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荷塘月色》的課件

時間:2021-04-07 12:46:11 課件 我要投稿

《荷塘月色》的課件

  《荷塘月色》教案1

  【教學目標】

《荷塘月色》的課件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把握寫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點。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運用,動詞、疊詞的精心選用。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訓練整體感知、揣摩語言的能力。

  2.提高對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領悟能力。

  3.提高對情景交融意境的鑒賞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2.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追求理想。

  【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結構安排、寫景的層次和運用語言的技巧上。

  二、難點: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巧妙運用比喻、通感,精心選用動詞、疊詞的表達技巧。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設想一:每個著名學府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景。北京大學里有風景優美的燕園,其中的未名湖歷來為世人所稱道(乾隆賜予和珅,后劃入北大校園,錢穆為其更名為未名湖)。清華大學是一所偏理科性質的學府,校園建設較北大而言似乎缺少浪漫氣息。但有一個不起眼的小池塘總是有許多人慕名前去觀賞,這僅僅是因為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荷塘月色》。

  設想二:(故事引出作者)月夜有無蟬聲?

  《荷塘月色》中有一處寫到作者在月下漫步荷塘時聽到了蟬聲。

  “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

  后來有一位叫陳少白的寫信給朱自清,說蟬子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為此問了好幾個人,他們也都認為陳的話不錯。朱自清為了進一步弄清問題,又去請教他在清華大學的同事昆蟲學家劉崇樂教授。劉崇樂則從別一個人的著作里摘抄了一段文字寄給朱自清,這一段文字說月夜確有蟬聲,不過那位著者又說,平常夜晚蟬子是不叫的,那一個月夜,卻聽到它們在叫。這么一來,朱自清反復考慮,就把“好幾個人”的話當作“客觀實際”,而把那個著者的親耳所聞當作“是個例外”,至于自己文中那一段描寫,則自認是“記憶錯誤”。于是朱自清給陳少白復信,表示了感謝,并且慎重表示:散文集《背影》(里面收有《荷塘月色》一文)以后再版要刪掉月夜蟬鳴的句子。

  過了些時候,陳少白又在《新學生》月刊上發表文章,再次討論這個問題,并且涉及到宋代王安石的《葛溪驛》一詩,因為這首詩里也有月夜蟬鳴的描寫。也就在這個討論之后,朱自清自己又有兩次親耳聽到了月夜蟬聲,“跟《荷塘月色》中所敘的有相同的地方”,朱自清因為“有切己的問題在心里’,所以對此印象格外深刻。這才寫了《關于“月夜蟬聲’》一文,公開作答。從這番周折中可以看出朱自清對寫文章是極其認真負責,絕不含糊的。

  朱自清還從這件事中引出一個更深的教訓,他在作答的文章中深有感慨地說:“我們往往由常有的經驗作概括的推論。例如由有些夜晚蟬子不叫,推論到所有夜晚蟬子不叫。于是相信這種推論便是真理。其實只是成見。這種成見,足以使我們無視新的不同的經驗,或加以歪曲的解釋。我自己在這兒是個有趣的例子。”朱自清這一段話意味深長,它告訴我們輕率的推論會使人們誤把成見認作真理,妨礙我們獲得新的經驗,接受新的知識,這個體會和認識已經遠遠超出“月夜”有無“蟬聲”的討論本身了。

  二、作者簡介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省紹興市,1898 年生于江蘇省東海縣。1903 年隨家定居揚州,故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 年中學畢業后,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次年改為“自清”,考入本科哲學系。以后的五年里在江蘇、浙江等地的中學教書。

  在大學時代,朱自清就開始創作新詩, 1923 年發表的長詩《毀滅》,在當時的詩壇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929 年出版詩集《蹤跡》,1925 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了古典文學的研究。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壇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 年 8 月 12 日,朱自清病逝于北京。他的一生既是作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逝世后整理出版有《朱自清文集》(四卷)、《朱自清詩文選集》。

