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科學教案錦集六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教案 篇1
單元教材解讀
本單元包括五課,分別是"認識水"、"有趣的浮沉現象"、"改變浮和沉"、"水面的秘密"、"水往高處走",青島版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二)。
本單元是在第二單元"我們怎么知道"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了解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本單元是小學階段對水進行探究的第一單元。學生對水有一種天生的親近感,對水有徐徐哦親身的體驗,這些經驗會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本單元的探究活動。練習后邊的內容,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會不斷深化,解決問題的途徑會更多,關于水的知識性內容會更全面,因此本單元有關科學方面探究方法的滲透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在學習了科學的探究方法、獲得有關水的基礎知識之后,便于進一步研究有關水的相關知識,將探究活動持續下去,學會長期談及活動的方法,培養長期進行科學探究的習慣。
本單元課與課之間也有緊密聯系。"認識水"一課,是探究水的起始課,通過研究水的基本性質,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利用感官認識食物的重要性,并合理運用感官觀察水,讓學生認識水的特點;"有趣的浮沉現象"和"改變浮與沉"兩課通過觀察實驗探究,認識水的浮力以及改變浮沉的方法,從而認識到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水面的秘密》和《水往高處走》
兩課是由生活現象入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通過實驗解決問題,使學生通過動手做,認識到水的表面張力和水的毛細現象的特點,并學會用掌握的只是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的現象。
教學資源分析
一、充分利用我們周圍水的分布狀況,認識水的分布廣、用處多。
二、利用現有的教學儀器和教學設施,進行課堂試驗,通過實驗、觀察、分析,學習掌握什么是水的浮力,流水產生力量。
三、學生利用自備材料進行制作蠟花、潛艇模型、小水輪等,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單元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指導學生探究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和水的基本性質;進一步探究感官的作用,并合理運用感官對水進行觀察。
2、知道物體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
3、認識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的描述水的浮力;
4、理解水的浮力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
5、知道改變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6、了解水的表面張力現象。
7、了解水的毛細現象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能力目標
本單元著重對學生進行觀察實驗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方案、動手操作、交流匯報、獲得結論"這樣一個比較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引導學生意識到觀察實驗是一種基本的科學探究方法,初步掌握科學實驗的基本方法和過程。能夠根據自己觀察到的現象提出猜想和假設。能夠采用簡單的儀器進行定量的觀察、實驗,采集數據并做簡單的記錄;會通過觀察、實驗驗證假設是否正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愿意合作與交流。
2、通過實驗探究,體驗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
3、由于浮力與人們生活的關系認識到可以運用學到的知識改善自己和周圍人們的生活。
4、體驗到科學探究成功的快樂;體會到科學知識與我們生活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探究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和水的基本性質。
2、認識沉到水底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浮沉,使浮在水面的物體沉下去,使沉在水底的物體浮上來。
3、知道改變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4、了解水的表面張力現象
5、了解水的毛細現象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6、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具備觀察實驗能力。掌握科學實驗的基本方法和過程。
難點:
1、實驗發現,在水中不論下沉還是上浮的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教案《青島版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二)》。
2、水流產生力量的大小與水的流量、流速等因素有關。
單元課時安排
10、《認識水》1課時
11、《有趣的浮沉現象》2課時
12、《改變水的浮沉》2課時
13、《水面的秘密》2課時
14、《水往高處走》1課時
單元復習測評2課時
10認識水
教學目標:
1、會用自己的感官(眼、耳、鼻、舌、手等)和簡單的器材來觀察水。
2、通過觀察、對比等方法認識水是什么樣的,有什么特性。
3、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液體,并能判斷什么樣的物質是液體。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水的性質,能夠在多種液體中快速鑒別水。
2、能判斷什么樣的物質是液體。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觀察、研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留心觀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樂于合作與交流,樂于探究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認識水是什么樣的,有什么特性,并在認識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比較能力、綜合分析能力。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理解水是會流動的,沒有固定形狀的,進一步認識水是怎樣的液體。
教學準備:
1、在講臺桌上用透明塑料杯各裝著一杯醋、自來水、牛奶、醬油、雪碧、酒、油;
2、各組一杯海水、自來水、礦泉水、魚塘水、筷子。
教學過程:
一、找"水"。
1、教師指著講臺桌上的7杯液體(焦急狀地):糟了,剛才老師在倒水的時候忘了給不同的杯子做上記號,現在不知哪杯是水,同學們快想想辦法幫老師把當中的一杯水找出來吧!(學生一聽是要幫老師找"水",都非常的樂意,積極性很大。)
2、你們打算用什么方法來找"水"?各小組討論分辨的辦法。
3、學生分組討論分辨方法。
4、小組代表上臺辨別哪一杯是水。師追問學生:你是怎么找出來的,為什么這樣想?
