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活動教案錦集(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活動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活動教案1
活動目標:
1、知道骨骼是人體的支架,初步了解骨骼的主要功能。
2、掌握初淺的保護骨骼的辦法。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人體骨骼圖、情景
活動過程:
一、情景表演。
“一位小朋友的紙飛機飛到了電風扇上,他想把他取下來,可是怎么也拿不到,于是他搬來了一張椅子站在上面,一不小心,椅子倒了,小朋友也摔了下來,這時他想站起來,可怎么也站不起來,疼得他哇哇大哭。”
引導幼兒認真觀看表演。
“小朋友他怎么了?為什么站不起來了?可能是什么原因?
(1)、引導幼兒相互交流、討論。
(2)、總結幼兒的觀念————他可能是腿摔斷了。
二、了解人體的.骨骼。幼兒討論感知人體的骨骼:
“動物有骨頭嗎?人有沒有骨頭?剛才那位小朋友腿摔斷了說明是什么斷了?”(骨頭)“骨頭斷了會怎樣?”“人沒有骨頭哦會怎樣?”
(1)、引導幼兒用手摸一摸自己身體各部位的骨頭,感知自己的骨骼
(2)、出示人體骨骼圖,引導幼兒觀察,人體各部位的骨骼,了解其名稱及其功能。
“人的骨骼是由各種大大小小的骨頭組成的,他們能保護人體不受傷害。如頭骨保護腦,脊椎能支撐身體。”
三、保護骨骼。
(1)幼兒自由討論。
剛才那位小朋友骨頭受傷了,現在我們一起來給他想想辦法,怎樣來保護自己的骨骼呢?
(2)總結:我們要多鍛煉,多曬太陽,注意營養,不玩危險游戲,防止骨骼受傷。
活動反思:
通過一件事,骨頭受傷了,引導幼兒了解,骨頭具體作用,人體少了他,會變成什么樣?再引導幼兒一起去探討保護骨頭的方法,從而讓幼兒有一種去保護自己骨骼的意識。
活動中,因為沒有更形象的骨頭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光憑教師用嘴講的去形容,幼兒不能理解,導致部分幼兒環節中秩序混亂。
活動結束后,我發現部分幼兒有了一種保護骨骼的意識,走路原來是跑的,現在也邊慢了。第一環節,我先讓幼兒觀看情景劇,理解是什么原因小朋友的骨頭會斷的。這樣做為不危險第二環節,幼兒通過觀看骨骼圖,用手去摸,感知人體骨骼在這一環節中,如果有更形象的人體骨骼,我想效果會更好的。第三環節,既然我們的骨骼這么重要,那么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它,幼兒們一起討論出各種不同的方法。
科學活動教案2
主題:水的密度實驗
年級:初中
科目:物理
時間:1小時
目標:
1.了解水的密度是如何計算的
2.學習如何進行實驗來測量水的密度
3.探究不同溫度下水的密度變化
材料:
1.電子秤
2.毛細管
3.試管
4.水溫計
5.水
6.熱水浴
步驟:
1.將試管放在電子秤上,記錄下試管的重量。
2.用毛細管將水緩慢地加入試管中,直到試管裝滿。
3.記錄試管和水的總重量。
4.用水溫計測量水的溫度,并記錄下來。
5.將試管放入熱水浴中,等待水的溫度升高。
6.當水的溫度升高時,記錄下水的體積和重量。
7.重復步驟5和6,直到水的'溫度達到100℃。
8.根據實驗數據計算出不同溫度下水的密度。
注意事項:
1.實驗時要小心操作,避免水濺出或試管破裂。
2.在加熱水時要注意安全,避免燙傷。
3.實驗結束后要清理干凈實驗器材。
擴展:
1.將實驗數據制成圖表,探究不同溫度下水的密度變化規律。
2.將實驗方法改變,探究不同物質的密度。
3.將實驗方法改變,探究不同溫度下其他液體的密度變化。
科學活動教案3
活動目標:
1、認識時鐘,學習看整點與半點,養成遵守時間的好習慣。
2、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愿望。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課件、自制表、連線練習圖,幼兒經驗準備:認識數字1——12
活動過程:
一、傾聽表的聲音,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通過聲音,吸引幼兒的興趣】
師:這是什么東西發出的聲音?
二、播放課件,認識時針與分針。【通過直觀的教具,引導幼兒觀察】
1、了解表與鐘的不同。
師:你們在家里的什么地方見過表?
小結:大的厚的叫鐘,(掛鐘,座鐘)小的,薄的叫表(懷表,手表)
2、認識時鐘,分清時針與分針。
(1)播放課件,認識時鐘。
師;鐘與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結:都有數字1-12,都有表針,都有表盤,它能告訴人們時間。
(2)播放課件,認識時針與分針。【通過觀察、比較及語音的提示,分清時針與分針】
師:這兩個表針一樣嗎?,哪里不一樣?
小結:短的叫時針,長的'叫分針。
(3)幼兒操作,理解順時針轉。【難點的突破】
師:時針要與小朋友做游戲,它現在在數字1上,你能用你的表告訴我它在哪里嗎?
師:時針想旅游去,它的路線是從1依次到12,你能撥出它走過的路線嗎?分針同上。
小結:時針與分針都是從1-12的順序旋轉的,我們叫順時針轉。【通過操作游戲理解順時針的方向】
三、認識整點與半點
1、認識整點【通過觀察、比較,找出相同的地方】
(1)播放課件,請幼兒找出三幅圖的相同點。
師:第一幅圖的分針指著數字幾?時針指著數字幾?(依次類推第二幅第三幅)。
師:它們的時間不一樣,但分針指著同一個數字,那是幾?
