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時間:2024-09-06 09:26:42 宜歡 開題報告 我要投稿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通用23篇)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內容的完整。那么什么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課題研究開題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通用23篇)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1

  一、研究背景和課題的提出

  自實施新課改以來,教學的基本指導思想是要把原先的“教學生學會”變成“教學生會學”,構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編寫學案成為構建課堂教學模式的重要一環,但從編寫的學案來看,大多數學案不適用,不能很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既浪費了人力、物力,也浪費了大量的財力,更浪費了學生的大量寶貴時間。優秀的學案設計,可以真正實現教與學的合一,減少教師的無效勞動,促進教師的盡快成長;減輕學生由于過重作業帶來的身心負擔,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于是,如何通過優秀的“學案”設計,逐步構建符合現代教學、學習策略的“學生自主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自然成為教學改革中的一個新課題而引起學界和教界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

  基于以上分析,決定申報《初中物理學案的設計策略研究》課題,旨在以課題研究進一步帶動全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升全體物理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分析

  縱觀國外,據我所知,目前還沒有哪個國家使用學案。

  縱觀國內,學案教學已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接受或采納,但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認識不一、價值未能充分挖掘等一系列誤區與問題。“物理教學現狀的一個嚴重不足之處,即人們往往只是注意了‘應當怎樣教?’而忽視了對于學生真實思維活動的深入了解和分析。”(鄭毓信著《國際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育》)例如:從老師專業水平與編制技能看,相當比例學案基本框架混亂、問題探究缺失、能級層次倒掛等。從實施來看,只關注編寫,不研究合理應用、督查、反饋、整理和修正。再加上學習效果衡量標準的不一、考試評價的壓力,對實踐者也增加了許多挑戰。精心設計學案能很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新課預習,對學生理解和掌握有關知識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的課題研究,正是在國內一些地方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在規范辦學的大背景下,結合本地區教師、學生及教學資源的實際情況展開的,從而填補了國外對學案研究的空白。

  三、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

  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生的健康成長是同等重要的,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實現教師專業發展,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必須找到教和學的最佳結合點——學案。精心設計學案,進行教案改革,為教師提供廣闊的研究、創新平臺,轉變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精心設計學案,落實課改新理念,形成課程意識,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學力”,張揚師生個性,對實現師、生、校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完成課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課題組核心成員的學術或學科背景、研究經歷、研究成果。

  該課題的4名核心成員,由3名中學一級教師、1名中學二級教師組成,都具有本科學歷,年齡結構合理,并且都是縣、校級骨干教師。胡靜老師在20xx年和20xx年都被縣教育局授予“縣教學先進個人”,20xx年9月被縣政府授予“縣優秀教師”;20xx年9月翟秀鑾老師被縣教育局授予“縣局優秀教師”。近幾年來,課題組的同志在縣級及以上交流、獲獎、發表的論文有幾十篇。課題組的'主持人胡靜正在參加國家級子課題的“十一五”立項課題的研究,有著參與課題研究的經驗和實力。

  2、圍繞本課題所開展的前期準備工作。

  ⑴圍繞本課題,我校教師進行了學案的設計、編制和使用、及目前的教師對學案設計現狀調查研究。通過評比和使用情況的調查,摸清了我校學案的編制和使用現狀,為本課題研究提供了現實依據。

  ⑵課題組的成員從互聯網上搜集了大量的學案相關資料,進行整理、消化、吸收,為本課題研究提供理論支撐和經驗借鑒。

  五、課題界定及支撐性理論

  1、有關概念的分析界定

  ⑴所謂學案,是融教師的教案、學生的學案、分層次的評價練習為一體的師生共用的探究活動的載體。優秀的學案設計,可以真正實現教與學的合一,落實校本課程;減少教師的無效勞動,促進教師的盡快成長;減輕學生由于過重作業帶來的身心負擔,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設計優秀學案的核心就是從學生的當前情況出發,在教師占有大量資料的前提下,把學生所要掌握的知識和能力精心設計成問題的形式來進行導學、導練、導結。教師可以利用課前設計好的學案引導學生獨立看書、自學、思考和探究,使學生通過課前自主學習,對教材首先有一個初步了解,發現問題,完成課前學習;然后在課堂上討論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問題,完成課堂學習;最后是進行達標測試,及時得到反饋,解決問題,完成課后學習。這種學案設計,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同時也使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使每個學生的學習時間、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強。

  ⑵學案關注的側重點是“學”,功能是“助學”。

  ⑶ “策略”一般意義上指為達到某種目的使用的手段或方法.在教育學中,這個詞常與“方法”,“步驟”同義,還用來指教學活動的順序排列和師生間連續的有實在內容的交流。教學策略具有綜合性,可操作性,靈活性等基本特征。

  2、理論依據

  (1)自實施新課改以來,教學的基本指導思想是要以學生發展為本,教師應逐步培養學生形成自主探究知識的良好學習習慣,讓他們能具有發現問題并主動尋找解決問題方法的學習能力。師生在課堂角色的轉變,為嘗試進行新型的學案設計提供了前提和保障。同時,教師在精心設計“學案”過程中,也提升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專業素養。

  (2)認知結構理論:認知結構理論強調個體學習所必須的能力。個體認知結構的重組和更新,就是個體學習能力的不斷提高。

  (3)構建主義學習理論:該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傳遞,而是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的過程。教師的作用實際上只是促進學生自己構建知識而已,這意味著學習是主動的。

  (4)主體教育理論:主體教育理論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還是在教育的過程上,都把發揮人的主體性擺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教育者的任務不僅在于傳授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充分激發和調動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探究態度和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

  六、課題研究的目標

  通過學案設計的研究,找到適合師生共同發展的學案的編寫的基本模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重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與學協調同步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物理素質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利用“學案”為載體,構建新的學生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問題意識,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最終達到教會學生學習的目的。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加強對學案的編寫設計和師生使用方面的研究,逐步形成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有創新的物理電子“學案”。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進一步增強教師的教科研意識,進一步提高教科研能力,營造教師教科研的氛圍。同時可將這課題的研究成果在學校學科集體備課中滲透,使學科集體備課有了更豐富的、更真實的信息來源,提高學科整體教學水平。

  七、課題研究的內容

  (1)目前我校學案編制現狀及成因。

  (2)針對初中物理學案的編制特點和使用中存在的問題,研究初中各學段(八、九年級)不同的學案設計策略,有的放矢,促進學案的有效使用,提高課堂有效教學。

  八、課題研究的方法

  ①調查分析法。以我校學生為研究對象,調查分析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習品質和素養,為課題研究提供依據。

  ②文獻研究法。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運用互聯網,逐步構建本課題的研究體系和構建“學案”導學的自主學習型教學模式、優化教學過程的具體實施方案,提高教師理論水平。

  ③行動研究法。以我校為單位,不同層次學生為對象,根據本課題設計和實施方案,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行動研究,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學案編寫和使用”方面的操作流程。

  ④個案分析法。在研究過程中對不同層次學生作連續的追蹤調查,觀察分析引入自變量(“學案”)后的應變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變化,研究他們在教與學的全過程中有無達到預期效果,以便及時調整課題研究的思路、方法等。

  ⑤經驗總結法:不斷將調查,研究得到的數據及信息進行定性分析,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總結出初中物理學案設計的策略。

  九、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計劃

  本課題擬于20xx年10月--20xx年10月期間完成。共分四個階段:

  (1)準備與啟動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01月)

  ①反思傳統教學備課、學生作業方面的得失,完成學校現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調查、分析。

  ②完成課題研究方案的制定、申報工作。

  ③確定課題組成員及分工,進行理論學習。

  ④深入課堂,跟蹤聽課,廣泛交流。

  ⑤調查研究,收集資料,起草八至九兩個年級上學期學案設計的實施方案。

  (2)研究與實施階段(20xx年02月——20xx年04月)編寫學案并實施于教學中,在實施過程中不斷改進完善。

  ①試編學案

  ②完善學案

  ③利用學案進行教學

  ④定期通過測試進行比較

  (3)實施與完善階段(20xx年05月——20xx年09月)

  ①完善八、九年級學案設計方案。

  ②繼續深入課堂,跟蹤聽課,廣泛交流。

  ③繼續加強理論學習,解決實施過程中的新問題。

  ④繼續定期分組開展研究與實踐。每學期各年級至少舉辦一次優秀學案編制的評比活動,收集好第一手材料。

  ⑤教師至少有一篇論文獲獎或發表。

  ⑥匯編物理優秀學案電子冊,舉辦展覽。

  ⑦向校教科室推薦優秀學案。

  (4)總結與鑒定階段(20xx年09月——20xx年10月)

  ①基本完成課題結題,課題組進一步深化研究,形成最終研究成果。

  召開課題成果匯報會,對本課題研究的過程及資料進行系統分析,形成課題總結報告,并提請主管部門進行結題驗收。

  十、完成本課題研究的保障措施

  ⑴學校有教學大樓、校園網(千兆光纖接入),配有實驗室、圖書室、閱覽室、龍芯電腦室等實施。

  ⑵本課題研究的經費來源于學校。本課題完成經費約需1200.00元.具體如下:準備階段:需要經費100.00元,主要用于上網、查閱資料,課題撰寫打印,課題立項論證等費用。

  問卷調查階段:需要經費100.00元,主要用于師生問卷調查印制,數據統計,教師調查報告撰寫打印等費用。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2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幼兒美術教學作為一門藝術,能感染情緒,表達思想,陶冶情操,培養創造性思維,是幼兒表達行為的第二語言。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兒童人格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在繪畫教育活動中充分發揮孩子的想象力,培養孩子的表現力,提高藝術修養,是一件意義重大的工作。《綱要》中提出了“感受與表現創造并重”的美術教育觀。強調幼兒的美術教育要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要始終把對幼兒個性、情感的尊重放在首位,強調在幼兒精神獲得滿足和愉快的同時,培養其對美的感受力和藝術表現力、創造力。

  學習《綱要》的同時,反思目前幼兒園的美術教育現狀,我們發現仍然存在誤區:如在美術表現、創造性方面,仍然偏重美術知識和技法的傳授,忽略幼兒對美術的感受和情感表現,表現形式不夠豐富,評價重結果輕過程,以“像不像”、“好不好”為評價標準,忽略幼兒對繪畫“美”的情感體會和表達、表現等。針對以上誤區,我們綜合實際,提出了“在繪畫活動中培養幼兒表現力的研究”這一課題。通過研究,充分發揮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注重幼兒自主的學習過程,引導幼兒運用各種形式大膽表現、自由想象,讓幼兒對美術活動懷有強烈的興趣和表現熱情,以美術帶動思維,從而得到生動、活潑、主動、全面和諧的發展。 在繪畫活動中培養幼兒的情感表現力,不僅是幼兒素質啟蒙教育有效開展的新路,也是幼兒全面素質形成的重要切入口。如果一個幼兒對活動充滿了積極的情感,他就會具有極強的求知欲望,從而形成探究環境的動機,并努力去認識事物,解決問題。幼兒園的美術活動,就是從早期的興趣和能力出發,根據其特點,因勢利導,培養幼兒對美術活動的愛好,使其在活動中得到快樂和滿足,感受到什么是美,并會用繪畫這種方式來表達自身的情感,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一)概念界定

  1、美術:是以有形的物質材料,塑造出人們可以直接感知的可視形象的視覺藝術。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是指有組織的美術活動,和靈活多樣的日常美術活動。有組織的美術活動內容包括繪畫、手工、欣賞名畫三大部分。

  2、美術表現力:幼兒把繪畫活動作為一種表現手段,通過自己對周圍事物的美的體驗,經過想象以繪畫、手工等形式,創造性地表現出來的能力。他們的自我表達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自由表達,一種是創造性表達。表現力的核心是創造。

  (二)理論依據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在《綱要》中,不僅強調了“要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而且還強調了要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2、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啟發

  培養人的個性,順應兒童自然本性的發展。”美術教育是表現內心的藝術,兒童通過視覺藝術這一形式來表示個人的感受,從中體驗到快樂、成功、確定自身內在的本質和價值。美術活動為兒童提供了自我表現的最佳形式。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課題研究步驟:

  (一) 準備階段

  學習《綱要》,和相關理論書籍或文章,結合本園實際和特色,確定研究要點和切入口。做好論證和方案形成的一些前期準備工作。

  (二) 實施階段

  1、 對幼兒進行觀察、了解、分析,把握幼兒的現狀、特點、需要和潛力。

  2、 根據分析情況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制定適合本班幼兒的課題計劃。

  3、 經常進行教學觀摩,不斷改進教學模式。

  4、 每月進行研討活動一次,每周不定期交流;每月至少撰寫一篇有照片的案例分析并進行交流。

  5、 利用照片、錄象、文字記錄和收集幼兒作品等多種手段做好過程實錄。

  (三)總結階段

  成果資料整理、分析、展示;撰寫研究報告;請專家對成果進行評價。

  (四)研究成果形式和呈交日期

  1、 成果形式:結題報告、論文和隨感、案例記錄、研討活動照片、幼兒作品等。

  2、 呈交日期:20XX年6月

  課題研究舉措

  (一)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激發幼兒對繪畫活動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可以開發人無限的潛能。

  1、讓幼兒多感知大自然的美麗,親身去體驗自然界中藍天白云,花鳥魚蟲,瓜果蔬菜等各種形態、色彩,感受發現其中的美麗,這些都將給孩子帶來無限樂趣和遐想,引發他們的興趣。

  2、老師的教學方式和語言也是激發幼兒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采用擬人化的方法介紹所作畫的特征、表現方法,再以新穎的組織形式,藝術的引導和熱情的鼓勵,激發幼兒的創作欲望。

  3、創造適宜幼兒發展的環境,激發幼兒的創作欲望。孩子的思維活動很大程度上受到情感的影響,為幼兒設計和提供一個良好、寬松、愉快、活潑的學習環境是必然的需要。教師應以親切的語氣,溫和的表情使幼兒的心理處于安全、寬松的狀態中。利用幼兒精品和名畫來布置教室,讓幼兒想象美、感受美,并提高提供豐富的材料和工具,給幼兒提供一個自由發揮想象、盡情表現欲望的場所。

  (二)挖掘作品的內在情感,運用多種繪畫工具和手段,促進幼兒情感表現力的發展。

  1、不同的繪畫,不同的'主題,不同的風格,同時也流露出不同的情感,只有抓住特點,充分挖掘作品的情感因素,才能啟發幼兒去感受、體驗作品的真正內涵,我們的課題研究要充分與主題活動相結合,引導幼兒挖掘美,富有感情的表現美,將幼兒的美術活動滲透在主題活動和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實施。無論是預設還是生成,要最大限度的給予孩子體驗和感知美的機會,自主的運用美術手段來表現,使孩子把自身的體驗和真實情感傾注在藝術創造中。

  2、我們一般的繪畫活動,通常是蠟筆水彩畫,在教學中,要努力突破這種局限性,結合幼兒表現的需要,開展棉簽畫、印章畫、指點畫、水墨畫等,啟發引導,爭取做到同一作品,多種感覺;同一對象,多種角度;同一命題,多種表現;同一內容,多種手段。引導幼兒運用多種繪畫工具和手段,充分表現自己的情感和認識。

  3、在幼兒繪畫活動時,啟發幼兒觀察、回憶生活中的美好情感,人們熱愛勞動,文明禮貌等美好事物,通過引導幼兒對這些美好事物的描繪,從中誘發幼兒積極向上的美好情感,使幼兒的心靈得到陶冶,使健康向上的思想意識、社會責任感、道德感在他們的心靈得到萌生,這樣,不僅使他們能感到生活的美好,同時激發他們創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4、開展創意畫和隨意畫的練習,促進幼兒發散性思維的發展。通過講述一個故事、一段音樂,一個題目,現場的直觀表演,讓幼兒將自己心中的情境用繪畫的方式表達出來。隨意的線條、色塊、畫面,也可以進行多方位的聯想,畫出新的內容。這樣,幼兒能夠多展開想象的翅膀,在自己的世界里翱翔。

  5、游戲是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美術活動將要追求的目標,即美術活動游戲化,讓幼兒在寬松、自由、和諧、開放的空間里,引導幼兒自由表現自己的意愿和感受,讓幼兒達到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三)改變單一的評價方式,提高幼兒美術作品的利用率。

  1、多元評價。它能使教師更全面地了解幼兒的所思、所想、所感,通過幼兒自評、生生互評、師生互評、家長參與評價的方法,使幼兒既能表達自己和展示自己,又能獲得來自各方面的評價信息,通過相互交流、相互欣賞,正確地認識自己,看待別人,有利于自信、自尊、自我反省和評價能力的培養,教師多傾聽幼兒的想法,尊重每個幼兒的點滴創造,鼓勵別出心裁的表現情感的方式,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和情感表現力;不以成人的眼光進行評價,提高幼兒表現美和感受美的能力。

  2、要提高幼兒美術作品的利用率,體現繪畫活動的教育價值。如:送給小班的弟弟妹妹,老師,或同伴間互相贈送等,還可以布置教室、走廊、區角等等,讓幼兒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幼兒表達的欲望,為幼兒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一個展示的平臺。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1、幼兒園實驗班的孩子整體繪畫水平得到了提高。

  2、將孩子們的畫整理分類并附說明裝訂成冊。

  3、總結好的美術教學方法進行整理運用 。

  4、根據整個課題研究過程呈現論文論文。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3

  一、課題名稱

  初中歷史有效學習研究

  二、課題的核心理念

  歷史學科在中考的分數比例上占得很少。學生歷史學習普遍主動性差,沒有主動學習的習慣。僅局限滿足于上課被動聽老師授課,缺乏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而初中的歷史知識多而繁雜,初中學生難免有“繁多、雜亂、易忘”的感嘆,認為學習歷史是一種負擔。學生們心理自我安慰現象就越來越嚴重,懶惰、頹廢、自暴自棄。如何提高學生歷史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歷史的能力,才能達到有效學習。

  三、課題要解決的問題

  如今教學方式越來越無法讓學生們鞏固心神努力學習,課程的教育問題仿佛完全跟不上學生們的腳步,而學生們對于學習的態度也越來越感到枯乏無味,伴隨21世紀社會發展的步伐不斷前進,而生活的條件也越來越好,學生們原本懷著積極進取的心態都隨著時間慢慢給淹沒了。而學生們對學習態度問題也是引起了教師們的注意,大多數教師都知道學生們對于學習態度低下的問題,無非就是一些“哎!讀書那么苦那么累,現在是21世紀啊,隨便出去就能找份工作養活自己了,干嘛還要那么辛苦的讀書呢?”這大部分都是如今學生們心中的心聲,從而課堂卻成了學生們過日子的憑借。 學生們心理自我安慰形象是越來越嚴重,懶惰、頹廢、自暴自棄。

  歷史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注重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實踐、體驗,養成學生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決問題、成果交流的習慣,并將這些習慣落實于學生歷史學習的整個過程中。歷史探究合作性學習恰好適應了新教改的要求。

  四、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

  新課改的核心思想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發展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和諧發展”。興趣是成功的起點,也是最好的老師,那么在短短40分鐘一堂歷史課上,如何最大程度地體現這樣的教學理念,這就對歷史課堂的有效性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是我研究初中歷史有效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通過本課題研究,使學生自己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和訣竅,讓學生共同參與到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組織能力。使學生領悟到成功的喜悅,學會學習、實踐、創造,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使學生能健康全面的發展。讓初中學生既能對歷史非常的感興趣,同時又能在非常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好歷史知識,充滿自信的面對初中歷史中考。教師本人通過課題研究可以更加系統地提高歷史教育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水平,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五、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高慎英、劉良華《有效教學論——新課程的視野》, 宋秋前《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不論我們選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教師對歷史知識進行梳理形成知識結構。有了結構,中心、重點一目了然,使教學在學生“想學”、“愿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學生的學習過程可變被動為主動,就不會覺得是一種負擔。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

  六、課題研究的內容

  (一)、分析研究不同層次學生歷史的學習行為、學習現象和學習效果。

  (二)、研究組織學生進行有效學習活動的策略以及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活動的方式。

  (三)、影響學生有效學習活動的因素分析。通過觀察、調查和個案分析法,了解學生在學生活動中參與學習的表現、學習的興趣和態度、學習的主要方式等,找出影響學生有效學習活動的因素。

  (四)、加強歷史學法指導和研究,找尋攻克歷史知識難記的堡壘,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針對影響學生有效學習活動的因素和低效或無效學生學習活動的表現,采用行動研究法,提出相應的解決問題的操作策略。

  七、課題研究方法

  (一)、問卷調查法:進行有目的的年級調查。通過問卷調查結果,明確以下問題:怎樣的學習活動是有效的?怎樣的教師教學活動是有效的?怎樣的學生學習活動是有效的?

