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課件
設計思想
內容淺顯,語言流暢,簡潔明快,適合誦讀。因此,教學中不必作過多的分析,以誦讀、欣賞為主。教師可針對學生的實際水平在朗讀上加以指導,組織學生采用合作的方式自主學習,體會新課標的精神,初步學會運用“研究性”方式學習文章,培養自主研究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
抓住文中描寫景物特征的語句,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品味文章精巧的構思、精煉的語言、精美的畫面。
教學難點
品析文章的美點:構思、用材、布局
教學方法
確定為“文學鑒賞課”。課前向學生下發譯文,讓學生自主學習,課堂上師生交流,探究景物描寫及其他方面的特色。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1.用多媒體播放一段展現三峽優美風光的記錄片,并配以簡潔的文字進行說明。
2.欣賞完后教師指出:如今,高峽出平湖,這二十多年前的三峽美景正在漸漸散去,也許有一天,我們也只能在影片或在模糊的記憶中捕捉它曾經的險峻和美麗。今天,讓我們跟隨酈道元的腳步,領略一下千年以前的三峽風光。
二、朗讀課文,理解文意
先請同學們自由誦讀,結合課文注釋,讀準字音,讀順文句,讀懂文意。
聽老師帶著驚嘆、贊頌之情吟誦課文,學生學讀。
學生之間自由交流文中難以明白和理解的地方。
三、問題情境設計,師生共同探究。
(一)問題情境。
1.文字優美,描繪傳神,作者是如何抓住三峽的風景特點進行描寫的?
2.三峽的自然風光,有山有水,四季各異,追溯過去,分析現狀,展望未來,你想到了什么?
(二)交流對話
1.教師與學生對話
話題一:《三峽》先寫山后寫水。寫山,抓住了什么特征?寫水,哪個季節具體寫?為什么?
明確:文章先總寫山:山高嶺連,綿綿不斷;再寫水的四季不同,重點寫夏水:夏水最迅猛、急遽,有代表性。
話題二:《三峽》寫四季的景色中運用了許多精彩的詞語,試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詞語作簡要的分析。
明確:春冬之景:“素”“綠”“清”“影”數字;寫秋之景:“寒”“肅”“凄”“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出來了。其中“素”“綠”“清”著重寫水的色彩,而“寒”“肅”“凄”“哀”則蘊涵著作者的一種思想感情,屬于“借景抒情”一類的典型詞語。
2.學生與教師的對話
話題一:《三峽》語言凝練,只有一百五十五字,卻包容了四季景色,羅列了山水草木,清影猿嘯,為什么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明確:(1)文章取材先大后小,先總后分,層次清晰;(2)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色,選擇有代表性的景物,進行冼煉地描繪。
話題二:課文第三自然段“素湍綠潭,回清倒影”,譯文為“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回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試想:雪白的急流奔騰洶涌,可以回旋清波,卻怎么可以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呢?這個譯文是否有問題?
明確:這個翻譯的確存在問題。原句運用了文言文“并提”(也稱為“合敘”)的修辭,也就是古人為了使句子緊湊,文辭簡練,把兩件相關的事并在一個句子中表述,翻譯時不能逐字進行,要從文意出發,找出詞語或詞組之間的相互搭配關系,如“耳目聰明”應是“耳聰目明”。據此這句的譯文應為:雪白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學生與學生的對話
話題一:課文第二自然段“或王命急宣”似乎不屬于自然景物的描寫,用在這里有何作用?
明確:作者用這個例子寫出了江水的湍急。
話題二:文章開頭突出三峽山高嶺連,隱天蔽日的特點,下文哪些文字可以印證這一特點?
明確:“絕巘”“峻”“林寒澗肅”“空谷”這些詞語都能印證。
師生與作品的對話
話題一:酈道元寫三峽風光,大部分筆墨放在寫水,水是課文的重點,那么能否調整寫山寫水的順序?
明確:這體現了文章布局的巧妙。先山后水是有科學依據的,有了山高嶺連的特定地形才能產生江流湍急的水勢,山是因,水是果。因決定了果,山是總寫,水是分寫,順序不能調換。
話題二:雖只有一百五十五字,但描繪景物卻盡傳其神,筆法令人稱奇,現在我們用欣賞的眼光來審視評說課文的美。(可以從語言、結構、描寫等角度入手)
明確:(示例)描寫手法美:
(1)正面描寫:“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壘嶂,隱天蔽日”形象概括地描繪出三峽的地貌特征;
(2)側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一句烘托出三峽峰連綿延,隱天蔽日的山勢。
四、拓展研究
1.摹擬《三峽》第二段的寫法,寫出春風拂拂之景。
2.課外收集有關三峽的資料,試比較三峽的古今。
3.課外閱讀吳均的《與朱元思書》、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等寫景優美的文言文,試與寫景進行比較。
4.課外收集有關三峽的資料,展開一場有關保護三峽景觀的討論,題目可設計為:
(1)是保護三峽的自然風光,還是不斷地開發和利用三峽的水資源?
