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幼兒園科學教案

時間:2024-11-07 11:15:31 科學教案 我要投稿

幼兒園科學教案匯總[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科學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科學教案匯總[15篇]

幼兒園科學教案1

  活動目標:

  1、探索讓熱水快點變冷的多種方法。

  2、體驗參與實驗操作活動的樂趣,感受事物的變化。

  活動準備:

  塑料杯;溫度計;擦手干毛巾;冰塊;濕毛巾;小臉盆(中間加水);調羹;扇子;每組一塊記錄板、記號筆。

  活動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導幼兒思考。

  "這兒有杯熱水,如果想知道它現在有幾度,該怎么辦?我想讓它快些冷卻下來,有哪些辦法呢? (幼兒介紹)

  二、小組實驗,記錄結果:

  1、引導幼兒分組尋找材料進行實驗,教師巡回指導。"請你們三人一組,把你們商量的方法記錄下來,然后 就按照自己記錄的方法進行實驗,讓熱水變冷,看看在5分鐘內下降到幾度。我們來比一比誰的本領大,溫度降得快。"

  (1)"現在我和你們來做個實驗,我不用你們的那些方法,讓熱水自己冷,看它能在5分鐘內下降到幾度。你們就按照你們的設計方案進行實驗,我們來比一比誰的本領大熱水的溫度降得低

  (2)引導幼兒分工實驗。

  (3)實驗步驟: 小組商量各自的實驗項目尋找材料--倒好熱水測量溫度并記錄--選擇實驗材料進行實驗--5分鐘后再次測量水溫并記錄。

  (4)幼兒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2、實驗結束,請每組幼兒測量實驗后杯中的水溫,并記錄。

  三、交流討論

  1、提問:你們是用什么辦法讓熱水快點變冷的?實驗后的'水溫是幾度?下降了幾度?(幼兒介紹)

  引導幼兒觀察比較,發現實驗與非實驗的不同。

  2、引導幼兒共同討論。

  (1)為什么不斷地攪拌熱水,熱水就會快點變冷水?

  (2)為什么在熱水中放入冰塊,熱水也會快點變冷水?

  (3)為什么將熱水倒在一個大一點的容器中,也會快點變冷呢?

  5、教師小結:

  生活中有許多讓熱水快點變冷的方法,用調羹攪拌、兩個杯子相互調換、用嘴吹,都能增加空氣流通、添加冰塊、放在冷水里,這些方法都能將熱水的熱量傳遞到冰塊和冷水里,使熱水的溫度降低,達到降溫的作用,而沒有實驗的熱水它只能將熱量慢慢的傳遞到空氣中,所以它的降溫速度就會比較慢。(針對幼兒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或留疑)

  四、延伸:引導幼兒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做實驗。

幼兒園科學教案2

  設計意圖:

  幼兒在活動中常常會操作各種玩具、材料,不同的操作方式會帶來物品不同的運動狀態,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對“力”已經有了許多感性的認識。在此基礎上聯系幼兒的生活,對于大班的幼兒可以提升到粗淺的科學知識、以合適的方式讓幼兒形成“力”的概念。基于這樣的認識與需要,我們設計了“神奇的力”的活動,讓幼兒在反復操作中體驗探索帶來的樂趣,了解“力”的初步知識。

  活動目標:

  1、通過各種操作活動和游戲,幼兒初步感受物體的運動狀態、形成與力的關系。

  2、在探索活動中幼兒能與他人分享玩具和合作交流。

  3、激發幼兒熱愛科學的情感,激發幼兒注意觀察周圍物體運動和形變的現象,探索其原因。

  活動準備:

  皮球、毽子、橡皮筋、小汽車、鉛球、絨球、油泥、拉力器、彈弓等。

  活動過程:

  一、第一次操作活動,引導幼兒初步感知物體的運動或形變需要力,提出“力”的概念

  1、導入:今天老師準備了許多好玩的東西,等一會兒你自己拉一拉、拋一拋、推一推,看看這些物體會怎樣。現在請你選擇一種玩具,找一處空地玩一玩,玩過后告訴大家你玩的是什么,是怎么玩的,你發現了什么。

  2、幼兒自由選擇并第一次嘗試。(教師參與并巡回觀察)

  3、幼兒集體討論:你剛才玩的是什么,怎么玩的,發現了什么。

  4、運用運動與靜止的對應關系引導幼兒發現“力”。(集體把玩具放在桌上)

  師:咦,這些玩具放在這兒怎么不動了呢?(因為只有手和腳用力了,玩具才會動)

  5、教師邊操作邊小結:如果物體運動或發生形變,那么它一定受了某種作用,這種神奇的作用就叫“力”。

  二、再次操作探索,引導幼兒發現力的大小與物體運動的關系

  1、過渡與導入:小朋友,剛才我們玩了一種玩具,發現了“力”。現在請你們再選擇一樣不同的玩具,不過這次你要試一試,輕輕地用力它會怎么樣,用力很大它又會怎么樣。玩過之后,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教師參與幼兒的活動,并指導幼兒用正確的語言表達)

  2、幼兒自由選擇并第二次嘗試。(教師參與并巡回觀察)

  3、幼兒集體討論:你發現了什么。(你輕輕地用力,它會怎樣,用力很大它又會怎樣)

  4、教師邊操作邊小結:我們用力大的時候,物體就拋得高、滾得遠、運得快,形變幅度就大……我們用力小的時候,物體就拋得低、滾不遠、動得慢,形變幅度就小……

  三、自由玩玩具,引導幼兒感受、發現用力的方向與物體運動的關系

  1、過渡與導入:小朋友,剛才我們都是一個小朋友玩一種玩具,現在請你選擇一個或兩個好朋友一起玩一種玩具,想一想、試一試,你們怎么使這些玩具向不同的方向運動或形變?

  2、幼兒自由玩各種玩具,使這些玩具向不同方向運動。(教師幫助能力弱的幼兒選擇伙伴,并巡回觀察)

  3、幼兒集體討論:你和誰玩的,怎么玩的,物體是朝哪個方向運動或形變的。

  4、教師邊操作邊小結:我們向哪個方向用力,物體就向哪個方向運動或形變。

  四、活動總結

  師:今天我們找到了一位看不見的朋友,它叫“力”,它能使物體形狀或運動狀態發生變化。用力大,物體就動得快,形變就大;用力小,物體就動得慢,形變就小。我們朝哪個方向用力,物體就向哪個方向運動或形變。“力”真神奇,真是神奇的“力”。

  五、活動延伸

  小朋友,除了藏在我們身上的力能使物體運動以外,“力”還藏在哪里呢?

  例如:壺里的水原來不動,燒開后水為什么會在壺里翻滾?電風扇為什么會轉動?

