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科學教案范文合集10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了解水的重要性,魚兒離不開水,對水中生物特性有直觀的感受。
2、懂得保護水的方法,不往河里丟垃圾和倒污水。
活動準備:
《小金魚搬家》故事錄音,故事掛圖一套,情景圖片四張。
活動過程:
1、教師戴上“金魚”頭飾,扮成小魚金魚,“小朋友,我是小金魚,我原來是住在清清的小河里,可最近發生了一些事情,使我不得不搬家,唉!請小朋友聽聽我遇到了什么事。”
2、請幼兒聽故事《小金魚搬家》,聽完后提問:“小金魚為什么要搬家?”請幼兒自由討論。
3、出示圖片,請幼兒觀察、討論,請幼兒說說“誰對誰不對”,使幼兒懂得不能往河水里丟垃圾和倒污水,要保護水的清潔。
4、小結。
小金魚說:“小朋友,我就是因為這樣才不得不搬家的,以后請你們一定要保護河水的清潔,讓所有的魚兒都不用搬家。”
科學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指導思想
本節課屬于“綜合?探索”領域。通過資料搜集、觀察欣賞、分析討論,了解科學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美術綜合探索能力。
通過本課教學,啟發學生善于從科學的不同視角發現美、欣賞美,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汲取美。認識感受科學給藝術帶來的方便快捷,及科學對藝術的影響力。使學生了解藝術與科學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熱愛藝術、熱愛科學的情感。
(二)教學內容與目標
1.顯性內容與目標
應知:初步了解藝術與科學的關系,認識感受科學給藝術帶來的方便快捷,及科學對藝術的影響力。
應會:能夠從生活中汲取美,認識感受科學、藝術對生活的影響。使學生了解藝術與科學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2.隱性內容與目標
通過觀察與分析,培養學生探究學習及科學藝術考察的能力。(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啟發學生善于從科學的不同視角發現美、欣賞美,激發學生興趣。難點:感受科學對藝術產生的影響。
二、教學背景分析
(一)解決重點與難點的要點
通過欣賞了解科學與藝術作品間的關系,在分析討論中感受科學對藝術產生的影響。在觀察中了解藝術作品的科學構思。培養學生熱愛藝術、熱愛科學的情感。
(二)學習材料
教師:教學PPT課件,美術書。
學生:美術書及課前網絡搜索的科學藝術資料。(三)教學評價1、教學評價方法
自評、討論、總結相結合。
2、教學評價點
欣賞感受的效果,分析評價的活動情況。
三、教學過程
(探究式學習)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自制酸奶證明細菌的存在。
2.能夠通過收集資料,模擬細菌的繁殖來探索細菌的特點。
3.學會一些防止病菌傳播的方法。
知識與技能
1.認識細菌的主要特點和對人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2.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發孝而變成的;
3.學會對有害細菌的預防措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愿意與同學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所學知識。
2.通過搜集資料,能更好的學習知識。
3.關心科學和人類相關的社會問題。
4.體驗科學技術進步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好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粉筆灰、黃豆、試驗記錄紙、紙杯。
學生準備:做好的酸奶、課前收集的各種細菌的資料、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一、學習制作酸奶的方法
1.師:你們吃過酸奶嗎?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嗎?誰能說?
2.學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測酸奶是怎樣做成的。
(讓學生提出各種可能性,教師不做任何評價;提醒學生回去觀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許會有所發現)
3.教會學生學習動手做酸奶的方法。
(1)介紹做酸奶的方法:
①在鍋里放入一些鮮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開幾分鐘。
②消毒保溫杯和勺子。(可用開水燙一燙)
③待牛奶冷卻到35℃—40℃的時候,把鮮牛奶倒入自消過毒的保溫杯,并往里面加入適量的酸奶,仔細攪勻,并蓋上蓋子。
④保溫8個小時后,酸奶就做成了。
4、強調
制作酸奶時需要注意兩個條件:一是溫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衛
生,所有的器皿要進行消毒處理。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久。
二、布置作業
1.制作酸奶,下次帶來和大家一起品嘗。
2. 為什么鮮奶會變成酸奶呢?回去查找相關的資料,下次交流.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一、組織學生開展酸奶品嘗會
1.師:上節課,同學們回家后親自做了酸奶(板書課題)。今天,同學們帶來了親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們就舉行一個酸奶品嘗交流會。
要求:在酸奶品嘗交流會上,你可以品嘗其他同學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選出你認為最好喝的酸奶。
2.學生分組進行品嘗并交流。
3.全班匯報并交流。
4.質疑問難:在做酸奶和品嘗酸奶的過程中,你產生了哪些感興趣的問題?