  三、整體感知

  1.解題:荷塘月色

  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月色是文章描繪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諧寧靜的境界。

  荷塘與月色兩者呈并列交叉關系,作者既寫月色下的荷塘,又寫荷塘上的月色。

  2.學生默讀課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3.讀課文、正音并解釋詞語。

  4.理清全文結構。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寫作者夜深人靜時去荷塘觀賞月色的緣由。

  第二部分,(2—6 自然段)是全文的主體,細致地描繪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靜,抒發作者淡淡的喜悅和哀愁。

  第三部分,(7-10自然段),寫江南采蓮習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結構完整,銜接自然緊密,寫景與抒情有機地揉合在一起。

  5.找出文章線索,理清文章思路。

  (找出作者的行蹤以及心情變化)

  從空間上看,作者從家里出來,經小徑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呈圓形結構。從感情上看,作者心里頗不寧靜,出門尋求寧靜,獲得片刻寧靜,最后走出寧靜,同樣呈圓形結構。兩個圓形結構既是本文的線索,作者的行蹤是明線,內心的情感變化是暗線。明暗線交織,情與景融為一體。

  四、精析課文

  (一)講讀第一部分

  1.朗讀。

  2.提問:作者為什么惦念起荷塘來了?作者寫自己離開沉浸在寂靜中的家有什么用意?

  月亮升高了,馬路上孩子們的嬉笑聲聽不見了,妻子拍著閏兒也漸入睡。周圍已經沉靜下來了,本來可以好好想一些問題,但是,許多的事縈繞在自己頭腦中,無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為了排遣內心的煩惱,找尋片刻的心靈的寧靜而去荷塘邊的。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樂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蕩。

  (二)講讀第二部分

  1.提問:這一部分是按照什么線索來寫的?

  教師歸納:是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過程來寫的。按照作者的活動、視線的轉移,有層次地展現荷塘月夜的美麗景色,抒發作者的感情。

  小路(第 2 段)——荷塘(第 4 段)——月色(第 5 段)——荷塘周圍的樹(第 6 段)

  漫步——思索(線索)

  2.講讀第 2段

  文章先寫去荷塘必經的小路。

  提問:這條小路有些什么特點?

  教師歸納:作者抓住了小路的曲折、幽僻,多樹的特點(板書),這三者中,幽僻是主要的特點。曲折與多樹是構成幽僻的重要條件。小路沿荷池而筑,隨荷池彎曲,呈曲折之態。多樹則蓊蓊郁郁,更顯幽深僻靜。

  文章用了對比的方式,襯托出月下小路的美。看看作者是怎樣進行對比的?

  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沒有月光的晚上(陰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寫出景色朦朧,富有詩意,第一次把“月色”點了出來。

  3.講讀第 3段

  提問:這一節寫作者去荷塘時的感受,請你說說這種感受的具體內容?

  教師歸納:請學生把“象今晚上,……現在都可不理”這段話劃出來。這是作者感受的具體內容。作者感到在這種幽僻的壞境之中,自己成了一個自由的人。在這種環境里,可以不做違心的事,不說違心的話,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拋棄塵世間的喧囂和煩惱。聯系文章的寫作背景,可以理解這種感受,表達了作者對自由寧靜生活的向往和對黑暗的社會現實的不滿,進一步點明了夜游的原因。

  4.講讀第 4 段

  背誦課文第四段,討論以下問題。

  (1)作者寫月下的荷塘景物順序是如何安排的? 有何特點?

