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班會跳舞的小精靈科學教案(通用10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小班會跳舞的小精靈科學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園小班會跳舞的小精靈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物體下落的軌跡與它的輕重有關。
2.愉快的投入游戲之中。
3.能用語言、體態動作來表達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兩種小玩具(重)、紙片(輕)、塑料繩(輕)若干。
2.每組一個裝實驗用品的盆和教師用魔法袋。
3.黑板和粉筆。
活動過程:
一、小游戲導入,集中幼兒注意力初步認識小精靈。
師:小朋友們早上好!我是要和大家一起玩游戲的魔法師!你看!這是我的魔法袋,魔法袋里我裝了很多會跳舞的小精靈,他們想跑出來和你們一起玩兒呢!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是誰吧!請念出我們的咒語。
二、探索與發現。
1、進行初步感性探索探索第一組材料。(兩樣:重的小玩具、塑料繩)
師:只有兩個小精靈出來啦,他們是小玩具和塑料繩。小精靈想和小朋友玩一個“掉下來”的小游戲。玩的時候要要把小精靈舉得高高的,然后放開手,眼睛看好小精靈在空中是怎么掉下來的?想不想跟他們一起玩?
請你們仔細觀察小精靈落下來的情景。小精靈玩累了,我們把他們送回家。你剛才跟誰玩的?它們是怎么掉下來的?你能學一學它們的樣子嗎?
幼:塑料繩,掉下來的時候是一扭一扭的。
師:是這樣嗎,老師也來試一試。噢,果然塑料繩掉下來的時候是一扭一扭的。來,我們一起用身體學學塑料繩掉下來的樣子。塑料繩,一扭一扭跳個舞。現在我們和另外一個小精靈玩一玩兒,看看小玩具掉下來的時候是什么樣子的?你也用動作來學學?
幼:小玩具是筆直掉下來的。
師:哦,是嗎,老師也來試一試。嗯,小玩具是筆直掉下來的。那我們用身體來學學小玩具掉下來的樣子。小玩具,筆直筆直跳個舞。
2、進行對第二組小精靈的探索,加深對輕重物體落下軌跡不同的認知。(兩樣:重的小玩具、小紙片)。
師:還有一些小精靈也想與你們玩掉下來的游戲。請你們和它們玩一玩,看看它們掉下來時是怎么跳舞的?記住哦,玩的時候要把手舉得高高的,然后再松手。最后小眼睛要看好小精靈在空中是怎么掉下來的。
誰來說說看,這一次你又和哪個小精靈玩了,它掉下來的時候是怎么跳舞的?
幼:小紙片是一扭一扭,搖搖晃晃掉下來的。
師:哦,是嗎?老師也來試試看。果然小紙片也是一扭一扭掉下來的,就像老師現在畫的波浪線一樣。來,我們用身體來表現一下小紙片掉下來時跳舞的樣子。小紙片,一扭一扭跳個舞。那玩具小精靈掉下來時是怎么跳舞的?你也用動作來學學?
