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科學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科學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科學教案1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學會自制“液體溫度計”。
經歷對液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實驗的過程中,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
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滴瓶或小藥瓶、橡皮泥、紅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燒杯(無條件的可用礦泉水瓶剪成杯子)、熱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體)等。
教學導入
1.上節課我們認識了許多的溫度計,提問:你們想自己有一支溫度計嗎?
2.教師介紹伽利略和雷伊發明的溫度計。
3.這兩種溫度計利用了空氣與液體的什么性質?讓我們來研究吧!
一.活動 自制“液體溫度計”
1.指導學生自制“溫度計”。
(1.)出示器材:小藥瓶、橡皮泥、紅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聰明的同學們,能否利用這些器材和以學的知識討論這怎樣來制作“液體溫度計”?
(3.)小組討論制作方法。
(4.)制作“液體溫度計”,對于學生作品,教師組織進行評價。
2.觀察自制“溫度計”在熱水和冷水中液柱的變化。
(1.)以4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2.)對學生的實驗、記錄、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導。
(3.)學生觀察。
(4.)匯報觀察到的情況。
3.研究不同液體制作的“溫度計” 在熱水和冷水中液柱的變化。
(1.)以4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2.)預測:我們會看到什么現象?
(3.)方法指導。
(4.)學生觀察。
4.整理分析實驗記錄,形成概念得出結論。
(1.)實驗中,幾種“溫度計”發生了哪些共同的變化?
(2.)引起變化的實驗條件是什么?
(3.)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
(4.)結論:液體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二.學生解釋自制“溫度計”的原理。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經歷對氣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實驗的過程中,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
2.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讓學生明白科學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學知識
1.知道氣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教學準備
一.教學導入
1.復習: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
2.提問:空氣是否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二.活動 空氣是否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1.實驗的設計:
(1.)教師組織學生針對兩個問題進行充分的思考和討論:
①把空氣裝在什么容器里?
②用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氣的膨脹和收縮現象?
(2.)學生匯報討論結果,教師補充或完善: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體來發現。啟示:可以在燒瓶口上套小氣球。
·借助因受熱膨脹而冒出的空氣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氣收縮,外界氣壓將水壓入管中或瓶中來發現。
·通過容器的鼓凹來發現。空氣總是充滿容器的空間,當容器凹時,說明空氣體積變小。當容器鼓時,說明空氣體積變大。
(3.)評價:在此環節思維活躍的同學給予肯定。
(4.)形成各自完整的實驗方案。
2.實驗現象猜想。
3.按設計的方法完成實驗。
4.描述觀察到的現象。
5.分析比較,我們的猜想和觀察到的現象一致嗎?
三.小結:
空氣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四.學生解釋伽利略溫度計的原理。
課后反思: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經歷對固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
2.觀察認識多種物體在受熱受冷時的體積變化,合理分析實驗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實驗的過程中,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
2.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3.讓學生明白科學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學知識
1.知道固體、液體、氣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2.知道一些液體、氣體、固體熱脹冷縮在生活中相關應用。
教學準備
小氣球、酒精燈、火柴、固體熱脹冷縮演示儀、踩癟的乒乓球等。
一.教學導入
1.閱讀指南車信箱。
2.液體、空氣都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思考:固體會不會也熱脹冷縮呢?
3.讓我們一同來研究研究吧!
二.活動 研究鐵軌間為什么留縫隙
1.實驗研究:固體的熱脹冷縮
(1)教師演示:介紹酒精燈的使用步驟:
①左手扶燈體,右手摘下燈帽,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②劃著火柴,讓火焰朝上接近燈芯點燃酒精燈。
③甩滅火柴,將熄滅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④講解火焰的分層,指出外焰溫度最高,加熱時要使用外焰。
⑤熄滅酒精燈時,左手扶燈體,右手取燈帽,快而輕地蓋上,待火焰熄滅后,提起燈帽,再蓋一次。
(2)學生練習使用酒精燈(交待注意事項。)
(3)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銅球的熱脹冷縮實驗。
(4)描述實驗過程和看到的現象,分析:實驗現象告訴了我們什么?
2.補充實驗:玻璃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1)老師演示:注射器的玻璃活塞(熟玻璃制成的,受冷受熱不易炸裂)可以順利地進入管內到達底部,用酒精
燈加熱注射器的活塞,再放入管內,你們想,會有什么現象?接著使活塞受冷后,把它再放入注射器內,你們又推想一下會發生什么現象?
(2)組織學生描述實驗的過程和看到的現象。
(3)分析:實驗現象告訴了我們什么?
(4)固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三.小結
固體、液體、氣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四.拓展:生活中的熱脹冷縮現象
(1)解釋教材出示的三種現象。
(2)找一找,我們周圍還有哪些熱脹冷縮現象?
[ 內 容 結 束 ]
三年級科學教案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 蝸牛的特點體現在它的運動、身體構造等多方面。
2、 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如觸角伸縮、身體躲進殼內以躲避危險等。
3、 蝸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種物體上爬行,腹足做細波浪狀運動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跡。
過程與方法
1、 經歷和體驗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過程,并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致的觀察。
2、 用簡圖畫出蝸牛的外形。
3、 按照教科書介紹的方法飼養蝸牛,做好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樹立起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態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教學重點】
經歷對蝸牛外形、運動、反應等方面的觀察活動。
【教學難點】
學生觀察過程中對蝸牛的態度及對觀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學準備】
1、 分組:2-3只蝸牛、放大鏡、樹枝、繩子、玻璃、飼養槽。
2、 與學生相同的但大一號的材料。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學生捉蝸牛
1、 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么環境上的特點。
2、 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3、 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
二、觀察蝸牛的身體。
1、 組織討論觀察蝸牛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 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身體。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 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的組織紀律性,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 設計意圖:認識蝸牛的身體結構特點。
