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科學教案匯總六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積極參與討論,初步掌握調查記錄食物的方法
2.能通過簡單的統計分析,發現我們一天所吃食物的問題和規律
3.能用多種方法對食物進行分類。
4.發展學生的科學觀念:用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把食物分成不同的類以及科學分類的觀念
教學重點:通過記錄、統計,發現我們一天所吃食物的規律和問題
教學難點:食物的科學分類
教學準備:一天的食物記錄紙、實物投影儀。
一、導入新課:
談話導入:今天很高興能給同學們上課,我們這兒有個習慣,碰到熟人都會問:“吃過了嗎?”來打招呼,老師也想和同學們打個招呼:“你們早飯吃過了嗎?“那你們早飯吃了幾種食物啊?” 你們早飯就吃的很豐富,相信昨天一天吃的就更加豐富了,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嗎?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我們一天的食物(出示課題)
二、探究活動:
活動一:記錄一天的食物
1、師:那么我們一天要吃多少種食物呢,要研究這個問題
我們首先要把昨天一天吃的食物記錄下來,想一想應該怎樣記?
2、提示記錄要求:記錄要實事求事,不要遺漏。
按早餐、中餐、晚餐、其他來記錄,小組分工每人記一個。像肉包子這種食物記作肉和面粉2種食物。不會寫的可以用拼音。統計出小組內一天共吃了幾種食物。
(學生記錄、老師巡視)
3、交流:哪個小組先來交流一下你們昨天一天的食物?(投影展示2個小組的食物)
問:通過剛才的交流你們有沒有發現每天吃的食物有沒有規律和問題?
小結:我們一天要吃幾十種食物,一天中吃的最多是米飯、水等,每餐都吃的是米飯。
活動二:給食物分類
1、整理食物,提出要求:剛才我們發現一天的食物中有很多的相同食物,我們把這些食物整理一下好嗎?請小組邊討論邊把食物記錄表格上,每張卡片寫一種食物,把字盡量寫得大一點、工整一些,看哪一組最先完成?邊整理邊討論怎樣交流才能讓其他同學聽清楚?
2、學生分組整理、討論。
3、一小組上前嘗試匯報交流(把食物貼在黑板上)說說理由
4、師:剛才的小組把食物分成了幾類,用分類的方法對食物進行統計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分類關鍵是什么?(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教師指導)
5、師: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確定一個分類標準,對食物進行分類。
6、再次匯報交流,請用不同分類方法的小組匯報,師適時補充板書
7、小結:我們給食物進行分類可以有多種方法,可以按個人的喜好分、食物的結構分、按味道分、按食物的來源分、可以按生活習慣分等,不管怎樣分,只要在同一次分類的過程中保持分類標準的統一性都是可以的。
8、再次分類:看書,教師要考考你們,植物類的食物和動物類的食物你們還可以怎樣進行分類。
三、總結:
通過記錄一天食物和給食物分類,現在你們還有什么問題想了解或研究的呢?(學生回答后出示思考:我們從食物中獲得了哪些?)
(如果有時間還可以請其他小組的上來補充黑板上匯報不一樣的食物,把它們按分類標準貼上去。)
板書設計:
一天的食物
科學教案 篇2
科學探究目標:
1、 能從“我想知道”的角度提出關于電的問題。
2、 能歸納出電是現代生活中寶貴的能源的結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 能與小組其他同學交流自己對于電的看法。
2、 能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開展調查活動。
科學知識目標:
1、 能舉例說出停電對現代人生活會造成什么影響,并說明理由。
2、 列舉三個以上的實例,說明電在生活和生產中的用途。
STSE目標:
1、 能用圖或文字的形式描述電是怎樣到達自己家中的。
2、 能找出三種節約用電的方法。
教具準備:收集關于家用電器的文字、圖片資料;電源插頭和插座以及風力、水力、太陽能、原子能發電站等的圖片或影像資料。
課時安排:2課時
知識點 課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對教材另作處理的理由
認識電
交流電
直流電
電源 電在我家中 一、教學引入
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如果沒有電,生活會是什么樣呢?
看圖:它們需要什么才能活動?
在發明電之前,人們是怎樣生活的?
在停電之后,人們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
關于電,我們還想提出哪些問題?
搜集有關材料,學生想象、討論電改變了我們生活方式。
學生討論、交流
學生提問題
培養學生提問題的能力
知識點 課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對教材另作處理的理由
科學在線
電在我家中 二、活動一:它們需要什么才能工作?
