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

時間:2022-12-09 11:43:21 科學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1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準確地測量自己在平靜時、運動后、運動結束休息3分鐘后1分鐘內呼吸、心跳和脈搏的次數;

  2、會通過對數據的比較,發現呼吸和心臟、脈搏跳動的規律。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呼吸和心臟跳動之間的關系;

  2、知道運動對呼吸和心臟跳動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到運動會對身體帶來影響;

  2、意識到采集、分析數據是科學探究的一種重要的方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手表或秒表、統計圖表、風格不同的音樂

  學生準備:手表、自制聽診器

  教學過程設計

  一、談話導入

  1、談話:在以前的生活中,你對自己的身體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你還想知道些什么?

  2、提問:剛剛參加過一些運動,你感覺自己的身體發生了哪些變化?

  3、講述: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測量我們的呼吸、心跳和脈搏。

  二、測量呼吸、心跳和脈搏

  1、測量活動指導。

  (1)提問:怎么樣算呼吸一次?指名讓學生講解并演示。怎么樣可以測量到呼吸?

  (2)提問:你有沒有聽到過自己心跳的聲音?

  學生靜坐體會。

  教師講述:利用合適的工具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聽到自己和他人心跳的聲音。分發課前制作好的簡易聽筒,分組聽一聽自己和同桌的心跳聲音。

  有力的心跳聲音是一個人身體健康的標志。

  (3)談話:除了心臟在有力地跳動之外,我們身體上還有脈搏也在一刻不停地跳動著。怎么樣來測量脈搏呢?

  方法指導: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上,右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并攏,將指肚部位放在左手手腕外側,大拇指自然地放在手背附近。這時,中指指肚就可以感覺到手腕處脈搏的跳動了。

  學生自我嘗試。

  (4)講解:在同一個時間內,心跳的次數和脈搏的次數是一樣的。所以在測量時,我們只需要通過測量脈搏的跳動次數就可以知道心臟的跳動次數了。

  2、預測:你靜坐時一分鐘呼吸和脈搏跳動的次數是多少?在活動記錄上作好記錄。

  3、布置任務:每兩個人組成一個小組,合作為自己和對方測量1分鐘呼吸和脈搏跳動的次數,并在科學活動記錄上作好記錄。建議可以一人測量自己的呼吸次數,另一人幫助測量脈搏的跳動次數。測量結束后交換。

  4、小組活動:分組測量。

  5、匯報測量數據,并交流與你預測的數據一樣嗎?

  6、提問:參加活動后我們的呼吸次數和脈搏跳動又會有什么變化呢?

  7、三分鐘熱身活動。

  各組一位學生根據音樂的節奏做“坐下——起立——揚臂——坐下”的循環動作。

  活動一結束,小組內合作馬上測量運動后的呼吸和脈搏跳動次數,并作好記錄。

  8、播放舒緩、柔和的音樂,讓學生休息三分鐘以后,第三次測量呼吸和脈搏的跳動次數。

  9、組內交換,另一位學生參加活動熱身活動和休息,再分別測量呼吸和脈搏的跳動次數。

  10、休息時間相機安排學生認識人體的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環系統圖。)

  三、分析、整理數據

  1、閱讀自己的活動記錄表,提問:比較一下你測量的這三組數據,有什么發現?

  2、小組內分析收集到的數據,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總結:人在運動時,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比原來要多很多,所以呼吸和脈搏的跳動次數都會比原來增加。每個人的身體素質不同,所能夠承受的運動的負荷也不同,于是會出現有些人運動后呼吸與脈搏跳動的次數變化非常大的現象。

  4、調查:哪些人在休息3分鐘后呼吸和脈搏的次數已經靠平靜時的次數了?

  四、拓展延伸

  1、小資料:

  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平靜時的呼吸和心跳參照數

  呼吸頻率

  年齡每分鐘呼吸次數

  新生兒40—50次

  5歲兒童20—30次

  10歲少年25次以下

  15歲青少年20次以下

  成年人16—18次

  心跳頻率

  年齡每分鐘心跳次數

  新生兒140

  3歲兒童110

  4歲兒童100

  10歲少年90

  成年男子70—722

  成年女子76

  德國綜合理科教材(初中版2)。感覺這些數據對促進學生的學習是有幫助的,所以利用資料卡的形式向學生作推薦。

  2、提問:通過上面的測量和比較,你有哪些感興趣的問題想進一步研究?

  小組討論,交流,把想研究的問題記錄下來,課后可以自己先去找些資料來自學一下。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2

  【教學目標】

  1.能與其他同學共同研究三種土壤的主要差別。

  2.能正確使用實驗法研究三種土壤的滲水能力,從而推測出三種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過對比實驗總結出某種物體適合生長在哪種類型的土壤中。

  4.能對實驗結果產生原因進行解釋。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探究土壤的滲水能力。

  【教學難點】觀察同一種植物在不同土土壤里的生長情況。

  【課前準備】

  配套實驗材料、燒杯等。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活動1及活動2。第二課時,完成活動3及拓展部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不同的土壤對植物的生長有什么影響?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生長的情況有什么不同?

  二、指導學生探究認識不同的土壤。

  1.指導學生觀察課文中三種土壤的照片。

  2.讓學生觀察三種土壤,比較它們的顆粒大小、顏色和黏性。

  3.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發現,共同找出三種土壤的區別。

  4.歸納小結。

  三、指導學生進行滲水比賽。

  1.提出問題,交代活動的任務。

  2.讓學生猜想哪種土壤的滲水能力強。

  3.讓學生把自己的猜想填在課文給出的橫線上。

  4.讓學生按照課文給出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

  5.學生匯報實驗結果。

  6.讓學生根據實驗結果進行歸納小結。

  四、指導學生探究豆苗在哪種土中長得好。

  1.引導學生根據前面的活動經驗進行推測,豆苗在哪種土中長得好。

  2.讓學生把推測的結果和理由填在課文給出的橫線上。

  3.學生按照課文的提示進行實驗。

  五、指導學生調查適合在不同土壤中生長的植物。

  1.提出調查的要求。

  2.學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3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觀察,描述輪軸構造上的特點;

  2.能夠就輪軸的作用提出疑問;

  3.會做輪軸省力的實驗。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輪軸的結構特征及組成;

  2.知道輪軸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科學實驗活動,體驗和感受科學探究的樂趣;

  2.留心觀察和研究身邊的簡單機械。

  教學重難點:

  能夠就輪軸的作用提出疑問;會做輪軸省力的實驗。

  教學準備:

  演示器材:汽車資料課件、汽車模型、扳手、螺絲刀、打蛋器、鑰匙、轆轤、游船圖片及簡單運動示意圖。

  分組實驗器材:簡單機械實驗盒、彈簧秤、鉤碼、細圓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飲料瓶、螺絲釘、木塊、扳手、實驗記錄表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景,引入課題

  1、操作競賽:選擇合適的工具,比一比哪個小組可以又輕松又迅速地把螺絲釘擰進木頭里。

  2、交流:獲獎小組交流操作方法并試著解釋其中的道理。

  ⑴自己是怎么樣做的?

