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登泰山課件素材
雨中登泰山課件素材1
一、教學目的:
1.了解本文獨具匠心的構思謀篇的手法;
2.了解本文簡練巧妙、熱情奔放的語言特色;
3.領略黃山峰巒奇險而美妙的壯麗景色,并了解作者對祖國河山和對社會主崐義的熱愛、贊頌之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理解本文構思謀篇的手法。
2.難點: 語言簡練巧妙、熱情奔放。
三、教學時數:
課內自讀課文 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憙拑
第一課時
憗拕
思考題:
1.課文所記內容有幾個時間順序?
2.課文四個部分內容有什么內在的聯系?
3.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安排文章的記敘順序?
4.比較《黃山記》和《黃山三天》的異同。
5.比較《黃山記》和《雨中登泰山》的異同。
字詞正音:
皖wǎn(安徽的別稱) 慳吝qiān lìn(過分愛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東崐西) 糗qiǔ(干糧) 氤氳yīn yūn(形容煙或氣很盛) 甫fǔ剛剛
詞語補釋:
*煞費心機:形容費盡了心思。煞shà很、極。
*撲朔迷離:原指模糊不清,很難辨別是雄是雌,后來形容事情錯綜復雜,崐 不易看清底細。撲朔:指兔腳亂動;迷離:指眼睛半閉。
*綺麗多采:燦爛美麗。
*萬仞之巔:形容很高的山峰。仞: 古代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
*一碧萬里:這里形容整個天空是碧藍色的。
*瞬息萬變:形容變化快而多。瞬:眨眼,息:呼吸;瞬息: 一眨眼一呼吸之崐 間,比喻時間短促。
慳吝qiān lìn過分愛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東西。
氤氳yīn yūn 形容煙或氣很盛。P89注①
大手筆: 指有名的文章家或其作品。P84注①
虛無縹緲: 形容非?仗撁烀。
鴻蒙: 舊指宇宙形成以前的混沌狀態。P85注②
黃帝: 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P85注③
逸興: 超逸豪放的意興。P85注④
鳥道: 形容險峻狹窄的山路,意思是只有飛鳥可度。P88注①
載沉載浮: 又沉又浮。載: 又。
拾級而登: 逐步登階。拾shè輕步而上。
臨虹款步: 到彩虹上面慢慢走動。P91注①
作者簡介:
徐遲,現代詩人,著名報告文學作家。1914年10月15日生。浙江省吳興縣崐南潯人。蘇州東吳大學文學院肄業。1933年開始發表作品,1957年擔任《詩刊》崐副主編,1960年調湖北文聯當專業作家,1963年當選為作協武漢分會副主席。崐代表作報告文學集《哥德巴赫猜想》。他的作品感情真摯,憎愛分明,說理透崐辟,繁簡相宜,語言洗煉。
簡析課文:
文章由四個部分構成。
第一部分: 寫崇高卓越的大自然,創造安排了黃山勝境。──文意總起
第一段: 介紹黃山的地理位置、成因、范圍,著重介紹黃山七十二峰的高崐風峻骨,以示其“險”。
第二段: 介紹黃山的云海、草木鳥獸、泉流及攝身光等幾種景物,以見其崐“奇”。
第三段: 寫黃山處處懸崖絕壁,再次強調黃山勝境的突出特點──“險”。崐 閱讀思考:
1.作者為什么要用擬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為主人來描寫,它是怎樣安排崐黃山的呢?
提示: 這樣安排比自己介紹要好。
首先,由自己介紹顯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為主人公來寫就顯得獨辟蹊徑,崐給讀者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這樣寫更能突出黃山確是人間仙境,是大自然“煞費心機”安排的。崐 再次,便于以居高臨下的氣勢,簡練的筆觸,把黃山的絕境和細微之處全崐都寫到了。
2.對“云!钡拿鑼懹玫氖鞘裁词址?
