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幼兒科學教案

時間:2023-01-06 16:28:18 科學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幼兒科學教案匯編1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科學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科學教案匯編15篇

幼兒科學教案1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認識各種各樣的蛋,知道蛋有大小和顏色的異同等。

  2.知道雞、鴨、鳥全都會生蛋,對事物有探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ppt-各種各樣的蛋

  2.實物-雞蛋、鴨蛋、鵝蛋、鵪鶉蛋。

  幼兒園課件

  活動過程

  一、認識各種蛋

  1.出示蛋,引起幼兒興趣。

  教師:你們知道這是誰的蛋嗎?

  你們還認識什么蛋?

  2.ppt課件:各種各樣的蛋

  引導幼兒將動物圖片與蛋一一對應。

  3.你還知道什么動物也會生蛋?

  二、引導幼兒運用比較的方法觀察蛋。

  1.教師:這些蛋一樣嗎?有什么不同?

  引導幼兒從蛋的大小、重量、顏色來比較。

  2.教師小結:有的蛋大,分量重;有的蛋小,分量輕。

  有的蛋是深黃色的,有的蛋是白色的,還有的蛋是青色的活帶斑點的。

  三、由表及里觀察,產生探索的興趣。

  1.教師:雞蛋里面是什么樣的呢?

  引導幼兒回憶已有經驗,并將雞蛋打開觀察。

  2.觀察:是不是每種蛋都有蛋白、蛋清呢?

  每種蛋的蛋白、蛋清都一樣嗎?

  (逐一打開蛋。)

  3.教師小結:每種蛋外面都有很薄的蛋殼,敲碎蛋殼,里面都有蛋黃、蛋清。

  四、活動結束

  教師講述有關蛋的故事,引導幼兒進一步討論有關蛋的話題。

  如:蛋黃怎么會變成動物寶寶的?為什么蛋有大有小?

  結合主題活動,引導幼兒探索如何使蛋站立起來的各種方法。

  中班科學教案:有趣的水試驗

幼兒科學教案2

  主要涉及領域:

  科學、語言

  活動說明:

  這天天氣晴朗,太陽暖洋洋地照著。體育活動課結束后,孩子們靜靜地在草地上休息,纖纖和小峰幾個孩子在玩影子的游戲。“我的手變成蛇,吃掉你的鳥。”“我的鳥飛走了……”他們的笑聲吸引了更多的師,我的影子還會變呢!”“我的影子為什么會跟我走?”聽著一個個問題,面對一張張好奇的面孔,為此,我和孩子們一起設計了這一系列活動,共同探究影子的秘密,體驗探究的樂趣。

  活動一:尋找影子

  活動目標:

  在找找、躲躲、玩玩中,親身感受影子形成的原因,體驗玩影子的樂趣。

  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活動準備:

  晴朗的天氣;室外;紙張;筆。

  活動過程:

  1.找影子。

  師:是不是所有的物體都有影子?找一找,記錄你看到有影子的物體。

  師:影子是什么顏色的?影子像什么?

  2.游戲:把自己的影子藏起來。

  教師講游戲的玩法。

  師:為什么有的小朋友蹲成一團還有小小的影子?有的小朋友躲到樹后面、屋子里就沒有影子呢?

  討論得出:當物體被太陽等光線直接照射,就能產生影子。

  3.游戲:踩影子。

  教師講解游戲玩法。

  通過游戲,幼兒知道影子是跟著自己動的,體驗影子帶來的樂趣。

  活動延伸:

  幼兒與家長一起準備蠟燭、手電筒、臺燈等。

  活動反思:

  孩子們尋找、記錄時都非常的認真,葛成甚至觀察到在地上爬的西瓜蟲也有小小的影子。

  藏影子時,如星、源源幾個孩子躺在地上,以為這樣影子就會沒有了,旁邊的幾個孩子叫了起來:“還有影子,影子變成了黑線了。”整個過程中,孩子們都非常感興趣,比較輕松自如。

  活動二:玩玩影子 活動目標:

  感受影子在燈光下的變化,并學會用標記記錄影子的變化情況。

  活動準備:

  人手一張表格,如下圖:

  活動過程:

  1.老師和孩子一起商討確定記錄的標記。

  如:影子大(),影子小();影子色淡模糊(),影子色濃清晰();影子數量多(),影子數量少()。也可用自己能看懂的標記記錄。

  2.和家長一起記錄觀察的影子。

  夜晚,孩子與家長一起在燈下觀察記錄,并填寫表格。

  3.分享記錄的結果。

  來園后,幼兒交流記錄結果。教師操作燈具,一起檢驗觀察記錄的正確性

  活動反思:

