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科學教案匯總九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教案 篇1
材料準備:杯子、鵪鶉蛋三個、鹽、醋若干
活動過程
1. 教師以“變魔術“的形式,激發幼兒的興趣:今天,老師要用蛋寶寶來變個魔術。你們看看,桌上有什么呢?
2. 教師將蛋放入水中,引導幼兒觀察:蛋寶寶放入水里后怎樣啦?
3. 引導幼兒猜測:把鹽水到入杯子后,蛋寶寶會怎樣呢?
4. 教師將紅色的鹽水沿杯壁倒入杯子里。
5. 提問:將蛋放到醋里會怎樣呢?(提問后教師將蛋放到醋里,引導幼兒觀察蛋的變化)
戶外活動:
1.組織一部分幼兒玩蹦蹦床,提醒幼兒要注意安全,不要互相推擠。
2.為幼兒提供會唱歌的公雞、皮球、籃球架,讓幼兒自由選擇。
離園活動:
預計幼兒發展目標:
能選擇各種工具、材料,大膽地表現各種水果,體驗參與美工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毛筆、油畫筆、排筆、牙刷、沙網、印章、水果切片、水彩顏料、剪刀、大圖畫紙
指導重點:
1.出示材料,介紹活動內容:今天下午,,我們來和水果娃娃做游戲。你們看,老師給小朋友們準備了許多材料,這邊有什么 材料呢?(毛筆、排筆、油畫棒和水果娃娃)我們可以玩什么游戲?(給水果娃娃畫像) 這里有牙刷、有模板和顏料,可以用它們玩什么?(刷畫)這邊又有些什么呢?(印章)這個是新的水果印章,它是用什么水果做的?小朋友們可以用這些印章給水果娃娃設計漂亮的新衣服。頑皮的水果娃娃想跟小朋友們在外面玩捉迷藏的游戲,我們到外面來瞧瞧!他們否藏在那呢?小朋友用刷子蘸顏料在白紙上刷一刷,看看誰能把水果娃娃找出來。(教師邊講解邊示范)
2.提出要求:
(1) 游戲結束后,小朋友們要記得把材料送回家。
(2) 刷子蘸了顏料后,要在顏料罐旁刮一刮才畫。
3.幼兒分組進行活動
(1)給水果娃娃畫相(寫生):鼓勵幼兒大膽地畫出水果的形象,引導形象畫得小的孩子,再畫個大點的;提醒幼兒根據各種水果的顏色進行涂色。
(2)漏印畫:引導幼兒將漏印好的水果形象剪下來,粘貼在盤子里
(3)捉迷藏:引導幼兒說說:在哪里找到了什么水果娃娃?
(4)給水果娃娃設計新衣(印章畫)引導幼兒有意識地選擇兩種印畫工具交替進行印畫,提醒能力強的幼兒使用水果印章印畫后,添畫五官組成生動形象的水果娃娃。
4.引導幼兒互相欣賞作品,請個別幼兒協助教師收拾、整理材料。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科學與藝術的相同點;理解內容;品味本文精辟的語言。
2、培養辯證地認識事物、科學地看待問題的觀點。本文邏輯性很強。條分縷析,層次分明。
3、懂得科學與藝術是不可分的,理解科學、藝術、創造力、真理等標志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概念及其相互關系。
4、學習本文以事例為主,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分析清晰的論證過程,學習作者嚴謹的論述語言。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目標4.
教學方法:朗讀、研討。
課型:新授課。
課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近世出土的中國古代甲骨文中,留有世界上第一次發現新星的觀測記錄。新星是一種爆發變星。它本來很暗,通常不易看見,爆發后的亮度卻可在幾天到一個月的短暫期間內突然增強幾萬倍,使人誤以為是一顆“新星”,故得此誤稱并沿用至今。在一片于公元前13世紀的某一天刻寫的甲骨文中,記載著位于心宿二附近的一次新星爆發。在這片甲骨文中,說到“新大星”時,所用的甲骨文“新”字中,包含著一個箭頭,指向一個很奇怪的方向。這個古老生動、藝術形象的象形文字強調了科學發現的創新性,顯示了科學發現和藝術表達的一致性。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題目解說:本文選自《散文》20xx年第5期。這篇序文是美籍華人、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為《科學與藝術》一書所寫。江同志為該書題寫了書名。
2、作者: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7)、愛因斯坦科學獎(1957)、法國國立學院布德埃獎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萊獎章(1979)、意大利共和國最高騎士勛章(1986)、埃. 馬諾瑞那愛瑞奇科學和平獎(1994) 等。20xx上海科學與藝術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學與藝術》的演講。他旁征博引,從李白的《把酒問月》、蘇軾的《水調歌頭》,到邁克爾遜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試驗,普朗克1900年發現的黑體輻射公式;從科學與藝術對稱和不對稱的表現方式到歐幾里德和非歐空間、超弦理論等方面,對科學和藝術的關系作了精彩的闡述。
3、寫作背景:1994年,李政道同國畫大師黃胄先生一起組織“藝術與科學”研討會,有許多藝術家和科學家都參加了這個會。此前好幾年,李政道已同李可染、吳作人、吳冠中、袁運甫、常莎娜、魯曉波等著名畫家合作,創作出了一大批“科學國畫”。
4、學習生字:
皆(iē) 嬋娟(chán) 結晶(īng) 奠定(diàn)
5、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三、默讀課文,理清條理:
科學與藝術是意識形態相對的兩大門類,作者論述藝術與科學的兩大相同點,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圍繞這個中心,作者進行了具體的論證。
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學與藝術是意識形態相對的兩大門類,作者慧眼獨具地談到了藝術與科學的兩大相同點:“共同的基礎”—“人類的創造力”,“追求的目標”—“真理的普遍性”。
第二部分(2-10段)緊承上文,對中心論點加以具體論證。可以分為兩層:
1. (2-6段)談藝術的“創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作者首先強調藝術的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他指出,只有用創新的手法,才能創造出真正的藝術珍品,也才能喚起人們深藏在內心的情感,并用李白和蘇軾兩個不同時代的詩人詠月的詩句及莎士比亞作品加以佐證,說明有創造力的藝術作品其生命力可以穿越時空,可以喚起不同時代的人們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的、對外部世界既已存在的內心情感。作者指出,這種“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范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秀”。