  ⑵為什么要這樣做?

  二、觀察實物,認識輪軸

  1、談話:誰對汽車方向盤比較熟悉,請給大家介紹一下。

  2、出示汽車方向盤的圖片,觀察分析:汽車方向盤可分為幾個部分?各部分是怎么連接的?

  3、觀看錄像:駕駛員是如何操縱方向盤改變運動方向的?

  4、交流觀察收獲。

  5、小結:汽車方向盤分為兩部分,一個大輪子和一根長軸;輪固定在長軸的一端;當我們轉動輪時,長軸也跟著轉動,并將運動傳遞給其他機械。

  6、講解:像汽車方向盤這樣,由一個輪固定在可以轉動的軸上的機械叫做輪軸。

  三、制作輪軸,研究作用

  1、學習使用簡易材料制作一個輪軸。

  方法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輪 盤、小滑輪 盤組裝而成。

  方法2:根據教材提供的方法。

  2、演示各組制作的輪軸并設疑:使用輪軸能夠省力嗎?

  3、提出假設,設計實驗。

  4、分組實驗,研究輪軸的作用。

  ⑴將輪軸懸掛在鐵架臺上,將細繩穿過輪和軸;

  ⑵用彈簧秤在輪軸上提起兩個鉤碼,觀察讀數;

  ⑶換更大的輪 盤,重新測量所需要的力;

  ⑷換鉤碼數量,測需要的力。

  5、教師巡視指導,督促學生作好實驗記錄。

  6、匯報實驗現象,交流實驗收獲。

  7、小結:輪軸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輪與軸的大小比例有關。

  8、討論研究:為什么使用輪軸能夠省力?

  ⑴如果把輪軸比作一個杠桿,它的支點在哪里?動力點在哪里?阻力點在哪里?

  ⑵根據杠桿原理,解釋一下使用輪軸為什么能夠省力。

  9、小結:輪軸相當于一個杠桿,輪和軸的中心點是支點,作用在輪上的力是動力,動力作用的點在輪的邊緣上,叫動力點;作用在軸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點在軸的圓盤邊緣上,叫阻力點。因為輪的半徑總是大于軸的半徑,所以作用在輪上的力總是小于軸所負荷的力,所以使用輪軸能夠省力。輪與軸的半徑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10、解釋:為什么再大的汽車,只要駕駛員輕輕地轉動方向盤就能改變它的方向?

  四、實踐操作,遷移擴展

  (觀察課P9插圖,小組討論,大組匯報)

  ⑴這個器械的輪是什么?軸是什么?

  ⑵這個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

  板書:擰螺絲釘的學問

  輪軸的作用:

  1、省力。

  2、輪與軸的半徑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課后小節: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4

  教學目標

  1.能觀察、探究夏季星空及典型星座;能與學生交流、介紹自己在四季星空中觀察到的星座及方法。

  2.自主選擇感興趣的星座,并參與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在活動中愿意合作與交流。

  3.知道北斗七星及其他星座在一年四季中的變化規律;了解四季星空及其星座。

  拓展性目標:

  繼續觀察星空,發現有關星空的更多的秘密。

  活動準備:

  引導、鼓勵學生觀察夏季星空及星座;并搜集整理自己在四季星空中的典型星座和有關資料。

  準備夏季星空的資料,如銀河、夏日大三角的圖片資料或錄像資料等。

  活動時間:

  一課時

  活動過程:

  談話導入:夏天來臨,美麗的星空更加燦爛,我們不僅可以觀察到雄偉壯關的銀河,而且還可以看到夏日大三角中牛郎與織女相會的情景。如果準備了有關星空的錄像資料,可先播放錄像,讓學生感知星空的美麗與神奇,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

  活動一:

  1、讓學生在全班采用頭腦風暴的形式交流課前的觀察和發現,如學生展示介紹北斗七星的“勺柄”指向在春天、夏天的變化。

  2、引導學生交流自己所觀察探究的星座和夏季星空發生了哪些變化,讓學生把自己觀察的方法、觀察的時間、觀察的地點、觀察的感受、搜集到的有關星座的傳說等問題充分地說出來,可以是圖片,可以是文字資料,可以是觀察記錄等。

  3、教師要創設一種寬松、自由的環境,讓每個參與者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

  4、通過教科書上的資料卡及銀河兩張正面、側面的圖片進行展示,或者展示自己、學生搜集到的有關銀河的圖片、文字資料。

  5、最后通過星空全圖和相關資料、課件,讓學生充分交流自己所觀察的星座在從春季到夏季所發生的變化及夏季星空的典型星座。還可以以此為依托交流有關夏季星空、星座的知識,及有關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其他星座的傳說,從而讓學生對夏季星空及星座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活動二:

  1、學生在小組內共同交流、整理自己一年來對星空及相關星座觀察、記錄、搜集到的第一手資料,包括觀察的方法、自己的感覺、發現等方面的內容。

  (1)讓學生展示和交流自己在一年中所觀察的有關北斗七星的問題,畫出北斗七星在秋、冬、春、夏四季中的四幅簡圖。

  (2)秋季的仙后座、飛馬座,冬季的獵戶座、大熊座。

  (3)春季的巨蟹座、金牛座,夏季的天鵝座、夏日大三角等。

  2、引導學生根據觀察、記錄和相關資料,來討論、總結星空變化的規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整理選定的星座在天空中的四季變化記錄,并給學生留有整理和展示的空間。

  3、進行全班形式的大討論與交流,展示學生整理、總結出的星空和星座變化的規律,引導學生借鑒他人的經驗,不斷完善自己的發現與認識,以求全班同學認識到星空及星座在一年四季中的變化規律。

  自由活動:

  1、組織學生在小組內推測、猜想星空、觀察過的星座及自己感興趣的其他星座在新的一年輪回中還會發生什么變化。做出合理的判斷和猜測。

  1、引導學生在原來觀察的基礎上提出研究的新問題,并在小組內討論問題的科學性。要求小組同學共同制定出方案并探討方案的可行性。

  2、證實總結的規律是否正確,堅持觀察看能否有更多更有價值的發現。

  評價:

  讓小組同學從“堅持長期認真觀察”、“觀察記錄”“發現問題”等方面對自己和其他同學進行評價,激勵學生繼續對星空和星座進行中長期的觀察,力爭有新的發現。

  拓展活動:

  引導學生繼續觀察星空及自己感興趣的星座。定期開展一些交流、展示活動,比一比誰能持之以恒地進行觀察,看誰的發現多,誰發現了有價值的問題,人人爭當“小天文學家”,使活動真正落到實處。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河流也是流水侵蝕土地而形成的,河流的侵蝕和沉積作用,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2、過程與方法:小組合作 做河流實驗,探究河流對土地的作用。 觀察河流實驗中的現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號記錄和表示河流實驗結果,并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斷變化著的;培養對土壤的感情,認識保護耕地不被破壞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做河流實驗,探究河流對土地的作用。

  教學難點:觀察河流實驗中的現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號記錄和表示河流實驗結果,并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

  教學準備:濕潤、混有少量沙的土、長方形塑料水槽(可用一升牛奶盒剖開對接成河道裝置)、報紙、塑料薄膜、小鏟子、大飲料瓶、塑料杯(杯底側邊扎孔)、水、尺子、接水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問:

  1.你知道有哪些大的河流?家鄉有哪些河流?這些河流和我們的生活生產有什么關系?學生討論交流.

  2.教師小結后講解:河流一般是由冰雪融化形成的小溪,或是山澗溪流匯集而成的。當流水漫過地表時,會形成細小的水流和溝壑,這些細小的水流會逐漸形成溪流并匯成河流,而溝壑在流水不斷侵蝕的過程中會逐漸發展成大的切溝和沖溝并形成河床。

  3.河流的形成也是流水對土地的侵蝕結果。那么河流對土地又會有什么影響呢?

  4.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索河流對土地的作用。板書課題)

  二、探索河流對土地的影響

  1.河流會侵蝕兩岸的土地嗎?

  2.如果河流從崎嶇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勢平緩的地方,河水攜帶的泥沙會怎樣呢?

  回憶沉積實驗,觀看課本60頁插圖。

  3.學生做實驗。

  準備實驗裝置: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裝土。

  觀察無河水流過的“河道”,在記錄紙上畫出河道的形狀,把它的寬度、深度標記在圖上,并用不同、 的符號分別標記水流速度、水流速度慢有土沉積的地方。

  推測:當河流形成時,什么地方流速大,什么地方流速小,什么地方會發生侵蝕,什么地方會發生沉積?

  在河道上記下自己的推測,用虛線標出。

  學生動手實驗。注意:在向“河流”注水時,一定要檢查出水口是否正對“河道”,試一試,流出的水是不是正好流入“河道”中。確保無誤后,才能正式向“河道” 注水。注水一開始,要保持杯子中的水始終是滿的。在實驗盒的出水口,一定要用較大的容器接住流下來的水。為了讓效果明顯,觀察得更清楚,可以讓實驗觀察的時間長一些,也就是說在一瓶水流完后,再接著倒一瓶水。

  觀察河水流動速度的變化,注意河水的什么地方被侵蝕了?什么地方會有土沉積下來?

  4.小組交流、討論。

  5.全班交流、匯報結果。

  6.教師小結。

  三、侵蝕和沉積形成的地形地貌

  1.思考:為什么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學生討論回答。

  2.自然界中每時每刻都有侵蝕和沉積的現象發生。教師出示相關圖片或課件。

  四、課外拓展活動

  除了流水,還有什么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蝕和沉積?請課后閱讀單元資料庫,了解其他自然力如風、冰川、海浪等對土地的侵蝕和沉積作用。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小組合作實驗、使學生能夠用科學實驗的證據來說明斜面的省力原因。教學重點: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實驗,利用科學實驗的證據來說明斜面的省力原因。

  教學難點:學生自主制定一個簡單的對比實驗研究計劃并進行定量分析。

  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指導學生學習進行自主制定一個簡單的研究計劃來研究斜面。

  學情分析:在前兩年學習科學己有基礎上,學生己有一定操作能力。但是學生對學習科學興趣很濃,接受能力快。本課教學內容趣味性、操作性強。斜面應該是生活中接觸最頻繁的一種簡單機械了,雖然嚴格的標準斜面并不多,但是很多變形的斜面卻一直服務于我們的生活,在教學中,應該認真分析這些變形的斜面。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尊重事實依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逐漸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使學生樂意與同學之間進行合作實驗。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課前收集關于斜面的相關資料

  教師準備:關于斜面的相關資料、搭斜面的材料(長度不同的木板)、測力計、一塊木頭上釘一顆鐵釘和一顆螺絲釘、螺絲刀、鐵錘。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感知問題

  1.出示飲水桶

  談話:今天老師遇到了一個難題,想請一位同學幫老師把這桶水搬到講臺桌上來,誰愿意幫助老師?

  2.找一位同學來搬飲水桶。

  3.找兩位同學來搬飲水桶。

  4.提問:那么,我們一個人有沒有辦法把飲水桶搬上去呢?

  5.讓剛才那位同學利用木板再來試一次。

  6.提問:這位同學兩次搬飲水桶有什么不同?

  7.小結:像這種斜搭的木板就是斜面,斜面也是一種簡單機械,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斜面。(板書課題)

  學生紛紛舉手。

  一位同學沒有把飲水桶搬到桌上。(很吃力)

  兩位同學把飲水桶搬到桌上。(還是很吃力)

  學生思考:利用木板。(若學生想不出教師可提示)

  學生利用斜搭的木板獲得了成功。

  學生回答:一次利用木板,一次直接搬。。

  通過教師與學生親切自然的交流,營造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習興趣,感受斜面的作用,引出課題。

  斜面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簡單機械,設置一個有趣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發現周圍的生活現象存在著科學道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探索體驗解決問題

  一、探究斜面的作用

  1.提問:斜面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2.組織學生匯報各組的猜想。

  3.提問:那么,我們能不能利用實驗來驗證我們的猜想呢?

  4.組織學生匯報各組的研究方法。

  5.談話:各組同學開始行動吧!

