見疾病”作為研究與實踐的專題,引導學生設計調查表,搜集信息,分析調查結果,交流研究成果,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應用研究成果等活動,使學生經歷專題研究的完整過程。
四、重點難點
本冊教材的編排從探究對象上看,重點強化了認識事物內部和外部的變化特征和變化的相互聯系,既有對事物外部現象的持續觀察,又有對客觀事物之間聯系的規律性研究,讓學生認識事物的相互聯系,如生物與環境的聯系等。探究水平較前幾冊教科書有明顯的提升,加大了自主探究的實施力度,加大了學生生活經驗的整理與提升,強化了學生對間接生活經驗的回顧與利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設計了大量的強化學生邏輯推理的探究項目,如通過研究日食和月食的形成條件,推斷太陽、地球和月亮三個天體的運動關系及相互影響,通過模擬實驗認識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特點,探究晝夜、四季的形成原因,根據饅頭的外部表象推測產生變化的原因等,力求讓學生在事物的外部特征與內部變化之間建立聯系。
五、教法學法
1、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學習方式。
2、組織學生積極動手、動腦開展探究活動,敢于向權威挑戰,發表自己的觀點,敢于創新。
3、教師引導學生開展活動,發揮主導作用但不包辦代替。
4、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做好記錄。
5、提醒學生做好課前準備,保證科學探究順利開展。
6、引導學生聯系實際學習科學,讓科學走進學生的生活。
7、運用電教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輔助教學。
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8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采集數據,并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于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六年級現有兩個教學班,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學習習慣較差。他們普遍習慣于死學硬記死板知識,喜歡或習慣于被老師和家長牽著走,而不善于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并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學生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科學常識極為缺乏,科學探究能力和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于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
重點: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難點: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別是實驗中控制變量、采集數據,并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9
一、班級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六年級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他們普遍習慣于死學硬記死板知識,而不善于設法自己去獲取知識并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夠深刻,運用能力差。
2、學情分析: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事物,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的編寫指導思想是:
1、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
2、以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為重點;
3、充分反映我國小學自然改革的成果,并積極融入世界科學教育改革的精華,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以上說法是我們在教學中的指導思想。
全冊教材以學生有系統的觀察活動為主線展開,盡管各個單元的學習內容、觀察對象不同,但在活動的設計上充分考慮了觀察能力有步驟、有計劃地展開。
三、教學目標
本冊教材的特點有:
1、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索活動的設計;
2、追求效率,能夠體現整體效益的結構;
3、強調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實際。
因此,本學期教學目標是在教學中應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幫助他們體驗科學課程的學習特點,引導他們考試性地進行科學探索活動,學習一些淺顯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在上述活動的設計中,體現考慮了科學探索方向諸多能力的培養。
四、教學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身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索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指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競賽,以賽促學。
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10
一、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任教六年級四個班的科學。經過三年的科學學習,大部分學生平時在科學學習上態度較好,積極性較高。但是由于在家過于嬌慣學生的動手實踐能手較弱。少數學生對科學這門學科不夠重視,導致科學意識淡薄,科學實驗的操作不熟練。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顯微鏡下的世界,我們的地球,物質在變化,探索宇宙,假設與實驗等。從探究對象上看,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與功能、認識事物的相互關系、認識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關于“顯微鏡下的世界”的內容,主要指導學生初步認識細菌、霉菌、病毒等微生物,知道生物體由細胞構成,了解微生物與人類的密切聯系;“我們的地球”主要是從人類探索地球的形狀開始,引領學生從地球表面到地球內部去認識地球; “物質在變化”從生活中熟悉的一個個變化入手,提升學生對物質變化的認識,并試圖讓學生在學習相關科學知識和科學概念的過程中,經歷部分或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提高科學探究的水平,使學生體會到科學知識可以改善生活,從而激發學生關注與科學有關問題的積極性;“探索宇宙”讓學生通過觀察、記錄太陽和月球的運動變化,探究它們的運動模式,鍛煉自己的毅力,讓學生通過了解人類
