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科學教案模板6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小班的幼兒對外界新鮮的事物十分感興趣,可是對于生活中常常看見、聽見的事物常常會忽視,就如我們吃完東西的瓶子小朋友們往往會吃完了就扔了,不會對其產生興趣,所以我在活動的開始先以幼兒生活中常聽到的聲音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并辨別生活中的不同的聲音,然后拿出空瓶子來讓幼兒研究,如何讓其發出聲音,再放入黃豆,讓幼兒知道力氣的大小和豆子的多少都會影響瓶子聲音的輕響,最后,加入糖果,讓幼兒知道軟硬不同的糖果發出的聲音也不同。
活動目標:
1.能辨別生活中不同的聲音。
2.在為樂曲伴奏中,感受聲音的輕響。
3.體驗探索聲音的樂趣,樂于表達自己的經驗和感受。
活動準備:
1.笑聲、雞叫、喇叭等聲音,大鼓和小鼓音樂
2.每人一只塑料小瓶,塑料筐個,黃豆若干,兩瓶軟硬不同的糖果,大鼓小鼓各一個(圖片)。
活動過程:
一、生活中的聲音
師:小朋友們,仔細聽,這是什么聲音啊?是大人的聲音還是小寶寶的笑聲呢?
師:這是小寶寶夜里睡覺夢見好玩的事情所以笑出聲音來了,早上媽媽請了一個小動物來幫忙叫醒小寶寶,我們一起來聽一聽是什么小動物?我們一起來叫一下吧!
師:除了大公雞會叫,還有什么小動物會叫呢?我們一起來叫叫看。其實,還有很多動物會叫,只是今天媽媽請了大公雞來把小寶寶叫醒。
師:小寶寶起床了,你們聽他在干什么呢?
師:我們起床要先拉小便、洗臉再來上幼兒園,你們在來幼兒園的路上會聽到什么聲音呢?你們來聽聽看小寶寶聽到了什么聲音?接下來要到幼兒園了,到幼兒園見到老師要怎么說呀?哇,我們小朋友們都和小寶寶一樣是一個懂禮貌的小朋友。
二、讓小瓶發出聲音,為大鼓小鼓伴奏
1.讓空瓶子發出聲音
師:寶寶來到幼兒園,老師要和寶寶一起玩啦。這里有一個瓶子,你能讓它發出聲音嗎?(幼兒每人取一小瓶子,探索用各種辦法讓它發出聲音)。
2.用瓶子裝豆讓它發出聲音
師:這個瓶子我們來搖一搖,怎么才能讓它搖起來有聲音呢?噢,裝點東西進去,老師這里有許多豆子,小豆和瓶子在一塊能發出聲音嗎?那我們一起去裝點黃豆來試一下,記住裝完豆寶寶的瓶子要蓋緊哦,不然豆寶寶會跑出的。
引導幼兒跟著節奏搖瓶子:用兒歌“你的小瓶子,有聲音嗎?有有有”有節奏地引導幼兒搖瓶子。
3.用豆寶寶演奏《大鼓和小鼓》歌曲
師:現在把我們的雙腿變成一張小床,讓我們的豆寶寶躺在小床上休息一下,我們千萬不要去打擾它哦!,老師這里有一首歌曲,小朋友們要仔細聽,等一下舉手告訴老師你們聽到了什么。
師:你們聽到了大鼓和小鼓,那大鼓小鼓的聲音是怎么樣的?那我們一起用我們手上的瓶子來試試看,大鼓的聲音很響的,我們要怎么來演奏呢?那小鼓呢?演奏大鼓的時候力氣要怎么樣啊?演奏小鼓的時候力氣要怎樣?
師:你們說演奏大鼓的時候要力氣大啊?好的,我這里有一個空瓶子,我裝3個豆寶寶進去,我力氣用的大,豆寶寶的聲音像大鼓的聲音嗎?那怎么辦?裝多一點?好的,我全都裝滿來,有聲音嗎?怎么辦?
小結:豆子放的太少聲音小,裝滿了會沒有聲音,我們要放的稍微多一點,不能太多,力氣再大一點,這樣才是大鼓的聲音,現在請豆寶寶裝的少的小朋友再去裝一點豆寶寶吧,記住不能裝的太多哦,不然豆寶寶會發不出聲音的哦!