5.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把學生的問題寫在黑板上)
二、認識細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1.教師指導并幫助學生確定研究問題:為什么牛奶會變成酸奶?
2.學生針對問題討論并猜測。
3.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整理通過網絡、書本收集有關細菌的資料。
4.學生進行組內交流,然后每組選出代表進行全班交流。
5.民主評議小組研究情況。
6.教師小結:
(1)細菌的基本形態特點及分布;
(2)細菌的繁殖;(二分列繁殖)
(3)細菌與人和自然界的關系。
7.模擬細菌的繁殖試驗:
介紹模擬細菌繁殖的實驗,并讓學生說出試驗中各種物品環節模擬的是什么?
進行試驗,試驗到細菌繁殖到第八代。
預測第二十一代細菌的數量。
填寫試驗紀錄,匯報實驗后的結論和感受。
8.討論和交流:1.酸奶是怎樣制成的。
2.你能說出那些細菌有用、那些細菌有害?
三、了解沒有細胞結構的病毒
1.講述:下面老師再告訴大家一個秘密,動物、植物和我們前面所研究過的微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你知道嗎?在微生物大家族中,還有一種沒有細胞結構的成員,它就是病毒。
2.談話:你聽說過“非典”和艾滋病嗎?它們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學生看教材插圖認識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問:你對哪種病毒比較熟悉?不妨向同學介紹介紹。
5.學生交流。
6.教師小結:病毒個頭很小,有的病毒,幾千個拼接起來才有一個細菌那么大。病毒單獨存在時,不會生長、繁殖,像一個沒有生命的非生命體。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細胞中,就能夠生長繁殖,對生物體產生很大的影響。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細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幾千個拼接起來才有一個桿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它。
6.談話:你還知道哪些危害人類健康的病毒?
四、認識病菌的傳播途徑及預防措施
1.提問:病菌是通過什么途徑侵入人體的呢?
2.學生猜測。
3.模擬病菌通過皮膚接觸傳染的活動:一位同學用沾粉筆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學握手,依次傳遞下去,粉筆灰就傳給了握過手的同學。其實有些病菌的傳播也是這個道理。
4.討論:還有什么其他途徑會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們應該怎么預防?
5.學生交流。
6.談話:除了皮膚接觸以外,還有哪些途徑會使病菌侵入人體?
7.教師補充介紹有關病菌傳播途徑的資料。
8.教師介紹幾種常見的病菌預防方法。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初步了解一些物理現象
2.對教師講解的內容有所理解
過程與方法:
通過講解和實驗,讓學生初步了解學習物理知識和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在教學中滲透人文主義教育
2.通過實驗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了解學習物理知識和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教學方法】
演示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開始學習一門新的學科—物理,你聽別人說過物理嗎?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樣的呢?誰起來說一下?(讓學生起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二、新課教學
1. 演示幾個實驗,說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
(讓學生先猜測現象,再演示)
(1)器材:一大一小兩只試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紅墨水。
做法:大試管裝入過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試管,倒過來,水流下,管上升。
現象:試管自動上升。
(2)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一個乒乓球放在一個倒扣的漏斗中,通過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現象:乒乓球懸在空中不下落。
拓展:讓學生撕下兩張紙,用力吹兩張紙的中央,發現紙靠近。
(3)器材:兩只大燒杯,雞蛋,清水,鹽水。
做法:把一只雞蛋分別放入兩個大燒杯中。
現象:雞蛋有浮有沉。
(4)器材:導線,開關,電池組,小燈泡,變阻器。
做法:連好電路,閉和開關,移動滑片,觀察小燈泡的發光情況。
現象:燈變亮。
2. 物理不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幫助我們解釋生活中的許多現象。
(讓學生先說說自己的看法,教師再解析)
提問1:人聽到子彈聲再躲來的及嗎?為什么?