類對宇宙奧秘的探索,認識科學的進步和人類智慧的潛力,引領學生進入天文這座神圣的殿堂,打開宇宙這本書,遨游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解答心中的疑問,揭開宇宙神秘的面紗。突出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從探究水平上看,應在教師引導和指導下,加大學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給孩子更多一點自主權。從過程與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觀察與測量,指導學生搜集證據和信息資料,突出解釋與用模型解釋的訓練,注重相互之間的交流與質疑,并有一些設計與制作的活動。
三、教學基本目標
1、科學探究:經歷幾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加深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認識。不僅關注資料的收集和實驗的探究,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分析和整理,并用充分的討論再得出結論,并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交流。進一步理解控制變量對比實驗的意義和方法,開始學習用模擬實驗的方法研究自然現象,發展運用數據解釋和推理的能力。
2、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地球運動深入淺出探索的興趣和探究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關注物質的變化,對宇宙充滿探索的欲望,并能從科學發展史中獲得對科學和科學探究的更多理解。
3、科學知識:獲得有關“顯微鏡下的世界”、“地球和
宇宙”、“物質的變化”等方面粗淺的科學知識,逐步積累經驗,理解相關科學概念。
四、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采集數據,并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五、教學措施
1、利用過程性評價和建立科學檔案袋的方式,引導學生學好科學。
2、教師提供材料和資料,提倡學生自帶材料,引導學生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學,勤于思考為什么教、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有什么意義等問題,并做好記錄。
4、鉆研新標準和現有教材,充分利用現有教具、學具和各種教學資源,進行系統化的單元備課,提前做好教學準備。
5、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6、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7、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8、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9、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10、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并把自己的認識用于解
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11
一、教材分析
六年級上冊教材共有五個單元組成:《顯微鏡下的世界》、《我們的地球》、《物質在變化》、《探索宇宙》、《假設與實驗》。從知識覆蓋面上,覆蓋了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物質世界三大領域。
第一單元《顯微鏡下的世界》屬于生命科學領域,是在學生學習了常見的動物、植物、人體這些生命體的一些同共特征的基礎上,根據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關于微生物及生物的基本結構來編寫的。在這一單元里,我們要引導學生通過顯微鏡觀察,查閱資料了解,親自動手實驗接觸微生物,使他們在研究神秘的微生物世界的同時,發現秘密,掌握規律,體驗成功的樂趣。
第二單元《我們的地球》,地球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一,也是我們人類生息繁衍的惟一場所。人類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幾百萬年,自從人類文明的出現,人類對地球的探索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本單元從人類探索地球的形狀開始,引領孩子們從地球表面到地球內部去認識地球,依次研究地球的外部形狀、表面地貌、內部結構,以及長期以來地表的變遷情況。
第三單元《物質在變化》,本單元屬于“物質世界”板塊中“物質的變化”范疇,教材從生活中熟悉的一個個變化入手,提升學生對物質變化的認識,并試圖讓學生在學習相關科學知識和科學概念的過程中,經歷部分或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提高科學探究的水平,使學生體會到科學知識可以改善生活,從而激發學生關注與科學有關問題的積極性。
第四單元《探索宇宙》,本單元是依據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有關“天空中星體”的內容標準來建構的,讓孩子們通過觀察、記錄太陽和月球的運動變化,探究它們的運動模式,鍛煉自己的毅力;讓孩子們通過了解人類對宇宙奧秘的探索,認識科學的進步和人類智慧的潛力。引領學生進入天文這座神圣的殿堂,打開宇宙這本書,遨游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解答心中的問題,揭開宇宙神秘的面紗。
第五單元《假設與實驗》,本單元首先是通過問題與探究方法的關聯,引導出“提出假設”也是探究問題的一種常見的方式。其次通過對實驗的定義介紹了實驗的兩種基本類型:模擬實驗和對比實驗。由于實驗是一種綜合的探究技能,因而,我們對學生的教學要求,既包括體現實驗自身特點的最基本的方面,即實驗的類型、因果假設、實驗中的條件與單變量控制,還包括學生能夠按照實驗的基本步驟從事實驗活動。
二、教學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使每一節課成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設計科學課的教學目標時應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不同的行為化動詞表述不同類型的教學目標、盡可能用表現性目標表達需長期積累才可能實現的目標。
