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課教案(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課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課教案1
【活動設計】
蒜頭是日常生活常見的植物,我們請幼兒帶來了蒜頭,在自然角中進行植物發芽的活動。一段時間過后,蒜瓣長出了嫩綠的小芽,在這發芽過程中,還有伴有濃烈的氣味,甚至還有點“臭”。可孩子們天天都往自然角跑,還好奇的觀察著。我們知道只有自己親手嘗試實踐,獲得的知識才會真實而牢固,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也是《幼兒園指導綱要》所要求的。于是結合我的個人課題探究《讓科學教育更貼近幼兒生活》,及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設計了科學活動《有用的蒜頭》,讓幼兒對蒜頭有一個初步的全面認識。通過看、摸、剝、數等多種方式感知蒜頭的特征,了解蒜頭的用途。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幼兒的實踐能力,讓幼兒體驗了探索蒜頭的樂趣。
【活動目標】
1、通過看、摸、聞、掰等方法,發現蒜頭的特征,體驗發現的樂趣。
2、會手口一致地點數,感受用數字記錄地簡便、明了。
【活動準備】
1、蒜頭人手一個,統計表。
2、筆、紙。
【活動過程】
一、出示蒜頭,導入活動。
師:看,這是什么?(蒜頭)
看一看蒜頭是什么樣的,像什么?什么顏色?
(分析:首先開始部分以開門見山的方式,直接出示蒜頭引起幼兒觀察興趣,通過直觀的視覺形象初步感知蒜頭的外部特征,同時引導孩子從蒜頭的不同角度來想象其像什么,這環節充分調動了幼兒想象力。)
二、通過看、摸、聞、掰等方法,發現蒜頭的特征。
1、請小朋友每人拿一個蒜頭,仔細的摸一摸,看一看能發現什么?幼兒觀察。
師:你發現了什么?(滑滑的,上面有紋路)(硬硬的)
小結:蒜頭摸上去滑滑的,硬硬的,身上有像線一樣的花紋,凹凸不平的,里面還藏有一個個的蒜瓣。
(分析:幼兒在近距離觀察蒜頭時,通過摸、看等多種方式感知蒜頭外部的基本特征。在探索觀察的基礎上,引起幼兒進一步探索的欲望。)
2、怎么知道里面的蒜瓣是什么樣的呢?(剝)那我們來剝一剝。剝的時候注意看看蒜頭的外衣是怎樣的?
幼兒剝蒜衣,師:蒜衣是怎樣的?
(分析:引導幼兒在剝蒜衣的過程中發現蒜衣一層層的特點,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幼兒的實踐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幼兒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3、師:看看現在的蒜瓣怎樣的?(一個個緊緊的抱在一起)那掰開看看一一個的蒜瓣是又像什么?怎么看出?(每人拿一瓣)
再看看它們的身上有什么?其實每個蒜瓣身上還都有件小衣服呢,讓我們剝開看看里面又會是怎樣的?(白色的…)聞聞什么氣味?有股特殊的氣味,甚至有點臭。
那蒜瓣們有什么地方不一樣嗎?(有的大有的小)
師小結:蒜頭除了一層層的外衣,每個蒜瓣都還有件小衣服,剝開小衣服有一股特殊的氣味,我們還發現蒜瓣的大小是不一樣的。
(分析:該環節逐步深入,引導幼兒主動探索、感知蒜瓣的特征。知道蒜皮除了一層層的外衣,其實每個蒜瓣身上都還有一件“小衣服”,并再剝開來進一步觀察。通過聞一聞蒜頭特有的氣味,從而可以加深幼兒對蒜頭的認識。)
4、那么你的蒜頭里有幾個蒜瓣呢,讓我們來數一數吧。小朋友動作要快快的,并用筆記下數出的總數哦。
師:你的蒜頭里有幾個蒜瓣?有誰也是XX請舉手?教師根據幼兒回答進行記錄。
小結:看,在這張統計表中幾個小朋友數到了幾個蒜瓣,幾個……,最多的有?,最少的有?原來蒜頭里的蒜瓣是有多有少。
(分析:借助記錄和數量統計,讓幼兒通過數數,發現蒜頭中蒜瓣的數量是有多有少的。這也是本次活動的一個難點,引導幼兒能數出正確的總數并進行記錄。在科學活動中滲透了數學領域的知識,提升了幼兒的數數能力。)
三、遷移生活經驗,了解蒜頭的作用。
師:那你知道蒜頭有什么用呢?
教師小結:大蒜可以生吃殺菌、做菜除腥味、預防感冒、抗癌等等,還可以當做種子呢。那小朋友覺得蒜頭的作用大不大呀?那我們可要多吃哦!
