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科學教案

時間:2022-07-22 09:39:57 科學教案 我要投稿

【熱門】科學教案合集八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歡迎大家分享。

【熱門】科學教案合集八篇

科學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植物王國的奇事,十分有趣。從植物媽媽的“辦法”中,我們能感到大自然的奇妙。

  這篇課文從題目到內容都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作者把科學知識用韻文的形式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語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讀不厭的科普作品。我們在備課和上課的時候,都要多讀,在讀中去感悟課文的韻律美,去體會課文表達上的精妙,去了解課文告訴我們的知識。

  二、學習目標

  1、會認14個生字。會寫10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有觀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識、探究植物奧秘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

  重點:識字與寫字

  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教學方法

  教法:激發引導、自主學習

  學法: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法。

  五、教學準備

  相關課件、生字卡片

  六、教學時間

  2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二)初讀識字

  1、激發學生多讀,在讀中識字。

  2、先分小組自由讀,學生勾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同一小組互相幫助識字,再讓每一小組的識字能手當小老師,教大家認字。

  3、在學生互教互學的基礎上,教師進行歸類指導,如,用基本字加偏旁識字(紛、識),用換偏旁的方法識字(娃、洼),適時運用多媒體課件幫助識字。

  4、學習生字之后,通過朗讀來檢查識字效果,根據反饋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指導讀準翹舌音“炸”“察”“識”。“識”在“知識”一詞中讀輕聲。

  (三)朗讀感悟

  1.范讀激趣。

  2.學生自由讀,初步感知課文大意。

  3.讀第一節,啟發提問:誰讀懂了“四海為家”這個詞語?

  4.朗讀第二、三、四節,說一說自己最欣賞哪一位“媽媽”的辦法,為什么?

  5.小組合作朗讀全文,并試著背誦課文。

  6.背誦比賽(小組集體賽與個人賽結合)。

  (四)讀讀說說

  1.讀補充閱讀材料(見“資料袋”),再說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

  2.讀“讀讀抄抄”中的詞語.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1、識字(排火車)注意指導讀準翹舌音“炸”“察”“識”。“識”在“知識”一詞中讀輕聲。

  2、檢查朗讀

  (二)指導寫字,抄寫詞語

  讓學生按筆順自主寫字,第一遍描紅,第二、三遍寫正確,寫美觀。教師巡視,有針對性地指導。

  本課有2個要求寫的字都是女字旁,指導寫字時讓學生注意女字旁與“女”字寬窄不一樣,第三筆到右邊不出頭。“旅、降”左窄右寬,指導學生把字寫勻稱、美觀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不僅多,而且有趣,就讓我們與學生們一起去探究植物王國、探究大自然的奧秘吧。

  (三)實踐活動

  1、讓學生讀讀課文后“泡泡”里的話,說一說除了課文中講到的,還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

  2、讓學生把課前準備的資料拿出來展示交流,激發學生觀察植物、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四)總結評價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資料袋:

  蒲公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果實像一個個白色的絨球,當冠毛展開時,就像把把降落傘,隨風飄揚,把種子傳播到四面八方。

  春天,柳絮四處飛揚。你知道春天柳絮飛揚的奧秘嗎?抓一團柳絮仔細觀察,會發現里面有些小顆粒,那就是柳樹的種子。柳樹就是靠柳絮的飛揚,把種子傳播到四面八方的。

  鳳仙花媽媽的辦法跟豌豆媽媽的辦法差不多,鳳仙花果實成熟后會炸裂,風仙花媽媽用這種辦法把種子送到四面八方。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能識別凸透鏡和凹透鏡。

  2.認識凸透鏡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的發散作用。

  3.知道什么是凸透鏡的焦點和焦距。

  4.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熟悉探究式學習的一般過程與方法。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凸透鏡的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線的發散作用。

  (2)凸透鏡的焦點、焦距。

  (3)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2.難點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熟悉探究式學習的一般過程與方法。

  教學方法

  科學探究法、實驗法、討論、交流法、閱讀法。

  教具準備

  老花鏡、近視眼鏡、凸透鏡、凹透鏡、刻度尺、白紙板。

  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師:同學們,在生活中你用過或見過哪些鏡子?

  生甲:穿衣鏡、汽車后視鏡、交通鏡、哈哈鏡。

  生乙:老花眼鏡、近視眼鏡、平光鏡、放大鏡、三棱鏡、太陽鏡。

  師:請同學們對你們見過的這些鏡子進行分類,并指出分類的根據。

  生甲:根據鏡面的形狀來分,鏡面是平的有:穿衣鏡、三棱鏡、近視眼鏡,平光鏡;鏡面是彎曲的有:哈哈鏡、老花眼鏡、近視眼鏡、放大鏡、交通鏡、汽車后視鏡。

  生乙:根據能反射光和能透光來分,能反射光的有:穿衣鏡、凸面鏡、凹面鏡,能透光的有:老花眼鏡、近視眼睛、平光鏡、三棱鏡、放大鏡。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生活中能讓光透過的這一類鏡即透鏡。

  板書:第五節科學探究:凸透鏡成像(一)

  (透鏡)

  二、新課內容

  1.提出問題。

  師:對于生活中的透鏡,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問題)?

  生甲:透鏡都是用玻璃制成的嗎?

  生乙:透鏡有多少種?

  生丙:近視眼鏡度數與什么有關?

  生丁:老花眼鏡與近視眼鏡有什么區別?

  生戊:老花眼鏡和近視眼鏡怎么對遠視眼睛和近視眼睛進行矯正的?

  生己:《哈特拉斯船長歷險記》中的旅行家們為什么能用冰透鏡取火?

