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四年級上冊教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四年級上冊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科學》四年級上冊教案1
提問:今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問:你覺得今天的天氣我們應該穿什么衣服?)
1-6 云的觀測
2-3 液體之間的溶解現象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初步感知和認識溶解現象可以發生在多種狀態的物質之間(液體和固體,液體和液體,液體和氣體);
過程與方法:能借助實驗進一步觀察多種物質之間的溶解現象,根據溶解的主要特征區分一些常見的溶解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觀察、交流中,將看到的新的“溶解”現象與已知的作比較,在這個過程中產生探究更多溶解現象的欲望。
【教學重點】
根據溶解的主要特征區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與不容易溶解的現象
【教學難點】
觀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氣
【教學準備】
小組觀察實驗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體;雪碧(汽水)、注射器、試管、試管夾、酒精燈、火柴等。
【教學過程】
1、引入
教師準備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學生觀察咖啡放入水中攪拌之后的現象。
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觀察到的什么現象說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我們已經知道食鹽、砂糖、肥皂、咖啡等固體物質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體、氣體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觀察液體之間的溶解與不溶解
在水里滴幾滴酒精,觀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幾滴水,觀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幾滴食用油,觀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幾滴水,觀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問: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嗎?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嗎?
運用同樣的方法,觀察更多的液體與液體之間的溶解解現象。
問:哪些液體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3.觀察溶解在液體中的氣體
(1)觀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開雪碧(汽水)瓶蓋,觀察液體里逸出的氣泡。這就是溶解在飲料中的氣體。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體,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觀察注射器里的氣體和液體的變化。
怎樣解釋注射器里氣體和液體的變化?
(2)觀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氣
這杯水里有空氣嗎?你是怎樣想的?(生活經驗的提取)
用試管裝1/3的清水,在酒精燈上稍微加熱。觀察試管壁上是否有小氣泡出現。
怎樣解釋這種現象?
4、課后繼續觀察還有哪些物體也能互相溶解。
三、課后總結:
四、課后作業;
1.膠水在水中會(下沉)。
2.牛奶帶入水中會(溶解)。
3.你能區分液體之間的溶解或不溶解嗎?請舉例來說明。
五、課后反思:
《科學》四年級上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道把物體運動的路徑連成線就可以表示物體運動的軌跡。物體運動的軌跡有的是直線,有的是曲線。
2.比較前進、后退、擺動、震動、繞圈、旋轉、滾動等不同的運動形式,了解它們不同的特征。
3.選擇合適的物品做一做擺動、滾動、旋轉等運動方式。
4.觀察生活中物體的運動,了解這些物體運動中包含了哪些運動形式。
【教學重點】
1.了解物體運動的軌跡,知道物體運動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
2.認識前進、后退、擺動、振動等運動形式,比較它們的不同特征。
【教學難點】
了解前進、后退、擺動、振動等運動形式,比較他們的不同特征,并且用合適的物品做一做擺動、滾動、旋轉等運動方式。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課本插圖、做擺動、滾動、旋轉等運動形式的材料等。
【教學過程】
活動一:物體運動的軌跡
1.同學們都有乘電梯的經歷,我們乘著電梯從樓上來到樓下,這就是我們運動的路徑。
下面請同學們來看一看這幾幅圖中,物體運動的路徑是什么樣的?
2.出示課本17頁的四幅圖片,引導學生看一看,仔細觀察這些物體的運動,并且將它們運動的路徑用線連起來。
學生動手操作,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師引導:把物體運動的路徑連成線,就可以表示物體運動的軌跡。
4.出示課本15頁的兩幅插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并想一想這兩幅圖中,哪些物體是在運動的?它們運動的軌跡分別是什么?
5.請大家比較課本第17頁的物體運動的軌跡,看一看這些物體運動的軌跡有什么區別?
預設:第一、二兩幅圖中物體運動的軌跡是直線,第三、四兩幅圖中物體運動的軌跡是曲線。
6.我們把物體運動的軌跡是直線的運動,稱為直線運動;把物體運動軌跡為曲線的運動,稱為曲線運動。
7.在我們身邊,哪些運動是直線運動?哪些運動是曲線運動?
預設:
公交車運動是直線運動。
車輪的運動是曲線運動。
拉動公交車的窗戶是直線運動。
司機的方向盤是曲線運動。
活動二:認識不同的運動形式
1.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很多物體運動的形式是不一樣的。
大家見過哪些不同的運動形式呢?
2.出示課本第18頁的圖片,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更多不同的運動形式。
預設:
前進、后退、擺動、震動、繞圈、旋轉、滾動、上升、下降。
3.除了書上列舉到的物體這些不同的運動形式之外,你在日常生活中還見到過哪些物體不同的運動形式。
集裝箱的運動是平移。
氣球的運動是上升運動。
鐘表指針的運動是旋轉。
鐘擺的運動是擺動。
活動三:選擇合適的物品做不同形式的運動
1.物體的運動形式有很多,我們剛剛了解了一些,下面我們選擇合適的物品,來做一做這些形式的運動。
2.活動要求:選擇合適的物品做一做擺動、滾動、旋轉三種形式的運動。
3.活動指導:
出示課本19頁擺動、滾動、旋轉三種運動形式的示意圖,引導學生看一看,了解這三種運動形式的特點。
活動材料:毛線、電池、鳳尾夾、橡皮筋、風車等。
4.學生分小組活動,從這些材料中選擇合適的分別做擺動、滾動、旋轉三種運動形式,并且仔細觀察物體的運動,進一步體會這三種形式的運動的特點。
5.全班交流,學生展示本小組選用恰當的材料所做的物體的運動形式。
預設:
在毛線下面系上重物,拿著毛線的另一端,讓它擺動,就做出了擺動的運動形式。
在毛線下面系上重物,拿著毛線的另一端旋轉重物,就做出了旋轉的運動形式。
將電池放在桌面上,可以做出滾動的運動形式。
用風車做出旋轉的運動形式。
6.教師引導:物體運動的形式除了擺動、滾動和旋轉之外,還有其他一些運動形式,我們同樣可以用一些簡單的材料做出這些運動形式。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課后試一試。
活動四:生活中物體的運動形式
1.教師引導: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物體的運動往往包含了幾種運動形式。
出示直升機在空中飛行的圖片,引導學生說一說,直升機的飛行包含哪些運動形式?
預設:
直升機本身是向前前進的,這是一種前進的運動形式。
直升機上的螺旋槳,一直在旋轉,這是一種旋轉的運動形式。.
2.下面我們再來看一看其他物體的運動包含哪些運動形式?
出示課本19頁下面的插圖,學生仔細觀察,想一想這些物體的運動中包含哪些運動形式?
預設:
竹蜻蜓下面的立棍做平動、轉動的運動,上面的旋翼做旋轉運動。
手鋸在做前進、后退的往復運動。
旋轉木馬設施整體圍繞中軸做旋轉運動,一個個的木馬圍繞中軸在繞圈同時做上下運動。
3.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物體的運動包含兩種以上的運動形式,請大家來舉舉例子。
預設:
走路包含前進、擺動兩種運動形式。
高速運動的足球包括平移、旋轉兩種運動形式。
行走的公交車有旋轉、前進等運動形式。
活動五: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了解了物體運動的軌跡,知道根據物體運動的軌跡,可以把物體運動分為曲線運動和直線運動,同時我們還了解了物體的運動有前進、后退、擺動等一些運動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物體的運動中往往包含幾種運動形式。課后請大家認真觀察生活中的運動現象,進一步了解物體的運動。
【教學過程】
6.不同的運動
常見的幾種運動方式及其特點
日常生活中物體的運動形式
讓物體按照一定形式運動
物體的復合運動
《科學》四年級上冊教案3
第一課水能溶解一些物質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一些物質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質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過濾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質從水中分離出來。
過程與方法:
觀察和描述食鹽、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現象,
能使用過濾裝置分離幾種固體與水的混合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研究溶解與不容易溶解現象的樂趣,激發進一步探究溶解問題的興趣。在觀察比較活動中,能夠意識到細致的觀察才會使描述更準確。嚴格按照規范利用溶解裝置進行實驗。
【教學重點】
描述食鹽、面粉等物質溶解現象的主要特征。
【教學難點】
比較食鹽、沙、面粉在水里的變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
1、沙1、面粉1、裝水燒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濾紙3、鐵架臺1。(沙在使用前淘干凈。)
【教學過程】
一、食鹽在水里溶解了
1、學生觀察實驗:取一小匙食鹽和一小匙沙,分別放入兩個盛水的玻璃杯內,不攪拌,靜靜觀察,比較食鹽和沙在水中的變化。過一會再攪拌,觀察它們的變化。
2、學生匯報觀察現象:食鹽在水里的變化是怎樣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糾正學生的匯報:食鹽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組織討論:哪些現象使我們可以判斷出"鹽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現象能使我們判斷"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書食鹽的溶解現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現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嗎
1、教師講解:食鹽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們可以叫做食鹽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們則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會怎樣呢?
