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八年級物理課件
北師大八年級物理課件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
●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 學會用物理知識來描述生活中聲現象。
【教學重難點】
重點:1、發聲的物體在振動。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難點: 引導學生觀察、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解釋生活中的聲傳播現象。
【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探究法、討論法
【教師準備】
音叉、小錘、鐵架臺、帶有細線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氣機、燒杯。
【學生準備】
橡皮筋、細線、鉛筆、白紙、細砂、小鬧鐘(或小收音機)、小石頭、塑料袋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媒體播放:海濤聲、砂輪與工件的摩擦聲、優美的歌聲、琴聲、鑼鼓聲、神奇的超聲波等。
引導提問: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為什么會有各種各樣、千差萬別的聲音呢?
導入課題:我們聽到的如此優美的樂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豐富多彩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又是怎樣傳播的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二、進行新課
問題一: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學生討論:如此豐富多彩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
引導比較:
1、讓學生感知比較說話與不說話時喉嚨部位的情況。
2、觀察比較按緊的直尺不發聲與撥動發聲時的情況。
3、觀察比較燒杯中的靜水與向燒杯中倒水發聲時水的情況。
4、讓觀察比較拉緊的橡皮筋發聲與不發聲時的情況。
師生總結: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師演示:發聲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彈開——說明發聲的音叉在振動。(物理研究方法指導:轉化法)
乘勢提問:還有什么辦法可以驗證發聲的音叉在振動?是否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呢?怎樣驗證?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點撥: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需要那些器材,具體怎樣操作?確定方案)
教師預備:
方案一:用手輕觸發聲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覺。
方案二:讓發聲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許,觀察水面變化情況。
方案三:用細線將鉛筆系在音叉上,音叉發聲時,用紙在筆尖上迅速拖過,觀察在紙上留下的線條情況。
方案四:用細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錘敲擊桌面時發聲的同時觀察砂子的情況。
方案五:把裝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錘敲擊桌面時發聲的同時觀察水面的情況。
學生活動:(教師根據情況指導)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發聲體 現象 結論
聲帶 說話時喉嚨部位在振動 說話時聲帶在振動
直尺 發聲時直尺在振動 發聲的直尺在振動
水 水發聲時在振動 發聲的水在振動
橡皮筋 發聲的橡皮筋在振動 發聲的橡皮筋在振動
音叉 發聲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彈開 發聲的音叉在振動
音叉 手感覺發麻 發聲的音叉在振動
音叉 發聲的音叉在水面上激起水花 發聲的音叉在振動
音叉 鉛筆在白紙上留下波浪線 發聲的音叉在振動
桌面 桌面發聲時細砂會跳動 發聲的桌面在振動
桌面 桌面發聲時水面上會激起水波 發聲的桌面在振動
得出結論: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引導解決:
1、指導學生看教材12頁圖1、1-1、13頁1、1-2,是什么物體在發聲?為什么會發聲?
2、我們能把聲音記錄下來嗎?
學生討論:(教師指導點播)
問題二:聲音是怎樣向遠處傳播的?
提出問題: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發出的,那么聲音是怎樣向遠處傳播的呢?
媒體播放:宇航員在月球行走的資料片斷,觀察宇航員交流的方式,與人們在地球上的交流對比。
教師引導:聲音的傳播需要空氣(介質)。
提出問題:怎樣證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呢?固體、液體是否都可以傳播聲音呢?
學生討論:器材?操作?(教師引導點撥、確定研究方案)
教師預備:方案一:
1、把正在響的鬧鐘放進玻璃罩中,聽聲音的情況。
2、用抽氣機往外抽氣,聽聲音的變化情況。
方案二:把正在響的鬧鐘用塑料袋包住,放進水中,聽聲音的情況。
方案三:在水中,敲擊兩塊石頭,旁邊的人能聽到聲音。
方案四:一同學輕敲課桌一端(或把鬧鐘放在課桌一端),另一同學把耳朵貼近課桌的另一端,聽聲音的情況。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介質 現象 結論
空氣 聽到鬧鈴聲 氣體可以傳播聲音
無 聽不到鬧鈴聲 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水 聽到鬧鈴聲 液體可以傳播聲音
水 聽到石頭敲擊聲 液體可以傳播聲音
課桌 聽到敲擊(嘀嗒)聲 固體可以傳播聲音
得出結論: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問題三:聲音在空氣中是怎樣傳播的。
提出問題:既然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那么聲音在介質中是怎樣傳播的呢?
投影展示:振動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斷向外圍擴散。
類比說明:指導學生看圖1、1—6說明聲音在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導:類比法)
學生討論:(教師指導如何傳播,激發興趣,突破難點)。
問題四: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嗎?
提出問題:平時我們說話時,一張口,馬上就聽到聲音了。那么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嗎?你怎么知道的?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點撥)
教師預備:
1、百米比賽時,計時員是怎樣計時的呢?為什么?
2、對著高墻或山崖喊話,能馬上聽到回聲嗎?
3、雷電時,為什么總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呢?
共同歸納: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也就是聲音是以一定的速度傳播的。
介紹資料、指導讀表:《一些介質中的聲速》
學生討論:在讀表的過程中,發現了什么特點?(教師指導)
1、150C時,V聲=340米/秒 250C時,V聲=346米/秒
2、傳播速度與溫度有關
3、一般情況下:V固>V液> V氣
三、課堂小結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3、聲音在介質(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4、聲速: 150C時,340米/秒(空氣)
板書設計:
一、聲音的發生
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
2、聲音在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3、聲速:
(1)15℃時,V聲=340米/秒
(2)傳播速度與溫度有關
北師大八年級物理課件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人類聽到聲音的過程。
●知道骨傳導的原理。
●了解雙耳效應及其應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和生活經驗,體驗人是如何天道聲音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會關心他人,特別是關心殘障人士。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人耳怎樣聽到聲音的?