解析:子彈出膛飛行時的速度比聲音快,所以來不及。
提問2:我們對著水中看到的魚用手去抓,能抓到嗎?
解析:抓不到,我們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魚在像的下邊。
提問3:黃浦江邊的路燈,水中的像為什么是一道光柱?
解析:古詩云“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熒。微微風簇浪,散做滿河星”,起伏的水面相當于許多平面鏡,每盞燈在水里有好多像,連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光柱。
提問4:冬天的冰花結在玻璃的內表面還是外表面?
解析:外表面。
提問5:在光滑的路面上,空身容易摔倒,還是肩挑重物容易摔倒?
解析:空身。
小結:同學們,今天對所提的問題的分析,大家可能還領會不了,沒關系,隨著以后的學習大家就會明白其中的奧秘。
3.怎樣學好物理。
(1)勤于觀察,勤于動手。
引導學生觀察課本插圖,勉勵學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學問要躬行”。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不能死記硬背,貴在理解,要多問,“為學貴有疑,有疑貴問師”,不要以為問老師一些簡單的問題會遭到恥笑,而不問。
(3)聯系實際,聯系社會。
我們學了知識以后,如果能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就完成了一次飛躍,如果遇到生活中的疑問,又從課本中找到根據,就又完成一次飛躍。
(4)像科學家那樣探究。
介紹伽利略的貢獻:伽利略望遠鏡,伽利略溫度計等。
尊稱:近代科學之父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八頁“伽利略對擺動的研究”,并討論材料后的幾個問題。
小結:學習物理,就要仔細觀察周圍的世界,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善于動手,加以實踐,找到規律。
三、作業:
閱讀“科學之旅”,說說你打算怎樣學好物理課。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過程
一、用謎語引出課題,讓幼兒猜:“像熊比熊小,像貓比貓大。竹筍當糧食,竹林里安家。”(大熊貓)
二、出示大熊貓玩具,引導幼兒觀察大熊貓的外形特征
教師出示大熊貓玩具,提出問題,引導幼兒依次觀察大熊貓的頭、嘴、眼睛、耳朵、鼻子、身體、四肢、尾巴等。
小結:大熊貓的頭是圓形,頭上有嘴、鼻子、眼睛、耳朵。一張嘴,一對小眼睛周圍長著黑色的毛,像帶黑色的眼鏡。鼻子是黑色的,在臉的中央,兩只小耳朵是黑色的。身體胖乎乎的是橢圓形,全是白色。有四條粗短的腿,長圓形,是黑色的,尾巴短短的是黑色。
三、放錄象,講述大熊貓的生活習性
教師放錄象,提出問題:大熊貓生活在哪里?它喜歡吃什么?怎樣生活?是怎樣走路的?
小結:大熊貓住在長有竹林的高山上,喜歡吃竹葉、竹筍。它喜歡獨居,白天睡覺,晚上出來吃東西,會爬樹,走起路來搖搖擺擺的。 四、談話:大熊貓與人類的關系。
“為什么稱大熊貓為國寶?你在什么地方見過大熊貓?你喜歡大熊貓嗎?為什么?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它?”