5、肯定、鼓勵學生能根據平時的經驗進行分析、辨別出了這一杯自來水。這樣的方法對于我們的研究、學習活動非常有用。
二、觀察"水"。
1、剛才同學們幫老師找出了這杯水,想不想用更多的方法辨別水?
2、那么只有正確認識了水的特征,才能想出更多的好方法來。接下來,我們該做什么呢?
3、借助桌子上的這些材料你們想用什么方法研究水的特點呢?
4、在不明白某種物質是否安全、衛生的情況下,能不能隨便就去嘗呢?
5、學生分組自由觀察研究,教師巡視。
三、描述"水"。
1、通過剛才的觀察,你們都發現了什么?
2、各小組匯報,不重復匯報相同的發現。
3、你們能否對水的特點歸納一下呢?
4、在日常生活中你們還見過哪些物體像水這樣攪起來有泡泡,還有旋渦,又沒有固定形狀的?
5、學生舉例。
6、你們知道剛才所說的這些都是什么樣的物體嗎?
7、今天,老師還帶來了海水、魚塘里的水、礦泉水、想了解它們嗎?
8、老師會分給各組一份這樣的一些水,希望每組都能像剛才那樣仔細地去觀察這三種水,比較一下,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這里,老師還要提醒大家注意一點,就是有些水大家并不太熟悉,能不能直接去嘗它們的味道?
9、各組派一名學生領材料。并分組自由觀察研究。教師巡視。
10、學生匯報新發現。
11、剛才大家發現了這三種水各自不同的特點,那么它們和自來水相比,有相同的地方嗎?
四、總結拓展,暢談感想。
1、通過剛才的觀察研究,你們有什么收獲嗎?還想研究什么?
2、那你們知道為什么今天我們能有這么多的發現嗎?
3、提出希望今后大家都能保持這種良好的科學探究的習慣。
板書設計:
10、認識水
像水這樣能流動的物體叫液體
水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液體
教學反思:
11有趣浮沉現象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方面:初步學會運用實驗的方法解決問題;能夠根據自己觀察到的浮沉現象提出猜想和假設;能通過觀察、實驗驗證假設是否正確。
科學知識方面:認識水有浮力并知道所有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體驗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養成細致觀察、合作與交流的習慣。
教學具準備:
教具:水槽、乒乓球、石頭、測力計。
分組實驗材料:木塊、玻璃球、圖釘、橡皮筋、橡皮泥、飲料瓶、水槽、氣球、測力計、鉤碼等。
多媒體課件:湖泊情景圖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師:故事:在森林里,一只饑餓的狼正在追趕一只小兔子,它們跑啊跑,終于來到一條小河邊,走投無路的小兔子靈機一動,抓起旁邊的一塊大木頭跳進河里,慢慢地游向河對岸。狼也緊追不舍,來到河邊,看見河里的小兔子,便大聲喊道:"別以為抱著個東西就能游過去!"于是,它抱起一塊大石頭跳進河里,大家猜結果怎么樣?
