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科學教案

時間:2022-09-09 10:49:57 科學教案 我要投稿

【實用】科學教案合集9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科學教案合集9篇

科學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前兩天我帶著班級小朋友去植物角讓孩子們給各自的小盆栽澆澆水,孩子們澆的可開心了,其中就有幾個孩子在議論:"看吧,我的小盆栽都把水喝干了,杯子里面的水,一下子就不見了。"還有一次,班上有個小朋友在喝課間飲的時候,把水弄撒了,老師拿來拖把,把水拖干了,這時候站在旁邊的幾個小朋友在那里議論:"咦,水怎么不見了?"針對于這兩次"小事件"看到寶貝們對于此現象產生的小疑惑,我決定將這個現象,以教學活動形式,全面展開,一起帶著孩子們走進科學試驗中,一起尋找其中的答案!

  活動目標:

  1、能通過動手操作發現生活中那些東西容易吸水。

  2、體驗動手操作的樂趣。

  3、喜歡參加科學活動,感受活動的樂趣。

  4、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求知欲,體驗成功快樂。

  5、對科學探索感興趣,體驗積極探索帶來成功的心情。

  活動準備:

  幼兒知識經驗的準備:

  1、認識生活活動中的一些操作材料;

  2、會用杯子往小瓶口的瓶子里灌水,盡量不灑出來;

  物質材料的準備:

  1、每位幼兒一個瓶子里面裝上毛巾(蓋子上開一個小口,能灌水但不能看見里面有毛巾)和一個杯子;每組一盆水;實物投影儀一臺;海綿、布、棉花、沙、石頭、水果網、泡沫、積木、餐巾紙、毛線等材料若干;圖表一張。

  海綿(實物)毛線(實物)布(實物)棉花(實物)水果網(實物)泡沫(實物)石頭(實物)沙(實物)積木(實物)餐巾紙(實物)活動過程:

  一/以變魔術的形式,引起幼兒興趣。

  老師今天要給你們變個魔術,你們想看嗎?(想)1、出示一個一杯水和一個空八寶粥瓶子,將杯子里的水倒進瓶子,請幼兒猜猜水還能倒回杯子嗎?(結果是將水倒回來)

  2、出示另一個八寶粥瓶子,請幼兒看看兩個瓶子是不是一樣?(是一樣的)再將一杯水倒進另一個瓶子里,請幼兒猜猜這一次還能倒回來嗎?(能)結果水倒不出來了,老師把水變不見了?

  3、請幼兒猜猜水到哪里去了?

  二、請幼兒自己變魔術,找出水不見了的原因。

  1、教師為每個小朋友都準備了一個八寶粥瓶子和一個杯子,請幼兒象老師一樣變魔術,(做實驗)看看水是不是也會不見。

  2、幼兒實驗后發現水真的變不見了,請幼兒把瓶蓋子打開找出原因。(原來里面有一條毛巾.)

  3、比一比原來放進去的毛巾和現在的毛巾有什么不同。(一條是干的,一條是濕的)得出結論:水被干毛巾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來了.

  4、請幼兒想想,生活中除了毛巾以外還有哪些東西容易吸水,可以幫我們來變魔術.

  三、為幼兒提供一些材料,請幼兒再次實驗,驗證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

  每位幼兒選擇一至兩種材料進行實驗。

  四、交流實驗結果,以圖表的形式表現出來。

  請幼兒說出自己是用什么材料變的魔術,水變不見了沒有?

  水變不見了用√表示,水沒有變不見用×表示。

  海綿(實物)毛線(實物)布(實物)棉花(實物)水果網(實物)√×√√×泡沫(實物)石頭(實物)沙(實物)積木(實物)餐巾紙(實物)××××√五、請幼兒說說這些容易吸水物品有什么作用。

  布吸水可以抹桌子、拖地;紙吸水可以擦汗、擦鼻涕;毛巾吸水可以洗臉;棉花做成棉簽,打針的時候用等等。

  六、活動延伸

  1、在活動區中為幼兒提供更多的材料,引導幼兒探索還有哪些東西容易吸水。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緊緊貫徹《綱要》精神,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幼兒的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新穎、有趣。幼兒從以往“教師示范,幼兒學樣”的舊教學模式中擺脫了出來,真正成為科學活動的主人。我為幼兒提供了多種材料,幼兒進行了兩次主動探索嘗試活動,認識了物體的吸水性,有的東西能把水吸掉。在活動中我沒有進行一手包辦,而是強調讓幼兒直接操作材料,去觀察、去發現、去思考,滿足了幼兒的好奇、探索、希望嘗試的欲望,充分調動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了幼兒動手能力,發展了幼兒直觀思維能力。同時在活動中師生感情融洽,幼兒專注投入,為幼兒積極參與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又由于我對每個幼兒的嘗試活動都給予肯定、鼓勵,使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在這一活動中,我得到很多啟示:

  一、在日常生活中,老師要善于觀察,善于捕捉教育契機,從孩子感興趣的事情著手,設計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活動。

  二、幼兒嘗試精神的潛能是存在的,在設計活動時,應考慮到幼兒創造思維的發展,這樣孩子們就能得到充分發揚創新精神,鍛煉實踐能力。

  三、嘗試操作提高了幼兒的各種能力,既為幼兒間的互動提供了機會,又使幼兒的主動活動得到了充分體現,鍛煉了幼兒的語言能力,理解了溶解的含義,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

科學教案 篇2

  大班科學教案:神奇的紙環

  活動目標

  1、在設疑——猜想——驗證的過程中,發現莫比烏斯環現象。

  2、在多次操作嘗試中,激發探究的欲望,體驗科學操作的樂趣。

  3、初步了解莫比烏斯環在生活中的運用。

  活動準備:各種紙環、紙條、膠棒、剪刀、記錄表、筆、筐、課件。

  活動過程

  一、手指游戲“變變變”。

  用大拇指和食指變成一個圈、變成兩個圈

  二、操作嘗試,發現莫比烏斯環現象。

  1、操作比較沒擰過和擰過一次的紙環剪開后的區別。

  1)(出示紙環)紙環也來做游戲。怎樣把一個紙環變成兩個紙環?