讓人們明白,藝術創造力雖不是人人都有,但有創新的藝術珍品超過時空限制的美好的情感表現,接受者欣賞者多能產生共鳴,而且喚起的反響越強烈越普遍,接受和欣賞的人越多越廣泛,表現這種情感的藝術就越優秀,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2. (7-10段)談科學的“創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作者首先指出,就像“藝術家的創造”一樣,科學家運用人類的智慧,創造性地將自然界的現象通過“新的準確的抽象”,“結晶”為自然定律,強調了人對于科學的“創造力”。接著指出,“科學技術的應用形式會不斷發生新的變化,但其科學原理并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這就是說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來,它的覆蓋面是極廣的,它的應用形式再多再發展,也只是它的應用形式,它本身是不會變的,并且列舉了“邁克耳孫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實驗”和“普朗克在1900年發現的黑體輻射公式”等事例,說明科學原理雖然艱深,少有常人能夠理解,但科學原理的應用則普遍進人每一個人的生活。對于科學來說,解釋的對象越多,應用得越廣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第三部分(11-12段)綜合論述科學與藝術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異同。
11段,作者首先指出科學與藝術在“普遍性”方面不完全相同:科學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是人類對自然現象的抽象與總結,是植根于科學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的,科學家和整個人類只是外部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而藝術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則是植根于整個人類的。同時作者強調,科學與藝術在“普遍性”方面盡管存在著差異,但也有著很強的關聯,很自然地過渡到下一段的論述。
在12段里,作者指出:藝術和科學都需要智慧,而發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并用兩個反問句強調二者相互依存的關系,從而闡明“科學和藝術的關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連的”。
四、教師小結:
這篇序言論述了科學與藝術的兩個相同點: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共同的目標是真理的普遍性。告訴人們一個道理:無論從事怎樣的事業都應該具備創造精神,要把追求真理的普遍性當做自己奮斗的目標。
五、布置作業:研討與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導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他認為兩者的本源是一致的,它們都于人類的社會實踐,于人類的智慧與創造;科學與藝術的融合必將促進、加速文化的進展,而且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規律。作為一名科學家,李政道站在科學的立場看藝術,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提出了“藝術與科學”結合的構想。他告訴人們,無論是正在從事科學或藝術事業的人,都要具備創造精神和提高創造力,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為自己奮斗的目標。這樣,我們的科學和藝術才會有大的發展。
二、品味語言:
1、“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開門見山,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所謂“真理的普遍性”,對藝術來說,超越時空的限制,接受和欣賞的人越多越廣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對科學來說,解釋的對象越多,應用得越廣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2、“藝術,例如詩歌、繪畫、音樂等等,用創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存在的情感。”——此句強調了人類的創造力,只有用創新的手法,才能創造出真正的藝術珍品,才能喚起深藏在內心的情感。
3、“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范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秀。”——“情感”指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反響”指藝術接受者、欣賞著的共鳴和反應。
4、“科學技術的應用形式會不斷發生新的變化,但其科學原理并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這就是科學的普遍性。”——講科學的普遍性,提出分論點:原理、定律一旦被抽象概括出來,它的覆蓋面是極廣的,它的應用形式再多再發展,它本身也是不會變的。
5、“事實上如一個硬幣的兩面,科學和藝術源于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義。”——作者將科學和藝術比作一個硬幣的兩面,比喻貼切、自然,進一步強調了科學和藝術的相同性。“科學和藝術源于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是說它們的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義”是說它們追求的目標是“真理的普遍性”。這句話和開頭相呼應,使中心論點更突出,也使結構十分完整。
三、合作探究:
1、議論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
明確:議論文包含論點、論據、論證三個要素。
論點就是所要議論、闡述的觀點,是作者要表達的看法和主張。閱讀議論文,首要的就是尋找、提取和理解的論點。
本文的論點是: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2、為什么說“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確:科學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創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種藝術品更是人的創造力的體現,沒有人的創造力就談不上科學和藝術。所謂的“真理的普遍性”,對藝術來說超過的限制,接受和欣賞的人越多越廣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對科學來說,解釋的對象越多,應用的越廣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3、課文是如何運用例證法來論述觀點的?