2、科學老師充分認真地做好課前準備,包括自身對各方面知識的儲備和對實驗儀器的規范科學地操作、實驗材料的制作,以及學生實驗的課前準備、課中指導工作等。
3、讓探究成為科學課學習的主要方式。科學探究活動一般應掌握由簡單到復雜、由教師扶著走到逐步放開、由模仿到半獨立再到獨立的過程逐步進行。要給學生一個由生疏到熟悉的過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
4、教學中要充分重視和使用網絡、多媒體及儀器的使用,讓學生原本較陌生的、枯燥單調的微生物教學變得生動、具體、有趣。
5、因地制宜選取教學內容和開展教學活動。本套教材是面向全國編寫的,但我國各地的教學資源和學校狀況差異很大。為了使各個地區的科學課教學能夠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希望老師們充分利用當地教學資源實現教材編寫的基本意圖。在條件不能滿足的學校,我們可以尋找替代品,把當地容易獲得的相似物體作為觀察對象,或者簡化某些觀察活動,積極開展適宜本地特點的科學學習活動。
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12
本學期任教六年級科學。經過三年的科學學習,大部分學生平時在科學學習上態度較好,積極性較高。但是由于在家過于嬌慣,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較弱。
一、課程標準要求
《標準》指出:小學科學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這句話揭示了小學科學課程的性質,應該從兩個方面理解。
一是科學課程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該學科的名稱從“自然常識”到“科學”,也在一定層面上反映了學科培養目標的變化。現代科學教育強調通過現代科學知識及其社會價值的教學,讓學生掌握科學概念,學會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態度,且懂得如何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科學與社會有關問題做出明智決策,注重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現代科技與日常生活的結合,科學內容與科學過程的結合,以及知識教育與能力培養的結合。因此,以科學素養為教學目標最能反映出學科的這一變化趨勢。
二是小學科學課程的定位是科學啟蒙。一個人的科學素養形成是長期的過程,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他的科學素養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小學階段是一個人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期,也是心理發展的重要轉折期。這一階段學生將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養成學習習慣,學到的知識將對后繼學習產生重大的影響,同時,又處于打基礎的階段,知識積累與思維能力的發展都極其有限。因此,科學教育不可能以系統的知識學習與方法訓練為主,只能根據小學生的經驗,在他們熟悉的周圍生活中選取有關的內容,讓他們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從中學到知識,培養興趣,練習方法,為后繼的科學學習打好基礎,這就是科學啟蒙的含義。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無處不在的能量、寶貴的能源、太陽家族和海洋能源。從探究對象上看,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與功能、認識事物的相互關系、認識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關于“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的內容,主要指導學生初步認識動植物、細菌、霉菌、病毒等微生物,知道生物體由細胞構成,了解微生物與人類的密切聯系;“無處不在的能量”從生活中熟悉的一個個變化入手,提升學生對物質變化的認識,并試圖讓學生在學習相關科學知識和科學概念的過程中,經歷部分或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提高科學探究的水平,使學生體會到科學知識可以改善生活,從而激發學生關注與科學有關問題的積極性;“太陽家族”讓學生通過觀察、記錄太陽和月球的運動變化,探究它們的運動模式,鍛煉自己的毅力,讓學生通過了解人類對宇宙奧秘的探索,認識科學的進步和人類智慧的潛力,引領學生進入天文這座神圣的殿堂,打開宇宙這本書,遨游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解答心中的疑問,揭開宇宙神秘的面紗。突出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從探究水平上看,應在教師引導和指導下,加大學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給孩子更多一點自主權。從過程與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觀察與測量,指導學生搜集證據和信息資料,突出解釋與用模型解釋的訓練,注重相互之間的交流與質疑,并有一些設計與制作的活動。
三、編寫特點
1.活動過程的設計
活動過程的設計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
(1)按照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設計。
(2)以某一探究的環節為主分層設計。
(3)按照邏輯思維的過程進行設計。
2.活動內容的設計。
(1)給學生探究提供必要的基礎。
(2)活動內容的設計更具有綜合性
(3)活動內容的設計更具有開放性。
四、學情分析
1、通過過去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樂于動手,善于操作。
2、不足之處:上學期由于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限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一班的學生不如二班發言積極,表現欲望差,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
五、教學基本目標
1、科學探究:經歷幾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加深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認識。不僅關注資料的收集和實驗的探究,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分析和整理,并用充分的討論再得出結論,并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交流。進一步理解控制變量對比實驗的意義和方法,開始學習用模擬實驗的方法研究自然現象,發展運用數據解釋和推理的能力。