  6.組織學生匯報研究的數據和結果。

  7.組織學生對數據進行分析。

  8.小結: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知道了斜面確實可以省力。(板書:斜面可以省力)

  實驗記錄單:

  實驗內容測力計讀數

  直接提重物

  利用斜面拉重物

  二、不同傾斜角度的斜面的對比實驗

  1.提問:請大家再來觀察我們剛才得出的數據,你還有什么發現?(教師可適當用不同顏色的筆劃出直接提起測力計讀數相同,利用斜面讀數不同的數據)

  2.提問:造成這種現象可能和什么有關系呢?

  3.提問:我們再如何進行研究呢?

  4.組織交流各組的實驗方案。

  5.談話:下面就開始我們的研究吧!

  6.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根據情況,適當進行指導。

  7.組織學生匯報各組的研究數據和結果。

  8.總結:在不同傾斜角度的斜面上拉動物體,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板書: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

  實驗記錄單

  傾斜角度測力計讀數

  三、鞏固應用斜面的作用

  1.談話:這節課我們認識了斜面這種簡單機械。斜面有什么作用?斜面省力的多少與什么有關系呢?

  2.出示斜面的應用圖片(變形斜面)。

  談話:請大家觀察斜面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應用?

  3.談話:你還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應用了斜面?

  學生思考。

  小組交流。

  提出猜想。

  匯報交流。

  各小組利用實驗器材設計實驗

  集體交流研究方法。

  學生進行探究活動。

  學生交流各組研究的情況。

  分析各組數據,得出結論。提出研究的問題。

  交流各組提出的猜想。

  學生仔細觀察數據。

  根據提示思考。

  發現:這幾個組利用測力計時讀數完全相同,但利用斜面后雖然都省力,可省力的大小卻不相同。

  學生思考,回憶剛才的實驗,提出自己的猜想。(可能和傾斜角度有關系)

  回憶三角板的角度。(主要是30度、45度、60度)

  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匯報交流,互相補充。

  學生進行探究活動。

  學生匯報。利用已有數據,發現新問題。

  學生思考后回答。

  學生觀察、思考、匯報。

  自由發言。引導學生自己探究科學的過程和方法。

  培養學生的表達交流能力。

  培養學生分析數據的能力。

  培養學生細致觀察的習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

  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歸納概括能力。

  適當的引導,放手讓學生大膽猜想,利用材料設計不同坡度實驗。培養學生好奇好問的習慣。

  探究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但對比試驗是科學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實驗。

  這是對知識的鞏固與拓展,進一步使學生認識體會到科學即生活的道理。

  整個學習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交流時要注意傾聽,對學生大膽創新、仔細認真的學習進行表揚,并積極指導學生學會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加強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小組之間的交流討論。提出問題

  1斜面有什么作用?

  2猜想

  3制定實驗方案

  4實驗

  ①分組實驗做記錄

  ②分析數據

  ③交流整理

  5得出結論

  實驗驗證斜面越平緩越省力。

  1引導學生用長短不一的木板墊起同一高度進行實驗,分別讀出彈簧測力計的讀數并記錄下來

  2引導學生比較木板的長短與彈簧測力計讀數的關系,得出規律。

  3總結兩次實驗記錄,得出結論。

  拓展延伸應用創新師:有一座很高的塔,要修建一個能登上塔頂的梯子,要求梯子既容易攀登又占地面積小,應該怎樣修?

  學生思考設計。學生思考后回答。

  自由發言把課堂探究進一步擴展為課下探究。使學生明白科學就在身邊,培養科學服務于生活的意識。怎樣才能較容易的騎自行車上陡坡?

  板書設計:

  18、斜面

  斜面可以省力

  傾斜角度越小,斜面越省力

  教學反思:

  斜面是日常生活中接觸較頻繁的一種簡單機械。但究竟什么是斜面,為什么要用這些斜面,斜面在生活中都有哪些應用等卻是學生所陌生的。在本課教學中,我以盤山公路為切入點,按照“做中體驗—探究發現—交流總結—應用”的思路進行教學,介紹了有關斜面的知識。

  科學教學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用科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許多固體和液體都有熱脹冷若冰縮的性質,氣體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2、有些固體和液體在一定條件下是熱縮冷脹的。

  過程與方法:

  1、設計簡單操作的實驗活動,有效地觀察金屬固體體積變化的現象。

  2、正確使用酒精燈給物體快速加熱。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對探究各種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表現出更濃的興趣。

  教學重點

  設計實驗觀察金屬固體體積變化的現象。

  教學難點

  設計實驗觀察金屬固體體積變化的現象。

  教學準備

  為每組準備:酒精燈、銅球熱脹冷縮演示器;墊圈(鋼絲條)、 刻度尺、作支架用的木塊等;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觀察銅球的熱脹冷縮現象

  1、我們知道了液體、氣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后,你還想知道什么?到底固體會不會熱脹冷縮,現在我們就來做一個實驗來驗證一下。

  2、教師出示實驗材料:這里有一個銅球,這里還有一個金屬環,銅球剛好能通過金屬環。我們就用這個裝置來做實驗。

  3、你們認為這個實驗應該怎樣做?根據什么現象知道固體的金屬球有沒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4、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發現銅球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預設:通過分析材料,引導學生思考實驗的方法,也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實驗,但要給學生準備棉質的手套、大量冷水等,在這個活動中還要特別強調使用酒精燈和不可直接觸摸加熱后的銅球等安全問題。)

  二、觀察鋼條的熱脹冷縮現象

  、小結:我們發現金屬墊片和鋼絲條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有了前面觀察銅球的討論和實踐,讓學生嘗試去觀察其他金屬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讓他們根據觀察材料思考、討論、設計實驗方法,教師只要稍作提示,學生們可以想出各種有效的觀察方法來)

  三、金屬熱脹冷縮嗎

  1、師:銅球和鋼條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屬都會熱脹冷縮呢?