  幼兒帶來的記錄可謂千姿百態,有的在一格里記錄了一種標記,有的記錄了幾種標記;有的用商量好的標記,有的自己畫的圖,還有的填好后在后面打了一個“?”。來園后,孩子們都認真地將他們的發現講給我聽,在檢驗時,記錄正確的孩子開心得很,為自己感到自豪有不同結果的孩子老師建議他們晚上回家再做一次實驗。

  活動三:探索影子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黑夜、日食等形成的原因及一些自然現象,進一步了解影子的形成。

  2.產生探究世界的好奇心。

  活動準備:

  請來教中學地理的苗苗爸爸,并帶來太陽、地球、月亮的模型,日食、月食等圖片。

  各種動物影子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1.看動物影子圖片猜動物。

  2.討論:地球也有影子嗎?

  苗苗爸爸以交互式談話方式邊操作模型、邊用生動、易懂的語言使孩子了解黑夜、月亮的變化和日食等自然現象的形成。

  3.了解影子形成的原因。

  通過觀察發現:影子的形成是由于物體擋住了光線,光線通不過,所以在物體的后面光線較弱,形成了黑黑的影子。

  4.交流分享。

  幼兒與苗苗爸爸自由交流,請他解答一些問題。

  活動延伸:

  家長與幼兒搜集一些有關影子的資料、圖片等。

  活動反思:

  孩子們對苗苗爸爸的演示講解感到很新奇,不知道原來地球也有影子。調皮的超超把手放在地球儀前面:“我把地球遮黑了。”苗苗爸爸說:“對,當你的手有足夠大時,就能遮住地球。有時天上有云經過時,它的影子遮住了我們,是不是要涼快些?”韓辰說:“我要造一把大傘,夏天時撐在天上,我們躲在它影子下面就不熱了。”……孩子們自由問答,不時傳來哈哈的笑聲。

  活動四:用影子

  活動目標:

  1.在交流中,了解到影子有非常大的作用。

  2.學習制作皮影戲道具。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一盞臺燈、紙、筆。

  活動過程:

  1.觀看課件,了解古人對影子的利用。

  觀看古時候豎竹竿、量影子來計算時間的多媒體課件。

  2.討論:人們還利用影子來干什么?

  (如傘的影子可以給人遮涼,觀察影子知道物體,醫學上的造影,皮影戲等。)

  讓幼兒感受到人類的創造力是非凡的。

  3.初步學做皮影戲道具。

  活動延伸:

  1.在操場上豎一根竹棒,觀察早、中、晚影子的長短變化及影子的方向變化并記錄。

  2.繼續學做皮影戲,并利用道具表演。

  3.收集整理所有的記錄資料。

  活動反思:

  通過幾次活動,孩子們對影子有了基本的了解。有的孩子用硬紙剪成圖形表演皮影戲,還有的直接用手表演;苗苗等幾個孩子還在自己家門口豎了一根筷子來觀察記錄。孩子們都初步養成了仔細觀察、自己動手試一試的好習慣,并學會了用簡單的標記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主題活動反思:

  生活中處處有科學,浩瀚的大海撿拾起其中小小的浪花,都值得我們細細把玩,慢慢體味。影子,常見又易忽略,用心探研,卻又是奧妙無窮。活動中,孩子們在“找、玩、講、用”中層層推進,步步深入的小問號緊緊地攢著孩子的眼球,引得他們一頭鉆到里面欲罷不能、興致盎然。

  對于幼兒來說,科學知識的獲得必須在親身活動中去嘗試、去體驗、去發現、去收獲;而我們成人需要做的,是為孩子們創造更多的觀察、探究、經歷、體驗的機會。

幼兒科學教案3

  學習目標

  1、 了解海豚的本領,并能進行相關的討論,發展語言表達能力。

  2、 根據指示做相應的動作,發展身體的協調運動能力。

  3、 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4、 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愿望。

  活動準備

  1、 海豚布偶。

  2、 視頻短片“海豚”(《動物真有趣》電子書第 2 - 3 頁),以及有關海豚幫助人類的錄像等。

  3、 鈴鼓。

  活動過程

  形式 :集體/小組

  1、 出示海豚布偶,老師與布偶進行對話:

  老師:海豚,請問你住在哪里?

  海豚:我原本住在海洋里,后來人們把我和我的同伴帶到海洋公園來,為小朋友們表演節目。

  老師:你們會表演什么呢?