  反思:

  1、從教師方面看:教師熟悉活動的內容與流程,了解本班幼兒園的'水平和個別差異,活動準備充分、細致;組織活動精神振奮,教態大方,語言表達準確流暢;活動設計目的明確,內容充實,結構合理,層次清晰,材料的選擇和處理具有獨創性;教師利用幼兒熟悉的玩具導入活動,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在活動過程中通過層層深入的三次探索活動,有效地調動和保持幼兒探索的積極性、主動性;在活動過程中能適度地給幼兒以幫助并針對幼兒的個別差異進行指導。

  2、從幼兒方面看:幼兒在活動中能夠始終以飽滿的熱情積極主動投入探索之中,能夠注意力集中地傾聽老師及其他幼兒的講解和回答;絕大多數幼兒能和同伴合作交流,發現規律,探索問題的答案,并能積極地發表自己的看法。

  3、從教學效果看:絕大多數幼兒通過探索活動了解了“力”的基本知識,在活動中獲得了鍛煉能力的機會,培養了幼兒認真觀察、歸納概括的能力;通過結伴活動,培養了幼兒的合作交流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活動延伸將教育從課內拓展到課外,也要求一定的家園配合,激發幼兒初步的科學探究精神。

  4、不足之處:由于本次活動幼兒有幾次自由操作的過程,故場地較難布置。課堂上幼兒需動靜結合,故教師的現場控制能力還有待提高。活動前教師的知識儲備還應增加,這樣臨場應變能力會提高,對此課堂會更駕輕就熟。

幼兒園科學教案3

  活動目標

  初步了解路邊種樹對自然環境及人類的作用。

  能出顏色、形態等方面感受行道樹的美,并嘗試用線條、花紋、顏色來表現行道樹。

  活動準備

  課件準備:“馬路邊的樹”組圖;“行道樹的作用”圖片。

  材料準備:畫紙、油畫棒、水彩筆、水粉顏料等。

  活動過程

  出示組圖“馬路邊的樹”,引導幼兒從顏色、形態等方面感受行道樹的美。

  ——你喜歡圖中的哪些樹?

  ——它們都長得一樣嗎?哪里不一樣?

  ——這些樹都種在什么地方?

  小結:這些種在路邊的樹,叫行道樹。它們的形態不一樣,有的高、有的矮,有的粗、有的細,有的直直的、有的彎彎的,有的樹冠像一把傘,有的樹冠像一顆球;它們的樹葉顏色和形狀也不一樣,有的樹葉黃、有的樹葉綠,有的樹葉細細長長的,有的樹葉胖胖圓圓的……

  出示圖片“行道樹的作用”,引導幼兒初步了解路邊種樹對自然環境及人類的作用。

  1.幼兒自由交流馬路邊種樹的作用。

  ——為什么馬路邊要種樹?

  2.出示圖片“行道樹的.作用”,引導幼兒初步了解路邊種樹的作用。

  ——這兩幅圖的路面上有什么不同?

  ——你喜歡住在哪一幅圖的環境里?

  ——如果你走在空氣灰蒙蒙的路上,有什么感覺?

  ——為什么路邊種了樹的這幅圖里空氣不會灰蒙蒙的呢?

  小結:行道樹可以美化環境、吸收有害氣體和煙塵,讓空氣更新鮮;可以遮陰和消除噪音等,走在樹下更涼快,住在馬路邊的人不會感到很吵,讓人們的生活環境更加舒適;還可以讓開車的人看清道路的方向,行車更安全。

  發放繪畫材料,鼓勵幼兒繪畫“長長的行道樹”。

  1.鼓勵幼兒大膽運用線條表現樹的外形特征,畫出對行道樹美的理解。

  2.教師巡回指導,引導幼兒繪畫時突出行道樹的色彩和形態,嘗試多種畫法。(點彩畫、水彩畫、線描畫等)

  3.展示全班幼兒的作品,進行分享、交流,鼓勵幼兒介紹自己的畫。

  活動延伸

  家園共育

  請家長帶幼兒觀察馬路邊的各種樹木,并用相機記錄看到的街樹,到幼兒園與同伴分享。

幼兒園科學教案4

  活動目標:

  1.喜歡玩報紙,積極探索報紙的不同玩法。

  2.能想辦法把報紙變成紙球,并探索出固定紙球的方法。

  3.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幼兒準備:

使幼兒具有一定的玩紙的經驗。

  教具準備:

報紙、小簍子、彩色毛線、彩色橡皮筋、包裝袋、透明膠布、雙面膠、固體膠、乒乓球拍、羽毛球拍、足球門、小籃球架、剪刀、小背簍。

  活動過程:

  1.自由玩報紙,積極探索報紙的不同玩法。

  教師引導:老師今天帶來了很多報紙,我們要和報紙一塊兒做游戲。請你們每人拿一張報紙玩一玩,看看可以怎么玩,比一比誰玩報紙的方法多。

  幼兒自由玩報紙。(折疊、拋、投擲、跨跳、頂在頭上玩等)

  教師與幼兒共同交流報紙的玩法。(幼兒把報紙放在地上,找張椅子坐下來)

  2.探索報紙變紙球的方法。

  教師引導:剛才我們用報紙玩了很多游戲,有的把報紙折成小動物玩,有的把報紙向上拋著玩,你們想不想把報紙變成球來玩呢?用什么辦法能把報紙變成球呢?想變成什么樣的球?(能提供足夠的報紙,接著,出示羽毛球拍、乒乓球拍、足球門、小籃球架)我們帶著自己的球來玩一玩吧。

  幼兒自由玩。教師巡回指導。

  3.探索固定紙球的方法。

  教師引導:玩了這么長時間,看看你的紙球有什么變化。

  幼兒:散了,不圓了。

  教師:玩了一會兒,紙球就有點散了,沒有原來那樣圓了,那怎樣才能讓你的紙球變得緊緊的、圓圓的,更好玩呢?我們用什么來固定紙球呢?(教師出示材料)我們來試一試誰固定得又快又好。

  幼兒探索固定紙球的方法。

  4.師幼共同游戲:投籃。

  教師引導:剛才小朋友投籃的那個架子是不動的,很容易投。現在,我來當籃球架(老師把小背簍放胸前),在前面跑,看看誰有本領把球投進我這個小背簍中來,好嗎?

  活動反思:

  (一)崇尚簡約

  幼兒園科學活動的簡約化,是指對科學活動中的情境創設、資源選擇、活動組織、結構安排、媒體使用等各教學要素的精確把握和有效利用,使教學活動變得更為簡潔、清晰、流暢、凝練、深刻。簡化后的幼兒園科學活動,意味著幼兒有足夠的時間探究操作,有足夠的空間展現自我;教師有足夠的機會促進生成,有足夠的時間研究幼兒。

  1.材料簡單實用。

  本活動提供給幼兒的操作材料是幼兒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報紙,幼兒在折、團、固定紙球等活動中,建構了關于報紙的相關經驗,體驗到了探索、發現、獲得成功的喜悅情感。因此,科學探究應從幼兒身邊的事物開始,引導他們關注周圍生活和常見的事物,發現其中的趣味和奧妙,這有利于保持幼兒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從小就善于觀察和發現。

  2.過程簡潔明了。

  課堂是幼兒學習、思考的場所,不是表現教師才藝的場所。教學的過程設計要簡單有效。簡單的設計可以給幼兒留下更多的學習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去發現和建構出新知。環節的預設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和簡。本活動的教學環節簡單而清晰:自由玩報紙,探索報紙的不同玩法→探索報紙變紙球的方法→探索固定紙球的不同方法。這三個環節看似簡單,卻是我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征、知識水平并對教材的重、難、疑點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擬定的一個大致框架。

  3.內容簡約充實。

  幼兒園課堂教學的時間是一個常數,一般是小班15~20分鐘,中班20~25分鐘,大班25~30分鐘,要想在一次課堂教學中對一個物體或現象進行深入、全面的探究,是不太可能的,因為幼兒的學習精力也很有限。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必須追求教學內容的'簡約。活動側重于讓幼兒在自由玩報紙積累相關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報紙變成紙團的方法,進而自然而然地導入固定紙球的環節,內容雖然簡約,但幼兒的探索是充實的、快樂的。

  (二)回歸本真

  本真課堂中的“本”是指以人為本,以幼兒的發展為本;“真”是指課堂教學的真實,同時也是指幼兒的童真。本真課堂應尊重幼兒的真實體驗,應讓幼兒得到限度的自由,使他們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馳騁、創造。