小結: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點。
(2)幼兒操作練習。【幼兒動手實踐】
2、認識半點,同上。
四、幼兒操作,結合幼兒一日生活,鞏固對整點與半點的掌握。【動手實踐、驗證、表達的機會】
師:幾點吃早飯?幾點第一節活動?幾點做操?幾點吃中午飯?幾點入睡?幾點下午的戶外活動,幾點媽媽來接?
小結:小朋友都知道幼兒園的學習與生活的時間了,也都會看表了,我希望每小朋友都能做一個遵守時間的好孩子。
科學活動教案4
教學目標:
1、和同伴一起嘗試使用簡單的方法進行測量,引發測量的興趣。
2、欣賞、理解故事內容,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
教學準備:
一寸蟲若干條,PPT繪本,繪本《一寸蟲》,操作材料幼兒人手一份
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小小的朋友師:它的名字叫一寸蟲,我們一起和它打個招呼,你們比比看它有多大?它只有這么一點點,對我們人類來說是一寸。
師:一寸蟲要說話了:“別看我一點點大,我可是有故事的。”哦?那我們就一起來聽聽它的故事好嗎?
二、基本部分:
師:森林里有一只一寸蟲,還有吃一寸蟲的'小鳥,這是知更鳥,它想要吃一寸蟲,一寸蟲說:“別吃我,我有本領的,我會量東西的。”
幼兒操作,教師展示個別幼兒的操作結果,讓做錯的幼兒進行修改。
師:知更鳥說:好吧,那我不吃你了,但我有很多好朋友也要你去量量,第一個朋友是火烈鳥,它要你幫它測量它的脖子,我們一起來看看一寸蟲是怎么測量的?(測量好了請幼兒說說)接下來是要測量大嘴鳥的喙,誰來試試看?(同樣方法請幼兒測量蒼鷺的腳。)請你們把測量出來的結果寫在紙上,有幾寸就寫數字幾。
師:你們想想一寸蟲還能測量什么呢?我們的桌子上有一些需要一寸蟲幫忙測量的東西,你們看看有哪些?那接下來你們就請一寸蟲幫忙量量,然后把測量到的結果寫在紙上,好嗎?
展示幼兒測量出來的結果,并進行評價。
師:你們都學會用一寸蟲來測量東西了,真不錯,看!夜鶯來了,它也想吃一寸蟲,一寸蟲說:“別吃我,我有本領的,我會測量的。”你們猜猜夜鶯會請一寸蟲量什么?
師:夜鶯說:“那你就量量我的歌聲吧。”夜鶯要量歌聲,那怎么量?誰有辦法?
師:那就逃跑走吧,一寸蟲說:“好吧,那我就量量你的歌聲吧,你唱歌吧。”夜鶯就唱歌了,一寸蟲一邊量一邊向前面走,它說:“你的歌聲可真長,你繼續唱吧。”一寸蟲量啊量的就不見了,一寸蟲去哪里了?
三、結束部分:
師:你們覺得一寸蟲聰明嗎?那我們也向一寸蟲學習,學習它的本領,做個聰明的小朋友,好嗎?
科學活動教案5
教學目標:
1、在找找、看看、說說、做做中鼓勵幼兒自主探索果核的秘密。
2、在交流中能注意傾聽,聽懂別人的意思。
3、認識幾種常見的核,知道種子的簡單生長過程。
活動重點:
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核。
活動難點:
種子的簡單生長過程。
活動準備:
1、各種果實的圖片。
2、各種果實及果核蘋果核,桔子核,西瓜籽,南瓜籽,葵花籽、柿子核等若干。
3、故事圖片一套。
活動過程:
一、 出示果核,引發興趣
1、提問啟發、幼兒自由議論。
(1)這是什么東西呢?教師傾聽幼兒的議論呀,是垃圾,不對,是核,是籽,這是蘋果核,我在家看到過的……
(2)引出名稱果核:它們長得怎樣?
幼兒自由想象,大膽回答問題。
2、提問:果核有用嗎? 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大膽回答問題。
二、 看懂圖意,了解果核。
1、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
2、幼兒交流對圖的理解
老師輔助提問:樹上的蘋果和地上的蘋果一樣嗎?小雞有什么變化?為什么呢?
3、老師有表情的講述故事。
4、教師提問,蘋果發生了什么變化?小雞呢?
三、 剝開果子,探索果核 。
1、原來果核都是有用的,那我們找找這些果子是否都有果核?
幼兒自由探索有的用剝,有的`咬,有的切找果核,并自由的議論。
2、交流找到的果核,看看是誰的寶寶?
3、引導幼兒說一說自己的發現。
四、自主商議,繼續探索 。
根據幼兒興趣去找找果核的媽媽,看看找對了嗎?
游戲活動:果核找家
這些果核的家在哪里?去找找它們的家。幼兒手拿果核,自由配對。
活動延伸:
讓幼兒回家后種果核。
附故事:
秋天到了,蘋果樹上結滿了蘋果,秋風輕輕一吹,蘋果隨風輕輕地搖擺。突然,一只蘋果從樹上掉了下來,正好落在小雞的身邊,小雞問:“你怎么啦?”蘋果說: “我長大了,熟透了,所以才掉了下來。”過了幾天,蘋果漸漸變成茶色了,軟軟的,象一攤泥,小雞著急說:“你生病啦?”蘋果說:“不,我已經是蘋果媽媽了,我正在腐爛,好讓寶寶鉆進泥土里,生根發芽。你明年再到這里,就能見到我的孩子了。”到了第二年,原來的小雞已變成了神氣的小公雞了,他沒有忘記和蘋果媽媽的約定,等到他再來時,已發現在原來的地方已經長出了一棵小蘋果樹了。
科學活動教案6
活動目標:
1.在操作活動中發現“三腳架”具有穩定性。
2.在制作“三腳架”中能發現問題并樂意解決問題。
3.喜歡科學探究活動,體驗操作和成功的樂趣。
重點及難點:
通過操作和記錄,發現、總結“最少用三根棒就能穩穩地支撐起物體”的科學規律。
活動準備:
1.學具:棒子有PPR管、筷子、鉛筆、吸管;球類有乒乓球、海洋球、丁丁球、玻璃球;線有金絲線、牛筋、毛茛、松緊帶等。
2.教具:大記錄紙一張、PPT。幼兒記錄用的鉛筆和記錄紙。
3.音樂、字卡“三腳架”
活動過程:
一、試一試用幾根彩棒能把橡皮泥頂起來
1.師:“今天葉老師給小朋友帶來兩樣東西,是什么?”(彩棒和橡皮泥)
2.教師頂球,激發幼兒興趣。“我想把彩球頂起來,怎么都不行。請小朋友來幫幫忙好嗎?”