幼:小玩具掉下來的時候是直直的。
師:噢,小玩具是筆直筆直落下來的,就像老師畫的直線一樣。那我們用身體來學學小玩具掉下來的樣子。小玩具,筆直筆直跳個舞。
三、總結。
師:小朋友,剛才我們和小精靈玩了掉下來的游戲,知道了小玩具是直直的跳舞掉下來的。而小紙片、塑料繩是一扭一扭跳舞掉下來的。那怎么會這樣呢?那我們來比較一下就知道了。
噢,原來輕的是一扭一扭掉下來,重的是筆直筆直掉下來。
四、延伸活動。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的東西,他們掉下來的樣子也非常有趣,我們下次再去看看,它們會怎么跳舞掉下來。
幼兒園小班會跳舞的小精靈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擺脫幼兒繪畫樣式的概念化,畫出有姿勢變化的人物造型。
2、通過活動,知道關節被牽動時,人能做出許多動作。
3、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及大膽表達的能力。
4、嘗試將觀察對象基本部分歸納為圖形的方法,大膽表現它們各不相同的特征。
5、鼓勵幼兒樂于參與繪畫活動,體驗繪畫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活動紙偶公仔4個。
2、節奏感強的音樂帶、錄音機。
3、水彩筆、八開畫紙。
4、即時貼標記。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激發活動興趣。
老師:今天我們班上來了一些新朋友,大家瞧瞧它們是誰?(出示紙偶)模仿紙偶精靈的聲音:聽說大(3)班的小朋友跳舞非常棒,你們能教我們跳舞嗎?老師鼓勵幼兒當小老師幫助紙偶精靈學跳舞。
2、通過擺紙偶動作,感知豐富的姿體變化。
(1)幼兒自由組合(分成4小組)進行擺弄紙偶精靈的活動,看誰擺出的姿勢最特別最有趣。
(2)請個別幼兒示范擺紙偶精靈姿勢,提問:你擺的紙偶動作是怎樣的?你是怎樣擺的?你能學學這個動作嗎?請大家也來模仿做這個動作。
(3)提問:為什么這個紙偶精靈會動,而且擺出那么多的動作?(幼兒討論,個抒己見)得出結論:因為在紙偶精靈能動的地方的連接處有一個小繩結,帶動紙偶精靈做出了各種動作。
3、知道什么是關節,關節被牽動時,人能做出許多動作。
(1)請幼兒也來做動作,尋找自己身上的“繩結”,并且在活動的“繩結”處貼上標記。
(2)老師解釋什么是關節。
(3)請幼兒分別來說說頭、頸、身體、手和腳的主要關節在哪里,并且動一動這個關節。知道手肘、手腕、膝蓋、腳踝等關結名稱。
幼兒園小班會跳舞的小精靈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影子的產生。
2、探索影子方位變化的特點
3、愿意參加探索游戲,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認識。
重難點
重點:初步了解影子的產生。
難點:探索影子方位變化的特點。
活動準備
小熊布偶、一只手電筒、桌子圍花邊做成簡易的舞臺,晴朗的天氣。
教學方法
1、猜謎法:猜謎法能讓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拓展幼兒的思維。
2、演示法:演示能讓幼兒直觀的看到小熊的具體形象
3、觀察法:通過觀察可以給幼兒較多的思考空間。
4、提問法:開放式提問能幫助幼兒拓展思路進行簡單的推理和想象。
5、游戲法:也是整個活動貫穿全局的方法,有利于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
除此之外,我還用到了其他教學方法,談話法,實踐法,歸納法,比較法,討論法,這些方法能幫助我很好的進行教學活動幼兒也能更好的接受。
教學過程
一、猜謎語
教師用猜謎語的方式來導入活動,激發幼兒探索影子的興趣,那就讓我們也一起來猜猜這個謎語吧:有個好朋友,渾身黑黝黝,跟在我身邊,從來不開口,我停它也停,我走它也走。(對了,答案就是影子)謎語能夠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拓展幼兒的思維。為后面的活動打下了基礎。
接下來就是小熊跳舞,這一環節主要讓幼兒了解物體和光的關系(重點)首先,教師請小熊來到“舞臺”上,告訴幼兒:這只小熊跳舞可不太一樣,請小朋友好好看看它到底是怎么跳舞的。(這樣的語言能引起幼兒強烈的好奇心,從而認真觀察小熊跳舞。)
