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讀書老舍課件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談讀書》課件(通用11篇)
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談讀書》課件,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談讀書》課件 篇1
教學目的:
1、學習文中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進行說理的方法。
2、積累文中出現的精辟的句子。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課文中出現的名言警句的體會學習。
(2) 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等方法的運用。
難點:
本文論述的語言十分簡練,在學習時體會其作用。
教學時數:
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情況。
分小組比賽,檢查積累材料的情況。要求每小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關于讀書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讀書的.趣事講出,以多者為勝方。
(1)名言警句:
好(hǎo)讀書時不好(hào)讀書,好(hào)讀書時不好(hǎo)讀書。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書到用時方恨少。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
(2)名人論讀書:
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李清照的讀書方法:興味到時拿起書就讀。
朱熹談讀書時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學思結合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3)名人讀書的趣事:
孔子韋編三絕的故事
列寧讀書趣聞
馬克思讀書趣聞
古人頭懸梁錐刺股,囊瑩映雪、鑿壁偷光的刻苦讀書。
……
二、簡介作者導入新課
培根(1561—1626)英國哲學家、作家,出生貴族家庭。劍橋大學畢業,后又學習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長,封為勛爵。1621年因受賄為國會彈劾去職,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試驗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隨筆》是其文學方面主要著作,開創英國隨筆這特有體裁。
三、指導學生通讀全文,把握內容:
1、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明確:這篇隨筆寫法不同一般,它論述的范圍相當廣泛,語言十分簡練,幾乎一句話就是一個觀點。
2、理解文章內容: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談讀書?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運用學過的知識歸納、總結。
明確:文章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去理解:
第一層:(從開頭到“全憑觀察得過且過知”)闡述讀書的正確目的。
(1)先從正面說,讀書有三種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學生集體回答)
重點闡述了讀書的好處。
(2)后從反面指出讀書的三種偏向:
并論述讀書和經驗的關系:
(學生通過看書迅速作答)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夠讀書、用書,而用書的智慧是在觀察生活中得來的。
(4)提問體會句子含義及作用。
文章開頭的第一句話,運用的是排比說理。
(5)提問體會論證方法:
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體會: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這種手法,顯出其文筆老練,說理透徹。又如:“德行猶如寶石,樸素最美。”“聲名猶如大河,空虛無物者浮,實學有才者沉。”……
這種比喻的運用,使其文章更顯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層:(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始能無知而顯其有知)
闡述讀書的方法。
(1)本層第一句,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
明確:這一句指出讀書要仔細推敲細思,反對故意挑刺,迷信書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延伸:孟子“盡信書不如無書”。
(2)對不同的書,作者又主張怎樣?
明確:學生找出語句,明確作者主張采用的不同的讀書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讀書和討論、作文、做筆記結合起來的那些句子。
明確:
第三層:(讀史使人明智—結尾)
闡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各種缺陷。
分兩個小層理解:
(1)作者在這一層舉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論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體會其說理方法。
明確:排比說理、歸納說理。(正面指出)
(2)作者進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讀書來彌補,就像身體百病,可以用運動驅除一樣。 (反面指出)
論證方法:對比論證、舉例論證。
四、討論與交流:(1)學習本課后,對議論文的寫作的認識體會。
(2)本課中出現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組為討論單位,談談對這些內容的看法。
五、總結、歸納:
六、布置練習:摘抄有關“讀書”方面的名句擴大寫作素材庫,積累寫作經驗。
[《談讀書》課件]相關文章:
1.談讀書的課件
2.談讀書優質課件
3.《談讀書》課件模板
4.談讀書朱光潛課件
5.《談生命》課件
6.讀書真快樂課件
7.讀書苦樂課件
8.教師讀書交流課件
9.《憶讀書》的課件
10.讀書節的課件
《談讀書》課件 篇2
教學目標
一、把握文章內容,領會讀書的要義。
二、理清作者論證的層次,學習作者的論證方法。
三、積累文中的精警名句。
教學形式
討論課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關于讀書,高爾基向我們明示:“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命伴侶和導師。”劉向告訴我們:“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前者說明讀書對我們十分重要,后者我們可以知道讀書要講究方法。那么如何讀書呢,下面我們從英國哲學家、作家培根的.《談讀書》中去發掘。
二、學生自讀
1.分組通讀全文
2.畫出文中精警名句,并作批注,說明選擇的理由。
3.大致理解文章的內容。
三、師生互動、學習交流
1.讀書的目的有哪些?從文中提取詞語概括。
學生回答,集體評議。
目的:怡情 傅彩 長才
2.作者把讀書的方法用哪四個字進行概括?為此作者列舉了哪三種情形?
(1)指導學生閱讀“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始能無知而有知。”
(2)要求學生用最簡潔的形式概括。
學生交流,教師歸納
方法:推敲細思
淺嘗--只須讀其部分、大體涉獵:快速閱讀
吞食--全讀:全神貫注、孜孜不倦
咀嚼消化:品讀
題材較次(價值不高):(請人代讀)取其摘要
3.讀書應采用怎樣的步驟?
學生提取文中的詞語概括,相互討論,代表發言。
讀書--討論--作文
4.讀書有哪些作用?作者是從哪兩方面論述的?