明確:例證法就是一種用個別、典型的具體事例實證明論點的論證方法。
本文2至4段中舉了李白的《把酒問天》和蘇軾的《水調歌頭》,說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寫同一題材——詠月,雖然有相似和不同,卻同樣感動著不同時代的人們。
本文第5段舉了莎士比亞的例子,說明中外一理,概莫能外。
本文第10段舉了“邁克耳孫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實驗”和“普朗克在1900年發現的黑體輻射公式”的事例來論證科學技術的應用形式會不斷發生新的變化,但其科學原理并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
4、找出點明藝術的“創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談談如何來理解它們。
明確:①強調藝術的創造力句子:藝術,例如詩歌、繪畫、音樂等等,用創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存在的情感。
分析:就是說,只有用創新的手法,才能創造出真正的藝術珍品,也才能喚起深藏在內心的情感。
②強調藝術“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范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秀。
分析:“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反響”是指藝術接受者欣賞者的共鳴反映。
5、說說什么是科學的“創造力”和“普遍性”?如何來理解它們。
明確:①科學的創造力的句子:盡管自然現象不依賴于科學家而存在,但對自然現象的抽象和總結實一種人為的,并屬于人類智慧的結晶,這和藝術家的創造是一樣的。
分析:這句話強調了人對于科學的“創造力”。
②科學的普遍性的句子:科學技術的應用形式會不斷發生新的變化,但其科學原理并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
分析:這就是說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來,它的覆蓋面是極廣的,它的應用形式再多再發展,也只是它的應用形式,它本身是不會變的。
6、找出科學與藝術在“普遍性”方面的“異”。
明確:科學與藝術在“普遍性”方面的“異”:科學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學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藝術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個人類。
四、教師小結:
科學與藝術是意識形態相對的兩大門類,歷來論述它們不同的較多,談相同的比較少。作者獨辟蹊徑,偏要談同,而且找出兩點在本質上的相同之處進行論證,真是獨具慧眼,學識超人。
五、布置作業:研討與練習二。
六、板書設計:
12、科學與藝術
論點:共同基礎,共同追求。(開門見山)
論證:藝術創造力與真理普遍性;科學創造力與普遍性。(舉例論證)
論述:普遍性相同,都需智慧、情感。(道理論證)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觀察葉子的特征和葉脈,知道葉子由葉脈、葉片、葉柄組成。
2、認識枯葉和綠葉,發現樹葉有各種形狀、探索葉子的特點。
活動準備:收集各種樹葉、記錄紙、筆。
活動過程:
一、觀察、接觸各種植物的葉子,發現葉子的不同之處 。
1、導入:春天,你發現樹上的樹葉有什么變化?
2、一起去室外觀察樹葉,并收集自己喜歡的樹葉。
二、仔細地看一看,比一比,什么地方不一樣?
1、仔細觀察,了解葉子的各組成部分。
2、我們小朋友觀察地真仔細,發現葉子有這么多地不同,那么,你最喜歡哪片葉子呢?這片葉子有哪幾部分組成?(葉脈、葉片、葉柄)
3、你喜歡的葉子象什么?
幼:我喜歡的葉子像小扇子、像小船,像帽子……
(小結:幼兒通過觀察、比較、發現了樹葉的很多小秘密,如它們的形狀千奇百怪,同種樹上的樹葉的顏色、大小也有很大的區別。
4、實驗發現枯葉和綠葉的區別
(1)剛才我們小朋友發現,有的樹葉碧綠碧綠的,而有的樹葉卻是枯黃枯黃的,為什么呢?
(2)幼兒大膽想象,發表意見。
(3)實驗:枯葉不能舂出葉汁來,綠葉則能舂出綠色的汁液來。
(4)為什么大部分樹葉是綠色的?(這是因為葉中的葉綠體可以產生葉綠素)
(5)我們散步時發現有的樹葉飄蕩到了地下,為什么呢?(因為葉子缺乏水分和營養,所以變黃變干了就飄落了下來)飄落下來會有怎樣的變化呢?(葉子會慢慢枯死,因為水分都蒸發了)
三、記錄自己地發現。
1、把你地發現記錄到記錄卡上。”
2、幼兒講述自己地記錄,分享經驗。(葉子的大小、形狀、顏色、邊緣不一樣)
四、了解葉子的用途
1、這么多的葉子有什么用呢?
