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科學教案范文8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學教案 篇1
教案目的:
1、感知各種甜食的分類,初步學習分類。
2、激發樂于助人的情感,培養幼兒與同伴的合作能力。
3、體驗與同伴共同品嘗的樂趣。
教案準備:
1、各種甜食
2、創設“甜甜美食屋”
3、教師自制分類標志
4、輕松活潑的音樂
教案流程:
1、到“甜甜美食屋”做客,激發幼兒興趣
師:今天我們要到維尼的“甜甜美食屋”去做客。走,我們出發吧!
2、通過情景表演,激發幼兒幫助別人的情感。
場景:甜食凌亂的堆在地上。
3、整理“甜甜美食屋”,體驗與同伴合作的快樂心情。
4、引導幼兒自由探索分類,教師巡回指導。
5、教師總結分類標準,幼兒再次分類。
6、共同品嘗甜食,交流品嘗的感覺。
在共同品嘗甜食時教師引導幼兒知道好吃的東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甜食不能多吃。做一個懂禮貌的好孩子。
延伸:
帶領幼兒回教室后漱口,養成良好習慣。
科學教案 篇2
有益的學習經驗:認識粗細,感知粗細的相對性.準備:1、長度相同,直徑明顯不同的木棒3根,每根棒的兩端盡量一樣粗.2、黑板上高度相同,直徑明顯不同的圓柱體兩個.活動與指導:
1、教師同時出示兩根木棒,把木棒兩端對齊拿手里或立在講臺上,讓幼兒觀察木棒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引出粗細的概念。
2、把3根木棒兩兩經較,用目測找出最粗和最細的木棒,特別強調中等粗的比最粗的細節,比最細粗些。從而使幼兒感知粗細的相對性。
3、讓幼兒觀察黑板上的圖形。師生小結粗細的特征,讓幼兒說出,粗些、細些、最粗、最細等詞。
4、按由細到粗把3根要棒排序。
5、指導幼兒做幼兒用書第8、9頁的練習: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畫面,目測比較物體或者物體某部分的粗細,分別把最粗,細些,最細的物體某部分的涂色。
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有趣的規律
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有趣的規律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發現物體的排列規律,嘗試用符號記錄規律。
2、激發幼兒對物體排列規律的興趣,
活動準備:
斑馬圖片;條形旗圖片(規律為ABCABC);每人一盒水彩筆、一張白紙;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發現規律。
1、教師身穿條紋上衣,吸引幼兒注意。
師:“老師的上衣圖案是怎么樣的?”
2、出示斑馬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花紋規律。
3、出示條形旗圖片,引導幼兒發現規律。
二、啟發幼兒用符號記錄規律。
師:“我們發現了這么多規律,怎么樣把它們記錄下來呢?”
1、幼兒討論記錄方法。
2、確定簡潔的記錄方法——用簡單的符號記錄規律(如:010101、□○□○□○)或用物體的主要特點進行記錄(如:藍白藍白藍白)。
3、幼兒嘗試用自己的符號記錄。
4、幼兒互相交流記錄結果的含義。
三、啟發幼兒尋找生活中的規律,并嘗試進行記錄。
四、幼兒相互交流經驗。
延伸活動:
引導幼兒尋找生活中的各種規律事物及規律現象。(如:人行橫道、星期的輪回規律、四季的輪回規律等)
科學活動《磁鐵吸什么》——新教師過關課課后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節課,我執教了我班科學活動《磁鐵吸什么》,在本節過關課中又得也有失,有進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為此,對于本節課我做出如下反思。作為一名新教師,應該通過每一節課收獲更多的教學經驗,每一次課堂教學后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節課需要改進的地方,所以總是在不斷的反思中慢慢成長起來的。
從設計理念的角度出發:我從幼兒的好奇心出發,磁鐵對于中班幼兒來說還是很新奇的物體,在區域活動中,也經常會見他們拿磁鐵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據《綱要》精神,讓幼兒通過自主探究,初步了解磁鐵的性質,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讓幼兒借助自主探究,親歷記錄磁鐵的特性的過程。借助著幼兒對于磁鐵這樣新鮮事物的新鮮感與好奇心,我選定這節科學課。再說教學過程:在確定了本節課后,我根據我班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讓幼兒通過操作感受磁鐵的性質而后利用記錄表的形式呈現出來,在考慮到我班幼兒沒有嘗試過利用記錄表記載所以這個想法被耽擱了;導入活動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燈臺”的兒歌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在這個環節中我自認為還是比較好的能夠激起幼兒探索的興趣,但是由于自己在準備的時候磁鐵的位置擺放的過于靠前所以有些幼兒能直接說出了我的這個秘密,這是我今后在準備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別是一些小細節;在第一次操作的時候,我讓幼兒初步感受磁鐵吸物的性質,為幼兒提供了道具——回形針,讓磁鐵寶寶與回形針寶寶做做游戲,初步感受磁鐵能夠吸物。可能從科學領域的角度看,我比較直觀的像幼兒透露出了磁鐵吸物的概念,而在這過程中少了科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目標——讓幼兒自主探索,在這個環節中可能缺少了這種讓幼兒自主發現問題、自主探索的樂趣;再話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礎上,我為幼兒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讓幼兒通過自己嘗試找找那些東西可以和磁鐵寶寶成為朋友的,
