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科學教案合集10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科學教案 篇1
本課的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辨別周圍環境中的物體,哪些是固體,哪些是液體,在此基礎上會給物體分類;
●會運用多種感官和簡單工具認識固體在顏色、形狀、軟硬、透明、輕重等方面的性質,并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描述出來。
知識與技能:
●能夠運用多種感官認識物體的常見特征;
●會借助簡單工具進行觀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工具使用的方便有效;
●共享科學探究的樂趣。
教學過程設計
一、出示一杯水、一瓶油、一碗面粉和一塊麥餅
1、講解:這些物體中有的是固體,有的是液體,請小朋友把他們分成兩類。
2、提問:你為什么這樣分?理由是什么?
3、提示:老師一共出示了幾種物體?
4、學生仔細觀察以后回答。
【評析】這里主要是想讓學生發現裝液體的碗和杯子也是固體。這樣安排可以直接進行"和面"的活動,使整堂課的探究活動有機結合在一起,把知識的獲取、技能的培養、情感的體驗滲透在活動中。
5、提問:誰知道麥餅是怎么做出來的?誰來告訴大家?也可以相互補充。
6、師生共同討論以后動手和面,每組一份材料,小組合作完成做一個麥餅。
7、提示:在和面的過程中,什么時候既像固體又像液體?和面時容器里的水不要太多,面粉要一點一點地放,面粉放入水中后,要用筷子不停地攪拌
8、告訴學生麥餅做好后,要進行烘烤才會熟,才會像我們一開始看見的餅一樣,屬于固體。
二、引導學生研究固體的性質
1、這個餅是什么樣的?你能用哪些方法進行觀察呢?
小組討論,然后交流。
2、可以看一看,可以聞一聞,可以嘗一嘗,還可以掰開看看里面是什么樣的┅┅
3、教師評價:你們真會動腦筋,確實要全面觀察一樣物體,要運用多種方法觀察,教案《《認識固體》教學設計》。但是,不可以隨便亂嘗,要安全衛生的才能用舌頭去嘗。要觀察硬的物體里面是怎樣的,也可以借助一些工具。
4、固體在我們周圍到處可見,請你們仔細找一找。
5、每一小組也都帶來了一些固體,請你們想辦法找出它們的特點,并且填寫活動記錄表格,把你們觀察到的特征用你最喜歡的方式記錄,一會兒大家交流,看誰用的方法多,觀察的仔細、全面。
6、學生活動開始。
7、巡視指導,給需要幫助的小組提供建議。特別要鼓勵學生善于用多種方法進行觀察。
【評析】要全面認識一樣物體,必須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指導他們使用有效的方法,同時可以借助工具,如放大鏡、小榔頭等。要提醒學生安全使用,從小就要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
三、引導學生研究固體的混合與分離
1、下面我們來做個游戲。這里有一杯綠豆、一杯黃豆、一杯面粉。
提問:假如把它們混合在一起,你們會發現什么?仔細觀察分析一下,先猜一猜。
學生匯報:可能顏色看起來會變掉;可能會一個杯子里裝不下了,可能會重一些了,還可能面粉看不見了。
2、提問:怎么樣來證明呢?
3、學生回答:需要動手做一做,才能知道。
4、小組討論,你需要老師提供什么材料?
5、按小組討論方案進行,教師巡回指導。
6、你們發現了什么?
7、學生交流發現:固體混合前后輕重不會改變,體積發生了變化。
8、進一步提問:為什么會變化的?
9、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探究。
【評析】這個過程學生十分樂意參與,教師只要組織好活動秩序,學生安全可以發現其中的秘密,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0、我們又如何把它們一一分開呢?小組討論。
11、還是你們自己想辦法解決,有問題可以尋求老師的幫助,或請教別的小組的同學。
12、在生活中經常會用到我們剛剛學會的方法,誰能舉一些例子?
做爆米花把黃豆和大米放在一起就好吃。
為了節省地方,我們經常把很多固體堆放在一起。
農村里面揚稻谷,要把兩種谷子分開。
工地上,沙子利用篩子要分出大小。
13、下面我們看看這些畫面,說說他們在做什么?為什么這樣做?