  師: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都非常好,我們將在今后的學習中陸續探究,由于時間關系,這節課我們重點探究其中的兩個問題:透鏡有多少種?老花眼鏡與近視眼鏡有什么區別。下面請問學們閱讀課本P63—64三段內容以及課本P66信息窗內容,并完成投影幕上的問題:

  (1)生活中常見的透鏡有和。

  (2)中間厚、邊沿薄的透鏡叫,它是利用原理制成的光學器件。

  (3)中間薄、邊沿厚的透鏡叫,例如。

  (4)一束平行光通過透鏡后將會聚于一點,所以透鏡又叫會聚透鏡。

  (5)右圖中的F點叫透鏡的,F點與O點的距離叫透鏡的。

  師:請同學們鑒別桌面上的凸透鏡和凹透鏡。

  生:用手摸鏡片,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是凸透鏡,中間薄、邊緣厚的透鏡是凹透鏡。

  師:請同學們鑒別桌面上的老花眼鏡與近視眼鏡。

  生:用手摸鏡片是凸透鏡的就是老花眼鏡,鏡片是凹透鏡的就是近視眼鏡。

  師:冰透鏡為什么能生火?是哪一種透鏡?

  2.作出假設或猜想。

  生:應該是凸透鏡,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3.設計實驗。

  師:下面我們就來用實驗探究透鏡對光的作用,要探究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哪些儀器?

  生甲:需要透鏡——凸透鏡和凹透鏡、光(太陽光或手電簡發出的光)

  生乙:還需要紙板、筆、尺子。

  師:怎樣進行實驗?

  生:將凸透鏡正對太陽光,再把紙板放在它的另一側,來回移動,直到紙板上的光斑變得最小、最亮。這個點就是凸透鏡的焦點,用

  尺子測出這個點到光心距離就是凸透鏡的焦距,然后將凹透鏡也正對太陽光,紙板放在它的另一側,來回移動,看看在紙板上是否能觀察到最小、最亮的光斑。

  4.進行實驗。

  師:請同學們帶齊儀器(凸透鏡、凹透鏡、老花鏡、紙板、筆、尺子)到室外有陽光的地方完成實驗,并測出凸透鏡和老花鏡的光斑到透鏡的距離。

  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教師巡視、啟發、指導。

  5.分析論證。

  師生回到教室。

  師:請同學們根據實驗現象分析歸納得出實驗結論。

  生: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

  師:請你們將所觀察到的“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的現象用簡潔的圖形表示出來,畫在紙上,再與課P64圖4—41Lk較。同樣廁出“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再與課本P66圖4—46進行對比。

  師:什么叫凸透鏡的焦點、焦距?

  生:與主光軸平行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后,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點叫凸透鏡的焦點,焦點到透鏡光心的距離叫焦距。

  板書、作圖

  師:什么叫凹透鏡的焦點和焦距?

  生:平行光經凹透鏡發射后,其反向延長線的交點叫凹透鏡的焦點。焦點到凹透鏡光心的距離叫焦距。

  板書、作圖

  6.實驗評估。

  師:剛才的實驗結論可信嗎?是否還有什么因素沒有考慮?

  生:剛才我們用的透鏡都是玻璃做的,如果用冰、水做的,材料不同,會影響結論嗎?

  師:請同學們用桌上的燈泡和水來探究水透鏡對光的作用。

  生:將水倒入廢燈泡中,拿到太陽光下一試,它仍然能將太陽光會聚。

  師:冰透鏡對光的作用,同學們可以回家去做。目前我們能想到的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都作了充分的考慮,實驗結果是可靠、可信的。

  7.交流與合作。

  師:請同學們自由組合,交流所測的凸透鏡的焦距是否一樣?是什么因素影響了凸透鏡的焦距?

  生:討論,交流后得出:凸透鏡表面越凸,焦距越小。

  師:在實驗探究過程中,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你最感興趣的是什么?

  生甲:知道了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

  生乙:我最感興趣的是探究水透鏡對光線作用。

  生丙:我最感興趣的是到教室外,到大自然中做實驗,感覺很輕松、愉快。

  三、歸納及學習過程評估

  師:通過本節課探究、你獲得了哪些知識?

  生:討論、交流后得出:我們知道了透鏡有凸透鏡、凹透鏡兩種。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凸透鏡和凹透鏡都有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我們還學會了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基本方法。

  師:請每位同學對自己在這節課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評估,下課后交給組長,并進行登記。

  四、課后練習

  1.課本P67作業l、2。

  2.選用課時作業沒汁。

  五、板書設計

  第五節科學探究:凸透鏡成像

  第一課時科學探究:凸透鏡成像(一)

  (透鏡)

  1、透鏡2、焦點F,焦距f,主光軸、光心O。

  六、課后反思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空氣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沒有氣味、沒有味道的透明氣體,空氣確實存在于我們的周圍,我們可以借助其他物體感覺到空氣的存在;空氣不但占據空間,還能流動。

  2、過程與方法

  運用感官可以感覺空氣的存在;運用實驗的方法可以深入研究空氣;借助不可見物質對可見物質的“擾動”,可以觀察到不可見物質;在動手實驗前,對可能發生的現象作出假設,有助于我們研究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產生研究空氣的強烈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望,并愿意把自己對空氣的感知、認識與同學們交流分享。

  教學準備

  教師用:1個水槽,2個透明的杯子,舊報紙。

  學生用:材料1、透明的塑料袋,牙簽。

  材料2、水槽,透明的杯子、舊報紙。

  教學流程

  導入→利用感官初步感覺空氣→實驗探究空氣占據空間、空氣能夠流動→總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播放楊利偉在神舟五號上拍攝的錄像,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激起學生探究的熱情。

  (1)教師談話

  (2)播放多媒體,教師解說。

  師:這是楊利偉叔叔在神舟五號飛船上拍攝的太空景色!這個藍色的的星球就是我們居住的地球!這美麗的地球,這神奇的太空,還有很多很多的奧秘等著我們去探索、去發現。

  2、提出問題

  教師指向地球的外沿。

  師:這層像霧,又像紗一樣的東西你們知道是什么?