小結:(為什么稱大熊貓為國寶參見教學資料)小朋友在動物園、電影、電視或圖書中見過大熊貓。大熊貓形體美麗,動作有趣,性情溫雅,可供大家觀賞,還可以表演精彩的節目,是我們和世界人民喜愛的動物。但它卻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危險,我們要救救大熊貓,保護大熊貓,讓它永遠生活在地球上。
活動延伸:
給大熊貓畫像(國畫);教幼兒玩《搶救大熊貓》的游戲,教育幼兒要愛護大熊貓。
活動要求與準備
一、使幼兒認識大熊貓的主要外形特征,了解大熊貓的生活習性。
二、讓幼兒知道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的珍貴動物,是國寶,應保護大熊貓。
三、培養幼兒細致的`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豐富詞匯:珍貴、竹筍。
五、準備:大熊貓玩具一個、錄像機、錄像帶。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經歷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即: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答問題;
2、認識到科技是不斷發展的,喜歡大膽想象與未來科技有關的內容;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產品、新事物。
3、學會觀察生活中的現象,理解我們身邊處處有科學,我們生活離不開科學的道理,提高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主動
教學重點及難點:
經歷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即: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答問題
教學準備:
根據學生的實際,還可準備一些其它的游戲器材。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新課
教師談話:同學們,喜歡做游戲嗎?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游戲,這個游戲需要兩個同學來完成,誰是咱們班力氣最大的?誰是咱們班力氣最小的?(同學們推選了兩名學生到講臺上做游戲。)
講解規則:老師這兒有兩個漏斗和兩個乒乓球。現在請兩位同學每人拿起一個漏斗,將漏斗口朝上,把乒乓球放在漏斗口內,用力向上吹漏斗口,誰能把氣球吹走,誰就獲勝。大家猜一猜,誰能把乒乓球吹走?
學生猜測:全班40名學生進行猜測,教師記錄猜測情況:認為力氣大的同學獲勝的有36人,認為力氣小的同學獲勝的有4人,認為都不能獲勝的有0人。
驗證猜測:結果兩位同學都沒有獲勝。全班只有一位同學猜測正確。
自由探索: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現象,提出問題,猜測原因。
繼續游戲:講解新規則:我們再請兩位同學換一種吹法,讓漏斗口朝下,大家再猜一猜,誰能把乒乓球吹走?學生猜測,教師記錄。學生演示,驗證猜測。教師引導分析現象,提出問題,猜測原因。
游戲體會:兩個游戲中的乒乓球都沒有被吹走,而同學們的兩次猜測都和游戲結果不一樣。看來,研究科學不能光憑猜測,而是先猜一猜,再動手做一做,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來。
(二)教學新課
1、我們來做小實驗。
(1)“能否站起來”實驗
熱身活動:聽老師的口令:起立、坐下、起立、坐下。
(學生反復做幾次,感到起立坐下非常容易。)
實驗要求:指一名學生端坐在講臺前的椅子上,雙腳往前放。老師把手指放在他的額頭前,不讓他的身子向前傾,試一試,這位同學能站起來嗎?
學生猜測:指2—3名學生猜測,說出猜測的理由。
分組實驗:按照實驗要求,學生充分實驗。教師在巡視指導中和進行實驗的同學交流實驗的感覺和體會。
匯報實驗結果:坐在凳子上的同學無法站起來。
分析實驗結果:學生自由猜想其中的原因。
教師小結:這個游戲含有一定的科學道理。至于究竟怎么回事,大家的猜想對不對啊?在以后的學習中我們會解決這些問題。課下,同學們也可以繼續研究,看還能發現哪些問題。
(2)“吹蠟燭”實驗
提出實驗要求:在同學們的實驗桌上有蠟燭、火柴、漏斗、瓶子、木塊,隔著這些形狀不同的物體吹蠟燭,會把蠟燭吹滅嗎?同學們先猜想一下,然后進行實驗,并想一想其中的道理。
分組實驗:小組合作進行實驗,教師巡視學生的實驗情況,指導學生控制實驗變量,進行對比實驗,并作好實驗記錄。同時啟發學生把身邊的物體作為實驗材料,逐一進行實驗。
匯報交流:指幾名學生匯報自己的發現。
討論:①為什么隔著漏斗、瓶子能吹滅蠟燭?
②為什么隔著木塊、文具盒、書本等吹不滅蠟燭?