(這里可以用課件的形式展示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的例子)
【評析】讓學生感受到科學探究的內容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而且知道我們學習的知識技能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
教學片段與評析
師:剛才我們已經討論了,水是液體,麥餅是固體。誰知道麥餅是怎樣做出來的?
生:用面粉做出來的。
師:光有面粉就行了嗎?還需要什么材料?
生:還要有水,盆子、筷子等。
師:有了這些,怎么樣做呢?
生:把面粉放在盆子里,慢慢到水,用筷子攪拌。
師:對。注意,一開始,水要少放一點,不夠可以慢慢地加進去。一下子放很多就做不好麥餅了。
師:每一個同學要把手洗干凈才能做麥餅。一會兒,攪拌好了,每組請一個同學用手把攪拌的面粉團揉搓。其他同學注意觀察面粉和水的變化,等一下我們一起交流,看誰觀察得最仔細。做的時候如果有困難,可以請老師幫忙。
生:領取材料開始做麥餅。
師:到各組巡視指導。并適時提醒同學們觀察。
生:(舉手)我們把水倒進面粉時,面粉怎么打結了?
師:你們多攪拌一會兒試試看有沒有變化。
生:興趣盎然做麥餅。
師:現在我們把手洗干凈,說說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水放進面粉里就不見了。
師:消失了嗎?
生:沒有,水和面粉混在一起分不開了。
師:怎么可以知道水在面粉里呢?
生:面粉開始是干的,后來是潮的了。
師:攪拌的時候有誰還發現了什么?
生:我們一組發現面粉里放了水以后,有點像糨糊了。
師:你們小組觀察得很仔細。那么,這時的面粉團是固體還是液體呢?
生:液體。
生:是固體。
師:能說說你們各自的理由嗎?請小組討論以后告訴大家好嗎?
生:它會流淌,所以我們小組認為是液體。
生:它可以做成餅,有形狀的。所以我們小組認為是固體。
師:你們說得都有道理,老師都不反對。確實在和面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介于固體和液體之間的一種狀態的物體,我們刷牙用的牙膏也是這種物體。
科學教案 篇2
新生入園時,為了穩定幼兒的情緒,緩解分離焦慮。我們班布置了一個墻飾------列快樂火車。每節車廂里貼的是幼兒與家人的照片,孩子們看見照片后哭鬧的現象有所好轉,不哭的幼兒還愿意把自己的照片介紹給別人。過了一段日子,照片貼的差不多了,我就帶著孩子們一起看,并建議他們把照片裝飾得更漂亮些。經過商量,孩子們決定做花。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水平,我們把皺紋紙裁成小張教幼兒搓成小球,貼到照片周圍就像花一樣。在孩子搓小球的過程中,我發現有的幼兒用手摸皺紋紙,還說“有點剌手”,“像衛生紙”。這是孩子通過自己的感官,對皺紋紙有了最初的認識。我趕緊又拿了兩張畫紙和糖紙,讓他們摸摸是否一樣。他們摸完后告訴我:“不一樣。”還告訴我他們對紙的質地不同的感受。我問他們:“你們知道這些紙叫什么名字嗎?”孩子們都是根據紙的顏色來說的, “白紙”、“彩色紙”。“你們想認識這些紙嗎?”“想。”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
看到孩子們有這方面的探索需求,又考慮到這個年齡段幼兒發展感知覺的目標,我們決定設計有關紙的活動并做一本紙書,有意識地讓孩子多接觸一些不同質地的紙,通過感官操作活動去感受、比較紙的不同,發展他們的感知覺。
撕紙
活動目標
1. 讓幼兒通過撕紙感受不同的紙質地不同。
2.讓幼兒初步嘗試撕紙,練習撕的技能。
材料準備
彩色紙、即時貼、皺紋紙。
活動效果
除了繼續提供一些皺紋紙滿足幼兒搓紙團做花的需要外,我還在美工區投放了許多用剩下的比較規則的紙,或幼兒在區域游戲中曾用過的被丟棄的復印紙、即時貼紙等,讓孩子練習撕紙。我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想讓孩子自己主動探索找出適合撕的紙,感受紙的不同;另一方面,還有一個長遠的目的,就是讓幼兒學會珍惜身邊的資源,發現其新的價值。在操作中我看到,孩子們愛選擇鮮艷好看的即時貼紙撕,多次嘗試后發現這種紙好看不好撕,于是改用其它紙。有的孩子拿到一張折過的舊紙不太愿意用,這時,我適時引導他們看看能不能撕出自己想要的樣子,并帶頭撕了起來,孩子們的注意力自然從紙的好壞轉移到撕的興趣上來了。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回顧過去“難忘的”科學探究活動,進一步理解科學探究過程。