2、幼兒自由談論,相互交流、分享經驗。
3、小結:可以美化環境、擋風、遮雨、有的樹葉可以加工成茶葉、有的可以做菜吃、還可以做樹葉貼畫來布置環境。
五、活動延伸。
請幼兒用葉子粘貼圖畫,在展覽區內進行展覽。
科學教案 篇4
課堂回放
上課鈴響后,同學們手里拿著記錄表,有序地走進不一樣的實驗室里。當同學們發現桌上栩栩如生的貓的標本、魚缸里活潑可愛的金魚和烏龜、鳥籠中上竄下跳的鸚鵡、青蛙和蜻蜓生動形象的圖片后都禁不住地叫起來,由衷地喜歡上了它們,對它們的觀察、了解更為迫切。
為了保證觀察的時間,同學們按照個人喜好自主的結合為六個研究小組,以獲得充分的對一種動物的較為豐富的感性認識。經過二十多分鐘的觀察,同學們發現了很多秘密。
“說說你們發現了小動物的什么秘密?其他小組的同學可以作補充。”
觀察貓的人數最多,雖然給他們提供的是貓的標本,但同學們平時對貓的了解頗多,發言很踴躍。
“我們看到的是只黃貓,它身上有厚厚的毛,很濃密,手摸上去很光,很柔順,很舒服,還掉毛呢。”
“是啊,這標簽上寫的是1999年做成的標本,時間好長啦。”
“這個貓標本的皮毛是真的吧?”
老師點點頭,說:“大家說的是貓身體上的一些特點,關于貓的身體構造特點還有補充的嗎?”(引導學生由平時凌亂、無序的觀察到科學探索中的“有序觀察” )
“貓的眼睛白天瞇成一條線到了晚上會很亮,是為了能抓住老鼠,。”
“貓的胡須還比較長。”
“貓的尾巴總喜歡向上卷起來,卷成一個圈。”
“貓的鼻子總是濕濕的。
“其他方面有什么補充嗎?”
“貓還會上樹,爬得可快了。”
“貓上房子也很快的。”
“我知道貓愛吃魚和老鼠。它每次發現老鼠后很快地抓住,不是立刻就吃,而是故意讓它跑了再抓,和老鼠玩玩,然后再躲起來吃。”
“貓也有脾氣,高興時就跳到你的身上讓你抱;不高興時,就躲起來。
“貓吃飽了,喜歡玩線團,在筐子里玩。”
……
“我們小組觀察的是烏龜。我想問一下,這只烏龜是老師您養的嗎?”
“不是,是四(2)班陳泰宇同學養的。繼續說說你們的發現吧。”
“它生活在水里,身上有一個殼,上面有些花紋,身體不算大。有四肢爪子,還很堅利。”
“烏龜的嘴巴是小小的,尖尖的。”
“我用手碰它,它很害怕地把四肢和頭都縮進殼里了,真是只縮頭龜!”
“別用手摸它的嘴,上次就咬到我的手了。”另一個同學趕快說道。
“我還知道我家的烏龜吃肉、魚,還有一些菜葉。”
……
當匯報時間一直延續二十多分鐘時,教師不得不打斷學生的發言,請他們把自己的發現課后繼續討論或寫、畫到科學記錄本上,也可以像唐代詩人駱賓王七歲時寫下《詠鵝》那樣,寫首小詩來描述它們的生活習性、身體特點等。這句話激發了同學們的創作熱情,其中有四(2)班的陳泰宇和四(5)班的宋新穎兩位同學課下各自作了首小詩:
龜 鸚 鵡
嘴大不會鳴, 頭上戴紅冠,
爪子如刀利。 開口學人話。
甲殼護身體, 察言會觀色,
孤龜捕食快。 人人都愛它。
在交流時,重點介紹一到兩種動物,并有意向縱深推進,讓學生建立起動物的結構特征和它們的生活習性、環境、行為方式間的內在聯系。
教學反思
《動物怎樣生活》是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有生命的物體”的第一課,本課的重點是觀察動物生活,包括生存的基本需要、生活環境、繁殖方式、生長階段和運動行為等。為了獲得盡可能豐富的有關動物的經驗,依據教材的安排要求學生分組對六種常見的動物進行觀察,以便為后續概括動物的共同特點打下基礎。為了讓同學們有一個真實的觀察環境,課前老師做了許多準備工作,找實物和標本,查找有關的資料。游動的金魚、爬動的烏龜、上竄下跳的鸚鵡,學生無時不在感受著動物蓬勃的生命活力。讓同學們對動物的觀察與接觸,就如同久別朋友的重逢,想從更多的角度獲得對它們更為全面的了解。這一切都喚起了學生心靈深處的那種柔情,對動物的觀察和研究成了學生內心的需要。在這樣的情境下,自主探究的欲望被激活了。有了主動學習的愿望,探究才是有效的。看著他們爭著想把自己的發現與其他同學分享時,老師心里很輕松也很開心,就讓同學們在觀察中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吧!
