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錦集八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教案 篇1
第一單元 簡單機械
第1課 杠桿
教學目標:
第3課 滑輪、輪軸與齒輪
教學目標:
第4課 斜面
教學目標:
第9課 礦產資源
教學目標:
第10課 海洋寶庫
教學目標:
第三單元 浩瀚的宇宙
第11課 太陽系
教學目標:
第16課 網絡課堂
——太空搭載實驗方案設計
教學目標:
1 對太空搭載實驗有初步了解。
2 關注我國空間技術的最新發展。
3 培養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 根據自己的知識,完成一個簡單的太空搭載實驗設計。
5 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
6 愿意與他人合作學習和探究問題。
教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2 環節①:太空搭載實驗設計
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設計一個太空搭載實驗。
3 環節②:太空搭載實驗評價
對不同的實驗設計進行評價。
4 小結。
教學后記:
科學教案 篇2
目標要求:
1、知識與技能:認識實驗是化學學習的重要途徑,學會細致、準確、客觀地觀察、描述和記錄實驗現象。
2、過程與方法:能有意識地發現生活中值得探究的問題,并能進行實驗,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得出有價值的結論。
3、情感與價值觀:體會化學與人類進步以及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認識學習化學的價值。
實驗準備:
1、澄清石灰水,水
2、蠟燭、小刀、火柴、燒杯(干燥、潔凈)、集氣瓶、玻璃片、水槽。
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回顧舊識:
請舉出你了解的生活中的可以燃燒的物質。
思維聯想:
怎樣觀察和描述實驗現象?
實驗探究:
探究1:觀察和描述——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探究指導:
觀察方法:運用味覺以外的感覺器官對蠟燭燃燒前、燃燒時和熄滅后進行詳細的、客觀的觀察、描述和記錄。
記錄方法:課本第九頁探究實驗報告。
探究觀察提示:
1、點燃前:觀察色、味、狀態,形狀,硬度,溶于水的性質,是否浮在水面,水里或沉入水底。
2、點燃時:發生了哪些變化?火焰的層次怎樣,亮度怎能樣,溫度高低怎樣?怎樣證明它的生成物是什么?
3、熄滅時:有何現象?迅速用火柴點剛熄滅的白煙,蠟燭能否重新燃燒?
探究參考:
1、點燃前:蠟燭為圓柱形,白色固體,半透明,有輕微的氣味,質地柔軟。用小刀可切割,指甲可劃出痕跡,中心由細線擰成的燭芯,把切下的小塊蠟燭放入水中,不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說明密度比水小。
2、點燃時:蠟燭能被點燃,燃燒時較安靜,并能持續燃燒,有火焰產生,火焰會隨氣流閃爍、搖晃,火焰上有黑煙向上沖,火焰分層次,上層火焰黃色且明亮,中層較暗,內層底部淡藍色,把火柴梗放入燭火中,外層火焰處最先碳化,說明外焰溫度最高。加熱物體時應用外焰。
3、熄滅時:有白煙從燭芯飄出,迅速用火柴點燃白煙,火會順白煙將蠟燭重新點燃。
實驗中注意的問題:
1、點燃蠟燭時要仔細觀察前、中、后的所有現象。
2、火柴梗放入火焰中時間為2S左右。
3、點燃蠟燭熄滅后的白煙時,最好選粗蠟燭且速度要快。
小結:略
作業:探究實驗報告。
科學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單元包括認識物體的運動、物體運動的測量等兩課。物體的運動要求學生知道常見的幾種運動方式,會判斷物體是否在運動。物體運動的測量要求學生會測量物體運動的路程和時間,會計算物體平動的速度,會進行有關汽車、火車行駛路程和時間的計算。還要求了解我國鐵路發展的一些情況,比如我國鐵路的發展史,旅客列車現在的速度等。
本單元計授2課時。
第一課時 認識物體的運動
教學內容:教材第51~56頁。
教學目標:會判斷物體是否在運動,知道幾種常見的運動方式。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板書 物體的運動
2、吟誦導語
陀螺轉轉,秋千蕩蕩,雪橇滑滑,大家玩得多歡暢。
動和靜,快和慢,如何去判斷,怎樣來測量?