2、學生實驗: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個盛水的玻璃杯內,靜靜觀察一會兒,看看面粉在水里的變化,然后再用筷子輕輕攪拌一會兒,觀察面粉在水中的變化。
3、組織匯報: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嗎?把它放置一會兒我們還能觀察到什么現象?
4、教師引導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樣的狀態?
5、討論:面粉、沙、食鹽在水中的溶解情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嗎?
6、教師引導:為了作進一步的觀察,我們可以采用過濾的方法。演示折紙和過濾實驗的規范操作,注意不要將液體濺到濾紙外,倒入漏斗中的液體液面要略低于濾紙的上沿。
7、學生實驗:分別做過濾食鹽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觀察濾紙,匯報觀察結果。
8、交流實驗結果,整理對溶解的新認識記錄在科學筆記本上。(提醒學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第二課水是怎樣溶解物質的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溶解是指物質均勻地、穩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離出來。
過程與方法:
觀察和描述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并想象食鹽的溶解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實驗中細致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描述食鹽、面粉等物質溶解現象的主要特征。
【教學難點】
比較食鹽、沙、面粉在水里的變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裝水燒杯4、筷子1、高錳酸鉀1、小藥勺、食鹽1、沙1、面粉1。
【教學過程】
一、觀察高錳酸鉀的溶解
1、引導想象:食鹽在水中的溶解過程。
2、教師講解:為了清晰地觀察到溶解的過程,我們用一種有顏色的物質來做溶解實驗。教師出示高錳酸鉀。(教師取放演示要規范,這是學生首次接觸化學藥品)
3、引導觀察描述:高錳酸鉀是一種什么樣的物質?
4、學生實驗:在一個裝水的燒杯內,輕輕地放入幾小粒高錳酸鉀,先靜觀高錳酸鉀在水中的分散現象,然后用筷子輕輕攪拌一下水,繼續觀察水和高錳酸鉀的變化。(注意學生對觀察到的細節地描述)
5、學生匯報:高錳酸鉀在進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樣的變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嗎?它與食鹽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異同?
二、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
1、觀察記錄實驗:進一步觀察食鹽、沙、面粉和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情況,比較它們在水中有什么相同與不同。(觀察結果可直接記錄在書上的表格中)
變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過濾的方法分離嗎
是溶解還是沒溶解
2、小組交流:修正描述和記錄。
3、全班討論交流:物質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們能觀察和區別嗎?我們是怎樣觀察和區分的呢?
4、整理記錄:學生對溶解特征的認識記錄在科學筆記本。
板書設計:略
教學后記:略
《科學》四年級上冊教案4
學習要點
合作方塊游戲活動;初步經歷計劃與組織過程的鍛煉。
學習目標
(1)通過游戲活動體會計劃與組織的重要意義,培養合作精神。
(2)通過制定考察活動計劃,初步經歷計劃與組織的鍛煉。
怎樣進行
(1)引入活動
本單元結合季節特點和學校實際情況,營造一個走出校園考察的活動情境,旨在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在這種欲望的驅動下,利用考察活動的平臺,讓學生自己制定一個考察計劃。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下面的教學活動,使學生體驗到計劃與組織的重要意義,本單元首先安排了“合作方塊”游戲活動。教學時,一定要精心準備活動材料,周密組織教學過程,要讓學生玩得高興,玩得有序,玩出體會。
(2)關于“合作方塊”游戲活動的規則和教學過程:
游戲準備:準備大小相同的紙,剪刀,每位學生取一張,分別剪成長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規則圖形,然后分組裝成一袋,小組之間交換,作為拼圖用的卡片。
游戲規則:小組成員都拼出了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時,就完成了任務。率先拼完的小組獲勝。
游戲要求:游戲前,小組先討論協商方案,制定實施計劃;游戲時小組成員都從袋內取卡片,拼成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游戲后,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小組在活動中的表現,討論和總結經驗與教訓,并進行集體交流,特別強調認真作好活動計劃與組織工作的重要性。
(3)制定考察活動計劃
走出教室去親近大自然,深入社會,這是令學生歡欣鼓舞的事。教師宣布下周六到大自然中去考察的消息后,啟發談話“剛才的游戲活動,我們已經體會到認真作好計劃與組織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為了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考察活動前,我們要做好哪些計劃與組織工作呢?”引導學生分成小組,一起商議,并作好記錄。
由于這是探究過程能力訓練單元的第一課,根據兒童的認知特點,我們對制定考察計劃的方法做了適當指導,它是以卡通對話和樣張的形式體現的,教學時教師要認真領會這一編寫意圖。這節課的下半時教學重點是制定考察活動計劃,初步培養學生的計劃與組織能力。如果教學時間不足,可以讓學生課后完成,并告訴他們下節課要舉行“考察計劃展示會”,從而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
2 考察計劃展示會
學習要點
引導學生自主地總結出計劃與組織項目清單。
學習目標
(1)啟發學生自己比較、自己討論、自己總結,使他們能夠初步體驗怎樣計劃與組織,悟出計劃
與組織的重要意義。
(2)訓練學生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學會欣賞他人,培養合作精神。
怎樣進行
(1)考察計劃展示會
舉行“考察計劃展示會”是本節課和本單元的重點活動。教學時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首先,讓各小組將制定好的考察計劃貼在展板上或黑板上,組織全班學生參觀。也可以把各組的考察計劃復印若干份,每組發一份,這樣便于下面的討論與總結。這一過程既是參觀與學習的過程,也是比較與評價的過程。
接下來組織小組討論,引導學生重點討論“哪些小組的準備工作做得好?計劃與組織的內容有哪些?”并讓他們把討論結果記錄在“計劃與組織項目清單”里。
然后,進行集體交流與討論,集思廣益,統一認識,清楚制定考察計劃的項目和計劃與組織的要求。從而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需要說明的是教材里提供的計劃與組織項目清單的內容,只是一個樣張,決不是標準答案。教師要根據所選擇活動的內容和教學實際,充分開發和利用本班學生的智慧,讓他們體驗怎樣計劃與組織,了解計劃與組織的一般內容和要求,這才是本課的教學目的。
(2)評選最佳考察計劃
通過以上教學活動,學生對怎樣計劃與組織有了新的認識。為了進一步提升每一位學生計劃與組織的能力,下面讓學生分組制定一個完整的考察計劃,并且要從中選擇適合全班考察的內容,評選出最好的考察計劃,用來指導下周六的科學考察活動。
《科學》四年級上冊教案5
第一單元 我們的考察計劃
一、教材設計說明
4 祝你胃口好
一.教材設計說明
a.齒輪的轉動速度
提出研究問題 實施研究計劃
教材的設計在這樣一個大的框架下,在三個不同的主題探究活動中,設計了兩條主線:
第六單元 飲料瓶能告訴我們什么
教材設計說明
本單元屬于綜合探究單元,由《飲料瓶的知識》、《飲料瓶的材料》、《飲料瓶與環境》三個活動組成。本單元的二級目標是“能對提出的探究問題獨立做出書面計劃”――就“計劃與組織”的能力培養而言,重點在于“獨立”二字。
1 揭開神秘的面紗
要點
制訂研究計劃,并對做出的計劃進行評估與選擇;查閱資料了解人類探索月球的歷程,了解月球表面的基本情況。
目標
(1)訓練和培養學生制訂研究計劃,并對做出的計劃進行評估與選擇的探究過程能力。
(2)通過查閱資料和觀看音像材料,使學生了解人類探索月球的歷程和月球表面的基本情況。
(3)了解人類探索月球的艱辛和不怕曲折的精神,呵護學生對宇宙的好奇心,培養他們持之以恒的科學態度。
怎樣進行
(1)引入活動
單元頁是一個“招聘啟事”及卡通的對話圖,并設計了“我們去報名”的連環畫,旨在創設情境,激發孩子的參與熱情,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引入活動。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看連環畫,也可以設計一個角色扮演活動引入教學。