教師引導學生從物體的形狀上尋找答案,并鼓勵學生課下找更多的實驗材料進行研究。
3、“吸飲料”實驗
提出實驗要求:我們再來做一個小實驗,在每個小組的實驗桌上,都有消了毒的燒杯和吸管(應選擇比較粗的吸管),同學們想辦法去吸到飲料,看哪一個小組想出的辦法多。
學生稍做討論,然后開始實驗。
教師巡視指導。
師:在實驗過程中你有什么發現?為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實驗中的發現,并猜猜其中的原因。
同學們剛才玩的開心嗎?你們是怎么玩的?(引導學生說出:先猜想,再動手做一做,最后得出結論)
4、教師小結:
同學們,剛才做游戲和實驗的過程就是做科學的過程。科學家在做科學的過程中有了很多發現和發明,比如:科學家根據隔瓶吹蠟燭的實驗制造了流線型的汽車、飛機、輪船等,不僅美觀,而且提高了運行速度和安全性能。
2、說一說,我們身邊哪里有科學。
1、尋找生活中的科學
教師講述:游戲中有科學,我們的生活中哪里還有科學呢?
學生舉出身邊的有科學的例子:玩具里面有科學,衣服里面有科學,動植物身體里面有科學,聲音里面有科學,交通工具里面有科學,手機里面有科學等。
教師小結:看來科學就在我們身邊,我們身邊處處有科學(板書課題),只要你是個有心人,我們身邊的科學就不難發現。
2、交流資料,感悟科學。
師:課前大家已經搜集了一些有關科技方面的資料,下面咱們來交流一下。
(學生交流帶來的資料,展示了很多高科技產品,說明這些產品里面有科學。)
師:同學們帶來的資料很好,老師也帶來一些這方面的資料。
(教師播放當前國際上、中國比較先進的科技方面的錄象資料,如:登月、克隆技術等。讓學生感悟到身邊處處有科學,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科學。)
3、自由活動:啟發學生畫一幅科幻畫或編一個科幻小故事,憧憬科學。
師:科學家們的創造令我們贊嘆不已,老師也有一些大膽的設想,大家有沒有興趣聽一聽?(老師結合當前比較熱門的話題,“生物技術——克隆技術”、“材料技術——納米材料”、“能源技術——無污染能源”、“空間技術——太空移民”對科學的未來進行暢想,展現給學生一幅美麗的科學畫卷。)
師:老師說出了自己的設想,同學們有什么大膽的設想呢?那就請同學們拿起你手中的筆畫一幅科學幻想畫或編一個科學幻想小故事,盡情地展示你的才華吧!同學們可以一個人活動,也可以小組活動;可以動手寫一寫、畫一畫、做一做,也可以說一說,想一想。
學生自由活動:有的學生畫科學幻想畫,有的編科學幻想小故事,有的在靜靜地想,有的在高聲地說;有的小組動手制作太空城,有的小組開起了科學故事會,還有的小組正討論進行一次以“暢想科學未來”為主題的手抄報展示活動。教師巡視指導,對學生的想法給予充分的肯定。
教師小結:有的同學的創作已經完成了,有的同學正在創作。老師知道大家有許多神奇的想法,我們在課下把自己的創作進行完畢,好不好?我們還要舉辦一個小型畫展或故事會讓同學們充分展示和交流。
課堂評價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老師發現小朋友們個個善于觀察、善于動腦、善于想象,不愧是一名小科學家。那你覺得同學中誰表現比較出色?為什么?你認為老師表現如何呢?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把你對自己的評價記錄在評價表上吧!