  (二)、個案分析法:對典型的學生個體,詳細地描述個案,反映其研究前后的發展變化情況。了解學生在課堂上參與學習的表現、學習的興趣和態度、學習的主要方式等,分析影響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原因、影響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原因、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學習方式。

  (三)、行動研究法:通過課堂教學的實踐,不斷總結,改進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使之更適應學生的學習,更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要求老師以自身的教學實踐為出發點,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以改進自身的課堂教學實踐。

  (四)、經驗總結法:在學習和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結合調查分析得出帶有規律性的結論,及時匯總形成成果。

  八、課題研究過程

  本課題研究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6月)

  (1)準確界定研究內容,這是課題研究的前提和關鍵。

  (2)廣泛收集資料學習有關小組合作學習等方面的文獻資料進行系統學習。

  (3)擬定課題實施操作方案制定研究計劃,形成實施方案。

  (4)通過調查問卷,幫助學生弄清楚在學習歷史知識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案,對歷史學習過程中的現狀有所了解并找尋對策。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7月―――20xx年10月)

  (1)按照研究方案具體實施。

  (2)在實施過程中不斷改進調整方案。

  (3)定期開展專題性研究,制定有效的課堂教學,指導學生掌握知識。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12月)

  (1)繼續開展行動研究,不斷總結和收集資料。檢測成效,做出定性、定量分析。

  (2)收集資料,健全資料。

  (3)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和研究工作報告以及有關論文。

  九、課題預期研究成果

  (一)、整理學習筆記,撰寫“初中歷史有效學習研究”相關的論文和各種報告。

  (二)、編寫歷史有效學習的時間研究報告和課題研究中的典型課例教案。

  (三)、形成結題報告。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4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一)本課題的研究背景

  1、傳統教學的弊端呼喚探究教學

  主要對傳統的物理課堂教學過程諸要素中不符合探究式學習的方面進行分析。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中心,教師準備上課,教師給學生講解新課,教師幫助學生鞏固復習,一切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不過,不是所有學生都能達到教師事先確定的目標。

  學生的學習沒有納入正式管理的視野,對學生學習的管理手段主要是布置練習作業題,檢查作業題的完成情況。

  教學內容以教材為主,并且以高考考試考綱規定的內容為準繩,對考綱不要求的教材內容,教師課內不講,讓學生課外自己看;學生則認為教師不教,高考不考,提不起興致去看。這樣一來,本來是為開闊學生視野,加深學生理解,完善學生知識結構,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興趣的教材內容,被無情地拋棄了。教材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對學生閱讀教材指導不力,學生因為缺少對教材的通讀、精讀,導致對教材內容不熟悉,對教材結構不清楚,對教材布局謀篇的意圖更無從理解,字里行間的意思聞所未聞。部分學生高中畢業時,沒有完整地通讀一遍教材,精讀、鉆研更加無從談起。部分學生盡管做了許多題目,但僅僅一知半解。教材中表格內列舉的各種科學技術數據沒有引起學生和許多教師的重視。把數據作為證據,利用實際數據進行解釋的意識淡薄。由于沒有詳細的科學技術數據作為理解概念的基礎,也沒有親自動手進行探究,許多學生只是機械地記憶知識條目,記了忘,忘了再記,時間一長,沒忘的又混淆了,遷移能力無從談起。

  教材中的實驗沒有得到足夠的應有的重視。學生分組實驗、課堂演示實驗在相當一部分中學沒有得到落實。用黑板、媒體實驗代替實際實驗以應付考試的現象依然存在。學生的課余小制作、小實驗成了一塊荒蕪的田野,極少有人在那里辛勤耕作。

  教學方式以多輪反復講授為主,高中三年的教學內容趕在二年半內上完了,擠出來的.時間就是做題目、講題目,以求得在高考中取得分數上的優勢。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被唯一地解釋為考上大學,考上更好一些的大學。由于過多地迎合了家長的需要,而不顧及國家的需要,學校被社會異化為升學機器,升學率高,就是好學校。只從結果評價教師,班平均分高的教師就是好教師,不管該平均分取得的綜合因素。由于升學率成了評價學校和教師的唯一標準,費事費時的探究式學習受到教師、教學計劃、教學時間、教學評價、學校、社會等多方面的制約。

  解題一般采用“題型+方法”的訓練方法。這種以應付考試為主要目的的解題訓練,缺少實際生活的基礎,雖使得一部分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得到強化,但更多的一部分學生則做過的題目會解,沒做過的不會做,還有一部分則純粹是套公式,公式套對了,則對,套錯了,則錯,根本沒有建立依據物理學的基本規律,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這使得一部分學生認為高中階段所學的知識在實際工作中根本沒用。因為這種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沒有實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只是給學生一堆僵化的知識,而沒有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思維;學生也沒有學以致用,沒有極大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因而產生了這種學習無用的思想。

  新世紀需要新的人才,培養新的人才要求新的教育,新的教育要求新的課程,新課程倡導新的學習方式,新的學習方式需要在新的探究教學的過程中形成。因此必須對高中物理探究教學過程進行理論研究。

  2、深化物理探究教學變革

  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倡導教學方式的變革,提倡科學探究教學,但我們發現在當前中學物理探究教學研究和實踐中存在如下問題。

  ⑴缺乏對高中物理探究教學過程的系統研究

  較多教師對探究教學的認識是零散的、不系統的,造成在教學實踐中處于模仿和被動理解狀態。

  ⑵物理探究教學實施策略和途徑的匱乏

  首先,缺少對高中學生的探究技能現狀的調查,不能有針對性的對學生必要的探究技能技能進行訓練;第二,對如何實施物理探究教學的策略缺乏深度探索,致使探究教學形式化,比較膚淺。第三,在實施探究教學時,只注重通過新課教學這一途徑進行探究,而沒有從物理教學其他途徑(實驗教學、課外實踐活動、習題教學等方面)實施探究教學。同時對教材可以實施探究教學的探究點缺乏系統研究,造成對探究點的把握不準。

  3、我校實施本研究課題已經具備了基礎條件

  我校的物理實驗室條件已經達到市先進水平。我校辦公室電腦全部開通局域寬帶網,校園內外采用光纜連接,市教育局批準我校為市現代教育技術示范學校。我們物理組由物理教師和信息技術教師組成。許多年輕同志已掌握了計算機軟件Matlab、Excel等的使用方法,以及傳感器與計算機數據處理的技術。

  (二)本課題的研究意義

  (1)高中物理探究教學的實踐與研究,能提高教師的課程素養,革新傳統的課堂教學,落實新課程理念。

  (2)高中物理探究教學的實踐與研究,能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樹立學生的探究意識,訓練學生的探究技能。

  在高中物理中施行探究教學的意義在于:能夠有效地鼓勵學生思考,激發學生思維,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宏揚質疑精神;保護好奇心,練就獲取新知能力;掌握物理知識,培養探究技能;鼓勵合作學習,具備創新能力;提高科學素養,熏陶科學精神。

  二、研究目標與內容

  高中物理探究教學的實踐與研究,既承擔了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的任務,又承擔了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雙重任務。通過此課題研究要達到以下幾個目標:

  (一)通過對國內外探究教學發展的研究,將構建出適合高中物理探究教學的過程,來指導開展高中物理探究教學。

  (二)采用問卷調查法研究高中生的探究技能現狀,探索適合高中生認知水平的探究技能訓練項目。

  (三)通過課堂教學實踐和行動研究,提出適合高中學生認知水平的“實驗—理性”探究方法,并提供操作策略與案例。探索出將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探究教學整合的有效途徑。并能提供操作策略與案例。

  (四)以物理新教材(必修模塊物理1、2,選修3-1、3-2)為基本材料,研究其中適宜探究學習的知識點、實驗、習題,并且開發設計探究學習的教學案例。

  (五)通過課題研究,提升課題組教師的科研水平,積累一定數量的具有學術價值的教學案例,發表一定數量的課題研究論文。

  三、預期創新點

  預期在本課題研究中,對高中物理探究教學的實踐進行有益的探索和總結,對高中物理探究教學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發展策略進行具體的闡述和歸納。預期在本課題研究中獲得大量的實踐性素材,對教學反思中積累的典型案例、課例、反思日記、教學敘事、教師專業成長記錄、教研活動記錄等進行分析和闡述,形成具有參考價值的實踐性教學反思報告,同時也可能對高中物理探究教學理論進行拓展和深化。

  四、研究方法和步驟

  (一)課題的實施概況

  1、課題研究的準備階段

  ①在課題組組長鄒茂全老師的組織下,課題組成員查閱了國內外相關文獻,確立了課題并完成開題報告。并邀請了教研員對該課題進行了可行性論證。

  ②本課題組成員鄒茂全老師對該課題作了總體的設計,并對該課題作了申報工作。

  ③課題組組長完成了國內外探究教學發展概述。

  2、課題研究的實施階段

  在學校領導支持下,對本校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級的部分學生進行了“高中生探究學習情況”問卷調查,并撰寫了調查報告。

  學校課務安排上每周有3~5節物理課,1節物理活動課。教學上安排每周一次集體備課,每學期每位教師都要上好一節探究性的評議課。主要采用行動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經驗總結法等,結合課堂教學的設計和實施具體研究,廣泛收集案例,認真分析案例,在具體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調整教學設計和實施,總結經驗,積累具體研究資料和成果。

  3、課題研究的總結階段

  課題組全面整理課題研究資料,分析總結課題研究情況,匯集課題研究成果,撰寫研究報告,編印論文專集,進行課題結題鑒定匯報活動等。

  4、經驗推廣階段對修改課標后的高一年級進行新課程探究教學實踐。

  五、成果呈現形式

  結題報告;教師成長記錄;教師作品(教學設計案例、課堂實錄、論文、教學反思筆記、教學敘事等)

  六、條件保障。

  人員保障:參加該課題研究的是薌城中學物理學科教研組成員,其中負責課題研究的組長鄒茂全老師是市級研究型名師,具有較強的課題研究意識和教學實踐經驗,可在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中提供較多的試驗素材,本組其他成員均是中學一級及以上職稱的教師,教學實踐經驗豐富,善于總結和反思。

  時空保障:該課題試驗時間為三年,在這三年里,可通過大量的實踐和反思,總結科學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和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發展的策略,擴大了校本教研的空間。

  制度保障:以學校教研活動和各級別的校外教研活動為開展課題研究的平臺,以學校教研制度的建設為保證,使課題順利實施,同時也需要學校的相應資金支持。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5

  一、課題研究的現狀

  研究表明,兒童的閱讀能力與未來的學習成就有密切的關聯。學生閱讀經驗越豐富、閱讀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學習,而且越早越有利。目前,各類教學機構對兒童的自主閱讀能力日趨重視。對于閱讀教學我們感到學生閱讀能力差,閱讀方法掌握不好是普遍的,反思問題形成的原因是我們在教學中缺少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雖然在教學中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但在實際課堂中由于各種原因將這一主體淡化,更多老師將教材和目標的達成只注重于大部分學生,對個別學生的主體進行了淡化,這些現象使學生的主體性和潛能發展受到禁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精神受到壓抑。因此,我們申報了“小學語文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研究”的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閱讀習慣和能力會使人受益一生。處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小學生,對其進行正確、有效的閱讀能力培養,關鍵在于培養閱讀興趣,擴大詞匯量。有了一定的詞匯量以后,在閱讀一篇美文時,更重要的是對文章的整體把握。理解作者的意圖,體會文章的意境。而不是在老師引領下對文章的肢解性解讀。而無論是提到整體把握,還是大量的課外閱讀。都不得不依賴于學生的獨立閱讀。因此小學語文教師特別是低端的語文教師,更要準確的感知此階段學生的特點,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理論意義:本課題的研究期望能夠補充前人對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培養的理論,試圖為小學生閱讀能力培養找到一些新的思路。

  現實意義:為廣大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方面提供一些可以借鑒的方法,幫助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更好的培養小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三、課題研究的原則

  1、整體性原則:各年級既有共同的一般規律,又有不同的要求,實驗必須遵循整體性原則,做到諸方面的有機統一,針對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要求做到,在閱讀中認識常用的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各種標點符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又要有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2、主體性原則:在實驗研究中,教師必須尊重、相信、理解、愛護學生,發掘每一個學生所具有的學習潛能,尊重他們的個性,使學生能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主動獲取知識信息。

  3、科學性原則:典型引路,逐步滲透,由扶到放,既要引導學生認識語言文字作品的一般規律,又能要誘導他們掌握各類不同文體的具體學法。

  4、創新性原則:堅持在研究中創新。在研究中要不斷接受新信息,學習新理論,發現新方法,總結新經驗,多出新經驗,多出新成果。

  四、課題研究的的重點

  1、注重培養低段學生閱讀興趣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養成多讀、多思、勤記、善用的閱讀學習習慣的研究并作科學的指導。

  2、學生理解能力、記憶能力、快速閱讀能力,想象思維能力的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升的研究。要求學生在閱讀中,手、腦合作,在理解中去達到閱讀的目的——記憶和運用。

  3、引導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運用所學的閱讀方法進行課內外閱讀,提高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五、課題研究的目標:

  1. 從學生角度考慮:

  (1)培養小學生主動開展閱讀活動的.興趣。

  (2)幫助學生養成科學的自主閱讀習慣。

  (3)指導學生運用閱讀策略進行自主閱讀。

  2. 從教師角度出發:

  (1)初步建立系統的自主閱讀教學模式。

  (2)進行適合小學生閱讀水平的閱讀材料的編集。

  (3)建構切合實際的小學生自主性閱讀評價體系。

  六、課題研究內容設計:

  (一)學習興趣的培養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種求知的愿望,是他們力求認識事物,渴望獲得知識的一種意向活動。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由于受小學生年齡特點的制約,很容易使學生對閱讀訓練失去興趣;從而失去動機。因此,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在本課題的研究中我們將試圖通過下列策略,培養學生的練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練習動機:

  1.加強情感投入,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雙邊活動的順利進行,需要融洽的師生感情作基礎。教師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時刻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理解,信任,關懷和鼓勵。這樣,不僅會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賴,而且教師的言行也將會成為他們學習的動力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生興趣,從而產生學習欲望;反之,任何傷害學生感情的言行,都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增長厭學情緒。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用充滿感情,親切的語言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用生動有趣,富有啟發性的語言帶領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產生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選好閱讀材料,引發學習興趣

  布魯納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因此,在閱讀訓練中,教師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的興趣因素,另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學生生活中的興趣點,并善于把學生雖有所感動卻有不甚明白的課外問題恰當地引入課堂。這樣不僅能保證閱讀教學組織地系統,嚴密,循序漸進和深入,而且閱讀知識新穎,奇妙,從而使學生開一把鎖,上一層樓,心馳神往地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嘗到學習的樂趣。

  3.利用學習成果,發展學習興趣

  興趣總是和成功的喜悅緊密相連。當學生在學習上有所收獲或進步時,心情興奮,輕松和愉快,同時能對學習產生自信心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在自主閱讀教學訓練過程中,教師要創造條件,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并且要不斷強化使他們的成功欲望越來越強烈,學習興趣越來越濃,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充分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智慧水平。進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

  4.創設學習情境,培養學習興趣

  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參與掌握知識的感情,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在研究和訓練中,我們將通過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愿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閱讀習慣的訓練

  學生的閱讀習慣是在長期的練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本能,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學能力的培養。因此,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自主性閱讀習慣是小學閱讀訓練的一項重要任務。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閱讀習慣呢?

  1.勤于思考與全神貫注的閱讀習慣

  如果不能積極動腦思考,就不能學好知識。在訓練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對遇到的問題,要使學生盡量自己解決,而不依賴他人。另外,要培養學生全神貫注的學習習慣。

  2.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習慣

  在傳統的教學中,由于教師過多的主觀能動,使學生失去了很多思考交流的機會。素質教育要求,應讓學生全員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提高學生活動的參與率。因此教師要適時組織有效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課堂練習中主動思考,主動操練,主動交流,激起思維的火花,逐步形成“主動參與”的學習習慣。

  3.大膽發言,敢于質疑,敢于表達自己見解的習慣

  在閱讀理解過程中遇到疑難是正常現象。有的學生善于質疑問難,能請教老師或他人;有的學生則遇到疑難不吱聲,怕別人笑話。實際上,解決疑難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再者,閱讀本身就是一個理解的過程,不同的人對同一篇材料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在訓練中要多創設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敢于質疑問難,培養學生敢于發表自己見解的習慣。

  4.課外閱讀的習慣

  課內的閱讀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的閱讀,而課外閱讀的指導和訓練更能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要有計劃地介紹一些課外讀物,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要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和使用工具書的方法,要教會學生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課外讀物,養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教師可布置一些對質和量要求有彈性的作業,注意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保護,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可留有不同要求的練習作業。這樣,通過閱讀作業,我們便可對學生的閱讀情況有個全面的了解。

  (三)良好意志的培養

  所謂意志就是人們自覺地克服困難去完成預定任務的心理過程,是人的能動性的突出表現。由于小學低段學生的字、詞、句的積累尚淺,其理解能力又處于發展過程中,閱讀材料時總會碰到看不動、理解不透的地方,這時就很容易出現畏難情緒和放棄的決定。所以擁有良好的意志品質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呢?

  1.師生合作,明確目標

  人的意志行動特點之一是意志行為,即人在行動之前就已經知道行動要達到什么目的和怎樣達到這目的。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根據自己學習的基礎及能力制定自己的努力目標。然后讓學生圍繞這個“目標”開展一系列的活動。當然,這個目標要有一定的“度”,太高,學生經過努力達不到,容易受挫而喪失信心,太低,不須努力就可達到,進步不明顯。適度的目標會讓學生產生“跳一跳”的激情,有了激情,就有了前進的內在動力。只有讓學生都確立切合實際的目標,學生通過追求這種既包含成功希望,又有可能遭到失敗的標準和要求,才能培養起自己對挫折的容忍力,最終獲得成功。

  2.榜樣激勵法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是小學生,他們的意志行動還處在發展的過程中,意志行動的獨立性還未成熟,情感的體驗因受認識水平的影響還不穩定,“受暗示性”還較強,所以,榜樣的權威作用,有時要比規劃、公約、批評效果好。因此,教師可鼓勵學生向優秀學生學習,通過學習他們不怕困難,不怕挫折的勇氣,提高學生鍛煉自己意志品質的主動性,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毅力。

  3.集體活動法

  在堅強意志品質的培養中,集體的力量尤為重要。有關資料表明,小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行動的差異,客觀上取決于集體的品質。先進的集體,對培養學生堅強意志品質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訓練中,教師應結合集體活動對學生進行意志力的培養。通過小組活動、結伴活動、個人競賽等多種途徑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意志品質的目的。

  七、課題研究過程設計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過程

  1.準備階段

  學習相關教育理論,活動教學理論,確定研究對象,制訂此課題的實施方案。

  措施:

  a. 組織研究教師進行相關的理論學習并掌握其基本特征。

  b. 制訂課題實施方案。

  2.實施階段

  由課題組成員共同負責,按課題方案實施研究,最終形成較完善的系統的研究思路。

  措施:

  a. 組織課題組教師學習課題實施方案及有關理論資料,并形成制度。

  b. 舉辦多層次多形式的研討活動和個案診斷性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繼續組織課題組教師學習研究相關理論和經驗,探討更多的小學語文閱讀的課堂教學方法,提高課題組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c. 課題組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課堂教學演示和說課分析,形成教學資料,并鼓勵教師撰寫教學體會和相應的論文,并積極投稿。

  3.總結階段

  分析總結研究過程、整理研究材料、撰寫研究報告。

  措施:

  a. 組織課題組的課堂教學活動,資料匯總活動。

  b. 寫好研究報告。

  c. 請專家對研究進行鑒定。

  (二) 研究方法

  1.通過個別談話和學生座談相結合的方法,對學生的實際思想、需求和學生的心理特點等現狀,進行科學的調查研究。

  2.搜集與本課題有關的信息和資料,拓寬思路,提供更為完善的方法。

  3.在課堂實際教學中及時了解、觀察群體或個體的行為表現及變化

  4.每一環節實施后,進行階段性分析,注重個案分析的積累。

  八、課題研究的步驟

  1、第一階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立項,申報審批表。為全面提高小學低段學生的語文閱讀效率,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個性,我校以對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引導培養為突破口,于20xx年7月申報了此課題。

  2、第二階段(20xx年8月——20xx年10月)準備階段。收集與本課題研究的相關資料,制定研究計劃等。本課題組既熟悉學校教學管理工作,又直接參與課堂教學實際,本課題組組織了討論會、交流會、課例展示等方式,針對一線掌握的資料和及時發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學習相關的理論,使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緊密贊賞地結合,并研究制定了課題的實施計劃。

  3、第三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4月)實施階段:實驗、探索

  (1)課題組的每個成員都根據實施方案,收集實踐與研究中的有關資料,積累閱讀教學案例中的閃光點,并結合語文教學實際,邊行動,邊研究,邊創新。

  (2)設計教研活動,結合語文教學學實際進行實踐探索。課題組的每個成員根據自己班級的學生情況的研究,平時鼓勵學生在閱讀中,做積累:好的詞語、句子摘抄,根據學生摘抄內容進行批閱等一些切實可行的辦法來提升理論成果。

  (3)以課堂為實驗的基地,推廣研究成果。把總結出的培養的驗,可行的模式、思路、方法運用到實踐中,來推廣研究成果,驗證理論成果和實踐操作的合理性,再進行反思,再研究,再探討,再升華,這樣循環研究,將教學與科研就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從而也就提高了研究的效率,閱讀的效率。