三、觀察蝸牛的運動和反應。
1、 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蝸牛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 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運動。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 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的方法觀察蝸牛的反應,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 設計意圖:認識蝸牛運動的特點:靠腹足運動,爬過的地方有粘液,能對刺激做出反應。
(被注:觀察蝸牛的身體和觀察蝸牛的運動最好結合起來在同一時間段內完成)
四、飼養蝸牛
1、 教師介紹飼養蝸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2、 學生飼養、觀察蝸牛并記錄發現和產生的新問題。
3、 關注:飼養過程中是否堅持觀察、記錄。
4、 設計意圖:在飼養過程中了解更多有關蝸牛的信息。
三年級科學教案3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水的特點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冰是水的一種存在形式,初步了解冰與水之間的變化關系。在三年級上冊中,學生已經知道冰是由水變化而來的,通過這節課學習,要讓學生對溫度有一個更深的認識,明白溫度的變化是與熱量有關的,還可以為后續集中探討水的狀態變化與熱量的關系奠定基礎。
在教學目標分析里面,根據新課程的要求我分別從科學概念、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目標來看:
在科學概念里面,通過學習讓學生知道當環境溫度低于0℃,水的溫度下降到0℃時,水開始結冰,從液體狀態變成了固體狀態,水在結冰過程中,要向周圍放出熱量。
在過程與方法里面,通過觀察、記錄水結冰過程中的溫度及其變化,了解冰的特點,并比較冰和水的相同與不同。第二呢,要培養學生他自主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我們通過科學實驗,培養學生在實驗觀察活動中保持認真、細致的態度,感受、體驗物質狀態的變化,同時激發學生求真務實的學習態度。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水結成冰的過程中的溫度變化。教學難點是:理解水為什么能結成冰。
根據這樣一些,我們本節課倡導的是以問題為中心,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自主探究模式(教法),也就是教師提出一個問題,比如說,我們在上學期已經知道了水的特點,那么能否根據水的特點來推測冰的特點呢?這個時候讓學生為主體,他們進行思考,通過提出問題,讓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探究,接著學生與學生交流,學生與教師交流,然后通過實驗觀察來證明,我們的這個猜測是否正確呢?接著我們通過多媒體等這些相互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
本節課主要采用的是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方式(學法),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學會用理論來指導水結冰的知識的學習,同時知道,對同類物質進行比較,這里主要是對冰和水的各自特點的比較,來加深他們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程序是本節課的重點,為了講好教學程序,我分四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導入新課;
第二個環節是課堂教學(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第三個環節是課堂小結;
第四個環節是隨堂練習。
在導入新課里,我分三步,第一步知識回顧;第二步,引入視頻;第三步我來設置問題。知識回顧是“你還記得上學期我們學過的水都有哪些特點嗎?”學生對于這個問題都有自己的答案,通過交流我們很快就可以得到水的各種特點,接著我們會看一個水結冰的視頻,通過這樣一個視頻給學生直觀的感覺,水放進冰箱的冷凍室,變成了固態的冰,是因為溫度下降了。接著我來設置問題,既然水結冰了是因為溫度下降了,那么水下降到什么溫度時,水開始結冰了呢?這個問題的設置,同樣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急切的了解水結冰的溫度。
第二個環節是課堂教學,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們前面講到本節課的重難點是水結成冰的過程中的溫度變化以及理解水為什么能結成冰,所以我讓學生從測量水結冰前,結冰時的溫度來學習這節內容。首先我給每組學生準備了一個裝有碎冰的燒杯,一袋食鹽,一個盛有少量水并插有溫度計的大試管,在這里呢,我對這個實驗裝置進行了改良,本來這個溫度計需要學生手拿的,但考慮到三年級學生好動的特點,我用一個帶孔的橡膠塞把這個溫度計固定住了,這樣的話就可以很穩定地將溫度計的玻璃泡固定在試管的水中央。接下來就開始做實驗了,首先我們在這個裝有碎冰的燒杯中插入這根大試管,用溫度計觀測試管中水溫的變化,此時,同學們都很期待試管中的水能變成冰,但結果是讓人失望的,這個時候,我會問學生,溫度計的溫度下降了,但是試管中的水卻沒有結成冰,說明,水的溫度降的還不夠低,誰有辦法讓這溫度變得更低呢?接下來,學生對這個問題展開討論,到底應該怎么做?預設1,學生知道方法,加鹽;預設2,不知道,由我直接告訴學生,我們可以在碎冰中加入食鹽,來加快冰的融化,就可以制造更低的溫度。
學生重新開始實驗,在碎冰中加入較多的食鹽,觀察水開始結冰前以及結冰時的溫度變化,使學生通過實驗,發現水結冰時的溫度始終保持在0℃,在這里,使學生糾正這樣一個錯誤認識,我們學生一直認為水結冰時的溫度在0℃以下,和環境溫度的變化相混淆。
實驗中用到了食鹽來加快冰塊的融化制造更低的溫度,根據新課程當中,要求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我們會讓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用于到我們的實際生活當中,比如,我們可以在下雪的馬路上撒點鹽,來加快雪的融化,讓他們感受到科學學習的價值。
第三個環節,課堂小結。這里我會啟發學生思考,本節課我學到了什么,我學到了哪些科學知識,我學到了哪些學習方法,我還有什么地方不懂,以及對教師的教學方法還有怎樣的一種建議,通過學生與學生的交流,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讓學生在一個和諧的氛圍當中來學習科學知識。
第四個環節是隨堂練習。這里我會出一些與本節知識相關的習題,通過讓學生在課堂直接完成,使得他們加深對水結冰本節課的理解。
三年級科學教案4
一、教學目標:
學著制作一個自轉旋翼,能借助簡單測量工具進行觀察,并提出問題。針對“影響自轉旋翼下落速度的因素”這個事情提問,提高教學效率。
二、教學重點:
落實到會使用簡單的測量工具,由定性觀察上升到定量觀察階段。并在使用工具的過程中繼續培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三、教學準備:
A、教師準備:
1、測量工具――彈簧測力計、尺(直尺、長卷尺)、秒表。
2、紙、剪刀、回形針
B、學生準備:
比賽用紙、剪刀、回形針、筆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探探、究究、奇奇、妙妙制訂了一個比賽計劃:
①學會制作自轉旋翼
②試驗,找到讓自轉旋翼下降的方法
③選一個下降最慢的作品參加比賽。
學生按照書上的提示制作自轉旋翼。
注意事項:紙的大小不能改變。自轉旋翼要能旋轉。
進行簡單的小組比賽。
評出每組的第一名。
(二)班級比賽自轉懸翼。
小組第一名代表小組進行班級比賽,選出班級前三名,教師對前三名的小組進行獎勵。
有前三名的同學介紹制作經驗。
(三)研究自轉旋翼的下降時間、翅膀大小等特點時,需要搜集實驗數據。光憑感覺是不可能得到準確數據的,測量工具可以幫助我們。
1、在這個活動中,我們可能會用到哪些測量工具?怎樣使用這些工具?
2、教師介紹測量工具。
總結出自轉懸翼下降慢的原因和制作技巧。
三年級科學教案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葫蘆葉柄部位膨大海綿體充滿空氣是浮在水面上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莖葉等器官,它們生長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用簡圖畫出水生植物主要形態特征,能看懂維恩圖表達方式。
在觀察中提出問題,探究水葫蘆浮在水面秘密。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研究水生植物興趣,體會到水生植物也是一個個活生生生命個體。
【教學重點】利用維恩圖總結水生陸生植物作為生命體共同特征。
【教學難點】探究水生植物適應水生環境結構特點。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蘆和金魚藻,一個水槽,一張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常見水生植物
1.陸地上生長著許多植物水中也生長著許多植物。出示實物或圖片,這就是兩種常見水生植物水葫蘆和金魚藻。你課外調查到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經看到過哪些水生植物?(補充認識水花生、浮萍、蓮、菱、菖蒲、茭白等。)
二、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
1.觀察記錄:塑料袋中裝有水葫蘆和金魚藻,分發給各小組,要求放入水槽中(為了使金魚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觀察和簡圖記錄,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觀察它們在水中樣子,并用簡圖把它們畫下來。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較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處?對,都能浮在水面上,會有什么秘密呢?
