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一物理力課件
一、 教學內容分析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節的內容。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將明確兩個力同時作用在物體這一問題的處理方法。在這節課的學習中,等效替代的思想在建立概念、尋求合力與分力關系的過程中被深度應用; 平行四邊形定則是矢量運算普遍遵循的法則,而矢量運算貫穿高中物理始終,用“圖形”表示物理量之間關系的方法,對學生而言是一個新方法。因此,該節在教和學兩方面都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其涉及的物理研究方法和實驗方法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并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物理實驗、物理模型、數學工具在物理學發展過程中的應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訓練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和精神,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和諧發展。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力、重力、彈力、摩擦力等力的概念,對“力”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同時,通過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矢量的學習,對“矢量”也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基本的知識儲備。然而,腦中根深蒂固的標量運算對學生學習力的合成而言,是一種負遷移,對力進行合成時,照搬標量運算的方法來應付,而矢量運算使用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對于學生初次學習而言比較抽象,且涉及幾何和三角等數學知識,感覺有難度。學生在初中所學的二力平衡為標量代數運算,要想直接過渡到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矢量運算,思維階梯跨度較大,在認知水平上是一次質的跨越,很難要求學生一次轉化完成,這些都給本節課的教學帶來了困難。
三、設計思想
依據本校實際教學條件和新課程理念,在教學中實施中注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勇于實驗、勤于思考,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學習。由于本節課比較抽象,但實驗比較直觀,易于得到實驗結論,我準備采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組討論與教師講授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
2.理解合力與分力的關系是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
3.掌握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含義和使用方法,會用它求兩個分力的合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合力與分力概念的建立過程,體會物理學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過探究求互成角度的兩個力合力方法的過程,體會邏輯和實驗相結合的科學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科學研究的樂趣和社會價值。
2.體會科學研究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學重點:
1.合力與分力的概念及其等效替代關系。
2.平行四邊形定則及其簡單應用。
教學難點:
平行四邊形定則的探究過程及其結論。
五、教學用具
1.實驗器材:木板、白紙、圖釘(若干)、橡皮條、細繩套(兩根)、彈簧秤(兩只)、三角板、鉛筆;
2. 計算機、實物展示臺等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DIS-lab設備;CAI課件
六、教學設計思想自我剖析
一、落實教學理念,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本節課基于“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采用了“情景——問題——探究——應用”的模式去組織教學,讓學生在情景中體驗、感悟中建立分力和合力的概念,通過參與探究來尋找合力和分力的關系,為學生的認知學習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通過學生的參與活動,發生與學生預想不同或猜想不到的結果,引起認知沖突,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在后續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問題串的形式,引領學生進行分析探究,通過嚴謹的實驗探究量化研究過程,通過“圖形”表示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并且,在探究過程中,學生通過分工與合作來完成實驗的操作,因此對協作這種學習方式的體會也是本節課的目的之一。
三、傳統實驗與數字化實驗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傳統實驗通過橡皮筋的形變情況反映力的作用效果,其便于探究各種特殊的力的合成規律,同時也便于小組成員之間的分工合作,但是由于彈簧測力計的讀數非整數,為作力的圖示帶來了麻煩。但是傳統實驗在培養學生實驗的規范性和實驗技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數字化實驗的最大特點是借助計算機和傳感器技術手段,能實時、定量表示出分力大小的變化,同步計算出合力大小不變的特征,但是它并不能直觀給出合力和分力滿足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矢量關系,所以比較適合用于定量檢驗。
在組織教學過程中,要利用各類實驗的特點,共同突破學習中的思維難點,以謀求實驗效果的最大化。
【高一物理力課件】相關文章:
高一物理摩擦力課件02-20
《力》物理教學課件11-25
初中物理力說課課件06-10
高一摩擦力課件02-21
高一物理《功》課件02-23
高一物理公式課件02-23
高一物理功率課件02-20
高一物理彈力課件02-20
高一物理復習課件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