  總結: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許多物體都有熱脹冷縮的現象。

  (通過前幾課的學習,我們有必要讓學生對之前所觀察到的一個個單個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的認識做個提升,需要組織學生加顧一系列觀察實驗的現象 ,并進行分析、歸納和概括)

  板書設計

  金屬熱脹冷縮嗎

  銅、鋼...... 大多數金屬 熱脹冷縮

  (銻 、鉍 ---- 熱縮冷脹)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8

  教材分析

  1、“人與環境”和前兩個單元構成“環境”部分,在前兩個單元的基礎上,研究“人和環境”的關系:人對環境有需求,人的行為對環境也有影響,人與自然要和協相處。

  2、“環境與保護”單元是本冊的綜合,是對前幾個單元的概括和總結,突出了本冊的“環境”主題,教育學生要重視環境、保護環境。專題研究“做個環保小衛士”教育學生要將保護環境的行為落實到實際行動中,真正成為“保護環境的小衛士”。

  學情分析

  1.教師主觀分析:因為所學內容比較直觀,貼近生活,學生對此比較熟悉,應該感興趣。

  2.學生認知發展分析:由于學習《科學》這門功課已有三年,學生要自己學習并拓寬知識面不會很難。

  3.學生認知障礙點:環境的影響和人類息息相關,可是為什么說的和做的不一樣。

  教學目標

  1.能分析出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最終影響人類自身生存的結論。

  2.能通過角色扮演體會人類對環境破壞帶來的后果,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和其他同學扮演的水平。

  3.能預測認為覆蓋某塊地時給生物造成那些影響。

  4.能準確地描述實驗結果。

  教學重點和難點

  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感受和體驗人類的活動影響了環境,影響了其他生物的生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人類的生存依賴于環境,環境的變化會影響人類的生存。人類的活動又影響著環境。那我們人類對環境有哪些影響呢?

  2、出示課件,展示圖片,學生談感受。

  二、探究活動。

  活動一:動植物的“訴說”

  1、學生以小組觀看有關自然環境的圖片和資料,自主選擇自然環境,并說出生活在其中的動植物。

  2、小組活動:選擇角色,并討論分析“他”的生存對環境的需要。

  3、課件出示反映人類活動的圖片,學生觀察,談感想。

  4、角色扮演,小組內表演,并推選代表。

  說說各自的食物、水源、住所和活動空間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談自己對人類的呼吁。

  5、全班展示,表演,評價,談收獲。

  活動二:改變一個小環境

  1、小品展示學生日常生活行為,主題為:日常行為對環境的影響。

  2、根據小品內容學生展開質疑:

  這些活動真的會影響環境嗎?如何判定?如何驗證?

  3、引導制定模擬實驗計劃。

  4、預測實驗結果,小草會有什么“反應”。

  5、動手實驗。

  6、小結:注意做記錄,隨時觀察。

  三、總結。

  1、列舉人類哪些活動影響了周圍環境。

  2、談實驗活動的感受。

  四、教學后記:

  引導學生明白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最終回會影響人類自身生存的結論。

  板書設計

  動植物的“訴說

  第一組是森林 金絲猴 樹被人們砍光了,

  抓我們送到動物園去,

  剝奪了我們的自由

  第二組是草原 跳鼠 人們在這里大量放牧,

  草原退化,我們的同伴越來越少了

  第三組是湖泊小魚 人們把亂丟垃圾,大規模捕撈,

  恐怕那一天人類在也吃不到魚了。

  那么對于那些小動物,花草樹木的控訴,我們該怎么做呢?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9

  教材分析

  《傳熱比賽》是科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7課。本課是學生在認識了什么是熱,熱在冷水和熱水中怎樣傳遞之后的基礎上為進一步認識熱傳遞的性質而設計的。這課與后面的《設計制作一個保溫杯》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本課的學習,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本課的重點和知識特點及熱傳遞的特征和實際應用。通過難點有利于培養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和整理信息得出結論的能力。

  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都是以生活經驗為線索來研究的。因此,根據學生喜歡自己動手,愛提問的情感和行為特征,展開相應的活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制定計劃,觀察、實驗、搜集整理信息,思考與歸納,表達與交流等方面的探究能力。

  教學目標

  1、了解熱傳遞的特點,并能區別熱的良導體和不良導體,能理解熱傳導的特點。

  2、能設計實驗要研究的問題,并能通過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能舉出生活中更多的熱傳導的例子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難點:指導學生認識熱傳導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提出問題

  1、教師出示一把小勺,讓學生摸摸勺把兒,有什么感覺?

  2、學生猜測后摸摸。

  3、對比實驗:老師把勺子放到熱水里,過一會兒在摸摸勺把兒,有什么感覺?

  4、提出問題:勺把兒是怎樣變熱的?

  5、講述:熱水把熱傳到勺把兒上,那么熱在物體中是怎樣傳遞的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猜想假設 設計方案

  1、猜想:熱在物體中是怎樣傳遞的?

  2、設計實驗方案

  3、交流、完善實驗方案

  (三)實驗操作 觀察匯報

  1、出示實驗注意事項

  2、實驗操作

  3、觀察記錄

  4、匯報交流

  (四)討論分析 得出結論

  1、分析:火柴為什么從一端依次掉下?

  2、討論:熱在物體中是怎樣傳遞的?

  3、總結實驗結論

  熱從溫度高的地方傳向溫度低的地方

  4、播放課件:熱傳遞。

  5、聯系生活,解決問題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10

  一、教學課題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S版)二年級上冊語文第五單元第18課《清清的溪水》。

  二、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既有時代感,又有教育意義的童話故事,課文里有11個自然段落,分為“溪水變黃---變黃的原因---溪水變清”三部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毀掉樹木,造成水土流失,就會使溪水受到污染,變渾,要使水變清,就要多栽樹。

  三、教學目標

  1、認識“比、賽、負”等14個生字,積累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分角色表演課文。

  3、自己觀察圖畫,理解圖意,能從圖中找出溪水的特點。

  4、懂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增強環保意識。

  四、教學重、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從溪水由清變渾,想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從而樹立環保意識。

  五、教具準備

  大象、棕熊和白兔的頭飾、圖片,生字詞語卡片,教學掛圖及獎品。

  六、教學過程

  一、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么》是在三下《混合》單元的《研究土壤》和四下《巖石和礦物》單元的《巖石會改變模樣嗎》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

  教材第一部分“尋找土壤的成分”分三步進行,觀察新鮮的土壤、觀察干燥并弄碎的.土壤、土壤沉積實驗。讓學生明白土壤中有肉眼看看得見的物質,也有肉眼看不見的物質,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

  教材第二部分“土壤和生命”通過一幅圖生動地描述了土壤與生命的關系。

  二、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1、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巖石最終變成土壤。

  2、土壤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3、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請的顆粒后沉積。

  4、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

  3、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了解土壤是由巖石風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動物、植物殘體,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組成。

  教學難點: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三)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準備:為學生準備新鮮濕潤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鏟子、塑料盒、報紙、放大鏡、圓柱形玻璃瓶、鑷子、小棍、水、牙簽。

  教師演示:小黑板幾塊。酒精燈、石棉網、玻璃片。

  (四)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一、談話引入

  師:看老師為你們準備的實驗材料,猜測一下,我們今天會研究什么?(研究土壤)

  師:“土壤”我們在三年級研究過,四年級學習巖石時也提過,你們知道土壤中有什么?

