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21年語文高考試卷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試卷,試卷是課程考核統計分析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試卷的信度、效度、區分度、難度四個方面。什么類型的試卷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21年語文高考試卷,歡迎大家分享。
絕密★啟用前
試卷類型:B
202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
語 文
本試卷共10頁,23小題,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試卷類型(B)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將條形碼橫貼在答題卡右上角“條形碼粘貼處”。
2. 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對應題目洗面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
3. 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
4. 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十八世紀德國學者萊辛的《拉奧孔》是近代詩畫理論文獻中第一部重要著作。從前人們相信詩畫同質,直到萊辛才提出豐富的例證,用動人的雄辯,說明詩畫并不同質。
據傳說,希臘人為了奪回海倫,舉兵圍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們佯逃,留著一匹腹內埋伏精兵的大木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見木馬,把它移到城內。典祭官拉奧孔當時極力勸阻,說留下木馬是希臘人的詭計。他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臘人的天神。當拉奧孔典祭時,河里就爬出兩條大蛇,把拉奧孔和他的兩個兒子一齊絞死了。
這是羅馬詩人維吉爾《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紀在羅馬發現的拉奧孔雕像似以這段史詩為藍本。萊辛拿這段詩和雕像互較,發現幾個重要的異點。因為要解釋這些異點,他才提出詩畫異質說。
據史詩,拉奧孔在被捆時放聲號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現一種輕微的嘆息,具有希臘藝術所特有的恬靜與肅穆。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現詩人所描寫的號啕呢?希臘人在詩中并不怕表現苦痛,而在造型藝術中卻永遠避免痛感所產生的面孔筋肉攣曲的丑狀。在表現痛感之中,他們仍求形象的完美。
其次,據史詩,那兩條長蛇繞腰三圈,繞頸兩圈,而在雕像中它們僅繞著兩腿。因為作者要從全身筋肉上表現出拉奧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詩,筋肉方面所表現的苦痛就看不見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讓拉奧孔父子赤裸著身體,雖然在史詩中拉奧孔穿著典祭官的衣服。
萊辛推原這不同的理由,作這樣一個結論:“圖畫和詩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號完全不同,圖畫用存于空間的形色,詩用存于時間的聲音。……全體或部分在空間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體’,物體和它們的看得見的屬性是圖畫的特殊題材,全體或部分在時間上相承續的事物叫作‘動作’,動作是詩的特殊題材”。
換句話說,畫只宜于描寫靜物,詩只宜于敘述動作。靜物各部分在空間中同時并存,這種靜物不宜于詩,因為詩的媒介是在時間上相承續的語言。比如說一張桌子,畫家只需用寥寥數筆,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語言來描寫,你須從某一點說起,說它有多長多寬等等,說了一大篇,讀者還不一定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詩只宜敘述動作,因為動作在時間上先后相承續,而詩所用的語言聲音也是如此。這種動作不宜于畫,因為一幅畫僅能表現時間上的某一點,而動作卻是一條綿延的直線。比如說,“我彎下腰,拾一塊石頭打狗,狗見著就跑了”,用語言來敘述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這簡單的故事畫出來,畫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觀者一目了然。
但是談到這里,我們不免有疑問;畫絕對不能敘述動作,而詩絕對不能描寫靜物么?萊辛也談到這個問題,他說:“圖畫也可以模仿動作,但是只能間接地用物體模仿動作。……詩也能描繪物體,但是也只能間接地用動作描繪物體。”
換句話說,圖畫敘述動作時,必化動為靜,以一靜面表現動作的全過程;詩描寫靜物時,亦必化靜為動,以時間上的承續暗示空間中的綿延。
(摘編自朱光潛《詩論》)
材料二:
《拉奧孔》所講繪畫或造型藝術和詩歌或文字藝術在功能上的區別,已成老生常談了。它的主要論點——繪畫宜于表現“物體”或形態,而詩歌宜于表現“動作”或情事,中國古人也浮泛地講過。晉代陸機分劃“丹青”和“雅頌”的界限,說:“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畫。”這里的“物”是“事”的同義字。邵雍有兩首詩說得詳細些:“史筆善記事,畫筆善狀物,狀物與記事,二者各得一”;“畫筆善狀物,長于運丹青。丹青入巧思,萬物無遁形。詩筆善狀物,長于運丹誠。丹誠入秀句,萬物無遁情”。
但是,萊辛的議論透徹深細得多,他不僅把“事”“情”和“物”“形”分開,還進一步把兩者各和時間與空間結合;作為空間藝術的繪畫、雕塑只能表現最小限度的時間,所畫出、塑出的不可能超過一剎那內的物態和景象,繪畫更是這一剎那內景物的一面觀。我聯想起唐代的傳說:“客有以《按樂圖》示王維,維曰:‘此《霓裳》第三疊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夢溪筆談》批駁了這個無稽之談:“此好奇者之,凡畫奏樂,止能畫一聲。”“止能畫一聲”五字也能幫助我們了解一首唐詩。徐凝《觀釣臺畫圖》:“一水寂寥青靄合,兩崖崔崒白云殘。畫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聲出樹難。”畫家挖空心思,終畫不出“三聲”連續的猿啼,四為他“止能畫一聲”。徐凝很可以寫“欲作悲鳴出樹難”,那不過說圖畫只能繪形而不能“繪聲”,他寫“三聲”,寓意精微,就是萊辛所謂繪畫只表達空間里的平列,不表達時間上的后繼,所以畫家畫“一水”加“兩崖”的排列易,畫“一”而“兩”,“兩”而“三”的連續“三聲”難。
(摘編自錢鍾書讀《拉奧孔》)
1. 下列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萊辛是歷史上質疑“詩畫同質”觀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奧孔》在近代詩畫理論中產生了廣泛影響。
B. 雕塑《拉奧孔》既呈現了拉奧孔被纏絞表情,又不讓這表情表現為丑態,體現了希臘藝術恬靜與肅穆的一面。
C. 雕塑《拉奧孔》與史詩記載的不同主要體現在三處:一是拉奧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纏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與否。
D. 萊辛的《拉奧孔》認為,由于詩和畫擁有不同的媒介和符號,所以形成了各擅勝場的題材范圍。
2. 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 由于詩歌是時間的藝術,在描述一件事情時,即使是高明的繪畫也不如詩歌來得生動和明白。
B. 繪畫只能是對所畫對象某一瞬間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據畫作是推想不出所畫對象動作的過程的。
C. “紅杏枝頭春意鬧”“春風又綠江南岸”“兩山排闥送青來”等詩句,化靜為動,以動作來描繪景致。
D. 沈括質疑了唐代傳說,從這個例子可判斷,后人關于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說法其實沒有道理。
3. 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持萊辛“詩畫異質”觀點的一項是( )
A. 詩以空靈,才為妙詩,可以入畫之詩尚是眼中金屑也。
B. 文者無形之畫,畫者有形之文,二者異跡而同趣。
C. 詩和畫的圓滿結合,就是情和景的圓滿結合,也就是所謂的“藝術意境”。
D. 圖畫可以畫愛神向一個人張弓瞄準,而詩歌則能寫一個人怎樣被愛神之箭射中。
4. 請簡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論證思路。
5. 嵇康詩有“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一句,顧愷之說畫“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答案】1. A 2. C 3. D
4. 材料一圍繞萊辛《拉奧孔》提出的“詩畫異質”觀,從緣由、推論到結論,縱向展開,引述其觀點,并結合作者個人的理解,以舉例、引證的方法加以闡釋;②材料二點出萊辛“詩畫異質”的核心觀點后,以札記形式列舉中國古人關于詩畫關系的相關討論,與萊辛觀點形成照應。
5. ①根據萊辛的觀點,繪畫宜于描寫靜物而詩歌宜于敘述動作,“手揮五弦”和“目送歸鴻”這兩句詩都含有動作;②而作為空間藝術的繪畫只能表現最小限度的時間;③與“手揮五弦”相比,“目送歸鴻”包含更長的時間先后承續的過程,所以更難以被轉化為繪畫。
【解析】
【分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材料重要信息的能力。
A.“萊辛是歷史上質疑‘詩畫同質’觀念的.第一人”有誤,原文只是說“直到萊辛才提出豐富的例證,用動人的雄辯,說明詩畫并不同質”,并沒有“第一人”的說法
故選A。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A.“在描述一件事情時,即使是高明的繪畫也不如詩歌來得生動和明白”錯誤,根據原文“用語言來敘述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這簡單的故事畫出來,畫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觀者一目了然”可見,只是用語言來描述一件事情更容易,并不是說繪畫來描述事情比不上詩歌生動明白。
B.“因此后人根據畫作是推想不出所畫對象動作的過程的”過于絕對、武斷,根據材料一“圖畫敘述動作時,必化動為靜,以一靜面表現動作的全過程”可見,畫作也可以一靜面表現動作的全過程。
D.“后人關于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說法其實沒有道理”錯誤,根據材料一“圖畫敘述動作時,必化動為靜,以一靜面表現動作的全過程;詩描寫靜物時,亦必化靜為動,以時間上的承續暗示空間中的綿延”可見,繪畫也可以敘述動作,抓住一個關鍵畫面表現動作全過程;詩歌也可以描繪靜物,只是要化靜為動,如王維的詩歌,大多是以動襯靜,故而說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并非沒有道理。
故選C。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與論證關系的能力。
A.“詩以空靈,才為妙詩,可以入畫之詩尚是眼中金屑也”意思是:詩歌要空靈,才是好詩,可以入畫的詩還是眼中有“金屑”,即詩歌如果能入畫,那就還有障眼之物,不算空靈的好詩。本句主要強調的是詩歌要有空靈的意境,而畫則要有形,二者雖不同質,但萊辛的觀點是“圖畫和詩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號完全不同,圖畫用存于空間的形色,詩用存于時間的聲音”,是從空間與時間來劃分的,此選項不能支持萊辛的觀點。
B.“文者無形之畫,畫者有形之文,二者異跡而同趣”意思是:文章是無形的畫,畫是有形的文章,兩種藝術形式不同而志趣一致。這是詩畫同質。
C.“詩和畫的圓滿結合,就是情和景的圓滿結合,也就是所謂的‘藝術意境’”,認為詩畫能圓滿結合,顯然是認為詩畫同質。
D.“圖畫可以畫愛神向一個人張弓瞄準,而詩歌則能寫一個人怎樣被愛神之箭射中”,這句描寫中前一句寫圖畫攝取的連貫動作的某一畫面,而后句寫詩歌可以描繪出人被愛神之箭射中的后續過程,能支持萊辛的觀點。
故選D。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材料論證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先以萊辛的著作《拉奧孔》來引出論點“詩畫并不同質”,接著概述史詩內容和萊辛對比史詩中對拉奧孔被蛇纏絞的描寫與雕像中的三點不同來得出結論“圖畫和詩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號完全不同,圖畫用存于空間的形色,詩用存于時間的聲音”“物體和它們的看得見的屬性是圖畫的特殊題材”“動作是詩的特殊題材”。接著是作者闡述自己對萊辛觀點的理解,“換句話說,畫只宜于描寫靜物,詩只宜于敘述動作”,并各自舉例論證,進行了詳細的闡述。緊跟著針對疑問“畫絕對不能敘述動作,而詩絕對不能描寫靜物么”進行了解答,即“圖畫敘述動作時,必化動為靜”“詩描寫靜物時,亦必化靜為動”。采用引用論證、舉例論證等論證方式,通俗易懂。
材料二的作者是把萊辛的觀點與中國古人的觀點進行對比,首先提出“繪畫宜于表現‘物體’或形態,而詩歌宜于表現‘動作’或情事,中國古人也浮泛地講過”,接著引用中國古人對于繪畫和詩歌的議論來證明該觀點,指出中國古人劃分“丹青”和“雅頌”的界限是一善于狀物一善于記事。接著分析萊辛的議論更加深刻,他“進一步把兩者各和時間與空間結合;作為空間藝術的繪畫、雕塑只能表現最小限度的時間,所畫出、塑出的不可能超過一剎那內的物態和景象,繪畫更是這一剎那內景物的一面觀”。而該觀點在中國古代中也有例子可循,舉例沈括質疑王維可以通過圖畫看出樂曲處于那個節拍,提出“凡畫樂,止能畫一聲”的觀點,又由此聯想到唐詩“欲作三聲出樹難”的理解,通過這些例子,證明“菜辛所謂繪畫只表達空間里的平列,不表達時間上的后繼”的觀點。把中西方藝術觀點進行橫向對比,突出畫作不能表現時間上的“后續”的特點。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問題,提出個人見解的能力。
“目送歸鴻,手揮五弦”兩句,通過詩歌文字可以讓人想象到詩人目送鴻雁飛去,雙手拂動琴弦的畫面。
而呈現在畫面上,由于“作為空間藝術的繪畫、雕塑只能表現最小限度的時間,所畫出、塑出的不可能超過一剎那內的物態和景象,繪畫更是這一剎那內景物的一面觀”,所以畫“手揮五弦易”,因為琴不移動,手指也可以抓住某一剎那的動態進行描繪;而“目送歸鴻”則是一個連續性的動作,畫家只能畫出詩人遙望高飛的鴻雁的姿態,卻無法畫出“目送歸鴻”的連續畫面,故說畫“目送歸鴻難”,符合材料一“畫只宜于描寫靜物”“動作不宜于畫,因為一幅畫僅能表現時間上的某一點,而動作卻是一條綿延的直線”和材料二“繪畫只表達空間里的平列,不表達時間上的后繼”的觀點。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石門陣
卞之琳
“諸葛孔明擺下了八陣圖,叫陸遜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馬而來的,只見左一塊石頭,右一塊石頭,石頭,石頭,石頭,直弄得頭都昏了,他一看來勢不妙,就勒轉了馬頭,橫沖直撞,焦頭爛額,逃回了原路。——這《三國》里的故事,你們還記得嗎?”