  示范:紙環對齊捏一捏,先在中間剪個口,再把剪刀伸進去,咔嚓咔嚓剪到頭。

  2)幼兒操作。

  你剪出了幾個環?(一個、兩個),將紙環送回家(兩處)

  為什么有的剪出來一個,有的剪出來兩個?發現了什么秘密?(沒擰,擰過一次)

  3)請兩名幼兒上前操作。

  小結:沒擰的紙環剪過以后變成了兩個環,擰過的變成了一個大環。

  2、操作比較擰過一次和擰過兩次的紙環剪開后的區別。

  是不是只要擰過的紙環都會變成一個大環呢?

  1)幼兒再次操作擰過的紙環。

  你剪出的紙環是怎樣的?(將紙環送回家)

  同樣是擰過的紙環,為什么有的剪出了大環,有的卻剪出了相扣的兩個環?

  2)教師分別演示擰一下和擰兩下的紙環。

  3)請兩名幼兒上前示范操作。

  出示記錄表記錄并小結:擰一下的紙環剪過以后變成了一個大環,擰兩下的變成了兩個相扣的環。

  3、猜測擰過三次或四次的紙環剪開后的區別,并自主操作驗證。

  擰三下的紙環剪開可能會變成幾個環呢?擰四下呢?

  1)幼兒猜想、記錄

  2)幼兒操作:先擰、再剪。

  3)交流操作結果,并記錄在大記錄表上。

  三、了解莫比烏斯環現象發現者和在生活中的應用。

  今天我們玩的紙環有趣嗎?這是一種神奇的科學現象“莫比烏斯環”。早在150年前德國數學家莫比烏斯發現了這種神奇的紙環,人們就用他的名字將這種現象命名為莫比烏斯環。莫比烏斯環在生活中有許多運用:過山車、立交橋、機械傳送帶、打印機色帶等。(鄒虹)

  大班科學活動:小小橋梁設計師

  綜合活動:小小橋梁設計師

  教學目標

  1、通過幼兒自己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培養幼兒有順序、有耐性的良好觀察習慣和敏銳的觀察能力。

  2、培養幼兒認識、探索生活中常見事物蘊含的科學原理的興趣。

  3、通過幼兒自己操作,培養幼兒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

  小神童電腦軟件、橋梁展示圖、紙、筆

  教學過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起幼兒興趣:

  小熊家門前有一條小水溝,它正在那發愁不知怎么辦才能過對岸,小朋友你們能幫助小熊想個辦法嗎?小熊的好朋友機靈猴也幫它想了個法子,我們一起聽聽是什么法子?和我們想的一樣嗎?

  二、邊看小神童軟件邊提問:

  1、機靈猴和小熊來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一座什么橋?在古代人們用什么來建造橋梁的?小熊喜歡嗎?為什么?

  2、機靈猴和小熊又來到了哪一座橋?趙州橋是用什么來建造的?它的外形怎樣?趙州橋和竹橋有什么區別?

  3、它們來到了現代看見了什么橋?鋼筋吊橋的用什么來建造的?鋼筋吊橋在結構上有什么特別之處?鋼筋吊橋起到什么作用呢?你們現在見過哪些鋼筋吊橋?

  4、看完了鋼筋吊橋,它們又看了什么橋?現代立交橋建立在什么地方?它是用什么來建造的?它對交通起到什么作用?你們在哪些地方看到現代立交橋?

  5、除了機靈猴介紹我們認識的古代竹橋、趙州橋和現代的鋼筋吊橋、立交橋外,你們還見過哪些橋呢?

  6、我們一起進入電腦看看一些用不同材料建造的、有不同用途的橋梁。

  三、我們看了這么多橋梁,你們最喜歡哪一座橋?為什么?

  四、小熊現在想到了要建造一座橋,我想請小朋友做一名小小橋梁設計師幫助小熊設計一座橋,好嗎?

  五、幼兒設計橋梁。

  六、請個別幼兒向大家介紹他的設計作品,最后一起送給小熊。

  大班科學教案:有趣的影子

  一、活動目的:

  1、引導幼兒獲得有關“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

  2、初步了解影子的作用,引發對這一自然現象的興趣。

  3、引導幼兒主動參與操作活動,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求知欲望。

  二、活動材料:

  1、彩色紙剪的各種物體形象,立體玩具和影子棋盤。

  2、白紙、手電筒、膠水若干,記錄紙人手一份。

  3、無影燈圖片若干張。

  三、活動過程:

  1 以談話活動“我知道的影子”,引起幼兒探索欲望。

  師:你知道影子是什么樣的嗎?

  師:今天我們準備了四組材料玩影子,而且這四組材料都不一樣,你可以選擇喜歡的材料玩一玩、畫一畫,看看你有什么發現?

  2、幼兒操作玩影子,了解影子與光線的關系。

  師:你們發現了什么?(個別幼兒演示并介紹記錄結果)

  師:(整理記錄)當光線位置變化了,影子會變;當物體位置變化了,影子同樣會變。

  (示圖一)當光線位置較高時,影子就短。這是因為物體阻當了較少的光線。

  (示圖二)當光線低斜時,影子就長。這是因為物體阻當了更多的光線。

  3、利用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玩“影子棋盤”。

  玩法:幼兒兩人一組,分別選擇紅方、藍方。輪流把中間的水彩筆的影子照在對方的棋盤標志上,影子的最遠處停在不同的標志上可以得不同的星數,比一比誰的星最多。

  4、影子在日常生活各種運用。

  師:影子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它對人們的生活有什么作用?我們什么時候不需要影子?