  1.尊重幼兒的真實體驗。

  真實是課堂的生命。本活動的三個環節,是從獨自玩報紙、兩兩合作玩報紙、集體玩報紙,到自己探索報紙變成球的方法,再到最后環節中自己選擇材料固定紙球。幼兒的體驗是充分的、真實的,是幼兒自己對真實的材料進行真實的觀察與操作而獲得的真實體驗。教師在每個環節中,充分尊重每個幼兒的表達和創造方式,及時肯定他們獨特的體驗與表現。如在自由玩報紙的活動中,教師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對幼兒表現出來的獨特玩法及時肯定,并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探究過程。

  2.營造自由創造的氛圍。

  自由是生命存在的形式,是獲得創造的源泉,而創造是人的本質力量的追求。本活動中,從幼兒興奮的神情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探索是自由的、快樂的。一張張報紙在幼兒的手中變成了他們喜歡的籃球、排球、足球、兵乒球、沙灘排球……他們進行著激烈的足球、乒乓球和投籃比賽。當幼兒在比賽中不斷地搓、揉紙球時,教師及時地點撥,激起了他們固定紙球的愿望。在這個環節中,他們自由選擇材料,采取獨立或兩兩合作或請教師幫忙的辦法固定紙球,然后用固定好的紙球再去進行投籃、足球射門等比賽,從中體驗到自由創造、獲得成功的快樂。

幼兒園科學教案5

  設計意圖

  我班的自然角里飼養著幾條泥鰍,前段時間,孩子們在給泥鰍換水時不小心把泥鰍掉在了地上,幾個孩子們手忙腳亂地抓了起來,“呀,真滑啊!”“真不好抓。…“太滑了,抓不住。”孩子們在自由地交流自己的發現。我知道孩子們對泥鰍不容易抓的現象產生了興趣,于是,自然生成了——《泥鰍》這一科學活動。

  活動目標

  1.感知并了解泥鰍的主要特征,體驗抓泥鰍的樂趣。

  2.在探究活動中發現粗糙材料易抓泥鰍的現象,激發幼兒探索身邊科學現象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幼兒已初步了解了魚類知識。

  2.泥鰍、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介紹泥鰍主要特征及黏液作用的相關錄像。

  活動過程

  1.觀察感受泥鰍,了解泥鰍的外形特征。

  師:請小朋友仔細看看泥鰍是什么樣的,有沒有特別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待會兒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為便于幼兒觀察,事先在幾個大臉盆中放若干泥鰍和水) 幼兒觀察后自由講述自己的發現。 幼:眼睛小小的。 幼:嘴邊有胡須。幼:背上有鰭,尾巴上也有,游起來很靈活。 師:是呀,這一點和誰一樣啊? 幼:和魚一樣。 師:是的,因為它也是魚家族中的一員啊。你們有沒有發現泥鰍有趣的事情呢? 幼:它身上很滑。 幼:它滑溜溜的,老從我手里滑走。 幼:它身上很粘。 師: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 幼:叫黏液。 師:這些黏液對泥鰍有什么好處? 幼:能幫它逃走。 幼:因為很滑,別人不容易抓住。 師:除了幫它很快逃脫,黏液還會有什么好處呢,你們猜一猜?(幼兒可能回答不上來),好吧,老師請你們看一段錄像,看了就知道了。 看錄像,梳理有關泥鰍的知識。 師:剛才我們說的,錄像中都說到了。現在你們知道了吧,泥鰍的黏液還有什么作用呀? 幼:能幫它的皮膚呼吸。 幼:能幫它在泥地里很快地行走。 師:黏液對泥鰍的好處真不少啊。

  2,嘗試體驗、比較發現粗糙材料易捉泥鰍的現象。

  幼兒徒手嘗試捉泥鰍后集體交流。 師:剛才小朋友說泥鰍身上滑滑的,不好捉。現在你們去試一試,是不是真的很難捉。 師:你捉到泥鰍了嗎?你怎么捉的? 幼:我捉了很長時間才捉到兩條。 幼:真不好捉啊,我先用一只手沒捉到,后來用兩只手才捉到的。 師:泥鰍在你手里是怎樣的? 幼:我剛把泥鰍捉到,它就馬上從我手里滑走了。 幼:它在我手里時拼命扭動,要從我手里逃走。師:泥鰍這么難捉,是什么在幫它的忙啊? 幼:是黏液在幫忙。 師:哦,有了黏液,泥鰍真不容易捉啊。剛才我還看見幾個小朋友用老師給你們擦手毛巾在捉掉在地上的泥鰍呢,這個辦法也挺好。老師也準備了一些材料,請你們用這些材料試試捉泥鰍。 出示材料,交待要求:每一樣都試一試、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幼兒嘗試、比較、發現不同。 師:用這些材料捉泥鰍,你們有沒有發現有趣的事情呢? 幼:用棉手套好捉,我捉了好多呢。 幼:我覺得塑料薄膜手套太滑,捉不到泥鰍。幼:我用毛巾把泥鰍身上的黏液吸掉就好捉了。 師:為什么棉手套捉泥鰍容易些,塑料手套捉就不容易?棉手套和塑料手套有什么不同? 幼:棉手套粗糙、塑料手套光滑。 師小結:粗糙的棉手套捉泥鰍時,阻擋泥鰍滑走的力量變大了,泥鰍就不容易滑走了。塑料手套自己也是滑滑的,它捉泥鰍時,阻擋泥鰍滑走的力量還是很小,所以不容易捉到泥鰍。 3.聯系生活,知道如何用粗糙材料防滑。 師:剛才我們捉泥鰍,把地板弄得很濕。瞧,地板變滑了,為什么我們在濕濕的地板上沒有滑倒?誰在幫忙? 幼:我們穿了鞋子。 師:為什么穿了鞋子就不滑了? 幼:因為鞋底有花紋,很粗糙的。 師:這個道理和我們用棉手套捉泥鰍是一樣的。還有沒有其他方法讓滑滑的地板變得不滑呢? 幼:可以鋪些紙板。 幼:放塊地毯。 幼:放塊厚棉布。 師:生活中還有好多地方是滑滑的,有些危險的,請小朋友回去找一找,然后想想辦法解決吧!

  評析

  我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立足于泥鰍主要特征的`觀察和感知,在活動一開始,就讓幼兒自由觀察泥鰍的外形特征,了解外形特征與其生活環境的密切關系。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幼兒帶著“泥鰍長得什么樣?他有什么有趣的地方?等問題進行探究,活動中始終讓幼兒處于一個寬松、和諧、自由的觀察氛圍,不要求幼兒獲得完整知識,只要是幼兒有自己的觀察與發現就行了。在觀察感知的基礎上,再讓幼兒將自己的發現與同伴、老師交流,讓幼兒在活動中主動地建構相關知識,而教師此時只是一位積極的引導者、支持者與合作者。在幼兒描述自己的發現時,我們針對“黏液”這一難點展開分析、設疑,讓幼兒自己發現、猜想,而后在操作實踐和觀看錄像中得到答案。 孩子們對活生生的泥鰍不易抓是抱有濃厚探究興趣的,我始終從幼兒的興趣出發,在活動中以抓為主線,在抓的過程中發現泥鰍因為黏液的幫忙而容易逃脫的現象。在此基礎上,材料的出現使探究活動又上升了一個層次。在這個過程中,我重在讓幼兒比較粗糙材料與光滑材料捉泥鰍的不同現象,只有發現奇特的現象,才能激發幼兒探究的欲望,讓幼兒發現事物間的關系,獲得新經驗。在活動中,幼兒在親自操作和體驗中自然地發現了棉手套易捉泥鰍的現象,同時,幼兒認識了兩種材料的特點,發現了材料特點與捉泥鰍難易程度的關系,從而讓他們自發地建構起粗糙的材料具有防滑作用的經驗。在這一過程中,我的任務是觀察孩子用材料嘗試捕捉泥鰍的過程,提供適時的幫助,引導幼兒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發現,共同探究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有助于幼兒重新思考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發現,促進概念和思維水平由低到高的不斷發展。 科學活動應來源于生活,更應回歸于生活。本次活動的延伸也是繼續探索的起點,正如《綱要》中說的,孩子們在科學活動中所面對和需要解決的是有關周圍事物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通過解決這些問題的探究活動,孩子們不僅能學會學習,還將發展在社會生活中所必要的能力和行為。所以,我從捉泥鰍的現象中生成活動,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幼兒知道之所以探索這個現象,探討這個問題,是為了幫助我們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是為我們的生活所服務的,為幼兒理解科學對人們生活的實際意義提供了直接經驗和實踐背景。

