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游地理說課課件
導語:下面是小編為你分享的中國旅游地理說課課件,希望能夠為大家帶來幫助,希望大家會喜歡。同時也希望給你們帶來一些參考的作用,如果喜歡就請繼續關注我們的后續更新吧!
教學課題與課時:旅游與旅游地理學(4課時)
教學目的:通過本章教學,使學生對當今世界普遍存在著的大眾化旅游活動及其為之服務的旅游地理學,從理論到實際有一個基本認識,并初步掌握旅游及其要素構成、旅游地理學的理論與方法、中國旅游地理的產生與發展,以提高學生對本學科課程的學習興趣,為提高學生的旅游科學文化素質和旅游地理科學素質奠定基礎。
教學重點:旅游要素及其構成;中國旅游地理學的任務。
知識要點:(1)旅游及其要素構成;
(2)旅游地理學的學科理論與方法;
(3)中國旅游地理學的產生與發展。
第一節旅游及其要素構成
旅游是人類生活中一種特殊的社會、經濟、文化地域活動,涉及到地理學科的諸多領域,而旅游地理學又是伴隨著近、現代旅游業的發展而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二者相輔相成。
一、旅游的科學概念
旅游是分布于廣闊地理環境中的一種新型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高級消費形式,是人們以旅行游覽、觀光購物、交流文化、體育鍛煉、考察研究、休閑度假、康體療養、消遣娛樂、探險獵奇,宗教朝覲、品嘗佳肴以及探親訪友等為目的的異地暫時居留的社會現象;同時也是以各種不同方式分配空間和利用時間的地理現象。
隨著“旅游”一詞在人們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的廣泛出現,關于其科學概念也就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旅游(Tourism)一詞.最早以旅行與游覽兩層意思出現在英國1811年出版的《牛津詞典》中。但真正賦予其科學概念的是瑞士學者漢澤克爾和克拉普夫(HunzikerandKrapf),他們認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暫時居留而引起的現象和關系的總和。這些人不會導致永久居留(后改為不作主要居留),并且不從事任何賺錢活動(后改為主要不從事賺錢活動)”。該定義20世紀70年代被“旅游科學專家國際聯合會(AIEST)”采用,并得到許多國家旅游專家的承認,故被稱為“艾斯特”(AIEST)定義。我國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曾認為:“旅游是現代社會中居民的一種短期的特殊生活力式,這種生活方式的特點是短期性、異地性、業余性和享受性”。世界旅游組織(WTO)對旅游的定義是:“—般來講是為了消遣和外出旅行,游客在某個國家的逗留至少要超過24小時”。
各種旅游概念不論其表述如何,但都具有共同含義:旅游以娛樂消遣、休閑度假和文化為目的,而主要不是為了賺錢或其他公務活動;旅游是暫時的、短期的停留,與移民性的永久居留有所區別;旅游是離開常住地到異地他鄉的旅行的活動;是一種綜合性社會經濟現象,它關聯著社會、經濟、文化、保健、科技、生態和政治等各個方面。
二、旅游要素構成
旅游通常由三個基本要素構成:旅游的主體,即旅游者;旅游的客體,即以旅游資源為主體的旅游地;旅游的媒體,即旅游業。這三個基本要素緊密聯系,相互促進和制約,構成完整的旅游系統。
1.旅游者
旅游者是旅游活動的主體。旅游發展的歷史表明,旅游是先有旅游者的旅游活動,然后才有為旅游者服務的旅游人才隊伍,旅游者是旅游活動的主導因素,他們的數量、消費水平、旅游方式是決定旅游業內部比例關系及其結構的主要因素,因而,旅游者是旅游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居主體地位。
按活動的地域范圍,國際上一般將旅游者分為外國旅游者和國內旅游者。1937年,國際聯盟專家統計委員會第一次解釋外國旅游者:“旅游者系指離開自己的居住國,到另一個國家訪問至少24小時的人”,并規定旅游者中包括:出于消遣、家庭事務或健康等原因而出國旅行的人;出于某種職責去參加會議的'人;因公務而旅行的人;在海上巡游過程中中途停靠,即使不足24小時的人。但旅游者中不包括抵達某國就業任職,不管是否訂有合同,或者從事商業活動者;到國外定居者;到國外學習,膳宿在校的人;邊境地區居民及落戶定居而又越過邊界去工作的人;臨時過境而不停留,即使在境內超過24小時的人。1963年,在羅馬召開的聯合國國際旅游會議(簡稱羅馬會議),提出了游客、旅游者和短程游覽者的概念,并指出:游客是指“出于任何原因(不包括為了從事帶有報酬的職業)到一個不是自己常住的國家訪問的人”。游客包括旅游者和短程游覽者,旅游者是指“到—個國家訪問逗留至少24小時的游客”;短程游覽者是指“到一個國家訪問逗留不到24小時的游客”。1967年,聯合國統計委員會通過了羅馬會議這一定義。目前世界各國也基本上采納了這個定義,
