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科學教案【精】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科學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年級科學教案1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太陽、地球和月球有不同的主題顏色。
2.知道地球的資源十分豐富,顏色也是五彩繽紛的。
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比較科學的方式獲取、加工、篩選、整理信息。
2.能基于所學知識,制訂簡單的制作海報的計劃,包括海報主題、分工合作等。
3.能掌握制作主題海報的方法,更充分全面地認識地球。
科學態度目標
1.能分工合作,進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學習,在小組合作中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樂于展示交流自己的觀點,善于學習他人優秀的做法和觀點。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體會到地球的資源十分豐富,適合人類的居住。認識到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需要我們共同保護。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圍繞某一主題收集相關資料,制作地球主題海報。
難點:收集和整理與地球有關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海報資料、雙面膠、彩色筆、卡紙、剪刀、計算機等。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示范海報及海報設計說明。
聚焦
1.引入:太陽、月球和地球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通過之前的學習,相信同學們已經對太陽、月球和地球有了一定的'了解。
2.提問:(教學提示:出示太陽、月球和地球的圖片。)每個天體都有各自的特點,如果讓你用不同顏色代表太陽和月球,你會選擇什么顏色?(預設:太陽溫度高,是個大火球,用紅色;月球的光比較柔和,可以用黃色。我要給太陽涂上黃色或紅色,因為太陽是火的星球,溫度很高;我要給月球涂上銀灰色,因為從照片來看,月球灰蒙蒙的。)
3.揭題:和太陽、月球相比,地球上有水、土壤、巖石和形態多樣的動植物等。今天,我們就來給地球做一張海報。(板書:太陽、月球和地球)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顏色表現對太陽和月球的認識,既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又能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
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給太陽和月球涂上顏色并說明原因
1.交流:指導學生分組討論,明確太陽和月球的顏色。
2.活動:指導學生活動,并完成活動幫助卡。
【設計意圖】讓學生給太陽和月球涂上顏色并說明原因,有利于學生表現對二者的認識,同時能方便教師進行評價。
探索二:為地球制作一張主題海報
1.過渡:地球與太陽、月球相比,十分特別,因為地球上有生命,有豐富的資源。如果我們要做一張有關地球的海報,應該用什么主題顏色呢?(預設:可以用森林的綠色、海洋的藍色、火山的紅色……)
2.活動:出示海報制作流程圖,引導學生閱讀。
3.提問:收集和選用與地球有關的圖片和文字資料時,你們覺得可以通過什么方式獲取這些資料?(預設:用電腦搜索;去圖書館查資料并記錄;向長輩求助……)
4.講解:收集資料的方式比較多樣,大家可以自由選擇。(教學提示:出示教科書P59的提示卡,引導學生關注收集和使用資料的要點。)
5.活動:組織學生分工合作,制作地球主題海報。(教學提示:收集資料可以設計為課前準備活動。)
6.展示:引導學生進行展示和交流,并試著介紹海報所表達的內容。
【設計意圖】通過制作主題海報進一步鞏固、總結本單元內容,了解地球與太陽、月球的聯系與區別。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展示和交流,有利于在班級里形成互相學習的氛圍,學生能學到更多關于地球的知識。
三年級科學教案2
1、植物新生命的開始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種子有自己特殊的結構,在適宜的條件下可以萌發生長成一株植物。
過程與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鏡觀察種子的外部形態特征;根據植物生長的已有知識,預測植物種子的內部結構。
情感態度價值觀:引發關注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
【教學重點】:引領學生產生問題并積極思考,能用適宜的方式將自己的認識清楚地表達出來,并能想辦法證明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教學難點】:觀察各種植物的種子。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貓給小貓哺乳的圖片、雞媽媽帶小雞吃食的圖片、向日葵小苗的圖片、各種植物的種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麥、玉米、綠豆等)、白紙、放大鏡。(學生準備)各種植物的種子、白紙、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聽聽說說
1、師:小貓是誰生下來的?小雞是怎么來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3、師:(出示圖片)驗證學生說出的答案。
4、師:植物的一生都要經歷出生、成長、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過程,它的一生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二、想想畫畫
1、師:用圖畫和文字將植物一生的生長變化過程畫下來和寫下來。
2、生:在P2頁“我知道的植物生長過程”的畫板里畫圖。
3、師:展示學生畫的作品。
4、師:指名學生說說自己畫的作品的意義。
5、師: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莖、葉繁殖后代,但是,我們熟悉的綠色開花植物幾乎都是從種子開始它們新的生命的。
三、觀察種子
1、師:每個人把自己帶來的白紙放到桌面上,將帶來的植物的種子放到白紙上,觀察植物的種子,邊觀察邊記錄。可以借助放大鏡觀察。
2、師:觀察植物的種子,你準備觀察種子的什么?
3、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4、師:你們說對了,我們觀察植物的種子,要觀察種子的形狀、大小、顏色等。
5、生:觀察植物的種子。
6、師:通過觀察植物的種子,你發現了什么?
7、生:匯報自己的發現。(師:關注學生的匯報)
8、師:不同植物的種子,從外觀來看,它們的形狀不一樣、大小不一樣、顏色不一樣、種皮不一樣等。種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師:要知道種子的里面有什么,該怎么辦?
10、生:先預測種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開種子看一看。
11、生:繼續觀察植物的種子。觀察后匯報。
12、師:(小結)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種皮等各不相同,但種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準備
1、師:本學期,讓我們種植鳳仙花,觀察它的生長變化過程。
2、師:①準備鳳仙花的種子。②查閱鳳仙花的有關資料,了解鳳仙花的栽培方法。 ③準備播種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作業布置】:
家庭作業:準備鳳仙花和四季豆的種子。
2、種植我們的植物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學習掌握播種技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適宜的實驗,觀察種子的萌發過程;根據研究植物生長變化的需要,確定觀察、記錄的內容和方法;根據對種子萌發狀況的預測,確定本階段觀察的重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樹立用事實闡述觀點的意識,即科學的實證思想;培養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播種的方法
【教學難點】:長時間堅持管理、觀察和記錄鳳仙花生長變化情況。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小鏟、花盆、泥土、鳳仙花種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紙等。
【教學過程】:
一、學習播種方法
1、師:“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是播種的好季節。今天,我們來種植鳳仙花。怎樣種植鳳仙花呢?
2、師:請大家看P4頁中的“播種方法”。
3、生:閱讀P4頁中的“播種方法”。
4、師:指一名學生說說播種的方法。
5、師:播種鳳仙花的方法是選種、放土、下種、澆水。
二、關注種子變化
1、師:播種了鳳仙花以后做什么?
2、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3、師:播種了鳳仙花以后,我們要關注鳳仙花種子的變化。請大家閱讀P5頁順數1~10行內容。
4、生:閱讀P5頁順數1~10行內容。
5、師:注意觀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種子生長變化情況;注意觀察花盆中的鳳仙花生長變化情況。
三、記錄生長日記
1、師:種植植物是一項長期研究的觀察活動,要做好管理、觀察和記錄等工作。要隨時觀察記錄鳳仙花的生長變化情況。每周要測量一次鳳仙花的植株高度、觀察鳳仙花葉的形狀和數量。
2、師:把你測量和觀察的數據填寫在P5頁中表格中。
3、師:期末,每個學生要寫一篇“鳳仙花生長變化的日記”。
四、實地指導播種
1、師:實地指導學生在花盆里種植鳳仙花;在玻璃杯里種植鳳仙花。
2、師:督促學生養成長時間堅持管理、觀察和記錄的好習慣。期末,對長時間堅持管理、觀察和記錄做得好的學生進行獎勵。
【作業布置】
家庭作業:在自己家的陽臺上,種植鳳仙花。
3、我們先看到了根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種子萌發先長根,再長莖和葉;植物的根總是向下生長的;植物的根能夠吸收水分和礦物質;能將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過程與方法:用適宜的方法記錄、交流所觀察到的現象;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提出問題;根據已有的經驗和所觀察到的現象,作出有依據的預測;用觀察、實驗的方法驗證推測;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根吸收水分的實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觀察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樹立科學是講求實證的意識。
【教學重點】:觀察植物根的生長變化;根吸收水分的實驗。
【教學難點】:根吸收水分的'實驗。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前一周種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試管、水、食用油、一顆有根有葉的小植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活動)問題導入
1、師:一棵大樹,我們要把它從土壤中拔出來是很困難的;一株小草,我們要把它從土壤中拔出來,容易嗎?