2、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地球運動深入淺出探索的興趣和探究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關注物質的變化,對宇宙充滿探索的欲望,并能從科學發展史中獲得對科學和科學探究的更多理解。
3、科學知識:獲得有關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無處不在的能量、寶貴的能源、太陽家族和海洋能源等方面粗淺的科學知識,逐步積累經驗,理解相關科學概念。
六、教學措施
1、利用過程性評價和建立科學檔案袋的方式,引導學生學好科學。
2、教師提供材料和資料,提倡學生自帶材料,引導學生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學,勤于思考為什么教、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有什么意義等問題,并做好記錄。
4、鉆研新標準和現有教材,充分利用現有教具、學具和各種教學資源,進行系統化的單元備課,提前做好教學準備。
七、教學進度安排
單元
內容
課時安排
八、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1、充分利用已有的圖書資源。
在校園當中,我們平時用的課本以及各種各樣的圖書資料是最為常見的課程資源。許多學校都建有自己的圖書館,圖書館中的各類藏書、報刊也是我們寶貴的課程資源。
2、立足學校獨特的地理環境與自然資源,開辟科教天地。
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地理環境與自然資源。學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內土地或學校的自然環境開辟科技園地。
3、充分利用教師資源,開展多種多樣的科技活動。
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動有科技特長的教師,結合學校的優勢所在,開發學校的特色課程,開展多種多樣的科技活動,對于實施素質教育對達成科學課程的目標將起到重要作用。
小學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設施與場地,組織學生成立各種興趣小組,利用節假日走出校門,結合一些諸如“愛牙日”、“無煙日”等特定時段,開展一些主題活動。
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13
一、班級概況和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小學階段的兒童思維能力處在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六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要借助于直觀形象的支撐,但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經過前面三年的科學課學習,六年級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基本的探究學習方法,能夠比較獨立地進行一些探究活動。他們開始對一些問題進行具有挑戰性的思考,能夠選取自己認為可以進行的方式對一些問題進行探究,開始有選擇地利用觀察、實驗所獲取的證據對所探究的問題進行解釋。
二、各單元教材分析
1、《工具和機械》單元
(1)本單元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課):通過使用工具,發現關于工具和機械的問題,激發學生研究工具和機械的興趣。第二部分(第2—7課):通過設計、觀察、研究杠桿等不同類型的簡單機械,認識這些機械的構成及其功能。第三部分(第8課):通過研究自行車這一常見的交通工具,總結和提升有關工具和機械的認識。
(2)主要教學目標:對各種簡單機械(杠桿、輪軸、滑輪、斜面等)進行實驗,包括設計和制作一些簡單裝置,并對其進行觀察和加以解釋,認識機械的各個部件,了解它們各自的功用,嘗試著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形狀與結構》單元
(1)本單元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第1—7課)是探究形狀結構的科學道理。其中,第1—6課是分別研究條形、拱形、框架等結構,第7課是認識橋梁的結構。第二部分(第8課)是設計科學合理的形狀結構。
(2)主要教學目標:認識身邊常見的梁、拱形、框架等形狀結構,研究物體不容易倒的形狀特點,探究怎樣用紙做一座能承重的橋。通過研究認識不同的形狀和結構承受力的特點不同,能滿足不同的需要。
3、《能量》單元
(1)本單元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5課),認識電流能夠產生磁性,制作電磁鐵并研究電磁鐵的磁極和磁力大小,研究玩具小電動機是怎樣轉動起來的,感受電能轉化成動能的奇妙。第二部分(第6—7課),通過尋找電的用途,研究電的來源,認識電能和其他能量形式及其相互間的轉化。第三部分(第8課)探究煤、石油、天然氣能源礦產與太陽能之間的關系,認識我們使用的能量幾乎都源于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
(2)主要教學目標:制作和研究電磁鐵,探究玩具小電動機怎么會轉動起來,研討各種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轉化。通過研究初步建立起能量的概念,知道電可以生磁,能量可以相互轉化,了解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
4、《生物的多樣性》單元
(1)本單元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4課),從校園生物多樣性的認識拓展到對自然界生物多樣性的認識。第二部分(第5課),以人類自己為研究對象認識到生物的個體與個體之間也是千差萬別的。第三部分(第6—8課),讓學生體會到生物多樣性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初步理解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就要保護生物賴以生活的環境。
(2)主要教學目標:調查校園里生物的種類和分布,給動植物分類,研究人的相貌差異,探究不同環境對生物種類和性狀的影響。通過研究知道生物種類和差別是多種多樣的,認識生物的多樣性與環境有密切的關系,知道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三、主要材料清單
1、《工具和機械》單元
常用的工具:螺絲刀、羊角錘、鉗子、鑷子、開瓶器等。
實驗裝置和實驗器材:杠桿尺、輪軸、滑輪、滑輪組、搭斜面的木板、測力計、鉤碼、鐵架臺。
做小桿秤的材料:筷子、粗線、螺絲帽。
做滑輪游戲的材料:長繩子和兩根光滑的木棒。
觀察用的實物或圖片:鐵皮剪、理發剪、核桃夾、桿秤、木螺釘和鐵螺釘等。
2、《形狀與結構》單元
做實驗的材料:長、寬相同厚度不同的紙條,長、厚相同寬度不同的紙條,折紙梁和做拱形的紙,鐵墊圈、完整的和剖開的乒乓球,塑料瓶。