教學重點: 在活動中理解科學探究過程
教學過程:
本課重在反思,要引導學生回顧幾年來科學課學習的過程,選擇一個特別難忘的探究活動,加以分析,進一步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
反思不能是枯燥、單調的說教,而應該采用靈活多樣、學生樂于參與的形式,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對前幾年科學學習的經歷進行回顧。
教材上設計了角色扮演、制作卡片和交流活動,教師們還可以在此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加以創新。
(1)角色扮演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時角色扮演的不是某個人物形象,而是探究活動的某一過程技能。
教師在準備好的7張卡片上寫上同學們非常熟悉的探究過程技能“觀察與提問”“猜想與假設”“計劃與組織”“事實與證據”“模型與解釋”“表達與交流”以及“探究過程”,同學們圍成一圈坐著,并隨機抽取卡片決定自己的角色。
抽到“探究過程”的同學作裁判,說一個同學們在三至六年級科學課中曾經經歷過的活動主題,而抽到“觀察與提問”的同學則要說出在這個主題活動中,自己是怎樣經歷觀察與提問的,有什么經驗或教訓。其他角色依次類推。
(2)制作卡片
請同學們選擇一個自己最難忘、得意的探究過程(或其中的某一環節),并制作成卡片。在卡片上要寫明選中的原因。
教材提供了卡片的模板,教師也可自行設計。
(3)交流
將同學們制作的卡片貼在合適的地方,辦個“探究過程”展覽會,互相交流,共同提升探究能力。
參考詢問要點
“在以前的科學課學習中,我們對哪個活動印象最深?”“其中的哪個環節我做得最好?為什么?”
四、評價反思
隨堂評價的內容主要針對同學們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
對技能方面的評價安排在教學活動后期,主要包括兩個內容:
1.角色扮演游戲的參與程度。
2.卡片制作的真實程度、格式正確。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能對自己提出的問題說出大致的探究思路。能在前兩課用多種方法觀察花的基礎上,進一步經歷按一定順序觀察,對雄蕊和雌蕊這樣更細小的物體進行專題觀察的過程。
2、有探究花的奧秘的欲望。樂于嘗試著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花的授粉條件。
3、知道植物的花承擔著生產種子、繁殖生命的任務,能用自己擅長的方法表達雄蕊和雌蕊的特征。能用圖片或其他形式表述植物的花——果實的成長過程。 教學重點:觀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教學難點:了解花的果實和種子。
教學準備:
1、放大鏡、鑷子、白紙、油菜果實、油菜花和其他植物的花等供分組探究用(無油菜花的也可用白菜花、蘿卜花等)。
2、顯微鏡2臺。
3、有關植物傳粉、受精的或掛圖。
4、初春有條件的學校在校園里種上幾株南瓜(或絲瓜等),讓科技小組或有興趣的同學做做人工授粉的對比實驗。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已經觀察了油菜花,還認識了大自然各種各樣的花,知道許多植物會開花、結果。可是學校科技組的同學在南瓜棚里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同樣是南瓜的雌花,有的結了瓜,有的卻結不成瓜。蘋果、桃子、玉米、油菜等植物也有開了花不結果或少結果的現象。這是怎么回事呢?學生根據原有經驗提出自己的解釋。 這許多解釋哪些是正確的呢?我們還是仔細地觀察一下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吧!
二、探究過程
1、觀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1)油菜花很小,雄蕊和雌蕊更難觀察,我們用什么方法才能看清楚呢?用什么方法才能通過觀察雄蕊和雌蕊作出正確的解釋呢?