(分析: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生活經驗進一步了解蒜頭的作用。有了對蒜頭作用的了解,能激發孩子想吃、愿意吃蒜頭的欲望。也使本次活動達到較好的效果。)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選材來源于幼兒實際生活經驗,材料的難度適合幼兒的發展水平,符合幼兒興趣點,所以活動中幼兒參與積極性較高。本次活動采用看門見山的方法來導入活動,從一開始就激發起幼兒的興趣和好奇心,使幼兒主動觀察、發現,由里到外的探索蒜頭的特征,積極地投入到科學探索的過程中,體驗科學活動帶來的樂趣。經過三次磨研活動,使我發現自己在組織科學活動時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作為一名新教師應該把握好自己的角色,科學活動中幼兒才是主體,孩子們的發現應讓孩子自己來表達。在設計科學活動時應巧妙的運用一些有啟發性、針對性的提問,通過問題啟發幼兒大膽動手、獨立思考及積極地表達。并根據不同的內容,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態度,以此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科學課教案2
目標:
積極動手做科學小實驗,初步感知彈性物品的特點和性質。內容:神秘的彈性物品
準備:
教具:錄音機、磁帶、彈簧、賀卡、小兔圖片;學具:海綿、氣球、松緊帶、皮筋、積木、鉛筆、雪花片、磁帶盒、紙、發套、高彈手套。
過程:
〈一〉開始部分
“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到一個非常神奇的世界里”(放錄音),“聽,多好聽的聲音,到底是個什么地方?我們一起去看看吧”教師帶幼兒學小鳥飛的動作進入教室。
〈二〉基本部分
1、通過操作感知彈性物品的特點。
〈1〉幼兒每人一根皮筋
“來到了神奇的世界,大家看看我們身邊的桌子上有什么?”〈皮筋〉“現在你可以玩一玩,但玩的時候,你要仔細看,它會怎么樣?”幼兒玩耍,教師觀察。“請你拉一拉皮筋,邊玩邊仔細看,它會怎么樣?”教師小結:皮筋用力拉開后會變長,放開后回到原來的樣子。
〈2〉每組一個小籃子,內裝有海綿、氣球、松緊帶等彈性物品
教師揭開蓋布:“神奇世界的東西可真多,我們一起看看還有些什么呢?”〈請幼兒看一看、講一講。〉“小朋友想玩玩這些東西嗎?請小朋友每人拿一樣玩玩,看看誰的玩法最獨特。”〈啟發幼兒可以跟組里的小朋友換著玩〉
教師對這些問題逐個進行引導。
比如:“吹氣球”提問:沒吹的氣球是什么樣的?往氣球里吹器,氣球會有什么變化?給氣球放氣,它會怎么樣?
2、教師引導幼兒用語言表述這些彈性物品的性質、特點。
“剛才我們玩了這么多東西,準能說說它們有個什么共同的秘密?”幼兒思考,各抒己見,自主表達各自的觀點。
3、啟發幼兒聯想日常生活中,哪些東西有彈性
“剛才小朋友發現了皮筋、海綿、氣球對它們用力以后,會變形,手放開后又變成原來的樣子,是有彈性的,那么除了這些東西外,你知道還有哪些東西是有彈性的呢?”
4、指導幼兒進行彈性、非彈性分類,進一步鞏固對彈性的認識
5、發散性思維訓練:“如果你是一位設計師,你會設計一件什么樣的彈性玩具?”〈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大膽表述〉對每一位幼兒設計出來的每一件物品,不論好壞,都要做出積極的評判,鼓勵幼兒積極思考,激發求異思維的火花。
6、延伸活動:“制作彈性玩具――會跳的電池”
科學課教案3
活動目標:
1、通過制作蘇打噴泉,培養幼兒觀察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2、培養幼兒科學探究的興趣。
活動準備:
塑料蓋的瓶子、吸管、膠帶、白醋、小蘇打、水、抹布
活動過程:
教師演示:
1、在瓶蓋上插入吸管,吸管離瓶底距離有一定距離
2、在塑料瓶中倒入適量的水,并加醋(醋要比水多)
3、瓶內放人兩勺小蘇打,迅速將瓶蓋蓋上。
幼兒討論觀察到的現象。
1、這個實驗真有趣,水從吸管中噴出來了。
2、像噴泉一樣,瓶子里有許多小泡泡。
3、噴泉真好看!我也想做一個小噴泉。
我來做小噴泉。
1、先在瓶里放入水,再放醋和1勺蘇打,噴泉沒有做成功。
2、蓋子沒蓋好,泡泡都跑出來了。
3、將吸管插入瓶蓋中,用膠帶將吸管固定在瓶蓋上。先在瓶子里放人一些水,再放入一些醋,最后放人2勺蘇打,迅速蓋上帶有吸管的瓶蓋。
說一說我的實驗結果。
1、放l勺蘇打不成功,醋要多放一些,再放2勺蘇打,水就噴出來了。
2、瓶蓋沒有蓋嚴,泡泡都跑出來了,一定要蓋嚴瓶蓋。
3、先放一些水,再放一些醋,最后放了2勺蘇打,噴泉就做成了。
幼兒記錄實驗過程。
注意事項:
1、教師提醒幼兒要進行分工:負責記錄的幼兒要將醋、小蘇打的用量記錄清楚。
2、檢查醋和小蘇打的比例是否適當,瓶蓋密封是否嚴緊。
3、蓋瓶蓋的速度要快。
4、要將小蘇打碾碎后放入瓶內。
結束部分:
小朋友們,今天開不開心啊,小朋友們幫老師吧實驗器材放到實驗角去好不好,小朋友們都玩累了,休息一會吧
科學課教案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種子萌發先長根,再長莖和葉;植物的根總是向下生長的;植物的根能夠吸收水分和礦物質;能將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過程與方法:用適宜的方法記錄、交流所觀察到的現象;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提出問題;根據已有的經驗和所觀察到的現象,作出有依據的預測;用觀察、實驗的方法驗證推測;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根吸收水分的實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觀察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樹立科學是講求實證的意識。
【教學重點】:觀察植物根的生長變化;根吸收水分的實驗。
【教學難點】:根吸收水分的實驗。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前一周種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試管、水、食用油、一顆有根有葉的小植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活動)問題導入
1、師:一棵大樹,我們要把它從土壤中拔出來是很困難的;一株小草,我們要把它從土壤中拔出來,容易嗎?
