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學活動教案34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學活動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1
活動目標:
1.探索讓紙站起來的多種方法,知道借助外力能讓紙站起來。
2.愿意分享經驗,體驗探索成功的樂趣。
3.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4.能膽進行實踐活動,并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活動準備:
積木、夾子、橡皮泥、紙寶寶人手一張,記錄表,記號筆,展板,相機,多媒體設備,黑板,音樂《快樂舞會》
活動過程:
一、自由探索感知紙的特性。
師:小朋友,這是一張紙寶寶,今天這紙寶寶想和你們玩游戲,等一會每一個小朋友都能回位子上拿一張紙寶寶,和紙寶寶玩什么游戲呢?你們可以先看看、摸摸這紙寶寶,多多認識他,現在請你們回位子上吧!
(音樂聲想起,孩子們坐回位子上)
師:你們和紙寶寶都玩什么游戲了?(自由回答)剛才我和你一起我們是怎么玩的?
幼:我在想辦法讓紙寶寶站起來……
二、引題:紙寶寶闖關,激發幼兒解決問題的欲望。
師:朋友們請紙寶寶參加快樂舞會,但是紙寶寶用盡了全身力氣,也沒有站起來你們有什么好辦法助紙寶寶站起來?(出示闖關板)
師:紙寶寶出發了,他來到第一關。(出示記錄表)
師:請小朋友們猜猜夾子能不能讓紙寶寶站起來.
幼:可以……不可以……
師:我猜夾子能讓紙寶寶站起來,我就在這里做記錄,到底夾子能不能讓紙寶寶站起來呢?請小朋友們動手試試吧。
(部分幼兒完成后音樂響起)
師:請小朋友們把夾子和紙寶寶送回籃子里去,坐回位子上。
師:你成功了嗎?夾子能不能讓紙寶寶站起來?你是怎么做到的?(個別展示)
幼:……
師:那我們就在夾子能不能讓紙寶寶站起來這里做一個記錄,打一個勾。恭喜家,第一關闖關成功。
1.第二關:橡皮泥關借助橡皮泥讓紙站起來。
師:第二關我們看看是什么?是橡皮泥。請小朋友猜猜橡皮泥能不能讓紙寶寶站起來呢?(個別回答做記錄)還有沒有不同意見的?
師:到底橡皮泥能不能讓橡皮泥站起來,請小朋友們動手來試試。
(部分幼兒成功,音樂響起)
師:請小朋友們把橡皮泥的紙寶寶送回家,回中間來吧。
師:你成功了嗎?(請小朋友上來展示他們的做法)你是怎么成功的?請你也在動手試試橡皮能不能使紙寶寶成功站起來這一欄打勾。有沒有小朋友沒有成功的,沒有成功的小朋友也可以這樣試試。
2.第三關:無材料關嘗試不借助輔助材料讓紙站起來。
師:第三關到底是什么呢?哦!什么都沒有那怎么辦呢?這次紙寶寶要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了,請小朋友們猜猜,在沒有任何的東西助,紙寶寶能站起來嗎?請你喝旁邊的小朋友討論一下,等一下請你把討論的結果告訴我。
(部分幼兒成功,音樂響起)
師:請小朋友們把紙寶寶送回家,坐回中間來吧!在沒有任何的東西助,紙寶寶能站起來嗎?請一個小朋友來做一下記錄。請小朋友們把你們的紙寶寶都立在地上吧!
三、參加快樂舞會,活動自然結束。
師:恭喜家第三關闖關成功,紙寶寶在你們的助下順利來到舞會,我們一起來跳個舞吧!
參加快樂舞會,活動自然結束。
活動反思:
中班科學活動《站起來》,目標是探索紙站起來的多種方法,知道借助外力能讓紙站起來并分享站起來的方法,在前兩個環節使用夾子和橡皮泥探究讓紙寶寶站起來的方法,在這兩個探究環節中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探索空間,積極激發孩子探究興趣,在探究多種紙寶寶站起來的方式,從夾子到橡皮泥難處層層遞進,整個活動的難點是:在沒有任何事物的助下探究紙寶寶自己站起來的方法,孩子慣性思維定勢紙寶寶兩個環節下來有東西助,所以在沒有任何助下孩子就覺得沒有辦法讓紙寶寶站起來,這和第一環節探究紙寶寶的特性相呼應,紙是可折、可揉、可卷的。從這個方向看到孩子的思維一下得到解放,不受任何的束縛,有廣闊的想象空間,孩子也找到紙寶寶站起來的方法。活動的重點是激發孩子探究的興趣,我們也看到動手操作探究中孩子的興趣及其濃厚。因此,在這兩次活動中可以看出孩子的積極投入、享受探究的過程,并樂于分享自己的探究結果。整個活動實現了“玩中學、”“做中學”以幼兒自由發現、自主探索為活動核心,基本做到孩子在前,教師在后;嘗試在前,指導在后;操作在前,結論在后。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2
設計思路:
《新綱要》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為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設計了中班的科學活動《眼睛變魔術》,使幼兒進一步了解、體會眼睛看到的錯覺現象。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動手操作活動材料,發現眼睛的錯覺現象。
2.能將發現的和看到的錯覺現象,用較連貫的語言表達出來。
3.感受錯覺游戲的樂趣,激發幼兒積極參與科學探索活動的興趣。
4.愿意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通過操作發現圖像的變化并用語言講述。
活動難點:能夠通過觀察延伸至生活并用語言表達。
活動準備:
1.教具:兩組圓環組合圖一幅;方格黑白圖片一張;直尺一根;各種錯覺圖片若干;投影儀、電腦。
2.幼兒錯覺游戲材料若干:小鳥和籠子、蜜蜂和花、魚和魚缸、蝴蝶和花、雨滴和雨傘、刺猬和蘋果、青蛙和荷葉、等雙面轉片;陀螺、滾桶若干;動畫小書若干本。
活動過程:
一、導入游戲:爬呀爬。
師:"小朋友,我們一起來玩個爬呀爬的游戲吧!"師:"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了頭頂上……"幼兒隨指令馬上指點相應得不同部位。
二、體會、了解眼睛的用途,感知錯覺現象帶來的樂趣。
1、師:"眼睛的用途非常,在日常生活中你的眼睛還看到過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2、引導幼兒觀察、發現錯覺現象師:剛才小朋友都講述了自己看到過的有趣的現象,現在我請你們來看一幅有趣的圖,請小朋友睜眼睛仔細瞧,說說你都看到了什么?
(1)觀察兩組圓環,請幼兒講講自己的發現,初步體會錯覺現象。
①圖上有兩組圓環,兩組圓環中都有兩個紫色的圓環,它們是一樣呢,還是一個、一個小?(一組圓環是以紫色的圓環為中心,外面的圓環一個比一個,另一組圓環以紫色的圓環為最的圓環,里面的圓環一個比一個小)
②將兩個紫色的圓環重疊對比,是一個一個小嗎?
教師小結:由許多圓環圍繞著的紫色的圓環看起來比較,由許多小圓環圍繞著的紫色的圓環看起來比較小,通過對比得知,原來兩個紫色的圓環是一樣的。這是一種錯覺,是眼睛給我們變的"魔術"!
(2)出示黑白格子圖,請幼兒觀察講述。
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這些線條有什么不同嗎?教師用量尺驗證線條,總結:原來線條都是平的,我們看到的線條變斜了,這也是眼睛在和我們變魔術。
(3)出示雙面轉片玩具。
①發給每位幼兒一個雙面轉片的玩具,請幼兒觀察自己雙面轉片的圖案,操作并觀察圖案的變化。
②請幼兒講一講自己的發現。并和同伴交換玩。
(4)為幼兒發放滾筒、陀螺、轉筒等玩具,進一步體會眼睛的錯覺現象。
3、出示投影,依次出示不同的錯覺圖片,請幼兒觀察并講述"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樣的感覺?你覺得他們像什么?"請幼兒講述自己的發現。
總結:這些都是錯覺現象,是我們的眼睛在變魔術
三、出示教師自制的動畫小書。
通過快速翻閱使幼兒體驗錯覺游戲的快樂,并將其引申至動畫片的制作原理,感受錯覺游戲在生活中的運用。
活動反思:
《眼睛變魔術》是針對中班幼兒的年齡特征和發展特點設計的一節科學教育活動。活動中,教師以輕松、愉快的"爬呀爬"游戲引入課題,使孩子自然的進入活動狀態,觀察眼睛所看到的一些有趣的現象。在幼兒操作、觀察、討論的探究環節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操作材料,給了幼兒很的空間和動手嘗試的機會,并利用動畫小書與幼兒的生活經驗相結合,使幼兒充分感受了"眼睛變魔術"的樂趣。
在整個活動中,教師能時時以關懷、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把握好時機,積極地引導,及時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映,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為幼兒探究的順利開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助,使每個幼兒在活動中都能有新奇的發現,獲得情感和探究的滿足,體驗成功的喜悅。活動各個環節層層遞進,環環相扣,自始至終吸引著幼兒的注意力,激發了幼兒強烈的探索欲望。活動中,幼兒能夠膽操作游戲材料,勇于探索發現,并能用較完整的語言描述自己的新發現,充分感受眼睛所看到的錯覺,滿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師在活動的組織中也存在有不足,如在引導幼兒表述自己的想法時激發的還不夠,提問的語言不夠精練,對幼兒的回應上重復性的語言較多,需要進一步提高,使每位幼兒都能深入體會到錯覺游哮來的樂趣。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3
活動目標
1.嘗試用不同的材料吹泡泡,發現只要有洞都能吹出泡泡。
2.能用自己喜歡的符號記錄猜想和探究結果。
3.通過創造性的自制吹泡泡工具,體驗探索泡泡秘密成功的喜悅。
重點難點
重點:發現有洞都能吹出泡泡。難點:用自己喜歡的符號記錄猜想和探究結果。
活動準備
視頻、輕音樂、PPT、泡泡液、盆子、毛巾、泡泡棒、小籃子、雞蛋分離器、鑰匙、
兒童剪刀、紙筒、葉子、毛根、實驗記錄單、黑板、磁鐵、馬克筆。
活動過程
(一)視頻導入,感知吹泡泡,激發幼兒興趣
教師:小朋友們,田老師要帶你們去一個好玩的地方。你們看!哇!好多泡泡!好美啊!請你們找一個喜歡的座位坐下吧。
(二)泡泡棒引入,鞏固已有經驗1.出示材料教師:你們喜歡玩吹泡泡的游戲嗎?那你們知道吹泡泡需要哪些工具呢?(依次出示盆子、泡泡水、泡泡棒、毛巾)教師:那吹泡泡時我們需要注意些什么呢?(不對著小朋友眼睛吹;不把泡泡水弄灑)2.幼兒嘗試吹泡泡教師:我們一起來玩吹泡泡。等會小朋友自己找一個泡泡棒去嘗試,不用抬小椅子。成功吹出泡泡的小朋友請把泡泡棒放在前面的籃子里,給小朋友一分鐘的時間,音樂停止請回到座位。3.幼兒分享經驗,教師小結
教師:誰來分享一下成功的秘密。
教師小結:吹泡泡先要蘸一點泡泡水,讓這里結上一層薄薄的泡泡膜,然后用嘴輕輕的吹。(三)幼兒對4種工具猜想驗證并分享1.教師出示介紹材料(鑰匙、雞蛋分離器、兒童剪刀、紙筒)教師:除了泡泡棒,田老師還為小朋友準備了一些生活中的材料。(出示材料并簡單介紹)。
2.教師介紹記錄單
教師:它們能吹出泡泡嗎?你們都有自己的想法,田老師為每個小朋友都準備了實驗記錄單。一共4種材料,鑰匙、雞蛋分離器、兒童剪刀、紙筒。問號表示你開始的猜想,小手表示實驗后的結果。如果可以吹出泡泡用什么表示?不能吹出用什么表示?你可以用你喜歡的兩種符號表示能與不能。請小朋友先完成問號下的猜想。還是給小朋友一分鐘的時間,音樂結束后拿著記錄單回座位。
3.幼兒完成猜想部分并分享教師:誰愿意來分享自己的猜想。你為什么覺得**吹不出來泡泡?謝謝你的分享,還有小朋友來分享嗎?
4.幼兒實驗并記錄教師:那這些東西到底能不能吹出泡泡,我們都去試一試。你們在實驗時要記得記錄小手下的實驗結果哦。帶著記錄單去實驗,要注意保護你的記錄單不被泡泡水打濕。給小朋友兩分鐘的時間,完成記錄單后請用磁鐵貼在黑板上。
5.個別幼兒分享實驗結果教師:這是誰的記錄單,請你來分享一下你的實驗結果,好嗎?(請失敗幼兒來分享)
6.教師總結教師:這四種材料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那什么樣的材料可以吹出泡泡?恩,對!有洞的材料就可以吹出泡泡。
(四)幼兒改造葉子、毛根,再次探索
1.教師出示樹葉、毛根,幼兒猜想教師:田老師這里還有一些材料,這是樹葉,這是毛根。它們能吹出泡泡嗎?誰有好方法?
2.幼兒實驗
教師:田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許多毛根和樹葉,請你們先去操作臺把你們的想法變出來,然后在用泡泡水試一試。給小朋友一分鐘的時間,請把你變好的材料放到前面的籃子里。
3.幼兒分享,教師總結
教師:這是誰的?你成功了嗎?請你來分享一下你的方法。
教師總結:沒有洞的材料我們可以想辦法把它變成有洞的吹出泡泡。(五)結束活動教師:除了田老師帶來的這些材料,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都可以拿來吹泡泡,需要我們善于發現。我們一起去幼兒園找一找,繼續探索泡泡的秘密!