  海豚:我們會表演很多節目,跳高、頂球都難不住我們。

  2、 老師引發幼兒對海豚的好奇心,鼓勵他們提出問題。

  3、 播放電子書第 2 - 3 頁的視頻短片,讓幼兒觀看海豚表演的片段。,播放海豚為人類服務,救助人類的錄像。

  4、 與幼兒討論海豚的本領,例如會跳出水面用嘴巴頂球,會用鰭做出揮手的動作,會發出類似唱歌的聲音、能幫人做事情等。

  5、 引導幼兒想象自己是一只海豚,模仿海豚在水中游泳。當老師用力拍打鈴鼓一下時,幼兒便模仿海豚向上跳一次;老師用力拍打鈴鼓兩下時,幼兒便跳兩次。

  活動評價:能較清楚地說出海豚的本領。能根據鈴鼓聲的指示模仿海豚跳躍。

  反思:

  本次活動的目標幼兒基本達到,幼兒能清楚的說出海豚的本領,播放視頻幼兒興致很高,只是漏了一環節,觀看圖片后沒有描述海豚的外形特征。整個活動過程有些單一,最后結束部分,可以引導幼兒想象自己是一只海豚,模仿海豚在水中游,聽指令模仿海豚跳圈向上跳,根據指示做動作。

幼兒科學教案4

  活動目標

  1、通過改變橡皮泥的形狀讓它浮在水面上。

  2、幼兒能大膽地表述自己的活動過程,發展口語表達能力。

  3、通過活動發展幼兒的類比推理思維。

  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金屬板、相同質量的橡皮泥、幼兒記錄表、彩筆。

  2、經驗準備:幼兒有玩彩泥和油泥的經驗。

  活動過程

  1、出示輪船導入

  師:孩子們,這是什么?(鐵塊)把它放在水里會怎樣?(沉底)那鐵船為什么不會沉底?鐵塊或金屬塊改變形狀做成輪船就能浮在水面上。生活中還有很多金屬制成的東西也能浮在水面上。橡皮泥比鐵塊軟多了,更容易改變形狀,如果我們把橡皮泥改變形狀,它就一定能浮在水面上嗎?

  師:你們想把它變成什么形狀呀?

  (幼兒紛紛回答)你們的想法真多,想寫在記錄表上嗎?

  分析: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引起幼兒的思考,調動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2、介紹記錄表

  師:把你捏出的不同形狀的東西,記錄在表的最上面一格,捏出一種放到水里試一試,如果能浮上來,就在它下面畫一個成功的標記。

  分析:正確使用記錄表對于孩子們來說很關鍵,能幫助孩子們歸納已有的經驗,活動開始前,教師應當詳細講解記錄表的使用方法。

  3、幼兒嘗試改變橡皮泥的形狀,讓它浮在水面上教師應針對幼兒的不同表現進行引導。如果發現有的幼兒不能成功對前一次的造型進行改進,就要引導幼兒觀察別人,找出自己的橡皮泥沉底的原因,思考應該再怎么捏,捏成什么樣子它才能浮上來。

  讓幼兒交流各自改變的原因,談談自己為什么造出這種形狀。

  分析:本環節是這次活動的重點,教師必須細心觀察,及時發現孩子們的需要和存在的問題,更應關注孩子們解決問題及合作交流的過程。教師需要給孩子們提供不斷嘗試的機會,不應過多地干預孩子們的想法和做法,這樣才更加有利于培養幼兒的獨立性和創造性。

  4、討論

  師:你都捏出了什么形狀,試過幾次,哪種形狀成功了?你發現了什么問題?捏成什么形狀能浮上來?

  分析:教師要鼓勵孩子們盡可能用規范的語言講述自己的發現和實驗結果。教師一定要尊重幼兒的想法,切不可輕易否定他們的結果,要引導孩子們在活動后繼續進行實驗。

  5、小結

  改變橡皮泥的形狀,將它捏成小碗、小船就能浮上來。

  (l))先把橡皮泥捏成薄餅狀,再在它的周邊圍成一個空間,使里面有足夠的空氣,這樣就不會下沉了。

  (2 )要盡量捏薄些,這樣才更加容易漂浮。

  (3)要保持橡皮泥邊緣的厚度一致,如果一邊重,一邊輕,不平衡,就會下沉。

  師:今天我們成功地改變了橡皮泥的`形狀,讓它浮了起來。以后你們要多觀察生活,看還有哪些材料可以通過改變形狀也能浮在水面。

  分析:本環節是活動的點睛之處。教師應盡可能調動孩子們的經驗,精練地歸納出活動的重點,給孩子們提供啟示。

幼兒科學教案5

  一、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使幼兒初步知道新鮮的空氣是沒有形狀、顏色和氣味的。

  2、通過動手操作,知道空氣充滿我們的空間,空氣無所不在。

  二、活動準備:

  1、塑料袋

  三、教學活動:

  1回憶故事《空氣空氣你在哪兒?》

  2、出示塑料袋塑料袋里有什么抖動一下,把口捏住,有什么變化

  3、請幼兒拿塑料袋,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找空氣.------證明我們周圍到處都充滿了空氣.