2、生:思考后回答。
3、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來。(出示種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們種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
4、師:揭示并板書課題:我們先看到了根
二、(觀察活動)觀察植物根的生長
1、師:我們種下的四季豆已經發生了變化,現在請你們認真地觀察觀察,看看能發現什么?
2、生:學生觀察自己在前幾天種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
3、師:剛才,你們認真觀察了種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發現呢?
4、生;匯報自己的發現。
5、師:根據學生的匯報小結:通過觀察,我們發現種子萌發先長根,再長莖和葉;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長,根的生長速度快。
三、(研究活動)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師:我們給鳳仙花澆水時,一般往哪里澆?為什么大部分都澆到土壤上?
2、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3、師: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們來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師:同學們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生:討論后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師:我們來做一個有趣的實驗,看植物的根還有什么作用?實驗步驟如下:
參看P8頁書上的內容,教師邊講邊操作。①選擇一棵帶根的植物裝入有水的試管中。②將植物的根浸泡在試管里的水中。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試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試管中的水不會被蒸發到空氣中去,并在水面處做好標記。④觀察試管中的水量有什么變化。
7、師:過幾天,試管中的水量變化說明了什么?
8、師:(總結)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礦物質。
【作業布置】:
家庭實驗:參看P8頁書,制作一個“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實驗裝置,并注意觀察實驗裝置里水量的變化。
科學課教案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是活的植物,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是有生命的物體。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真正的觀察應該是有目的的,制訂觀察的方法和步驟有利于觀察的進行。
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借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的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用簡單的詞語記錄觀察的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從圖片上獲得的信息是有限的,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的認識。
發展觀察大樹的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的生機勃勃的感受。
在觀察過程中,培養與他人合作的習慣。
【教學的重點】了解觀察的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的難點】對大樹的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
【教學的準備】
分組材料:一些觀察用的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引言
1.校園里、大路旁、山坡上……到處我們都能看到植物,同學們對校園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讓我們從身邊的`熟悉植物——大樹開始觀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樹
1.教師講解:這是一幅梧桐樹的照片,請大家仔細地看圖,你能發現有關這株梧桐樹的哪些特點?(你能發現幾點?)
2.學生匯報:從圖上看大樹,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細傾聽,并大膽說出新的發現,同時區分哪些是真正從照片上獲得的信息。)
三、回憶中的大樹
1.教師引導: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們從照片上發現的東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經看到過的大樹與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樣嗎?
2.學生匯報:回憶我的大樹,我曾經看到過什么?
3.教師激趣:同學們的匯報內容真豐富,有的內容大家都看見過,有的內容有人還從來沒看見過,而有人可能從來都沒真正看過一棵大樹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細細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樹嗎?
4.學生交流: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樹?(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內容!會不會也有樹瘤?是不是也有小動物?是不是還有其它東西?)
5.教師總結:這樣帶著目的去仔仔細細看大樹的時候,我們的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6.學生小組交流并匯報:如果現在來到一棵大樹下,我想觀察什么?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的內容?
四、觀察真正的大樹
1.交流:教師引導孩子們交流在頭腦中制訂好的觀察大樹的個人計劃。(觀察內容、觀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動:現在讓我們一起去觀察一棵真正的大樹,我們肯定有更多的發現。同時把觀察到的信息,用簡短的詞語記錄下來。(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老師帶學生按計劃開展真正的實地觀察活動。)
3.評價:回教室后每小組互相欣賞各自的觀察內容,說說從不同的記載中如何體會到觀察的大樹是一個生命體。同時推選一位同學的記錄單張貼于科學活動專欄內供大家欣賞,其它同學的記錄單上交給老師閱讀欣賞。(張貼的記錄單要有典型特色。)
4.總結: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獲得了這么多的信息,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發現了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觀察更多的樹呢?請在課外繼續觀察不同的樹。
科學課教案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擺的擺動快慢與擺繩的長度有關,同一個擺,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動越快。
過程與方法:經歷推測擺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并依次展開實驗研究,得到實驗結果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感覺是會出錯的,深刻理解重復精確實驗的價值;感受探究單擺的快樂。
【教學重點】
經歷推測擺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并依次展開實驗研究,得到實驗結果的過程。
【教學難點】
經歷推測擺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并依次展開實驗研究,得到實驗結果的過程。
【教學準備】
學生自帶計時表(小組)、鐵架臺、長中短棉線各一、重中輕鏍帽各一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師:我們知道擺具有等時性,那不同的擺自由擺動的快慢都一樣嗎?
2、師出示自制單擺問:擺的快慢你覺得與什么有關呢?
3、揭題:擺的研究。(板書課題)
二、用擺做實驗:
1、推測:擺的快慢你覺得與什么有關呢?(擺繩長度、擺錘大小等,如出現擺的幅度這個因素,可引導學生回憶上節課的實驗。)
2、對擺繩長度、擺錘大小兩個因素,分別展開討論:
改變擺錘重量的實驗:要改變什么條件?哪些條件需要保持不變?
改變擺繩長度的實驗:要改變什么條件?哪些條件需要保持不變?