根據我國旅游業發展的特有國情,我國國家旅游局和統計局對包括外國旅游者在內的國際旅游者解釋為:“旅游者是指來我國參觀旅行、探親、訪友、休養、考察或從事貿易、業務、體育、宗教活動、參加會議等的外國人、華僑和港澳臺同胞”。并明確規定應邀來我國訪問的政府部長以上官員及其隨行人員;各國駐華使館人員;常駐我國一年以上的外國專家、留學生、新聞記者、商務機構人員:乘國際班機直接過境的旅客、機組人員和在口岸逗留不過夜的鐵路員工以及船舶駕駛人員和其他人員;邊境地區往來的居民;回大陸定居的華僑及港澳臺同胞;已在我國定居的外國人和原已出境又返回在我國定居的外國僑民;歸國的我國出國人員,都不在國際旅游者范圍之內。但必須明確的是,港澳臺同胞回大陸旅游仍需支付外幣以及他們的旅游消費對中國經濟的刺激作用,同其他來華旅游者沒有什么區別,因此在統計上暫時列為國際旅游者或入境旅游者。
隨著各國國內旅游業的發展,世界旅游組織又提出:“任何以消遣、閑暇、度假、體育、商務、公務、療養、學習和宗教等為目的,不論國籍如何,而在其居住國境內進行24小時以上—年之內旅行的人,均視為國內旅游者”。
無論國際旅游者還是國內旅游者,都具有異地性、業余性、享受性、肯花錢,以及求新、求知、求樂,求得一個美好回憶的共同心理特征等特點,都必須具備有可自由支配的收入、足
夠的閑暇時間和外出旅游的愿望和興趣等條件。
2.旅游資源
旅游資源是旅游活動的客體,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旅游業最為重要的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旅游資源在國外被稱作旅游吸引物(TourismAttraction),是指旅游地吸引旅游者的所有因素的總和。在國內“旅游資源”這一名詞已被人們認同,并得以廣泛應用,但由于人們著眼點的不同,各專家學者對其概念的闡述不盡相同。但最具權威性的應該是全國旅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于2003年所發布的《旅游區(點)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GB/T17775-2003中所規定的概念,即旅游資源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游業開發利用,并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對旅游資源的理解必須從外延和內涵兩方面去進行,旅游資源所指極為廣泛,可把現今地理圈中一切有形實體和相關環境囊括在內;同時,對旅游資源也要進行了必要的限定,即首先,“必須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其次,“可以為旅游業開發利用”;第三,旅游資源開發利用后應“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依據其吸引功能,旅游資源可分為世界級向性、國家向性、地方向性三個層次;按其形成和屬性的分類方法,可分為自然景觀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根據功能的不同,可分為觀光游覽型、參與體驗型、購物型等;按資源的客體屬性,可分為物質性旅游資源、非物質性旅游資源和物質與非物質共融性旅游資源;按資源的發育背景,可分為天然賦存性旅游資源、人工創造性旅游資源和兩者兼具的復合性旅游資源;按資源的開發狀態,可分為已開發旅游資源(現實態),待開發旅游資源(準備態)和潛在旅游資源(潛在態)等;按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潛力,可分為再生性旅游資源與不可再生性旅游資源。值得特別提出的是郭來喜、吳必虎所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九五重點研究項目成果依據對旅游資源普查的應用性分類,將旅游資源分為自然、人文和服務3大景系、10大景類、98個景型,(如表1.1);2003年,全國旅游標準化委員會又頒發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的GB/T18972—2003《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方案,將旅游資源分為8主類,31亞類,155個基本類。