  學生發表自已的意見。

  師:對,是大氣層!我們居住的地球就是被一層大氣包裹著,大氣層里大部分都是空氣。有關于空氣的知識,你們知道哪些?

  學生自由發言。

  3、提示課題。

  師:今天就讓我們用科學研究的方法來了解空氣。

  教師板書:了解空氣

  二、利用感官初步感覺空氣

  1、創設問題情境,利用感官感覺空氣的存在。

  (1)師:剛才有同學說空氣就在我們的周圍,現在大家就來看一看,看見空氣的什么了?

  生:看不見!

  師:用手來摸一摸。

  生:摸不著!

  師:我們的周圍是不是真有空氣?

  引導學生感覺空氣的存在。

  (2)師:空氣是看不見來又摸不著,要研究它可就難了。誰來想想辦法?

  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

  2、師生討論,演示用塑料袋抓空氣。

  師:要研究空氣首先得抓到空氣,可以用什么方法來抓空氣?

  學生說一說

  師:哪一個方法能夠讓我們更方便的研究空氣?

  引導學生說出用塑料袋來抓空氣。并讓一個學生演示一下。

  3、引導學生用感官來了解空氣。

  (1)師:有了空氣,我們可以用身上的哪些感官來了解空氣?

  學生說一說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2)師:老師現在用你們教的方法來感覺空氣。

  教師演示

  師:老師感覺不到空氣!看來還不行,得再想想辦法!

  師生討論得出在袋子上扎一個孔,讓空氣吹出來,再來感覺。

  師:老師現在試一試,看這個辦法靈不靈?

  教師演示

  (3)學生用塑料袋抓空氣,并用感官感覺空氣。

  ①教師提出實驗要求。

  ②學生用塑料袋抓空氣,并用感官感覺空氣。

  ③學生做記錄。

  ④學生匯報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匯報板書。

  (4)教師小結

  三、實驗探究空氣占據空間、空氣能夠流動

  (一)、實驗一、紙的奇遇

  教師為每個小組準備一個水槽、一個透明的杯子、舊報紙。

  1、教師談話

  師:同學們剛才表現得真好,老師太高興了!老師打算給大家表演一個魔術,歡迎嗎?

  2、師生合作演示,學生猜測

  (1)教師找一個小朋友當助手。

  (2)教師拿一小張舊報紙。像真正表演魔術一樣,向學生前后展示這張紙,并拿到學生的座位前,讓學生摸一摸,再把紙放入水中。

  師:紙放在水里,會濕嗎?

  學生回答后,讓小助手撈上來給學生看一看!

  (3)教師又拿出一張紙交給小助手讓他像真正表演魔術一樣,向學生前后展示這張紙,并拿到學生的座位前,讓學生摸一摸,證實這的確是一張普通的舊報紙。

  教師接著拿起杯子,把杯口朝向大家晃動幾下,然后,教師讓小助手把紙捏成一團,用力塞入杯子的底部,教師檢查后,對小助手說:請把透明的杯子倒過來,直立著按入水底。

  緊接著,讓學生猜測紙會濕嗎?

  師:大家猜一猜紙會濕嗎?

  學生猜測

  2、小組合作動手實驗

  (1)教師提出實驗要求

  (2)小組動手實驗、討論、做記錄

  (3)教師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小組。

  3、學生匯報交流。

  4、師生小結,得出結論

  師:水沒有碰到紙,所以紙自然是干的。為什么水進不到杯子里?

  學生回答

  教師邊演示邊小結:仔細觀察就可以看到杯子里有一大段“空”著,杯子的這一部分地方被空氣占據了,所以水就不能進去,杯中的紙自然就不會濕了。

  師:紙放到水里,居然不濕,我們來給這個實驗起個名字吧!就叫紙的奇遇,(師板書)從這個實驗中我們知道空氣占著地方,也就是說空氣占據空間(師板書)

  5、實驗延伸

  師:如果讓你接著做這個實驗,你還會怎么做?

  生說一說

  (二)實驗二、誰趕走了杯子里的水

  教師為每個小組準備一個水槽、2個透明的杯子。

  1、教師創設問題情境

  (1)教師拿一個杯子放進水里,讓杯子裝滿水,舉起來問:大家來想想辦法,可以用什么東西把杯子里的水趕走?

  (2)學生發表各自意見

  2、教師演示

  教師把一個杯子斜著放進水中,使杯中灌滿水,用另一只手把第二個杯子倒過來,直立著按入水中。

  在水下,把兩個杯子靠在一起,傾斜第二個杯子,使第二個杯子的氣泡跑進第一個杯子。

  3、學生實驗

  (1)老師提出實驗要求。

  (2)學生實驗、討論、做記錄。

  (3)學生匯報

  (4)師生交流

  (5)教師小結

  師:看不見的空氣在能看見的水里流動,形成氣泡,這樣我們就看到了空氣,這是科學上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看不見的東西,我們能借助看得見的東西看到它,科學真得太有趣了,對不對?