說到了這里,干咳了一聲,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許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帶胡子的有,麻的有,長雀斑的有,帶酒窩的有,一共十來張,在中秋前兩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點點頭,意思要王木匠盡管講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現在鄰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確是王木匠的發明。他的手藝不止見長于他的本行。
“對,我正要給你們擺一個和八陣圖差不多的石門陣,不過幾句話,一點新聞,石門陣擺退鬼子兵。”
老王撿去才落到頸脖子上的一片枯棗樹葉子,隨即干咳了一聲。
“來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來了!來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轉過頭來望望山坡下轉進村子里來的白路,仿佛日本兵當真從那邊來了,把聽眾給嚇了一跳。
“他們先在遠處山頭上向鎮上望,用望遠鏡,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條小街上有人嗎?沒有。
“那個院子里有人嗎?沒有。
“那堆小樹叢背后有人嗎?沒有。
“八路軍走光了。好,那個頭兒,吩咐先下去五十個膽子最大的‘皇軍’。
“‘開步走!’他們下來了,那五十個鬼子,騎了馬。”
“這條鎮不是就完了嗎?”宋長發很擔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沒有理他,干咳了一聲,接下去:
“騎了馬,得意洋洋!瞧,第一個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個是八字胡子,第三個是小耳朵,小耳朵回過頭來,看后面跟來的都很威風,就把頭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閣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鐵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豬圈里。”
“真不是好東西!”誰的聲音?李矮子?因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驢忽然叫起來了,仿佛怕給日本兵抓去呢。
“說話間,不知不覺,已經走進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門口勒住了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邊四十七個人都勒住了馬。滿街上鴉雀無聲。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門,不作聲。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門,不作聲。”
“他們看見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來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場聽眾。
“他們看見了什么呀?奇怪——后邊那四十七個‘皇軍’也這樣問哪,可是沒有出聲,他們不作一聲在那邊發愣,那五十個‘皇軍’。
“他們看見了什么呢?奇怪。
“他們什么也沒有看見,只看見門里堵滿了石頭——石頭門。
“他們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轉了兩個彎。
“一路上——
“向左看:石頭門。
“向右看:石頭門。
“石頭門。石頭門。石頭門。”
“干脆說吧,別那么別扭的!”宋長發老婆著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場聽眾。
“他們的臉都白了。聽,四面山頭上一片喊殺的聲音!打槍的聲音!八路吧?看,山頭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誰的聲音?仿佛大家的聲音。
“他們勒轉了馬頭,死命踢著馬肚皮,向左,向右,轉了兩個彎,他們就橫沖直撞,連奔帶躥地逃命了。
“逃出了鎮口,心里跳得像馬蹄一樣急呢。
“麻子還在想:我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們的麥田吧。
“八字胡子還在想:我搶來的鈔票不至于被他們撿回去吧。
“小耳朵還在想:我懷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們拿去上報吧。”
“老王,你活像鉆進了他們的心里了。”李矮子說,意思是兩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驚嘆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說,把眼睛對準了一個銜著旱煙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場聽過政治指導員的報告的,你說我可曾說謊。那條鎮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邊。”
“大致還不錯,”胡老三說了,“部隊在鎮東十五里地方,和敵人打了一晝夜。農民救國會集了五百會員,三個鐘頭內把全鎮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會員就拿起了槍,躲在圍山上等了。不過,老王,門是用磚頭堵的。”
“那有什么關系,石頭門說起來好聽一點,只要不是木頭門就行了。木頭門燒得開。上次蘇家峪不是給門板都燒光了。洪子店也燒去了許多。可是我老王一年來明白了一個道理:守住了大門,不用關二門。對,把我們的門板燒掉呢,我們就夜不閉戶。”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還要你做門板嗎?”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時候,倒認真地想起當真到了處處夜不閉戶的時代。他常常想做一張極精致的衣櫥,已經設計了多年,總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過他知道大家還得先擺多少次真正的石門陣,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結實的突起了老繭的掌心,說不出由于哪一種情感,不由得感嘆了一下:“我這雙手呵!”
延安,1938年秋
(有刪改)
6. 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 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說明王木匠手巧,也為后文故事情節發展埋下伏筆。
B. 王木匠講故事不乏新意識,他的靈感除了來自“八陣圖”,還來自“一點新聞”。
C. 石門陣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導員的報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確有其人。
D. 王木匠因追求手藝完美而無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櫥,他對著自己的手發出了感嘆。
7. 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小說以王木匠重提諸葛亮八陣圖戰事開頭,再寫村民們的表情神態,這樣,石門陣故事還未正式展開,王木匠擅長講故事的形象就已經確立起來了。
B. 小說描寫村民們的面孔,用“帶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帶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顯著的特點。
C. 小說調動了許多“聲音”來配合王木匠的講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話、王木匠的干咳聲,乃至與故事毫不相干的驢叫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
D. 小說講了一個王木匠講故事的故事,這種故事套故事的結構頗具匠心,不僅使小說敘事變得更為復雜,同時也使小說的主題更加多元。
8. 王木匠講石門陣時,多處使用反復手法,這種講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9. 小說中多次出現的“門”,在不同層面有不同含義,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6. B 7. D
8. 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
②具有延宕效果,遲遲不講下文,引發聽眾的好奇與追問。
9. ①現實生活中的門是木頭門,洪子店村民以磚頭堵門;
②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磚頭門變成了“石頭門”,戰斗故事隨之變成了傳奇的“石門陣”;
③王木匠從現實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門,不用關二門”的道理,即只有保衛國門,才能守護家門,才有實現“夜不閉戶”的希望。
【解析】
【分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 “也為后文故事情節發展埋下伏筆”錯。在后文未見照應。
C. “‘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確有其人”錯。這些人物只是王木匠在講故事時使用的稱呼,是他自己編的,從文中看不出“確有其人”。
D. “王木匠因追求手藝完美而無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櫥”錯。文中只是說“他常常想做一張極精致的衣櫥,已經設計了多年,總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可見他是因為戰亂才不能做。
故選B。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
D.“同時也使小說的主題更加多元”有誤,小說的主題并不多元。
故選D。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作品寫作手法的能力。
首先要在文中畫出使用反復手法的語句,結合上下文語境,分別體會其作用。
第一處。“那條小街上有人嗎?沒有。那個院子里有人嗎?沒有。那堆小樹叢背后有人嗎?沒有”;
第二處,“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閨閣房里。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鐵柜里。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豬圈里”;
第三處,“向左看:石頭門。向右看:石頭門。石頭門。石頭門。石頭門”。
因為反復手法是王木匠講故事過程中出現,分析效果時可從王木匠講和聽眾聽的角度,以及對表現人物的角度進行分析。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文學形象及其作用的能力。
此題考查小說中“門”的含義,需要梳理文本,由淺入深地思考。
首先在文中找出寫門的幾處地方:“石門陣擺退鬼子兵”“他們什么也沒有看見,只看見門里堵滿了石頭——石頭門”“只要不是木頭門就行了。木頭門燒得開。上次蘇家峪不是給門板都燒光了”“守住了大門,不用關二門。對,把我們的門板燒掉呢,我們就夜不閉戶”“倒認真地想起當真到了處處夜不閉戶的時代”。
接著進行分類梳理,文中的“門”有三類:木門、石頭門、沒有門夜不閉戶。
最后再結合小說的主旨,分別寫出這三類門的作用或深層意味。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東宮顯德殿,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德彝對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兩漢以來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給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為天子,所以養百姓也,豈可勞百姓以養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為縣公,惟有功者數人不降。上與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后,海內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上聞景州錄事參軍張玄素名,召見,問以政道。對曰:“隋主好自專庶務,不任群臣,群臣恐懼,唯知稟受奉行而已,莫之敢違。以一人之智決天下之務,借使得失相半,乖謬已多,下諛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誠能謹擇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敗,以施刑賞,何憂不治!”上善其言,擢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賕,密使左右試賂之。有司門令史受絹一匹,上欲殺之,民部尚書裴矩諫曰:“為吏受賂,罪誠當死。但陛下使人遺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上悅,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當官力爭,不為面從,儻每事皆然,何憂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矣。
(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
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 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 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 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甲子,甲為天干首位,子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紀年月日,文中是紀日。
B. 宗室,是古代社會中對與君主同一宗族血親的稱謂,歷代皇族例稱為宗室。
C. 海內,即國內,古人認為我國疆土四面環繞著大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D. 庶務,指國家的各種政務,后來指朝堂之上跟軍國大事相關的各種急務。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唐太宗贊同封德彝的意見,認為天子應該養育百姓,不應辛勞百姓以養活自己的宗族,于是將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為縣公。
B. 在討論制止偷盜一事時,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認為應減輕賦稅,選用清官,使百姓衣食無憂,嚴刑峻法反而不能達到目。
C. 唐太宗向張玄素詢問政事,張說隋亡在于君王專權,以致下諛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賢能之臣,考核成敗,賞罰分明,一定能夠大治。
D. 裴矩是隋朝的舊臣,進入唐朝后,忠于國事,不做面從之臣,敢于進言,對唐太宗的不當行為諫諍,受到唐太宗的認可和當眾表揚。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上患吏多受賕,密使左右試賂之。
(2)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
14. 文末《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評價說“君者表也,臣者景也”,這句話說的是什么道理?他這樣說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0. B 11. D 12. B
13. (1)皇上擔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賄賂的,暗地里叫身邊人賄賂官員進行試探。
(2)君主厭惡聽到自己的過錯,忠臣就會變為佞臣;君主喜愛聽到正直的言論,佞臣就會變成忠臣。
14. ①第一問: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隨著君主的好惡而行動。
②告誠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
【解析】
【分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強宗室”是“鎮天下”的目的,中間不能斷開,“故”表結果的連詞,引領下文,“故”前斷開,所以排除A、D;
“雖”為連詞,經常用于句首,所以在“雖”前面斷開,“皆為王”作謂語,主謂間不該斷開;“遍封宗子”中“宗子”作賓語,“子”后斷開;“于天下利乎”,這是疑問句,承前省略主語“此(這樣做)”,獨立成句。據以上分析排除C。
整句話的翻譯為:起初,高祖想以加強皇室宗族的力量來威鎮天下,所以與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遠房堂兄弟以及他們的兒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為王,達數十人。為此,太宗語氣和緩地征求群臣的意見:“遍封皇族子弟為王,對天下有利嗎?”