  四、小結

幼兒科學教案6

  目標:

  (1)讓幼兒初步了解復制的方法,并學習用各種復制的手段去嘗試復制。

  (2)通過活動,使幼兒對復制物品產生濃厚的興趣。

  準備:

  (1)幾組不同的材料:拓模復制(泥油及模具),印藍紙復制(印藍紙及白紙),印章復制(印章及白紙),透明紙復制(透明紙及圖書)

  (2)電腦。打印機。復印機;錄像片:餅干的制作過程。

  過程:

  (1)引起幼兒對復制的興趣。教師:這里有一幅漂亮的圖畫,想發給每人一張,可是一幅幅地畫實在太慢了,請小朋友幫助想一個辦法,能很快地得到許多一樣的畫。

  (2)幼兒操作各種材料,探索嘗試各種復制的方法。

  A、介紹各種材料。(每組一種復制形式)

  B、幼兒初步嘗試復制,教師應積極給予幼兒必要的幫助和指導。

  C、建議:幼兒換一種方式再次實踐,嘗試復制的多種方法。

  (3)拓展幼兒有關復制的經驗。

  討論:還有什么是復制的東西?錄像:餅干的制作過程。先運用電腦。打印機。復印機復制出許多小圖案,然后發給小朋友。(如五角星。小花。小動物等圖案)。

幼兒科學教案7

  活動目標

  1.通過看看、說說、做做了解花的用途。

  2.創造性地設計花的禮物,使幼兒進一步萌發愛花、護花的意識。

  活動準備

  1.課件:圖片-雨中紅色玫瑰, 山茶花2, 菊花5

  2.彩色筆,畫紙等。

  活動過程

  一、感知花的美

  1.課件演示:漂亮的花

  幼兒觀看。

  2.教師:你們看到了些什么花?漂亮嗎?

  看見花你感到怎么樣?

  二、感知花的用途

  1.觀察:花的禮物

  (1)提問:你們認識這些禮物嗎?它有什么用?

  (2)教師和幼兒一起說說花的禮物可以用來做什么。

  2.教師小結花的用途

  (1)做藥

  (2)可以吃

  (3)泡茶喝

  (4)用花做好看的裝飾品。

  (5)清香空氣

  (6)可以美容

  三、創造花的藝術品

  1.觀察花朵頭箍

  提問:這個頭箍是用什么做的?好看嗎?

  2.提出創造的要求:你想不想用花做禮物送給別人?

  請你們把自己想做的花的禮物畫下來,然后說給大家聽,你想做什么花的禮物,準備送給誰。

  3.幼兒繪畫:花的禮物

  4.幼兒描述自己的創造。

  四、環保教育

  討論:你覺得花的用處多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花?

  科學活動《磁鐵吸什么》——新教師過關課課后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節課,我執教了我班科學活動《磁鐵吸什么》,在本節過關課中又得也有失,有進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為此,對于本節課我做出如下反思。作為一名新教師,應該通過每一節課收獲更多的教學經驗,每一次課堂教學后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節課需要改進的地方,所以總是在不斷的反思中慢慢成長起來的。

  從設計理念的角度出發:我從幼兒的好奇心出發,磁鐵對于中班幼兒來說還是很新奇的物體,在區域活動中,也經常會見他們拿磁鐵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據《綱要》精神,讓幼兒通過自主探究,初步了解磁鐵的性質,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讓幼兒借助自主探究,親歷記錄磁鐵的特性的過程。借助著幼兒對于磁鐵這樣新鮮事物的新鮮感與好奇心,我選定這節科學課。再說教學過程:在確定了本節課后,我根據我班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讓幼兒通過操作感受磁鐵的性質而后利用記錄表的形式呈現出來,在考慮到我班幼兒沒有嘗試過利用記錄表記載所以這個想法被耽擱了;導入活動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燈臺”的兒歌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在這個環節中我自認為還是比較好的能夠激起幼兒探索的興趣,但是由于自己在準備的時候磁鐵的位置擺放的過于靠前所以有些幼兒能直接說出了我的這個秘密,這是我今后在準備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別是一些小細節;在第一次操作的時候,我讓幼兒初步感受磁鐵吸物的性質,為幼兒提供了道具——回形針,讓磁鐵寶寶與回形針寶寶做做游戲,初步感受磁鐵能夠吸物。可能從科學領域的角度看,我比較直觀的像幼兒透露出了磁鐵吸物的概念,而在這過程中少了科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目標——讓幼兒自主探索,在這個環節中可能缺少了這種讓幼兒自主發現問題、自主探索的樂趣;再話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礎上,我為幼兒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讓幼兒通過自己嘗試找找那些東西可以和磁鐵寶寶成為朋友的,