3、物體運動簡介:物體的運動方式多種多樣,鳥在天空飛,魚在水里游,車輪轉動,日月運行,有的物體運動方式簡單,有的物體運動方式復雜。我們怎樣知道物體是否在運動呢?比如你坐在火車上,看見旁邊的一列火車在動,你可能一開始還確定不了究竟哪列火車在動。又比如你看到月亮在云朵間走得很急,有時甚至是向東走的,這是真的嗎?要弄清真相,今天我們就來認識“物體的運動”。(板書:物體的運動)
二、新課講授
1、提出問題:你走在馬路上,汽車擦身而過,你會感覺到“汽車真快”,蝸牛慢慢爬上墻壁,你會替它著急,我們怎樣判斷物體是否在運動呢?
2、活動1 物體的運動(參看第53頁圖)
你見過這些情景嗎?圖中的物體都有一個共同點,位置在不斷變化。位置在不斷變化的物體就是在運動。
3、觀察撐桿跳高運動員在跳高過程中的位置變化(第54頁圖)。
4、活動2 物體的運動方式
常見物體運動方式有平動、轉動、振動等。
舉例:輪船航行、運動員賽跑等是平動;機器、車輛輪子等的運動是轉動;鐘擺、秋千等的運動是擺動或振動。(鼓勵學生例舉生活中見到的運動的例子)
5、填表(第56頁)
6、活動3 做各種方式的運動(參照第56頁材料圖,用圖中材料做平動、轉動、振動等)
三、小結
四、作業
觀察一個運動過程,并描述出來,說說物體的位置變化(如運動的悠悠球、行進中的自行車等)。
第二課時 物體運動的測量
教學內容:課本第57~61頁。
教學目標:會測量平動物體的運動速度,會進行有關速度、時間、路程的計算,初步了解我國鐵路的發展歷史。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公里上的自行車、摩托車、汽車奔流不息,鐵路上列車鳴笛飛駛。自行車和摩托車比,摩托車快得多。但摩托車究竟有多快呢?本節我們就要探究一個問題:物體運動的測量。
二、新課講授
1、提出問題:怎樣知道物體運動的快慢?
2、活動1 小車有多快?(參看第58~59頁內容)
3、活動2 比比誰跑得快
在操場上量出50米的路程,記錄每個同學跑完50米所用的時間,再計算出每個同學平均每秒跑多少米。
4、速度的引出 經過同樣的路程,用的時間越短,物體運動得越快,運動的快慢也可以用單位時間內經過的路程來表示,單位時間內經過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越高,運動就越快。(根據活動2的記錄找出跑得最快的同學,計算出他的速度,并總結速度計算公式)
5、速度計算公式:速度=路程÷時間 速度的單位是“米/秒”或“千米/小時”等,分別讀作“米每秒”和“千米每小時”等。
6、拓展 列車現在在哪里?(參看第60~61頁圖表,分別計算出列車到達長沙、武漢、鄭州等的大致時間)
①先計算出T16次列車平均每分鐘行駛多遠,再計算出火車到各站的時間。
2294÷1326≈1.730(千米/分)
707÷1.730=409(分)=6時49分
16:52+6時49分=23:41
1069÷1.730=618(分)=10時18分
16:52+10時18分=27:10(即次日3:10)
1605÷1.730=928(分)=15時28分
16:52+15時28分=32:20(即次日8:20)
②填表(把計算出的時刻填入下表)
T16次列車到站時刻表
站名 廣州 長沙 武漢 鄭州 北京
路程(千米) 0 707 1069 1605 2294
到站時刻 16:52 23:41 次日3:10 次日8:20 次日14:58
根據這個表即可判斷列車任何時刻的大致位置。比如中午12:00時,列車在鄭州與北京之間。
7、資料(上網查看) 我國鐵路的發展
鐵路被稱為國民經濟的“大動脈”。1997年以來,我國鐵路連續進行了5次提速。目前我國的旅客列車時速已經達到了每小時160千米,中國鐵路正大踏步走向現代化。
三、小結
四、作業
根據T16次列車到站時刻表判斷晚上12:00T16次列車的大致位置。
科學教案 篇4
學情分析:
通過引導學生觀察一張“城市天氣預報圖”來幫助學生明確常見的天氣現象。圖上用各種天氣符號和表示溫度的數字,反映這一天全國各個地區的天氣情況。學生通過對這張圖的觀察,可以對常見的天氣現象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圖上的表示天氣現象的符號可采用粘貼的形式,在符號下面應寫上符號的名稱,便于學生認識這些天氣現象。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初步感知可以從云量、降水量、氣溫、風向和風速等天氣現象來描述天氣。
2.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過程與方法:
1.能對各種天氣現象進行分類。
2.運用感官觀察天氣,并學會用簡單的詞句把它記錄下來。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天氣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提該關心天氣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教學準備:
1.用天氣符號標注城市天氣情況的中國地圖一張;
2.每組一套天氣符號卡片;
3.天氣現象歸類表格和關于狀圖各一份;
4.每個學生科學記錄本各一本。
教學活動過程:
一、認識天氣現象
1.出示一張“城市天氣預報圖”:這是一幅中央氣象臺的天氣預報圖,圖中顯示了哪些天氣現象?
