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獲獎課件(精選6篇)
《桃花源記》是語文課本中的經典課文,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記獲獎課件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伙伴哦!
桃花源記獲獎課件 篇1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課文,積累詞匯。
2、掌握故事情節,理解故事寓意。
3、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朗讀、背誦。
2、理解故事的寓意。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準備:音頻朗讀圖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朗讀課文,初步了解故事情節。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名家名篇大家談。(回顧七年級學過哪些文言文,接觸了哪些作家作品。)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位古代的大文豪——陶淵明,并且來學習他的一篇膾炙人口的作品《桃花源記》。(板書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二、檢查預習:
1、交流作者的有關資料。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國古代杰出的文學家。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其祖父、外祖父都做過官。他受家庭教養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年少時就有“大濟于蒼生”的壯志。時值東晉和宋的易代之際,社會不安,壯志難酬,二十九歲開始,先后做過幾任小官,他在幾次仕途中,深感官場污濁、仕途兇險,終于在41歲辭官回鄉,并作《歸去來兮辭》以明其志。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做的詩文多描寫農村生活情趣,表現田園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愿與農民來往而不愿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當時陶淵明約57歲。他拒絕了東晉政府的征招,又拒絕同劉裕宋政權的合作,作《桃花源詩并記》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霸姟弊肥隽颂一ㄔ吹男纬桑柙伭艘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記”相當于詩的序。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2、識記生字詞:
豁(huò)然開朗儼(yǎn)然阡(qiān)陌垂髫(tiáo)詣(yì)太守劉子驥(jì)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對課文的感知,以朗讀為切入點,又以朗讀為重點。)朗讀的設計如下:
一讀: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意在聽準字音;
二讀:學生放開聲音,自由朗讀,意在讀通課文,培養語感;(此處提出要求:“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薄祆湔Z)
三讀:請班上朗讀課文好的同學有感情的讀。并請其他同學思考:這篇文章寫了一個什么故事?用幾句話概括一下。
2、分小組細讀課文并自己試著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好記號,準備質疑。)
3、每一小組派一名代表質疑,全班答疑,教師參與。
4、集體逐段朗讀,“開火車”翻譯,貫通文意。
5、把握敘事線索和故事情節。分組討論,明確:
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開端,寫漁人發現桃花林。第二部分(第2、3段)發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見聞和經歷。第三部分(第4段)結局,寫太守派人尋找桃花源未果。第四部分(第5段)尾聲,寫桃花源無人問津。
四、布置作業:
1、初步背誦課文。
2、抄寫并識記字詞、對譯課文2、3兩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了解思想內容理解故事寓意
教學步驟
一、重點研讀:
1、揣摩積累語言:
教師導學:學習文言文要注意兩點:(1)要將古漢語的單音節詞翻譯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如“鮮——鮮嫩”、“美——美麗”、“交——交錯”等等;(2)注意古今詞義的區別及一詞多義的現象。
古今異義:
古:交錯相通古:與世隔絕的地方
交通絕境
今: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今:走投無路的境地
古:妻子兒女古:鮮艷美麗
妻子鮮美
今:味道好
今:男子的配偶
古:不要說,更不必說古:像這樣
無論如此
今:表條件關系的連詞今:這樣
古:不值得
不足
今:不夠
一詞多義:
舍棄“便舍船”
舍房子“屋舍儼然”
尋找“尋向所志”
尋
不久“尋病終”
做標記“處處志之”
志
標記“尋向所志”
以前“尋向所志”
向
對著“眈眈相向”
2、思考下列問題:
a文中描寫桃花源景色的句子有哪些?
(明確: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直M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恋仄綍,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b文中描寫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
。鞔_: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于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c思考一下,下列的句子說明了什么?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鞔_:桃花源是朦朧飄忽的世界,種種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寫了桃花源的隱蔽,實質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來就是子虛烏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得一種美好境界,一種對現實生活不滿的精神寄托。)
二、理解研讀:(引導學生提問題來研究,或教師提出思考題,分小組討論。)
a、“乃不只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薄澳恕弊钟性鯓拥谋磉_效果?推想一下,漁人對桃源人說了些什么?桃源人為什么嘆惋?
(明確:“乃”是竟然的意思。表現出桃源人對外面改朝換代的時世感到吃驚。漁人向桃源人介紹了自秦朝以來的歷史。桃源人因世間社會動亂和百姓生活痛苦而嘆惋。)
b、文章最后寫“尋向所志”“不復得路”,目的是什么?
(明確: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達了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惋之情。)
c、我們應當怎樣評價文章所表現的社會理想?
