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科學課教案1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科學課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科學課教案1
——第一課 杠桿的研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理解杠桿有3個點:用力點、支點、阻力點。有的杠桿能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過程與方法:用杠桿尺做實驗、收集并整理數據,分析認識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不費力的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意義,并意識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對杠桿尺進行研究
【教學準備】
杠桿尺、鉤碼、記錄紙(學生);杠桿類和非杠桿類工具3~5種。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活動:請問我們班有沒有“大力士”,誰能幫我把講臺抬起來,我的一枝筆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講臺實在太重了,搬不動,能不能利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這件事?
二、認識杠桿
1、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一種非常簡單的卻能很輕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桿。
什么是杠桿?——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們常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們科學地把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稱為“杠桿”。
2、示范用杠桿撬講臺。
3、板書分析杠桿的各個部分名稱和定義。
阻力點
用力點
支點
杠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
4、出示P4的兩張圖片:壓水井、蹺蹺板。
請大家在上面畫一畫,他們的三個點分別在什么位置
5、在展臺底下進行反饋交流。
6、分辨杠桿
觀察P4 P5的這些工具,說說哪些是杠桿,哪些不是杠桿?并說明理由(找一找三點)
三、研究杠桿的秘密
1、 剛才我們用杠桿輕松地撬起了講臺,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是省力的呢?
2、 對杠桿尺的構造進行介紹和使用方法
3、 教師問題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桿尺的左邊第四格掛上一個鉤碼,要使杠桿尺保持平衡,我應該在杠桿尺的右邊什么位置掛上幾個鉤碼 ?還有其他方法嗎 ?
4、 老師剛才是在左邊第四格掛了一個鉤碼,還可以怎么掛?那么右邊又應該在什么位置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尺平衡呢?
5、 請大家在小組內合作開展實驗,并且把數據記錄在P6上的表格內。完成實驗之后再把實驗數據進行統計:省力情況有( )種,費力情況有( )種;不省力也不費力情況有( )種。
6、 對所有的數據進行觀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況下,杠桿省力?
2)在什么情況下,杠桿費力?
3)在什么情況下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7、 教師進行總結:省力、費力、不省力不費力各情況的比較和分析。
四、收集數據步驟的反思
我們是按怎樣的方法步驟收集數據的?哪種方法更合理?
五、全課小結
小學科學課教案2
教學目標
1.通過對運動前后呼吸和脈搏頻率的對比,探究加強體育鍛煉的意義。
2.能準確地測試、計算、對比運動前后的心跳、呼吸次數及運動前后每分鐘吸入空氣、泵送血液的數量變化,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對比。
3.親歷模擬心臟舒張和收縮的活動過程,了解人體血液循環的原理。
4.嘗試對運動時心跳、呼吸頻率加快的現象做己的解釋。
教學準備
測試運動前后心跳、呼吸頻率的記錄表、水槽、血液循環器官的掛圖或多媒體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我們常說“生命在于運動”,對于這句話你是怎樣理解的?
2、師:運動與健康的關系很大。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運動與健康的關系。(揭示課題)
二、運動起來會怎樣
1.我們每個同學經常在運動,運動前后我們有什么變化?
2、我們都能感受到運動時心跳、呼吸會加快,但1分鐘內會加快多少次你知道嗎?怎樣做就可以知道了?
(1)怎么測心跳的次數?心臟位置在哪里?教師出示心臟位置圖。仔細觀察圖,再摸摸自己心臟的位置。
心臟位于胸腔之內,約2/3在身體正中線的左側,1/3在正中線的右側。心臟的大小和本人的拳頭相當。
(2)怎樣算呼吸一次?怎么測?
(3)1分鐘時間怎么看?(出示課件鐘表)
測心跳,可以測脈搏的跳動。測呼吸只要將手捂在鼻子下,感覺熱氣一次就算呼吸一次。1分鐘時間就看秒針從哪里開始,再回到那里,教師出示課件鬧鐘。
3.學生設計后分組活動:(要求:四人小組中兩人測心跳數,兩人測呼吸數)
(1)測試并記錄平靜時每分鐘的心跳和呼吸次數,把數據填寫在表格上。
(2)原地跳動1分鐘后,測試并記錄每分鐘心跳和呼吸次數。
休息時和運動(1分鐘)后呼吸、心跳次數比較
姓名:班級:實驗時間:年月日
狀態項目呼吸心跳
休息時次次
運動后次次
增加次數次次
(3)匯報、交流。
休息時和運動(1分鐘)后呼吸、心跳次數比較(學生匯報時用)
狀態項目呼吸心跳
休息時次次
運動后次次
增加次數次次
讓學生自己比較數據,說明什么?對不合理的數據作出。
三、為什么心跳會加快
1.模擬活動:心臟肌肉的力量。
同學們,你們想過沒有,為什么運動后心跳、呼吸會加快?
教師出示心臟跳動有關知識,見書P77,可以以課件形式出現
讀后提問:讀了這段話后,你知道了什么?
你知道心跳是怎么回事?(板書:心臟在收縮和舒張)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血液循環模擬器,指名演示血液循環模擬器的收縮和舒張,并請學生模仿,體驗心臟的力量。
2、心臟跳動是干什么?
猜一猜心臟舒張時血液怎么流的?心臟收縮的時候血液又怎么流?
師給各組一盆水,分組做血液循環的模擬實驗。
教師用課件演示心臟收縮、舒張與血液循環關系(板書:血液在全身循環)
3.血液不停地在體內循環有什么意義呢?
閱讀教材資料P77,說說血液循環有什么作用。教師借助課件說明。(板書:輸送氧氣、營養,排出廢物)
4.指導學生根據教材的數據來計算平靜時和運動時肺吸收的空氣和心臟泵送到全身的血液量。
平靜時和運動時吸進的空氣量、泵送的血液量比較姓名:班級:實驗時間:年月日1分鐘呼吸次數吸進的空氣量心跳泵送的血液量
(毫升)(毫升)
平靜時運動時
增加
注:按每次呼吸吸進500毫升空氣.每次心跳泵送70毫升血液計算。
5.匯報、交流。
平靜時和運動時吸進的空氣量、泵送的血液量比較1分鐘呼吸次數吸進的空氣量心跳泵送的血液量
(毫升)(毫升)
平靜時
運動時
增加
6、討論:
(1)運動時吸進的空氣和泵送的血液量都大大增加,現在你認為運動時人的呼吸和心跳為什么要加快?