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語進行概括。
從性格塑造和彌補精神缺陷兩個方面。
四、寫法小結,教師總結
1.分組討論,探究文章的論證方法。
學生結合具體內容探究,教師點示。
比喻論證 對比論證 類比論證
2.教師總結
讀完培根的《談讀書》,我們了解了讀書的目的、方法和作用,作者運用比喻論證、對比論證、類比論證等方法進行論證,有理有據,觀點分明、層次清晰、論證有力。
《談讀書》課件 篇3
教學目的:
1.能理解和背誦關于讀書的一些格言和警句,從中反思自己對讀書的目的、態度、方法和作用的認識。
2.學會圈點勾畫和做讀書卡片,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培養學生搜集、處理、運用信息和質疑問難的能力。
4.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和主要內容,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概括和品鑒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和主要內容,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概括能力和品鑒能力。
教學難點:對作者富有哲理性語句的理解。
教學方法:談話式為主
教學過程:
一、故事鋪引
二、個性閱讀
1.師生互讀,并稍做點評。
2.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閱讀方式讀課文。
思考回答:本文主要論述了哪幾個方面的`問題?
三、品讀深究:
再次瀏覽課文,要求學生:勾畫你最喜歡的富有哲理性的句子或者你不喜歡的句子,簡述理由。
同時通過談話、質疑,引領學生生成、完成所提出的相關問題:(問題根據學生學習情況而定)
四、實力做證
1.給同學寫卡片
2. 朗讀:
男生:讀書足以怡情,我要讀好書;讀書足以傅彩,我要讀好書;讀書足以長才,我要讀好書。
女生:讀史使人明智,我要好讀書;讀詩使人靈秀,我要好讀書;數學使人周密,我要好讀書;……
《談讀書》課件 篇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詞語及名言警句。
2.積累文中簡練、警辟的語言。
3.學習文中運用對比、比喻、舉例的論證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朗讀、討論、合作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認識讀書的益處,培養學生熱愛讀書的美好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積累文中簡練、精辟的語言。
教學難點:學習文中運用對比、比喻、舉例的論證方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氛圍,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們已經是初三的學生了,十年寒窗苦讀,即將迎來收獲的季節,在漫長的讀書旅程中,你曾經有過什么樣的感悟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英國作家培根的一篇隨筆《談讀書》,去聆聽他精辟的見解,去感受他簡練有力的語言!
(二)、作者簡介
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現代實驗科學的始祖,作家。著有《隨筆》、《新工具》等。《隨筆》共58篇是英國文學中首創。
(三)、掃清生字障礙
生字:
藻()飾狡黠()詰()難滯()礙傅()彩吹毛求疵()多音字:
嚼好
(四)、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生共讀課文,校正字音。
2、讀的過程中思考: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談讀書的?
(五)、再讀課文,小組合作探究
1、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談讀書的'?
2、作者向我們介紹了哪些讀書的方法,用自己的話總結并談一談你的看法。
3、再讀課文,選出你喜歡的語句,說明喜歡的理由并進行簡單的賞析。(可以從語言修辭、思想內涵、表達觀點、論證方法等方面進行賞析)
教師根據學生討論歸納總結:
1、讀書目的讀書方法讀書作用
2、(1)讀書要仔細推敲
(2)對不同的書,要不同地讀
(3)提倡把讀書和討論、作文、筆記結合起來
3、示例: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評析:列舉的內容豐富翔實,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使得出的“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這個論斷有說服力,令人信服。
(六)、拓展延伸,升華感情
你能說出幾條關于讀書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讀書的故事嗎?
《談讀書》課件 篇5
一.了解求知的緊張性,掌握求知的正確要領。
一、學習目的
二.探求本文的論述思緒,片面理解文章層次之間的關系。
三.領會抽象生動、警策有力的語言。
二、文體知識
一.題解:本文選自《培根論人生》,有改動。有的譯本寫作“談讀書”。
二.文體:隨筆。
三.作者:弗蘭西斯?培根(一五六一—一六二六),英國政治家、哲學家、語言大師,他與莎士比亞是同期間人。馬克思稱之為:“英國唯心主義和整個當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他身世于倫敦一個貴族家庭。其父尼古拉?培根是伊麗莎白女王的掌璽大臣。培根少年時即已才華出眾。一二歲收劍橋大學三一學院讀書。一五歲作為英國大使的隨員到法國工作。一五八二年成為律師,一六零七年任副檢查長,一六一三年任總檢查長,一六一七年任掌璽大臣,一六一八年被加封為大法官。在汗青上,除了培根,很少有哲學家曾擔當這么高的官職的。一六二一年以后因行賄被解聘。此后培根離開了政治,埋頭從事學術研討著作。一六二一年以后因行賄被解聘。此后培根離開了政治,埋頭從事學術研討與著作。談讀書教案 他的主要著作有:《新大西島》、《巨大的復興》、《論述隨筆文集》、《論科學的代價和生長》等。
二、課文闡發
一.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一—五自然段):主要論述求知的正確目的。作者一開頭提出三種不同類型的求知目的,接著分三層論述“消遣”“裝潢”和“增長才干”,指出求知中的三種偏向。再用比喻的要領闡發求知、實驗的'作用及相互關系,進而闡發不同的人看待學問的不同態度,歸納出求知的目的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探求真理,啟迪智慧。
談讀書》選自任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五課《短文兩篇》第一篇,該單元的大多數課文是論述求知問題的。學習本文的目的,在于進步學生對讀書的目的、要領和作用的正確認識,豐富文化素養。開導學生對讀書作較深化的思考。談讀書教案
課文是一篇隨筆,氣勢派頭夷易流暢,筆法機動,語言警辟。黑格爾曾評價“培根擁有豐富的閱歷、高度的想像、有力的智慧、最聰明的議論”,因而要讓學生在閱讀中領悟這些特點。
《談讀書》課件 篇6
一、導入新課
⒈導語同學們,俗話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從小到大,我們都……誰能說說你讀過哪些書,又有什么收獲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大作家培根是怎么說的。
(教師設問引疑, 以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⒉字詞注音:藻飾 詰難 豁然貫通滯礙 傅彩 味同嚼蠟看意思說詞語:⑴增添光彩⑵故意挑剔毛病,尋找差錯。⑶狡詐。(狡黠)
(識記、理解生字難詞,為學習理解課文內容掃除文字障礙。)
二、通讀《談讀書》,感知內容。
⒈學生朗讀課文⒉思考:課文圍繞“讀書”這一核心話題談了幾個方面的內容?