活動總結
小朋友們對吹泡泡的活動非常感興趣,活動主題十分貼近幼兒生活。探究是科學活動的主題,而在本次活動中,教師提供多種材料引導幼兒探究,拓展了幼兒的思維。同時,在探究中使用記錄表進行及時的記錄,培養了幼兒良好的科學習慣。小班語言領域《小兔乖乖》公開課視頻+PPT課件+教案反思幼兒園大中班愛國教育《我愛祖國》國慶節主題課件ppt下載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4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實驗,探索發現紙的對折次數與承受積木重量的關系。(知識)
2、能用記錄單記錄自己的操作過程,并嘗試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在操作過程中發現。(能力)
3、在活動中較專注的操作,并體驗探索操作的樂趣。(情感)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A4紙幼兒每人一張、玩具積木若干、記錄單、筆
活動過程:
一、設置問題情境,引出“讓紙站起來的”的話題
1、出示紙,了解幼兒生活經驗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樣神奇的東西,看!是什么?(紙)它可以用來做什么呢?(畫畫、剪紙、折紙等)”
2、引出問題,激發幼兒的興趣
“這張紙的用處特別的多,它的神奇之處你一會兒也會慢慢的發現。現在你先想辦法讓它在桌子上站起來,試一試。”(幼兒每人一張紙,自由探索)
3、初步嘗試發現紙可以承重
(1)“小朋友用的方法不太一樣,但是都能讓紙站起來,那這張神奇的紙上能不能放東西呢?”(能或不能)
(2)“有人說能有人說不能,那請你拿一個玩具先來試一試”(幼兒動手嘗試)
(3)“剛剛我發現這個小朋友的站的特別穩,我們一起來觀察一下他是怎么放的?”(引導幼兒發現,放玩具時要靠近角會更穩)
二、幼兒探索記錄,發現紙的對折次數與承受重量的關系
1、“沒放穩的小朋友趕快調整一下,現在都能放好一塊兒積木。那還能再繼續放嗎?”(幼兒猜測)
2、幼兒嘗試用記錄單記錄在操作過程中的發現
(1)“這個還得小朋友自己來嘗試。現在我這里有一張記錄單,看這是這1次的意思,這是折2次的意思,這是折3次的意思。請你嘗試完之后,數一數你折一次時能放幾塊積木,在記錄單上畫出來(用○表示)”(幼兒操作,教師巡視)
(2)“我發現這個小朋友放了?塊(最多的)請他來說一說是怎么放的(個別幼兒介紹經驗)“那如果把這張紙再對折一下,能不能放更多呢?請你來試一試,別忘了記錄”(幼兒再次嘗試)
(3)“我發現你們放的積木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穩了。如果再對折一次,折3次的時候,你覺得你能放幾塊積木呢?”(幼兒猜測)
(4)“好,那你來試一試,看看能不能放的像你說的那么多”(幼兒自由操作,教師提醒幼兒記錄)
3、教師小結
(1)“現在來觀察一下你的操作單,折幾次時放的積木最多(3次)為什么?”(幼兒自由回答)
(2)教師在前面桌子上出示分別折1次、2次、3次時的造型,請幼兒觀察“看,這張紙變得越來越小了,但是它每條邊的厚度都增加了,所以站的也就更穩了。”
三、延伸活動
1、發現紙的不同折法
“今天我們用的都是對折的方法來試驗,那還有什么方法可以讓這張紙站起來呢?(幼兒說,教師出示折扇子的方法和卷筒)看它們是用什么方法站起來的?上面能放東西嗎?”(可回家和父母一起嘗試)
2、環保
“那這張紙和我們做了游戲之后,它還可以用來(畫畫、剪紙等)我們平時用的紙都是用樹木來做成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節約用紙,保護我們的環境。”
活動反思:
對孩子而言,最好的學習方法是在最直接的體驗中學習,在動手中去發現。在這個活動中。我選擇了生活中最為常見的材料“紙”和“積木”給孩子進行操作實驗,把有關力的科學轉化為孩子可親自操作的游戲,依托幼兒熟悉的、直觀的材料。讓孩子在富有挑戰的活動中感受到生活中那些讓人驚訝的科學現象,努力讓孩子從探究游戲中感受快樂,獲得智慧。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5
教學理論依據
《捉迷藏的昆蟲》這個活動將昆蟲擬人化,和小朋友捉迷藏,符合孩子的思維特點。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綱要》指出要“寓教育于游戲中”,本活動以游戲為主線,讓孩子在玩捉迷藏的過程中學習并鞏固新知識。同時科學是嚴謹的,因此活動中提供的材料多為實物原型。昆蟲的自衛防身方式通常有保護色、擬態、警戒色三種,鑒于中班孩子的認知水平,只選擇了其中一種“保護色”,其他的知識留待以后探討。
教學策略
1、采用觀察法和語言交流,引導幼兒對已有昆蟲的經驗進行梳理。
2、通過捉迷藏游戲,尋找有保護色的小昆蟲。
3、通過錄像,直觀的呈現昆蟲自我保護的本領,理解昆蟲的保護色及其作用;
4、采用討論和直觀法拓展,激發幼兒探究更多動物自我保護本領的興趣;
5、采用游戲操作法,鞏固對保護色的理解。
活動目標
1、了解枯葉蝶、螳螂等昆蟲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本領。
2、產生探究動物自我保護本領的興趣。
活動重點
了解枯葉蝶、螳螂、竹節蟲三種昆蟲的自我保護方法。
活動難點
理解“保護色”。
活動準備
1、幻燈片:《捉迷藏的昆蟲》
2、錄像:ˉ蟲的保護色》《動物的保護色》
3、音樂:《春天》《清晨》
4、背景圖四組,動物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1.觀察昆蟲圖片,梳理幼兒已有經驗。
隨著音樂《春天》表演入場。
出示昆蟲圖片,提問:你認識它們嗎?這些昆蟲你在哪里見過?
2.尋找昆蟲,探究保護色的秘密。
(1)出示幻燈片,請幼兒尋找躲藏的昆蟲枯葉蝶、螳螂、竹節蟲。
(2)討論它們身體的顏色和藏身地顏色的關系。
3.了解昆蟲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本領。
(1)觀看視頻ˉ蟲的保護色》。
(2)討論保護色的作用和哪些昆蟲有保護色。
4.經驗拓展,了解其他動物的自我保護辦法。
(1)提問:還有哪種動物有保護色?
(2)觀看課件:動物的保護色。
5.分組操作:游戲小動物躲貓貓。
幼兒分成四組,將小動物圖片放到適合其隱藏的背景圖上,然后老師來找小動物,進行糾錯和交流。
活動延伸
在圖書區投放相關圖書、資料,讓幼兒繼續了解動物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本領。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6
設計意圖:
蔬菜以多樣的色彩、不同的形態、可口的滋味和豐富的營養受到人們的青睞。它是幼兒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食物營養源。雖然蔬菜對于幼兒來說是每日餐桌上都能見到、吃到的,但作為生活在城市里的這些孩子們,對蔬菜從哪里來了解很少。尤其是他們挑食、不愛吃蔬菜的不良習慣比較普遍,令家長、老師們為難。針對幼兒生活中這一現狀,本學期在實施《好吃的蔬菜》這一主題教學時,結合我園“十一五”課題《合理運用多媒體手段,增強教學實效性研究》,我們預設了這個活動。試圖合理使用多媒體這一輔助教學手段,助幼兒建構蔬菜從哪來這一新經驗。通過和孩子們一起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嘗一嘗等方式獲得對蔬菜更豐富的認識,培養幼兒自主的學習能力,教育幼兒要養成多吃蔬菜、喜歡吃蔬菜的飲食好習慣。
活動目標:
1、在認識多種常見的蔬菜基礎上,了解蔬菜的生長環境和種植收獲的過程。
2、知道人為什么要吃各種各樣的蔬菜,培養幼兒不挑食的飲食習慣。
3、讓幼兒在動手制作過程中,體驗快樂及成功的愉悅。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膽探究和實驗。
5、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好吃的蔬菜》。常見蔬菜的歸類;蔬菜生長環境、種植、收獲的相關多媒體圖片。
2、教師演示的蔬菜串一串。
3、已加工好的各種蔬菜:西紅柿、黃瓜、青菜葉、南瓜、胡蘿卜、萵苣、包菜、白蘿卜等半成品若干。
4、盛器、消毒竹簽、消毒濕巾若干。
活動過程:
(一)活動開始部分:老師出示一串色、香、味俱全的蔬菜串。
1、提示幼兒認真觀察這串蔬菜的顏色。
2、讓部分幼兒品嘗蔬菜,并說出它是什么菜、什么顏色和味道。
3、引導幼兒回憶在幼兒園或家里還吃過哪些蔬菜(讓幼兒互相交流)。
(二)活動進行:
1、引導幼兒觀察辨認常見蔬菜,鞏固已有經驗,展示圖象照片并逐一提問和歸類。
第一組:
(1)這是什么菜?(青菜、包菜、生菜)
(2)這些蔬菜我們吃它的哪個部分?(葉子)
第二組:
引導、觀看圖象,“有些蔬菜我們不是吃它的葉子,那是吃它的哪個部位?”(胡蘿卜、洋蔥、蓮藕根莖)
第三組:
教師提示,還有些蔬菜我們既不吃葉子,也不吃根塊而是吃它的另一個部分。(辣椒、西紅柿、茄子果實)。
教師小結歸納,并做簡單的歸類:有的吃葉子、有的吃根塊、有的吃果實。
2、討論我們每天為什么要吃各種蔬菜?
小結:原來蔬菜里有各種豐富的營養,多吃蔬菜長得結實、健康,不生病。
3、討論:我們每天吃到的蔬菜是從哪里來的?
教師提出懸念:它們究竟從哪里來的?引導幼兒觀察圖象,了解它們的種植與收獲的過程。
(1)這是什么地方?(菜地)
逐一觀察青菜、白蘿卜、洋蔥、包菜地。并與前面的已有實物經驗對應。
(2)讓幼兒知道蔬菜生長需要陽光、空氣、濕度、溫度、養料。如一年四季要吃各種新鮮蔬菜,人們就運用棚培植蔬菜。
(3)看圖象認識棚中的豆角、黃瓜。
(4)引導幼兒觀察了解菜農們種植、養護蔬菜的圖象。(觀察、交流)
(5)引導幼兒看圖象觀察了解菜農們收獲、挑選、運送直至讓蔬菜進入農貿市場。
小結:菜農的勞動很辛苦,有了他們的勞動,我們一年四季才能吃到各種各樣有營養的蔬菜,我們應該謝謝他們。
4、幼兒自制蔬菜串,并體驗與同伴一起動手操作的快樂和成功的愉悅。
操作前,教師提示操作要求:
(1)用干凈的手操作。
(2)注意使用竹簽的安全。
(3)自由選擇材料,各種蔬菜要搭配,做出又好看、又好吃、又有營養的蔬菜串,這樣才能吃出健康。
(三)活動結束:
同伴之間交流與分享。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7
活動目標
1.學習用數字、符號記錄花生的數量。
2.嘗試有計劃、有條理地進行多次剝花生、做記錄的活動。
3.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4.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花生果每人一盤(10粒左右,花生仁的數量為13不等)。
2.每組兩盒彩筆、兩只空盆,幼兒活動材料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猜猜花生有幾顆。
觀察盤中的花生,說說它們有什么不同。(可比較花生的小、長度、外形)、
你能猜對每顆花生里有幾顆花生仁嗎?、
選一顆花生果,先猜猜里面的果數,再剝開看看自己對了嗎?
2.討論記錄的方法。
想一想怎樣才能記清楚第一顆花生果里有幾顆花生仁?第二顆,第三顆呢?怎樣記錄?是剝完了一起記錄,還是剝一次記錄一次?