。鞔_:作者虛構了這樣一個故事,寄托了自己的社會理想,也是對現實社會的一種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種幻想。)
d、歸納源自本文的成語:
世外桃源豁然開朗怡然自樂與世隔絕無人問津
三、教師小結:
陶淵明因生活在戰亂頻繁的環境里,因而構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這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客觀上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剝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帶有一定的復古傾向,是不可能實現的。
四、布置作業:
1、1、摘抄成語。
2、2、背誦并默寫全文在家庭作業本上。
3、3、預習《短文兩篇》。
桃花源記獲獎課件 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
2.了解本文所描繪的理想社會,感受寧靜的田園生活,正確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讀并背誦全文。
二、 能力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誦讀能力。
2.力求學生運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細節,培養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對作品的鑒賞能力。
三、德育目標
肯定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大膽追求,激發學生向著更高更遠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桃花源優美的環境,淳樸的人情,和平安定、豐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樂融融的人際關系。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虛構這一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境的目的,正確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本文語言簡練生動、通俗流暢,教師可指導學生朗讀、背誦。朗讀,首先要讀得清楚,即句讀分明,節奏合理;其次要讀得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本文有許多對偶句和四字句,還應注意讀出對稱感來。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熟讀背誦。
2.品讀法。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步品味,通過想像、描繪、分析、推理的活動,讓學生含英咀華,探幽攬勝,著眼于學生想像力、表達能力的培養和分析概括能力、鑒賞能力的訓練。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導入新課,作者、作品及背景簡介;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情韻;整體感知文意,要求學生復述課文,概述桃花源給自己留下的印象。
一、導語:
有這樣一位詩人,他才華出眾,卻主動辭官,陶然耕作,他鐘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般的人生境界,他寧可歸隱也不要在世俗之中玷辱自己的高潔,這個人就是——(陶淵明)
(順帶介紹作者)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記》
二、整體感知
1.背誦課文(課前已經布置背誦)
2.自由朗誦,思考問題,討論回答。
你認為桃花源是個什么樣的地方?
那么你認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與我們現代文明社會的要求是一致的?
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樣一個理想社會?
你是否愿意長期生活在這個桃花源里?
三、總結。
同學們能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分析問題,老師特高興特激動。至于這個桃花源,無論大家喜歡與否,無論這個桃源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都不重要,因為它已經成為人們心中的理想境界,成為美的象征,F在我們的社會發展了,大家覺得和諧生活已經基本實現了,你們對自己現在的生活現狀普遍比較滿意,看來陶淵明向往的幸福生活我們已經享受到了,F在我們杭州提倡“和諧杭州,品質生活”,這就是我們向往的“桃花源”,無論社會怎樣發展人類追求和諧幸福安寧生活的愿望沒有改變,正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讓我們一起”上下求索吧。
四、再次背誦全文,回味美麗的桃源生活!
五、布置作業
1、總結文中文言知識點
2、完成課后思考題
3、總結并抄寫課文中出現的成語。
六、教學后記
文言文教學,學生首先要熟悉問年,在熟讀的基礎上師生一起探究學習,這個過程就比較順利而充實,并且充滿樂趣。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作為一場討論會的主持人,讓學生做主角,本課堂的設置為第一課時,注重對作者思想的領悟,結合現實生活,激發學生討論的興趣,也一定程度上解答了學生心中困繞的“為什么要學習文言文”的疑問。本節課,氣氛活躍,學生研讀文本比較細致,討論和背書結合,充分理解了作者的社會理想并對當時的社會現實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利于客觀辨證的評價作者的思想情感,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不僅領悟了作者的理想,也能多一份社會責任感,文言知識點的學習留待第二課時,這樣就避免了一上課就識記知識點的枯燥。不足之處是對學生的發言沒能作出恰當的點評。
七:附課堂實錄:
師:有這樣一位詩人,他才華出眾,卻主動辭官,陶然耕作,他鐘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般的人生境界,他寧可歸隱也不要在世俗之中玷辱自己的高潔,這個人就是——
生:陶淵明。
大家都知道陶淵明是個隱士,他拒絕與世俗權貴合作,那他到底要過什么樣的生活呢?
生: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
師:那么桃花源里的生活究竟具有什么樣的魅力令古今中外的游客癡迷地探尋,請大家齊誦課文,讓我們一起發現和感受桃花源的美麗。
生背誦,師板書《桃花源記》
師:大家都很認真,背誦的也比較有感情,那請大家思考,桃花源它在你的眼里是怎樣的地方呢?在文中找依據。
生:我認為桃花源是個與外界隔絕的閉塞的地方,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另外,漁人出來之前,桃源人還叮囑說,不足為外人道也。
師:是啊,他們從秦到東晉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生活了近600年了,仍然不愿與外界溝通,你看書很仔細。
生:我認為桃花源是個美好快樂安寧的地方。
師:喔,你一下說出了這么多。請分別說一說理由。
生:因為這里的土地平曠,有良田美池桑樹竹子,環境優美,這里的房屋整齊,沒有出現倒塌,說明不是破敗景象,而是安寧的?鞓肥侵傅睦先撕秃⒆逾蛔詷罚有壯年人在田地里勞動,也是快樂的。
師:你說得很有條有理。
生:我從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也看出社會的安定。
師:請說說你怎么想的。
生:小路交錯相通,說明他們安心到田間勞動,有雞叫有狗叫,說明家禽都活得好好的,一派安詳。
師:你說得對。連家禽都能舒展地鳴叫,唱著最動聽的歌,這個社會一定是安定的。
師:再請同學們推測一下,這里的壯年人從事什么勞動?
