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范文匯編7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不同的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氣體也容易溶解于水。
過程與方法:研究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進行氣體溶解于水的實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溶解實驗中認識到細致地觀察、比較的重要性。意識到溶解在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和重要性。
【教學重點】了解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學難點】研究氣體在水中的溶解。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裝30毫升水的燒杯2、筷子1、小勺2、食鹽20克、蘇打20克、汽水1、開瓶器1、注射器1。
【教學過程】
1、研究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學生觀察:打開桌上的紙包,說說知道里面是什么嗎?
2.教師提問:給20克的食鹽和20克的小蘇打同時放在同樣多的水中做溶解實驗,猜一猜,食鹽和小蘇打誰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強?
3.引導實驗設計:怎樣進行這個對比實驗比較公平?
4.組織學生實驗:提醒學生做好實驗記錄。
5.匯報交流:
2、觀察氣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師出示汽水一瓶,搖一搖請學生觀察液體中出現的氣泡。
2.教師解釋:我們在搖瓶子時從液體里逸出的氣泡這就是溶解在飲料中的氣體。知道是些什么氣體嗎?
3.學生實驗:觀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紹操作步驟: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體,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觀察注射器里的氣體和液體的變化。
5.提問:怎樣解釋注射器里氣體和液體的變化?
6.整理本節課的認識記錄到科學筆記本上。
拓展:怎樣觀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氣?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對水的滲透能力,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過程與方法:
1.用觀察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材料循環使用,節約資源的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用觀察的方法比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學難點】通過比較發現吸水性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教學準備】
學生(每小組):
1.大小、厚度盡量相同的紙片、塑料片、鐵片、木片(紋理較疏松的)各一片;稀釋的紅墨水、滴管。
2.放大鏡、餐巾紙、鉛畫紙。
3.浸泡好的廢報紙、筷子、棉布
老師:古代造紙的錄像。
【教學過程】
一、導課
小游戲:各取所需
具體規則:教師出示木頭、紙、鐵、塑料,讓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材料,并簡單說明理由。具體情境設置舉例:做一個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
導語:剛才同學們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了不同的材料,我們認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我們把材料對水的滲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這節課,讓我們來研究材料的吸水x##b。
二、誰更容易吸水
1.出示大小、厚度盡量相同的紙片、塑料片、鐵片、木片(紋理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誰更容易吸水,為什么這樣想?把猜測結果記錄在實驗記錄單上。
2.怎么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呢?出示稀釋的紅墨水、滴管,我們請這兩位朋友來幫忙,你們打算怎么做?(學生小組設計實驗,只要求簡單設想)
3。教師補充觀察、實驗要點:
①.實驗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盡量保持相同。
②.從側面觀察水滴的變化,既要觀察水滴的變化,也要關注材料遇水部分的變化。
③.注意記錄,可以用圖畫和語言相結合,來描述觀察到的觀察。
④.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把四種材料按吸水性從強到弱排序。快的小組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關?
4.學生分組實驗后匯報。
可預期的發現:
①.紙的吸水能力最強、木頭次之、塑料和鐵最弱。
②.紙和木頭都能把水吸到內部,它們的表面比較粗糙,可能中間有空隙。
三、紙的觀察
1.提供放大鏡、餐巾紙、鉛畫紙。
導語:紙的吸水性最強,有些同學猜想紙的中間可能有空隙,是不是這樣呢?讓我們更仔細地來觀察兩種紙吧。
2。我們可能用什么方法進行更深入的觀察呢?進行觀察方法的指導(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鏡看、放到水里泡一泡……)教師應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的順序。
3。小組觀察后全班交流。學生可能會說出許多紙的特點,均應給予肯定,要注意將學生的關注點引向紙的纖維和結構上去。
4。我們在鉛畫紙和餐巾紙里都發現了纖維,紙的纖維是怎么樣的呢?我們可以把紙放入水中,輕輕攪拌一下,進行觀察。(學生觀察懸浮在水中的紙纖維)
四、介紹造紙術
導語: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紙是由許多纖維組成的。但不知道同學們了解過沒有,世界上第一張紙正是由我們中國人造出來的呢!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我們來看一看古人是怎樣造紙的,想想跟我們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關的地方。
播放古代造紙的錄像。
說說古人造紙與我們的研究所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纖維)
五、我們來造一張紙
1.有沒有興趣用短纖維來造一張紙呢?出示造紙方法。
2.出示浸泡好的廢報紙。學生動手造一張紙。
3.觀察:我們造的紙是怎么樣的?與我們使用的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相同:都由纖維組成,里面都有空隙。
不同:厚薄、疏密、紙纖維疊加的方式等。
4。我們能造一張厚薄均勻一些的紙嗎?紙也有不同的種類,它們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六、課堂小結:
1。通過對紙的研究,我們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與什么有關了嗎?