(學生回答后,出示:因為人運動時能量需求增加,那么氧氣和營養物質也需要增加,運送氧氣和營養物質的血液就要加快流動
才能滿足身體各處的需要。所以運動后人的呼吸和心跳就要加快。)
(2)呼吸加快,心跳加劇了,血液流動快了,能量消耗大了,這對人體有什么好處?
出示訓練有素運動員運動時吸進的空氣量、泵送的血液量
訓練有素運動員平靜時吸進的空氣量、泵送的血液量
1分鐘呼吸次數吸進的'空氣量心跳泵送的血液量(毫升)(毫升)
平靜時1070004036000
得出:運動時吸進的空氣和泵送的血液量都大大增加,這能加快人體新陳代謝,加強呼吸肌和心肌的力量。(板書:運動能使新陳代謝加快,呼吸肌、心肌力量加強。)
四、:學了這一課后,你有什么收獲?
五、板書設計
運動與健康
心臟跳動
心臟在收縮和舒張
血液在全身循環
輸送氧氣、營養,排出廢物
作用:運動能加快新陳代謝,加強呼吸肌、心肌力量。
課后反思
運動對于健康的意義,學生認識不少,如果不上這節課,他們也能說出:“可以增強體質”“少生病”“延緩衰老”,等等。但這是他們從書本上或者別人的口中得到的,自己很少有這方面的親身體驗,或者說很少有意識地去體驗。這節課就是要學生通過一個個有結構的活動去體驗,去感受運動對心臟和其他器官的好處。這樣,才能使學生對運動與健康關系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
本課讓學生去體驗、去感受的有結構的活動主要有三個:第一是通過親身的運動測算出運動1分鐘后人的呼吸和心跳比平靜時多了多少次。使學生知道自己激烈運動1分鐘后呼吸和心跳會增加很多。第二是讓學生通過心臟模擬器心跳情形感受到心臟收縮的力量;第三是通過做血液循環實驗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心臟收縮、舒張時血液流動地情況。
由于一課時安排三個活動,且知識含量多,因此,如何在40分鐘內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成為本課教學的難點。
我試教了一個班級,結果拖課6分鐘,且是草草收場。怎么辦?根據試教情況,本著只要能達到教學目標的能精簡就精簡的原則,我對原有的教案作了五處修改:
第一,精簡了“引入”。原來的引入是通過講述一個人把一只兔子和鴿子從小在籠子里喂養,長大后,他把兔子和鴿子放出來,結果兔子跑不了多遠就死了,鴿子飛了幾圈后也死掉了,讓學生聽候談談自己的想法。意在引導學生得出缺乏運動就失去健康的結論。可是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想法是多方面的,這樣就要費時。為此,我改用“生命在于運動”這句話,讓學生談談看法,學生一般較快地說出能增強體質,延續生命等話語,教師就能順勢揭示課題,省時快捷。
第二是將原來專項教學心臟位置的的內容安排在測試心跳環節中,這樣教學自然又省時,不是為教心臟而教心臟,符合本課的教學目標要求。
第三是精簡了實驗表格。按教材要求本節課學生需填寫兩份表格,一份是記錄運動前后呼吸、心跳次數的,另一份根據運動前后心跳、呼吸加快次數計算出心臟多泵送了多少血液和肺部多呼吸了多少空氣。在填寫第二份表格時學生需將第一份表格數據抄在第二份表格上再計算,費時,且易搞渾學生。因此,我在第二次教學時就直接出示第二份表格,反正第二份表格中包含了第一份表格的內容。
第四是原來在測試心跳和呼吸次數時是讓學生自己看著課件上的鐘表數次數的,但學生完成人次參差不齊,教師就得等,浪費了時間。第二次教學時老師喊:準備——“瞿”,結束喊:“到”,同時結束。學生起跳都在原地站立跳,也省去了學生走來走去花費的時間。
第五是為節省學生翻書時間,我將樹上的有關知識語句直接用課件投視出來。
第六是為節省時間,考慮本課教學以學生體驗為主特點,每個問題一般提問不超3人次。
在精簡的同時,為能更好地讓學生體驗和感受到運動能增強人體機能的教學目的,我增加了心臟跳動、血液循環、血液運送氧氣營養物質到全身各處,全身各處的廢物隨血液排出體外的flash課件,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從第二節的教學過程看,在測試運動前后呼吸和心跳次數時,由于學生節外生枝,雖然測試的動作過程清楚,但講述環節還是不夠清晰。
為節省時間,對個別學生的精彩回答教師沒有及時予以,一定程度上傷失了學生的積極性。
小學科學課教案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巖石最終變成土壤。土壤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后沉積。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
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教學難點】
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為學生準備新鮮濕潤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鏟子、塑料盒、報紙、放大鏡、去掉上部的透明飲料瓶、鑷子、小棍、水、牙簽等。
教師演示:有關圖片和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整塊的巖石風化成碎石,碎石繼續變化就會變成越來越小的顆粒,這些顆粒又是怎樣變成土壤的呢?
2、學生猜測土壤是怎樣形成的。
二、尋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尋找一下吧!
1、觀察新鮮濕潤的土壤。(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把土倒在紙上進行觀察。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進行觀察?我們觀察到了什么?
小組觀察后交流,并做好記錄。
全班交流、匯報、小結。
2、觀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簽把土壤顆粒分開,借助放大鏡仔細觀察,土壤的顆粒大小一樣嗎?我們能描述它們的大小嗎?
小組觀察后交流,并做好記錄。
全班交流、匯報、小結。
資料閱讀:根據顆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類,最大的土壤顆粒是沙礫(小石子),其次是沙,接著是比沙還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這些統稱為巖石的微粒。沙礫(小石子)直徑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沒有辦法看清楚。
圖片或課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礫、沙、沙粉和黏土顆粒。
3、觀察土壤的沉積實驗。(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們發現了什么?
攪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靜置一段時間,我們又看到了什么現象?
土壤的沉積物分成了哪幾層?試著解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順序?再做一次驗證自己的想法。
小組觀察后交流,并做好記錄。
全班交流、匯報、小結。
4、延伸、小結。
土壤里還有我們沒有發現的物質嗎?(腐殖質、鹽分)
現在我們能解釋土壤是怎樣形成的了嗎?
三、土壤和生命
1、討論。
有人說: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我們怎么解釋這一觀點?
2、說說土壤和生物之間的關系?