提示: 采用側面描寫的手法,以山峰來襯托云海,使云海──黃山最有特崐色的景致的變幻莫測、令人神往的特點生動地表現出來。
3.找出這一部分寫山的詞語,用一個字來概括黃山山的特點。
提示: “敁高敋峰下臨深谷;幽潭傍依敁天柱敋”,“敁高敋風敁峻敋骨”,“處處懸崖絕崐壁,無可托足!碧攸c是“險”
4.作者寫大自然對黃山的“賞賜”,列舉了云、松、音樂鳥、靈芝、肉芝崐和攝身光等,這是黃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黃山的“敁奇敋”。
提示: 填“奇”,從“打開它的云庫”,“特意委托風神帶來名貴的松樹崐樹種”,“組成無窮無盡幻異的景”,“神奇的”,“稀世的”,“最高的效崐果”,“格外賞賜了”,“極罕見”等詞語可見。
文章以大自然“不肯隨便把勝境給予人類”,“它封了山”作小結,更增崐添了黃山的神奇色彩,并為下文回溯人們攀登黃山的歷史,描繪黃山的奇觀作崐了鋪墊。起筆雄奇峭拔,一如黃山奇峰。
第二部分: 回顧幾千年來人們攀登黃山的歷史。
第一層(1自然段)寫史前期,除了金絲猴之外,只有神話傳說中的黃帝、崐浮丘公、容成子等仙人攀上過黃山的光明頂。
第二層(2─3自然段)寫唐宋時期,只有李白及吳龍翰兩人登上過蓮花峰。崐 第三層(4─5自然段)寫元明清數百年內,極大多數旅行家都沒有登上蓮花崐頂,而登天都,是在汪灌以后,有記載的只有普門法師等五人。
閱讀思考:
1.寫黃帝在這里飛升是“傳說”,和李白等人有詩文留下為證,顯然不同,崐為什么要選用“傳說”這一材料呢?
提示: 增加黃山的神秘色彩,使黃山顯得更有魅力。
2.寫李白等人的詩、文有什么作用?
提示: 表現了黃山的險峻,登山的艱難,也豐富了文章的內容。
3.這一部分與文章中心有什么聯系?
提示: 本段回顧幾千年來,只有少數像李白這樣不畏險阻的人才能登上,崐其余的人都只能乘興而來,敗興而歸,這就為下文歌頌我們的時代和人民伏下崐一筆。
4.這一部分和其它部分有什么聯系?
提示: 承第一部分黃山風光的“險”而來,是大自然“不肯隨便地將勝境崐給予人類”及“封山”這一意旨的具體體現。又與第三部分“勝境已成公園,崐絕處已經逢生”的現實情況相互比照?梢娺@部分使文章結構波瀾起伏,而又崐貌斷實續。
憙拑
第二課時
憗拕
第三部分: 記作者等一行攀登天都峰的經過。
第一層(1─6自然段)寫作者等一行登上天都峰的經過。
文章以作者親眼所見,極寫天都之險,與第二部分相應,形成古今、虛實崐相映之勢。文章處處都將今天的登山道路與古人登山的路徑作對比,強調今天崐的登山道路已“化險為夷”,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張本。寫“我們”登攀的經過,崐只用三個“直上,直上,直上”反復,表現了勇往向上的氣概。
第二層(7─8自然段)寫登上天都峰所見景色,抒發作者的感慨。
登上天都峰,“千里江山,盡收眼底;黃山奇景,盡踏足下”(此為過渡崐句),作者深深感慨的是,“我們這江山,這時代,正是這樣,屬于少數人的崐幸福已屬于多數人!边@是文章點題的句子。
閱讀思考:
第三部分是怎樣突出文章的中心的?
提示: 1.對比: 把前人攀緣險峰的石級與現在有鐵欄桿的寬闊的石級作對崐比;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與我們“直上,直上,直上”“卻無可戰栗”崐作對比。
2.詳略處理得當: 如“過了立馬亭,龍蟠坡,到半山寺,便見天都峰挺立崐在前”“古人不可能去的,以為最險的地方,鯽魚背、閻王坡、小心壁等等”崐“看啊,天都峰、蓮花峰、玉屏峰、蓮蕊峰、光明頂、獅子林,這許多許多佳崐處,都在公園中”詳寫登天都峰,其余略寫,重點突出。
3.記敘與議論相結合,記敘為議論作依據。寫天都峰之險,而今天卻化險崐為夷,這是石工們的功勞,所以引出議論,“我們這江山,這時代,正是這樣,崐屬于少數人的幸福已屬于多數人。雖然這里歷代有人開山筑道,卻只有這時代崐才開成了山,筑成了道!