科學探究的真正魅力并不在于一套固定的模式,而是探究的各個環節所承載的內容和實際意義。許多環節都是以足夠的時間為基礎的,需要有時間反思、有時間開展討論、交流。為此,教師就花了很多時間讓同學們觀察、交流。有了豐富的動物生活習性和特征的積累,同學們對動物生命活動的感受有了一定認識,慢慢地在頭腦中形成了一些動物的概念,留下了生命是什么的感悟,對動物的認識在接下來的研究中逐漸表現出理性的認識。
學生的研究興趣往往是不能持續很長時間的,在課堂上只能獲得對一類動物的研究結果,對其他動物的了解要依賴于與同學的交流,而交流的時間又是有限的。只有讓同學們對動物研究的興趣延續到課外,熱情保持下來,在生活中觀察,在“玩”中形成感悟,同學們的研究才是全面的、深入的,我們的教學才能說是成功了。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 任意彎折電線,大膽表現富有創意的造型。
2、 嘗試運用多種材料讓電線站起來。
3、 大膽嘗試、勇于探索,積極參與活動。
活動準備:
1、 粗細、長短不同的彩色膠皮電線若干
2、 透明膠帶、橡皮泥、積木、瓶蓋、土豆、泡沫、
活動過程:
一、猜一猜,激發活動興趣
1、 孩子們剛才我接到電線寶寶的電話,說要到我們班上來和小朋友們做游戲,你們歡迎不歡迎呀?有誰能說說電線寶寶它長什么樣?
2、 好我們有請電線寶寶。
二、看一看,引導觀察想象
1、 今天老師要用電線來變魔術呢,請小朋友跟我一起數“一、二、三”它就變了。
2、 看看它變成了什么形狀?像什么?
電線真好玩,可以根據我們的想法把它彎曲成各種各樣的形狀。你們想不想來變魔術呢?你們想變成什么呢?
三、玩一玩,鼓勵創造表現
1、 今天老師為大家準備了許多好玩的電線,小朋友在和電線變魔術時可要注意安全 。
2、 教師觀察指導。
3、 你把電線變成了什么?
四、做一做,啟發思考探索
1、 師:我們的小手真能干,把電線彎一彎、繞一繞,做出了許多有趣的東西。可電線寶寶悄悄地告訴我,它除了想躺著擺出各種姿勢外,還想站起來擺出各種姿勢呢!你能想出什么辦法讓它站起來呢?
2、 幼兒自由講述讓電線站起來的方法。(如借助膠帶、插入彩泥等)
3、 師:今天老師也為小朋友準備了許多的材料,有橡皮泥、積木……你們可以試試這些材料,看看能不能讓電線站起來。
4、 幼兒嘗試操作,讓電線造型站立起來。
五、跳一跳,保持探索興趣
1、師:今天小朋友真聰明,想了許多辦法讓電線擺出了各種造型。
2、電線寶寶說啊,它很想看看小朋友們用身體變出各種造型,你們會不會變呀?
3、時間不早了,電線寶寶該回家了,它想對小朋友說,其實除了今天小朋友變的各種造型外,還可以變更多有趣的.造型呢。小朋友回去以后還可以再試一試,變一變。
科學教案 篇6
【理論指導】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
知識的獲得不是個體“旁觀”的過程,而是“探究”的過程。最早提出在科學教育中要運用探究方法進行教與學的是杜威。杜威認為,“探究”是主體在與某種不確定的情境相聯系時所產生的解決問題的行動。在行動中,知識不是存在于旁觀者的被動的理解中,而是表現為主體對不確定情境的積極反應,知識是個體主動探究的結果。在教學方法上,應該“從做中學”,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動手做實驗,并放開束縛,自主、積極、愉快地參與到科學實驗活動中去親歷探索自然界奧秘。他們運用觀察、提問、設想、動手實驗、記錄、表達、交流等方式構建知識,提高素養。
【教學內容】
《聲音的變化》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課的內容。聲音的強弱和高低兩個概念,不僅僅是學生,就是成人也很容易搞混。四年級的學生很難用普通的觀察方法來分辨出聲音的高低,他們更難理解聲音的高低與頻率的關系。
本課從學生熟知的、非常感興趣的音樂噴泉切入,引導學生分析聲音是有區別的、有變化的。再借助教具、信息技術手段以及APP軟件等手段,讓學生通過大量的體驗活動,理解聲音的強弱和高低兩個概念,并知道他們與振動的關系,繼而為聲音如何傳播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
小學四年級的學生處于一個初步概念建成時期,也是為以后“大概念”模式的建成打下基礎的時期。在這個關鍵時期,有目的地引導孩子們建構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不僅有助于他們有形成正確的概念,也有益于鍛煉他們形成一個高效的思維模式。
經過本單元前2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振動產生聲音,振動停止聲音消失。他們還知道了音叉是什么,并學會了怎樣利用音叉等物體發出強和弱的聲音。但由于年齡小、表達能力弱、缺乏系統的認知等原因,他們對聲音的認知還很懵懂。本節課“聲音的高低,聲音的強弱”變化的,以及振動幅度、振動頻率的含義對現階段學生來說還是有困難的。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振動的頻率越快,聲音就越高;振動的頻率越慢,聲音就越低。
2.過程與方法:
能使物體發出強弱和高低不同的聲音,對聽到聲音的不同進行描述,對物體在發出不同聲音時的振動狀態進行描述,把物體的振動狀態和發出的不同聲音聯系起來。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形成善于觀察,并把事物的特點和性質相聯系的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音量與音高的科學概念,認識到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特別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教學準備】
音叉、小錘、乒乓球、自制教具、仿真軟件、自制等。
【課前準備】
1.見學生時,相互熟悉,相互提問。
2.教學調查: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音叉的使用方法。
3.了解學生對樂器的認識。
4.教會學生使用平板。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師】中秋節老師出去玩,看到了一個有趣的東西,就拍下來了,今天特地帶來和同學們一起分享。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嗎?有什么發現呢?