(通過朗讀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訓練學生提取課文的主要信息。)
3、學生找出課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說說自己的感受。
(積累名言警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4、點出立論
三、比讀《不求甚解》,把握文意。
1、速讀課文2、邊讀邊思考:(1)“不求甚解”在課文中是什么含義?(2)課文中作者的觀點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論證自己的觀點的?
(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為比較學習打基礎)
四、討論比較
1、兩篇文章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2、點出駁論3、談收獲
(區別立論和駁論,并歸納個人感悟。使學有所得。)
《談讀書》課件 篇7
過渡:同學們,剛才我們學習了《論語》中的三則內容,懂得了在學習時要勤奮好學、謙虛誠實、持之以恒。現在我們再來讀一讀我國另一位大學問家朱熹的“讀書有三到”,去看一看他對讀書有怎樣獨特的見解。
2.學生自讀課文,了解作者的有關知識,注意重點詞語。
(1)作者簡介。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朱熹是儒學集大成者,世人尊稱為朱子。其理學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甚至成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學。朱熹著述很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后人輯有《朱子大全》等。
(2)理解重點詞語。
[余]我。 [嘗]曾經。 [謂]說。
[漫浪]隨意。 [急]要緊、重要。 [豈]難道、怎么。
3.分小組朗讀課文,讀出節奏,疏通文義。
朗讀指導:朗讀文言文,首先要把握停頓,讀準節奏。文言文句式長短不一,意思也相對不容易理解,因此為了正確地把握停頓,讀準節奏,我們除了理解字詞句的含義之外,還應掌握一些簡單的語法知識,如辨別詞性、劃分句子成分等,更準確地掌握停頓。其次要反復誦讀,培養語感。
課文翻譯:我曾經說過讀書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讀書上,那么眼睛就不會看仔細,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隨隨便便地誦讀,絕對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經集中了,眼睛、嘴巴的應用怎么會不到位呢?
4.品讀感知。
(1)對照譯文想一想:讀書要做到哪“三到”?
明確:心到、眼到、口到。
(2)文章是怎樣論述“讀書有三到”,且“心到最急”的?
明確:①運用了假設和因果推斷;②從反面得出結論:心不在此→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只漫浪誦讀→不能記→記亦不能久;③運用反問句說明心到則眼、口到,從而強調“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5.學生結合實踐,談對課文的理解。
示例:朱熹所提倡的“三到”讀書法使我受益匪淺。我每次讀書時容易走神,對書中的內容記得不深刻。采用“三到”讀書法,集中精力于書本,眼睛認真地看每一個字,嘴巴隨眼睛的移動而大聲誦讀,這樣一遍下來,竟然記住了絕大部分內容。
6.指導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背誦指導:背誦文言文,應先記住譯文,再根據譯文背誦課文。還可以結合句式特點或者文中的關鍵詞語來背誦。
7.課堂回顧,總結方法。
小結:這節課上,我們學習了《古人談讀書》的前兩則,在繼續加強學習文言文的同時也了解了一些學習和讀書的方法,如勤學好學、誠實謙虛,讀書要心到、眼到、口到,而最重要的是心到。只要我們認真領悟、運用,一定會在今后的學習中收獲很多。
五、延伸拓展,作業設計
1.課外閱讀《論語》中有關讀書、學習的篇章。
2.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最后一篇,背誦課文。
2.深入理解古人對讀書的認識,能結合自己的讀書經歷來說感受。
要點把握
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2.體會古人對讀書的認識和論述,結合實際改進自己的讀書方法。
3.進行比較閱讀,積累更多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1.復習上節課上學習的前兩篇內容。
(1)檢查學生對文中重點詞句的掌握情況,點名背誦課文。
(2)檢查學生對文中提到的有關學習和讀書方法的積累和理解。
2.再次歸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導入新課。
過渡:同學們,上節課上我們聆聽了我國大教育家孔子和大學問家朱熹的教誨,從中學習到一些學習和讀書的方法。這節課上我們來聽聽清代名臣曾國藩對我們的告誡,思考讀書還有哪些要領。
二、初讀課文,讀通文本
1.作者簡介。
曾國藩(1811—1872) 原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中國近代著名的戰略家、政治家,湘軍的創立者和首領。他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受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他還是晚清古文“湘鄉派”創立人,一生著述頗多,但以《家書》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有《曾文正公全集》傳于世。
2.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字音,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
[蓋]用在句首,相當于“推想”“大概”。 [士人]泛指知識階層。 [恒]恒心。
[斷]一定,絕對。 [甘]自愿,樂意。 [下流]下等,劣等。
[盡]盡頭,止境。 [足]滿。 [窺]窺探,觀看。
[皆]全,都。 [缺]缺少。
3.分小組朗讀課文,讀出節奏,疏通文義。
預設:教師引導學生采用學習前兩篇內容時掌握的閱讀古文的方法來自主閱讀本篇內容。
課文翻譯: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就不甘心居下游;有見識就知道學無止境,不敢因為有一點兒心得就自滿自足,就像河伯觀海、井蛙觀天,這都是沒有見識的表現;有恒心的人就絕沒有辦不成的事。這三個方面缺一不可。
三、再讀課文,品讀欣賞
1.對照譯文,說一說曾國藩認為士人讀書要具備哪些條件。
明確:有志、有識、有恒。
2.作者是怎樣論述這些條件的?