(2)提出問題
學生對月球會有一定的了解,教學時先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了解,其中可能有美好的傳說,有大膽的幻想,有人類對月球的探索等,這些是引領學生深入探索的重要前提和重要資源。圍繞月球提問題是將教學活動引向深入的重要步驟,也是科學探究活動的開始,讓學生將問題存入“問題銀行”,并進行交流。
(3)計劃與組織
本單元的二級目標是指導和訓練學生對作出的計劃進行評估與選擇,本課是落實這一目標的第一訓練點。教學時先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研究的問題,研究相同問題的學生主動結合成小組,并制訂書面研究計劃,然后分組展示和交流研究計劃。接下來著力對組員作出的計劃進行評估與選擇,教學方式可以是討論,可以是送給他人一句話,并引導學生總結怎樣評估和選擇研究計劃,教材在豎欄內對怎樣評估與選擇進行了適當引導,這都是為了細化培養的過程。
(4)分組探究,集體分享
本單元的設計和編寫嘗試以小組學習的教學形式展開和呈現。在對研究計劃進行評估與選擇的基礎上,讓學生按照大家的建議完善和修正我們的研究計劃,選擇最佳研究計劃分組展開探究活動,然后集體交流和分享各組的研究過程和結果。
展示一:
“穿越時光隧道”活動,展示的是探探小組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收獲。學生通過親歷這一活動,能夠了解人類探索月球奧秘、揭開月球神秘面紗的艱辛歷程,了解月球表面的基本情況,滿足與生俱來的探究欲和好奇心。教材只是個例子,教師要準確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決不能只讓學生讀一讀書、看一看圖片就算完成教學任務。
為了豐富學習形式,教材還設計了一個“做中學”活動。引領學生探究環形山的成因,鼓勵學生對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疑問。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先預測再驗證,然后推想環形山的成因。
2 多樣的面孔
要點
探究月相的成因。
目標
(1)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運動模式,知道月相的成因。
(2)學會合作,尊重他人。
(3)積極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
怎樣進行
在分組探究活動中,究究小組按照研究計劃探究了“為什么月球會有圓缺變化?”這一問題,教材展示的就是他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
展示二:
(1)首先,引導學生對這一問題進行猜想,培養猜想能力。根據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學生知道月球是個球體,本身不會發光,所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太陽光,知道月球在圍繞地球轉動,是地球的衛星,這些都為猜想創造了條件。
(2)月球的圓缺變化與它的運動有關系嗎?如果有關系,有怎樣的關系呢?這是學生很自然的猜想與疑問。圍繞這一問題,引導學生三人一組,做“角色扮演”的活動。
活動一:三個學生分別扮演月球、地球和太陽,模擬它們的運動規律。
活動二:引領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與體驗月球圍繞地球轉動時,地球上的人所觀察到的月相。
為了確保活動效果,教師要精心準備器材和場地,特別要在地面上提前畫出月球圍繞地球運動的軌跡。還要對活動方法進行強調。
(3)在“做中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和推想為什么月亮會有圓缺變化。92頁的示意圖能夠指導學生理解月相的成因,有利于他們對月球圓缺變化的過程有一個整體認識,能夠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所以,教師要切實用好這幅圖。
3 招聘部長
要點
綜合運用月球知識和生活經驗,培養創新精神;評價和選擇開發方案。
目標
(1)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月球知識,培養大膽想象的創新精神。
(2)通過評價和選擇開發方案,強化二級目標的落實。
怎樣進行
本單元是以招聘月球開發部長為主線設計的,力圖體現小組合作學習和整體探究的特點。為落實教學目標,本課創設了知識競答、設計月球開發方案等活動形式,給招聘活動畫上圓滿的句號。
(1)引入活動
全體參聘學生進入招聘現場,讓學生扮演成月球開發部籌備委員會主任,介紹評審小組成員,宣布評選和招聘的辦法和規則,然后活動開始。
(2)知識競答活動
參考書上內容設計好答題卡,也可以根據班級實際情況自主設計。活動時,由評審小組成員發給參聘學生每人一張答題卡,嚴格限制答題時間,統一收繳答題卡,統一批閱。
(3)設計月球開發方案活動
本活動具有開放性和挑戰性,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大膽想象的創新精神的重要載體。為了提高教學實效,教材里對設計月球開發方案活動作了提示。由于設計方案不是學生憑空想象的,課前要讓學生準備相關的書籍,設計方案時允許查閱資料,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還要給學生講清設計方案的要求。教材里的方案樣張具有啟發和引導作用。
(4)綜合評審
設計的開發方案要進行公開展示和介紹,由評審小組進行認真評選,評出最佳方案。然后與知識競答成績綜合,最終評選出“月球開發部長”候選人。接下來可以組織一個采訪活動,采訪優勝同學和評審小組成員。
第八單元 走向兩極
一、單元設計說明
本單元為“探究的探究”單元,由《挺進南極點》和《跟隨位爺爺到北極》兩個活動標題組成。“計劃與組織”是本學期探究能力的訓練要項,本單元旨在教師指導下,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周密的計劃與組織是成功的保證,這是本單元探究能力培養的“二級目標”(見表1-1)。
計劃是指工作或行動以前預先擬定的具體內容和步驟。組織是安排分散的人或事物使具有一定的系統性或整體性。計劃能力與組織能力是探究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開展現代科學研究活動所必備的能力,因為現代化的科學研究不再是“單槍匹馬”式的個體研究,而是“協作式”的團體研究;自然也是小組合作式探究順利展開的重要保證。
考慮到學生年齡小,不可能親身實際的參與科學家的科學探究,故我們采用的方法是:教師提供給學生科學研究讀物,組織學生對探究活動的細節進行討論(如討論科學家們研究的問題、收集的資料、使用技術的作用、對于數據的解釋及科學研究中得出的結論等),使學生學習到“探究活動需要探究主體如何做計劃、怎樣組織”的知識,并了解到科學知識是如何獲得的。
在學生活躍的思維狀態下,對探究活動的方向、任務、目的的選擇,方法、方式的選擇,步驟的確定,人、財、物、時的安排與分配,與活動結果的分析與活動計劃的修正等環節,均是發揮學生積極性、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的良好機會,可真正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由“指導性探究”向“自主性探究”發展,為五年級“自主性探究”水平的學習做準備。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包括兩個:第一部分《挺進南極點》;第二部分《跟隨位爺爺到北極》。《挺進南極點》是描寫二十世紀初英國科學考察隊和挪威科學考察隊先后到達南極的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以漫畫的形式出現,采取鮮明的對比手法,使學生在閱讀故事的同時,可觀察到兩支科學考察隊在“計劃與組織”的要素。《跟隨位爺爺到北極》一課中,通過介紹我國極地科學家位夢華教授和他提出的極地考察隊員的挑選標準,進行模擬練習活動促進學生“計劃與組織能力”的形成,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周密的計劃與組織是成功的保證,從而實現二級目標。
1 挺進南極點
要點
了解“計劃與組織”的要素
目標
(1)使學生對科學考察、科學研究產生興趣。
(2)了解南極的地理特征、代表動物、使用的交通工具等方面
(3)了解極光、經度、緯度等概念
怎樣進行
1、引入活動
縱橫比較法進行連環畫故事閱讀:比較兩個科學考察隊在相同階段在計劃和組織環節上有何不同,完成教材中的對比表“準備表”、“物價表”、“冬季活動表”、“旗的安插方法”,另外,引導學生找出兩隊還有哪些不同點,比如兩位隊長的品格有什么差別、兩個隊隊員的態度有什么不同。通過比較,總結哪些是有利于考察的因素,哪些是不利因素;哪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哪些是我們應當避免的。
2、拍賣活動
該活動一定要把握好教學時機,插入在閱讀“2、他們各準備了什么”這一部分后進行,在開始閱讀“3、建造大本營”之前完成。每個小組4000英鎊,按自己的意愿購買機動雪橇、矮馬、狗等到南極點的交通工具。拍賣活動有利于各小組學生對財務的用途、購置、分配做出計劃,同時促使學生進入角色。如,選購了機動雪橇的小組就會和斯科特的率領的英國隊同呼吸共命運的感覺,而選購狗的小組則會和阿蒙森率領的挪威隊同喜同憂。
3、計劃與組織框圖
讓學生分析故事情節,總結兩個隊各做了哪些計劃和組織。借鑒本單元的教學活動框圖,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總結計劃與組織的要素和方法。