接著教師在小熊后面不斷變化電筒光照的方向,請幼兒觀察小熊影子位置的變化。并且在這里學用方位詞:前、后、旁邊。教師在幼兒觀察后進行開放式的提問:為什么小熊會跳舞?小熊跳舞時,你發現了什么?為什么小熊的影子一會在前面?一會在后面?一會又在旁邊呢?然后給幼兒充分的時間思考,并請幼兒用自己的語言作出回答。
教師整理幼兒的話后小結:因為電筒光照在小熊的身上,小熊擋住了光,于是投下了影子。當老師移動電筒的方位時,小熊的影子就隨著燈光的移動而發生位置改變,看起來就像小熊在跳舞。
二、藏影子
接著,老師與幼兒一起玩游戲:藏影子,探索影子與光的關系。教師請幼兒想辦法將自己的影子藏起來,不要被老師和同伴發現。這個時候有的幼兒會選擇藏在窗簾后面,或者教室的角落處。老師在幼兒藏好后去找幼兒的影子,當發現有幼兒沒有將自己的影子藏好時,教師就問:“為什么你的影子沒藏好?”有的幼兒影子藏好了,教師也問:“你是怎么讓自己的影子消失的?”請幼兒來說一說。(這樣的提問不僅能幫助幼兒主動觀察,還能讓幼兒在思考中尋找到問題的答案)接著老師又問:還有什么辦法能讓自己的影子消失?集中幼兒互相討論。老師整理幼兒的討論:關窗簾、關燈、躲在門后面,并以現場能做到的一一來進行實踐,當教師關掉窗簾關掉燈時,這個時候再請幼兒找找地面上還有沒有影子,幼兒就會發現,當教室里燈全部關掉并關上窗簾后,教室里一個影子都找不到了。(其實不是沒有影子了,而是光線較暗影子較淡不容易發現,但這個不作為本次活動的知識點。)然后教師與幼兒再一次進行總結:原來,要有光才會有影子。沒有光就沒有影子了。
再接著,老師請幼兒和小熊一起跳舞,探索影子方位變化的特點。(難點)請其中兩名幼兒一邊一個拉著小熊,教師在幼兒后面移動電筒的燈光。請幼兒觀察地面上自己影子的變化,小熊影子的變化,再次發現燈光的移動與影子方位的變化有著必然的聯系。
教師請幼兒與小熊跳舞后,師幼共同整理小結:
光照到物體,物體就有影子。燈光方位變化,影子的位置也會發生變化。影子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與燈光的變化緊緊相連的。知道影子和光的關系后,接下來教師就帶領幼兒到戶外玩踩影子的游戲,再次體驗、感知光和影子的關系。活動自然結束。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的目標完成情況:我結合幼兒好奇好問的年齡特點和現有的生活經驗,遵循《指南》的目標,引導幼兒循序漸進,逐步探索和發現光和影子的關系。幼兒在游戲中了解了影子是在光的照射下產生的,并且移動物體或光線的位置影子也會發生位置變化。活動結束后大部分幼兒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關于影子的產生。很好的完成了教學目標,突破了活動的重難點。
活動亮點:整個活動教師以游戲貫穿全局,以幼兒為主體動靜交替。幼兒不僅從游戲中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而且通過游戲,激發幼兒積極的探究思考,并進行簡單的推理和分析,從而發現影子的秘密。教師在活動中給了幼兒較大的思考空間和觀察時間,極大的滿足了幼兒的探究興趣和游戲愿望。
不足之處:活動中,教師選用的電筒光線較窄,不能全部照到幼兒的身上導致幼兒的影子不是很清晰,小熊的數量也比較少,讓想來和小熊跳舞的幼兒等待時間較長。在以后的活動中,教師將不斷專研,實實在在的為幼兒考慮他們的需求,真正的做到“讓孩子們將游戲進行到底”。
最后,感謝各位評委和老師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聽我的說課,大家辛苦了!也請各位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以上是我全部的說課內容。謝謝大家!
幼兒園小班會跳舞的小精靈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自己的操作,發現摩擦起電的'現象。
2、激發幼兒探索物體更多的有趣現象。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過程:
一、啟發性談話,激起幼兒探索興趣。
1、誰來想個辦法,使紙屑吸起來?
2、幼兒相互結伴探索。
3、請幼兒說一說探索結果。
二、比較紙摩擦和毛皮摩擦后吸紙屑的不同現象。
幼兒探索,相互交流。
三、整理好操作材料。
四、鼓勵幼兒探索更多的物體,找一找什么東西也會吸起來?