第四部分: 寫在黃山之巔見到的云海、松樹、日出、攝身光等奇觀。
閱讀思考:
這一部分分承第一部分黃山奇觀的“奇”而來,“奇”在何處?
提示: 奇就奇在“變化無定”上,云海漂泊無定,景物瞬息萬變,群峰時崐隱時現,忽而旭日東升,忽而傾盆大雨,從彩虹到神奇的攝身光,寫盡黃山的崐險與奇,還有神秘感。又如寫松樹,“從峰頂俯視,它們如苔蘚,披覆住巖石;崐從山腰仰視,它們如仙女,亭亭而玉立。沿著巖壁折縫,一個個的走將出來,崐薄紗經綢,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薄芭旁仆で,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崐我多么想從這兒揚帆出海去?墒前到柑,浪這么險惡,……”這些比喻,崐都把景色的奇異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小結:
一、內容上的內在聯系:
文章巧妙地借贊嘆大自然的造化神工起筆,暗寫黃山“險”、“奇”二特崐色,總領全文;二、三部分,承“險”字展開,第四部分,緣“奇”著墨;最崐后,以“這是何等的公園! 這是何等的人間! ”兩句感嘆作結,照應篇首大自崐然“封了山”,隔絕了人間與勝境,暗含“換了人間”之意,激情奔放,響震崐不絕,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二、記敘順序:
宏觀順序: (文章一、二部分)混沌初開──宇宙形成──人類出現(從史崐前時期直至元明清)
微觀順序: (文章三、四部分)早晨出發登山──登上天都峰──黃山頂上崐過夜──第二天凌晨觀日出──白天見攝身光奇景
三、節奏明快的短句與排偶句式:
作用: 以加強文章奔騰豪放的氣勢。
短句: “它是大手筆,用火山噴發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圍一百二十公里,崐面積千余平方公里的一個xx的區域里,分布了這末多花岡巖的山峰。”(比崐較復雜的長句,想法順應句子的結構,將它們逗開成幾段,以加強語勢節奏。崐將這句的狀語,逗成四段)
“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還有八潭,四瀑。”(一崐個句子,分為兩個分句,五個賓語分別逗開)
排偶句(類似駢體文)
“它打開了它的云庫,撥給這區域的,有倏來倏去的云,撲朔迷離的霧,崐綺麗多采的霞光,雪浪滾滾的云海!
“黃山松鐵骨冰饑;異蘿松天下罕見!
“這樣,大自然把紫紅的峰,雪浪云的海,虛無飄渺的霧,蒼翠的松,拿崐過來組成了無窮盡的幻異的景!坏罍厝苤伟俨 8鞣N走獸之外,又崐有各種飛禽。神奇的音樂鳥能唱出八個樂音。稀世的靈芝草,有珊瑚似的的肉崐芝。
四、比較《黃山記》與《雨中登泰山》:
同: 對象都是名山,都有獨出心裁的構思。
異: 大氣磅礴,蘊蓄著深刻的思考;情趣盎然,飽含生活的氣息。
作業:
[思考和練習]第五題、第六題。
雨中登泰山課件素材2
教學目的:
一、培養學生熱愛祖國錦繡河山的感情,引導他們樹立不畏艱險、百折不回、奮勇登攀的凌云壯志。
二、學習本文描繪景物抓住特征,剪裁疏密有致,敘述旁征博引的寫作方法。
三、進行口頭訓練,發展想象能力。
重點與難點:
重點:一、瀑布水勢、泰山翠松的描寫。
二、登攀“十八盤”的精神。
難點:文章中的引文、典故。
教學用具:
“泰山示意圖”掛圖。
教學時數:兩教時。
第一教時
一、激發感情,導入課文。
你們游覽過祖國的名山大川嗎?那奔騰咆哮、一瀉千里的長江、黃河,那千姿萬態、氣勢雄偉的三山五岳,孕育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它們,民族自豪感就會充盈心頭。請說說看,誰游覽過哪些名山?(學生答)在所有的名山中,五岳為最。哪五岳呢?(學生試答: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長呢?巍巍泰山。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勢,擎天捧日之姿,歷代多少文人墨客寫詩撰文謳歌、贊美,杜甫的五言古詩《望岳》就是其中之一。請學生背誦: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一覽眾山小”的境界是令人神往的,只有登攀到“絕頂”,才能領略那無限風光。今天我們學一篇李健吾同志的《雨中登泰山》,請作者為向導,跟隨他攀登游覽高聳雄奇的泰山。