故選B。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D.“跟軍國大事相關的各種急務”錯誤。庶務,就是指國家的各種政務。亦指這些事務的經辦人員。
故選D。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嚴刑峻法反而不能達到目的”錯誤。由原文“安用重法耶”可知,太宗認為沒有必要使用嚴刑峻法,并非否認嚴刑峻法的作用,選項概括不準確。
故選B。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話的得分點為:“患”,擔心;“賕”,賄賂;“左右”,身邊的人。
第二句話的得分點為:“惡”,討厭;“過”,過錯;“佞”,諂媚。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寫作目的的能力。
首先要解釋“君者表也,臣者景也”這句話,《資治通鑒》是一部專為皇帝編撰的介紹歷代興亡得失的作品,其創作目的就是告誡君主如何吸取歷代教訓,這為考生作答給出了提示。司馬光的評價源于上文對唐太宗三個善于納諫的故事,說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執政水平,上行下效,成為臣子的表率,實現良好的君臣互動。
參考譯文:
唐高祖顯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這一天,唐太宗在東宮顯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強皇室宗族的力量來威鎮天下,所以與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遠房堂兄弟以及他們的兒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為王,達數十人。為此,太宗語氣和緩地征求群臣的意見:“遍封皇族子弟為王,對天下有利嗎?”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親善厚待皇親國戚,大肆分封宗室,自東西漢以來都沒有如此之多。封給的爵位既高,又多賜給勞力仆役,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顯示自己的大公無私吧!”太宗說:“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為了養護百姓,怎么可以勞頓百姓來養護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將宗室郡王降格為縣公,只有功勛卓著的幾位不降。唐太宗和群臣討論如何平息盜賊。有人請求用嚴格的法令來禁止,太宗面含嘲笑著說:“百姓之所以成為盜賊,是因為賦稅勞役繁重,官吏貪污,民眾饑寒切身,所以才不顧廉恥的。朕應當捐棄奢華,減少費用,輕徭薄賦,任用清廉的官員,讓百姓衣食有余,自然就不做盜賊了,哪里需要用重法!”這樣過了幾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遺,外面的大門都不用關閉,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擔心治安問題。太宗聽說了景州錄事參軍張玄素的名聲,召見他詢問政道,張玄素答道:“隋主喜歡自己把持所有事務,不愿意信任群臣,因此群臣恐懼,只知道受命奉行而已,沒有敢違抗的。以一人的智慧決定天下事,即使能夠做到得失相半,犯的錯誤也已經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阿諛奉承所蒙蔽,不亡國還等什么!陛下如果能夠謹慎地選擇群臣,將政事分別交付給他們,自己安坐在朝廷上考查其成敗而施以刑法或者賞賜,如果能夠這樣,何必擔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太宗認為他說的很有道理,將他升為侍御史。太宗擔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賄賂的,便秘密安排身邊的人去試探他們。有一個刑部的司門令史收受絹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殺掉他。民部尚書裴矩勸諫道:“當官的接受賄賂,罪的確應當處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門去讓其接受,這是有意引人觸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謂‘用道德加以誘導,以禮教來整齊民心’的古訓。”太宗聽了很高興,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員,對他們說:“裴矩能夠做到在位敢于力爭,并不一味地順從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這樣做,國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
臣司馬光曰:古人說過:君主賢明則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則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變化。君主討厭聽人揭短,則大臣的忠誠便轉化為諂諛;君主樂意聽到直言勸諫,則諂諛又會轉化成忠誠。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測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動則影子隨之而動。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寄江州白司馬①
楊巨源
江州司馬平安否?惠遠東林住得無②?
湓浦曾聞似衣帶,廬峰見說勝香爐。
題詩歲晏離鴻斷,望闕天遙病鶴孤。
莫謾拘牽雨花社③,青云依舊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馬:即白居易。②惠遠:東晉高僧,居廬山東林寺。③莫謾: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講經的集會。
15.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根據內容分析,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應該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較接近。
B. 第三句使用“一衣帶水”的典故,表現出朋友之間“天涯若比鄰”之意。
C. 第六句中的“病鶴”指的是白居易,他懷戀長安,時常遙望京城的宮闕。
D. 詩人最后開解朋友,目前雖然身處貶謫之中,但未來的前途依然很遠大。
16. 前人論此詩,認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勸告的意思,對這一觀點應怎樣理解?請簡要分析。
【答案】15. B 16. “勸誡”是這首詩的主旨,詩人在尾聯點明該主旨,勸說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氣,要對人生充滿信心;②詩歌的第二句在問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廟,為結尾正式的勸誡做了鋪墊。
【解析】
分析】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思想內容、賞析藝術特色的能力。
B.第三句是說詩人曾經聽說湓水縈繞像衣帶,是對此地景物的描繪,并未有表現朋友間“天涯若比鄰”之意,此項對用典解釋有誤。
故選B。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思想內容的能力。
題干中的“含委婉勸告之意”,已提示考生解答此題的關鍵,詩人采用哪些手法勸告了什么,既要對詩句的表現手法作出判斷,又要體會出詩句中隱含的意思。詩中體現勸告之意的是 “惠遠東林住得無?”和“莫謾拘牽雨花社,青云依舊是前途”兩句。前者借典故用問句,后者直接表達勸慰之意。只要結合這兩句詩,把詩人蘊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莊子·逍遙游》中說,到郊野去的人,只帶一日之糧當天回來,肚子還飽飽的;到百里之外去的人,則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而去往千里之外的人,就必須“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見到了徐公,先是仔細觀察,感覺自己沒有徐公美,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終認定自己確實不如徐公美。
(3)項羽破秦入關,三分關中之地,以秦降將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合稱“三秦”。從此“三秦”作為一個地理名詞,頻繁在古詩詞中出現,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宿舂糧
(2). 三月聚糧
(3). 窺鏡而自視
(4). 又弗如遠甚
(5). 城闕輔三秦
(6). 風煙望五津
【解析】
【分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錯的字詞有:舂、聚、窺、弗、闕、輔、津。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歡快的鑼鼓敲起來,歡騰的雄獅舞起來,“鬧元宵,學‘四史’”文明實踐示范活動日在市文化藝術中心隆重舉行,活動分為“四史”猜謎頌紅色文化、非遺展示傳民俗文化、戲曲聯唱揚傳統文化三個篇章,民俗與黨史彼此交融,傳統與現代________。
元宵線上活動直播間里________,一場關于黨史知識和傳統民俗知識的直播宣講“圈粉”無數,轄區黨員,青年志愿者以及現場觀眾________地進入直播間,感受節目的歡快氣氛。宣講員平易的話語,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講內容十分接地氣,導致收看直播的群眾既聽得進又記得牢。
傳統文化展現傳統節日,傳統節日傳承傳統文化。剪紙燈謎,描繪城鄉風物;秧歌花鼓,傳播時代精神。火樹銀花踏歌行,古風新韻頌文明,一席________的文明盛宴,讓市民近距離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厚魅力和傳統節日的濃厚氛圍。
18. 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
A. 相互映襯 喧鬧無比 絡繹不絕 原汁原味
B. 相互映襯 熱鬧非凡 連綿不斷 原汁原味
C. 相互映襯 喧鬧無比 連綿不斷 汁醇味正
D. 交相輝映 熱鬧非凡 絡繹不絕 汁醇味正
19. 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
A. 宣講員話語平易,口吻幽默,宣講內容也十分接地氣,這導致收看直播群眾既聽得進又記得牢。
B. 宣講員話語平易,口吻幽默,宣講內容也十分接地氣,導致收看直播的群眾既聽得進又記得牢。
C. 宣講員平易的話語、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講內容十分接地氣,這使得收看直播的群眾既聽得進又記得牢。
D. 宣講員平易的話語,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氣的宣講內容,使得收看直播的群眾既聽得進又記得牢。
20. 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構成和表達效果。
【答案】18. D 19. D
20. ①意義緊密相連。“剪紙燈謎”和“秧歌花鼓”都是傳統民間藝術名稱,兩兩相對;“描繪”和“傳播”、“城鄉”和“時代”、“風物”和“精神”也都是兩兩相對。②形式整齊,節奏感強,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節日的歡快氣氛。
【解析】
【分析】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交相輝映:意指各種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互相映襯:是利用客觀事物之間相似或相反的關系,以次要形象映照襯托主要形象的寫作技法。根據語境“民俗與黨史彼此交融”,可知兩者是不分主次的,所以“傳統和現代”也是不分主次,所以選“交相輝映”合適。
喧鬧無比:是指聲音特別嘈雜,周圍環境不安靜,導致的結果就是人的心里很煩悶,含貶義。熱鬧非凡:形容熱鬧的場面或景象。語境是指元宵線上活動直播間里的圈粉無數的火爆場面,選“熱鬧非凡”合適。
絡繹不絕:用來形容人、馬、車、船等連續不斷。連綿不斷:形容連續不止,一直都不中斷。語境是指青年志愿者以及現場觀眾不斷地進入直播間,選“絡繹不絕”合適。
原汁原味:比喻事物本來的、沒有受到外來影響的風格。汁醇味正:形容菜肴美味。根據后文形容的是“文明盛宴”(使用了比喻),照應喻體,選“汁醇味正”合適。
故選D。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兩處語病,一是“平易的話語,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講內客十分接地氣”中,并列成分結構混亂,應該詞性相同結構一致,可改為“話語平易,口吻幽默,宣講內容也十分接地氣”,或者“平易的話語,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氣的宣講內容”;二是“導致”使用不當,“導致”后常用于不好的結果,用于“群眾既聽得進又記得牢”不恰當,可改為“使得”。
A.“導致”使用不當;“這”指代不明確,句子有歧義。
B.“導致”使用不當。
C.“平易的話語、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講內容十分接地氣”并列成分結構混亂,令人費解;“這”指代不明確,句子有歧義。
故選D。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理解表達效果的能力。
對偶的構成從結構、字數、意義、聲調等角度去分析,表達效果應結合內容從語言、節奏、感染力、思想內容等角度進行分析。
“剪紙燈謎,描繪城鄉風物;秧歌花鼓,傳播時代精神”中“剪紙燈謎”和“秧歌花鼓”都是并列式的名詞性詞組,且上下聯的意思是相近相關的,都是傳統節目,對仗非常工整。“描繪城鄉風物”和“傳播時代精神”都是動賓式結構,“描繪”對“傳播”,都是動詞,名詞“城鄉”對應“時代”,名詞“風物”對應“精神”,“城鄉風物”“時代精神”都是偏正式結構,詞性相同,意思相近,且對仗非常工整。上下兩句結構相同,內容上相關,構成一組對偶句。
“剪紙燈謎,描繪城鄉風物;秧歌花鼓,傳播時代精神”運用對偶(對仗)的形式,長短句結合,句式整齊中富有變化,“剪紙燈謎”“秧歌花鼓”均選擇了典型的節日活動,由點帶面,凝練集中地概括了我國傳統節日的節目內容各具特色、繽紛多彩花樣繁多的特點,“描繪城鄉風物”“傳播時代精神”形容傳統節日的價值和作用。形式上整齊勻稱,節奏感強,抑揚頓挫,音韻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傳誦。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近日一組拍自南極科考站附近的照片引發關注,照片里的雪竟然不是白色的,而變成紅色和綠色混雜的“西瓜雪”。有研究人員分析,( )。雪衣藻十分耐寒,廣泛分布在北極、南極及其島嶼等極端冰雪環境中。____①____,它們處于冬眠靜止狀態,但是一旦陽光足夠溫暖,藻類就開始了春季復蘇。雪衣藻____②____,成熟后會產生類胡蘿卜素而變為紅色,這使它們呈現出從綠色到紅色的“西瓜色”。
研究人員表示,近年南極溫度升高為藻類的生長提供了便利條件,雖然雪衣藻本身沒有危害,但是會降低雪反射的陽光量,從而____③____,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能使得極地冰雪消融失控,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
A. 雪變色是微型藻類雪衣藻大量繁殖的結果
B. 雪變色是因為雪衣藻這種微型藻類的大量繁殖
C. 微型藻類雪衣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變色
D. 雪衣藻這種微型藻類大量繁殖引起了雪變色
22. 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8個字。
【答案】21. A 22. 示例:
①在寒冷的冬季
②生長期呈綠色
③加快融雪速度
【解析】
【分析】
【2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連貫能力。
閱讀文段,厘清上下語句邏輯關系。上文提到“有研究人員分析”可得出下文需回答雪為什么會變色的原因,敘述主語應為“雪變色”。CD的敘述對象是“雪衣藻”,所以排除CD。再依下文敘述對象是“雪衣藻”得知B中的“雪衣藻這種微型藻類”強調的不是雪衣藻,而是“這種微型藻類”,所以排除B。
故選A。
【2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第一處,根據上文“它們處于冬眠靜止狀態”得出這里應填雪衣藻在什么樣的條件下會冬眠,而根據后面的“但是一旦陽光足夠溫暖”可推知,這里應該是說雪衣藻在氣溫較低的時候會冬眠,所以此處可填“寒冬時節/在寒冷的冬季”。.