3.幼兒操作記錄,教師指導。“請小朋友分別用不同根數彩棒去試一試,看看可以用幾根彩棒將彩球牢牢的撐在桌子上,并把操作結果記錄在表格上。(出示記錄紙)上面一行是你用了彩棒根數,你覺得可以用1根彩棒可以將彩球牢牢的撐在桌子上,你就在上面寫上“1",再試一試,如果成功了可以畫上自己喜歡的符號,可以打“∨”也可以畫笑臉。試一次,記一個,這樣小朋友就不會漏記了。看看可以用幾根彩棒將彩球牢牢的撐在桌子上)(放音樂)
你的彩棒的根數
根
根
根
根
根
彩
泥
頂
起
來
了
幼兒實驗的結果
4.展示記錄紙
5.師:“你是用幾根彩棒把橡泥頂起來的?”分別請幼兒試一試。
(還有什么不同的意見?你是怎么橡泥頂起來的?)
二、尋找最方便最穩固的方法三根彩棒去把球頂起來。
1.請小朋友觀察演示桌上不同將球頂起來的方法,問“小朋友真棒,用了不同的方法把球頂起來。看了這些方法后,你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引導幼兒發現用最少根數的是最科學、最方便的.)
2.幼兒一起嘗試用三根彩棒頂起球的方法。(放音樂)
3.小結:都成功了嗎?你們都用了又方便又穩固有科學的3根彩棒把橡皮泥牢牢的撐在桌子上。其實我們只要把彩棒圍繞一個中心,然后將彩棒下面分分開,圍成一個三角形,就可以撐起東西了。人們根據這個發現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你們覺得這樣的架子可以叫什么名字?(引導幼兒為這樣的架子起名字)(孩子的想象都很豐富,他們為架子取了很多名字,而且都很貼切,能與它的特征相吻合,其中就不乏叫它“三腳架”或“三角架”的,這使得“三腳架”這個名字的出現也很自然。)
三、介紹各種“三腳架”
1.“我們生活中還有好多三角架。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播放PPT)
2.用課件演示各種三腳架。
四、做一做三腳架,把各種球頂起來
1.“這些三腳架真神奇。你們想自己動手做個三腳架嗎?現在老師給你們提供各種各樣的棒子有PPR管、筷子、鉛筆、吸管,和金絲線、牛筋、松緊帶,想辦法做一個三腳架將乒乓球、海洋球、羊角球、丁丁球、玻璃球頂起來。”“有信心嗎?”
2.幼兒操作再次嘗試,教師指導。(放音樂)
“你成功了嗎?你在做三角架的過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問題,你是怎么解決的?”
3.展示三腳架
小結:“今天小朋友都自己做了三腳架,回家我們再找找用其他材料來做有用的三角架,好嗎?”
科學活動教案7
活動目標
1.利用多種感官,感知頭發的基本特性。
2.知道頭發的作用及保護方法。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不同人種的頭發圖片、不同年齡段的頭發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猜謎引出活動。
師:小朋友們,今天倪老師帶來了一個謎語,請聰明的小朋友來猜猜看。"高高山上長堆草,密密麻麻長得好,一年四季勤修剪,老了就會黑變白。"你們知道是什么嗎?
師:這謎語說的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頭發。
二、觀察頭發。
師:我們每個人都有頭發,那么我們每個人的頭發長得都一樣么?(不一樣)下面倪老師要請一個小朋友上來,下面的小朋友仔細看看,他的頭發是什么樣的?(細細的、直直的`、黑黑的)師:剛才我們看了頭發的樣子,現在倪老師要請小朋友們摸一摸自己的頭發,說一說有什么感覺?(摸起來很柔軟,滑溜溜的;摸起來硬硬的,有點像刷子。)師:請小朋友仔細看看其他小朋友的頭發,比較一下,說說你發現了什么,看看哪個小朋友最能干,能發現最多!(有的頭發多,有的頭發少;有的黑一點,有的黃一點;有的長、有的短等)教師播放PPT,展示不同人種的頭發圖片。師:我們一起來看看世界上不用人種的頭發是怎么樣的吧!(幼兒欣賞,感知不同人種頭發的差異。)欣賞完可請幼兒說說他的發現。
三、簡單了解頭發的生長過程。
師:小朋友們,你們是不是一出生就有這樣美麗的頭發?人從出生到長大,再到慢慢變老,他們的頭發有什么變化嗎?