四、課內閱讀,資料庫五、布置作業:
土壤和生物之間有什么關糸?
六、課外活動:
調查了觧農民為什么珍昔土地?
七、板書設計
小學科學課教案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峽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多種多樣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嶇不平的。
過程與方法:
觀察描述常見地形的特點。
會看簡單的地形圖,能在地形圖上指認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脈、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對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興趣,能自覺關注和收集相關的信息。
【教學重點】
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點。
【教學難點】
從地形圖中發現整個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點,知道并描述各種地形地貌的特點。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學生事先準備一些自己去過的地方的風景照片,有條件的學校為每組學生準備一份世界地形圖、中國地形圖。
教師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圖片或課件,世界地形圖、中國地形圖、家鄉地形圖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教師用課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問:你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從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嗎?你能說說它的地形特點嗎?學生回答,教師適當糾正并補充介紹地形特點。
2、你去過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來介紹一下呢?你可以說說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點,地形是怎樣的。
二、我們看到過的地形
1、學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紹該地方,注意說清楚地形地貌的類型,能簡單描述其特點。
2、教師補充介紹。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補充介紹,結合學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關圖片和課件,介紹各種地形地貌的特點。
平原:寬廣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較緩,由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組成;
高原:面積很大,地形開闊,周圍以明顯的陡坡為界;
山地:地勢較高,蜿蜒起伏,層巒疊嶂;
盆地:四周地勢較高,中間低平;
3、了解家鄉的地形。
我們的家鄉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點呢?
教師出示家鄉地形的照片或課件,學生回答后補充介紹,并填表板書。
地名:
地形:
特點:
4、小組交流,統計地形。
學生自己帶來的照片在組內交流,說出地形地貌的類型,簡單描述其特點,整理并做好地形統計記錄,完成上面表格。
5、匯報、小結。
三、觀察地形圖
1、引入。
剛才我們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幾張照片可以反映出我們整個家鄉的以及整個國家的地形嗎?我想光憑我們的照片是很難了解清楚的。整個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樣的呢?所以,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幾件禮物。請看!(教師出示世界地形圖、中國地形圖、家鄉地形圖)希望在它們的幫助下我們可以更好的了解(師板書課題: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觀察地形圖。
這三張地形圖雖然范圍不一樣,可是它們卻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你發現了嗎?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顏色所代表的意思嗎?
學生觀察并回答。
3、教師補充介紹地形圖的相關知識。
地形圖,是普通地圖的一種,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種正射投影圖。它用符號和顏色來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圖上都有比例尺和圖例。如深淺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別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終年積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淺不同的藍色表示各種深度的海洋……
4、小組觀察地形圖
從地形圖上我們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請以小組為單位仔細觀察世界地形圖和中國地形圖,交流并注意記錄從地形圖中獲得的信息。
5、匯報、小結。
四、拓展延伸
1、關于地球的表面,我們還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討論。
2、小結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會不會發生變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發生變化呢?下節課我們將繼續研究。
五、課后活動
收集有關地形地貌發生變化,特別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變化的資料,最好是文字加圖片。
小學科學課教案5
一、指導思想
依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貫徹落實“健康第一”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健體,掌握一些基本的健身方法。采用靈活多樣、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在教學中以學生
為主體,讓學生的思維、情緒、活動同教師的教交融在一起,使學生帶著愉悅的心情,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目標,發展學生敢于動腦,大膽實踐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新精神。
二、教材內容
本課的教學內容選用了滾翻教材中的《前滾翻》和游戲《障礙跑》。
三、課的組織、設想
本課結合教材內容采用故事情景的教學方法。 進入情景:在課的開始,教師以“小刺猬鍛煉”的故事對學生進行誘導,通過模仿動物和練習《健身操》發展學生的活動興趣。
情景展開(1):在滾翻教學中,展開“小刺猬鍛煉”故事情景,啟發學生創造各種玩法。把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利用小墊子進行各種自由滾翻、滾動、跨越障礙等練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想象力。
情景展開(2):教師及時捕捉住能做出“滾翻”的學生,通過他們的展示,將滾翻滲透于生活中,讓學生掌握自我保護的技能。
情景展開(3):引導學生學習“前滾翻”。練習中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出現的問題(如:頭頂觸墊子、團身不緊、雙腳蹬地無力等),通過教師示范、出示掛圖,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動作。在保護與幫助練習中培養學生團結協作,互相幫助,關心他人的優良品質。學生基本掌握滾翻的技能后,同伴之間相互評價打分,發揮小組評價和個人評價的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情景展開(4):引導學生進行游戲《障礙賽跑》。通過小動物歌謠提高學生的游戲興趣,培養學生遵守規則,尊重同伴的優良品質,滲透安全教育,鼓勵學生大膽創新,積極協作,勇于顯示個體的價值。情景結束:集休手拉手跳簡單跳躍動作以放松身心。
教學目標:
1、 樂于開動腦筋,表現自我,充分展示學生個性
2、在體育活動中有一定的觀察和模仿能力
3、在體育活動中表現出合作行為,培養創造能力
教學內容:前滾翻
一、導課
師:同學們,冬天來了,你們一定很喜歡 出去玩,對不對?
師:能告訴老師,你們想去哪兒玩嗎?
師: 今天,老師帶你們到動物園里玩一玩,看看動物園里的小動物是怎樣過冬的,好不好?
師:那我們就出發吧!你們一定要注意,到了動物園,一定要聽從指揮,注意安全!
二、設置情景
1、游戲一:穿過小樹林
學習目標:調動學生興趣
師領生跑步到森林,玩“穿過小樹林”的游戲,
師:同學們,我們穿過了這片小樹林,就要到動物園了,大家一定要愛護小樹林。
師:同學們,請注意啦,我們馬上就要進動物園了。師領頭穿過洞門(由兩位同學搭手成門),來到動物園。
2、舞蹈:健康歌
學習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師:動物園里的空氣好新鮮呀!同學們,我們來做做運動吧!(播放音樂,師領生跳舞:健康歌)
要求:氣氛活躍,心情愉悅
3、模仿小動物開運動會
學習目標:①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②培養想象能力及創造能力
③培養協作意識
師:跳完了舞,你們想和小動物們一起玩一玩嗎?現在,我們就來模仿一下小動物:看看小動物們怎樣開運動會的,好嗎?
師:我們分組進行,看看誰的想象力最豐富,模仿的最象最好,行不行?