引入《有趣的浮沉現象》(板書課題)
二、合作探究
1、再現浮沉現象
通過情景圖,再現生活中的浮沉現象,目的是以情景圖為載體發現現象,以現象為依據提出猜想,以猜想為導向進入浮沉現象的探究過程。
2、探究浮沉現象
在本環節教學中,師生準備了充分的材料,放入水中會怎樣。在猜想的過程中,學生憑借已有的生活經驗猜想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由于不同的生活經驗會做出不同的猜想結果,產生分歧,促使學生將探究活動深入下去,通過實驗進行驗證,這樣學生經歷了從問題、假設、驗證到結論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完成了沉浮現象的初步認識。(課件展示)學生匯報結果,
3、探究水的浮力
⑴根據實驗結果,生成新的問題:
教師引導:實驗中發現的現象就是有趣的浮沉現象。為什么木塊、乒乓球、飲料瓶等物體可以浮在水面,而橡皮泥、尺子、雞蛋這些物體就沉在水底呢?
猜想,(因為它們輕。可能因為是空心的吧?木塊是不是空心的呀!)
⑵驗證猜想,深化理解。
學生分組做實驗、交流感受。
通過實驗我們得到了一致的結論:水中有一種力量在托著水面上的物體,所以它們能浮在水面上。板書:浮力
4、研究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有沒有受到浮力呢?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認識一些常見工具,培養初步的自我保護意識。
2、通過目測區分物體間明顯的大小差異,嘗試使用一些工具改變各種食物的大小,并愿意表達操作過程。
活動準備:
1、各種食物:黃瓜、方肉、豆腐干、青菜、胡蘿、蘋果、茄子、大蒜、切成兩半的西瓜等。
2、各種工具:湯匙、剪刀、小刀。
活動過程:
1、認識各種食物。
師:你們知道它們的名稱嗎?孩子們認識大部分的食物,他們爭先恐后地說出名稱。說到大蒜時,有一個孩子說:“這是饅頭。”于是,教師就引導幼兒剝一剝,聞一聞,嘗一嘗,喚起幼兒的生活經驗,得出“這是我們吃過的大蒜”的結論。
2、預測“大變小”的可能性。
師:我們能把這些食物裝進瓶子里去嗎?
引導幼兒大膽地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如有的幼兒不會表達,只是一個勁兒地點頭,教師就有意識地引導他用語言表述;有的幼兒已能清楚地說出“能”或“不能”,教師就進一步引導他說說“為什么”;個別幼兒在教師的幫助下能說出:“瓶子太小,東西太大。”
師:怎樣才能把東西放進去呢?
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反應適當地運用一些動作提示,以引導幼兒嘗試運用工具。當幼兒看到教師將食物剪小時,興奮地拍起手來:“變小了!變小了!”
3、進行“大變小”的實驗。
幼兒嘗試運用各種工具使食物變小,并把食物放進瓶里。教師巡回指導,引導幼兒邊操作邊表達實驗過程,并幫助幼兒記錄。剪刀可以剪菜葉,但剪不動菜梗,于是忙忙又去拿刀。文文一直用刀切胡蘿卜。京海用勺予舀西瓜。星星嘗試用刀切蘋果,不小心切到了手,破了一點皮。星星說:“我很勇敢的,不哭!”教師邊觀察幼兒操作,邊用瑯瑯上口的語言表達操作過程。
如:“變變小,放進去。”由于小年齡幼兒常常用語言指導動作,所以他們會邊操作,邊和教師一起重復,這有利于培養幼兒的表達能力,理解“大” “小”的概念。看到有的幼兒用剪刀將菜葉剪小,教師便有意識地提問:“你用什么把什么變小了,有的幼兒在工具選擇上存在問題,如他們用剪刀剪土豆,用湯匙切菜,教師便引導幼兒嘗試使用其他工具,看看用什么比較容易“變”。有個別幼兒自始至終使用一種工具,教師便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大膽試用其他工具。在操作過程中,教師十分注意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如用完的工具要求幼兒放回原處,要幼兒用抹布擦手等,并及時對他們進行安全教育。
4、師幼共同探討。
①討論問題一:你是怎么把食物放進瓶里的?