幼兒回答,教師適時出示PPT,展示嬰兒、少年、中青年、老年不同階段的頭發圖片。
師小結:頭發會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我們小的時候頭發比較少,而且軟軟的。長大了頭發就會濃密起來。到了老年的時候頭發往往會變白、變少。
四、初步了解頭發的用處及保護頭發的方法。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自己的頭發有什么用嗎?(幼兒回答)師:頭發在我們的身體上有很重要的作用,那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好它呢?(PPT展示)師小結:頭發可以讓我們變得漂亮,可以保護我們的頭皮,所以我們要勤洗頭、勤理發,還要經常梳理頭發,小朋友也不可以燙發、染發。
活動反思
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并且達到了預期目標,效果非常好,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幼兒既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也增強了自信心。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科學活動教案8
一、活動題目
懶惰的積木
二、活動目標
幼兒通過探索活動,感知生活中的慣性現象。培養幼兒探究的興趣和好奇心。
三、適用對象
5~6歲幼兒。
四、活動所需資源
玩具積木(各種大小若干)、學生用尺(長10厘米)、塑料杯(杯高5厘米,杯口直徑4厘米為宜)、卡紙(長約10厘米,寬約8厘米)。
五、活動過程
探究活動一
探究的'問題:用一塊長方形的硬卡紙蓋住塑料杯口,再把一塊積木放在硬卡紙中央,用一只手夾住卡紙的一邊快速地把卡紙從杯口拉走,想一想卡紙上的積木會怎樣?
幼兒討論。
(1)積木會飛出去。
(2)積木會跟著卡紙一起飛出去。
(3)積木掉到杯子里。
試一試。
說一說我的發現。
把卡紙從杯口拉走(或用手迅速彈開卡紙),卡紙會立刻離開杯口,而卡紙上的小積木會掉入杯里。
探究活動二
探究的問題:把積木整齊地疊在一起,用塑料尺對準最下面的一塊積木,猛地一擊,會發生什么現象呢?
幼兒討論。
(1)所有積木都飛出去了。
(2)只有被抽打的積木飛出去,而其余的積木則不動。
(3)所有積木都不動。
試一試,將幾塊大小相同的積木疊在一起,用木棒以水平方向對準最底下的一塊用力一擊。
說一說我的發現。
最底下的一塊積木被打出,其余的積木仍舊保持原來的位置。
科學活動教案9
1.通過觀察、操作,感知哪些材料能吸水。
2.萌發探究科學現象的興趣,學做觀察記錄。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空臉盆(放入活魚)若干,周圍擺放盛水的臉盆若干。
2.海綿、布條、縐紙、白紙、水彩筆芯、粉筆、塑料制品、彩色水、大白菜。
3.觀察記錄表,課件。
活動過程:
一、救小魚
引導幼兒想辦法給缺水的魚送水,激發幼兒對材料吸水現象的興趣。
二、操作
1.介紹操作材料,提問:你們覺得哪些東西能吸水,哪些東西不能吸水?
2.幼兒分組實驗,通過操作、觀察、比較,說說這些材料都有什么變化,哪些材料能吸水。
3.和幼兒一起總結操作過程,使他們初步了解哪些材料能吸水。
4.引導幼兒思考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材料能吸水。
5.出示大白菜,引導幼兒探索大白菜能否吸水。
三、觀看課件
播放大樹和大白菜慢慢吸水的`課件,幼兒觀察植物吸水現象,初步了解植物是靠根和莖來吸收水分的。
四、記錄、交流
鼓勵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打“?”或“×”)記錄操作結果,并與同伴、教師交流,進一步鞏固相關經驗。
科學活動教案10
制作意圖:豐富幼兒的動手操作材料,增加操作的興趣。
教育價值:
1、鍛煉幼兒手眼協調能力
2、鍛煉幼兒的點數能力
3、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
選用材料:塑料桶、塑料膜、塑料盒、串珠、輔助材料
制作方法:
1、將塑料桶裝飾成娃娃(五官及大嘴巴)
2、將壓好膜的紙卷成管后進行裝飾,在娃娃的兩側安上兩個塑料盒,放小珠子(小珠子分兩種不同顏色)
適應年齡:4――5歲
操作地點:桌子上、地毯上、玩具柜上、小椅子上等
做作方法:倆人同時開始喂娃娃,將串珠從各自的塑料管中喂娃娃(珠子分兩種不同顏色,并同時結束,兩人在從娃娃的大嘴巴中取出珠子,清點各自的珠子有多少,多者為勝。
建議:塑料管(壓膜管)可以一樣長,也可以長短不一樣,讓幼兒輪流使用,并且感知管的長短不一樣,喂珠子的快慢也不一樣。
中班科學教案:夏天玩水
設計意圖:
水是生物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質,孩子對水則懷有及其濃厚的.興趣和特殊的感情,每次盥洗活動都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候之一。我們緊緊抓住幼兒愛水,愛玩水這一特點,設計了一系列由淺入深和認識水的活動,把孩子們無意識的戲水引導成一個個生動有趣的認識探索過程,提高了了幼兒的認識,鍛煉了他們的能力。
目標:
1、通過各種感官對比感知,認識水是無色、無味、透明的物理特性和水能溶解特定物質(糖、鹽等)的化學特性
2、了解水的用途,知道節約用水
3、提高幼兒的感知能力,培養幼兒對周圍生活的關注準備:
1、每桌一杯清水,一杯牛奶,一杯醋2、小勺子,吸管,溫開水,鹽、白砂糖3、彩色塑料物件,石頭,洗衣粉活動一:認識水是無色,無味,透明的過程:
(一)引導活動,猜謎語,激發幼兒的興趣“手抓不起,刀劈不開,洗臉洗手,都叫他來”
(二)基本活動
1、水是沒有顏色的出示一杯牛奶和一杯水,讓幼兒比較,說出:牛奶是什么顏色的?水呢?
2、水是沒有氣味的出示一杯醋和一杯水,幼兒聞一聞醋,再聞一聞水,說說水有沒有氣味
3、水是沒有味道的幼兒嘗嘗甜牛奶,嘗嘗醋,嘗嘗水,比較:水有沒有味道?
4、水是透明的在牛奶杯中和水中各放一塊顏色鮮艷的糖,對比觀察:為什么牛奶中的糖塊看不見?水中的看得見?
5、小結:水是無色,無味而且透明的
活動二:
過程:
(一)引導活動1、出示兩杯開水,一杯放了糖,一杯沒有放糖,問:這兩杯水一樣嗎?看上去一樣,喝一喝呢?