將其放入有“笑臉”的籃子了,那么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臉”的圖標呈現可能不能夠直觀的體現“好朋友”這個概念,可以將其換做“手拉手”的圖標,這樣就能夠一目了然的讓幼兒知道磁鐵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師總結的這個環節中,我逐一驗證了幼兒的操作結果,但是由于每一個小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兒的材料是夾子,有些可能是硬幣等等,在驗證的這個環節中,我是否可以嘗試性的多叫幾名幼兒來驗證其他組的東西是否能和磁鐵成為朋友,不應該只是教師在講,應多讓幼兒嘗試探索并驗證。在此過程中,我還忘記了一個細小的環節,我沒有請每一組幼兒的小組長將各個組的小籃子拿上來,這是我忽略的一個小問題。最后說說我的延伸活動,在延伸活動中,我分別驗證最后出示了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將其呈現在黑板上;中間有一組幼兒的東西里有“鑰匙”,可是鑰匙既不是木頭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為什么不能和磁鐵寶寶做朋友呢?可能這樣的延伸活動對于幼兒來說更有探索意義。
經過了本次新教師過關課,我想較于第一次亮相課相比,自己認為是有進步的,課后在與指導老師的認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節課中的不足與亮點。我想:作為一名老師,總是在不斷的充實自我、學習自我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聽取別人給予你這節課的評價,才能為下一次的教學做好鋪墊,加油吧!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背景分析】
通過三年級上冊“植物”單元的學習,學生對植物的認識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已初步領悟到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是會發生變化的。本單元是繼三年級上冊“植物”單元的延伸學習。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種子有自己特殊的結構,盡管外部特征不同,但在適宜的條件下都可以萌發生長成一株植物。
過程與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鏡觀察種子的外部形態特征;根據植物生長的已有知識,預測植物種子的內部結構。
情感態度價值觀:引發關注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
【教學重點】:引領學生產生問題并積極思考,能用適宜的方式將自己的認識清楚地表達出來,并能想辦法證明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教學難點】:觀察各種植物的種子。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向日葵小苗的圖片或向日葵的一生ppt課件、各種植物的種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麥、玉米、菜豆等)、白紙、放大鏡。(學生準備)各種植
物的種子、白紙、放大鏡。
【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作業布置】:
家庭作業:準備今天要求的材料。
注:有種植條件的學校請學校后勤幫忙提前一天對種植基地松好土,施好肥,澆足水。
學習評價:你怎樣觀察種子,有什么發現? 記錄表2:種子觀察記錄
經過觀察,我們發現這些種子的形狀、顏色、大小?? 。
《植物新生命的開始》教學反思
三年級下冊的“植物”單元已經開始引領學生有意識地關注植物的有關問題,并且通過對向日葵一生的介紹,注意到植物一生的變化。但發生了什么變化?其他植物是否也會發生同樣的變化?在過去的學習中,學生對變化的認識是間接的,對其他植物的生長變化的認識也是零散的、模糊的。本課的教學就是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植物的種子和做好播種前的準備工作等活動,激發學生對植物生長變化觀察的興趣,引發學生種植植物的欲望,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的根據已有認識進行預測的意識與能力。
今天是開學的第二課,通過第一節課的激發和鼓動學生學習的熱情高漲。當我來到教室是許多學生向我展示他們帶來的各種各樣的種子,那種興奮勁就別提了。音樂響起學生們馬上做好,等待課堂的開始。
本課主要有兩項活動:
活動一:記錄自己的想法——學生用圖畫和文字記錄所知道的一株綠色開花植物一生的生長過程。
首先我們進行了想象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這個環節學生進行較困難,有的學生不知從何下手對于植物自己從來沒有認真觀察,看到這情景我首先對學生說:“我們只有認真的對待每一次的觀察,才能夠了解植物的發育現象。你們想一想植物最初有什么發育,然后先長什么?細細思考生活你所見到和發揮自己的想象你認為它是如何發育的?”之后,我在黑板上先畫了一粒玉米種子讓學生想象往下該如何發育。通過我的引導學生已經開始在《活動手冊》上進行描繪自己“植物“的發育過程。我在學生之間巡視發現有些學生畫的還是很有生活基礎的,能夠基本描繪出植物的發育過稱“生根、發芽、成長、開花、結果”。本節課的開頭基本獲得成功。
活動二:觀察種子,也是本課的核心活動。
在對種子外部觀察前,先引導學生思考:觀察種子的哪些方面?對于觀察形狀、顏色、大小學生都能談到,這時,我再引導學生回憶上學期觀察大樹的方法,學生就能想到通過聞、摸等方法能獲得關于種子更多的信息。通過外部觀察,學生認識到種子的形態、顏色、大小各不相同。對于三下的學生,僅僅觀察到種子的顏色、形狀、大小、表面的光滑度還不夠。于是,觀察種子的內部構造十分重要,我認為時間要充足,這樣才能引導學生的觀察向縱深方向發展,也能幫助學生建立種子相同特點的認識。學生通過解剖豌豆、花生、瓜子等種子,發現它們還有一層薄薄的皮,而且種子還能掰成兩瓣,一瓣上還有小芽。通過觀察、梳理,學生認識到種子有種皮,還有胚根和胚芽。值得提醒的是:在第一個教學班上課時,我忽略了一個問題,所帶的黃豆、綠豆未經過浸泡,導致種子不易掰開,即使掰開了,里面什么也看不到。希望各位科學教師在備課時、準備材料時一定要做有心人,不要犯我同樣的錯誤了。