  5、延伸活動:踩影子。

  6、親子活動:制作影子鐘

  四、注意事項

  為了活動的效果,活動教室的窗戶最好用防紫外線的窗簾進行遮擋。

  五、知識背景材料:

  影子產生條件:物體擋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當光線低斜時,影子就長。這是因為物體阻當了更多的光線。

  當光線位置較高時,影子就短。這是因為物體阻當了較少的光線。

  探索求知:信息是如何傳遞的

  1、 活動目標:

  1)幼兒能夠積極的從不同途徑、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傳遞信息,

  2)幼兒在活動中了解信息傳遞的不同渠道,學習使用不同的信息工具。

  2、 活動準備:幼兒通過查詢、采訪等方式了解相關知識。

  3、 活動過程:

  1) 交流:我所知道的信息傳遞的方式。可啟發幼兒從物體發信號、用聲音發信號、用文字發信號等幾個方面考慮。如:通過手勢、旗語、煙火等物體發信號;通過吹號、打鈴、敲鼓、廣播電話等聲音發信號;用信鴿捎帶、郵局傳遞、發傳真、發電子郵件等多種文字形式發信號。

  2) 教師配圖講述有關人們傳遞信息的故事。如:古時候長城的烽火臺上燃煙火傳遞敵情;抗日戰爭時期,用放倒消息樹的辦法報告敵人的去向等。

  3) 討論:現在人們怎樣傳遞信息?引導幼兒了解常用的通訊工具。

  4) 組織幼兒玩通訊游戲傳電話:教師將幼兒分為兩組,分別向每組的第一個人說一句悄悄話,開始后,再一個一個的往后傳,各組最后一個報告電話內容,傳的又快又準的一組為勝。

  4、 活動延伸:

  1) 組織幼兒自己操作電腦。

  2) 在活動區內提供半成品材料,學習制作這些通訊工具,為幼兒開展角色游戲提供道具。

  科學活動:繩子的用途

  1、了解生活中各種繩子及其用途。

  2、樂意開展創造活動,喜歡和同伴交流、分享。

  活動準備:

  1、漢字卡片:掛、系、扎、串(已認識過這四個漢字)。

  2、將衣服、毛巾、圖畫;沒穿鞋帶的鞋子;各種有孔的珠子;包裝盒分四組擺放。

  3、收集一些關于繩的照片。

  4、寶物筐:各種材質不同、粗細不同、長短不同的繩子、衣架、夾子、剪刀等。

  活動過程: 一、了解材料,引出繩子的主題

  (出示各種材料包括各種繩子)師:你們瞧,桌子上都有些什么?

  (出示四個漢字)師:這幾個字能用繩子和桌子上什么東西做好朋友?

  二、分組試一試,繩子的用途

  1、師:老師把它們分成了四組,每組的中間有一個字,看了這個字后,你們四人為一組就要動腦筋把桌子上的東西變一變!

  2、每組幼兒展示自己的成果

  師:你們桌子上的是什么字?怎么變了?

  三、說一說用過的繩子

  師:剛才你們干什么了?

  你們都用到了哪些繩子?教師與幼兒一起總結繩子的用途,讓幼兒了解各種繩子的特性。

  如:棉繩很軟,打在臉上也不痛:尼龍繩比較堅固,可以用來掛重的東西;塑料繩用來做跳繩…

  四、合作玩繩子

  師:繩子還可以用來玩呢,我這里就有一些繩子,帶得太少了,不能每個人一根,你們可以幾個好朋友一起玩一條繩子,看看哪幾個小朋友繩子能玩出新花樣。

  玩的過程中及時發現新的玩法,引導幼兒合作完成。

  五、生活中的繩子

  師:小朋友真棒!剛才我們用不同的繩子進行了扎、串、系、掛的活動,在我們的生活中,你還在哪里發現了繩子?

  1、幼兒自由討論

  2、播放各種繩子的照片

  師:生活中還有很多繩子可調皮了,躲起來很難發現,金老師就把這些繩子找出來,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繩子藏在哪里了?有什么用呢? 六、結束

  原來生活中還有那么多有用的繩子,那樓下的小朋友肯定等不及了,我們把今天看到學到玩到的趕快去告訴他們吧!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多變的天氣》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觀察氣象的興趣。

  2.了解常見的天氣情況,并知道通過哪些途徑可以了解天氣情況。

  3.知道氣象與我們生活的關系,嘗試設計氣象預報表。

  活動準備

  課件、表格

  趣味練習

  活動過程

  一、了解氣象與軍事的關系。

  1.讓幼兒先來欣賞一段小故事“草船借箭”

  故事里有個非常聰明的人叫諸葛亮,他利用天氣在3天時間造了10萬支箭,是怎么辦到的呢?

  2.讓幼兒通過故事思考諸葛亮是怎么知道會有霧天呢?

  二、了解常見的和惡劣的天氣情況,并知道通過哪些途徑可以了解天氣。

  1.除了霧天,你們還知道哪些常見的天氣?

  2.了解一些惡劣的天氣情況。并觀看課件。

  3.你們是怎么知道天氣情況的?

  (短信、電視、報紙等)

  4. 欣賞一段天氣預報,了解天氣預報的主要內容。

  (天氣、溫度、穿衣指數等)

  四、了解天氣與我們生活的關系。

  1.趣味問答

  教師:天氣和我們的生活有著非常大的關系,今天我就要考考你們。

  (1)高溫天怎樣避暑?

  (2)雷雨天怎樣維護自身?