2 跟隨位爺爺到北極
要點
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周密的計劃與組織是成功的保證,從而實現二級目標。
目標
(1)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樹立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為全人類科學事業發展做貢獻的志向。
(2)促進學生“計劃與組織能力”的形成,
怎樣進行
1、引入活動
播放錄像教學“中國第一次組隊考察北極點”。也可以搜集我國進行南極考察的錄像或圖片資料,介紹給學生。使學生了解更多的北極方面的知識,了解我國在兩極科學考察方面的進展,激起民族自豪感,樹立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志向。
2、對照討論和模擬活動
對照位爺爺選拔北極科學考察隊小隊員的四個標準,找出自己的優勢和不足,談談如何完善自己。“如果你作為中國少年北極考察隊的隊長,請擬寫一份北極考察計劃書。”
3、交流展示活動
我的科學探究經歷——計劃組織篇
引導學生回顧自己在一學期的學習中“計劃組織”的經歷。活動前做了哪些計劃組織,人、財、物、時等是如何安排的;活動過程中做了哪些調整;活動后對計劃組織工作的評價是什么。填寫在小科學家記錄本上,討論并交流。科學教師要給學生們留出充足的時間討論、交流、分享他們自己的科學體驗,促使學生對自己的科學體驗的反思。
《科學》四年級上冊教案6
教材分析
《食物在身體里的旅行》是四年級上冊《呼吸與消化》單元的第8課。本課主要在學生對消化知識原有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比對消化器官圖和模擬實驗,認識食物在身體內的消化過程及主要消化器官的功能,再次感受食物的消化需要多個器官共同參與完成。
本課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聚焦”環節,由《食物在口腔里的變化》一課引入,讓學生思考并有依據地推測“食物從口腔進入人體后,會經歷怎樣的旅行,發生什么樣的變化”。第二部分“探索”環節,在學生提出自己對消化過程的想法以及對照人體消化器官圖的活動過程中,肯定學生的合理想法并著重引導學生修正或完善原有認識;然后,引導學生對食道和胃兩種器官的形態與功能進行模擬實驗研究,將消化器官的基本結構與功能表現出來。第三部分“研討”環節,在經歷畫圖、比對、模擬實驗等探索的基礎上,讓學生交流模擬實驗中各消化器官的形態與功能之間的聯系,并描述食物在消化器官中所經歷的路線與發生的變化。
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對消化器官有了一定的認識。他們一般知道口腔、食道、胃、腸等消化器官的名稱,對其功能也有初步的認識,如:知道食物從口腔進入,會通過食道到達胃進行消化等。因為這些器官都在人體內,不能直接觀察到,平時也很少關注,所以學生有些認識并不正確,如:會認為食物的營養是在胃里被吸收的,對食物先經過小腸還是大腸的認識也比較模糊。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食物在口腔里會經歷初步的消化過程。
2.牙齒、舌和唾液共同參與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們的功能各不相同。
3.牙齒有三種,不同的牙齒有不同的功能,保護好牙齒,有利于我們的身體健康。
科學探究目標
1.觀察、描述食物在口腔中的變化以及牙齒形狀的特點、分布,能對食物在口腔中的變化進行簡單的記錄。
2.分角色扮演“饅頭”“牙齒”“舌”,模擬饅頭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過程,感受牙齒、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
3.能夠在角色扮演中不斷完善對牙齒結構及運動特點的認識,有意識地對自己的原有觀念進行補充或修正。
科學態度目標
1.能夠認真細致地觀察和實事求是地描述牙齒的結構和運動特點。
2.愿意與他人分享食物在口腔里消化過程的研究結果。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體會口腔對消化食物的重要作用,有健康生活的意識。
重點
通過猜想食物在體內的旅行過程和比對消化器官圖及進行模擬實驗,認識主要消化器官及其功能。
難點
體驗到食物消化的過程是由多個消化器官共同協作完成的,建立系統和有聯系的觀點。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1.新課聚焦
展示小女孩吃飯的圖片
你有過肚子餓、被食物噎到、胃痛、肚子痛的經歷嗎?
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到哪兒去了?
食物在身體內會經過哪些器官?食物在我們體內是怎樣旅行的?
(板書:食物在身體里的旅行)劉老師工作室制作。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交流并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通過問題的方式激發學生思考意識,自然聚焦到本節課要探究的問題,期望學生能有依據地推測食物在身體內的旅行。
2.科學探索
探索一:繪制食物在身體內的旅行圖
1.在自己的活動手冊上畫出食物的“旅行圖”,用文字標注消化器官的名稱,用箭頭表示食物前進的路線。
分小組交流,選出認為畫得合理的食物“旅行圖”,說出“合理”的理由。
怎樣才能知道大家的推測是否正確?我們一起認識下消化器官。
2.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
食物的“旅行”路線稱為消化道,“旅行”所到達的每一個地點叫做消化器官。
口腔:將食物磨碎,與唾液混合。
(在人體的頭部,是消化道的起始部分。口腔內有牙齒和舌頭,還有能分泌唾液的唾液腺開口。它的作用是把食物磨碎、口腔軟化,有利于吞咽。唾液初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
咽部:吞咽食物
食道:傳送食物至胃
(位于胸腔,它是從口腔到達胃的通道。食道是一條由肌肉組成的通道,連接咽喉和胃。食道本身并沒有任何的消化作用,其主要功能只是將食物從咽喉傳送到胃中。)
胃:儲存和攪拌食物,吸收一些營養。
(在人體的腹腔上部靠近左邊,形狀像個大皮口袋。胃的肌肉很發達,有食物時就會不停地蠕動。胃是食物的儲運場和加工廠,是食物消化的器官。胃能分泌大量強酸性的胃液。經過口腔粗加工后的食物進人胃,通過胃的蠕動攪拌和混合,加上胃內消化液里大量酶的作用,最后使食物變成粥狀的混合物,有利于腸道的消化和吸收。)
小腸:完成消化和吸收。
(人體腹腔的下部,上面與胃相連,下面連著大腸。小腸較細、很長,有5~6米,彎彎曲曲地盤折在一起。
小腸絨毛是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部位,小腸絨毛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都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這些結構特點使營養物質很容易被吸收而進入血液。食物在小腸內停留的時間較長,-般是3~8小時,這提供了充分的吸收時間。)
大腸:儲存難以消化的食物殘渣,生成糞便。
(小腸中沒被吸收的食物又進人大腸,大腸比小腸粗,約有1.5米長,大腸的末端是肛門。剩余的食物中的水、無機鹽和部分維生素又被大腸吸收,食物的殘渣形成糞便,經過肛門排出體外。)
肝:產生膽汁。
(肝臟、膽囊、胰腺:食物雖然不流經這些器官,但是它們也是消化器官。肝分泌的膽汁儲存在膽囊里,膽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會通過小腸前端的十二指腸的共同開口處流人小腸中,參與食物的消化。)
播放視頻《消化系統的組成和作用》
指一指食物在人體內的“旅行”路線。(有條件話可以讓學生穿上印有消化器官的圍裙)
分析:食物在口腔內經過牙齒的咀嚼及舌的攪拌,使食物和唾液混合構成食團,然后借助吞咽活動,將食團經食道送入胃中。在胃里通過胃壁的蠕動以及胃液的化學性消化,使食團成為粥樣的食糜。食糜進入小腸后,在小腸內完成消化和吸收營養物質。余下的殘渣進入大腸,其中的水分等被吸收,剩余的殘渣逐漸腐化成糞便,最后經過肛門排出體外。
食物的“旅行”路線:食物-口腔-咽部-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
探索二:模擬消化器官的工作
實驗材料:透明塑料管一根、一小塊饅頭
實驗步驟:(1)在透明塑料軟管內預先涂一些潤滑油,然后裝入一小塊饅頭。
(2)用手捏動透明塑料軟管上方,使饅頭向下移動。
播放實驗視頻《模擬食道工作的實驗》
實驗現象:
捏動饅頭上方的透明塑料軟管,饅頭會向下“蠕動”,最終到達“食道”的出口處。
實驗分析:
當我們用手向前捏透明塑料軟管時,我們發現饅頭在光滑的透明塑料軟管內向前移動,這和我們消化器官中的食道很相似,我們用手捏透明塑料軟管,就好像食道壁肌肉的收縮和舒張產生的蠕動一樣,將食物輸送到胃里。
實驗結論:
食道的功能是通過食道壁肌肉的收縮和舒張產生的蠕動將食物輸送到胃里。
探索三:模擬胃的工作
實驗材料:一個塑料袋,一小塊饅頭和煮熟的蔬菜、水
實驗步驟:
(1)在塑料袋里裝上水、一小塊饅頭和煮熟的蔬菜。
(2)反復揉擠這個袋子
播放實驗視頻《模擬胃的工作》
實驗分析:
反復揉擠這個袋子,里面的食物漸漸被磨碎、揉爛,這個袋子很像我們身體里的胃,當我們用手揉擠這個袋子時,就好像胃的肌肉在不停的收縮、蠕動,把食物進一步磨碎和分解。
實驗結論:
胃的功能是磨碎和分解食物,幫助消化。
思考問題:如果最初放入袋子里的食物不是小塊的,也不柔軟,會給這個器官帶來哪些麻煩?