2.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貼相應的天氣符號并寫上名稱。
3.提問:你們還知道哪些天氣現象?(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相應符號)
4.發給每一組一套天氣符號:請大家對這些天氣現象進行分類。
5.匯報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氣怎樣?
1.今天的天氣怎樣呢?我們一起到外面從云、降水、溫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后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出示觀察要求:請從云、降水、溫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后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實小組長進行管理。
3.帶上科學記錄本和筆排隊到操場上分組進行觀察,教師巡視。(時間控制在10分鐘內)
4.回到教室進行交流:請同學來匯報一下你們觀察到天氣現象。
5.學生匯報,教師展示學生的記錄。
6.提問:今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問:你覺得今天的天氣我們應該穿什么衣服?)
7.認識“網狀圖”的使用:剛才同學們在匯報的時候想到一點說一點,有沒有辦法把天氣和我們生活的關系更直觀地表示出來的方法呢?打開書本第45頁,看看書本上向我們介紹了怎樣的一個好方法?
三、總結
剛才我們觀察的是今天的天氣,那么明天又會天氣怎樣呢?后天呢?一個月內我們杭州的天氣又在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里請大家每天都能把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能了解在這段時間里我們這里的天氣變化是這樣的。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重點
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提出問題、建立假設在科學探究中的意義
教學方法
引導—探索法
教學準備
臺燈、插座、燈絲燒斷的燈泡、燈泡、螺絲刀、磁鐵、多個黑盒(內置鐵球、木塊、蘋果或香蕉等)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問1:看到什么現象?
2:導致臺燈不亮的原因有哪些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許多問題引起我們的思考
如:①電飯鍋沒有火苗,為什么可以煮熟食物
②蚯蚓生活在土壤里,是不是靠吃土生存?
對于這些問題,你想過、但有沒有研究過?你想知道該如何去研究嗎?
桌上有三盞臺燈,請同學上前操作臺燈的使用
學生操作:一盞燈亮,有兩盞燈不亮
引入課題:科學探究
二、探究活動1:臺燈不亮的原因
導致臺燈不亮的原因有哪些,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回答可能有幾種假設:
可能停電了
可能開關壞了
可能插銷未插好
可能燈泡壞了
……
設計、驗證假設
學生通過思考上臺操作排除故障
得出結論
由于燈絲斷了、接觸不良導致臺燈不亮。
此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身邊發生的現象,了解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三、探究活動2:人的腳印與人有什么關系?
學生思考并回答人的腳印長短與人的高矮、胖瘦、男女、大人、小孩等都存在關系。
[討論]主要探究腳印的長度與人的身高有什么關系
問(1):誰知道自己的的身高,再用刻度尺測量一下自己的腳印
找兩個同學用刻度尺測自己的腳印(鞋長度)
問(2):從這兩個學生的個案能不能得出結論?
分小組討論、回答
[強調]:還應測量不同人群(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體重)的身高和腳印的長度,進行統計、得出結論。
問(3):怎樣記錄測量數據?提出的方法有何優點?