  板書:“土壤中有什么”這節課我們又會有什么新發現呢?翻看課文,讀課文第一段。接下來我們就來研究土壤中究竟有什么?

  [復習舊知,引導學生對土壤作更深一步的研究,激起探究的欲望。]

  二、尋找土壤的成分

  師:這是一份剛從地里挖來的新鮮土壤,把它倒在一張白紙上。材料員拿出白紙放在桌子中間,再把新鮮的泥土倒在白紙上,同學先用肉眼仔細觀察,再用放大鏡觀察,把觀察的結果記錄在書本第3頁的表格中。

  學生分組研究土壤。

  匯報:你們小組有什么發現?(有水分、動植物活體或殘體、沙子、黏土、腐殖質等)。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11

  教學目標:

  1.能提出進行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通過對潛望鏡內部結構的研究,使學生能利用語言、文字、繪圖等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通過課前搜集和整理有關潛望鏡的資料,使學生學會利用書籍及其他信息源獲取信息。

  2.通過制作潛望鏡的活動,使學生學會欣賞、評價他人的作品,尊重他人勞動成果;愿意合作交流;積極查閱資料,關心新科技、新發明。

  3.認識平面鏡反光性質的應用;會制作簡易潛望鏡。

  學生準備:

  1.課前搜集有關潛望鏡的文字、圖片資料。

  2.制作簡易潛望鏡的材料:條形紙盒、粘紙或雙面膠、美工刀、鏡子或鏡片等。

  教師準備:

  1.有關潛望鏡的圖片、文字資料。

  2.自制簡易潛望鏡。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通過玩鏡子玩出了好多有趣的科學道理,還記得是怎么玩的嗎?

  生(齊):記得!

  師:在小組內說一說

  (學生小組內交流)

  師:哪個小組用兩面鏡子看到了窗外用眼睛直接看不到的景物?

  生:我們小組做到了。

  師:上來說說你們的做法,演示給大家看一看。

  生:(邊演示)我們是這樣做的:兩個鏡片,一個斜對著窗外要觀察的景物,不斷調整另一個鏡片的角度,最后就看到了窗外的景物。現在看到了,大家過來看看吧!(教師指派幾個同學觀看)

  師:看到了嗎?

  生:看到了。

  師:從剛才這個小組的做法你聯想到了什么?

  生1:我想到了我們做的“傳光游戲”,當時我們用了4面鏡子。

  生2:我想到了潛艇上用的潛望鏡。我從百科全書上看到潛望鏡就是利用兩個平面鏡做成的。

  師:你知道的真多!(豎起大拇指)他說得很有道理,潛望鏡就是利用鏡子能改變光的傳播方向(反光)原理制成的,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潛望鏡的秘密。

  2.交流資料,整體感知。

  師:課前同學們搜集了一些關于潛望鏡的資料,結合自己對潛望鏡的認識,先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學生小組交流,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掌握資料的情況。)

  師:哪個小組先說一說通過交流你們獲得了哪些信息?

  生1:我們知道潛望鏡開始只是用在潛水艇上,后來又發展到陸地上,主要在軍事上用的多,這是我們小組找到的一張潛望鏡的圖片。

  (學生到實物展臺上展示圖片——一張潛望鏡實物照片)

  生2:我們小組找到了潛望鏡的發明過程,我讀給大家聽:

  潛水艇通過調節浮力達到潛浮的目的。1897年,萊克建造了一艘采用雙殼設計的潛艇。當時所有的潛艇潛水后只能盲目地行駛,只有當潛艇升到接近水面時,才能夠通過舷窗看到水面的情況。萊克設想制造出一種既不易讓敵人發現,又可以在水下看到水上情況的儀器安在潛艇上。他買來一大堆各式鏡子,試著制造。1902年某一天,他偶然地找到了正確的組合。他希望看到的街道和海港清晰地展現在他眼前。后來,他又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找一位光學教授合作,終于找到了正確的組裝方法。他把它裝在他制造的潛艇上,這就是后來固定的和可旋轉的潛望鏡的前身。至此,潛艇才第一次有了眼睛,再也不用在水下的黑暗中盲目游動了。

  師:通過聽這個小組找的資料,你知道了什么?

  生2:我知道原來潛水艇上沒有潛望鏡,后來是一個叫萊克的人發明了潛望鏡。

  生3:我還知道萊克從1897年制造了潛水艇后就研究潛望鏡,直到1902年才制造成功,用了五年時間,說明他很有毅力。

  師:你體會得很深刻,很多科學研究和成果需要科學家用幾年、幾十年、甚至一生或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科學研究就需要這種毅力和精神。

  生4:我從中知道了潛望鏡是用很多鏡子做成的,而且必須正確的組裝才行。

  體的呢?它的內部構造是什么樣的?下面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每組桌面上的簡易潛望鏡(牙膏盒自制型)揭開它的秘密吧!

  (小組合作,有的先用簡易潛望鏡觀察物體;有的在仔細觀察簡易潛望鏡的外部形狀;有的小組在小心的打開簡易潛望鏡,觀察內部構造,并在紙上繪制簡圖;有的小組正在結合搜集到的潛望鏡結構圖討論潛望鏡的構造……)

  師:哪個小組先來說一說你們的發現和收獲?

  生1:我們小組發現潛望鏡里有兩塊玻璃鏡片,這兩塊鏡片是這樣放置的(實物展臺展示繪制的簡圖)。

  師:也就是說這兩塊鏡片成什么角度?

  生2:我知道,是平行的。

  生3:反光的面是相對的。

  生4:資料上說鏡片與水平線成45度角。

  師:還有補充嗎?

  生5:我們還發現潛望鏡的長短不會影響觀看的效果。

  師:你是說哪一部分?

  生5:豎著的部分。橫著的部分不能太長,長了影響觀看的范圍。

  3.動手制作,應用實踐。

  師:剛才我們研究了潛望鏡的構造,想不想自己制作一個潛望鏡?

  生(齊):想!

  師:你覺得應該怎樣做?給大家提點建議。

  生1:用牙膏盒做潛望鏡的身子,在上下相對的側面分別挖一個正方形的口,然后將鏡片放到里面。

  生2:我反對,鏡片不能放進去,要在盒子邊上開槽,將玻璃鏡片插進去。

  生3:最好用膠帶粘好。

  師:鏡片怎么放呀?