【生】聲音和噴泉都有變化,噴泉隨著聲音變。
【師】對,聲音在變化。其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聽到很多聲音,變化不斷地聲音構成了奇妙的大自然,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聲音的世界,探究“聲音的變化”。
【板書課題】聲音的變化
二、新知探究
(一)聲音的強弱(音量)
1.提問
【師】大家聽聽這2段聲音,(PPT)(播兩段音量有明顯區別的聲音)誰來說說這兩段聲音有什么不同?
【生】有大、小的變化,強、弱的變化......
【師】剛才這位同學說,聲音的大小有變化,指的就是聲音的強弱。(板書)聲音大即是強,小即是弱。(PPT)在科學中,聲音的大小強弱用音量來表述。
【板書】強 弱
2.游戲
【師】怎么區分聲音的強弱呢?我們一起來做個小游戲,跟你的同學說一句悄悄話,有個小要求,只能讓你的同桌聽到。開始!
【師】同學們都玩的很開心哦,王老師也很想參與進來,最后一排的那位小帥哥,能大聲地告訴王老師你的名字嗎?【生答名字】XXX同學,認識你真高興!你能和老師說聲老師好嗎?【生答】
【師】老師們你們聽到打招呼聲了嗎?
【師】剛剛的游戲中,你們聽到的所有聲音,哪個最強,哪個最弱?
【生答】......
【師】看來同學們已經能區分聲音的強弱了。我們可以通過調整發聲的力度,來控制聲音的強弱。
3.實驗探究一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聲音的產生與振動有關,那么,聲音的強弱是否也與振動有關呢?
【師】下面,我們來進行探究實驗,請看大屏幕:
【師】我為大家準備了這些實驗器材:音叉、小錘、帶線的乒乓球。
【師】(PPT演示)怎么利用這些器材進行實驗呢?下面來看看實驗步驟:
①手拿帶線的乒乓球,保持靜止;
②擊打音叉發出聲音;
【師】要想使音叉發出強弱不同的聲音我們怎么敲擊?
【生答】重一點敲擊聲音強,輕一點敲擊發聲弱。
【師】那我們在使用音叉時,應該擊打哪個部位呢?
【生答】
【師補充】應該擊打音叉側面的頂端。將乒乓球快速接觸正在發聲的音叉側面。
③比較音叉發出強弱不同的聲音時乒乓球彈開的距離遠近。
④為避免誤差,反復實驗三次,記錄實驗結果。
實驗前,老師要提示兩點:
【師】A.小組內分工合作,遵守實驗紀律,本次實驗需要分辨聲音強弱,實驗時請保持安靜。
B. 提示音樂響起停止實驗,將器材放回原位,分析實驗結果,準備交流。
【師】現在開始實驗!
【生】分組實驗
4.交流分享
【師】我們的探究活動已經完成,哪個小組的同學愿意上來,一邊演示,一邊分享你們的發現。請你大聲的告訴大家你的發現。
【生1】演示實驗過程
【生2】我們先敲出強的聲音,再敲出弱的聲音,通過實驗,我們發現聲音強,小球彈開的距離遠,聲音弱,距離近。
【師】其他小組,你們還有補充的嗎?
【師】現在我們回顧一下振動的概念。振動是指一個物體在力的作用下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往返運動時離中心點距離遠振動幅度就大。(慢)往返運動時離中心點距離遠振動幅度就,振動幅度小。
結合我們剛剛的實驗,來說說(小結)聲音的強弱和振動幅度大小有關嗎?
【生答】 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
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
【師補充】是的,發聲體振動幅度的大小決定了聲音的強弱。
【板書】 強 大
音量 振動幅度
弱 小
(二)聲音的高低(音高 )
1.聲音高低的認識
【師】聲音的變化除了強弱變化之外,還有高低變化。聽!
【教師彈仿真琴不唱】1234567
【師】有哪位同學聽出來了:哪個音高,哪個音低?
【生答】
2.體驗聲音的高低變化
【師】 跟著老師的演奏我們一起唱一唱
(唱音階)。
【師】由低到高唱,預備唱;
【生唱】
【師】由高到低唱,預備唱;
【生唱】
【師】聲音的強弱和高低是不同的兩個概念。強弱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聲音的大小、音量;剛剛我們唱的音階1234就是聲音的高低變化,聲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來描述。
(板書音高)
【板書】 高
音高
低
3. 實驗探究二
【師】那么聲音高低的變化可能和哪些因素有關呢?我們來看看這3組器材
(PPT展示)認真觀察同組的各個器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大小、粗細、長短
【師】各小組討論下,猜猜擊打同一組3個材料時聲音高低會有變化嗎?可能會有什么樣的變化呢?