(2)學生分組討論并匯報,師生共同歸納研究方法。 用放大鏡觀察雄蕊的各部分——花絲和花藥。 把花藥上的花粉抖落在白紙上進行觀察。需要使用顯微鏡觀察的小組可以自行到講臺左側的實驗臺觀察。 再用放大鏡觀察雌蕊的各部分——子房、花柱和柱頭。 用手輕觸柱頭,觀察柱頭是否有粘性。再將白紙上的花粉抖落在柱頭上,看看柱頭是否很容易將花粉粘住。 其他還有什么要研究的嗎? 思考:雄蕊和雌蕊的這些構造特點與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聯系?為什么有的花會結果,有的花不會結果?
(3)學生分組觀察、輕聲討論。
(4)全班研討。
(5)教師根據學生發言,適時展示蜜蜂傳播花粉圖和花的受精示意圖或有關。
(6)瀏覽課文:雄蕊產生的花粉傳播到雌蕊柱頭上,會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實和種子開始成長,油菜的花朵開始凋謝。提問:你還看到過其他昆蟲傳播花粉的現象嗎?植物還依靠哪些力量傳播花粉?
2、觀察油菜的果實和種子
(1)觀察油菜的果實。做一個游戲:分組按成長的順序把實物排列在紙上,并指出哪一部分是剛剛受精后的果實雛型。 (2)小心剝開油菜的果實,觀察油菜種子是怎樣排列的?數數角果莢里有多少粒種子,再數數一株油菜可能長多少個角果莢,算一算一株油菜的種子有多少?(3)說說為什么豌豆莢里有的豌豆很飽滿,有的卻只有很小的一粒?
3、思考:
(1)果農為了防止果樹不結果,往往采用什么措施?為什么?(2)科技組的同學課外要做一個南瓜雌花授粉和不授粉的對比實驗,怎樣才能成功?(選未開花的雌南瓜花兩朵,分別用紙袋包扎好,不給于授粉的機會。待花開時,給其中一朵進行人工授粉,另一朵不進行人工授粉,兩朵花繼續分別用紙袋包扎好,看哪一朵花能結果?)
三、作業:
我來做一朵“油菜花”,玩玩“蜜蜂授粉”的游戲。
板書設計:
2.3 花、果實和種子
1、觀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2、觀察油菜的果實和種子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幼兒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2.大膽探索、嘗試便物體沉或浮的不同方法,發展探索精神;3.初步學習兩人合作進行實驗,培養合作能力。
活動準備人手一份活動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藥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記錄表(見附圖)、鉛筆;盛水的水盆若干個,積木塊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導入:出示材料,激發幼兒操作的欲望。
二、活動過程
(一)教師提出嘗試問題:如果把這些材料放進水中,會發現什么現象?
1.幼兒嘗試。
2.幼兒介紹嘗試結果。
教師總結:
石子、牙膏皮、橡皮泥這些物體沉到了水底,我們把這樣的現象叫一一沉;空藥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這些物體浮在了水面上,我們把這樣的現象叫一一浮。
(二)教師提出嘗試性問題:"怎樣讓沉在水底的物體浮在水面上?"1.幼兒嘗試。
要求:幼兒兩人友好協商,一人嘗試,一人記錄。
2.嘗試結論:改變橡皮泥的形狀(捏成帶邊的薄片狀),可以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石子、牙膏皮放在泡沫板上可浮在水面上……
(三)教師提出嘗試問題:怎樣讓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沉到水底?
1.幼兒嘗試。
要求:幼兒兩人互換嘗試。鼓勵幼兒大膽運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進行嘗試。
2.嘗試結論: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可使塑料吸管沉到水底;橡皮泥裝在空藥丸盒里可使空藥丸盒沉到水底;石子放在泡沫板上可使泡沫板沉到水底……
(四)教師提出嘗試問題:
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收玩具時,不小心把塑料插片和積木塊混在了一起,你能用什么辦法幫他們把積木很快分出來?