第二空,根據下文“成熟后會產生類胡蘿卜素而變為紅色”得知,第二空是填雪衣藻不成熟時的顏色。再根據后文“呈現出從綠色到紅色”的變化可知,不成熟時的顏色應該是綠色。由此可知,這里可填“最初是綠色/未成熟時是綠色的/年輕時是綠色的”。
第三空,根據下文“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能使得極地冰雪消融失控”可知,這是對上文現象產生的結果的闡述,故可推測降低雪反射陽光量會加快了冰雪消融的速度,所以此處應填“加快了融雪的速度”。
四、寫作(60分)
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1917年4月,毛澤東在《新青年》發表《體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論及“體育之效”時指出:人的身體會天天變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聰可以聰,生而強者如果濫用其強,即使是至強者,最終也許會轉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鍛煉,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會變而為強。因此,“生而強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誘我以至于強,未可知也”。
以上論述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
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
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1】
勤能補弱是良訓,耕耘謙遜是強者
老鷹是天空之王,身來擁有俯瞰大地的大氣,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它的喙和爪子會老化,從而失去捕捉獵物的能力,弱者,只能靜靜地等待死亡。而不屈從命運安排的真正強者,則會用自己的喙狠狠地撞擊堅硬的巖石,一次又一次,縱使鮮血淋漓,也要把喙撞掉,直到長出鋒利的新喙,然后用喙拔掉老化的指甲,再長出新的羽毛,用鳳凰涅槃般的意志重獲新生。大自然如此,人類社會亦如此。
世界無時無刻不處于變化之中。強者會轉化為弱者,弱者亦會變成強者。毛澤東說:“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聰可以聰”,弱者“勤自鍛煉”自然“久之而為強”。年少瘦小的斯瓦辛格靠著持之以恒的刻苦訓練,成為了眾人皆知的“健美王”;因瘦弱矮小,被人嘲笑活不過20歲的地質學家竺可楨連夜制定鍛煉計劃,風雨無阻堅持鍛煉,成了同學眼中“智體并重”的模范。毛澤東也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弱者如果勤自鍛煉,增益其所不能”,他在晚年依然保持著鍛煉身體的好習慣,60多歲故地重游長沙時,依然能夠橫渡湘江,攀登岳麓山,體力賽過在場的年輕人。“修己之道,以體為本”,或許我們“吾生而弱乎”,但若能堅持鍛煉,長此以往,也定能養乎吾身,樂乎吾心,成為身心健康的強者。
強者的非凡之處在于強健的體魄,亦在于頑強的毅力與高瞻遠矚的魄力。也許你出身普通,沒有豐厚的家底,豐富的人脈資源,但你能夠勤于學習,把握機會,幸運之神也終將會眷顧你。華羅庚家境貧寒,初一輟學在家,在替父母站柜臺的間隙里堅持自學數學,通過自學成才,成為了中外聞名的數學家,正如他自己所言“所謂的天才就是靠堅持不斷的努力”。“九層之臺,起于壘土”,我們以學習為翼,在不斷的積累中,開闊自己的視野,不局限于眼前的茍且,也不局限于自己的一方世界,志在千里,胸懷乾坤。
然而,當我們成為強者時,亦大可不必沾沾自喜,亦要謹記“即使是至強者,最終也許會轉為至弱”的忠告。曾經,“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訓言猶在耳,勤勞勇敢的中國人用自己的汗水與智慧擺脫了任人宰割的屈辱歷史,書寫了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強國的新篇章。如今,我們亦要銘記“居安思危”的古訓。安逸的生活,和平的年代,中國仍是全世界最具安全感的國家,這份安全感是堅守“人民至上”的決心,是泱泱大國舍我其誰的擔當。領導人說“我們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機遇與挑戰并存,青年如我們應腳踏實地,謙遜低調,為祖國的發展鑄就銅墻鐵壁。
【范文2】
強我體魄,尋理明志
強弱悲喜,腹中乾坤。再讀毛主席《體育之研究》中有關“強弱”之語,字字珠璣,鞭辟入里。舉茫茫人海之盾,覓蕓蕓眾生之機,在尋理明志的青春征程中,奮斗的底色令人心潮澎湃。作為新時代青年,我認為我們更需要用體育的精魄來煉就我們的生命之光,以真我的實踐來完成強國之志。因此,青年人要有志向,要用強健的體魄來成就青春的輝煌。
那么如何做到這些呢?答案當然是運動。讓生命在不斷運動中得以生長、升華,讓生命在不斷運動中變得更加挺拔,堅不可摧。
意大利杰出的畫家達芬奇曾說過“運動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法國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伏爾泰也曾說過“生命在于運動”。那么,何謂運動呢?從運動本身的釋義來看,運動關乎體力和技巧,它是習慣約束的行為活動,通常具有競爭性。
我不禁為這樣的釋義感慨:我們的生命之機,我們的理想之志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當我們呱呱墜地之時,生命是柔軟而又脆弱的。我們無法左右自己的生命,但我們會努力成長。我們的成長就是一個個身體體能和思想精神的進階,通過不斷地自立自強而走向豐富與成熟。身體和精神的不斷健碩,我們品嘗到了挑戰人生之艱難,也品嘗到了不懈奮斗的偉力。
君不見疫情之下,人民團結一心,積極向上的精神之花,它開得如此的火烈,從最初的猝不及防到而今的井然有序,我們讀到了生命由弱變強的堅韌;君不聞稻花田壟中,華夏赤子一往情深,以頑強的生命之姿埋頭深耕,其實踐之音響得如此徹底,從最初的手捧肩扛到而今的機器轟鳴,農人歡笑,我們看到了萬物都在蓬勃發展,看到了強健的體魄和精神帶來的夢想和希望。
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我們在運動,我們更在生長。我們熱愛著我們的生命,我們期待強健我們的體魄,我們更期待鍛煉我們的精魂,來書寫青春之輝煌,強國之夢想。
作為高中生的我們,請自問:你體弱嗎?如是,請重視體育鍛煉吧!因為弱者如果勤自鍛煉,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會變而為強;你體強嗎?如是,也請牢記:生而強者如果濫用其強,即使是至強者,最終也許會轉為至弱。因此,生而強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吾生而弱,或者天之誘我以至于強,未可知也。我們當以勇敢頑強的拼搏精神,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強我體魄,煉我精魂,在不同的賽道和不同的征程中,不拋棄,不放棄,笑談悲喜,以熱烈奔放的姿態投身于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之中,擁抱生命,實現自我。
強我體魄,尋理明志。生命之光正從晨曦中走來,我們必將笑著抵達前方,讓生命在運動中變得更加璀璨,讓人生在奮斗中變得更加錦繡。
【解析】
【分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新材料作文的寫作能力。
【審題】
材料的意思可以這樣解讀:人的身體每天都是變化的,眼睛不明亮可以變得明亮,耳朵不靈敏可以變得靈敏。但是如果生來身體就很強壯的人如果濫用強力那么他的強也會變弱,天生體弱的人如果勤苦鍛煉也會變得身體強壯。強壯的人不必自喜,體弱的人也不必自我悲傷,先天的孱弱或許正是上天要引導我通過努力作為來變強壯。
綜觀全篇材料,重點和主要篇幅在后面的對比,體育只是引出后文觀點的一個比方:人的身體每天都在發生變化,強弱只是暫時的,后天人為的努力可以改變先天客觀的形勢:濫用其強者會變弱,勤自鍛煉者(比如體育鍛煉)會變強,由此蘊含的第一層意思是后天努力可以改變先天條件,這是自立,是人定勝天的自信。“生而強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這是自信,是不認命不服輸的自尊。“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誘我以至于強,未可知也”。我生來就弱,也許這是上天在暗示我要多加鍛煉(深層義為后天的努力作為)讓我變強。這是自信,是逆境中不甘沉淪、強手面前不怕失敗的自強。從這三個層面綜合起來的意思就是自尊、自信、自強,是面對強者不怕挑戰、面對困境敢于破局的志氣和勇氣。
追溯歷史,中華民族五千年有過非常輝煌的成就,但也有過無數次艱難困苦、甚至亡國滅種的考驗,但是英雄的中國人民從來不認命、不服輸,“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即使是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掩不住他們光芒,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這些民族英雄們一次次將中華民族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正是憑著這種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
回望中國共產黨百年風雨,建黨初期面對國民黨的分裂行徑和屠殺暴行,新生的政黨幼弱的力量幾至于犧牲殆盡,但是我們的黨從血的教訓中得出“槍桿子里出政權”的思想,打響南昌起義的槍聲,從此有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支軍隊;國民黨的封鎖圍剿使黨和人民更加團結緊密,得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的正確思想。正是這樣看似使力量削弱的憂患和考驗才讓共產黨在幼弱中快速成長和壯大,又何嘗不是“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誘我以至于強,未可知也”呢?