2。用過的紙還能再利用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用過的紙?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會搜集和整理資料,能預測結果并進行驗證,識記相關知識點。
2、會動手制作、改進并演奏簡單樂器。
3、知道有關聲音的基礎知識。
4、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準備:錄音機(二胡、笛子、軍號等交響樂合奏)、橡皮筋、自制樂器。
教學方法:啟發式的教學
學習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重點:知道有關聲音的基礎知識。
教學難點:會動手制作、改進并演奏簡單樂器。
教學班級:602班
教學課時:45×1
教學流程:
一、揭示主題。
先讓學生讀相關課文,講述聲音的產生,識記相關內容。
1、識記后播放三種樂器的錄音,意在利用錄音機再現優美的合奏聲音和旋律,幫助學生感知樂器的類型及其不同的音效,激發學習興趣,揭示“大家動手做樂器”的單元教學主題。
2、把自己喜歡的樂器說出來,我們也用自制的樂器來辦個音樂會,好不好?
教師板書課題。
二、確定目標。
1、師生交流。
你都知道哪些樂器呢?
學生說一說,教師引導學生給這些樂器分類。(弦樂器、管樂器、打擊樂器)
2、拓展視野。
教師此時向他們提供一些自制樂器的品種,供他們參考、選用,從而確定制作目標。同學們可以模仿已有的樂器,也可以自己發明一種樂器。
教師展示學生的自制樂器。(展示:音樂罐、吉他、土琵琶、柳笛等。)
3、確定目標。
同學們中間有會演奏樂器的嗎?
本單元,我們將自制一種簡單的樂器,并用它來演奏一首樂曲。請大家討論,準備做哪一種樂器呢?
小組討論,將確定的樂器名稱寫在“科學資料本”上。
請各組匯報自己的樂器名稱。
三、可行性分析
1、制作樂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具備很多條件,否則,是不會成功的。想一想,我們到底需要哪些條件?寫在“科學資料本”上。
小組討論后認為,制作“可樂音樂罐”這件樂器,需要這些條件(教師幫助歸類、板書):
①樣版:別人做過這種樂器沒有?我們可以參考的品種有哪些?
②工具和材料:鋁易拉罐、吸管、直尺、小刀、剪刀、膠布
③知識: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怎樣調整聲音的大小和高低?
④技術:會在易拉罐上挖孔;做柳笛挖孔等等。
還有一個方面,也決定了制作的成功與失敗——小組怎樣合作才能成功?
想一想,制作自己的樂器,我們已經具備了哪些條件?需要解決的困難有哪些?
如果有些困難是無法解決的,那恐怕得重新確定制作目標了。預測一下,制作過程中存在著不可解決的困難嗎?
四、制訂計劃
1.畫小組路線圖:師:在動手制作之前,我們要做哪些事?請用“路線圖”的形式把小組的工作步驟畫出來。 例如:“可樂音樂罐”制作小組怎樣行動。
2.繪制樂器結構圖:
請同學們將準備制作的樂器畫出結構圖,要在圖上標明所需要工具、材料及數量。(教師在黑板上呈現一幅樂器結構的樣版圖)(學生合作繪畫,教師巡回指導)
下一節課我們首先解決同學們普遍存在的知識上的疑惑,希望大家課后也搜集這方面的資料。
3.識記:管弦樂器的`分類:弦樂器、管樂器、打擊樂器
4.作業處理:p20 第一、二兩大題
五、板書設計:
1.黑板中間上面板書課題。
2.左邊板書管弦樂器的分類。
3.右邊板書識記的內容。
4.空隙間為副板。
科學教案 篇4
教案目的:
1、感知各種甜食的分類,初步學習分類。
2、激發樂于助人的情感,培養幼兒與同伴的合作能力。
3、體驗與同伴共同品嘗的樂趣。
教案準備:
1、各種甜食
2、創設“甜甜美食屋”
3、教師自制分類標志
4、輕松活潑的音樂
教案流程:
1、到“甜甜美食屋”做客,激發幼兒興趣
師:今天我們要到維尼的“甜甜美食屋”去做客。走,我們出發吧!