  4、第四階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總結階段:完善 升華

  (1)整理研究所積累的資料,對研究中的經驗總結進行篩選,優化整合,寫出實驗報告。

  (2)總結試驗的研究成果,撰寫研究論文、研究報告、教學案例、結題報告等。

  (3)總結研究實驗的不足之處,提出建設性意見為后期工作作準備。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6

  一、課題的提出及其界定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單位,是語言的奠基石。人類的思想交流也是通過由詞構成的句子來實現的。沒有足夠的詞匯累積,語言根本沒有辦法輸出。著名語言學家威爾金斯(D、A、Wilkins)也曾經說過:“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可見,詞匯是多么的重要。要讓孩子掌握好一門外來語言,就必須使他們掌握足夠的詞匯量。這是一項多么艱巨的工作。當然,作為我們英語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工作中,我們一直在探索一種最有效的教學模式,但事實總是并不十分盡如人意。尤其在單詞的拼背方面,我們發現我們的學生一直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對于聽寫單詞猶為恐懼。而每次聽寫,學生的錯誤率很高。每次測試,寫單詞板塊的失分比例總是最大的。《小學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六年級結束時能聽、說、讀、寫大約431個單詞和短語;55組句子和38個單句。學生能否有效記憶單詞,將直接影響到四會單詞的掌握,對學生今后的`英語學習也有著直接的影響。

  二、課題提出的背景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材料,離開詞匯語言就成為無源之水。自然教學法的創導人特雷西認為:詞匯學習對于理解語言和言語輸出都至關重要。詞匯教學在小學階段是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當前,大多數小學生對于英語單詞的記憶不感興趣,不能擺脫“死記硬背”的模式,沒有形成自己記憶英語單詞的方法策略。現行牛津小學英語,詞匯量較大,從三年級起,要求學生掌握的“四會”單詞越來越多,大多數學生靠機械地背字母順序來記憶單詞,費時多,效果差。教材中雖然每個單元都設有Listen and repeat這個欄目,但直到六年級才基本把國際音標和字母及字母組合的發音規則介紹完畢,且對音標教學只要求滲透。音標教學的相對滯后,使得小學生掌握單詞比較困難。

  小學生學英語,由于年齡較小,學習目的、動機往往不是很明確,部分學生憑自己的興趣去學,只對課堂上有趣的教學內容和游戲感興趣,而對單詞和短語的讀寫規則、發音要領及用法未能充分認識,不善于學習和總結單詞的拼讀和拼寫規律。單詞的掌握成為學生學英語的一個薄弱環節。

  三、研究目標

  1、通過教學理論學習與英語教學實際相結合,通過分析研究詞匯的特點,優化詞匯教學方法。通過課題的研究,教師在實踐中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教授學生英語單詞記憶教學方法,提高教師的單詞教學水平。

  2、研究學生的記憶特點,教授學生英語單詞的記憶的方法,學生根據自身記憶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有效的英語單詞記憶方法。通過多元化的詞匯教學提高學生對英語單詞的學習興趣。

  3、通過課題研究,提高課題組成員的教育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師開發和拓展英語語教學資源的能力,鍛煉培養一支具有現代教育意識,有探索、創新精神,教學形式多樣、教學方法靈活的英語教師隊伍,活躍我校活動教學的研究并且形成特色。為同類學校開展英語教學研討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

  四、研究內容:

  1、改變創新詞匯教學模式,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效率;

  2、探究多種詞匯教學方法,提高小學生詞匯學習的主動性與興趣;

  3、加強學法指導,注重學生詞匯學習策略的培養;

  4、課外鞏固記憶的系統化指導方法。

  五、研究重點:

  1、提高小學英語課堂詞匯教學的有效性。

  2、培養學生詞匯學習的策略。

  六、研究方法

  本課題擬采用調下列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法:通過問卷調查、實地統計、座談等方式,全面了解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英語詞匯掌握現狀,并且探尋形成這些現存問題的因素,為后續研究奠定基礎。

  2、文獻研究法:通過對相關理論的查找和研究,為本課題建立有效的理論支撐,并且在各實驗階段指導實驗工作

  3、行動研究法:強調對課題研究工作的反思與研究,發現、分析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改進措施,擬定改進計劃。

  4、經驗總結法:運用經驗總結法來構建“小學英語詞匯教學的有效性研究”的實施策略,并且推出一批有推廣價值的實施方案和經驗。

  5、案例分析法: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尋找具有本學科特色的,能有效提高單詞教學效率的方法和策略,并且探索出有價值的研究經驗。

  七、實驗步驟及任務

  第一階段:調研準備階段: (時間:20xx年10月~20xx年1月)

  1、查閱文獻資料、學習相關理論。

  2、通過聽課、座談、問卷調查等形式對詞匯教學現狀、學生詞匯掌握情況進行調查,做出分析并且完成調查研究報告。

  第二階段:實驗探索階段: (時間:20xx年2月~20xx年1月)

  1、制定學期研究計劃。

  2、在課堂教學中探索詞匯教學的有效模式。

  3、積累實踐經驗,整理實驗素材,堅持寫教學隨筆、反思及典型課例。

  第三階段:深化總結階段: (時間:20xx年2月~20xx年12月)

  1、研究典型課例,通過上研究課、觀摩課等形式研討如何提高小學英語詞匯教學效率。

  2、推廣經驗模式,逐步完善實驗假設。

  3、分類整理實驗材料、形成研究成果。

  4、撰寫結題報告。

  八、預期實驗階段成果與最終成果形式

  1、階段成果形式:典型課例、教學論文及教學隨筆等。

  2、最終成果形式:結題報告、典型課例、論文等。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7

  一、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和研究價值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教育是時下的一個熱門話題,我國前年已把“學會感恩”寫進《小學生守則》,許多學校也在進行感恩教育的對照研究,且大多是在中學以上的學段進行,在小學階段進行校本開發研究的我校尚屬少數。美國1789年為感謝印地安人的救助英國移民度過難關,把每年11月的最后一個星期四正式確立為感恩節,至今延續,節日前后各種感恩活動較多,主要是商家賺錢的需要,真正懂得感恩的尚少,許多華人認為“養兒防老”的心態在美國是行不通的,孩子一旦成年就杳無音信,偶爾打個電話問侯都很少。這就說明了當前不僅在中國乃至世界,感恩教育是人類社會共同的需要。因此,開展該課題研究是時代的需要、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更是人才培養的需要。

  (二)研究價值:

  德育工作是學校工作的重要內容,是基礎型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許多學校往往是天天說德育,天天抓德育,德育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我校從反思小學德育現狀入手,執著地探索提高小學生道德素養,積極創建凝聚我校特色有著極高實踐價值的校本德育課程。

  (1)力爭通過開發和實踐感恩教育校本課程,在德育過程與方法、德育途徑與資源方面有所創新,讓學校德育工作貼近學生生活現實,貼近學生思想道德需要,通過構建課程的“校本化”“課程化”“體系化”實現學校德育工作新的突破。

  (2)使教師在先進的課程開發思想指導下,開發出以德育實踐為主體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同時使教師在實施校本課程過程中,增強校本課程實施能力,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最終在全校教師共同努力下形成現代校本課程實施理念。

  (3)以學生需求為前提,緊貼學生發展實際,開發感恩教育課程,實踐“知行統一”的德育靈魂,積極培養學生成為具有主體道德素質的人。

  二、相關概念解讀

  1、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并不是一種課程類型,而是屬于課程管理方面的一個范疇。是在學校本土生成的,既能體現各校的辦學宗旨、學生的特別需要和本校的資源優勢,又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緊密結合的一種具有多樣性和可選擇性的課程。具有三種基本屬性,即關聯性、校本性和可選擇性。

  2、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品德。“感恩”之心,就是對世間所有人所有事物給予自己的幫助表示感激,銘記在心“感恩”是尊重的基礎。在道德價值的坐標體系中,坐標的原點是“我”,我與他人,我與社會,我與自然,一切的關系都是由主體“我”而發射。尊重是以自尊為起點,尊重他人、社會、自然、知識,在自己與他人、社會相互尊重以及對自然和諧共處中追求生命的意義,展現、發展自己獨立人格。感恩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學會做人的支點;感恩教育是讓學生一學會品味這種美好的感情,讓學生知道感謝愛自己、幫助自己的人,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內容。

  3、感恩教育校本課程

  本課題對“感恩教育校本課程”的界定:它是德育校本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德育校本課程通常是指學校在國家和上級有關教育部門規定開設的課程以外,根據本校的教育資源特點和學生道德發展的需要所建立的,通過實施感恩教育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課程體系。

  三、主要觀點和創新之處

  德育不同于智育。德育的價值取向在于:不是刻意去落實多少知識與能力,而是如何將國家對青少年的道德要求內化為學生的內在品質、外顯為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德育課程是一種大課程的概念。是進一步強化育人意識,使學校的一草一木、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成為有目的'、有步驟甚至有評價的教育行為。德育課程體系化的目的在于克服“盲點”,整合教育資源,真正實現全員、全程德育。德育課程體系龐大科目眾多,本課題的研究則力求通過整合國家課程標準、上一級部門下達的工作要求以及多方位的教育資源,將感恩教育融入我校德育課程的整體規劃,以創新主題與內容、創新過程與方法、創新體驗與收獲三大渠道進行課程開發研究,建立一種具有本校特色的,對學生道德成長發展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和開放性的德育課程體系,讓德育回到學校生活中去,讓德育滲透到學生生活中去,真正使德育成為學生精神生活的需要。

  四、本課題的研究目標和內容

  (一)本課題的研究目標:

  1、本課題研究計劃分“感恩親情、感恩老師、感恩社會、感恩大自然”四大主題來開發感恩教育課程,培養教育學生熱愛家鄉、勤勞勇敢、誠實守信、勤奮好學的人文素養與美德,為他們今后提供自我發展的空間。

  2、轉變教師的教學觀、課程觀和教學方式。通過親自參與校本課程開發,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

  3、提高教師的課程開發和實施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形成與學生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4、以學校教育為核心,形成學校教育特色。

  5、以綜合實踐活動模式開發課程,形成綜合性學習的教育格局。

  (二)本課題的研究內容

  本課題研究的問題是對小學的感恩教育校本課程進行研究并有效地開發利用,研究感恩教育校本課程正是試圖從學校實際出發,建立一種具有學校特色的,對學生道德成長發展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和開放性的德育課程體系,使德育校本化、德育課程化。我校德育課程的研發要的不是從理論到理論的演繹,而是來自于實踐的歸納。讓學校德育課程匯聚集體的合力,走出一條創新之路。主要進行學生感恩教育專題活動的實踐研究。

  五、本課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課題將于學校的德育工作相掛鉤,全面帶動學校少先隊工作,以“圍繞感恩育德”為指導,努力形成校本德育課程體系。將以“喚醒真情、回歸生活、關注細節”為策略,積極探索學校教育影響學生文化心理的策略,深入開展“感恩教育”。一方面,學校成立“感恩教育”課題組,進一步完善“感恩教育”的理論框架;另一方面,大膽探索“感恩教育”的實踐操作策略,在全面孕育“感恩情感”的基礎上,著重抓好“學會回報”這一環節,增強學生自主成長的動力。本課題的研究側重于課程的開發與實踐同步進行,努力形成小學德育的有效策略。

  (二)研究方法:

  本項目擬采用調查研究法、個案法、經驗總結法、教育實驗法等科研方法相結合,根據學校實際來進行的行動研究。

  (三)具體措施:

  1、加強對教師的培訓。認真組織教師學習同類課題的相關文獻資料,把握其內涵和精神實質,了解國內外及本地區的先進經驗,轉變觀念,提高科研水準。

  2、方案編制與教材設計。從學校層面來說,主要是制定《校本課程規劃方案》這種規劃是校本課程開發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因為它有這些好處:

  (1)體現課程是一種科學的探究過程,不是隨意的想開什么課就開什么課;

  (2)作為一個整體來規劃有助于協調與國家或地方課程的關系;

  (3)有利于集中培訓教師的課程知識與能力;

  (4)有利于統一開發具體課程的教師的思想和認識;

  (5)便于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審議。

  3、認真組織研討活動。研究期間每學期要組織課題組內交流、學科組內研討、校級觀摩等活動,使培訓與開發有機結合,通過反復的實踐、觀摩、研討、碰撞,提升開發能力。

  4、制度與管理。制定課題研究進度表,并嚴格按課題進度組織實施。

  5、課程審議。由校長負責,健全組織網絡。通過審議發現課程方案中的一些問題,把這些問題反饋給教師。

  六、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一)我校已取得的相關研究成果:

  1、20xx年7月參與由市教研室領銜的全國重點課題子課題《校本教研基本特征與模式的研究》,我校被作為安徽省“校本教研制度建設基地”項目學校,20xx年9月我校作為全市唯一的一所小學校本教研基地接受省課題專家鑒定組的驗收。

  2、20xx年我校被市教育局命名為“校本教研特色學校”。

  本課題組研究人員都經歷過和正在經歷多項課題的研究工作,他們積累了寶貴的研究經驗,尤其在校本研究方面有過嘗試,將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本課題將在學校德育工作領域中進行拓展和創新。

  (二)主要參加者的學術背景和研究經驗、組成結構:

  本課題的負責人:王曉燕,女,大專學歷。市數學學科骨干教師,現任本校行政校長。曹克俊,女,大專學歷并順利完成南師大研究生課程班的學習,市幼教學科骨干教師,現任本校大隊輔導員。兩人均參加過全國信息技術教育研究課題《教師信息素養對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研究》,省級課題《小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研究》。研究人員平均年齡37歲左右,均為一線骨干教師,教科研實力雄厚。本課題組成員的學歷層次、技術職稱層次、研究能力都較高,大都是大專、本科畢業。課題成員中有擔任過國家級、省級、市級課題的研究,有較扎實的理論基礎,有較強的教科研能力、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科學規范的學校管理策略。有的科研成果在全國級和市級報刊上發表、獲獎。他們有創新精神,對課題的設計和研究有獨到之處。

  (三)完成課題的保障條件:

  負責本課題研究的是學校行政校長,研究經費學校能主動承擔、大力支持,并為課題的研究訂閱了大量的參考資料。學校與多家單位鑒定了校外實踐基地,健全了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教育網絡。學校將建立健全教科研工作責任制,做到領導到位,目標明確、責任到人,獎罰分明,學校——大隊部——班主任,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具體落實到人。并大力支持課題組成員進行研究活動并給予必要的時間保證。

  另外,我們將請市、區教科所、教研室領導、專家給予課題方面的指導和支持。

  七、本課題預期研究成果、最終研究成果

  (一)階段成果形式

  第一階段:討論稿、課題方案

  第二階段:主題實踐活動、班隊會案例、階段研究報告、總結調整、班級自治記錄、環境建設資料、學生及家長訪談記錄等

  第三階段:研究論文、結題報告、課題成果集

  (二)最終成果形式

  1、形成德育校本課程的教材;

  2、研究報告;

  八、本課題的實施步驟:

  本課題從20XX年3月開始啟動,研究周期初定為3年,計劃在20XX年2月結束,具體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醞釀準備階段(20XX年3月—20XX年3月)

  1、圍繞德育、德育課程、德育工作、少先隊輔導員工作綱要,由大隊部組織全體班主任采用“頭腦風暴式”找出我校開發德育校本課程的主要問題,確定研究課題。

  2、成立課題組,并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有關理論。

  3、組織調研,分析學校現有的德育課程現狀,在這個基礎上撰寫研究方案和研究實施方案。

  4、課題組負責人積極組織課題研究申報。

  第二階段:實施研究階段(20XX年3月—20XX年9月)

  全面開展課題實驗,各項子課題進行開發與利用階段,要定期做好實驗計劃,積累材料,記錄研究情況,根據進展情況,對課題實施進行評估,并定期舉行培訓會。

  第三階段:全面總結階段(20XX年9月—20XX年2月)

  對教材和相關資料進行匯總、分析,撰寫研究報告,及時對教材的不當處進行修改。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8

  一、課題名稱:

  《初中語文課的策略研究》

  二、研究本課題的目的和意義:

  研究本課題的背景:因為條件的制約,語文綜合性活動課在農村中學較難以開展,通過查閱相關并經過一輪“課改”的實踐與探索,對這方面有了一定的理論和實踐的認識,更激發了研究的興趣。語文綜合性學習屬于“學科綜合實踐活動”的一種。它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語文學習活動。本課題就是研究如何在課堂中開展綜合性學習,研究綜合性學習課的內容和形式,總結綜合性學習的有效方式,測評綜合性學習課對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的作用。

  理論意義: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是不無裨益的。通過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活動,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行為和審美情趣,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學習語文的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真正發揮其學習語文的主動性,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實踐意義:活動課上,讓學生在動腦、動口、動手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從而提高語文素養。實驗以課堂教學為中心、著力于綜合性學習的特性及其功能的科學開發和充分利用,將“課改”有機地內化于多元互動、有序有效的主體綜合學習之中,從而構建自主、合作、探究新型學習方式平臺,建立平等、民主、互動式新型師生關系的契機,實施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

  三、國內外同類課題的研究綜述:

  關于“語文綜合性學習課”的研究,國外起步較早,國外的研究成果是建立在它們獨特的國情之上,對我們國家的中小學來說,可以借鑒的成分不多。國內這方面的內容剛起步,如《語文課“綜合性學習”的歷史發展》(蔡明著)、《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教材使用策略》(顏國仁著)、《談語文課設置綜合性學習的意義及其實施策略》(徐麗艷著)等等,這些研究成果適合應用在城區條件較好的學校,不太適合于農村學校,而且,這些研究針對的是課外或校外進行綜合性學習,而在課堂教學主渠道全方位整合性活動的探索少。本課題則是以課堂教學為中心,著力于綜合性學習課的特性及其功能的科學開發和充分利用。

  四、本課題研究的目標:

  總目標是促使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階段性目標:

  第一階段:

  1、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結合課內外閱讀,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熱心參加校園、社區活動,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

  第二階段:

  1、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

  第三階段:

  1、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

  2、策劃簡單的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對所策劃的主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學寫活動計劃和活動總結。

  3、對自己身邊的、大家關心的問題,或電視、電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專題演講,學習辨別是非善惡。

  4、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

  五、本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1、結合家庭生活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課。

  2、結合學校生活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課。

  3、結合自然科學和文化生活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課等。

  六、本課題研究的方法:

  1、開始研究的方式:課例研究法;問題研究法。

  2、收集資料的方式:數據法和問卷調查法。

  3、整理和分析資料的方式:邏輯法。

  4、研究結果的成文方式:結題報告和相關論文、課件等。

  七、本課題研究的步驟:

  課題研究從語文綜合性學習課的目標體系的確立、操作體系的實施、評價體系的應用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培養興趣,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第二階段:保持興趣,逐步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

  第三階段:綜合性語文活動,激發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

  八、本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

  階段成果、最終成果形式:撰寫階段報告和結題論文、課件等。

  九、經費估算及來源

  經費估算:

  1、外出培訓學習(差旅費、會議費、咨詢費等):6000元

  2、資料書籍費、上網查資料的費用、文印資料費等:4000元。

  3、成果匯編(成果鑒定費、印刷費等):4000元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9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提出:“要積極開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展示”,“教育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逐步將優秀的、體現民族精神與民間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編入有關教材,開展教學活動”,這為學校教育傳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據。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傳承各兄弟民族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文化,繼承其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意義重大。一個民族的文化根基源于其獨特的精神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乃是本民族基礎的文化識別標志和精神財富,是族群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精神內驅動力。少數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根基,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少數民族文化一方面獲得了發展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極大的威脅。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是一個具有理論和實踐雙重意義的命題。傳承彝族歌舞,是一個對民族生存智慧及活態文化存在的再認知過程,同時也是對彝族文化保護的重要形式。王馬寨村委會是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沙悠腔”的傳承基地,王馬寨小學95%以上的學生都是彝族,學校教育理應肩負起彝族文化保護、傳承和發展的歷史使命。研究傳承彝族歌舞,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將彝族優秀的歌舞移植到學校教育這個大花園里,為多樣化人才的培養提供更多的教材、更多的色彩,豐富校園文化內涵,凸顯學校辦學特色。

  二、國內外同類課題研究狀況

  (一)國外研究動態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校教育傳承的國際研究,具有多元文化因素。在理論研究方面,目前國外關于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理論支撐主要是跨文化教育,一般是指在兩種文化之間進行的教育,其中多元文化教育一般是指在多民族國家中,為保障持有多種多樣民族文化背景者特別是少數民族和移民等的子女,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并使其獨有的民族文化及特點受到應有的尊重而實施的教育。