做框架的材料:筷子或塑料管、橡皮筋。
搭吊橋的材料:瓦楞紙板和繩子。
做紙橋的材料:舊報紙、膠帶。
觀察用的材料:包裝箱瓦楞紙板、塑料飲料瓶。
3、《能量》單元
做電產生磁實驗的器材:電池、電池盒、小燈泡、燈座、開關、導線、指南針。
做電磁鐵實驗的材料:多股絕緣導線、大鐵釘、大頭針、直徑不同的塑料管、長短粗細不同的螺栓。
研究電動機觀察、實驗器材:玩具小電動機、紙杯、橡筋圈、V形粗導線、鐵絲支架、磁鐵。
手搖發電機、各種電池或電池圖片。
4、《生物的多樣性》單元
考察校園生物器材:放大鏡、小鏟子等考察工具。
做模擬實驗的材料:不同形狀的紙魚,球形燒瓶、長頸玻璃瓶、溫度計。
魚、鳥、兔的骨骼標本或圖片。
適合教學需要的各種動物、植物的圖片或影像資料。
人的部分相貌特征的不同性狀圖。
四、具體教學措施
1、指導學生大膽利用已有的經驗對一些事物和現象進行有根據的推測,作出假設性解釋。比如推測小電動機轉動原因,煤的成因,根據動植物的形態特征推測它們生活的環境等。
2、指導學生認真收集數據,意識到要尊重數據,用嚴謹的態度得出結論,如研究杠桿尺的實驗,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實驗。
3、本冊中的很多內容適于動手操作,材料簡單易得,要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保證學生能真正地動起手來進行探究學習,這更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度參與。
4、建立能量概念,認識生物的多樣性是在學生三年學習的積累上進行的,要注意充分利用他們原有的知識,并幫助他們梳理、提升,形成概括性更高的科學概念。
5、充分用好多媒體工具。由于本冊教材有許多內容都是學生平時沒有看過或者無法通過感觀來認識的,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不僅使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還能使學生更快地掌握所學知識。
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14
一、課時安排建議
教科書原則上每個教學活動的時間為1課時,這是根據每周2課時安排的。我們浙江省科學課的開設已經實現了課程標準的要求,每周三課時,因此在活動內容的安排上保持彈性,在課時安排上可以采取下面的辦法來解決:1、對典型的過程與方法活動展開充分的探究,不以1課時為限制。2、加強單元后的總結性教學,幫助學生梳理概念、澄清觀點,開展單元性的評價活動;3、實現教科書中已設計的拓展性活動,或資料庫中的拓展性活動。這些活動對學生的發展是十分有意義的。為此每個單元安排3節左右的機動課時是適宜的,也是可操作的。
第一周:始業教育
第二周:第一單元工具和機械 1、使用工具 2、杠桿的科學
第三周:3、杠桿類工具的研究 4、輪軸的秘密 5、定滑輪和動滑輪
第四周:6、滑輪組 7、斜面的作用
第五周:8、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
第七周:第而單元形狀與結構 1、抵抗彎曲 2、形狀與抗彎曲能力
第八周:3、拱形的力量 4、找拱形 5、做框架
第九周:6、建高塔 7、橋的形狀和結構
第十周:8、用紙造一座“橋”
第十一周:第三單元能量 1、電和磁 2、電磁鐵
第十二周:3、電磁鐵的磁力(一) 4、電磁鐵的磁力(二) 5、神奇的小電動機
第十三周:6、電能和能量7、電能從哪里來
第十四周:8、能量與太陽
第十五周:第四單元生物的多樣性 1、校園生物大搜索 2、校園生物分布圖
第十六周:3、多種多樣的植物 4、種類繁多的動物
第十七周:5、相貌各異的我們 6、原來是相關聯的
第十八周:7、誰選擇了它們 8、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第十九、二十周:復習
二、本冊教科書的教學目標與內容概要
在“工具和機械”單元里,學生要學習選擇使用工具并體會它們的作用,研究杠桿、輪軸、滑輪、斜面等簡單機械和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通過研究認識工具和機械的功能和特點。
在“形狀與結構”單元里,學生要認識身邊常見的梁、拱形、框架等形狀結構,研究物體不容易倒的形狀特點,探究怎樣用紙做一座能承重的橋。通過研究認識不同的形狀和結構承受力的特點不同,能滿足不同的需要。
在“能量”單元里,學生要制作和研究電磁鐵,探究玩具小電動機怎么會轉動起來,研討各種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轉化。通過研究初步建立起能量的概念,知道電可以生磁,能量可以相互轉化,了解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
在“生物的多樣性”單元里,學生要調查校園里生物的種類和分布,給動植物分類,研究人的相貌差異,探究不同環境對生物種類和性狀的影響。通過研究知道生物種類和差別是多種多樣的,認識生物的多樣性與環境有密切的關系,知道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在本冊的學習中,學生要做很多的實驗和制作,要繼續學習對比實驗的技能,識別和控制變量。要進行細致的觀察,要用比較和分類的方法認識和描述多種多樣的生物。
在本冊學習中,學生會體驗到科學技術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怎樣巨大的影響,是怎樣推動著社會向前發展的,形成積極對待科學技術的態度。在更高水平上增強環保意識和熱愛生命的意識。獲得美的體驗,感受到建筑的形狀結構之美,地球家園生物多樣性之美。
小學階段的兒童思維能力處在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六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雖然仍要借助于直觀形象的支撐,但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他們經過三年科學課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些基本的`探究學習的方法,有了初步的過程與方法意識和能力。根據學生的這些特點,他們在本冊的探究學習中應該更主動一些,應該有更深入的思維參與。
本冊教學要注意以下幾點:
1.指導學生大膽利用已有的經驗對一些事物和現象進行有根據的推測,作出假設性解釋。比如推測小電動機轉動原因,煤的成因,根據動植物的形態特征推測它們生活的環境等。
2.指導學生認真收集數據,意識到要尊重數據,用嚴謹的態度得出結論,如研究杠桿尺的實驗,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實驗。
3.本冊中的很多內容適于動手操作,材料簡單易得,要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保證學生能真正地動起手來進行探究學習,這更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度參與。
4.建立能量概念,認識生物的多樣性是在學生三年學習的積累上進行的,要注意充分利用他們原有的知識,并幫助他們梳理、提升,形成概括性更高的科學概念。
三、主要材料清單