科學教案 篇4
第1課 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1.物體都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2.我們周圍的常見材料有木頭、紙、金屬、塑料、玻璃、纖維等。
過程與方法:
1.調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觀察和辨認不同的材料。
3.用詞語描述常見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發展進一步研究材料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重點:觀察和辨認身邊不同的材料
教學難點:用適當的詞語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學準備:6種用最常見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1.這個單元我們將開始學習“材料”,板書“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稱?什么物品是用這種材料做的?教師將學生說到的材料一一板書出來。
2.看看自己和小組里的同學,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攜帶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試著把它們寫在書中的表格中。
3.交流記錄的情況,看看有沒有出錯。
4.這些材料在我們身邊應用很廣,書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們又分別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組合作完成調查表,對于難以判斷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請作出標記。
5.調查結束后,在小組內討論以下問題:
①調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種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種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種材料制成的。
③哪種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們身邊被廣泛使用著,為什么大量使用它們呢?
二、觀察描述幾種常見材料的主要特點
1.我們周圍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種材料組成的,比如一扇門,就使用了木頭、玻璃、金屬等材料,不同的部位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舉例說說你的想法。
2.四人小組選擇兩種材料討論它們分別有什么主要特點和用途,并記錄下來。
3.交流各組的記錄情況,有不同意見的及時補充,若認同其他組的觀點,及時將它補充在自己的記錄單上。
4.請保管好記錄單,下次還要再使用。
第2課 誰更硬一些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韌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別的物體破壞它的表面。過程與方法:
1.用簡單測量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索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材料循環利用、節約資源的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比較材料軟硬的方法。
【教學難點】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金屬的特征
【教學準備】
學生(每小組):木頭、紙、金屬和塑料各兩根,鐵、銅、鋁等金屬片各一條,砂紙、玻璃杯、熱水。
教師準備:電路檢測器、榔頭
【教學過程】
一、比較硬度
1.比較紙和木頭的軟硬,出示紙和木頭,說說它們誰更硬一些?你是怎樣觀察到的?(紙一折就變形,而木頭不容易折)
2.比較紙、木頭、金屬的軟硬,再出示金屬一條,這三材料誰更硬一些,你是怎樣觀察到的?
①學生說說自己的原先觀察結果,可能會出現方面,那金屬條和木塊誰更硬一些(用壓、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區分它們的軟硬)
②提出:判斷一種材料是否比另一種更堅硬,可以用刻劃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種材料表面劃出痕跡,就表示它比較硬,反之則可能硬度相同或較小。
③學生嘗試用木頭在金屬上刻劃或金屬在木頭上刻劃,看怎樣做能劃出痕跡。
3.比較木頭、金屬、塑料的軟硬
①如果再給你一種材料:塑料,它們的軟硬又會是怎樣的?(學生猜測)
②可以怎樣檢測它們的軟硬?
③怎樣做到有序地觀察?(出示書P48的記錄表)
④實驗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再適當補充,出示活動題方)
活動提示:
⑴依次選擇其中一種材料,分別去刻劃另兩種材料的平面處。
⑵用力適度,并盡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劃時用力大小相同。⑶能劃出刻痕的,在記錄表格內打“√”,不能劃出刻痕的,在記錄表格內打“×”。
⑷要求每個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劃傷手指。⑸根據我們觀察到的結果,將木頭、紙、金屬和塑料按硬度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哪種材料最硬?
二、認識金屬
說說周圍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屬?