3、學生小組實驗研究搜集數據。
4、集體匯報。問:擺的快慢與擺錘輕重有關嗎?擺的快慢與繩長有關嗎?
5、小結。
三、擺的快慢與什么有關:
1、師:擺的快慢與什么有關?什么樣的擺擺動的慢,什么樣的擺擺動的快,我們是怎樣知道的?
2、閱讀課本P61下面的插圖和文字。讓學生進行推測。
3、師出示如圖的兩個擺,擺繩長度一樣,擺錘長度不一樣,演示實驗。
4、討論:你發現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5、師引導:擺的長度并不等同于擺繩的長度,真正的擺長是指支架到擺錘重心的距離。
科學課教案7
活動目標:
1.學習按某一特征有規律地間隔排列。
2.在探索尋找活動中,選擇不同的方法嘗試有規律排列。
3.培養幼兒初步的推理能力。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并尊重同伴的講話。
5.能客觀地表達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結果。
活動準備:
1.各種排列規律的卡片。
2.各種顏色的木塊、幾何圖形、貼絨圖案若干。
3.操作卡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1.觀察卡片上物體的排列,讓幼兒感知物體排列的次序規律,(學習按顏色、幾何圖形、圖案間隔排列的方法。
2.請幼兒補充規律。找出卡片上物體的規律,想想接著應該排什么?
3.幼兒動手操作,把缺的補上去,將規律補完整,并說說為什么要這樣補。
4.分組操作:
第一組:按顏色排列,選擇兩種或三種顏色的木塊進行間隔排列。
第二組:按幾何圖形排列,選擇兩種或三種幾何圖形進行間隔排列。
第三組:按圖案排列,選擇兩種或三種圖案進行間隔排列。
5.幼兒自由選擇操作活動,教師巡回指導,教師鼓勵幼兒大膽地嘗試進行有規律排列。、
6.請幼兒介紹自己是按照什么規律排列的。
活動反思:
在本次活動中,教師的設計沒有考慮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沒有讓幼兒在游戲、操作中掌握比較的方法來掌握物體的長和短。本次活動,大多是教師在前面說教,而幼兒不是很主動的學。并且在活動中,教師對于比較的方法講述的也不是很清楚,(重疊和長短排等)雖然在活動設計時體現出來,但是在活動中沒有。在活動中,幼兒講述的較少,教師講的太多。這些作為新教師需要注意到的。
科學課教案8
目標:
1、對觀察冰塊有興趣。
2、樂于將自己的發現告訴大家。
準備:
有太陽的冬天,一處有冰塊的地方、粉筆
過程:
一、觀察冰塊
1、冰是什么顏色的?
2、鼓勵幼兒用手摸摸冰塊,說說有什么感覺。
3、怎樣才能有冰塊?
4、小結:冰是冷冷的、滑滑的。很冷的天,水會結成冰的。
二、尋找有冰的地方
1、請幼兒將有冰的地方告訴大家。
2、請幼兒運冰塊。每人拿一塊冰塊在陽光的空地上。
3、請幼兒觀察陽光下的冰塊,冰變成了什么?
三、欣賞冰畫
1、請幼兒看看場地上的冰塊化成了什么?
2、有粉筆將冰融化的地方勾出輪廓,請幼兒說說像什么?
科學課教案9
教材分析
學習此課前,學生學習了《食物的營養》,對食物的主要營養成分有了清晰的認識,知道了我們的身體從食物中獲得哪些營養成分,哪些給我們提供活動能量的食物,哪些使我們保持健康的食物.本課的探究性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上的
學情分析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學習科學應該是學生主動參與體驗的過程,對于食物搭配,不能生硬地把知識灌輸給學生,通過創設各種情景,巧妙設計有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親自搭配食物中體驗到膳食營養合理搭配的重要.同時培養學生從小關心自己,關心他人的優良品德,以及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
教學目標
1、通過搭配食物,讓學生懂得營養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2、通過設計菜單、模擬配餐,學習用文字語言、圖片語言、圖畫語言表述自己的研究結果.
3、增進對自己健康負責的意識,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認識食物金字塔,學習科學合理搭配食物的方法.
2、依照金字塔結構設計自己一天的食譜.
2.小學科學冀教版它們是怎樣工作的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的內容
1、寫成功之處
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后教學時參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達到光輝頂點。
2、寫不足之處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并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今后再教學上吸取教訓,更上一層樓。
3、寫教學機智
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后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云散,令人遺憾不已。
4、寫學生創新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補充今后教學的豐富材料養分。
科學課教案10
活動目標:
1、通過比比、嘗嘗、數數等活動,了解牙齒的一些簡單的特征工功能。
2、知道保護牙齒的方法,了解換牙的一般常識。
3、發蔚縣幼兒的感官,培養探索自身奧秘的興趣。
4、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5、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1、鏡子人的手一個、食品若干。
2、牙齒模型一個,有關牙齒三兄弟(門牙、犬齒、臼齒)形狀、功能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導入,引出主題;"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嘴巴里的牙寶寶。"
(二)運用感官進行探索,了解牙齒的一些簡單的特征、功能。
1、數一數(知道牙齒的數量)。
(1)"知道你嘴巴里有多少牙寶寶?讓我們請鏡子幫忙,照一照、數一數。"(幼兒自己數,同伴之意相互數)
(2)"你們嘴巴里上面有幾顆牙?下面呢?一共有幾顆牙?"
