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魯迅課件
《祝福》是一篇傳統的教材篇目,也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為大家分享了《祝福》魯迅的課件,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熟悉全文,能夠具體說出故事的序幕、結局、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2、能說出文章所采用的的倒敘的敘事手法,并能分析并說出這種手法的作用。
3、能概括出祥林嫂一生所發生的事情。
4、能能體會祥林嫂這個人物的悲劇色彩,并能初步感知造成其悲劇的社會原因。
二、教學內容:
1、故事六大情節(重點)
2、倒敘的作用(重點、難點)
3、祥林嫂的人生階段(重點、難點)
三、教學過程:
導入:
在辛亥革命后的某一天,浙江紹興魯鎮發生了一樁命案。據說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年輕的老婦人在新年祝福的時候死在了冰天雪地里。而有一個人正好見證了整樁命案的發生,于是便將他所知道的敘述了出來。那么,這個沒有春天的年輕的老夫人到底是誰呢,在他身上到底又發生了什么故事呢?又是誰是這樁命案的始作俑者呢?而這個故事的見證者又是怎樣為我們展現這個故事的呢?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一同走進魯迅先生的《祝福》,一起去深入了解體會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慘命運。
(一)概括故事情節
快速地瀏覽這篇文章,在讀的過程當中要求大家:(展示ppt)
1、閱讀全文,按故事的“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內容)。
并且思考:
2、本文的記敘順序是什么?采用這樣的記敘順序有什么作用?
請學生回答:先回答第二個問題第一個小問,明確小說采用的是倒敘的修辭手法。再引導學生進行“序幕—結局—開端—發展—高潮—尾聲”六部分的情節概括
序幕:魯鎮準備祝福
結局:祝福之夜慘死
開端:逃避初到魯鎮
發展:被逼賣到賀家
高潮:再寡再到魯鎮
尾聲:魯鎮正在祝福
請學生回答倒敘在本文中的作用
把祥林嫂悲慘的結局放在開頭,巧妙地設置了懸念,使讀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連在一起,形成強烈的對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題。
(二)了解祥林嫂的一生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祥林嫂已經死了,假如現在大家都是大偵探福爾摩斯,我們要來調查偵破這起案件,那么首先我們要做的是不是應該詳細了解死者啊?好的,下面我們就看到文本,從“我”的敘述當中找出祥林嫂每個人生階段的故事。
(1)老師首先進行示范:看到第二大部分第二自然段,看到揭示時間和年齡的詞語。二十六七歲,明確兩個信息,二十六歲之前與祥林結婚。二十六七歲,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來經衛老婆子介紹,到魯鎮做工。
(2)快速瀏覽。(掃描式閱讀,關注時間性和事件性的詞匯和句子)
由老師進行課堂提問,學生合作探究,通過閱讀文本,查找關鍵信息,探尋出祥林嫂二十六七之前;二十六七;二十七八;二十八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歲;三十七八歲這幾個重要的時間點以及祥林嫂所經歷的事件。
明確:
二十六歲之前:與祥林結婚。
二十六七歲: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來經衛老婆子介紹,到魯鎮做工。
二十七八歲,被婆婆抓回去,改嫁。(為什么會撞破頭?老師補充封建禮教思想:三綱五常、三從四德)
二十八九:得到消息,改嫁,年底生小孩,孩子叫阿毛。這個時候的人生相對平穩。
三十、三十一歲:家里出現重大變故,先是丈夫患了風寒而死,然后是自己的孩子被狼給叼走了。估計兩個家庭悲劇的發生不到半年的時間。然后重新回到魯鎮做短工。(禮教思想)
三十二三歲:在魯鎮做工。經常說起孩子被狼叼走的情景。捐門檻。祭祖事件。(迷信思想)
三十七八歲:最后來到魯鎮,死于魯鎮的大街上。
結語:
本節課我們主要把握了本篇文章的整個故事情節,然后對祥林嫂的幾個人生階段進行了概括,從我們的概括中知道了祥林嫂有三次到了魯鎮。那么每一次祥林嫂到魯鎮是什么樣子呢?作者是怎樣對的外貌進行描繪的呢?這些內容我們下節課在進行探討。
布置作業:畫出李祥林嫂三次到魯鎮時對其外貌描寫的句子,并談談從這些句子當中你讀出了祥林嫂的哪些信息。(教師根據時間可以布置可以不布置)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能夠對祥林嫂三次到魯鎮的外貌描寫進行賞析
2、能找出文章中對祥林嫂眼睛的描寫,并分析出其心理特點。
3、能說出題目“祝福”的妙用
4、能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
二、教學內容
1、對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寫(重點)
2、對祥林嫂眼睛的刻畫(重點)
3、“祝福”的作用(重點、難點)
4、三次祝福時對雪的描寫及作用(重點)
三、教學過程
導入:
每次來魯鎮的時候,祥林嫂的命運處境是不同的。這種不同,體現在她的面貌氣質和言行舉止上的。現在我們去尋找一下祥林嫂三次來魯鎮,因為處境不同,表現在精神面貌和言行舉止上的三處不同表現,找出來之后,我們來分析對比,不同的生命狀態,進而向魯迅先生去學習外貌描寫、肖像描寫的寫作方法。這對我們寫作的提高是有幫助的。現在我們去尋找三個部分,勾畫每一處描寫祥林嫂生命特征的外貌描寫。
(三)學習細節描寫
1、肖像描寫
提問:分別找出祥林嫂三次來到魯鎮的不同的肖像描寫,對比中分析其生命狀態的變化。
(1) 初到魯鎮:
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但兩頰還是紅的。手腳都壯大,又只是順著眼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
需要明確幾點:
A、提問:臉色青黃這個告訴我們什么?
明確:生活條件不好,遭遇丈夫去世,打擊比較重。
B、手腳都壯大體現了勞動婦女的典型特征。
C、順著眼是順從的樣子,二十六七歲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是年輕女性,很活潑、開朗、率性,但是祥林嫂二十六七歲的時候卻是順著眼,這應當是長期受到一些無形的規則規矩的限制所致。
D 、兩頰還是紅的以及來了之后,在勞動中有了笑影,白胖了。第一次來魯鎮,讓我們看到了經歷了一次丈夫去世的人生打擊以后,祥林嫂有了人生的希望,我們應該對此感到欣慰。
總體明確:祥林嫂那時候忠厚老實,年輕,生命力和生命狀態還是比較正常。
(2) 再到魯鎮:
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只是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
與第一次進行對比:
1. 第一次來魯鎮,臉頰是紅的,這一次只是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 生命的活力已經沒有了
2. 第二次來到魯鎮,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 生命中已經多了許多悲哀。
總體明確:被迫改嫁,喪父失子,精神備受打擊,內心極度悲傷又訴說不出。守寡不成(遭劫被賣)、守家不成(喪夫失子)。
(3)最后來到魯鎮:
五年前花白的頭發,即今已經全白;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A、臉上瘦削不堪表示祥林嫂流浪了四五年,生活沒有著落,人瘦削不堪是自然的。
B、黃中帶黑強化了這幾年所受的苦。原來是青黃,現在是黃中帶黑,已經失去了正常的膚色。
C、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可以看到,第二次來魯鎮的時候的神色是悲哀的,現在已經看不出任何喜怒哀樂,沒有任何表情,沒有任何神態上的變化。
D、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說明祥林嫂站在那里像一個木雕,只有眼珠動一動,才知道原來是個活人。
總體明確:守命不成(贖身行乞)、人生盡頭、垂死之相。
2、第三次來到魯鎮的動作描寫。
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空的破碗;一手拄著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對比以上兩個句子,哪個更好?