  先總寫荷塘,再寫葉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點觀察,由近及遠,由上到下,先靜態后動態。

  (2)鑒賞景物特色及表達技巧巧

  荷塘        曲曲折折,用疊詞,突出廣度

  荷葉        田田,用疊詞,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動寫靜,寫出了高而圓的風姿

  荷花        裊娜,擬人,飽滿的花朵姿態柔美

  羞澀,擬人,含苞欲放的嬌美情態

  明珠,比喻,晶瑩剔透地閃光,暗寫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閃光,暗寫月光柔和    博喻

  美人,比喻,纖塵不染的美質

  荷香        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通感,將嗅覺形象訴諸聽覺形象,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沁人心脾,擴大意境,烘托環境優雅、寧靜,這是月夜獨處的獨特感受

  荷波        閃電,比喻,突出快速

  凝碧,以靜寫動

  荷韻        脈脈的流水,擬人,默而有深情

  (3)歸納月下荷塘的總體特點:寄寓的感情素淡,寧靜,寄寓了淡淡的喜悅之情。

  5.讀第 5 段

  背誦課文第五段,討論以下問題。

  (1)這一段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的?

  先寫月光,再寫月影,最后寫光與影。

  (2)作者選用了哪些動詞來描寫月光,有什么好處?

  “瀉”,照應“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這個喻體,增強動感,表現了月輝照耀、一覽無余的情景。

  “浮”,水氣輕輕升騰,慢慢擴散、彌漫,以動景寫靜景,以“青霧”襯“月光”,表現了月光的朦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瀉”字而來,一個“洗”字表現了月光潔白柔和而又鮮艷欲滴。

  “籠”,“夢”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來,一個“籠”字表現了月光下葉子與花的輕飄柔美的姿容,襯托了月光的朦朧、柔和。

  (3)月光朦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比喻什么?“小睡”比喻什么?作者為什么說“恰是到了好處”?

  原因是天上有一層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滿月的意境。這種朦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時的心境,所以說“恰是到了好處”。

  (4)作者為什么又要寫月影?哪個動詞用得精妙?

  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樹。月影當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輝映,能使月色表現得更為精妙。

  一個“畫”字用得精妙,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一般,富有情趣,表現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5)寫光與影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好處?

  運用了比喻與通感的手法。將視覺形象化為聽覺形象,光與影的黑白塊兒仿佛變成了活潑跳躍的音符,化靜為動,寫活了。光與影的和諧分布與名曲的優美、悠揚、和諧動聽,兩相烘托,擴大了意境。

  (6)這段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總體特點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朦朧,和諧,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

  (三)講讀第三部分

  寫夜游荷塘引起的聯想,想到古代詩詞中對采蓮的`描繪從而引起對江南美好生活的懷念,表現了作者對眼前的寂寞、毫無生氣的環境的不滿之情,進一步表現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鄉的哀愁中結束全文。

  附:《采蓮賦》參考譯文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蓮去。鹢首船頭來回轉,交杯頻遞笑把愛情傳。槳板輕搖水草緊絆,船頭微動浮萍才分開。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綢衫兒束細腰。情意綿綿難分割,戀戀不舍把頭回。春末夏初好季節啊,葉兒正嫩花兒才開。撩水逗樂笑微微,怕水珠濺身弄濕衣。忽然又覺船兒斜,急忙收起綾羅裙。

  五、寫作特點

  本文語言樸素典雅,準確生動,富有韻味。作者是如何使語言表達得如此美的?

  (1)作者精心選用恰當的動詞,使語言準確、貼切,創造出生動的意境。

  (2)作者善于運用疊詞,傳神地描寫事物特征,加強語氣,舒展文氣,增加音韻美,深化物態情貌。

  (3)作者善于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使語言形象生動,創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

  六、總結

  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通過鑒賞作者的景物描寫去把握其中寄寓的情感。而鑒賞作者的景物描寫,要善于分析景物描寫的層次、景物描寫的技巧造成的效果,要品味景物的特點,最后歸結到美感特征。

  《荷塘月色》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揣摩優美的藝術語言,賞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

  2、過程與方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線索和感情線索;結合優美的景物描寫,具體分析比喻、通感的修辭效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4、課程資源利用與開發:

  根據王國維的“一切景語皆情語”來準確把握朱自清的情感,進而掌握散文學習中分析作者情感的方法。

  【教學重點】

  揣摩藝術語言及分析修辭手法。

  【教學難點】

  揣摩藝術語言及分析修辭手法。

  【教學方法】

  主體引導法、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許多景物都曾被詩人所描繪,荷花也常常成為詩人筆下的意象。哪位同學能背誦描繪荷花的詩句?