3.記記花生的顆數。
幼兒把花生果剝開,數數里面有幾顆花生仁并記錄在幼兒活動材料上。
注意觀察每個幼兒剝與記的方法與步驟,了解幼兒解決問題的策略。
引導先完成的幼兒觀察自己的記錄單,找找花生果里花生仁數量相同的記錄有幾次。
4.交流分享。
帶領幼兒互相觀察記錄的結果。
請個別幼兒說出自己記錄的數字或符號表示什么意思。
品嘗自己剝的花生。
活動建議
1.鼓勵幼兒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記錄,并用清楚的語言表達記錄結果。
2.可在區域活動中將花生外殼涂上七彩色,拼搭成好看的“七彩項鏈”、“七彩小路”等。
活動反思:
導入新課時,我選入了一個生動、有趣的謎語麻屋子,紅帳子,里面睡著個百胖子,學生興趣高漲,熱情第齊答出了謎底。通過導入激發了學生興趣,學生從這個謎語中思考花生的特點,潛移默化第引導學生養成仔細觀察的習慣。
回答出謎底以后,我及時肯定了學生的回答,并交代這節作文課的目的和要求,這節作文課以記敘剝花生活動為目的,要求學生通過剝花生的三個環節,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實踐、團結協作和準確表達能力。學會記敘活動類作文。
活動開始前,學生觀察活動中的物品花生的外形。用準確、生動的詞語形容。學生們仔細觀察后各抒己見,從顏色、形狀、小、外殼的紋理等特點入手,準確、生動地說出了花生的外形。為寫作文時積累了豐富的詞句。
活動開始時,活動第一個環節雙手剝花生。我先提出活動要求,從生活中常見的活動雙手剝花生入手,注意雙手的配合,看清晰兩只手是怎樣剝花生殼的?學生在平時生活中常做這類活動,感覺很熟悉、輕松、氣氛活躍,許多學生仔細地觀察了剝花生過程中同學們的方法,神態、動作等。當我請同學上臺演示時,臺上的同學語言組織得很好,每一個動作分解得很到位。而臺下的同學聽得認真,并積極參與到補充討論中來,學生只見互相補充,將雙手剝花生的過程更加準確、生動地敘述出來,我也在黑板上將重點的動詞摘錄出來,為學生寫作文積累材料。
活動第二個環節單手剝花生,我提出要求后,重點強調剝花生的過程只能利用一只手。學生和第一個環節對比,馬上發現了兩個環節的不同之處,學生更加興趣盎然,學生剝花生的方法多種多樣,學生之間互相借鑒,氣氛熱烈,在展示環節中,臺上、臺下討論更加熱烈,學生總結出的詞句更加豐富,又許多學生甚至能通過活動聯想到現實生活,抒發自己的意見。
活動第三個環節不用手剝花生,同樣是先提出活動要求,學生開始感到新奇,不用手課怎樣剝呢?學生之間先自己想辦法試驗,也又寫學生觀察別人,總結經驗后再試,各種各樣的方法真是讓人開眼界,學生們各顯神通,都想把自己的方法展示給別人觀看,學生們邊展示邊準確、生動的講述,當然,別的同學也不斷地提示和補充。學生們的興趣特別濃厚。當時還有很多同學聯系生活談了自己的感受。
通過三個環節,使簡單的活動更加層次清晰、有條理,學生記敘時也更能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學生邊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邊總結概括作文內容,氣氛輕松、自然。學生自己參加了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自主性、開放性。學生之間互評互議、總結概括,學生覺得這堂作文課又內容寫,想寫,也寫得好。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8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磁鐵和鐵制品的關系。
(2)通過有趣的游戲認識磁鐵能夠吸住鐵制品。
(3)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4)對xx有濃厚的興趣,熱愛生活樂于探索。
(5)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教材教具:
貓頭飾13個、魚鉤12個、2個塑料籃子、橡皮筋、回形針、鐵制汽車、塑料魚、魚。
環境布置:
墻面布置(可愛的寵物、寵物的圖片)教學過程:
(1)引起動機∶老師將貓媽媽,小花貓的頭飾拿出來讓幼兒猜猜今天玩什么游戲。
2)中心內容∶老師告訴幼兒今天我們玩"花貓釣魚"的游戲。老師扮做貓媽媽,讓幼兒做小花貓,帶上頭飾對幼兒說:"今天,貓媽媽帶你們去魚塘釣魚。"2)老師帶領幼兒來到魚塘邊對幼兒說:"魚池里有許多魚,讓我們快來釣魚吧。"3)老師把幼兒分成兩組,請幼兒釣魚,老帥鼓勵幼兒,先釣完魚的那組為勝。
4)游戲結束后,老師再放入不一些魚讓幼兒再釣,結果,都釣不上來。老師和幼兒一起討論為什么這些魚釣不上來,而第一次的卻可以釣上來。
5)在討論中,幼兒知道釣上來的魚身上都有回形針,而沒有釣上來的魚身上沒有回形針。魚鉤上因為貼上了磁鐵,所以能將魚身上有回形針的魚釣起來,因此,磁鐵能夠吸住鐵制品。
6)老師將準備好的橡皮筋、回形針、鐵制汽車、塑料魚讓幼兒再釣釣看,讓幼兒進行試驗,以鞏固幼兒對磁鐵能夠吸住鐵制品的概念。
(3)結束部分:
老師放音樂讓幼兒把角落收拾好回到組。老師總結,磁鐵能夠吸住鐵制品。讓幼兒在輕松活潑中結束今天的課程。貓釣魚(中班科學)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9
活動目標:
1、通過參與分類活動,了解物體立起來與接觸面的關系。
2、膽探索使物體立起來的多種方法,與同伴分享成功的喜悅。
3、交流探索結果,萌發幼兒熱愛科學的情感。
設計意圖:
在一次上課的時候,班上部分的孩子都將書平放在桌上認真的看圖說話,而有個孩子卻將書打開撐在桌上,雙手沒有扶書跟著小朋友一起看圖說話,一副悠哉游哉的樣子…….本次活動就是抓住幼兒的這一“小聰明”,以“平時不能在桌面立起來的物體,使之能夠在桌面上立起來”,為探索目的。于是,我就讓幼兒去探索為什么有的物體能立在桌面上,為什么有的物體不能立在桌面上。從而發展幼兒探索的能力,增強幼兒初步的科學意識。
活動準備:
1、教師知識經驗:知道各種物體的材質,了解物體立起來的原因。
幼兒知識經驗:了解各種物體的名稱及材質。
2、物質材料準備:
(1)能立和不能立的物體:瓶盒鉛筆水彩筆積木書紙吸管(粗、細)羽毛、
(2)記錄表每人一份。
(3)錄音機,磁帶。
3、環境的準備
(1)活動區投放各種輔助材料,如:插塑積木、橡皮泥、米、沙子、膠帶、皮筋、剪刀、等。
(2)活動前一周請家長協助幼兒收集各種物體(盒子、瓶子、羽毛等物體)
活動過程:
1、將物品分類。
(1)觀察:哪些物體可以站立?哪些物體不能站立。
(2)操作活動:將簍子內物體分類,并做好記錄。
2、幼兒討論:為什么有的物體能站立,有的物體卻不能站立。
3、嘗試用多種方法讓不能立起來的物體立起來。
(1)引導幼兒用自己的方法使紙立來。
(2)在使紙立起來的基礎上,利用輔助材料,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讓其它不能立起來的物體立起來。
(3)幼兒討論:為什么利用了這些東西就能使不能立起來的物體立起來。
(4) 小結:只有物體接觸面才能使物體立起來。
4、游戲:糊涂的餐廳老板
有個糊涂的餐廳老板總是記不住客人點的菜,他想請小朋友他想想辦法,讓他能夠記住每位客人點的菜。每組幼兒通過現有的材料做一個簡單的餐桌號牌。
5、成列展覽,相互交流。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繼續探索生活中有趣的科學現象。
課后找出家里壞掉不能立起來的物體,通過這個活動也能助它們立起來。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10
活動目標:
1.在觀察實驗和探索中了解、發現能吹出泡泡的材料共同特點。
2.能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感受探究發現的快樂。
3.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膽創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活動準備:
幼兒用材料:第一層次提供人手一套:有洞的受子、吸管、筆管;沒有洞的提供積木、五角星拼圖。第二層次提供人手一套:螺絲釘玩具(有洞一個是通的,一個是擋住的)。泡泡水
教師用材料:普通泡泡器集體記錄表,小結用圖標
活動過程:
1.出示普通泡泡器吹泡泡激發幼兒參與探究活動的興趣。
教師:我們都玩過吹泡泡的游戲,是用什么吹泡泡的?
你們喜歡吹泡泡嗎?今天我們用小玩具試一試玩吹泡泡的游戲。
2.幼兒初次實驗
(1)幼兒感知實驗材料。
教師:老師給你們準備了許多吹泡泡的工具,我們看一看是什么材料,什么樣的?
(2)幼兒猜測并交流。
教師:這些玩具能不能吹出泡泡呢?為什么?
(3)幼兒實驗
幼兒了解操作的要求
教師:每個人都有一杯泡泡水,我們可以把這些玩具每個都試一試,看看能不能吹出泡泡。
先拿一個玩具,輕輕的蘸一蘸泡泡水,用茶杯接住,嘴巴輕輕吹一吹,看看能不能吹出泡泡呢?
一個玩具可以多試幾次,然后再換另一個玩具試一試。
幼兒操作實驗
教師觀察幼兒操作情況,提醒幼兒每一種材料都要試一試。
(4)集體交流并觀察討論原因,記錄四種材料的實驗結果。
教師:剛才我們親手試驗了一下,誰來說一說試驗結果是什么?
(5)教師用圖標進行小結:沒有洞的玩具不能吹出泡泡。
有洞的玩具可以吹出泡泡。
3. 提供螺絲玩具,幼兒再次實驗,發現材料不僅要有洞,而且洞中間是空間。
(1)幼兒實驗并交流。
(2)幼兒觀察比較實驗材料。
4.教師通過圖標進行總結:不是所有有洞的玩具都能吹出泡泡的,而且中間是通的才能吹出泡泡來。
5.問題延伸
教師:我們再去找一找,班上還有哪些玩具能吹出泡泡呢?
教學反思
平時,經常看見公園門口有許多孩子在玩吹泡泡游戲,而他們的年齡多都在3歲左右,一個個滿懷喜悅的追逐泡泡,抓泡泡,比比看誰吹的多等,由此激發了我設計此節課的興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要讓孩子在玩中樂,樂中學到更多知識。”而本節課的選材也正是迎合幼兒的心理、年齡特點。故而課堂上表現出一種主動、積極、其樂融融的場景,達到了教學目標。
不足之處在于幼兒玩得還不是那么盡興,考慮到時間關系,教師只好在幼兒興趣點最高時,終止了游戲,進行小結本次探索活動。通過這點,讓我認識到,不要一味的遵循原則,有時候可根據孩子實際課堂情況做以靈活多變的調整,這樣又會起到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11
活動目標:
1.知道綠色是青蛙生存的保護色。
2.了解動物的衣服有保護作用。
3.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4.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青蛙頭飾、故事磁帶《青蛙的衣服》、彩筆、掛圖《動物的衣服》
活動過程:
一、猜謎導入。
1.情景創設:“篤篤篤!”什么聲音?(敲門聲)你們知道外面來的是誰嗎?我這里有一個謎語,看你們能否猜出來,“身穿綠棉襖,唱歌呱呱叫,蹦跳捉害蟲,豐收里功勞。”孩子們猜謎(青蛙),師開門因迎客人,一名幼兒戴著青蛙頭飾來到活動室。(對話略)
2.觀察青蛙的衣服,重點突出綠色和黑斑。
二、聽錄音故事《青蛙的衣服》。
三、引導幼兒討論:小青蛙為什么捉不到害蟲?
1.小青蛙穿上漂亮的衣服,害蟲為什么馬上就逃掉了?
2.小青蛙為什么只有穿上綠色衣服,才不會被灰狼發現?
3.了解綠色是青蛙的保護色。
四、出示掛圖《動物的衣服》,請幼兒觀察畫面。
組織幼兒討論:動物的衣服是動物的保護傘。
五、請幼兒說說我們生活中穿著的衣服具有的保護作用。
提示幼兒:解放叔叔穿的迷彩服和防彈衣具有保護作用;醫院里醫生穿著無菌服裝,很有作用;交警叔叔的衣服晚上放光,以免被車撞倒;……
六、游戲“我們都是小青蛙”。播放歌曲,幼兒模仿青蛙舞蹈:唱歌、跳舞、蛀蟲。
七、請幼兒給青蛙穿上綠衣服。(播放輕音樂)
1.情景創設:一幼兒扮演一只沒穿衣服的小青蛙,蹲在地上哭。師提問:小青蛙遇到了困難,我們應該怎么做?(助它)
2.請幼兒給小青蛙穿上綠衣服(添綠顏色)。
八、游戲“青蛙回歸自然”。
1.對孩子進行環保教育,愛護青蛙的教育。
2.把畫好的青蛙送到事先準備好的“莊稼地”里。
活動反思:
一個成功的教學活動,離不開教師對每個環節的精心設計與考慮。從幼兒的興趣和實際情況出發,使每個幼兒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讓幼兒枯燥地觀察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和生長過程,幼兒講述的積極性和興趣不高。這里可制作成生動形象的課件進行教學,就可地提高教學的趣味性、生動性和形象性。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12
活動目標:
1、認識熊貓,初步了解熊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
2、學會有序的對熊貓進行觀察,并用語言進行表達。
3、知道人們都喜愛熊貓,熊貓是我國有的野生動物,是我們的國寶。
4、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通過猜謎語活動,引出熊貓,引起幼兒對熊貓的興趣。
教師:象熊比熊小,象貓比貓,竹筍當糧食,竹林里安家。
猜一猜是什么動物?
2、觀看熊貓的錄象(或圖片),初步了解熊貓。
教師:小朋友你們認識熊貓嗎?熊貓是什么樣子的?它喜歡吃什么?
它們生活在什么地方?請小朋友看一看錄象或圖片。
3、采用提問的方法,引導幼兒學習從上到下的觀察熊貓,了解熊貓的外形特征。
熊貓真可愛,它是什么樣子的?頭上有什么?
熊貓的身體是怎樣的?身有什么?
熊貓身體后面有什么?
熊貓身體下面有什么?