“工具和機械”單元:常用的工具:螺絲刀、羊角錘、鉗子、鑷子、開瓶器等。實驗裝置和實驗器材:杠桿尺、輪軸、滑輪、滑輪組、搭斜面的木板、測力計、鉤碼、鐵架臺。做小桿秤的材料:筷子、粗線、螺絲帽。做滑輪游戲的材料:長繩子和兩根光滑的木棒。觀察用的實物或圖片:鐵皮剪、理發剪、核桃夾、桿秤、木螺釘和鐵螺釘等。
“形狀與結構”單元:做實驗的材料:長、寬相同厚度不同的紙條,長、厚相同寬度不同的紙條,折紙梁和做拱形的紙,鐵墊圈、完整的和剖開的乒乓球,塑料瓶。做框架的材料:筷子或塑料管、橡皮筋。搭吊橋的材料:瓦楞紙板和繩子。做紙橋的材料:舊報紙、膠帶。觀察用的材料:包裝箱瓦楞紙板、塑料飲料瓶。
“能量”單元:做電產生磁實驗的器材:電池、電池盒、小燈泡、燈座、開關、導線、指南針。做電磁鐵實驗的材料:多股絕緣導線、大鐵釘、大頭針、直徑不同的塑料管、長短粗細不同的螺栓。研究電動機觀察、實驗器材:玩具小電動機、紙杯、橡筋圈、V形粗導線、鐵絲支架、磁鐵。手搖發電機、各種電池或電池圖片。
“生物的多樣性”單元:考察校園生物器材:放大鏡、小鏟子等考察工具。做模擬實驗的材料:不同形狀的紙魚,球形燒瓶、長頸玻璃瓶、溫度計。魚、鳥、兔的骨骼標本或圖片。適合教學需要的各種動物、植物的圖片或影像資料。人的部分相貌特征的不同性狀圖。
四、各單元說明與教學建議
一)工具和機械
到六年級時,學生們已經能夠比較獨立地進行一些探究活動。他們開始對一些問題進行具有挑戰性的思考,能夠選取自己認為可以進行的方式對一些問題進行探究,開始有選擇地利用觀察、實驗所獲取的證據對所探究的問題進行解釋。
在本單元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將有機會對各種簡單機械進行實驗,包括設計和制作一些簡單裝置,并對其進行觀察和加以解釋,認識機械的各個部件,了解它們各自的功用,嘗試著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各種工具和機械。人們經常使用各種各樣的工具和機械。很多時候,工具和機械為我們贏得了時間和精力,幫助我們完成了一些力所不能及的工作。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發明了更多的工具和機械,推動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人們在生活中是如何使用工具和機械的?它們到底發揮了什么作用?是怎樣發揮作用的?我們應該怎樣科學地使用它們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這些既是本單元所要研究的問題,也是我們的教學引領學生們所要經歷的科學認識歷程。
通過本單元的8個主題活動,我們期望學生能真正動起手來,在實踐中去體驗、發現工具和機械的作用及其運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器材的準備,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并做好探究活動的組織者和支持者。
科學概念目標
機械指的是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杠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械。簡單機械又被人們習慣地稱為工具。 有的機械可以省力,有的機械不能省力但能發揮其他作用。不同的機械具有不同的結構和不同的功能。 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需要選擇合適的工具和機械。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進行研究各種機械作用的實驗,收集能夠解釋機械作用的數據。 通過實驗和收集數據,發現問題并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釋。 用文字、數據、圖表等對所觀察到的內容進行記錄、整理與分析。通過文字、圖畫和討論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并與同學進行交流。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認識到工具和機械對于推動社會發展和技術應用的重要性。 能夠將工具和機械的作用、安全與可靠性等與現實社會聯系進來。 獲得對各種機械功能的認識,以應付各種實際問題,并意識到工具和機械是隨生活的需要而不斷發展的。形成積極對待科學技術的態度。 認識到科學與技術是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的。
評價建議
在單元教學結束的時候,建議對學生們的學習作一次單元評價。評價可以是多元的,學生們可以自己評價,同學間也可以相互評價,但這些評價都要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評價內容建議從以下這些方面去考慮:
1.“機械”及“簡單機械”的概念,包括杠桿、輪軸、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斜面這幾類簡單機械的描述性概念。2.杠桿的原理、分類及運用。3.輪軸的原理及運用。4.定滑輪、動滑輪的原理及運用。5.滑輪組的原理及運用。6.斜面的原理及運用。7.觀察分析自行車上一些簡單機械的運用及原理。8.設計并開展測量實驗、對比實驗的情況,整理分析實驗數據并形成解釋的能力。
二)形狀與結構
物體,不管是天然存在的還是人工制造的,大多具有可見的形狀和結構,它們以其形而顯其身,千姿百態。它們為什么具有這樣的形狀和結構呢?這其中蘊涵著大自然的客觀規律,也反映了人類的聰明才智和科技發展的水平。
本單元所說的形狀結構,是指能夠承受一定外力作用,不會發生形狀和大小改變的構造。學生在學習中要了解身邊幾種常見的結構,知道結構具有不同特點能滿足不同的需要;發現改變物體的形狀結構可以改變其承受力的大小;體驗科學、技術對社會進步的巨大影響;提高探究興趣,發展探究能力。
學生在五年級時探究了力和運動的關系,知道了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其實,靜止的物體也無不受到力的作用。本單元引領學生探究物體的形狀結構,可以發展他們對力的認識,知道力還有使物體形變甚至破壞的作用。
本單元選取了幾種最常見的形狀結構,聯系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由淺入深地進行探究,最后進行綜合和應用。內容可以分為兩大部分。
本單元學習的內容與生活的聯系十分密切,教學材料簡單易得,動手操作特點突出。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優勢,把制作和探究相結合,把科學教育和技術教育相結合,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科學概念目標
柱、梁、拱形、框架等形狀結構各有不同特點,能滿足人們的不同需要。 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增加抗彎曲能力。改變材料的形狀,可以改變材料的某些性能。 知道拱形承受力的特點是可以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了解圓頂形、球形等有與拱形相似的特點。三角形框架具有穩定性,利用三角形可以加固框架結構。 上小下大、上輕下重的物體穩定性好。 形狀和結構與它的功能是相適應的。
過程與方法目標