生:種田。
生:養魚,因為有池塘。
生:種桑樹,養蠶。
生:織布。
生:做衣服。
生:釀酒。
師:看來這里的行業很多的,百姓能安居樂業,確實是個好社會。
生:我認為桃花源里的人都非常熱情好客。
師:哦,你有了新的發現,看到了桃源的人情。
生:漁人來到后,他們立刻請他回家,并且還用酒飯招待他,后面還有人各復延至其家。他們都很熱情。
師:對,一個陌生人的到來,他們都這樣傾其所有,拿出最高質量的盛宴款待他,何況是他們自己人呢?這里的人多么真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多么友好融洽!
生:我認為這里還是個富裕的地方。
師:你怎么看出的富裕呢?
生:因為他們有酒有肉,客人來了設酒殺雞作食,開宴會。
師:精細的地方被你發現了! 大家再推測一下,他們有了收入是否繳稅?
生:不繳。
師:你是如何知道呢?
生:因為當時他們出來的時候率妻子邑人來的,都是一家人,誰跟誰啊,沒必要繳。
師:(微笑)也就是說,這里沒有人從他們的收成里克扣。
生齊:對,沒人剝削他們。
師:你們從歷史課上學的“剝削”這個詞吧。其實啊與《桃花源記》一并流傳的還有《桃花源詩》,在這方面詩要寫得更清楚些。(出示字幕:“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請學生齊讀)桃花源里沒有稅收,沒有剝削,也沒有官府的壓迫,這個社會是和諧自由的。
師:那么你認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與我們現代文明社會的要求是一致的?
生:社會的安定,沒有戰爭。
生:要有美好的環境。
生:人與人關系融洽和睦,人人能過上幸?鞓返纳。
生:沒有剝削和壓迫,社會和諧。
師:陶淵明的思想很有生命力呀,我們現代人都可以和他交流呢。桃花源里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關系和諧,這里和平安寧,人情淳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是陶淵明夢想中的理想社會。這個理想在當時能實現嗎?
生:不能。
師:為什么?在課文中能找到證據。
生:有,結尾處漁人記號找不到了,劉子驥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暗示了這個理想社會是不存在的。
師:除了結尾處的復尋而迷,還有什么地方有暗示?
生:開頭的桃花林,是純一色,很少見。
師:對,桃林中無雜樹,年號、地點含混,漁人也沒有名字。
師:同學們,如果細心閱讀全文,就會感到作者處處在暗示這個桃源是虛構的,在當時的社會里根本找不到,它再美麗,只不過是鏡中花,水中月,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國而已。那么,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樣一個理想社會?
生:當時的東晉是歷史上比較動亂的時期,他為了表達自己的美好向往。
生:為了讓勞動人民看到,雖然當時戰亂,以后還會出現好社會的,不讓百姓失望。
師:兩位同學談得都有道理。當時的背景是這樣的,請看下面一段資料(出示字幕):請學生齊讀。
男不被養,女無匹對,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晉書 劉毅傳)
賦役嚴苦,貧者不復堪命,多逃亡入蠻——(宋書 荊州蠻)
師:“蠻”就是南方。據說當時的南方沒有賦稅。我們剛剛學過《大道之行也》,在孔子的大同社會里,“男有——
生接:“男有分,女有歸”
師:可是,當時的現實是男子沒有職業,女子不能婚配。由于常年的戰亂和繁重的賦稅,土地荒蕪,民不聊生。這是陶淵明構想理想社會的現實基礎。陶淵明生活在這樣一個政治黑暗的時期,“大濟于蒼生”的壯志難酬,他的心中是悲憤的。陶淵明深切體驗到社會的黑暗和人生的憂苦,多年的農村生活使他對勞動人民產生濃厚的感情,他用一個讀書人的良知為災難深重的勞動人民呼喚著人間樂土,因此他的桃花源也代表了勞動人民渴望和平安寧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古代的勞動人民是多么盼望有這樣一方凈土并長期住下去啊。同學們,我們再討論一個有趣的問題,你是否愿意長期生活在這個桃花源里?
沒想到學生立刻喊:不——愿——意。
師:都不喜歡嗎?喜歡的舉手。
師:有兩位。不喜歡的呢?(其余都舉手)你們先討論討論。(生討論)
師:先請兩位喜歡的同學來談。
生:那里的環境好,主要是可以不寫作業。
師:你的桃源是沒有學習沒有作業的地方啊,我知道你不是不愛學習,可能是作業太難對嗎?
生:是。
師:你可以找老師同學解決,可千萬不要逃到桃花源里去,那里的人也要學習的,現在是學習化社會。(笑)
生:我不喜歡。現在我們多先進,有電腦,有汽車,他們連個馬路都沒有,都是田間小路,那么窄,怎么走啊。
師:你不喜歡那里,是因為落后對嗎?