幼兒園科學教案6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了解濃度和水之間的關系,對科學現象感興趣。

  2、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所看到的現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教師:紅色的飽和糖水、透明水。

  幼兒:抹布人塊

  第次操作:普通紅色水、透明水(每人份)

  第二次操作:普通紅色水、透明水(每人份)、

  糖(每組份)勺子(每人個)

  第三次操作:紅色的飽和糖水(每組份)

  糖(每組份)勺子(每人個)普通的紅色水、透明的水(每人份)

  活動過程:

  教師表演魔術,引起幼兒活動興趣。

  1、導入,幼兒猜測。

  教師:今天謝老師要給小朋友表演個魔術,請你看看,老師手里有什么?請小朋友仔細觀察,老師把手里的紅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會變成什么樣子呢?

  2、教師實驗。

  教師:請小朋友仔細觀察,老師慢慢的將紅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能不能變成兩層?

  二、幼兒嘗試探索實驗。

  1、試試。

  教師:小朋友,那么你們想做這樣神奇的水嗎?現在請你們用桌上的水來試試,看看你們能不能做出這樣奇妙的水來。

  2、討論:

  教師:小朋友,你們成功了嗎?

  教師:為什么你們沒有成功呢?(想想,和你旁邊的小朋友說說。)

  三、出示神秘的添加物“糖”,幼兒再次進行探索。

  1、出示糖。

  教師:因為老師的水里加了種的東西,而你們的水里沒有,是什么呢?(糖)

  教師:老師的'水里加了糖,可是你們看到糖了嗎?糖去哪了?

  總結:糖都溶解在了水里,所以我們看不見。

  2、幼兒進行探索實驗。

  教師:這次請小朋友用桌子上的材料再來試試吧!

  3、討論。

  教師:孩子們,這次你成功了嗎?

  @成功了。你是怎么做的?(和大家分享成功的方法)

  @沒有成功。為什么加了糖還是沒有成功?(幼兒討論)

  總結:放很多很多的糖。

  四、出示紅色的飽和糖水。幼兒進行探索。

  1、出示飽和的紅色水,幼兒觀察討論。

  教師:請小朋友看看老師的放了很多很多的糖的紅色的水是什么樣子的?(幼兒觀察討論)

  小結:老師的水很粘稠。

  2、幼兒實驗。

  教師:讓我們請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東西,放很多很多的糖,水變得粘稠的時候再來試試吧!

  3、討論。

  (1)教師:這次成功了嗎?

  (2)教師:為什么加了糖紅色的水會沉下去呢?(幼兒討論)

  小結:在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的糖,這么多的糖溶解在水里,水就變重了。而重的東西是要沉底的。

  五、延伸活動

  小朋友紅色的水里放了糖能變成兩層。如果放入鹽會發生什么呢?如果在透明的水里放入糖又會發生什么呢?回家和爸爸媽媽起試試吧!最后,自己把桌子收拾干凈。

幼兒園科學教案7

  活動目標:

  1、了解影子。

  2、初步知道影子的形成是由于物體遮住了光線這一科學原理。

  3、通過游戲,初步感知影子與光的關系,引出閱讀主題——影子。

  活動準備:

  1、教師示范紙制蝴蝶四只,每組幼兒相同紙制蝴蝶四只,表格人手一份,示范圖每組一

  2、油畫棒、電筒、剪刀若干。

  活動過程:

一、魔術(手影游戲)

  小朋友,這是老師的一雙手,老師用它來變個魔術,看我用手變了什么?(小狗)

  小狗在做什么?(張嘴)

  現在又變了什么?(孔雀)

  我又變了一只小動物,你們看是誰?

  二、初步了解

  剛才小朋友看到的是手的什么?(影子)

  手不在光線下,能看到影子嗎?(不能)

  你看到過影子嗎?哪些地方有影子?(太陽光下、路燈下``````

  我們聽聽影子的自我介紹吧。

  三、放幻燈——影子的自我介紹

  看,我就是影子,每個人都有影子:媽媽有影子,爸爸有影子,娃娃也有影子,母ji有,螞蟻有``````植物也有影子。我是怎么來的呢?我呀和光是好朋友,當光線照在物體上,物體遮住了一部分光線,就產生了我。

  提問:人有影子嗎?哪些物體還有影子?

  影子是怎么來的?你認為影子會動嗎?會做動作嗎?

  四、游戲“會變的`蝴蝶”

  (出示蝴蝶)小朋友們,蝴蝶有影子嗎?(有)老師這里有4只蝴蝶,它們的影子是怎

  樣的呢?請你猜猜看,然后把影子與實物連起來。(幼兒回答猜測結果)怎樣才能知道你們的答案是對的呢?(用手電筒照一照)

  幼兒進行操作實驗,并記錄結果,教師總結。

  五、找影子

  小朋友們現在坐在教室里,能看見自己的影子嗎?想想為什么看不見?要在哪里可以看

  見?(太陽光下面)你們想看到自己的影子嗎?我們一起去找找自己的影子吧。

  六、幼兒自由講述發現的結果,教師總結。

幼兒園科學教案8

  活動目標:

  老師出示櫻桃的圖片,引導幼兒認識紅、黃、綠三種顏色,學習顏色的匹配。通過活動,幼兒喜歡參與粘貼活動,體驗動手操作的快樂。

  活動準備:

  綠色,黃色,紅色小櫻桃圖片各一張。自制紅色、黃色、綠色櫻桃樹各一棵,樹上貼上雙面膠。自制若干紅、黃、綠色小櫻桃。

  活動過程:

  1、認識小櫻桃(出示櫻桃圖片)

  (1)導入:小朋友,你們看沈老師帶來了許多的圖片,你們覺得漂亮嗎?哪里很漂亮?

  (幼兒自由講述)

  (2)沈老師覺得這里有紅色的很漂亮,你們覺得漂亮嗎?你認識它嗎?在哪里見過它呢?它的名字叫什么?