二、作者簡介。
李健吾,生于1906年8月17日,山西省運城縣人,父親是辛亥革命烈士。李是著名劇作家,也擅長小說、新詩、散文,作品有《青春》、《美帝暴行圖》、《大媽不姓江》等,現在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從事巴爾扎克、福樓拜的研究。
他的散文清新質樸,深雋真摯,文中多妙語取譬。
三、檢查預習;學生質疑。
1.學生質疑,在質疑過程中解決一部分生字難詞。
豁然(hùorán)開朗:豁然,形容開闊或通達;豁然開朗,一下子現出開闊明朗的境界。
懸崖崚嶒(léngcéng):高而陡的山崖,形容山高。
訇訇(hōnghōng):形容大聲。
匍匐(púfù):爬行。
巉(chán)巖:山勢高險的樣子。
掐(qiā):用拇指尖和另一個指頭使勁捏或截斷。“自”與“舀”(yǎo)作比較。
蔫(niān):花木因失去所含的水份而萎縮。
瀟灑(xiāosǎ):神情舉止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
2.本文自始至終扣緊什么景色來寫的?作者在移步換景中,重點描繪了哪些景物?
全文緊扣一個“雨”字,細描細繪。雨中的山嵐煙云,水墨山水似的層巒疊嶂,聲喧勢急的飛泉瀑布,水淋淋,濕漉漉,令游覽者飽享了“獨得之樂”。
作者筆下的泰山,既奇美又壯觀,活脫是一幅雄偉奇麗的立體畫。自岱宗坊至南天門長約二十華里的中軸線上,飛瀑、祠廟、翠松、古柏、洞天、云海,作者巧妙地牽線串珠,編織出泰山美妙的畫卷。
四、介紹、分析。
1.起程。
(1)提問思考:作者要起程登泰山了,他心情如何?只是為了游山玩水嗎?
(2)指名朗讀第1、2自然段,講述作者要登泰山的心情。
作者登泰山,不是一般的游山玩水,而是感到“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傳統一筆債似的”。泰山是一座活的歷史博物館,有著豐富的文物寶庫,匯集了古建筑的薈萃,又是神話故事的搖籃。作者如此一往情深,然而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來。這雨“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兩個“落”刻畫出心情的百般焦急!靶氖浅恋摹,一個“沉”字直描心情,分量甚重。然而,即使如此,作者仍然決定冒雨登山!芭d致勃勃”這個詞一掃陰霾,氣氛轉換,從另一角度表現作者對泰山的神往。文章起筆波瀾曲折,感情十分真摯。
作者對泰山如此深情,怎能不激起我們的向往?跟隨作者足跡,冒雨前行吧!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見《孟子·盡心》。東山,山東蒙陰縣南之蒙山。小魯,認為魯是小的。小天下:認為天下是小的。)
2.攀登。
(1)你們看到的雨中泰山是怎樣一番景色?過岱宗坊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怎樣一幅奇景?請根據第3自然段進行介紹,要求語言生動,繪聲繪色。
古人游山曾有這樣的體會,“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泰山奇峻,險陡詭峭,而雨中泰山,更是灰蒙蒙,霧茫茫,煙云裹繞,不僅越發顯得“崔嵬”(cuīwéi,高大),而且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過岱宗坊,首先映人眼簾的是七幅黃錦,閃亮發光,吼聲震天,從虎山水庫的橋孔奔涌而出。一“碰”一“激”一“撒”,把水流的湍急,浪花四濺的奇妙,水花拍石的聲響繪聲繪色地描了出來。怎會有如此奇景的呢?導游者把我們由眼前閃光的黃錦帶入神話故事,又由神話故事回到現實:呂洞賓把虬龍從人間渡上天去,而共產黨又把虬龍從天上帶回人間,回到“故居”,撤播幸福給人民。天上人間,想象奇異。