  (二)國內研究現狀

  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并在北京召開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后,隨著非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相關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例如:羅駿《云南彝族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個案研究》、張應軍《傳承彝族文化,助推和諧建設》、《揚武彝族煙盒舞保護和傳承模式初探》、紅秀《紅河彝族花燈歌舞發展狀況調查報告》、《彝族民間歌舞藝術》、王雁《彝族民間歌舞在文化轉型時期的生存與發展》等等。對某一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集成是一個極具文化凝練的積累過程,從文化角度來看,人們對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相對較為廣泛。在民族文化教育與傳承方面,則主要有王軍、董艷主編的《民族文化傳承與教育》、汪立珍在《民族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上發表的論文《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教育》、普麗春教授《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研究》。以往研究成果主要從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等角度加以描述、分析和論述,但是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考察和研究彝族文化的成果為數不多,尤其是以彝族歌舞傳承的學校教育對策為主題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有待深入。

  三、課題研究的價值與意義

  學校教育在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方面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對一個民族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乃是本民族基本的識別標志,是維系民族存在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在某種意義上講,一個民族在其文化消失之時也就是其民族消失之時。隨著現代文明的迅速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逐漸形成強勢文化、主流文化對弱勢文化和邊緣文化的侵蝕。導致許多民族傳統文化發生著急劇的改變。彝族是我國人數較多的少數民族之一,人口約776、23萬,廣泛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區,云南占其總人口五分之三以上。彝族是一個有悠久歷史和蘊藏著豐富文化資源的民族,在其曲折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舉世聞名的畢摩文化。彝族歌舞是我國民族藝苑中的一朵奇葩。學校教育中研究彝族歌舞傳承與發展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對探討民族教育發展的出路和改革對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研究價值,可在理論上拓展民族文化傳承研究的新視域。學校教育中的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問題,不僅是一種把被長期忽略的各民族文化資源進入主流教育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對民族生存智慧及活態文化存在的再認知過程,可在實踐中擴展現代學校教育的功能,有助于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推動和諧社會的發展。王馬寨村委會是彝族聚居地,是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沙悠腔”的傳承基地,王馬寨小學95%以上的學生都是彝族,學校教育理應肩負起彝族文化保護、傳承和發展的歷史使命。研究傳承彝族歌舞,將彝族優秀的歌舞移植到學校教育這個大花園里,可豐富校園文化內涵,凸顯學校辦學特色。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與重點難點

  (一)研究內容

  1、研究本地優秀的彝族歌舞,明晰保護和傳承的重點內容。

  2、研究傳承彝族歌舞的途徑和方法。

  (二)研究重點

  傳承彝族歌舞的途徑和方法。

  (三)研究難點

  一是課題研究者需要對彝族文化,尤其是彝族歌舞有比較深入的研究。優秀彝族歌舞的傳承,需要擅長彝族歌舞的有關專家的指導和幫助,但我校教師對彝族歌舞了解、研究不多,當地難于找到合適的指導專家。

  二是優秀彝族歌舞的傳承需要的時間比較長,我校教師流動性大,作為課題研究又需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因此課題研究有效程度的準確判斷存在一定的難度。

  五、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1、立足學校,研究起點恰當。王馬寨村委會是彝族聚居地,是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沙悠腔”的傳承基地,王馬寨小學95%以上的學生都是彝族,本課題立足我校實際,著力于傳承優秀彝族歌舞的實踐研究。

  2、點面結合,研究思路具體有效。本課題從調查本地優秀的彝族歌舞出發,明晰保護和傳承的重點內容,進而研究傳承彝族歌舞的途徑和方法。

  3、階梯推進,研究過程螺旋上升。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兼顧,堅持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原則,以傳承優秀彝族歌舞為宗旨,以豐富校園文化內涵,凸顯學校辦學特色為目標。

  (二)研究方法

  采用文獻資料法、調查法、分析法、個案法、經驗總結等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查閱文本資料及相關信息網,搜集資料,進行先期的文獻研究,分析研究的時代背景,構建研究的理論框架,為課題實施奠定基礎。

  2、調查法。本課題采用訪談等形式與專家、民間藝人進行聯系,從調查本地優秀的彝族歌舞出發,明晰保護和傳承彝族歌舞的重點內容,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3、分析法。分析研究方向,提煉研究策略,找出經驗,矯正偏差,完善研究方案。

  4、個案分析法。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題性研究,并對典型案例進行剖析,提煉可行性策略。

  5、經驗總結法。研究過程中,組織主研和協研人員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經驗交流與總結,積極撰寫有一定價值的經驗論文,由具體經驗總結,上升到科學經驗總結,提高研究水平。

  六、研究步驟及主要措施

  本課題起訖時間為20xx年8月——20xx年8月,為期兩年。

  1、制定研究方案階段:20xx年8月,廣泛收集資料,分析本課題已有研究成果,找準切入點,擬定研究方案。組織申報課題。

  2、課題啟動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完成文獻收集整理,撰寫開題報告。

  3、課題研究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6月。

  (1)聘請專家對課題研究進行指導。

  (2)由課題組負責人與其他成員相互搭配,分頭前往云南紅河哈尼彝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石林彝族自治縣等彝族聚居地進行廣泛而深入的調查,對彝族優秀歌舞進行系統調查研究和記錄整理。

  (3)明晰保護和傳承彝族歌舞的重點內容。

  (4)在校園內廣泛開展傳承彝族歌舞活動,并將其設置為地方課程,聘請擅長彝族歌舞的專家進行教授。研究傳承彝族歌舞的途徑和方法,撰寫中期調研報告。

  4、課題總結階段:20xx年6月——20xx年8月。

  撰寫課題研究報告,收集課題研究成果,進行課題研究總結,編輯系列研究成果,舉行結題活動。

  七、人員分工

  課題負責人郭潤:策劃課題的各項研究活動,主持課題研究日常工作,制訂計劃,組織實施及督導、協調工作,負責課題結題報告的撰寫。

  課題組成員:

  1、為學校收集和提供課題研究相關的理論、典型經驗和案例,提供相關的資訊。

  2、收集和發現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問題,與專家、民間藝人進行聯系和協調,收集、整理相關課題資料。

  八、預期研究成果

  開題論證報告;課題實施方案;案例;論文;專題片;光盤;結題報告。

  九、條件與保障

  開展本課題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條件:王馬寨小學地處王馬寨村,王馬寨村委會是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沙悠腔”的傳承基地,這種濃郁的民族文化對學校師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客觀條件。

  在人員上:我校成立了課題研究領導小組,配備了專業人員,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相當扎實的功底。

  課題負責人郭潤:彝族,小學高級教師,大專學歷,從教23年,其中具有23年從事語文教學的實踐經驗。曾任過上街路小學校長職務,現任王馬寨小學校長職務。工作踏實、能吃苦,愛學習,勤思考,敢探究,對彝族歌舞有一定的研究,有組織能力和研究能力,能組織和承擔此課題的研究。

  顧問張老師:曲江中心校書記,具有多年的從教和領導經歷,有較高的組織能力和研究能力,能指導此課題的研究。

  課題組成員都是小學高級教師(何花小教一級),具有大專學歷,多年從事管理和教學工作,是學校骨干教師,教學和管理經驗豐富,肯鉆研,樂學習,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業務素質和團隊精神都很強。他們都具有開展課題研究工作的能力。領導高度重視,支持此項課題研究工作并親自參與,學校會盡可能對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提供研究的時間和學習的機會。

  十、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解決的辦法

  (一)可能遇到的問題:

  1、初次接觸課題研究,在實施過程會出現力不從心的現象。

  2、受教學任務和社會評價的影響,參與人員的研究熱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二)解決方法:

  1、加強理論學習,提高科研能力。

  2、各成員之間發揚互幫互助的精神,共同解決研究中遇到的疑難問題。

  3、加大宣傳力度,爭取各方面的支持,使研究工作順利進行。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10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當前,應試教育的傾向還沒有得到根本扭轉, 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扎扎實實 的現象還普遍存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發展創造相應的條件,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學習的基本權利,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得到發展。 如何扎實有效地推進素質教育,真正從人的生命成長、終身發展的高度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是每一所學校面臨的重要問題。

  在一系列的教育活動中,學校及教師希望用準確的語言影響學生,用優美的環境教育學生,用豐富的活動培養學生。 影響 教育 培養 基本上都是外力的作用,我們卻忽略了教育是兒童自身內部的活動,學生自身內部會發展自己,完成學習活動。兒童是有生命的、完整的人,不像布料、牙齒那樣可以裁剪、打磨,我們所做的全部都要通過兒童自己去最后完成,這似乎有點無奈。然而,一旦我們醒悟這一過程的必然性,就會明白教育過程的主人和主力,原來是兒童自己,我們只不過是兒童自主發展的服務者和仆人,我們必須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很不容易認識到我們所處的真實地位。多少年來,我們一直認為自己就是教育教學過程的主人,而今天,我們卻認識到了這種判斷并不符合實際,而且,時代進步、社會發展、教育內部問題的累積、學生生存狀態的改變,使我們遲早都要說破這樣一個事實。當然,說破的目的是改變。我們需要把為教者設計的教育轉變為為學生設計的教育,即把師本教育轉變為生本教育,這是一個重大的策略性的教育轉變,是帶有體系意義、根本意義的轉變。

  為學生的終身幸福奠基 是我校的辦學宗旨。我們學習了生本教育的有關理論,并親自參與聽課,親身感受了生本教育的無限的生命活力。發現在生本教育的課堂上學生表現出來的是全身心的投入,那種積極、歡樂、優質、高效的課堂學習,以及他們優秀的'考試成績,都使我們十分振奮。無論是他們的學習狀態,還是他們良好的精神風貌,或是學生在課堂中的語文素養和數學思維水平的精彩展現,都使許多聽課者、聽報告者激動不已。

  正是基于以上問題的思索,我們把生本課堂課題研究作為我校的龍頭課題進行研究,希望能探索出一條真正為學生終身幸福奠定基礎的課堂教育方式方法。必須強調的是,生本課堂改革既是教育思想的改革,同時也是教育技術的改革。

  二、生本教育理念簡介

  生本教育是一種嶄新的教育理念,它能使教育者在生本教育的實踐中充分體會到教育的真諦,享受到教育的樂趣和兒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發展。生本教育是郭思樂教授創立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也是以生命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種方式,更是一種理念。

  生本教育主張:教育應實現由 師本教育 向 生本教育 的轉變,即把為教師的好教而設計的教育轉向為學生的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實現學生積極、主動、活潑、健康地發展。

  生本教育的兒童觀:人的起點非零,人擁有其自身發展的全部憑借,具有與生俱來的語言的、思維的、學習的、創造的本能,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潛能無限,是教育教學中最重要的學習資源。借助于學生的本能力量的調動,形成教育的新的動力方式和動力機制。

  生本教育的教師觀:教師應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動學生的 纖夫 。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 不見自我,要把教學內容從一大堆知識點轉變為知識的 靈魂與線索 ,來創造最大的空間,迎接學生積極飛揚的學習。

  生本教育的教學觀:教學就是學生在老師組織引導下的自主學習。生本的課堂是區別于考本、本本、師本的,是區別于短期行為的、分數的課堂,是人的發展的課堂。在教學組織上,生本教育鼓勵先做先學,以學定教,少教多學,直至不教而教。采用個人、小組和班級的多種方式的自主合作學習。

  生本教育提出,比 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更為基礎的是發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認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主要標志,學生學習的核心部分應該是發展感悟,積累的意義也在于感悟的形成。

  生本教育的評價觀:生本教育提倡減少學習成長期的頻繁考試,不干擾學生成長期的成長,把考試評價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或課任老師,把教學過程中的評價活動改為評研活動,削弱日常評價的比較競爭功能,鼓勵 為而不爭 。到了現實學習的成熟期,鼓勵學生用成長期的生動、活潑、主動、自然、豐富的積累和感悟,取得優異的終端考試成績。

  生本教育認為,學生的美好學習生活是學校德育的基礎。勞動產生自然素樸的美德,產生素樸的德行。當學生在課堂中真正成為主人,自己去體驗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學中飽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進入學生本體,從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課堂教學成為最自在、樸素的無形的德育過程。

  三、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1、 以學生發展為本 在西方教育的理念中早有提倡或研究,但將此理論用于課堂教學也尚在探索中,如杜威提出 兒童中心說 并引起了教學改革的浪潮,自19世紀以來,西方各國已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實驗,已形成一種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極為輕松的課堂教學,但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卻非常不夠,不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2、自素質教育提倡以來,教育理論界對傳統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批判,推動了學校教育的教學改革,如 愉快教學 情境教學 等都體現了生本教育思想。生本教育實驗在廣州率先開展以來,目前在全國各地的許多學校的實踐取得巨大成就,它倡導教育者要高度尊重和全面依靠學生,體現人之生命創造力的神奇和美好。學生學習積極性被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產生快樂,產生素質,產生成績,使素質教育取得了可運行的良好動力機制,破解了困擾多年的難題,為教育改革與發展打開了一條成功之路。

  3、素質教育呼喚創新人才的培養。21世紀教科文研究組織的專家們提出:教育必須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把沉睡在每個學生身上的潛能喚醒,并且激活起來。在教學中,不但要重視學生學科知識的傳授,而且要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使其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時,課堂教學中尤其要注意引導激發學生對學科或某個領域的研究興趣,而不只是完成現成學科知識的傳播,進而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力爭培養新時代的 好才、高才和尖才 。

  4、廣東省教科所郭思樂所長也認為,提倡素質教育,就要把當前的師本教育體系轉變為生本教育體系,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地去發展、去創新,并努力使教育立足于可持續發展上,順應教育特征,發揮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動性,讓學生在自己的摸索中前進,從中獲取的知識才是最寶貴的。于是,他提出了一系列生本教育的新觀念,如價值觀:一切為了學生;倫理觀:高度尊重學生;行為觀:全面依靠學生。教師觀:教師應是學生生命的 牧者 ,而不是拉動學生的 纖夫 。教學觀:教學就是學生在老師的組織引導下自主學習。學生觀: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潛能無限,是教育教學中最重要的學習資源,借助于學生本能力量的調動,能夠形成教育的新的動力方式和動力機制。德育觀:以學生美好的學習生活作為德育教育的真正基礎,學生智慧的生成和人格的建樹是通過學生的內化來實現的。

  5、本項目研究將充分發揮我校信息教育技術方面的優勢,將多媒體網絡引進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能運用網絡進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學習,真正實現學習的自主化、個性化、協作化和多元化,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項目研究不僅涉及到語文、數學、英語等主要學科,而且包括了音樂、體育、美術、科學、思品等所有學科,其改革面之廣、其研究的深入也是本項目的一大特色。

  四、本課題的理論意義

  本課題以人的全面發展學說以及廣東教科所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理論為依據,立足于現代知識經濟社會,著眼于為未來培養具有主動性、自主性、創造能力的人才。本課題立足生本教育理論,將生本教育理論運用到小學課堂教學中,力圖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克服其存在的問題,探索最佳的課堂教學結構,對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五、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問題

  (1)對小學課堂教學中以生為本的具體理解與認識:

  (2)在對以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理解與解釋的基礎上構建各學科不同課型的課堂教學模式:

  (3)結合我校的課堂教學實際,對構建的新型課堂教學結構進行進一步的調整與完善。

  六、研究方法

  通過 小組合作、先做后學、先學后教 的教學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創設能適合學生自由表達、自主及自信地參與、主動學習的情境,著力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主動性,以期促進學生全面、和諧、主動、持續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同時采取實例教學法、觀察及情景法、合作討論法、經驗總結等研究方法,努力實現由傳統的教學模式向現代的、以人為本的教學模式的過渡。

  七、組織機構

  (一)課題領導小組

  組 長:

  副組長:

  骨干成員:

  (二)子課題組織機構

  每個教研組要在學校總課題的基礎上申報子課題,以各教研組的子課題為基礎,進行生本教育理念下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實驗與總結。

  具體子課題組織機構如下:

  語文學科子課題組:

  組長:

  副組長:

  組員:

  數學學科子課題組:

  組長:

  副組長:

  組員:

  英語學科子課題組:

  組長:

  副組長:

  組員:

  綜合學科子課題組:

  組長:

  副組長:

  組員:

  八、實驗過程

  (一)準備階段(20xx年4月——20xx年9月)。

  1.課題的申報立項。

  2.負責人制定研究方案。

  3.成立課題研究組織。

  4.明確課題研究規范和課題組成員各自的任務。

  5.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相關理論和研究方法。

  6.現代教學技術設備,電腦、信息網的設置與準備。

  (二)實施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1. 構建生本理念下的教師群體,深入學習相關理論,以理論指導課題實踐。

  2.加強實踐指導,組織課例研討,引導實驗。

  3.觀測學生主體意識、個性特點與創新思維的發展,做好階段性的調查統計。

  4.撰寫教學反思、階段性總結,不斷調整策略,深化提高。

  (三)總結階段(20xx年1月——20xx年7月)

  1.撰寫并修改課題研究報告。

  2.研究成果歸類整理。

  3.上報專家對研究成果進行鑒定評估。

  九、預期成果

  1.文本類成果:

  (1)實驗結題報告;

  (2)教師研究論文集、教師案例集;

  (3)學生作品文集等。

  2.音像制品類成果:

  (1)生本課課例光盤;

  (2)生本教育活動圖片;

  3.學生發展類成果:

  (1)學生、家長調查問卷;

  (2)學生發展表現的物化成果。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11

  由XX老師申報的課題《普通高中生物作業分層設計的實踐研究》,經XX市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準,列為XX市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批準號為。現根據市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和縣教研室對課題立項開題的通知文件的要求,提出本課題的研究方案和實施計劃,準備正式開展研究工作,請各位領導和專家予以審議指導。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目的意義

  (一)研究背景

  1.校情、學情的分析

  按照我校高中部在我縣中招錄取中的批次狀況和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們學校應該當之無愧的算作普通高中中的普通高中了。

  在別的學校不起眼甚至說瞧不上的學生,換作在我們學校可能都要被當成寶了。

  我們的學生普遍基礎比較薄弱,學習習慣有待培養,學習方法不夠科學,學習能力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學習成就感不強,自我效能感意識不強,學習中的求助意識缺失等現象普遍存在。

  面對這樣的情況,學校也做了深入地思考,并采取了必要的措施。比如,在高一新生軍訓期間,就把教材發給學生,讓學生提前翻一翻,看一看。組織相關學科教師走進教室,跟學生介紹學科學習的情況,給學生鼓舞士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我們把九月份看作新生心理調適月,學校組織迎新生的一系列活動,幫助他們進行心理調適,以使他們盡快地適應新環境、新同學、新老師,做好適應高中學習的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及學習方法的改進。我們一貫強調,現在大家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只要堅持按照老師說的去做,學習一定能上新臺階。正所謂:“今日事今日畢”,今天學習的問題今天處理完。不讓學習問題無限積累和放大。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設想的都是很美好的,但結果卻是很現實的。

  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習方式的轉變豈是一日之功。隨著學習任務的不斷增加,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也越來越多,不斷打壓著學生的士氣。再加上他們不能正確的歸因,有些學生甚至就認為自己不是這塊料,就把學習落下了。可這一落不得了,等什么時候悔悟過來了,再想趕上來,又不知道要付出多少努力嘍。

  這種消極的情緒會不斷蔓延、傳播,傳染給周邊的學生,甚至會傳染給教師。時間一長,有的教師,就給學生磨的,沒脾氣了,也沒斗志了。有一些老教師,憑著自己的經驗,就斷定這個學生不行了沒希望,也不管不問他了。我們知道心理學上,有一個叫做“皮革馬利翁效應”的現象,即教師的期望或明或暗地傳送給學生,會使學生按照教師所期望的方向來塑造自己的行為。這樣一來,學生自己便更自暴自棄了,如此下去,就會走向惡性循環,嚴重影響教學工作的持續有效開展。

  2.作業情況分析

  長期以來,學校結合縣局開展了幾屆崗位業務大練兵活動,常抓狠抓教學常規管理,加強各教學環節的檢查落實情況,成效顯著,努力打造高效課堂的想法堅定不移。

  但有一個問題始終未得到很好的解決,那就是我們給學生使用的作業或者說練習,一直以統一訂購的同步作業為主。經過多年的使用,我們一致認為,對我們學校的學生不大適用,難度較大。教師講解也沒有針對性,容易的一點就過,把那些相對難一些的題反復講,那些我們心目中的“好生”才勉強領會,大多數學生簡直就在聽天書。這樣的課堂教學最終效果可想而知。

  我們知道練習作為教學過程五個環節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的重要性,尤其對于理科的學習更甚。練習是形成技能的有效途徑,也是學生思維訓練的重要方法。

  我們曾經也鼓勵學生自己去書店選購一些練習。盡管市面上的輔導資料十分豐富,但真正適合我們學生的真的很少。有的學生買了一本,卻也很少看。

  總之,普通高中教學課業繁重,學生課外時間被大量的作業占據。而且很多都是機械的、重復的作業。導致學生厭學怕做怕聽,作業抄襲成為常態,學業成就低下,嚴重打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甚可以說摧殘學生的身心健康,一些學生在緊張、壓抑的心理狀態中,缺乏自信心和進取心,漸漸地,受不了的輟學了。堅持坐下來的,還有一部分要為全縣高二學業水平考試墊底,每年都有一些學生無法順利學業達標。