2、比一比(知道牙齒的名稱)
(1)"你們嘴巴里的牙寶寶模樣長得一樣嗎?張大你的嘴巴看一看,比一比"。
(2)"守在門口的叫什么名字?有尖尖的頭的呢?最里面肥肥胖胖的又有什么名字?"
3、嘗一嘗(知道牙齒的功能)"牙寶寶模樣不一樣的,名字不一樣,它們的本領也不一樣,讓我們來嘗一嘗,看看它們的本領到底有什么?"給舍圖片、模型小結:現在我們小朋友嘴巴里的牙齒有差不多有20顆,每天你開口笑的時候,第一個看到的是門牙,它負責將食物咬斷,門牙旁邊有尖尖的頭是犬齒,它負責將食物撕碎,最里邊肥肥胖胖的叫臼齒,它負責食物過口腔的最后一關將它們完全磨碎后吞進肚子里。
(三)了解的換牙的一般常識。
1、剛出生的嬰兒有牙齒嗎?你有沒有的換過牙?
教師小結:剛出生的嬰兒沒有牙齒,這樣,吃奶時就不會咬痛媽媽的了。大約長到七個月大小時,小寶寶就開始要吃些主食了,這時,也開始長牙了。我們稱它為"乳齒",到六歲開始換牙,新長成的稱為"恒齒",全部長成有32顆呢。
2、人會的是牙,那動物會不會的換牙呢?
豐富知識:動物也會的換牙,馬和獅子一生的換一次牙,蛇和鱷魚則一生的是好幾次牙。
(四)了解護牙的一般常識
1、假如人沒有牙齒會怎么樣?
2、牙齒會生病嗎?我們怎么樣保護牙齒?
師生共同小結:當我們牙齒痛、有蛀牙時就必須去找牙醫治療。不過最重要的是平時的保健,吃完東西要立刻刷牙、漱口同,才不會蛀牙喔!
活動延伸:
1、回家找資料查查還有哪些動物也要的換牙,它們一生換幾次虎?
2、看看老爺爺、老奶奶的牙,想一想為什么他們又要掉牙了?掉了還會再長嗎?
教學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并且達到了預期目標,效果非常好,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整個活動既讓幼兒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增強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護環境的必要性,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這個活動在中班開展是非常有意義和有必要的。
科學課教案11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探索顏色變化的興趣。
2.幼兒通過操作,知道兩種顏色配色后會發生變化,并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涂有紅、黃、藍顏色的小手掌;魔術箱;紅、黃、藍顏色的水:裝有紅、黃、藍顏料的瓶蓋。
活動過程:
一、游戲:《碰一碰》,讓幼兒初步感知兩種顏色碰在一起會發生變化
1.幼兒隨音樂《碰一碰》進入活動室。
師:咦,小朋友,你們的小椅子上都放的什么呀?看一看你的小手掌上都有什么顏色?(紅色、黃色、藍色)
請幼兒自由回答并提問。如:你在哪里見過紅顏色的東西?鼓勵幼兒關注周圍生活中有顏色的東西。(以此形式再提問黃色、藍色)
2.開始游戲
請小朋友隨音樂《碰一碰》找一個跟自己手掌顏色不一樣的好朋友來碰一碰,并提問:“小朋友,你的小手掌顏色有什么變化?(變色了)。讓小朋友隨音樂再找一個跟自己顏色不一樣的朋友碰一碰,再次感知兩種顏色碰在一起會發生變化。
二、魔術表演,了解紅、黃、藍三種顏色兩兩配色后會變成另一種顏色
今天,老師不僅給小朋友帶來了好玩的游戲,還給小朋友準備了神奇的魔術呢!小朋友要瞪大眼睛,看看魔術到底是怎么樣神奇的呢?
教師準備三個瓶子,里面分別裝有紅、黃、藍三種顏色的水,每個瓶子里插上兩根帶有開關的塑料管。音樂響起,教師進行魔術表演。表演完后提問幼兒:“瓶子里的水有什么變化?(變小了)到哪去了呢?(流到魚缸里了、不見了等等)有的小朋友說是流到魚缸里去的。瓶子里裝的是紅色、黃色、藍色的水,為什么魚缸里卻沒有紅色、黃色、藍色的水呢?魚缸里現在是什么顏色?這是怎么回事呢?此過程讓幼兒各抒己見。
“讓我們一起揭開這個魔術的秘密吧。(教師拉開簾子)哦,原來水是順著管子流到下面魚缸里去的,看一看每個魚缸里都有幾根管子,管子里有什么顏色?”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并能說出:紅色碰上黃色就會變出橙色,紅色碰上藍色就會變出紫色,藍色碰上黃色就會變出綠色。
三、幼兒動手操作,進一步鞏固兩種顏色配色后神奇的變化
“剛才這個魔術不僅老師能變出來,小朋友也可以變出來,小魔術師們,你們試試吧!”