有的幼兒說:“我把它變小了。”教師便進一步提問:“你是怎么把它變小的呢?”引導幼兒回憶操作過程,幫助幼兒說出工具名稱,較清楚地表達過程,教師以繪畫的形式為幼兒記錄。
②討論問題二:刀是什么樣子的?刀是孩子們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少,也是有一定危險性的工具。當教師和幼兒一起回憶刀是什么樣子時,一些孩子說出“刀是很快的”,有兩個幼兒用手指著刀最鋒利的地方,表現出“很可怕”的樣子。
教師通過繪畫(如圖),強調刀有“很鋒利的一面”,提醒幼兒要用刀的這一面來切東西,但不能去碰。同時,引導孩子們觀察幼兒園里用的刀和家里用的刀有什么不同,并告訴孩子教師提供的刀是安全的,而家里切萊的刀有危險,不能玩。教師還準備了一份告家長書,及時將活動信息告知家長,以便家長為幼兒提供安全的.工具,配合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點評/運用工具,模仿成人的動作,是兩歲半幼兒非常熱衷的活動。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做中學”的理念設計了這一活動,并在活動中體現了教育目標。值得稱贊的是教師十分耐心地幫助幼兒運用他們能理解的圖畫形式做記錄,這為幼兒將來自己記錄作了很好的鋪墊。教師還有意識地在活動過程中貫穿安全教育、家園合作理念,以確保幼兒在一個安全、健康的環境中獲得發展。
科學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蹺蹺板》一課是青島版科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常見的力》的第三課。“游戲”是孩子們童年生活的一部分,而“蹺蹺板”這一活動更是孩子們樂于參與的。教材從引導學生回顧玩蹺蹺板時的發現入手,引領學生提出問題,進而利用杠桿尺“想辦法找平衡”。使學生在動手中尋找杠桿平衡的規律。
探究怎樣才能讓天平和杠桿保持平衡;
教學目標:
1、能用觀察、體驗和已有知識經驗對杠桿尺平衡作出假設性解釋;能通過觀察、實驗等方式認識杠桿尺平衡規律。
2、學會在游戲中合作交流,善于提出和發現問題;關心人們運用杠桿原理的技術成果,樂于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
3、知道杠桿平衡的條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構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現象。
教學準備:
1、杠桿尺、鉤碼、蠟燭、火柴等。
2、有關平衡現象的圖片、制作簡易天平的材料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1、觀看資料-玩蹺蹺板
師:看過這段資料后,你們有什么發現嗎?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嗎?
2、學生交流匯報。
3、師: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蹺蹺板平衡的秘密。(板書:蹺蹺板)
(二)制定計劃,實驗探究
1、師:請看,這是一個特殊的蹺蹺板,它叫杠桿尺,這是底座、豎桿、平衡尺,仔細觀察杠桿尺,大家有什么發現?從中間往左數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 格,從中間往右數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左邊第一格和右邊第一格到中間的距離是一樣的,那么左邊第4格和右邊第4格到中間的距離也是一樣 。這是鉤碼,它可以掛到杠桿尺上。我在左邊第一格掛1個鉤碼,有什么現象發生?(左邊沉下去了)看到這里,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樣做?其他同學的想法和他一樣嗎?好,你來試一試,如果成功了,給他點掌聲好不好(鼓掌),現在我把他的方法記錄在杠桿尺圖上,貼到黑板上。
2、師:剛才,我們演示的只是一種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僅靠一種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們還想怎樣玩,使杠桿尺平衡呢?
學生自由發言,如實驗中要做好記錄,教師予以鼓勵。
3、師:同學們使杠桿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讓我們按自己的想法使
桌上的杠桿尺平衡,注意兩點要求:一是小組要分工,要有操作員、記錄員、匯報員、問題員,問題員可以隨時提問題,讓操做員講一講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桿尺可以放到一邊,別亂動。開始做吧。
(師巡回指導,督促學生做好記錄,問是怎么想的,為什么平衡?兩邊比較,兩邊掛一樣多鉤碼會怎樣,兩邊不一樣多時會怎樣?)