明確:作者首先用簡潔的語句提出士人要具備的條件——有志,有識,有恒。接著分層論述了它們對于讀書的重要性:有志——不甘心居下游,有識——知學問無盡,有恒——則無不成之事。最后總結,強者“三者”缺一不可。
3.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在文中引用兩則寓言的作用。
預設:要想理解作者在文中引用兩則寓言的作用,先要引導學生了解這兩則寓言的`內容及寓意。其中,“河伯觀海”的寓意是:人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要盲目自大;“井蛙觀天”的寓意是:人的眼界要寬廣,只有這樣才不會成為見識短淺的人。
明確:以兩則寓言故事作比,形象生動,有說服力,深刻地闡述了讀書人要有見識的道理。
4.學生結合實踐談對課文的理解。
5.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四、對比閱讀,整體感悟
1.分析比較,群文閱讀。
過渡:同學們,學了《古人談讀書》中的三篇古文后,你們是不是對怎樣學習文言文和如何讀書更有心得了呢?現在我們再把三篇文言短文放在一起,比較著讀一讀,背一背,加深理解。
(1)學生自由朗讀三篇文言文。
(2)填寫表格,回顧內容,明晰重點。(課件出示表格。)
①先小組合作填表格,然后教師點撥。
②對比一下三篇文言文,整體感悟。
2.聯系自己的讀書體會,說說課文中的哪些讀書方法對你有啟發。
教師小結:本文所選的三篇古文都是古人有關讀書、學習的言論,告訴我們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相信會對我們有所啟發。
指導:課文中的讀書方法雖好,但不一定適合所有的人。每個人的學習情況不一樣,大家要根據自身實際選擇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這樣讀書才能有效率。
五、積累運用,作業設計
1.引導學生課外搜集其他的讀書方法。
示例:魯迅先生能寫出那么多不朽的作品,主要受益于他的博讀。他讀書做到了“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腦到。“心到”指讀書時要精力集中,專心致志;“口到”就是讀出聲來,有些文章還要大聲有感情地朗讀;“眼到”指目光專注,善于觀察、善于發現;“手到”指邊讀邊做筆記;“腦到”就是善于動腦筋,勤思考,多分析。
2.學生交流、積累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背誦課文。
3.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教學重點片段實錄
◆解詞析句,深入理解課文(教學重點)
師:我想向同學們請教成語“不恥下問”是什么意思,誰能幫助我?
生:這個詞的意思是“向別人請教問題是一件光榮的事情”。
生:不對,應該是“不把向別人請教問題當作一種恥辱”。
生:我認為這個詞的意思是“不認為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是一件可恥的事情”。
師:謝謝大家告訴我這個成語的意思,我覺得第三名同學的解釋更準確一些。你們說我剛才的做法算“不恥下問”嗎?
生(齊答。):算!
師:那你們知道“不恥下問”這個成語是誰最先提出來的嗎?
生(齊答。):孔子!
師:對,是孔子。他的言行多記錄在《論語》這部儒家經典著作中。今天我們學習的《古人談讀書》的第一篇就是節選自其中的三則。
(教師點名朗讀課文,學生聽讀,教師更正朗讀不當的地方。)
師:“敏而好學”中的“好”讀hào,意為“喜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中的前四個“知”讀zhī,意為“知道”;最后一個“知”讀zhì,同“智”,意為“智慧”。“默而識之”中的“識”讀zhì,意為“記住”。
(教師順便介紹有關通假字的知識。)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讀懂課文意思。)
師:現在同學們已經了解了文章大意,誰能說說孔子在這三則里要告訴我們什么?
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告訴我們學習的態度與方法,要勤學好問。
生:“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是講學習要誠實謙虛,不能不懂裝懂。
生:“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講學習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生:“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里還包含有讀記的方法和教育人的態度。
師:課文有個大標題是“古人談讀書”,同學們能談談你從課文中了解到的讀書的方法嗎?
生:要好讀書,遇到不懂的要多請教。
生:對于書本里的知識,要主動學習,不能不懂裝懂。
生:讀書時要在心中默默記住有用的東西。
生:讀書要堅持,保持好的習慣。
師:孔子說得多么好呀!在實際學習中,你們有這樣的體會嗎?你們從中受到了怎樣的啟發呢?
生:我的體會是要堅持讀書,養成讀書的好習慣,這樣就會收獲越來越多的知識。
生:讀書時要在心中默默記住有用的東西對我很有啟發,它一方面提醒我要用心讀書,另一方面告訴我要讀有益的書,不要只是為了打發時間而讀書。
生:我覺得“不知為不知”應改為“不知變知之”,因為我們不僅要承認不知道,而且要去想辦法知道,這才叫真聰明。
師:同學們的回答都很好,我相信大家已經透徹地理解了課文,我更相信大家會在短時間內背誦這篇課文,對不對?