幼兒嘗試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積木塊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積木塊,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教師實驗演示,驗證答案。
活動延伸:
老師把這些材料放在科學區,活動結束后,小朋友可以來繼續進行嘗試。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設計背景
天空是大自然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孩子們置身其下是那么的自由、歡暢,多變的云朵猶如變換的玩具吸引著他們的注意力,挑逗著他們的好奇心。每天游戲、午飯散步等我班幼兒都會談論這一話題,所以我設計了《千變萬化的云》這一內容,讓幼兒進一步感受云彩的變化和奇妙,引發幼兒無限的想象。并增進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引導幼兒發現大自然的美與人類的依存關系,懂得要愛護環境。
活動目標
1、結合生活經驗談論對云的認識。
2、通過觀察、談話、操作,使幼兒感受云的多種變化。
3、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教學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通過各種活動引導幼兒進一步了解云彩的奇妙變化。
活動難點:引導幼兒親自動手實驗,感受云彩變化的原因,即:云兒變化需要風兒的幫助。
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棉花、吹塑紙、課件、白色顏料
活動過程
一、 導入部分:
導言:小朋友我們一起抬頭看看藍藍的天空,藍藍的天空中你看到了什么?幼兒答:云,今天啊,老師就帶你們去一個好玩有趣的云彩世界,你們一定要多想、多說,你們會變得更聰明、更厲害。
二、 基本部分:
1、小朋友你們看過什么顏色的云?幼兒說:
今天老師也收集一些好看的圖片我們一起來欣賞吧!(出示課件)
出示白色的云:
問:什么時候天空中出現的是白色的云
出示多種顏色的云:火燒云
問:什么時候天空中出現火燒云
出示烏云:
問:什么時候天空中出現烏云
小結:云的顏色變化與天氣的變化有關。
2、云的形狀是各種各樣,小朋友看云都像什么啊?幼兒說:有的像、、、、、有的像、、、、、、、
出示課件:云的各種形狀的圖片,讓幼兒說都像什么?
3、云為什么有這么多的形狀變化呢?因為風的吹動,風一吹動,云的形狀就會變化。
做實驗:小朋友做能干的風,證實風吹動,云的形狀會發生變化。
4、展示作品:幼兒用棉花制作不同的云彩,并粘貼在不同的背景上。(晴天、陰天、天陽落山等天空背景)
5、游戲:“會變的云彩”
活動延伸:
教師帶領幼兒到室外玩游戲。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空氣占據空間;空氣占據空間的多少(體積)是可以變化(被壓縮或被擴張)的。
過程與方法:
用實驗方法證實空氣確實占據空間;用對比實驗控制條件的方法,進行觀察;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預測和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形成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知道空氣與其他物質一樣,能夠占據空間,但空氣占據空間的多少是可以改變的,認識到空氣是一種物質。
【教學難點】用實驗方法證實空氣確實占據空間,空氣占據空間的多少是可以改變的,并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預測和解釋。
【教學準備】
給每個小組準備:1個玻璃瓶、1個玻璃杯、2個注射器、4根吸管、紙巾2張、1塊橡皮泥。
給每個學生準備:記錄紙一張、維恩圖一張。
【教學過程】
一、空氣占據空間
1、用“烏鴉喝水”的故事引入,師操作演示,并引導學生思考:瓶中的水為什么會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氣,能讓水上升嗎?
2、出示材料,用這些材料能否讓裝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來?(保證不傾斜瓶子)
3、聯想平時喝盒裝飲料時,有什么經驗?這些材料該如何使用?
4、知道學生分組實驗,提示學生注意觀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沒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嗎?是什么原因讓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氣,水還能上升嗎?如果想讓瓶中的水不斷上升,你們的辦法是什么?
5、分組實驗完成后,交流。重點解釋實驗發生的現象。
二、杯中的紙會濕嗎?
1、師演示,將紙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請學生預測: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紙巾會不會被水浸濕,為什么?
2、請各小組實驗,請學生思考實驗中要注意:杯子要豎直倒扣入水中,紙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來。
3、生實驗,記錄實驗時的現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實驗情況:杯中的紙巾有沒有被水浸濕,水為什么不能進入杯子里面。
思考討論:這兩個實驗都說明了什么?你們對空氣的性質有了什么新的認識?