(表格法和圖象法)
記錄有何優點?(便于數據處理、分析,得出結論)
如何再次檢驗結論是否正確?(同學間討論交流)
學生對腳印的了解,更多的是來自書本和影視知識,屬于間接經驗。此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利用探究活動1的方法,感受腳印探究的意義,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四、探究活動3:黑盒探究實驗
簡述:在臺燈的探究中,我們可以直接觀察臺燈各部分的結構
在我們研究的腳印實驗中,我們可直接測量腳印的長度。但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問題我們無法直接觀察和測量的。
如:我們生病發燒時,不能直接觀察到病變的器官,就像手里拿的黑盒子。我們不能直接觀察到里面的東西,對這樣的問題應如何探究呢?
最簡單的方法是打開來看看,但很多東西是不能打開的。現在要運用我們的智慧和已有的知識來探究盒子里裝的物體有多大?什么形狀?估計是什么材料做的?……并將操作記錄在表中,最后闡述自己探究的過程。
[實驗]:探究盒子里裝的東西。
分組實驗進行黑盒探究
學生上臺交流,闡述探究過程,檢驗推測結果
根據推測結果,思考如何使設計更完備。
思考:黑盒是否一定是黑的?日常生活中,有那些問題是黑盒問題?
此活動的目的是創設能使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情境。利用學生對未知的好奇心,給學生更大的展示空間,并通過相互協作和交流發揮所有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評析:同學們的探究過程是在不斷建立假設、設計、驗證假設。而最后得出的結論只能說明“可能是”什么,只有打開才能證明。
舉例:科學家對科學探究的過程
結束語:這節課我們通過“臺燈不亮”了解了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通過“腳印的研究”熟悉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又通過“黑盒”問題參與了探究的實驗,我希望同學們把今天學習的科學探究方法應用到今后的學習中,培養科學的探究。
板書設計
一、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二、一起探究
三、黑盒探究實驗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指導通過閱讀有關資料初步了解的構成及其功能。培養他們科學用腦的良好習慣。
2、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分析、綜合的方法來進行初步人體科學的探究活動。
教學準備:
人的神經系統圖,人體神經傳導信息圖,人腦外形圖(或人腦模型),人腦功能示意圖(或使用相應的投影片、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談話:
1、我們已經認識了人體的哪些器官,它們各有什么作用?
2、天氣漸漸變暖了,被稱為“四害”之一的蚊子又漸漸多起來,干擾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當你發覺被蚊子叮咬時,你會作出什么反應?
3、做一做這一反應過程,討論一下你是怎樣在極短的時間里完成這一反應的?這一反應過程是靠人體的哪些部分來指揮和協調的?這一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這方面的知識。(板書課題)
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認識神經系統的構成和作用。
(1)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內容,認真觀察人體的神經系統圖。
(2)討論:你通過閱讀知道了哪些知識?發現了哪些問題?
(3)出示“人的神經系統”掛圖或投影片,讓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學生自由發言,并根據學生匯報所提出的問題逐一進行解決)
(4)根據學生匯報板書:
2、指導學生認識神經傳遞信息的特點。
(1)學生分組實踐:去拿桌上的蘋果(或鋼筆),說一說從看到拿的過程。[先是眼看到蘋果,并把這個信息由視神經(傳入神經)傳入大腦,腦決定“去拿這個蘋果”,這個命令由傳出神經傳到手上的某些肌肉,這些肌肉收縮,這樣就伸手拿到蘋果了]
(2)計算一個1.4米高的人,光腳無意踩上一燃著的`煙頭所作出的反應過程要用多長時間?
(3)討論并匯報:神經傳遞信息的特點,一是單向傳遞,分傳入神經和傳出神經兩種;二是速度快,100米/秒。
3、指導學生認識腦的構造及大腦各部分的功能。
(1)觀察:課文上腦的外形圖(或掛圖、人腦模型)。
(2)討論:①人腦是由哪些部分構成的?②大腦各部分有哪些功能?