  將其放入有“笑臉”的籃子了,那么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臉”的圖標呈現可能不能夠直觀的體現“好朋友”這個概念,可以將其換做“手拉手”的圖標,這樣就能夠一目了然的讓幼兒知道磁鐵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師總結的這個環節中,我逐一驗證了幼兒的操作結果,但是由于每一個小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兒的材料是夾子,有些可能是硬幣等等,在驗證的這個環節中,我是否可以嘗試性的多叫幾名幼兒來驗證其他組的東西是否能和磁鐵成為朋友,不應該只是教師在講,應多讓幼兒嘗試探索并驗證。在此過程中,我還忘記了一個細小的環節,我沒有請每一組幼兒的小組長將各個組的小籃子拿上來,這是我忽略的一個小問題。最后說說我的延伸活動,在延伸活動中,我分別驗證最后出示了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將其呈現在黑板上;中間有一組幼兒的東西里有“鑰匙”,可是鑰匙既不是木頭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為什么不能和磁鐵寶寶做朋友呢?可能這樣的延伸活動對于幼兒來說更有探索意義。

  經過了本次新教師過關課,我想較于第一次亮相課相比,自己認為是有進步的,課后在與指導老師的認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節課中的不足與亮點。我想:作為一名老師,總是在不斷的充實自我、學習自我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聽取別人給予你這節課的評價,才能為下一次的教學做好鋪墊,加油吧!

幼兒科學教案8

  活動目標:

  1、讓幼兒了解豆芽的外型特征及生長過程,知道豆芽是蔬菜,有營養。

  2、學習給兩種豆芽進行分類并品嘗豆芽,養成愛吃蔬菜的好習慣。

  3、通過幼兒自己親自種植豆芽,掌握一些基本的種植方法,培養幼兒參與種植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黃豆芽,綠豆芽若干,小臉盆,每人一個,人手一把小鏟子,黃豆種,綠豆種若干。

  2、多媒體課件。

  3、燒熟的豆芽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一、導入激趣: 演示畫面“豆芽寶寶在跳舞”,激發幼兒的興趣。

  二、了解豆芽的特征

  1、洗豆芽。

  請小朋友幫豆芽寶寶洗澡,提醒幼兒一邊洗一邊仔細觀察豆芽寶寶是什么樣子的?

  提問:“你洗的豆芽寶寶是什么樣子的?”幼兒自由講述,老師出示電腦畫面,幫助幼兒了解黃豆芽和綠豆芽的特征。

  2、分豆芽。

  請幼兒把臉盆里的黃豆芽和綠豆芽分在兩個點心盆里,然后送它們回家,邊送邊說:“黃(綠)豆芽,我送你回家。”

  三、了解豆芽的生長過程

  提問:“你知道豆芽寶寶是怎樣長出來的嗎?“幼兒自由回答 演示電腦畫面,讓幼兒了解豆芽的生長過程

  四、了解豆芽的作用

  “你們知道豆芽有什么作用?”

  五、出示燒好的豆芽,讓幼兒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讓幼兒知道豆芽是有營養的,要多吃豆芽

  六、師幼合作種豆芽

  教師帶領幼兒到自然角種豆芽。

  

幼兒科學教案9

  活動目標

  1、唱好切分音,用跳音唱"一閃閃'、"嘩啦啦'用有力的聲音唱"轟隆隆'。

  2、學習用問答對唱的形式演唱。

  活動準備《夏天的雷雨》歌曲磁帶。

  環境創設生活活動引導幼兒在戶外觀察下雨前的各種跡象,并說說、議議。如:太陽不見了,天暗下來了,烏云密布等。

  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喚起幼兒已有經驗,熟悉歌詞內容。

  請幼兒談談夏天的雷雨是怎樣的?