4、師:同學們找到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讓我們以自己喜歡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著平衡了的杠桿尺作介紹,可以展示你的杠桿尺圖,誰的玩法有趣,我們就把它貼在黑板上。
(學生在實物投影前介紹,教師提問“你怎么想的?”“一邊一個還可以怎樣掛”“大家看他畫得對不對,誰畫這種玩法的圖了?”“有沒有一邊掛兩個的嗎?” “誰能給他提問題,誰來補充一下?”等,適當進行鼓勵性評價,如“你的想法真奇妙,還有別的掛法嗎?”“你的掛法還挺復雜呢?有沒有用很少的鉤碼讓它平衡的?”)
5、師:同學們,仔細觀察這6幅平衡圖,你們有什么發現?你們覺得哪些杠桿尺的平衡很相像?(學生匯報)
師板書:一樣多(重)一樣長(格),平衡;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平衡。
6、師:如果一樣多,不一樣長能不能平衡?(可以演示一下)
(師生討論分析第二類為什么能平衡?總結出掛的多的一邊離中間近,掛得少的一邊離中間遠;重的一邊離中間近,輕的一邊離中間遠。)
(三)聯系生活,知識應用
師:同學們,平衡現象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你們了解多少?
學生自由交流,如人們利用平衡現象發明了秤、天平、體重計;挑水時扁擔放到肩部中間;起重機吊起重物而不倒;走鋼絲的雜技演員做動作時要保持平衡等。
(四)自由活動:玩“蠟燭蹺蹺板”,并說出其中的道理。
(五)總結評價,拓展活動
1、同學們,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覺得哪個同學表現最好?你覺得自己表現怎么樣?除了你們小組之外,還有哪個小組表現最好,你們覺得老師今天表現怎樣?
2、師:這節課同學們探究了有關平衡規律方面的知識,你打算用它來干什么? (學生交流。)
師:(出示關于平衡的小玩具)請同學們課下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動動腦,動動手,看誰制作的更好,更新穎。系列資料
第3課《蹺蹺板》教學設計腳本樣稿
教學流程 素材說明
(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需要課件或圖片“玩蹺蹺板”
(二)制定方案 實驗探究
1、提出活動指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猜測一下,怎樣才能使保持平衡?”
2、學生預測。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制定研究方案。
3、進行探究實驗。交流實驗情況及發現。
4、總結杠桿尺平衡的規律。 出示杠桿尺、鉤碼、實驗記錄單等
(三)聯系生活,知識應用:交流生活中的平衡現象。
有關天平的資料和生活中平衡的圖片,如走鋼絲。
(一) 自由活動:玩“蠟燭蹺蹺板”,并說出其中的道理。 出示 “蠟燭蹺蹺板”。
(五)總結評價 拓展活動 做個類似蹺蹺板的小玩具。
科學教案 篇4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下冊《液體的熱脹冷縮》教案公開課教學設計PPT課件教學反思
液體的熱脹冷縮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水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我們把水的體積的這種變化叫做熱脹冷縮。
2、許多液體受熱以后體積會變大,受冷以后體積會縮小。
過程與方法:
1、改進實驗以達到更好的實驗效果。
2、制作一個簡易的觀察水的體積變化的裝置。
3、用科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比如瓶裝水為什么不裝滿)。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學習科學知識,要運用到日常的生產和生活。
【教學重點】經歷對液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
【教學難點】能設計改進實驗裝置,使之能提供明顯可見的實驗現象。通過實驗探究,知道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教學準備】為每組準備:平底燒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熱水,溫度計、紅墨水、滴管。
為全班準備:多種瓶裝和盒裝的液體。
【教學過程】
活動一:水的體積變化的觀察
觀察:冷水變成熱水后水面的變化
教師演示:把氣球皮包口的裝滿水的大試管放進熱水中,會看到什么現象
(學生看現象進行描述)
再出示同樣的兩套實驗裝置,把它們放進溫度不同的兩個大燒杯中應該可以看到什么現象呢?