3.探究:嘗試剖開水葫蘆葉柄,我們會有什么發現?這種海綿狀氣囊結構很輕,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適應水生植物環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結構?請課外繼續探究。
三、比較水葫蘆和金魚藻
水葫蘆和金魚藻有哪些相似之處?(除了形態結構特征外,還可以稍作拓展,如它們都會繁殖后代,都會死亡等。)它們是水生植物,它們生長需要什么條件?
四、比較水葫蘆和狗尾草
水葫蘆等水生植物與陸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與前堂課學生總結陸生植物唯恩圖進行比較,再次填寫維恩圖,完成對植物生命體特征梳理。(都有根莖葉、都會繁殖后代、壽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陽光、水分和空氣等)
三年級科學教案6
1、植物新生命的開始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種子有自己特殊的結構,在適宜的條件下可以萌發生長成一株植物。
過程與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鏡觀察種子的外部形態特征;根據植物生長的已有知識,預測植物種子的內部結構。
情感態度價值觀:引發關注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
【教學重點】:引領學生產生問題并積極思考,能用適宜的方式將自己的認識清楚地表達出來,并能想辦法證明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教學難點】:觀察各種植物的種子。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貓給小貓哺乳的圖片、雞媽媽帶小雞吃食的圖片、向日葵小苗的圖片、各種植物的種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麥、玉米、綠豆等)、白紙、放大鏡。(學生準備)各種植物的種子、白紙、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聽聽說說
1、師:小貓是誰生下來的?小雞是怎么來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3、師:(出示圖片)驗證學生說出的答案。
4、師:植物的一生都要經歷出生、成長、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過程,它的一生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二、想想畫畫
1、師:用圖畫和文字將植物一生的生長變化過程畫下來和寫下來。
2、生:在P2頁“我知道的植物生長過程”的畫板里畫圖。
3、師:展示學生畫的作品。
4、師:指名學生說說自己畫的作品的意義。
5、師: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莖、葉繁殖后代,但是,我們熟悉的綠色開花植物幾乎都是從種子開始它們新的生命的。
三、觀察種子
1、師:每個人把自己帶來的白紙放到桌面上,將帶來的植物的種子放到白紙上,觀察植物的種子,邊觀察邊記錄。可以借助放大鏡觀察。
2、師:觀察植物的種子,你準備觀察種子的什么?
3、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4、師:你們說對了,我們觀察植物的種子,要觀察種子的形狀、大小、顏色等。
5、生:觀察植物的種子。
6、師:通過觀察植物的種子,你發現了什么?
7、生:匯報自己的發現。(師:關注學生的匯報)
8、師:不同植物的種子,從外觀來看,它們的形狀不一樣、大小不一樣、顏色不一樣、種皮不一樣等。種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師:要知道種子的里面有什么,該怎么辦?
10、生:先預測種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開種子看一看。
11、生:繼續觀察植物的種子。觀察后匯報。
12、師:(小結)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種皮等各不相同,但種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準備
1、師:本學期,讓我們種植鳳仙花,觀察它的生長變化過程。
2、師:①準備鳳仙花的種子。②查閱鳳仙花的有關資料,了解鳳仙花的栽培方法。 ③準備播種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作業布置】:
家庭作業:準備鳳仙花和四季豆的種子。
2、種植我們的植物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學習掌握播種技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適宜的實驗,觀察種子的萌發過程;根據研究植物生長變化的需要,確定觀察、記錄的內容和方法;根據對種子萌發狀況的預測,確定本階段觀察的重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樹立用事實闡述觀點的意識,即科學的實證思想;培養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播種的方法
【教學難點】:長時間堅持管理、觀察和記錄鳳仙花生長變化情況。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小鏟、花盆、泥土、鳳仙花種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紙等。
【教學過程】:
一、學習播種方法
1、師:“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是播種的好季節。今天,我們來種植鳳仙花。怎樣種植鳳仙花呢?
2、師:請大家看P4頁中的“播種方法”。
3、生:閱讀P4頁中的“播種方法”。
4、師:指一名學生說說播種的方法。
5、師:播種鳳仙花的方法是選種、放土、下種、澆水。
二、關注種子變化
1、師:播種了鳳仙花以后做什么?
2、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3、師:播種了鳳仙花以后,我們要關注鳳仙花種子的變化。請大家閱讀P5頁順數1~10行內容。
4、生:閱讀P5頁順數1~10行內容。
5、師:注意觀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種子生長變化情況;注意觀察花盆中的鳳仙花生長變化情況。
三、記錄生長日記
1、師:種植植物是一項長期研究的觀察活動,要做好管理、觀察和記錄等工作。要隨時觀察記錄鳳仙花的生長變化情況。每周要測量一次鳳仙花的植株高度、觀察鳳仙花葉的形狀和數量。
2、師:把你測量和觀察的數據填寫在P5頁中表格中。
3、師:期末,每個學生要寫一篇“鳳仙花生長變化的日記”。
四、實地指導播種
1、師:實地指導學生在花盆里種植鳳仙花;在玻璃杯里種植鳳仙花。
2、師:督促學生養成長時間堅持管理、觀察和記錄的好習慣。期末,對長時間堅持管理、觀察和記錄做得好的學生進行獎勵。
【作業布置】
家庭作業:在自己家的陽臺上,種植鳳仙花。
3、我們先看到了根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種子萌發先長根,再長莖和葉;植物的根總是向下生長的;植物的根能夠吸收水分和礦物質;能將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過程與方法:用適宜的方法記錄、交流所觀察到的現象;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提出問題;根據已有的經驗和所觀察到的現象,作出有依據的預測;用觀察、實驗的方法驗證推測;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根吸收水分的實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觀察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樹立科學是講求實證的意識。
【教學重點】:觀察植物根的生長變化;根吸收水分的實驗。
【教學難點】:根吸收水分的實驗。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前一周種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試管、水、食用油、一顆有根有葉的小植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活動)問題導入
1、師:一棵大樹,我們要把它從土壤中拔出來是很困難的;一株小草,我們要把它從土壤中拔出來,容易嗎?
2、生:思考后回答。
3、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來。(出示種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們種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
4、師:揭示并板書課題:我們先看到了根
二、(觀察活動)觀察植物根的生長
1、師:我們種下的四季豆已經發生了變化,現在請你們認真地觀察觀察,看看能發現什么?
2、生:學生觀察自己在前幾天種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
3、師:剛才,你們認真觀察了種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發現呢?
4、生;匯報自己的發現。
5、師:根據學生的匯報小結:通過觀察,我們發現種子萌發先長根,再長莖和葉;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長,根的生長速度快。
三、(研究活動)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師:我們給鳳仙花澆水時,一般往哪里澆?為什么大部分都澆到土壤上?