《科學》四年級上冊教案7
一、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能對“瓶子里的氣球為什么吹不大”做出合理假設,并能用實驗來進行驗證;
(2)能初步依照“問題—假設—驗證—結論”的科學認知程序,做好簡單的記錄;
(3)能解釋“氣墊”復原的原因,并能根據假設設計驗證性實驗。
2.知識與技能
(1)知道空氣要占據空間,空氣有質量,空氣能被壓縮,壓縮空氣有彈性;
(2)了解壓縮空氣在生產生活中的運用,能說出空qi槍的原理;
(3)會制作空qi槍。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重證據和按照科學認知程序進行科學探究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習慣;
(2)會觀察生活中相關的例子,知道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二、教學準備:
1.空氣占據空間:
演示——瓶子、氣球(2~3套)。
分組——粉筆頭、磚塊、氣球、塑料袋、玻璃杯、紙團、塑料瓶、水、水槽。
2.空氣有質量:
細木棍、細繩、大氣球兩個、大頭針、膠泥、膠帶等。
3.壓縮空氣:
演示——充足氣的大塑料袋。
分組——塑料注射器、橡皮擦。
4.制作空qi槍:
廢圓珠筆芯和小于筆芯內徑的木棍;塑料注射器、濕紙團、橘子皮等。
5.自制壓縮空氣水“火箭”、qi槍等。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1. 猜謎: 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見來摸不著,無孔不入變化多,動物植物都需要。
2. 學生回答。
3. 談話: 不錯,謎底是空氣。那么請同學們想一想,關于空氣我們已經知道了什么?你還想知道些什么?
4. 學生交流。
5. 談話: 今天我們就來解決這些問題。先讓我們來研究一下空氣是怎樣的一種物質。
(二) 探究空氣是否占據空間
1.提問: 這是一只氣球,你們能把它吹大嗎?(出示氣球在瓶里的實驗裝置)如果我們來吹這個氣球,能把它吹大嗎?
2.學生假設。
3.推選幾位同學來試一試。
4.討論: 氣球為什么吹不大?
5.小結:由“瓶子里的空間被空氣占據著”引出“有空間就有空氣占據嗎?”這一問題,并對這個問題作出假設。
(三)學生利用實驗來探明空氣是不是占據空間
1. 談話: 我們得出的假設是否正確呢?我們通過實驗來檢驗,把一團紙塞進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將杯子倒立放入水中,杯子不能傾斜,會發生什么現象呢?如果把杯子傾斜著放,又會產生什么現象呢?
2. 同組的同學展開討論。
3. 提出實驗前的思考:根據剛才的問題,你認為應該準備哪些材料來做這一實驗呢?實驗可以分成幾步去做?
4. 同組的同學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開始設計實驗。
5. 學生做把一團紙塞進玻璃杯底部的實驗。
6.各組匯報實驗結果。
7.提問: 為什么在第一次實驗中紙團沒濕?而在第二次實驗中紙團卻濕了呢?
8.學生討論,匯報討論結果。學生通過分析紙團濕與不濕的原因,進一步認識空氣要占據空間的性質。
9.教師幫助學生歸納概括,最后得出結論。
10. 師生共同總結:通過以上研究,我們知道了空氣的又一個性質——空氣占據空間。(板書課題:空氣占據空間。)
第二課時
(一) 探究空氣是否有質量
1.教師出示兩個雪碧瓶(一個裝水,一個空的),提問:這兩個瓶子里面有什么?哪個重?
2.提問: 這個瓶子里有空氣,空氣有重量嗎?
3.學生討論。
4.教師介紹器材,談話:你們可以用這些材料設計實驗來證明空氣有沒有重量。
5.學生討論。
6.學生匯報設計的實驗方法。
7.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實驗時要盡可能地做到以下幾點:
① 兩只氣球要吹得一樣大;
② 一只氣球表面貼一小塊膠帶;
③ 把兩只氣球分別系在長棍的兩端;
④ 在長棍中間系上繩子,調節其位置,并用適量的膠泥配重,使長棍保持平衡;
⑤ 用大頭針從貼膠帶處刺破氣球,觀察發生的現象。
8.學生分小組活動,并畫下實驗裝置圖和實驗情況。
9.學生匯報實驗情況。
10. 師生小結。
(二)探究空氣可以被壓縮
1. 教師出示一個充足了氣的塑料口袋,提問:用手壓“氣墊”有什么感覺?松開手后會發生什么現象?這是怎么回事?注意用力不要太大,以防袋子破裂。
2. 學生分組實驗。
3. 學生匯報實驗情況。解釋活動中的感覺與看到的現象。
4. 教師指導學生想辦法證明自己提出的假設。
5. 學生分組實驗。
6. 學生討論匯報。
7. 學生回答。
8. 教師小結: 生產和生活中用到空氣的這種性質的地方很多,只要我們勤動手、多動腦就一定能發現空氣的這種性質能在更多的地方發揮它的作用。
(三)探究壓縮空氣有彈性和彈力
1. 演示教師自制的空qi槍,激趣:你想制作一個你自己的空qi槍嗎?
2. 指導學生制作空qi槍。
3. 學生自選材料制作,玩空qi槍。(強調:不要對著人)
4. 游戲: 比一比,誰射得遠。
5. 討論: 為什么有的空qi槍射得遠?
(四) 總結
談話: 通過這兩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空氣具有哪些性質?是怎么知道的?還有哪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
《科學》四年級上冊教案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可溶性的固體物質在水中的快慢與物體顆粒的大小(即表面積的大小)、水的溫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攪動等因素有關。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經歷 “ 問題 —假設 —驗證 — 證實 ” 科學探究過程和控制單個變量進行對比實驗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愿意將對比實驗這種科學的方法運用到解決同類科學問題的研究當中去,發展公平實驗的意識。體驗研究影響溶解快慢因素的樂趣。
【教學重點】方糖溶解實驗的研究
【教學難點】對比實驗過程中,各種相同條件的控制
【教學準備】分組實驗:筷子1、玻璃杯2、熱水和冷水、糖塊3、食鹽1、勺子1、水槽1。
【教學過程】
一、哪一個溶解的快。
1.復習:一個物體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問:取兩份同樣多的食鹽,每份大約10克,同時放入同樣多的水中(25ml),觀察比較哪一杯中的食鹽溶解的更快一些。
3.學生觀察實驗。(教師指導對比方法)
4.整理觀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條件:溫度對溶解有沒有影響呢?(60攝氏度左右,強調安全。)
6.學生觀察實驗。(教師進一步指導實驗操作)
7.整理觀察信息進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一塊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呢?
2.學生猜想形成假設:用攪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熱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將肥皂切成小塊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實驗設計。(小組設計實驗,用圖示或文字等方法記錄設計方案。)
(1)小組討論:怎樣利用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每組設計一兩個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
(2)各組實驗設計交流匯報補充完善。教師板書相同條件和不同條件。(重點指導對比實驗中變量的控制。)
(3)請一組演示其中一個對比實驗,其余學生觀察評議確保每組都能正確操作。
4.學生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結果,回應假設,總結評價。(注意引導學生反思實驗過程中的不足)
5.整理課堂共識記錄在科學筆記本上。
6.下面讓我們來吃一塊方塘,猜猜看,一塊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時間?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科學》四年級上冊教案9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夠通過分析發現多種動物運動的目的。
2.能通過比較發現運動前后身體的變化。
3.能利用簡單工具(如秒表)進行測量,并對測量和分析的結果進行記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能夠接受運動對人類健康有好處的觀點。
2.能逐漸養成堅持進行合理的體育鍛煉的習慣。
3.能與同學分工合作完成測量工作。
科學知識目標:
能夠舉例說出動物運動對其生存的意義。
STSE目標:
意識到使用一些簡單的工具可以幫助自己更準確地知道運動前后身體發生的變化。
教學重點:重點是比較運動前后的變化。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準備:秒表.體育器材.記錄表.鍛煉計劃等。
教學地點:校園或操場(考慮到讓學生進行運動,在寬闊的地方較好)
教學活動
引入
師:我們舉行過“動物運動會”,今天讓我們也來舉行一場運動會。
新課
1.生命在于運動
⑴ 公布運動會的項目(50米跑步.跳繩等簡單的運動)
學生分組選擇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
⑵ 師:你知道我們的身體在運動后會有怎樣的變化嗎?