2、通過情景表演,激發幼兒幫助別人的情感。
場景:甜食凌亂的堆在地上。
3、整理“甜甜美食屋”,體驗與同伴合作的快樂心情。
4、引導幼兒自由探索分類,教師巡回指導。
5、教師總結分類標準,幼兒再次分類。
6、共同品嘗甜食,交流品嘗的感覺。
在共同品嘗甜食時教師引導幼兒知道好吃的東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甜食不能多吃。做一個懂禮貌的好孩子。
延伸:
帶領幼兒回教室后漱口,養成良好習慣。
科學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植物的花由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組成,組織學生觀察、比較植物花的異同,了解植物的花可以分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兩類。
2.培養學生認真觀察、仔細比較的能力、表達能力和質疑問難的能力。
3.本課探究所具備的知識能力基礎放大鏡的使用 鑷子的使用
二、實驗器材
植物的花朵、放大鏡、鑷子、解剖盤
案例背景分析:
本課的活動準備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觀察、采集活動。學生課前到花園中去觀察各種各樣的花,感受花的種類的紛繁多樣。同時,搜集凋謝的各種花朵到課堂研究。二是準備課堂探究器材。引導學生根據實際情況,準備觀察工具:鑷子、放大鏡、刀片等。為了課堂上學生探究活動順利進行,以及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我準備了一些有關花的圖文,視頻資料。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1. 談話導入新課
師:花是一株植物最美麗的部分,它是植物發育成熟的標志。你知道關于花的哪些知識?
生舉手發言,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可真多! 我們今天就來研究植物的花。(板書課題:植物的花。)
(二)、探究活動
1.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提出問題:
提問:同學們,請看,今天我們的教室里多了什么呀?
(有很多花)
談話: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了解有關花的一些知識。你想了解哪些關于花的知識呢?
(學生自由提出問題)
這些花的構造一樣嗎?
生猜想。
2.初步研究花的主要組成部分:
(1)今天我們首先來研究花的組成部分。
出示:活動一:花由哪幾部分組成的?
(2)a、解剖要求:解剖時要按由外到里的順序撕下各部分,解剖操作中要細心,不要損傷了被解剖部分,要把撕下的各部分分行、分類擺好、擺齊。并且填好表格。
b、鑷子的使用方法:用大姆指和食指控制鑷子的松緊,要夾住被撕部分的基部而不是上部。 注意安全,不要被鑷子夾著手。
c、花萼——由許多萼片組成,花開放前保護花的內部結構。
花冠——花開放以后靠美麗的顏色招引昆蟲傳粉,許多片花瓣組成花冠,花萼和花冠合稱 花被。
雄蕊——由花藥(里面有花粉)和花絲(支持著花藥)組成。
雌蕊——由柱頭、花柱和子房組成。
小組動手解剖。(師巡視,并參與到學生的解剖活動中,適時進行指導。)
匯報成果。師將各組的研究結果投影出來,同時加以補充說明。
(3)出示:活動二 根據花的構造給花分類。
師:自然界中花的結構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給這些花來分類,你們認為怎么分好。<小組討論>
師:老師這里有一種最科學最簡單的分類方法(出示)
一株花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組成的花叫做完全花。 缺少其中一部分,兩部分或三部分的花,叫做不完全花。
師:下面請同學們分辨一下,哪些是完全花,哪些是不完全花。(出示)
請同學們自己動手做一下。
師補充說明:在不完全花中,只有雄蕊的花叫雌花;只有雄蕊的花叫雄花。
很高興同學們掌握了花的構造,并能輕松就分辨出不同種類的花。
4.進一步研究有關于花的知識:
(1)通過剛才的交流,我們對花的組成部分有了一定的了解,請同學們完成研究報告。(學生填寫完成研究報告)
(三)、拓展活動
看起來大家都很喜歡花,花是美麗的,可以美化我們的生活環境,調節人們的心情。你打算怎樣贊美花呢?
學生討論匯報。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贊美花吧。
四、總結:
今天時間有限,我們可以在下次的活動中來交流我們知道的一些其他的有關于花的知識。好嗎?
科學教案 篇6
設計思路:
《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現實生活中轉動的現象隨處可見,如陀螺的轉動、風車的轉動、樂園中的旋轉木馬……這些現象在成人看來是再正常不過了,然而卻深深吸引著我們的孩子,轉動的奧秘讓孩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探索欲望。因此,我選擇了《快樂轉轉轉》這一科學探索活動,讓幼兒通過操作、感知去發現探索轉動,體驗轉動的樂趣,學習掌握觀察、操作、記錄等科學方法,并獲取有關轉動的科學經驗,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其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活動目標:
1、在操作、探索活動中積累有關轉動的經驗,激發幼兒對轉動現象的興趣和探索欲望。
2、嘗試使用多種方式使物體轉動起來,體驗轉動的樂趣。
3、積極參與探索活動,愿意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
(1)師幼共同收集各種可轉動的玩具用具,如不同樣式的陀螺、傘、輪子、石磨、風車、竹蜻蜓等。
(2)繩子、筷子、小碗、牙簽、橡皮泥、雪花片、木片、蓋子、紙板、牛奶罐等。
(3)記錄表、水彩筆、輕快的音樂。
(4)錄有各種轉動物品的錄象。
2、知識準備:活動前讓幼兒觀察記錄會轉動的東西并展示在交流區。
活動過程:
一、幼兒操作探索,發現轉動的各種有趣現象。
1、幼兒自由操作可轉動的物品,觀察感知轉動時的有趣現象。
師:今天,老師要請小朋友玩許多好玩的東西, 玩時要注意觀察,你玩什么東西,發現什么有趣的現象。
幼兒操作探索,師觀察并與幼兒交流。
2、交流與分享。鼓勵幼兒將自己的發現大膽告訴小朋友。
師:你玩什么東西?你是怎么玩的?發現了什么有趣的現象?