  (3)雨天出門準備些什么?

  五、嘗試設計氣象預報表

  1.教師:天氣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我們應該關心天氣情況,根據天氣變化學會維護自身。

  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份表格,上面有天氣、溫度、溫馨提示3欄。

  2.請小朋友來當一當氣象員,在表格上記錄一下天氣。

科學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共2頁,分為“自制水棱鏡”、“制作牛頓盤”2個部分。

  學生們在驚詫于雨過天晴時彩虹的美麗,但卻未必能解釋雨后為什么會產生彩虹?學生們知道彩虹由7種顏色組成,但卻未必能解釋彩虹不同的色彩是怎樣形成的?本課意圖利用三棱鏡與牛頓盤的制作和使用,讓學生了解到光可以分解和混合。

  第一部分:自制水棱鏡。

  教材首先將一束陽光投射到三棱鏡上,讓學生觀察產生的現象。學生們將可能會觀察到三種現象:一是陽光被棱鏡的一面反射到墻壁上,我們會看到一塊白色光斑;二是投下的棱鏡的陰影;還有一種現象就是被折射出來的彩虹。讓學生描述并解釋觀察到的這幾種現象,他們可用光的反射來解釋白色光斑,然而在解釋彩虹形成時,就遇到了障礙。于是教材提供了這樣的解釋:“陽光穿過透明的棱鏡時,光的路線會發生改變,被分解為多種顏色的光,形成太陽光譜。”(我認為在實際教學應該注意兩方面的事項:一是如何讓外界的陽光引到教室內來,第二是如何從鏡子反射陽光過渡到棱鏡折射陽光。)

  這種現象如果能被學生用一定的方法再現,那是多么愉快的事。于是,教材就提供了一種簡便易行的制作太陽光譜的活動——制作水棱鏡的活動。在制作水棱鏡時,學生還可能觀察到水中的硬幣、鏡面的折射效果。教師可以適當地講解一下光的折射現象,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我認為教材中這種制作方法可以用配套材料中的器材替代,并且效果比較好。而水棱鏡分解陽光,我們可以做成模擬實驗。可以用手電筒的光替代陽光,水棱鏡替代三棱鏡,白紙替代墻面。這樣的改變一方面可以解決這節課受陽光限制的局限,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經歷模擬實驗的產生與設計過程。)

  在活動結束前,教師可以引領學生聯想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彩虹或折射現象,分析其中的光學原理,并利用這種原理創造性的再現天空中的彩虹。

  這部分的內容,是這節的重要部分。

  第二部分:制作牛頓盤。

  白色的太陽光(姑且將陽光的顏色稱為白色)通過棱鏡能分解成多種顏色的光,那么這些光能否再混合成白光呢?這是個有趣的問題。面臨這個問題,學生們會怎樣思考呢?按照探究的一般過程,他們應該下一個真假判斷,再通過設計實驗加以驗證。設計實驗的過程最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雖然教材中沒有要求有這樣的思考過程,但在出現牛頓盤制作之前,教師還是應該帶領學生經歷這樣的過程。相信學生們會找到驗證的方法,他們可能會想方設法地制出7種不同顏色的光,再將這些光同時用鏡面反射到同一個地方;或者找出不同的顏料將它們混合在一起(這時他們看到的卻是黑色)。

  牛頓盤是利用視覺暫留現象將不同顏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制作牛頓盤的活動可稱得上是一個“工程”。因此我們可讓學生在課外事先剪好7個不同顏色的圓片,或者由教師直接提供牛頓盤。課堂上可以讓學生思考“顏色的排列順序、色塊的大小是否會影響看到的效果”諸如此類的問題,以求觀察與研究的結合。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制作水棱鏡,并利用水棱鏡對光的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的觀察研究,鼓勵學生積極地、有創造性地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并理解“三棱鏡能夠改變光行進的`路線并分解光”。

  2、通過組織、指導學生制作水棱鏡和牛頓盤并觀察光的分解和合成現象,使學生了解有關光的折射的初淺知識和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

  3、通過牛頓盤對光的混合實驗,使學生對七種色光混合形成白光產生新的探究問題,激發學生課余時間對科學探究的興趣、愛好、樂趣。

  三、教學準備

  1、演示材料:投影儀(光源)、三棱鏡兩個、透明玻璃一塊、鏡子兩面、水棱鏡套材料一套、牛頓盤套材一套、手電筒(光源)、16K白紙、水盆(裝水)一個等。

  2、分組材料(按四人一組準備數量):水棱鏡套材料一套、牛頓盤套材一套、手電筒(光源)、16K白紙等。

  3、其它材料:觀察記錄紙兩張

  四、教學過程

  1、觀察陽光的分解。

  (1)教師提問:你們有辦法將室外的陽光請到教室里來嗎?

  (2)教師演示:利用鏡子將陽光反射到墻壁上。

  (3)教師提問:這個實驗需要具備什么條件?(學生描述并解釋觀察到的現象,教師板畫鏡子反射陽光的線路草圖。)

  (4)教師提問:將鏡子換成玻璃,又會產生什么現象?鏡子與玻璃有什么區別?(教師板畫陽光透過玻璃的線路草圖)

  (5)教師出示三棱鏡,并讓學生觀察及描述三棱鏡的特點。

  (6)教師提問:將一束陽光照到三棱鏡上,將會出現什么情況?

  (7)學生猜測、教師演示,學生觀察現象并描述觀察到的現象。

  (8)引導語:這個實驗你想做嗎?老師這兒沒有這么多的三棱鏡怎么辦?我們自己動手做一個三棱鏡好嗎?