2、生:思考后回答。
3、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來。(出示種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們種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
4、師:揭示并板書課題:我們先看到了根
二、(觀察活動)觀察植物根的生長
1、師:我們種下的四季豆已經發生了變化,現在請你們認真地觀察觀察,看看能發現什么?
2、生:學生觀察自己在前幾天種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
3、師:剛才,你們認真觀察了種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發現呢?
4、生;匯報自己的發現。
5、師:根據學生的匯報小結:通過觀察,我們發現種子萌發先長根,再長莖和葉;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長,根的生長速度快。
三、(研究活動)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師:我們給鳳仙花澆水時,一般往哪里澆?為什么大部分都澆到土壤上?
2、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3、師: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們來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師:同學們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生:討論后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師:我們來做一個有趣的實驗,看植物的根還有什么作用?實驗步驟如下:
參看P8頁書上的內容,教師邊講邊操作。①選擇一棵帶根的植物裝入有水的試管中。②將植物的根浸泡在試管里的水中。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試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試管中的水不會被蒸發到空氣中去,并在水面處做好標記。④觀察試管中的水量有什么變化。
7、師:過幾天,試管中的水量變化說明了什么?
8、師:(總結)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礦物質。
【作業布置】:
家庭實驗:參看P8頁書,制作一個“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實驗裝置,并注意觀察實驗裝置里水量的變化。
4、種子變成了幼苗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植物的綠葉可以制造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料;植物的葉在莖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陽光。
過程與方法: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提出問題;通過查閱資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尋找問題的答案。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到科學研究是艱辛的過程;激發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從事研究科學的愿望。
【教學重點】:組織學生交流種子發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長變化,觀察鳳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葉的作用。
【教學難點】:研究植物葉的作用。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剛出土的鳳仙花照片、植物葉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圖(多媒體課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關資料。(學生準備)生長四周的鳳仙花、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出土后幼苗的變化
活動導入:
1、師:我們種植的鳳仙花已經變成了幼苗,現在我們以小組為單位,重點交流一下前一段時間鳳仙花幼苗生長變化情況。
2、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
活動指導:
1、師:全面檢查學生的觀察記錄,及時進行反饋,引領學生在以后的時間里堅持進行觀察。
2、師:組織學生交流。(鼓勵學生說出新發現、新問題)
3、師:指導學生觀察實物鳳仙花。
4、師:指導學生測量鳳仙花植株的高度、葉的分布情況。
二、我們的思考
1、師:提出問題:為什么植物的葉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長?植物的葉子和幼小植物的莖為什么大部分是綠色的?聽說綠葉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廠”,植物生長需要的食物是不是來自綠色的葉呢?植物的葉子還有什么作用?
2、生:根據自己所知道的知識回答老師的問題。
三、葉為植物提供“食物”
1、師: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食物是從哪里來的?
2、生:討論后說出自己的想法。
3、師:科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多數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養料。
4、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指導學生學習科學書P11頁上內容。
5、師:板書:
陽光
二氧化碳+水——→氧氣+養料
6、師:(總結)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僅為植物制造養料,還為我們人類和動物制造養料和氧氣。
【作業布置】:
家庭作業:回家仔細地去觀察一棵植物,觀察植物的葉子分布的情況,想想植物的光合作用。
三年級科學教案3
科學教案
教學要點:
三年級 第一單元 課題1 探索自然 第一課時 盲人火車
讓所有的參與者都帶上蒙眼布,且沿著一條自然的路線在教師身后形成一列“盲人”火車。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對自然的感知、尤其是使聽覺和觸覺變得靈敏。
2、在活動中培養信任感和合作精神。
教學準備:
1、每小組不超過8人,每人一個蒙眼布或手帕。
2、課前勘查好場地,并確定要把學生帶到何處,以及想給他們展示什么。可以讓學生穿過一片草地(聽其沙沙聲),或者在樹林附近(讓學生摸一摸不同特征的樹葉,觸摸一下泥土、蚯蚓的糞便、草、樹皮、磚、石頭、粘土塊等)。
3、避免地面有洞的地區、陡坡,或其它可能使學生摔倒的東西。
4、活動之前每組選一名學生將其訓練為引導員,負責該小組活動。
教學過程:
1、引入
我們都非常依賴我們的眼睛,今天我們將用我們的其他感官探索自然!我們的其他感官包括什么呢?
2、把學生分成8人小組。依次把每個小組帶到選好的地方。幫他們帶上蒙眼布并確保孩子們不會看見(告訴他們偷看就無法獲得很多的樂趣)。讓學生們每個人扶著前面人的肩膀組成一列火車的樣子。
3、活動開始
老師帶領火車慢慢地向前走,并且讓火車保持安靜,讓學生聽聽周圍的聲音。 師:孩子們你們都聽到了什么聲音?
……
師:這些聲音是自然音還是由人或機器等發出的聲音?(如果孩子們聽到的是鳥叫聲的話就讓他們模仿)。
4、活動結束
師:孩子們終點站到了,請大家去掉蒙眼布,看是否有人可以猜出行走的路線 互相交流。
師:你是根據什么猜測的?
……
5、五官兄弟是我們的好朋友,今天的活動他們為我們帶來了無限的樂趣,同學們請大家今后用我們的五官兄弟感受我們身邊美好的自然。
第二課時 一片草地
教學要點:
讓孩子們坐在一片草地上,觀察并記錄他們所見的東西。
教學目標:
1、了解一片草地的植物和動物。
2、研究技能:使學生描述他們的所見,使觀察變得敏銳。
3、增加學生對大自然的敏銳度。
4、要求學生保持安靜且反應迅速。
5、討論垃圾問題。
教學準備:
白紙、鉛筆。
教學過程:
1、引入
帶孩子們到“研究”區。
師:看這片草地,你們認為這里有哪些植物和動物呢?今天我們就弄明白這些問題!
2、指導學生在各自周圍半徑一米的范圍之內,觀察并記錄盡量多的植物和動物。(強調這不是比賽,不必追求分辨出每種動植物的種類,而是一項觀察游戲)。可將不知道的動植物名字編號,如:小草1、小草2。
活動開始。
3、匯報交流
a、在草地上發現了哪些植物和動物。
b、將學生在草地中發現的動物和植物的總數合計。
c、討論交流:非生命物體(基層—泥土、石頭)、植物和動物。
4、小結
正如同學們在研究中見到的那樣,任何有草的地方都有“大自然”—許多植物和動物生活在草叢中,它們的量實際上要比同學們列舉的多,諸如生活在地下的那些動物。這片草地本身就是一個群落。
第三課時 觀云
教學要點:
讓孩子們躺在或坐在草地上觀云,描述自己所看到的云并把云朵假想為自己所熟悉的事物的形狀。
教學目標:
1、了解云(天氣)。
2、增強觀察力和想象力。
3、學會放松。
教學過程:
1、引入
最近一次你是什么時間看云的?今天就讓我們到校園中好好的欣賞一下變化無窮的美妙的'云!
2、觀云
讓我們抬頭看看天空,天空中的云是什么形狀的?他們的大小一樣嗎? 讓孩子們充分地去觀察去感受。
云朵使你想起了什么?是否有的云朵與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很相似呢?云朵的形狀在變化嗎?
你們看見云在動嗎?云是通過什么而動的?
云是由什么形成的?
它們總是白的嗎?
當運遮擋住太陽時,會出現什么情況呢?
你們以前曾經臵身于云中或穿行于云中嗎?