制作、預測和測試結構的承受力。 用簡單材料獨立探究物體不容易倒的秘密。 識別和控制變量,記錄數據、分析數據,得出合理結論。 用不同方式進行解釋。 把探究的結果與最初的假設相比較。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發展樂于動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難的品質,體驗獲得成功的喜悅。 在探究中既能大膽假設,又能小心求證。 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發展尊重他人、認真傾聽、敢于發表意見的品質。感受科學技術對社會的作用,對生活的影響。 懂得欣賞橋梁建筑形狀和結構的美。
評價建議
1.評價學生是否認識學過的幾種結構,知道厚度、形狀怎樣影響材料抗彎曲能力,知道拱形承重特點,知道加固框架的方法,知道什么樣的物體穩定不容易倒。2.評價學生在制作紙橫梁、拱形、框架結構過程中的能力和表現。3.評價學生在研究塑料瓶時表達的獨立見解。4.組織學生評價設計制作的紙橋和設計制作的過程。5.評價學生積極參與研究活動,動手動腦動口,樂于探究、不怕困難、與同學合作的表現。6.利用學生記錄表,評價學生觀察、實驗、收集數據的表現。
三、能量
我們身邊發生的每一件事情,都和能量有著密切的關系。樹枝搖曳、溪水潺潺是能量在“工作”,我們用火做飯、開燈照明是在進行能量轉化。我們必須從食物中獲取能量才能維持生命和進行活動,植物必須從陽光中獲取能量才能進行光合作用,動物要靠吃植物或其他動物來取得能量維持生命,一切生物都依賴能量才能生存。
兒童從生活中,從科學課學習中,對能量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已經在使用“能量”這個詞。他們知道太陽的光和熱是太陽能,知道食物能供給我們身體需要的能量,甚至知道電能、水能、風能。但是在兒童的頭腦里還沒有一個關于能量更一般意義的概念。
能量概念是抽象的,我們能觀察到的只是具體能量所產生的某種效應。本單元不是從抽象的定義出發來演繹各種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轉化,而是選擇了學生最熟悉的電和磁為切入口逐步展開對能量的認識。先認識電可以轉化成磁,制作電磁鐵,觀察玩具小電動機怎樣轉動起來,把電能變成機械能。然后以電能與其他能量的相互轉化為中心,認識各種不同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轉化。最后認識太陽能,了解我們現在使用的絕大部分能量都是來自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
本單元安排兩節課進行的探究電磁鐵磁力大小并制作“強力電磁鐵”的活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過程充分展開、全班合作探究的活動。通過這個探究活動能夠培養學生更加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科學概念目標
電流可以產生磁性。 電磁鐵具有接通電流產生磁性、斷開電流磁性消失的性質。 改變電池正負極接法,改變線圈繞線的方向會改變電磁鐵的南北極。 電磁鐵磁力大小與線圈圈數、電池數量等有關。能量有多種形式,能相互轉化,儲存在一些物質中。
過程與方法目標
制作簡單電磁鐵,合作設計制作強力電磁鐵。做通電導線能生磁的實驗,改變電磁鐵南北極的實驗,研究小電動機轉動原理的實驗。 經歷一個完整的較深入的探究過程,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系。 用分部分觀察和整體觀察的方法研究小電動機的構造。用已有知識和經驗作出假設性解釋。 體會到探究中證據、邏輯推理及運用想象的重要性,將自己的分析結果與已有的科學結論作比較。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發展想象和解釋的能力,意識到要尊重數據,用嚴謹的態度得出結論,體會到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體驗科學史上發現電產生磁的過程,意識到留意觀察、善于思考的重要。 體驗科學技術對社會進步的貢獻。認同珍惜能源、節約能源的觀點。
評價建議
1.評價學生是否認識電流產生磁性的現象,電磁鐵的基本性質,能量的多種形式,能量的相互轉化。是否了解玩具小電動機的構造,初步了解其轉動的原理。2.評價學生在制作簡單電磁鐵、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過程中的能力和表現。3.評價學生在研究小電動機原理時表現的積極性和自主性。4.評價積極參與研究活動,能傾聽、提問、共享研究成果的表現。5.利用學生記錄表,評價學生觀察、實驗、收集數據達到的水平。
四、生物的多樣性
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種多樣的。這樣一種描述,沒有人會產生懷疑。對于有著多次研究生物經歷的六年級小學生來說也不例外。但是,地球上的生物到底有多少?人類怎樣認識和對待龐大的生物家族成員?是什么導致了生物個體的種種差異?為什么現今人類如此關注生物的多樣性……當我們將學生的視野引向生物多樣性的時候,也會在學生的頭腦中引發諸如此類的種種問題。
生物的多樣性包括物種的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物種是生物分類的最基本單位,物種的多樣性描述著生物種類的豐富程度。本單元所關注的是物種的多樣性即生物種類的多種多樣,以及同一物種不同生物個體的多種多樣。教科書共8課,包括引領學生認識生物種類的多種多樣;認識同種生物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認識生物個體不同的形態結構與他們生活的環境的關系,認識多種多樣的生物存在的意義。
科學概念目標
生物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 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 同種生物也會具有不同的個體性狀。 生物不同的形態結構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 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就要保護它們賴以生活的環境。
過程與方法目標
觀察生物之間可辨識的不同特征。 依據不同目的對生物進行分類,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用制作生物分布圖的方法研究某一區域的生物種類。 利用圖、表等方式整理記錄調查資料。用實驗的方法驗證想法。 使用資料尋找問題的答案。 傾聽他人的報告,用適宜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從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中獲得美的體驗,感受地球家園因生物多樣而美麗。 關注周圍生物所生活的環境,具有環保意識。 認同人類是生物家族中的一員,愿意與生物家族的其他成員和諧相處。體會到仔細觀察常會有許多新發現,發展研究生物的興趣。
評價建議
單元學習結束后,對學生的評價應基于兩個方面。一是對學生發展狀況的描述;二是對本單元學習水平的描述。
1.評價標準。本單元設定的教學目標。
2.評價內容。