為什么用金屬不用其它材料(根據學生的舉例,出示材料)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l 能夠通過收集資料討論生物和環境的關系。
l 能夠觀察、記錄身邊的生物、討論其與生存環境之間的關系。
l 能夠例舉事例解釋生物間的伙伴關系和敵對關系。
知識與技能
l 知道生物對環境的依賴關系。
l 知道生物棲息地的概念。
l 了解生物的伙伴和敵對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l 感受到生物世界的神奇。
l 感受生物之間伙伴關系和敵對關系的合理性。
教學重難點
本課重點引導學生去發現生物對環境的依賴關系,揭示環境對于生物的意義,難點是要突出同一環境中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包括合作關系和敵對關系。
教學準備
有關生物生存之間有伙伴關系和敵對關系的圖片與錄像。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一、導入新課
出示地球圖片,講解地球是每一種生物的家園,但每一種生物在地球的位置有著一定的范圍,它們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地方。
請學生說說自己知道的生物生活的地方。
二、學習新課
1.觀察周圍環境里的生物,揭示棲息地的概念。
(1)出示P26頁的圖片,認識圖上的動物。
(2)提問:它們應該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里?
(3)學生看圖辨析。
(4)提問:為什么企鵝要生活在南極?南極除了企鵝還有沒有別的生物生活在那?在那會有獅子嗎?為什么?
(5)討論:其它幾種環境里分別只生活這一種動物嗎?還應該有哪些生物?通過這幾幅圖,你發現生物與他的生活環境有什么關系?
2.觀察周圍環境里的生物,揭示棲息地的概念。
(1)出示一張包含豐富生物和非生物的自然風光圖片或錄像。
(2)提問:圖片中有哪些生物?又有哪些非生物?
(3)師生交流。
(4)在圖片上有兩種顏色筆分別寫出上面的生物和非生物名稱。
(5)討論:這些生物為什么愿意長期生存在這樣的環境里?這些自然環境為生活在這兒的生物提供了哪些生存條件?
(6)講解:像這樣一種生物愿意長期生活在某個環境里,是因為這個環境為它提供了生存、生長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護所等條件,這樣的生活環境被稱為生物的棲息地。
(7)講述:一棵樹也可以成為許多生物的棲息地,下面讓我們一起考察一下校園中的一棵樹是哪些生物的棲息地。
(8)看書27頁學習觀察方法(提示學生要愛護樹木,就搖一搖夠的著的樹枝,觀察結束,將搖下的生物放回樹上)。
(9)教師選擇觀察的樹木,學生分組外出調查,記錄。
(10)匯報調查結果,師生交流。
(11)討論:這些生物為什么愿意生活在這棵樹上?這棵樹為它們的生存提供了什么?
3.引導學生了解同一棲息地中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包括合作關系和敵對關系。
(1)提問:在同一個棲息地,這些不同的生物又是怎樣共同生活呢?它們之間是朋友還是敵人呢?
(2)看28頁圖片,或提供有關生物間合作關系的錄像。
(3)提問:圖上是什么動物?它生活在哪里?與什么生物生活在一起?
(4)討論:這些動物能離開與它們一起生活著的其它生物嗎?為什么?你能舉例說說圖上的這些生物它們之間是怎么合作生存的?
(5)談話:向自然界中這些生物相互合作生存,你覺得它們的關系像什么?(伙伴、朋友)
(6)你還能舉出一些其它生物伙伴相互合作生存的例子嗎?
(7)談話:大自然中的生物在生存中都是這樣合作的伙伴關系嗎?你知道還可能有什么樣的關系?
(8)出示生物之間敵對關系的圖片或錄像。
(9)提問:它們之間為什么成為了敵對關系?是什么原因?
(10)討論:既然自然界中有這么多兇猛的動物,它們是些弱小動物的敵人,那么我們是否應該消滅這些猛獸,而保護那些弱者?為什么?
三、鞏固應用
1.出示樹上非洲大草原的圖:圖上有哪些生物?它們之間的生存是哪種關系?僅僅是一對一的敵對關系嗎?