生(齊答。):對!
師:好!現在開始背誦,如果會背了,可在小組長那里背,也可在我這里背。(學生讀背課文。)
賞析:這個教學片段由成語“不恥下問”導入,既生動有趣,又順理成章。教師注重對學生的啟發教學,沒有對文言文逐字逐句地去講解,只是點撥了一些較難理解的字和詞,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開闊了學生的思維。另外,教師注意引導學生聯系實際來理解文章內容,讓學生在品讀中去討論、交流、展示自己的讀書心得,這和課文“談讀書”的主題很契合。
教學反思
本課中的三篇文言文都比較符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文中所蘊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給學生以積極的引導,我在教學時也是緊緊圍繞這一特點進行的。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二者差別較大,小學生對文言文接觸得又少,能做到正確地斷句、流利地朗讀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我把指導學生朗讀、背誦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課文所寫的內容和其中蘊含的道理并不難理解,難就難在如何讓學生讀懂每句話的意思,只有弄清每句話的意思,才能正確地斷句,才能把句子讀通順。我在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其效果還是很明顯的。另外,我在教學中還注意了以下問題。
一、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疏通文義的環節,我讓學生反復讀課文,根據注釋初步理解字詞和每句話的意思,學生如有不懂的地方,我再進行必要的點撥,使學生能在理解的基礎上讀懂全文。
二、充分發揮范讀的重要作用。教師范讀課文的作用不可小覷,范讀文言文尤為重要。第一遍要讀得有聲有色,流暢自如,起到感染學生的作用;第二遍一定要讓學生注意斷詞斷句。
三、注重小組討論交流。小組合作探究是一種較實用的教學方法,我在教學中也經常嘗試運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運用這種方法讓學生去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揣摩文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從學生們的表現來看,這次嘗試是很成功的。
《談讀書》課件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識記字詞文常知識。
2、學習文中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進行說理的方法
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
過程與方法:以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為主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精神。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讀書的益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培養學生搜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積累文中出現的精辟的句子,從中反思自己對讀書的目的、態度、方法和作用的認識。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展示學習目標:
1、識記字詞文常知識。
2、學習文中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進行說理的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
二、自學過程:
1、簡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國哲學家、作家,出生貴族家庭。《隨筆》是其文學方面主要著作,開創英國隨筆這特有體裁。
2、朗讀課文,體味文章的意蘊,感知文章的內涵。
怡情 傅彩 藻飾 矯情 詰難 尋章摘句 咀嚼 狡黠 倫理 味同嚼蠟 滯礙 睪 闡證 吹毛求疵
3、思考: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談讀書?(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歸納總結。)
第一層:(從開頭到“全憑觀察得過且”)闡述讀書的正確目的。
(1)先正面說讀書有三種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
(2)后反面指出讀書的三種偏向:惰、矯和學究,
第二層:(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始能無知而顯其有知)闡述讀書的方法。
第三層:(讀史使人明智—結尾)闡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缺陷。
三、交流展示,探究課文內涵:
1.讀書要有哪些好處呢? 明確:怡情、傅彩和長才。
2.讀書與經驗的關系是什么?
明確:經驗不讀書之不足,經驗范書中所示,互相補充。
3.什么人才可讀書用書?用書的智慧從何而來?
明確: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全憑觀察得之”
4. 理解“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義。說說比喻說理的好處。
明確:人要揚長避短,不斷進步,就要讀書明理,明智,不斷完善自己,努力趨于完美。生動深刻,通俗易懂。
5.正面說讀書有三種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與反面指出讀書的三種偏向:“惰、矯和學究”,用的是哪種議論方法?另舉一例。明確:對比論證,正反全面,對比有力。
6.作者介紹哪些讀書的方法?并談一談你的看法。
明確:①讀書要仔細推敲細思,反對故意挑刺,迷信書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②對不同的書,要不同的讀。③提倡把讀書和討論、作文、做筆記結合起來。
7.讀書會有哪些功效呢?試舉例說明。
明確: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各種缺陷。
8.結合課文談一談你的讀書感悟。
四、當堂訓練:交流積累有關讀書的名言、趣聞和逸事:
你能說出幾條關于讀書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讀書的趣事嗎?
板書設計:
談讀書
正面說讀書有三種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
第一層:闡述讀書的正確目的:反面指出讀書的三種偏向:惰、矯和學究
第二層:闡述讀書的方法:仔細推敲細思、不同的書,不同的讀、“3結合”
第三層:闡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各種缺陷。
第二課時
一、展示學習目標:
識記積累字詞文常知識;感知《不求甚解》的內容;反省讀書的態度方法;以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為主,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精神。
二、自學過程:(一)快速閱讀《不求甚解》,并思考:
1.文章批駁的觀點是什么,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明確:“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沒有充分理由。
2.文章分析陶淵明的讀書態度,那他的有怎樣的態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兩層含義?
明確:態度:養成“好讀書”的習慣;讀書要訣在于“會意”。第一,虛心,書不一定都都讀懂;第二,讀書方法:不固執一點,而要了解大意。
3.對于“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作者持什么態度?他舉了哪些例子? 明確:贊同提倡。諸葛亮讀書獨觀其大略。
4.對于“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我們該如何全面理解?