1、 看圖
2、你認識它們嗎?它們有什么用途?
3、關于生活中的電,還知道哪些,與同學交流。
三、活動二:電是怎樣來到我們家中的?
1、在日常生活中,接通電源,電器就可以工作了。那么,電是從哪里來的呢?
2、你能在圖上畫線,說明電是怎樣來到我們家中的嗎?注意解省路途不浪費。
3、學習科學在線
4、電是人類寶貴的能源,調查生活中節約用電的方法。
學生看圖
學生交流
從我想知道的角度提出問題,并把最想知道的問題記錄下來
學生畫圖
小組學習
學生想辦法
培養學生善于提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增長知識
樹立良好的節電意識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幼兒自主探索,了解玩具發聲的各種方法。
2、初步激發幼兒對探索活動的興趣。
教學準備:各種玩具
教學過程:
(一)啟發提問,引起興趣:通過游戲,引出聲音的主題。
(二)第一次探索:
1、激發幼兒讓玩具發出聲音的愿望。
2、幼兒探索電動玩具的發聲方法。
(三)交流討論:
1、幼兒介紹自己用了什么方法讓玩具發出聲音的。
2、引導幼兒說出“開關”,了解開關的作用。
(四)第二次探索:
1、啟發提問,激發幼兒幫助其他的玩具發出聲音。
2、幼兒第二次探索,嘗試用其他方法來讓玩具發出聲音。
3、引導幼兒用與別人不一樣的方法進行嘗試。
(五)講評:
1、幼兒介紹自己用了什么方法。
2、引導幼兒說出各種方法的名稱,如:捏、拉、搖、敲……大家一起做動作。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的:
1、通過探索活動使知道哪些東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
2、初步學習簡單的記錄方法,
3、激發對沉浮現象的興趣.
活動準備:
人手一份記錄表、彩色筆;兩人一份 (玻璃珠、鑰匙、塑料瓶、小石頭、小木塊、泡沫板)、一個塑料盆。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師直接引題“今天我們要來做個有趣的實驗”引題.
2、教師介紹籃子里的準備一些材料,思考:這些材料放在水里會怎么樣?(浮上來、沉下去)
今天,我為小朋友準備了一些東西,我們一起來做一個有趣的試驗,你們看看籃子里有什么?如果把這些東西放到水里,它們是沉下去還是浮上來呢?
二、試驗:沉與浮
1、教師示范.教師取一塊積木請來猜猜:這塊積木放在水里會怎么樣?把猜測的結果記錄在記錄表上,請把準備的材料進行猜測,把猜測的結果記錄在記錄紙上。
你們猜木塊放在水里會怎樣?老師這里有一張記錄表,把猜測的結果這張記錄表上。木塊浮上來的',那就在在“?”這一列中,我們就在“?”這一列中,做一個“↑”,(一個條豎線,上面加一個小帽子)如果是沉下去,那我們就做一個“↓”(一個條豎線,下面加一個小帽子)。
2、實驗,把實驗的結果記在記錄紙上。
按意愿動手實踐,教師注意觀察記錄,針對性地指導;注意觀察的表現.
鑰匙是浮上來還是沉下去呢?是不是這樣的,那其它的東西是不是和我們猜想的一樣呢?老師準備好水了,我們端上這些東西到那邊去試一試就知道了。試好后把實驗結果記錄在“小手”這一列中。
3、根據記錄表對兩種結果進行對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后結果。
提問:“有沒有試驗結果和猜測結果不一樣的?”
總結:(出示表格和實物并演示)通過實驗我們知道浮上來的東西有`````沉下去的東西有``````
三、提升實驗操作:怎樣使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
(1)嘗試使原來沉在水底的東西浮起來?
這里出現了一個問題:這些沉下去的東西不太高興了,它們也很想浮到水面上,你們能幫他們想出好辦法嗎?你們去試試看。
(2)、自由操作,鼓勵嘗試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3)、介紹自己的操作過程。
老師不斷總結。如:小石頭原來是沉下去的,誰幫他浮上來的?
小結: 浮的東西可以幫助沉的東西浮起來。
四、經驗遷移
發大水時,我們人會沉到水里,請想辦法使自己不沉到水里而得救?
誰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水太大了,也會給我們帶來危害,發大水的時候,我們周圍的東西都沉到水里,我們人也沉到水里。這個時候,我們想什么辦法可以使自己不沉下去而得救呢?(救生圈、腳盆、木頭、船等)
五、結束
下一節咱們探索怎樣把浮的東西可以沉下去?