教學目標:
課題 2 我發現的環境問題
通過玩旅行棋,觀察并分析圖片以及制做環境問題圖,熟悉一些與環境有關的現象,初步培養環境意識。
教學準備:
制作骰子的材料,每人準備一個小東西作為棋子,繪制好的校園或社區地圖,每小組一份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環保小衛士
孩子們,大家一定下過很多種棋吧!跳棋、軍棋、象棋…但是有沒有誰下過環保棋呢?今天我們就來比賽下環保棋。
同學們首先讓我們認真觀察旅行棋盤上每一格是什么。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 下面讓我們拿出我們準備好的材料做一個骰子,小組內做一個骰子就行,老師示范。(把橡皮或肥皂、木塊等切成一個小正方體,在每個面上分別寫上1、2、3、4、5、6幾個數字)。制作是請同學們注意安全,不要割破手指。
下面就讓我們開始游戲吧!開始之前請同學們聽清游戲方法:從起點開始,組內同學輪流擲骰子,骰子朝上的數字是幾,就走幾步棋,然后看看所在格子里畫的是什么,表現不同,會有不同的獎罰。誰最先得到小蝸牛頭上的王冠,就授予誰“環保小衛士”的稱號。
明白嗎?!好,讓我們開始吧!
孩子們通過剛才的游戲你開心嗎?
老師看到有些小朋友可是不開心哦!讓我們來聽聽究竟怎么回事?
哦,原來如此啊!
那么,在這些與環境有關的想象中,你喜歡哪些,不喜歡哪些?
匯報交流。
第二課時 畫環境問題圖
三年級科學教案4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學會自制“液體溫度計”。
經歷對液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實驗的過程中,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
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滴瓶或小藥瓶、橡皮泥、紅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燒杯(無條件的可用礦泉水瓶剪成杯子)、熱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體)等。
教學導入
1.上節課我們認識了許多的溫度計,提問:你們想自己有一支溫度計嗎?
2.教師介紹伽利略和雷伊發明的溫度計。
3.這兩種溫度計利用了空氣與液體的什么性質?讓我們來研究吧!
一.活動 自制“液體溫度計”
1.指導學生自制“溫度計”。
(1.)出示器材:小藥瓶、橡皮泥、紅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聰明的同學們,能否利用這些器材和以學的知識討論這怎樣來制作“液體溫度計”?
(3.)小組討論制作方法。
(4.)制作“液體溫度計”,對于學生作品,教師組織進行評價。
2.觀察自制“溫度計”在熱水和冷水中液柱的變化。
(1.)以4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2.)對學生的實驗、記錄、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導。
(3.)學生觀察。
(4.)匯報觀察到的情況。
3.研究不同液體制作的“溫度計” 在熱水和冷水中液柱的變化。
(1.)以4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2.)預測:我們會看到什么現象?
(3.)方法指導。
(4.)學生觀察。
4.整理分析實驗記錄,形成概念得出結論。
(1.)實驗中,幾種“溫度計”發生了哪些共同的變化?
(2.)引起變化的實驗條件是什么?
(3.)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
(4.)結論:液體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二.學生解釋自制“溫度計”的原理。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經歷對氣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實驗的過程中,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
2.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讓學生明白科學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學知識
1.知道氣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教學準備
一.教學導入
1.復習: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
2.提問:空氣是否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二.活動 空氣是否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1.實驗的設計:
(1.)教師組織學生針對兩個問題進行充分的思考和討論:
①把空氣裝在什么容器里?
②用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氣的膨脹和收縮現象?
(2.)學生匯報討論結果,教師補充或完善: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體來發現。啟示:可以在燒瓶口上套小氣球。
·借助因受熱膨脹而冒出的空氣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氣收縮,外界氣壓將水壓入管中或瓶中來發現。
·通過容器的鼓凹來發現。空氣總是充滿容器的空間,當容器凹時,說明空氣體積變小。當容器鼓時,說明空氣體積變大。
(3.)評價:在此環節思維活躍的同學給予肯定。
(4.)形成各自完整的實驗方案。
2.實驗現象猜想。
3.按設計的方法完成實驗。
4.描述觀察到的現象。
5.分析比較,我們的猜想和觀察到的現象一致嗎?
三.小結:
空氣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四.學生解釋伽利略溫度計的原理。
課后反思: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經歷對固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
2.觀察認識多種物體在受熱受冷時的體積變化,合理分析實驗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實驗的過程中,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
2.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3.讓學生明白科學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學知識
1.知道固體、液體、氣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2.知道一些液體、氣體、固體熱脹冷縮在生活中相關應用。
教學準備
小氣球、酒精燈、火柴、固體熱脹冷縮演示儀、踩癟的乒乓球等。
一.教學導入
1.閱讀指南車信箱。
2.液體、空氣都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思考:固體會不會也熱脹冷縮呢?
3.讓我們一同來研究研究吧!
二.活動 研究鐵軌間為什么留縫隙
1.實驗研究:固體的熱脹冷縮
(1)教師演示:介紹酒精燈的.使用步驟:
①左手扶燈體,右手摘下燈帽,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②劃著火柴,讓火焰朝上接近燈芯點燃酒精燈。
③甩滅火柴,將熄滅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④講解火焰的分層,指出外焰溫度最高,加熱時要使用外焰。
⑤熄滅酒精燈時,左手扶燈體,右手取燈帽,快而輕地蓋上,待火焰熄滅后,提起燈帽,再蓋一次。
(2)學生練習使用酒精燈(交待注意事項。)
(3)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銅球的熱脹冷縮實驗。
(4)描述實驗過程和看到的現象,分析:實驗現象告訴了我們什么?
2.補充實驗:玻璃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1)老師演示:注射器的玻璃活塞(熟玻璃制成的,受冷受熱不易炸裂)可以順利地進入管內到達底部,用酒精
燈加熱注射器的活塞,再放入管內,你們想,會有什么現象?接著使活塞受冷后,把它再放入注射器內,你們又推想一下會發生什么現象?
(2)組織學生描述實驗的過程和看到的現象。
(3)分析:實驗現象告訴了我們什么?
(4)固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三.小結
固體、液體、氣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四.拓展:生活中的熱脹冷縮現象
(1)解釋教材出示的三種現象。
(2)找一找,我們周圍還有哪些熱脹冷縮現象?
[ 內 容 結 束 ]
三年級科學教案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小草和大樹一樣,具有生命體共同特征。
大樹和小草主要不同之處在于植株高矮、莖粗細和質地。
大樹和小草都有生長在土壤中,都有綠色葉,都會開花結果,都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用簡圖畫出小草主要形態特征,能看懂維恩圖表達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到小草和大樹一樣,是一個個活生生生命體,具有愛護小草,不踐踏不草意識。
【教學重點】找大樹和小草相同點,體會陸生植物生命體特征。
【教學難點】看懂維恩圖表達方式。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小草,最好有三葉草(黃花酢漿草)和狗尾草;一條樟樹枝和它果實、葉片。
【教學過程】
一、認識常見小草
1.師生交流:在校園里不僅有高大樹木,還有低矮小草。我們認識這些小草嗎?這些小草長在校園哪些地方?
2.教師指導:對不知名小草怎么認識?提供認識方法及資料。
二、觀察記錄狗尾草
1.教師引導:在校園、田野、路旁、果園中都能找到狗尾草,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果實串毛茸茸,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雜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觀察記錄要求:運用前面學過觀察順序、觀察方法、記錄方法來觀察記錄一株狗尾草。
3.小組學生活動:觀察狗尾草,我們用簡圖把它樣子畫下來。上臺描述互相補充:這是我們觀察狗尾草。(能把狗尾草主要特征根莖葉果實大致畫下來即可。)
4.組間活動:比較不同草,找出它們相同和不同。(啟發引導:從植物器官及生存環境、生長年限、生長變化規律等方面比較)不同小草千姿百態,各有差異,但是它們之間存在著很多共同特征,說說你對小草想法,是呀,小草雖小,但也十分可愛,我們應當呵護它們。
三、比較樟樹和狗尾草
1.引導討論:可以從哪些方面比較樟樹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之處?