布置作業
師:一節課的時間總是這么短暫,但我們探索科學的腳步不會因為下課鈴聲響起而停止。課下,就讓我們以“身邊的科學”為主題進行一次調查活動,繼續我們探索科學的腳步吧!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
●鐵生銹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實驗獲得證據,確定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
●通過對比實驗,探究鐵生銹的原因。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確定一種物質是不是新物質需要有足夠的證據,培養證據意識。
【教學重點】能區別鐵和鐵銹的區別,能分析鐵生銹的原因。
【教學難點】通過對比實驗探究出鐵生銹的原因。
【教學準備】提供給學生一塊生銹的鐵釘,一塊不生銹的鐵釘、電路檢測器等其他生銹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新買的自行車和用了一段時間后,它們有什么明顯的不同?在生活中你還看到哪些鐵制品生銹的情況?學生匯報。
師:看樣子生活中鐵生銹的現象還是很多,那鐵生銹是一種什么變化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
二、觀察鐵銹
1.(拿出一塊生銹的鐵釘和一塊不生銹的鐵釘),這兩個都是鐵釘,你發現了它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顏色 光澤 硬度 體積
2.師:鐵生銹變成了鐵銹,這是一種化學變化嗎?我們還可以用什么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呢?學生匯報觀察的方法。
(1)利用放大鏡觀察它們的空隙;(2)用手摸摸;(3)用錘子擊打;
(4)用電路檢測器進行導電性能檢測等。
3.我們怎樣做這些對比實驗?分組研究活動。
4.匯報:通過觀察比較得出鐵和鐵銹的不同點,得出鐵生銹產生了新的物質是屬于化學變化。
三、探索鐵生銹的原因
1.在日常生活中,鐵在什么情況下容易生銹?
2.生匯報:鐵器可能放在潮濕處易生銹,在干燥處則不易;涂油漆或電鍍過的鐵器不容易生銹,而在空氣中的“裸”鐵器則易生銹。
3.由此可見鐵生銹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我們每一小組來設計驗證自己的假設吧?
4.小組設計實驗。
5.討論后學生總結:
(1)鐵器生銹是因為和空氣接觸,我們想是鐵和空氣中的氧氣發生了變化;
(2)鐵器生銹是因為水的存在,我們猜測是鐵和水發生化學反應;
(3)鐵器生銹是因為水和空氣對鐵的共同作用的結果。
6.那如何證明這些可能性是否成立?
7.學生推論:如果第一個假設正確,則在干燥條件下,鐵在空氣中就能生銹;如果第二個假設正確,則鐵在水中并和空氣隔絕就能生銹;如果第三個說法正確,則必須在既有空氣又有水分的條件下鐵才能生銹。
8.學生經過討論后,順利地分組設計了如下實驗:
(1)將潔凈的鐵釘放于干燥的試管中,用塞子塞緊;
(2)取煮沸除去空氣的水裝滿試管,放入潔凈的鐵釘,用塞子塞緊,不留一點氣泡;
(3)將潔凈的長鐵釘放入試管中,倒立于盛水的燒杯里,試管里只有少量的水和空氣,在試管外壁上標記水面的位置,并放置一段時間。
四、課外延伸
課后繼續觀察,做好記錄。
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水污染主要是人類的活動造成的。
2、污水需經過復雜的處理才能使用。
過程與方法
做污水凈化實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
增強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和責任感。
教學重點:充分認識水污染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增加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和責任感。
教學難點:做污水凈化實驗,理解污水凈化過程中各個環節的作用。
課前準備:教師收集有關水污染的圖片和資料。
學生準備簡易的過濾裝置(可樂瓶和細沙制作)、生活污水一杯(生活污水可讓孩子們選擇既有泥沙,又含有油污或洗滌劑的)、自來水一杯。
課時安排:1課時
教 學 過 程
授課時間: 年 月 日
一、圖片導入
1、出示“水污染”組圖,提問:看到這組圖片,你有什么感受或問題?
學生匯報(老師可在黑板上隨匯報板書關鍵詞,使后面的學習更有的放矢。)
2、小結:在淡水資源短缺的情況下,水污染更給人類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脅。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和探討水污染的有關問題。
二、觀察比較自來水和生活污水
1、談話:課前老師讓各組同學準備生活污水和自來水各一杯。下面,我們就一起以小組為單位,用已經掌握的觀察方法比較觀察它們有什么不同,并把你們的發現記錄下來。
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2、示圖介紹“沉淀”、“過濾”的方法,開展分組實驗:要求學生用自己課前制作的簡易過濾裝置做凈化污水的實驗。
3、提問:比較凈化前后的水,有什么區別?經過沉淀和過濾,原來的污水達到自來水的潔凈程度了嗎?
