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殤說課課件
《九歌·國殤》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的作品。這是追悼楚國陣亡士卒的挽詩。
國殤說課課件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了解楚辭的一般特點;學習本文剛健質樸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和意境的分析來把握詩歌內涵。
態度價值觀:體會戰士們視死如歸的愛國精神。
重點:詩歌第一段戰斗的激烈場面。
難點:屈原對戰士的高度評價,并上升到愛國主義精神的高度。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在中國漫長的五千年歷史中,涌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愛國志士,屈原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位代表;在群星閃爍的中國文學長河中,有著無數歌頌愛國主義、歌頌犧牲精神的光輝詩篇,《國殤》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篇。
一、 介紹《楚辭》和屈原的常識
1、我國繼《詩經》之后的第二部古代詩歌總集,西漢劉向編,東漢王逸注,全書一屈原的作品為主,如《離騷》、《天問》、《九歌》等,其他各篇大都承襲屈賦的形式,如宋玉,賈誼等。
因為它運用楚地的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故名為《楚詞》
2、屈原,名平,早年得楚懷王信任,官左徒,不久,因受到貴族政治集團的詆毀,被懷王疏遠,放逐漢北。頃襄王又被流放到沅、湘流域。當他走到湘水附近的汨羅江時就自沉而死。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和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其作品充滿著政治熱情和愛國主義的精神,代表作《離騷》是我國古典詩歌的不朽典范。《九歌》是屈原根據楚國民間祭歌而改編的組詩,共11首。
3、背景介紹(課文導讀)
戰國時期,七雄并立,三強鼎立。秦、楚、齊三國都有實力通過兼并戰爭,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屈原高瞻遠矚,主張聯齊抗秦,最后由楚國統一中國。但楚懷王,頃襄王統治時期,政治腐敗,沒有統一中國的勇氣和遠見,在抗秦與親秦的問題上搖擺不定,楚日益衰弱,秦國日益強大。秦楚交戰,楚必敗,每次戰爭,楚國將士死傷無數。《國殤》正是悼念陣亡將士的祭歌。詩中描繪了一場敵眾我寡、以失敗告終的戰爭。
二、 學生散讀,齊讀詩歌,并解釋基本詩意和關鍵字詞。
三、 分析詩歌內容
(一)、全詩可以分幾層?(贊敘結合的手法)
敘述:1--10句
贊頌:11--18句
(二)、敘述了什么內容?贊頌的又是什么?
敘述:激戰的過程。
贊頌:對陣亡將士表示深切的哀悼,同時贊頌他們的英勇剛強、愛國主義精神。
(三)、作者是分幾個層次來描寫這場激烈的戰斗的'?(戰前、戰中、戰后)
1、分析“戰中”部分
①找出描寫楚軍將士行為的詞或句子。(士爭先、)
②楚軍將士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士爭先”的?
提示:敵我懸殊、“箭雨”
③楚軍將士又是在一種怎樣的情況下“援玉稃兮擊鳴鼓”的?
提示:戰陣被沖亂,行列被沖垮,駕車的戰馬或死火或傷。
④這樣寫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作用:烘托、渲染了楚國將士的英勇無畏。
2、分析“戰前”部分
作者在這里借用“吳戈”、“犀甲”二詞,是不是要說明楚軍裝備的精良?
提示:是為了描繪出楚國將士的雄姿,為下文犧牲之壯烈達基礎。
3、分析“戰后”部分
作者對犧牲將士的贊揚是從哪兩個角度展開的?
①將士出發前的雄心壯志--“出不入”、“往不反”
間接抒情
②將士犧牲后的姿勢--首身分離、劍弓依然在手
直抒胸臆
①的作用:寫出了楚國將士受命忘身,義無返顧的英雄形象。
②的作用:將士死后仍保持著戰斗的雄姿,加深文章的悲壯氣氛。
作者是怎樣頌揚楚國將士的?
頌揚他們生前的勇武剛強,凜不可犯;更頌揚他們死后威靈顯赫,永為鬼雄。
(《九歌》中大多祭山神、河神等自然神祗,唯獨這篇用來祭悼為國捐軀的將士們。)
四、 文章主旨概括
全文通過對激烈、悲壯戰斗場面的描述,歌頌了為國捐軀的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和英勇獻身精神,表達了楚國人民對烈士的崇高敬意,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附:《楚辭》的特征:①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有強烈的地域性)
②常用兮、若、紛等字(主要的形式特征)
③最后一般用“亂曰”、“辭曰”(詩的總結)
④大量神話傳說(神巫性、浪漫性)
騷體詩:打破《詩經》四言的形式,而代之以從三四言到七八言的參差不齊的形式,并多用“兮”來助語勢,后人把具有這種特點并富有浪漫氣息的抒情詩稱為“騷體詩”。
如:《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國殤說課課件】相關文章:
國殤教學課件03-30
《國殤》教學課件03-29
會計說課的課件03-31
體育說課的課件03-22
故鄉說課的課件03-20
窮人說課 課件03-19
插花課件說課03-23
體育說課 課件03-14
體育課說課的課件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