師:我們現在開始吧!(師參與其中)(設想:龜兔賽跑、青蛙過河、老鷹捉小雞、青蛙跳遠)
要求: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
三、技巧:前滾翻
4、栽種人工草坪
學習目標:培養協作意識及竟爭意識
師:你們模仿的真像。現在,大家累了吧?一起到人工草坪上休息一下吧,不過,我們要先栽種好人工草坪,現在我們來比一比:哪一組栽種的最快最好。
師:草坪種好了,你最想玩什么呢,大家分組玩一玩吧!
設想草坪圖形:長方形、圓形等。
生:分組活動。(設想:有的在草坪上來爬去,有的在翻筋斗,有的在仰臥起坐,有的在練習劈叉,還有的在……)
要求:團結協作
5、熊大哥“翻筋斗”
學習目標:導入主題—前滾翻
師:大家瞧一瞧,這一組的同學在干什么?
生:翻筋斗
師:說對了,原來,他是我們的熊大哥,在學翻筋斗呢!就象“滾圓球”一樣,現在我們把墊子拉開,排整齊,也來學學翻筋斗吧!注意:兩人一組,自由組合,看誰滾得又圓又穩。生:練習團身滾動
師:巡回指導,提示學生能不能不抱腿滾動呢?
生:表演示范
師:表演的真好,我也來給你們表演一個。同學們,老師表演的好嗎?
生:好!
師:你們也來練一練吧,我相信你們比老師做得還要好。現在開始。
生:練習前滾翻;分兩組集體表演
師:你們表演的真不錯,我想和你們比試一下,好嗎?
生:好!
師:表演蹲撐前滾翻起立展體亮相。老師表演的和你們有什么不一樣?
生:開始動作、結尾動作不一樣
師:說得很好,同學們,你們有更好的方法和更漂亮的動作嗎?分組練一練,看哪一組的動作最優美,最有特色?
生:練習,集體展示,個別展示
四、放松活動
師:大家玩累了吧:我們來放松一下(意念放松),準備回家吧!
意念放松指導語:
1、請慢慢閉上眼睛
2、 我感到很放松
3、我的雙手感到沉重和放松
4、我的手臂感到沉重和放松
5、我的`雙肩感到沉重和放松
6、我的雙手、手臂、雙肩全部感到沉重和放松
7、請慢慢睜開你的眼睛
師:同學們,你們放松好了嗎?
生:放松好了
小結:同學們,今天,看了大家的表演,我對我們班同學有更深的了解,你們聰明、伶俐、活潑、好動,希望你們在以后的學習中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
五、師生再見
反思:
這節課有多處不足。1,天氣比較熱,影響學生情緒,
2,組織不嚴密,表現在準備部分,、我把熱身倒過來了,應該活動身體各部位,做頭、腰、雙手、腿的動作。課上是先進入第一個環節,讓學生自主在墊上做滾翻動作。
3、沒有及時運用激勵機制,做得好的與做得不成功一個樣,
4、沒有跟生活聯系起來。只讓他知道怎樣滾,不顧怎樣用到生活中,因讓學生明確前滾翻粉是體育鍛煉的一種途徑。通過這個途徑可以發展學生的柔軟、靈敏、協調素質務基本活動能力,促進個性心理的發展。教案的設計基本結合學生的知識,自編了動物及游戲,這樣提高了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動腦思考的能力,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了和諧發展,體現了新課程健康第一的理驗。
小學科學課教案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技術設計具有一定的程序;技術設計需要運用科學概念、相互交流和執行程序。
過程與方法:
設計和制作小賽車。
情感、態度、價值觀:
關系科技新產品、新事物,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好處;發展對技術設計和動手制作的興趣,激發創新精神;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勞動成果。
【教學重點】設計制作小賽車。
【教學難點】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好處。
【教學準備】學生準備:制作小賽車的材料和工具。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各種車的圖片,提問:請你說一說這些車的設計有什么特點?
2、學生介紹。
3、揭題:我們也來當當小工程師,設計制作一輛賽車。
板書:設計制作小賽車
二、工程師怎樣設計賽車
1、提問:真正的賽車是怎樣的呢?
出示“真正的賽車時速要達到300千米以上,同時要盡量做到平穩、安全。”
和賽車的.圖片。
2、提問:這輛車的哪些設計特點符合上面的要求?
3、學生觀察、討論。
4、交流匯報。
(1)輪胎很寬,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
(2)設計力量大的發動機。
(3)車身重心很低,輪與輪之間的距離較寬,行駛穩定。
(4)車身流線型,阻力減小到最低。
三、設計我們的小賽車
1、過渡提問:由此可見,工程師是如何設計賽車的?
2、我們設計小賽車要考慮哪些問題呢?
3、出示挑戰任務
(1)車身長不能超過25厘米;
(2)用橡筋或氣球作動力;
(3)行使的路程要盡量長。
4、學生討論設計方案。
四、制作、展示我們的賽車
1、學生根據設計制作小賽車。
2、測試、比賽。
五、小結
六、板書設計
七、教后記
小學科學課教案7
教學目標:
1、能通過多種方式獲得植物生長過程和變化的相關信息。
2、能按照植物種植方法的提示種植選定的植物。
3、能根據公式計算種子的發芽率。
4、能搜集如何給植物施肥的資料。
重點:指導學生親自播種一種植物,并設計制作記錄植物生長的表格。
難點:指導并鼓勵學生堅持持久地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
教學準備:
花盆、花鏟、植物種子、熱水、冷水、泡種子的小盆、放土壤的其他容器。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師:課前老師讓大家搜集了了解一些植物的生長過程,都帶來了嗎?你是用什么方法搜集到的?
2、教師小結:搜集資料可以利用上網查詢、利用聲像資料查詢、想有經驗的菜農請教等方法。
(二)學習新課:
1、種茄子。
(1)師: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看來,我們光說還不行,還需要同學們親自來實踐!你們小組商量一下,種什么好呢?
(2)確定種植的植物,并明確小組內的分工。
(3)師:種植需要哪些步驟?
(4)選擇合適的.工具,種植植物。
2、測定種子的發芽率。
(1)師:通過這段時間種植植物,你們有什么發現?
(2)學生匯報,有的小組活的比較多,有的比較少。
(3)師:怎樣確定哪個小組的種子發芽率高?
(4)學生匯報測定。
3、給茄子準備“營養”。
師:人的生長需要營養,茄子的生長也需要營養,讓我們給茄子準備一些營養吧!