(3)匯報并歸納小結:人腦中有大腦、小腦、腦干,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稱為左腦和右腦,大腦(對照大腦各部分機能圖)中各部分的分工不同,不同部分分別管理書寫、運動、感覺、視覺語言(閱讀)、聽覺、視覺、識別等,但分工不是絕對的,更多的是各部分協同工作,共同完成復雜的任務。
(4)根據大腦各部分機能在插圖上的相應位置認識大腦各部分的功能。
4、對學生進行腦的衛生保健知識教育。
(1)閱讀課本第25頁。
(2)討論:根據大腦的活動規律,談一談我們如何進行科學用腦?(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注意休息,保證睡眠,每天不少于9~10小時;二是不連續很長時間做一種工作,而是要交替進行各種工作;三是經常用腦,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使大腦反應靈活。)
課后感受:學生對腦的結構與作用有了一定的認識。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重點銀河系
教學難點宇宙的廣袤空間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準備:收集我國及世界宇航事業的最新動態
教學器材:各種星系圖片、相關視頻資料、地心說動畫、日心說動畫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在長達數千年的古代,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你是怎么認為的?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認為地球是中心的觀點,叫做地心說;認為太陽是中心的觀點,叫做日心說。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的“哥白尼與日心說”的材料,了解天文科學發展的歷史。
(媒體展示)播放地心說、日心說動畫
(提問)哥白尼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你是怎么認為的?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太陽系雖然很大,但是也只是銀河系中很小的一部分。教師用一組數據說明銀河系的特征:銀河系的直徑、恒星數目、太陽系到銀河系中心的距離。
教師展示銀河系的圖片,學生認識銀河系的形狀。
(設問)銀河系的中心是宇宙的中心嗎?
(學生討論回答)
(講授)教師講述星系的概念,宇宙是由許許多多的星系和廣袤的空間組成的。目前人類能夠觀測到的宇宙,就有10億個類似銀河系的天體。人類可觀測的最遠天體,距離地球約150億光年。
(提問)我們看到最遠天體發出的光,是在什么時候從那邊發出的?
(學生回答)
(提問)銀河系似乎也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哪里是宇宙的中心呢?或者,宇宙到底有沒有中心呢?
(學生討論回答)
(簡要)
(復習反饋)當堂做教材的練習第1、2題。
教案點評:
本節緊密銜接上節,使學生的視野由走出地球,變成了走出太陽系,走出銀河系。因此,在教學設計中充分注意廣闊的宇宙概念和宇宙中星系眾多的概念在學生頭腦中的建立。教師可以通過多組數據的比較,給學生一個空間大小和星系數目的概念。宇宙中未知的事情很多,在課堂上通過討論,培養學生科學思辯的能力。
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培養研究自然、探索科學的興趣和保護環境的良好行為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培養研究自然、探索科學的興趣和保護環境的良好行為習慣。
教學準備:
不同顏色的小動物玩具,圖片等等。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初步感悟
1、師:我們在這么美的大自然中,親近大自然,發現大自然的秘密。同學們的心情怎么樣?
2、組織學生交流。
二、課中體驗,深化感悟
1、師:老師這兒有幾樣物品,你能提出小問號嗎?
師出示:黃色、紅色、綠色的玩具、小車等。誰來提問?學生自由提問(只要學生能夠根據物品或者是提示提出問題即可,不管問題有沒有答案,問題是否科學,都可以。)
2、師:是啊,小車為什么能跑,青蛙為何能跳,這一個個美麗的小問號是多么有趣啊!我們來說說聽聽。學生各抒己見。
3、師:我們可以自愿組合成小組。(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生分組,選好組長)
4、全班匯報:
5、看課本第五頁的圖畫,你有哪些“小問號”?
(1)彩虹是怎樣形成的,有哪幾種顏色?
(2)鳥類是怎樣繁殖的?、、、、、、
(3)全班匯報,共同揭秘。對于可以解決的問題,老師可以積極發動學生,師生一起解決。
三、拓展活動(課后作業)
在課后進行觀察,把自己的“小問號“記錄下來,我們下一節課討論。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春天科學教案03-09
科學教案:蝸牛09-11
走進科學教案12-08
科學教案范文04-06
科學教案《賽車》04-07
有關科學教案06-12
身邊的科學教案07-13
走進科學教案12-08
科學教案《病毒》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