  (9)教師引導并解釋水棱鏡模擬實驗:水棱鏡替代三棱鏡、手電筒替代陽光、白紙替代墻面。

  (10)學生實驗:水棱鏡分解手電筒光,開成光譜。

  (11)請做得比較成功的小組上臺演示

  (12)教師提問:要使這個實驗做成功需要注意什么?(學生小組討論)

  (13)教師提問:剛才在白紙上我們看到了什么現象?除了光譜還有什么?請在記錄紙上標出相應的位置?(學生小組討論,并作好記錄)

  (14)教師板畫、小結:教師板畫手電筒的光穿過水棱鏡時,光前進的方向發生改變,并被分解多種顏色的光。那么,你現在能不能解釋三棱鏡分解光的道理?

  (15)教師再小結:陽光穿過透明的三棱鏡時,光行進的方向會發生改變,被分解成多種顏色的光,形成太陽光譜。陽光是由多種顏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2、例舉日常生活中的“彩虹現象”。

  (1)學生討論并交流以下問題:在日常生活中還在哪里看到過類似現象?

  (2)引導語:沒有三棱鏡,沒有水棱鏡,我們也能用水和鏡子分解陽光。

  (3)教師出示簡易水棱鏡的制作方法,演示制作過程。

  (4)教師介紹人造彩虹的簡單制造方法。

  3、單色光混合成白光的探究活動。

  (1)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還有什么問題嗎?老師還有一個問題:當陽光透過三棱鏡照到墻面上形成光譜,如果我將墻面換成一塊三棱鏡,你想,這七種光透過三棱鏡又會變成什么顏色的光呢?太陽光通過棱鏡分解成的多種顏色的光,是否能再混合成白光呢?

  (2)學生作出判斷,并嘗試說明判斷的依據。

  (3)教師提問:你想研究這個問題嗎?(小組研討:怎樣用實驗的方法驗證我們的想法,畫出示意圖。)

  (4)教師小結:同學們,在300年前的18世紀初偉大的科學家牛頓就研究過這個問題,為此,牛頓還制作了實驗工具,后來稱它為牛頓盤。

  (5)出示牛頓盤及制作方法,并解釋怎樣做這個觀察實驗。

  (6)學生在課后,利用牛頓盤進行研究并思考:旋轉的方向、色彩的排列、色塊的大小是否會影響白色光合成的效果?從7種圓形紙板中任選幾片做相同的實驗,是否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附件一:

  觀察記錄

  記錄人:記錄時間

  1、請記錄手電筒光透過水棱鏡在白紙上看到的現象及其位置,用小圓圈表示位置。

  2、怎樣用實驗的方法驗證我們的想法,畫出示意圖

  附件二:

  《利用牛頓盤來合成光的研究》研究記錄

  研究提示:旋轉的方向、色彩的排列、色塊的大小是否會影響白色光合成的效果?從7種圓形紙板中任選幾片做相同的實驗,是否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研究人:研究時間:

  牛頓盤配色方案請寫出旋轉后牛頓盤合成光的顏色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向幼兒介紹太空有許多星球,他們都是朋友,如:太陽、月亮是地球的好友。

  2、激發幼兒探索宇宙奧秘的愿望。

  3、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4、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活動準備:

  1、地球儀一個,手電筒一只,放大鏡一面,黑色紙片一張。

  2、宇宙圖片一張。

  活動重點:讓幼兒知道太陽和月亮是地球的好朋友。

  活動難點:知道地球、太陽、月亮之間運轉的形式:月亮圍繞地球轉,地球圍繞太陽轉,它們一直都不離開。

  活動過程:

  一、出示宇宙圖,引起幼兒的興趣。

  師問:1、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在神秘的太空中有什么?(幼兒這樣回答)[教師出示宇宙圖]2、在太空中有那么多的星球,他們之中誰是地球的好朋友呢?為什么?

  小結:月亮離地球最近,一直圍繞著地球轉,地球又圍繞著太陽轉,它們一直都不離開。

  二、介紹太陽

  1、實驗一:晝夜之分師問:地球圍繞太陽轉一圈,你知道要多長時間?(一年)你知道為什么會有白天和黑夜之分?(教師運用地球儀和手電筒進行實驗操作)

  小結:地球在圍繞太陽轉動是,自己也在自轉,地球轉向太陽的一面是白天,背向太陽的一面是黑夜。

  2、實驗二:利用太陽光使紙燃燒,介紹同樣的作用。

  師問:太陽是一個燃燒的巨大火球,溫暖的陽光能使地契上的動物、植物得以生存,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利用太陽光做那些事情嗎?

  (太陽灶;太陽船;太陽能電池可用于手表、計算機內;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還可用來發電……)我們現在就一起來做一個實驗,瞧瞧太陽光的威力吧!(在太陽光下利用放大鏡演示紙片燃燒)

  三、介紹月亮

  師問:月亮也是地球的好朋友,它圍繞著地球不停地轉,晚上,我們可以看到皎潔的月亮,那么月亮他本身回發光嗎?

  (月亮本身不會發光,它像一面鏡子一樣反射太陽的光。)

  四、延伸活動

  師:在廣闊的宇宙中還有許多星球,你能說出它們的名字嗎?(金星、水星、木星……)它們隱藏著許多我們不知道的秘密,等待著我們小朋友長大了去探索。

  教學反思:

  本節課準備充分,學生很感興趣,教學效果很好,只是在幼兒創編表演時,教師應該提供動物、植物、人物的卡片,這樣創編的詩歌更接近原詩歌的結構,使幼兒的思路更廣闊。幼兒在學習朗誦詩歌時,教師注意引導幼兒用不同的語氣來朗誦白天和黑夜,讓幼兒充分表達出白天與黑夜的不同,感受朗誦詩歌時應該注意運用語言表達出詩歌的意境。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感知空氣的存在,掌握空氣的特征及作用。

  2、讓幼兒初步了解空氣污染的情況及其危害性。

  3、培養幼兒關心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活動準備】

  1、器材:杯子、手帕、大玻璃缸、蠟燭、尼龍袋子、氣球、打火機、水。

  2、課件-空氣污染

  【趣味練習】

  空氣污染的原因

  【趣味練習】

  如果沒有空氣

  【活動過程】

  一、感知空氣的存在及其特性

  1、小朋友,今天老師要和你們玩個變魔術的游戲。(教師示范)。

  2、將手帕團塞入玻璃杯杯底。杯子里有什么?杯里除了手帕還有別的東西嗎?