  四、總結

  1、出示兩幅空氣污染的對比圖片,教育學生從小要知道保護環境,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播放課件《潛水艇的沉浮原理》,讓學生回去尋找空氣在這里發揮的作用。

科學教案 篇4

  第一部分 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探索紙的秘密》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教科版)第一冊《我們周圍的材料》這一單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內容包括:認識各種各樣的紙、觀察各種不同用途的紙、了解紙的發明及造紙材料、比較各種紙的不同,重點比較紙的吸水性能和承重性能、了解紙的消耗等。要完成這些內容并非一節課所能解決的。所以,在教學安排上我將《研究紙的吸水性》作為本課的切入點,讓學生能夠深入、透徹地進行科學探究。教學時間為1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紙的吸水性,并能進行簡單分類。

  2、設計實驗研究,比較各種紙的吸水性能(重點和難點)。

  3、意識到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制造了不同特點的紙,方便了我們的生活。

  4、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精神。

  教學設想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圍繞“科學探究”這一主線展開:提出問題——進行預測——制訂方案——交流討論其方案的科學性——實驗探究——得出結論。通過這樣一個活動過程,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對科學探究有一定的了解,產生科學探究的熱情,為今后的學習打好基礎。

  這一課將科學探究作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其教學過程主要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

  1、問題的提出。

  對于問題的提出,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另一種是由教師直接提出來。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教師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其設置的情境進行假設,產生多種不同的意見,從而引起矛盾,自然而然地提出所探究的問題。既照應了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又涉及到今后的認知規律,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積極主動地去解決問題。

  2、問題的解決。

  是直接探究問題,還是從已經了解這些問題的人那里找到答案呢?對于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毫無疑問應選擇前者。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假設,設計檢測方案,并進行反復交流、討論和相互質疑,通過實驗研究,用事實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3、問題的延伸和拓展。

  本課研究紙的吸水性,重在探究的過程,而它的知識目標對于學生來說,沒有太大的意義。所以,從發展的角度來看,讓學生了解紙的發明,體會到人類的需求是推動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重要原因,從而萌發要設計一種新型紙張的美好愿望。同時,這也是本課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具體體現。

  教學準備

  滴管,水、水槽,小夾子,紙(餐巾紙、廣告紙、牛皮紙、硬板紙、報紙),水杯,尺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每一小組都有一袋材料,拿出來看看,你能說出它們的名稱嗎?

  學生發言,教師粘貼各種紙標。

  二、學習新課。

  1、認識“紙能吸水”。

  (1)猜測:將這些紙都放進水里,會有什么現象?

  (2)學生預測。

  (3)教師小結:同學們都認為紙能吸水,有的紙吸水又快又多,而有的紙吸水比較慢,比較少。(板書:快、多;慢、少。)

  (4)教師提出問題:在同一時間內,哪些紙吸水又快又多,哪些紙吸水又慢又少?

  (5)學生猜測,引起爭論。

  2、探究紙的吸水性。

  (1)分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驗證各自的預測。

  (2)匯報研究方案,小組間相互質疑、補充,使其方案更科學化。

  (3)小組選擇工具進行實驗探究。

  (4)匯報實驗結果。(你們小組是怎樣做的?得到什么結論?)

  (5)比較預測結果和實驗結果。

  (6)教師小結。(提出課題:研究紙的吸水性。)

  3、了解紙的發明,意識到人類根據自身的需要發明了各種不同的紙。

  (1)了解紙的發明。

  (2)思考:為什么有的紙容易吸水為什么有的紙不易吸水?

  (3)拓展:讓學生根據生活實際需要設計一種新型紙。

  第二部分 課堂實錄(節選)

  內容:分小組設計“研究紙的吸水性”的方案。

  師:剛才我看了一下,很多小組已經有了自己的研究方案,現在請每一小組派一名代表來談談你們小組的方案,如有不完整的地方,小組成員或其他小組可以提出建議,進行補充。

  生1:我們第三小組的方案是:分別往每一種紙上滴水,看哪種紙上的水印“長”得最大。(這時很多同學相繼舉起手來。)

  生2:我同意他的意見,但我認為應該分別向每一種紙上只滴一滴水,再來比較哪種紙“長”得大。

  師:你為什么要求在每種紙上只滴一滴水呢?你需要用什么來滴一滴水?

  生2:因為只有向每一種紙都滴相同多的水,才能正確比較出水跡的大小 。我想借助講臺上的那個“吸管”(滴管)來滴。

  師(拿起滴管):是這個嗎?這叫滴管,用來滴少量水。

  師:其他同學,你們同意他們的這種方案嗎?(大家表示同意。)

  師(指向第三小組):同學們都同意你們小組的方案,能演示給大家看一下嗎?(第三小組演示:由一個同學依次向每一種紙滴一滴水。)

  師(激發矛盾):老師看到這位同學先在牛皮紙上滴了一滴水,然后又在其余四種紙上各滴一滴,同學們對他這種做法有什么意見?如果每隔十分鐘往一種紙滴一滴水,這樣做行嗎?

  生:不行,應該同時往每一種紙都滴一滴水,因為不同時滴的話,那么先滴水的紙上,水跡肯定會大些,這樣會影響實驗效果。

  師:同學們同意他的想法嗎?(學生表示贊同。)

  師:那么我們將這一小組的方案定為方案一:“滴”的方法。其他的小組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3:我們這一小組是將所有的紙都放在水里浸濕,然后分別將每一種紙上的水擠到一個瓶子里,再來比較哪一瓶里裝的水多一些,就說明哪種紙吸水吸得又快又多了。

  生4:我對他的方法有一點補充,應該將所有的紙同時放入水里浸濕,然后還要同時取出來,再擠出水來比較。

  師:這位同學說的意思你們聽明白了嗎?大家對他們這種方案還有什么建議?(沒有人回答。)

  師(舉起一大一小兩張紙放入水中):是不是這樣同時放入水中再同時拿出來?