2、請個別的小朋友嘗嘗3、問:為什么這杯水會是甜的?
(二)基本活動
1、引導幼兒對比觀察糖和水的顏色味道,分別是白與無色,甜與無味
2、將白糖放進水里輕輕攪動,慢慢的,糖不見了,白糖到哪里去了?
3、用吸管吸一口水,看看味道怎么樣?
4、再用鹽做一次實驗5、小結:水能溶解糖和鹽
(三)鞏固活動
1、討論還有哪些東西可以溶解在水里?
2、讓幼兒把老師提供的石頭,彩色塑料物件,洗衣粉等東西放在水里,過一會兒或攪動一下,看看哪些東西不見了?它們都到哪里去了呢?
3、提醒幼兒回家繼續做類似的實驗
科學活動教案11
活動理念:
剛入園不久的幼兒,情緒極其不穩定。特別是早晨來園的時候都會哭著進入幼兒園,早適應幼兒園生活的小朋友看到在哭的同伴就會安慰他們,有的還會對他們說,“你看看你,哭的眼睛都紅了,像個小白兔的眼睛一樣。”所以,我們在第一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安排了這樣的一個活動。
因為鏡子在我們的生活中天天用的到,孩子們對于鏡子都比較的熟悉。通過這樣的一個活動,可以讓孩子通過玩鏡子發現鏡子的特點,發現其中存在的奧秘;再有一點就是對著鏡子笑一笑,知道開心起來是多么的漂亮,鼓勵幼兒能夠開開心心的上幼兒園。新入園的幼兒在開展集體活動的時候,需要特別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選擇他們所熟悉的材料鏡子開展活動,更能夠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去探索發現的樂趣。
活動目標:
1、通過對鏡子的操作活動,使幼兒知道鏡子可以照人和物,會反光的現象。
2、激發幼兒觀察鏡子、探索鏡子奧秘的好奇心。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孩子在家自己準備一個鏡子帶到幼兒園。
2、大鏡子、各類不同類型的鏡子個一面。
活動過程:
1、照照大鏡子,激發幼兒參與活動興趣。
集體照鏡子,看看鏡子里的自己和朋友。
師:在鏡子里面你看到了什么?
2、看看小鏡子里的自己。
師:你們的桌子上也有一面小鏡子,請你們看看小鏡子,你看到了誰?你笑一笑,鏡子里的寶寶怎么樣?你裝出哭的樣子,鏡子里又怎樣?哭和笑誰漂亮?
幼兒看一看,玩一玩。
3、看看小鏡子里還可以看到什么東西。
師:小鏡子里能看到自己,還可以看到什么呢?現在請你們在鏡子里再看看,看到別的東西告訴我們大家好嗎?
4、激發幼兒好奇心和興趣
師:小朋友們知道為什么鏡子里面會出現很多很多的東西嗎?因為鏡子有反射的功能。
師:鏡子不但可以照出我們的樣子,還可以這樣玩:運用鏡子的反光將太陽光照進教室。
師:你們看那是什么?是誰幫忙把陽光照在墻上成一個圓圓的,可以到處跑的“球”?
請幼兒試一試。
提問:小朋友發現了,墻上的“球”形狀不一樣?這是什么原因呢?
小結:因為鏡子的形狀不一樣,所以它反射的形狀也不一樣。
5、活動延伸——更加神奇的鏡子。
玩不同的鏡子(哈哈鏡、凹凸鏡等),了解它們不同的功能。
活動反思:
活動開始讓幼兒自由的玩一玩,摸一摸、看一看、說一說,初步探索、感知了鏡子的特征。幼兒在這個過程中都非常的感興趣。對著鏡子做著各種各樣的表情和動作,但是讓幼兒說說你發現了什么的時候,幼兒還不能表達。
最后的“照鏡子”游戲活動讓幼兒模仿老師的動作,跟著老師的動作而變化,通過游戲體驗了照鏡子的快樂。
科學活動教案12
活動目標
1.嘗試用多種方式制造“彩虹”。
2.愿意與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選擇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
2.部分制造“彩虹”的材料:鏡子、淺盤、透明的圓珠筆筆桿、水、七彩顏料等。
活動過程
1.產生興趣。
――有個小朋友在雨過天晴的日子里看到過一條美麗的彩虹,可是它一會兒就消失了。這個小朋友感到很遺憾。他就非常想要一條屬于自己的彩虹。
――啟發幼兒為這位愛彩虹的小朋友想辦法。
2.人造彩虹的誕生。
――提供各種材料,引導幼兒想出各種方法嘗試制造“彩虹”。如:房間里的彩虹。在淺盤里裝上水,把鏡子斜放進盤子,然后對準太陽轉動盤子,使太陽射到鏡子上,調整鏡子的角度,“彩虹”就會出現在墻壁上。
一滴油彩虹。在一盤水上放一滴油,也會有產生“彩虹”效應,但這需要耐心調整觀看的角度。
筆桿彩虹。讓陽光通過透明的`圓珠筆筆桿射到白紙上,小心地轉動筆桿,白紙上就會出現“彩虹”了。
3.交流實驗結果。
――制造出“彩虹”后,請幼兒互相欣賞。
――引導幼兒與同伴交流,演示自己制造彩虹的過程。
――我們不僅幫助了那個小朋友,而且連我們自己也能輕松地擁有一條屬于自己的彩虹了。
活動建議