難點:設計探究的實驗,清楚雙耳效應。
【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總結結論。
【教學器材】電腦、音叉。
一、復習提問、引入新課
(一) 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二、新課開始
教材分析:1、本節是了解性常識,而且比較簡單,學生基本上一看就
懂,所以課堂教學基本上讓學生主動去完成,教師加以必
要的糾正即可。其他時間可以討論上節課的練習。
(一)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看到這個題目,也許你會馬上說“當然用耳朵啦!”但俗話說的好“聾子的耳朵——擺設”,什么意思呢?從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來看,說明我們要聽到聲音,不僅僅要有這個“擺設”,而且必須保證從“擺設”到聽覺神經之間所有的器官和組織都是完好的,
人耳的構造:外邊有耳廊,下邊有耳垂聲音從耳道進入引起鼓膜震動通過聽小骨、半規管、前庭耳蝸及咽鼓管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人便聽到了聲音。
(二)雙耳效應
有一位老師曾經領著學生做過這樣一個探究活動:讓一個蒙上雙眼的學生坐在教室中央,讓其他學生從教室的不同方向叫這個同學的'名字,結果他都能準確無誤的指出說話學生的方位。第二次讓蒙上眼睛的學生同時堵住一只耳朵,然后判斷說話學生的方位,結果不那么準了,甚至錯位很大,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兩只耳朵可以分辨聲源的方向主要有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對同一聲音,兩只耳朵感受到的聲音強弱的不同。假如聲源在右方,則右耳聽到的聲音就比左耳強。這種強弱的差別,在實踐中就形成了辨別方向的感覺。這時,我們會轉動頭顱,直到兩耳聽到同樣響度的聲音位置,此時聲源便處在我們的正前方或正后方。
二是對同一聲音,兩只耳朵感受到的時間又先后。假如聲源在右方,右耳比左耳離聲源近,聲音傳來,右耳先聽到,左耳后聽到。這個聲音到達右耳和左耳的時間差別,同樣在實踐中形成了聲源方向的感覺。時間差別越大,越容易辨別,感覺越準確。
三是兩耳接收到的振動步調不同。
什么叫做雙耳效應
聲源到兩耳的距離一般不同,同一點發出的聲音傳到兩耳的時刻、強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根據這些差異人們就能感覺到發聲點的位置,
在這幾種情況下,大象比人更有利,因為它的兩只耳朵間的距離比人的大得多。
典型例題:
例1、由于雙耳效應,人們可以確定發生體的位置是由于( )
A對同一聲音,兩耳感受到的聲音強度(大小)不同。
B對同一聲音,兩耳感受到的時間有先后之分。
C對同一聲音,兩耳感受到的振動的步調有差異。
D以上三種原因都存在。
解析:雙耳效應的產生是由于人的兩只耳朵到發聲體的距離一般不同,這就導致了兩耳感受到的聲音的強度不同,聲音到達兩耳的時間不同,兩耳接收到的振動步調也不同。這些差異綜合起來就成為判斷聲源位置的重要基礎。
三、骨傳導
如果聲音在傳向聽覺神經的過程中,出現了諸如鼓膜、聽小骨等的損傷,將會造成非神經性耳聾,不過我們只要想辦法通過其他途徑將振動傳給聽覺神經,人也能夠感知到聲音。
據說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在30多歲時患上了嚴重的耳疾,聽力完全喪失,但是他并沒有向命運屈服,他用牙齒咬住木棒的一端,將木棒的另一端頂在鋼琴的鍵盤上感受旋律,繼續自己的創作。現在同學們聽到的《田園交響曲》就是貝多芬在完全喪失聽力的情況下創作的,這部作品細膩動人,樸實無華,寧靜而安逸,表達了作者喪失聽力以后對大自然深沉的眷戀之情,與《命運交響曲》一起成為最受人們歡迎的交響曲之一。
同學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可能會經歷種種挫折和不幸,但是,只要我們能像貝多芬那樣,不向命運低頭,敢于迎接挑戰,就一定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
那么像貝多芬那樣,讓聲音通過牙齒或者有些通過頭骨、頜骨傳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的傳導方式叫骨傳導。
我們有這樣的經驗:聽錄音機放出的自己的聲音總覺得不太像,而在別人聽來都認為像,這是這么回事呢?原來從聲帶發出的振動經過牙齒、牙床、上下頜骨等骨頭,傳入我們的內耳。因此,對我們自己來說,聽自己講話是通過骨導方式聽到的。由于空氣和骨頭是兩種不同的傳聲媒質,它們在傳播同一聲源發出的聲音時,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我們聽上去就感到通過不同途徑傳來的聲音的音色有差別,于是就覺得錄音機里放出來的自己錄制的聲音不像自己的聲音了。
【北師大八年級物理課件】相關文章:
《力》物理教學課件11-25
大學物理Ⅱ課件篇一:大學物理課件05-12
中學物理課件材料05-13
初中物理功的原理課件05-10
初中物理教學說課課件10-04
高一物理教學課件09-16
課件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04-11
北師大高一英語必修2教學課件09-15
中學物理課件:《焦耳定律》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