【師】同學們都躍躍欲試了,別著急老師會讓你們實驗的,我們先來看看實驗要求。
實驗步驟:①檢查器材,將預測結果填寫在報告單上。
②用同樣的力敲擊器材中部,仔細分辨聲音的高低。
③同一器材反復實驗3次,并填寫實驗結果。
④三組實驗都完成后回到座位,整理實驗結果。
【師】聲音的高低光用耳朵來分辨有一定的難度,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款APP軟件,幫助大家分辨聲音的高低。請看大屏幕,我們一起來學習“頻率分析儀”使用方法。
【師】為了更好地完成實驗,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PPT:溫馨提示:
A.本實驗需要辨別聲音的高低,實驗全程須保持安靜;
B.各實驗區域小組間分工合作、有次序交換;本次實驗設四個實驗區,每大組到相應區域進行實驗。
C.及時填寫實驗報告單。
D.實驗結束后,將器材歸位,回到座位整理實驗報告,準備交流。
【師】有什么問題嗎?開始實驗
【生】用自制教具分組實驗,研究聲音高低跟什么因素有關。
教師在各組進行巡回指導。
鈴聲提示 坐回原位
4.分享交流
【師】同學們都已經完成了你們研究,哪一組上來說說你們的發現?
(呈現記錄表,匯報發現,并演示。)
【生】句式:我們小組研究聲音的高低是否與物體的大小 有關,我們發現物體 ,聲音 ;物體 ,聲音 。
【板書】 高(小、短、細 )
音高
低(大、長、粗 )
5.演示實驗
【師】為什么小、短、細的物體發出的聲音就高呢?為什么大、長、粗的物體發出的聲音就低呢?
為了揭示其中的奧秘,科學家們做了大量的實驗,下面我們來看其中的一個實驗:
【師】(教師演示實驗齒輪,慢一點,讓學生聽清楚)。老師轉動齒輪,可以帶動金屬片振動。齒輪轉得慢,金屬片振動也慢。接下來老師要從慢到快來轉動齒輪,大家聽一聽發出的音高有什么變化?
【生答】振動慢,聲音低。 振動快,聲音高;
(師板書慢)
6.小結
【師】現在我們能解決這個問題了嗎?
小、短、細的物體振動快,所以聲音高;大、長、粗的物體振動慢,所以聲音低。
聲音有高低的區別是因為物體振動的快慢,也就是振動頻率不同。
三、總結分享
【師】今天,我們學了兩個概念,音量、音高,通過探究實驗,我們發現,振動的幅度決定了聲音的強弱(也就是音量),振動的快慢決定了聲音的高低(也就是音高)。
四、拓展延伸
【師】今天我們一起了解到振動的幅度和頻率的差別可以帶來聲音的變化。我們的祖先利用科學知識制作了許多樂器,藝術家們利用這些樂器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老師這里有一些仿真樂器,其實這些仿真樂器不僅可以用平板下載,也可以用電腦、手機下載,老師在這里給你們提出一個小挑戰:利用仿真樂器創作屬于自己的歌曲。
【板書設計】
聲音的變化
【實驗記錄】
實驗探究一:聲音的強弱與振動關系探究實驗
實驗過程
聲音的強弱
乒乓球彈開距離(遠、近)
用力敲擊音叉
輕輕敲擊音叉
實驗探究二 :聲音高低的變化探究實驗
1.實驗名稱: 聲音高低的變化是否與物體的 有關
2.我們的預測:物體 ,聲音高;物體 ,聲音低。
3.實驗過程:
物體特征
第一次實驗數據(HZ)
第二次實驗數據(HZ)
第三次實驗數據(HZ)
4.實驗結果:
我們小組研究聲音高低的變化是否與物體的( )有關。我們發現物體( ),聲音( );物體( ),聲音( )。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設計:
這節課是由門口的一個煙頭引起的,由這個煙頭孩子們展開了關于吸煙的討論,有的孩子說“吸煙不好,吸煙有毒。”另一些孩子則有不同意見:“你說香煙有毒,我家里也有人吸煙,他們也沒被毒死,活得還挺好呢!爸爸跑得像飛一樣快,沒有毛病。”都說香煙有毒,毒性有多大?對于孩子們這是一個質疑的問題,由這個問題使他們對“香煙真的有毒嗎”?產生了懷疑。是因為他們只是聽說并沒有切身的感受,因此我們想到能不能將實驗加入其中,通過實驗標本在實驗前后不同的變化,讓幼兒觸目驚心地感受到香煙的毒性。這種體驗會比單純的圖片、簡單的說教更容易讓幼兒了解香煙對個體以及他人的危害。活動名稱:吸煙的危害
活動目標:
1、從關愛親人出發了解禁煙的社會意義。
2、自覺樹立維護健康、抵制香煙的環保意識。
3、通過實驗,能體會吸煙對自己和他人健康的危害。
活動準備:
實驗準備(菜粉蝶、燒瓶、帶玻璃管的軟木塞、針筒、香煙)、布置圖片欄(或者課件)
活動過程:
一、出示香煙,引發幼兒討論。
“這是什么?”“吸煙好不好?”