科學教案 篇5
設計思路:
在日常生活里,小年紀孩子擁有強烈的效仿大人行為的欲望,他們會控制不住地想參加形形色色的勞動,例如切菜、刷碗、掃地等,因此,我依照孩子的學習特點,選取了孩子最熟識的些許食品(如黃瓜、小青菜、胡蘿卜(又稱甘荀)、蘋果等),啟發孩子使用用眼睛觀測區別物品的大小,并試著采用熟知的工具變更物品的大小,進一步提高孩子的手部精細動作,滿足孩子參加勞動的心愿。我還協助孩子將自個兒的動手操作過程表述出來,以培育孩子的記性、口語綜合表述的能力。因為教學中孩子要接觸小刀、剪刀、湯匙等工具,所以應預先預備些許苯扎氯銨貼、消毒藥水等,并向爸爸媽媽們完成宣傳工作,切實保證孩子的探究教學順順利利的開展。
教學目標:
1、認知些許熟知工具,培育初步的自我保衛觀念。
2、通過用眼睛觀測區別物品間顯然的大小差別,試著采用些許工具變更種種食品的大小,并樂意表述動手操作過程。
教學預備:
1、種種食品:黃瓜、方肉、豆干、小青菜、胡蘿、蘋果、茄子、大蒜、切成兩半的水瓜(就是:西瓜)等。
2、種種工具:湯匙、剪刀、小刀。
教學過程:
1、認知種種食品。
師:你們明白它們的名字嗎?小孩們認知大多數的食品,他們躍躍欲試地講出名字。講到大蒜時,有個小孩講:“這就是饅頭。”因此,幼兒教師就啟發孩子剝一剝,聞聞,嘗一下,激發孩子的日常生活經驗,得出“這就是我們吃過的大蒜”的論斷。
2、預測“大變小”的概率。
師:我們能將此些食品放入瓶子里去嗎?
啟發孩子勇敢地將自個兒的觀點表述出來。例如有些孩子不會表述,只是個勁兒地點頭,幼兒教師就有目的地啟發他用語言表達;有些孩子已能清晰明了地講出“能” 或者“不可以”,幼兒教師就進而啟發他說一說“為何”;個別孩子在幼兒教師的協助下能講出:“瓶子過于小,物品過于大。”
師:怎么樣方可把物品放入去哩?
幼兒教師可依照孩子的反應相應恰當地使用些許動作提示,以啟發孩子試著使用工具。當孩子看見幼兒教師將食品剪小時,激動地拍起手來:“變小啦!變小啦!”
3、開展“大變小”的實驗。
孩子試著使用種種工具使食品變小,并把食品放入瓶中。幼兒教師巡視來回指導,啟發孩子邊動手操作邊表述實驗過程,并協助孩子記錄。剪刀可剪菜葉,可是剪不動菜梗,因此忙忙又去拿刀。史文始終用刀切胡蘿卜(又稱甘荀)。京海用勺予舀水瓜(就是:西瓜)。星星嘗試用刀切蘋果,一不留神切到了手,破了一點皮。星星講:“我非常大膽的,不哭鼻子!”幼兒教師邊觀測和察看孩子動手操作,邊用朗朗上口的語言表述動手操作過程。例如:“變變小,放入去。”因為小年紀孩子經常用語言指導動作,因此他們會邊動手操作,邊與幼兒教師一塊兒反復,這有助于培育孩子的綜合表述的能力,理解“大”“小”的觀念。看見有些孩子用剪刀將菜葉剪小,幼兒教師便有目的地提問:“你用何把啥變小啦,有些孩子在工具選取上存在問題,例如他們用剪刀剪馬鈴薯,用湯匙切菜,幼兒教師便啟發孩子試著采用其余工具,瞅瞅用何較易“變”。有個別孩子從頭到尾使用一種工具,幼兒教師便有目的地啟發他們勇敢試用其余工具。在動手操作過程內,幼兒教師非常留意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例如用完的工具要求孩子放回原處,要孩子用擦桌布擦手等,并及時對他們開展安全教育。
4、師幼一致討論。
①探討問題一:你是怎樣把食品放入瓶里的?