三、比較軟硬糖果發出來的聲音
師:現在請小朋友們把你們的豆寶寶放到凳子底下休息一下,老師這里有兩種糖果,你們覺得是小兔的罐子還是小貓的罐子會發出大鼓的聲音?
師:我要請幾個小朋友來摸一摸,嘗一嘗我們的糖果。哪顆硬一點,哪顆軟一點?你覺得哪種糖果可以發出大鼓的聲音,是這樣的嗎?那你放到嘴里試一下吧!小朋友們你們也來試一下,看看他說的對不對。
師:現在要請小朋友來搖搖看,你們都猜對了嗎?
四、用瓶子不同的聲音為“大鼓小鼓”伴奏
師;你喜歡哪一種糖果,請站在那種糖果的下面,小朋友們為這兩種糖果伴奏,當輪到你喜歡的糖果的時候你再跳哦!
師:現在請小朋友們回位置上去吧,我要變成一把大剪刀,這邊的小朋友幫大鼓演奏,這邊的小朋友幫小鼓演奏,看看哪一邊的小朋友演奏的最好。
五、活動結束
師:現在我們一起搖著我們的豆寶寶和后面的老師說再見吧!
科學教案 篇2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生活中各種靜電現象。
(2)知道靜電是如何產生的。
(3)了解常用的三種起電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通過討論建立對靜電現象的認識。
(2)通過實驗探究了解三種起電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1.自然界存在兩種電荷:即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起電的三種方式:________________起電,______________起電,_______________起電。
3.電荷守恒定律
1、思考與討論:日常生活中,你了解或碰到過的關于靜電的現象有哪些?請舉例。根據初中的學習,怎樣使物體帶電?如何檢驗?
結論:
2、討論與探究:以摩擦起電為例,探討起電的本質。(靜電現象的解釋)
結論:
3、討論與探究:摩擦起電是使物體帶電的唯一方法嗎?
1、課堂鞏固:(1)學習與評價P2、1
(2)學習與評價P2、2
(3)(雙選)有一帶正電的驗電器,當一帶絕緣柄的金屬球A靠近驗電器的小球(不接觸)時,驗電器的金屬箔張角減小,則金屬球A()
A、可能不帶電B、可能帶負電C、可能帶正電D、一定帶負電
(4)學習與評價P2、4
2、課后提升:(1)書本P5、1——3
(2)學習與評價P3、5——10
請完成思案
科學教案 篇3
學情分析
《綱要》指出幼兒園數學教育的內容要從幼兒身邊取材,更多的為幼兒的生活服務。而時鐘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見、常用的東西。和幼兒一起探索時鐘,會讓幼兒真正體驗到學習內容對自己的生活有意義、有幫助。這樣,幼兒才能積極主動地去探究,才會對周圍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時,時鐘的認識是大班年齡段時間概念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教學活動很容易陷入說教,變成知識點的灌輸,因此,本次活動在關注幼兒興趣激發的同時,對幼兒獲得知識經驗的方式也廢了些心思,主要運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實踐操作法:在認識時鐘的過程中,教師盡可能多的為幼兒提供親自動手操作和探索的機會,改變以往單純的教師講、幼兒被動聽的狀態,在互動中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培養幼兒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2、觀察、探索比較法:通過帶領幼兒欣賞故事,觀察鐘表,引導幼兒去發現它們的共同點,從而由幼兒自己總結歸納出鐘表最主要的結構和時針、分針的運轉特點,讓幼兒在獲得知識經驗的過程中,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地探索,在親自操作與體驗中,學會思考,學會學習。
3、由易到難、層層遞進法:活動中,從引導幼兒觀察鐘表開始,發現指針走向,再到了解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再到認識整點和半點,環環相扣、層層深入。
活動目標
1.了解鐘面結構,認識時針、分針,初步感知時針、分針的轉動關系。
2.能準確認讀整點和半點。
3.懂得遵守時間,建立一日生活的時間觀念。
活動準備
1.自制鐘表人手一個;視頻課件1份:小組操作卡:鐘表實物1個。
活動過程
一、激趣導入,引出鐘表,了解鐘表的`作用。
1.通過故事《喜歡鐘表的國王》引出鐘表。提問:沒有了鐘表會發生哪些麻煩的事情?
二、認識鐘面,區分時針和分針。
1.講述故事第二段。引導幼兒觀察鐘面結構。
2.播放視頻,了解鐘面結構。
(1)認識鐘表的構成。
提問:鐘表上有哪些數字?這些數字都是怎么排列的?