  在談話回答過程中,幫助幼兒熟悉歌詞。

  2.教師示范演唱,請幼兒欣賞歌曲旋律,進一步熟悉歌詞。

  3.引導幼兒采用跟唱的形式學習歌曲,重點唱好切分音。

  峽山區岞山街道岞山幼兒園教師備 課 卡活動過程

  4.請幼兒分成男女兩組,采用問答對唱的形式演唱歌曲。引導幼兒用跳音唱"一閃閃"嘩啦啦",用有力的聲音唱"轟隆隆"。

  5.請幼兒倆倆自由結伴,用問答對唱的形式演唱,并鼓勵幼兒隨音樂加上動作進行表演。

  6.全體幼兒隨歌曲一起進行表演。

  7.聽音樂拍手走出活動室。

幼兒科學教案10

  1.學習2、3的相鄰數,感知相鄰數多1少1的關系。

  2.能發現相鄰數的規律。

  3.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企鵝操作卡、數字卡每人1套。

  2.《找朋友》音樂。

  活動過程

  1.請幼兒在9只企鵝的圖片中找出外形一樣的擺放在一起。

  2.幼兒操作,感知相鄰數之間多1少1的關系。

  (1)將數字1、2、3與相同數量的企鵝圖片對應擺放。

  (2)分別說出3種企鵝的數量,并比較3種企鵝的多少。

  (3)按從少到多的順序給3種企鵝排隊。

  3.引導幼兒發現相鄰數的規律。

  教師小結:數字1、2、3是按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的,1比2少1,排在最前面;3比2多1 ,排在中間,所以1和3是的2的好朋友。

  4.幼兒嘗試用相鄰數規律,找出3的相鄰數。

  5.游戲:朋友在哪里。

  幼兒每人拿一張數字卡片,聽音樂《找朋友》傳球。音樂停,球傳到誰的手里,誰就說出自己卡片上的數字,如:“我是2,我的朋友在哪里?”手里拿著數字卡片1和3的幼兒舉起卡片回答:“我是1,我是你的小朋友。”“我是3,我是你的大朋友”。全體幼兒一起說“2的好朋友是1和3”。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幼兒科學教案11

  操作活動——娃娃的影子在哪里

  活動目標:

  嘗試從不同的方向照射物體,獲取光源、物體和影子之間關系的經驗。

  活動準備:

  紙盒(內有娃娃,其左右上后方各有一小洞),手電筒、立體娃娃若干。

  活動過程:

  一、引入活動:

  可愛的小娃娃想和我們玩一玩影子的游戲,你們愿意嗎?

  二、操作活動:

  (打開手電筒照娃娃)娃娃有影子嗎?(出示紙盒)在一座小房子里,住著一位小姑娘,仔細看看,房子上有什么?(窗戶)他們分別在房子的什么地方?(上后左右)請你用手電筒從不同的窗戶里照進去看看,娃娃的影子在哪個方向?

  三、幼兒操作,并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

  四、聽話的影子

  我想讓娃娃的影子到他左邊來,應該把燈放在哪一邊?(右邊)教師示范。

  讓娃娃的影子到下面來,燈應該放哪邊?(上面)

  五、幼兒分組自由探索。

幼兒科學教案12

  活動目標

  1.使幼兒在游戲情境中對統計產生興趣,體會統計的作用。

  2.引導幼兒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過程,對統計產生興趣。

  3.使幼兒通過游戲樂意和同伴交往,快樂地融入集體生活。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黑板、記錄紙、筆若干。

  經驗準備:幼兒有玩競賽性游戲的經驗。

  活動過程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l)取隊名,營造氣氛,

  師:我們要在男孩和女孩之間舉行一次猜拳比賽,先為自己所在的隊取個名字。

  (2)猜輸贏,激發興趣

  師:大家猜猜哪一隊會獲勝呢?

  (3)想辦法,引出比賽

  師:兩隊都有希望獲勝,到底誰能贏只有比一比才知道,你認為應該怎樣比呢?