2、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3、師: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們來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師:同學們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生:討論后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師:我們來做一個有趣的實驗,看植物的根還有什么作用?實驗步驟如下:
參看P8頁書上的內容,教師邊講邊操作。①選擇一棵帶根的植物裝入有水的試管中。②將植物的根浸泡在試管里的水中。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試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試管中的水不會被蒸發到空氣中去,并在水面處做好標記。④觀察試管中的水量有什么變化。
7、師:過幾天,試管中的水量變化說明了什么?
8、師:(總結)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礦物質。
【作業布置】:
家庭實驗:參看P8頁書,制作一個“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實驗裝置,并注意觀察實驗裝置里水量的變化。
4、種子變成了幼苗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植物的綠葉可以制造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料;植物的葉在莖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陽光。
過程與方法: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提出問題;通過查閱資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尋找問題的答案。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到科學研究是艱辛的過程;激發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從事研究科學的愿望。
【教學重點】:組織學生交流種子發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長變化,觀察鳳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葉的作用。
【教學難點】:研究植物葉的作用。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剛出土的鳳仙花照片、植物葉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圖(多媒體課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關資料。(學生準備)生長四周的鳳仙花、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出土后幼苗的變化
活動導入:
1、師:我們種植的鳳仙花已經變成了幼苗,現在我們以小組為單位,重點交流一下前一段時間鳳仙花幼苗生長變化情況。
2、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
活動指導:
1、師:全面檢查學生的觀察記錄,及時進行反饋,引領學生在以后的時間里堅持進行觀察。
2、師:組織學生交流。(鼓勵學生說出新發現、新問題)
3、師:指導學生觀察實物鳳仙花。
4、師:指導學生測量鳳仙花植株的高度、葉的分布情況。
二、我們的思考
1、師:提出問題:為什么植物的葉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長?植物的葉子和幼小植物的莖為什么大部分是綠色的?聽說綠葉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廠”,植物生長需要的食物是不是來自綠色的葉呢?植物的葉子還有什么作用?
2、生:根據自己所知道的知識回答老師的問題。
三、葉為植物提供“食物”
1、師: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食物是從哪里來的?
2、生:討論后說出自己的想法。
3、師:科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多數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養料。
4、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指導學生學習科學書P11頁上內容。
5、師:板書:
陽光
二氧化碳+水——→氧氣+養料
6、師:(總結)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僅為植物制造養料,還為我們人類和動物制造養料和氧氣。
【作業布置】:
家庭作業:回家仔細地去觀察一棵植物,觀察植物的葉子分布的情況,想想植物的光合作用。
三年級科學教案7
一、學習目標
(一)科學概念
1、蝸牛的特點體現在它的運動、身體構造等多方面。
2、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如觸角伸縮、身體躲進殼內以躲避危險等。
3、蝸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種物體上爬行,腹足做細波浪狀運動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跡。
(二)流程與方法
1、經歷和體驗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流程,并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致的觀察。
2、用簡圖畫出蝸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書介紹的方法飼養蝸牛,做好記錄。
二、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樹立起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態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三、學習重點
經歷對蝸牛外形、運動、反應等方面的觀察活動。
四、學習難點
學生觀察流程中對蝸牛的態度及對觀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五、學習準備
1、分組:2-3只蝸牛、放大鏡、樹枝、繩子、玻璃、飼養槽。
2、與學生相同的但大一號的材料。
六、學習流程
(一)課前布置學生捉蝸牛
1、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么環境上的特點。
2、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3、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
(二)觀察蝸牛的身體。
1、組織討論觀察蝸牛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流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身體。并在觀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流程中的組織紀律性,學生在觀察流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蝸牛的身體結構特點。
(三)觀察蝸牛的運動和反應。
1、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蝸牛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流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運動。并在觀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流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的方法觀察蝸牛的反應,學生在觀察流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蝸牛運動的特點:靠腹足運動,爬過的地方有粘液,能對刺激做出反應。(被注:觀察蝸牛的身體和觀察蝸牛的運動結合起來在同一時間段內完成)
(四)飼養蝸牛
1、教師介紹飼養蝸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2、學生飼養、觀察蝸牛并記錄發現和產生的新問題。
3、關注:飼養流程中是否堅持觀察、記錄。
4、設計意圖:在飼養流程中了解更多有關蝸牛的信息。
三年級科學教案8
教學要點:
玩泥巴并觀察三類土壤的不同,針對沙和石頭提出問題和選擇問題進行觀察研究。
教學目標:
1、了解常見的土壤的分類,自主探究沙和石頭的特點。
2、強化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的訓練。
教學準備:
沙質土、黏質土、壤土、水、沙、各種石頭,錘子、放大鏡、鑰匙、刻刀、稀鹽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玩泥巴
同學們,玩過泥巴嗎?
喜歡玩泥巴嗎?
今天我們就來玩一玩泥巴!不過今天這節課玩泥巴和以往可是有所不同,我們不但要玩,同時還要觀察我們玩的泥巴有什么特點,還要與同學們交流觀察到的不同現象。
下面就讓我們去一些泥巴,開始動手玩一玩吧!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玩過泥巴之后你有什么發現?
發現這些泥巴(土壤)各有哪些不同的特點嗎?
學生交流匯報。
總結歸類,人們根據土壤中所含沙和粘土的多少,把土壤分為三類:含黏土多的土壤叫黏質土;含沙多的土壤叫沙質土;沙和黏土差不多的土壤叫壤土。
關于土壤我們還能怎樣玩?又有哪些新發現?把你的發現和想法記錄在小科學家記錄本上。
課下的時候,讓我們用自己的方法再去玩一玩泥巴!
第二課時奇石展覽會
一、沙和石頭
在蚯蚓的房前屋后除了有各種各樣的土壤,還有沙和形態各異的石頭。
針對沙和石頭我們能提出哪些問題?小組之內把自己的問題提出來并記錄在小科學家記錄本上。
大家有這么多問題呀!現在讓我們選出一個問題進行探究吧!
在研究之前先讓我們來制定一個研究計劃。
學生分組制定計劃進行研究,教師巡視。
匯報交流。
通過我們的研究,沙和石頭各有哪些特點?它們有什么作用?
在觀察活動中我們對沙和石頭又產生了哪些新的問題?
讓我們把它們記錄在小科學家記錄本上,不要忘了課下繼續研究哦!
二、奇石展覽會
課下老師讓大家收集一些自己喜歡的石頭,大家帶來了嗎?
下面讓我們用我們收集的奇石開一個奇石展覽會吧!
三、小結
同學們,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與活動,自己反思一下,你的發現與別人的發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很多關于沙與石頭的特點,同時也產生了很多新的問題,課下的時候不要忘了繼續研究哦!
三年級科學教案9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肥皂泡,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2、學會歸納、總結,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做科學的科學志趣。
3、小組合作,運用探究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4、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確定自己小組研究的問題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學難點:用自己準備的材料進行合作性的研究。
三、教學準備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關資料、錄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種肥皂泡)
四、教學時間:
第一課時
五、教學活動過程
(一)教學導入,激發學生研究肥皂泡的興趣
1、談話:課間我看到有的同學在玩肥皂泡,同學們興趣很濃,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一下它,好嗎?