活動反思:
我覺得本次活動的氣氛非常好,小朋友們的興趣有濃厚,參與性強。幼兒對肢體的動作表現地也比較地突出,也由一開始的單一“變”為后來的豐富,這一過程中我看到了孩子們的變化,感受了引導的魅力之大。在合作游戲中,小朋友們也很開心地去尋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跳舞。無論從幼兒對活動的參與度、活動的投入狀態,還有情感方面,我覺得這部分各方面的表現還是非常好的。一次活動結束了,帶給我的不僅是和孩子一起快樂參與的幸福,在每一點每一滴的不斷實踐、學習、反思、積累中,我想我會收獲更多!
幼兒園小班會跳舞的小精靈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引導幼兒發現多種有趣的靜電現象。
2、培養幼兒觀察、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
3、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
活動準備
紙娃娃、氣球、塑料筆桿、尺子、綢子、吸管、乒乓球、小筐
活動過程
一、引起興趣。
老師提供材料,引導幼兒觀察、操作,并說說這些操作材料有什么不同。
二、感知有趣的靜電現象。
1、出示紙娃娃,讓幼兒看一看
提問:紙娃娃會站起來嗎?能跳舞嗎?。
2、請你們用老師供給的材料,讓紙娃娃跳起舞來,讓幼兒自由討論并進行操作,
老師巡回可啟發幼兒更換試驗材料。
3、請幼兒看看老師的紙娃娃能跳起舞來嗎?
只讓幼兒看結果。增加幼兒探索的興趣,可反復讓幼兒看幾次。
4、幼兒再次進行操作,教師用語言啟發。
5、請操作成功的幼兒示范給大家看,并講講是如何讓娃娃跳起舞來的。
6、幼兒操作,增加興趣。
三、小結。
紙娃娃為什么會跳起舞來了呢?因為吸管、尺子等經過磨擦它們產生了靜電,用它們去接近紙娃娃,
紙娃娃就會跳起舞來。我們平時也能看到許多的靜電現象,如夏天的閃電,晚上脫毛衣時盾到的亮光等,
這都是靜電現象。
四、出示氣球,請幼兒想想除了尺子、吸管可以使娃娃跳舞外,氣球行不行?
請幼兒操作,可讓幼兒在衣服上、辮子上、頭發上、臉上進行磨擦。
1、用磨擦過的氣球去接近同伴或自己的頭發會出現什么情況?
2、磨擦過的氣球用手去接近它,會怎么樣?
3、磨擦過的氣球往毛衣上放,往墻上放呢?
讓幼兒自由操作,并說說操作過程及結果。
五、出示乒乓球,幼兒倆人或三人合作進行操作,通過手里的工具怎樣使乒乓球動起來?
1、幼兒進行操作,教師可用語言提示。
2、讓實驗成功的幼兒表演給幼兒看。
六、總結。
今天我們通過動手操作發現了有趣的靜電現象,它不但可以讓紙娃娃跳起舞來,還能讓我們的頭發一根一根豎起來,
就連乒乓球也乖乖的跟著我們的指棒轉。你們想不想讓爸爸、媽媽也看一看呢?請你們把氣球帶回家表演給家長看。
幼兒園小班會跳舞的小精靈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的:
1、辨別幾種不同的聲音,使幼兒對聲音產生探究的欲望。
2、培養幼兒的操作興趣、發展觀察力、注意力以及對科學活動的喜愛。
活動重點:知道不同的物體能發出不同的聲音。
活動難點:將相同聲音的響罐配對。
活動準備:
1、裝飾成各種卡通娃娃的空八寶粥罐子、盤裝沙子、黃豆、小石子、小鐵片等若干。
2、按人數將幼兒分成3—4組。
3、錄音機、舞曲音樂磁帶。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直觀教具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1、出示罐寶寶──介紹給幼兒的新朋友。