生:是。
生:我也不喜歡,桃花源里不與外界聯系,學不到外面先進的技術,他們發展太慢,科技不會太發達。
師:你的眼光很高遠喔!只有開放社會才能得到長足發展。不過當時能對外開放么?
生:不能,當時他們進入桃源時在秦朝末年,外面的社會不如桃源里面,所以他們不能開放。
師:他們遠不如我們的同學有遠見卓識哦!他們一直不出來,進去時是秦朝,外面是動亂的,漁人偶然進入時是東晉,外面還是動亂的,也不知道外面有過多少滄海桑田的變遷,也沒有經歷過強盛的時期?磥,閉塞是有許多弊端。
生:我不喜歡,就那么一小塊地方,每天看見的都是那幾個人,太無聊了。
師:你覺得不斷地更新,才有樂趣是吧。
生:我也不喜歡,因為那里沒有競爭,有競爭的地方才有進步,我喜歡競爭。
生:當時的外界很動亂,現在我們的社會非常和平,就不喜歡到哪里去了。
師:大家談得非常精彩,至于這個桃花源,無論大家喜歡與否,無論這個桃源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都不重要,因為它已經成為人們心中的理想境界,成為美的象征,F在我們的社會發展了,大家覺得和諧生活已經基本實現了,你們對自己現在的生活現狀普遍比較滿意,看來陶淵明向往的幸福生活我們已經享受到了,F在我們杭州提倡“和諧杭州,品質生活”,這就是我們向往的“桃花源”,無論社會怎樣發展人類追求和諧幸福安寧生活的愿望沒有改變,正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讓我們一起”上下求索吧。
桃花源記獲獎課件 篇3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掌握課文中古今異義詞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加強誦讀訓練。
教學難點:
認識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教學中應注重通過誦讀來加深學生對文言字詞、句子的理解。可先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再體會領悟其語言特色和思想內涵。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課文,教給“鑰匙”。
成語“世外桃源”也許眾所周知,因為它描寫的是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爭;人人平等、人人富足、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它出自我國田園詩派創始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課文的主體本是“詩”,而“記”僅是詩的一個序言,一個注腳,原題是《桃花源詩并記》。但因為這個“記”有著生動的故事,完整的結構和完美的表達形式,所以它不但獨立成篇,而且比“詩”流傳更為廣泛,更為人們所喜愛,于是就終于“喧賓奪主”了。
《桃花源記》課文描寫的桃花源是作者對黑暗現實的批判,是在丑的面前高舉起的一面美的鏡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些對寧靜的田園生活的描寫,實則是對丑惡黑暗現實社會的憎恨,“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這些又是對虛偽,狡詐、勾心斗角的殘酷現實的無情批判。
《桃花源記》課文以漁人進出桃源為線索,以時間先后為順序,從發現桃源到訪問桃源,再到離開桃源。第一部分,寫武陵漁人捕魚時偶然進入桃花源“緣溪行,望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的曲折情景.作者以驚人的妙筆,描繪了桃源恬靜、優美的自然環境,在此設下了懸念:
走完桃林了嗎?桃林前面又是什么地方?第二部分,寫漁人舍船而入的探險行動和隨后所見的桃源風光及農民古樸淳真、熱情好客的生活情趣.由此產生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以大膽的幻想、飽滿的浪漫主義情緒歌頌了理想樂土,這是“記”中主體的核心。然而漁人辭去時又留下懸念: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第三部分,寫漁人離開桃花源后,數人聞訊再訪而“不復得路”的種種情景。這樣一波三折,將讀者帶進了那個奇妙無比的世外桃源,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
讀《桃花源記》你會發現其構思懸念疊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 其情節曲折回環,一線貫之,層次分明;其語言用詞精到,生動可感,耐人尋味。敘寫情事,如口說家常,描繪人物,如面對朋友。想《桃花源記》,它會使你“喜→疑→驚→迷”;評《桃花源記》,你會被“記”中所表現的高尚的理想境界,美好的道德情操,高雅的精神文明所嘆服。這也正是作品千百年來征服人們心靈的藝術魅力。
二、閱讀“提示”,了解常識。
、偬諟Y明,名潛,字子亮,東晉著名詩人,詩歌多以表現田園山水、歸居之樂見長。
、谧髡呱畹某,戰亂頻繁,生靈涂炭。陶淵明曾做過幾任小官,因不滿現實黑暗,辭官歸隱,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詩并序》中的“序”,可獨立成篇。
三、教師引領,誦讀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認真聽清老師的斷句、節奏,標記生詞。
落實下列字詞的讀音:
儼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還家
2.學生放聲自讀課文。
要求:
1)基本讀準斷句,注音語氣節奏。
、谧x完后理出難解的字詞句。
四、檢查自讀,落實字詞。
1.請三位同學讀完全文。
教師要糾正讀音錯誤,不明顯的句讀錯誤暫時不予糾正,留待下面的教學環節。
2.疏通課文中重要、疑難的字詞句。
可讓學生發言提出.也可讓學生自由上講臺寫在黑板上。教師在此基礎上歸類整理。要求學生領會掌握以下加點字同的含義:
、傥淞耆瞬遏~為業:
作為為具言所聞不足為外人道也:
對,向
2)乃不知有漢:
竟:
乃大驚:
竟
3)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都 兩兩狼之并驅如故:
一起
4)一為具言所聞:
詳細地 具答之:
詳細地
5)甚異之:
對……感到驚異 欲窮其林.窮盡,走到盡頭
咸來問訊:
都 黃發垂髫:
用特征來指代老人和小孩
復延至其家:
請 處處志之:
同“誌”,作標記
諧太守:
到…去, 尋病終:
死
6)屋舍儼然:
整齊的樣子。現在指神情莊重或假裝正經的樣子。
阡陌交通:
交錯相通,F在指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率妻子邑人…:
妻子兒女,F在指男子的配偶。
無論魏晉:
更不用說,F在用作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說如此:
像這樣,F在指“這樣”。
芳草鮮美:
鮮嫩美麗,F在指食物味道好。
7)完成練習五,了解文言文主語、賓語的省略情形。
五、加強誦讀,教給方法。(鍛煉朗讀能力,加深課文理解。)
教師應進行朗讀指導,可從以下幾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讀準。如“便要還家”中“要”讀“邀”,不讀“耀’;‘“驥”讀記”,不讀義”;“此中人語云’中“語”舊讀玉,現不作要求。
、诰渥x要分明,課文中有許多對偶句和四字句,應讀出對襯感來。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③語調、節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如:
“①問今是問世,②乃不知有漢.
(3)無論魏晉、加著重號的調應重讀,語調稍慢;第①句讀得略平緩.②③句讀得有起
伏;第①句與②③句間停頓略久,②③句連接要緊湊。這樣能較好地讀出感情意味。
1.學生齊讀課文。
2.學生自己朗讀。教師點評,表揚優點,指出不足。
3.自由朗讀,鼓勵學生力爭有所提高進步。
4.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六、布置作業,鞏固遷移。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語的意思。
落英繽紛豁然開朗恰然自樂世外桃源無人問津
2、“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嗳烁鲝脱又疗浼,皆出酒食!
根據這段文字,充分發揮想象,以“奇遇”為題,作一番場景描寫(300-400字)
3.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誦情況。
2.學生口頭解釋所查成語的意思。
二、結合課文討論分析下列問題。
1.課文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寫了哪些情節?
發現桃花源(第1段);進訪桃花源(第2、3段):
尋找桃花源(第4、5段)。
2.齊讀第1段,思考:
漁人是怎樣發現桃花源的?為什么會“甚異之”?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桃花源記獲獎課件 篇4
教材簡介:
《桃花源記》是初中語文第五冊,第五單元的作品。這是一篇美文,無論是通篇縱覽還是咬文嚼字,無處不感到其美美不勝收。究竟它美在何處呢?作者借寫景之名表達自己的理想。教學這篇課文時我緊緊把握武陵人所見到的桃花源的景物,理清脈絡,了解內容,體會陶淵明蘊涵其中的理想和追求!
課時安排:
兩課時。在第一課時的學習中,設計導學案,指導學生借助工具書,能自己釋義、翻譯,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二課時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感悟桃源之美。
教學重點:
桃花源美在何處。
課前準備:
師生共同收集整理有關陶淵明的資料,整理在語文摘抄本上。
教學過程:
一.走進陶淵明
1、教師導入:
竹籬密密,楊柳依依,煙云舒展,菊點寧靜。穿越時間的隧道,有這樣一位老者走來,他來了一陣陣菊香,帶來了與自然相合的闊達心境。面對官闕,他綻放了壓在心底的那份“自然”。他的豐碑永遠樹立在田園郊野之上。他就是陶淵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探尋這位東晉著名詩人的足跡,感受他的真言語、真性情——
2、王聃等四位同學帶我們一同回味《那朝那暮》感受陶淵明的真言語、真性情。
這是師生課下收集整理的資料。
。ㄅ錁罚汗殴~《高山流水》同時多媒體自動播放一組有關陶淵明的圖片,近距離感受這位高潔之士)
(設計意圖:《那朝那暮》涉及陶淵明的作品多、評價全、語言美、修辭準確。這個環節注重展示班級學生的才華,四位同學精彩背誦后讓同學們做評價,注重學生評價能力的訓練,學生要在短時間對聽取信息做出高度概括,同時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二、走進桃花源
1、品讀課文:有感情的朗誦課文。
。ㄔO計意圖:讀中體驗。語言的感悟是“讀”出來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讀”出來的。緊緊扣住本課教學目標)
2、復述課文。
歸納思路:發現桃源—進入桃源—訪問桃源---離開桃源。(板書)
。ㄔO計意圖:這是課后的習題,要求學生復述課文,教學中緊緊抓住這個環節,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復述能力,另一方面學生在復述的同時會發現本文結構自然,脈絡清晰。對于寫作教學是個非常好的指導)
三、跟隨導游游覽桃花源
導游一、帶領大家游覽桃林風光。(多媒體展示一組圖:桃林美景)導游劉禹良。
導游二、帶領大家游覽桃源風光。(多媒體展示一組圖:桃源美景)導游楊瑩。
導游二、帶領大家訪問桃源。多媒體展示:漁人訪問桃源圖)導游孟宇。
