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開題報告【熱門】
在生活中,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報告,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你還在對寫報告感到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課題開題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課題開題報告1
一、研究概況
(一)問題的提出
1. 幼小銜接是指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的銜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 與小學相互銜接, 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2. 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幼升小,家長往往會焦慮,孩子會無助,老師們會盲從。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轉折點上,在實現這個轉折的過程中,幼兒會有不適應,比如在學習方式、生活習慣等多方面跟上小學的節奏和要求。作為幼兒園充分研究一些準備工作處理好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問題, 這對于促進幼兒的可持續發展,提高教育的連貫性與整體性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研究目的
進行幼小銜接的目的是讓幼兒能夠平穩地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 適應新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身心獲得健康發展。
1. 讓幼兒快樂地期盼小學生活---有入小學的愿望和興趣, 向往小學的生活, 具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2. 讓幼兒主動地感受小學生活的特點---初步了解小學的學習活動特點和課堂教學規范, 對各類學習活動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欲。
3. 讓幼兒自信地走進小學---初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能力, 建立初步的規則意識和任務意識。
4. 在 “幼小銜接”方式上,建立以幼兒為活動主體,以幼兒園、家庭、小學為實施載體的 “多維互動體” ,實現幼兒園與小學教育的無縫銜接。
(三)研究意義
1. 促進幼兒社會適應性的培養。 合理綜合組織小學與幼兒園各方面的教育內容, 充分發揮各種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 提供活動和
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展示自我價值。 根據小學一年級在整個教育歷程中的特定地位,在開展豐富活動的同時營造幼小銜接的氛圍。
2.促成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與學習適應的銜接。幼小銜接是針對以往新生入學所反映的種種弊端而進行的,是以往教學經驗的總結,針對過去一些弊端, 我們應立足學生的養成教育,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與創新能力,養成珍惜時間和樂于學習的好習慣,用小學生的行為去規范自己,逐步養成自律的能力。
3.充分做好入學前應有的良好心理準備。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家庭、社區密切合作, 與小學相互銜接, 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促進幼兒在入學前具有良好的心理準備,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掌握使用工具的能力,減緩兩學段的坡度,探索能力的培養,使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形成一個不間斷的整體,促進幼兒和諧發展,這也是研究幼小銜接的意義所在。
二、課題研究計劃(包括研究目標、內容、過程、方法、手段等)
(一)課題研究內容
1.建立“師”與“幼”的互動關系,關注幼小銜接內容的有效性“幼小銜接"”中應怎樣構建師幼間的互動, 其關鍵在于我們到底教什么、如何教。面對今天的幼兒,幼小銜接工作如何才能更有意義、更有成效,以滿足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的特點。
(1)把幼小銜接與幼兒園新課程的實施有機結合,解決“教什么”的問題。
(2)把幼小銜接與幼兒發展的特點有機結合, 解決“如何教”的問題。
2.建立“家”與“園”的互動關系,探索“幼小銜接”資源的整合性“家”與 “園”的銜接,在幼小銜接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大手牽著小手,是幼兒邁好入學第一步的力量和源泉。幫助家長更新、端正和樹
立正確的幼小銜接觀念,是幼小銜接工作成功的保證。攜手為家長提供支持和幫助,形成“家”與“園”的資源互動鏈,提高幼小銜接的實效性,解決“轉折點”問題。
3.建立“家”與“園”與“社區”的互動關系,促進幼小銜接體系的連貫性加強幼兒園與小學的互動,充分利用社區內的優質教育資源,創建幼兒園與小學間的互動協作環境, 是幼小銜接工作連續性的保證。
4.對幼小銜接工作的不斷反思。
(1) 幼小銜接工作的創新更在于教育理念的更新。
(2) 幼小銜接工作的突破在于教研方式的改變。
(3) 幼小銜接工作的長效在于價值取向的拓寬。在幼小銜接的路途中,我們將和幼兒攜手共同面對變化、經歷過程、體驗成長。