2.比較完成對比表格:
3.交流匯報:樟樹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引導學生了解:像樟樹莖一樣莖叫木質莖,像狗尾草一樣莖叫草質莖。(讓學生在匯報中能使用這些詞語即可,不要求對概念進行背誦,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較匯報內容:總結大樹和小草不同之處,記錄在下面圈圖非交*位置中。
2.全班討論:大樹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處,記錄在下面框內。(這是教學重點)
3.總結:從以上唯恩圖表達內容中我知道了樹和草共同點有根莖葉,有會開花、結果、有種子(基本形態結構相同);都長在土壤中,需要陽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環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還知道了樹和草壽命不同,樹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們具體結構特征也各有不同。(唯恩圖作用是梳理學生觀察比較結果,形成比較明確概念,并顯示這些概念之間關系。比較相同點就是為了讓學生初步體會到植物生命體特征,從而指向本單元核心概念。對概念內涵梳理還得從學生實際出發。)
三年級科學教案6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踐,在活動中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級給某些結論提出疑問。
2、科學知識:知道問題來源于生活,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意識到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起點,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同培養學生對某些不對的結論可以大膽懷疑,并通過實驗得出正確結論。
教學重點:
通過具體的觀察和實踐提出適當的問題。
教具準備:
課件、密封罐養好的小草、紙飛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1、游戲引入。
(1)吹塑紙摩擦后帖在黑板上;
(2)兩個同學撥河比賽(一個較大,一個較小),猜一猜誰會贏,第一局大個子贏,第二局小個子贏----增加阻力
2、你能提出什么問題。請同學們記錄劃“正”,看誰提的問題最多
3、“愛提問,是人類好奇天性的.一種表現,也是科學探究活動的起點。”揭示課題,讀題。
二、問題從哪里來?
1、請同學們小結剛才你們是怎么發現問題的?---通過觀察(板書:觀察)
2、說一說你平時在什么場合發現過哪些問題。
3、組織科技小制作---玩紙飛機,在小制作中同學們一定會發現更多的問題,下面的活動看誰提的問題最多、最有意義。要求:
(1)以小組為單位,每人自制一架不同類型的紙飛機。
(2)每個小組各派一個代表進行放飛機比賽。
(3)小組長做好記錄,把同學們在玩紙飛機發現的問題記下來。
(4)組長匯報同學提的問題,評一評誰提的問題最有意義。
4、統計班級提的問題,誰提的問題最多最有意義,發給“小科學家”榮譽。
5、小結剛才是怎么提問題----問題來自哪里
三、總結。
同學們在平時的日常生活、游戲、科技小制作中,認真觀察,開動腦筋,注意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想辦法解決,這就是科學。
三年級科學教案7
教材分析
本課是《水和空氣》單元的第三課,學生通過前兩課的研究已經認識到液體是會流動的。在本課中學生要對水、洗潔精、油三種液體的流動速度進行比較,加深對流動這個液體基本屬性的認識。液體的流動的快慢速度是受多個因素影響的,比如受力的大小,流過的物體表面的狀況、液體自身的黏度等。本課的公平實驗,主要是讓學生在保持滴流板傾斜度相同(受力大小一致)、液體多少一致、物體表面光滑程度一致的情況下比較,讓學生認識到液體自身的黏度會影響它的流動速度。本節課只有一個活動,就是通過在滴流板上比賽三種液體流動得快慢,得出結論,內容比較簡單。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大膽好問,但畢竟這類的知識有限,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液體流動速度的知識是零碎的,模糊的,膚淺的,但是有一定的生活經驗,這是學好這節課的基礎。還有三年級學生的探究習慣還不規范,需要老師在每節課都要注意培養。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認識到液體都是會流動的,流動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進行預測并用對比實驗進行驗證;理解公平實驗,為保證公平,需要保持除變量之外的其他條件相同。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公開的、民主的討論有利于辨識實驗的準確性,形成良好的科學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用對比實驗進行液體流動速度的比賽。
難點:設計一個控制除變量之外其他條件保持不變的實驗。
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覺得以下幾點完成的還是比較好的。
一是教學目標達成比較好,科學概念的建立比較清晰。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對“液體流動有快有慢”、“液體流動快慢是受液體黏度不同影響的.”有了比較理性的認識,也基本掌握了“黏度”這個科學詞匯。在具體的探究過程中,學生的觀察和科學分析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借助形象的實驗過程,學生不僅參與比較充分,思維也得以有序地發展。
二是在追求試驗方法多樣性的同時還兼顧科學競賽的公平性。用對比實驗進行驗證,理解公平實驗,為保證公平。保持除變量之外其他條件相同。這是本堂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而我在課前游戲中就滲透了公平競賽的思想,所以這堂課在討論實驗公平性的時候,通過學生小組的討論,師生共同的互動,很輕松地就達到了目標。
但是在本節課上也存在一些不足。
1.對學生的指導不夠。首先是在學生使用滴管時,教師的指導還沒到位。有幾組學生在滴同樣多液體時,滴上一滴他們把握不好,出現了比賽的不公平,導致實驗出現誤差。還有就是提供學生材料時。為了公平,讓學生在玻璃片上進行競賽,有一組學生沒聽仔細,他們還是在塑料尺上來進行實驗的,教師應該強調更清楚點,對學生的關注更全面點。
2.在問題的設計上還有欠缺。當學生在討論設計實驗時,我提出一個問題,怎樣才能讓比賽更公平、公正?其實這個地方還可以加個問題上去,問學生:比賽中需要哪些材料?然后再讓學生去討論。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提出針對性的問題,學生的討論會更有目地些。
3.教師的語言不夠干脆,顯得比較啰嗦。每當學生匯報完自己的想法后,我總喜歡去重復學生的話,這不僅讓費時間,還很容易打斷學生的思路。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努力去改掉這個壞習慣,教學時語言要簡練些。
三年級科學教案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整體形態一般由樹冠、樹干、樹根組成,樹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
樹生長在一定環境里,有一定生存需要。
過程與方法:
用各種方法觀察一棵樹,描述一棵樹。
用簡圖描述樹整體形狀。用拓印樹皮觀察樹干。
用實物來補充語言描述不足。
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現象,能繼續關注樹木變化。
【教學重點】能嘗試通過對樹有序觀察描述和比較后指向樹木作為生命體特征。
【教學難點】比較討論樹木相同之處。
【教學準備】
校園中選定一些大樹供各小組觀察所需,同時為各小組準備:一張觀察記錄紙,一支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觀察樹木方法
1.總任務:分小組進行觀察,每個小組盡量觀察不同樹木;小組內要分工明確,每個人要有觀察任務;描述一棵樹,完成一篇觀察筆記。
2.分任務:我們所要觀察樹長在校園哪個地方?我們怎么按順序來觀察一棵樹?(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
3.交流:我們可以用哪些新觀察方法來觀察新內容?(畫簡圖、測量樹干粗細、聞樹葉、看果實、拓印樹皮、撿拾標本、對比法……)
4.比較:我們能比書上觀察記錄記得更好嗎?(先用簡單詞語記錄下來,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觀察筆記。)
二、觀察記錄一棵樹
1.從遠處觀察整棵樹,我們怎樣記錄?(樹冠形狀、樹高度等)
2.從近處有序觀察樹各個部分,我們會有哪些新發現?
生:這棵樹真大!看看我撿到樹葉和果實。這是樹果實。這是我樹皮拓片。
(拓印樹皮圖案方法:把白紙緊壓在樹干上,先用手指在紙上反復按壓,再平捏蠟筆在紙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顏色。)
3.讓我們一起來把觀察到內容記錄下來吧。要寫出觀察時間、地點、小組成員。要按觀察順序來記錄。最好能貼上收集到實物標本。
三、整理我們觀察記錄
1.整理:分小組根據觀察記錄整理成觀察筆記。
2.描述:分小組描述一棵樹:這是我們組觀察記錄,能猜出是校園里哪一棵樹嗎?