怎樣能證明有這樣的變化。
學生猜想.回答.交流
⑶ 指導學生測量并記錄運動前的身體情況(如心跳.呼吸.出汗等)
⑷ 按自己小組選擇的項目進行運動,并在運動后及時測量和記錄身體情況
⑸ 指導學生比較運動前后身體狀況的變化.分析.交流
⑹ 討論:這些由運動產生的身體的變化,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有什么影響?
引導學生接受運動對人類健康有好處的觀點
⑺ 討論:動物運動對其生存有什么意義?
⑻ 歸納得出:生命在于運動
2.拓展活動: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合理的運動計劃
⑴ 師:我們知道“生命在于運動”,我們就要定期進行運動來鍛煉身體。
讓我們一起來制定適合自己的運動計劃。
⑵ 出示一份運動計劃的式樣,
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合理的運動計劃
⑶ 展示.交流
《科學》四年級上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1.認識摩擦力,知道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會產生一種阻礙物體運動的力,這就是摩擦力。
2.明白物體在液體或空氣中運動時,也會產生摩擦力,這種摩擦力是一種阻力。
3.學會測量摩擦力的大小,并且通過實驗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4.通過實驗研究如何減小液體的阻力。
5.懂得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存在摩擦力,了解生活中增加摩擦力和減小摩擦力的現象。
【教學重點】
1.了解什么是摩擦力,學會測量摩擦力的大小。
2.通過實驗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研究如何減小液體的阻力。
【教學難點】
通過實驗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研究如何減小液體的阻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課本插圖、彈簧測力計、木塊、有關實驗的材料、學生活動手冊上的實驗記錄表等。
【教學過程】
活動一:認識摩擦力
1.出示工人推箱子的圖片,引導學生看一看,想一想這些工人推箱子吃力嗎?為什么非常吃力?
工人推箱子非常吃力,一方面是箱子的重量,另一方面是箱子和地面有摩擦力。
2.除了箱子與地面之間存在摩擦之外,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存在摩擦現象呢?
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一說生活中存在的摩擦現象,并說一說是什么和什么之間產生了摩擦。
3.出示課本29頁上面的幾幅插圖,引導學生看一看,說一說這些圖中什么和什么物體之間存在摩擦現象?
預設:
圖1,小女孩的身體和滑梯之間存在摩擦。
圖2,箱子和地面存在摩擦。
圖3,運動員的身體和水之間存在摩擦。
圖4,氣球和空氣之間存在摩擦。
4.出示課本29頁下面的一段文字。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會產生一種阻礙物體運動的力,這種力叫作摩擦力。物體在液體或空氣中運動時,也會產生摩擦力,這種摩擦力是一種阻力。
5.學生仔細讀一讀這段文字,了解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是怎樣產生的?
活動二:測量摩擦力
1.摩擦力是一種力,力有大小,那么我們怎樣去測量摩擦力的大小呢?這就需要用到測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我們可以使用彈簧測力計來測量。
2.出示課本30頁上面的一幅插圖,學生仔細觀察插圖,并讀一讀旁邊的文字,了解測量摩擦力的方法。
將彈簧測力計的指針調到0刻度處,使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拖動物體,使物體在桌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此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為對物體的拉力大小,它與物體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等。
3.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勻速直線運動的意思,懂得測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4.學生試著利用彈簧測力計正確測量1到2個物體與課桌之間的摩擦力。
活動三: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摩擦力有大有小,那么,是什么因素影響了摩擦力的大小呢?請同學們來做一個預測。
預測1: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預測2: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面積有關。接觸面面積越大,摩擦力越大,接觸面面積越小,摩擦力越小。
預測3: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本身的重量有關,物體本身越重,摩擦力越大,物體越輕,摩擦力越小。
2.出示課本30頁的實驗記錄表,引導學生看一看,想一想本次實驗的方法和要求分別是什么?
全班交流。
實驗目的: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實驗預測: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實驗材料:長方體木塊、彈簧測力計、桌面、塑料墊板、砂紙等。
實驗方法:將小木塊分別放在桌面、塑料墊板、砂紙上,用彈簧測力計拖動小木塊,分別測量出小木塊與桌面、塑料墊板、砂紙之間的摩擦力。
實驗要領:本次實驗中保持不變的量是物體本身與桌面、塑料墊板、砂紙之間接觸面的大小,改變的量是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本次實驗每一種情況,做三次實驗,然后取平均值。
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完成實驗記錄,得出實驗結論。
全班交流,出示各小組的實驗記錄,并交流實驗結論,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發現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剛剛這個實驗我們僅僅驗證了預測一的說法,下面請同學們繼續實驗,驗證預測二和預測三的說法是否準確。
學生分小組繼續實驗,驗證預測二和預測三的說法。
4.全班交流,教師總結:通過剛剛的實驗,我們發現,摩擦力的大小,不僅僅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還與接觸面的面積大小和物體本身的重量有關系。
5.小結: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與接觸面的面積大小,物體本身的重量都有關系。
活動四:研究如何減小液體的阻力
1.物體在水中運動也有阻力,這個阻力來自于物體本身與水之間的摩擦力。那么我們怎樣才能減小液體的阻力呢?下面我們來通過實驗解決這個問題。
2.出示課本31頁上面的第一幅圖,引導學生看一看,并讀一讀旁邊的文字,了解實驗方法及要求。
實驗目的:探究如何減小液體的阻力。
實驗預測:物體在液體中受到的阻力大小與物體的形狀有關。
實驗方法:在一個塑料瓶里裝大半瓶洗潔精,用等重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狀的模型,將這些模型同時放入塑料瓶,仔細觀察,比較它們下沉的速度。
實驗要領:
塑料瓶里放的是洗潔精,這樣做出來的效果會好一些。
這些不同形狀的模型是用等重的橡皮泥做出來的。
3.學生分小組活動,按照要求進行實驗,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
全班交流,說一說實驗現象,并說一說從這個實驗中得出了什么樣的結論?
4.教師小結:通過這個實驗,我們發現物體在液體中受到的阻力大小與物體本身的形狀有關系,水滴形的物體在液體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因此,我們要減小液體的阻力,就盡量的把物體的形狀設計成流線狀。
5.出示有關流線體的知識。
流線體通常指的是前圓后尖,表面光滑,與水滴相似的形體。
具有流線體形狀的物體在流體中流動時,所受到的阻力最小。所以,汽車、火車、飛機、潛水艇、輪船等外形常做成流線型。
6.流線型的運用。
出示大海中的鯨魚和海豚的圖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鯨魚和海豚的外形,認識到它們的外形是流線體,這樣的體型有利于減少海水的阻力。
7.交流討論:如何減小飛機、火箭在空氣中運動時所受的阻力呢?
飛機、火箭受到的阻力主要來自于空氣,要想減小飛機、火箭在空氣中運動時所受的阻力,可以把飛機火箭的外形設計成流線型,這樣受到的阻力最小。
活動五:生活中的摩擦力
1.摩擦力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不過在有些地方,人們想要增加摩擦力,而有些地方卻需要減小摩擦力。
2.出示課本31頁下面的5幅圖片,學生仔細觀察,說一說這些情境中,是要減小摩擦力,還是要增加摩擦力,為什么?
預設:
圖1,給自行車車軸上潤滑油是為了減小車軸與車輪之間的摩擦力,這樣騎車更省力一些。
圖2,加深輪胎花紋是為了增加輪胎與地面之間的摩擦力,防止輪胎打滑,出現安全事故。
圖3,運動員在手上涂抹鎂粉,是為了增加手與桿子之間的摩擦力,防止手掌因為出汗而打滑。
圖4,冰壺比賽中刷冰,是為了把地面刷得更光滑,減小冰壺與地面之間的摩擦力,使冰壺滑得更遠。
圖5,給輪胎套防滑鏈,是為了增加輪胎與地面之間的摩擦力,防止輪胎因為地面結冰而打滑。
3.除了這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是增加摩擦或者減小摩擦力的呢?