再觀照當今時代,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我們面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興科技飛速發展,后疫情時代面臨諸多挑戰和機遇。而目前中國因為各種歷史原因導致的基礎薄弱,國力尚處于發展中國家水平,更是因為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不被西方國家認可接受而居于弱勢地位。面對強國的咄咄逼人甚至凌霸圍攻,我們不必妄自菲薄,走好自己的路,辦好自己的事,“勤自鍛煉”,化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就能一天天一步步變得強大。
題中材料來源于毛澤東的《體育之研究》,寫作的目的實是提倡體育鍛煉,我們的議論文要就事論事、就事說理也必須緊緊扣住這一“體育之效”來談。但是題目提示“以上論述具有啟發意義”,“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思考和感悟”,言外之意很明顯:不光只是就事論事,更應有啟發性的感悟和思考,即拓展發散。唯有挖掘出題中的深層意蘊,文章意境才能開闊,眼界才能高遠。
【立意】
1.生而強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
2.強者如果濫用其強,最終也許會轉為弱;
3.弱者如果不斷努力,久之也會變強;
4.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的,我們應當用發展、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
5.強弱變化或轉化的關鍵是勤自鍛煉,增益不能,而不是等待機緣。
6.青年當自強,為國做棟梁。
7.將青春夢匯聚成中國夢。
8.追憶百年崢嶸,見證大國崛起。
9.強弱相對,應合理轉化。
【精彩片段】
1. 一時強弱在力,因為外力確實如老虎,有鋼筋鐵骨,有尖牙利爪,可以嘯聚山林,讓百獸震悚。君不見,當年“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再以“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何其威風!君不見,當年亞歷山大大帝橫行全世界,殖民亞非歐,何其霸氣!然而,外力的強大,只是暫時的。畢竟,“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生而強者如果濫用其強,即使是至強者,最終也許會轉為至弱。所以,秦帝國二世而亡,身死族滅,為天下笑;而亞歷山大帝國分崩離析,徒留下巴比倫的一地斷瓦殘垣,讓后人憑吊和嘆息。
2.毛主席說:“人身體會天天變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聰可以聰。生而強者如果濫用其強,即使是至強者,最終也許會轉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鍛煉,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會變而為強。”
身體由弱變強很難,但只要常久堅持鍛煉就能做到;國家由弱變強更難,在由弱變強的路上,我們一直走得極其困難,從來不缺打壓、不缺排擠、不缺明槍,但我們歷歷代代中國人最不缺的就是堅忍和拼勁。
我們的華為,從一個做設備的供應商,到通訊行業的規則制定者,用了10年;從外行到有了自己設計的頂級芯片,用了17年;今天,終于有了自己的操作系統——鴻蒙,現在的鴻蒙弱、很弱、特別弱,但它的敵人不是安卓、不是蘋果,只是時間。
華為如今的艱難,只是中國想要發展成真正強國路上遭遇的一個縮影。挺下去撐下去,不拋棄不放棄,相信華為會再一次打敗時間,更相信我們這群00后將是祖國變成真正強國的中堅力量。
絕密★啟用前
202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新高考全國Ⅱ卷)
語文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網絡空間是將人群聚集起來的一種新型社會空間,更是年輕一代學習、娛樂和交往的平臺,為保證網絡空間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應的規則是必要的。不僅如此,網絡空間還需要每個人對網上的其他人給予應有的尊重。簡言之,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
網絡行為是由網民的觀念意識引導的,而文明的網絡行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觀念意識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網民的主體,其網絡行為對網絡空間的文明狀況有極大影響,因此引導他們樹立文明的網絡行為觀,無疑有助于網絡行為失范的校正和網絡空間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網絡規范必不可少,這已是共識。但需要有什么樣的規范,則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底線倫理或“負面清單”是共識性最強也是最起碼的網絡行為規范,通過明確“不能做什么”來列出的網絡行為負面清單,通常也是有法律強制性的禁區,構成最低層次的網絡道德規范。
歸納學術界對網絡失范行為的分析,我們可以從“五不”來認識網絡行為的底線要求,或以此作為網民尤其是青年們文明上網的負面清單。不傷害——網絡行為者既不要有意作惡,也不能無意為惡,如在網上進行攻擊、謾罵,詆毀他人的名譽,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隱私和利益等。不偷盜——在網絡信息空間中,要像對待現實世界中的商品一樣,以合法合規的方式獲取所需的信任,抵制侵犯知識產權的不道德行為。不造假——每一個網民要從不進行信息造假做起,確保自己在網上發送的信息是真實的,尤其是自媒體,不能為了吸引眼球而編造聳人聽聞或嘩眾取寵的謠言。不浪費——即不發生信息浪費的行為,向網絡發送垃圾信息不但會造成網絡資源的浪費,也會耗費網民的時間和精力。信息時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來使我們獲得了認知盈余,但網上的垃圾信息造謠與辟謠之間的拉鋸戰又無端消耗了我們的認知盈余。不盲從——上網時保持冷靜清醒的頭腦,不輕信網絡謠言而上當受騙,沒有造謠的網民,就沒有網謠的市場,網民就不會被網絡污染的策劃者所利用,不會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網絡圍攻。
底線意識主要是從否定性的角度確立了網絡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網絡空間中產生了行為,無疑就是開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為,就必須有一定的規范和要求去主導人的行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義上的網絡行為意識。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說是形成積極網絡行為的基準意識,而這種基準意識可以通過“等效意識”“反身意識”“價值意識”和“契約意識”來具體體現。
所謂“等效意識”,就是當線上虛擬世界出現道德失范行為時,要將其視為與現實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為具有等效的實際影響,因此需要一視同仁地對我們線上和線下的行為提出道德規范要求。所謂“反身意識”,可以說是等效意識在自我和他人關系上的延伸,即一個人的不當行為有可能損害到他人時,轉換視角去設想當自己是這種行為的受害人時會有什么樣的切身之痛,有了這樣的反身意識,就會自覺抵制許多不良的網絡行為,就不會到網上去傳播謠言。“價值意識”在網絡行為中有多方面的體現:第一,它表現為對他人信息勞動的價值認同,比如尊重知識產權;第二,重視信息內容的文化意義,從而積極傳播內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識到網絡作為信息技術的價值負載,從而關注信息技術使用的道德效應。由于技術普遍是負載價值的,不當使用網絡可能會產生出負價值,如對網絡游戲的沉迷會耽誤學業和事業,此外,網絡是“內容為王”的空間,是各種思想交鋒的新的疆場,青年人尤其是被爭奪的對象。因此,正確的價值觀對他們而言具有主導性的作用。“契約意識”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約精神。網絡空間中,在信息的生產、傳播和使用中新出現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沖突問題,沖擊了傳統的信任機制,通過訂立契約的方式來規范各自權利和義務成為重構信任機制的重要方式之一。當作為未來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網上講誠信、守契約、服從大局時,網絡中新的信任機制可隨之形成。
(摘編自肖峰《從底線倫理到擔當精神:當代青年的網絡文明意識》)
1. 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 青年是網絡空間的參與主體,因此有必要制定相應的規則,來規范和管理網絡。
B. 網絡上充塞的垃圾信息消耗了人們的認知盈余,導致線上工作效率不如線下。
C. 青年在進入網絡空間時首先應遵從“五不”底線,明確在網絡中不能做什么。
D. “等效意識”要求網絡行為的主體在現實和網絡空間中的行為要始終保持一致。
2.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五不”是從否定性角度對網絡行為作出的范,如違反可能會受到法律的懲罰。
B. 基準意識是對網絡行為的積極要求,說明“能做什么”,比“不做什么”更重要。
C. 中國傳統美德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我們理解何謂“反身意識”。
D. 網絡信息的生產、傳播和使用產生了一些傳信任機制框架內無法解決的新問題。
3. 下列選項,最能全面而準確概括原文主要觀點的一項是( )
A. 沒有健全而成熟的`網絡立法,違法的網絡行不被懲治,文明的網絡行為就得不到保護,誠信社會也難以建成。
B. 網絡行為必須要有文明的觀念意識加以引導,而“等效意識”“價值意識”等能夠規范人們的網絡文明行為。
C. “五不”作為網民尤其是青年們上網的負面清單,可以為網絡行為的基準意識提供重要參照。
D. 引導青年樹立文明的網絡行為觀念,有助網絡行為失范的校正和網絡空間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健康成長。
4. 請簡要分析文章的論證結構。
5. 互聯網上,有年輕人為炫耀技術故意在網絡植入病毒,導致病毒傳播。請根據文章,談談你對這種現象的看法。
【答案】1. C 2. B 3. D
4. 文本采取了總分式論證結構。首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相應的網絡規則的必要性;然后亮出觀點,引導青年們樹立文明的網絡行為觀,無疑有助于網絡行為失范的校正和網絡空間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接著從“底線意識”的角度論述“五不”的內容;再從“基準意識”的角度論述“等效意識”“反身意識”“價值意識”和“契約意識”的具體內容。
5. (1)為炫耀技術故意在網絡植入病毒,導致病毒傳播的行為不僅違反了網絡行為規范,更觸犯了法律強制性的禁區,必將受到法律的嚴懲;(2)這樣的青年不懂得“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缺乏必要的文明的網絡行為觀,導致網絡行為失范;(3)他們違反了“五不”原則中的“不傷害”,屬于無意作惡,侵犯了他人的安全和利益;(4)他們應當學習網絡基準意識中“等效意識”“反身意識”“價值意識”和“契約意識”,規范自己的行為,做一個合格、文明的青年網民。
【解析】
【分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來規范和管理網絡”錯。原文是“由于青年是網民的主體,其網絡行為對網絡空間的文明狀況有極大影響,因此引導他們樹立文明的網絡行為觀,無疑有助于網絡行為失范的校正和網絡空間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可見應當規范的是青年的網絡行為;
B.“導致線上工作效率不如線下”錯。原文是“信息時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來使我們獲得了認知盈余,但網上的垃圾信息造謠與辟謠之間的拉鋸戰又無端消耗了我們的認知盈余”,可見沒有對線上線下的工作效率的比較;
D.“行為要始終保持一致”錯。原文是“因此需要一視同仁地對我們線上和線下的行為提出道德規范要求”,是對線上線下的道德要求一致,并非線上線下的行為一致。
故選C。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比‘不做什么’更重要”無中生有。原文先介紹了底線意識,即“五不”要求,然后說“底線意識主要是從否定性的角度確立了網絡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網絡空間中產生了行為,無疑就是開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為,就必須有一定的規范和要求去主導人的行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義上的網絡行為意識。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說是形成積極網絡行為的基準意識”,可見基準意識是有了網絡行為后的肯定意義上的網絡行為意識,文中并未將二者進行比較,談不上哪個更重要。