在科學概念方面,重點評價學生對生物多樣性(生物是多種多樣的)的認識程度;對生物多樣性與生物生活環境關系的認識程度;對于生物多樣性的意義的理解程度。
在過程與方法方面,重點關注學生觀察辨識事物的能力;用分類的方法認識和描述復雜事件的能力;收集整理資料和表達交流的能力。
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重點關注學生的環保意識及熱愛生命的意識,關注學生的合作意識。
3.評價方法。
(1)記錄課堂上學生活動中的表現:課堂上相應的學習活動結束后,對于生物多樣性、生物形態結構與生活環境之間關系以及生物多樣性意義的描述;活動中學生觀察區分生物特征的能力表現;活動中是否有運用分類的方法描述多種多樣生物的意識,以及分類能力的水平表現;完成任務過程中與同伴的合作表現。
(2)收集學生的記錄單及學習的成果資料。
各小組的區域調查記錄表、區域生物分布圖;全班校園生物分布圖;個人收集和小組匯總的調查資料;各小組生物多樣性意義研究成果報告;
(3)單元測試或設計任務性作業。
組織單元考試;對話式的任務性作業:用事例說明環境變化導致了生物的多種多樣;操作式的任務性作業:提供給學生一筐繁雜的物品,讓學生寫文章描述這筐物品,以考查學生運用分類方法處理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等等。
4.評價結果。
評價結果要能真實描述學生的發展狀態和學業水平。要綜合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表現和單元學習結束后的評測結果給學生整體上的評價。要關注不同學習型學生的某一方面的特殊發展。
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15
一、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任教六年級科學。經過三年的科學學習,大部分學生平時在科學學習上態度較好,積極性較高。但是由于在家過于嬌慣學生的動手實踐能手較弱。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無處不在的能量、寶貴的能源、太陽家族和海洋能源。從探究對象上看,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與功能、認識事物的相互關系、認識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關于“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的內容,主要指導學生初步認識動植物、細菌、霉菌、病毒等微生物,知道生物體由細胞構成,了解微生物與人類的密切聯系;“無處不在的能量”從生活中熟悉的一個個變化入手,提升學生對物質變化的認識,并試圖讓學生在學習相關科學知識和科學概念的過程中,經歷部分或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提高科學探究的水平,使學生體會到科學知識可以改善生活,從而激發學生關注與科學有關問題的積極性;“太陽家族”讓學生通過觀察、記錄太陽和月球的運動變化,探究它們的運動模式,鍛煉自己的毅力,讓學生通過了解人類對宇宙奧秘的探索,認識科學的進步和人類智慧的潛力,引領學生進入天文這座神圣的殿堂,打開宇宙這本書,遨游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解答心中的疑問,揭開宇宙神秘的面紗。突出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從探究水平上看,應在教師引導和指導下,加大學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給孩子更多一點自主權。從過程與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觀察與測量,指導學生搜集證據和信息資料,突出解釋與用模型解釋的訓練,注重相互之間的交流與質疑,并有一些設計與制作的活動。
三、教學基本目標
1、科學探究:經歷幾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加深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認識。不僅關注資料的收集和實驗的探究,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分析和整理,并用充分的討論再得出結論,并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交流。進一步理解控制變量對比實驗的意義和方法,開始學習用模擬實驗的方法研究自然現象,發展運用數據解釋和推理的能力。
2、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地球運動深入淺出探索的興趣和探究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關注物質的變化,對宇宙充滿探索的欲望,并能從科學發展史中獲得對科學和科學探究的更多理解。
3、科學知識:獲得有關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無處不在的能量、寶貴的能源、太陽家族和海洋能源等方面粗淺的科學知識,逐步積累經驗,理解相關科學概念。
四、教學措施
1、利用過程性評價和建立科學檔案袋的方式,引導學生學好科學。
2、教師提供材料和資料,提倡學生自帶材料,引導學生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學,勤于思考為什么教、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有什么意義等問題,并做好記錄。
4、鉆研新標準和現有教材,充分利用現有教具、學具和各種教學資源,進行系統化的單元備課,提前做好教學準備。
五、課時安排本冊教材以單元為內容單位,在課時安排上也以單元為主,并包括隨時評價所用課時。
單元 課時安排
一單元 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六課時
二單元 無處不在的能量 九課時
三單元 寶貴的能源 九課時
四單元 太陽家族 九課時
五單元 海洋資源 九課時
六單元 總結階段 六課時
【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小學上冊科學教學計劃11-10
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07-10
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06-12
小學六年級科學的上冊教學計劃02-02
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12-28
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范文07-02
小學六年級科學上冊的教學計劃02-22
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范文02-05
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教學計劃06-12
小學六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