  生5:不對。在這個實驗中所有的紙應是同等大小的,不然紙大一些吸的水多一些,這個實驗就準確了。

  師:你們小組接受他的建議嗎?(學生點頭。)那么我們將這種方法確定為第二種方案。(板書:方案二:擠。)其他小組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6:我們小組與第五組的方法有相似之處:也是將同樣大小的紙分別放入五杯水中浸濕,并且同時放進去同時拿出來,再比較這五杯水降低了多少。

  生7:我認為不行。這五杯水要一樣多才可以。

  生8:也不行。五杯不一樣多,五個杯子也要一樣大小。

  師:你們小組同意他們提出的想法嗎?(學生同意。)那我們就將這種方案定為方案三。(板書:方案三:降。)

  又有同學舉手。

  生:我們還有一種方法,是將這些紙全都同時插入水中,紙的大小也是相同的,然后同時取出,看哪種紙吸上來的水跡高,就說明它吸水又快又多。

  師:你能做給我們看一下嗎?

  該生走上講臺,選擇了夾子、木棍、水槽等工具,將五個夾子分別夾住一種紙,再將夾子串在一根棍子上,同時放入水中,同時拿出來進行比較。

  師:你們認為這種方法怎樣?

  生9:我覺得不行,他剛才拿棍子時,棍子是傾斜的,這樣,有的紙插入水中多一些,有的紙插得少一些,結果就會不準確,我認為應該將棍子兩頭固定起來,各種紙插入水中同樣多,結果才會準確。

  生10:我還要補充一點,夾子在夾各種紙時也要注意夾入部分同樣多,保證露出紙的長度相等。

  生11:各個夾子之間還要分開一點,以免各種紙粘到一起,影響最終結果。

  師:同學們都很不錯,想到了這么多方法,我們就將剛才這種方案叫做方案四,好嗎?(板書:方案四:插。)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學生搖頭。)

  師:好,根據同學們剛才的討論,我們有了四種方法:滴、擠、降、插,每種方法都有一些要求,比如說,同學們已注意了紙的規格,要同時放進去同時拿出來。老師這兒準備了一些材料,現在請各組討論一下,選擇一種方案,想想看,你們都需要些什么工具,每組派一名同學來領取所需用具,進行實驗。

  第三部分 教學后記

  新課程給教師提供了很大的發揮余地,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來取舍課程資源。

  在教學《探索紙的秘密》一課時,我們就經歷了多次反復的實踐。剛開始,教師給學生呈現出多種不同的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發現,提出問題,并確定研究的主題,結果學生熱熱鬧鬧地做起了研究。有的研究紙的光滑程度,有的比較紙的.厚薄,有的研究紙的吸水性,有的研究紙的承重性,等等,在交流與匯報時,同學們還在忙著“研究”自己的主題,而不理會別人的發言。這樣,他們的研究就只停留在自己界定的意義上,而沒有絲毫的改變與提高。這種研究并不是我們所期望的,也不是一種真正的研究。我們意識到:讓三年級的學生搞研究,不能趕熱鬧,各搞各的,而是要讓他們結合大家的智慧,通過共同探討,不斷完善和提高。于是,又經過幾次嘗試,將研究的主題由多個遞減為三個,兩個,一個。最后發現,選取一個具有挑戰性的主題——研究紙的吸水性,讓學生之間、各小組之間相互合作、相互質疑,共同努力,最終達到科學探究的目的。而對于剩下的內容,則可以抱著“授之以漁”的心態放手讓學生自己課下去研究。所以,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地進行處理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會低估學生的能力,讓學生按照教師所設計的方法做實驗,這樣,不僅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會使學生走進“坐吃山空”的誤區。與其讓學生按部就班地機械學習,不如多留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思維去學習,哪怕有時有些嘗試可能是錯誤的,但也能通過學生之間相互質疑、相互補充使之完善。

  例如,學生在提出用“滴水”的方法來研究各種紙的吸水性時,就經歷了同學們相互之間不斷提出質疑,不斷進行改進的過程,并通過實驗演示,在教師再次激發矛盾后才確定其方案。剛開始,學生只說分別向每一種紙滴水,看哪一種紙上的水跡大,馬上就有學生指出:應向每一種紙滴同樣多的水。由此,引出“滴管”這個工具,研究方案有了進一步的完善。學生對此方案已沒有異議,但這與比較科學的方案還有一定的距離。在這個節骨眼兒上,教師正準備直接給學生一些提示,可一個念頭打消了這種想法。與其直接暗示給學生,不如讓學生在實踐中自己去發現問題。只有讓學生不斷思考、反復實踐,才能達到能力和思維水平的提高。所以,我讓學生來演示這個還不成熟的方案,果然,實驗還沒演示完,就有一雙雙小手舉起來了。原來,他們發現:用滴管向每一種紙滴水時,不能一個接一個地滴,應該同時滴,再來比較水跡的大小。至此,“滴水”方案已經很完善、很科學了。學生也在這個過程中思維逐漸成熟起來,他們已明白要做比較的實驗必須在同等的條件下才能進行。

  總之,討論和質疑是探究性學習活動的有效途徑,學生正是在這種討論和質疑中,思維水平得到快速提高的。教師要舍得花時間,給學生創造的機會,營造平等、和諧、相互尊重的氛圍,使學生能夠進行正常的討論和質疑,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教師扮演的是一個忠實的聽眾,不隨意發表意見,只在適當的時候,給一點暗示或點撥、引導,使學生的討論“柳暗花明”。

科學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接觸面發生摩擦,會產生摩擦力。

  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既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又與物體的輕重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

  過程與方法:

  測量摩擦力的大小。

  推測、設計實驗檢驗摩擦力與接觸面和重量的關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對比實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

  形成認真實驗、根據數據得出結論的科學精神。

  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能夠辯證地看待摩擦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設計對比實驗研究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重量的關系。

  難點:掌握對比實驗的關鍵與要注意的問題。

  三、教學準備

  學生:裝有筆等的文具袋、測力計、毛巾。

  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物體重量關系實驗記錄表。

  教師:自制玩具小人;大米、玻璃杯、一支筷子;

  自制演示實驗材料兩組:接觸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組合裝置一套;上下用木塊,兩側各用海綿連接圍成的矩形框子、條形木板、大理石塊等組合裝置一套。

  多媒體教學課件等。(學生有的教師也有一份)

  四、教學過程

  (一)利用實驗創設情境,感知摩擦力

  1 老師給同學們表演一個有趣的小實驗,這個小人在這根繩子上可以隨便移動,而且特別聽老師的話,老師叫它停它就會停在哪里,想知道這里面的秘密嗎?老師再給大家做一個小實驗:筷子提米。為什么筷子能把大米提起來呢?

  這與我們本節課要研究的問題摩擦力的秘密有關。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摩擦力的秘密》。(板書課題)

  同學們都有這樣一個生活經驗:鞋子穿久了,鞋底的花紋會有什么變化?為什么呢?如果穿著花紋磨平的舊鞋子走在結冰的地面上容易怎樣?怎樣做才能不滑倒呢?

  (設計意圖:著名教育家于漪說得好:“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課始以倆實驗創設愉快有趣的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新奇感,高度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順勢拋出一個問題,以回憶學生的生活經歷,發現摩擦的普遍存在。)

  2 體驗:把手放在桌面上,輕輕往前推;第二次用力壓著桌面往前推,比較兩次手的感覺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費力呢?

  3 演示并講解:把手放在桌面上,加大壓力往前推,我會覺得手好像受到了一種阻力,阻礙手向前運動,這就是桌面對手的摩擦力。

  把矩形框子放在條形木板上,用測力計輕輕向右邊拉,矩形框就變形為平行四邊形,上面的木塊傾向右邊,而下面的木塊還在原來的位置并沒有滑動。這就說明有一種阻力在阻礙下面的木塊向右滑動,這就是木板對它向左的摩擦力。向右拉動讓它在木板上勻速滑動起來,這個矩形框就受到木板對它向左的摩擦力,它是阻礙矩形框向右運動的。摩擦力的方向與矩形框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摩擦現象在我們身邊到處都有。拿起一個物體,它沒有掉下來,就是受到了我手對它向上的摩擦力。(搓搓雙手)運動與摩擦總是相隨相伴、密不可分的。

  4 課件出示摩擦力概念: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上運動時,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會產生一種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這種阻力就叫做摩擦力。

  實物演示:讓這兩塊木塊這樣相對滑動,在兩塊木塊間就有摩擦力產生,這個摩擦力是阻礙兩塊木塊發生相對滑動的。上面的短木塊向右滑動,就會受到下面的長木塊對它向左的摩擦力;下面的長木塊向左滑動,就會受到上面的短木塊對它向右的摩擦力。

  (板書接觸面摩擦產生)

  (設計意圖:教材內容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它是在生活實踐的基礎上組織起來的具有理性思想的內容,如果不把教材內容放到生活與實踐中去,那教材內容只不過是“無土之木”、“無源之水”。根據課程標準與課堂教學的實際,我這樣處理教材:在學生對摩擦力“一知半解”的基礎上,通過親自體驗和運用感官觀察,使學生更加清楚地認識到摩擦力的真實存在,這樣將學生的已知與新知建立聯系,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感受科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此法印象深刻而又簡捷方便,便于教師對概念的闡述和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明白摩擦力是一種阻力。領悟出摩擦力的產生需要兩個條件:一是接觸,二是運動。夸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針對學生最感困惑的地方,利用形象直觀可操作性強的演示實驗讓學生親眼看見摩擦力所產生的阻礙,與物體的運動方向是相反的。通過這幾個小活動,將摩擦力概念巧妙的融合在活動產生的現象中,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學生自然會興趣盎然。從而推動教學過程的深入展開。)

  (二)實驗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 演示并講解: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間接測量的。用測力計拉著文具袋在水平桌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當文具袋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所受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文具袋水平方向受到的拉力和桌面對文具袋的摩擦力也是一對平衡力。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拉力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

  (注意:盡量讓文具袋不快不慢按一樣的速度前進,要用手把測力計稍抬起,以免運動時測力計底板與桌面產生摩擦而增大了文具袋的摩擦力。)

  播放測量摩擦力大小的錄像。

  (板書大 小)

  2 演示:在同一斜面上放上同一塊木塊(一面光滑,另一面粗糙),第一次實驗木塊下滑而第二次實驗卻沒有下滑。為什么呢?

  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關?

  在矩形框下面的木塊上加上一個重物后勻速直線拉動它,比較和沒加重物拉動時的變形有什么不同?

  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關?

  3看看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哪些實驗材料?怎樣用它們來驗證我們的猜想呢?這里有兩個因素影響摩擦力的大小,我們可以采用對比實驗分別來研究。怎樣設計實驗證明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系呢?

  4 出示: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關系實驗記錄表。小組輕聲討論實驗方法,并把相同條件、不同條件分別填在表中。

  學生演示并匯報實驗方法,提出注意事項,學生分小組實驗。

  匯報實驗結果: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在不同的滑板上拖動相同重物時,接觸面光滑,摩擦力小;接觸面粗糙,摩擦力大。

  (板書光滑 粗糙)

  5 剛才我們只拉著一個空文具袋,這個摩擦力已經記錄下來了,現在再裝上文具,看看摩擦力有什么變化?