4、了解熊貓的生活習性。
提問:你知道熊貓喜歡生活在什么地方?它們是怎樣生活的?(熊貓喜歡住在氣候溫暖、潮濕有竹林的高山地帶,它能爬樹,愛吃竹筍、竹葉、嫩竹枝。)
5、與幼兒一起討論,使幼兒知道熊貓性情溫和,長的胖胖的,十分逗人喜愛,告訴幼兒熊貓是我國有的動物,我國除了在各地動物園有熊貓展覽外,還把它送給一些友好的國家,這些熊貓也深受外國小朋友的喜愛。
欣賞兒歌《熊貓》
6、活動建議。
收集有關熊貓的圖片及有關熊貓的生活習性的書籍。
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幼兒閱讀畫面,學習念謎語和兒歌。
重點:認識熊貓,初步了解熊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
難點:學會有序的對熊貓進行觀察,并用語言進行表達。
游戲反思:
本次建構游戲活動《可愛的毛毛蟲》。首先我確定了活動的目標:
1、會運用插接的方法將雪花片連成一條,成為可愛的毛毛蟲。
2、學會輕拿輕放積木,養成良好的建構常規。其次,我給孩子們準備了、小雪花片若干筐;成品“毛毛蟲”兩個。通過談話導入本節活動,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在活動過程中,孩子們能根據主題活動的內容及要求,充分自由發揮想象,搭建出各種形態的毛毛蟲。對于搭建能力低的孩子,我引導他模仿成品“毛毛蟲”的造型進行建構,并引導他們從顏色的搭配來構建出各種形態的毛毛蟲。總之,每個孩子搭建的毛毛蟲造型都不一樣,都別具一格。活動結束,我又組織孩子們互相欣賞各自的作品,自由討論誰搭建的毛毛蟲最可愛,表揚膽建構,膽創造的孩子。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13
活動設計背景
冬天到了,高原上又進入了一個寒冷的季節,一天早上由于頭一天的一場雪,使得教室門前結了很的一塊冰,來上學的時候幼兒們感到很好奇,因此特抓住幼兒的這一愛好,制定了本節課,讓幼兒從活動中感知自然的季節變化。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感知四季變化使得冰和水發生的變化。
2.通過認知自然變化,初步建立熱愛自然的意識。
3.在活動中鍛煉幼兒四肢的協調能力。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膽探究和實驗。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冰和水的變化
難點:冰和水的變化過程
活動準備
若干冰塊,熱水幾盆,
活動過程
一、游戲引導
課前讓幼兒做做熱身操:小朋友們冬天到了,是不是感覺很冷啊,老師和你們一起來做做操,讓我們的小手小腳熱起來好不好。
二、活動過程
1.出示冰塊并讓孩子觸摸冰塊,向幼兒說明兩點;
第一點:冰塊之所以又冷又硬,是因為放在冰箱里。第二點:冰塊加熱后會變成水;
2.在幼兒觸摸冰塊后,讓幼兒說說摸了冰塊后的感覺是怎樣的。(冷)
3.將熱水端到幼兒的面前讓幼兒摸一摸熱水,摸后說說又是什么樣的感覺。
4.為了證明第一條的兩個觀點,將冰塊置于太陽下,定期觀看,并告訴孩子冰塊是如何融化的;
5.冰塊全部融化后,將冰水倒入玻璃杯,讓孩子用手觸摸感覺水的冰涼。
6.小朋友我們的自然到了冬天就會很冷所以水就會變成冰塊,可是夏天很熱所以冰塊就變回水了,自然一年四季都給了我們很多東西,沒有自然我們就不能生存,所以小朋友要保護我們的自然哦。
延伸活動:水是怎樣變成冰的,在冰塊盤上灌滿水,放入冰箱,可多次重復此游戲。
教學反思
經過這一節課的學習,幼兒很感興趣,但唯一的不足是整個游戲過程較短暫,使得能力弱的幼兒并沒有實現目標的認知,在經后的教學過程中,將會把游戲過程再部署的更細致些,讓幼兒能夠在游戲中完成目標的認知。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14
活動目標
1、練習用手拾豆子、擰瓶蓋、拖拉玩具等動作。
2、嘗試一物多玩,感受玩自制玩具的樂趣。
3、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
4、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能力。
5、安靜傾聽同伴的講話,并感受家一起談話的愉悅。
教學重點、難點
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感受動手創作的樂趣。體驗游戲的多樣性,一種游戲的多種玩法。
活動準備
1、清洗干凈的飲料瓶、小碗、繩子、皮筋、老師經過處理的小石子若干。
2、室外布置小橋、草地、拱形門等場景。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幼兒聽音樂《玩具進行曲》進入活動場地。
2、談話:請幼兒說說自己最喜歡什么樣的玩具,引發幼兒做玩具的興趣。
3、教師出示飲料瓶,啟發幼兒說說喝過的飲料瓶可以做什么用,可以怎樣玩。
二、開始部分
練習拾豆子、擰瓶蓋等動作。
(1)教師出示小石子,和幼兒探索裝石子,著重講解擰、撿的動作,提醒幼兒注意石子不能掉到外面。鼓勵幼兒自己動手裝石子,教師注意觀察指導,助有困難的幼兒完成擰、拾的動作。
(2)引導幼兒有節奏的搖晃豆瓶,感知石子發出的聲音,探索石子的玩法。分辨裝有數量不同石子瓶發出的聲音。
(3)繼續擰開瓶蓋裝石子,鞏固擰、捏的動作。
(4)游戲:《摘蘋果》
引導幼兒有節奏的晃豆瓶,唱蘋果歌。
三、結束部分
提供帶有皮筋的繩子,指導幼兒自己動手嘗試制作拖拉玩具。提醒幼兒把皮筋撐開套在瓶口上。教師指導助有困難的幼兒套上皮筋,鼓勵幼兒自由玩拖拉玩具,并帶領幼兒拉著拖拉玩具鉆山洞、過小橋等游戲。以滿足幼兒的好好奇心。
活動延伸
玩小小郵遞員的游戲。把各種不同顏色的小石子運到一起,看誰的速度快。
教學反思
幼兒通過練習用手撿豆子,擰瓶蓋,拖拉玩具等動作,及鍛煉了幼兒小肌肉的發展有啟發了友好動腦的表現。還發現了用手撿石子一下子不能撿得太多,多了容易撒到地上。我發現往飲料瓶中裝石子的多少和發出的聲音的小也有關系。有一個小環節,我覺得特別好,幼兒把裝有石子的瓶子變成了樂器,晃著來唱歌,既培養了節奏感,又認識到噪音與和諧音的美。最后,在瓶口上套上皮筋及繩子,瓶子又變成了拖拉玩具。這一小環節,幼兒還互相忙套皮筋,分享其中的快樂和樂趣。拖拉玩具還變成小車上山、鉆洞,過草地。其樂無窮。充分享受創作的滿足感。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15
活動目標:
1、能運用談話、統計等方式表現自己喜歡的車并與同伴交流。
2、認識車的品牌,會區分客車、貨車和特殊車輛,了解車的基本功能。
活動準備:
活動前請幼兒將自己喜歡的玩具汽車帶來幼兒園。
活動過程:
1、讓幼兒拿著自己喜歡的玩具汽車與同伴交流,說說自己喜歡哪些車并說說為什么?
2、請一些幼兒向家介紹自己喜歡的汽車。
3、出示統計表格,介紹統計表格的填寫方法:(統計表格附后)
將自己喜歡的車的圖片或照片剪下來貼在表格的第一欄,顏色一欄可直接用涂色表示,品牌一欄可用繪畫的方式或直接將品牌標志剪下來貼上,在車的類型一欄,可直接進行選擇,表示特殊車輛,藍色表示客車,黃色表示貨車,車的功能一欄可用繪畫或剪貼的方式。
4、幼兒各自填寫自己喜歡的車的檔案。(可為每個孩子提供3張表格。)
5、檔案展示。
附:《我喜歡的車的檔案》
我喜歡的車
車的顏色
車的品牌
車的類型
車的功能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16
設計背景昆蟲是幼兒較熟悉的,幼兒對探索昆蟲生活,揭開昆蟲奧妙有著濃厚的學習興趣。所以我從觀察實踐入手,通過看一看、說一說等活動中,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認圣蟲。
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學生通過收集資料、參觀昆蟲館,了解昆蟲的身體結構等。能由探討活動獲得發現和新的知識,培養出研究昆蟲問題的信心和樂趣。
2、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使學生知道昆蟲與人類的利益關系。保護昆蟲以及它們的生活環境,從小的方面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重點難點重點:知道昆蟲的生活習性及特征。
教學準備:
電腦課件,實物投影儀,昆蟲歌曲,音樂,各種有關資料等。
活動過程: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在我們這個美麗可愛的星球上,居住著許多生物,昆蟲就是這個家族的一員。同學們利用兩周的時間,通過多種形式,認識并了解了我們身邊這些可愛的小精靈。這節課終于到了我們匯報的時刻。通過猜謎語認識"蝴蝶"。
二、認識身邊的昆蟲過渡:瞧這些小昆蟲已經迫不及待了。
1、展示課件(草坪上飛來蝴蝶、蝗蟲、蜜蜂、蜻蜓、瓢蟲)教師解說:
蝴蝶:家好,我是蝴蝶,在昆蟲這個家族里屬我最漂亮,我們蝴蝶種類很多,數量也特別巨,遍布于世界各地,在鮮花盛開的日子里,總能看到我們煽動的翅膀在花叢中飛舞,尋找自己喜歡的花,吸食花蜜傳播花粉。
蝗蟲:嗨!家好!,我是蝗蟲,專吃莊稼和牧草,跟人類和牲畜搶食,我們蝗蟲種類繁多,僅我國就有700多種蝗蟲。
蜜蜂:家好,我是蜜蜂,我們蜜蜂的勤勞可是眾所周知的,從春季到秋季,在開花季節,我么們天天忙碌不停,只有冬季是我們段在休息的時期。
蜻蜓:家好,我是蜻蜓,是食肉性昆蟲,分布在世界各地,喜歡在開闊地帶飛翔,黃昏時在空中捕食,助人類消滅許多蒼蠅蚊子,等害蟲,是人類的朋友,我們昆蟲捕食的命中率是百分之百,是名符其實的"空中殺手"。
瓢蟲:家好,我是瓢蟲,全世界有菌食、草食等不同種類的我超過5,000種以上,我還被別稱為胖小、紅娘、花姐、金龜、金龜子(但金龜子實際上是指另一種甲蟲)。
看課件分辨不同顏色的同一種昆蟲
2、師:同學們聽了他們的介紹,你們知道昆蟲有什么特點嗎?
小結:昆蟲的身體分為頭部、胸部、腹部三部分,通常有兩對翅,六條腿。判斷昆蟲最簡單的辦法是看它有幾條腿。
3、考一考:蜘蛛是昆蟲嗎?蜈蚣是昆蟲嗎?蚯蚓是昆蟲嗎?為什么?
4、了解了昆蟲的特點,你還知道那些昆蟲?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從幼兒興趣出發,結合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逐步深入,既滿足了幼兒發展的需要又提高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但是,在活動中也有個別環節由于知識性強而導致部分幼兒難于理解。如何把幼兒掌握知識的環節游戲化,更好激發幼兒的興趣,將是下一個主題中應探索的課題。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17
活動目標
1、感知不同紙吸水后的變化現象,能用語言與同伴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2、用觀察、嘗試、探究、討論的方法客觀記錄事實。
3、知道愛惜紙張,體驗發現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卡紙、帖紙、牛皮紙、即時貼、面巾紙、電光紙、報紙、手工紙等。
2、水盆六只,抹布若干、酸奶瓶、糨糊、毛筆等。
3、貼有相應紙卡的記錄紙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請小朋友看看桌上這些是什么紙?
2、猜猜如果把這些紙寶寶放到水里洗澡,它們會變成什么樣呢?
3、現在請小朋友們把你的想法:哪些紙洗了可能會爛?哪些紙可能不爛?在記錄紙上記下來,你認為洗了會爛的給它打個勾,不會爛的給它打個叉。
二、探索過程
現在要請你們自己動手來試一試,把這些紙放到水里去洗一下,看看到底會怎樣,要一張一張地洗,將紙放入水中,用手搓搓。(驗證剛才猜想的結果)。并把實驗中的發現在記錄紙上記下來。
(在洗的過程中,提醒幼兒一張一張地洗,將紙沉入水中,用手搓搓。引導每個孩子在猜猜、洗洗、議議、找找、比比、記記、講講的過程中,發現紙的變化:潮了、軟了、就爛了、吸水了、紙搓破了、也爛了…… )
三、交流討論
請小朋友把你記錄好的紙貼到黑板上我們一起來看看。
提問:你記錄的表示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猜的?又是怎么玩的?在玩的過程中發現哪些紙會爛?哪些紙不會爛?(請幼兒將探索過程中的發現說給家聽。)看看剛才猜對了嗎?
四、拓展經驗
1、你知道還有哪些紙?給他們洗澡會怎么樣?
2、洗爛了的紙還有用嗎?那我們應該怎么辦?教育幼兒愛惜紙張,不要隨意把它們損壞掉。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18
設計思路:
《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在指導幼兒觀察自然角時,我發現了一個現象:許多小朋友把那些裝有各種豆子的瓶子拿著搖晃,發出各種響聲,葉梓詢拿的瓶子里面的豆子較少,他的瓶子發出的聲音最,而湘湘的卻因為瓶子里裝滿了花生發不出聲音。湘湘急著跑過來問我:“老師,為什么他的瓶子會響,我的卻不會?”新《綱要》指出:要以問題引領幼兒進行探索,作為教師的我們要為幼兒探索和經驗的建構提供適宜的支持性引導。我沒有直接回答幼兒的問題,而把問題拋給孩子,讓幼兒回家通過各種方式尋找答案,引導幼兒自己解決問題。因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探究物體與聲音之間的關系。
活動目標:
1、在學習操作中,探究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聲音越;豆子越多,它的聲音越;根據豆子的軟硬、小的特點,在瓶中發出的聲音也有所不同。
2、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在操作中發現問題、獲取經驗。
3、積極參與交流,樂于把探究各種各樣的結果與同伴分享。
4、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各種瓶子,花生、綠豆、紅棗、米、湯匙、紙張、盤子等。
知識準備:
1、幼兒對所提供的農作物已認識,能說出名稱。
2、請家長與幼兒查閱資料或與幼兒一起做實驗。
活動重點:
要引導幼兒探究豆子的多、少、軟、硬、、小在瓶子中發出聲音小的關系。運用比較的方法,讓幼兒比較豆子的小、軟硬、多和少在瓶中產生的聲音小的關系,使幼兒明白物體與聲音之間的關系。
活動過程:
1、以問題“豆子裝在瓶子里,為什么有的會響,有的不會呢?有的聲音較,有的聲音較小呢?”引入,請幼兒談談自己回家尋找的答案。
(由于是幼兒自己提出的問題,所以許多幼兒回家后都很積極的尋找答案,有的問父母,有的是和父母一起做起了實驗。當然,老師在其中是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把今天的發現讓父母做一個了解,以便父母針對性的進行指導。)
重點指導幼兒膽完整地表達自己的發現。
2、向幼兒介紹各種操作材料,請幼兒進行操作,驗證幼兒的答案。
①介紹操作材料,引導幼兒感知豆子的軟硬、小。
②根據幼兒提出的方法,請幼兒選擇一種豆子進行操作。
師:小朋友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那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了,我們一起來試試吧!