2.請學生把圖上有敵對關系的動物列舉出來。
3.師生交流結果。
四、布置作業
本課習冊學習傳真機部分。
板書設計:
1.尋找生物的家園
棲息地
生存、生長、繁殖等條件
教后記:
2.有利于生存的本領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l 能結合查閱資料,例舉同類生物在形態方面適應環境的具體事例。
l 能設計實驗驗證對仙人掌耐旱原因的解釋。
l 會用多種形式表達、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結果。
知識與技能:
l 認識動植物的生存本領是與其生存的環境密切聯系的。
l 認識并描述動植物在外形、習性等方面是如何適應生長環境的。
l 知道環境對生物省長、生活習性等多方面有影響。
l 知道不同動植物對環境有不同的要求。
l 知道一些典型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環境的特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l 體會到生存環境的豐富多彩和動植物生存本領的奇特有趣。
l 想知道關于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內容,愛提出與此相關聯的問題。
l 重視證據。
l 意識到要愛護生命,要為生物的生存創設合適的生存環境。
教學重難點
本課在研究生物的生存環境的基礎上,重點研究環境對生物省長、生活習性等多
方面的影響和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性。
教學準備:
紙巾、蠟紙、保鮮膜、彩色透明紙、水彩筆、魚的圖案。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談話:同學們,大自然的各個角落里生存著不同的生物,生物為了在各自的家園里生存下去,都形成了哪些有利于生存的本領呢?(板書課題)
二、引導學生發現植物和動物在形態上和生活習性上對環境的適應。
1.認識沙漠環境中生物生存的本領。
(1)講述:大家都知道沙漠是一個條件很惡劣的環境,那里的環境有什么特點?
(2)沙漠里有生物生存嗎?最常見的動植物是什么?
(3)談話:仙人掌是沙漠中的典型植物,在沙漠中大約有20xx種仙人掌和仙人球。
(4)觀察仙人掌,它有什么特點?你認為它為什么能適應沙漠這種環境?
(5)怎么證明你的說法是正確的?
(6)看書上得30頁實驗:這是用了一種什么實驗方法?實驗中要注意什么?比較的是什么條件?
(7)學生分組實驗。
(8)讓學生預測實驗結果,能證明什么問題?
(9)小結仙人掌的本領。
(10)談話:下面就沙漠中最典型的動物——駱駝來說,你知道它有哪些是應沙漠環境的特殊本領?
(11)出示駱駝圖或視頻資料。
(12)學生通過課前查找的資料交流駱駝本領。
(13)學生匯報,教師補充。
(14)講述:其實除了仙人掌和駱駝生活在沙漠中,如果你走進沙漠,仔細搜索一番,結果會令你大吃一驚,因為很多動植物都住在這片嚴重缺水的地方。
(15)認識一些適宜生活在沙漠環境中的生物。
(16)談話:課前有些同學也查找了些資料,你們還知道有哪些動植物生活在沙漠環境中?
(17)學生介紹。
2.認識海洋環境中生物的生存本領。
(1)出示水母和魚的圖:一些海洋中的動物也有各自的生存本領。圖上是什么動物?
(2)提問:它們的體色有什么特點?不同部位的體色有何不同?為什么這樣?
(3)學生討論交流,提出自己的假設。
(4)學生操作活動:讓我們通過實驗來驗證我們的猜想。
用黃色筆在白紙上畫條魚,覆上一張黃色的透明紙,觀察,有什么現象?
(5)交流活動結果。
(6)提問:自然界中還有哪些動物是像這樣靠體色來保護自己生存的?
(7)學生交流。
3.認識草原環境中生物生存的本領。
(1)談話:斑馬是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典型動物,你知道它身上的條紋有什么作用嗎?
(2)學生討論。
(3)學生匯報。
(4)講述:讓我們看看書上科學家研究的結論。
(5)提問:科學家為了研究斑馬的條紋的作用蹲在草叢中觀察斑馬得出另一種結論,你猜猜另一種結論可能是什么?
(6)學生匯報猜測結果。
(7)播放有關斑馬的錄像。
(8)教師小結斑馬身上條紋的作用。
三.啟發學生討論給動植物搬家的注意事項。
1.談話:我們知道仙人掌是沙漠中的典型植物,那么是否只有沙漠中才有仙人掌?
2.討論:把沙漠中的仙人掌移栽到我們居住的地區,要注意什么問題?
3.提問:仙人掌能搬家到我們居住的地方,南極的企鵝能搬到我們這兒嗎?見過嗎?要注意什么問題?
4.小結:給生物搬家需要了解這種生物適合生存的環境,并給它創設這樣的環境,這樣才能讓它生存下去。
四.布置作業
本課習冊學習傳真機部分。
板書設計:
2.有利于生存的本領
外形
適應環境
習性
教后記:
3.有趣的食物鏈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l 能結用食物鏈和食物網描述生物間的食物關系。
l 能把食物鏈中的生物劃分為生產者、消費者以及分解者。
l 能夠分析生物間的食物關系。
l 能夠分析缺少分解者的后果。
l 能夠尋找、分析表達食物關系的成語。
知識與技能:
l 知道什么是食物鏈、什么是食物網。
l 知道食物鏈的組成。
l 知道食物鏈的營養來自于綠色植物。
l 認識食物鏈上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l 意識到食物鏈中每一種生物的重要性。
l 體會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相互聯系的。
教學重難點
本課重點引導學生研究同一環境內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建立起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難點是能分析食物鏈中各個角色在整個生態系統中所起的作用。
教學準備:
不同種類分解者的圖片或視頻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 學 改 進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在前面我們了解到在同一區域中生活的各種生物之間會存在兩種生存關系:伙伴關系或敵對關系。那么是什么原因能把這些不同的生物聯系起來?(食物)
2.動物和植物吃的“食物”有什么不同?