將“空的”單獨進行強調,說明在祝福的時候祥林嫂并沒有乞討到什么東西,突出人情的冷漠,祥林嫂的悲哀。
“下端開了裂”將全部的重量壓在了竹竿上,已經沒有力氣了。
明確:變式句描寫的功能,讓強調的部分得以強化和渲染,給寫作帶來一定的啟示。
練習:隋朝的大運河千年不變的拍打著江岸。將這一句子進行一下變化,你覺得這個句子里面哪個可以得到單獨的強化,就把它作為單獨強化的成分,單獨提出來。
(一個句子我們可以通過分解的方式,可以通過語序顛倒的方式來盡情渲染和強化,這也是這處描寫帶給學生寫作上的啟示。)
細心的同學發現前兩次對祥林嫂外貌的描寫都有衣著方面的描寫,但第三次為什么省略了呢?(長期的乞丐生活,肯定是衣衫襤褸,辨不出樣式和顏色了)但是三次都寫了祥林嫂的眼睛。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要極儉省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出他的眼睛。
是的,魯魯迅先生對祥林嫂眼睛的刻畫,可是花了大功夫的。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魯迅先生對祥林嫂眼睛的描寫。(請同學找出,然后分析)
找眼睛 析心理
初到魯鎮:順著眼 安分
再到魯鎮:順著眼,眼角帶著淚痕 受打擊,內心痛苦
將阿毛故事:直著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門檻: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讓祝福:失神,窈陷 再受打擊 絕望
行乞:眼珠間或一輪 麻木
問魂靈有無:忽然發光 一絲希望
(四)題目“祝福”的用意,分析環境描寫
1、我們通過對整篇文章的了解,知道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祥林嫂悲劇的一生,但為什么作者將題目命名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呢?針對這個問題請同學們思考一下。
起于祝福,終于祝福,中間一再寫到祝福,情節的發展與祝福密切相關;
祥林嫂的悲慘遭遇是在祝福的歡樂氣氛中展開的,鮮明的對照增強了作品的悲劇色彩,深化了小說的主題。
最先感到痛苦, 最多地承受了痛苦———因為要解決痛苦而最多地思考了痛苦最后也為此痛苦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所以, 《祝福》的主題, 應該是魯迅先生對所有那些先知先覺者( 也包括他自己) 的深深祝福———這正好也是魯迅先生這篇小說篇名“祝福”二字的真義。
2、對祝福的描寫的時候總是有很多環境的描寫,比如社會環境:祝福時的場景的描寫;自然環境:雪花的飛舞。我們現在來看一下祝福中的環境描寫。
社會環境:
《祝福》的環境描寫很多,其中關于“祝福”的三次描寫,對于塑造人物和表現主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說一開頭,描繪了一幅“買得起福禮和爆竹”的人家準備祝福的景象:
舊歷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村鎮上不必說,就在天空中也顯出將到新年的氣象來。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間時時發出閃光,接著一聲鈍響,是送灶的爆竹;近處燃放的可就更強烈了,震耳的大音還沒有息,空氣里已經散滿了幽微的火藥香。
這段描寫屬自然環境,作者從視覺、聽覺、嗅覺等多種角度描繪出一幅陰暗、低沉的景象,為悲劇主人公的活動提供了背景,襯托出祥林嫂的悲苦命運。準備“福禮”的基本上是女人,她們“胳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紅”,但是“拜的卻只限于男人”,這是社會環境描寫,為祥林嫂悲慘命運伏下了一筆。“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也是社會環境描寫,顯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國農村的落后狀況:階級關系、風俗習慣、人們的思想意識沒有變化,封建勢力和封建迷信思想仍然統治著中國的農村。作者通過這些環境描寫,不僅烘托了人物,而且還揭示了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根源,預示了祥林嫂悲劇的必然性。
第二次是對魯四老爺家祝福的描寫。祝福是為了“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的好運氣”,因此,魯四老爺不準“敗壞風俗”的祥林嫂插手。為了爭得能夠參加準備福禮的活動,祥林嫂用“歷來積存的工錢”捐了一條門檻,以為如愿以償了,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四嬸一聲“你放著罷,祥林嫂”的喝令,徹底打碎了她的一切幻想,精神受到了莫大的打擊,從此變成了一個木偶人。魯四老爺為了“將來的好運氣”,把祥林嫂一步步地逼上了死亡的道路。 這一次環境描寫,不僅推動了情節發展,而且清楚地告訴我們,是誰害死了祥林嫂。
