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的課件
從軍行的課件1
教學目標 :
1、了解邊塞詩歌的特點 。
2、品味詩人筆下的思鄉之情與誓死殺敵的精神
3、 鑒賞同類詩歌,進一步了解詩人邊塞詩的藝術特色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的藝術技巧。
2、品味詩人筆下的思鄉之情與誓死殺敵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解題
《從軍行》是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內容敘述軍旅戰爭之事。本詩體現了出征將士報國御敵,以身許國的壯志。
二、總體感知邊塞詩歌的代表人物和風格
盛極一時的邊塞詩是構成盛唐之音的一個基本內容,它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地位,是前無古人的。在盛唐邊塞詩人中,高適、岑參向來并稱齊名。
三,王昌齡背景介紹 。
詳見《學海導航》
王昌齡邊塞詩的代表作是《出塞》和《從軍行》。《出塞》共有兩首(均從《全唐詩》)。其一為: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四、詞語點撥:
1.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寧市西。古名鮮水或仙海,北魏時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經常在這一帶發生戰爭。暗雪山:使雪山晦暗無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連山。
2.玉門關:今甘肅省敦煌縣西。漢時是邊境的一個重要關隘。唐時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勢力范圍。
3.樓蘭:漢西域國名(今x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東南)。漢武帝時,遣使通大宛,樓蘭阻擋道路,攻擊漢使。昭帝元鳳四年(前七七),大將軍霍光派平樂監傅介子前往樓蘭,用計斬其王。唐時已無樓蘭之稱。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滅侵擾唐朝邊境的外敵。還:歸,回家。
五、總體感知
詩開始兩句,次第展現出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的上空,長云彌漫;濃厚的云層,使湖北面綿延千里的祁連雪山也顯得隱隱約約;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里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塞戍邊將士生活、戰斗的典型環境。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著豐富復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短短七個字,我們可以看出環境的險惡,戰爭的頻繁,以及將士們不畏艱險、英勇戰斗的英雄形象。“百戰”極言戰事之多;“黃沙”二字,極力突出西北戰場的特征,令人宛見“日暮云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斗的艱苦激烈和將士們所做出的犧牲。但是,金甲盡管磨穿,將士們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消磨,而是在連年戰爭和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這些將士們豪壯的'誓言。
這首詩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轉折有致,對照鮮明,抒寫出了戍邊將士的豪情斗志。整首詩的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體現出王昌齡絕句的突出優點,也是盛唐邊塞詩中的優秀篇章。
全詩前兩句是鋪墊,是烘托,是渲染;后兩句是抒情,是顯志,是歌贊。景中寄情,以實代虛;情中有物,以實化虛。整首詩不僅格調高昂豪邁,蘊含深邃,而且用語也十分洗煉、精道。
六、重難點分析 :
1.詩中“黃沙百戰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請作具體分析。
答:“黃沙”形象點出邊塞戰場的特征,“百戰”極言戰事之頻繁,“穿金甲”是說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時間之長,戰斗之艱苦。短短七個字,高度概括了邊地之荒涼、條件之惡劣、時間之漫長、戰爭之頻繁艱難。
2.一、二句寫景對表現戍邊將士有什么作用?
答:通過境界壯闊、環境惡劣的景物描寫,襯托戍邊將士不畏艱難,守衛邊疆的豪情壯志。
七、比較鑒賞:
比較分析本詩與《從軍行》(其四)(青海長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環境與心理描寫上又有什么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筆抒情,虛寫征人家鄉的妻子的無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發戍邊將士為國殺敵、視死如歸的豪情壯志
環境與心理描寫(“其一”側重環境的凄涼孤獨,通過寫羌笛的聲音,從聽覺上抒寫思鄉之情,心理描寫采用虛寫方式,以想象寫情;“其四”側重寫邊塞環境條件的艱苦,心理描寫上采用實寫方式,直接寫戍邊將士為國盡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八、課堂小結
九、布置作業:背誦全詩
從軍行的課件2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三個生字。
2、結合注釋,借助課外資料和工具書,通過學習,正確理解兩首詩的大概意思,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將士們忠心報國的豪情。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將士們忠心報國的豪情。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鋪墊渲染
1、引入
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學習王昌齡的邊塞組詩《從軍行》中的兩首詩。(板書課題:從軍行)
2、解詩題
師:讀懂詩題是我們理解古詩的第一步。一起輕聲讀讀題目,誰讀懂了?(從軍就是參軍,標題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屬于樂府詩。)
3、鋪墊渲染
以往我們學過一些邊塞詩,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和學生接詩)在你們的印象中,邊塞是個怎樣的地方?