二、學習新課
1.揭示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
(1)出示植物、老鼠、貓頭鷹三種生物圖片:這個地區的幾種生物之間是種什么生存關系?
(2)提問:你能用箭頭表示他們之間的關系嗎?
(3)學生畫圖表示。
(4)講述:你們看看生物之間像這樣以“誰被誰吃”的一種食物關系連接起來,形成了鏈狀的聯系,生物學家把它稱為食物鏈。
(5)讓學生自由談自己對食物鏈的看法。
(6)談話:請學生在自然界中舉幾個生物的例子。師邊板書在黑板上。
(7)提問:你們說的這些動植物之間有沒有食物鏈的關系?
(8)學生討論、寫食物鏈。
(9)匯報結果:黑板上的這些食物鏈有的同學箭頭向左,有的卻向右,那到底哪種畫法才是規范的呢?
(10)講解食物鏈的規范畫法。
(11)同學們,中國有句古話“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聽過嗎?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嗎?這句話其實是自然界中生物的一種食物聯系,你能根據這句成語的意思把圖畫完整嗎?
(12)學生畫圖P34頁。
2.引導學生分析理解食物鏈中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1)講述:生物學家給食物鏈上的生物起了不同的名字,你知道嗎?
(2)講解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概念。
(3)學生討論分析35頁圖上各種生物哪些是生產者,哪些是消費者,哪些是分解者。
(4)匯報討論結果,并說明劃分理由。
(5)提問:你認為在食物鏈中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各自起了什么作用?
3.引導學生分析錯綜復雜的食物鏈,建立食物網的概念。
(1)談話:你知道自然界中有多少種動物?多少種植物?它們之間有沒有這種食物鏈關系?多不多?
(2)看書P36圖,上面有哪些動植物?你能不能用我們剛才學的畫食物鏈的方法畫一條食物鏈?
(3)提問:還有沒有其它食物鏈了?多不多?那怎么才能一個不漏的將所有的食物鏈畫出來呢?你有沒有什么好方法?
(4)畫出上面所有的食物鏈,數數看有多少條?
(5)提問:你們數過圖上有多少條食物鏈?不管有多少條,從圖上看這些食物聯系已經形成了什么?還發現了什么?比如圖中的狐貍在食物鏈中處在什么級別?它只是一條食物鏈中的角色嗎?
(6)學生討論交流。
三、鞏固應用
1.出示36頁下圖:這片莊稼地中如果農民在這里噴灑農藥,那么這個場景中會發生什么?
2.學生討論,交流。
3.提問:你能將這幅圖中的動植物包括人畫出一條食物鏈嗎?
四、布置作業
本課習冊學習傳真機部分。
板書設計:
3. 有趣的食物鏈
生產者 消費者 分解者
(植物) (動物)
教后記:
4.生態平衡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l 能夠通過收集資料,對目前的生態現象做出判斷。
l 能夠參與討論人類危害環境的行為。
l 能夠就破壞生態平衡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措施。
l 能夠做一個生態瓶,研究生態平衡的問題。
知識與技能
l 知道生態系統與生態平衡,了解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l 知道人在食物鏈中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l 培養保護生態平衡的思想意識。
l 意識到地球是我們人類的唯一家園。
l 意識到保護環境就是在保護人類自己。
教學重難點
本課重點通過大量生動事例和探究破壞生態平衡的危害性,讓學生感到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有關生態系統被破壞的例子、我國自然保護區情況介紹以及有關生態農業和藍色農業的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 學 改 進
一、導入新課
建立生態平衡概念。
1.講述: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在自然界中各種生物都要生存在一定的環境中,生物與生物之間都有著一定的食物聯系,形成了復雜的食物網,而這些生物與他們所生存的環境也就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
2.出示一張動植物共生的自然景色圖:你知道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中要有哪些成員嗎?(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無生命的物質)
3.說說這些成員在生態系統中所起的作用。
4.講述:在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中,動物、植物、微生物的數量通常都要維持在一定的水平并且變化不大,這時這個系統就能達到平衡狀態,我們在科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生態平衡。(板書課題)
5.師舉例說明。
二、學習新課
1.模擬生態平衡。
(1)制作魚缸養魚的生態瓶。
看37頁圖文說明,學習方法。
設計要求:
A這是一個封閉的生態系統。
B瓶中生物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能夠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
C生態瓶必須透明,讓生物得到陽光并便于觀察。
D生態瓶的采光以比較強的散射光為好,不能采用強烈的直射光。
飼養提示:
A魚的生命較脆弱,可用螺螄替代養。
B取用池塘水是需有家長陪同,注意安全。
(2)制作小草的生態瓶。
設計這兩個生態瓶時為什么要密封?