  出示: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關系實驗記錄表。(學習方法同上)

  (板書輕 重)

  6 播放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兩個因素的動畫。

  我們已經知道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兩個因素了。摩擦力的大小還可能和什么因素有關呢?

  演示:用手指輕輕一推透明膠圈,移動距離很小,換種運動方式變滑動為滾動,移動距離增大。

  (設計意圖:實驗是完成科學教學任務非常有效的途徑,也是學生模仿科學家進行探究的重要方式。在實驗過程中不但要提倡自主、民主、開放、創造性的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指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進行規范化操作。學生好奇心強、喜歡動手操作,喜歡鮮明的形象活動,他們愛看老師的演示實驗,更愛自己做實驗。通過錄像和教師的演示使學生學會科學的實驗方法,從而對學習產生更濃厚的興趣。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教師不應企圖將知識硬塞給學生,而應該找出能引起學生興趣、刺激學生的材料,然后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猜想與假設已成為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猜想與假設能力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發展學生對科學活動預見性的重要實施渠道。《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能根據假想答案,制定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計劃。”讓學生放開思路,自主地、大膽地設計制定實驗方案,這也是一種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本著這樣的教學理念,我設計結構性的材料為學生學習搭建“腳手架”,為最終解決問題服務。在活動前制定周密的計劃,對整個探究活動的質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科學記錄也是我在教學中著力指導的,用數據、事實來說明問題是培養科學精神的重要方面。通過學生自主的對比實驗使得他們對于實驗的科學性有了更深的了解。這樣不僅使學生在獲取知識和方法上少走了彎路,而且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最簡捷、最有效的鍛煉,使學生的各種能力都得到了和諧的培養和發展,可謂是一舉多得。)

  (三)聯系實際、拓展應用、深化認識

  1 利用摩擦力可以幫助我們做很多事。在生活中有時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時需要減小摩擦力。出示自行車剎車裝置、拔河、滑雪、拉琴等12幅圖片,你能從這些事例中說出人們是在減小摩擦,還是利用摩擦嗎?

  生活中還有哪些增大和減小摩擦的例子呢?

  作業:觀察生活中人們是怎樣增大和減小摩擦的,并記錄下來,寫一篇觀察報告。

  2 總結:摩擦力,讓人歡喜讓人憂!我們要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摩擦力對物體的運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時對我們非常有幫助,有時又會給我們造成困難和危險。我們可以針對摩擦力的特性采取有效的辦法消除它所帶來的危害。

  揭示聽話玩具小人謎底。

  (設計意圖:《科學》的宗旨:以問題為紐帶進行科學教育,從激發學生產生問題始,到產生新的問題終。其核心策略是解決學生生活中的真實問題。“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和價值感‘喚醒’。”利用課件針對生活中的實例判斷說理摩擦力的運用情況,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讓學生學以致用,溫故而知新。科學來自生活,教學要走出課堂,向生活空間拓展,讓學生帶著解決新問題的激情走出課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新的問題,體現科學的價值。)

  五、板書

  接觸面摩擦

  產生↙ ↗輕重

  摩擦力的秘密→ 大 小

  ↘ 光滑 粗糙

科學教案 篇6

  提問:今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問:你覺得今天的天氣我們應該穿什么衣服?)

  1-6 云的觀測

  2-3 液體之間的溶解現象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初步感知和認識溶解現象可以發生在多種狀態的物質之間(液體和固體,液體和液體,液體和氣體);

  過程與方法:能借助實驗進一步觀察多種物質之間的溶解現象,根據溶解的主要特征區分一些常見的溶解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觀察、交流中,將看到的新的“溶解”現象與已知的作比較,在這個過程中產生探究更多溶解現象的欲望。

  【教學重點】

  根據溶解的主要特征區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與不容易溶解的現象

  【教學難點】

  觀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氣

  【教學準備】

  小組觀察實驗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體;雪碧(汽水)、注射器、試管、試管夾、酒精燈、火柴等。

  【教學過程】

  1、引入

  教師準備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學生觀察咖啡放入水中攪拌之后的現象。

  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觀察到的什么現象說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我們已經知道食鹽、砂糖、肥皂、咖啡等固體物質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體、氣體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觀察液體之間的溶解與不溶解

  在水里滴幾滴酒精,觀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幾滴水,觀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幾滴食用油,觀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幾滴水,觀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問: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嗎?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嗎?

  運用同樣的方法,觀察更多的液體與液體之間的溶解解現象。

  問:哪些液體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3.觀察溶解在液體中的氣體

  (1)觀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開雪碧(汽水)瓶蓋,觀察液體里逸出的氣泡。這就是溶解在飲料中的氣體。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體,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觀察注射器里的氣體和液體的變化。

  怎樣解釋注射器里氣體和液體的變化?

  (2)觀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氣

  這杯水里有空氣嗎?你是怎樣想的?(生活經驗的提取)

  用試管裝1/3的清水,在酒精燈上稍微加熱。觀察試管壁上是否有小氣泡出現。

  怎樣解釋這種現象?