2、出示并認識罐寶寶的“食物”──沙子、黃豆、小石子、小鐵片。
二、基本部分:操作活動引發幼兒探究。
1、喂一喂──指導幼兒隨意給每個罐寶寶喂一樣食物并提醒幼兒蓋嚴蓋子。
2、跳一跳──引導幼兒上下左右搖一搖罐寶寶,讓他們自由地跳起來。
3、找一找──啟發幼兒相互猜測罐寶寶吃的是什么,并將相同聲音的罐寶寶配對成舞伴,在舞曲中快樂地舞蹈。(幼兒亦可共同跳舞)
三、結束部分:幫罐寶寶到戶外去找更多的食物,找更多的朋友。
延伸活動:將幼兒制作的罐寶寶擺放到“科學操作區”,讓幼兒自由擺弄、玩耍。
活動后的反思:在教學中,幼兒對操作、探究很感興趣,通過操作──游戲的形式讓幼兒體會了探究的過程和快樂。在活動中,孩子在制作的同時,提高了幼兒的觀察力,動手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注意力、聽覺。他們特別喜歡玩游戲,因為在游戲中可以使他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沒有絲毫的壓力。對于個別能力弱的孩子,我采用集體與個別輔導的形式,并在日常生活中給他們提供機會,讓能力弱的孩子不會為此而產生畏懼的心理;對于幼兒的新觀點新發現,我總是鼓勵和尊重幼兒的觀點,并共同分享。如:有的幼兒認為罐寶寶吃飽了可以喝水,我肯定了幼兒的想法,并引導幼兒聽一聽罐寶寶肚里的水聲,拓展了幼兒的視野與經驗。
這次活動的不足是:師幼互動少了一些,在活動中可以在游戲中穿插一些幼兒與教師之間的互動,這樣效果會更好。
幼兒園小班會跳舞的小精靈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大班孩子愛探索、好表現的欲望,為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讓他們去探索、去嘗試、去發現,并且滿足他們的表演欲望,把活動目標定為:
⑴探索發現舞動彩帶的不同形狀與手臂舞動的關系及方法。
⑵能大膽地表現音樂,知道舞動彩帶的節奏與音樂的節奏一致。
⑶體驗舞動彩帶的快樂。
重點、難點:
重點是:探索舞動彩帶的不同形狀,體驗舞動彩帶的快樂。
難點是:發現彩帶跳舞與手臂舞動的關系及方法,與音樂合拍地表演。
活動準備:
1、音樂:《喜洋洋》,我把中間一段音樂放慢了速度,讓孩子更容易區分抒情和歡快,更有利于幼兒用彩帶表現音樂。
2、彩色絲帶(彩色絲帶有一種飄逸,更能讓幼兒體驗舞動的快樂)3、記錄紙、筆(記錄幼兒舞出的各種形狀,便于幼兒總結)活動過程:
活動主要通過看一看、舞一舞、說一說、想一想、聽一聽、賞一賞等方法讓幼兒探索發現彩帶跳舞的方法,體驗舞動彩帶的快樂。
一、出示彩帶,提問:這是什么?像什么?(長長的像什么?團起來像什么?)(每人一條彩帶,請幼兒仔細觀察,教師應用啟發性語言,通過談話引導幼兒認識彩帶,激發幼兒的興趣,并在拉開團籠中掌握了收放彩帶的方法。)
二、探索發現揮舞彩帶的不同形狀。
1、探索:讓彩帶跳起舞來。
師:彩帶是專門用來跳舞的,今天請小朋友試一試,讓你的彩帶跳出各種各樣的舞蹈,試的時候,老師有幾個要求:看看你的彩帶跳出的舞像什么?看誰能讓彩帶跳出各種各樣的舞。
幼兒自由探索后教師記錄幼兒舞動彩帶的形狀,并加以總結:舞動手臂能讓彩帶跳出各種各樣的舞蹈,有的像……有的像……。
教師記錄舞動彩帶的形狀:
2、探索:手臂舞動的形狀和彩帶舞動的形狀有什么關系。
彩帶跳出了這么多的舞,彩帶跳出這些舞的時候你的手是怎樣舞動的呢?
幼兒探索后回答。
教師再總結:我們的手臂揮動xx形狀,彩帶也會跳出xx的舞。
3、探索:手臂舞動有幾種方法,為什么用同一種方法彩帶會跳出不一樣的舞呢?