③重點在幼兒進行操作的過程中,指導幼兒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探索豆子的軟硬、小、多少在瓶中產生聲音的小的關系。
(在操作的過程中,有的幼兒又有了新的問題的提出:怎樣才能更好地豆子裝到瓶子里,而不讓豆子掉下來呢?)
3、請幼兒與同伴交流自己的實驗結果。
請幼兒把自己裝好的瓶子與同伴進行交流,鼓勵幼兒與同伴交換瓶子,試試對方的瓶子,并能把自己實驗的結果與同伴分享。
4、①得出結論: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聲音越;豆子越多,它的聲音越;根據豆子的軟硬、小的特點,在瓶中發出的聲音也有所不同。
②針對操作過程中幼兒發現的問題怎樣把豆子裝到瓶子里,豆子才容易掉下來呢?引導幼兒提出自己的想法,解決問題。
5、請幼兒利用手中的瓶子與教師一起隨音樂起舞。
6、活動延伸:怎樣把豆子裝到瓶子里?
活動反思:
通過操作和探索,讓幼兒去感知、去探索,對幼兒有意識地加以啟發與引導,教師并以學習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發現,借助這種隱性示范,激發幼兒積極探索,萌發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讓幼兒感到“科學并不遙遠,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達到教育教學的有效性。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19
設計意圖
“球”是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喜歡玩的玩具。我在組織幼兒玩球的過程中,發現孩子們對于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尤其是對球的滾動極為感興趣,并樂于探索。所以,我設計此活動的目的,是讓幼兒在玩球和動手操作中探索讓小球站穩的方法,培養幼兒細致的觀察能力和積極動腦解決問題的能力,并簡單感知小球是因為遇到阻力才站穩的原因。使孩子們變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學習,進一步激發起探索的興趣。
活動目標
1.探索讓小球站穩的多種辦法。
2.鼓勵幼兒愿意講述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球類材料:乒乓球、玻璃球、彈力球、網球。
2.其他材料:毛巾、卡紙、瓦楞紙、氣球、紙盒、紙杯、玩具、筷子、沙子、葉子、尺子、光盤、羽毛、毛線、積木。
3.工具:照相機。
活動過程
幼兒自由玩球,感知小球在不同材質上滾動的特點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好玩的東西。就藏在我這個盒子里,請你猜猜看,會是什么?
幼:玩具、氣球……
師:小朋友請看,這是什么?
幼:球、乒乓球、網球、玻璃球……
1.幼兒在地板上玩球。
現在,請到我這里來拿一個你喜歡的小球在地板上玩一玩。(自由玩球)
提問:誰來告訴大家你剛才是怎么玩的小球?
幼:我是滾著玩的、拍著玩的、跳著玩的、打著玩的……
師:原來你們有這么多玩法,想法可真多。看看我這里還有什么?
2.出示毛巾,幼兒在毛巾上玩球。
師:你有沒有試過在毛巾上玩小球呢?
(1)幼兒在毛巾上玩小球,感知小球在毛巾上玩和地板上玩的不同。
(2)引導幼兒說出不同:誰能告訴大家小球在地板上玩和在毛巾上玩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
討論:為什么小球在毛巾上滾得慢,一會兒就站穩了呢。
(3)出示毛巾讓幼兒摸摸看,感知毛巾的粗糙。
師:小朋友,摸摸毛巾你有什么感覺?
小結:原來小球在光滑的表面上不容易站穩,在粗糙的表面上能夠很快站穩。
(筒析:先在地板上玩球是為了讓孩子感知后面毛巾的粗糙,在操作中有的孩子會拿著毛巾拍球玩,這時候教師需要引導孩子“你可以試試看在毛巾上滾著玩球”,這樣幼兒才能通過操作去感知、觀察和比較。)
探索阻力能讓小球很快站穩
師:小球是不是在所有粗糙的表面都能站穩呢?我們來試試看。
1.出示斜坡,鼓勵幼兒猜測結果。
師:我這里有一個斜坡,現在你們猜猜看小球(自由滑落)能站穩嗎?
2.借助材料,嘗試讓小球在斜坡上停住。
師:誰有辦法可以讓小球在斜坡上站穩呢?我給大家準備了斜坡和很多材料,你可以用手也可以用材料讓小球在斜坡上站穩。實驗成功了,你要告訴大家:你是用的什么辦法讓小球站穩的。
(1)幼兒分組進行嘗試,教師巡視指導。
(2)交流分享:告訴小朋友,你是怎么讓小球在斜坡上站住的。
小結:有的小朋友是用紙盒幫小球站穩的,有的是用手幫小球站穩的,大家想出的都是阻擋的辦法,要想讓小球在粗糙的斜面上站穩,就要用手或者用材料阻擋小球。
(簡析:這一環節,教師可先請個別幼兒嘗試操作,再讓幼兒分組用多種材料去操作,特別要關注能力比較弱的幼兒,使他們也能通過自己的辦法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索的興趣和信心。)
引導幼兒探索用紙讓小球站穩的方法
師:我這里有一張紙,你們能不能用一張紙就讓小球站穩?
1.鼓勵幼兒嘗試多種方法,教師將幼兒的做法拍下來。
2.引導幼兒介紹自己的做法,并即時播放拍攝的幼兒操作的照片,供幼兒交流分享。
小結:剛才有的小朋友用紙團住小球,有的把小球像糖果一樣包了起來,只要我們把光滑的紙變成粗糙的,或者是把紙做成能固定小球的東西,就可以讓小球站穩了。
(簡析:這一環節是幼兒自主操作,嘗試用紙通過捏、搓、團、折以及包糖果、折小船的多種方法讓小球站穩。一開始很多孩子把小球放在紙上,小球不動,就認為它站穩了。在這里,教師并沒有指導幼兒怎樣操作,而是巧妙引導幼兒讓紙變一變,啟發幼兒思考并實踐。教師在觀察、拍攝時要善于發現閃光點,以便最后評價時有意識地展示給大家看。)
嘗試運用多種材料進行實驗
師:我這里還有氣球、紙杯、筷子、沙子、葉子、尺子、光盤、羽毛、毛線、積木,你們覺得它能讓小球站穩嗎?請小朋友們再去試一試。
教師巡回指導,讓幼兒講述自己的想法,結束活動。
(簡析:幼兒通過前幾次的操作有了一定的經驗,在這一環節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開放性的自主探索的空間,有利于幼兒自由發揮,教師只需要鼓勵幼兒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大膽嘗試、探索。)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20
活動目標
1、通過探索,能根據混合物的特點,利用恰當的工具找出最快、最好的分離方法,并學會用標記記錄。
2、能主動膽操作與嘗試,從中體會成功的喜悅與快樂。
3、發展觀察力、創造力、動手能力以及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和體會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待分離的物品若干如:花生肉和花生皮、米粉和赤豆,菜籽和黃豆、回形針和紐扣、小鐵球和塑料球、等。
2、工具:塑料筐,筷子,勺子、杯子、碗、磁鐵、篩子、水等。
3、視頻儀、記錄表、記號筆。
活動過程
一、以談話活動引起幼兒的興趣。
1、出示花生肉和花生皮
教師:小朋友看,老師帶來了什么?你們有什么辦法把它們分離開來?
幼兒自由回答。
2、出示記錄表
老師用簡單的標記把幼兒的分離方法記錄在表。
二、幼兒第一次操作(分離花生肉和花生皮)
1、老師介紹幾種特殊的工具。
2、幼兒自由選擇工具,去嘗試各種分離方法。
3、師生共同小結,記錄結果,從中找出最快、最好的一種分離方法,并說說原因。
三、幼兒第二次操作。
1、出示幾種待分離的'物品,讓幼兒逐一認識。
2、幼兒分組討論本組混合物的分離方法,并由組長記錄下來。
3、幼兒再次嘗試、驗證。從中找出最快、最好的方法,并做好記錄。
4、請每組的一名幼兒把方法介紹給家聽,并說出最成功方法的原因。
5、老師小結。
四、引導幼兒探討區別生熟雞蛋的方法。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21
設計意圖:
刷子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物品,對于我們的生活有著不可缺少的助,而現在的孩子,由于父母長輩的包辦代替,已經失去認識,操作,使用這些常見生活用品的機會,以至于除了知道牙刷,其他長柄刷、地板刷、廁所刷、衣服刷……等等刷子用品一概不知,有的連見都沒見過。為了豐富幼兒的認識,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在此基礎上設計本次活動,讓幼兒對刷子有一個全新的認識,了解其相應的用途,同時增加幼兒的一些生活經驗。
活動目標:
1、運用多種感官主動探索,了解刷子的不同名稱、外形特征及用途。
2、對生活中的小工具產生興趣,體驗工具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3、對刷子有濃厚的興趣,熱愛生活樂于探索。
4、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求知欲,體驗成功快樂。
活動準備:
1、發動幼兒和家長共同收集各種各樣的刷子,如:牙刷、鞋刷、洗衣刷、杯刷等等。
2、有標記的筐若干。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
1、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種神奇的物品,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是什么?(刷子)
2、你們都認識嗎?那現在請小朋友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刷子,看一看,摸一摸,比較一下它們是用什么做成的。
二、通過比較、操作了解其名稱、外形特征及用途。
今天許老師要去參加一舞會,你們能不能把我打扮的漂漂亮亮的。
1、誰先來給我化化妝。請你選一把刷子。(幼兒操作)你真棒,這把刷子刷在臉上軟軟的,真舒服,你也來試試。你知道這叫什么刷子嗎?(化妝刷)
2、看,我的眉毛太亂了,誰來我刷整齊?(幼兒操作)這個刷子和化妝刷有什么不同?你知道它的名字嗎?
3、誰我把皮鞋擦亮呢?(幼兒操作)你為什么選這把刷子?
小朋友,你們真棒,我很滿意你們剛剛的打扮,我可以漂漂亮亮的去參加舞會了,謝謝你們。
三、遷移生活經驗,探索刷子的使用方法。
1、平時你們還見過哪些刷子?它們有什么用?
板刷(洗衣服、洗布鞋、洗牛仔褲等)、油漆刷(刷墻壁、刷柜子、刷門等)、牙刷(刷牙保護牙齒)等等師總結刷子的用途:鞋刷可以把皮鞋刷的又亮又干凈,杯刷可以刷洗杯子里的臟物,撣塵刷可以刷床上、衣服、玻璃上的灰塵,等等。
2、今天我們認識了各種各樣的刷子,刷子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它們可以助我們做許多事,我們一起拿一把你喜歡的刷子試一試吧!