站在壩橋上,眺望虎山水庫兩邊景色,更是形成鮮明的對比:一邊是喑惡叱咤,似千軍萬馬,它是大自然賜給人間的禮物;一邊是平靜的湖水,欲步不前,它是人定勝天的明證。在古老的泰山上建造現代化的水庫,增添了“瑰奇”的景色。作者既用一個個比喻描其美妙,又動用神話增添色彩,再次把天上人間交織起來寫。
呂洞賓:古代神話中的八仙之一。相傳為唐代呂喦,字洞賓,號純陽,曾在終南山修道。
喑惡叱咤(yìnwūchìzhà):《史記·淮陰侯列傳》有“項王喑惡叱咤,千人皆廢”!端抉R貞索隱》:“喑惡,懷怒氣;叱咤,發怒聲!贝颂幹杆畡菟。
(2)盡管黃錦、白紗的美景引人入勝,但“雨大起來了”,不得不拐進王母廟后的七真祠。為什么叫七真祠呢?祠中最傳神之作是什么?怎樣傳神?請簡要地介紹。
七真祠也稱呂祖殿,殿內塑像都是明代作品。人物神態迥異,栩栩如生。作者用比較的方法突出兩個小童和柳樹精對面的老人造型的“逼真”和“親切”,備加贊賞,以致流連忘返。只有對中國的古老文化有深刻的認識,才真正懂得,歷史是人民創造的,藝術也是人民創造的。
(3)雕塑的傳神之作雖然使我們享受到了藝術美,然而,登絕頂領略無限風光畢竟是主題。于是來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路行來,從一天門到二天門,沿途見到哪些奇景?請閱讀第5自然段,介紹分析。介紹時緊扣重要詞語展現意境,分析時簡明扼要。
南天門千姿萬態。風過云開之時,南天門影影綽綽,聳立山頭,仿佛不很遠;烏云四合之際,層巒疊嶂都成了水墨山水,霧茫茫一片,又好像離得很遠。既繪出南天門的變幻景色,又以比喻“灰色大蟒”突出十八盤的形態。
經石峪,泰山書法的神奇杰作。峪,山谷。在一畝大小的大石坪上,古代書法家刻下了隸書《金剛經》,現尚存1043個字,字大如斗,遒勁剛健。
柏樹林,另是一番景象。濃蔭深處,氣氛陰森,天色由亮變黑,大汗淋漓的人們一到此處,就會覺得渾身發冷。
景景有特點,處處可飽覽。作者未平均使用筆墨,一天門、孔子登臨處和天階等皆一筆帶過,剪裁疏密有致,推前接后,呼應顧盼,相映成趣。
五、作業:
熟讀第1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合上書緊扣重點描述的詞語回憶黃錦、七真祠、南天門、經石峪、柏樹洞一幅幅圖景。
第二教時
一、繼續介紹、分析。
(續(2)攀登)
1.上節課我們跟隨作者過岱宗坊,觀黃錦美景,欣賞七真祠塑像,遙望南天門,看經石峪,進柏樹林,已是上山的一半路程,下一半路程呢?山勢陡峭,山路奇險,今天我們要奮力登攀,把十八盤踩在腳下,走上天街。
2.由二天門到攀登泰山主峰的盤道途中,什么景色最吸引你們?朗讀有關語句,并用描述性的語言介紹你所了解的不同的'飛瀑。
隔山溝仰望,半空掛著一條兩尺來寬的白帶子,隨風擺動。隨后又撞到水面兩三丈寬,離地不高,發出龍虎聲威的飛瀑。一個“飛”字點出瀑布之勢。作者轉換觀察點,從不同角度對兩條瀑布繪聲繪形,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景。這樣寫自有特色,不同于虎山水庫的閃光黃錦,不同于香爐峰的“飛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也不同于《綠》中的梅雨瀑。
3.爬盤道了,景更奇,路更險,我們邊觀賞,邊體會。齊讀第8自然段,讀后有順序地介紹奇景,談攀登的自我感受。
野花野草千姿百態,五彩繽紛,挨挨擠擠,芊芊莽莽(qiānqiānmǎngmǎng草木茂盛),把山石裝扮得煞是好看。美景有強大的吸引力,使五十開外的作者也成了小孩,一“掐”一“丟”維妙維肖地刻畫出作者的童心。
野花野草使人陶醉,而松樹能給人以啟示,給人以陶冶,以力量,使心靈優美高尚起來。“吸翠霞而夭矯”,引自郭璞的《江賦》,“撫凌波而鳧躍,吸翠霞而夭矯”。夭矯,屈伸的樣子!巴┣锼保稳菖瓮囊笄。秋水,比喻清澈明亮的眼波。松樹像盤龍柱子,松樹望穿秋水,松樹像一頂墨綠大傘,松樹顯出一副瀟灑的模樣,比喻、擬人交錯使用,松樹形態栩栩如生,松樹精神躍然紙上。既頌其頑強的生命力、無以倫比的斗爭精神(“和狂風烏云爭奪天日”),又贊其開朗樂觀的性格(“和清風白云游戲”);既寫其扎根懸崖絕壁的總的特點,又描繪它們各自的個性。目睹這些泰山的天然的主人,怎不叫人感情激蕩,唱一曲崇高心靈的贊歌?