旅游資源一般具有空間分布上的集中性,時間分配上的季節性,吸引功能的壟斷性,開發利用的重復性、多層次性、可創新性以及原始性、易損性和不可移動性等特點。
3.旅游業
旅游業是旅游休閑活動的媒體,是具有服務性質的特殊行業。廣義的旅游業是以旅游者為對象,為旅游休閑活動創造便利條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務的綜合性產業,它涉及到許多經濟部門和非經濟部門,其中最直接的部門是旅行社、旅游交通和旅游飯店。
旅游業是旅游供給的提供者和旅游市場的組織者。旅游業所出售的商品,是一種固有的有形設施和無形的服務,它通過旅行社、飯店和交通向旅游者提供吃、住、行、游、購、娛等方面的綜合服務,以滿足旅游者的需求。
旅行社在旅游供求活動中,是發起旅游、招徠和接待旅游者和組織旅游活動的中介組織,是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信息、旅游路線、導游等服務的行業;旅游交通是指旅游者利用某種手段和途徑,實現從一個地點到另一個地點的空間轉移過程,其任務是解決旅游者從居住地與旅游目的地之間的往返,以及從一個目的地到另一目的地和同一目的地內的各地區之間便利往來的交通問題;旅游飯店是指向旅游者提供食宿的場所。除此之外,在旅游主體和客體之間傳遞信息情報而涉及的郵政、通信、報刊、廣播、電視等,也是不可缺少的旅游服務部門。
旅游活動的三大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共同構成旅游活動系統。
第二節旅游地理學的學科理論與方法
一、旅游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旅游地理學(GeographyofTourism)是伴隨著旅游及旅游業的發展而逐步興起的—門新興學科。由于各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以及學者們對旅游概念的不同理解,在國際上,旅游地理學又有游憩地理學、閑暇地理學、觀光地理學、娛樂地理學或康樂地理學等別稱。名稱雖有不同,但其研究對象卻基本一致,即旅游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旅行游覽、休閑娛樂、康樂消遣等活動與地理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相互關系的—門學科。
按照學科體系,現代旅游地理學分為理論旅游地理(或稱通論旅游地理)、區域旅游地理和應用旅游地理。中國旅游地理屬于區域旅游地理學的范疇。因此,中國旅游地理學是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特定地域范圍內人類旅游活動與地理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
二、旅游地理學的研究內容
旅游地理學的研究內容決定于本學科所研究的對象。英國人皮爾斯認為:旅游地理學的研究內容是供給的空間模式、需求的空間模式、旅游地地理,旅游流、旅游影響、旅游空間模型等六個方面。郭來喜(1985)則認為旅游地理學的研究內容包括八個方面:旅游的起因及其產生的地理背景;旅游的地域分布、移動規律與發展預測;旅游資源的類型與地域組合及其技術經濟評價、開發利用論證;旅游區(點)布局與建設規劃;旅游區劃與旅游地域組織體系;適合不同對象的旅游路線組織與方案設計;旅游與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對策;旅游業對地域經濟綜合體形成的作用與影響。保繼剛(1999)認為旅游地理學的研究內容應包括旅游產生的條件及地理背景、旅游者行為規律、旅游需求預測、旅游通道、旅游資源評價、旅游地及演化規律、旅游環境容量、旅游區劃、旅游開發的區域影響、旅游規劃等十個方面。