  (提問同學背誦古詩,然后根據詩句所描繪的情景、詩人寄托的感情進行點評。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

  有這樣一位作家,他巧妙的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結合起來,進而抒發自己的感情,他就是朱自清。今天,我們就來拜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二、講授新課

  1、背景(大屏幕展示):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當時的中國社會正處在白色恐怖之中,反動政府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作者不滿社會現實,又苦于找不到正確的道路,正是這種苦悶與矛盾使他寫成此文。

  2、聽朗讀錄音(大屏幕展示優美畫面并播放配樂朗讀)《荷塘月色》是篇美文,下面就讓我們凝聽文章的配樂朗讀,和作者一同欣賞幽靜、朦朧的荷塘月色。

  3、分析文章:

  ⑴ 文章開篇寫道:“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通觀全文,這句話有什么作用?

  明確: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調,同時又是本文的文眼,我們在分析后面的景物時不要忘了作者是以這樣的心境去觀察和描繪的。

  ⑵ 作者的行蹤是怎樣的?

  明確:出家門→去荷塘→觀荷塘→回家門。

  ⑶ 這行蹤也是本文的外在結構,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本文的外在結構是環形的,那么作者內在情感是如何變化的呢?請同學們利用幾分鐘時間討論,找出文中能夠表達作者內在情感的句子,用筆標出來作為文章內在情感的脈絡。

  明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從這幾句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內在情感發展的結構和他的行蹤一致,也是環形的:不寧靜→排遣→超脫→不寧靜。

  ⑷ 我們來具體分析作者是怎樣在景物中抒發這種感情的。文中開篇第一句就提到“不寧靜”,那么作者是怎樣排遣的呢。“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然而作者并沒有彈琴,卻是去觀荷塘。接下來寫通往荷塘的小路,這條小路有什么特點呢?給人一種什么感覺?

  明確:幽僻,蓊蓊郁郁,陰森森,寂寞。給人一種恐怖之感,寫出作者心中淡淡的愁。“但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于是作者便有了獨處的自由感,體會到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淡淡的喜悅初步呈現。

  ⑸ 作者將要享用的荷香月色是什么樣的呢?

  標題是聯合短語,作品既描繪了月下荷塘,又描繪了荷塘上的月色。第四、五兩段便為我們展現了這兩幅圖景,在描寫景物時顯示出朱自清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尤其表現在疊詞、比喻、通感的運用方面。現在就讓我們欣賞作者筆下的月下荷塘。

  再次聽這兩段的朗讀錄音。

  提問:第四段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荷塘,荷葉,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提問:疊詞“曲曲折折”突出了荷塘的什么特點?

  明確:荷塘面積廣闊。

  提問:寫荷葉用“田田”這個疊詞,又用了“舞女的裙”這個比喻,為什么這么用?

  明確:“田田”突出荷葉的密度,“裙”則勾勒出葉子高而圓的風姿。

  提問:在層層的葉子中間,作者看到零星的荷花,“有裊娜的開著的,……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這幾句用里什么修辭,有什么好處?

  明確:擬人,“裊娜”“羞澀”,寫出花朵飽滿的柔美情態和花兒含苞欲放的嬌美情態;比喻,“明珠”“星星”“美人”,暗寫月光的柔和。

  提問:作者用歌聲形容荷香,是用錯了嗎?

  明確:這是今天新接觸的修辭手法??通感。作者把本是嗅覺可感受到的香氣付諸于聽覺,寫出荷香時斷時續、若有若無、清淡飄渺、沁人心脾的特點,正如古詩所說:“誰家吹笛畫樓中,斷續聲隨斷續風。”烘托出環境的幽雅與寧靜。

  提問:寫荷波用“閃電”做比喻,突出荷波什么特點?