4、記錄茄子的一生。
師:想一想,茄子的生長過程可能是什么樣子的?可以采用哪種方法記錄茄子的生長過程?
師:同學們一定要堅持進行長期不懈的觀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不能半途而廢。
5、教學反思:
小學科學課教案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是活的植物,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是有生命的物體。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真正的觀察應該是有目的的,制訂觀察的方法和步驟有利于觀察的進行。
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借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的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用簡單的詞語記錄觀察的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從圖片上獲得的信息是有限的,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的認識。
發展觀察大樹的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的生機勃勃的感受。
在觀察過程中,培養與他人合作的習慣。
【教學的重點】了解觀察的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的難點】對大樹的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
【教學的準備】
分組材料:一些觀察用的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引言
1.校園里、大路旁、山坡上……到處我們都能看到植物,同學們對校園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讓我們從身邊的熟悉植物——大樹開始觀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樹
1.教師講解:這是一幅梧桐樹的照片,請大家仔細地看圖,你能發現有關這株梧桐樹的哪些特點?(你能發現幾點?)
2.學生匯報:從圖上看大樹,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細傾聽,并大膽說出新的發現,同時區分哪些是真正從照片上獲得的信息。)
三、回憶中的大樹
1.教師引導: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們從照片上發現的東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經看到過的大樹與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樣嗎?
2.學生匯報:回憶我的大樹,我曾經看到過什么?
3.教師激趣:同學們的匯報內容真豐富,有的內容大家都看見過,有的內容有人還從來沒看見過,而有人可能從來都沒真正看過一棵大樹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細細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樹嗎?
4.學生交流: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樹?(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內容!會不會也有樹瘤?是不是也有小動物?是不是還有其它東西?)
5.教師總結:這樣帶著目的去仔仔細細看大樹的時候,我們的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6.學生小組交流并匯報:如果現在來到一棵大樹下,我想觀察什么?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的內容?
四、觀察真正的大樹
1.交流:教師引導孩子們交流在頭腦中制訂好的觀察大樹的個人計劃。(觀察內容、觀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動:現在讓我們一起去觀察一棵真正的大樹,我們肯定有更多的發現。同時把觀察到的信息,用簡短的詞語記錄下來。(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老師帶學生按計劃開展真正的實地觀察活動。)
3.評價:回教室后每小組互相欣賞各自的觀察內容,說說從不同的記載中如何體會到觀察的大樹是一個生命體。同時推選一位同學的記錄單張貼于科學活動專欄內供大家欣賞,其它同學的記錄單上交給老師閱讀欣賞。(張貼的記錄單要有典型特色。)
4.總結: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獲得了這么多的信息,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發現了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觀察更多的樹呢?請在課外繼續觀察不同的樹。
小學科學課教案9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學生要知道產生影子的條件:光源、遮擋物和屏,且遮擋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間。
2、明白判定光源的標準:正在發光而且是自己發出的光
3、物體影子的長短、方向隨著光源位置、方向的改變而改變;物體影子的大小與物體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物體影子的外形和光源所照射的物體側面的外形有關
4、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們生活中很有用處
過程與方法
1、做光和影的實驗,并將觀察結果準確地進行記錄
2、根據實驗結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擋物、影之間的關系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事物之間的變化是有聯系的,也是有規律的。
2、在實驗觀察中養成嚴謹、細致、實事求是的態度
二、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手電筒、4開的白卡紙、長方形的小木塊、鉛筆、尺子
三、教學重、難點
探究影子的特點
四、教學過程
1、引言:
光,我們都很熟悉.那么對于光,我們也很陌生.我們知道它是怎樣傳播的嗎?它有哪些特性?它在現代科扙技中哪些應用?現在就讓我們進入奇妙的光的世界吧!
2、關于影子產生的條件
1)誰玩過影子的游戲?我們怎樣才能看到物體的影子?(可認讓同學和演示)
2) 師生共同研究影子產生的條件有哪些?,
3)在實際操作、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學生知道影子的產生不僅需要陽光、擋光物體,還需要屏(墻面、地面等)
3、關于“光源”的教學
1)影子的產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體能發光呢?學生列舉
2)引導學生進行分類,自己發光和反射其他物體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電燈這樣可以自己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 光源分人造光源如電燈和自然光源如陽光、電光等。
4、影子的特點
1)在剛才的影子游戲中,我們除了知道影子產生的條件外,還有什么發現嗎?
2)我們再通過下面實驗繼續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明白實驗的方法、步驟和要求。
3)教師著重提示、演示第一個實驗
4)分組實驗,先在屏上畫下影子,最后再畫到課本上相應的地方
5)分組匯報,交流實驗過程, 得到下面3點:
1、影子會隨著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2、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距離的關系……
3、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側面的關系……
5、本節小結:
1)引導學生回顧:我們今天學了光的哪些知識,發現了什么規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戲,驗證一下我們發現的這些規律。
影子產生的條件:不僅需要陽光、擋光物體,還需要屏(墻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發光,而且是自己發出的光。
影子的特點:1
1、影子會隨著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2、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距離的有關。
3、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的側面有關。
六、作業設計
1實驗:觀察和測量自己的影子,完成下表
早 上 中 午下 午
太陽在( )丶方太陽在( )方太陽在( )方
影子在( )方影子在( )方影子在( )方
我的影子長( )厘米我的影子長( )厘米我的影子長( )厘米
小學科學課教案10
教學目標
1.積極參與討論,初步掌握調查記錄食物的方法
2.能通過簡單的統計分析,發現我們一天所吃食物的問題和規律
3.能用多種方法對食物進行分類。
4.發展學生的科學觀念:用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把食物分成不同的類以及科學分類的觀念
教學重點:通過記錄、統計,發現我們一天所吃食物的規律和問題
教學難點:食物的科學分類
教學準備:一天的食物記錄紙、實物投影儀。
一、導入新課:
談話導入:今天很高興能給同學們上課,我們這兒有個習慣,碰到熟人都會問:“吃過了嗎?”來打招呼,老師也想和同學們打個招呼:“你們早飯吃過了嗎?“那你們早飯吃了幾種食物啊?” 你們早飯就吃的'很豐富,相信昨天一天吃的就更加豐富了,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嗎?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我們一天的食物(出示課題)
二、探究活動:
活動一:記錄一天的食物
1、師:那么我們一天要吃多少種食物呢,要研究這個問題
我們首先要把昨天一天吃的食物記錄下來,想一想應該怎樣記?