小結:鐘表上有十二個數字,表示時間。是按順序排列的。
(2)認識時針、分針。
提問:有幾根指針?這兩根指針有什么不同?它們叫什么名字?
小結:時針短,分針長。
3.教師演示指針行走,發現時針、分針的關系。
提問:你發現誰走的快?
小結: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這就是1個小時。
三、認識整點和半點
1.教師講述故事第三段。
提問:鳥兒應該幾點喂食?9點的時候,指針在鐘表上是什么樣子的?鼓勵幼兒自由探索。
2.觀看視頻,了解9點時針和分針的位置。
3.幼兒自由探索播出10點,11點的鐘面。
4.觀看課件,對比發現整點的表現特點。
小結:整點的時候,分針指在12上,時針指向數字幾就是幾點。
5.引導幼兒探索半天的鐘面。
6.觀看課件,發現半點的表現特點。
小結:分針走一圈是一個整點,走半圈是半點。當分針指向6時,時針走過數字幾就是幾點半。
四、結合幼兒一日生活作息,進行操作活動,鞏固對整點、半點的認識。
1.分組操作:“時間配對”
規則:將時間與圖片中的事情進行一一對應。
小結:我們每天要在幼兒園里做很多的事情,只有遵守時間,準時按照時間做事情,我們的生活才不會被打亂。
2.游戲:老狼老狼幾點了
規則:教師出示鐘面,幼兒進行認讀。
五、延伸活動,結合小朋友即將上小學,幫助幼兒建立時間觀念,做守時的孩子。
課后反思
《學看表》這次活動的目的旨在使幼兒認識鐘表,能區分時針、分針,初步了解兩者的運行關系,認識整點、半點,使幼兒懂得遵守時間,建立一日生活的時間觀念。為提高幼兒學習的興趣,我采用課件、鐘面教具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并運用繪本故事貫穿,使幼兒在保持興趣的同時更直觀、更主動的去掌握活動目標。
運用繪本《喜歡鐘表的國王》引出課題,很快便吸引的幼兒的注意力,引導幼兒充分觀察鐘面,孩子們一下子就找到了有12個數字和兩根根針,課堂氣氛一下子就高漲了。然后,我引導孩子們先觀察并認識鐘面上的1-12個數字,了解12個數字的排列規律,知道這些數字是按順時針方向走。然后認識時針與分針,讓孩子們仔細看看這兩根針有什么不同,知道長的細的是分針,短的粗的是時針。在了解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時,教師運用“比賽”游戲,請幼兒在觀察中發現“分針走的快,時針走的慢;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這一規律。這樣,幼兒在獲得知識經驗的過程中,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的探索,在親自操作與體驗中,學會思考,學會學習。
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教育也應該回歸生活,真正讓孩子能夠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才是我們數學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在最后環節中,教師結合幼兒一日生活作息,引導幼兒分組進行操作活動,讓幼兒了解自己每天在幼兒園里做的很多事情,只有遵守時間,準時按照時間做事情,我們的生活才不會被打亂。為幼兒上小學做準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認識幾中常見蔬菜,知道名稱。
2、觀察各種蔬菜,了解其外形特征,知道蔬菜含有豐富的營養。
3、樂意將自己帶來的蔬菜向同伴介紹,體驗與同伴交流分享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幼兒用書人手一冊。
2、幼兒每人從家里帶一棵菜,教師也準備一些蔬菜。
3、照相機一部。
活動過程:
1、交流自己帶來的蔬菜。
教師:今天,我們班上將舉行一個蔬菜聯歡會,有哪些蔬菜來參加聯歡會了?
教師將幼兒帶來的蔬菜放在所在小組的桌子上,請幼兒觀察自己帶來的蔬菜,并向同伴介紹自己帶來的蔬菜的名稱以及外形特征。請個別幼兒在集體面前交流,豐富幼兒的蔬菜經驗,培養幼兒大膽地在集體面前表達的能力。
2、教師引導幼兒打開幼兒用書,了解蔬菜的主要特征。
(1)看圖說說:圖中有哪些蔬菜?這些蔬菜是什么樣子、什么顏色的?鼓勵幼兒讀一讀旁邊的漢字。
(2)啟發幼兒想一想,你還吃過哪些蔬菜?你還知道哪些蔬菜?這些菜是什么樣子的?