1.人造彩虹的制造方式多種多樣,應鼓勵幼兒大膽嘗試,使他們在自主的探索活動中體驗發現的樂趣。
2.若幼兒對制造彩虹的過程非常感興趣,教師可延長活動時間,允許孩子充分探究。
3.其他制造彩虹的方法:如在晴朗的日子里,背對太陽的方向,用噴霧器,能形成“彩虹”:將七種顏色的油畫顏料滴進水里,用小棍輕輕攪動,制造出自己喜歡的圖案花紋,將白紙平放靠近水面,使七彩顏料印到白紙上,晾干后成為彩虹畫。
科學活動教案13
【活動目的】
1、通過觀察比較,發現物體間的連接有的需要輔助物,有的不需要輔助物。
2、懂得不需要輔助物連接的物體的特殊結構,感受科學技術給生活帶來的方便,萌發科學興趣和對發明家的崇敬。
3、會用完整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的發現。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并尊重同伴的講話。
5、培養幼兒勇敢、活潑的個性。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各種拼插積塑、紙張、紙筒、塑料珠、布片、各種有連接的生活用品。
2、知識經驗準備:幼兒有一定的連接經驗。
【活動過程】
1、出示操作材料引入,引起幼兒探索的興趣。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材料,請小朋友玩玩連接的游戲,看看你是用什么方法將它們各自連接起來的。
2、第一次探索--對需要和不需要輔助材料的連接進行分類
(1)操作探索
師:請小朋友每一種材料都連一連,連的時候可以告訴身邊的小朋友,你是怎么連的。
教師重點引導幼兒在操作中感受需要和不需要借助輔助材料的連接。
(在這個環節中,幼兒主要是通過簡單的操作,感受物體間連接的各種方法。斯詠連接紙筒,他先是將夾子都夾在紙筒上,然后又拿了一個紙筒比劃著,比劃后他將夾子都拿下來,將兩個紙筒靠在一起,用夾子夾住,他就這樣一個紙筒一個紙筒連著夾成一串,他說:這是蜈蚣。
這個環節比較簡單,但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下一環節中的分類打下鋪墊。)
(2)經驗交流
師:請小朋友來說說,你連接的是什么物體,你是怎么連接的?
請個別幼兒介紹自己的連接經驗。
(在這個環節中我有意識地請了連接不同物體的幼兒與同伴分享自己的連接經驗,在交流中,幼兒知道了老師提供的紙筒、布片、紙片、珠子本身是不能連接的,需要借助輔助物,而夾子、回形針、別針、彩鏈等本身是可以連接的。)
(3)對不同的連接現象進行分類
師:我們在操作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有的物體連接需要輔助物,有的物體連接不需要輔助物,現在我們來分一分。
引導幼兒根據需要輔助物與不需要輔助物的連接現象進行分類。
(在此環節中,我引導幼兒進行分類,重點鼓勵幼兒說說為什么有的物體不需要輔助物就能連接,幼兒通過操作、觀察了解了不需要輔助物就能連接的物體本身的特征。如果這個活動直接引導幼兒進行分類,效果可能更好,能更直接地增加幼兒的經驗,幼兒在分類中能進一步感受不需要輔助物就能連接的物體特點。)
3、第二次探索--發現不需要輔助物連接處的特征。
師:今天老師還帶來了一些生活中的物品,他們需要找到自己的伙伴才能用,請小朋友幫幫忙,幫它們連接起來,使它們成為有用的物品。
(1)提出要求
A、連接時要認真觀察它們是怎樣連接起來,連接處藏著什么秘密。
B、把發現的秘密告訴小朋友和聽課的老師。
(2)幼兒操作探索
教師重點引導幼兒在操作中發現物體間連接部分的特殊結構。
(這個環節幼兒在操作中對物體連接處的秘密很感興趣,他們在連接時很認真觀察,奕馨小朋友對杯子與杯蓋進行連接很感興趣,旁邊的謝詩蕾發現了一個塑料杯中有一個過濾網,奕馨看到了也把過濾網拿過來,她比劃了半天,告訴我:"陳老師,這個網不能放在我的這個杯子里。"我問她為什么,她說:"因為杯子比較大,過濾網比較小,會掉下去。"在這個環節中,幼兒有的.將筆的各個零部件連接組合起來;有的連接風車;有的連接各種杯子……他們發現了很多連接處的秘密,在連接中,幼兒很高興地和老師、同伴交流著自己的發現。)
(3)幼兒分享自己的探索發現。
師:這些東西是怎樣連接的?
請個別幼兒向大家介紹自己的探索發現,鼓勵幼兒用完整的語言進行表述。
(由于幼兒在上一個環節中的操作探索很認真,所以在本環節中,幼兒的發言很積極,他們能將自己在連接中發現的秘密用連貫的語言告訴大家。)
4、在比對中提升連接的經驗
師:小朋友都發現了不同物體連接處的秘密,連接處的秘密一樣嗎?為什么杯子有的直接蓋上去,有的是螺紋的?是不是同樣在連接處有螺紋的物體都能連接起來呢?
(1)請個別幼兒對比操作,教師引導幼兒了解。
師:請一個小朋友來試試,這個瓶子的瓶蓋是哪一個呢?