(設計意圖:情境中體驗。桃源景致美不勝收、令人心馳神往,怎樣突破這一美點,我提前安排了三位導游讓他們寫出導游詞,學生經過篩選、提煉,寫出了精致的導游詞,借助收集到的桃源風光圖,帶領大家共同感悟桃源之美。我為學生搭建了這樣的平臺,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思考,主動完成知識意義的構建,創設了一個有效的情境。此外我還給這三個導游每人佩戴了一個麥克,一面小旗,導游的身份更加明確,學生們樂在其中)
四、探究桃花源美在何處
要求:
1、學生提出一個觀點(如:景美、生活美、人與人與自然和諧、平等、自由、熱情等)
2、引用原文做論據。
3、有感情的朗讀。
(設計意圖:突出學生主體性的課堂體驗這一環節。讓每一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引導學生自己去體驗,能動地、自主地去獲得感悟,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有效的完成本課教學目標)
五、教師小結并質疑
(一)教師小結
歸納總結桃花源特點:環境之美、生活之樂、民風之淳樸。
。ǘ┵|疑思考
1、富有神秘色彩浪漫色彩的桃花源是虛幻的理想世界,請從原文中找出這一說法的依據。(學生回答,再次走進文本)
2、作者描繪桃花源這一理想世界的用意是什么?教師引導。
出示作者的時代背景: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期戰亂紛乘的環境。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只好借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短一ㄔ从洝肪褪窃谶@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ㄔO計說明:背景介紹要突出重點)
六、贊美桃花源(配樂創設情境)
學生動筆寫一寫,小組互相交流,推薦閱讀。
七、布置作業
A.選作:(任選一項完成在積累本上)
1、作者描繪了自己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對比“大道之行也”做一些闡發。讓學生制表對比。
2、比較《桃花源記》和《大道之行也》在寫法上的不同。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在遷移探究中體驗的能力。在本單元教學中學生將要學習《大道之行也》,通過作這樣的方式,為創建一個寬廣開放的學習空間,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收集、分析、處理信息,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進而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供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
B.必做:
熟練背誦課文。
桃花源記獲獎課件 篇5
復習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2、梳理文言文中考考點,指導文言文解題技巧。
3、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預習方案
1、閱讀《中考指導》,研究去年中考考題,探討文言文考點。
2 復習課文《桃花源記》的有關內容并探究本課考點。
3、找出與《桃花源記》有共同點的文章,對比閱讀并仿照中考題的形式擬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蓖瑢W們往往也有這樣的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當你心煩意亂時,當你郁悶低沉時,你會去想一些開心的東西。生活在東晉的大詩人陶淵明一生經歷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桃花源記》,今天我們就共同來復習。
二、明確中考文言文的考點
㈠新課標對文言文閱讀的要求是:
1、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2、評價閱讀淺易文言文,重點在于考查記誦積累的過程,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查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
下面就以2010年的考題為例,看文言文從哪幾個方面命題的?
、、研究2010年中考題,探討文言文考點。
學生自由發言,總結考點,然后師出示投影:
1、掌握文學常識
2、理解常見實詞在文章中的含義(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
3、理解并翻譯文章中的句子
4、歸納文章內容要點,概括文章中心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達的作者的觀點態度和寫作手法
三、《桃花源記》考點探究
㈠、文學常識
1、請你說出本文作者、朝代、出處。
本文作者是______代 ______,選自《______ 》。
師問:你了解作者多少呢?生答。
2、文體知識
記: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并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師追問:我們學過哪些“記”?
《醉翁亭記》 《岳陽樓記》 《小石潭記》
《始得西山宴游記》 《滿井游記》 《登泰山記》
過渡語:同學們,堅定的步伐已經邁出,我們要勇往直前,進入基礎闖關。
㈡、回顧課文內容
1、明確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本文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
2、圍繞線索用一句話來概括本文的主要情節。
本文記敘了漁人發現桃源、訪問桃源、再尋桃源的曲折而又神奇的經歷。(板書主要情節)
、纭⒒A闖關
1、背書關:⑴指名背誦 ⑵男女聲背誦接力
2、字詞積累關
文言文中的詞語有特殊的文言現象,你能說出來嗎?