三、空氣占據空間的變化
1、出示注射器,請學生分別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氣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樣大的力向下壓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對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生實驗
3、匯報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氣,在活塞下壓或上拉時,有何不同。并請學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氣在活塞向下壓和向上拉時,可能會有什么變化,并嘗試結合圖來進行解釋。
4、生交流自己的畫和自己的想法。
5、介紹壓縮空氣在生活中的運用,如皮球、噴水瓶、槍等(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壓縮后的空氣的特性)
6、把這節課所了解的關于水和空氣的知識在維恩圖中進行補充。
教學后記
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的材料有關。
過程與方法:
1、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保護森林、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
【教學重點】
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學難點】
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并具備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質的能力。
【教學準備】
學生分組器材:
1、大小不同、形狀不同的金屬塊、木塊和塑料塊各兩種(實心)。
2、水槽1只,裝半水槽水。
【教學過程】
一、導課
談話導入:通過前幾課的探究,我們已經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柔韌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們在其它方面還有不同的特性嗎?這節課我們將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們的沉浮狀態,有興趣嗎?
二、沉浮實驗
1.出示金屬塊、木塊和塑料塊各兩種(實心),認一認,它們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2. 小組內猜一猜,如果把它們放入水中,哪些會沉,哪些會浮?填寫實驗記錄單(沉可用“↓”表示,浮可用“↑”表示),并進行全班交流,關注有爭議的物體。
3.實驗方法指導:將物體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體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們可以說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體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們可以說它在水中是浮的。
4.分發水槽,小組實驗,每種物體可多試幾次,注意做好記錄。
5.全班匯報交流,形成階段性認識:像金屬這類材料制成的物體在水中容易沉,像木頭、塑料這類材料制成的物體在水中容易浮。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三、認識木頭
1、導語:木頭是一種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還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們的生活中被廣泛運用,接下去我們來進一步認識木頭這種材料。
2、我們周圍有哪些木頭制成的物品?這些物品有什么特點?
3、從這些物品中,我們發現木頭具有哪些特性?小組合作,填寫氣泡圖。
4、介紹一棵樹成材的過程,當前森林資源的狀況。說一說我們應該怎么做。
四、課堂小結
1、回憶本單元的收獲。
(掌握了研究物體硬度、柔韌性、吸水性、沉浮情況的方法,比較深入地了解了金屬、塑料、紙、木頭這幾種材料。
2、結語:我們人類是充滿智慧的,我們除了發現并利用了許多天然材料之外,還會人工制造一些材料,以滿足我們生活生產的需要,下節課,我們將繼續研究一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科學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用科學小實驗的辦法發展幼兒的探索精神,激發他們對科學活動濃厚的興趣。
2.通過幼兒親自的操作活動,使幼兒初步感知淀粉、石灰水和碘三者之間簡單變化。
活動準備
1.幼兒人手一份試管、燒杯、滴管和噴霧器。
2.桌上準備淀粉、碘水和石灰水,試管架和抹布等,幼兒已經有做各種小實驗的簡單經驗。
3.貼在墻上的白紙兩條,上面已經有淀粉畫。
活動過程
一、教師簡單交代,引出主題:做小實驗。
1.出示聰明豆玩具,激發幼兒興趣。
2.師:聰明豆知道許多科學知識,最喜歡和大家一起做科學實驗。看,今天又為大家準備了什么?我們可以用這些器具干什么?
3.創造條件,讓幼兒多講、互講,小聲議論。
二、通過淀粉和碘水混合的試驗,引導幼兒發現變化。
1.師:聰明豆給小朋友帶來兩瓶神奇的水,它是什么顏色?猜猜它可能什么?
2.請小朋友討論,如果將這兩種液體混合在一起會發生什么現象。
3.教師提操作前要求:玻璃制品輕拿輕放;按標簽放滴管。
4.幼兒操作,在活動過程中發現神奇變化。
5.教師提問:實驗有沒有變化?是什么樣的變化?怎樣變的?
教師小結:原來的黃色液體(碘)和白色液體(淀粉)通過混合后,顏色變成了藍紫色。這兩種神奇的液體分別是碘和淀粉。
三、通過提供的第三種液體,使幼兒繼續感知神奇的化學反應。
1.師:剛才的實驗有趣嗎?你們還想做實驗嗎?聰明豆又帶來一瓶更加神奇的水,它有顏色嗎?和前兩瓶一樣嗎?猜猜它可能是什么呢?