學生匯報
4、講述:淡水在自來水廠中除了沉淀和過濾之外,還要加入藥物進行滅菌處理。這樣才能符合我們使用的標準。
三、污染源的討論
1、提問:水的污染源可能來自哪兒?
要求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先獨立思考,再組內交流,最后全班匯報,一起完成教材82頁的網狀圖。
學生匯報,完成網狀圖。
2、小結:
水的污染源可能來自農業的殺蟲劑、肥料等,可能來自工業的廢水、油污等,可能來自家庭的洗滌劑、人的排泄物,也可能來自動物的尸體等。由此可見,水污染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污水最終會流向河流、湖泊,我們的日常生活污水,最終會影響整個水環境。
那么,如何讓我們每天排出的那么多臟水不給水體“添麻煩”呢?建造污水處理廠就是最主要的措施。
四、污水的處理
1、學生自行閱讀教材中的污水處理圖。
2、提問:污水處理一般要經過哪幾道程序?在每一個環節當中,污水得到了怎樣的處理?使用的是什么方法?
學生思考、匯報
3、歸納,小結:污水的處理是復雜的,一般要通過三種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學方法)獲得凈化。物理方法主要就是一種叫“格柵“的裝置分離水中的雜物和較大的顆粒,雜物有塑料袋、菜葉雜草等;生物方法是通過細菌分解水中的污物,生物方法是污水處理的核心。化學方法主要是用于消毒,通常的做法是向水中加人化學藥劑一氯,通過它來有效殺滅水中的病源微生物。
污水經過處理,一般可以無害地回歸環境,還有一些污水經過處理后,還是不能作為飲用水,只能作其他用途。因此,我們要特別加強對飲用水源的保護,飲用水是否潔凈直接影響人的身體健康。
注:如果有條件,組織學生參觀附近的污水處理廠,由技術人員為學生介紹污水的處理過程,是最理想的。
科學教案 篇9
教學目的:
①認清科學與藝術的相同之處
②理解文中例證法及其作用
③學會用研究、討論的方法就科學與藝術的關系,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等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討。
④理解“科學”“藝術”“創造力”“真理”這些標志人類文明進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間的關系。
教學重點:學會用研究、討論的方法就科學與藝術的關系,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等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討。
教學難點:理解“科學”“藝術”“創造力”“真理”這些標志人類文明進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間的關系。
第1課時
教具準備:幻燈片、幻燈投影儀、電腦
作 業:見自測
板書設計:
科學與藝術
李政道
共同基礎:人類的創造力
共同目標: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時間 教學過程
一、導向:
1、導語:
運用多媒體播放或解釋李可染的水墨畫“曉陽輻射新學光”和“超弦生萬象”。
2、揭示目標:
①認清科學與藝術的相同之處,理解文中例證法及其作用
②學會用研究、討論的方法就科學與藝術的關系,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等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討。
③理解“科學”“藝術”“創造力”“真理”這些標志人類文明進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間的關系。
二、自學:
1、自讀課文后,把文中不認識的字寫在黑板的左邊,認識的同學就把拼音注上去。
闡(chǎn) 嬋(chán) 奠(diàn) 輻(fú)
2、積累下列詞語:
①潛意識②嬋娟③共鳴④依賴⑤奠定⑥鑒賞⑦意境⑧跨越⑨狹義⑩廣泛
2、作者作品及相關知識簡介: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7)、愛因斯坦科學獎(1957)、法國國立學院布德埃獎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萊獎章(1979)、意大利共和國最高騎士勛章(1986)、埃.馬諾瑞那愛瑞奇科學和平獎(1994)等。
背景資料:20xx上海科學與藝術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學與藝術》的演講。他旁征博引,從李白的《把酒向月》、蘇軾的《水調歌頭》,到邁克爾遜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試驗,普朗克1900年發現的黑體輻射公式;從科學與藝術對稱和不對稱的表現方式到歐幾里德和非歐空間、超弦理論等方面,對科學和藝術的關系作了精彩的闡述。
3、感知內容:
①逐字逐句地讀懂課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話,通過理解,在頭腦里形成具體的事物。
②議論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
議論文包含論點、論據、論證三個要素。
論點就是文章所要議論、闡述的觀點,是作者要表達的看法和主張。閱讀議論文,首要的就是尋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論點。
本文的論點是: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③為什么說“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科學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創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種藝術品更是人的創造力的體現,沒有人的創造力就談不上科學和藝術。
④再次速讀課文,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文章的結構。
第一部分(1)開門見山,提出論點。
第二部分(2-10)具體論證論點。
第三部分(11-12)綜合論述科學與藝術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異同。
三、討論:
小組合作探究
過程:學生先獨立選擇探究品味點,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組內探究、討論、交流。
1、科學與藝術有哪些相同點?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2、文章列舉李白的《把酒問月》和蘇軾的《水調歌頭》,是為了說明什么?是為了說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寫同一題材——詠月,雖然有相似和不同,卻同樣感動著不同時代的人們。這就是藝術珍品的“真理的普遍性”。
四、質疑:
再讀課文,自由設置疑問,師生共同探究,合作解決。
五、自測:
1、(1)簡要說說科學與藝術在哪些方面本質是一致的?