2、提示記錄要求:記錄要實事求事,不要遺漏。
按早餐、中餐、晚餐、其他來記錄,小組分工每人記一個。像肉包子這種食物記作肉和面粉2種食物。不會寫的可以用拼音。統計出小組內一天共吃了幾種食物。
(學生記錄、老師巡視)
3、交流:哪個小組先來交流一下你們昨天一天的食物?(投影展示2個小組的食物)
問:通過剛才的交流你們有沒有發現每天吃的食物有沒有規律和問題?
小結:我們一天要吃幾十種食物,一天中吃的最多是米飯、水等,每餐都吃的是米飯。
活動二:給食物分類
1、整理食物,提出要求:剛才我們發現一天的食物中有很多的相同食物,我們把這些食物整理一下好嗎?請小組邊討論邊把食物記錄表格上,每張卡片寫一種食物,把字盡量寫得大一點、工整一些,看哪一組最先完成?邊整理邊討論怎樣交流才能讓其他同學聽清楚?
2、學生分組整理、討論。
3、一小組上前嘗試匯報交流(把食物貼在黑板上)說說理由
4、師:剛才的小組把食物分成了幾類,用分類的方法對食物進行統計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分類關鍵是什么?(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教師指導)
5、師: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確定一個分類標準,對食物進行分類。
6、再次匯報交流,請用不同分類方法的小組匯報,師適時補充板書
7、小結:我們給食物進行分類可以有多種方法,可以按個人的喜好分、食物的結構分、按味道分、按食物的來源分、可以按生活習慣分等,不管怎樣分,只要在同一次分類的過程中保持分類標準的統一性都是可以的。
8、再次分類:看書,教師要考考你們,植物類的食物和動物類的食物你們還可以怎樣進行分類。
三、總結:
通過記錄一天食物和給食物分類,現在你們還有什么問題想了解或研究的呢?(學生回答后出示思考:我們從食物中獲得了哪些?)
(如果有時間還可以請其他小組的上來補充黑板上匯報不一樣的食物,把它們按分類標準貼上去。)
板書設計:
一天的食物
小學科學課教案11
教材分析
(一)背景和目標
在前一課,學生在使用工具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已經初步認識了什么是簡單機械。從本課開始,學生將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認識杠桿、輪軸、滑輪及斜面等幾類簡單機械。本課將專門引導學生認識杠桿,并通過實驗研究發現杠桿省力與不省力的規律。
在生活中,使用工具來完成一些事情的經歷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紙、用老虎鉗夾斷鐵絲、用螺絲刀擰螺釘、用鑷子夾東西,等等。會使用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經驗的積累,學生們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沒有思考過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課的教學將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歷,分析使用撬棍的過程,觀察撬棍工作的特點,從而認識杠桿類工具。
杠桿這類簡單機械可按省力情況分成三類: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省力杠桿的特點是: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費力杠桿的特點是: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的特點是: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等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
通過杠桿尺開展實驗研究活動,我們要讓學生初步認識到杠桿是省力還是不省力與它的三個點之間的距離有關,并在探究中認識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性,發展利用數據來說明問題的`能力。
學情分析
學生的科學認知能力有限,對于一些科學術語及在生活中的聯系掌握比較少。另外,學生對于科學實驗的操作比較少。組織教學上學生整體素質較差。
教學目標
1.明確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杠桿省力;反之杠桿費力。如果兩個距離相等,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2.在杠桿尺的探究活動中,發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
3、激發對生活中杠桿應用現象的探究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對杠桿尺的探究,發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
教學難點:深刻理解省力和費力杠桿的科學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應用。
小學科學課教案1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力的大小可以測量;彈簧測力計是測量力大小的工具。它利用彈簧“受到的力的大小和彈簧伸長長成正比”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單位是“牛”克力。
過程與方法: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制作簡易的橡皮筋測力計。
情感、態度、價值觀:樹立細致、有步驟工作的態度。
【教學重點】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
【教學準備】彈簧測力計、鉤碼、橡皮筋、回形針、長條形硬紙板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今天要和大家一起來認識一件非常重要的測量工具,我們要比一比誰最會提出問題,發現問題。
2、出示《我們的小纜車》的記錄表,提問:在這個表格中,我們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
3、提問:那么2個、3個、5個墊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們能不能測量出來?
4、揭題:測量力的大小
二、認識彈簧測力計
1、學生交流匯報:用彈簧測力計
2、提問:彈簧測力計你見過嗎?讓我們一起來見見它。
3、課件出示:彈簧測力計。引導:請你仔細觀察,你能從彈簧測力計上獲得哪些信息?
學生觀察各小組的彈簧測力計:提環、指針、刻度板、掛鉤
1牛=100克力
三、使用彈簧測力計
1、教師出示彈簧測力計
引導語:剛才我們通過觀察認識了彈簧測力計,那你用過彈簧測力計嗎?你會用它來物體的重力大小嗎?
2、學生嘗試使用測量一個砝碼的'重力大小。
3、匯報測量數據,發現問題,引出如何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出示:
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重力時因注意:
(1)拿起測力計,先檢查指針是不是在“0”位置。
(2)讀數時,視線與指針相平。
(3)測量的力不能超過測力計刻度標出的最大數量,因此要先估計重力大小。
4、用彈簧測力計測量身邊物體的重力,并記錄在78頁表格。
5、交流匯報
6、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拉動文具袋的力。
四、制作彈簧測力計
1、討論制作方法
2、如何畫出測力計的刻度
五、小結
六、板書設計
小學科學課教案1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接觸面發生摩擦,會產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摩擦力的大小和物體的重量有關。
過程與方法:測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測、設計實驗檢驗摩擦力與接觸面和重量的關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對比實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認真實驗、根據數據得出結論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用實驗檢驗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和重量的關系
【教學難點】做摩擦力大小的對比實驗
【教學準備】彈簧測力計、線繩、供拉動的小物品若干、紙盒、載重物、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一塊
新輪胎和舊輪胎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了解學生原有水平
1、出示輪胎紋路圖,提問:看了這兩幅圖,你想到了什么?(防滑、摩擦)
2、引導:你所知道,什么叫摩擦?
3、感受摩擦力,用手在空中滑動,再用手在桌面拖動,說說你的感受。
4、引導:這種阻礙手運動的力就是摩擦力
揭題:運動與摩擦力
5、提問:關于摩擦力,你認為可以研究它的哪些內容?