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紅、黃、藍三種顏色的水。瓶子里有一種顏色,請小朋友找一個相同顏色的即時貼貼在瓶子的身上,記住它就是瓶子里現在水的顏色。還有的顏色藏在瓶蓋里,請小朋友找一個跟自己瓶子里顏色不一樣的瓶蓋蓋上去,擰擰緊。
此時,教師為幼兒準備了三張桌子,第一張桌子上放有瓶子里是紅顏色的水,并配有黃色和藍色標志的瓶蓋;第二張桌子上放有瓶子里是黃顏色的水,并配有藍色和紅色標志的瓶蓋;第三張桌子上放有瓶子里是藍顏色的水,并配有黃色和紅色標志的瓶蓋。
小朋友,快到老師這里來!我們的魔術表演馬上就要開始了。變魔術要有神奇的咒語呀,跟老師一起念咒語吧:“水寶寶,水寶寶,變變變。”讓我們一起來變魔術吧。
播放音樂,幼兒隨音樂晃動瓶子里的水,讓兩種顏色碰在一起。小魔術師們快看,你手里的水變成了什么顏色?是由哪兩種顏色變出來的?通過提問,鞏固哪兩種顏色碰在一起分別會變成橙、紫、綠三種顏色。
四、幼兒噴色,體驗成功的喜悅
小魔術師們可真厲害,變出了這么多漂亮的顏色!小朋友,看,這里有什么?(大樹、小草)大樹和小草都是什么顏色的呢?(綠色)以同樣的形式出示南瓜、桔子、葡萄等。現在就讓我們用手中的顏料來給它們穿上漂亮的衣服吧。
幼兒進行噴色活動,體驗顏色給大家帶來的快樂。
五、結束部分
顏色給我們帶來了這么多的樂趣,讓我們到外面去尋找更多有顏色的東西吧。幼兒隨音樂離開活動室。
科學課教案12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認真細致做一件事,并把事情做完的態度。
2.鼓勵幼兒嘗試用各種方法堆高,激發幼兒對嘗試活動的興趣。
3.通過操作,讓幼兒懂得運用各種材料來堆高,堆穩。
活動準備
掛圖:
圖一,小長頸鹿開心地住在小房子里;
圖二,小長頸鹿沒房子住哭了。
2.大小各不同的積塑,紙筒,紙盒(大小不同),小籃子,托盤,各種罐子和瓶子,紙杯,紙皮……活動過程1、故事導入活動,引起幼兒活動的興趣。
故事內容:小長頸鹿住在小房子里很快樂,后來小長頸鹿長大了,小房子住不下了,沒有房子住哭了。
1)小長頸鹿沒房子住哭了,你們說怎么辦呢?2)我們一起建一間高高的房子讓小長頸鹿住好嗎?2、介紹游戲材料,鼓勵幼兒嘗試用各種材料堆高。
教師⑴你們看老師這里有很多可以建房子的東西,它們有什么?⑵你們能用這些東西建一間高高的房子嗎?那我們現在就一起做好嗎?3、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1)幼兒可以自己建房子也可以幾個小朋友一起做。
2)注意拿了材料找個舒服的地方去建房子,不要都擠在一起。
4、小結。
1)剛才你是用什么東西來建房子的?2)老師剛才看到有個小朋友怎么也建不成高高的房子,他是這樣建的,你們看房子為什么會倒?(樓底部太小,不平。)
3)我們怎樣建房子才又高又穩?(樓底要平和寬,建的時候要輕拿輕放。)
啟發幼兒用托盤,紙皮等輔助材料來建房子。
5、鼓勵幼兒再一次進行嘗試,并用多種材料來建房子。
1)提醒幼兒行走時要注意,手腳放輕點,以免碰到房子而使其到掉。
2)重點引導幼兒如何利用輔助材料建高樓
6、結束活動。
科學課教案13
一、設計理念:
我班的幼兒大多都是城里的孩子,很少看到蠶豆,對蠶豆這種植物也缺乏認識。因此,我利用蠶豆這一鄉土資源,設計了這么一個科學活動,通過出示蠶豆娃娃,引起幼兒的興趣,觀察認識蠶豆莢、蠶豆,最后品嘗蠶豆食品。這些環節,讓幼兒對我們鄉土資源--蠶豆有所認識。
二、教案目標:
1、通過掰蠶豆,讓幼兒感知蠶豆的特征和用途。
2、產生操作探索蠶豆的興趣。
重點:通過掰蠶豆,讓幼兒感知蠶豆的特征和用途。
難點:產生操作探索蠶豆的興趣。
三、教案準備:
每位幼兒1-2粒蠶豆莢,各種蠶豆食品若干。
四、教案過程:
(一)、出示蠶豆娃娃,引起幼兒的興趣。
教師出示蠶豆娃娃的指偶:
你們認識我嗎?你們知道我是誰嗎?我就是蠶豆娃娃。
與小朋友們互相問好。
(二)、認識蠶豆莢的外形特征。
1、引導幼兒認識蠶豆莢的的形狀和顏色。
2、讓幼兒摸一摸,體會摸上去的感覺。
3、你覺得它像什么呢?