幼兒嘗試各種形狀,然后想一想說一說,教師在此基礎上再加以總結,原來舞動彩帶的基本方法只有三種:
①圓形
② 半圓形
③波浪形。但是我們手臂舞動的方向不一樣,用的力度、速度不一樣,彩帶跳出的舞也不一樣。教師和幼兒一起練習三種方法,并體驗不同方向、不同力度、不同速度的效果。
(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心理,教師以層層遞進的方法進行探索。主要通過舞一舞、說一說、想一想探索發現舞動彩帶的不同形狀與手臂舞動的關系及方法。一共進行了三次探索:
①探索:讓彩帶跳起舞來。知道彩帶能跳出各種各樣的舞蹈,都是手臂舞動的結果。
②探索:手臂舞動的形狀和彩帶舞動的形狀有什么關系。發現我們的手臂揮動xx形狀,彩帶也會跳出xx的舞。
③探索:手臂舞動有幾種方法。通過觀察、嘗試歸納總結手臂舞動的幾種基本方法。)
三、聽音樂舞動彩帶
1、欣賞音樂《喜洋洋》,感受音樂的旋律與節奏。
聽了這首音樂有什么感覺?一共有幾段?哪一段快哪一段慢?
2、再次欣賞,歡快的音樂我們可以怎樣舞動彩帶,抒情緩慢的音樂可以怎樣舞動彩帶?(幼兒可隨音樂自由舞動彩帶)
3、聽音樂嘗試練習。
4、集體表演。
通過感受音樂的節奏、想象彩帶跳舞的樣子、表現彩帶跳舞,讓幼兒在音樂中充分地體驗舞動彩帶的快樂。
四、欣賞彩帶操,激發再次探索的欲望。
你們見過彩帶舞嗎?在哪兒看到的?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段彩帶舞,我們一起來看看。
幼兒觀看視頻后教師提問:大姐姐在條彩帶舞時除了手在舞動彩帶,還有頭、腳、腰等是怎么樣的呢?
教師總結:舞動彩帶時身體的其它部位也可以動起來,這樣我們的彩帶舞會更加的優美,你們可以自己去試一試。(結束活動)(在欣賞的基礎上,幼兒對彩帶舞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并且激發了幼兒繼續探索的欲望。)
幼兒園小班會跳舞的小精靈科學教案 篇8
【活動設計】
聲波震動是一種有趣的傳播現象,然而現在的孩子生活經驗少,往往看到了卻不明白其中的科學道理。因而設計本次活動,意在通過觀察體驗,引發幼兒對自己身邊一些科學現象的探究興趣,從而從不同的方面感受科學的魅力,體驗科學的有趣,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并感受聲波震動傳播的現象,萌發對科學活動的探究欲望。
2、能觀察到小米隨著音樂音量的大小、節奏的快慢以及距離遠近的變化而變化。
3、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4、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活動準備】
提前做好的方便面薄膜盒,小米若干,音響,節奏快、慢的音樂,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1、播放歡快的音樂,師幼一起隨著音樂自由舞動,活躍幼兒情緒。
師:多好聽的音樂呀,讓我們一起跳起舞來吧!
2、音樂結束,引出小米。
師:小朋友們跳起舞來心情怎么樣?老師這里有些小東西也想和你們一樣高興的跳舞呢。(出示小米)
二、觀察探索小米“跳舞”。
1、請幼兒猜想小米如何“跳舞”,在什么地方“跳舞”。
師:小米這么小,你們猜猜,他會怎樣跳舞呢?在什么地方跳舞合適呢?