明確:“不求甚解”不是讀書馬馬虎虎,很不認真;讀書在會意,不要死摳字眼,為一個局部而放棄整體。
5.作者最后告訴我們應該怎么做? 明確:書要反復讀。
(二)列出閱讀提綱(板書):
提示:按三段論的模式進行
分析陶淵明讀書態度,指明“不求甚解”含義
樹立靶子 提倡虛心的“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
強調書必須反復讀 表明態度 全面解釋“不求甚解”
三、展示交流討論:文章是駁論文還是立論文?駁論文又是如何駁的?談一談你的理解。
明確:駁的是“論點”,先全面闡述“不求甚解”的含義,進而提倡提倡虛心的“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從而表明自己的觀點;又從“會意”角度,列舉古人讀書的例子,并闡明自己的正確論點:讀書在會意,不要死摳字眼,為一個局部而放棄整體,最后又強調了“書必須反復讀”的主張。這樣通過樹立自己正確的觀點從而駁倒敵論。
四、當堂訓練:
學習《不求甚解》的寫法,對下列成語進行辯證分析,運用求異思維,口述新的立意。
①“見風使舵”新解 ②“班門弄斧”辯 ③“濫竿充數”辯
明確:成語新解,重在從不同的角度去詮釋,劃清必要的界限,從正名人手,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緊密聯系實際,借題發揮,做到有感而發,有的放矢。
“見風使舵”一詞,多用于那些不講原則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們賦予“風”以新的含義,喻指實際情況的變化或者規律,我們可以翻出新意;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掌握方向,采取相應的措施,推動社會主義的航船向前發展。這樣聯系現實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嗎?
“班門弄斧”這個成語,可以從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權威,敢于向權威挑戰”的新意。
“濫竿充數” 這個成語,也可以從故事人手,翻出“濫竿之所以能充數,在于欣賞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補充內容:
(1)名言警句:腹有詩書氣自華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書到用時方恨少。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于謙)
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命伴侶和導師。(高爾基)
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列夫·托爾斯泰)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象大地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象鳥兒沒有翅膀。(莎士比亞)
書籍——當代真正的大學。(卡萊爾)
(2)名人論讀書:
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李清照的讀書方法:興味到時拿起書就讀。
朱熹談讀書時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學思結合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總結,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英】莎士比亞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一面啟示著我的智慧和心靈,
一面幫著我在一片爛泥塘里站了起來,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會沉沒在這片爛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蘇】高爾基
任何時候我也不會滿足,越是多讀書,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滿足,越感到自己知識貧乏。——【德】馬克思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德】歌德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宋】蘇軾
(3)名人讀書的趣事:
韋編三絕、頭懸梁錐刺股、囊瑩映雪、鑿壁偷光
板書設計:
不求甚解 談讀書
“不求甚解”含義:讀書要虛心; 讀書的正確目的—怡情、
讀書的方法不咬文嚼字; 傅彩和長才;
讀書的方法——
舉例5、6段:反面——正面 讀書的益處——
對比論證
《談讀書》課件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詞語及名言警句。
2、品析文中簡練、警辟的語言。
3、學習文中運用對比、比喻、舉例的論證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朗讀、討論、合作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識讀書的益處,培養學生熱愛讀書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點】
品析文中簡練、精辟的語言。
【教學難點】
學習文中運用對比、比喻、舉例的論證方法。
【教學方法】
討論點撥法、品讀感知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氛圍,談話導入
同學們是初三的學生了,十年寒窗苦讀,即將迎來收獲的季節,在漫長的讀書旅程中,你曾經有過什么樣的感悟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英國作家培根的一篇隨筆《談讀書》,去聆聽他精辟的見解,去感受他簡練有力的語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生共讀課文,校正字音。
2、師生共同合作學習,理解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三、再讀課文,品析探究
1、找出喜歡的句子,交流閱讀體會。
點撥示例:(1)選段:"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評析:這句話列舉的'內容豐富翔實,使得出的"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這個論斷有說服力,令人信服。
(2)選段:"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
評析:用"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栽"比喻"求知學習",用比喻為了論證"求知可以改進人的天性",使論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論述語言形象生動。
2、總結論證方法。
四、小結歸納,拓展延伸
1、小結《談讀書》一文中的內容和特點。
2、閱讀培根其它隨筆中的名言警句,并選取話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五、課堂總結,升華情感
六、布置作業
圍繞課堂上談到的你所感興趣的話題提取觀點,試著給它配上論據,并運用恰當的論證方法,寫一篇議論文。
《談讀書》課件 篇10
問題導學
1、文章題目是“談讀書”,可作者在開頭兩段大談“書籍”問題,這樣寫有何用意?
2、朱先生的“讀書在精不在多”的見解與傳統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否矛盾?