教師小結:這叫蠶豆莢,蠶豆莢是綠色的,長長的,兩頭尖;摸上去有點毛;捏一捏,硬硬的;像小船,像月亮。
(三)、認識蠶豆的外形特征。
1、看一看,里面的蠶豆的形狀、顏色。
2、摸一摸:有什么感覺。
3、聞一聞:有什么氣味。
4、想一想:蠶豆與蠶豆莢的關系。
五、幼兒操作:掰開蠶豆皮,觀察蠶豆瓣。
教師小結:蠶豆莢里面有蠶豆,蠶豆是扁扁的橢圓形,淡綠色,掰開皮,里面有兩片豆
六、通過品嘗,了解蠶豆的作用。
1、品嘗蠶豆食品,知道蠶豆的多種吃法。
2、啟發幼兒說說還吃過哪些用蠶豆制成的食品。
娃娃是小班幼兒所喜歡的,用蠶豆娃娃引出課題,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分步進行探索,先從外面的蠶豆莢開始,到蠶豆的外形特征,再到觀察蠶豆瓣,讓幼兒有層次的探索理解。
通過品嘗,讓幼兒進一步體驗。并擴散幼兒的發散性思維。
科學課教案14
活動由來:
午睡時,幼兒在脫衣服時聽到了"劈劈啪啪"的聲音并感到有點刺痛,覺得很奇怪:"是什么弄得我這么痛?"旁邊的孩子說:"有時我脫衣時也會感到痛,晚上還能看見一點點的亮光呢!"這時好多幼兒都說:"我也有過,我也有過。"還有一次,我給女孩子梳頭,孩子們發現頭發被梳子吸了起來,十分好奇。于是,我就設計了"靜電哪里來"這一活動,孩子們非常感興趣,探索欲望強烈。
一、活動目標
⑴、感知物體摩擦后產生的靜電現象。 ⑵、體驗大膽猜想和認真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 ⑶、啟發幼兒發散思維,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塑料尺子、人形紙片、碎紙屑、毛線、竹筷、鉛筆、塑料梳子、綢布、海棉、泡沫、鐵釘、記錄卡。
經驗準備:幼兒接觸過靜電現象
三、重難點分析重點:
感知物體摩擦后產生的靜電現象。
難點:能夠大膽猜想和認真驗證。
四、活動過程:
(一)魔術《紙娃娃站起來》
1、出示人形紙片,教師拿起塑料尺子悄悄在身后與綢布摩擦,并對幼兒說:"老師會變魔術,能用一把尺子就讓紙娃娃站起來"。
2、教師示范后,幼兒動手操作并說一說自己是否成功。
(二)初步感知靜電現象
1、教師再次演示魔術,幼兒仔細觀察并說一說教師做了什么動作。"現在老師再把這個小魔術做一遍,請你們仔細觀察老師做了什么動作"。
2、幼兒動手嘗試,與同伴交流自己是否成功。教師在幼兒操作過程中提醒幼兒注意摩擦力度。
3、幼兒談一談自己的成功經驗(怎樣摩擦,力度多少)
4、教師簡單小結:因為尺子和衣服經過摩擦它們產生了靜電,靜電將紙娃娃吸了起來。
(三)大膽猜想
1、出示豐富的操作材料,請幼兒大膽猜想哪些物品摩擦后會起靜電。
2、幼兒先自己猜想,再進行小組討論,將猜想結果記錄在記錄卡上,教師鼓勵幼兒大膽猜想,啟發幼兒發散思維。
(四)嘗試操作
1、幼兒動手操作,把竹筷、鉛筆、塑料尺、鐵釘分別和綢布摩擦,然后吸桌面上的泡沫、碎毛線、碎紙屑,驗證猜想結果。
2、個別幼兒說一說猜想與操作的不同,并進行示范操作。
(五)生活中的靜電現象1、啟發幼兒說出生活中見到的各種靜電現象,如:塑料梳子梳頭發時,頭發會飄起來;穿化纖衣服脫時會有聲音,黑暗中會發現小火花;天氣干燥時,長時間走路,由于摩擦會產生靜電,衣服會和身體粘在一起;有時人與人在接觸的剎那會被對方電到等等。
(六)游戲《頭發飛起來》
1、教師示范游戲,將對方的頭發摩擦飛起來。
2、幼兒互相結對做摩擦游戲,先讓每個男孩和女孩對應。然后女孩和女孩之間互相游戲,并請操作好的幼兒到前邊演示。經過演示,看誰先把對方的頭發摩擦飛起來。
科學課教案15
活動目標:
1.能細致觀察梧桐樹葉葉脈的結構特征,初步了解葉脈的作用。
2.能用較清楚的語言講述自己的觀察,理解詞語:主脈、側脈。
活動準備:
1、《梧桐樹葉脈的秘密》記錄單(梧桐樹葉形狀的紙片若干),人手一個放大鏡。
2、葉脈書簽、葉脈圖片、葉脈PPT、梧桐樹葉以及其他園內幼兒常見的樹葉等。
3、幼兒已經觀察過落葉的現象,撿拾過落葉,繪畫活動中給"梧桐樹葉"涂過色。
活動過程:
1.欣賞幼兒繪畫作品,引發對葉脈的關注。
(1)教師:秋天到了,梧桐樹的樹葉都飄落下來了。昨天。我、們用筆把這些美麗的梧桐樹葉都畫了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小朋友眼中觀察到的梧桐樹葉是怎樣的。
(2)(引導幼兒關注畫有葉脈的樹葉)這幅畫好像和別的有點不一樣,這些線條是什么?(引出葉脈)小朋友們畫的葉脈是什,么樣的?
2.觀察梧桐樹葉的葉脈,探索其結構。
(1)自由觀察實物。
●教師:我們仔細看看梧桐樹葉的葉脈到底是怎樣生長的。請每人拿一片樹葉觀察,你覺得觀察哪一面會把葉脈看得更清楚一些呢?