3.比較我們觀察記錄,思考、交流:
我們觀察了哪些樹?這些樹生長需要什么樣條件?
不同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總結:通過深入討論,我們發現了這么多大樹之間相同點和不同點,請選定一棵你喜歡大樹,在課外繼續觀察它,它會怎樣變化?把你意外發現都記錄下來,同時把精彩發現張貼于科學學習欄目內。(對總結內容須得從學生實際觀察基礎上進行,學生能發展到什么程度就總結到什么程度,書上總結內容僅作樣本供參考。)
樹不同之處: 樹冠有大小 樹干有粗細有樹皮光滑,有粗糙 結果實不一樣 葉片不一樣 ……
板書設計: 樹相同之處:
它們都長在泥土里
都需要陽光、水
都有樹干、樹皮
都有樹葉、果實
三年級科學教案9
【教材分析】
本課是新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研究土壤》的第1課,本單元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研究土壤:土壤的成分、不同類型的土壤以及保護土壤。本節課《土壤的成分》中,教材設計了三個環節,分別是挖土壤、觀察土壤并進行記錄、最后利用幾種方式深度觀察研究土壤。
在新教材中沒有提及腐殖質的概念,也沒有讓學生具體描述看到的土壤分層時那些物質到底是什么,但根據后一課的內容分析,在用水浸泡土壤后,學生要能觀察到土壤的分層情況并描述,且發現土壤中是有顆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的。本節課雖然在這一單元中處于起始位置,但與后一課的聯系不可忽略。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其心智和接受能力還處于二年級的水平。但經歷過兩年的科學學習,他們的觀察經驗已經得到了很大的豐富,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探究能力,能把自己觀察到的現象記錄下來。但在合作分享的方面還有一定的欠缺,如果讓他們合作觀察一份材料的話,可能會引發一些矛盾,因此材料要充足。其次,要激發學生觀察的欲望,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注意力可能很容易分散,因此把握好課堂節奏,邏輯也要梳理清晰。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組成土壤的成分有空氣、水和顆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等。
科學探究目標
1、通過觀察土壤,記錄并描述出它們包含的肉眼可見的成分。
2、能利用紙巾、水、放大鏡等工具來進一步觀察,證明一些不可直接觀察到的成分的存在,知道觀察的方法多種多樣。
科學態度目標
1、樂于嘗試運用多種方式完成科學探究,體會其中的樂趣。
2、能接納別人的觀點,樂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了解土壤資源,了解人類的活動可能對土壤帶來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利用多種方法觀察土壤,并能記錄和描述看到的物質。
難點:知道有些無法直接觀察到的物質,可以利用間接的辦法證明它們的存在。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PPT、土壤等。
學生準備:土壤、水、燒杯、紙巾、放大鏡、記錄單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師:老師買了花苗,這里還有個花盆,我還差些什么嗎?
圖片展示:花苗和空花盆。
生:土壤。
2、師:土壤是什么樣的呢?里面有什么?
3、師: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土壤的成分(板書課題)。
二、觀察土壤
1、師:老師這兒有張成分表,是空白的,你能把自己知道的土壤里有的東西寫在上面嗎?
生:每人寫一份,寫在橫線上(不交流)。
2、師:土壤里真的有這些嗎?你有辦法知道嗎?
生:挖點土來觀察。
3、師:老師今天帶了些剛挖的土壤,這里面真的有你們寫的這些物質嗎?
PPT出示觀察和記錄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生:邊觀察邊記錄、保持桌面整潔。
4、師:那如果觀察的時候有看不清楚的地方,我們該怎么辦呢?
生:我們需要放大鏡來幫助我們觀察。
5、學生匯報。
匯報時注意,先說我在土壤中發現了……,這些是我沒有觀察前就猜到的,還有……是我觀察后發現的,另外……是我沒有看到,我猜測土壤里有(或沒有)……
三、土壤里的水、空氣和不同大小的土壤顆粒
1、師:你們在土壤里發現了這么多的物質啊!那土壤里有水和空氣嗎?
(植物的生長還需要什么?土壤里有嗎?)
師:可以摸一摸。
2、師:你能看到嗎?你有辦法借助其他物體證明它們的存在嗎?
生:學生在水和空氣的驗證實驗設計單上寫下自己的方法。
小組交流選出大家認為最滿意的方案進行匯報。
3、匯報預設。
師:用紙巾捏一捏,看到什么現象才能說明土壤里有水?
生:紙巾變得潮濕了、皺了、破了……
師:那把土壤放進水里要觀察什么?
生:看有沒有氣泡,如果有氣泡,說明土壤里有空氣。
4、學生活動。
學生用紙巾包裹土壤,然后將自己的發現記錄下來。
將土壤放入水中觀察。
匯報自己的發現。
5、攪拌放入土壤的水。
師:看來土壤里確實有空氣,那過去了一段時間,那些小氣泡現在還有嗎?它們在哪兒呢?
生:觀察自己的杯子,發現還有些小氣泡在土壤的表面,有的在水面上消失了。
師:要是我們攪拌一下土壤,那些小氣泡會去哪兒?
師:真的是這樣嗎?除了小氣泡還可能有什么現象發生?我們來試試吧!試的時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生:猜測,浮上來……
生:輕輕攪拌、防止水灑出來、要仔細觀察……
PPT展示要求:攪拌棒使用1分鐘后收回;邊觀察邊記錄;注意衛生;將發現用便簽紙貼在記錄單上。
學生實驗:教師及時收回攪拌棒,并引導每組學生觀察水的分層現象,提示可以借助放大鏡觀察。
四、總結
師:土壤看起來很普通,里面卻含有這么多不同的成分。今天我們通過哪些辦法發現土壤里有這些成分的呢?(固定句式:今天,我們用……發現土壤里有……)
生:紙巾、放大鏡、放進水里(攪拌)。
【板書設計】
4、土壤的成分
我們用:
放大鏡
紙巾
放進水里(攪拌)
發現土壤里有:
枯樹枝
水
空氣
草根
小顆粒土壤
小石頭
大顆粒土壤
三年級科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知道一個月內,月相變化有一定的規律。
科學探究目標
1.能通過觀察月相、給月相圖片排序、將月相圖片裝訂成冊等多種多樣的方式發現與描述月相變化規律。
2.能在教師引導下,掌握正確處理圖片信息的方法。
3.能根據一定的事實,對自己的探究過程進行反思與調整。
科學態度目標
1.對月相變化規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觀察月相的興趣。
⒉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傾聽別人觀點的同時修正自己的認識。
3.樂于征求小組成員意見,嘗試多種方法調整月相圖片排列順序。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了解月相變化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對月相圖片進行觀察、排序、裝訂成冊等方式,使學生對一個月內月相變化規律形成一個初步的認識。
難點:根據一個月內月相變化的規律給月相圖片排序。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一個月的月相圖片、燕尾夾。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月相變化圖片或視頻。
聚焦
1.引入:(教學提示:出示月相圖片。)根據圖片,說一說月亮和太陽的不同點。(預設:最明顯的不同就是月亮有圓有缺,而太陽沒有。)
2.講解:大家都知道月有陰晴圓缺,人們很早就發現了月亮這種圓缺變化的情況,月亮在圓缺變化的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作月相。
3.追問:(教學提示:引導學生充分表達。)通過以前的學習和日常的觀察,大家能說說月相的變化有什么規律嗎?(預設:月相每天都不一樣,月缺的情況比較多,農歷每月的月中會出現圓月。)
4.揭題:這節課我們來探索月相變化的規律。(板書:月相變化的規律)【設計意圖】月相變化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容易觀察到的現象,通過提問“月相變化有什么規律?”引導學生描述自己觀察到的現象,了解學生的前概念,同時也引出本課的探究問題。
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了解更多的月相
1.活動:分發一個月內的月相圖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片中的月相。(教學提示:要給學生比較充足的觀察時間。)
2.提問:這一個月內的月相圖片中,哪些是你們曾經觀察到的?哪些是你們沒有觀察到的?(預設:觀察過圓月、凸月和殘月,沒有觀察到新月。)
【設計意圖】通過提問能幫助學生清晰地確認哪些是自己已經觀察到的月相,哪些是沒有觀察到的月相,為接下來的探索活動打下基礎。
探索二:試著給月相圖片排序
1.過渡:大家現在初步了解了一個月內會出現的各種月相,其實這些月相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接下來我們要將這些月相圖片按時間順序擺放。(教學提示:提醒學生按農歷月初到月末的時間順序排序。)
2.講解:大家在排序的時候,可以先按照農歷月初、月中、月末的時間將圖片劃分為三大類,明確哪些月相出現在月初,哪些出現在月中,哪些出現在月末。
3.交流:引導學生分組交流,匯總小組排序結果。(教學提示:學生的排序可以是多樣的,組內要保持良好溝通,統一即可。)
4.活動:指導各小組按照統一的方法給月相圖片排序。完成后展示排序結果,小組間可以互相觀摩學習,取長補短。
5.展示:展示完整且正確的月相變化圖,讓學生觀察變化規律,并對照修正自己的排序。
【設計意圖】給月相圖片排序可以幫助學生尋找月相變化的規律。排序完成后進行交流及修正,一方面加呆了學生對正確的月相順序的印象,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樂于分享、善于反思的.品質。
探索三:制作月相變化手冊
1.活動:指導各小組按月相變化的順序疊好一個月內的月相圖片,再用燕尾夾夾住,快速翻動,觀察“月相變化動畫片”。
2.交流:引導學生交流討論觀察到的結果。
3.提問:在農歷一個月內,月相變化的規律是怎樣的?(預設:一個月內,月相的變化大致是從缺到圓再到缺;農歷上半月亮面偏右,農歷下半月亮面偏左。)
【設計意圖】制作“月相變化動畫片”在前兩個探索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將月相變化連貫起來,使學生直觀地看到一個月內連續的月相變化。
研討匯報
拓展與小結
1.小結:月相就是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形狀。一個月的月相變化是有規律的,從農歷初一的新月開始,亮面從右邊開始出現并逐漸擴大,到月中形成滿月后,從右邊開始由盈變虧。
2.拓展:觀月時,我們可能會看到天空中有一些明亮的星星(亮星)。我國古人十分智慧地用亮星來觀察和描述月球在天空中的運動變化。
3.布置任務:大家課后也可以試試,在不同時間,觀察月球和它周圍的亮星,看看有什么不同。
【設計意圖】拓展環節引導學生課后觀察月球運動,向古人學習,了解月球和天空中亮星的位置,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夭文探索的興趣。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課并不要求學生進行長時間(一個月)的月相觀察和記錄,這樣操作耗時太長。本課讓學生通過觀察月相圖片、給月相圖片排序、將月相圖片裝訂成冊的方式,了解月相在一個月之中的變化過程,以此發現月相變化的規律。