幼:我玩呼拉圈,我把呼拉圈套在腰上,扭扭腰,呼拉圈就轉呀轉,我還把它放在手上轉呀轉。
我坐在轉椅上,轉椅轉呀轉,我也轉呀轉。
我玩雨傘,我把雨傘打開,還讓它轉呀轉,雨傘轉起來很漂亮……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硬度較大的材料能在硬度較小的材料表面留下劃痕。
2、認識金屬堅硬、有光澤、能導電、易傳熱、有延展性的特征,將特征與用途相聯系。 過程與方法:
1.用簡單測量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索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材料循環利用、節約資源的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比較材料軟硬的方法。
【教學難點】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金屬的特征。 【教學過程】 一、 激趣導入
出示一個密封盒子(盒子里有:泡沫和海綿),請一位同學從盒子里拿出海綿。 師:你是怎么判斷的?請你再次展示你的判斷方法。(板書:捏) 師:用捏的方法可判斷泡沫的硬度大于海綿的硬度(泡沫>海綿)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物體的軟硬(板書課題:哪種材料硬) 二、 探究活動 比較硬度: 1、提出問題
①出示木條、卡紙、鐵片、塑料,并提出問題:你還能用捏的方法比較出它們的軟硬嗎? ②試一試。
③學生回答師提出的問題。
④否定捏的方法,繼續提出問題:那你有什么別的辦法判斷這些物品的軟硬? ⑤小組討論用什么方法可判斷這些物品的軟硬。
⑥生匯報、師評判方法科學或正確與否,導出“刻劃法”(畫痕) 2、猜一猜
師:按硬到軟的順序排一排, 這四種材料的軟硬。 3、實驗驗證 ①介紹刻劃法。 ②解讀表格及填表方法。
③示范操作,同時出示實驗注意事項:
⑴依次選擇其中一種材料,分別去刻劃另三種材料的平
面處。 ⑵用力適度,并盡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劃時用力大小相同。
⑶能劃出刻痕的,在記錄表格內打“√”,不能劃出刻痕的,在記錄表格內打“×”。 ⑷要求每個人都操作一次,但用同一種材料刻劃時不能換人,防止用力大小不同。并且注意不要劃傷手指。
⑸根據我們觀察到的結果,將木頭、紙、金屬和塑料按硬度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填寫在記錄表上,并把材料整理到材料盤中。
4、學生實驗
5、交流匯報(匯報方法,展示記錄表,得出結論)。 6、師生一起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
結論:硬度較大的材料能在硬度較小材料的表面留下劃痕(教育學生不在課桌刻劃)。 三、認識金屬
1、由上面的實驗得出:金屬堅硬
師:鐵是一種常見的金屬,一般金屬都很堅硬。你知道金屬有哪些用途?
1、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及教師的演示用氣泡圖表示金屬的其它特性(有光澤、易傳熱、
能導電、有延展性)
師:金屬的性質不僅僅是這些,我們在以后的學習中會繼續來研究金屬的有關知識。 四、 拓展與延伸
師:金屬在生活中運用的很廣泛。包括我們喝的飲料罐,易拉罐也是由一種金屬——鋁加工而成的。你知道易拉罐是怎樣由鋁變成現在這個模樣的?讓我們看看飲料罐的故事。
師:小小飲料罐經過了很多加工步驟才變成一個飲料罐,可是只需要一秒鐘的時間就被人扔了。你有什么感想,你覺得應該怎么處理它。
總結,我們身邊還有很多值得我們變廢為寶的材料,希望大家做個有心人,這樣既能美化生活,又能節能,為環保出一份力。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 講科學用科學教案09-26
科學教案:蝸牛09-11
走進科學教案12-08
《氣球》科學教案08-27
《種子》科學教案09-30
身邊的科學教案07-13
有關科學教案06-12
關于科學教案07-24
關于科學教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