通假字 、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
學生結成小組,歸納總結文中出現的以上詞語現象,然后小組內交流。
⑴通假字:便要還家
、乒沤癞惲x:
①、芳草鮮美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堋o論魏晉
、、不足為外人道也
、且辉~多義:
、佟⑸ 便舍船,從口入 屋舍儼然
、凇⒅ 處處志之 尋向所志
③、尋 尋向所志 尋病終
、仍~類活用:
、、欲窮其林
②、未果,尋病終
、、漁人甚異之
、芍攸c實詞:
、佟⒂辛继锩莱厣V裰畬
、、阡陌交通
、邸ⅫS發垂髫
④、具答之
、荨⑾虂韱栍
⑥、延至其家
師:如何讓自己在復習重點詞語時,更能得心應手呢?老師支你一招。(出示投影)(生齊讀)
通假字要勤整理 一詞多義要分清
古今異義巧歸納 詞類活用記心中
重點詞語別放過
師小結:不管復習哪一課,只要你細心整理,相信定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本文中概括一個成語,大家能說嗎?(生:世外桃源),對,還有哪些呢?
學生自由發言:
落英繽紛 豁然開朗 阡陌交通
雞犬相聞 無人問津 世外桃源
3、譯句關
學生翻譯下列句子:
⑴、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隔絕。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師:大家談談我們在翻譯句子時應注意哪些問題呢?(大家暢所欲言)
今天老師送大家幾條錦囊妙計:(出示投影)
1、要字字落實,注意重點字詞的解釋;
2、補充出省略的成分;
3、要調整語序;
4、在準確表達原文意思的基礎上還應努力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
師:面對通篇的句子,哪些是容易考的呢?老師幫大家歸納。(投影)
1、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倒裝句,賓語前置句)
2、運用修辭之句(如:排比,對偶)
3、含有重點詞語的(如:通假字,詞類活用等)
4、主旨句,反映作者情感,蘊含哲理,結構上起一定作用之句等
師:祝賀同學們順利闖關成功!復習時,抓住規律,巧用方法,學習起來就會如魚得水。同學們,夯實基礎很重要,文意理解不可少。我們共同進入下一個環節。
㈣1.展示桃花林及桃源美景圖畫,找學生描述畫面內容,并找出與課文相對應的原話。
2.說一說桃源景色有怎樣的特點?(討論完成)
景色優美:綠水長流,桃花夭夭,花片紛飛,嫩草芳香
環境平和、寧靜、淡遠(如一幅祥和、古樸的田園風景畫)。
3.展示桃源人宴請漁人的圖片,想一想:這體現了桃源人怎樣的民風?并找出文中相對應的原話。
桃源人民風淳樸,熱情好客。
原話:“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議一議:風景優美,環境寧和,民風淳樸,作者如此完美的描述這樣一個世外桃源究竟有何用意呢?(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呢?)(小組討論合作完成)
明確:表現作者對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平等、自由快樂的理想社會的追求和向往。
、椤⑼卣寡由
陶淵明在文章中寄托了自己的理想,這種淳樸安寧,恬淡的心境在他的其它作品中有所體現嗎?談談你的看法。
。▽W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由選擇其中一個問題討論,整理答案,然后交流。)
、、拓展延伸
陶淵明在文章中寄托了自己的理想,這種淳樸安寧,恬淡的心境在他的其它作品中有所體現嗎?談談你的看法。(學生自由發表見解)
師小結:《歸園田居》中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讓我們體會到了他歸隱田園的無悔;《飲酒》中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們感受到了他陶醉于自然美景的自得;《五柳先生傳》中的“閑靜少言,不慕榮利”,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他的淡泊情懷。
過渡語:在復習文言文時,我們可以將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巧妙的結合起來,這樣能更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內涵。一節課的收獲如何?一起走進中考練兵場,接受檢閱!
三、中考演練場
師:同學們一節課的表現真的很棒,老師最后再送大家一個禮物。(投影)
。祝⿻x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ㄒ遥┨諠摚衷,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嘗著《五柳先生傳》曰:“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逼渥孕蛉绱耍瑫r人謂之實錄。甚親朋好事,或載酒肴而往,潛亦無所辭焉。每一醉,則大適①融然②。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張,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節選自《晉書》)
[注]①適:滿足。②融然:和悅快樂的樣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與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標志。
1.解釋下列句子加點的詞(2分)
、艥O人甚異之( ) ⑵阡陌交通( )
、欠f脫不羈 ( ) ⑷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 ( )
2.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⑴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譯文:
、频R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譯文:
3.請從[乙]文中摘錄出與“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屬”所表現的理想生活形成強烈反差的句子。(1分)
答:
4. 從[乙]文看,陶淵明的琴沒有琴弦,他本人也不會撫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卻“撫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撫琴嗎?結合全文看,這反映了他怎樣的性格?(3分)
答:
送你一把金鑰匙
1、牢記重點字詞句,夯實基礎別小視。
2、溫習作者及背景,促進理解變能力。
3、復習中心和寫法,篇篇歸納和整理。
4、瞄準中考要精練,文意分析巧聯系。
四、結束語:
同學們,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屬于自己的桃花源,也許六月的中考就寄托了我們太多的夢想。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以無果而終,朝氣蓬勃的我們既然已經選擇了遠方,那么,快馬揚鞭,努力拼搏,朝著我們的理想桃源進發吧!最后衷心祝全體同學都能早日找到自己的桃花源!