本課首先是觀察月相圖片,使學生對一個月中月相的各種形態有一定的認識。接著讓學生嘗試給月相圖片進行排序,這個活動可以很好地揭示學生對月相變化規律的判斷。之后展示正確完整的排序,讓學生對照修正,加深學生對月相變化規律的認識。最后讓學生把排好順序的月相圖片裝訂成冊,快速翻動,學生就可以像看動畫一樣直觀地感受月相的連續變化,從而把握月相變化的規律。
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月相,月相在不同時間的不同形狀,知道月相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從而產生持續觀察月相的興趣。
課后作業
見“狀元成才路”系列叢書《創優作業100分》對應課時訓練P40第一~三題。
三年級科學教案11
一.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適當工具,對紡織材料進行探究。
(2)能夠根據材料的特性、用途、來源或其他標準對紡織材料進行分類。
2.知識與技能:
(1)認識一些常購買的紡織材料,如:棉、絲、毛和人造纖維。
(2)知道這些材料的主要區別、特點和用途。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
(2)意識到人們為了滿足各種需求,在不斷研究、發明、生產新材料。
二.教學準備:
學生自帶各種紡織布料,放大鏡、鑷子、火柴等。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檢查學生帶來的紡織布料情況。
(二)自主學習:
1.認識纖維。
(1)師出示幾種纖維。人們穿的衣服都是纖維做成的。根據加工的方法,纖維一般分為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化學纖維又可以分為人造纖維和合成纖維。
2.學生認識布料。
(1)4人小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帶來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圖的方法(棉布、絲綢、羊毛、合成纖維)分類。如果認為還有其他的類別,也可以列出。
(2)分組研究。
(3)小組匯報。
(4)同學分的對不對呢?
3.教師講解一些辨認的.方法。
(1)講解用火燒的方法辨認布料。
棉、麻是植物纖維,燃燒時易燃,有燒紙張的氣味,燃燒后有灰燼。絲、毛燃燒時有燒頭發的氣味,燃燒后灰燼很少。合成纖維燃燒時成黏膠狀熔化物,燃燒后的灰燼呈黑色固體物質。
(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學生分組用火燒的方法辨認帶來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組匯報辨認情況。你們是怎樣做實驗的,你還發現了些什么現象?它們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師生共同討論得出結論。
(6)通過衣服上的標簽來辨別布料的成份。
4.指導學生比較各種布料的不同點。
(1)讓學生通過用眼看、手摸、觀察纖維的光澤、粗細、長短和彎曲情況,比較各種布料的不同點。可以從柔軟必、透氣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從以上幾點判斷布料的優劣。
5.研究布是怎樣織成的。
(1)利用放大鏡等工具,通過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樣織成的。
(2)學生匯報演示:布是怎樣織成的。
(三)課后作業;
搜集有關一些紡織材料的發展史。
三年級科學教案12
單元教材解讀
本單元包括五課,分別是"認識水"、"有趣的浮沉現象"、"改變浮和沉"、"水面的秘密"、"水往高處走",青島版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二)。
本單元是在第二單元"我們怎么知道"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了解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本單元是小學階段對水進行探究的第一單元。學生對水有一種天生的親近感,對水有徐徐哦親身的體驗,這些經驗會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本單元的探究活動。練習后邊的內容,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會不斷深化,解決問題的途徑會更多,關于水的知識性內容會更全面,因此本單元有關科學方面探究方法的滲透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在學習了科學的探究方法、獲得有關水的基礎知識之后,便于進一步研究有關水的相關知識,將探究活動持續下去,學會長期談及活動的方法,培養長期進行科學探究的習慣。
本單元課與課之間也有緊密聯系。"認識水"一課,是探究水的起始課,通過研究水的基本性質,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利用感官認識食物的重要性,并合理運用感官觀察水,讓學生認識水的特點;"有趣的浮沉現象"和"改變浮與沉"兩課通過觀察實驗探究,認識水的浮力以及改變浮沉的方法,從而認識到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水面的秘密》和《水往高處走》
兩課是由生活現象入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通過實驗解決問題,使學生通過動手做,認識到水的表面張力和水的毛細現象的特點,并學會用掌握的只是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的現象。
教學資源分析
一、充分利用我們周圍水的分布狀況,認識水的分布廣、用處多。
二、利用現有的教學儀器和教學設施,進行課堂試驗,通過實驗、觀察、分析,學習掌握什么是水的'浮力,流水產生力量。
三、學生利用自備材料進行制作蠟花、潛艇模型、小水輪等,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單元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指導學生探究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和水的基本性質;進一步探究感官的作用,并合理運用感官對水進行觀察。
2、知道物體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
3、認識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的描述水的浮力;
4、理解水的浮力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
5、知道改變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6、了解水的表面張力現象。
7、了解水的毛細現象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能力目標
本單元著重對學生進行觀察實驗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方案、動手操作、交流匯報、獲得結論"這樣一個比較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引導學生意識到觀察實驗是一種基本的科學探究方法,初步掌握科學實驗的基本方法和過程。能夠根據自己觀察到的現象提出猜想和假設。能夠采用簡單的儀器進行定量的觀察、實驗,采集數據并做簡單的記錄;會通過觀察、實驗驗證假設是否正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愿意合作與交流。
2、通過實驗探究,體驗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
3、由于浮力與人們生活的關系認識到可以運用學到的知識改善自己和周圍人們的生活。
4、體驗到科學探究成功的快樂;體會到科學知識與我們生活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探究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和水的基本性質。
2、認識沉到水底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浮沉,使浮在水面的物體沉下去,使沉在水底的物體浮上來。
3、知道改變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4、了解水的表面張力現象
5、了解水的毛細現象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6、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具備觀察實驗能力。掌握科學實驗的基本方法和過程。
難點:
1、實驗發現,在水中不論下沉還是上浮的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教案《青島版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二)》。
2、水流產生力量的大小與水的流量、流速等因素有關。
單元課時安排
10、《認識水》1課時
11、《有趣的浮沉現象》2課時
12、《改變水的浮沉》2課時
13、《水面的秘密》2課時
14、《水往高處走》1課時
單元復習測評2課時
10認識水
教學目標:
1、會用自己的感官(眼、耳、鼻、舌、手等)和簡單的器材來觀察水。
2、通過觀察、對比等方法認識水是什么樣的,有什么特性。
3、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液體,并能判斷什么樣的物質是液體。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水的性質,能夠在多種液體中快速鑒別水。
2、能判斷什么樣的物質是液體。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觀察、研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留心觀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樂于合作與交流,樂于探究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認識水是什么樣的,有什么特性,并在認識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比較能力、綜合分析能力。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理解水是會流動的,沒有固定形狀的,進一步認識水是怎樣的液體。
教學準備:
1、在講臺桌上用透明塑料杯各裝著一杯醋、自來水、牛奶、醬油、雪碧、酒、油;
2、各組一杯海水、自來水、礦泉水、魚塘水、筷子。
教學過程:
一、找"水"。
1、教師指著講臺桌上的7杯液體(焦急狀地):糟了,剛才老師在倒水的時候忘了給不同的杯子做上記號,現在不知哪杯是水,同學們快想想辦法幫老師把當中的一杯水找出來吧!(學生一聽是要幫老師找"水",都非常的樂意,積極性很大。)
2、你們打算用什么方法來找"水"?各小組討論分辨的辦法。
3、學生分組討論分辨方法。
4、小組代表上臺辨別哪一杯是水。師追問學生:你是怎么找出來的,為什么這樣想?