(學生根據自己的猜測進行描述)
請兩位同學上來看一下,你們看到了什么?
(學生根據現象描述)
師:換過來看一下,你們能不能從看到的現象判斷出哪個燒杯的水熱呢?
(預設:通過實驗學生不能清楚進行表述,從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觀察到水在受熱和遇冷后的體積變化)
研究:清楚地觀察水在受熱和遇冷后的體積變化
1、師:通過氣球皮的鼓起程度,我們無法判斷這兩杯水的冷熱了,老師給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試管、瓶塞、細管、紅墨水、滴管。你們能用這些材料來設計一個實驗,看看水受熱會發生變化嗎?等會請小組討論一下,并思考這兩個問題:老師給大家提供的紅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細管子有什么好處?
2、小組討論、完善實驗方案。
師:那在做實驗時,我們該注意些什么呢?
(①小組要分工合作。②仔細觀察水柱有什么變化?③做好記錄。④注意安全,小心熱水。)
3、學生實驗(老師巡視、指導)
4、學生匯報交流。
小結:我們知道了水受熱后體積會膨脹。
師:我們通過實驗發現了水受熱,體積發生了變化,會膨脹。那么水遇冷后又會怎樣呢?你們想怎樣做?實驗時我們觀察什么?(學生簡單說明)
5、學生實驗。
6、小組匯報實驗情況
小結:我們把水受熱體積膨脹,遇冷體積收縮的這種性質叫做水的熱脹冷縮(板書:熱脹冷縮)。
活動二:觀察其他液體的熱脹冷縮現象
1、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那其他液體有沒有這種性質呢?除了水,你還知道有哪些液體?
2、老師這里給大家提供了紅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組可以選擇你們最感興趣的一種來實驗。用同樣的方法來實驗,觀察和水的實驗現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學生選擇液體來實驗。
4、小組匯報實驗情況你們組是用什么液體來實驗?實驗看到什么現象?說明這種液體有什么性質?
(有了水熱脹冷縮實驗的基礎,這里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并讓學生自主提出實驗觀察點,理清實驗的思路。)
5、歸納總結: 通過實驗,我們發現液體受熱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質?
小結:像醋、飲料、醬油等等,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板書:液體的熱脹冷縮)
拓展:出示一瓶水、飲料。去超市買飲料,本想挑選一瓶裝滿的飲料。但是卻發現貨架上的瓶裝飲料都沒有裝滿,這是什么原因呢?
(讓學生學以致用,解決問題“瓶裝的液體為什么不裝滿?”,加深學生對液體熱脹冷縮的認識。)
板書設計:
液體的熱脹冷縮
水
醋 受熱 體積膨脹 熱脹
果汁
醬油 受冷 體積縮小 冷縮
牛奶
......
液體 熱脹冷縮
教學后記:略
科學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1. 知識目標:通過實驗操作活動,使學生認識熱是如何傳遞的。
2能力目標:通過實驗的設計、操作和研討等活動,初步培養學生根據科學程序進行探究的能力和利用熱傳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情分析
《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出了“科學學習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以探究為核心,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這一基本理念,對科學探究提出了具體的內容標準。教學中,應從日常生活中的現象提出問題,大膽進行猜想,鼓勵學生設計多種實驗方案,選擇有針對性的實驗進行研究,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如何促進孩子科學能力的提高是現階段科學教學的一個難點問題。設計實驗能力是科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實驗主要包括了:材料選擇、模型設計、結果呈現、評價交流等內容。可以說:一個好的實驗設計是學生科學素養高低的具體體現;是學生素質得以發展的基本需求,它關系到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
教學目標