二、測量摩擦力的大小
1、提問:一個物體摩擦力的大小可以怎么測量呢?
2、學生交流、討論
出示:我們用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一個物體,剛好能使這個物體運動起來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3、測量鉤碼、筆袋等物體的摩擦力。
4、推測: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
三、摩擦力大小和接觸面狀況的關系
1、提問:請你推測,物體的`接觸面狀況會對它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響?
學生推測:接觸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2、你能用實驗證明嗎?提供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
學生結合81頁表格設計實驗
3、學生實驗、記錄
4、交流匯報、得出結論
四、摩擦力大小和物體重量之間的關系
1、推測物體重量對它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響?
(提示:在上面的實驗中,其它條件不變,改變物體的重量,觀察測力計的示數。)2、設計對比實驗
3、學生實驗
4、交流匯報、得出結論
五、小結
1、提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發現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關系?
2、提問:物體受到的摩擦力大小除了和物體的接觸面和重量有關系外,它的大小還可能受什么因素的影響?
六、板書設計
七、教后反思:
小學科學課教案14
一、創設情境
師:小時候我們的食物是母乳,是媽媽的乳汁哺育我們的身體成長。現在,我們的身體越長越高,活動量也越來越大,母乳已經不能滿足我們對營養的需求,我們開始吃各種各樣的食物。
師: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天的食物。(板書:一天的食物)
師:同學們,要探究一天的食物,首先需要我們做的是什么?
生:記錄一天的食物。
師:怎樣記錄呢?
生:按一日三餐來記錄。
師:老師給大家提出了具體的記錄要求,請看大屏幕。(出示CAI:記錄一天的食物)
師:請大家一起閱讀要求的。
生:1.思考記錄的方法。
2.按思考的方法進行記錄。
3.交流,記錄:
★一天中你吃了多少種食物?
★吃得最多的是什么食物?
★每餐都吃的有哪些?
師:在第三點上,老師作個說明(每個同學獨立的統計出一天所吃的食物的數量,從記錄中發動吃得最多的食物和每餐都吃的食物。當你記錄完整后,把你的結果向小組長匯報)。
師:同學們,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二、記錄一天的食物
師:好,以上周星期天為例,請同學們按要求進行記錄活動。給大家8—10分鐘時間。
(評:根據我校寄宿制的特點,我選擇了以星期天為例讓同學們進行記錄,這樣學生在記錄中肯定會出現很多疑問,比如零食算不算,飲料算不算等,但這正是我期待的結果。)
提示:在記錄過程中,如果有個別同學不清楚的,請看大屏幕上的要求,并按要求逐一完成記錄活動。
教師巡視。
師:下面開始匯報。(出示實物投影---全班的食物統計表)
生:(第一小組)我們小組共吃了119種,最多的吃了21種,最少的.吃了19種,平均吃了17種。每餐吃的食物有米飯,吃得最多的食物有肉,米飯。報告完畢。
生:(第二小組)我們小組共吃了85種,最多的15種,最少的8種,平均吃了12種。每餐吃的有米飯,吃得最多的也是米飯。報告完畢。
生:(第三小組)我們小組共吃了82種,最多的吃了14種,最少的6種,平均吃了12種。每餐吃的是米飯,吃得最多的是肉。
生:(第四小組)我們小組共吃了130種,最多4種,最少5種,平均每人每天吃16種食物。每餐都吃的是米飯,吃得最多的是米飯和肉。
(針對第四小組的匯報,不少同學在下面議論,還有同學直接提出了疑問。)
師:請再把你們小組吃得最多的數量和最少的數量匯報一遍。
(第四小組的同學還未回過神,第五小組就開始匯報了。)
(評:同學們發出了疑問,不但說明學生在認真傾聽,而且還在動腦思考。)
生:(第五小組)我們組共吃了77種,最多的種,最少的種,平均種。最多的是米飯和肉,每餐都吃的是米飯。
生:(第六小組)我們組共吃了127種,最多的吃了21種,最少的是13種,平均吃16種,吃得最多的是米飯,每餐都吃的是米飯和肉。
師:請看統計表,根據我們每個組每天吃食物的平均數量,估算出我們班平均每天吃多少種食物?
生:12種~14種。
師:請再看統計表,每天吃得最多的吃了多少種食物?
生:是第一組和第六組,都吃了21種。
師好,請這兩組的吃得最多數量的同學匯報。
生:略。
師:請同學們看第四組的數據統計,你們有什么疑問嗎?
生:有啊!
生:他們組的最多的是4種,最少的是5種。
師:這說明了什么?
生:他們小組的合作學習不認真!
師:第四組的同學找找原因。
師:請同學們再通過比較,吃得最少的是哪個組的?多少種?
生:匯報(略)。
(評:我只選取了最多和最少的數量的同學進行了匯報,來處理記錄中同學們出現的疑問。對于第四組的數據,其實在剛匯報過程中我就進行了及時的追問,但匯報的同學沒及時發現他們在記錄過程中出現的疏忽,所以我就放在這里了。)
三、給食物分類
師:這么多的食物,我們能給食物分類嗎?分類在原來的學習中我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經驗,比如在第一單元《電》的學習中,我們就給絕緣體和導體分類,
師:今天我們給事物進行分類,怎樣分類呢?
生:可以從食物的顏色來進行分類。
生:可以從味道來進行分類。
生:可以按營養來分類。
師:好,無論從顏色,味道等來分,這些都是我們給食物分類的方法。我們按一定的標準來給食物分類。請看大屏幕,出示具體的要求。
師:請同學們閱讀要求。(給食物分類)
生:1.確定按什么標準給食物分類。
2.按確定的標準標準進行分類。
師:以每個小組記錄的星期天的食物,按你們小組確定的方法進行分類,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師:分類活動開始。
師:匯報。(先匯報出分類標準,再舉例)師板書/
生:(第一小組)我們是按葷食,素食來分的。
生:(第二小組)我們也是按葷食和素食來分的。
生:(第三小組)我們是按味道來分的。
生:(第四小組)我們也是按葷食和素食來分的。
生:(第五小組)同第四小組。
生:(第六小組)我們也是按葷食和素食來分的,
師:老師在巡視的時候,看你們小組還還按另外的一種標準進行了分類的嗎?
生:是,我們還按喜歡和不喜歡進行了分類。
師:我們來看看這些分類方法是否恰當,是否完善?
師:我們就先聽聽第六組同學的意見,好嗎?