有些孩子講:“我將它變小啦。”幼兒教師便進而提問:“你是怎樣將它變小的啊?”啟發孩子回想動手操作過程,協助孩子講出工具名字,較清晰明了地表述過程,幼兒教師以畫畫的模式為孩子記錄。
②探討問題二:刀是啥模樣的?刀是小孩們生活中接觸最少,亦是有危險性的工具。當幼兒教師與孩子一塊兒回想刀是啥模樣時,些許小孩講出“刀是非常快的”,有2個孩子用手指著刀最銳利的地方,顯現出“非常恐怖”的模樣。
幼兒教師通過畫畫(如圖),著重重審刀有“非常銳利的一面”,叮囑孩子要用刀的這一面來切物品,可是不可以去碰。與此同時,啟發小孩們觀測和察看幼兒園內用的刀與家中用的刀有何不一樣,并告知小孩幼兒教師給予的刀是安全的,而家中切萊的刀有危險,不可以玩。幼兒教師還預備了份告爸爸媽媽們書,及時將教學訊息告訴爸爸媽媽們,以便爸爸媽媽們為孩子給予安全的工具,協作完成安全教學工作。
評論
使用工具,效仿大人的動作,是2歲半孩子十分喜歡的教學。幼兒教師依照孩子的年紀特征與“做中學”的思想設計了這一教學,并在教學中顯現了教育目標。值得贊揚的是幼兒教師非常耐心地協助孩子使用他們能理解的圖畫模式做記錄,這為孩子以后自個兒記錄作了非常好的伏筆。幼兒教師另外還有觀念地在教學過程內貫穿安全教育、家園協作思想,以切實保證孩子在一個安全、健康的環境里得到進一步提高。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能提出進行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通過對潛望鏡內部結構的研究,使學生能利用語言、文字、繪圖等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通過課前搜集和整理有關潛望鏡的資料,使學生學會利用書籍及其他信息源獲取信息。
2.通過制作潛望鏡的活動,使學生學會欣賞、評價他人的作品,尊重他人勞動成果;愿意合作交流;積極查閱資料,關心新科技、新發明。
3.認識平面鏡反光性質的應用;會制作簡易潛望鏡。
學生準備:
1.課前搜集有關潛望鏡的文字、圖片資料。
2.制作簡易潛望鏡的材料:條形紙盒、粘紙或雙面膠、美工刀、鏡子或鏡片等。
教師準備:
1.有關潛望鏡的圖片、文字資料。
2.自制簡易潛望鏡。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通過玩鏡子玩出了好多有趣的科學道理,還記得是怎么玩的嗎?
生(齊):記得!
師:在小組內說一說
(學生小組內交流)
師:哪個小組用兩面鏡子看到了窗外用眼睛直接看不到的景物?
生:我們小組做到了。
師:上來說說你們的做法,演示給大家看一看。
生:(邊演示)我們是這樣做的:兩個鏡片,一個斜對著窗外要觀察的景物,不斷調整另一個鏡片的角度,最后就看到了窗外的景物。現在看到了,大家過來看看吧!(教師指派幾個同學觀看)
師:看到了嗎?
生:看到了。
師:從剛才這個小組的做法你聯想到了什么?
生1:我想到了我們做的“傳光游戲”,當時我們用了4面鏡子。
生2:我想到了潛艇上用的潛望鏡。我從百科全書上看到潛望鏡就是利用兩個平面鏡做成的。
師:你知道的真多!(豎起大拇指)他說得很有道理,潛望鏡就是利用鏡子能改變光的傳播方向(反光)原理制成的,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潛望鏡的秘密。
2.交流資料,整體感知。
師:課前同學們搜集了一些關于潛望鏡的資料,結合自己對潛望鏡的認識,先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學生小組交流,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掌握資料的情況。)
師:哪個小組先說一說通過交流你們獲得了哪些信息?
生1:我們知道潛望鏡開始只是用在潛水艇上,后來又發展到陸地上,主要在軍事上用的多,這是我們小組找到的一張潛望鏡的圖片。
(學生到實物展臺上展示圖片——一張潛望鏡實物照片)
生2:我們小組找到了潛望鏡的發明過程,我讀給大家聽:
潛水艇通過調節浮力達到潛浮的目的。1897年,萊克建造了一艘采用雙殼設計的潛艇。當時所有的潛艇潛水后只能盲目地行駛,只有當潛艇升到接近水面時,才能夠通過舷窗看到水面的情況。萊克設想制造出一種既不易讓敵人發現,又可以在水下看到水上情況的儀器安在潛艇上。他買來一大堆各式鏡子,試著制造。1902年某一天,他偶然地找到了正確的組合。他希望看到的街道和海港清晰地展現在他眼前。后來,他又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找一位光學教授合作,終于找到了正確的組裝方法。他把它裝在他制造的潛艇上,這就是后來固定的和可旋轉的潛望鏡的前身。至此,潛艇才第一次有了眼睛,再也不用在水下的黑暗中盲目游動了。
師:通過聽這個小組找的資料,你知道了什么?