自主探究
本文在說理的詳略和順序安排上有何特點?請簡要分析。
文法導析
1、正反論述,說理準確、透徹,邏輯嚴密。
作者為了說清道理,注意從正反兩方面論述。如論述“讀書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時,先從正面講清道理,再從反面說明多讀而不求甚解的壞處。
作者下筆很有分寸,不是說讀書不能憑興趣,而是不能全憑興趣。一個“全”字體現了邏輯的嚴密。作者說,“有些有趣的書他須得犧牲”,這就是有所舍才能有所得,即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的道理。同時,作者又說,“有些初看很枯燥的書他必須咬定牙關去硬啃,一久了自然還可以啃出滋味來”。作者在論述道理的時候,把道理說得多么準確、全面和透徹。
2、善用比喻,說理淺顯生動。
朱光潛先生寫說理文,一向善用比喻,將抽象的道理說得淺顯生動。在這篇短文中就用了許多確切形象的比喻。為了說明讀書貪多,所得甚少,他說,“譬如飲食,不消化的東西積得越多,愈易釀成腸胃病”。為了說明讀書要在基本要籍上下功夫,他又說,“做學問如作戰,須攻堅挫銳,占住要塞。目標太多了,掩埋了堅銳所在,只東打一拳,西踢一腳,就成了‘消耗戰’”。像這樣的比喻,在這篇短文中共有十余處之多。作者通過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生動形象,淺顯易懂,使人印象深刻。
3、善用對偶,整散結合,語言有節奏感。
文中用了許多駢偶佳句,如“‘過目’的雖多,‘留心’的卻少”,對仗工穩,平仄協調。又如“少讀如果徹底……”和“多讀而不求甚解……”兩套復句,緊承上兩句的“多讀”“少讀”而層遞擴展。先說“少讀”,再說“多讀”,既有回環之美,又大體相對。讀來頗有抑揚頓挫、鏗鏘回環之美。
技法導練
導練目標
從“繼承”“包容”“取舍”中任選一個話題,運用對比論證的方法寫一個片段,闡明你的認識與感受,不少于200字。
《談讀書》知識點
學生朗讀課文,結合注釋,理解文句。圈點批注課文論述的不同內容,并嘗試劃分段落層次,梳理文章的論證思路。
全文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從開頭到“全憑觀察得之”):闡述讀書的正確目的。先從正面說,讀書有三種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而后,從反面指出讀書的三種偏向:惰、矯和學究。接著,論述讀書與經驗的關系:相互補充、相輔相成。
第二層(從“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到“始能無知而顯有知”):主要論述讀書的方法,指出對不同的書應采取不同的讀法。
第三層(從“讀史使人明智”到結尾):主要論述讀書的益處。
通讀課文,結合課文內容回答,文章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分別論證了什么觀點?試舉例說明。
①比喻論證。例如,“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接”比喻“求知學習”,論證了讀書對人的天賦的作用。這樣寫,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②對比論證。例如,文章開頭從正面論述了讀書的目的,接著從反面論述了讀書的三種偏向。正面與反面結合,使說理更加全面、有力。
③歸納論證。例如,“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前六個分句具體論述了讀書的作用,最后分句對前面的論述內容加以概括。在分述的基礎上歸納并得出結論,這是歸納論證法。由于前面列舉的內容豐富翔實,最后得出的論斷就會更使人信服
《談讀書》教學反思
一、以讀為主,以讀促悟
文言文和現代漢語的距離很大。五年級的小學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在課上是這樣來安排的:首先讓學生借助漢語拼音把課文讀正確,不強調讓學生讀流利,因為學生在沒有理解每句話的意思的時候是不可能把語句讀流利的。接下來,我引導學生邊讀課文,邊對照注釋,理解每句話中關鍵詞的意思。
二、小組交流,合作學習
先讓學生調動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嘗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每句話的意思。然后在小組中進行交流。我的意圖是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上遇到了困難的時候,只有借助集體的力量才能夠事半功倍地解決困難,獲取更多的知識。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我進行巡視并適時地予以指導,這樣又凸顯了老師的主導地位。因為老師就是一節課的設計者和引導者,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解惑者。但是老師決不能夠越俎代庖,采用滿堂灌的方式來完成文言文的教學,那是事倍功半的,是受累不討好的。因為那樣做的話,老師一堂課下來累得要死要活,學生學得昏昏欲睡,結果是什么也沒有學會,什么方法也沒有記住。即使有一兩位學生記住了一點兒那也是鸚鵡學舌根本無從談起掌握學習文言文的學習方法。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環節進行完之后,我又組織了全班交流的環節,這樣做是有利于全班同學共享學習經驗的。大家把自己小組里的學習所得拿出來與同學們共享。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學生在經歷了探索的過程的基礎上牢牢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在學生掌握了這兩篇文言文的內容之后,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學習經驗和學習情況想一想這兩篇節選的內容給我們講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在感悟到課文的主旨之后再啟發學生想一想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應該怎樣去做,才能夠提高自己的學習效果。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覺得自己最大的失誤是沒有充分利用課堂上出現的突發性教學資源。這些突發性的教學資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為自己的忽視大大降低了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再就是對課堂上動態的生成的處理預設不夠。不過就算是這樣,學生出現了意想不到,甚至奇怪荒謬的答案,教師也不能發火,而要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想一想,只有師生和諧,才會產生好的教學效果
《談讀書》課件 篇11
文本分析:
本課由三篇文言文構成。第一篇是孔子在《論語》中對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的有關論述,給人以警醒;第二篇是朱熹論說的“讀書有三到”,重在強調心到,表現了朱熹獨到的見解,給人以啟迪;第三篇是曾國藩對讀書的論述,強調讀書要有“三有”——有志、有識、有恒,給人以訓誡。五年級的學生對文言文接觸得并不多,所以在課堂上要以讀為本,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讓學生讀出古文特有的韻味。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滲透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讓學生通過看注釋、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經驗等方法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文言文精練、雋永的語言特點。另外要注意的是,文言文的教學要注重學生自讀自悟,人文內涵只要有所體會即可,不必強行灌輸。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恥、識、矣、豈”4個生字(包括1個多音字),會寫“誨、謂、誦”等9個生字。理解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掌握朗讀古文的方法。