(3)預測一下,:
A不給魚喂食,它可以活多久?放更多或更大的魚到魚缸里,情況會怎么樣?
B不打開瓶蓋,瓶子里的小草可以活多久?
(4)提問:說說這個生態瓶中有哪些成員?魚缸和魚缸里的東西、瓶子和瓶子里的東西是如何模擬一個生態系統的?
(5)學生制作生態瓶。(課堂組裝一種,要求回家觀察記錄)
2.知道破壞生態平衡會帶來嚴重后果。
(1)談話:自然界長期形成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維系著生態系統的平衡,這些鏈、網中的任何環節遭到破壞,這個平衡關系就會遭到破壞,將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災難。
(2)討論書上38頁的三幅圖:圖上人們的行為會給這個生態系統帶來影響嗎?你認為會造成什么影響?為什么?
(3)師舉例說明破壞生態平衡的例子:蛇與莊稼的故事。
(4)啟發學生回憶還有哪些人類破壞生態平衡的例子。
(5)閱讀書上39頁資料,思考討論:
在這個亞利桑那州中白尾鹿和美洲獅、狼是什么關系?
是什么原因造成白尾鹿增多的?
人們的這樣的做法使得白尾鹿的數量過大,又帶來了什么問題?
現在人們這對這個問題提出了三種解決措施,如果你是位生態學家,你會建議采取什么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呢?說說理由。
3.知道保護生態平衡的途徑。
(1)談話:既然生物們在他們生存的環境中都起著維持一定生態平衡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國都相應的建立起各個自然保護區,我們國家業已建立了226個自然保護區,你知道我國有哪些自然保護區嗎?這些自然保護區重點保護哪些生物?
(2)教師適當介紹我國一些著名的自然保護區情況。(也可借助圖片錄像資料)
(3)討論:國家對于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可以建立自然保護區,那么我們同學自己對于保護生態平衡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三、鞏固應用
1.談話:現如今國家為了保護生態平衡還建設了不少生態工程呢,你聽說過生態農業和藍色農業嗎?
2.師介紹桑基魚塘生態農業模式。
四、布置作業
本課習冊學習傳真機部分。
板書設計
4.生態平衡
教后記: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2、顯微鏡的發明拓寬了觀察領域,顯微鏡是人類認識微小世界的重要觀察工具。
過程與方法:
1、用兩個放大鏡組合制作一個簡易顯微鏡。
2、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3、閱讀課文中列文虎克發現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人類發明顯微鏡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2、科學的不斷發展,會促使技術不斷地改進,而技術的發展,又會促進科學研究的發展。
3、學習科學家對科學執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懂得人類的不懈追求促進了顯微技術的不斷進步
【教學難點】
自制簡易顯微鏡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卡紙(或現成的紙筒)、剪刀、膠帶。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蕊,青苔,蠶絲,紙纖維,昆蟲的足、翅、觸角等,手電筒或小鏡子。
教師演示器材: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自制的顯微鏡,相關課件(如顯微鏡的歷史等)。
【教學過程】
一、顯微鏡的發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能熟練地使用放大鏡來觀察一些細小的物體了,但人類的探索欲望總在不斷地發展,放大鏡不能滿足人們對微小世界繼續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們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顯微鏡,用電子顯微鏡……
2、介紹各種顯微鏡
1) 最早的光學顯微鏡:荷蘭詹森父子制作的顯微鏡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顯微鏡。由一個凸透鏡和一個凹透鏡組成,它是光學顯微鏡。后來光學顯微鏡經不斷改進,最大放大倍數可達1500倍左右。
2)電子顯微鏡:以電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場代替透鏡。一下子把放大倍數提高到一萬倍。20世紀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萬倍。
3)掃描隧道顯微鏡:放大倍數可達3億倍。
二、做個簡易顯微鏡
1、怎樣放得更大?
師:放大鏡何以變成了顯微鏡呢,在放大鏡變成顯微鏡的過程中人類進行了怎樣的思考與努力呢?我想當時人們首先想到的問題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學們,你們有什么辦法在現有的放大鏡的基礎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讓學生嘗試回答)
2、我們自制顯微鏡
1) 我們已經知道增加放大鏡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數, 但即使我們將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數也只能達到25倍左右。這個凸透鏡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該怎么辦?