●教師巡回指導觀察,及時肯定有的小朋友既能觀察葉子的正面又能觀察葉子的反面。
(2)細致觀察并交流。
●教師出示葉脈:我們一起看一看、說一說葉脈是什么樣的。
●認識主脈和側脈。
提問:你發現葉脈了嗎?有幾根非常明顯的葉脈?(引出主脈)主脈是從哪里生長出來的?一直長到什么地方?除了主脈,還有其他的葉脈嗎?(引出側脈)側脈是怎樣生長的?
(3)用放大鏡觀察細脈。
教師:除了主脈和側脈。還有其他的葉脈嗎?我們用放大鏡來仔細看看,你看到什么啦?你發現了葉脈的什么秘密?(幼兒用放大鏡觀察時,引導幼兒順著葉柄向下看,發現葉脈由粗到細、像許多的管子連接在一起、像一張大網等秘密。)
(4)幼兒在記錄單上繪畫自己觀察到的葉脈。可邊用放大鏡觀察邊繪畫。
3.討論葉脈的作用。
(1)教師:葉脈為什么會長得像一張網?為什么會粗細連在一起,一直生長到葉片的各個部分?葉脈有什么用?
(2)(觀看PPT)葉脈輸送養分:植物通過根在泥土里吸收水分和養料,然后傳送到身體的各個部分。為了傳送養料,植物從根的末端開始,經過莖到葉子的位置,這些管子藏在莖里面,平時是看不見的,但是到了葉子里面就變成了更細更小的分叉的管子。它們就是葉脈,我們從外面就能看到。
(3)支撐葉子:葉脈就像我們身體里的骨頭,把葉子支撐起來。
4.拓展。
(1)教師:除了梧桐樹葉長有葉脈,其他的樹葉也有葉脈嗎?幼兒自己選擇不同形態的葉子進行觀察、比較。討論交流:它們有葉脈嗎?它們的葉脈是怎樣生長的?和梧桐樹葉的葉脈一樣嗎?
(2)小結:樹葉的形狀不同,葉脈生長的形狀也會不同,但是它們都會有葉脈,葉脈可以幫助樹葉輸送養料和水分,還可以起到支撐樹葉的作用。
活動延伸: 1.收集更多種類的樹葉,觀察并記錄它們的葉脈。
2.教師記錄并組織幼兒討論他們自己提出的關于葉脈及植物的問題,引發幼兒對植物的學習興趣。
評析:秋風吹起,落葉似彩蝶在空中飛舞,它引發孩子去追趕,去擺弄……章麗老師利用幼兒園內隨處可見的梧桐樹葉,引發幼兒"探索葉脈的秘密",不僅能促進幼兒認知的發展,而且可以進一步激發幼兒對植物的好奇心。本次活動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幼兒知道了一些關于葉脈的初淺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幼兒對身邊事物和科學現象主動關注的態度和親近大自然的積極情感。
幼兒的學習是自身經驗不斷積累的過程。在實施課程時,教師要特別關注孩子的學習活動經歷,使后一個活動成為前面活動的繼續。本次教學活動一開始,教師先讓幼兒在畫板前互相欣賞自己前一天畫的梧桐樹葉,一方面感受樹葉的色彩豐富和美麗,另一方面自然地引出新話題:××小朋友畫的樹葉上還有一些線條,為什么會有這些線條?這些線條叫什么?幼兒探索的積極性自然被激發出來了。
"觀察"是本次科學活動的重要方法。應對"能細致觀察梧桐樹葉葉脈的結構特征"這一目標,教師在這一環節又分為四個步驟層層推進:
1.自主觀察葉片。先由幼兒獨立觀察自己手中的一片樹葉,自主發現梧桐樹葉葉脈是什么樣的。教師指導時注意關注幼兒是怎樣觀察的,是否觀察到葉的正面、反面,看到了一些什么。
2.交流觀察結果。面對PPT放出的大大的葉片,孩子們敘述自己觀察到的葉脈的特點,在共同分享中擴大認知經驗:梧桐樹葉上有主脈,還有從主脈上生出的側脈。引出繼續觀察的新話題:梧桐樹葉上還有什么秘密?
3.深入發現細脈。在放大鏡的幫助下孩子進一步發現了葉片上的秘密:有許許多多相互連接的細脈,葉脈像網一樣分布在整個葉面。
4.表現葉脈。在梧桐樹葉輪廓圖上記錄下自己對葉脈的觀察結果,因為這里的"畫一畫"是提供機會讓幼兒表現對葉脈的認識,所以教師事先準備好了梧桐樹葉輪廓圖,避免幼兒花費比較多的時間畫樹葉,使有限的教學時間用在緊扣教學目標方面,"畫一畫"使幼兒的認知經歷從感知到表現、表達,易于所獲得的新知識的鞏固和內化。
本次教學活動教師除運用記錄表外。還提供了放大鏡。這一材料的提供不僅可以讓幼兒發現密密麻麻、細細的葉脈,而且可以讓幼兒進一步體驗工具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看到幼兒用放大鏡觀察葉脈的形態、像網一樣的細脈,而且在記錄葉脈時,有的幼兒還邊畫邊看,邊看邊畫,充分運用放大鏡的觀察效果進行表現。這些都為幼兒理解工具的作用,理解發明創造的重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科學課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課教案04-19
科學課教案08-29
中班科學課教案04-19
關注科學課文教案05-14
中班科學課的教案06-09
科學課教案:夏天的雷雨07-31
小學科學課教案08-10
中班科學課教案08-25
中班科學課堂教案02-17
春分科學課教案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