2、生回答。(好!)
(二)自主學習,研究肥皂泡
1、教師:請帶了“七彩”的同學吹一吹,大家仔細觀察:你看到了什么現象?你能提出關于肥皂泡的哪些問題?
(1) 學生活動。
(2) 學生回答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提)
2、教師:同學們觀察得非常仔細,提出了很多問題。請思考一下,這些問題歸納起來有哪幾個方面?
3、生回答。(顏色、形狀、大小、彈性)
4、教師:請你選擇一下最感興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問題來研究。
(學生選擇問題)請大家按選定的問題自由結組。
(學生自由結組)
5、教師:每組同學對你們的問題先進行一下討論,你認為這個問題是怎樣的,準備怎樣研究?
(學生討論)
6、教師:請各組選一位代表,匯報一下你們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學可以給他們提出建議和意見。
(生匯報方案)
(三)觀看錄像,改進自己的方案
1、教師:老師也準備了一些資料,看完后,也許對你們的研究有所幫助。
2、學生觀看錄像,改進研究方案。(可與學生先探討一下)
(四)擴展
教師:同學們的想法非常好,下課后,請同學們努力搜集有關資料,繼續豐富完善你們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準備研究所需的各種材料,也可以請老師、家長幫忙。
三年級科學教案10
一、教材簡析:
本課教學內容主要是從以下兩個活動,引領學生體會豐收的喜悅,
一是從收獲種子的數目,
二是發現植物生長變化的現象。在這兩個活動中,教師需要滲透科學講究實證的思想,幫助學生樹立用證據陳述觀的意思,學生學習到使用觀察記錄的結果,并培養學生整理、分析信息資料的意識和能力。
“我們的大豐收”有兩個方面的寓意:
一是我們播種了一粒,卻收獲了許多種子,
二是指經歷了這樣一段時間的種植研究活動,我們收集了相關植物生長變化的許多證據。
二、教學背景:
通過上節課的研究,我們已經發現幾個月前播下的一粒種子現在已經變成了許多粒種子,從播下一粒種子到形成多粒種子,鳳仙花完成了一個生命周期。在整個過程中我們的收獲不僅僅是一些種子,更為難得的我們學生也親身經歷了一個完整的種植觀察活動。學生對植物比以前有了更多的認識。本課就是引領學生在相互交流中感受一種豐收的喜悅,用事實來陳述“豐收”、“展示豐收”。
三、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1、一粒種子在適宜的環境下能發育成一株植物,并結出許多種子。
2、綠色開花植物通過種子繁衍后代。
3、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綠色開花植物的一生中會經歷種子發芽期、幼苗期、營養生長旺盛期和開花結果期。4、植物的生長過程中,植物不斷發生變化,會發育出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器官。5。植物的生長發育需要陽光。土壤。適宜的水分和溫度。
科學詞匯:種子繁衍后代。生命周期。植物變化。器官。生長發育需要的條件
(二)過程與方法
1、用估算、制作統計圖表等數學方法研究科學問題。
2、通過整理觀察記錄,發現植物生長的規律。
3、用適宜的方法陳述自己的觀點。
4、科學方法:用數學研究科學問題。整理發現。陳述觀點n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會生命的神奇,激發研究生命現象得興趣。
2、體會資源共享的快樂,提高合作意識。
3、樹立用證據表達觀點的意識。
4、核心價值觀:生命的神奇。資源共享。用證據表達。
教學重難點:
重點:綠色開花植物一生中會經歷種子萌發。幼苗期。營養生長期和開花結果期。
難點:整理觀察獲得的信息,發現鳳仙花生長的規律
教學準備:
說明與提醒幾個重要生長階段的鳳仙花照片。
一株碩果累累的鳳仙花。帶有格子的統計圖白紙。
個人觀察日記或記錄教學流程談話引入→正確估算收獲種子數→整理。獲得植物生長變化→總結
一、談話引入:
經過幾個月的種植活動,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收獲。今天,整理我們觀察獲得的信息,開個成果展示會吧。
二、我們種子的收獲:
1、當初的一粒種子,現在的碩果累累,通過觀察,大家知道一株鳳仙花大約能收獲多少種子呢?
2、你有什么方法來進行統計?統計過程中可能有什么困難?
3、學生小組討論,交流。預設:
(1)將所有的果實剝開,將種子的數量一粒一粒地數。
(2)可以隨機取幾顆果實,然后計算出每顆果實里的種子數量,然后計算出大約多少粒種子。
(3)如果有些種子不是很飽滿,可能不能種植,能計算數量嗎?
(4)有些個別的果實還未完全成熟能不能計算果實顆數?
(5)……
4、通過剛才的交流,請各小組分別估算出一株鳳仙花大約有多少種子吧。并完成表格,并交流。n我們收獲的種子果實數平均每顆果實里種子數我們一共收獲的種子我現在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植物生長變化記錄的整理:
發現:我們經過種植。觀察。記錄,不僅僅是收獲了許多鳳仙花的種子,更為可貴的是獲得了一份鳳仙花生長的日記,這些記錄都可以成為證明植物生長變化的證據。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整理,還能有什么新的發現?大家根據我們第5課的統計圖,將各個階段觀察到的植株的高度用圓點標出,并用直線連接起來。完成以后自己觀察討論,通過這個統計圖,你又有什么發現?(這里教師可以出示一個折線統計圖的空表,邊講解,邊演示,如何完成統計圖)分小組制作,討論。反饋交流:其中一段時間植株的增高比較快,生長旺盛。這個階段我們稱它為:(板書)營養生長旺盛期。
除此以外還有(板書):種子萌發。幼苗期。開花結果期。請大家根據原有的觀察記錄,整理出鳳仙花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所需要的時間和植株的變化。分小組討論,完成鳳仙花每個階段出現的新器官(根。莖。葉。花。果實。種子),你能將它填入相應的空格里面嗎?播種發芽長出花蕾種子成熟—月—日→—月—日→—月—日→—月—日(天)→(天)→(天)種子萌芽營養生長旺盛期開花結果期各小組交流匯報。
教師總結:植物生長過程中都陸續出現了各種新的器官,每種器官在植物的生命周期中都承擔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在植物種植過程需要哪些條必要的條件來幫助生長。
四、總結
請課后閱讀教科書中資料庫里《鳳仙花》和《多種多樣的莖》兩篇文章。了解鳳仙花的有關知識;了解直立莖。纏繞莖。攀緣莖。匍匐莖。n板書設計我們的大豐收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綠色開花植物一生中會經歷種子萌發、幼苗期、營養生長期和開花結果期植物的生長發育需要陽光、土壤、適宜的水分和溫度課外活動課后繼續查閱有關其他植物生長變化的資料。可以根據自己整個單元的觀察記錄,分小組對自己進行評價。生成預見學生根據觀察記錄的結果,使學生能過通過征集、分析信息資料,提升學生對科學探究的水平課堂評估能否對鳳仙花種子數量進行正確估算。通過對生長過程記錄的分析,能否整理植物生長過程中各個階段的特點和新的器官及作用。