故選B。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本文的論點可以從文章第二段“由于青年是網民的主體,其網絡行為對網絡空間的文明狀況有極大影響,因此引導他們樹立文明的網絡行為觀,無疑有助于網絡行為失范的校正和網絡空間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得出。
A.是從立法和懲治的角度談網絡文明規范,不是本文內容;
B.講的是網絡基準意識中的兩點,不全面;
C.從底線意識講如何規范網民的文明觀念,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內容,不全面。
故選D。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文章開頭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相應的網絡規則的必要性,“為保證網絡空間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應的規則是必要的。不僅如此,網絡空間還需要每個人對網上的其他人給予應有的尊重”;
接著從青年人的角度提出論點,“由于青年是網民的主體,其網絡行為對網絡空間的文明狀況有極大影響,因此引導他們樹立文明的網絡行為觀,無疑有助于網絡行為失范的校正和網絡空間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
然后從“不能做什么”的底線意識角度論述“五不”的具體內容,“歸納學術界對網絡失范行為的分析,我們可以從‘五不’來認識網絡行為的底線要求,或以此作為網民尤其是青年們文明上網的負面清單”,這“五不”分別為“不傷害”“不偷盜”“不造假”“不浪費”“不盲從”;
接著從“能做什么”基準意識角度論述“等效意識”“反身意識”“價值意識”和“契約意識”的具體內容。
可見文本采取了總分式論證結構,層次清晰,邏輯嚴密。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本內容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
談對某種現象的看法,首先要明確這種現象的性質,亮明自己的觀點。如針對為炫技故意植入病毒的行為,明確這種行為不僅違反了網絡行為規范,更觸犯了法律強制性的禁區,必將受到法律的嚴懲。
接著可以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源。依據原文“網絡空間還需要每個人對網上的其他人給予應有的尊重。簡言之,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由于青年是網民的主體,其網絡行為對網絡空間的文明狀況有極大影響,因此引導他們樹立文明的網絡行為觀,無疑有助于網絡行為失范的校正和網絡空間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可以分析出這樣的青年不懂得“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缺乏必要的文明的網絡行為觀,導致網絡行為失范;
然后可以分析他們的這種行為違反了哪些網絡規范。依據原文“網絡行為者既不要有意作惡,也不能無意為惡,如在網上進行攻擊、謾罵,詆毀他人的名譽,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隱私和利益等”,可見他們違反了“五不”原則中的“不傷害”,屬于無意作惡,侵犯了他人的安全和利益;
最后分析應當如何教育規范這樣的青年的網絡行為。依據網絡基準意識中的“等效意識”,“當線上虛擬世界出現道德失范行為時,要將其視為與現實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為具有等效的實際影響,因此需要一視同仁地對我們線上和線下的行為提出道德規范要求”,這些青年應當明確線上線下的道德失范行為具有等效的實際影響;依據“反身意識”,“一個人的不當行為有可能損害到他人時,轉換視角去設想當自己是這種行為的受害人時會有什么樣的切身之痛”,他們應當學會換位思考,從而約束自己傷害他人的行為;依據“價值意識”,“意識到網絡作為信息技術的價值負載,從而關注信息技術使用的道德效應”,他們應當明白不當使用網絡可能會產生負面價值;依據“契約意識”,“通過訂立契約的方式來規范各自權利和義務成為重構信任機制的重要方式之一”,這些青年應當通過契約意識明白自己需要承擔的義務。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放猖
廢名
故鄉到處有五猖廟,其規模比土地廟還要小得多,土地廟好比是一乘轎子,與之相比五猖廟則等于一個火柴匣子而已。猖神一共有五個,大約都是士兵階級,在春秋佳日,常把他們放出去“猖”一下,所以驅疫也。“猖”的意思就是各處亂跑一陣,故做母親的見了自己的孩子應歸家時未歸家,歸家了乃責備他道:“你在哪里“猖”了回來呢?”猖神例以壯丁扮之,都是自愿的。有時又由小孩子扮之,這便等于額外兵,是父母替他許愿,當了猖兵便可以沒有災難,身體健康。我當時非常羨慕這種小猖兵,心想我家大人何以不讓我也來做一個呢?猖兵赤膊,著黃布背心,這算是制服,公備的。另外,誰做猖誰自己得去借一件女褲穿著,而且必須是紅的。裝束好了以后,再來“打臉”。打臉即是畫花臉,這是我最感興趣的,看著他們打臉,羨慕已極,其中有小猖兵,更覺得天下只有他們有地位了,可以自豪了,像我這天生的,本來如此的臉面,算什么呢?打臉之后,再來“練猖”,即由道士率領著在神前畫符念咒,然后便是猖神了,他們再沒有人間的自由,即是不準他們說話,一說話便要肚子痛的。這也是我最感興趣的,人間的自由本來莫過于說話,而現在不準他們說話,沒比這個更顯得他們已經是神了,他們不說話,他們已經同我們隔得很遠,他們顯得是神,我們是人是小孩子,我們可以淘氣,可以嬉笑著逗他們,逗得他們說話,而一看他們是花臉,這其間便無可奈何似的,我們只有退避三舍了,我們簡直已經不認得他們。何況他們這時手上已經拿著叉,拿著察郎當郎當的響,真是天兵天將的模樣了。說到叉,是我小時最喜歡的武器,叉上串有幾個鐵輪,拿著把柄一上一下郎當著,那個聲音把小孩子的什么話都說出了,便是小孩子的歡喜,我最不會做手工,我記得我曾做過叉,以吃飯的筷子做把柄,其不講究可知,然而是我的創作了。我的叉的鐵輪是在城一個高坡上(我家住在城里)拾得的洋鐵屑片剪成的。在練猖一幕之后,才是名副其實放猖,即由一個凡人拿了一面大鑼敲著,在前面率領著,拼命地跑著,五猖在后面跟著拼命地跑著,沿家逐戶地跑著,每家都得升堂入室,被爆竹歡迎著,跑進去,又跑來,不大的工夫在鄉一村在城一門家家跑遍了。我則跟在后面喝彩。放猖的時間總在午后,到了夜間則是“游猖”,這時不是跑,是抬出神來,由五猖護著,沿村或沿街巡視一遍,燈燭輝煌,打鑼打鼓還要吹喇叭,我的心里卻寂寞之至,正如過年到了元夜的寂寞,因為游猖接著就是“收猖”了,今年的已經完了。
到了第二天,遇見昨日的猖兵時,我每每把他從頭至腳打量一番,仿佛一朵花已經謝了,他的奇跡都到哪里去了呢?尤其是看著他說話,他說話的語言太是貧窮了,還不如不說話。
(有刪改)
文本二:
莫須有先生教國語
廢名
莫須有先生教國語,第一要學生知道寫什么,第二要怎么寫,說起來是兩件事,其實是一件,只要你知道寫什么,你自然知道怎么寫。要小孩子知道寫什么,其實很簡單,只要你自己是小孩子,你能懂得小孩子的歡喜你便能引得他們寫什么了。
莫須有先生在金家寨小學教國語,有一回出一個“荷花”的作文題,因為他小時喜歡鄉下塘里的荷花、荷葉、藕。凡屬小孩子都應該喜歡,而且曾經有李笠翁關于這個題目寫了一篇很好的散文,莫須有先生自己的文章還近于詩,詩則有時強人之所不能,若李笠翁的《芙蕖》能說到荷葉的用處,是訓練小孩子作文的好例子。荷葉還可以拿到雜貨店里去包東西。莫須有先生出了荷花這個題目,心里便有一種預期,不知有學生能從荷塘說到雜貨店否?結果沒有,莫須有先生頗寂寞,有一學生之所作,篇幅甚短,極饒意趣,他說清早起來看見荷塘里荷葉上有一小青蛙,青蛙蹲在荷葉上動也不動一動,“像羲皇時代的老百姓”,莫須有先生很佩服他的寫實。
民間有“放猖”“送油”的風俗,莫須有先生小時頂喜歡看“放猖”,看“送油”,現在在鄉下住著,這些事情真是“樂與數晨夕”了,頗想記錄下來,卻是少暇,因之拿來出題給學生作文,看他們能寫生否,他們能將“放猖”“送油”寫在紙上,國語教育可算成功了。作這兩個題目的學生很多,但都不能寫得清楚明白,令異鄉人讀之如身臨其境、一目了然。可見文字非易事,單是知道寫什么也還是不行的。小孩子都喜歡“放猖”,喜歡“送油”,然而他們寫不出,他們的文字等于做手勢而已。
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后,已經重來大學執教了,莫須有先生又開始有閑作文章,乃居然寫了一篇《放猖》,此事令他很愉快,好像是一種補過的快樂。
(節選自《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后》,有刪改)
6. 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火柴匣子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文章將猖神廟比作火柴匣子,既強調猖神廟的小,也點出猖神世俗性的一面。
B. 猖兵畫花臉后顯得有地位,而“我”天生的面反而不算什么,這個對比表達了“我”對猖兵的羨慕之意。
C. “仿佛一朵花已經謝了”,這個比喻寫猖兵的“奇跡”不再,也寫“我”因放猖結束而感到失落。
D. 文章寫了放猖從開始到結束的全過程,結構緊湊,不枝不蔓,這表明“我”對放猖這一活動的記憶十分深刻。
7. 下列對文本二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莫須有先生讓學生寫荷花時,期待他們從荷花說到雜貨店,是因為他希望學生作文時能寫到生活實際。
B. 莫須有先生所說的“寫生”,是指文章應該把事物寫得清楚明白,讓對該事物陌生的人讀了也能一目了然。
C. 小孩子喜歡“放猖”“送油”,卻寫不出,這說明作文除了要知道寫什么,還要知道怎么寫。
D. 莫須有先生在鄉下時要寫“放猖”以記民俗,但未寫成,后來彌補了這一過失,所以說是“補過的快樂”。
8. 文本一中畫線部分用了多個“跑”字,請簡要分析這樣寫的好處。
9. 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歡喜”,談談文本一是如何實踐“能懂得小孩子的歡喜”這一主張的。
【答案】6. A 7. D
8. (1)形象的解說了“放猖”的內涵,就是各處亂跑一陣;(2)連用“跑”字渲染了“放猖”民俗熱鬧的氣氛;(2)表現孩子對自由自在奔跑的羨慕之情。
9. 鬼神祭祀之事在成年人眼中是鄭重、嚴肅,不可褻瀆的,作者卻將“放猖”習俗置于童真未泯、稚氣天真的孩子的眼底,用兒童一樣純真而敏感的眼睛來觀察,用兒童非理性的直覺來體驗。(1)覺得“放猖”的猖兵很神奇,內心羨慕;(2)“放猖”的習俗簡直就是一場快樂的鬧劇;(3)“放猖”后要面對熱鬧后的寂寞;(4)再見昨日的猖兵時有偶像破滅之感。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的能力。
A.“世俗性的一面”錯,由原文“土地廟好比是一乘轎子,與之相比五猖廟則等于一個火柴匣子而已”可知,將猖神廟比作火柴匣子,就是強調猖神廟的小,“放猖”這一民俗活動具有世俗性。
故選A。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的能力。
D.“后來彌補了這一過失”錯,莫須有先生在鄉下時要寫“放猖”以記民俗,但因“少暇”未寫成,是一種遺憾,不是過失,后來寫了一篇《放猖》,就算彌補了這一遺憾。“所以說是‘補過的快樂’”“所以”強加因果,原文“好像是一種補過的快樂”說的是“好像”。
故選D。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
劃線部分文字記敘的是鄉下“放猖”的習俗,一連用了六個“跑”字,“拼命地跑著”“沿家逐戶地跑著”“跑進去,又跑來”“家家跑遍”。
一是形象的照應并解說了“放猖”的內涵,前文有“‘猖’的意思就是各處亂跑一陣”;
二是連用“跑”字,再現了“放猖”驅疫習俗中的精彩場景,上演了一場快樂的鬧劇,渲染了一種熱烈的氛圍,使“放猖”這一民間習俗充滿熱鬧的氣氛;
三是“跑”中有一種天地間唯一的自由,表現作為孩子的“我”對他們自由自在奔跑的羨慕之情。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探究作品的創作思想和藝術手法的能力。
作者用兒童的視角來寫鬼神祭祀之事,用兒童一樣純真而敏感的眼睛來觀察,用兒童非理性的直覺來體驗。
(1)內心羨慕:“有時又由小孩子扮之……我當時非常羨慕這種小猖兵,心想我家大人何以不讓我也來做一個呢?”“這也是我最感興趣的,人間的自由本來莫過于說話,而現在不準他們說話,沒比這個更顯得他們已經是神了”“我們簡直已經不認得他們。何況他們這時手上已經拿著叉,拿著察郎當郎當的響,真是天兵天將的模樣了”“五猖在后面跟著拼命地跑著……我則跟在后面喝彩”作者記述“放猖”這一習俗時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童真的視角來看待和感知,寫出孩子對猖兵的極大興趣以及內心的羨慕之情。
(2)快樂的鬧劇:“誰做猖誰自己得去借一件女褲穿著,而且必須是紅的”“他們再沒有人間的自由,即是不準他們說話,一說話便要肚子痛的。這也是我最感興趣的”“沿家逐戶地跑著,每家都得升堂入室,被爆竹歡迎著,跑進去,又跑來,不大的工夫在鄉一村在城一門家家跑遍了。我則跟在后面喝彩”原本嚴肅、莊重的習俗用孩子的視角來看,簡直是一出鬧劇,因為孩子感興趣的地方總是充滿了歡快的氣氛。
(3)熱鬧后的寂寞:“放猖的時間總在午后,到了夜間則是‘游猖’……我的心里卻寂寞之至,正如過年到了元夜的寂寞,因為游猖接著就是‘收猖’了,今年的已經完了”“放猖”是一年一度進行的,對孩子而言,熱鬧的鬧劇之后自然是寂寞的。