過渡:王昌齡在他的筆下,又為我們展示了怎樣的邊塞風光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二、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1、整體通讀,把握詩境
請大家把這兩首邊塞詩先認認真真地讀兩遍,要讀準字音,讀得字正腔圓,讀出節奏,讀得有板有眼。(生讀)
①誰來選一首讀一讀(師相機點評指導)換另一首讀讀
②師小結提問:有感情地朗讀也是理解古詩的一種方法。除此之外,學習古詩的方法還有哪些?(看注釋、看圖畫、想象畫面)
請同學們借助這樣的方法,默讀這兩首詩,一句一句地讀,邊讀邊看注釋,讀完一句想想這句的意思。讀完一首,想想整首詩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同桌也可以邊讀邊討論。
2、析字詞、明詩意
小結過渡:兩首詩表面的意思你們經過合作已弄明白了,現在我們一起深入體會詩中深層的含義。
出示:(一)前兩句“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①自己輕聲讀一讀,你從中看到了邊塞的什么?(青海湖、長云鋪天蓋地,很長很長、雪山、一座孤城,還看到了玉門關。)
②追問:什么樣的雪山?(出示雪山圖),這里的雪山,是指祁連山,海拔4000——5000米,終年積雪,雪光閃耀,異常壯麗。祁連山因它的雪白而壯麗,如今怎么就暗了下來呢?(漫天的黃沙,四起的硝煙,讓雪山變暗了,邊塞變暗了。)
③帶著你的理解來讀這兩句。
④人有時會因心情的不同而對周圍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就如杜甫國破家亡時“看到盛開的繁花濺淚,聽到鳥的叫聲亦驚心。”。再讀讀這句,對“暗”還有不同的理解嗎?(將士們遠離家鄉,遠離親人,不能回家與親人團聚,心情也是暗淡的)指導感情朗讀(你不僅走進了邊塞,也走進了征人的心啊!)
⑤在你積累的詩句中有和玉門關有關的嗎?背給大家聽。(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⑥聯想到這些詩句,再讀這句詩,哪個字撞擊著你的心扉?(孤獨,對故土的思念,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把你的感受融在詩句中,再讀。
過渡:環境是這樣的惡劣, ;鄉情是這樣的深切, 。可戍邊將士——
出示(一)后兩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①齊讀,誰愿說說自己對這兩句詩的理解。(在黃沙滿天的戰場上,征人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們表示不破樓蘭就不回來。)
②師:“穿”是“穿上金甲”嗎?(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
金屬制作的盔甲會磨破!不可思議呀!你認為可能嗎?
邊塞將士是怎樣把金甲磨破的?(征戰時間之久,暗示戰爭的激烈頻繁)。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呢?
③指導感情朗讀:金甲易損,生命可拋,戍邊將士報國的意志卻不會減,所有的豪情、氣勢都融在了這兩句詩里, 。
刀光劍影、生死拼搏里橫刀立馬的身影流露著馬革裹尸的豪情 。
豪壯的語言中,你感受到了將士們一顆怎樣的心?(決心,不把敵人消滅誓不還的決心,一顆熱愛祖國的決心。)
3、感悟詩情
“不破樓蘭終不還”這鏗鏘有力的語言讓我們感受到了將士們的萬丈豪情,難道他們就不思念家鄉的親人,真的不想還嗎?
家鄉的親人也無時無刻不牽掛著他們啊!會有誰在牽掛著他們呢?
也許兩鬢斑白的雙親拄著拐杖一次次在村頭翹首以盼;也許一雙年幼的兒女在一次次的呼喚父親回家;也許留守家園的妻子因思念而過早的讓黑發染霜。請你們代替邊關的將士們給家鄉的親人寫一封信,告訴他你為什么‘終不還”。
學生練筆、交流。(結合學生交流,相機板書:忠心報國)
4、練習背誦
過渡:短短的二十八個字,讓我們感受到了戍邊將士的豪邁情懷,第二首詩又將為我們展示了邊塞將士們怎樣的生活呢?
出示(二):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①輕聲慢慢的讀,細細的品味,詩中的哪個字、哪個詞、哪句話深深觸動了你,就把它畫下來,再讀、再品。
②著重引導學生欣賞品味“昏”,“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風沙遮天蔽日。一個昏字又讓你感受到了什么?出征的軍隊卷塵挾風,氣勢逼人。)
“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讓我們想像到了前鋒部隊的英勇,也想像到了前方的的仗打得艱苦、出色,
③師小結:一場激戰,不是寫得聲嘶力竭,而是處以輕快跳脫之筆,通過側面的烘托、點染,讓我們去體會,去遐想。這就是王昌齡的高明,不怪人們稱他為“七絕圣手”。
④感情朗讀、背誦
三、總結全詩、升華悟情
1、不是每場戰斗都能像這次這樣取得勝利,“一將功成萬骨枯”戰斗的勝利是用許多將士“白骨掩蓬蒿”的壯烈犧牲換來的,戰火無情,(出示課始師生接讀的兩句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由來征戰地,能得幾人還。學生讀。
師:“能得幾人還?即使人未還?可守邊的戰士們卻——(引導讀:“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2、在這兩首詩里,我們看到了塞外風沙肆虐的惡劣環境,感受到了守邊戰士戍邊的凄苦孤獨與悲涼,更感受到了將士們奮勇殺敵的決心以及誓死報國的壯志豪情,這凄美、悲壯,向上的畫卷就是唐朝的邊塞詩。
四、拓展延伸
王昌齡的《從軍行》組詩共七首,七首詩七幅不同的畫面,我們今天學的是其四、其五,還有另外五首大家課后選自己喜歡的讀一讀。感興趣的同學回家之后可以再收集一下其他詩人的邊塞詩讀一讀,感受盛唐邊塞詩的悲壯,豪放。
【從軍行的課件】相關文章:
王昌齡的《從軍行》11-14
從軍行王昌齡的古詩07-29
王昌齡從軍行的詩意03-10
王昌齡的《從軍行》賞析12-07
王昌齡的《從軍行》詩11-14
王昌齡的從軍行片段11-13
王昌齡的從軍行翻譯11-11
從軍行王昌齡的翻譯11-10
從軍行王昌齡的詩意11-05
王昌齡從軍行的翻譯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