生2:我知道原來潛水艇上沒有潛望鏡,后來是一個叫萊克的人發明了潛望鏡。
生3:我還知道萊克從1897年制造了潛水艇后就研究潛望鏡,直到1902年才制造成功,用了五年時間,說明他很有毅力。
師:你體會得很深刻,很多科學研究和成果需要科學家用幾年、幾十年、甚至一生或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科學研究就需要這種毅力和精神。
生4:我從中知道了潛望鏡是用很多鏡子做成的,而且必須正確的組裝才行。
體的呢?它的內部構造是什么樣的?下面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每組桌面上的簡易潛望鏡(牙膏盒自制型)揭開它的秘密吧!
(小組合作,有的先用簡易潛望鏡觀察物體;有的在仔細觀察簡易潛望鏡的外部形狀;有的小組在小心的打開簡易潛望鏡,觀察內部構造,并在紙上繪制簡圖;有的小組正在結合搜集到的潛望鏡結構圖討論潛望鏡的構造……)
師:哪個小組先來說一說你們的發現和收獲?
生1:我們小組發現潛望鏡里有兩塊玻璃鏡片,這兩塊鏡片是這樣放置的(實物展臺展示繪制的簡圖)。
師:也就是說這兩塊鏡片成什么角度?
生2:我知道,是平行的。
生3:反光的面是相對的。
生4:資料上說鏡片與水平線成45度角。
師:還有補充嗎?
生5:我們還發現潛望鏡的長短不會影響觀看的效果。
師:你是說哪一部分?
生5:豎著的部分。橫著的部分不能太長,長了影響觀看的范圍。
3.動手制作,應用實踐。
師:剛才我們研究了潛望鏡的構造,想不想自己制作一個潛望鏡?
生(齊):想!
師:你覺得應該怎樣做?給大家提點建議。
生1:用牙膏盒做潛望鏡的身子,在上下相對的側面分別挖一個正方形的口,然后將鏡片放到里面。
生2:我反對,鏡片不能放進去,要在盒子邊上開槽,將玻璃鏡片插進去。
生3:最好用膠帶粘好。
師:鏡片怎么放呀?
生4:成45度角。
師:還應注意什么?
生5:用小刀時要小心,別割傷手。
生6:插玻璃片時也要注意,最好用砂紙打磨一下,或邊緣粘上膠布。
生7:做完后將外殼美化一下,最好涂成“迷彩色”,寫上自己的名字,免得丟了。
師:同學們剛才提了很多有價值的建議,老師這也有一個制作潛望鏡的方法,供大家參考(實物投影展示)。
師:我發現有的同學早已躍躍欲試了,好,下面同桌合作制做一個潛望鏡,然后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潛望鏡,制作過程中要注意安全。
(學生制作潛望鏡,教師巡回指導)
4.總結評價,課后拓展。
師:這節課我們研究的主題是什么?
生(齊):潛望鏡的秘密!
師:這個秘密揭開了嗎?
生(齊):解開了!
師:談談你的收獲吧!
生1:我知道了潛望鏡是根據鏡子能改變光的傳播方向的原理制成的。
生2:我知道了潛望鏡的內部結構,還自己制作了一個潛望鏡。
生3:我制作的潛望鏡非常漂亮,而且效果很好。
生4:我的潛望鏡是在同桌的幫助下做成的,要不我恐怕做不成,我很感謝他。
生5:我知道了潛望鏡的發明過程。
師:同學們的收獲真不少,由于時間關系,課后可以繼續玩一玩你們制作的潛望鏡,并對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加以改進。另外,布置兩個課后研究專題:
(1)、調查了解,真正的潛望鏡是什么樣的?
(2)、設計一個能夠看到四面八方的潛望鏡。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春天科學教案03-09
科學教案:蝸牛09-11
走進科學教案12-08
有關科學教案06-12
科學教案《賽車》04-07
科學教案范文04-06
走進科學教案12-08
科學教案:刷子09-20
科學教案:泡泡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