通過設疑、探究、研討、運用等活動,激發學生探索“熱傳導”現象的興趣,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積極探究、求實、創新的科學品質。
教學重點和難點
生實驗是小學科學課的重要形式,它不僅為學生主動學習創造了條件,而且實驗本身就能很好的展示知識發生、形成的過程。為了讓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學習怎樣去設計觀察實驗活動及認識熱的傳導這兩個主要教學任務。我把這節課的設計為導入、基本活動、擴展活動三個部分,也是逐步推進的三個層次。所以在導入部分我問:如果給紅色一端加熱,綠色的一端會不會熱?我燒的是這邊紅的一端呀,沒有燒那邊綠的一端呀!這個問題學生根據已有的認知水平,馬上可以說出會熱。并解釋出原因。這是一個讓學生自己嘗試解釋的層面。
科學教案 篇6
教材開發:
課題出自國標本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固體和液體》單元第二課,教材通過讓學生觀察固體在水中的表現,了解固體的更多的性質:沉浮性質、溶解性質等。本課在此基礎上,作了調整,為學生準備了兩組材料:大小不同的蠟燭,蘋果、蘋果片,土豆、土豆片;方糖、砂糖,粉筆、粉筆頭,長短不同的塑料棒。通過這些材料,讓學生發現物體在水中有沉浮現象、溶解和不溶解現象等,也通過不同的材料對比讓學生發現:改變物體的大小不會影響物體的沉浮,但會改變物體的溶解快慢。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學生能仔細觀察物體,發現同一種材料制成的物體會有大小不同;
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經驗預測這些物體在水中的不同現象;
學生能夠通過實做,驗證自己的想法;
能夠通過整理數據發現物體沉浮現象和物體本身的大小沒有關系;
知識與技能:
知道物體在水中會有溶解現象、沉浮現象等;
知道物體的大小不影響物體沉浮,會影響物體的溶解速度;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經驗往往會靠不住;
整理數據會得到有價值的發現。
教學過程:
課前交流:提醒學生在新的環境里,發言和大聲匯報
學生做什么? | 教學流程 | 教師做什么? |
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經驗和想法,也聽別人的經驗, 能夠覺察物體的不同,能夠發現兩組材料在大小上會有顯著區別。 | 觀察與比較 | 「主題」的提出: 出示材料,提出觀察要求 1、認識這些物品。 2、比較兩組物品的不同和相同。 |
根據自己的經驗,推測物體在水中的表現。 提出物體在水中不同表現在記錄紙上如何表現。 把自己的想法表現在記錄紙上。并提出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想法。 [提出我們的實驗要求] 了解實驗的性質、研究的范圍?知道我們可以做什么?要做什么? [著手來探究] 我們打算怎么做:規劃一下流程,做什么?誰來做?需要多少時間? 怎么取得資料?實驗怎么做?怎么記錄? 匯報自己在實驗過程中的發現:哪些是自己原先就想到的,哪些是自己沒有想到的?這些實驗現象對自己會有什么啟發? | 假設與驗證
匯報與交流 | 提出問題:將兩組物體放入水中會出現什么現象? 兩組材料在水中的表現會一樣嗎? 指導學生做記錄,歸納學生的各種經驗和想法,將學生的一些想法整理在黑板上,并指導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表現在記錄紙上。 [協助學生確定實驗方法] 問題讓學生討論:打算如何做實驗,如何收拾材料,如何記錄。理清各實驗的過程,確定實驗的觀察內容。 [協助學生實驗] [實驗結束鼓勵學生就實驗現象提出自己的想法] |
綜合整理兩次實驗的資料、報告,發表自己的實驗心得,也聽取別人報告 [我們的發現] 這些數據顯示什么意義? 依據數據我們可得到什么結論? [檢討與建議] 獲得對整個實驗的理解。 | 整理記錄
分享經驗 | 提出整理實驗資料的任務:對2、3兩頁的實驗記錄進行整理,形成總結 安排機會和情境,各組發表心得,并促進各組間互相學習,使每個人都能匯集到別組的經驗。 提出綜合性的想法、檢討實驗得失、提出新的問題。 |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 講科學用科學教案09-26
春天科學教案03-09
科學教案:蝸牛09-11
走進科學教案12-08
《氣球》科學教案08-27
科學教案范文04-06
科學教案《賽車》04-07
有關科學教案06-12
關于科學教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