四、游戲:送刷子回家。
1、剛才小朋友做了很多事都累了,我們來休息一下吧。
2、誰來告訴我,你用了什么刷子?做了什么事情?(幼兒講述)
3、現在我們把這些刷子送到外面的超市去賣吧!不過老師有個要求,放的時候要按標記分類擺放整齊。(送到相應的塑料筐)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22
設計意圖:
1、培養幼兒從小愛科學和對科學的興趣;通過活動,使幼兒感知風的小與風車轉動的速度有關。
2、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目標:
1、知道小風車轉動的速度與風的小有關,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
2、引導幼兒用各種卡紙、紙杯、等材料制作簡易風車,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麥桿、卡紙、剪刀、紙杯、圖釘等
2、風扇、扇子、等
活動過程:
1、看一看出示一個風車利用班鹼面的自然風觀察風車的轉動(可以在班級開門產生對流風,或是用風扇使風車轉動)
提問看看風車是什么樣子的?它是怎么轉起來的,引導幼兒說出風使風車轉動起來。
2、做一做給幼兒提供制作風車的卡紙、紙杯,麥桿、剪刀和圖釘,讓幼兒自由選擇學習制作風車方法。
3、玩一玩讓幼兒動手玩一玩自己親手制作的小風車,讓幼兒感覺與發現怎么使自己的風車轉動起來。
4、比一比誰的風車轉的快,引導幼兒采用多種方式使風車轉的更快。
5、想一想想一想風車為什么有的轉的快,有的轉的慢,引導幼兒說出實驗結果。
活動延伸:
戶外活動的時候帶領孩子玩自己制作的風車。
活動反思:
活動游戲性、操作性強,體現了讓幼兒在做中感受,做中學習的教育方法。教育活動流暢,環節層層遞進,教師的提問啟發性強。活動中記錄方法新穎,采用實物(具體紙張)記錄的方法,既具體形象,又縮短了幼兒記錄的時間,將更多的時間用于探究紙張的適宜性。
活動可以更開放一些,如不一定非得讓幼兒猜想哪一種紙張適合做風車,可以讓幼兒猜想哪些紙張適合做風車,然后讓幼兒制作多個風車,這樣幼兒可以將幾種紙張制作的風車進行比較(也可以與同伴比較)從而得出更科學的答案。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23
教材分析:
天氣預報是使用現代科學技術對未來某一點地球氣層的狀態進行預測,預報員通過電視、廣播、報紙、手機等方式傳播,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古人們致基本上是看云識天氣,看動物常行為與氣象變化預測出天氣的,氣象預測員就是通過這些科學的現象來提前播報出天氣情況。
天氣預報是幼兒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內容,幼兒通過天氣狀況、溫度變化、風力小適宜的衣著與戶外活動等內容,了解天氣特點以及與人們生活和活動之間的關系。本班幼兒對天氣預報只有初步的認知,能夠聽天氣預報知道天氣情況,不會看天氣預報,對于自然界的氣象現象更不了解,所以我選擇了《氣象預測員》這節活動。
活動目標:
1、認識常見氣象圖標,并能用清晰完整的語言說出天氣情況。
2、觀察發現自然界現象,辨別天氣情況,增強觀察力和判斷力。
3、體驗與同伴分享見聞的樂趣。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膽探究和實驗。
5、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重難點:
重點:認識常見氣象圖標,觀察發現自然界現象,能用清晰完整的語言說出天氣情況。
難點:觀察自然界現象,辨別天氣情況,增強觀察力和判斷力。
活動反思路:
模擬野營,說說準備觀看預報,認識圖標觀察現象,發現異同依據現象,報告天氣游戲互動,辨別天氣戶外觀察,預報天氣
活動準備:
PPT課件、自然現象圖片、分類統計板、晴天雨天圖標、紅藍繩子、紅藍貼紙、獎牌
活動過程:
一、創設野營情境,了解野營前的準備
(一)模擬野營,聊聊準備
師:請全體起立,小士兵們,(嘿)小士兵們(吼)小兵小兵(嘿吼嘿吼),小士兵們,歡迎你們繼續走進野營訓練基地,我是你們的教官,全體請坐。
師:明天我們就要去野營了,在野營前我們要做些什么準備呢?還要關注什么呢?
小結:我們除了要帶好食物、衣服、應急工具等,還要看看明天的天氣,它關系到我們是否適合出行,穿衣服的多少。
(二)預知天氣,說說方法
師:那你們是怎樣獲得天氣預報信息的呢?
小結:通過電視、報紙、廣播、手機的方式可以來預知天氣,天氣預報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觀看天氣預報,認識天氣氣象圖標
(一)出示圖片,觀看天氣預報
師:下面就來看看我們參加野營時候的天氣情況吧。(一周天氣預報)
(二)個幼表述,認識氣象圖標
師:天氣預報中你看到了什么?都有什么樣的圖標?
小結:剛剛你們說的這些圖案都是氣象圖標,太陽代表晴天、烏云代表陰天、云彩上藏著太陽代表多云、烏云下面有雨點代表雨天。天氣預報是人們通過科學的探測,用溫度和氣象圖標來預報天氣的。
三、觀察自然現象,發現氣象變化異同
師:這些都是現代人預測天氣的方法,那在我們野營時如果看不到天氣預報,我們怎么辦呢?
師:其實古人們都是看這些動物常行為與氣象變化預測出天氣的。
(一)觀察圖片,猜想天氣晴況
師:這里也有一些自然現象的圖片,請你們自由結組猜想一下,他們屬于哪種天氣呢?請把圖片放在與它對應的氣象圖標下面吧。
(二)個幼表述,說說天氣緣由
師:誰來說說你們組的想法,為什么是晴天或是雨天。
(三)總結歸納,物像天氣預報
師:你們說的都有各自的道理,我們聽聽氣象小博士是怎么說的吧。
小博士:家好,我是氣象小博士。
1、能清晰看到藍天、白云、遠處的山,這樣的現象明天可能是晴天。
2、當我們聽見喜鵲在枝頭上歡快的鳴叫,明天一定是個晴天,這是動物們本能的應。
3、夜晚看到天空中月亮星星很明亮明天可能是晴天。
4、當我們看到螞蟻搬家的時候會下雨,因為螞蟻感到洞內太潮濕,他們喜歡干燥的環境,所以要搬到較高的地方以防被淹沒。
5、當我們看到蜻蜓、燕子低飛的時候明天有可能是雨天,因為空氣中濕度較高,而他們飛翔的時候,遇到水氣就會把翅膀沾濕,想飛卻飛不高,所以他們會飛的很低。
6、小魚浮出水面明天有可能會下雨,因為下雨前天氣悶熱,氣壓降低,水中氧氣減少,小魚需要浮出水面呼吸。
7、當天空出現灰灰厚厚的云這樣的現象明天可能會下雨。
小結:聽了小博士的講解,我們知道了自然現象與天氣的關系了。
四、依據氣象圖標,體驗報告天氣預報
師:現在教官就來考考你們,請你當一名氣象預報員,看圖片來向我預報明天的天氣。
小結:小士兵們,看來你們都掌握了觀測天氣的方法。
五、師幼互動游戲,辨別晴天或是雨天
(一)小兵準備,介紹游戲規則
師:現在到了我們接受任務的時刻了,請接受任務卡。(是)
師:今天的挑戰是氣象預報考驗。
任務規則:
1、將小士兵分成紅藍兩隊,設定兩條天氣線,天氣線隔開兩邊,有太陽圖標的這一邊代表晴天,有下雨圖標的這一邊,代表雨天。
2、小士兵們分成兩隊上場挑戰,上場挑戰的小隊員排成縱隊,雙手和雙腳打開,跨站在天氣線兩側,不能踩到繩子。
3、聽教官出題,小士兵跳到相應圖標那邊站好,并說出明天會是晴天或雨天,站錯者出局。
(二)聽發口令,應變預報天氣
師:請根據你胸前的顏色貼,找到同樣顏色的天氣線,去接受挑戰,成為真正的小勇士吧!
(三)游戲結束,頒發優勝獎牌
師:恭喜x隊獲勝,請到前臺領取獎牌。(音樂)
六、集體戶外觀察,預報野營天氣情況
師:今天你們順利的完成了氣象預報訓練,現在我們就一起到戶外觀察自然的現象,預報明天的天氣,為我們野營做好準備吧!
活動延伸:
戶外觀察實踐活動
活動反思:
每天都會有不同的天氣,而孩子們了解的就是晴、雨、雪的天氣,我們可以借助本次活動讓幼兒了解天氣的種類,了解每種天氣的基本特征,并嘗試用動作來表示不同的天氣。下面我將從活動設計、組織與孩子的發展角度來思本次活動。
再次看活動設計。本活動的選材很有趣,也很有價值。通過本次活動,孩子們不僅認識了常見的幾種天氣預報的標記,他們開始對天氣更加關注了。另外用動作表示天氣與背脊上的天氣預報環節,都是用動作表演天氣預報,組織下來覺得這兩個環節可以并在一起。我覺得可以直接讓孩子創編天氣動作,表演完后,引導幼兒分組進行游戲,一個幼兒說天氣,其他幼兒做動作,而最后的環節沒必要在活動中,顯得太多,可以日常活動中玩。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24
活動目標
1、讓幼兒了解一年和半年、四季、十二個月之間的關系。
2、幼兒學習制作“年輪”的小書。
3、培養幼兒的專注力、秩序感、立性,體驗成功感。
活動準備
1、教具:四個季節的圓拼盤
2、幼兒用制作小書用具,畫紙,筆等。
活動過程
一、音樂活動導入
幼兒聽音樂走線,依次拿“坐墊”。
音樂停,幼兒按老師要求的方式--盤腿坐。
二、年輪的認識
1、告訴幼兒我們今天進行“年輪的認識”。
2、老師示范操作:
(1)老師取來一個圓告訴幼兒:“這是一年!”
提問:“那你們知道圓可以分成幾個半圓嗎?”
(分成兩個半圓),
教師:對了,可以分成兩個半圓,那一個半圓我們叫它為半年,那另一個呢?(也叫半年)
兩個半年合起來是一年。
(2)提問:那你們知道一年有幾個季節嗎?(有四個季節)
他們的名字叫什么呢?(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老師分別取來綠色的春天、的夏天、金黃色的秋天、白色的冬天,并且把他們拼成一個圓
教師:你們看,這四個季節合起來變成了一個圓,(是一年)
(3)教師:那你能來試試擺嗎?(幼兒操作)
(4)教師:你們能告訴老師一年有幾個月嗎?”(12個月)
老師取來綠色的春天,上面寫著三月、四月、五月,幼兒認識。
用同樣的方法介紹夏天、秋天、冬天,了解十二個月與一年的關系。
(5)請幼兒操作,老師并給幼兒復習一遍。
三、制作xx年輪的小書
1、教師:有誰愿意跟老師來制作--年輪的小書?
2、幼兒自愿跟老師制作小書,其余幼兒自選工作。
3、老師記錄下幼兒的認識結果。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25
活動目標:
1、知道黃豆可以制作豆漿、豆、豆干等豆制品。
2、通過觀察比較黃豆的外形特征,提高感知事物的能力
3、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1、每人一筐干黃豆,一盆濕黃豆,一杯豆漿、一盆豆制品(用牙簽插好的黃山豆干和鹵汁豆干),一塊毛巾。
2、電視機、錄象機、豆漿機、電火鍋、一玻璃杯水,一只空玻璃杯,一鍋事先煮好的豆漿,抹布、錄音機、磁帶。
3、黃豆寶寶胸飾一只,豆、素雞、百葉、油豆、豆干實物各一盆。
4、小朋友隔天浸泡黃豆。
活動過程:
1.、初步了解黃豆的外形特征。
(1)師:(教師枉黃豆頭飾)小朋友,我是黃豆寶寶,我還把我的好朋友都請來了。今天,家就來和他們一起玩。讓我們先來看看黃豆寶寶長什么樣子。小朋友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自己筐里的黃豆寶寶,等會告訴家。
(2)師:“黃豆寶寶是什么顏色的?它是什么形狀的?”
(3)師:小結:黃豆寶寶是一粒粒黃顏色的圓溜溜的小豆豆。
評析:在組織幼兒玩的過程中,運用多種感官對黃豆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幼兒十分感興趣,有的說,黃豆寶寶是黃色的,有的說我摸上去黃豆寶寶是圓圓的。)
2、知道黃豆可以做成豆漿。
師:我們的本領可了,會變許多魔術,小朋友每天喝的豆漿也是我們變出來的。通過進一步觀察比較干濕不同的黃豆的外形特征,發展幼兒感知事物的能力。
師:“做豆漿前首先得把‘我’放在水里泡上一天,所以,小朋友昨天也在自然角把‘我’泡一天,請小朋友每人拿一盒,看看、比比,泡過的‘我’和沒泡過的‘我’有什么不一樣?你可以把發現告訴旁邊的小朋友。
②幼兒觀察干濕不同的黃豆。 ③師:“泡過的黃豆和沒泡過的黃豆有什么不一樣?” (有的幼兒說:“泡過的黃豆,沒泡過的黃豆小。”有的幼兒說:“泡過的黃豆的顏色有點淡,沒泡過的黃豆的顏色有點深。”有的幼兒說:“我摸摸泡過的黃豆是軟的,沒泡過的黃豆是硬的。”)
④師:小結:黃豆寶寶只要在水里泡上一天,就會比原來的一些,軟一些,顏色淺一些。
3、了解黃豆還能做成其他的豆制品。
①師:“我們黃豆寶寶本領可了,除了能做豆漿,還能做許多東西呢,
②師“錄象里的東西都是黃豆寶寶做成的,今天它們也來了,哪些東西你是吃過的” (幼兒邊講,邊指。)
③師:小結:豆、百葉、素雞、豆干、油豆、都是用黃豆寶寶做出來的。 (評析:通過電化手段--看錄象,進一步喚起幼兒的回憶,豐富幼兒的認知,知道黃豆還能做出各種豆制品。)
4、知道黃豆營養豐富,培養幼兒愛吃豆制品的情感。
(1)師:“什么東西這么香?”
(2)請小朋友一起品嘗用黃豆寶寶做出來的東西。并教育幼兒它們不光味道好,而且還很有營養,是我們的好朋友。
(3)聽優美的音樂,幼兒吃豆漿、豆干、鹵汁豆干。并提醒幼兒吃好豆干后,牙簽放在盆子里,擦干凈嘴巴。
活動反思:
豆漿、豆制品,是幼兒園經常要吃的食品,但也常常有小朋友不愛吃豆制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利用教學的趣味性,運用擬人化的口吻,用變魔術的方法,來激發孩子的興趣,教育孩子愛吃豆制品,引導寶寶運用感官比較、觀察,泡過和沒泡過的黃豆的不同,發展了寶寶的觀察力,提高了幼兒寶寶的感知事物的能力。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使寶寶在認知、能力和情感方面都得到發展。如:在了解黃豆的外形特征時,運用了觀察的方法,接著又比較和觀察,使幼兒了解泡過和沒泡過的黃豆的不同,發展了幼兒的觀察力,提高幼兒感知事物的能力;又運用電教手段豐富了幼兒的認知;最后,通過品嘗豆制品,進一步激發了孩子愛吃豆制品的情感。可能寶寶太興奮了,所以有個別的太“活躍”了,發出了尖銳的叫聲,紀律有些松懈了,不過整體狀況還是比較好的,寶寶現在也知道了以后要多吃豆制品,這樣對身體有益!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26
活動目標:
1、讓孩子在不斷操作中,發現、總結讓物體站起來的方法,感受方法的多樣性。
2、通過活動,逐步養成相互協作、商量的習慣,增進孩子對探索活動的興趣。
3、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各種物品:書、紙、瓶、吸管、積木、玩具、果凍殼、夾子、一次性杯子、沙子、橡皮泥等。
2、記錄紙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幼兒自由玩物品,區分哪些物品可以站起來。
(1)、師:我們桌子上都放了些什么東西?去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幼兒自由玩)
(2)、師:看一看它們都能不能豎起來呢?試一試,哪些東西可以豎起來?(幼兒試一試)
(3)、師:你們將桌子上的東西都豎起來了嗎?為什么桌子上有的東西可以豎起來,有的卻不能呢?