  猜一猜:如果把杯子放入水中,杯子里的手帕會怎么樣?

  3、實驗

  我們來試一試,杯子里到底有沒有其它東西。將玻璃杯倒扣壓入水中,再把杯子提出水面,取出手帕。

  手帕濕了嗎?為什么?

  杯里除了手帕外還有其他東西,是它把水頂住不讓水流進杯子,所以手帕才不會濕。

  4、你們能看見杯子里的東西嗎?這東西手摸得到嗎?用鼻子聞得出嗎?

  那么,杯里到底是一種什么東西呢?請小朋友仔細看老師示范。將杯口斜著浸入水中。

  你們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東西從杯子里跑出來吹出泡泡的?(學習詞:空氣)。

  5、請小朋友拿起尼龍袋,張開袋口。看看袋里有什么?

  請幼兒迅速將袋口擰緊,用手慢慢向袋底擠。為什么擠不動了?尼龍袋里有什么?(空氣)。

  6、你們剛才在哪里捉到了空氣?你們看得見空氣嗎?能摸得到空氣嗎?

  聞一下空氣是什么氣味的?

  小結:我們的周圍充滿著空氣。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的氣體,

  因此,小朋友通常認為我們周圍沒有東西。

  二、認識空氣的作用

  1、將點燃的蠟燭用杯子完全罩住,點燃的蠟燭為什么會熄滅了?

  2、請小朋友用手捂住口鼻,說說有什么感覺?

  3、除了我們人需要空氣外,還有誰也需要空氣?

  小結:除了人類離不開空氣外,動物、植物也離不開空氣,凡是有生命的東西都需要空氣。

  三、了解空氣遭受污染的情況及其危害性

  1、我們每時每刻都離不開空氣,可是現在空氣質量發生了變化,下面請小朋友們認真看錄像,

  想想這些事情對空氣有沒有影響?

  2、觀看課件圖片

  (1)滿天飛揚的塵土,對空氣的污染;

  (2)汽車排出的廢氣對空氣的污染;

  (3)燒香、放鞭炮時的繚繞煙霧;

  (4)工廠煙囪排放的黑煙;

  (5)焚燒垃圾時產生的濃煙;

  (6)正在公共場所吸煙的人。

科學教案 篇6

  一、活動名稱:

  雨從哪里來

  二、活動目標:

  1、讓幼兒了解“雨是怎樣形成的”科學現象,知道下雨前的現象以及雨與人們的關系。

  2、激發幼兒發現問題,并積極探索自然現象的興趣。

  3、培養幼兒大膽推測、操作及細致觀察的能力。

  三、活動準備:

  課件:小雨點旅行記、雨的形成

  雨點、浪花、冰雹、雪花、霧、雷、電、露珠、太陽和大風等圖片4套

  四、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1、小朋友,請你們閉上眼睛聽聽是什么聲音……

  (放錄音:打雷下雨的聲音)

  2、討論:你們喜歡下雨嗎?下雨的時候,你喜歡做什么?誰知道雨是怎么來的?天上為什么會下雨嗎?

  (二)、故事欣賞《小雨點旅行記》(播放課件)注意故事中的修飾性詞語

  討論思考:

  1、小雨點住在哪里,是誰幫助小雨點去旅行的,又是誰幫助小雨點回家的?

  2、引導幼兒梳理小雨點的旅行過程,并根據故事內容對旅行過程排序。

  3、適當引導幼兒注意故事中水的各種形態:小雨點在旅行過程中遇到了哪些親戚?你知道它還有哪些親戚?

  (三)、加深理解雨的形成

  1、聽了故事,小朋友現在知道雨是從哪里來的嗎?我們來看《雨的形成》

  (播放課件——雨的形成)

  2、動手操作:排一排

  請幼兒按自己的理解,把用圖片把雨的形成過程排出來,并鼓勵幼兒大膽發言表述

  小結:水遇熱---形成水蒸氣-----水蒸氣升上天-----遇冷----形成細小的云滴----小云滴相互碰撞凝結成大水滴-----當空氣再也托不住它時,就從云中落到地面,就形成了我們看見的雨

  (四)、活動延伸:下雨前的現象

  1、思考:引導幼兒說說下雨前的有哪些現象

  小朋友現在知道為什么會下雨了,那你們怎么才能提前知道要下雨了呢?(下雨前的征兆)

  2、放課件——下雨前

  3、幼兒討論,教師小結

  燕子低飛要下雨,青蛙高唱要下雨

  魚游水面要下雨,螞蟻搬家要下雨等

  小結:生活中小朋友要注意多動腦筋,多思考,多觀察,一定能學到很多有用的知識。

  (五)、結束部分:欣賞歌曲《雪花和雨滴》。

科學教案 篇7

  一、活動名稱

  獨特的指紋

  二、活動年齡班

  大班上學期

  三、活動由來

  (一)幼兒科學學習的特點

  1、"兒童的科學"是一種有經驗層次的科學知識,使幼兒通過觀察獲得的有關事物和現象的具體、個別的經驗。它是直接的、具體的、具有描述性的,而不是間接地、抽象的、解釋性的。所以,我設計了這個觀察類的科學活動設計。