請一幼兒從一堆瓶蓋中找出和瓶子相符的瓶蓋。
師:物體的連接是需要通過精密的計算和設計的,而且根據材料和用途的不同,它們的結構也有所不同,但都是為了方便。
(本環節我主要選擇用螺紋連接的不同物體讓幼兒比較,引導幼兒發現雖然這些物體都是有螺紋的,但是它們并不是都能連接在一起,而是還要通過設計,在大小、螺紋的疏密等方面的考慮,物體才能緊密連接起來。
但是,本環節由于考慮到時間關系,我自己操作。如果能讓孩子來操作,這樣效果會更好。)
(2)比較不同杯子的不同連接的不同便利
師:老師這里有幾個有杯蓋的杯子,請小朋友看看它們的杯口和杯蓋各是怎么連接的。
教師引導幼兒觀察杯子和杯蓋連接處的不同特征。
師:以前為了不讓杯蓋掉下來,杯子和杯蓋是用繩子綁的,而現在人們根據材料的不同將杯口的連接處設計成只要壓一壓或擰一擰,既牢固又方便。
師:小結:今天小朋友通過連一連、看一看,知道了我們人類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明了許多看似不起眼的小發明,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
(本環節我主要是引導幼兒比較不同杯子的連接變化,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出了自己的發現,發言十分踴躍。他們在討論中感受到了不同連接特點杯子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同的便利。)
6、活動延伸
教師拋出問題:怎樣解決剪刀給小朋友帶來的潛在的危險性;怎樣解決老師筆帽常常在使用后找不到的問題。
教師鼓勵幼兒向發明家學習,嘗試運用連接的秘密改進我們生活中需要改進的各種物體。
(延伸環節,我給幼兒布置了任務,保持了幼兒探索連接的積極性。)
【活動反思】
科學教育在幼兒園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于發展幼兒的認知能力、提高他們的思維水平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一個人在幼兒期形成的對周圍世界的探究興趣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會使他們終生受益。這次活動來源于幼兒園片區聯動的教研活動,在設計活動目標時我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所以對幼兒有很大的吸引力。回顧本次活動,有幾點體會。
一、教學有效性方面
1、選擇適宜的材料,激發幼兒探索興趣。
《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連接"是幼兒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現象,幼兒的生活用品、學習用品、玩具無一不是需要連接的,因此,我提供給幼兒的活動操作材料都是幼兒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各種物體:各種瓶子、杯子、筆、包裝盒、玩具等等。幼兒對這些材料的操作很熟悉。雖然這些物品的連接沒有什么難度,但是在活動中他們仍操作得興趣盎然,活動的積極性很高。
2、制定適宜的教學目的,教師做到心中有目標。
《綱要》指出:科學活動內容要從生活或媒體中幼兒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導幼兒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對科學家的崇敬。因此,針對"連接"這個活動內容,我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班級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制定了三條目的:①通過觀察比較,發現物體間的連接有的需要輔助物,有的不需要輔助物。②懂得不需要輔助物連接的物體的特殊結構,感受科學技術給生活帶來的方便,萌發科學興趣和對發明家的崇敬。③會用完整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的發現。
在活動中我能帶著目標去引導孩子進行連接操作,如:在第一個環節的探索中,教師的重點是鼓勵幼兒將各種物品連連看,從中發現了有的物體的連接是需要輔助物的,有的物體的連接是不需要輔助物的。雖然這個環節的操作比較簡單,但重點是讓幼兒通過這個環節的比較發現引發幼兒探索不需要輔助物的連接秘密的興趣。在第二個環節中,幼兒通過連接各種生活中的物體發現物體連接處的各種秘密。在第三個環節中,幼兒有了前兩次的探索經驗,教師的重點就放在引導幼兒通過比對,進一步感受到雖然連接處的秘密很簡單,但是我們人類在生活中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體現,有了連接處的小小發明,為我們人類帶來了很多便利。在教師的層層引導下,幼兒逐漸產生了對科學家的崇敬,愿意向科學家學習,學習他們刻苦鉆研發明的精神。
3、有效的指導語,是師幼互動的關鍵。
每一個環節的開始,教師都要設計好具有承上啟下、富于啟發性的指導語。幼兒雖然整個活動的環節比較多,但是在老師精心設計的指導語的啟發下,幼兒的關注點始終在探討不需要輔助物就能連接的秘密上,在教師的啟發性提問下,幼兒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大家的談論,說出了自己在探索中發現的連接處的秘密。雖然,后排的幼兒參與討論的積極性不是很高,但他們也很認真地在傾聽同伴的講述,整個活動氣氛非常活躍。
二、活動中的不足
雖然活動開展得很順利,但是還是留下了一些遺憾的地方。
1、教師在材料的準備上,考慮還不是很充分,應再多準備一些操作性強的物體,在引導幼兒進行比對時,應該選用一些對比比較明顯、需要幼兒反復比較才能連接的物體,這樣幼兒的探索會更具主動性。
2、教師在關注幼兒時還是比較關注眼前的幼兒,師幼互動中前排的幼兒做得比較好,由于后排的幼兒比較遠,班級常規又要求幼兒要坐在位置上,因此后排個別幼兒的參與更多的是傾聽老師與同伴的對話。這個問題在平時的教學中也經常出現,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老師進一步尋找有效的方法,使全體幼兒的學習主動性都能調動起來,學習更具自主性。
科學活動教案14
活動目標:
觀看蝴蝶花,愿意聽老師講述蝴蝶花的特征。
學說“ 蝴蝶花”
活動準備:
1. 教師準備多媒體,電腦等。
2. 蝴蝶的標本或者圖片。
活動過程:
1. 把幼兒集中在一起,準備讓幼兒認識蝴蝶花。
2. 歡看蝴蝶花。
教師打開課件,提問:小朋友們,你們都認識哪些花呢? … 今天阿,老師帶著小朋友一起來看一種花,名字叫做蝴蝶花. 接著打開課件,讓小朋友看幾組圖片后,引導二幼觀察花,請幼兒說說這花像什么呢? 提問: 小朋友呀看了那么多美麗的花你們覺得老師給你們看的花像什么呢?
出示蝴蝶的標本或者圖片,引導幼兒學說 “蝴蝶花” .先讓幼兒看一些別種類型的花,告訴他們這些花分別是什么, 集中小朋友的注意力接著出示蝴蝶花的圖片讓小朋友得到一定的認識,并學會說蝴蝶花.