  4、課后繼續觀察還有哪些物體也能互相溶解。

  三、課后總結:

  四、課后作業;

  1.膠水在水中會(下沉)。

  2.牛奶帶入水中會(溶解)。

  3.你能區分液體之間的溶解或不溶解嗎?請舉例來說明。

  五、課后反思:

科學教案 篇7

  1、簡單電路

  教學目標:

  1、 能夠連接基本電路,并畫出電路圖。

  2、能夠根據電路圖連接簡單電路。

  3、能夠制作簡單的紅綠燈模型。

  科學知識:

  1、知道一個基本電路的組成要素。

  2、認識一些常見的電路符號并能畫出簡單的電路圖。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愿意與同學一起去探討有關電路的問題。

  2、體會制作的快樂,感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認識電路的基本特征,能夠根據自己的組裝圖畫出較規范的電路圖,在畫圖中逐漸認識電路的組成條件。

  教學準備:

  導線、電池、開關、小燈泡、透明膠帶、各種電工工具。

  教學方法

  目標教學法

  教學時間:2 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出示電池,談話:看老師今天帶來了什么?它有什么用途?

  師:電池能夠提供什么?

  指出:它是一種電源。

  二、新授:

  1 、認識簡單電路元件:

  ( 1 ) 除了同學們自備的電池,老師還為同學們提供了一個盒子,里面有:

  電池盒——上面有 + 、 - 符號,表示“正極、負極”

  導線——用來傳輸電能

  小燈泡——也稱為小電珠,出示簡圖

  燈座——用于插放小燈泡

  2 、連接電路:

  ( 1 )利用盒子里的工具及電池,使燈泡亮起來,你會怎樣做?

  ( 2 ) 在白紙上,畫出你的連接實物圖。

  ( 3 ) 指名展示學生的想法。

  3 、分析連接后的情況:

  ( 1 )根據學生的擺放,說明連接后的結果。

  ( 2 )說一說,電池是怎樣使燈泡會亮起來的?

  ( 3 )電流是按照怎樣的方向傳輸的?

  ( 4 )說明電流從正極出發最后回到負極。

  ( 5 )用手指沿著電流的方向“走幾趟”體會一下,這是一條怎樣的路? (板書:回路 )

  ( 6 )改變電池的位置、樣子(盒式、條形等),請學生標出電流方向。

  4、開關的認識:

  ( 1 ) 燈泡亮了,能讓它一直亮著嗎?我們怎樣控制家里的燈。

  ( 2 )給這個燈加一個開關,使它能夠控制你的燈泡。

  ( 3 )領取開關,進行試驗。

  ( 4 )為什么開關能夠控制燈泡的?

  ( 5 )電流被斷開了,是一條斷路。要使燈泡亮起來,必須是一條通路。(板書:通路。 )

  ( 6 )我們把這樣一條流通的回路,稱為閉合電路。只有形成了一條閉合電路,電流才能通過。

  5 、指導畫電路圖:

  ( 1 )當我們要把電路情況表示出來的時候,通常采用畫“電路圖”的方法。

  ( 2 )認識電路元件符號, 重點指導:電池的正、負極。

  ( 3 )把剛才設計時的實物圖變成用元件符號表示的電路圖。

  6 、設計“可控制的紅綠燈”的活動:

  ( 1 )現在老師給你們一些電路元件,你能當一個小小設計師來設計電路嗎?

  ( 2 )紅綠燈的研究:

  材料:回形針,紅、綠燈,導線,圖釘,小木板,電池。

  ( 3 )設計電路并畫出來。

  ( 4 )用材料試著組裝。

  ( 5 )匯報總結活動。

  第二課時

  三、拓展:

  今天我們了解了簡單的電路元件,并且學習了簡單的電路,可別小看這條簡單的電路,我們的一個個用電器就是利用它的原理做成的。

  我們還可以思考一下這些問題:

  1、如果將燈泡換成其他用電器會怎樣?

  ( 1 )學生說說個人的想法。

  ( 2 )放入發光器,試一試。

  ( 3 )匯報試驗的結果

  2、我們能夠讓小電珠變得更亮嗎?用你們手中的材料試一試,匯報一下。

  四、總結:

  通過對簡單電路的了解,我們就能明白許多構造復雜的電路的基本原理和構造。

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

  (2)能夠運用文字、圖表等記錄觀察、調查的結果。

  (3)能夠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動的方法與結果。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種類繁多的有生命的物體,認識常見的動物和植物。(2)知道生物體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到對有生命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

  (2)意識到生命是多種多樣的。

  (3)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要珍愛生命。

  教學準備 尋找一個合適的地點,準備調查用的工具材料等。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獲得關于生物的親身感受是本課重點。討論這些物體為什么是有生命的是本課難點。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尋找有生命的物體

  一、尋找有生命的物體。

  1、談話:今天老師想和同學們一起去校園里尋找有生命的物體。

  2、室外活動:尋找有生命的物體。 (注)放手讓自己去尋找,不要有引導,讓學生憑自己已有經驗去感知“有生命”。 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我周圍的世界,認識常見的動物和植物,體會到對有生命的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

  二、記錄有生命的物體。

  1、談話:在剛才的活動中,你尋找到有生命的物體了嗎?

  2、小組討論,交流。

  3、將發現記錄在課本74頁的活動記錄中。(可以用文字形式,對不認識的也可把它畫下來。)

  4、全體匯報、交流。(用實物投影展示學生的記錄) 實物投影 能夠用文字、圖表等記錄觀察的結果;能夠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動的方法與結果。

  三、交流討論“為什么說它們是有生命的”

  1、提問:為什么說它們是有生命的?

  2、小組討論。

  3、匯報。

  4、小結。 知道生物體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意識到生命是多種多樣的;意 識到生命是寶貴的,要珍愛生命。

  板書:

  附表:

  名 稱 蚱蜢 蚯蚓 ……

  地 點 草叢 泥土 ……

  發 現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春天科學教案03-09

走進科學教案12-08

科學教案范文04-06

科學教案《賽車》04-07

科學教案:蝸牛09-11

有關科學教案06-12

身邊的科學教案07-13

走進科學教案12-08

科學教案:刷子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