(2)在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如何保持和延續三峽獨特的魅力?
教學隨想
《三峽》是人教版八年級新教材內的一篇課文。這兩節課我們著重探索的是:如何讓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自主探究文言文寫景的特征和寫作特色。先讓學生從描述三峽風光的記錄片中獲得感性認識,產生積極而美好的情感,形成喜愛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而后激發他們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且有發現、創新的強烈欲望。
教材的適當“處理”,是引導學生學會研究的起點。我們重點選了“三峽的景色欣賞”和“三峽全文的寫作特色”兩個部分,讓學生進行鑒賞和討論,感受文章的藝術美,成功地引發了學生對課外寫景文言文的探究興趣。
按照以上的思路,我們在課堂上安排了三個環節。
第一環節:導入課文。通過播放用多媒體制作的三峽風光的輯錄片,使學生產生興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嘆之情。
第二環節:朗讀課文。這個環節既是對學生課前自學課文的一個檢測,也是通過圖文結合的方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通過朗讀,加強學生對散文的節奏美、語言美、意境美的領悟。
第三環節:研究課文。這個環節是重點。我們是從“問題情境”人手,運用“話題式”教學設計模式,對全文的寫作特色進行不同對象的四次對話。對文章的景物特征、重點詞語、選材效果、語句翻譯、寫作手法進行了探究。
這三個環節用簡潔的語言可概括為:
運用多媒體導入課文(激發興趣)——→朗讀課文(感受內容)——→研究課文(學會鑒賞)
教學過程中的“得”與“失”
(一)得
1.這堂課創造了“圖文相融”的學習環境。通過放映三峽風光的輯錄片,讓學生對陌生的三峽在感性上有了較為清晰的了解,更有利于他們對文章的閱讀和欣賞。學生可以從文字中找到相應的畫面,又可以從相應的畫面中理解文中的句子,圖文并茂,相得益彰,是一種新課改下教學文言散文的方法。
2.選點集中,學生學習目標明確,破除了傳統文言文教學
“字字落實,句句翻譯”的方式。先讓學生根據課文和譯文自學,培養學生自讀淺顯文言短文的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在落實文章重點難點上進行突破,進行多方面的探究,使學生知道文言散文的寫景特征和寫作特色,從而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的內容,教學的實效性明顯加強。
4.實現了語文課堂學習自主研究的構想。首先表現為學習過程的探究化。整個教學環節就是學生們以“三峽”為“原點”,不斷地發現新的興趣點,不斷進行探究和研究的過程,而不是教師事先完全安排好的過程。其次表現為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特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進行問題的探究,然后協同研究小組(前后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資源共享,交流研討,形成研究小組相對集中的觀點,在課堂上進行多流向的公開交流。
(二)失
這兩節課是我們在農村中學進行“研究性學習”方式的一種嘗試。要讓學生一下子從“接受性學習”方式進入“研究性學習”方式中需要經歷一個緩慢的過程。因此我們先讓學生自學原文與譯文,目的是讓學生自己先進入一個“接受性學習”的情境,在此基礎上才進行“研究性學習”如果不這樣,會影響整個教學的效果。
學生以前很少有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在研究的層次上存在很多不足。如不能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提問;提問的深度需要老師作進一步的提示;在回答問題時,理性的概括能力較差,需要老師進行更好的總結。
教師在問題的設計和教學各環節時間的分配上很難準確把握。主要表現在問題提出后,不同層次學生理解接受的差距較大;課堂上留給學生交流探討,呈現個性化研究結果的時間不夠充分。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靈活運用新教材教學勢必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因此,對于出現的新問題還有待在以后的具體教學中作更好的調整和改進。
【《三峽》課件】相關文章:
三峽課件參考09-24
三峽教學課件08-24
三峽酈道元的課件08-24
三峽課件教案設計09-24
三峽優秀教學課件(通用15篇)06-01
春曉課件09-24
《風雨》課件08-24
《太陽》課件03-08
初中地理的課件03-08
小松鼠的課件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