  (二)目的和意義

  本課題緊密聯系學校、教師、學生實際情況,圍繞所遇到的真實教學問題而開展實踐研究,遵從以校為本、以人為本、師生共同發展的原則,堅持務求實效、從小處著手,認真研究和解決具體實際問題。教師在實踐中主動反思,從局部入手,從當前入手,研究實際問題,提出課題。在困惑中學習,在迷茫時合作,開展課題研究,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具體實際問題。

  1.通過作業分層的'設計研究,教師在備課環節要加大備作業環節的份量,促進教師有效備課、有效上課。

  2.對作業布置從關注量、關注批改次數到關注作業目的、關注作業質量的轉變,讓學生有效的、及時的鞏固知識。通過作業分層的設計,讓學生根據自己情況選擇自己能吃下的、愛吃的“餡”,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3.通過作業分層的實踐研究,促成教師的教育教學的有效性,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4.研究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學生學習畏難情緒減弱,學習進取心增強,學業成就提高,最終必將反映在學業考試達標情況上。

  通過作業分層設計實踐與研究,有針對性地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作業,充分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充分滿足學生的個別需求,從而提高學生的有效的學習參與度,進而促成學困生順利學業達標的同時,亦不至挫傷優等生的進取心,給予我們的全體學生都能留下一段美好的學習經歷。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調查摸底實驗各班學生生物作業情況及學生學力情況,并梳理分類。研究每課時布置作業的數量、質量以及學生完成作業的質量和時間量。

  2.研究作業布置與教學三維目標之間的聯系。

  3.研究作業的分層設計,豐富作業的形式,重視作業的層次性、差異性、梯度性、可選擇性。

  4.研究作業的批改,提高作業反饋及評價的有效性。

  5.研究學生自己布置作業,提高學生學習的自律性。

  6.研究建立作業檔案,指導幫助學生建立“錯題集”,“好題集”。

  三、完成課題研究的條件分析

  1.人員結構

  (1)專家顧問

  小李同志,在教育科研方面經驗豐富,將在理論上給以指導,在課題實施上給予極大的支持、幫助和建議。

  (2)負責人:

  李老師長期任教高中生物教學,教學經歷豐富,學歷層次較高,業務能力較強。兩位老師,年輕力壯,工作熱情高,扎實肯鉆,責任心強,從事課題研究的意識和意愿強。本課題研究的實踐對象為高二年級5個班級,XX老師任教這5個班級,步調一致,有利于協調配合。

  (3)成員:

  李老師,分別是各實驗班級的班主任,作為課題組的成員,將積極配合課題組工作安排,作好學生的思想穩定、觀察學生學習動向等配合工作,確保課題組各項工作能夠有條不紊的開展。

  2.科研手段

  (1)文獻研究法:對國內外有關研究情況和資源進行查詢,搜集相關研究的新成果與發展動態,學習其先進的手段、理論及設計原理、方法等,在一定的范圍內系統地、科學地解決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

  (2)調查法:在課題研究的開始、進行和結題時,將對學生進行單項或綜合的調查,調查學生對做作業的觀點、態度以及對完成作業的信心的基本狀況,以不斷調整研究的行為和方式。利用對比研究比較課題實施前后學生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業成就的變化。

  (3)個案研究法:選取典型個案進行跟蹤研究。對收集到的個案的材料進行細心的整理和分析,作出合理判斷,進一步提出建議。

  (4)經驗總結法:教師通過學習、實踐,不斷反思,及時撰寫反思、經驗總結、論文等。

  3.保障方面

  本校一貫重視教師的教科研能力的培養,有著優良的學習和研究傳統,20xx年獲得XX縣“教學研究先進學校”稱號。學校教學研究氛圍濃厚,先后主持承擔過多項課題研究。

  學校領導對本課題研究十分重視,將從經費和激勵機制上給予大力支持。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階段

  (一)準備階段(20xx年4月-8月)

  撰寫課題研究立項申請書,做好申報工作。組建課題組,落實課題研究分工協作。

  交流研討,增強課題研究人員對本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的認識,形成對研究的認同感。

  學生問卷調查,初步了解學生對作業分層的態度認識和心理傾向,并加以分析和梳理。

  進一步學習和研究課程標準、學業水平考試考試綱要、高考考試說明。對國內外相關研究的文獻資料進行收集、學習和整理。學習國內外先進的理念和研究手段,指導本課題研究的操作和目標落實。

  (二)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6月)

  第一階段:(20xx年9月-20xx年2月)

  1.做好課題立項及論證工作。

  2.學生學力分層的研究。

  在自愿選擇的基礎上,教師結合以往考試成績和平時課堂表現情況,研究對學生進行初步的作業分層的分組。同時任課教師與班主任配合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一要量力而行,二要強調合作互助,三要避免歧視,四要堅持。

  3.作業的層次性、多樣性的研究。

  ①口頭作業

  ②隨堂練習AB

  ③課后作業(共同+自選)

  ④學生自愿選擇自行匯總的知識網絡圖、錯題集、好題集

  ⑤章節測驗AB卷

  4.研究作業的批改,提高作業反饋及評價的有效性。

  5.研究作業布置與教學三維目標、考試綱要之間的聯系。

  6.對學生典型個案進行跟蹤觀察研究。

  第二階段:(20xx年3月-6月)

  1.收集學生作業,形成作業檔案。對前期實踐進行反思,提出整改意見并落實。

  2.對學生階段性考試、期末考試學業成就進行對比研究和省察。

  3.進行經驗總結,撰寫相關論文,適時發表交流。

  4.進一步研究學生自己布置作業,提高學生學習的自律性。

  5.集中展示學生優秀“錯題集”、“好題集”等。

  (三)總結階段(20xx年7月-8月)

  收集整理課題研究的數據、資料,進行分析、總結,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五、課題研究完成時間

  預定于20xx年8月結題。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12

  一、選題依據

  20世紀中期興起的人本主義教育觀把主體意識推到極致,認為教育是為學生個人自由的發展提供服務的提倡學生在愛教育過程中自我選擇、自我設計、自我奮斗,最終達到自我實現,奠定了“綜合性學習”,倡導創造能力的理論基礎,現代課程觀認為課程就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探究,一起探索其所不知道的過程,從而實現認識領域的拓展和延伸,而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教師所知道的過程。聯合國教科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提出的“終生學習”、“全人發展”等思路,在教育的空間和時間兩個緯度上,加強教育和實際的聯系,把教育從學校延伸到家庭生活的聯系,把教育從學校延伸到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和人的一生。

  就我們數學教學而言,它傳承了中國傳統教育的特點,在內容上,一味地給下一代傳授人類已經取得的科學知識和應用這些知識經驗化了的技能,而舍棄了獲得這些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其失去了親自探索和發現鍛煉的機會;在組織形式上,沿襲了幾十年來夸美紐斯老人家創立的“班級授課制”,以致“整段的時間被鈴聲打碎,連貫的空間被圍墻隔開”,學生在同一片天空中呼吸著同一種空氣,幾年以后成了同一種模子中澆濤出來的標準件。數學教育成了單純的傳授而疏遠了探索研究,數學學習成了單純的繼承而遠離了創新發展,以致人們提到學習便理解為知識的傳承,而提到探索、研究、創新性的學習,反而感到陌生,如此種種。長期以往,我們有意無意地實現了教育的“另一種功能”,扼殺了人類所具有的創造精神。小課題研究,作為研究性學習的一種形式,是一種嶄新的學習方式。學生可以在實踐中選擇課題,在主動探索中獲取知識,并能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它充分體現了問題性、綜合性、實踐性、社會性、開放性這幾大特點,可以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很多的實際問題,不是一個學科知識可以解決的,必須尋求相關的多個學科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才行。

  綜合課程是力圖實現所有課程的整合,其目標是培養個性健全的人,把學生視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創造性”、“發現性”等視為人的本性,概括起來,綜合性學習的過程是積極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從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來看,學生的創造潛力,探究意識和求知欲在綜合性學習過程中,更容易被激發。綜合性學習特別重視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應用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策略,更注重學生學習創造性與主體性人格的培養。

  早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教育思潮,就開始重視個性發展和個體發展的智慧,尊重兒童的興趣,主動性和積極性。自然主義教育家主張讓兒童自己在實踐中鍛煉觀察力、求知欲、創造力。并積累學習經驗。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杜威為代表的`進步主義教育更加關注兒童,把教育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提出“兒童中心論”、實驗“活動過程”。以瑞士皮亞杰和美國布魯納為代表的教育觀真正地從學生“學”的角度研究教育的問題,為綜合性學習奠定了心理學基礎。他們認為學生的主體認知結構和建構過程不能簡單的靠教師教,而要通過學生的主動作用才能獲得,因此提出了“發現學習”。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各國紛紛出臺各種措施,在注重教育歷年上突破的同時,都強調學生的學習方式的改變,并試圖以此作為突破口來體現新的教育理念。美國強調的“探究”為特征的學習策略,采用的“以項目為中心”的學習和“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這兩種模式從根本上講是一致的,具有相同的理念、方向,強調以形式4為中心,以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全發展為主,體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個性化,另外,一些國家開發綜合學習課,首先使學生能把各科所學到的知識、技能在實踐中綜合運用,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國外,讓學生做課題研究是很流行的。在國內,這類研究雖然近幾年才開始,但在很短的時間內便紅火起來了。據了解,隨著研究性學習的興起,小學生搞課題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近年來有較多的學校也進行這方面的研究。為了有別于成人的課題研究,把小學生的課題研究叫做“小課題”。

  二、研究內容

  研究的基本內容:小課題研究中教師角色與地位;小課題研究內容與生活的聯系;小課題研究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研究的重點:小課題研究內容與生活的聯系;小課題研究與其他學科的整合。

  研究的難點:小課題研究與其他學科的整合。

  三、研究方法

  借助課堂教學和課外研討活動等形式,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積極探索學科教學的新教學模式。

  本課題研究主要采取實驗法、個案法, 分析法、研究法,實施的過程中結合問卷、聽課、評課、案例分析進行,從根本上改變教與學的關系,打破教師一統課堂的教學模式,將課堂的學習與課外的應用有機的結合起來,要從傳統的從教材中學習數學轉移到在生活中學習數學。而且提倡多學科的綜合學習,結合本子課題的實際,我們采用以教學試驗法為主,以其他方法為輔助進行研究。

  四、研究成果

  1、《小學數學小課題研究與綜合性學習的研究》論文集

  2、實驗記錄冊

  3、結題報告;

  4、學生小課題研究作業

  5、實驗課例及活動光盤

  五、課題研究進度計劃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20xx年8月—20xx年10月)

  設計課題實驗研究方案,確定實驗班級,選擇實驗教師,制定實驗計劃,申報立項

  第二階段:實施研究探索階段 (20xx年11月—20xx年7月)

  培訓實驗老師,每位教師必須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及小課題有關的知識。做好實驗前期的測試工作。對實驗班學生進行摸底調查:通過問卷、測試等各種調查、做好記錄,加強理論學習,認真收集、整理、分析各實驗階段的實驗數據,并定期進行統計分析,注重實驗各階段的過程調控,按時撰寫實驗階段性總結。培養一批優秀實驗教師,設計并展示一批優秀作業,探索數學學習新模式。力爭探索出一條有利于兒童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途徑,使實驗教師的教育科研水平及業務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

  第三階段:結題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要拿出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實用性的研究成果:系列論文、優秀教案集、案例集,學生小論文、小課題演示文稿、結題展示課、實驗報告等。

  六、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課題負責人的研究水平、組織能力和時間保證

  我們學校課題組成員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課題負責人譚冬梅從教以來,一直積極參與教育科研工作。對“愉快教學法”、“嘗試教學法”進行過探討,并先后參加了全區“九五”規劃課題“動象教學法”的研究;自治區電教館組織的“聽算訓練與測試”的課題實驗;基礎教育改革的北師大教材的實驗;自治區地方課程數學科的“學科探究”一書的編寫工作。曾被聘任為全區教育科學規劃項目“動象教學法”總課題組理論組成員。該同志有一定科研、組織能力。課題組成員都是我校各科的教學骨干,他們曾參加過課題的研究并有一定的教學經驗,例如覃燦玲主任曾參加自治區“目標教學”的子課題實驗。周志勇主任曾參加自治區的“活動導學”的課題研究。梁潔霞老師參加全市的數學教師基本功比賽獲得二等獎。他們都是青年教師,沒有太重的家庭負擔,而且對科研有一股熱情,因此他們有足夠的時間投入到課題研究中。

  為了課題的研究,我們建立“學校課題研究系統”。建立這個系統,一般以一學年為一個周期,每個周期由以下六個環節構成:

  1、確定課題。在認真商討的基礎上,根據學校實際和需要提出學校的總課題,由教導處提出落實總課題的項目與實施原則,再由校長辦公室評議確認;教研組分別召開會議討論提出各科的子課題,經教導處確認。

  2、定人定責。子課題確認后,選出課題組長,由組長挑選成員組成課題組。各課題組集體討論課題的研究方法、步驟,組長制定總的科研計劃,實驗教師制定學年的科研計劃。

  3、檢查指導。教導處協調組織課題的實施,由分管校長牽頭組織有關的各科的教研組并邀請上級教研部門和有關專家進行檢查指導。

  4、審查驗收。課題須按按規定進度實施,接題時上報可以研究報告和有關材料,由學校進行審查驗收。

  5、研討完善。審查驗收后,由學校召集教研組負責人和各課題組長進行研討評定,對疑難問題集體攻關,完善過程和結果,并對下學期課題提出建議。

  6、總結推廣。召開總結表彰大會,實驗心得、體會、經驗交流會,將一些好的經驗和研究成績較好的教研組的成果作為常規管理在全校推廣。

  課題組成員由教導處小用等三位主任、科任教師等17組成,其中高級教師9人,一級教師 4人 ,實驗教師全部為三十五歲以下青年教師,有較高的學歷層次,其中大學本科生4名;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有98%的成員曾在各類刊物上發表過論文或曾在各級論文評比中獲獎。

  七、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保證措施。

  1、領導重視,學校副校長親自擔任課題組負責人,并直接參與研究。

  2、實驗 隊伍強大,課題組成員由具備一定理論水平的且有班級工作實踐的、熱心現代教育研究的教師骨干組成。

  3、學校保證完成課題所需的時間和各項條件,并承擔課題的業務管理和財務管理。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13

  一、課題名稱

  農村小學數學學習兩極分化的成因與對策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此課題研究的意義主要表現在:

  1、通過研究可以讓我們認識小學數學學習出現分化這一現象的本質和原因。

  2、研究影響學生學習造成學生數學學習兩極分化的各種因素產生作用的方式、途徑、后果和整個過程,分析各種因素產生的根源和影響學生學習,造成學生學習分化的途徑以及整個過程。

  3、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應對策略,從而緩解小學數學兩極分化。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特制定本課題目標:

  1、分析造成學生數學兩極分化的客觀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教學內容,使學生在數學課堂上處于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的狀態。

  2、探討教學過程與方法,分析學生數學學習兩極分化的主客觀因素,并由此改進教學過程與方法,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而適應新課程的教學。從而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創新能力。

  3、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關注學生的態度和情感,使每一位學生身心和學習能力都有所發展。

  四、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本課題著重通過對我們小學數學學習兩極分化現象的成因分析,找到突破口,提高數學的教學質量,進行針對性改革,以達到減緩學習的兩極分化,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為學困生解“困”,使每一個孩子在知識技能上都能得到有效的發展,讓我們每一位孩子愛上數學,走出兩極分化的枷鎖,讓每個孩子都爭當學習的主人。具體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研究:

  1、農村小學數學兩極分化現狀調查。

  2、通過研究可以讓我們認識小學數學學習出現分化這一現象的本質和原因。

  3、研究影響學生學習造成學生數學學習兩極分化的各種因素產生作用的方式、途徑、后果和整個過程,分析各種因素產生的根源和影響學生學習,造成學生學習分化的途徑以及整個過程。

  4、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應對策略,從而緩解小學數學兩極分化。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收集、分析、綜合有關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的科研文獻材料,獲取所需利用的信息。

  2.調查研究法:通過運用問卷、訪談、研究等科學方式,有目的、有計劃、系統的收集有關問題或現狀的資料,從而獲得關于課題研究的相關事實,并形成關于課題研究的科學認識。

  3.行動研究法: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創造條件,對實驗對象施加影響。有目的的觀察記錄實驗對象的變化,從而深入開展課題研究。

  本課題研究采取邊研究、邊實驗、邊總結的研究方式。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與計劃

  本課題的研究從總體上分為3個階段:

  1、 準備階段(20XX年6月——20XX年8月)

  內容:確定具體的實驗對象,聯系相關的學科教師予以幫助,請教育骨干對實施方案進行可行性論證,制定出簡單的實驗構想。

  2、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6月)

  第一實施階段

  (1)組織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進行調查,形成基礎研究數據,建立研究檔案。

  (2)階段研究總結及下一階段的研究計劃。

  3、總結階段(20XX年7月)

  整理、收集課題研究的材料,撰寫論文、案例及總結“理論與實踐”成果,寫好結題報告。并將成果推廣。

  七、課題預期的成果與表現形式

  通過一年的課題研究,我們認為要力爭達到如下預期成果:

  撰寫論文,組織公開教學,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方面進行評議,總結經驗,根據研究的教育目標,對學生實踐活動。

  進行測定評價,寫好課題的研究報告。理論研究水平躍上新臺階,發表課題相關的教學論文和論文評比獲獎。

  八、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與人員分工

  1、課題負責人:小鼎等,負責主持課題研究的全面工作,對課題組成員的分工和任務安排、經費統籌、并負責執筆撰寫各種報告。

  2、課題組成員:小坤等負責收集資料、問卷調查、整理、統計、寫成報告。

  小雯等,負責課堂跟蹤調查、評價。

  小欽等負責聯系實驗學校的課堂觀摩、送教下鄉等。

  九、課題研究的主要經費

  課題研究經費我們采取因陋就簡,就地解決:一是依靠中心校的支持。課題研究的下鄉課堂實驗的車費、住宿費、生活費、打字復印等均由主管中心校報銷;二是各實驗學校的支持幫助下鄉的生活用餐,許多學校是主動承擔的。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14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發現價值,創造價值,實現價值和享用價值。而評價,就是人類發現價值,揭示價值的一種根本方法”.在課程研究發展史上,第一次把課程評價納入課程開發過程并使之成為課程開發的核心環節之一的,是美國著名課程學家拉爾夫?泰勒。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名著《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把課程評價問題作為課程開發的四個基本問題之一,從而使課程評價研究成為新課程研究領域的重要內容。自泰勒之后,課程評價領域從價值取向到操作模式,已經歷了幾代嬗變與演化,每次嬗變和演化都直接體現了整個課程領域的變化;每一次的嬗變和演化也都體現了人類不斷擺脫盲目被動而走向自覺能動,同時間接地折射出了時代精神的發展軌跡。

  近觀歷史文化,自20世紀后半葉起,世界文化格局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呈現文化發展的多元化和文化相對主義的發展趨勢。世界各國藝術教育改革的焦點集中于一種具有開放、互動、多元特征的,能不斷擴展的藝術課程,而作為小學藝術教育的主干課程-美術與這一趨勢相對應,其研究方向也向這一方向聚焦。21世紀中國的藝術教育在繼承全世界藝術教育成就的同時,也必須保持本國藝術教育特色,同時建構符合中國國情的,具有新時代特色的藝術教育新格局。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把課程評價觀的轉變作為一條重要樞紐,新課程更重視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美術教育內容不斷更新,美術教育評價也面臨新的挑戰,立足于素質教育的美術教育也更應重視對每位學生發展的可能性作出積極的評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二、研究動因

  要提高美術教學活動的質量,保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思想的落實,就離不開評價。評價不僅是個人之間交流的一種手段,而且也是群體間交流的一種必要手段。無可否認,美術教學的過程其實就是師生雙邊的交流活動,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準確反映著教師的教學水平,這種學習反饋形式-學業評價會促使教與學形成良性循環機制,從而完整地、準確地體現出美術教育思想。因此,如何進行作業評價成為我們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從評價標準看:美術作業的評價方式是多種多樣,在教學中,大多數老師往往采取當堂評價的方式,如學生、師生共評,教師點評等,作為美術教學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當堂評價美術作業難以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對作業中所蘊含的情感和心理等意識問題,更難以做到深入的恰當的分析,只能泛泛地點到為止。尤其是面對一些大班額的具體情況,僅憑有限的課堂上三五分鐘的作業評價了。所以,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除了在課堂上的當堂評價外,在辦公室批改學生的美術作業,是大多數老師所采用的對學生美術作業評價的主要方式,這種評價方式,屬于靜態的對于學生學習實踐結果的評價,由于離開了學生本人,多少帶有一些教師的主觀意識,因此在評價時,教師如何通過學生的作業來和學生進行客觀的平等的意識上的交流,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從評價結果上看,發現很多老師在批改學生作業的時候,往往重改不重批,有的甚至不改不批,打上一個分數就算完了,至于那個分數是怎么打的?為什么那樣打,大多數老師都沒在等級分數之外給學生一個明確的交待,更有甚者,對一些自認為不好的作業竟一撕了之,有的甚至當著學生的面。毫無疑問,這種行為更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人以這種缺乏溝通、缺乏理解、缺乏情感因素,缺乏明確指導的作業評價方式,是對學生勞動成果和學生本人的不尊重,是與《課程標準》所提倡的“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相違背的。