2、出示方便面薄膜盒,簡單介紹小米跳舞的舞臺。
師:小米很小,老師專門給他們準備了一個特殊的舞臺,我們可以捏起一點小米均勻的撒在方便面薄膜盒上,觀察探索。
3、幼兒分組,嘗試將小米均勻的撒在方便面薄膜盒上,觀察觀察。
(1)第一次觀察
音樂的音量由小變大(注意不要長時間將音量開到最大,以免影響幼兒聽力)。
分別請幾名幼兒說說所觀察到小米的變化,用身體動作學一學小米是怎樣變化的,并引導幼兒在黑板上做簡單記錄。
小結:聲音越大,小米跳的越高;聲音越小,小米跳的越低。
(2)第二次觀察:
播放節奏快、動感的音樂,幼兒觀察小米的變化。
播放節奏慢、舒緩的音樂,幼兒觀察小米的變化。
小結:播放節奏快、動感的音樂時,小米跳的快、跳的高;播放節奏慢的、舒緩的音樂時,小米跳的慢、跳的低。
(3)第三次觀察:
引導幼兒觀察小米的變化與方便面薄膜盒距離音響遠近的關系。
播放節奏快、動感的音樂,將方便面薄膜盒放在離音響遠點的地方,幼兒觀察小米的變化。
播放同一首音樂,將方便面薄膜盒放在音響的旁邊,幼兒觀察小米的變化。
小結:播放音樂時,方便面薄膜盒離音響遠,小米跳的慢或不跳;方便面薄膜盒離音響近時,小米跳的快、高。
三、討論交流
1、請幼兒猜想小米為什么會跳舞。
2、聲波震動傳播的現象:聲音會引起震動形成看不見得聲波,傳給最近的物體,聲波本想傳給方便面薄膜盒,薄膜上有小米,所以一起動了起來。這就是聲波震動傳播現象。
【活動延伸】
小米在聲波的震動下可以跳舞,這里還有些碎紙屑,他們能不能跳舞呢,還有哪些東西可以進行嘗試呢,我們可以在以后的區域活動中一起探究。
幼兒園小班會跳舞的小精靈科學教案 篇9
設計思路:
《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 在指導幼兒觀察自然角時,我發現了一個現象:許多小朋友把那些裝有各種豆子的瓶子拿著搖晃,發出各種響聲,葉梓詢拿的瓶子里面的豆子較少,他的瓶子發出的聲音最大,而湘湘的卻因為瓶子里裝滿了花生發不出聲音。湘湘急著跑過來問我:“老師,為什么他的瓶子會響,我的卻不會?”新《綱要》指出:要以問題引領幼兒進行探索,作為教師的我們要為幼兒探索和經驗的建構提供適宜的支持性引導。我沒有直接回答幼兒的問題,而把問題拋給孩子,讓幼兒回家通過各種方式尋找答案,引導幼兒自己解決問題。因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探究物體與聲音之間的關系。
活動重點:
本次活動的重點主要引導幼兒探究豆子的多、少、軟、硬、大、小在瓶子中發出聲音大小的關系。運用比較的方法,讓幼兒比較豆子的大小、軟硬、多和少在瓶中產生的聲音大小的關系,使幼兒明白物體與聲音之間的關系。
一、活動目的:
1、在學習操作中,探究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聲音越大;豆子越多,它的聲音越大;根據豆子的軟硬、大小的特點,在瓶中發出的聲音也有所不同。
2、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在操作中發現問題、獲取經驗。
3、積極參與交流,樂于把探究各種各樣的結果與同伴分享。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
各種瓶子,花生、綠豆、紅棗、米、湯匙、紙張、盤子等。
知識準備:
1、幼兒對所提供的農作物已認識,能說出名稱。
2、請家長與幼兒查閱資料或與幼兒一起做實驗。
二、活動過程:
1、以問題“豆子裝在瓶子里,為什么有的會響,有的不會呢?有的聲音較大,有的聲音較小呢?”。引入,請幼兒談談自己回家尋找的答案。
(由于是幼兒自己提出的問題,所以許多幼兒回家后都很積極的尋找答案,有的問父母,有的是和父母一起做起了實驗。當然,老師在其中是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把今天的發現讓父母做一個了解,以便父母針對性的進行指導。)
重點指導幼兒大膽完整地表達自己的發現。
2、向幼兒介紹各種操作材料,請幼兒進行操作,驗證幼兒的答案。
① 介紹操作材料,引導幼兒感知豆子的軟硬、大小。
② 根據幼兒提出的方法,請幼兒選擇一種豆子進行操作。
師:小朋友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那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了,我們一起來試試吧!