2) 嘗試用兩個放大鏡觀察物體。
調整兩個放大鏡之間的距離觀察物體,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開一個凸透鏡,比較一下兩次看到的物體有什么不同。反復幾次,看看有什么發現?借助紙筒,參考第10頁的方法自制一個顯微鏡。(事先讓學生自備與放大鏡外徑一樣大的紙筒每組1-2個,否則課堂上的時間會不夠)
3) 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蕊,青苔,蠶絲,紙纖維,昆蟲的足、翅、觸角等。
三、小結
17世紀時,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們就像我們一樣,嘗試著把兩塊凸透鏡組合起來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觀察工具,它們便是顯微鏡的前身。
板書設計:
略
科學教案 篇7
1. 了解人類面臨的一些環境問題:缺水、氣候變暖、物種滅絕、臭氧層破壞、土地荒漠化等。
2. 了解我國面臨的缺水和土地荒漠化問題,嘗試解釋原因。
3. 了解人們開展的環境保護工作及取得的初步成果。
4. 加深對人與環境關系的認識,增強學生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責任感。
【教學準備】
荒漠化的土地照片或錄像,臭氧層的資料圖片。
【教學過程】
一、了解世界面臨的環境問題
1.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可現在人類生存正面臨著環境的嚴重挑戰。除垃圾之外,我們還面臨著許多嚴重的環境問題,你們知道有哪些嗎?
2. 各小組討論,把世界面臨的環境問題都寫下來。
3. 各小組匯報,把不太了解的問題提出來。教師梳理各小組提到的環境問題。
4. 教師歸納學生的匯報,并作鼓勵性評價。
補充講解學生尚未提及或未清楚表達的環境問題。
5. 簡單介紹我國所面臨的缺水、土地荒漠化問題,嘗試解釋原因。
二、人們為保護環境做了哪些工作
1. 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后,各國人民采取各種措施保護和改善環境,取得了初步成效,我國也不例外。
介紹影響力和成效比較大的環境保護行動。(結合學生實際,選擇治黃、治淮,三北防護林帶,退耕還林還草,城市污水垃圾處理等學生能夠理解的例子)
2. 說說你們所知道的環境保護行動。
學生自由發言:環境保護行動及其成效。
科學教案 篇8
目標:
1、知識與技能:根據自己對礦產的認識進行簡單觀察研究和分類,并進一步了解科學上的分類和初步了解礦產的用途。
2、過程與方法:能通過觀察和使用簡單工具初步認識礦產。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保持與發展學生探索自然的奧秘的欲望。
教學方法:
本課以感性認知為主,對礦產進行一些定性的觀察、實驗測量和比較分類的探究活動。學習淺顯的礦產的知識和研究方法,在自主探究活動中,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活動,觀察及使用簡單的工具初步認識礦產,并進行簡單分類。
教學準備:
1、教師:礦產標本、實驗表格、鐵釘、放大鏡。
2、學生:采集各種礦產標本并洗干凈,記好采集地點,搜集有關礦產的資料。
教學過程:
1、導入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在生活中應用的礦產。
學生:仔細觀察得出答案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課題,學生更感興趣。
2、認識過程
①感受大自然的礦產
教師:多媒體放“生活中的礦產”片子。
學生:觀察:哪些地方有礦產;哪些地方礦產最多?
設計意圖:針對學生的實際,加強學生感性認知,激發學生研究的欲望。
②小組內展覽并討論巖石的內容
教師:分小組展覽礦石,引導學生往哪些方面研究礦產。
學生:把課前收集了一些礦產標本,在小組內展覽。小組討論:要研究礦產的什么?怎樣去研究?
設計意圖:老師在這里只起一個引導性的作用,讓學生自提出研究的內容及方法。
③觀察研究礦產
教師:安排小組實驗,提供實驗工具。
學生:分小組進行觀察研究并作好記錄、匯報等。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動手探究、總結,學會一些簡單的研究方法。
3、深入
教師: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法給礦產分類
學生:小組分類并匯報、評價。
設計意圖:這是對觀察研究的一個總結。
4、引伸
教師:多媒體展示科學家的分類方法,讓學生初步了解礦產的用途
學生:學生觀看學習體會,通過說和看,初步了解礦產的用途。
設計意圖:對學生知識的一處拓展。由自然界到現實生活,讓學生感受到研究礦產的作用。
5、小結
教師:這節課我們學會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學生:學生對學習進行小結。
設計意圖:注重學生的發展。
【【熱門】科學教案范文8篇】相關文章:
【熱門】科學教案范文九篇05-24
【熱門】科學教案范文5篇05-19
【熱門】科學教案范文6篇05-11
【熱門】科學教案范文七篇05-21
【熱門】科學教案7篇05-18
【熱門】科學教案匯編九篇05-26
【熱門】科學教案合集五篇05-23
【熱門】科學教案匯編7篇05-14
【熱門】科學教案模板6篇05-12
【熱門】科學教案模板9篇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