  2、"兒童的科學"是一個自我建構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改變的過程。幼兒隨著生活經驗的豐富,他們對周圍事物的認識也不斷改變,當這些直接的、間接地經驗與幼兒已有的經驗不一致時,新舊經驗之間的沖突、同化、整合就導致了幼兒認識的改變。

  3、"兒童的科學"是對世界的獨特理解。兒童的科學帶有主觀性的色彩,兒童不能可觀的解釋自然事物和現象的性質,而往往從主觀的意愿出發。正如皮亞杰說過的,游戲是"兒童所選擇的使自己相信的現實"。兒童常常在這個假象的情景中觀察著現實、探索著科學。

  (二)幼兒園各年齡段幼兒科學學習目標和內容

  1、《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5-6歲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總是刨根問底,能經常動手動腦尋找問題的答案,并且能通過觀察、比較與分析,發現并描述不同種類物體的特征或某個事物前后的變化,在探究中與他人合作。我設計的此活動就是想要兒童在觀察中發現、分析指紋的獨特,并能與伙伴進行合作交流,體驗到在探索中有所發現的喜悅。

  2、《綱要》在科學領域的內容中提到: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索的欲望。指紋這個事物是每個小朋友都熟悉的,也很感興趣的東西,因此比較好開展活動。

  3、《綱要》還指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性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并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幼兒的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習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獨特的指紋這個活動會為幼兒提供指紋圖片,指紋畫,指紋的家的指示牌等等材料,讓幼兒在觀察中發現不同,并分享交流。

  4、《綱要》指出科學教育的目標要包括: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指紋的這個活動正是想實現這幾個目標。

  (三)個人了解的情況

  在暑假時參加的補習班中,有許多幼兒園的小朋友,我發現在一次用染料涂色的活動中,一個小朋友的大拇指上沾上了顏料,印到了畫紙上。同組的小朋友發現了,都來印自己指紋,他們發現,怎么有的指紋形狀是一樣的,有的是不一樣的,于是跑過來問我。《綱要》中提出:"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和經驗。"于是我設計了這個活動,讓幼兒在這個活動中,認識指紋、了解指紋。這個活動正是在幼兒充滿興趣的探索中得來的。

  四、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觀察指紋,了解其外形特點及三種類型,知道每個人的指紋都是不同的。

  2、能力目標:觀察比較指紋,并能分辨不同類型。

  3、情感目標:有動手動腦的積極性,仔細觀察,體驗發現的快樂。

  4、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并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5、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并尊重同伴的講話。

  五、活動準備

  1、物質環境及材料準備:指紋畫一張、指紋類型PPT、警察破案短片、觀察記錄卡片、指紋的家指示牌、指紋身份證卡片、印泥、抹布。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已經使用過染料涂色或發現過指紋。

  六、活動基本環節

  (一)活動導入:教師帶領幼兒欣賞指紋畫,引導幼兒發現指紋。

  -直接出示指紋畫,讓幼兒觀察,提問:這些畫和平時畫的畫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用手指印的)

  -那小朋友們想一想,這些指紋在哪里?看一看,是每一個手指上都有的嗎?像什么?

  (二)活動過程

  1、了解指紋的類型,觀察自己的指紋。(實現活動目標1)

  (1)看一看和旁邊小朋友的指紋一樣嗎?(看來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指紋)

  總結:每個人的指紋形狀都是不一樣的。

  (2)我們現在知道了每個人的指紋形狀都是不一樣的,所以人們把指紋分成了三大類,我們一起來看看,好不好?(指紋PPT)小朋友們看,第一種叫弓形紋,中心像一把彎彎的弓;第二種叫蹄型紋,中心向左或向右偏,像馬蹄;第三種叫渦型吻,中心像水中小小的漩渦。是不是很神奇呢?

  (3)現在老師給每個小朋友發一張卡片,小朋友要仔細看看自己的指紋,把每一種類型的個數寫在卡片上。(考慮他們可能不識字,卡片上有三種指紋形狀的圖案,這個環節老師可參與到小朋友中與他們共同觀察。)

  2、通過游戲,鞏固幼兒對指紋類型的認識(實現活動目標二和目標三)

  -現在小朋友們都知道了不同的指紋長什么樣子,下面我們來玩一個游戲,叫"指紋的家"。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設計及準備總體來說是比較用心的,但是經過上課之后,讓我又有了幾點新的想法:

  1.活動的導入。

  導入部分我原來的引導語較為平淡“今天老師帶來了另一個幼兒園小朋友們拍攝的一段廣告,請你們看看他們在廣告里都做了些什么?”激發幼兒的興趣欠。如果我設計為:提問——小朋友們,這是什么?(師伸出手指問幼兒,幼兒即興回答。)這樣的提問設疑,可以使幼兒發散思維的大膽去想、去說,因為誰也不知道老師到底想說“手指”是什么,這樣的問題還能夠與“導入視頻”中的環節吻合,既能夠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又能夠與視頻巧妙的結合!

  2.幼兒操作“印指紋”部分。

  因這是科學活動,幼兒的操作和探索是不可缺少的;又因不能就一而一的原則,我考慮到可以在探索環節整合“數學領域內容”,但是我只是一味的想到了“操作、探索的不可缺少和整合領域”,卻沒有適時的考慮到幼兒年齡的特點,所以使得印“指紋印”的環節顯得很拖拉,而且不僅時間很長、效果也不是很好,有很多幼兒的指紋印的不是很清晰,也導致了后面的點數環節出現脫節,可見,讓幼兒自己印指紋印是不太合適的。不如就讓幼兒用放大鏡來直觀的觀察自己的指紋,然后將觀察到的記錄到記錄表上,這樣或許在節約時間的同時,能夠讓人覺得本節課是由科學的、操作的、探索的、整合的一系列活動而呈現出閃光一面。

  3.忽略了大班幼兒已會識字的能力。

  在認識指紋的環節中,我本想有一環節是請幼兒根據指紋的樣子,為三種不同的指紋起名字,從而起到發散幼兒想象力的目的。結果,在出示指紋圖片時,下方寫上了指紋的名字,孩子們還沒有來得及發散思維,就被指紋的“正確”名字把思想牢固了,不僅沒有展現出“發散幼兒想象力”的閃光之處,還適得其反,顯得老師不夠靈敏!