3.深入理解古人對讀書的認識,從中獲得啟發。
4.積累古代經典文章,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教學難點:
體會古人對讀書的認識,結合實際改進自己的讀書方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會認“恥、識、矣、豈”4個生字(包括1個多音字),會寫“誨、謂、誦”等9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
3.深入理解古人對讀書的認識,能結合自己的讀書經歷來談感受。
要點把握
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2.體會古人對讀書的認識和論述,結合實際改進自己的讀書方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以故事的形式導入課文。
(教師播放“囊螢映雪”的視頻,引導學生在觀看的同時體會人物勤奮苦讀的精神。)
導語:囊螢映雪的故事同學們肯定不陌生。晉代車胤小時家貧,夏天以練囊裝螢火蟲照明讀書;晉代孫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讀書。這兩個人物故事告訴我們讀書要勤奮,才能有所成。其實,關于讀書,古人還有許多寶貴的經驗,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學習。
2.板書課題,理解課題。
明確:“談讀書”表明本文是論述讀書方法和讀書態度的文章。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學生自主朗讀課文,圈畫出讀不準的字音和不理解的字詞。
2.教師檢測學生生字詞的掌握情況。
(1)出示帶拼音的字詞卡片,指名認讀。教師糾正字音,幫助學生識記生字。
不下問 默而之 人不倦 讀 心 一不可
(2)引導學生觀察字形、結構及筆畫,重點字書寫示范,指導生字書寫。
◆書寫指導:
[恥]左右結構。左部提畫偏下,右部底橫長而有力。
[誨]左右結構,左窄、短,右寬、長。“每”豎折的豎段略向左斜。
[謂]左右結構,左窄右寬,頂部左右齊平。右上部“田”上寬下窄。
[窺]上下結構,上窄、扁,下寬、長。
◆易錯提示:
[窺]上部“穴”的末筆捺改點,左下“夫”的末筆捺改點。
[誨]右邊的“每”不要寫成“毎”。
(3)學生書寫練習,教師巡視,糾正坐姿、握筆姿勢、書寫錯誤等。
3.教師引讀,學生跟讀,達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的效果。
三、再讀課文,品讀感知
1.教師介紹出處,補充文學常識。
《論語》 儒家經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南宋理學家朱熹把它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
2.教師指導點撥文中重點詞語的意思。
[敏]聰敏。 [好(hào)]喜好。 [恥]以……為恥。
[下問]向地位、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
[是知也]這就是智慧。知,同“智”,智慧。 [厭]滿足。
[默而識之]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識,記住。 [誨]教誨。
3.學生合作學習,結合注釋理解大意。
(1)小組自由學習,合作探究。
預設:學生先自讀課文,結合課文注釋理解句意,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問號;然后在小組內展開討論,解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還有無法解決的疑問記下來,留待下一步的學習。
(2)課堂討論,解決疑難。
預設:采用小組代表發言的`形式。由代表提出疑問,學生先自行解決,再由教師進行補充講解。各小組有相同或相似的問題可以歸納整合,一起處理。
(3)復述原文意思,教師點撥。
預設:在解決所有詞句理解上的問題后,教師點名一位學生讀句子,另一位學生翻譯句子。有讀的不到位或翻譯不準確的地方,教師進行引導糾正,注意將文中省略的部分補充完整。
譯文:①聰敏而又愛好學習,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點撥:孔子在這里教育弟子要勤奮好學,謙虛謹慎。)
②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點撥:對于知識,人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盡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一個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么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③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滿足,教誨人不知道疲倦。(點撥:這一則孔子講的是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默而識之”講的是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里,不斷積累知識。“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誨人不倦”講的是要熱情地把知識傳給向你請教的人。)
4.教師出示“閱讀探究卡”,學生交流討論,解決問題。
(1)教師出示“閱讀探究卡”。
①理一理:這三句話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②說一說:你能分別用三個四字詞語概括這三句話的內容嗎?
③議一議: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道理?
(2)學生帶著問題朗讀,與同桌討論交流。
(3)匯報展示,品讀經典。
①理一理:這三句話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預設:教師引導學生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礎上進行提煉。《論語》中有很多有關學習的名句,本文所選的三句話就從不同方面論述了學習態度或學習方法。學生要能進行辨別,分條陳述。
明確:第一句話講學習態度;第二句話講對待知識的態度;第三句話既講了學習態度,也講了學習方法。
②說一說:你能分別用三個四字詞語概括這三句話的內容嗎?
預設: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做好引導工作,只要概括合理即可。
示例:勤奮好學、謙虛誠實、持之以恒。
③議一議: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道理?
預設:教師做好引導工作,只要學生講得有一定的道理,就應該予以肯定。可以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談體會。
示例:學習要不恥下問,持之以恒,這樣才能變更多的“未知”為“已知”。
5.教師出示《論語》中的其他句子,學生讀句子,說一說句子揭示的道理。
示例:(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要持之以恒。(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融匯新舊知識,獲得新的感悟。(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要虛心向他人學習。
四、運用方法,自主學習
【《談讀書》課件】相關文章:
談讀書老舍課件(通用10篇)12-09
關于讀書的課件03-07
談讀書01-28
談讀書的名言01-10
《談讀書》說課稿12-15
精選《談讀書》教案06-08
《談讀書》培根10-27
談讀書的好處03-01
談讀書作文精選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