可以說,旅游地理的研究已廣泛涉及了旅游主體、旅游客體和旅游媒體的各個方面。鑒于此,旅游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應包括七個方面:
1.旅游地理學的一般理論主要研究旅游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科學屬性、內容方法以學科的產生和發展;
2.旅游地理學的學科實踐主要研究學科的野外考察和調查,旅游地圖的設計與應用;
3.旅游開發與規劃主要研究旅游開發與規劃的一般理論、方法和實際應用;
4.中國的旅游資源、旅游產品與旅游市場主要研究中國旅游資源的形成環境、基本特征和地域類型,中國旅游產品的特點和發展趨勢,中國的國際和國內客源市場的分布和主要特征;
5.中國旅游地理區劃主要研究旅游區劃的一般理論及中國旅游地理區劃實踐;
6.中國旅游熱點問題研究主要研究中國旅游業在不斷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如旅游可持續發展、中國西部旅游開發、旅游黃金周等系關中國旅游業持續、穩定發展的問題。
7.中國旅游地理區主要研究中國的8大旅游地理區、32個旅游省(市、區)的旅游資源與環境特征,以及各旅游省(市、區)內的旅游產品開發規劃和主要旅游區的布局與建設。由于旅游地理學所研究的內容具有很強的社會經濟性,受政治體制、思想意識等多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因此中國旅游地理的研究內容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結合本國國情,參照國內外研究探索的新成果,把中國旅游地理研究內容和任務探索引向既有深度和廣度,又有現實作用的軌道,更好地為中國旅游業的發展服務。
三、旅游地理學的學科屬性
1.旅游地理學是一門綜合性部門地理學
旅游地理學是從地理學角度研究人類旅游活動與地理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無疑屬于地理科學范疇。但從旅游活動的行為性質看,旅游又是一種文化活動,被視為部門人文地理學。由于旅游業是一項經濟產業,又可視為部門經濟地理學,是服務行業地理學一門重要分科。但旅游地理學與自然地理學關系很密切,尤其研究自然旅游資源離不開自然地理學。因此,旅游地理學是處于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三者之間的—門綜合性部門地理學。
2.旅游地理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
旅游地理學是伴隨著旅游業的發展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學科,是介于地理學和旅游學之間的邊緣學科;同時,旅游地理學研究涉及的范圍,除地理學各大分支外,還與社會學、民俗學、心理學、考古學、歷史學、建筑學、園林學、環境學、經濟學關系密切。因此,旅游地理學是一門具有綜合特點并與上述各門學科有內在聯系的新興邊緣學科。
3.旅游地理學是一門應用性學科
旅游地理學應旅游業的發展需要而產生并直接服務于旅游業,因此特別注重其應用性研究。歐美一些旅游業比較發達的國家,一直把旅游地理視為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它們研究的旅游應用范圍很廣,如研究娛樂土地的利用和規劃,國家公園、州立公園和其他公共場所的開辟與容納量的估算,度假村的發展和定位,冬季體育運動設施的規劃;研究旅游流的測定技術和旅游流預報技術;許多國家直接把旅游地理作為訓練從事旅游職業人員的基礎教材,為國家輸送更多的旅游飯店、旅館管理人才和導游人才。英國學者赫?羅賓遜(H.Robinson)就特別強調旅游地理具有“應用地理”性質。
綜上所述,旅游地理學是一門綜合性部門地理學,是—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具有很強的應用性特點。
【中國旅游地理說課課件】相關文章:
中國旅游地理的課件06-10
課件說課中國人06-11
中國旅游地理課件06-10
體育說課 課件03-14
體育說課的課件06-10
窮人說課 課件03-19
故鄉說課的課件03-20
插花課件說課06-11
會計說課的課件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