  生4:成45度角。

  師:還應注意什么?

  生5:用小刀時要小心,別割傷手。

  生6:插玻璃片時也要注意,最好用砂紙打磨一下,或邊緣粘上膠布。

  生7:做完后將外殼美化一下,最好涂成“迷彩色”,寫上自己的名字,免得丟了。

  師:同學們剛才提了很多有價值的建議,老師這也有一個制作潛望鏡的方法,供大家參考(實物投影展示)。

  師:我發現有的同學早已躍躍欲試了,好,下面同桌合作制做一個潛望鏡,然后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潛望鏡,制作過程中要注意安全。

  (學生制作潛望鏡,教師巡回指導)

  4.總結評價,課后拓展。

  師:這節課我們研究的主題是什么?

  生(齊):潛望鏡的秘密!

  師:這個秘密揭開了嗎?

  生(齊):解開了!

  師:談談你的收獲吧!

  生1:我知道了潛望鏡是根據鏡子能改變光的傳播方向的原理制成的。

  生2:我知道了潛望鏡的內部結構,還自己制作了一個潛望鏡。

  生3:我制作的潛望鏡非常漂亮,而且效果很好。

  生4:我的潛望鏡是在同桌的幫助下做成的,要不我恐怕做不成,我很感謝他。

  生5:我知道了潛望鏡的發明過程。

  師:同學們的收獲真不少,由于時間關系,課后可以繼續玩一玩你們制作的潛望鏡,并對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加以改進。另外,布置兩個課后研究專題:

  (1)、調查了解,真正的潛望鏡是什么樣的?

  (2)、設計一個能夠看到四面八方的潛望鏡。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能用圖畫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態特征;能應用已有經驗對星座變化規律進行預測;在長期的觀察活動中培養記錄、分析資料并對科學現象進行科學解釋的能力。教學重點:學生小組觀察計劃的設計,學會一些觀察研究星座的方法。認識星座。

  教學難點:使學生能夠在夜間持之以恒的觀察星座和星空。

  能力目標:與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體驗與他人合作的樂趣;善于聽取他人的意見;做到尊重科學、尊重證據。學情分析:本課與上學期的《秋季星空》、《冬季星空》以及17顆《夏季星空》一起,共同組成了四季星空的長期研究活動,本課主要是研究春季星空的星座變化,了解春季的典型星座,進一步探究星空變化的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了解春季星空的代表星座北斗星、獵戶座的具體位置及變化規律;了解不同季節、不同時刻星座變化是有規律的。課前準備:1、教師準備:《春季星空》圖片、錄像。

  2、學生準備:學生的觀察記錄等。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一、教學引入

  殘雪消融,枝頭綻綠,斗轉星移。轉眼間,春天到了,在秋季和冬季夜空中閃爍的星星有沒有變化?北斗七星和冬季其他星座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同學們進行交流,回答

  教師播放春季星空的錄象。

  提問:根據你平時的觀察,再結合剛才觀看的錄象,你有什么發現?

  展示課題:春季星空

  學生交流觀察結果。

  對觀察結果進行初步整理分析:從冬到春,星座在“一天之內”和“從東到春”是怎樣變化的?

  學生交流、表達。形式可以多樣。

  說出自己對星空的認識,說說北斗七星在夏季和秋季、春季的位置變化。

  通過談話的方式讓同學們在上學期學習了秋冬星空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研究天上的幾個主要星座從冬天到春天都有什么變化,為后面的學習準備好事實資料。

  重點認識北斗七星在春季時的位置。

  自主觀察

  交流總結

  一、方案制定

  經過我們的觀察獵戶座一天之中有變化嗎?從冬季到春季星座又有什么變化呢?

  同學們能不能畫出北斗七星的形狀嗎?畫出冬季和春季的北斗七星的形狀。

  大家都有了自己猜測,有的覺得星座是在自西向東動,有的覺得星座自東向西動,有的覺的星座在圍繞某個點在動但是自己的猜想到底對不對呢??該怎么辦呢?

  觀察星座需要一些工具,你們都需要什么工具呢?望遠鏡?還是用自己的雙眼。

  共同交流完善方案。

  二、觀察實施

  1、整理去年以來對秋季和夏季星空的觀察記錄。

  2、讓我們小組合作一起動手完成1月5日、4月15日、10月15日晚9:00北斗七星在天空中圖像的繪制。

  3、仔細觀察四季中北斗七星以及獵戶座的形態和位置,你們能不能發現有什么變化規律嗎?

  4、師小結:

  斗柄東指,天下皆春;

  斗柄南指,天下皆夏;

  斗柄西指,天下皆秋;

  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三、認識獅子座

  1、展示獅子座掛圖

  2、獅子座在北斗七星的什么方向啊?

  觀察獅子座的形狀。特點:

  師提示:鐮刀形、尾巴向東,由三顆星組成一個三角形。

  四、我們來尋找北極星

  展示掛圖

  (利用北斗七星、仙后座尋找北極星)

  1、各小組繪制找星方法(教師巡視,指導)

  2、教師利用自制學具演示北斗七星、仙后座與北極星的關系

  3、教師小結:利用北極星、仙后座尋找北極星的方法,并下發北極星、仙后座尋找北極星的圖片,供小組練習。

  4、各小組匯報找星方法結論

  5、師總結:要找到北極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通過北斗七星。從北斗七星勺子上的最外第2星沿直線向外延伸5倍距離。看到的這顆亮星就是北極星。

  應用拓展1、讓學生進行尋找北極星的活動。不管學生用什么方法,只要找到就可以。

  然后堅持觀察北極星,知道晚上如何運用北極星尋找北方。

  2、評價:讓學生對自己的一系列探索活動進行評價。

  3、繼續觀測北斗七星,為學習下一課夏季星空做好事實資料的準備。

  板書設計:

  春季星空

  斗柄東指,天下皆春;

  斗柄南指,天下皆夏;

  斗柄西指,天下皆秋;

  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北斗七星北極星獅子座

  教學反思:

  1本課教學學生在進行了長期的秋季星空與冬季星空觀測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了春節星空的變化,了解了春節的典型星座,進一步探究了星空變化的規律。

  2我鼓勵學生對星空進行長期的觀測活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觀察、記錄,提示學生在課前對自己的觀察記錄進行整理,為課堂交流觀察資料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3鼓勵學生參與探究四季星空的長期科學探究活動中。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1、能對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進行完整的實驗研究。

  2、能從研究結果中發現新的研究問題。

  3、能通過研究找出對種子進行分類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規范、美觀的種子標本盒。

  二、重點難點

  重點:指導學生如何制訂較規范的實驗方案。

  難點:同重點。

  三、課前準備

  豆種、布、等配套實驗材料。

  四、教學課時:2 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活動開始到撰寫實驗方案部分。第二課時,完成交流及總結部分。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種子在什么條件下才能萌發?