2.請幼兒繼續討論,如果將第三瓶液體滴入剛才的試管中會怎樣。
3.幼兒親自試一試,在操作中發現變化。
4.教師提問:發生變化了嗎?是什么樣的變化?怎樣變化的?
教師小結:這瓶液體是透明的,叫石灰水,倒入剛才的藍紫色液體中,卻將顏色一下子變沒啦!這是產生了化學反應。
四、做游戲:尋找聰明豆的禮物。
1.出示周圍墻上的淀粉畫,教師介紹,禮物是用淀粉畫在紙上,所以小朋友看不見。
2.啟發幼兒:紙上有什么?看得見嗎?聰明豆將禮物藏哪啦?怎么辦?
3.引導幼兒用灌有碘水的噴霧器向周圍墻上的淀粉畫噴射,使幼兒驚奇的發現紙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畫的禮物。
4.可以請幼兒再想一想消除畫面的辦法。用有石灰水的噴霧器噴射。
師:今天的游戲有趣嗎?我們發現了許多秘密,在我們生活的周圍,還有好多有趣的變化,以后我們一起再玩。
科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會查閱和收集有關遺傳和變異的圖片和資料,并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
2.能引用資料編制科學小報。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人類利用遺傳學知識,改善了人類生活并促進了生產;
2.知道生活中很多的農作物也是變異的結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自己獲得的資料,表達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體驗合作的快樂;
2.感受科技的神奇和美妙;
3.知道科學家為了研究遺傳和變異,進行了艱苦不懈的探索。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對于遺傳和變異的探索過程
難點: 采用人工進行變異的好與壞
教學準備
相關圖片、材料,孟德爾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學生準備小報資料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效果分析
一、調動學生已有經驗,導入新課
1.我們已經學習了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后代長的既像父母,又稍有不同呢?我們一起來探索遺傳和變異的秘密吧!(板書課題)
二、了解孟德爾的故事
1.你知道現在遺傳學之父是誰嗎?
2.學生講故事。
3.你聽了孟德爾的故事有什么想法呢?試著對實驗結果作出你的解釋
4.學生小組交流后再全班討論。
5.但是后來的研究者又發現,用孟德爾的研究理論不能解釋另一些現象,究竟是什么現象呢?請一個同學繼續講故事。
6.你對這個現象有什么解釋?
7.教師:孟德爾的研究理論只解釋了生物間的遺傳現象,并沒有提到生物自己也可能會產生變異的現象。
三、了解袁隆平的故事
1.我們國家有一位水稻,他解決了世界農業科研難題,他就是我國著名的水稻袁隆平。
2.誰知道袁隆平的故事?請同學說說。
3.袁隆平在他的實驗中求的是遺傳還是變異?為什么說他解決了世界農業科研的難題?
4.學生觀看多媒體課件或者閱讀教材49頁的資料――這些食物跟我們平時吃的有什么不同?
5.學生回答
6.這些都是經過改良的品種,你還了解哪些農作物的新品種?
四、小課堂大辯論
1.講解要求:本次的辯論會辯題是食用人工變異的食物是否合理,正方觀點是合理,反方觀點是不合理。辯論雙方各3人,準備時間是5分鐘,觀點陳述為1分鐘,自由辯論時間是10分鐘,最后陳述時間為1分鐘。下面所有的學生都是評委,要投票選出獲勝方。有理不在聲高,要以理服人。
2.分組辯論賽
3.:這次的小課堂大辯論的獲勝方是*方。在現實生活中,合理利用科學技術才能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五、編輯有關遺傳與變異的小報
1.要求:小組為單位,分工合理,時間為一星期,在全班評出最優秀獎給予表揚。并且利用墻報進行展示。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范文04-06
科學教案《賽車》04-07
春天科學教案03-09
有關科學教案06-12
科學教案:蝸牛09-11
走進科學教案12-08
科學教案:泡泡09-18
科學教案《病毒》10-16
走進科學教案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