活動中第二個環節讓幼兒看圖片我換為看電腦上的蔬菜圖片。最后一個環節在電腦上展示蔬菜沙拉圖片。
活動反思:
這一課主要引導學生觀察認識蔬菜的形狀和顏色,并利用其特點加以自由聯想,拼拼湊湊,創造出奇妙的新形象。這個內容題材新穎,形式活潑,既訓練孩子的視覺能力,又鍛煉其表現能力和創作能力,激發其創作欲望,多種方法容為一體,綜合運用。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設計背景
隨著經濟的發展,家庭條件越來越好,家長對孩子的愛護倍增,使孩子生活知識知道的很少,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干的很少。我們班的多數小朋友不知道“樟腦球”是做什么用的,也不知道衣服起靜電了該怎么辦等等,為了改變這一現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我設計了這堂課,把服裝擬人化,讓幼兒有興趣學習,并且知道了好朋友之間要互相幫助。
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讓幼兒認識一些與服裝有關的物品,并知道他們的具體用處。
2、情感目標:通過學習,讓幼兒產生幫助別人的欲望。
3、技能目標:增強孩子的自理能力,如:會掛衣服,會洗小物件,并能夠合理的用這些生活用品。
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重點:通過觀察圖片能夠知道服裝出現的各種問題并積極思考解決的辦法。
學習難點:動手實際操作,在生活中學會具體應用。
活動準備
洗潔精、透明皂、增白皂、洗衣液、毛線等生活用品。
活動過程
一、歌曲導入
1教師與幼兒邊彈邊唱歌曲“找朋友”引出關于好朋友的話題:好朋友之間能夠互相幫助。
2幼兒思考并回答老師的問題“衣服褲子也有自己的好朋友,你們知道它們的好朋友都是誰嗎?”
二、播放課件
讓幼兒認識這些服裝的好朋友,鼓勵幼兒說出它們的具體用途。
三、觀察圖片,發現問題,動手解決
1鼓勵幼兒說出圖片中的衣服都遇到什么樣的困難了:被樹枝刮破了,被蟲子咬洞,壓箱底起皺了,起靜電了等等。
2讓幼兒分組討論:應該怎么辦?誰會來幫助它們?
3每組派一名代表上前來選取相應的實物解決問題:蟲蛀的毛衣選擇用毛衣針和毛線修補好、起靜電的毛衣選擇防靜電的洗衣液、弄臟的衣服選擇洗衣粉和透明皂都可等等。
四、動手操作
為幼兒準備幾盆清水,幾塊透明皂,幾件小孩的臟衣服,讓孩子進行洗衣服比賽,看誰在規定的時間內洗的最干凈。
五、小結:服裝的好朋友們幫助服裝解決了所有的困難,小朋友們也從中學到了很多知識,你們愿意用所學到的知識去幫助別人嗎?
活動延伸:讓幼兒用今天所學到的知識回到家里為媽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課后反思:
本節課的內容并不是孩子非常感興趣的,怎樣把“服裝的好朋友”這些孩子在家里很少接觸的日常生活用品講得有趣生動,是我重點備課的內容。把它們擬人化,孩子們比較樂于接受。比如我對孩子說“小朋友們,服裝遇到困難了,它們出什么事了?”“毛衣被蟲子咬了個洞,它都疼哭了,我們快點想辦法幫助它吧”。孩子聽了以后非常的配合,也表現出著急的樣子,而且也能夠認真思考“誰會來幫助這些遇到困難的衣服呢?”所以課堂氣氛比較輕松活潑。讓孩子在最后環節的動手洗衣服比賽是本課的高潮部分,其他幼兒都在下面不由自主的喊“加油”,洗衣服的小朋友也格外賣力,輸了的那位小朋友還一個勁的說要回家好好練練。回顧本節課也有一些不足之處,需要改進。在一些不常用的用品比如:去污粉,縫紉機等,我沒有很好的啟發到位,本節課的游戲環節設置較少,讓孩子動手實際操作的時間也有些短,使得一些躍躍欲試的小朋友沒有機會嘗試。我感到很遺憾,但是我會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加以改進。
科學教案 篇6
設計思路:
沙子具有細小、松軟、加水后可以任意造型等特點,容易誘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欲。但平時,幼兒園的沙池或沙箱中的沙經常是干的或是濕的,而且,玩沙活動大多安排在戶外活動時間,因此幼兒在玩沙的時候經常是在重復著鏟沙、倒沙和堆沙動作,玩得不豐富,沒有創造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幼兒不了解沙的特性,尤其不了解干沙和濕沙的區別,所以,玩沙活動停留在淺表的動作上,玩法上沒有創造性。
目標:
1、通過幼兒吹、分離、挖、塑造、經驗回憶等活動,感知和探索沙輕、細小、不溶于水及加水后易造型的特性,了解沙的用途。
2、發展幼兒的感知能力,誘發想象力和創造欲。
3、引起幼兒對周圍自然物的關注,培養幼兒愛護周圍自然物的情感。
4、學習能兩人和四人合作玩。
重點:
感知和探索沙的特性。
難點:
加水后沙在造型功能上的不同。
過程:
一、用不同的感官感知干沙的特性:
1、用小筐子分離出小石子和細沙,并通過觸摸、抓捏感受和體驗沙細小的特點。
2、用吸管吹一吹干沙,體驗干沙輕的特點。
3、把篩出的細沙倒入塑料杯中,通過觀察和攪拌體驗沙不溶于水的特點。
4、尋找寶藏—一通過用手扒開沙子找玩具的游戲。體驗干沙松軟的特點。
二、體驗干沙與濕沙的區別:
1、愛喝水的沙—一往沙箱中加水,用手感知干沙與濕沙捏合上的區別,即干沙輕,不易捏合;濕沙重,易捏合。
2、小組造型活動,體驗濕沙可以任意造型。
三、談話、討論,了解沙的用途:
1、交流關于沙的用途:沙紙、沙畫、沙球、沙包、沙漏等。
2、害處:沙塵暴、河流泥沙、沙漠等對環境的危害。
延伸:
一、沙能不能種路物:
提供兩盆植物(一盆用泥,一盆用沙),提出管理要求:每天給于一定的陽光;澆同量的水,一周施一次肥;每組做好紀錄。
二、制作"七色彩泥"。
在細紗中加入水和顏料,混合攪拌,把沙染成多種顏色的沙,然后將彩沙晾干,分層裝入或分色裝入物色透明的器皿內。
三、制作"沙雕"。
活動反思:
科學活動就是要讓幼兒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沙”是一種傳統的、經濟的,而且幼兒又十分喜歡的活動材料。本活動著力于充分挖掘和利用“沙”來讓幼兒積累多方面的經驗,促進幼兒多方面的發展——在這里我們想說:“傳統的”、“便宜的”不一定就不好——只要我們善于挖掘和利用,它們照樣很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本活動設計注意對“沙”這一教育資源的教育功能和發展功能的充分挖掘,注意在教育活動開展的“家園結合”,注意幼兒與“沙”的交互作用,因而更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幼兒的學習也更加有效。
整個活動過程,我都是讓幼兒自己玩沙子,通過幼兒動手探索,用不同的感官感知干沙的特性:用小筐子分離出小石子和細沙,并通過觸摸、抓捏感受和體驗沙細小的特點;用吸管吹一吹干沙,體驗干沙輕的特點;尋找寶藏——通過用手扒開沙子找玩具的游戲。體驗干沙松軟的特點;把篩出的細沙倒入塑料杯中,通過觀察和攪拌體驗沙不溶于水的特點。活動中,我盡量做個“引導者”,引導幼兒注意和觀察,每一活動所呈現的現象,啟發他們討論這種種現象的原因,引導幼他們根據這些現象去討論、去思考,從而得出結論。這樣不僅滿足了孩子們的興趣,又可讓他們在玩中學,學中玩,使知識自然而然的印入幼兒的腦中。
通過活動我發現了,幼兒的觀察能力是很強的,他們通過了觸摸、抓、捏、扒、篩、吹了解到沙:很軟、很細、一粒一粒的、不溶于水。這樣的活動,孩子開心,老師輕松。
不足:
有些結論我說得過于急,沒讓幼兒有足夠的時間考慮。如果我能更放手讓孩子們玩,教育效果會更大。
【【精選】科學教案模板6篇】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模板匯總8篇04-19
關于科學教案模板6篇04-22
科學教案模板匯編7篇04-26
科學教案模板集錦5篇04-24
【熱門】科學教案模板9篇05-08
科學教案模板匯編六篇05-07
【精品】科學教案模板五篇05-07
科學教案模板合集8篇05-04
關于科學教案模板五篇04-21
關于科學教案模板5篇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