  (二)指導學生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

  1、讓學生展開討論。

  2、學生匯報討論的結果。

  3、學生分小組觀察教師事先準備好的種子。

  4、學生進行猜想。

  5、學生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

  (1) 學生制訂實驗方案。

  (2) 學生交流各自的實驗方案。

  (3) 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解釋。

  (4) 歸納小結。

  6、讓學生提出還想研究的問題。

  7、讓學生閱讀 “科學在線”的內容。

  (三)指導學生制作種子標本。

  六、板書設計

  1、小苗的誕生

  適當的水分

  適當的氣溫

  陽光

  2、 土壤與植物的生長

  一、 教學目標

  1、能與其他同學共同研究三種土壤的主要差別。

  2、能正確使用實驗法研究三種土壤的滲水能力,從而推測出三種土壤的保

  水能力。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14

  冀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學期科學《常見礦物》教案PPT課件教學設計

  常見礦物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從多角度描述礦石的特點。

  2.能根據礦物的不同性質對礦石進行分類。

  3.能舉例說明每一種分類方法(或標準)的優缺點。

  4.能用科學的方法測量各種礦物之間的相對硬度。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什么是礦物。

  2.能舉例說明什么是礦物的條痕。

  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目標:

  1.能舉例說明礦物在人類生活中的用途。

  2.能舉2個以上的實例說明寶石的用途

  教學準備:常見礦物、刻刀、 磁鐵、無釉瓷片、銅鑰匙、銅幣、鐵釘、玻璃片、砂紙等。

  教學過程:

  1、談話:地球上的巖石大多是由多種礦物組成的。礦物是人類生存所需的重要自然資源。關于礦物,你都知道些什么?

  2、出示各種常見礦物。

  3、討論:你希望研究礦物的什么性質?需要什么養的工具?采用什么養的方法?怎樣記錄實驗結果?

  4、交流。

  5、閱讀教材:77頁

  6、提問:怎樣觀察礦物的顏色?

  7、講解:條痕就是礦物再無釉瓷片上刻劃留下的痕跡,是礦物的粉末,能夠轉為準確地反映礦物的顏色。礦物條痕的顏色與礦物的實際顏色是有一定區別的,條痕的顏色才是礦物的準確顏色。

  8、認識摩氏硬度計。

  9、分組活動、做好紀錄。

  10、交流觀察和實驗的結果,比較各種礦物的特征。

  11、根據對礦物的觀察和實驗結果,選擇適當的標準給礦物分類。

  12、交流各族的分類標準和結果,比一比誰的分類標準更科學。

  13、評價學生和分類活動。

  14、講述:有些礦物經切割和磨光后可制成美麗的寶石,關于寶石你知道些什么?

  15、認識一些寶石及其用途。

  16、布置作業:搜集寶石及寶石的用途。

  附板書:

   形狀

   顏色

   光澤

  17.常見礦物 條痕

   硬度:摩氏硬度計

   磁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15

  一、指導思想

  為進一步提高小學實驗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以及實驗室材料實現科學化、分類、分檔、檔案管理,加強實驗水平和實驗效果,更好,更全面地實施素質教育,推進教育發展。

  二、主要任務及目標

  按國家教委頒布的教學大綱開齊開足實驗教學課程,實驗開出率達到90%以上,引導學生基本能親手完成各個實驗,形成一定實驗技能,培養科學的實踐,實驗,觀察能力。

  三、具體工作措施

  1、實驗室工作由校長及教導主任直接管理,實驗室設兼職管理員,即實驗員,具體管理實驗室工作。

  2、實驗室管理員任務,目標;

  (1)實驗員必須擬定科學教學計劃,各年級科學教學工作須按計劃進行實驗教學,實驗教學需填寫演示實驗計劃、分組實驗計劃、演示實驗單、分組實驗單等表格。

  (2)在進行實驗教學前必須準備好實驗所需儀器,材料,教師對每組實驗有充分準備,精心設計實驗步驟和實驗過程,方法,寫出相應實驗方案,以保證實驗的科學性,安全性及效果。

  (3)在引導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時,應要求學生準備好相關的實驗材料,以確保學生在實驗中有物可做,并指導學生觀察,討論,得出相應的結論,完成實驗教學;

  (4)指導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后,應指導學生完成實驗報告單(試驗記錄),并認真審閱,引導學生在實驗、觀察中養成科學的科學觀和相應的實驗能力;

  (5)開學及時收取科學各年級《教學工作計劃》、《演示實驗計劃表》、《分組實驗計劃表》;期末按時收取《教學工作總結》、《演示實驗記錄表》、《分組實驗記錄》

  (6)在實驗教學、教研方面,以全體科學任課教師為組,進行相應的科學教學與實驗教學研究,以不斷提高科學學科教師的教學與實驗能力。

  3、材料歸檔

  (1)每學期(學年)按時將各類材料分類裝訂后歸檔,并按時填寫相應試驗開出數、開出率,完成實驗室材料的歸檔管理,做到科學、規范,便于查閱;

  (2)在材料歸檔的過程中注意材料的質量與數量應答相應要求;

  4、實驗室器材管理

  實驗室管理人員除應管理好材料收發、入檔工作外,還應管理好實驗室的器材及日常工作。

  (1)材料(實驗器材)的每日發放和收回工作,并作好相應發放,收回記錄及損壞,修理等相應記錄;

  (2)作好相關實驗器材的申報,申購等工作;

  (3)每周組織學生打掃實驗室,并處理好實驗室,保管室的用電,設備,器具的保管、管理、安全工作,以防意外事故發生。

  5、其他相關工作

  (1)作好與實驗室及實驗室管理相關的一系列工作;

  (2)如有不足之處,工作中及時調節與補充,使之日臻完善。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案03-25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案08-27

小學科學的教案06-19

小學五年級科學下冊《滑輪》教案02-28

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生物與環境》教案04-08

小學五年級科學《鐵和銹》教案07-12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案14篇08-27

小學科學活動教案04-02

小學科學教案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