引導幼兒觀察并發現蝴蝶花有各種顏色,如紫色、藍色、紅色、等.莖和葉子是綠色的。在出示一些蝴蝶的圖片,讓小朋友觀察蝴蝶和蝴蝶花到底是怎么樣的不同呢?等。
3.帶幼兒去戶外散步,找找其他的花,說說這些花的.莖、葉子是怎么樣的。
課后反思:
對與這堂課,我發現了很多不足也收到很多老師給我的意見和反饋,比如,我在第二個環節沒必要出示別的花,這樣反而讓小朋友亂了,這個環節可以去拿一盆假花讓他們欣賞,親密接觸。然后,在語言上有些不必要的話可以舍去,每看過一些圖片后可以讓幼兒思考了先,在讓他們記住這是蝴蝶花。在介紹蝴蝶花的時候也沒有介紹到蝴蝶花的特點,這樣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操作教具上我也有很多的問題,比如不能管自己,而忽略了孩子應該邊關注孩子邊操作,孩子集中力散了,可以突然聲音一輕可以抓住孩子的注意力。盡量把課件分析透徹,別思考過多不必要的因素。
科學活動教案15
活動意圖:
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而幼兒天生就是愛玩水的。在一次玩水的過程中,王利小朋友拿了一片落葉放到水池里,不一會兒聽她說“樹葉浮在水面上了,象只小船。”奇奇小朋友一聽,拿來了一根小樹枝放到水里,“咦,老師,我的小樹枝怎么沉下去了?”其他幼兒紛紛學他們樣,也很有興趣地玩了起來。并且有很多小朋友問:“老師,還有哪些東西放在水里會沉下去?哪些東西放在水里會浮上來呢?”
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同時為每個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不同觀點和經驗。因此,面對幼兒對物體沉浮所產生的濃厚興趣并結合《新綱要》,我們選擇了幼兒所熟悉的蔬果開展了這次科學探究活動。讓幼兒通過動手操作、實踐、交流,培養他們獲得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其探索欲望。
活動目標:
1、讓幼兒觀察蔬果,并感知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初步獲得有關物體沉浮的經驗。
2、學會用簡單的方法記錄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狀態。
3、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發展幼兒探索求知的精神。
教學重點:了解蔬果的沉浮現象。
教學難點: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活動準備:
音樂磁帶,四張桌上放有蘋果、香蕉、桃、荔枝、西紅柿、土豆等蔬果,四個水槽,托盤,記錄卡(卡上畫有大水杯,水杯上有水位線)和各種蔬果小圖片若干。
教學過程:
一、隨音樂逛“蔬果超市”導入
“今天呀,老師帶小朋友們一起逛一逛“蔬果超市”,看看超市里有些什么。”
“呀!小朋友們快來看,這里有好多水果、蔬菜。你們認識嗎?”
(讓幼兒自由討論)這時小朋友們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的在說它們的形狀,有的在回味它們的味道,有的掂量著它們的重量……
二、想一想,猜一猜
“假如我們把蘋果放到水里會怎么樣呢?”
“香蕉、西紅柿、土豆呢?”
這時小朋友們爭論起來,有的說會沉到水底,有的說會浮在水面上,也有的說會在水的中間。
“大家呀,各有各的想法,請把你們的猜想記錄下來。可以用老師為你們準備的`蔬果小圖片和記錄卡,按自己的猜想分別把小圖片擺放在水面、水底或水中間”。
(在開展活動之前,考慮到幼兒的能力水平,所以我們教師為他們準備了直觀形象的記錄卡和蔬果圖片。讓他們在不作任何提示下,運用已有的經驗進行猜想和判斷,并作記錄,為他們主動建構知識經驗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三、玩一玩,比一比
“這些蔬菜、水果放在水里到底會怎么樣呢?請你們把它們放到水里試一試。”
帶領幼兒到操作臺,讓他們自主探究,把各種蔬果一一放進水里,仔細觀察它們在水中的情況,然后在另外一張記錄卡上驗證記錄。教師則巡回觀察,適時指導,引導幼兒將實驗結果與猜想的結果進行比較,同時幫助他們在觀察沉浮現象時,正確運用“沉”和“浮”來表述。
(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體,真實地感受、記錄實驗的結果,驗證自己的解釋和猜想是否正確,從而不斷調整自己的認識,并初步懂得了要得出結論必須以客觀事實為依據。而且,這一環節也培養了幼兒的自主探究能力。)
四、講一講,議一議。
“現在我們小朋友都做過實驗了,并知道了結果,誰愿意把自己的發現講給大家聽聽?分享一下你的發現。”
(讓幼兒分別回答,這一環節很好地培養了幼兒樂于表達的行為習慣)
“這些蔬果,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來,真有趣。那么你們有沒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者是不懂的問題?現在可以提出來,我們一起探討一下。比如說,有的水果不沉下去也不浮在水上面而是在水中間呢?”
(讓幼兒自己提出問題,然后集體來解決。)
五、活動延伸
“這些問題我們小朋友都幫忙解決了,但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媽 媽一起想想辦法來解決,那就是怎么樣才能讓西紅柿沉到水底去,讓蘋果浮到水面來?”
(幼兒在玩耍中獲得了蔬果沉浮的經驗,他們自己提出的問題更引發了進一步探索沉浮現象的興趣。我們覺得,這樣的活動要不斷的開展、延伸下去。)
活動反思:
在本次活動的設計和開展過程中,我們為幼兒準備了充分的操作材料,使每一位幼兒都有參與的機會,同時通過讓他們自己動手操作來發現蔬果沉浮的秘密,并學會將結果記錄下來,這充分培養了幼兒自主探究的能力。也體現了幼兒的主體地位。在講一講,議一議這一環節,通過集體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又體現了師幼之間的互動,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互動,使他們真正體驗到發現秘密后的樂趣。
【科學活動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活動教案 科學活動教案中班03-08
科學活動教案科學活動教案怎么寫05-04
科學活動教案12-16
科學活動教案05-26
(經典)科學活動教案07-24
(經典)科學活動教案08-01
科學活動的教案11-15
科學活動教案06-12
精品科學活動教案 科學活動教案公開課04-11
科學活動大班教案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