5、肯定、鼓勵學生能根據平時的經驗進行分析、辨別出了這一杯自來水。這樣的方法對于我們的研究、學習活動非常有用。
二、觀察"水"。
1、剛才同學們幫老師找出了這杯水,想不想用更多的方法辨別水?
2、那么只有正確認識了水的特征,才能想出更多的好方法來。接下來,我們該做什么呢?
3、借助桌子上的這些材料你們想用什么方法研究水的特點呢?
4、在不明白某種物質是否安全、衛生的情況下,能不能隨便就去嘗呢?
5、學生分組自由觀察研究,教師巡視。
三、描述"水"。
1、通過剛才的觀察,你們都發現了什么?
2、各小組匯報,不重復匯報相同的發現。
3、你們能否對水的特點歸納一下呢?
4、在日常生活中你們還見過哪些物體像水這樣攪起來有泡泡,還有旋渦,又沒有固定形狀的?
5、學生舉例。
6、你們知道剛才所說的這些都是什么樣的物體嗎?
7、今天,老師還帶來了海水、魚塘里的水、礦泉水、想了解它們嗎?
8、老師會分給各組一份這樣的一些水,希望每組都能像剛才那樣仔細地去觀察這三種水,比較一下,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這里,老師還要提醒大家注意一點,就是有些水大家并不太熟悉,能不能直接去嘗它們的味道?
9、各組派一名學生領材料。并分組自由觀察研究。教師巡視。
10、學生匯報新發現。
11、剛才大家發現了這三種水各自不同的特點,那么它們和自來水相比,有相同的地方嗎?
四、總結拓展,暢談感想。
1、通過剛才的觀察研究,你們有什么收獲嗎?還想研究什么?
2、那你們知道為什么今天我們能有這么多的發現嗎?
3、提出希望今后大家都能保持這種良好的科學探究的習慣。
板書設計:
10、認識水
像水這樣能流動的物體叫液體
水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液體
教學反思:
11有趣浮沉現象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方面:初步學會運用實驗的方法解決問題;能夠根據自己觀察到的浮沉現象提出猜想和假設;能通過觀察、實驗驗證假設是否正確。
科學知識方面:認識水有浮力并知道所有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體驗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養成細致觀察、合作與交流的習慣。
教學具準備:
教具:水槽、乒乓球、石頭、測力計。
分組實驗材料:木塊、玻璃球、圖釘、橡皮筋、橡皮泥、飲料瓶、水槽、氣球、測力計、鉤碼等。
多媒體課件:湖泊情景圖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師:故事:在森林里,一只饑餓的狼正在追趕一只小兔子,它們跑啊跑,終于來到一條小河邊,走投無路的小兔子靈機一動,抓起旁邊的一塊大木頭跳進河里,慢慢地游向河對岸。狼也緊追不舍,來到河邊,看見河里的小兔子,便大聲喊道:"別以為抱著個東西就能游過去!"于是,它抱起一塊大石頭跳進河里,大家猜結果怎么樣?
引入《有趣的浮沉現象》(板書課題)
二、合作探究
1、再現浮沉現象
通過情景圖,再現生活中的浮沉現象,目的是以情景圖為載體發現現象,以現象為依據提出猜想,以猜想為導向進入浮沉現象的探究過程。
2、探究浮沉現象
在本環節教學中,師生準備了充分的材料,放入水中會怎樣。在猜想的過程中,學生憑借已有的生活經驗猜想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由于不同的生活經驗會做出不同的猜想結果,產生分歧,促使學生將探究活動深入下去,通過實驗進行驗證,這樣學生經歷了從問題、假設、驗證到結論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完成了沉浮現象的初步認識。(課件展示)學生匯報結果,
3、探究水的浮力
⑴根據實驗結果,生成新的問題:
教師引導:實驗中發現的現象就是有趣的浮沉現象。為什么木塊、乒乓球、飲料瓶等物體可以浮在水面,而橡皮泥、尺子、雞蛋這些物體就沉在水底呢?
猜想,(因為它們輕。可能因為是空心的吧?木塊是不是空心的呀!)
⑵驗證猜想,深化理解。
學生分組做實驗、交流感受。
通過實驗我們得到了一致的結論:水中有一種力量在托著水面上的物體,所以它們能浮在水面上。板書:浮力
4、研究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有沒有受到浮力呢?
三年級科學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肥皂泡,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2、學會歸納、總結,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做科學的科學志趣。
3、小組合作,運用探究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4、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確定自己小組研究的問題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學難點:用自己準備的材料進行合作性的研究。
三、教學準備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關資料、錄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種肥皂泡)
四、教學時間:
第一課時
五、教學活動過程
(一)教學導入,激發學生研究肥皂泡的興趣
1、談話:課間我看到有的同學在玩肥皂泡,同學們興趣很濃,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一下它,好嗎?
2、生回答。(好!)
(二)自主學習,研究肥皂泡
1、教師:請帶了“七彩”的同學吹一吹,大家仔細觀察:你看到了什么現象?你能提出關于肥皂泡的.哪些問題?
(1) 學生活動。
(2) 學生回答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提)
2、教師:同學們觀察得非常仔細,提出了很多問題。請思考一下,這些問題歸納起來有哪幾個方面?
3、生回答。(顏色、形狀、大小、彈性)
4、教師:請你選擇一下最感興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問題來研究。
(學生選擇問題)請大家按選定的問題自由結組。
(學生自由結組)
5、教師:每組同學對你們的問題先進行一下討論,你認為這個問題是怎樣的,準備怎樣研究?