  三、課題界定

  就當前情況看,提到“評價”,人們大都把它與“判斷” “價值”等概念聯系起來。本課題所提出的學生作業評價,就是指以一定的.方法、途徑對學生學習的計劃、活動以及結果等有關問題的價值或特點作出判斷的過程。但要想把握它的準確涵義,還要結合幾個具體問題,其中包括:學習計劃、活動以及結果,即評價內容的問題;學習主體及其心理,即評價對象的問題;關于價值或特點的問題,即將涉及評價的標準;關于評價的方法、途徑問題等等,而其中的具體問題既相互關聯又互相制約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從而提出了“評語+等級學業評價體系”這一概念。

  鑒于美術教學跨年級段多,我們主張應該視具體的學習任務評價,與其他的學習評價模式相互補充。事實上也是對當前學生美術學習評價領域發展趨勢作一種全面的、整體的、合理的概括和總結,同時通過實踐與研究誕生新的評價模式和方法等評價元素。

  (一)理論依據

  1.多元智能理論。這是美國認知教育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突出了多元化,認為人的智能結構由7種要素組成,不同組合使每人的智力結構各具特點,表現形式多種多樣。

  2.教學論指出:評價是構成整個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布魯姆曾對評價做出過精辟的論述:A評價是一種獲得和處理用以確定學生水平的教育有效性的論證方法。B評價包括了一般期末考試更多種類的證據C評價用于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由此可見,我們應該倡導把評價的過程與結果作為學生繼續學習的動力源泉。

  3.烏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每個孩子都有歸屬、尊重、實現自我的需要。兒童的這種認同感來自于各方面對他的評價。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最優秀,如果他們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便會失望、情緒不振。

  (二)研究意義

  綜上所述,對于本課題提出和建立,也是基于四種不同的需要:學生心理的需要、家長認識的需要、學校教學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認為:它的現實意義具體還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用“評語+等級”評價學生作業,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激發學生美術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態度和積極的學習情感。同時便于家長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子女的美術學習情況。

  2. 課題實踐和研究過程,能促使我校美術教師在積極參與教改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教育、科研等各種能力均得以提高。

  3.在此過程中,運用“評語+等級”評價學生美術作業的實踐與研究,為教學決策提供科學、可操作性的依據。

  四、國內外關于同類課題研究綜述

  經查閱大量文獻等資料表明;教育界這對于“學業評價”“課程評價”等資料方面略有著述,但顯現出“大教育”的跡象,對于“美術學業評價體系”的研究目前還未領略。因此,關于新課程中小學美術學業評價體系的建構與研究方面的課題及論文專著在國內尚屬冷門。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和預期目標

  本課題具體研究的內容和預期目標分別是:

  (一)研究內容

  1.構建多元化操行評語模式

  操行評語是教育評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評價本身是一種操作過程,當然不可能方法單一,需要多層次、多角度的評價體系。評價的正確性與評價方法的科學性、多元化是密切相關的。隨著評語的改革與發展,評語的功能日漸突出。因此,在科學、正確的“指揮棒”的導向和推動下,對受教育者的評價不再是以往的學期末一段簡單的生硬的定性文字,而是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①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

  所謂主觀評價也叫做自我評價。學生根據一定的評價指標體系,對自己的學習、個性特長、與人交往等各方面進行主觀的評估,完成相應的評價任務。主觀評價應當是最重要最常用的評價手段。學生的主觀自我評價是進行積極的自我反饋、自我鑒賞、自我總結、自我調整的有效手段。其次,主觀評價沒有外界壓力,是在高度自覺、積極的基礎上進行的,可以保護和激發被評價者的自尊心與自信心。

  學生的主觀評價往往是比較深入、貼切的,但是自我評價往往受到評價者的同一性的局限,對評價的觀點、內容、標準和效果,有很強的主觀色彩,缺少客觀標準,如果主客觀差異比較大,就難免會影響評價的準確性。因此,老師在學生的自我評價基礎上應組織學生進行客觀、公正、全面的小組評價或老師綜合評價,這樣就彌補了自我評價的局限,使學生的操行評語既有自己的主觀認識,又有同學及老師的客觀評價。

  ②相對評價與標準評價

  相對評價指在接受評價的一個群體中,按照一定的評價要求,將每個學生的情況與評價的要求相比較,來確定每個被評價學生所達到的水平,實現評價目的。這種評價受益面大,能全面地評估每一個學生達到的高度,并確定其在群體中的位置,同時使學生可以客觀地看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激發積極向上的競爭意識。此種評價方式可根據不同年級段,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但是,該評價是有相對性,有很大的“相比較而言”的弱點。

  標準評價是一種相對絕對評價,它告訴學生明確的客觀標準,例如:“你是一位美術愛好者,美術成績優秀,懂得在美術作品中如何表現自己的情感,懂得描繪自己的所見所聞。”標準評價使被評價者只能知道自己有沒有達到某種標準,而并不清楚自己在群體中所處的位置。

  ③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

  定性評價是對學生學習質量進行評價的一種方法,其特點在對學生學習的表象進行全面的深入細致的考察和分析,進而揭示一個學生的基本特點、對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和學習效果。定性評價多用評語的形式表述,反映學生學習的質的既定性。好處是方法較簡捷,由評價者根據平時學習的直覺和理性分析予以評定,但它完全局限于評價者的教學經驗和洞察力,主觀性強,客觀依據不足。

  定量評價也是對學生學習質量進行評價的方法,主要運用統計學原理,考察學生的學習有個量的搜集和積累。雖然操作起來較復雜,但有具體的數據作基礎,作為分析、評價依據,就比較客觀,也比較科學。

  ④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

  學生受教育的過程評價,指的是不單純依靠對學生結果的測定來進行評價,而是重視對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的進展情況進行觀察記錄,來評定每個學習時期或學習步驟本身的優缺點。如某位學生,剛開學一段時間學習很努力,且學習效果很好,但后期學習松懈,效果較差,這樣在評價時應體現他的這一學習的過程體現 結果評價主要依靠學生的最終的學習效果的測定成績,這個測定結果雖然很重要,但不能作為我們評價學生的唯一依據。因為我們要考察學生好的成績是怎么得來的,同時,也要考察學生的學習過程所獲得的結果如何。在實踐中,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為了提高評價質量,使學生的操行評語是全面、客觀、公正地反映學生的各種情況,就必須建立科學、公正、多元的現代評價體系,我們必須用好評價這一杠桿,勇于探索,積極創新。如何就學生的受教育過程和結果進行有效的監控、解剖、收集和運用有關信息,對他們的學習效能和質量作出準確判斷和評價,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深感任重而道遠,我愿在此課題不斷探索和研究。

  2.評語具體化研究

  ①抓住時機,點撥思路

  “等級+評語”的批改方式,不僅注意學生畫面效果,而且注意了學生的構思與想象,適時點撥,以幫助他們拓寬思路,發展智能。

  ②善用技巧、評點問題:當學生作業中出現構圖、色彩、創造等方面的問題時,宜用評語引導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分析,找出不足之處并如何進行再創作,學生構圖不飽滿,主題不明確等問題時,他們自己往往很難發現。所以教師在點評時可采用:你看這樣畫是不是更好點,現在主題還不夠突出,你看該怎么辦?諸如此類的評語。

  ③啟發誘導。

  學生對一個物體的理解往往是比較定性的。據此,我們也要用評語誘導他們去思考,去大膽創作。如:一只靴子,告訴小朋友們,他不僅僅只是穿在腳上的靴子,你可以把它往大的方向去想,把它想象成一棵樹樁,可以在上面畫一些茂盛的樹枝和葉子,也可把它想象成一個游泳池。天熱時有很多男男女女都過來游泳……除了這些,你還想到了什么,你還可用什么方法來作畫類似這樣的評語。不僅可促進學生的思路發展而且可誘導他們潛心于美術創作。

  ④充分利用激勵機制,激發學生情趣、學習習慣、學習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對智力因素的發展起著相輔相成的作用,端正的學習態度、高漲的學習熱情、良好的學習習慣、積極的學習情感是學生健康發展的根基,也是學生后繼學習的內在動力,積極開展這方面的評價,就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和主動性,小學生天性的愛受表揚,老師幾句鼓勵的話語,會形成一種無形的力量,適時進行正面評價,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有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⑤適時合理評價。

  3.構建課后美術作業評價研究

  本課題所建立體系主要是通過建立學生檔案袋來體現學生的作業成績,設置美術學習檔案袋,通過評價活動做好美術學習過程中各階段的評估記錄,是美術教學過程性評價的重要有效手段:如果建立美術學習檔案袋,學生就能自然對照教學要求和教師各階段評價以及同學之間的相互評價,找出自己的差距和成績,形成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教育和自我進步的能力,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有效地提高學習的質量,教師通過學生的美術學習檔案袋,了解學生對自己的表現活動所作的內在心理是定位和評判,便于教師針對不同學生的差異的個性,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可以說,美術學習檔案袋建立,促進了美術教學與評價更加緊密的結合,它全面展示了學生的學習二)預期目標

  通過課題實踐和研究過程,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美術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更好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主動的學習態度,積極的學習情感,形成自信,體驗成功,為學生在美術乃至其他學科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素養。

  六、課題研究的保障措施和條件分析

  任何一項課題的提出、試驗和研究,都需要有一定的保障措施和相應的研究條件

  1.成立課題組,明確分工和責任,形成課題研究脈絡,做到有組織、有保障。

  2.建立課題組例會制度,總結前階段實驗工作;建立定期交流制度。及時總結經驗,不斷提高。

  3.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和課題研究檔案管理制度,詳細記錄整個研究過程,保證了課題實施的科學性和規范性。

  4.具有優越的學校研究環境,學校學習氛圍濃厚,具有特定優勢的學生群體,具有一支結構優勢的美術師資隊伍。

  七、課題研究的步驟:

  準備階段(20xx年9月-12月)

  1.組建課題小組,并形成課題研究脈絡,健全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

  2.收集相干資料,組織課題組成員開展理論學習,形成理論綜述。

  3.制定其可行性方案。

  4.提出課題申請,進行實驗前期調查、分析、撰寫《調查分析報告》。

  實施階段(20xx年1月-20xx年2月)

  《階段性研究報告》報告

  《中期成果展》 主要展示教案、學生個案作品、以及教學和片斷案例

  總結階段(20xx年7月-20xx年10月)

  ①收集整理研究過程中的論文、報告、學生作品、教案、案例等資料。

  ②集結本課題實踐和研究的成果,撰寫課題《結題報告》。

  八、主要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組織課題組教師學習小學美術教學的理論,更新教學觀念,尋找理論支撐,發揮理論指導作用。

  2.問卷調查法:通過對一年級學生的調查,摸清我校高年級學生學習英語的基本情況、學習興趣與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

  3.個案分析法:組建學習小組,定好組長,充分發揮學生小組長的作用,讓基礎好的學生帶動身邊的幾個學生共同進步。同時,對重點幫困學生個別配好學習對子,隨時記錄情況,進行個案分析。

  4.經驗總結法:組織美術教師開展各種教研活動,及時分析總結。

  九、研究對象

  一年級段小朋友:

  實驗班:一(5)、一(6)班

  對照班:一(7)、一(8)班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15

  一、研究的背景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工作,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形成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農村),他們被稱為留守兒童。

  由于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我國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農村人地矛盾尖銳。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其中大部分為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留守兒童”問題。由于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為突出。

  據調查顯示,父母外出打工后,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饑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

  二、研究目的:

  課題研究、實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將留守兒童的這一特殊群體的問題與社會轉型期少年兒童發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區別開來,真實、全面地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學習、生活狀態,了解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分析留守兒童長遠發展趨勢和中國社會的長遠發展趨勢,探索有效推進留守兒童教育、發展的方法和手段,為學校和政府相關部門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資料和學術支持。

  三、課題研究的價值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找到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和行為習慣方面存在的問題,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

  2、加強家校聯系,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和行為習慣進行指導,培養留守兒童健全的個性心理品質及社會適應能力。

  3、有計劃地推行行之有效的措施與方法,狠抓落實,全面推廣“留守兒童之家”工程,為留守兒童創建健康、安全、平等的成長環境。

  四、國內外相近課題研究情況:

  由于國外國情的差異,留守兒童比例較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關的課題研究基本沒有。

  國內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主要是近幾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縣教育部門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研究逐漸增多,大多正在課題研究過程。

  五、研究的方法

  1 、文獻資料法

  搜集、整理與課題有關的教育教學理論,為課題研究提供充實可行的理論依據。

  2 、問卷調查法

  抽樣調查桂林市農村的一些學校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及存在的問題。

  3 、教育實驗法

  對留守兒童與其他學生進行比較實驗研究,以便發現、驗證因果規律。

  4 、經驗總結法

  對收集的資料和實驗研究結果主要運用經驗總結法,探求留守兒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5 、案例研究法

  選擇恰當的學生樣本,通過跟蹤調查、教育引導,摸索留守兒童教育的一般規律。

  六、正文提綱:

  1、桂林市農村留守兒童基本情況調查研究。

  2、桂林市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分析。

  3、桂林市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產生原因。

  4、桂林市農村留守兒童個案研究。

  5、桂林市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七、進度安排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4月15――20xx年4月30)

  計劃開題,收集資料調查桂林市留守兒童教育現狀,確定研究子課題,搜集已有研究成果,學習理論,寫出研究實驗方案。

  第二階段:實驗階段(20xx年5月――20xx年5月)

  堅持學習、實踐、研究。邊實施,邊改進,邊研究,積累收集資料,總結歸納桂林市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研究桂林市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對策,撰寫階段研究報告、典型案例分析或論文。

  第三階段:結題階段(20xx年6月――20xx年6月) 收集、整理實驗原始資料,撰寫實驗課題研究報告和課題總結,進行結題驗收和研究成果交流。

  八、目前的困惑

  1、怎么樣做到盡可能深入了解留守兒童的真實情況,做到數據的均衡性。

  2、怎樣能和留守兒童的父母做一個交流,探討下有關留守兒童中的一些問題在那些父母心里的真實想法,或者讓他們重視孩子身心成長的重要性。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16

  一、課題名稱:

  初中語文字詞學習策略的研究

  二、課題研究背景及意義

  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更加重視對語文字詞的學習、理解、掌握和運用,獲得較強的語文能力特別是語言表達、交際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兩個轉變:把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把以傳授知識為重心轉變為以培養學生能力為重心。探索和提高學生學習字詞實效性的現代學習策略,優化學習方法,優化學習手段,優化學習習慣,優化學習心理,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建立有效的提高學生學習字詞的評估標準,使評估從“重教”轉向“重學”,力求實現評估手段的客觀性、科學性、準確性。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七到九年級學生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其中3000個左右會寫。初中生學習語文對字詞的需求量大,學生平時閱讀量小,知識面窄,課堂教學字詞時間相對較少,語文閱讀能力的訓練、培養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學生對字詞的學習和掌握,中考對字詞的考察所占比重極小,教師在課堂中往往將字詞教學一帶而過,故出現學生積累的詞匯量少,輕視對字詞的學習掌握,對已掌握的字詞記憶不牢固的現象。

  三、課題研究的依據: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的總目標中明確要求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四、課題研究主要目的

  我們一線教師在平時的字詞教學中要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耐心幫助學生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安排合理的學習時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積累習慣,并在實際學習中有意識地鞏固訓練。教師還要隨時抓住詞語內在的有機聯系,有效地進行教學。同時,字詞教學不能脫離實用意義,教師給學生提供有意義的語言材料,讓他們在語境中通過認知來接受詞匯知識,給他們創造一定的語言環境,讓他們把所學到的詞匯運用到實際中去,如此反復實踐,學生的詞匯掌握、運用能力一定會有大幅度的提高,隨之而來的語言交際能力也必然得以增強。具體應該做到如下幾點:

  (一)檢查學生學習語文詞語的情況,以及運用所學詞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加深對學生的了解,從中發現問題,改進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二)以培養能力提高全面素質為目標,促進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和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和諧發展。增強學生的互相了解,互相幫助,具有良好的群體合作精神和健康的心理素質。

  (三)通過讓學生參與綜合性語文學習活動,使他們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并激發他們積極參與課堂的學習和課外活動,樹立起語言表達與交流的自信心。

  五、課題研究主要內容

  此次科研課題針對課題主要研究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1. 研究字詞學習的方法與途徑。

  2. 研究字詞學習過程中聽、說、讀、寫技能的綜合運用。

  3. 研究字詞學習的規律與基本策略。

  在此基礎上,自己利用平時加強學生的閱讀,特別要保證學生一定的語文課外閱讀量,加強學生對字詞的感性認識;還要勤于思考,勤于運用。

  六、課題研究可行性分析:

  (一)實驗假設

  在語文字詞學習過程中盡可能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特點,盡量采取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寓教于樂,以期待達到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

  (二)研究角度

  1.激發興趣,豐富學生對字詞的多感官接觸,提高課堂效率。

  2.激活舊知,感知新詞,促進知識的遷移。

  3.結合具體詞語,在語言情境中加深對詞匯意義的理解和掌握。

  4.利用各種手段,創設各種情景,提高學生對語言的`理解運用。

  (三)研究目的

  1.不斷積累,逐漸形成自己的詞匯庫。

  2.能全面掌握字詞的音、形、義并在理解的基礎上準確運用。

  3.能靈活應用掌握的字詞、短語等進行語言交流。

  (四)研究對象

  我校七年級至九年級學生。

  (五)研究方法

  本課題將采取理論研究、實驗研究、網上查詢、文獻法、調查法、發現法、觀察法、討論法、教學總結等研究方法。比如:上網收集信息、圖書館查資料、找學生座談、上觀摩課、課題組成員進行教研討論、經驗總結、撰寫論文等,做到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活動為主線、思維為核心。

  七、實驗步驟及任務

  第一階段:課題準備階段(20xx年6月—20xx年9月)

  1、組建課題組,制定課題實施方案。

  2、組織實驗教師參與課題培訓。

  第二階段:課題研究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

  1、各組員依照整體課題實施方案,制定自己的實施方案,并在日常教研活動中開展研究。

  2、課題組定期舉行例會,對課題研究中出現的典型問題進行研討,及時總結經驗。

  3、定期組織教學設計、教學反思、教學論文的評比活動。

  4、及時做好課題研究資料的整理、存檔等工作。

  第三階段(20xx年2月—20xx年8月)總結、推廣課題成果。

  八、課題組成員分工

  由我承擔課題的主要工作,包括人員的分工、落實,課題的具體操作、分析和總結;組內其他老師負責詞匯研究的資料準備工作。

  九、課題研究的保障措施:

  由本人負責,成立課題組,健全研究機構,做到研究任務,時間,人員三落實;同時確立制度,制定課題管理程序,規范學習、研究制度以激勵為杠桿,激活教師研究熱情;經費保證: 設立課題研究專項經費,保證研究過程中相關書籍、必要設備的外出學習、開展活動等的經費來源;技術保證:聘請專家擔任顧問,選派骨干外出培訓,組織外出參觀學習等;課題研究與學校工作相協調:做到教學科研化,科研教學化,使學校教育教學與教育科研同步發展、共同提高。

  十、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

  課題實施方案;積累課題研究活動中的教學課例、教學設計、論文等成果,匯編成冊;承辦一次區級以上的課題研究觀摩活動,推廣課題研究成果。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17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音樂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常常反省日常的音樂課堂教學存在什么問題,經過不斷地實踐探究,我發現許多音樂課堂教學往往片面地強調知識技能的傳授,而忽視了其它方面素養的培育。

  學生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

  我想作為一名音樂教師,這一尷尬大家可能都曾遇到過。

  究其原因,自然很多。

  “我喜歡流行音樂,書上的歌曲太老土。”“音樂課紀律太吵,我不喜歡。”有的同學干脆說:“我唱歌不好聽,所以不喜歡唱歌。”很多學校到了期中考試,音樂課干脆變成了語文、數學課……總之,原因很多,但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凡事都包括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

  學生不喜歡上音樂課,客觀原因雖然存在,但從主觀方面來看,我們每一位音樂教師是否思考過在目前現有的條件下,如何努力爭取上好每節音樂課,也讓學生真誠地說一句“我喜歡音樂課”呢?郭聲健教授在《音樂教育論》這本書中提到,學科綜合是解決音樂課堂教學片面強調知識技能傳授的最佳途徑。

  《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音樂課要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在教學中,學科綜合應突出音樂藝術的特點,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的有機聯系,在綜合過程中對不同藝術門類的表現形式進行比較,拓展學生藝術視野,深化學生對音樂藝術的理解。

  音樂與舞蹈密不可分,在音樂課堂教學中融入舞蹈藝術元素,會給音樂課堂教學增添新的活力,舞蹈能夠幫助學生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中的豐富情感,幫助學生提高藝術審美能力和藝術表現力,從而實現提高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的目標。

  因此,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融入舞蹈教學,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審美能力及人格的完善都具有很大的意義。