(4)偶像的破滅:“到了第二天,遇見昨日的猖兵時,我每每把他從頭至腳打量一番,仿佛一朵花已經謝了,他的奇跡都到哪里去了呢?尤其是看著他說話,他說話的語言太是貧窮了,還不如不說話”原本神奇的猖兵在放猖后回歸生活的本色,在孩子眼里沒有了光澤和神奇,就像自己的偶像夢破滅了一樣。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薄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于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杰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進。逖既入譙城,石勒遣石虎圍譙,桓宣救之,虎解去。晉王傳檄天下,稱:“石虎敢帥犬羊,渡河縱毒,今遣九軍,銳卒三萬,水陸四道,徑造賊場,受祖逖節度。”大興三年,逖鎮雍丘,數遣兵邀擊后趙兵,后趙鎮戍歸逖者甚多,境漸蹙。秋七月,詔加逖鎮西將軍。逖在軍,與將士同甘苦,約己務施,勸課農桑,撫納附,雖疏賤者皆結以恩禮。逖練兵積谷,為取河北之計。后趙王勒患之,乃下幽州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與逖書,求通使及互市。逖不報書,而聽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諸將不使侵暴后趙之民。邊境之間,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書仆射戴淵為西將軍,鎮合肥,逖以已翦荊棘收河南地,而淵一旦來統之,意甚怏怏,又聞王敦與劉刁構隙,將有內難。知大功不遂,感激發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喪父母,譙、梁間皆為立祠。祖逖既卒,后趙屢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圍譙。豫州刺史祖約不能御,退屯壽春。后趙遂取陳留,梁、鄭之間復騷然矣。
(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祖逖北伐》)
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B. 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C. 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D. 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蘇省鎮江市,是古代長江下游軍事重鎮,為兵家所重。
B. 遺民,指改朝換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淪陷區的人民,文中指后者。
C. 部曲,原指古代豪門大族和將領招募的私人軍,文中是指部隊的編制單位。
D. 傳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曉諭聲討的文書,傳檄即傳布檄文。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祖逖力請北伐,時任左丞相司馬睿雖無北伐之志,但仍然盡力支持,這堅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發誓:若不能收復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
B. 祖逖北伐,先在譙城遭石虎圍攻,幸得桓宣救;后鎮雍丘,屢次派兵邀擊后趙軍隊,使后趙疆土日益縮小;又為攻取河北練兵積谷,與后趙相持。
C. 大興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為鎮西將軍。祖逖與將士同甘共苦,嚴于律己,廣施恩惠,勉勵督促農桑,安撫接納新來歸附的人,不論貴賤都加以禮遇。
D. 祖逖死后,后趙頻頻侵犯河南地區,攻陷襄城、城父,包圍譙城,豫州刺史祖約抵擋不住,退駐壽春,后趙攻取陳留,梁、鄭之間又重新陷入了騷亂。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逖不報書,而聽其互市,收利十倍。
(2)知大功不遂,感激發病。
14. 文中說到“邊境之間,稍得休息”,具體原因是什么?請簡要說明。
【答案】10. C 11. C 12. A
13. (1)祖逖沒有答復這封信,而聽憑雙方民間互相貿易,收取十倍的利潤。(2)祖逖知道大功不能告成,情緒激動引發重病。
14. (1)祖逖多次攔擊后趙軍隊取勝,使得后趙疆土縮小,后趙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要求通使及互市;(2)祖逖沒有阻止民間互相貿易,并約束士兵不要侵犯后趙百姓,使得兩國邊境稍微得到了休養生息。
【解析】
【分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從前,范陽有一個叫祖逖的人,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
“少有大志”是“范陽祖逖”的謂語和賓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BD;
“中夜”是“聞雞鳴”的時間狀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B;
“琨”是“蹴”的賓語,“覺”補充“蹴”的狀態,緊密相連,中間不能斷開,排除BD。
故選C。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C.“文中是指部隊的編制單位”錯。從原文來看,“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這里的“部曲”是指祖逖的私家軍隊。
故選C。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A.“仍然盡力支持”錯。原文是“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只給了一千人的糧食,三千匹布,連軍隊都沒給,讓祖逖自己招募,算不上“盡力支持”。
故選A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題得分點有:報,答復;聽,聽憑;互市,互相貿易。
(2)題得分點有:遂,成;感激,情緒激動。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兩國邊境得到暫時安寧的原因有:“大興三年,逖鎮雍丘,數遣兵邀擊后趙兵,后趙鎮戍歸逖者甚多,境漸蹙”“逖練兵積谷,為取河北之計”“后趙王勒患之,乃下幽州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與逖書,求通使及互市”,祖逖多次攔擊后趙軍隊取勝,使得后趙疆土縮小,后趙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要求通使及互市;“逖不報書,而聽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諸將不使侵暴后趙之民。邊境之間,稍得休息”,祖逖沒有阻止民間互相貿易,并約束士兵不要侵犯后趙百姓,使得兩國邊境稍微得到了休養生息。
參考譯文:
從前,范陽有一個叫祖逖的人,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是臣下怨恨叛亂,由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外族人鉆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后,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祖逖這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 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后,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招募士兵。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于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繼續前進。祖逖已經進入譙城,石勒派遣石虎包圍了譙城,桓宣來解救祖逖,石虎解圍而去。晉王傳檄文昭告天下,稱:“石虎膽敢率領犬羊烏合之眾,渡過黃河荼毒民眾,現派遣瑯邪王司馬裒等九軍、精銳士卒三萬,由水、陸四路直赴賊寇所在地,受祖逖指揮。”大興三年,祖逖鎮守雍丘,多次派遣兵士攔擊后趙軍隊,后趙鎮守的將士歸附祖逖的很多,后趙疆土日益縮小。這一年秋天七月,皇帝下詔加封祖逖鎮西將軍,祖逖在軍中,與將士同甘共苦,嚴于律己,廣施恩惠,勉勵督促農業生產,安撫接納新來歸附的人,不論貴賤都加以禮遇。祖逖在積谷練兵,為奪取黃河以北做打算。后趙王石勒很擔心這件事,于是到幽州為逖修了祖父、父親的墳墓,安排了兩戶人家替他們看守祖墳,于是給祖逖寫了一封信,請求通使及互相貿易。祖逖沒有答復這封信,而聽憑雙方民間互相貿易,收取十倍的利潤。禁止將領們不使他們侵犯后趙的百姓。兩國邊境之間,稍微得到了休養生息。四年秋七月,朝廷讓尚書仆射戴淵為西將軍,鎮守合肥,祖逖已經掃除了障礙,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土地,而戴淵突然有一天來統領這里,祖逖內心怏怏不樂,又聽說王敦與劉刁互相結怨,將要有內亂。祖逖知道大功不能告成,情緒激動引發重病。九月,死在雍丘。豫州的男女百姓都像失去了自己的親生父母,譙國、粱國之間都為祖逖建立祠堂。祖逖去世后,后趙多次侵犯河南,攻取了襄城、城父,包圍譙城。豫州刺史祖約不能抵抗,退守壽春。后趙于是攻取陳留,梁、鄭之間又騷亂不安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示兒子
陸游
祿食無功我自知,汝曹何以報明時?
為農為士亦奚異,事國事親惟不欺。
道在六經寧有盡,躬耕百畝可無饑。
最親切處今相付,熱讀周公七月詩。
【注】七月詩:指《詩經·風·七月》,是一首描寫農民勞作和生活的農事詩。
15.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本詩的首聯以問句領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詩人對兒子的諄諄教誨。
B. 詩人指出,不論是侍奉父母還是服務國家,“不欺”都是至關重要的。
C. 詩人認為,生逢“明時”不必讀書求仕,“躬耕”才是一種理想狀態。
D. 詩人在最后強調,自己傳授給兒子的人生道理是最為真切、確實的。
16. 詩人指出“道在六經寧有盡”,又讓兒子“熟讀周公七月詩”,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15. C 16. 詩人借助這兩句對子孫提出要求:詩書無涯,發奮讀書;法乎先圣,修身立事;心懷家國,永存社稷。
【解析】
【分析】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賞析詩歌內容的能力。
C.“詩人認為,生逢‘明時’不必讀書求仕,‘躬耕’才是一種理想狀態”錯誤,由頷聯“為農為士亦奚異,事國事親惟不欺”可知,作者認為無論是出仕朝廷,為官一方,還是成為平民百姓,躬耕隴畝,都要事國以忠,事親以孝,并沒有在兩種方式中做出比較選擇。
故選C。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的情態和態度的能力。
從題干來看,考生要理解“詩人指出‘道在六經寧有盡’”,又讓兒子‘熟讀周公七月詩’”的用意。
首先分析詩歌的標題。詩歌標題是“示兒子”,可見這是一首教導兒子的詩歌。
然后理解題干中兩句詩的意思,進一步分析詩人這樣的用意。
“道在六經寧有盡”意思是“天下大道,都在《六經》等書里,學貫古今,取法先圣,學習知識,哪里有盡頭”,詩人在此指出《六經》的意義,包含天下大道,這是要求兒孫能夠熟讀《六經》,發奮閱讀,“寧有盡”是說沒有盡頭,這是讓兒孫不能停止不前,這是讓兒孫不要自滿,要謙虛以待。
“熟讀周公七月詩”意思是“切記一定要熟記背誦周公的七月詩啊”,周公為國為家為民,鞠躬盡瘁,嘔心瀝血,詩人要求兒孫好好學習周公的七月詩,勤儉耕種,發奮讀書,報效家國,這是讓兒孫學習先圣,心懷國家。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兩句,采用對仗句式,連用兩個比喻,表達詩人對官場的厭倦以及對田園的向往。
(2)歐陽修在《伶官傳序》中感慨:當李存勖強盛的時候,“______,______”;而等到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就身死國滅,被天下人譏笑。
(3)古代的詩人受到《楚辭·湘夫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的啟發,創造出“落木”一詞,以指代落葉。該詞在古典詩詞中經常出現,如“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羈鳥戀舊林 ②. 池魚思故淵 ③. 其意氣之盛 ④. 可謂壯哉 ⑤. 無邊落木蕭蕭下 ⑥. 不盡長江滾滾來
【解析】
【分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如下字詞:“羈”“淵”“盛”“蕭蕭”。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吃喝當然是人生一大樂事,如果生活在太空,我們還能愉快地享用大餐嗎?