4.學生列舉生活中減小摩擦力或者增加摩擦力的例子。
預設:
增加摩擦力有繩子上面有花紋;礦泉水瓶蓋子上有豎直的花紋;在皮帶傳送中,拉緊皮帶,并在皮帶上上皮帶蠟。
減小摩擦力有旱冰鞋底下裝有圓輪,是在相同條件下用滾動代替滑動來減小摩擦力;機械手表戴久了要給它上油;磁懸浮列車;拉桿箱下面裝上輪子;兒童滑梯的表面非常光滑。
活動六: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了解了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是怎樣產生的,學會了測量摩擦力的大小,通過實驗探究了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研究了如何減小液體的阻力,懂得了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非常廣泛,我們經常會根據實際需要減小或者增加摩擦力。課后,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力,進一步了解摩擦力。
【板書設計】
10.摩擦力
研究與測量摩擦力
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接觸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減小液體阻力:
流線狀的物體
阻力小
摩擦力在生活中的應用
《科學》四年級上冊教案11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身體的肢體活動由骨骼、關節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運動形式,骨骼、關節和肌肉的組合結構也會有不同。
2、過程與方法:能夠在觀察的基礎上,做出上肢結構形態的觀察記錄,并能夠在不斷完善認識的過程中,有意識的對自己的觀察記錄進行補充完善。能夠將動態的身體活動過程分解為若干動作分別進行細致有目的的觀察活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夠在獨立思考得基礎上,與他人分享研究結果,愿意合作交流。能夠正確對待觀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結果,善于在反復觀察、研究中完善認識。
教學重點:
了解在運動中,骨骼、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運動,及身體在做不同運動的過程中,骨骼、關節和肌肉所發揮的作用。
教學難點:
用觀察記錄的方式記錄下每一段學習中對研究議題的想法與思考過程。
教學準備:
人體基本結構圖、骨骼模型圖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我們的身體里有一個支架,這就是骨骼。骨骼支撐著我們的身體,保護著我們的內臟器官,使我們能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骨骼能獨立運動嗎?有哪些組織與骨骼協調工作呢?
二、觀察上肢的運動
1、拿重物:學生體驗一側手臂完成拿起啞鈴動作。感受肌肉在運動中的變化和作用;
嘗試使用不同的觀察方法來了解運動中骨骼、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運動。能感受到拿起、放下時都在用力、肌肉變化不同。
觀察交流:上肢骨骼、關節和肌肉在活動中的關系。
3、觀察與骨骼、關節和肌肉相似的物體
對骨骼、肌肉、關節認識的拓展,利用現代機械上的類似構造,直觀地表現三者的功能特點。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能使我們的骨骼粗壯、肌肉發達、關節更加靈活。
再次明確三者關系,并上升到健康生活的高度。
三、課的延伸。
參加體育鍛煉和我們的骨骼、肌肉、關節的關系。
四、課后總結:
1、骨骼具有支撐身體、保護內臟器官和支持運動。
《科學》四年級上冊教案12
教材簡析
《彈簧測力計》是四年級上冊《運動和力》單元的第4課。教科書從拔河比賽入手,引領學生體會拔河比賽時雙方之間力的大小的較量,由此聚焦本課的研究主題——測量力的大小。
本課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聚焦”環節,力是有大小的,要想知道力有多大,需要用到測量力大小的工具——彈簧測力計,本課的問題聚焦在認識彈簧測力計上。第二部分“探索”環節,包含兩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初步認識彈簧測力計的結構,包括感受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特征制作的;第二個活動是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這是本課的重點。第三部分“研討”環節,主要包括兩個關鍵的討論問題:第一個問題旨在讓學生明確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和簡單原理;第二個問題主要是引導學生進一步建立彈力的概念,把對橡皮筋和彈簧被拉伸產生的彈力遷移到不同的情境中。第四部分“拓展”環節,用橡皮筋制作彈簧測力計,學生通過制作活動加深對彈簧測力計的原理,以及測力計的刻度和力的單位“牛頓”的認識。
在前面三課學習并了解拉力、反沖力、彈力對物體的作用之后,本課繼續幫助學生認識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明白測量力大小的工具是彈簧測力計,并學會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學情分析
在生活中,彈簧測力計常常被叫做彈簧秤。學生對彈簧并不陌生,也見過用彈簧秤稱量物體的重量,但對彈簧測力計用于測量力的大小卻比較陌生,容易與托盤天平混淆,有部分同學會選擇托盤天平來測量力的大小。因此,建議教師在教學時,要加深學生對測量力的工具的認識。學生比較容易掌握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但對力的單位“牛”的單位量感還比較弱,在估測和實測物體力的大小活動中要逐漸引導學生建立起對力的大小“牛”的感知。
學習目標
1.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
2.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特征制作的,彈簧的伸長特征與橡皮筋相似。
3.認識彈簧測力計的基本結構。
4.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5.發展進一步研究力的興趣。
6.樹立細致、有步驟工作的態度。
7.體會到不同測量工具可以解決不同的現實問題。
8.用彈簧測力計可以測量物體的重力。
重點
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難點
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建立起“牛”大小的概念。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你認識彈簧測力計嗎?研究運動和力時,往往需要知道力的大小,彈簧測力計就是測量力的大小的一種工具。觀看視頻資料《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學生任務:各小組進行討論和分析,回答問題。
通過學生的討論與交流了解學生是否了解測量力。
講授新課
認識彈簧測力計。
1.彈簧測力計的基本構造及各部分的作用。彈簧測力計(彈簧秤)就是測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提環——當拉手用,方便提拉重物。
彈簧——受力時彈簧伸長,產生彈力。
指針——指示出力的大小。
刻度板——標明力的刻度值。
掛鉤——掛被測量的物體。
2.彈簧測力計的原理。用力慢慢拉彈簧,可以看到彈簧隨著拉力的變大逐漸伸長;拉力慢慢減小彈簧逐漸縮短。由此可見,彈簧受力越大,伸長越長;受力越小,伸長越短。結論: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力越大,伸長越長;受力越小,伸長越短”的原理來測量力的大小的。
3.認識刻度板。(1)認識力的單位。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符號N表示。它是以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的名字命名的。
(2)認識最大測量值。不同的彈簧測力計有不同的最大測量值,我們在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的時候,不能超過這個彈簧測力計的最大測量值。彈簧測力計的最大測量值就是它的量程。
(3)認識分度值。彈簧測力計刻度板上一小格表示的力的數值,就是該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①應該弄清刻度板上每一大格代表多大的力,每一小格代表多大的力。②讀數時,注意彈簧測力計刻度板上的刻度每一小格代表0.1N的力。觀看視頻資料《認識彈簧測力計》、《如何使用彈簧測力計》。
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1.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1)拿起測力計,先檢查指針是不是指在“0”的位置;
(2)讀數時,視線與指針相平;
(3)測量的力不能超過測力計刻度標出的最大數量。
2.學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不同輕重的物體對它拉力的大小。
實驗目的:學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不同輕重的物體對它拉力的大小。實驗材料:一個量程為10N的彈簧測力計,一個鉤碼,一個筆袋,個空水杯,一串鑰匙,一張記錄單。實驗步驟:(1)用手拉一拉彈簧測力計,分別使指針指到1N、2N、5N等,感受不同大小的力。(2)用彈簧測力計測量不同輕重的物體對它拉力的大小。先估測一個物體對彈簧測力計拉力的大小,記錄下來,然后用彈簧測力計進行測量。實驗記錄:
物體名稱
估測力的大小
實測力的大小
科學課本
4.5N
3.5N
筆袋
2N
1.7N
一瓶500毫升的礦泉水
5N
4.9N
實驗材料:彈簧測力計可以較為準確地測量出一些物體對它拉力的大小,這個拉力也就是物體本身的重力。觀看視頻資料《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彈簧測力計的彈力是怎樣產生的?怎樣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物體掛在掛鉤上,使得彈簧自然伸長,從而產生彈力;使用彈簧測力計時先調零,測量之前要進行估測,選擇適當量程的彈簧測力計……
生活中哪些地方還有彈力?這些彈力是怎么產生的?
撐桿跳高是田徑運動項目之一,運動員雙手握住一根桿子,經過快速地助跑后,借助桿子反彈的力量,使身體騰起,躍過橫桿。橫桿的另一面經常放一層厚厚的海綿墊,運動員落在上面,以免摔傷。撐桿是借助桿子彎曲后產生的彈力,而海綿墊在受到壓力變形后也會產生向上的彈力。健身球是用橡膠制成的充氣球,富有彈性,能承重400千克,可以用來做健身球操,訓練胸、腹、背、臀、腿等處的肌肉。健身球的彈力是由橡膠及球內空氣受壓后產生的。跳板是跳水池邊伸出水面之上供跳水用的長板,它利用長板受壓彎曲后產生的彈力,將人彈起。蹦床是兒童經常接觸的娛樂及運動設施,它是由網面及四周的彈簧受力變形后產生彈力使上面的人高高彈起的。
生活中的彈力
(班級記錄表)
撐桿和海綿墊
桿子彎曲及海綿墊受壓變形后產生的彈力
健身球
橡膠及球內空氣受壓后產生的彈力
跳板
長板受壓彎曲后產生的彈力
蹦床
網面及四周的彈簧受力變形后產生的彈力
鼠標
內部彈簧受壓后產生的彈力
頭繩
橡皮筋受力變形后產生的彈力
弓箭
弓柄受力變形后產生的彈力
......