  (幼兒根據生活經驗設想比賽方法,如男女對抗,贏的人數多的隊獲勝;組內選拔,選派獲勝次數多的人參加總決賽等)

  分析:從幼兒喜歡的游戲人手,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2.經驗呈現,概括提升

  (1)第一輪游戲,幼兒運用自己的方法統計。

  二人游戲。(游戲方法:男女對抗)。

  ②集體交流。教師引導幼兒交流游戲結果,并引出統計方法。

  ③小結:肯定幼兒的統計方法,讓他們知道在數據少的情況下,可以用簡單方法進行統計。

  (2)第二輪游戲,幼兒嘗試運用記錄的方法統計

  為失利的隊鼓勁,引出第二輪游戲。(游戲方法:隊內輪流比賽,每隊選出一位猜拳高手,進行總決賽)

  幼兒運用原有經驗統計記錄。(教師觀察、指導重點:明確操作要求,糾正錯誤的記錄方法,提醒幼兒及時交換玩伴)

  幼兒把記錄紙貼在黑板上,交流記錄的方法。

  幼兒用簡潔的符號記錄次數,有一定的條理性。教師創設不同的游戲情境,讓幼兒體驗不同的統計方法。

  3.鞏固運用,感受體驗

  (1)第三輪游戲,運用新經驗統計,教師觀察指導重點;方法的運用、個別指導。

  (2)交流分析統計記錄,采用幼兒介紹與同伴觀察的兩種方法讓幼兒相互學習記錄方法。

  (3)教師初步分析比賽結果,選拔每隊的猜拳高手進入總決賽。

  總決賽后教師小結:

  比賽次數多的時候,記錄可以幫我們的忙,記一記、數一數、比一比,就能知道比賽結果了,統計的方法真有用。

  4、活動延伸

  (1)引導幼兒自主交流比賽感受

  (2)遷移經驗,引導幼兒在生活中繼續運用統計方法。

幼兒科學教案13

  活動目標

  1、觀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初步獲得有關物體沉浮的經驗。

  2、學習用簡單的方法記錄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狀態。

  動準備:每張桌上放有蘋果、香蕉、葡萄、西紅柿、土豆等蔬果,一盆水,記錄卡(卡上畫有大水杯,水杯上有水位線)和各種蔬果小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想一想,猜一猜。

  1、教師:這里有許多水果、蔬菜,小朋友快來看呀!

  2、教師:你們有沒有想過把它們放到水里會怎么樣?

  蘋果放到水里會怎么樣呢?葡萄、西紅柿、土豆呢?

  3、教師:大家各有各的想法,請把你們的猜想記錄下來。

  可以使用蔬果小圖片和記錄卡,按自己的猜想分別把小圖片擺放在水面、水底或水中間。

  二、玩一玩,比一比。

  1、教師:這些蔬菜、水果放在水里到底會怎么樣呢?請你們把它們放到水里試一試。

  教師則巡回觀察,適時指導,引導幼兒將實驗結果與預想的結果進行比較,同時幫助他們在觀察沉浮現象時,正確運用“沉”和“浮”來表述。

  三、講一講,議一議。

  1、教師:現在誰愿意把你的發現講給大家聽聽?

  (蘋果是浮在水面上的,香蕉是沉在水底的,西紅柿是浮在水面上的,土豆是沉在水底的。)

  2、教師:它們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來,真有趣。

  3、教師:你們有沒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

  (為什么大的西紅柿能浮起來,而小小的葡萄卻沉下去了呢?)

  4、教師:這個問題要留給小朋友們去動動腦筋,找找答案。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也要請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想想辦法,

  那就是怎么樣才能讓西紅柿沉到水底去,讓葡萄浮到水面來?

幼兒科學教案14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激發幼兒探索種子奧秘的興趣。

  2、引導幼兒在認識各種種子的基礎上,了解種子的生長和作用。

  3、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觀點,發展幼兒的觀察、分析能力、動手能力。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養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

  活動準備:

  1、收集各種種子(黃豆、綠豆、赤豆、黑豆、白蕓豆、花蕓豆、花生、瓜子)

  2、蘋果、梨子、石榴、刀四把、石磨六個、白紙、木棍、水

  3、種子生長圖、音樂磁帶

  4、食物“豆漿”一袋

  活動過程:

  一、游戲環節

  1、問好:嘿!小朋友好,我是李老師。今天一起來到智慧屋,我們的口號是:“智慧樹下智慧果,智慧樹下你和我,智慧樹下做游戲,快樂多又多。

  2、游戲“公雞頭、母雞頭”

  二、引導幼兒觀察種子,了解種子的特征

  1、秋天,兔媽媽收獲了許多的豆寶寶,它想請你們去玩一玩、摸一摸、看一看,它們是什么豆寶寶?長得什么樣?有什么不同?(幼兒觀察種子)

  2、提問:請你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這些豆寶寶是什么樣子的?象什么?

  3、問:“這些豆子都是一樣嗎?那些地方不一樣?

  4、除了你們發現的XX不同,還有哪些是不同的?