拓展:考題積累
1.文中描繪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異景象)的語句是: 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漁人“欲窮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夾岸數百步”都是桃樹,沒有一棵雜樹,很是奇特。
3.本文中描寫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環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4.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社會環境安寧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5.本文中明顯了桃花源人安居樂業/和平幸福的境況(或:明顯精神面貌)的句子是: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6.本文最能體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句子有: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碧一ㄔ慈藶楹螄@惋不已?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8.交代桃花源的人來歷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9.“村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原因?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10.“村人”滿足于桃花源生活厭惡外界生活的體現是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與世俗交往的心情,也表明村人對與人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壞他們安定平和的環境。)
11.“不足為外人道也”這句話,表明桃花源中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后,雖“嘆惋”卻仍然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么不愿離開? ①桃花源中人厭惡源外戰爭,追求寧靜、和平、幸福的生活; ②桃花源中景色很美。
12.最后寫想重入桃花源“不復得路”,劉子驥“規往”而“未果”的意圖是什么? ①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似無,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個虛構的社會,現實是不存在的。并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渲染了一種神秘的色彩。)
表明村人與世隔絕的句子是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13“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漁人對桃花源人說了些什么?請根據你的歷史知識和對課文的理解推測。
一是重大歷史事件,如陳勝、吳廣起義,楚漢相爭,劉邦建立漢朝,三國鼎立,赤壁之戰,三國歸晉……
二是當時動亂、黑暗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痛苦的生活。
桃花源記獲獎課件 篇6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理解文章的敘事線索。
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huo)嚴然(yau)阡陌(qian mo)詣(yi)
2.熟讀課文,,參考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陶淵明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饑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后稱靖節先生。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和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
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于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2導語:
同學們學過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嗎?它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在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或聽老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后齊讀課文)
2.請同學們試翻譯課文。(每生翻譯一句)
3.掌握課文注釋的詞語。(補充注釋如下)
為業:靠謀生。緣:沿。夾岸:夾著溪流兩岸。雜:別的。
鮮美:鮮艷美麗。異:詫異。窮:窮盡。舍:舍棄,放棄。豁然:開通、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平曠:平坦開闊。屬:類。
悉:全。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所從來:從哪兒來。咸:都。
問訊:打聽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兒女。邑人:同鄉人。
不復出焉:不再從這里出去。焉:于之,從這里。間隔:斷絕了往來。皆:都。嘆惋:感嘆,惋惜。延:請。語告:告訴(他)說。
不足:不值得。既:已經。志:做記號。詣:拜見,臥·怯。如此:像這樣。遣:派。欣然:高興地。
四、小結
1.古今詞義。
鮮美
古義:鮮艷美麗 芳草鮮美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阡陌交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
古義:妻子兒女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來此絕境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無論魏晉
今義;不管(連詞)
如此
古義:像這樣 說如此
今義:這樣
緣
古義:沿 緣溪行
今義:緣故,緣分
延
古義:請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今義:延長.延伸
津
古義:渡口這里問津指探訪。 后遂無問津者
今義:口液
2.一詞多義
舍:舍棄 便舍船 尋:尋找 尋向所志
房子 屋舍儼然 不久 尋病終
志: 做標記 處處志之 向: 以前 尋向所志
標記 尋向所志 對著 眈眈相向
3·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業
l·課后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
一、導人
上節課我們已疏通了文章意思,這節課我們一起分析文章的內容。
二、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試背誦課文。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按漁人行蹤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2~3節)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第三部分(從第4節到完)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訪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問:漁人怎么發現桃花源的?
討論并歸納: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4.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討論并歸納: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5.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境的?
討論并歸納:土地平曠,屋舍產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呼陌交通,雞犬相聞。
6.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討論并歸納: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問: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討論并歸納: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8.提問: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討論并歸納: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9.提問: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10提問: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討論并歸納: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11.提問: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么評價?
討論并歸納: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三、小結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書設計
發現桃花源: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景色優美)
進入桃花源
所見:土地平曠、屋舍嚴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環境良好)
怡然自樂(生活安定)
所聞:避秦時亂,來此絕境(與世隔絕之久)
所歷: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民風淳樸)
離開桃花源
導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無
問津者
似有而無的
理想社會
五、作業
1.課后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桃花源記獲獎課件】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的課件03-25
《桃花源記》課件03-26
臺階獲獎課件04-04
登高獲獎課件04-01
地理獲獎課件04-20
《桃花源記》教學課件03-25
桃花源記完美課件03-24
桃花源記教學課件03-24
桃花源記獲獎教案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