2、(2)細讀下面的句子,并結合實例談談你的理解。
①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范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秀。
②定律的闡述越簡單、應用越廣泛,科學就越深刻。
六、自結:
學習本課時你有什么收獲?
略
科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植物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有些變化比較明顯,有些變化不太明顯。
植物變化表現在各個方面,主要表現在發芽、生長、開花、結果等方面。
植物變化是生命體特征之一。
過程與方法:
能用測量方法比較葉大小,能用數據記錄植物變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夠關注周圍植物變化,堅持記錄完成一棵植物變化記錄表。
【教學重點】觀察記錄描述植物變化。
【教學難點】堅持記錄完成一棵植物變化記錄表。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把尺子,4張不同大小葉片,記錄表。
教師準備:一些樹木四季變化圖片,帶花苞菊花,狗尾草。
【教學過程】
一、怎樣觀察植物變化
我們知道,春暖花開季節,許多植物很快地進入生長期,發芽、長大、開花結果。秋天里,從開學到現在,好幾個星期過去了,校園里植物發生了什么變化?(可結合第2課課外作業及學生精彩發現激發學生探究欲。)
討論:我們可以觀察植物哪些變化?我們怎樣觀察?
首先得測量樹干是否變粗了,我們得在樹干同一高度連續測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級孩子尚未接觸過平均值數學解法);過一個階段再同樣測量進行記錄。能不能看出樹干變化呢?
數數每天有多少落葉。菊花花苞長得怎么樣了?
狗尾草會枯死嗎?樟樹果實又是怎樣變化呢?
二、觀察葉生長變化
可以測量一條樹枝上最大葉子、最小葉子和中間大小葉子長度或寬度,并做好記錄,看一個階段后它們分別有什么變化?還可以觀察樹葉其他變化。
從一棵樹樹葉大小不同、軟硬不同中,我們知道了什么?
從一片樹葉顏色變化過程中,我們又知道了什么?
三、實地觀察記錄植物莖、葉
1、活動:根據討論結果,我們分小組按計劃到校園內進行觀察,記錄下第一手資料。(活動時間約15分鐘)
2、交流:匯報我們觀察數據,思考這些數據能說明什么問題?
落葉數量說明什么問題?一條樹枝上有大小不同樹葉,說明什么問題?如果以后測量得到數據變化很大,說明什么?如果變化不大,又怎樣理解?
四、記錄一種植物變化情況
我們還可以同時觀察田野、路邊和家里植物發生了什么變化?
就這樣一直觀察你所選擇那棵樹或草,觀察它們在秋冬季變化,一個月觀察一次,把觀察結果記錄在表中,你能做到嗎?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 講科學用科學教案09-26
科學教案:蝸牛09-11
春天科學教案03-09
走進科學教案12-08
關于科學教案07-24
關于科學教案07-27
《氣球》科學教案08-27
科學教案范文04-06
科學教案《賽車》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