最早的太空餐是讓人 的“牙膏”:宇航員從管子里面擠出半流體的食物,不需要咀嚼便直接咽下去,沒有咀嚼的快感,沒有多樣的選擇,首代宇航員的飲食條件相當艱苦。然而,吃貨的生產力 ,很快,( )。如今,宇航員們已能在太空中自如地使用各種餐具,與地面用餐相當接近。與此同時,太空食品的種類也豐富起來。正因為目前國際空間站中有上百種餐品,使得宇航員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用餐計劃,然而這一用餐計劃是每八天循環一次的。而且宇航員們還在不停地開發新的太空料理:小餅干、壽司、花生醬冰棍,甚至是“昨的咖啡”——采訪中一位航天飛機的指揮官曾自豪地展示過一批再生水,而原料是什么,自然 。
然而,制訂太空萊譜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大部分蔬果在宇宙中最多只能保持兩天鮮度,空間站中新鮮食品 ,絕大多數食品只能脫水或加工成罐頭運上太空。目前科學家們正想方設法解決這一難題。
18. 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
A. 望而卻步 不勝枚舉 不言而喻 寥寥無幾
B. 躊躇不前 不可低估 心照不宣 寥寥無幾
C. 望而卻步 不可低估 不言而喻 極其稀缺
D. 躊躇不前 不勝枚舉 心照不宣 極其稀缺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
A. 人們就發明了種種能在無重力環境中使用的餐具,并且還有咖啡杯和煎鍋
B. 人們就發明了種種能在無重力環境中使用的餐具,甚至還有咖啡杯和煎鍋
C. 人們就將種種能在無重力環境中使用的餐具發明出來,而且包括咖啡杯和煎鍋
D. 人們就將種種能在無重力環境中使用的餐具發明出來,還包括咖啡杯和煎鍋
20. 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
A. 目前國際空間站中有上百種餐品,宇航員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用餐計劃——雖然這一用餐計劃是每八天循環一次的。
B. 正因為目前國際空間站中有上百種餐品,使得宇航員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用餐計劃——雖然這一用餐計劃是每八天循環一次的。
C. 正因為目前國際空間站中有上百種餐品,所以宇航員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用餐計劃——然而這一用餐計劃是每八天循環一次的。
D. 目前國際空間站中有上百種餐品,這使得宇航員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用餐計劃——然而這一用餐計劃是每八天循環一次的。
【答案】18. C 19. B 20. A
【解析】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第一空,望而卻步:形容十分害怕困難和危險。躊躇不前:猶豫不決,不敢前進。語境強調太空餐難吃,應選“望而卻步”。
第二空,不勝枚舉:無法一個一個全舉出來,形容同一類的人或事物很多。不可低估:不能小看。語境強調“吃貨的生產力”不可小看,應選“不可低估”。
第三空,不言而喻:指不用說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淺顯。心照不宣:指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開說出來。前面有“自然”,強調不說就明白,應選“不言而喻”。
第四空,寥寥無幾:形容數量少。非常稀少,沒有幾個。極其稀缺:極其稀少﹐短缺。此處強調空間站中新鮮食品極少,應填“極其稀缺”。
故選C。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簡連貫銜接的能力。
語境強調的是人們的創造力,應保持“人們就發明了……”的句子結構,排除CD;
“還有咖啡杯和煎鍋”與前文形成語意遞進,句首應用遞進連詞,而“并且”表并列,排除A。
故選B。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劃線句有語病:
一是“正因為……使得”搭配不當,可以刪掉“正因為”“使得”,也可以把“使得”改為“所以”,或者刪掉“正因為”,在“使得”前加“這”,排除B;
二是“然而”使用錯誤,因為后面的句子是轉折句的前半句,故改為“雖然”,排除CD。
故選A。
(二)語言文字運用IⅡ(本題共2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東西方文化不同,藝術的表現也不同。一般來,東方藝術重主觀,① 。表現在繪畫上,西洋畫重寫實,重形似,而中國畫重神韻,重意境。
中國畫通常_② 。這看起來是以題材為標準類,其實是用藝術表現了一些獨特的觀念和思想,即中國畫概括了自然和人生三個方面:人物畫表現的是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山水畫表現的是③ ,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花鳥畫則表現大自然的各種生命與人的和諧相處。中國畫的分類,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觀念和審美觀。
中國畫講究虛實相生的意境美。老舍曾請齊白石以“蛙聲十里出山泉”為題作畫,十里蛙聲,如何入畫?潺潺山泉,如何表達?白石老人思考良久,終于畫成了一幅經典之作:六尾蝌蚪在山巒映襯下的山澗內的亂石之中不斷涌出的潺潺清泉里搖曳著尾巴順流而下。看過此畫的人無不拍案叫絕。
21. 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22. 文中畫波浪線處是個長句,請改成幾個較短的語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
【答案】21. ①西方藝術重客觀 ②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科 ③人與自然的關系
22. 山澗內山巒映襯,亂石中潺潺清泉不斷地涌出,六尾蝌蚪搖曳著尾巴順流而下。
【解析】
【分析】
【2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能力。
第①空結合上文“東方藝術重主觀”判斷橫線處應該表達為“西方藝術……”,再根據后文“表現在繪畫上,西洋畫重寫實,重形似,而中國畫重神韻,重意境”確定,前者為客觀寫實,后者為主觀虛寫,從而確定答案:西方藝術重客觀。
第②空先根據段落特點確定屬于觀點句,總領下文,于是根據后文信息“這看起來是以題材為標準類”“即中國畫概括了自然和人生三個方面”“人物畫表現的是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山水畫表現的是……;花鳥畫……”確定空出應該填寫: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科。
第③空根據該段分號確定分句間是并列關系,三個層次(人物、山水、花鳥)一一對應,參考人物畫的“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花鳥畫的“大自然的各種生命與人的和諧相處”,確定“山水畫”處答案為:人與自然的關系。
【2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句式變換的能力。
所給句子“六尾蝌蚪在山巒映襯下的山澗內的亂石之中不斷涌出的潺潺清泉里搖曳著尾巴順流而下”成分復雜,屬于長單句,把它改寫成幾個較短的句子,即長句化短句,方法是:先提取句子主干單獨成句,再分別把復雜成分(多層定語狀語等)拿出來作為句子或者短語存在。
比如本題中主干句為“六尾蝌蚪(主語)搖曳著尾巴(狀語)順流而下(謂語);復雜成分包括狀語“在不斷涌出的潺潺清泉里”和定語“山巒映襯下的山澗內的亂石之中”,分別以句子或短語的形式表達為:山巒映襯的山澗里(偏正短語),潺潺清泉涌出的亂石中(偏正短語);山澗里山巒映襯(主謂句子),亂石中潺潺清泉涌出(主謂句子)等等。
綜合以上信息表述為(注意邏輯性):(1)山巒映襯的山澗,亂石中潺潺清泉不斷地涌出,六尾蝌蚪搖曳著尾巴順流而下。(2)山澗里山巒映襯,亂石中潺潺清泉不斷地涌出,六尾蝌蚪搖曳著尾巴順流而下。(3)在山巒映襯的山澗里,有潺潺清泉從亂石中不斷地涌出,六尾蝌蚪搖曳著尾巴順流而下。
作文(全國新高考Ⅱ卷作文)
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唐光雨漫畫作品,有改動)
[注]描紅:用毛筆蘸墨在紅模子上描著寫字。
請整體把握漫畫的內容和寓意寫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認識與評價、鑒別與取舍,體現新時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
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1】
調好人生方向,到達成功彼岸
深圳 潘志偉
這幅《描紅》漫畫所揭示的是書法用筆的技巧和方法:起筆階段要逆鋒起筆,藏而不露;中間的運筆階段要不偏不倚,最后的收筆階段則要懂得停滯遷回。這正如清代著名書法家劉煦載提出“逆入,澀行,緊收”的觀點,啟示我們入筆時用逆鋒,中間的運筆階段要澀行,筆畫的末端收筆時使用回鋒。這樣行筆有什么好處呢?說白了,就是使線條更厚實,內涵更豐富,同時使筆鋒在運行中得到不斷的調整。寫字要懂得調整筆鋒,我親愛的青年朋友們,其實,做人又何嘗不是如此?
人生于世,就如同漂泊在一條漫長曲折的河流里,河流里有激流,有險灘,有暗礁,也有平靜的溪流。遇到險灘和暗礁的時候,我們要繞道而行;遇到激流的時候,我們要逆流而上;遇到平靜溪流的時候,我們更要小心謹慎,時刻提防不期而至的暗礁。我們只有根據河流的水勢和地形地貌不斷調整航向,才能到達勝利的彼岸。
懂得調整人生航向的人,才能避開錯綜復雜的矛盾,收獲人生的累累碩果。青年朋友們,你們還記得那位替文惠君解牛的庖丁嗎?面對錯綜復雜的牛體結構,庖丁沒有像良庖族庖一樣去割去砍,而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懂得避其鋒芒,“善刀而藏之”,“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刑”。庖丁的“解牛之道”啟示我們:要順著牛體天然的骨節肌理,在空隙處下刀,絕不勉強硬砍。人在社會上行走,遇到錯綜復雜的矛盾也要學會調整方向,—味地蠻干只能適得其反。
不懂得調整人生航向的人,必然為眼前的困難和挫折而勞神費力、心力交瘁,最終只能一事無成、貽笑大方。還記得古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嗎?面對從山頂滾下的巨右,西西弗斯每每未推至山頂,巨石就又滾下山去,前功盡棄,于是他就不斷重復、永無止境地做這件事。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這樣―件無效又無望的勞作當中慢慢消耗殆盡。西西弗斯的悲劇就在于不懂得調整人生的方向。
我們青年人要學會從《描紅》漫畫中體悟到人生的道理,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不要一味蠻干,要懂得及時調整人生的方向。身處逆境的時候,要懂得及時收斂自己的鋒芒,不要咄咄逼人,恃才放曠。一帆風順的時候,要修煉自己的品性,做一個正直無私的人,切莫因一時之得意而忘形。人生最艱難的時刻,更要耐得住寂寞,把沉潛蓄勢、厚積薄發作為人生的風向標,刻苦自勵。
青年朋友們,書法用筆中隱含著人生的真諦。愿我們在調整筆鋒寫好中國漢字的時候,也能真正調整好人生前進的方向,腳踏實地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書法因筆鋒璀璨,人生因調整而美麗!愿我們都有一個如行云流水般的人生!
【解析】
【分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解讀漫畫材料,并進行寫作的能力。
【審題】材料以漫畫的形式呈現出“描紅”這一藝術形式的內涵,揭示了豐富的人生哲理。世間萬事萬物同理,寫人與做人亦不例外。這一題目具有很強的情境感和文化感。材料中的三幅畫面,表現出寫人的過程,同時也反映出做人的道理,清楚地提示了寫作的方向。如何起筆,如何用筆,如何迂回,如何成為一個大寫的人,命題者通過描紅時的筆法分析,表達的是對人生的思考,如何將兩者巧妙聯系,從中挖掘出深刻的內涵,需要考生調動細膩的思維,深入體會每一個筆劃中所承載的為人處事之理。這樣,就可以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挖掘出能夠反映思想情懷的觀點態度。
從整體看,4幅圖表面上蘊含著這樣一個意思,即如何寫成一個完美的端方的人字。它內含著這樣一個人生道理,即如何去做人的問題。
第1幅圖“撇”書寫說明是“逆風起筆,藏而不露”,結合“起”字,“藏”可理解為貯藏、隱藏之意,可意指:人生之始應敢于因難而上,適時積累并隱藏自己能力、實力,不外露張揚虛浮。
圖2的書寫說明是“中鋒用筆,不偏不倚”,蘊含的道理是人生應該在有為的過程中不偏不倚,不偏私,不履斜,不取巧,踏實勤懇,做事為人適宜得體,端方正直。
圖3的書寫說明是“停滯迂回,緩緩出頭”,其意為“人”字的那一捺在收筆時要頓一頓,實則是說,人之行事和為人做事講求方式方略,即使勝利在望,在收官階段,也要行穩,不要輕率冒進倉促而為。這樣最后才能形成圖4的一個完美的端方的“人”字,如此也就可能讓他人去描紅,去模仿,成為別人的榜樣。
考生只有真正理解了這幾幅漫畫的寓意,才有可能形成一個正確的立意,再結合作文的其他要求選擇材料,布局謀篇,書寫成文。
具體寫作時,可以從三幅畫面中提煉出具體做人道理,以嚴謹的邏輯思維加以整理,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
【立意】1.面對困境,應該逆流而上,靜水深流。
2.追夢路上,應該腳踏實地,砥礪前行。
3.成功在即,應該低調含蓄,心境淡然。
4.寫人即做人,走好每一步。
【素材】1.欲書寫精彩人生,描紅美好未來,當在逆境謀出路,在順境隱鋒芒。
《少年班》里有這么一句話:“不要在命運需要你逆風飛翔時,選擇隨風而去。”作為青年人,我們要有“初生牛犢不畏虎”的精神,要無懼苦難,不畏艱險,要拿出一往無前的姿態、風雨兼程的狀態、風雨無阻的心態,在逆境中謀出路,將那布滿荊棘的泥濘小路變成鋪滿鮮花的原野。而當鮮花遍布原野時,也萬萬不可急著向世人炫耀花的美艷與芳香,只是默默積攢力量,靜待結果。老英雄張富清不正是如此?逆境中他勇于沖鋒,一往無前,順境中他急流勇退,深藏功與名,終其一生,始終默默奉獻、不改本色。
2.蘊藏在“人”字里的智慧無疑更加雋永。逆鋒起筆,藏而不露,看起來是退而不進,主動收起了自己的羽翼和鋒芒。但是,“藏”與“退”從來不是目的,而是一種自我修煉,厚積薄發的人生過程。寫罷一撇,捺以中鋒起筆,映射著我們在人生中初露崢嶸的時刻,這時,確保自己走在不偏不倚的正道之上,遠比追逐浮名虛利更加重要。頓筆處的停滯迂回,既可以理解為奮斗途中遇到的瓶頸與障礙,也可以理解為知天命后的沉淀與升華。緩緩出頭的筆法,一方面告誡著我們:戒驕戒躁方能有所突破;另一方面也寬慰著我們:只要有積淀,時間自然會讓我們等到出頭的那天。
人生如字,字如人生。無心看去,字只是字,筆畫也只是筆畫,但是,只要用心體會,一撇一捺,便可道盡人生感悟。
【2021年語文高考試卷】相關文章:
2024高考語文試卷10-23
高考語文試卷真題10-23
2024年高考語文試卷10-23
高考語文模擬試卷(通用6套)10-15
上海高考語文試卷及參考答案02-03
全國高考語文試卷二卷及答案01-29
高考語文預測模擬試卷(精選5卷)10-15
高考語文模擬試卷及答案(精選6套)10-15
高考語文考前模擬試卷(精選5套)10-15
高考語文模擬試卷加答案(精選5套)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