  二、立論依據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早在1900年,瑞士的達爾克洛茲提出的“體態律動學”就是把音樂與身體的感應和運動緊密結合起來。

  通過節奏的因素,向學生介紹音樂、語言、舞蹈和表演,使他們能夠掌握一種音樂和表演的即興性,并且帶有一種自己的獨特的創造性。

  達爾克洛茲認為,學生身體的各部分都是他們進行體態律動訓練的工具。

  他把孩子們的身體形象的比作一個管弦樂隊,身體的各部分代表樂隊中的各種不同樂器。

  手指、腳趾、手、手臂、腳、足跟等就好比是樂隊中的小提琴、大提琴、長笛、單簧管、小號等樂器,可以分開獨奏也可以一起合奏。

  經過訓練,孩子們都可以指出哪種工具表達哪種節奏效果最好。

  在我國,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知識體系的不斷進步,教育工作同樣面臨著不進則退的兩難局面。

  早在幾千年前中國人就懂得:社會的發展應“不法先王之法”因為 “事異時移”,而墨守成規的 “守法弗變則悖”。

  那么今天,同樣面臨著知識更迭大潮的沖擊和嚴峻的社會形勢,音樂教育如何發展、如何與時俱進、如何在傳承保持和發揚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汲取外來藝術的滋養,更是值得每一個音樂教育者深入研究的課題。

  當前,由于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以及目前社會上用人制度相對的不成熟,客觀上造成了各學校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學校要創牌子,升學率必須抓上去,主課成績就必須提高。

  于是出現了學校教師和家長都去抓學生主課的學習,而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學生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去豐富自己的音樂素養。

  音樂課成了其它主課的“附屬品”。

  同時學校對音樂教育的投入與學生素質增長的需求相比也明顯滯后。

  然而“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音樂的重要性在于音樂不僅可以陶冶情操豐富生活,更重要的是音樂滲透在生活的各個角落,是很多知識的載體。

  它可以潛移默化的活躍思維開發智力,促進學生潛能的開發和身心健康的發展。

  學生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

  如何努力爭取上好每節音樂課,是我們每一個音樂教師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課題。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春風一下子給音教園地帶來了勃勃生機。

  從《課程標準》新理念的確立,到教材內容的重新選編;從教學方法、手段的革新,到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都圍繞著激發興趣轟轟烈烈地展開著,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收獲。

  在藝術教育中,音樂和舞蹈在藝術教育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兩者在藝術教育中也是不可分離的,舞蹈是看得見的音樂,音樂是看得見舞蹈。

  舞蹈這種直觀性的藝術,非常符合孩子們的天真活潑、好動好奇、模仿性強等生理心理特點。

  《樂記,師乙篇》記載:“故歌之為言也……磋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說的是唱歌到激動時,不知不覺手也舞起來,腳也跳起來了。

  由此可見,舞蹈是唱歌時感情的升華。

  舞蹈是以發展學生音樂能力為主的一種活動,音樂是它的靈魂,中學生在伴隨音樂進行舞蹈的過程中,表現具有一定形象、一定意境、并喚起好奇心與聯想,從中學到一定的音樂知識,它是受到學生普遍歡迎和喜愛的活動。

  (二)理論依據

  音樂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審美為核心,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的實踐活動。

  隨著人才競爭日趨激烈,音樂教育日益走向綜合,成為現代社會需要的綜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質。

  而舞蹈作為一門綜合藝術,集美術、音樂、表演、服飾、文學等一身,被人們稱之為看得見的音樂,流動的音樂。

  舞蹈是人類表達情感的一種重要方式。

  舞蹈也是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音樂藝術和舞蹈藝術從感知方式的角度劃分,前者屬于聽覺藝術,后者屬于視覺藝術。

  然而二者又相互結合,水融。

  舞蹈借助于節奏,通過人體動作表現情感。

  而人通過欣賞舞蹈畫面或親身參與舞蹈實踐表演,則更進一步加深對音樂情感意境的理解。

  三、研究內容

  1、用舞蹈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音樂的興趣。

  2、用各類的舞蹈律動學習歌曲。

  3、用形象的舞蹈動作幫助學生記憶歌詞。

  4、用即興的舞蹈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

  四、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搜集、利用相關資料,不斷完善本課題的研究,為課題研究走捷徑、求實效。

  2、行動研究法。

  強調規范性系統性,創設音樂學習的情境,讓學生真正走進音樂所描繪的世界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獲得審美體驗,加強舞蹈成品賞析,合理分配教學時間。

  3、調查研究法。

  采用問卷調查和現場問答的方式,收集各研究階段的學生反映。

  4、個案分析與經驗總結法。

  不斷反思自己的典型課例及相關教學細節,從中發掘和提煉有效的實施舉措。

  注意收集積累和總結課題研究中的成功經驗和做法,通過撰寫論文、教學反思等形式,進行總結和提煉。

  5、考核法。

  采用公開課形式進行,檢查各研究階段取得的效果。

  五、研究計劃

  第一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規劃設計階段。

  主要工作:確定實驗對象為七年級學生;運用調查研究的方法,對目標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確定學習的歌曲和舞蹈;設計課題研究計劃、方案,確定研究目標、內容、措施、方法等。

  第二階段(20xx年2月—20xx年5月):開題研究階段。

  主要工作:

  1、對研究方案進行學習,明確此次微型課題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目的。

  2、分別制定整體方案和階段性方案。根據自己的研究工作,定期匯總,定期考核。

  3、采用問卷調查和現場問答的形式,摸清七年級學生的音樂水平和對音樂的理解;統計調查問卷;根據摸底調查結果。分析學生的整體音樂水平,并對階段性實施方案進行細化;按階段性方案開展研究工作。

  4、收集網絡視頻資料;整理收集到的資料;按階段性計劃,匯總資料,整理實施過程資料。

  5、撰寫階段性考核總結。

  第三階段(20xx年6月):研究深化階段。

  主要工作:收集整理有關資料,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撰寫研究報告或論文,做好結題工作。

  六、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創新點

  沃爾特.特里說:“通過舞蹈訓練能使學生增強體質、改進動作協調性,提高動作的韻律感、節奏感,增強學生的模仿能力,培養正確的基本姿態。

  在情感方面,舞蹈對學生適應團體活動、接受領導,遵守紀律都有幫助,對學生個人言行舉止、表情達意,也有助益。

  跳舞除了身體和感情并用,顯然還要精神集中。

  如果身體按照規定的形式舞動,一定要提高警覺,訓練有素敏捷過人。”眾多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學生因為接受舞蹈教育而進入一種良性循環:思想活躍、動作敏捷、成績優良。

  中小學音樂課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重視學生的體驗,以學生的興趣和內在的需要為基礎,以學生的審美發展為中心,以學生主動探索為特征,促進學生主動和諧的發展。

  舞蹈是藝術的一種形式,它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高級情感服務的,它通過以術來表現學生的生命意識和生命情調,展示生命的內在活力。

  它既可以美化學生的形體氣質,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愉悅學生身心健康,更能增進學生的合作體驗,拓展學生的想象創新。

  從學生的實際和需求出發,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來進行教學,才能讓學生獲得美的體驗,使學生在終身的工作和學習中變的更富有情趣,更富創造性。

  在初中音樂課堂中實施音舞結合之教學,加深“舞與唱”、“舞與樂”、“舞與說”等內容的教學,通過動作探索練習和音樂即興練習,有益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發展他們的想象力,激發他們的創造欲,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因此,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融入舞蹈教學,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審美能力及人格的完善都具有很大的意義。

  本課題研究的創新點在于研究的角度新穎,研究方法理論聯系實際。

  從自身的音樂課堂出發,以學生為本,通過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相結合,挖掘出音樂課堂存在問題的癥結所在,從而豐富自己的音樂課堂,讓學生從中受益。

  七、研究保障

  1、專業支持:研究者有較為扎實的專業功底和十多年較為豐富的教學經驗,并為了保證本課題研究的順利進展,與本校及所在縣區同專業的同仁進行了交流與探討,邀請了前輩進行專業指導。

  2、課題的前期準備工作:參閱了大量的文獻著作,搜集了與本課題研究相關的資料信息,因此前期的調研、分析工作開展比較順利。

  3、保障條件:研究者有較強的責任感、事業心和敬業精神,所在學校予以大力支持。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18

  一、課題名稱:

  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策略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當前依據新課標的要求,推進素質教育已成為時代的呼喚,成為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項復雜的社會系統過程中,作為學校教育基本組織形式的課堂教學,如果培養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是我們音樂教師當前的首要任務。我們要幫助引導學生從理論法學習、創造、發展音樂,挖掘音樂的真理與魅力。培養學生對音樂有較高的認知能力和審美能力,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對外部事物叫深層的感悟能力,使其養成終身學習的能力。此項研究,不但是提高教師和學生素養的需要也是新型社會下學校發展的需要。

  三、課題研究目標。

  通過研究本課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通過研究這一課題,加強音樂理論教學,在教學中要求教師采取多種教學方法,達成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通過各種形式提倡健康音樂的學習與欣賞,提高音樂教師的素質,發揮音樂教師的主要作用。

  四、課題研究內容。

  1.研究有效的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課堂教學方法,在音樂教學中注重多元文化的教育。

  2.研究整理挖掘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優秀音樂資源,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加強學生審美素質教育,提升音樂素養研究策略的有效性。

  3.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提升音樂素養研究的現實意義。

  五、課題的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的方法:問卷調查統計法、個案研究法、比較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計劃。

  第一階段:

  1.明確實驗目的,搜集相關資料。

  2.制定研究方案,組織研討。

  3.通過認真學習,觀看《音樂課程標準》等書籍。

  提供研究參考、借鑒。

  具體時間為:20xx年9月——20xx年10月。

  第二階段:

  1.抽查,了解圍繞課題在所教班級實踐操作。

  2.分工明確及時展開研究工作。

  3.同課頭研討、展示,兌現分析。

  4.結合第二課題開展興趣小組活動進行展演。

  具體時間為: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第三階段:

  1.圍繞教材開展一系列與課題相關的`音樂教學活動。

  2.課題歸納總結。

  3.收集,整理資料對課題研究進行全面總結,撰寫課題報告。

  4.定期學習交流,互相聽課,組織藝術實踐活動。

  5.總結報告。

  具體時間為:20xx年1月——20xx年6月。

  七、課題預期的成果與表現形式。

  傳統教學形式與現行的教學模式的碰撞,學生及社會思想的改變,課題的研究會有一些困難,但是課題經過一年的研究,學校領導的重視及各項配合再加上全體課題組人員,相信一定客服各種困難,取得良好的成績。我們也將此研究報告及課件,調查結果,課案,表格等形式把結果予以展示。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19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隨著新課改教學的不斷深化,在近幾屆的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以下現象:

  (1) 一些學生對所學過的數學概念、定理、公式以及定義等,不能準確表述,甚至連平時學生成績不錯的學生也不例外;

  (2) 一些學生雖然對于課本上的概念、公式等知識背的滾瓜爛熟,但是一遇到題目,大部分學生還是不知道該如何下手;

  (3) 還有一部分學生平時完成的習題量也不少,但是仍然沒有熟練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在作業和考試中仍然經常出錯。長期下來,這些學生雖然學習態度十分端正,但成績卻不能有效地提高,更有甚者逐漸淪為“差生”。對于以上這些現象,往往會籠統的認為學生學習和思維能力不高,影響了學習的效果。

  我通過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仔細研究學生的解題過程后認為,這些現象的背后是學生數學自主學習的能力不高,學生學習數學能力提高的障礙之一就是數學閱讀能力較弱,這是目前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說,數學閱讀能力的障礙造就了一批數學學習的”差生”。

  因此,在不增加學生學習負擔的前提下,當務之急就是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切實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提高,進一步加強中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從而提高中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有效培養中學生的數學自學能力,優化教學效果,提高中學生學習效率。所以確定開展《培養和提高中學生數學閱讀理解能力研究》這一課題。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閱讀能力,是指在閱讀實踐中和閱讀后的理解、分析、概括、聯想、鑒賞和評判能力。數學閱讀過程同一般閱讀過程有相同之處,都是一個完整的心理活動和信息載體吸納加工的過程,包括語言符號的感知和認讀,新概念的同化和順應,閱讀材料的理解和記憶等。數學閱讀理解能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語言理解力。就是把新的概念或結論納入到學習者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實現知識的同化和順應,使之獲得明確意義的能力。

  2、語言轉換能力。是指學生能夠在圖像語言、符號語言和文字語言三種不同形式的數學語言之間,或在同一種表達形式的數學語言內部進行轉換的能力。

  3、語言表述能力。是指學生能正確地把解決數學問題的觀點、思想、方法、過程、結果等用數學語言準確表述出來。

  4、概況聯想能力。就是根據問題中所給信息,進行分解、組合、交換、編碼和加工處理,通過聯想、歸納、類比和轉化,從中抽象出問題的.本質,進而辨認出其對應的數學模式。

  5、有效猜測能力。指學生能夠根據已知信息,不被問題的類型、表面現象所迷惑,最大限度地分析和估量所提供的具體材料,運用數學公式、定理或生活常識去推測、判斷和發掘有關的結論,從而做出有效猜測的能力。

  6、直覺創新能力。指學生在閱讀中依據一定的個人體驗,以一定的數學知識與技能為基礎,通過感悟、猜想、合情推理等直覺的認知活動、理解活動與發現活動,對要解決的問題從邏輯意義上的認同過渡到心理意義上的認同,進而超越已有的數學思想、方法,逐漸形成一定的直覺思維能力。

  本課題從實際出發,在實際教學中注意搜集整理高中學生有關數學閱讀理解能力方面的第一手資料,總結閱讀的重要性,通過分析研究尋找培養高中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方法策略,努力提高高中生的數學語言應用水平和數學閱讀能力。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1.學習研究國內外文獻,學習與數學閱讀相關的文章,理解數學閱讀能力的內涵,數學閱讀能力的標準、衡量方法;

  2.學習研究文獻,搞清楚影響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因素,提高閱讀能力的途徑;

  3.針對所帶學生學習中的學習狀況,分析教學中的問題成因,采用科學方法對學生閱讀能力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

  4.結合學習文獻心得體會,結合自己所帶學生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和思考,抓住自己學生的特點,初步制定一系列提高數學閱讀能力的方案;

  5.在所帶學生中進行初步嘗試,落實自己所制定的方案,及時反饋,進行分析調整,改進完善自己設想;

  6.改進后的方案實施,跟蹤分析,反饋調整,積累數據資料,形成成熟方案;

  7.對比與分析:進行與同層次學生與受試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測量對比,進行分析,檢驗方案的效果;進行測試前后學生數學閱讀能力測試與分析。

  8.進行本課題研究的反思總結工作,形成本課題的研究結果和經驗教訓,順利結題。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20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國內現狀:我國當代教育界十分重視對課堂導入這一環節的研究,在理論建設上取得了豐碩成果。如劉如正:、于漪:、鄭桂華的等等,這些著作從不同層面對語文課堂導入的科學性進行了詮釋,有很強的理論指導價值。此外,教育類期刊上有廣大一線教師的實踐總結,他們在課堂中提煉出有效的心得體會,也很好地促進了語文課堂導入的良性發展。

  存在弊端: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教材編排的內容比較多,容量大和教學課時緊張,很多老師對導入環節都是簡單化處理,甚至認為導語是可有可無的,老師一走上講臺就是“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某課”。有的老師連這句簡單的話語也省略了,走進課堂,就讓學生翻開書開始上課。本應精彩的導入像白開水一樣,淡而無味,失去了光彩。

  研究意義:研究語文課堂導入的現狀,探究其中存在的優缺點,將會有效地推動語文課堂向更科學、更合理的方向發展。在中學語文課堂上,導入是一門藝術。精彩的開場,生動的開課,都能迅速消除學生心理雜念,既能使學生情趣盎然地投入學習,又可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構建師生情感交流的橋梁,使師生共同進入和諧愉悅的教學環境,達到“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成功的導入能夠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二、課題研究目標

  1、如何讓語文教學導語很好的.融入課堂當中

  2、怎樣精心構思、巧妙設計導入語,能使整個教學過程如行云流水,能夠引人入勝

  三、課題研究思路本課題預定研究:

  分為方案準備階段、實施階段總結階段和結題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方案準備階段(20xx年09月—20xx年11月):

  1、制定課題研究方案、實施計劃,做好開題論證。

  2、選定調查對象(學生),制作調查問卷,了解七年級一班和二班學生對目前語文課堂導入的滿意程度及想法建議。

  3、確立研究目標:

  ①語文課堂導入設計的原則。

  ②語文課堂導入應注意的問題。

  ③語文課堂導入設計的特點。

  ④語文課堂導入設計的方法。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要解決以下問題:

  第一、認真研讀課例,整理得出相關課例中關于課堂導入的內容及有關評價。

  第二、深入課堂,揣摩一線教師的課堂導入環節的成功之處與不盡合理的細節,并形成文字材料。

  第三、課堂實踐,用不同的導入方式進行同一篇目的課堂教學,總結成敗得失。

  第四、實施問卷調查及訪談,對教學導入設計實施調查,收集相關資料,進行統計分

  第五、重新深入課堂,用精心設計的導入方式進行課堂教學,體驗反思其成敗得失。

  第六、以課后反思的形式隨時記錄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查閱相關教育文獻資料,并解決這些問題。

  在解決問題中所采用的方法

  第一、認真閱讀研究人教版語文課程標準,掌握新課標對語文學科的定性。

  第二、閱讀相關書籍,研究以往案例的得失,指導自己的教學。

  第三、把教學內容與實際問題緊密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潛能。

  第四、鼓勵學生發現客觀世界中的語文因素,親身體驗通過學習歷史解決實際問題的快樂。

  第五、創設合理問題情境,采用恰當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第六、通過對語文知識的學習,使學生觸類旁通。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01月)

  1、根據查閱的資料設計出不同要求、不同類型的課題導入。

  2、及時進行“同課異構”的導入設計,將精心設計的導入案例運用到實際學中。

  3、對實際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反應做出反饋總結。

  4、及時寫教育教學隨筆,教學反思。

  5、及時補充糾正語文課堂導入的方法。

  第四階段:結題階段。(20xx年02月——20xx年03月)

  1、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對研究過程做歸納總結。

  2、整理研究資料,系統歸納。

  (1)20xx年06月——20xx年12月分階段完成理論探討和實踐總結,以論文、教學案例、教學隨筆、課堂設計等方式呈現階段研究成果。

  (2)20xx年03月,以結題報告方式呈現最后研究成果。

  四、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方法:

  教學語言不同于普通語言,它是在邏輯語言上的升華提煉而成的。是形象化的優美語言。教師運用這種情感化的語言去講課,能夠極大的喚醒學生的感情。采用以下的方法。

  運用教具導入法、描摹景物導入法、提問問題導入法、介紹作者導入法、新舊聯系導入法、剖析標題導入法、聯系實際導入法、故事誘導導入法、激情感染導入法。

  五、小組成員及分工徐:

  全面負責課題組的研究工作,負責撰寫方案設計、問卷調查、中期報告、及多種形式的研究成果、結題報告等。

  小袁:負責課題組的研究工作,組織策劃課題研究的整體思路。

  小李:負責提供后勤服務,組織和主持課題組集體研究活動。

  小蔣:負責運用教具導入法、描摹景物導入法、提問問題導入法課堂導入特點及方法的研究,設計特色導入方案,開展課堂實驗,進行個案分析,撰寫論文、隨筆等。

  小張:負責介紹作者導入法、新舊聯系導入法、剖析標題導入法課堂導入特點及方法的研究,設計特色導入方案,開展課堂實驗,進行個案分析,撰寫論文、隨筆等。

  小郁:負責聯系實際導入法、故事誘導導入法、激情感染導入法課堂導入特點及方法的研究,設計特色導入方案,開展課堂實驗,進行個案分析,撰寫論文、隨筆等。

  小唐:負責提供理論資料,問卷調查,管理課題檔案。

  六、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1、技術性成果:撰寫研究報告,形成較系統的適合本校學生學習的導入方法和模式。

  2、成果呈現方式:研究中各負責人寫出的相關論文、反思隨筆、導入設計、案例等。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21

  小學教育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及終身教育的基石,對個體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小學語文的習作訓練不僅直接關乎學生的遣詞造句和敘事水平,對學生未來的語言文字造詣和思維深度及廣度都有著深遠影響。但當前農村地區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教學指導策略落后、教學資源不足、學生配合度低、不確定因素多等特點,如何制定出一套可行性高且能有效提升小學生習作水平的教師指導策略成為實踐的挑戰。

  一、本課題的研究價值與現狀述評。

  1.研究價值

  開展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策略研究,其根本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學生習作能力,同樣也對老師習作指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能有效的提高教師習作教學的能力

  2.研究現狀

  我校地處農村偏遠山區,為了提高寫作水平,提高教學質量,結合本地實際,依據新課標,來研究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策略,其價值和意義不言而喻。因此,為促進提高教師對習作起步的指導,提高教學水平,改變習作指導模式,按照我校教務處20xx至20xx年教研工作計劃,結合教學實際,確立了這一研修課題。

  《新課程標準》對三年級作文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際。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根據表達的需要,使用冒號引號。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

  在我們學校,學生幾乎每人都有作文書,最少一本(綜合類),多本的自是不少,甚至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等各個類型,一個類型一本,遇到作文課,就在五花八門的作文書上去找,內容差不多,連讀都不讀,抄下來就完事兒了,作文本一交,腦子里沒留下蛛絲馬跡。還有老師,布置家庭作業就是回去寫一篇某某類型的作文。

  習作在學生心目中是一座大山,那座山直插云霄,看不到上山的路,看不到山頂,也沒有登山必須的工具“安全帶、主鎖、絲扣鎖或自扣鎖、扁帶,下降器、頭盔等。”作文這座山在學生心目中不亞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難和怕。而在老師心目中,也是把作文當成了“攀登珠穆朗瑪峰”,老師害怕講作文,害怕閱作文,害怕講評作文,歸根到底一個字“怕”,學生怕作文,老師怕作文。既然作文是一座山,為啥老師和學生不手拉手一起攀爬?一起欣賞沿路的風景?