生:我認為不完善。比如我舉一種食物,肥腸粉,有的同學喜歡吃,有的同學不喜歡吃,這就很容易造成矛盾。
師:因為個人的口味不同,不能明確的把某種食物歸為喜歡吃的或不喜歡吃的,是根據各人的喜好,對嗎!
生:對,所以我覺得這種分法不完善。
師:好,我們再看其他四個組都是按葷食和素食來分的,我們看看第三組按味道來分,這種分法又是否完善呢?
生:我們分了甜味,咸味和辣味。
師:好,請同學們思考,他們的這種分法是否完善?你們有什么疑問提出?
生:我認為熱狗不該分在辣的這一類。
師:這是以為在熱狗上加了辣椒。這樣就會改變他的味道了。
師:夏天到了,我們每天都得攝入大量的水。水是什么味道的呢?
生:甜
生:酸
生:我們觀察過水,應該是沒顏色,沒味道。
師:我們通常攝入的純凈水是沒味道的.。
師:這種分法完善嗎?
生:還是不太合理!
師:我們再看其他四個組都是按葷食和素食來分的,請舉例。
生:火腿腸,蝦,牛肉等都是葷食;菠菜,黃瓜,土豆,豆芽是素食物。
師:火腿,蝦,牛肉都來源于哪里?
生:動物。
師:黃瓜,土豆呢?來源于哪里?
生:植物。
師:我們說,按葷食和素食給食物分類,是從食物的來源分類的。
師:老師再給大家介紹另一種分類方法,是按人們的生活習慣來分。比如:有的同學匯報的蔬菜,水果,面食,糧食,還有我們每天可口的菜肴,有各種各樣的調味品等。
師:這兩種分類方法是最常見的分法,也是相對較完善的分類方法。
四、分類方法的應用
拓展:我們看餐廳第六周的食譜(出示)
師:第一,二,三組按食物的來源進行分類;第四,五,六組的同學按人們的生活習慣進行分類。
學生活動,匯報。
生:我們這組來源于植物的食物有米飯,白菜,豆腐。還有豆芽;來自動物的有蒸排骨,甜椒肉絲,燒牛肉…。
師:像土豆燒牛肉,甜椒肉絲等,還能不能再細分?
生:能,土豆,甜椒是素食物,牛肉和肉絲是葷食。
師:我們再一起看看其他組的分類情況。
生:米飯,粥,饅頭是屬于糧食;牛奶,雞蛋屬于營養品;
師:不錯!從今天的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出,食物中蘊涵的學問豐富嗎?
生:豐富。
師:是的,比如我們分的植物類食物還可以分為哪些?動物類食物又可以分為哪些?這也是教材第39頁提出的討論題目,留給大家課后完成。
五、延伸
師:請同學們去留心我們學校餐廳的每周食譜,都是精心配制的營養餐。為什么說是科學,合理的營養餐呢?在我們的生活中,同樣是一日三餐,有的人吃出了健康,有的人卻吃出了疾病?這些都是和食物有關的話題。同學們可以去咨詢生活老師,也可以去查閱相關資料,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繼續進行有關食物的探究活動。
六、結束
師:今天的課就到這兒,下課!
小學科學課教案1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的整體形態一般由樹冠、樹干、樹根組成,樹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
樹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過程與方法:
用各種方法觀察一棵樹,描述一棵樹。
用簡圖描述樹的整體形狀。用拓印樹皮的觀察樹干。
用實物來補充語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的現象,能繼續關注樹木的變化。
【教學重點】能嘗試通過對樹有序的觀察描述和比較后指向樹木作為生命體的特征。
【教學難點】比較討論樹木的相同之處。
【教學準備】
校園中選定一些大樹供各小組觀察所需,同時為各小組準備:一張觀察記錄紙,一支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觀察樹木的方法
1.總任務:分小組進行觀察,每個小組盡量觀察不同的樹木;小組內要分工明確,每個人要有觀察任務;描述一棵樹,完成一篇觀察筆記。
2.分任務:我們所要觀察的`樹長在校園的哪個地方?我們怎么按順序來觀察一棵樹?(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
3.交流:我們可以用哪些新的觀察方法來觀察新的內容?(畫簡圖、測量樹干粗細、聞樹葉、看果實、拓印樹皮、撿拾標本、對比法……)
4.比較:我們能比書上的觀察記錄記得更好嗎?(先用簡單的詞語記錄下來,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觀察筆記。)
二、觀察記錄一棵樹
1.從遠處觀察整棵樹,我們怎樣記錄?(樹冠形狀、樹的高度等)
2.從近處有序觀察樹的各個部分,我們會有哪些新的發現?
生:這棵樹真大!看看我撿到的樹葉和果實。這是樹的果實。這是我的樹皮拓片。
(拓印樹皮圖案的方法:把白紙緊壓在樹干上,先用手指在紙上反復按壓,再平捏蠟筆在紙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顏色。)
3.讓我們一起來把觀察到的內容記錄下來吧。要寫出觀察的時間、地點、小組成員。要按觀察的順序來記錄。最好能貼上收集到的實物標本。
三、整理我們的觀察記錄
1.整理:分小組根據觀察記錄整理成觀察筆記。
2.描述:分小組描述一棵樹:這是我們組的觀察記錄,能猜出是校園里的哪一棵樹嗎?
3.比較我們的觀察記錄,思考、交流:
我們觀察了哪些樹?這些樹的生長需要什么樣的條件?
不同的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總結:通過深入討論,我們發現了這么多的大樹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請選定一棵你喜歡的大樹,在課外繼續觀察它,它會怎樣變化?把你的意外發現都記錄下來,同時把精彩的發現張貼于科學學習欄目內。(對總結的內容須得從學生實際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學生能發展到什么程度就總結到什么程度,書上總結內容僅作樣本供參考。)
樹的不同之處: 樹冠有大小 樹干有粗細有的樹皮光滑,有的粗糙 結的果實不一樣 葉片不一樣 ……
板書設計: 樹的相同之處:
它們都長在泥土里
都需要陽光、水
都有樹干、樹皮
都有樹葉、果實
【小學科學課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課教案06-11
科學課教案08-29
小學科學課《運動前后》教案07-02
小學科學課教案(精選10篇)11-11
小學科學課《運動前后》教案08-26
小學科學課堂中種茄子的教案01-22
中班科學課教案06-10
科學課教案:夏天的雷雨06-15
關注科學課文教案06-12
中班科學課的教案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