  總之,本次活動經過了反思后,覺得有很多不足和能夠改進的地方,我將會在今后繼續將本次活動完善,并嘗試試教!

科學教案 篇8

  目標:

  1.探索通過傾斜托盤讓滾珠汽車動起來的方法。

  2.感知托盤傾斜角度和方向與滾珠汽車行駛速度和路線之間的關系,提高手眼協調性。

  準備:

  1.將玻璃珠裝入果凍殼中,將果凍殼倒扣在托盤上,在其兩側貼上小汽車造型的卡紙。

  2.用即時貼在托盤上貼出行車路線,用拼插積木搭出滾珠汽車可以通過的“城門”,并固定在托盤上。

  玩法說明:

  幼兒雙手握住托盤,傾斜托盤讓滾珠汽車動起來,通過控制傾斜方向和角度使滾珠汽車沿路線標志行駛,并通過“城門”。

  指導要點:

  1.引導幼兒思考怎么讓小車動起來,觀察幼兒不同的探索方法,用提問啟發幼兒探索:如果不用手推,小車怎么才能動起來。

  2.如果一直沒有幼兒嘗試傾斜托盤的方法,可引導幼兒關注玻璃珠的滾動,發現通過傾斜托盤可讓玻璃珠滾動,從而帶動小車移動。

  3.引導幼兒關注托盤傾斜角度和方向與汽車行駛速度和路線之間的關系,嘗試讓小車沿路線標志行駛,并通過“城門”。

  延伸活動:

  1.用不同材料的球形物體(木珠、塑料珠等)制作的滾珠汽車,讓幼兒進一步感知球形物體滾動的特點。

  2.在一個托盤中投放兩個滾珠玩具,設置警察抓小偷、貓捉老鼠等情節以增加游戲趣味陛,讓幼兒通過傾斜托盤讓兩個滾珠玩具一起動起來。

科學教案 篇9

  目標:

  1.在實驗中了解玩具打氣簡的進氣孔、出氣孔的構造及其作用。

  2.能用自己的方式記錄實驗結果,并樂意在集體中表達自己的想法。

  準備:

  能拆裝的玩具打氣筒若干。

  過程:

  1.教師提出問題。

  師:打氣簡上有兩個不同顏色的口子,這根打氣管應該裝在哪個口子上呢?

  2。幼兒預測。

  此前幼兒盡管使用過打氣筒,但從沒留意過打氣管的裝法。參加活動的16個幼兒中有9個幼兒預測錯誤,7個幼兒預測正確。

  3.幼兒實驗并記錄實驗結果。

  預測正確的7個幼兒很快就獲得了實驗的成功,另9個幼兒卻遇到了困難,后來他們在同伴的啟發下也獲得了成功,并記錄了實驗結果。

  4.師幼共同探討。

  師:你們的實驗都成功了嗎?

  幼:我的實驗剛開始沒有成功,我用腳踩打氣筒,打氣筒癟了。不過后來我換一個口子插管子,結果成功了。

  幼:我的實驗剛開始也沒有成功,我看見某某的做法,一試也成功了。我剛開始猜錯了!

  師:你們都成功了,都知道管子應該插在哪個口子上了!那誰能告訴我:這插著管子的口子叫什么?不插管子的口子又叫什么呢?

  幼:插著管子的叫進氣孔,不插管子的叫出氣孔!

  師:有不同意見嗎?

  眾幼:沒有。

  師:按你們的說法,這不插管子的口于是出氣孔,那我來想個辦法不讓氣跑出去。我把出氣孔堵上,這樣打氣就更方便了!

  (教師的提議得到了孩子們的支持,他們一致認為堵住出氣孔,效果一定會更好。于是,教師使勁按住不插管子的口子,請一個幼兒腳踩打氣筒,可是,打著打著孩子們發現打氣筒癟了,再也“抬”不起來了。)

  幼:這個打氣筒肯定是壞了,我的打氣筒是好的,試試我的吧!(教師再次實驗,結果同前。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以。)

  師:怎么會這樣?

  幼:你堵住的肯定不是出氣孔,應該是進氣孔!

  師:打氣筒的出氣孔到底在哪里?

  幼:那個插著管子的地方!

  師:有什么辦法證明這是出氣孔?

  幼:撕張小紙片放在出氣孔前,若有氣出來,紙片就會動。(結果實驗成功,大家發現出氣孔有氣出來了。)

  幼:打氣球!(結果實驗成功!大家發現氣球變鼓了。)

  幼:用手放在出氣孔前面,也能感覺到有氣。

  5.幼兒修正自己的實驗記錄。

  6.師幼共同收拾實驗室。

  (點評:本次活動體現了“用事實來說話”的精神。孩子們通過實驗不僅了解了打氣筒的構造,而且在教師的引導下用事實糾正了錯誤概念。利用玩具引導孩子們科學地探究其中的奧秘,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它能讓幼兒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認識到科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春天科學教案03-09

有關科學教案06-12

身邊的科學教案07-13

關于科學教案07-27

關于科學教案07-24

走進科學教案12-08

科學教案:蝸牛09-11

科學教案《賽車》04-07

科學教案范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