(學生討論)
6、教師:請各組選一位代表,匯報一下你們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學可以給他們提出建議和意見。
(生匯報方案)
(三)觀看錄像,改進自己的方案
1、教師:老師也準備了一些資料,看完后,也許對你們的研究有所幫助。
2、學生觀看錄像,改進研究方案。(可與學生先探討一下)
(四)擴展
教師:同學們的想法非常好,下課后,請同學們努力搜集有關資料,繼續豐富完善你們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準備研究所需的各種材料,也可以請老師、家長幫忙。
三年級科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1、學生知道空氣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輕。
2、學生能在稱量的過程中,了解一些因素會影響稱量結果,產生誤差,學習準確稱量。
3、學生體驗到實驗中會產生誤差,明白減小誤差對于試驗結果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1根長細木條(或竹條)、3根細線、1塊橡皮泥、1個氣球、1個皮球(視學校實際情況而定)、1個托盤天平(視學校實際情況而定)。
教師準備:1個皮球(視學校實際情況而定)、1個托盤天平(視學校實際情況而定)。
教 學 過 程
一、空氣有重量嗎
1、師:水有重量,石頭有重量,空氣有重量嗎?有什么辦法證明?
2、生討論交流,提出采用自制的小天平來證實空氣是否有重量。并討論自制小天平的方法。
3、指導學生自制小天平。
4、小天平調平。
5、給氣球充氣,觀察并記錄小天平的變化。(分組實驗)
6、全班交流小天平的變化情況,思考:所有小組的實驗結果都一致嗎?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實驗結果不同?有什么辦法改進實驗,使效果更明顯,結果更精確?
二、改進小天平的測量效果
1、討論交流改進小天平測量的方法
2、生選擇方法進行實踐,并討論解釋所觀察到的`現象。
三、天平稱量皮球的重量
1、師:為了讓我們的實驗結果更精確,更有說服力,我們可以利用實驗室的天平稱來進行研究。
2、師演示:將一只充滿氣但未充足氣的皮球放在天平的托盤上,稱出重量(讓學生來看),然后用氣筒給皮球充足氣。
3、師演示測量充足氣的皮球的重量,請學生幫助觀察重量是否增加,增加了多少?思考:說明了什么?
4、請學生觀察對比,托盤天平和自制天平有哪些主要區別。(托盤天平不僅可以測出空氣是否有重量,而且可以較準確地測出到底增重了多少)
四、單元小結
1、請學生將之前記錄的維恩圖等記錄表取出,再發給學生一張新的石頭、水、空氣對比表。請學生根據前面的實驗情況和記錄表完成對比表。
2、根據對比表分析:這三種物質,有哪些特征是相同的,有哪些不同。
3、出示更多物質的圖片,把這些物質分為液體、氣體、固體三類,說明分類的標準是什么。 (建議:天平上的圖釘教師可在課前幫學生固定好。)
(先將氣球掛上,另一端掛上重物,想辦法使小天平平衡)
三年級科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的體積多少是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比較和測量的;非標準單位的測量會導致結果的多樣,量筒是一種標準工具,可以測量液體的體積多少。
過程與方法:
通過多種方法比較水的多少;使用標準和非標準單位測量液體的體積;經歷人類發明量筒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比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對比較的方法進行分析和統一,有助于確立科學的標準。有了標準工具,測量信息的交流才成為可能。
教學重點:
通過多種方法比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經歷人類發明量筒的過程;對毫升產生的意義有所認識,能較規范地使用量筒測量液體體積。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法比較水的多少,認識到測量需標準工具,明確用標準單位測量使信息交流成為可能。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材料:
多媒體課件;3個大小不同裝有水的塑料瓶、量筒、各種容量的容器等。
給每組的材料:
3個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個玻璃杯、1個量筒、1條紙帶、膠水、記錄紙若干、一次性紙杯。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喜歡看動畫片嗎?我們先來看一段,(《西游記35被困火焰山》片段)同學們看到,豬八戒實在是太熱了,現在他叫喊著要喝水,唐僧就拿出了三瓶水,(出示三個不同的瓶子,里面裝有不等量的水)八戒要拿裝水最多的一瓶,但卻挑不出來,大家能幫他猜出來嗎?
2、每個小組的桌子上都擺了三個瓶子,里面裝的水和老師講臺上的都一樣,請你們看一看,摸一摸,猜測一下,哪個瓶子里的水最多,哪個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說明理由。
(板書課題)
二、比較水的多少,體驗探究過程。
1、同意x號瓶中水多的人明顯占優勢,那我們就認定x號瓶中的水最多,這樣可以嗎?那要怎樣才能比較出水的多少呢?大家快想想辦法吧。(師可適當提示前面所學的關于水的特性,如會流動、有重量、有體積等,鼓勵方法的多樣性)
2、學生小組交流討論。
3、學生匯報想出的辦法,師根據匯報板書。可能的方法有:比高低、注射器、互換瓶、比杯數、比重量、漏斗滴、用尺子、刻度杯等(板書)
4、同學們想出的辦法可真不少,哪一種方法比較簡便呢?我們在研究科學問題時,要選擇最簡便,最科學的'方法。
5、小組確定實驗方法,思考所需的實驗材料,明確分工后由實驗員到教師處領取材料。
6、學生小組實驗,匯報結果。
(如出現結果差異較大或不同,引導學生思考其中的原因)(板書)
三、比較水多多少,重演量筒發明過程。
同學們找到了裝水最多的瓶子,到底它比其他兩個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你們能說出來嗎?
1、我們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水多多少呢?
2、學生討論測量方法這時學生可能一時想不到,教師要引導。
預設1:生可能會直接說用有刻度的杯子,師需追問: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假如沒有有刻度的杯子,該怎么辦?
預設2:生可能一時想不出用什么辦法,師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蓋等材料提示、引導,交流這些材料可怎么用。
預設3(可接預設2):生知道借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幫助測量。教師可追問:“用小杯子量了,還多出半杯怎么辦?我們如何測出更精確的數據呢?可提示學生想到刻度線。
3、自制刻度線測量。
(1)如果我們要給一個杯子畫刻度線,這些刻度線有什么用?畫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呢?(刻度間距要相同)
(2)學生實踐:自制刻度條,并貼到一個玻璃杯上,再次比較三個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將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3)交流測量結果,發現并討論問題:測量的結果相同嗎?你們認為是什么原因導致測量結果不同呢?我們怎樣才能解決這些問題?有沒有什么辦法能使結果統一?
四、認識使用量筒,建立毫升概念。
(一)、認識量筒及單位毫升。
1、師介紹量筒:為了比較精確地知道水的多少,我們就需要使用專門測量液體多少的工具——量筒。
(出示量筒)每個小組的實驗桌里面都放著一個量筒,請材料員拿出來,大家仔細觀察它,你發現了什么?(玻璃做的,有刻度,字母ML,還有一個嘴)
2、介紹毫升:誰知道ML又叫什么?你是從哪里知道的?(毫升是液體的體積單位)
3、提示測量要求:數一數大刻度之間有幾個小刻度?算算每一小刻度是多少毫升?在測量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多媒體課件出示正確讀數方法)
(二)、使用量筒。
1、請學生到講臺前用量筒測量講臺上三瓶水的多少,并匯報測量結果。(板書)
2、孩子們真聰明,知道應該怎么使用量筒了,其他同學想親自量一量嗎?我們來量一量一次性紙杯能裝多少毫升水。
3、測量后匯報結果。
五、總結拓展,課后延伸。
1、同學們,我們能說出一些常見液體的體積嗎?(課件出示醬油、礦泉水、橙汁,估算一下能裝多少毫升)
2、課后調查:不關緊的水龍頭1分鐘滴幾滴水,1滴水有多少毫升?
3、算一算:照這樣計算,不關水龍頭1天,1個月會浪費多少水?。
【三年級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三年級科學教案11-08
三年級科學教案12-19
三年級上冊的科學教案04-13
三年級科學教案人教版12-03
三年級科學教案模板10-26
【薦】三年級科學教案01-10
三年級人教版科學教案11-06
三年級科學教案【熱】02-04
三年級下冊科學教案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