  (3)它的名字叫小櫻桃,來我們一起說說看,“小櫻桃”,小櫻桃的家住在長興,它可是我們長興的寶貝。

  2、感知小櫻桃顏色的變化

  (1)(看圖片)我們一起看看,小櫻桃可厲害了,從綠色的小櫻桃,慢慢的變成了黃色的

  小櫻桃,再慢慢的長大了,變成了紅色的小櫻桃,小櫻桃就像一個魔法師一樣,從綠櫻桃,變成黃櫻桃,再變成紅櫻桃,厲害不厲害呀?(快給小櫻桃拍拍手)

  3、認識綠、黃、紅三種顏色

  (1)你們看,沈老師也要來變魔術了,變,變,變,哇,變出了這么多小櫻桃。沈老師

  厲害不厲害呀?厲害啊,(快給沈老師拍拍手)

  (2)我們一起看看小櫻桃有哪些顏色呀?沈老師請出一個小櫻桃看看,這是什么顏色的小櫻桃?(綠色的)現在請綠櫻桃休息一下,再看看這個櫻桃是什么顏色的呢?(黃色的)咦,這是什么顏色的啊?(紅色的)

  (3)我們一起和小櫻桃打個招呼吧!(小櫻桃你好!小朋友們好!)沈老師請小櫻桃先去

  休息一下,等等和我們做游戲。

  (4)沈老師要變魔術了,看看變出了什么呀?這是一棵櫻桃樹,說說看“櫻桃樹”,看看是什么顏色的櫻桃樹呀?(綠色的)對了,它穿了一件綠色的衣服。

  (5)再看看這棵櫻桃樹穿了一件什么顏色的衣服呀?(黃色的)真漂亮。

  (6)咦,這棵櫻桃樹穿了一件什么顏色的衣服呢?(紅色的)你們真棒!

  (7)學說:“一顆綠櫻桃,一顆黃櫻桃,一顆紅櫻桃”。

  4、初步學習顏色匹配,游戲小櫻桃找朋友

  (1)你們看看(圖片),這些櫻桃樹上長滿了什么呀?(小櫻桃)真漂亮。

  (2)可是,沈老師的櫻桃樹上有沒有小櫻桃呀?(沒有)櫻桃樹讓我們小小班的小朋友幫它們結上好看又好吃的小櫻桃,你們愿意嗎?(愿意)

  (3)聽清楚了櫻桃樹都有它們自己喜歡的小櫻桃,我們一起來聽聽綠櫻桃是怎么說的,“我是綠櫻桃樹,我的好朋友是綠櫻桃,小朋友你們要把綠櫻桃送給我噢”。聽到了嗎,它的好朋友是誰呀?(綠櫻桃)

  (4)聽聽看它是什么顏色的櫻桃樹?“我的好朋友是黃色小櫻桃,因為我是黃櫻桃樹”。

  再聽聽看它是誰呢?“我是紅櫻桃樹,我喜歡紅櫻桃”。

  (5)想一想,綠櫻桃樹上貼上什么顏色的櫻桃,(綠櫻桃)黃櫻桃應該送給哪棵櫻桃樹,(黃櫻桃樹)紅櫻桃樹的.好朋友是什么顏色的櫻桃呢?(紅櫻桃)

  (6)現在沈老師給每一個小發一個小櫻桃,拿到了小櫻桃,請你看看,想一想你的小櫻桃是什么顏色的,說一說:應該把他送給什么顏色櫻桃樹呢?(請3至5個幼兒說說)

  (7)哇,你們真棒,都知道自己手中小櫻桃的好朋友了,現在沈老師請你們輕輕的走上來,把你的小櫻桃送給櫻桃樹,好嗎?(幼兒貼櫻桃)

  5、檢查貼櫻桃的結果

  (1) 小櫻桃都貼到櫻桃樹上了,我們一起來看看小櫻桃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了嗎?

  (2) 咦,這棵櫻桃樹是什么顏色的?(綠色)看看上面都是它的好朋友嗎?(不是)為什么它不是綠櫻桃樹的好朋友,(它是紅櫻桃)我請小朋友把它送到它的好朋友的樹上,現在這樣對不對呀?(對)你真棒!

幼兒園科學教案9

  活動目標

  1、觀察發現生活中的彎,并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表現這些彎。

  2、在故事交流、游戲中,感知各種各樣的彎。

  活動準備

  1、各種布條、毛線。

  2、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感知了解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彎

  1、談話活動:上午,新老師讓小朋友尋找了生活中的彎彎朋友,現在,請你們跟大家介紹一下,說說找到了哪些彎彎朋友。(幼兒自由發言)

  2、老師也找到了一些彎彎的朋友,我們一起看大屏幕。

  二、借故事,初步了解各種不同的'彎

  1、(演示課件,引導幼兒觀察)彎彎樂園里有各種各樣的彎彎朋友,找找看,你找到了哪些彎?這些彎是怎樣的?你覺得哪個彎最有趣(鼓勵幼兒用語言、動作表現自己找到的各種彎)。

  2、欣賞故事

  讓我們跟小動物們一起去彎彎樂園里看一看、聽一聽、找一找彎彎樂園里究竟有些什么彎。

  (1)、教師邊講述故事邊演示課件。

  提問:彎彎樂園里究竟有幾個彎?你能叫出它的名字嗎?

  (2)、根據幼兒的回答逐一演示小動物走的路線,并引導幼兒用小手繞一饒,走一走這些彎。

  三、出示毛線鼓勵幼兒擺一擺,走一走故事中的彎,初步感知各中各樣的彎。

  四、游戲:小小設計師

  1、引導幼兒設計各種各樣的彎。

  出示布條,引導幼兒用布條設計各種彎。你可以設計自己看到的,也可以設計故事中的,也可以設計自己喜歡的彎。

  2、走一走自己設計的彎,跟好朋友說說你設計的彎是怎樣的。

  3、展示部分幼兒設計的彎,并講一講設計的彎是怎樣的,你最喜歡那些彎,為什么?

  4、把小朋友們設計的彎路連在一起就變成了彎彎樂園。

  5、請小朋友們在彎彎樂園中游玩。

幼兒園科學教案10

  活動背景:

  小班孩子喜歡瑯瑯上口的兒歌,就連教師的指導語,如果用兒歌表現,孩子也會因喜歡而能聽得進一些,如"走路彎著腰像個老公公,走路挺起胸像個小英雄",有韻律的語言,確實可以使孩子打起精神.

  在滿足孩子喜歡有節奏的語言的同時,我們還應引導孩子欣賞兒歌中所蘊涵的情趣.本活動試圖通過對兒歌的欣賞和簡單的改編,體會文學作品的情趣.

  但是孩子畢竟還小,如果他們沒有改編的經驗,那么就從一個東西、一種形狀、一種顏色和一種動態開始吧。

  內容與要求:

  1、喜歡兒歌,并體會兒歌所表達的情趣。

  2、熟悉并喜歡改編兒歌的活動。

  3、兒歌情景圖(樹葉、秋千可以做成立體的',風做成貼絨的,富有動感的擬人化的摸樣)。

  4、貼絨水果:蘋果、生梨、香蕉等。

  過程與指導:

  感受情景——欣賞兒歌——感受改編

一、感受兒歌的意境

  出示情景圖,老師可以引導。

  1、(出示蘋果)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么好吃的東西?

  2、蘋果長在哪里?

  3、蘋果樹上長著蘋果,還長著什么?

  4、這些蘋果都躲在哪里?(樹葉里)

  5、(出示風)風兒一吹,蘋果好象在干什么?

  ——這里主要是創設兒歌情景。

  二、欣賞、了解兒歌

  1、老師和著活潑的音樂,朗誦兒歌。(可以變換形式朗誦1~2遍)

  2、欣賞后可引導:

  1)這首兒歌,你最喜歡哪句話?(幼兒說一句,老師念一句)

  2)老師念兒歌時,你喜歡的話,就和我一起念。

  三、熟悉并喜歡改編兒歌的活動(教師可引導)

  1、(出示梨)又來了小生梨,它的臉是什么樣的?