小說的結尾寫道:
我給那些因為在近旁而極響的爆竹聲驚醒,看見豆一般大的黃色的燈火光,接著又聽得畢畢剝剝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將近時候。我在蒙朧中,又隱約聽到遠處的爆竹聲聯綿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云,夾著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市鎮。我在這繁響的擁抱中,也懶散而且舒適,從白天以至初夜的疑慮,全給祝福的空氣一掃而空了,只覺得天地圣眾歆享了牲醴和香煙,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蹣跚,豫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
作者由近及遠,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寫出了五更將近時候祝福的場景,在結構上和開頭照應,更重要的是,作者從感受的角度描寫祝福的景象,四叔家“極響的爆竹聲”和遠處“聯綿不斷”的爆竹聲“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云,夾著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市鎮”,顯然,這些描寫具有了象征意義,這是一張密不透風的封建禮教的大網,是殘害祥林嫂的罪魁禍首。“我”“懶散而且舒適,從白天以至初夜的疑慮,全給祝福的空氣一掃而空了”是憤激的反語,表現了作者對吃人的封建禮教的憤懣之情。最后用“天地圣眾歆享了牲醴和香煙,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蹣跚,豫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與祥林嫂在祝福聲中寂然死去形成鮮明對比,意在告訴讀者,祥林嫂的悲劇是社會悲劇,封建禮教是祥林嫂悲劇的根源,“祝福”是封建社會吃人的大典,作者借助環境描寫深化了小說的主題。
自然環境:
小說中四處寫到雪,看似輕輕點染,實則頗具意蘊。第一處出現于序幕,祝福的社會環境與飛雪的自然環境結合,為祥林嫂悲慘的結局和人間的冷酷渲染了氣氛。第二處在結局處,祥林嫂已百無聊賴地死去。這時著色,表面寫雪的有聲,實寫世人的冷漠,還表現了“我”的無奈和憤懣。第三處寫雪,是柳媽勸祥林嫂捐門檻時。一方面過去的短暫美好與現實的冷酷形成對比,另一方面暗示柳媽的言語將對祥林嫂造成嚴重的精神打擊。第四處寫雪,在小說的結尾處。雪花的團團飛舞,鋪天蓋地,愈顯世界的冷,含蓄地表達了祥林嫂悲慘命運的無法抗拒。
結語:
我們這一節課主要就是對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寫和眼睛的刻畫進行了分析,并分析了文中環境描寫的作用。同學們下來之后一定要細細體會并學習魯迅先生在細節描寫方面的方法。
布置作業:
祥林嫂就這樣在祝福之夜死去了,那么誰是害死祥林嫂的兇手呢?里面出現的人物都有可能,下一節課我們就模擬法庭的形式,對魯四老爺、婆婆和大伯、柳媽、魯鎮的人們還有“我”進行道德審判。(將全班同學分為兩組:一組同學擔任原告祥林嫂和她的辯護律師,向上述五個群體提起控訴,要求:有理有據。一組同學擔任被告及其辯護律師,說出不是兇手的理由。再在全班選出四個同學擔任審判長,根據同學的陳述理由給予審判結果)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1、能夠通過具體語句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能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認識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
3、能了解魯迅作品的意義和思想,能對其作品感興趣。
二、教學內容
1、文中人物形象分析(重點)
2、各類人物對祥林嫂的死的影響(重點、難點)
3、魯迅作品內容介紹
三、教學過程
(五)模擬法庭:誰是殺人兇手
(由同學展開辯論,教師根據同學的論辯內容進行總結)
魯四老爺:
大罵新黨 (迂腐保守)
書房擺設:脫落的對聯,未必完全的字典,理學入門書 (虛偽)
皺眉,討厭祥林嫂是個寡婦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話可說呢。”. “可惡!然而……”
告誡四嬸,不讓祥林嫂在祝福時沾手。死后罵她是個“謬種”
(自私偽善,冷酷無情,自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