三年級科學教案11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蝸牛有一些與生命活動相關的生活習性:運動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流程與方法
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不同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細致觀察對獲得信息的重要性。
【學習重點】
經歷觀察蝸牛吃食、休眠、排泄的流程,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學習難點】
學生表現自我的欲望與傾聽他人意見的沖突。
【學習準備】
分組:2-3只餓了的蝸牛,菜葉、蘋果片、餅干、等食物,記錄表。
【學習流程】
一、交流飼養蝸牛的經驗和發現
1、復習上節課學習的內容。
2、交流飼養蝸牛流程中的發現。
3、教師板書學生匯報的內容。
4、關注:匯報情況的真實性,要求匯報的是自己觀察到的而不是聽別人說的或叢書上看到的。
5、設計意圖:獲取更多的有關蝸牛的信息,初步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觀察蝸牛吃食
1、整理有關蝸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學生設計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實驗。
3、學生用實驗驗證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師注意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5、關注:學生設計實驗的多樣性和可行性;學生觀察流程中新問題的提出。
6、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問題。
三、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1、指導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學生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3、關注:學生觀察的方法的正確性和學生獲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設計意圖:體會細節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繼續觀察蝸牛
1、學生課后繼續飼養蝸牛、并觀察和記錄獲取的信息。
2、教師注意在學生飼養流程中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3、關注:飼養中是否仔細認真的觀察,注意引起飼養和觀察的興趣。
4、設計意圖:在飼養中獲取更多的有關動物的信息。
三年級科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蠶的`幼蟲生長過程中伴隨著眠和蛻皮現象。
2.知道蠶的生長發育需要適宜的溫度、水分、氧氣和食物。
3.知道蠶的身體能夠感知外界環境的刺激。
4.知道蠶的幼蟲分為頭、胸、腹三部分。身體有口、眼、足、氣門等結構,與取食、運動、呼吸等功能相適應。
科學探究目標
1.能通過查閱資料和積累經驗,掌握正確的養蠶方法。
2.能用文字和圖畫描述幼蠶的形態特征。
3.會借助尺子、放大鏡等工具觀察幼蠶的生長變化。
4.能基于觀察到的現象,推測幼蠶身體變化及生命活動現象。
科學態度目標
1.對養蠶活動及研究蠶的生長變化保持濃厚的興趣。
2.能夠領悟生命的可愛和可貴,懂得珍愛生命。
3.能夠理解堅持做好觀察記錄的重要性。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1.能體會動物健康生活需要適宜的環境,人類行為影響動物生存。
2.知道蠶絲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體會到人類生活與動物息息相關。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交流養蠶過程中的新發現,觀察蠶幼蟲的生命活動。
難點:認識蠶幼蟲的身體結構及對應的功能。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4齡期的幼蠶、桑葉、棉簽、放大鏡、尺子、蠶的幼蟲生命活動觀察記錄表、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蠶吐絲結繭的視頻、給蠶結繭用的小架子或小格子、教學課件。
聚焦
1.引入:(教學提示:提前通知學生把自己養的蠶連同蠶房及桑葉一起帶到學校。)同學們飼養的蠶寶寶現在長得怎么樣了?(預設:長大了;長得白白胖胖的。)
2.布置任務:蠶寶寶就是蠶的幼蟲。請相鄰小組之間互相觀察對方養的蠶,看看哪一組的蠶長得好,并交流養蠶的成功經驗,分析失敗的原因。
聚焦
3.提問:大家還記得剛出生的蠶的幼蟲是什么樣的嗎?(預設:黑色的,小小的,像螞蟻一樣,身上有很多細毛)
4.揭題:長大一些的蠶的幼蟲又是什么樣子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長大的蠶。(板書:蠶長大了)
【設計意圖】
通過互相觀察養的蠶并交流養蠶經驗,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養蠶方法。引入幼蟲的概念,使學生將生活詞匯轉換成科學詞匯。再引導學生回顧剛出生的蟻蠶的樣子,并提問“長大的蠶又是怎樣的”,激發學生探索長大的蠶的興趣,同時揭示本課主題。
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觀察蠶的幼蟲的生命活動現象
1.過渡:蠶的幼蟲在生長過程中,有哪些生命活動呢?它們的“家”有什么變化呢?讓我們來仔細觀察一下。
2.活動:指導學生分組觀察蠶和蠶生活的蠶房,并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觀察記錄表中。(教學提示:以學生帶來的蠶和蠶房作為觀察對象,若一組帶來多份蠶和蠶房,可選擇生長狀況最好、接近4齡期的蠶進行觀察;若學生養的蠶不夠,教師需準備一些供觀察的蠶。)
3.提問:我們怎么知道蠶還活著呢?(預設:蠶在動;蠶在吃東西;蠶在排便;……)這一次看到的和上一次有什么不一樣?(預設:身體更大一些,顏色更白一些,周圍的絲更多一些。)
4.追問:為了讓蠶健康地生長,我們應該保證蠶的哪些生命需求呢?(預設:及時更換新鮮、晾干的桑葉,定期清理殘葉和糞便,保持蠶房干凈衛生。)
5.講解:蠶的生長需要進食和排便,因此需要定期清理蠶房以保持衛生。蠶生長到一定階段,會長出新皮,換下舊皮,這個過程叫蛻皮。蠶蛻皮前不吃也不動,好像睡著了一樣,稱作“眠”。從蟻蠶到吐絲結繭,蠶共需蛻4次皮。蠶每蛻一次皮增加一齡,5齡蠶開始吐絲結繭。
探索二:觀察并描述蠶的幼蟲的外部形態特征
1.過渡:我們剛才觀察了蠶的幼蟲的生命活動現象,接下來,我們就來觀察它們的外部形態特征吧!