  ——這時,活動只改編一句兒歌。

  2、(出示香蕉)又來了只水果,是誰?它的臉是怎么樣的?

  ——這時,活動改編兩句兒歌:小香蕉,臉彎彎。

  四、延伸

  你們還喜歡吃什么水果,就說什么樣的兒歌。

  附兒歌:

  小蘋果 臉圓圓

  小蘋果,臉圓圓,害羞躲在樹葉里,風而吹來露笑臉,一上一下蕩秋千。

幼兒園科學教案11

  一、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使幼兒樂于在活動中動手操作。

  2、讓幼兒通過動手操作,發現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可以吸水的。

  3、發展觀察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二、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的'準備。

  (1)教師應充分了解生活中有那些東西可以吸水。

  (2)幼兒已認識一些常見的操作材料。

  2、物質材料的準備。

  (1)八寶粥瓶子人手一個(里面裝有毛巾,蓋子上開一個小口),杯子人手一個。

  (2)每組一盆水,海綿,布,棉花,沙,石頭,水果網,泡沫,積木,毛線等材料若干。圖表一張。

  三、活動過程。

  1、以變魔術的形式,引起幼兒的興趣。

  (1)將一杯水倒入八寶粥瓶子里,請幼兒猜猜水能否倒回杯子,并以實驗證明。

  (2)出示另一個瓶子(里面裝有毛巾),猜猜看結果是否一樣,并驗證。

  (3)集體討論水到那里去了?

  2、引導幼兒自己變魔術,尋找原因。

  (1)鼓勵幼兒像教師一樣變魔術。

  (2)打開瓶蓋,發現水是被毛巾吸掉了。

  (3)幼兒討論,生活中還有那些東西可以吸水。

  3、幼兒自由選擇材料一至兩種,再次實驗。

  4、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材料吸水的,并以結果記錄在圖表上。

  5、教師總結,結束活動。

  讓我們在外面去找找還有哪些東西可以吸水的。

  四、延伸活動。

  回家后,繼續研究可以吸水的材料。

幼兒園科學教案12

  設計意圖:

  小班幼兒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他們會積極的對感興趣的東西用他們的方式進行探究,如撕呀、揉呀、踩呀等等,我班的孩子在觀看大班哥哥姐姐做操時,忽然就對走廊前茶花的葉子產生了興趣,他們趁著老師不注意,就采下葉子比大小,比多少,有的小朋友還為此發生爭執,我發現口頭教育提醒幼兒的效果并不佳,他們仍然會去采葉子,所以設計了這次活動,除了起到教育作用之外,還能激發幼兒對植物的關注和興趣,感知葉子的世界。

  活動目標:

  1、對植物葉子的關注和觀察興趣。

  2、以游戲的形式嘗試按大小、顏色、形狀為葉子分類。

  3、知道不隨便采摘植物的葉子。

  活動準備:

  樹葉掛圖、實物、樹葉請柬、背景圖等

  活動過程:

  1、出示樹葉請柬,以熊貓寶寶請小朋友參加樹葉展覽會引題。(分給每個幼兒一片自制的樹葉當成參觀券)

  2、帶領幼兒欣賞各種各樣的樹葉,引導幼兒觀察樹葉的形狀。

  3、游戲活動《找朋友》

  1)唱找朋友的歌曲,按樹葉的顏色找到朋友。

  2)唱找朋友的歌曲,按樹葉的大小找到朋友。

  3)唱找朋友的歌曲,找到顏色,形狀相同的朋友。

  4、幫助樹葉寶寶找媽媽:將幼兒手上的樹葉送到墻上背景圖中。(引導孩子找到跟自己手上葉子相同的樹媽媽貼上,允許幼兒的父母幫忙)

  5、復習兒歌:小樹葉

  6、以熊貓的口吻教育幼兒不能隨便采摘葉子。

  7、邀請爸爸媽媽一同看看幼兒園里各種各樣的樹葉,并開展拾葉子活動。

  活動延伸:

  在區域活動中進行樹葉分類、樹葉粘貼等活動。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我邀請了家長的參與,家長在活動參與過程中起了引導和帶動的作用,特別在活動結束部分,孩子帶著自己的'父母欣賞幼兒園里的樹葉,還將落下來的葉子帶回班上比多小,體現了親子同樂的良好氛圍。其次我為孩子準備的樹葉請柬漂亮豐富,極大滿足了小班幼兒的特點,設計的環節自然緊湊,以游戲的形式學習嘗試分類,其間還配以音樂歌曲,活動過程中注意每個孩子的表現,積極給孩子動口動手的機會,有效的整合了計算、語言、常識、音樂的知識,取的良好的效果。

幼兒園科學教案13

  【活動目標】

  1、在多次探究驗證中探索感知力作用于蛋殼的凹面與凸面時出現的不同現象,發現拱形面能承受更大的力。

  2、在操作中能仔細觀察,會與同伴分享交流探究的發現。

  3、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4、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活動準備】

  1、《小雞出殼》掛圖;

  2、雞蛋殼、削好的鉛筆、針筒、裝水的盆、托盤、積木、紙板若干;

  3.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以故事"小雞出殼"引發問題,激發幼兒興趣。

  師:"雞姐姐和雞妹妹吵個不停,你們來評評理,到底是誰先啄破了蛋殼?"

  二、第一次探索:戳雞蛋殼的凸面與凹面,哪個更容易破?

  1、與幼兒共同設計實驗方法:

  提問:我們來做個實驗吧,那要怎么做能比較出誰先啄破蛋殼的呢?需要什么材料?

  什么東西比較像小雞的尖嘴巴?

  2、幼兒用鉛筆模擬小雞的尖嘴巴,做自由落體,分別戳蛋殼的凸面、凹面,并記錄探究的結果。教師關注幼兒探究的過程與困難,鼓勵幼兒多次嘗試驗證。

  3、結合幼兒記錄表,交流分享。

  師:"小朋友們都發現蛋殼的凹面比較容易戳破,蛋殼的凸面要花較大的力才能戳破。"

  三、第二次探索:為什么蛋殼的凸面不容易戳破?

  1、設置疑問:雞姐姐不服氣,我也用了同樣的力氣,為什么啄不破蛋殼呢?

  我用的力氣到底到哪里去了呢?

  2、教師出示針管,介紹操作的方法。

  3、幼兒實驗,教師引導幼兒觀察水流下的情況。

  4、交流分享探究的結果。

  師:針管里的水落在蛋殼凸面時就散開了,就像鉛筆戳在蛋殼上的力被分散了,所以蛋殼不容易破;當水落在蛋殼的凹面時,會集中在蛋殼里,就像是力集中在蛋殼的中心,蛋殼就容易破。

  四、第三次探索:拱橋承載的重量更大嗎?

  1、教師介紹材料及操作方法:

  幼兒兩兩合作,分別用紙板搭兩座"橋"(一座平面橋、一座拱橋),然后輕輕地往上面擺放積木,比一比哪座橋承載的積木更多,并以小組記錄的方式記錄結果。

  2、幼兒操作探究,教師引導幼兒更有效地進行合作,交流自己探究的結果。

  3、結合記錄表分享交流:

  哪座橋承受的積木多?有不同意見的嗎?