從松樹身上吸取力量,勇攀十八盤。
出示“泰山示意圖”掛圖,看圖談攀登,談感受。
歷來人們把登十八盤比作登天,三個十八盤像掛在天上的梯子,不吃一些苦,不流一身汗,是到不了南天門的。怎么攀登?“邁前腳,拖后腳”,“一級又一級”。怎么攀登?像應劭《泰山封禪儀記)說的那樣“磨胸捏石捫天”。怎么攀登?“目視而腳不隨”(《封禪儀記》里的句子,有的本子也寫作“目視而兩腳不隨”,是說爬這段山路很累,五六步就要停下小歇,也顧不得腳下潮濕,即使“前有燥地”,但“目視而腳不隨,力不從心了),抓住鐵扶手,揪牢年輕人,走十幾步,歇一口氣,終于上到南天門。
是“苦趣”,也是“樂趣”?嘣谂实菬o比艱辛,“后人見前人履底,前人見后人頂,如畫重累人矣”;樂在克服險峻,登上極頂,飽賞蔚為壯觀的勝景,飽嘗勇攀高峰的樂趣。
登十八盤的精神,是征服困難,奮不顧身的精神;是堅韌不拔,愚公移山的精神,今天必須大大發揚。胡xx在談到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時,曾作了一個形象而又寓意深刻的比喻:“我們還要走一段相當長的艱難的路程。好比登泰山,已經到了‘中天門’,前面還有一段要費很大氣力的路——三個‘十八盤’。要爬過這一段路,才能到達‘南天門’。由‘南天門’再往前,就可以比較順利地向著最高峰‘玉皇頂’挺進了,到了那里就好比我們實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任務!边@段氣壯山河的鏗鏘話語,表達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為實現燦爛美景而永遠進擊的奮斗精神。今天攀登泰山十八盤,聯系這一段意味深長的話語,豈不是讓我們想得更深,想得更遠嗎?
作者重點描繪攀登情狀,大處落墨,工細點染。既寫登山,又寫生活道路上的攀登;既寫自己的感受,又旁征博引,啟人深思,激人共鳴。
應劭shào:東漢汝南南頓(今河南項城西南)人,獻帝時,任泰山太守。著有《漢官儀》、《風俗通義》等書。
《泰山封禪儀記》:應劭《漢宮儀》中錄有馬第伯《封禪儀記》,記述漢朝皇帝封禪泰山事。此文亦收入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一書中。
窔yǎo遼:形容深遠的樣子。
縆gēng索:粗索。
重累人:人一個疊著一個,上下重疊。
3.絕頂。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絕頂又是怎樣的風光呢?讓我們帶著勝利的喜悅,欣賞仙境般的美景。請同學抓住特征介紹二三美景。
(1)天街小店。門口,窗口不同的標記——笊zhào籬、鸚鵡、棒棰、金牛等!叭ぁ。
(2)別成一格的石頭。千態萬狀.目不暇接.給人以——“奇”的感覺。
(3)云誨四茫茫。形態變,忽而在山峰間游來游去,忽而似積雪,忽而如棉絮堆;色彩變,忽而銀濤,忽而鍍金,忽而如燒成灰燼。——“幻”。
作者描此三景用了大量的比喻,生動形象;用了眾多的“有的”,鋪寫渲染。既象,又寫虛象,編織成絕頂風光,不僅娛讀者目,而且啟人遐想。
“泰山巖巖”:見《詩經·魯頌·閟宮》,“泰山巖巖,魯邦所瞻!