  綜上,教師通過怎樣的作文指導,來有效的引導學生走進自然,走進生活,用眼去看自然,用心去感受生活,把自己看到感受到的,用文字來表達真實的情感呢?這很值得我們去研究。

  二、本課題的研究目標主要內容、基本思路和方法及創新之處

  1.研究目標

  (1)讓三年級學生養成觀察生活、走進生活、感悟生活的習慣,能及時分享和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能用比較流暢的書面語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能正確的表達思想情感。

  (2)使三年級學生做到說寫結合。能把日常生活中見識到的,書中積累的,用常見的表達方式,比較準確的用書面語言表達出來。

  (3)通過研究,引導學生寫出內心的真實情感,語言盡可能豐富些,以此提高習作能力和水平。

  (4)讓學生掌握圍繞一句話把事情說清楚的習作方法。

  (5)通過研究提高教師習作教學的能力,學習并積累習作指導的方法,最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研究內容

  (1)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困難及問題研究。從學生入手,是興趣沒激起還是觀察不仔細?是方法缺失還是條理不清?是語言平淡還是口語較多?是描述空洞貧乏還是所學不會應用?等等問題,從教者入手,是方法指導不具體,仿寫不及時,素材沒抓住等等原因,做細致的分析評估總結,才能有的放矢對癥下藥,總結設計出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型策略。

  (2)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學策略設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借閱圖書,讓學生愛上閱讀,通過講故事,使學生勇于展示善于表達,從而樹立自信心。

  ②“親歷”對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習作興趣提高的研究。通過研究提高學生感受生活的能力,激發表達的欲望,習作成為孩子們“我手寫我心”的`交流平臺,享受表達的樂趣。給學生不拘泥形式的創造習作機會,作文素材隨手拈來,不為寫作文而寫作文,能減輕習作帶來的負擔的研究。

  ③及時仿寫對習作方法的指導作用研究。為了使意思表達準確,讓學生不斷嘗試變換語氣,替換詞語,使學生逐步養成字斟句酌的好習慣。

  ④ “我是小小書法家”“故事大王”“剪報”“成語接龍”“查字典”“巧手大比拼”等班隊活動,對學生作文水品提高的輔助作用研究。

  ⑤探究出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的策略。

  三、研究方法、計劃進度、前期研究基礎及資料準備情況

  1.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主要有以下方法:

  (1)文獻法。利用校圖書館、網絡圖書館等資源,廣泛搜集課題相關資料,為課題后期教學策略設計打好基礎。

  (2)訪談法。課題組利用自身資源,對踐行在教學一線的老教師和優秀教師進行針對性的訪談,廣泛吸收同行的優秀教學經驗。

  (3)實驗法。本課題將切實利用成員優勢,將試推行的教學策略進行試點研究和對比研究,通過同校異班間習作成績對比、異校間習作成績對比等,對比分析策略的有效性和不足。

  2.計劃進度

  20xx年11月-20xx年02月

  (1)成立課題小組,完成課題研究方案的制定;

  (2)召開研究開題會,進行理論資料的準備和學習

  20xx年03月-20xx年04月

  (1)通過教師座談會等形式,了解三年級習作起步階段存在的問題;

  (2)完成開題報告的撰寫,上傳至微博等社交媒體進行交流和互動

  20xx年04月-20xx年06月

  (1)參加研究課題的小組成員,共同對三年級習作起步階段方法指導進行公開課教學,不斷修改總結三年級習作起步階段指導方法及各種方法的可操作性;

  (2)及時歸納特色指導方法,寫出隨筆、案例、論文等;

  (3)定時召開小組討論會,交流指導心得和經驗,撰寫并上傳課題中期報告。

  20xx年07月-20xx年10月

  不斷跟蹤分析,前后對比,取長補短,確定科學有效的作文起步的指導策略。

  20xx年10月-20xx年11月

  (1)課題研究成果及資料進行整理、歸納、總結分析;

  (2)準備結題申請和撰寫結題報告。

  3.前期研究基礎

  課題負責人具備一級教師職稱,擔任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已二十七年,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在日常工作中喜歡閱讀,善于學習其他老師好的教學方法,經常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善于創新。

  課題組其他成員都是工作在第一線的骨干教師,他們教學經驗豐富,工作兢兢業業,富有激情,責任心強。

  4.資料準備情況

  當前,課題組已經大量的查閱資料,認真分析學情,擬定具體實施方案,做到研究的真實性,方法的可行性。

  四本課題研究的中期成果、最終成果,研究成果的預計去向

  1.研究的中期成果:

  (1)針對三年級習作起步階段方法指導組織公開課教學,評議課,不斷修改總結各種方法的可操作性。

  (2)歸納特色指導方法,寫出隨筆,案例,論文。

  2.研究的最終成果:

  (1)研究報告。形成《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策咯研究》成果報告。

  (2)課題研究中期報告一份。

  (3)學生優秀作文集。

  (4)“親歷”對學生習作起步興趣的研究。

  (5)成果展覽冊。將“書法比賽”“我愛閱讀”“故事大王”“剪報”“手抄報”等實踐活動的實錄作記錄裝訂。

  3.研究成果的預計去向

  (1)課題采用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教學有效性方法、有效性實現途徑、有效性動態評價等成果,可直接應用于小學教育的相關理論研究。

  (2)充分發揮課題組的實踐平臺優勢,將課題成果直接應用到實踐中進行驗證,最終取得的結論、理論、方法和工具可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借鑒。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22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自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小組合作學習”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一大”亮點”.小組合作是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學習方式。但在當前的很多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搞得熱火朝天,但細細分析存在許多誤區。縱觀分析不外乎有以下幾點:

  1、部分教師盲目的追求,”流行色”、”趕時髦”。沒有切合實際,片面追求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對合作學習的理念了解不足,理解不全面,很多時候小組活動流于形式,看似”熱熱鬧鬧”,其實是一種擺設;往往部分優等生是教師的”寵兒”,他們思維活躍,反應靈敏,是教師”導演”下的學習 ”主角”,大部分學生則是學習的”配角”.因而在同一課堂上,優等生往往比中差等生獲得更多的表現機會。有的小組分工不明確,學生顯得手忙腳亂,降低了合作的效果;

  2、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不確定,僅隨隨便便限于”前后桌”,學生之間也沒有明確的分工,導致交流與討論具有隨意性;學生沒有主動學習的能力。

  3、小組合作學習不僅是生生合作,還是師師合作、師生合作,教師不善于合作交流,勢必也會影響教學效率;

  4、現實的學習生活中,教師往往偏愛和關注學習好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上參與較高,而學習不好的學生或學習缺乏主動性的學生,教學中教師沒有考慮到互補性,在角色安排上缺乏明確的分工。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通過研究,確實改變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使學生的學習具有持久的動力;

  (2)通過研究,使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使學生學會策略性地學習;

  (3)通過研究,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使學生學會做學習的主人。

  (4)通過該課題研究,落實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新要求。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理論依據

  合作學習成功最為重要的原因即在于它有著非常堅實的理論基礎。王坦對其理論基礎做了簡要的分析,涉及一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社會互賴理論、選擇理論、動機理論、凝聚力理論。

  1、社會互賴理論是指當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工作時,靠的是互相團結的力量。相互依靠為個人提供了動力,使他們:

  (1)互勉,愿意做任何促進小組成功的事;

  (2)互助,力使小組成功;

  (3)互愛,因為人都喜歡別人幫助自己達到目的,而合作最能增加組員之間的接觸。

  2、選擇理論認為,青少年學生有四種需要,即歸屬的需要、力量的需要、自由的需要和快樂的需要。選擇理論其實就是一種需要滿足理論,認為學校是滿足學生需要的場所,學生只有愿意學,才能學得好。

  3、動機理論認為,學習動機是借助于人際交往過程中產生的,其本質體現了一種人際相互作用建立起來的積極的彼此依賴關系。小組成員之間形成”休戚相關”、”榮譽與共”和”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關系是動機激發的一個重要標志。

  4、凝聚力理論認為,小組建設,小組評議及任務的專門化,不但可以使小組的成員協調工作,而且還使全班作為一個整體發揮整體功能。

  四、課題研究價值

  對于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改變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具有一定的實踐指導意義。同時又為新課程提出的改變學習方式豐富了一定的理論。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

  1、改變傳統的小組合作學習教學觀念,樹立以培養學生合作學習中的主動性學習為核心的教學宗旨,有重點地培養學生與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主動性學習習慣,增強主動意識。

  2、根據新課程標準,創立新的教學模式。

  (1)設置情境,使學生在合作學習所營造的特殊合作、互助的氛圍中,同學們朝夕相處的共同學習與交往中,增進了彼此間的感情交流,培養了彼此間的合作與協作精神。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積極動腦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并進行小組討論,合作學習,體現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2)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創立新的教學模式,聯系教學內容,把多種教學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合作成果進行鞏固,合作中的主動性學習能激勵發揮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3)教師在教學中營造出平等、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個性發展,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

  3、在實踐活動中,體現自我,發展合作學習能力。

  (1)讓學生根據要求,選擇合作學習的形式。這樣學生在互相學習中,能夠不斷的學習別人的優點,反省自己的缺點,就有助于進一步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潛能,使大家在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習能力。

  (2)通過培養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的主動性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1、學習小組的組建。首先宣傳發動,然后采用自愿組合與宏觀調控相結合的方法,根據平日表現及學習成績把班級20名同學組成4個學習小組,每組4人,使各組總分基本相近,各組選出品學兼優的學生擔任組長,明確組長的職責,同時座位按學習小組編排,4人成”方陣”形,便于討論問題,便于展開活動。各組設計自己的組名,口號,制作成卡片粘貼于教師版面。

  2、建立競爭激勵機制。在學習小組之間營造互相競爭的氛圍,組內每人尋找各自的競爭目標,五人擰成一股繩。形成”齊心協力,力爭上游,挑戰自我,永不言棄!”的信念。

  3、對小組的成績的變化經常進行分析和對比,每次考試后對一、二、三名的小組分別給予:”三星”、”二星”、”一星”稱號以鼓勵,對進步的小組也給予鼓勵,對落后的小組給予激勵,對全體學生都有促進,進步的小組償到了成功的喜悅,未考好的小組中的未考好的同學會感到對不起本組同學,會暗暗地下決心爭取下次考好,這樣各組同學之間合作學習的氛圍自然形成。

  4、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各組組長自己有學習任務還要幫別人,這種精神要不斷表揚。其實,輔導別人的同時,自己對輔導的知識得到進一步的理解,自已收益更大。對各小組進步特別明顯的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5、運用評價策略,培養學生自我評價與管理能力,自主學習評價策略主要是指對學生學習活動過程與結果做出一系列的價值判斷行為。教師、學生或同學之間對學習過程、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進行客觀的評價,對促進學生實現學習目標有調整和指導作用。在學習活動中可以采取各種正規或非正規的評價方法。實驗中,根據年級學生特點,建立相適應的自主學習評價指標體系,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進行較為全面的考查。評價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注重評價學生的自主意識、參與程度、參與能力的增強與提高

  6、從方法措施入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行”自主學法”指導。通過學法指導,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有意識地總結和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具體做法是備課中有”學法”設計,上課時有”學法”指導,課后有”學法”總結。實驗中,更要關注那些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僅靠自己還不會進行有效學習,因此對他們進行方法指導尤為重要。實驗時,力爭做到在建構新知識時,教給學生課前預習、查閱資料的方法;在復習時教給學生歸類、整理、綜合性學習的方法;在出現錯誤時教給學生糾正、反思的方法。學習指導方法很多,還可以結合班級實際,靈活運用教法傳授學法。學期末評選”自主學習小主人”.條件是:愛學、會學、主動學、有創造性、有毅力、學習效果好、團結協作好等。

  7、采用多種教學形式,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努力創設適宜而新穎的教學環境,使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參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實踐:一是創設專題性自主學習活動的空間。即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在一段時間內組織學生開展一些專題性學習活動,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如”成語趣話”、”錯字門診”、”古詩積累”、”佳作賞析”、”即興演講”、”制作課本劇表演”等活動。這些活動,既豐富了學科內容,又充實了學習生活,培養學生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又進一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上進心,進而產生”不由自主”的自主學習活動,有助于其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二是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訓練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思維能力是智力結構的核心,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基礎和關鍵。因此,教學中必須要注重學生各種思維能力的訓練。運用電教媒體輔助教學,調動學生各種感官來參與接受信息,有利于改變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運用電教媒體輔助教學,可以通過創設情境、教會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將直觀生動地對學生心理”催化”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23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我校學生數學作業現狀:我校位于市郊,近些年來,本學區的大部分優秀學生都上了民辦學校,留下來的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習慣性都非常差,給我們的常規教學工作帶來了不少的困惑,而且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習難度的加大,學生的作業情況變得日益糟糕,有近一半的學生作業有空題現象,近三分之一的學生作業純屬搪塞,有的甚至隨意寫上一些阿拉伯數字或無人認得的符號作為答案來應付老師,更有的是極少交作業或根本不交作業,一副無所謂的態度……種種現象表明,我們的數學作業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只是過場戲而已,根本談不上鞏固提高與創新,作業的有效性很低,與新課程的要求“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相差甚遠……

  我校七、八年級數學主要作業是課本習題和基礎訓練,其它是各任課教師自己選擇一小部分習題或由學生自己買資料來補充。但從學生的作業情況與教學實際中發現,這些作業形式不甚符合我校初中學生的實際水平,雖然編寫得比較好,但對我們學生來說難度有所偏高,基礎題量偏少。在實際使用中,不少后進生不能解決的問題實在太多,影響了數學學習的興趣與信心。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已經成為我校課改的焦點之一,而其中作為學習方式載體之一的作業也成為研究的熱點和重點之一。

  二、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深入實施,課堂的教學觀念、課堂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水平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校領導及老師們越來越重視課堂教學的改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越來越被廣大教師所追求,數學教育、教學的模式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仍有教師講、學生聽,平鋪直敘的復習、新授、鞏固、布置大量課后作業,忽視學生學習興趣及數學學習的實際,嚴重阻礙了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優化課堂教學模式,精心設計數學作業是其中一個重要指標。鑒于此,我們的課題就是研究如何精心設計、合理布置作業,能使學生鞏固、內化學得的知識技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目的。對教師來說,是對教學過程的一種信息反饋,它可以使教師判斷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發現存在的問題,調整今后教學活動的組織或者及時采取補救措施。

  數學作業的設計,是一件具有創造性的工作。作業過程是學生的智慧、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最理想的生成過程和體現過程。在數學教學中,作業是學生進行學習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學生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知識的掌握、數學方法與技能的獲得、學生智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都離不開作業這一基本活動。

  針對我校實際,本學期教導處提出“以作業為抓手,采取低起點、小步子、勤反饋、多補救”的教學策略。因此,開發與利用適合校情、學情的數學作業,對深化我校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意義重大。

  三、省內外此課題研究現狀

  (1)在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優化數學作業設計,提高作業的有效性,實現“輕負擔、高效率”,這一相關課題越來越備受省內外教育者關注。如西安鐵一中學的“初中語文作業有效性研究” ,雖然學科不同,但有許多可借鑒的地方。

  (2)“提高作業的有效性”也是本課題的研究點,它關注的是教師怎樣“設計”、如何“有效”,這也是當前教師繼續教育“命好題”的研究需要。

  (3)通過有效作業的實施,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探索符合校情、學情的作業模式,已成為省內眾多學校教改的熱點。如:東廬中學的講學稿,洋思中學的堂堂清,側重的都是練得精到,練得有效。 我市部分學校均開發適合自己校情的導學案,其中就有作業設計。

  四、課題涵義的界定

  1、數學作業:是教師布置的用于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的數學學習,檢查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反饋教師的教學情況的一種手段

  2、有效的數學作業:是指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對知識掌握和運用的程度,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完成作業的效度 (質量)有效地提高。

  五、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有效教學理論: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其本體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潛能、促使人身心發展的一種有效的實踐活動,其理念主要體現在一是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二是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是有效教學的出發點和基礎;三是提供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條件,促使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是有效教學的實質和核心。

  (2)掌握學習理論: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布盧姆提出“掌握學習”理論,強調每個學生都有能力學習和理解任何教學內容、達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較好的學習條件,多數學生學習能力、速度和動機方面的個別差異將會消失,大多數學生將獲得較高的學習動機。

  (3)多元評價理論:學習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個學習者都有各自自優勢。學生在意義建構過程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不是單一維度的數值反映,而是對多維度、綜合能力的體現,因此對學生學習評價應該是多方面的。多元評價理論體現了主體多元化,內容多維化,方法多樣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4)因材施教原則:所謂因材施教,是指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教學的深度、廣度、進度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異,使每個人的才能品行獲得最佳的發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國古代教學經驗的結晶,還是現代教學必須堅持的一條重要原則,它具有非常豐富的現代價值。

  (5)《新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

  六、課題研究的內容:

  1、調查作業布置、設計、指導、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制定相應的對策。

  2、開發符合校情、學情的校本作業。

  3、探索有效作業實施方案(包括作業完成形式、批改形式、評講形式等)。

  七、課題研究的方法

  (一)問卷調查法。通過發放問卷,對學生完成作業的方法、態度以及作業中存在問題的處理方式等進行調查分析。

  (二)文獻資料法。廣泛收集、查閱與本課題相關的文獻資料,學習、研究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和先進教改經驗,以提高思想認識,借鑒他人成果。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教學實際,研究制定課題研究的具體策略,構建課題研究的理論框架。

  (三)行動研究法。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將研究制定的實施方案貫徹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工作中去,有計劃有步驟地在教學工作中開展行動研究,邊教學邊研究,不斷調整方法,完善實施方案。

  (四)經驗總結法。在實驗探索過程中不斷分析總結,通過對成功經驗的理論分析和科學總結,推動本課題不斷深化研究。

  (五)個案研究法: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建立個人學習檔案,進行追蹤分析,及時發現問題,調整對策。

  八、課題研究成果的呈現形式

  1、各年級實驗前后成績分析。

  2、《馬鞍山四中初中數學校本作業》。

  3、“研究論文集”、“優秀命題集”、“教學案例集”、“教學設計集”、“研究課教案集”、“學生優秀作業匯編”等。

  4、馬鞍山四中學生作業方案。

  5、馬鞍山四中學生作業批改方案。

  6、馬鞍山四中學生問題作業矯正方案。

  7、馬鞍山四中“有效作業”背景下的教學改革綜述。

  九、課題研究的過程

  (一)準備階段(20xx年3月)

  1、提交課題立項申請書。

  2、成立課題研究小組,明確課題組內人員分工,并組織課題組教師開展有關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

  3、撰寫開題報告。

  4、邀請專家進行課題可行性論證,進一步修正、補充、完善。

  5、舉行開題論證會。

  (二)研究階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1、調查作業布置、設計、指導、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研究相應的對策。

  2、針對小班化的特點,結合本校學生實際,開發校本作業。

  3、開展提高作業質量的研究,探索學生完成作業的方式和教師批改作業的形式,落實高效率、輕負擔。

  4、探究學生問題作業矯正方案,總結補救策略。

  5、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加強交流學習,促進課題研究向縱深化發展。

  (三)總結階段(20xx年5月——20xx年10月)

  1、開展“初中數學有效作業設計的研究”論文、優秀命題、個案分析征集活動,編輯“論文集”、“優秀命題集”、“教學案例集”、“學生優秀作業匯編”。

  2、完善《馬鞍山四中學生作業方案》、《馬鞍山四中學生作業批改方案》、《馬鞍山四中學生問題作業矯正方案》。

  3、組織座談,邀請專家進行評價和指導。

  4、對實施操作過程中積累的資料進行匯總、分類,做好資料的補充、完善工作。

  5、編輯《馬鞍山四中初中數學校本作業》。

  6、撰寫課題結題報告,邀請有關專家、領導對課題進行鑒定。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相關文章: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11-03

課題研究的開題報告05-13

小學課題研究開題報告11-16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范文12-23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優秀09-15

小學課題研究開題報告04-15

高中課題研究開題報告03-07

美術課題研究開題報告11-04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的范文通用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