  五、引發問題,拓展活動。

  師:"拱形的力氣更大嗎?在我們的生活里,人們在哪些地方運用到了拱形,請你們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明天帶到班上和大家分享吧。"

  【活動反思】

  《雞蛋里的秘密》是一次科學活動,活動以故事“雞媽媽和她的寶寶”作為引子,讓幼兒產生探索的興趣。了解雞蛋的外形特征和內部構造,愿意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

  本來是想把故事完整的說一遍,結果孩子們在講述中就開始七嘴八舌的討論起來,沒有嘴巴,沒有手,是一個怪物!我決定把故事一分為二,讓孩子們先討論,也是對已有經驗的一種表達。我問,這個寶寶是雞媽媽的孩子嗎?孩子回答后,我馬上接著說;雞蛋真神奇,它的里面會鉆出小雞,我們來看看它的秘密吧!互動較為自然。

  在讓幼兒摸摸感受蛋的外形時,滑滑的,涼涼的,后面的孩子都是照搬前面的幾個孩子,我沒有及時的引導幼兒用光溜溜,圓圓的,白的',黃的等詞語描述雞蛋的特征。有幾個孩子觀察的很仔細:上面有一個個小的洞洞。通過雞蛋的圖片孩子們認識了蛋白,蛋黃和蛋清,我又給每一組都準備了一個打開的雞蛋,讓他們去觀察這三部分都在哪里,蛋白在哪里呀?孩子的好奇心一下就上來了,我也給了孩子們自己去發現的機會,最后我總結了生雞蛋和熟雞蛋的不一樣的地方,雖然并沒有講的很深入但是也讓孩子們有了兩者不同區分的初步印象。

  我想,在活動中為幼兒創設相應的教學環境,注意隨機教育,適當保留一些有難度的內容讓幼兒自己去嘗試、探索,這點很重要。

幼兒園科學教案14

  活動目標

  1、感受聲音的輕和響。

  2、初步體驗在不同的場景中發出輕和響不同的聲音。

  3、學會自我控制,兼顧他人。

  活動準備

  1、圖片(午餐、點心、搬椅子、穿衣服、睡覺、問好、唱歌、上課回答問題等)

  2、玩具動物一只、輕和響的分類標志各一

  3、噪音的錄音。

  活動過程

一、講述故事,引出輕和響。

  (聲音越講越輕,直至聽不到)

  教師:能聽到我的聲音嗎?為什么?

  原來,為了能讓別人聽清楚,我們必須用響亮的.聲音說話。

  二、用響亮的聲音介紹自己。

  三、聽噪音錄音

  感受響是不是所有的時候都要用響亮的聲音呢?

  教師:聽噪音的錄音你能聽清楚他們在說什么嗎?為什么?

  有時候,所有的人都在大聲說話,就太吵了。

  四、回憶幼兒園的一日活動,區分輕和響

  1、在幼兒園你都會做些什么?(隨著幼兒的回答逐一出示圖片)

  2、什么時候需要輕輕的,什么時候需要響一點呢?

  (出示輕和響的分類標志)

  3、將一日生活各環節圖片按照輕和響的要求分類。

  五、實踐輕和響

  1、大聲的向老師問好、大聲的唱歌

  2、小動物想睡覺了,輕輕的哄小動物睡覺;小動物睡著了,輕輕的搬椅子、輕輕的走路。

幼兒園科學教案15

  一、設計意圖

  "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組間交流、分享智慧"。在幼兒間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能讓每個幼兒都有學習、表達的機會,有利于幼兒主體性得到最大的體現,學習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的激發,同時這種學習是要與同伴合作、互相交流的基礎上進行的。在科學探索活動中,這種學習方法尤為有效。

  《烏鴉喝水》故事帶帶相傳、家喻戶曉。大家也都知道其中的道理:在瓶子中加入石子可使水位升高,烏鴉就可以喝到水了。但很少有人去實驗過,如果瓶子里的水量太少了,那么即使加入石子,烏鴉也是喝不到水的,為了讓學生們了解這個故事,并發現烏鴉能否喝到水與瓶子里的水量多少有關的現象,針對大班幼兒的認知和水平,設計了該科學活動--烏鴉喝水。

  希望學生在時間過程中注重小組間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

  二、教學目標

  1、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探索如何讓瓶子里的水位升高。

  3、通過積極探索,發現烏鴉能否喝到水與水量的多少的關系。

  4、學習小組合作探索,讓幼兒體驗與同伴合作學習互相交流的樂趣。

  5、通過觀察,能夠正確的在瓶子里畫小石頭,并涂上不同的顏色。

  6、能夠畫出不同形狀的小石頭,并探索瓶子里的小石頭怎樣擺放更好看。

  教學準備物質準備:

  課件《烏鴉喝水》、小石子、沙子、碎布頭、海綿、棉花、紙張等各種投放材料、飲料瓶子若干、繪畫紙、各種顏色的蠟筆

  教師材料:演示文稿

  三、教學重難點

  1、小組合作探索,怎么樣放石子、砂子,才能使烏鴉喝到水。

  2、小組合作探索,是不是不管瓶子里有多少水,烏鴉都能喝到水。

  3、學習烏鴉遇到困難要開動腦筋,想出解決為題的辦法。

  4、幼兒能夠畫出不同形狀的小石頭,并獨自探索瓶子里的小石頭怎樣擺放更好看。引導幼兒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想象,訓練幼兒的發散思維、創造力等等。

  四、教學過程

  活動流程:

  看課件導入→用石子實驗探索→沙子實驗探索→比較實驗結果有什么不同→得出結論→畫出不同形狀的小石頭→實驗總結

  (一)開始部分

  1、觀看課件前半段,熟悉故事內容應用幻燈片演示烏鴉喝水的故事,并配音。故事內容如下:

  一年夏天,太陽像個無情的大火爐在無情的烤著大地,原本郁郁蔥蔥的大樹都無精打采地低著腦袋,小河里的水也快干了,好多小魚都拼著命做最后的掙扎。快看一只烏鴉在到處找水喝呢!可是找了好久,它都沒有找到,這可怎么辦,因為他的嗓子渴得快冒煙了。"不行,我得找到點水喝,要不然我會渴死的"烏鴉站在枯樹枝上,對自己說。烏鴉不想被渴死,它使出全身的力氣,繼續向前飛去,希望能找到一點兒水喝,烏鴉飛呀飛呀,突然,它看見前面有一個發亮的東西,原來是一只裝著水的瓶子,烏鴉高興極了,便立刻飛了過去,穩穩地停在水瓶的旁邊,準備痛痛快快地喝水。但是,仔細一看,傻眼了,水瓶里面的水太少了,本以為把嘴伸進去就可以喝到了,但是瓶口太小,頸又長,烏鴉的嘴根本夠不著,"怎么辦呢"烏鴉急得團團轉。

  老師:小朋友,有一只烏鴉口渴了,它找到一個瓶子,喝到水了嗎?

  學生:沒有老師:你們能幫烏鴉想辦法喝到水嗎?

  2、學生們猜測并記錄烏鴉喝水的方法

  (1)將小朋友們分成5個小組,小組討論,互相說說自己想出的辦法,并讓其中一個小朋友做記錄員,將他們小組的方法畫出來。

  (2)每組選一名幼兒述說本組的討論結果。

  3、觀看課件后半段,了解烏鴉喝到水的辦法烏鴉很著急,于是,他一氣之下,從不遠處叼來一塊石子,向瓶子砸去,它本想把水瓶砸破后載飲水,沒想到石子正好落進了水瓶里。烏鴉飛下去,看到石子沉入瓶底,里面的水好像比原來高了一些。"有辦法了"烏鴉大叫起來。烏鴉很快就叼來了許多的石子,把他們一塊一塊地投進水瓶里。隨著石子的增多,水瓶里的水也一點一點地慢慢向上升。終于,水瓶里的水快升到瓶口了,而烏鴉總算可以喝到水了。它可開心了,因為這水是它用智慧換來的。

  老師:小朋友們,烏鴉喝到水了嗎?