  5、師小結:我們剛才說的豆寶寶有個好聽的名字叫種子,它們是各種各樣的,有的顏色不同,有的大小不同,有的形狀不同,很有趣。

  三、了解種子的生長

  1、說了種子的特征,你猜猜種子是長在什么地方的?(幼兒猜想)

  2、誰說說你知道書上的種子有哪些?(板栗、松果、白果)

  3、誰說說你知道泥土里的種子有哪些?(花生、土豆)

  4、誰說說你知道藏在果實里的種子有哪些?(蘋果、梨子、石榴)

  5、到底種子怎么長大的呢?(師出示種子生長圖,幼兒講述)

  6、師小結:種子是種在地里,生根、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又長出新的種子的,真奇怪。

  7、那我們用自己的身體動作一起來表演(放音樂,師幼互動)

  四、探索“種子變變變”,了解種子的作用

  1、師:老師這有一袋豆漿,你知道它是怎么變的?(幼兒答)

  2、那老師變給你們看看(師示范磨豆漿)

  3、師說:“除了黃豆可以磨成豆漿,你們還知道其他種子還有什么用?

  4、幼答:瓜子好吃,你還知道哪些種子可以吃?

  芝麻榨油,你還知道哪些種子可以吃?

  5、師小結:種子除了可以做成食品、做藥給人治病,榨油,還可以種植,有的人還動腦把它們做成工藝品來美化打扮我們的生活。

  五、幼兒操作,嘗試尋找種子的新秘密

  1、幼兒分小組活動(教師提要求)

  2、A磨豆漿

  B在果實里尋找“種子”

  C瓜子榨油

  D為豆子磨粉

  3、教師評價

  延伸活動:

  請食堂里的工作人員為小朋友加工豆漿。

  小百科:種子一般由種皮、胚和胚乳3部分組成,有的植物成熟的種子只有種皮和胚兩部分。

幼兒科學教案15

  活動目標

  1、了解幾種常見小動物的耳朵,激發幼兒對探索耳朵的興趣。

  2、在觀察過程中培養幼兒喜愛小動物的情感。

  活動準備:

  ppt課件:動物的耳朵

  活動過程

  一、猜猜它是誰

  1、出示小兔的圖片,猜猜是誰來了?

  (1)請小朋友看看小兔子的耳朵長在什么地方?

  (小兔的長長的半圓形的耳朵是長在頭頂上的。)

  (2)還有誰知道哪些小動物的耳朵也是長在頭頂上的?

  2、課件演示:出示大象

  你們看這是誰?

  看看大象的耳朵長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樣的?

  (大象的耳朵長在頭的兩邊,大大的像扇子)

  小朋友想想還有什么動物,它的耳朵也是長在頭的兩邊的?

  3、出示正面的小熊,看現在誰來了?

  看看小熊的耳朵和大象小兔的耳朵有什么不一樣?

  小熊的耳朵是什么形狀的,長在哪里?

  (小熊的耳朵是半圓形的,長在頭角上)

  還有哪些小動物的耳朵也是長在頭角上的?

  小結:原來小動物的耳朵它們除開形狀不一樣,長的地方也有不一樣,但是它們有非常敏銳的聽覺。

  二、探索其它動物的耳朵

  1、看!雞媽媽帶著小雞也來了,小雞有沒有耳朵?它的耳朵長在哪里呢?

  (幼兒討論)

  小結:原來小雞是有耳朵的,小雞是沒有外耳,只有內耳,但它們同樣都可以聽到聲音。

  2、還有什么小動物和小雞一樣,只有內耳,沒有外耳?

  三、觀看動畫片:讓我們一起玩

  1、今天,還有一些小動物要來一起玩呢?我們一起來看看是誰?

  幼兒觀看動畫片,提示:重點看動物的耳朵。

  2、又來了哪些動物?

  有小豬,小老鼠,有猴子,還有老虎。

  3、說說這些動物的耳朵長在什么地方?

  4、它們都玩了什么游戲?

  引導幼兒討論:哪些游戲可以玩?哪些游戲不可以玩?

  四、動手制作:有趣的耳朵用橡皮泥捏動物

  提醒:你想做什么小動物的耳朵?它的耳朵長在什么位置?形狀又是怎樣的?

【幼兒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幼兒托班科學教案03-17

幼兒園科學教案10-05

幼兒園科學教案03-15

幼兒小班科學教案10-29

幼兒科學教案11-05

幼兒中班科學教案11-21

幼兒園科學教案10-01

幼兒園的科學教案11-12

幼兒科學教案01-02

幼兒園科學教案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