宋之問:唐代詩人,汾州(今山西汾陽)人。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宋之問集》。《桂陽三日述懷》一詩.除見本集以外,還見《全唐詩》,并可見唐人所輯《搜玉小集》。
二、提問總結。
1.我們起程過岱宗坊.攀十八盤.登天街,動力是什么?必須具備怎樣的精神?
實現“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愿望;要實現凌云壯志,必須具備不畏難險、百折不回、奮勇登攀的精神。作者寫登泰山的立旨即在于此。
2.這次游覽為何“格外感到意興盎然”?
朗讀結尾兩段。雨中登山,別是一種格調。冒斜風細雨,躲傾盆大雨,觀飛瀑,賞松石,有雨趣而無淋漓之苦,意興盎然。晴天登山觀日出是壯觀,雨中觀飛泉同樣是壯觀。錦銹山河美不勝收。
3.文中引用了不少詩文,起何作用?
文中多處引用杜甫、宋之問、應劭等詩文可更為深刻地表現泰山是活的歷史博物館、豐富的文物寶庫的特點。旁征博引不僅使泰山特點畢現,而且讀者可由此摸到中華民族悠久文化傳統的脈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作業。
l熟讀第8、9自然段,開展對松、石、云姿態的想象,體會攀十八盤的感受。
2.課外閱讀姚鼐《登泰山記》,比較晴雨兩種天氣中登山的異同!段膶W報》1981年10月8日的《泰山賦》也可閱讀。
3練筆參考題:《登山小議》《無限風光在險峰》《云海變幻》《奇山異石》《飛泉流布》《石級贊》。
1.做了多年語文教師,越來越感到識字最難!班硣f叱咤”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廢!逼湟糇x釋義蓋根據《漢書·韓彭英盧吳傳》:“項王意烏猝嗟,千人皆廢!薄斑尺濉苯袢顺S,“喑噁”則已不見!班硣f”,司馬貞索隱曰:“上于金反,下烏路反。”則“喑”讀平聲,音“陰”。《漢書》作“意烏”。晉灼曰:“意烏,恚怒聲也!眳R而正讀,“喑”乃于禁切,音“蔭”!班硣f”則讀作yìnwū。其義則晉灼的“恚怒聲”、司馬貞的“懷怒氣”皆是。又下文《史記》:“項王……言語嘔嘔!薄稘h書》則為:“項王……言語姁姁!焙笕硕家浴皧悐悺贬尅皣I嘔”,認為以《漢書》讀《史記》最為可靠。“姁”現已不用,寫作“惡”。
2.該文是閱讀課文,在前三篇(《荷塘月色》、《綠》、《長江三峽》)寫景散文中學生已初步掌握記敘復雜的景物須抓住景物特點,正確處理寫景的立足點以及邊寫景邊抒情,情景交融等有關知識,教該文時放手讓學生朗讀、口述、剖析,效果較好。學生讀懂文中的畫面,用明確生動的語言講出畫面,進行再創造,口頭表達能力、想象能力均得到了鍛煉。
3.學生口述時,注意始終抓住兩個“趣”:“雨趣”和“苦趣”。點撥時讓學生理解:全文用了十二個“雨”字,作者處處著筆一個“雨”字,創造了“人朝上走,水朝下流”的詩一般的意境。下筆點雨,“淅淅瀝瀝”,收筆點雨,“有雨趣而無淋漓之苦”,前注后顧,創造了雨中登泰山的特定環境。明寫三幅水景,暗寫花草松石,無不顯示“雨趣”。而登十八盤,更是把“雨趣”升華到“苦趣”,抒發頑強進取、以苦為樂的情懷。
4.有的學生在口述時只是客觀地介紹景物,對文中寓情于景,景中抒情的特點缺乏具體的感受。對此,進行評論,及時指導。使學生懂得“一切景語皆情語”,文章記雨中景,抒雨中情。結合景物的介紹,有的可傾吐對祖國壯麗山河的贊美,有的可表露對悠久歷史文化的神往,有的可抒發自己積極奮發、百折不回的精神,力求取得情真意篤的效果。
【雨中登泰山課件素材】相關文章:
1.雨中登黃山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