......
用橡皮筋、硬紙板、曲別針制作一個測力計。怎樣標畫出這個測力計的刻度呢?1.制作橡皮筋測力計。制作材料:曲別針、硬紙板、橡皮筋、標準物(如鉤碼)、筆、直尺等。
制作方法:用曲別針把橡皮筋一端固定在硬紙板上,另一端用曲別針當掛鉤,用筆標出橡皮筋靜止時最下端的刻度(0)。2.正確標畫出橡皮筋測力計的刻度的方法。先用鉤碼等已知質量的物體作重物,在硬紙板上標出1N、2N、3N等一大格刻度,然后在每一大格間平均劃分10份或5份,標出數值。注意:刻度的劃分應該在橡皮筋可承受的拉伸范圍內。3.兩種不同方法制作的測力計的特點。(1)用一根較細、較長的橡皮筋可以制作比較靈敏的橡皮筋測力計,用來測量較小的力。(2)用一根橡皮筋制作的測力計的特點:橡皮筋彈力小;最大測量值小些;同樣大的力,刻度大些,測量精確度高些。(3)用兩根橡皮筋制作的測力計的特點:橡皮筋彈力大;最大測量值大些;同樣大的力,刻度小些,測量精確度低些。
針對彈簧測力計準備交流與討論。
學生實驗,填寫實驗記錄表。
準備測量的物品。
強調先估測,再實測。
估測一個,實測一個。
多測量一些物體后,要盡量估計得準確一些。
測量完材料盒里的物品后,測量自己身邊的物品。
通過比較體驗不同物體的重力大小。
學生先交流。
學生自制橡皮筋測力計。
認識彈簧測力計的主要構造是彈簧,利用“受力大,伸長長”的特征制作測量力大小的工具,因此給學生的測力計建議使用能看見彈簧伸長變化的。
學生通過橡皮筋測力計的制作活動,加深對彈簧測力計的原理、刻度和力的單位“牛頓”的認識。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彈簧測力計的基本結構,如何使用它測量力的大小。還知道了力有大小和方向,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特征制作的,彈簧的伸長特征與橡皮筋相似及力的單位是牛頓。
板書
彈簧測力計
彈簧測力計的構造
調零、平視、量程
彈簧測力計的原理:受力大,伸長長
力的單位:牛頓,符號“N”
《科學》四年級上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牙齒、舌和唾液共同參與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過程,他們的功能各不相同。牙齒有三種,門齒、犬齒和臼齒,不同的牙齒有不同的功能,要保護好牙齒,利于身體健康。
2、過程與方法:能夠認真細致的觀察牙齒的形狀特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愿意與他人分享研究結果,愿意合作交流。
教學重點:
人體運動需要的能量來自于消化器官對食物中營養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有良好的初步消化過程,會利于整體消化器官的工作。
教學難點:
能夠在觀察和已有經驗的的基礎上,做出食物在口腔內部變化和牙齒形狀特征和分布的記錄,并能夠在不斷完善認識的過程中,有意識的對自己的觀察記錄進行補充完善。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口腔是食物消化開始的地方,那么口腔在消化中發揮了什么作用呢?它是怎樣工作的呢?
1、觀察口腔圖
2、觀察牙齒
①觀察牙齒,討論牙齒的不同形狀,并畫牙齒分布排列圖,按形狀給牙齒分類及標名。
②討論牙齒的作用。知道牙起著切碎、研磨食物的作用,不同牙齒承擔著不同的工作。由于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食物由大變小,加快了消化的速度。
③了解三類牙齒在咀嚼活動中的協調工作。
二、討論對牙齒的保護
1、討論什么是蛀牙(齲病牙)?
2、通過課前調查,讓學生討論交流:
(1)想一想,自己平時是怎樣護牙的?
(2)你覺得哪些壞習慣是會影響牙齒生長的?
三、課后總結:
1、口腔中的唾液初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
2、牙齒按形狀可以分為門齒、犬齒、臼齒。
3、每一顆牙齒都由牙冠和牙根。
《科學》四年級上冊教案14
溫度的知識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溫度計、天氣預報等等,學生從生活中學習數學,既有 趣味性又有挑戰性,分享了小學四年級上冊的科學教案模板給大家參考!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氣溫是指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每天應選擇同一時間來測量氣溫。
過程與方法:
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境,完成“天氣日歷”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保持對氣溫變化的研究興趣,理解長期測量和記錄數據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境,完成“天氣日歷”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教學難點】
正確測量,能堅持記錄。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分小組記錄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氣溫。
每組一張溫度填充圖。
每個小組或每人一支溫度計。
【教學過程】
一、教師導語,引入研究課題
1、溫度對天氣的影響很大,氣溫是天氣現象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天氣日歷中重要的記錄數據。
2、 揭示學習課題。
二、 室外溫度的測量與比較
1、教師提示使用溫度計測量溫度要注意的安全問題。
2、學生說說怎樣用溫度計測量溫度、怎樣讀數;復習溫度計的刻度;讓學生找出沸點、冰點、人體正常體溫等溫度。
3、討論教室內和教室外的溫度一樣嗎?怎樣確定室外的溫度比室內高?測量室內外的溫度要做哪些準備,注意什么?
4、測量室內溫度,記錄、交流。
5、 分組到室外不同地方測量溫度,走廊上、陽光下、樹底下、陰涼處,把測量的溫度及時記錄。
6匯報交流,室內外溫度有什么不同嗎?哪個溫度可以反映今天我們這個地方的氣溫?每個小組測得的溫度一樣嗎?為什么不同?
三、氣溫的測量
1、 討論,剛才我們測量到的陽光下、陰涼處兩個不同地點的溫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們應該選擇什么地點來測量氣溫?
2、 教師小結,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最能反映當地的氣溫,所以我們應該選擇合適的地方來測量氣溫。
3、 測量不同時間的氣溫,匯報不同時間所測到的氣溫。
4、 出示氣溫圖表,討論,從這張圖表中,我們可以獲得有關氣溫的哪些信息?為了準確的填寫我們的天氣日歷,每天測量的時間該怎么確定?
5、教師小結。
四、課后總結
五、課后作業
1、我會填。
(1)、一天之中(日出前的凌晨)的氣溫最低。
(2)、一年之中,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最低氣溫出現在(1)月。
2、我會選。
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是( 3 )。
(1)上午10時 (2)中午12時 (3)下午2時
六、課后反思。
《科學》四年級上冊教案15
1、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各種鳥的喙外形特點是不一樣的。
出示各種各樣鳥類的喙的圖片,引導學生看一看,體會鳥類的喙不同的特點。
2、教師引導,為什么不同的鳥,鳥喙是不一樣的呢?
因為不同的鳥吃的食物是不一樣的,鳥類的喙與其食性密切相關。
短而直的喙是食蟲鳥。
強壯而直的喙,末端有彎曲的鉤,主要以鳥類和動物為食。
長而直的喙主要以魚和蝦為食。
強而尖的喙以昆蟲為食。
扁平的喙大多數是雜食。
3、不同的鳥,有不同的鳥喙,不同的鳥喙適合吃不同的食物。
下面我們來看一看課本第10頁上面4種不同的鳥喙各有什么特點?
它們適合吃什么樣的食物?
預設:
第1種,鳥的喙長而直,適宜吃魚蝦。
第2種,鳥的喙強壯而直,并且末端有彎曲的鉤,適宜吃一些小動物。
第3種,鳥的喙像錐子一樣的,粗壯有力,適宜尋找谷物和種子。
第4種,鳥的喙長而尖細,適宜吸取花蜜等。
4、教師相機再出示一些鳥的喙,引導學生分析這些鳥喙的特點,并說一說這些鳥喙適宜吃什么食物?
5、教師小結:鳥不管長出什么樣的喙,都是為了尋找食物。
因此,鳥的喙也是適應自然適應生存的一種結果。
【《科學》四年級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四年級上冊科學《天氣》教案04-03
四年級上冊科學《天氣》教案04-03
小學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10-31
四年級上冊《科學》優秀教案范文06-15
四年級上冊科學天氣教案模板02-15
《科學》四年級上冊教案15篇01-08
《溶解的快與慢》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7-04
四年級上冊科學《快與慢》教案設計06-22
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吃的學問》教案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