  學生:喝到了。

  老師:它是采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呢?

  學生:把石頭放到水瓶里,誰就上升了,這樣就能喝到水了。

  老師:烏鴉聰明嗎?

  學生:聰明。

  老師:那么以后你們在生活中遇到了問題,要不要也像烏鴉一樣,要勤于思考。

  學生:要!

  老師:小朋友,你們真聰明,那么接下來,我們就要用實驗來證明,這樣的方法可以使烏鴉喝到水。

  (二)基本部分(通過實驗,發現問題)

  1、幼兒以小組合作方式進行探索"如何喝到水"

  (1)老師提出探索要求:每組派兩個小朋友當選材員去選擇不同材料進行實驗,并將多余的材料放回原處,大家觀察瓶里的水位有沒有升高,實驗成功與失敗的水瓶分別擺放在各自的陳列臺上,一名記錄員要將實驗結果與原先的猜測是否一致做上標記,還要有一名小朋友做實驗匯報。

  在小組合作探索中,幼兒先要自行分配角色, 出現幾名幼兒爭當同一角色時,讓他們用猜拳形式來解決。

  (2)幼兒小組合作進行探索,教師以噪音控制員的身份巡回指導。

  (3)每組選一名幼兒將記錄結果進行講述(4)評選最佳合作小組。

  2、探索烏鴉能否喝到水,與瓶中的水量的多少又沒有關系。

  老師:小朋友們,是不是有水的瓶子里投入石子后,烏鴉都可以喝到水呢?我們一起來做實驗。

  老師分配任務,每組分三個瓶子,瓶子里的水量不同,分別是只有1/3, 1/2, 2/3 的水量,小組內合作,加入石子看看水是否能到瓶口(烏鴉能喝到水),并在相應的紙上做好記錄,加入石子后不能到瓶口的,表示烏鴉不能喝到水,也做上記錄。

  (1)用石子進行實驗,并記錄幼兒分組實驗,教師觀察指導,實驗完成后交流實驗結果老師:實驗后,你們發現了什么?

  學生:有的瓶里,烏鴉能喝到水,有的喝不到。

  老師:那么什么樣的瓶里,烏鴉才能喝到水呢?

  學生:水量多的瓶里,烏鴉能喝到水,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后,烏鴉還是喝不到水。

  (2)用沙子進行實驗,并記錄老師:我們現在再用砂子試一試,看看會有什么新的發現?

  還是三個不同水量的瓶子,小朋友們分組進行試驗,做并做好試驗記錄。老師觀察指導,實驗后進行討論。

  老師:這次你發現了什么? 3個瓶子里的`水烏鴉都能喝到嗎?

  學生:都能喝到。

  (3)對比兩次實驗結果的不同老師:在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烏鴉喝不到水,但是放入沙子后,卻可以喝到水,這是為什么呢?我們現在來討論這個問題老師在幻燈片上放著石子和沙子的堆積圖,并現場堆積石子和砂子,幫助孩子們理解,因為石子和沙子的大小不一樣,將它們堆積在一起,其中的縫隙就不同,石子之間的縫隙大,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后,烏鴉還是喝不到水,而砂子之間的縫隙小,加入沙子后烏鴉就能喝到水了。

  老師:我們先將這些砂子和石子,像幻燈片上的一樣堆積在一起。

  學生們開始小組為單位地堆積石子和砂子。

  老師:你們觀察所堆積的石子和砂子,看看有什么不一樣?

  學生:開始嘰嘰喳喳討論老師:你們說對了,石子之間的縫隙大,沙子之間的縫隙小,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后,水都流到縫隙里去了,水就不能滿了。加入沙子后,水也流到縫隙里去,但縫隙小,所以還有一點水在瓶口,烏鴉還是可以喝到一點水。

  在比較兩次實驗結果的不同點時,要盡量先讓小朋友們表達自己的想法,發現其中的秘密,因為讓他們充分地表述活動經驗能幫助幼兒建構一定的科學概念,使他們對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刻。

  (4)總結實驗老師:小朋友們,當我們遇到困難時,不要著急,要像烏鴉一樣開動腦筋,總會想出辦法解決的,而且,有時候辦法還不止一個呢!

  老師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要想讓烏鴉喝到水,并不是在瓶子里加入石子就可以了,還得看水量的多少以及加入的是石子還是砂子。瓶子里至少要有半瓶的水,然后加入石子后,烏鴉才能喝到水。

  (三)結束部分--畫出不同形狀的小石頭幼兒處于大班這個階段,對所有的新鮮事物都很感興趣,趁著剛剛做實驗時的熱乎勁,以故事的形式導入,更能夠調動他們繪畫的積極性。引導幼兒積極主動的參與活動,在玩中學習,通過在瓶子里面畫小石頭,涂上不同的顏色,學習一些簡單的繪畫知識和技巧。讓幼兒獨自探索,瓶子里的小石頭怎樣擺放更好看,是為了訓練幼兒的發散思維、創造力等等。盡最大努力讓幼兒在整個活動中體會到繪畫的樂趣。

  老師:(指著剛才做實驗的裝滿石子的瓶子)小朋友們,瓶子里的不同顏色的石頭,好看嗎?

  學生:好看!

  老師:那我們用不同顏色的比將他們畫到紙上,好嗎?看誰畫的好看。

  老師提前準備了很多繪畫紙,紙上已經畫出了瓶子,并畫上水的痕跡,小朋友們手中沒人有一張,每個小組有一盒不同顏色的蠟筆,讓小朋友們自己對著剛才做實驗的瓶子進行繪畫,畫完后小朋友們自己討論看誰畫得最好看。

  繪畫結束后,重新擺放里面的石頭,直到小朋友們認為最好看的擺放方時,并探討怎么擺放比較好看。

  老師總結:看來,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要勤于思考,遇到問題,要去想想,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五、教學反思

  在活動中,要以幼兒為主體,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探索環境,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幼兒積極參與,體驗與同伴合作、交流的樂趣。通過此次活動,我覺得在學生活動中,老師要提供給幼兒充分活動空間和材料,給他們足夠的思考空間,適時表揚他們的發言,提升他們對活動的興趣,這是幼兒主體性得到最大的體現。在這種活動環境中,能夠促進幼兒積極思維、主動交流,共同分享大家不同的經驗,而對于探索中產生的各種預測正確與否并不重要,老師應真誠地接納和認可,要力求每個幼兒在探究活動中都有所發現,有成功的體驗。老師和幼兒之間要相處好,老師要盡可能融入到孩子們的生活中,幼兒之間也要相處好,成為互相合作的伙伴關系。老師要通過各種形式激發孩子們的學習欲望,增強自主性,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六、教學延伸

  老師結束后,老師總結了今天所做的實驗,還要留給小朋友們幾個任務,讓他們回家后和爸爸媽媽一起做實驗完成。

  1、通過往瓶子里放東西,同樣多的水,放哪些東西烏鴉能喝到水,放那些東西,烏鴉又喝不到水。

  2、在往瓶子里放石頭的過程中,怎樣擺放,才能使得更好看。

  3、在家里試著畫畫水瓶,并畫出你覺得擺放著石頭最好看的瓶子。

【幼兒園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幼兒園科學教案01-10

幼兒園科學教案05-13

幼兒園科學教案01-19

【熱門】幼兒園科學教案08-13

【薦】幼兒園科學教案09-11

【推薦】幼兒園科學教案05-17

幼兒園科學教案:膨脹02-01

【推薦】幼兒園科學教案12-12

幼兒園科學教案【精】12-12

【精】幼兒園科學教案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