③ 重點在幼兒進行操作的過程中,指導幼兒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探索豆子的軟硬、大小、多少在瓶中產生聲音的大小的關系。
(在操作的過程中,有的幼兒又有了新的問題的提出:怎樣才能更好地豆子裝到瓶子里,而不讓豆子掉下來呢?)
3、請幼兒與同伴交流自己的實驗結果。
請幼兒把自己裝好的瓶子與同伴進行交流,鼓勵幼兒與同伴交換瓶子,試試對方的瓶子,并能把自己實驗的結果與同伴分享。
4、①得出結論: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聲音越大;豆子越多,它的聲音越大;根據豆子的軟硬、大小的特點,在瓶中發出的聲音也有所不同。
②針對操作過程中幼兒發現的問題—怎樣把豆子裝到瓶子里,豆子才容易掉下來呢?引導幼兒提出自己的想法,解決問題。
5、請幼兒利用手中的瓶子與教師一起隨音樂起舞。
活動延伸:
怎樣把豆子裝到瓶子里?
幼兒園小班會跳舞的小精靈科學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嘗試在探究中尋找答案,知道烏龜會跳舞的原因。
2、能通過動手探索發現光源位置與影子位置的關系,并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對科學活動感興趣,體驗探究、發現的樂趣。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活動準備:
1、環境--一個適合探索影子的活動室。
2、教具:大手電筒、彩色的大烏龜、磁帶《森林狂想曲》。
3、學具:每人一個小手電筒、一張白紙、一個彩色的紙烏龜、一張記錄表;水母、章魚、海馬等圖片若干;膠水、抹布等。
活動過程:
一、激趣導入,激發探索興趣。
播放音樂,教師在手電筒、膠水和白紙的幫助下示范烏龜跳舞。
教師:"小烏龜跳得怎么樣?""你們想不想也來試一試呢?"
二、探究質疑--自主探究質疑,體驗發現樂趣。
(一)第一次嘗試。
1、教師引導、鼓勵幼兒在白紙、膠水、手電筒的幫助下進行大膽嘗試。
2、幫助幼兒發現小烏龜"跳舞"的秘密。
討論:"小朋友,你們的小烏龜'跳舞'了嗎?""小烏龜為什么會'跳舞'的呢?為什么有的不會跳舞
3、展示"跳舞"與"不跳舞"的烏龜,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尋找發現其中的秘密。
4、師幼共同小結:"原來,手電筒的光照在小烏龜上就出現了烏龜的影子,當小烏龜的頭、尾巴和腿都沒有涂膠水,并且都向上翹時手電筒動了,小烏龜的影子也跟著動了,看起來就好象烏龜在'跳舞'了。"
(二)第二次嘗試。
1、再次探索前的設疑:"小烏龜會跳哪些動作呢?"師出示記錄表引導幼兒觀察演示記錄。
教師請小朋友看看手電筒朝哪個方向動?,烏龜的影子會在哪里動。"
2、幼兒動手嘗試、探索發現光源位置和影子位置的關系,并記錄結果。
3、幼兒做好記錄后,與其他幼兒交流。
4、展示幼兒的記錄,在教師引導下進行歸納總結:當手電筒的光朝那方向,小烏龜的影子就朝那個方向。
5、隨音樂表演,從玩法上進行調整,體驗探索的樂趣。
活動反思:
幼兒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兒內在生命本質的展現,正是好奇心驅使著幼兒去探索求和。對有興趣的活動,他們就會積極、主動、愉快地去參加,他們學習的內在動力也能在活動中得到充分的發揮。
【幼兒園小班會跳舞的小精靈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幼兒園小班會跳舞的小精靈科學教案06-23
大班科學教案《小烏龜“跳舞”》01-12
幼兒大班科學教案《小烏龜“跳舞”》08-24
會跳舞的鉛筆科學教案01-29
幼兒園大班會跳舞的彩帶教學設計06-21
《跳舞的小露珠》教案02-17
《跳舞的小露珠》教案02-17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紙烏龜跳舞》09-28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會跳舞的陀螺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