小結:有些小朋友說吸煙有毒,有些小朋友說沒毒,有很多人吸煙也沒有死,那么到底煙有沒有毒,煙的毒到底有多大呢?我們做個實驗來看一看。
二、教師進行實驗,幼兒認知香煙的危害。
1、通過實驗、圖片,感知吸煙對個體的毒害。
(1) 教師實驗,請幼兒說說菜粉蝶怎么了?為什么會這樣?
(2) 展示圖片,幼兒自由結伴觀看圖片,并討論。
師:你發現吸煙后身體同健康的身體,有什么不同?
小結:剛才我們發現吸煙對人的牙齒、氣管、肺的影響最大,長時間的吸煙會引發口腔疾病、氣管炎、甚至肺癌,減少人的壽命,使人慢慢地走向死亡。
2、出示禁煙標記,討論香煙對他人、及環境的危害。
“這是什么標記?”“你在那里看過這個標記?”“為什么這些地方不允許吸煙?”(幼兒討論)
教師小結:吸煙對自己對別人、對環境都有很大危害,因此全世界的各個地方人們都開始禁止吸煙,有了無煙超市、無煙餐廳等。還規定每年的五月三十一日為禁煙日。
三、討論并得出禁煙的好辦法。
“盡管香煙的危害這么大,可是還有很多人在吸煙,我們周圍就有許多人,你家里有人吸煙嗎?”“他們是我們最愛的人,我們可以怎樣幫助他們呢?跟你的好朋友說說你的好辦法”。(幼兒討論) 活動延伸:制作禁煙標記、禁煙畫報;禁煙小衛士
附:實驗方法:
將菜粉蝶放入燒瓶中,把燃著的香煙固定在軟木塞上的玻璃管的一頭上,軟木塞塞住燒瓶、教師在玻璃管的另一頭用針筒往里打氣,保證香煙燃燒的狀態。
科學教案 篇8
學習目標
學法指導
課前準備
學習過程 二次備課
一、導入
師講述:我們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能源,然而地球存儲的能源是有限的,面對日益枯竭的礦物能源問題,人們正竭力尋找解決的辦法。
今天我們來學習節約能源與開發新能源。
二、新課
1、節約能源
師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費能源的生活方式?
學生舉例。
出示P50三幅圖,師講解生活中浪費能源的例子
如:在使用空調時設定的間諜過高或過低,造成浪費電的現象。
人們的生活不斷改善,擁有汽車的人越來越多,造成汽油的緊張。
在白天的時候,路燈一然大開。
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看到的常見的現象,不僅僅這三種情況,還有更多。
2、做實驗:比較白熾燈和熒燈哪個效率更高。
此實驗以教師的演示為主,以免學生出現傷害。
3、充分利用自然能源
出示P51頁的未來的住宅圖,請學生仔細觀察哪些是利用了自然能源?
學生觀察并討論。
學生匯報自己的觀察結果。
閱讀P51的資料,了解太陽能的作用。
4、介紹幾種新能源的開發。
海洋潮汐能、沼氣能、地熱能
當堂檢測
科學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認識水的基本特征。
2、認識字卡:無色、透明的、無味、無形、可流動的液體。
3、培養幼兒節約能源的意識。
活動準備:
幼兒:小瓶子每人一個,瓶蓋或者能盛水的玩具每人一個
老師:玻璃杯兩個,分別裝水和牛奶,裝有醋和水的瓶子各一個,瓷扣2個,每人一個盆子
字卡:無色、透明的、無味、無形、可流動的液體。水勺,泡沫板。
過程:
1、請幼兒觀察水是什么顏色的?并出示牛奶和水請幼兒比較,說說牛奶是什么顏色?水有沒有顏色?知道水是無色的,并出示“無色”的字卡。
2、拿兩顆瓷扣,分別放在牛奶和水中比較觀察,能不能看到瓷扣不?為什么水中能看到?知道水是透明的,牛奶不透明。并出示“透明的”字卡。
3、出示醋,請幼兒聞一聞,說說聞到了什么氣味?再聞聞水的氣味,說說水有沒有氣味?知道水是無味的,并出示“無味”字卡。
4、實驗:
水是怎樣到桶里的?
老師把杯子里的和盆里的水分別水倒另一個盆里,并問幼兒水怎么到另一個盆里的?象什么?(引導幼兒說出瀑布一樣,流到另一個盆里)
總結:
水是流到盆里的,出示“可流動的液體”。
5、玩水游戲,讓幼兒用手去抓水,看水能被抓起來嗎?怎樣才能將水盛起來?用小瓶子,勺子,瓶蓋盛并看看盛起來的水是什么形狀的?說說水有沒有形狀?
總結:
水裝在任何容器中就是容器的形狀,水本身是沒有形狀的,并出示“無形”的字卡。
6、與幼兒一同看看字卡,一起總結水的特征。
7、請幼兒討論水可以用來干什么?如果沒有水會怎樣?
8、談談我們應該怎樣保護、節約水。
9,游戲<運水>.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春天科學教案03-09
走進科學教案12-08
科學教案:蝸牛09-11
科學教案范文04-06
科學教案《賽車》04-07
有關科學教案06-12
身邊的科學教案07-13
關于科學教案07-27
關于科學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