魯四老爺對雇用祥林嫂最初的態度是“皺眉,討厭她是寡婦。祥林嫂被搶走時,魯四老爺反應可以用兩次“可惡”和“然而”來概括:魯四老爺估計祥林嫂是逃出來的,“皺一皺眉”表示反感,卻沒有絲毫同情心。尋人時,也仍然是“踱”。發現祥林嫂被搶走,魯四老爺說了兩次“可惡”,“然而”。我們細細分析一下就可以發現,里面沒有絲毫是對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惡”的是婆婆“搶”的舉動,給自己帶來了麻煩。“然而”是書面語重轉連詞,后面隱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禮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當然,而且表示了魯四老爺的假斯文。第二次說可惡是針對衛老婆子的,對衛老婆子先薦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鬧得沸反盈天,有損魯家的體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這樣比男人還勤快的勞動力是不容易的。
第一部分有一部分魯四老爺的大罵新黨及書房的描寫。這一切都能可看出魯四老爺是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頑固,反對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自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他自私偽善,冷酷無情,對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許的,是他通過“祝福”阻斷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導致祥林嫂慘死的人物。
婆婆和大伯:
婆婆強迫祥林嫂改嫁,說明舊社會勞動婦女沒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還得受制于婆婆。繩子一捆,塞在花轎里,以八十千的價格“賣”掉了。祥林嫂的出格反抗也不可能改變她的命運。從中我們還可看到一個矛盾:婆婆賣媳婦是應該的,甚至人們還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應該的。在這個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婦的命運。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這個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諒祥林嫂的“罪”。在這個矛盾中,我們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大伯收房子也是應該的。原因很簡單,祥林嫂沒了兒子,也就是沒了賀家的后代,也就成了賀家的外人,房子是不能給她的。但封建思想又教育女子們: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在這個矛盾中,我們也看不見祥林嫂的生存空間。
柳媽:
臉上已經打皺,眼睛已經干枯,可是還要給地主去幫工 ( 受壓迫的勞動婦女)
對祥林嫂改嫁時留下的頭上的傷疤采取奚落的態度
善意地把陰司故事講給祥林嫂聽,為祥林嫂尋求贖罪的辦法,就她跳出苦海,結果適得其反。(受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
柳媽和祥林嫂同樣是一個舊社會的受害者,雖然她臉上已經“打皺”,眼睛已經“干枯”,可是在年節時還要給地主去幫工,可見她是一個受壓迫的勞動婦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地獄、報應之類的封建迷信思想和“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理學信條。柳媽以剝削階級統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為指導,來尋求解救祥林嫂的“藥方”,這不但不會產生療救的效果,反而給自己的`姐妹造成難以支持的精神重壓,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淵。祥林嫂花了12元鷹洋去捐門檻,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掙扎,她要頑強地活下去,爭取恢復一個普通女傭的地位。所以捐了門檻以后“神氣很舒暢,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為從此可以擺脫厄運了。可是四嬸在祭祀時的一句話使祥林嫂陷于絕境。祥林嫂捐門檻后本已告訴四嬸,可四嬸仍不讓她沾手。祥林嫂受到了致命的打擊。“眼睛窈陷下去,連精神也不濟”,膽怯,惴惴,是一個木偶人。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變化,顯示了心靈上的巨大創傷。最終,祥林嫂竟被魯四老爺一腳踢開。
魯鎮的人們:
家中一律忙,都在準備著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祝福”大典。