  明確:變化速度快。

  提問:最后寫“脈脈的流水”,用了什么修辭?

  明確:擬人,寫出流水的默默而含情。

  提問:描繪荷塘上的月色用了哪些動詞及修辭手法?

  明確:寫月光用“瀉”“浮”“洗”“籠”四個動詞,“瀉”描繪出月輝照耀一覽無余的情景;“浮”以動寫靜,以青霧襯月光,表現了月光的朦朧、淡雅;“洗”表現月光柔和、鮮艷欲滴;“籠”則表現月光下葉子和花輕飄柔美的姿容,襯托月光的柔和。王國維曾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在這“滿月的晚上,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淡淡”一詞寄寓作者的情感也是淡淡的,淡淡的愁、淡淡的喜。塘上月光淡淡的,與塘中月影交相輝映,用一個“畫”字,仿佛是無形的手在描繪,表現了作者的喜愛之情。光與影是和諧的,“名曲”是運用通感手法,把光、影的黑白塊寫成活潑跳躍的音符,化靜為動,兩相烘托,擴大了意境。

  ⑹ 這段荷塘月色寄寓作者人生理想境界就是寧靜,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更加襯托寧靜,正所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然而,蟬與蛙的鳴叫似乎又打破了這份寧靜,攪擾了人的心境,作者忽又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表現作者情感怎樣變化?明確:對古人自由生活的向往,反襯了作者的苦悶。一句“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畫龍點睛,用“到底”修飾,表現想超脫而又終究無法超越,心事重現。

  三、練習

  比較閱讀,賞析周邦彥的《蘇幕遮》同《荷塘月色》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

  (大屏幕展示《蘇幕遮》,提問學生并明確,進一步理解本課作者的巧妙用心。)

  相同點:表達思鄉之情;生動而傳神的描寫了荷葉荷花的美麗形象;用詞精妙;情景交融。不同點:《荷塘月色》思想內容更深刻,時代感和社會意義更強;《荷塘月色》寫月下霧中之荷,《蘇幕遮》寫雨后初陽之荷;《荷塘月色》動詞絕妙,比喻、通感用得絕佳,《蘇幕遮》白描寫意,從不同角度生動刻畫了雨后清荷的靜態動姿;《荷塘月色》發揮散文特長,表達豐富思想內容,展示多種藝術技巧,《蘇幕遮》虛實相濟,言有盡而意無窮。

  四、小結

  《荷塘月色》是表現朱自清高超語言駕馭能力的散文代表作。疊詞本身從聽覺上就富有音樂美感,能夠創造濃郁的抒情氛圍,動詞的妙用使意象更加鮮明生動,貼近的比喻、通感的運用更是化無形為有形,化無聲為有聲,極富表現力地再現了特定環境下的獨特景致,營造出一個超脫于現實的高度審美的藝術境界,使人暫時從喧囂的現實中解脫出來,得以片刻的寧靜,人的心境也得到凈化達到“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正如孤獨時欣賞浩淼江河中一支獨立的小舟,失意時體味雨中漫步的感覺,閑適時觀看墻角牽牛花上的晶瑩露水。同樣,朱自清也正是用這種片刻偷得的歡愉心境體察到的朦朧月色、優美荷塘,自是化瞬間為永恒,鑄平常為神奇,捕捉人類最細微、最難以捉摸的情思,成就一篇有口皆碑的美文。

  五、作業

  就《荷塘月色》的語言藝術寫一篇短評。

  【板書設計】

  出家門→去荷塘→觀荷塘→回家門 月下荷塘(素淡寧靜)

  ↓  ↓  ↓  ↓

  不寧靜→ 排遣 →超脫→不寧靜 塘上月色(朦朧柔和)

  【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者引導學生主動質疑,共同探索,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同時不失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討論和講練教給正對散文賞析“臨淵羨魚”的學生“退而結網”的方法。只是在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感情的過程中,教者很少結合學生自身特點,使學生在把握作者感情時略有些牽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