(4)、幼兒將可以豎的與不能豎的分類。
2、幼兒再次玩物品,想辦法借助其他材料讓物體站起來。
(1)、師:剩下來的這些東西都不能豎起來,你們能不能想辦法讓它們豎起來呢?
(2)、出示盒子、瓶蓋、沙子、毛巾、書等材料。
師:“有些東西雖然自己不能豎起來,但可以借助其他的東西來忙,家試試看。”
(3)、幼兒選材料忙將物體豎起來。
(4)、幼兒操作完畢,自由入座,交流自己的方法。
師:“你想什么辦法,讓什么東西豎起來了?
(5)、教師小結。
3、幼兒自由分組,合作想多種辦法讓吸管豎起來,并進行記錄。
(1)、師:我這里有許多吸管,要請小朋友四個人一組,想各種辦法讓吸管豎起來,并把你的方法記錄下來。
(2)、幼兒操作并記錄。
(3)、師:你想了什么辦法?怎樣記錄的?
4、出示筆筒、文件架、滑板車,拓展幼兒思維。
(1)、師:它們有什么用呢?滑板車玩了以后不想玩了,把它放在那兒會怎樣?怎樣讓它不倒?
(2)、師: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可以讓東西豎起來的物品?
活動反思:
在這活動中可以看出孩子的積極投入、享受探究的過程,并樂于分享自己的探究結果。整個活動實現了“玩中學、”“做中學”以幼兒自由發現、自主探索為活動核心,基本做到孩子在前,教師在后;嘗試在前,指導在后;操作在前,結論在后。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27
活動目標:
1、能積極嘗試,創造性地想出多種讓球動起來的方法。
2、能膽地交流自己的想法,學習做觀察記錄方法。
3、愿意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刺猬球若干;輔助材料(盆子、報紙、書、墊板、夾子、勺子、泡沫、小棒等)。
活動過程:
1、引發興趣。(出示一只刺猬球。)
這只刺猬球是什么樣子的?像什么? (圓圓的,像西瓜,有點像點心店里做的饅頭像小魚吐出來的泡泡,還像天上掛的月亮。)
2、猜測“讓球動起來”的方法。
引導語:這只小刺猬球一動也不動,如果不用手來忙,你有什么辦法可以讓刺猬球動起來呢?
(1)幼兒猜測。
(2)幼兒交流自己的猜測、想法。
(我可以用嘴吹。我可以用頭頂我想用手拍桌子我想用腳踢。
3、驗證想法。
幼兒人手一只刺猬球,進行驗證。教師巡回觀察、指導。
(1)觀察每個幼兒的實驗操作情況。
(2)詢問個別幼兒的想法。
4、交流討論。請幼兒膽地展示、交流自己的實驗過程。
(用拇指碰一下,用頭,用手當扇子等)
5、借助輔助材料探索“讓球動起來”,學習做觀察記錄。
“剛才小朋友都是借助身體的,現在借助其他的物品,你會怎么讓你的球動起來呢?”
6、展示觀察記錄,讓幼兒交流實驗結果,分享成功喜悅。
活動反思:
活動目標的制定符合幼兒特點,活動內容的各環節均指向目標。教師注意選擇適當的時機介入,給幼兒充足的自我探索學習的空間,使幼兒在活動中獲得發自內心的勝任感、自信和滿足。這個活動基本完成了設定的目標,符合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28
活動由來及設計思路:
喜歡玩水似乎是幼兒的天性,關于水的探究主題活動已成為我園傳統教育內容之一。每到炎熱的夏天,教師都要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幼充分地玩水,從而引導幼兒逐步在活動中感知水的基本特性。在關“水”探究活動中,我發現幼兒對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非常感興建“小瓶嬉水”是探索沉浮現象的活動之一。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對探究水的興趣。
2、初步了解瓶內石子量的多少與小瓶在水中的沉浮之間的關系。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水、抹布、小玻璃瓶16個、清洗干凈的桶8個(用以盛水)、小石子若干。
2、經驗準備:幼兒有多次玩水的經驗,已經感知并探索過水有浮力、會流動等基本特征。
重點、難點:
重點:幼兒探索通過增減小瓶里的石子來改變小瓶在水中的位置。
難點:讓幼兒理解小瓶里裝的石子多,就可以沉下去,之則浮起來,進而讓幼兒理解如何讓浮著的小瓶沉下去,沉下去的小瓶浮起來。
活動過程:
1、通過提問引出話題,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教師:請幼兒猜一猜,把這個小空瓶放在水中會怎樣?是浮在水面上呢,還是沉到水底?(出示小玻璃瓶和裝水的桶,幼兒進行猜測。)
教師:現在再請幼兒猜一猜:在小瓶里裝上石子放在水中小瓶會怎樣呢?
2、幼兒親自動手操作,通過不斷改變小瓶里石子的數量探索小瓶在水中的位置。
(1)教師交代實驗規則和注意事項。
①小玻璃瓶容易破碎,所以一定要輕拿輕放。
②每次打開瓶子裝完小石子后要將瓶蓋擰緊再放在水中。
③小石子掉了要及時撿起來。
④兩個幼兒共用一個桶,水灑了要用抹布擦干凈。
(2)幼兒親自動手操作。
①幼兒將小空瓶放入水中,發現小空瓶是浮在水面上的,從而驗證了自己事先的猜想。
②引導幼兒探索如何將浮在水面上的小空瓶沉到水底。
教師:我們在小瓶里裝些石子會怎樣呢?
幼兒:可能還在水面上。
幼兒:不一定,有可能會沉下去。
教師:你們的意見不一樣又怎么知道哪種方法正確呢?
幼兒:那我們試一試吧,看看怎么才能讓浮在水面上的小瓶沉下去?
幼兒在動手實驗的過程中神情都非常專注,有的幼兒在小空瓶里裝滿了石子,放入水中,小瓶一下子沉入水底。有的幼兒只在小空瓶里裝了幾個石子,小瓶仍然浮在水面上。教師引導幼兒說說為什么在小瓶里裝了石子還漂在水面上。經過復實驗、嘗試,最終每名幼兒獲得了成功體驗,都能在小瓶里裝入足夠的石子使小瓶沉入水底。
③進一步引導幼兒探索如何將沉入水底的小瓶再浮起來。
教師:現在小瓶里裝上石子都沉在水底了,我們還能讓它們再浮上水面來嗎?
幼兒再次操作、探索,部分幼兒都意識到要讓小瓶浮在水面上就要把小瓶里面的石子拿出來一些。有的幼兒一下子拿出許多石子,瓶子里只剩一點,放入水中便獲得了成功。教師抓住這一教育契機,引導獲得成功的幼兒再往小瓶里放進一些石子看能否還浮在水面上。有的幼兒只取出幾塊石子,將小瓶放進水中,還是沉在水底,但這些幼兒并不氣餒,繼續探索,一次次減少瓶子里的石子,復實驗嘗試,最終讓小瓶浮在水面上。
④引導幼兒探索如何增減小瓶里石子讓小瓶處在水中間,既不沉到水底,也不浮在水面上。
教師:剛才我們通過自己動手做實驗知道了,在小瓶里裝上石子它能沉到水底,拿出一些石子它又能浮在水面上,那我們怎樣能讓小瓶懸浮在水中間呢?
幼兒的意見不一,有的幼兒說把小瓶里石子拿出一些,有的說應該再增加一些石子,于是幼兒又開始復嘗試、操作。幼兒做實驗時非常認真,通過不斷增減瓶里的石子,甚至將的石子換成小的或將小的換成石子,探索如何使小瓶懸浮在水中。由于小瓶處在水中是一種懸浮狀態,這就要求物體的密度和水的密度是一樣的,所以這一實驗結果很難成功。
3、教師引導幼兒進行經驗分享。
(1)請幼兒與同伴交流自己在實驗中是怎樣讓小瓶沉在水底、或浮在水面上的。
(2)引導幼兒討論:小瓶由浮變為沉或由沉變為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3)教師引導幼兒進行經驗總結:同樣小的物體,越重就越容易下沉,越輕就越容易浮起來。
教師將幾個幼兒的實驗小瓶擺在前面的桌子上,并請幼兒將裝有小石子的小瓶按照由多到少進行排序。教師從多的開始拿逐一讓幼兒猜一猜放到水里會沉還是浮,開始幾名幼兒都異口同聲地回答:“沉下去!”幼兒答得都很正確。當取到中間的小瓶時,幼兒的猜測出現了分歧,有的說是“浮”,有的說是“沉”。當第一個出現浮起來的小瓶時,有的幼兒馬上說出了以后幾個小瓶都是浮上來的。
教師:“為什么你們認為以后幾個小瓶都會浮在水面上呢?”
幼兒:“因為小瓶越往后就越輕,小瓶中裝小石子多了就重,小瓶就沉下去;石子少就輕,就會浮在水上。”
4、活動延伸。
請幼兒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做沉浮實驗,探索在小瓶中裝上其他東西怎樣讓它浮在水面上、沉入水底或懸浮于水中。
個人思:
1、活動中的優點:
從活動的效果看,投放的材料是適宜的,幼兒的參與性很高。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征,投放了適合幼兒操作和探索物體沉浮的透明小瓶和可以盛水的桶;其次提供的小石子是改變小瓶重量的關鍵材料,幼兒通過與材料充分互動、親自實驗、動手操作;最終讓幼兒充分感知到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可以通過改變物體本身的重量來實現。
2、活動中的不足:
幼兒實驗常規的養成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如在實驗之前,教師雖然要求幼兒當水灑出來時要用抹布擦干凈,但許多幼兒在實驗中卻沒能做到。
主要內容:
1、教師有效引導了幼兒探索通過改變小瓶重量從而改變小瓶在水中位置這一有趣的科學現象。教師引導幼兒經驗交流和分享的形式新穎,先讓幼兒與同伴交流,再引導幼兒集體討論,最后通過給小瓶排隊,使幼兒更直觀地觀察和了解小瓶中裝石子量的多少與在水中沉、浮之間的關系,達到全體幼兒經驗交流的目的。
2、活動過程中也呈現出一些不足:
(1)有的語言運用不夠科學嚴謹。如將小瓶“浮”在水面上有時說成了“漂”在水上。
(2)在交代實驗規則和注意事項時幼兒主體地位發揮得不夠充分。教師應該引導幼兒一起討論,而不應該直接把規則和注意事項告知幼兒。
(3)教師對幼兒在活動過程1中有意義和有價值的探索點關注不夠,如發現有的幼兒通過在小瓶里裝水也能改變小瓶在水中的沉浮等現象,教師沒有給予及時引導,也沒有在活動延伸中提出來。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29
活動準備:
1、小圓鏡若干
2、室內設置4個游戲區:“吹球”、“套圈”、“聞氣味”、“聽聲音”,相應的游戲材料若干。
活動目標:
1、進一步識五官,知道五官的正確位置,學會比較自己與同伴臉部的異同。
2、嘗試在操作活動中,進一步感知五官的用途。
3、能遷移已有經驗,進行簡單的音樂仿編活動,進一步提高探索五官的興趣。
活動過程
1、游戲活動指五官
采用教師發指令,幼兒指五官的方式,加強幼兒對五官位置認識,訓練幼兒應的靈敏性。
2、幼兒認識自己臉部的器官,比較自己與同伴的異同。
(1)每人拿小圓鏡照自己的臉(眼睛、鼻子、耳朵和嘴巴),說說臉上有哪些器官。
(2)相互觀看對方的臉,找找什么地方是一樣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逐漸引導幼兒發現細微或內在的不同點(如眼睛、小眼睛、胖、瘦、眉毛粗細、長頭發、短頭發等)。
3、通過操作活動進一步感知五官的作用。
(1)設置4個游戲區,幼兒自主選擇活動。
吹球:只能用口,將乒乓球由起點沿路軌吹動至終點。
套圈:用眼睛瞄準套圈。
聞氣味:嗅裝有不同氣味的小瓶,如醋、香水、酒、水等。
聽聲音:聽錄有不同聲音的錄音帶,辨別自然界中不同的聲音,如同聲、雨聲、流水聲、動物的叫聲等。
(2)共同交流游戲經驗,知道五官的重要作用。
4、師生共同討論:怎樣保護好自己的五官。
5、音樂仿編活動《眼睛、鼻子、耳朵、嘴》。
音樂起,師生一起隨著音樂表演唱《頭發、肩膀、膝蓋、腳》,引導幼兒根據歌曲原有的曲調,我們一起來指一指,唱一唱:《眼睛、耳朵、鼻子、嘴》好嗎?啟發幼兒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表演唱歌曲。
活動建議:
1、在美工區放置鏡子,讓幼兒面對鏡子嘗試做出不同的表情,觀察五官的變化,將自己最喜愛的表情畫下來,將幼兒畫的臉譜貼在墻上,布置專欄“可愛的我”。
2、進行拼小臉的桌面游戲。
3、日常生活中繼續組織幼兒討論怎樣保護自己臉上的器官,通過圖片、故事等形式,使幼兒進一步了解保護五官的正確方法。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30
設計意圖
玩沙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之一,玩沙可以讓幼兒感到快樂,玩沙可以讓幼兒盡情地發揮想象去創造,玩沙可以讓幼兒自主地嘗試、體驗,在不知不覺中感知沙的特性。選擇沙作為幼兒科學探究的內容,讓幼兒用各種輔助物創造性地與同伴合作玩沙,嘗試在沙堆上筑沙堡,用沙子種植物、養動物,初步學習制作玩沙工具,不僅可以豐富幼兒對沙的了解,更可以使幼兒感受到玩沙的樂趣。
一、活動目標:
1、在操作活動中認識沙子的特性,培養幼兒探索周圍物質世界的興趣。
2、讓幼兒在親身體驗、觀察、實踐中學會比較和判斷。
二、活動準備:
沙池;鏟子、印模、篩子、漏斗、小噴壺、小水桶等工具。
三、活動過程:
1、談話激趣:
教師:“今天老師準備了很多工具,我們一起到沙池去玩沙好嗎?”