2.活動:指導學生用肉眼觀察蠶的幼蟲的顏色、形狀、大小以及它的食物,并提醒學生蠶的幼蟲非常柔弱,不能用手觸摸。
3.提問:你們觀察到了什么?(預設:蠶的幼蟲是白色的,形狀是圓圓胖胖的,約5厘米長,它吃的桑葉都留下弧形的咬痕。)
4.布置任務:蠶的幼蟲身體呈圓筒形,包括頭、胸、腹三部分。那么,蠶的各個部分具體是怎樣的呢?請大家用放大鏡繼續觀察,并將觀察結果用畫圖的方式記錄到學生活動手冊中。
5.提問:這次,你們又觀察到了什么?(預設:蠶的頭部有嘴巴,可以吃桑葉;蠶的身體有很多節,有幾節上長了腳,可以幫助爬行;蠶的身體兩側有小黑點;……)
6.講解:(教學提示:出示蠶的身體結構圖。)蠶的頭部有口,主要作用是取食;胸部由3個體節組成,每節有一對胸足,主要用于協助蠶進食;腹部由10個體節組成,有4對腹足,主要作用是運動;身體兩側的小黑點叫氣門,主要作用是呼吸。
7.提問:大家試著用棉簽輕輕觸碰蠶身體的各個部分,它有什么反應?(預設:蠶會躲避棉簽的刺激。)
8.講解:蠶的頭部還有眼,它是用眼和皮膚等器官來感知環境的。
【設計意圖】
先從多個方面觀察蠶的幼蟲的生命活動現象,幫助學生構建對蠶的幼蟲的生活習性的認知。再通過引導學生進行細節觀察并用畫圖的方式記錄蠶的幼蟲的外部形態特征,幫助學生了解蠶的幼蟲并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提升研究動物外部形態特征的能力。
研討匯報
拓展與小結
1.過渡:蛻完皮的蠶下一階段會怎樣呢?(教學提示:播放蠶吐絲結繭的視頻。)
2.講解:蠶蛻皮4次后再經過約一個星期的時間就不再吃桑葉,身體變得發黃發亮,并開始尋找吐絲結繭的地方。如果熟蠶沒有合適的地方來結繭,就容易出現絲中毒而死亡的情況。
3.布置任務:為了讓蠶更好地吐絲結繭,請大家利用課后時間在蠶房中搭建一些小架子或用紙做些小格子,為蠶結繭做準備。然后觀察蠶吐絲的過程,并用畫圖的方式記錄下來。(教學提示:出示做好的小架子或小格子,演示制作方法,并提醒學生將具有即將結繭特征的蠶放到架子上或格子上。)
【設計意圖】
告知學生準備開始結繭的蠶的特征,并指導學生為蠶制作結繭的小架子或小格子,幫助學生提前做好準備,以便及時觀察和記錄。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學生在第1課就啟動了蠶的飼養活動。通過一段時間對蠶寶寶的照顧,以及觀察記錄活動,學生對自己飼養的蠶有了一定的感情,對觀察記錄蠶的生長變化也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本課通過引導學生交流養蠶經驗引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組織學生采用從整體到局部的方法,先用肉眼觀察蠶的顏色、形狀、大小,認識蠶的頭、胸、腹三部分結構,然后用放大鏡重點觀察蠶吃東西用的口器、運動用的腹足和身體兩側的小黑點(氣門),從而建構對蠶的外部形態的認知。最后針對前面的觀察活動進行交流,引導學生基于觀察記錄的信息進行思維加工,形成對蠶的幼蟲的生命需求、生命活動現象及生長變化過程的認識。
課后作業
見“狀元成才路”系列叢書《創優作業100分》對應課時訓練。
三年級科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整體形態一般由樹冠、樹干、樹根組成,樹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
樹生長在一定環境里,有一定生存需要。
過程與方法:
用各種方法觀察一棵樹,描述一棵樹。
用簡圖描述樹整體形狀。用拓印樹皮觀察樹干。
用實物來補充語言描述不足。
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現象,能繼續關注樹木變化。
【教學重點】能嘗試通過對樹有序觀察描述和比較后指向樹木作為生命體特征。
【教學難點】比較討論樹木相同之處。
【教學準備】
校園中選定一些大樹供各小組觀察所需,同時為各小組準備:一張觀察記錄紙,一支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觀察樹木方法
1.總任務:分小組進行觀察,每個小組盡量觀察不同樹木;小組內要分工明確,每個人要有觀察任務;描述一棵樹,完成一篇觀察筆記。
2.分任務:我們所要觀察樹長在校園哪個地方?我們怎么按順序來觀察一棵樹?(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
3.交流:我們可以用哪些新觀察方法來觀察新內容?(畫簡圖、測量樹干粗細、聞樹葉、看果實、拓印樹皮、撿拾標本、對比法……)
4.比較:我們能比書上觀察記錄記得更好嗎?(先用簡單詞語記錄下來,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觀察筆記。)
二、觀察記錄一棵樹
1.從遠處觀察整棵樹,我們怎樣記錄?(樹冠形狀、樹高度等)
2.從近處有序觀察樹各個部分,我們會有哪些新發現?
生:這棵樹真大!看看我撿到樹葉和果實。這是樹果實。這是我樹皮拓片。
(拓印樹皮圖案方法:把白紙緊壓在樹干上,先用手指在紙上反復按壓,再平捏蠟筆在紙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顏色。)
3.讓我們一起來把觀察到內容記錄下來吧。要寫出觀察時間、地點、小組成員。要按觀察順序來記錄。最好能貼上收集到實物標本。
三、整理我們觀察記錄
1.整理:分小組根據觀察記錄整理成觀察筆記。
2.描述:分小組描述一棵樹:這是我們組觀察記錄,能猜出是校園里哪一棵樹嗎?
3.比較我們觀察記錄,思考、交流:
我們觀察了哪些樹?這些樹生長需要什么樣條件?
不同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總結:通過深入討論,我們發現了這么多大樹之間相同點和不同點,請選定一棵你喜歡大樹,在課外繼續觀察它,它會怎樣變化?把你意外發現都記錄下來,同時把精彩發現張貼于科學學習欄目內。(對總結內容須得從學生實際觀察基礎上進行,學生能發展到什么程度就總結到什么程度,書上總結內容僅作樣本供參考。)
樹不同之處: 樹冠有大小 樹干有粗細有樹皮光滑,有粗糙 結果實不一樣 葉片不一樣 ……
板書設計: 樹相同之處:
它們都長在泥土里
都需要陽光、水
都有樹干、樹皮
都有樹葉、果實
三年級科學教案14
教學目的:
通過生動的教學,教育小學生要善于觀察周圍的事物,勤于動手動腦解決問題,樂于發現周圍的自然科學現象,探究大自然的奧秘。
教學內容:
全堂課主要通過介紹三個自然科學知識,和學生進行科學討論與交流,了解三個自然科學的原理,靈活的運用于生活,首先介紹臺風的形成與影響,結合實際生活再了解生活中臺風的危害和如何防御。第二個是關于貓能否分辨顏色的討論,知道日常生活中的貓分辨顏色情況。最后一個是關于氣壓的科學知識,通過將滿杯水蓋上紙倒置,觀察水是否會溢出,了解日常的物理知識。整節課通過連接的三個小的科學常識完成。
教學過程:
第一位同學關于臺風知識的介紹:
一般說來,一個臺風的發生,需要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
1、首先要有足夠廣闊的熱帶洋面,這個洋面不僅要求海水表面溫度要高于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層海水里,水溫都要超過這個數值。其中廣闊的洋面是形成臺風時的必要自然環境,因為臺風內部空氣分子間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能量只有廣闊的熱帶海洋釋放出的潛熱才可能供應。另外,熱帶氣旋周圍旋轉的強風,會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騰,在氣壓降得很低的臺風中心甚至可以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涌起,繼而又向四周散開,于是海水從臺風中心向四周圍翻騰。臺風里這種海水翻騰現象能影響到60米的深度。在海水溫度低于26.5℃的海洋面上,因熱能不夠,臺風很難維持。為了確保在這種翻騰作用過程中,海面溫度始終在26.5℃以上,這個暖水層必須有60米左右的厚度。