祥林嫂再到魯鎮時,人們“音調和先前很不同”,“笑容也冷冷的了”
對于她的故事,開始是同情,很快就感到厭煩,常打斷她的話,走開去,后來還故意用別的孩子去逗引她,戳她的痛處,對她進行嘲弄。
祥林嫂死后,短工“簡捷地說”“我說不清”“淡然地回答”,漠不關心
——被封建思想支配,不覺悟。群眾之間隔膜、冷漠。
魯鎮上的人們對祥林嫂的遭遇沒有任何的同情,他們一開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劇滿足一下自己的獵奇心理,等到厭倦了,便對之嘲笑唾棄,表現出一種冷漠厭煩的態度,他們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這種思想統治了他們的靈魂,所以,他們鄙視祥林嫂,他們的態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們和魯四老爺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我”:
作品中的“我“是一個具有正義感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魯四老爺,厭惡封建禮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軟弱無能,無力給祥林嫂以幫助。在小說結構上,“我”又起著線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都是通過“我”的所見所聞來反映,“我”是事件的見證人。
祥林嫂自己:
面對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爭,只是為了所謂的貞節;面對加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卻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捐門檻上。
由此可見,祥林嫂本人也是個受封建禮教思想毒害很深的人,她把封建禮教思想和迷信思想當作救命稻草,結果反而使自己陷入更恐怖的深淵。因此,我們可以說,祥林嫂也是殺害自己的兇手之一,她的死,既是他殺,也是自殺。但不管是他殺還是自殺,歸根到底,是封建禮教將可憐的祥林嫂逼上了絕路。小說反封建的深刻主題,也就不難理解了。正如魯迅先生的摯友許壽裳先生有關《祝福》的一段精辟的論斷所說:“(《祝福》)描寫一個舊社會中的女犧牲者,極其深刻,使知人世慘事,不慘在狼吃阿毛,而慘在禮教吃祥林嫂。”
得出結論:導致祥林嫂死亡的原因
祥林嫂自己:
1、貞節觀
祥林嫂是普通的農村婦女,但是卻深受封建思想的節烈觀的影響。可見封建思想對中國人的毒害多么深重,不僅在魯四老爺這樣保守的鄉紳頭腦中根深蒂固,而且深入到社會最底層。祥林嫂對再嫁反抗越激烈,說明她受的毒害越深。不僅世人認為祥林嫂再嫁是罪惡,就連她自己也一直以再嫁為恥,精神萎靡,心懷恐懼。
2、迷信思想
迷信也同樣毒害著祥林嫂的心靈。如果她沒有再嫁的罪惡感,也許對鬼神的恐懼不會那么強烈。因為有了這樣的罪惡感,“怕暗夜,怕黑影”,她想擺脫,想贖罪,自然乞求于迷信。她捐了門檻,自以為擺脫了罪孽,卻不被社會認可。于是“她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自絕于這個人的社會了。
社會原因:
1、封建禮教
2、封建迷信思想
人性的弱點:
冷漠,自私、虛偽
(六)魯迅和其作品介紹
自己讀后感受:悲哀中帶著憤怒
魯迅這篇文章寫于1924年2月7日,是魯迅短篇小說集《彷徨》的第一篇,為什么會將這個時候寫的小說集命名為彷徨呢?其實當時的知識分子跟文中的 “我”非常相似——反對封建思想,同情弱者,但同時又不敢起來反抗他們不滿的,他們所反對的。當時是處于猶豫彷徨的一個狀態。于是命名為《彷徨》。但是魯迅呢,畢竟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鮮血。他用他的筆,寫出了他對整個社會強烈的控訴。結合我們所學過的幾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的文章非常的犀利深刻。基本上都有以下特點:
針砭在中國傳統文化浸淫下國民性的卑怯
對于卑怯者的恃強凌弱更為痛恨
對封建節烈觀念和等第思想十分憎惡
結語:
通過對祝福的學習,不知道同學們對魯迅有沒有更多的認識。但我希望通過我們對其作品的解讀,我們能夠理解這樣一個處于 同時呢,我們更應該反思,其實魯迅先生所批判的東西在我們現代社會也是屢見不鮮的,希望大家不會是一個純粹的看客,不會是小說里欺負弱者的冷漠的魯鎮人
【祝福魯迅課件】相關文章:
《風箏》(魯迅)教學課件04-03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課件04-12
魯迅《祝福》教案08-08
魯迅《祝福》板書設計07-03
魯迅的《祝福》讀后感09-13
魯迅祝福的讀后感08-29
高一語文魯迅《祝福》說課稿12-13
魯迅《祝福》讀后感300字12-28
關于魯迅名言警句摘抄-魯迅12-19
相遇魯迅作文1000字-魯迅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