2、教師交代注意事項:“不揚沙,不用手揉眼睛。”
3、引導幼兒在玩沙的過程中探索沙子的特性:
⑴沙子看上去是什么樣的?(一粒一粒的,細小的)
⑵沙子摸起來有什么感覺?用力抓一把,把手打開會怎么樣?(摸起來感覺有的粗粗的,幼兒教育網有的細細的;用力抓會從手指縫里掉下去,打開手沙子就散開。認識沙子是松散的。)
⑶把沙子放在漏斗里、篩子里,有什么發現?(沙子是松散的,很快漏光了。)
⑷水倒在沙子里,怎么不見了?(水滲透到沙子里了。)
4、比較干沙與濕沙的不同:
⑴濕沙摸上去什么感覺?(軟軟粘粘的)
⑵抓一把濕沙放在漏斗里,有什么發現?
⑶分別用干沙和濕沙來印模,有什么發現?(干沙不容易成形,容易塌掉,濕沙容易成形。)
⑷討論為什么濕沙會比干沙容易成形。
5、了解沙子的用途:
討論:沙子有什么用處?它給人們帶來哪些好處?(沙坑、沙包可以用來給運動員訓練;沙漏可以用來計算時間;粗沙和水泥用水攪拌后可以砌房子;可以做沙球當打擊樂器;可以制作沙畫等。)
6、延伸活動:
提供一些工具和輔助材料,讓幼兒玩沙,鞏固幼兒對沙子特性、用途的了解。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31
活動來源:
水的浮力是我們身邊的科學,同時也是幼兒比較感興趣的課題之一。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中華文化啟蒙教育課程的特點以故事《文彥博取球》為載體設計了這個活動。在活動中,將有關浮力的知識巧妙地貫穿于故事之中,以故事中的小朋友取皮球這一情境,啟發幼兒動腦筋、想辦法,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提高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意識。在設計過程中,打破以往的教學模式,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幼兒進行有目的的操作和觀察,通過各種教學手段,讓幼兒主動去探索、去發現。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從小培養幼兒的創造意識。
活動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通過學習文彥博樹洞取球的故事,能克服困難積極動腦解決問題。
2.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猜想與動手實驗知道不同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現象。
3.技能目標:能嘗試與同伴合作利用浮力原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4.創造力目標:喜歡探索身邊感興趣的事物,能夠膽提問、膽質疑激發創造靈感。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熟悉《文彥博取球》的故事。
2.物質準備:課件、盛有水的盆、塑料盆、貝殼、紙片、紙盒、太空棉、石子、鐵釘、鐵盤、塑料繩、絲帶、海綿、木頭、橡皮泥、乒乓球、塑料桶、平盤。
3.環境準備:創設《文彥博灌水取球》的故事環境、《平湖秋月》的音樂。
活動過程:
一、出示圖片引起興趣,鼓勵幼兒膽猜想
1.觀察浮萍、滸苔的圖片,了解自然界中一些物體可以浮在水面上。
這是什么?你在哪里見過滸苔?滸苔是一種生長在海面上的漂浮植物。
這種植物生活在池塘中或是湖水中他的名字叫做浮萍。
2.出示各種物品圖片,請幼兒猜想什么東西能浮起來,什么東西能沉下去?
(1)你們想不想知道我們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浮在水面上,有哪些物品可以沉到水底?
(2)出示我的猜想以及浮沉等符號標志,請幼兒選擇一種物品猜想它能浮在水片上還是能沉到水底,按標志選擇相應的位置放好。
3.請每位幼兒選一種物品猜測它們能浮上來,還是能沉下去并根據標志選擇合適的位置。
二、幼兒操作實驗,并將結果與猜想進行對比
1.提出實驗要求:
(1)記住實驗結果,結束后進行對比。
(2)做浮沉實驗前怎樣做才能不濕袖子?
(3)當幾個小朋友都想用一種材料該怎么辦?
(4)怎樣才能讓實驗桌保持干凈整潔?
(5)做完實驗應該怎樣做?
2.幼兒分組實驗,教師指導。
3.將自己的實驗驗結果與實驗猜想進行對比調整。
三、通過文彥博取球的故事引出問題,幼兒動手嘗試操作解決
1.講述《文彥博取球》的故事,并引發幼兒用自己剛學到的本領助故事中的小朋友解決困難。
2.教師指導幼兒討論如何分工合作的問題。
3.幼兒分組利用浮力原理進行取球實驗。
4.引導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揭曉故事結尾,向家介紹文彥博是一位中國古代聰明睿智好孩子的典范。
四、延伸活動
中國古代有個文彥博,今天我在咱們班里也找到了許多“小小文彥博"鼓勵幼兒用自己學到的本領解決生活中的更多問題。
活動反思:
《綱要》中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活動中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浮力ll文彥博取球蕊擎懸琴擎醞.》辮鎣幼兒園教育活動親倒及評析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習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活動中,幼兒的積極性很高,想了很多方法,尤其在幼兒自己動手操作的時候,家都很認真地去實驗,雖然幼兒的思路一直跟著教師走,在活動中教師給了幼兒很的自由,幼兒敢說敢做,在助小朋友把皮球取出來的時候,各組幼兒情不自禁的鼓掌歡呼,氣氛很熱烈,達到了非常好的互動效果。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32
活動目標:
1.通過看、摸、說等感知活動,激發幼兒對干果的興趣。
2.引導幼兒認識常見干果,了解其主要特征,及其營養價值。
3.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4.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5.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PPT、核桃、板栗、花生、桂圓、葡萄干、紅棗等,各種果實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放音樂《摘果子》,激起幼兒興趣。
二、認識干果。
1、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個神秘的籃子,想知道是什么嗎?讓我們一起來倒數5個數吧!"5.4.3.2.1哇!有好多好吃的果實呢!誰來說說都有什么?有板栗、核桃、花生……真多呀!。
2、在生活中你們吃過這些果實嗎?
教師出示PPt,這是什么?核桃。誰來說說核桃摸起來有什么感覺呢?請幼兒來摸一摸。他的殼怎么樣?吃起來怎么樣?吃起來像蘋果一樣有很多果汁嗎?
幼兒說出,皮很硬,果汁很少。
師總結:外殼堅硬,吃起來干燥少汁,這些都是干果,我們一般吃它的種子。果汁很多的蘋果屬于水果。
出示PPT,幼兒說出板栗、花生、桂圓。幼兒觀察,他們的殼怎么樣?吃的果肉怎么樣?
師總結:外殼堅硬,吃起來干燥少汁,我們一般吃它的種子,這些都是干果。
3、小朋友想一想,還有哪些果實也是干果?幼兒討論。
師總結:開心果、瓜子、杏仁、松子等,這些果實外殼堅硬,吃起來干燥少汁,吃它的種子,這些都是干果。
4、出示加工而成干果食品--葡萄干、紅棗,引導幼兒知道這也是干果,是叔叔阿姨經過加工而成的。
瞧!這是什么呀?(葡萄干、紅棗!)它們是水果還是干果,為什么?
小結:葡萄干和紅棗它們都屬于干果,是人們用曬干、烘干等方法把它變成干果,所以他們都屬干果。
三、干果對我們身體的好處。
小朋友,認識了這么多的干果,那干果對我們的身體有哪些好處呢?
多吃堅果還可以美膚、健腦、保護心腦血管健康、抗衰老等好處,但凡事有度,不可吃,避免營養過剩引起發胖。補充微量元素。
四、游戲:《我是誰》
小朋友們今天高興嗎?高興。那我們一起來玩《我是誰》的游戲!我來說一下游戲規則:當搖鈴開始時,家分2組傳球,當搖鈴音樂停,球就不傳了,球在誰的手里,小朋友就介紹自己是哪種果實!例如:我是蘋果,蘋果是水果!老師發果實的圖片,小朋友貼在胸前。聽搖鈴音樂!玩游戲!
教學反思
本次科學活動我根據我們班的實際水平與接受能力,在活動中力求“合作式的探究學習方式”采取相互尊重,協商交流,共同構建的方式。運用觀察和操作,利用多種感官(讓幼兒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看一看)進行探索實際操作,讓幼兒知道水果與干果的特點(水果顏色鮮艷、果皮薄、果肉厚、水分多、味道酸酸的甜甜的;干果顏色不鮮艷、果皮硬、果肉干、水分少、味道香香的)及他們的不同之處;運用游戲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鞏固對水果與干果的認識、分類。提高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與興趣;運用提問、討論發揮幼兒的想象力、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由于本次活動貼近幼兒的生活,幼兒對吃也感興趣,在活動中幼兒積極地參與,活動氣氛活躍,更好地完成了活動目標。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33
設計意圖:
空氣是賴以生存的物質,但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的。設計本次活動,主要是通過幼兒自由地進行科學探索活動,從而了解空氣的存在,助幼兒獲取一些有關空氣與人類的關系,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和對自然的熱愛。
活動目標:
1、知道空氣是無色無味、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
2、初步了解空氣的用途和特性。
活動準備:
氣球、保鮮袋、針銅
活動過程:
一、出示氣球
師: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么?
幼:氣球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一個氣球,小朋友自己去玩玩。
師:氣球怎么變怎樣了。
幼:變了。
師:氣球為什么變了。你們知道嗎?
幼:不知道
二、空氣的特性
師:這里有一個秘密,其實我們把空氣吹進去了。空氣才會鼓鼓的。
師:小朋友你們看周圍幼什么啊?
幼:
師:其實我們周圍還有空氣。你們有沒有看到啊?
幼:沒有
師:這是什么啊?
幼:針銅。
師:(教師用針銅吸一下空氣)你們感覺到了什么?
幼:有風。
師:空氣在四周流動產生風
教師小結:空氣是我們看不見、摸不著、
師:(教師出示保鮮袋)小朋友這是什么?
幼:保鮮袋
師:現在我們用保鮮袋去抓空氣。(教師示范)
幼:(小朋友自由的再周圍抓空氣)
四、空氣的作用
師:小朋友你們剛才玩的開心嗎?
幼:開心
師:你們玩的熱不熱啊。小朋友你們在很熱的時候你會干嗎?
幼:用扇子。吹空調
師:你知道風是那里來的嗎?
幼:不知道
師:空氣的流動都是制造風
師:小朋友你們說說對于我們重不重要的。人很動植物一樣都不開空氣。如果
沒有了空氣,人類,動植物都會失去生命。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34
活動目標:
1、了解蠶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及變化過程以及用途。
2、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及觀察閱讀活動,進一步了解蠶的生長、變化過程。
3、具有關注、愛護蠶寶寶的意識。
活動準備:
課件、蠶生長過程圖片、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一、猜謎,引出主題謎語:小時侯穿黑衣,長穿白袍,到老留下一卷絲,獻給人們做嫁衣。
提問:這是什么呀?(蠶)蠶寶寶是什么樣子的?蠶寶寶愛吃什么?
二、通過討論、觀察和操作活動,了解蠶的生長變化過程
1、提問并出示相應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討論。
(1)蠶寶寶是由什么變成的?(蠶卵)蠶卵是什么樣子的?
(2)蠶卵孵出來的幼蠶像什么?叫什么?
師小結:幼蠶很小,像螞蟻一樣,我們給它取名蟻蠶。
(3)蠶寶寶吃了很多桑葉,一天天地長,它又有哪些變化?又變成什么樣子?
2、引導幼兒觀察圖片并排序提問:
(1)蠶寶寶長要經過哪幾個階段?請小朋友們看圖想一想,再按蠶寶寶的生長過程,排一排先后順序。
(2)個別幼兒上來給圖片排序,全體幼兒觀察。
3、師小結:蠶的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剛孵出來的幼蠶,身體黑色很小,像螞蟻,叫蟻蠶。蟻蠶吃了很多桑葉,慢慢地長,經過四次蛻皮,身體一次比一次變白、變。最后,蠶開始吐絲作繭,在繭里,蠶再蛻一次皮,變成蛹,由蛹變成蛾,然后咬破繭爬出來,蠶蛾灰白色,有翅膀,雌蛾產卵后不久就死去。
三、了解蠶的用途
1、帶領幼兒打開幼兒用書,引導幼兒認識桑樹和蠶寶寶。說說蠶寶寶喜歡吃什么?飼養蠶有什么用?
蠶屎可做枕芯,有藥用價值;蠶繭能抽絲紡織成絲綢,可做面料和服裝。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