2、在臺風形成之前,預先要有一個弱的熱帶渦旋存在。我們知道,任何一部機器的運轉,都要消耗能量,這就要有能量來源。臺風的能量是來自熱帶海洋上的水汽。在一個事先已經存在的熱帶渦旋里,渦旋內的氣壓比四周低,周圍的空氣挾帶大量的水汽流向渦旋中心,并在渦旋區內產生向上運動;濕空氣上升,水汽凝結,釋放出巨大的凝結潛熱,才能促使臺風這部大機器運轉。
3、要有足夠大的地球自轉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轉偏向力為零,而向兩極逐漸增大,故臺風發生地點大約離開赤道5個緯度以上。由于地球的自轉,便產生了一個使空氣流向改變的力,稱為“地球自轉偏向力”。在旋轉的地球上,地球自轉的作用使周圍空氣很難直接流進低氣壓,而是沿著低氣壓的中心作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北半球)。
4、在弱低壓上方,高低空之間的風向風速差別要小。在這種情況下,上下空氣柱一致行動,高層空氣中熱量容易積聚,從而增暖。氣旋一旦生成,在摩擦層以上的環境氣流將沿等壓線流動,高層增暖作用也就能進一步完成。在20°N以北地區,氣候條件發生了變化,主要是高層風很大,不利于增暖,臺風不易出現。
臺風的危害
臺風給廣大的地區帶來了充足的雨水,成為與人類生活和生產關系密切的降雨系統。但是,臺風也總是帶來各種破壞,它具有突發性強、破壞力大的特點,是世界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
臺風的破壞力主要由強風、暴雨和風暴潮三個因素引起。
1、強風
臺風是一個巨大的能量庫,其風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據測,當風力達到12級時,垂直于風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風壓可達230公斤。
2、暴雨
臺風是非常強的降雨系統。一次臺風登陸,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100-300毫米的大暴雨,甚至可達500-800毫米。臺風暴雨造成的洪澇災害,是最具危險性的災害。臺風暴雨
強度大,洪水出現頻率高,波及范圍廣,來勢兇猛,破壞性極大。
3、風暴潮
所謂風暴潮,就是當臺風移向陸地時,由于臺風的強風和低氣壓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強力堆積,潮位猛漲,水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壓去。強臺風的風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6米。風暴潮與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產生高頻率的潮位,導致潮水漫溢,海堤潰決,沖毀房屋和各類建筑設施,淹沒城鎮和農田,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風暴潮還會造成海岸侵蝕,海水倒灌造成土地鹽漬化等災害。
提示一 千萬別下海游泳
臺風來時海灘助潮涌,大浪極其兇猛,在海灘游泳是十分危險的,所以千萬不要去下海。
提示二 請盡可能遠離建筑工地
居民經過建筑工地時最好稍微保持點距離,因為有的工地圍墻經過雨水滲透,可能會松動;還有一些圍欄,也可能倒塌;一些散落在高樓上沒有及時收集的材料,譬如鋼管、榔頭等,說不定會被風吹下;而有塔吊的地方,更要注意安全,因為如果風大,塔吊臂有可能會折斷。還有些地方正在進行建筑立面整治,人們在經過腳手架時,最好繞行,不要往下面走。
提示三 一定要出行建議乘坐火車
在航空、鐵路、公路三種交通方式中,公路交通一般受臺風影響最大。如果一定要出行,建議不要自己開車,可以選擇坐火車。
提示四 為了自己和他人安全請檢查家中門窗陽臺
臺風來臨前應將陽臺、窗外的花盆等物品移入室內,切勿隨意外出,家長關照自己孩子,居民用戶應把門窗捆緊栓牢,特別應對鋁合金門窗采取防護,確保安全。市民出行時請注意遠離迎風門窗,不要在大樹下躲雨或停留。
第二個同學關于貓分辨顏色的科學問題。
首先先問一些問題,貓能分辨顏色嗎?有誰知道?有誰家養貓?喜歡貓嗎?
其次進行教學,先公布答案,即貓不能分辨顏色,貓眼里的世界都是灰色的,不止是貓,所有的夜間哺乳動物都是這樣的。那么貓白天干什么呢?它和貓頭鷹一樣睡覺咯,它做著它灰色的夢,夢里都是灰色的老鼠。所以才能在夜間抓到老鼠。還有,能分辨顏色的動物只有人,猿,猩猩,其他的只能分辨幾種顏色,甚至什么都不能分辨,小朋友們明白了嗎。
第三個同學關于壓力問題。
首先進行提問,用什么辦法可以使滿杯水倒置而不會溢出?當然沒有蓋子,水也是液態的。 其次讓同學們自己思考,再結合實驗讓同學們體會。
課程結束,進行總結。
三年級科學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踐,在活動中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級給某些結論提出疑問。
2、科學知識:知道問題來源于生活,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意識到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起點,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同培養學生對某些不對的結論可以大膽懷疑,并通過實驗得出正確結論。
二、教學重點:
通過具體的觀察和實踐提出適當的問題。
三、教具準備:
課件、密封罐養好的小草、紙飛機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1、游戲引入。
(1)吹塑紙摩擦后帖在黑板上;
(2)兩個同學撥河比賽(一個較大,一個較小),猜一猜誰會贏,第一局大個子贏,第二局小個子贏----增加阻力
2、你能提出什么問題。請同學們記錄劃“正”,看誰提的問題最多
3、“愛提問,是人類好奇天性的一種表現,也是科學探究活動的起點。”揭示課題,讀題。
(二)問題從哪里來?
1、請同學們小結剛才你們是怎么發現問題的?---通過觀察(板書:觀察)
2、說一說你平時在什么場合發現過哪些問題。
3、組織科技小制作---玩紙飛機,在小制作中同學們一定會發現更多的問題,下面的活動看誰提的問題最多、最有意義。要求:
(1)以小組為單位,每人自制一架不同類型的紙飛機。
(2)每個小組各派一個代表進行放飛機比賽。
(3)小組長做好記錄,把同學們在玩紙飛機發現的問題記下來。
(4)組長匯報同學提的問題,評一評誰提的問題最有意義。
4、統計班級提的問題,誰提的問題最多最有意義,發給“小科學家”榮譽。
5、小結剛才是怎么提問題----問題來自哪里
(三)總結。
同學們在平時的日常生活、游戲、科技小制作中,認真觀察,開動腦筋,注意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想辦法解決,這就是科學。
【三年級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三年級上冊的科學教案04-13
三年級科學教案人教版12-03
三年級科學教案模板10-26
三年級人教版科學教案11-06
三年級下冊科學教案06-17
三年級科學教案人教版12-03
科學教案04-06
《蝸牛》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7-04
小學科學教案三年級04-10
三年級下冊科學教案范文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