(二) 課題研究過程
1.明確研究任務并進行分工,修訂課題方案和計劃
2.邀請區教委領導和專家進行指導工作
3.加強課題組成員的培訓工作
4.舉行課題研討及開放活動
5.組織階段性評估
6.做好課題研究資料的收集和整理,為結題工作做好資料積累。
(三) 課題研究方法手段
1.積累資料法。每一位教研員結合自己的寫作教學和自己任教班級的學生,盡可能地將一些成功的教學案例和學生成長進步的案例積累下來,作為研究的重點參考資料和研究成果。
2.調查法。
(1)跟蹤調查法,以園所為單位對于進入小學的孩子進行一年的的跟蹤研究,建立好幼兒成長檔案,看幼兒的發展提高。
(2)問卷調查法,在不同的階段設置面對幼兒、家長和學生升入一年的班主任或者社區鄰里調查問卷,隨時存檔,對比。
3.經驗總結法。結合課題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點結自己的一些做法,體會,并撰寫總結性文章,進行推廣。
三、課題研究步驟和時間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11——20xx.12)
1.組織選題,開題,提出課題研究方案,明確任務和分工,各位參加研究的教師自主提出研究目標,寫出研究計劃。
2.通過年級組根據研究計劃,幼兒園、 小學、 家長三方面進行探討,制定詳細的實施規劃,討論、研究后備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1——20xx.11)
1.落實研究內容
2. 資料收集
(1)對于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可能解決的策略。
(2)組織各種互動,及時進行反饋、總結整理。
3.聘請領導和專家進行指導。解決研究中出現的問題,提升課題研究質量。
第三階段:結題階段(20xx.12)課題組成員撰寫結題報告,出課題研究成果。
四、成果呈現形式
1.經驗總結:對教育經驗活動及經驗認識進行分析、加工、制作、整理,形成較為系統的、合乎邏輯的認識。依據的是教育實踐經驗所提供的事實,深入分析與總結教育實踐中的教育現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
2.研究日志:教師對生活事件定期的記錄,不僅僅羅列生活事件的清單,而是通過聚集這些事件,讓我們更多地了解自己地假定。記錄的是教師所觀察到的、所感受到的、所解釋的和反思的內容。
3.教育敘事:課題實施中用敘事的方法所做的某些簡短的記錄,也指教師在行動研究中采用敘事方法寫作的成型的研究成果。
3.經驗總結法。結合課題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點結自己的一些做法,體會,并撰寫總結性文章,進行推廣。
課題開題報告2
一、問題的提出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中學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其中閱讀能力的培養始終是中學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課標》對閱讀教學給予了相當的重視,中小學九級英語中的每一級目標都有具體的內容。但是由于中考、高考的壓力,中學英語閱讀教學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方面存在不少的缺陷,例如重課內指導輕課外指導;重題型訓練輕自主閱讀;重精讀輕泛讀和略讀等。這就妨礙了中學生英語素養的有效形成。因此,在中學生英語教學中探討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新途徑,對貫徹《課標》精神、培養中學生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英語不是學生的母語,學生缺乏英語環境的熏陶,學生對英語閱讀內容的視野不廣,對異域文化缺少了解。另外,迫于中考、高考的壓力,學習時間緊,學生在閱讀能力的方法與策略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陷,主要表現:學生知識面窄,語感弱;詞匯量少,對所讀文章的內容不熟;語法知識掌握不牢,影響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閱讀技巧掌握的不好,明白文章的大意,拿不到問題的正確答案;受自身表達習慣、發音標準等多方面的影響羞于開口,漸漸失去對英語閱讀的興趣,這樣學生主動參與少,主體地位也難于發揮。新課程,新挑戰,從教師方面來說,《課標》要求教師以“知識為本”的教育理念向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轉變;以“我”為中心向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轉變,樹立新的學生觀;從教學目標的單一性向教學目標的綜合性轉變,不斷學習新知識,發展新的教學策略。可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主要表現:教師重課內指導輕課外指導,重題型訓練輕自主閱讀,重精讀輕泛讀和略讀,重視讓死記硬背輕技巧培養,大搞語法分析的現象與具體語境割裂,妨礙了中學生英語素養的有效形成,使學生對英語閱讀產生了膩煩心理。因此,在中學生英語教學中,探討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新途徑,對貫徹《課標》、培養中學生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隨著國家基礎教育課改的逐步深化,全面推行新課程改革,我校積極響應,通過近幾年的不斷摸索,明確提出課堂改革的目的是“教會學生學習”;目標是:“輕負擔、濃興趣、大容量、高效益”;具體要求是“三轉”“五讓”,“ 三轉”即變注入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變學生被動聽課為主動參與;變單純知識傳授為知情并重。“五讓”即在教學中,要讓學生自己觀察,讓學生自己思考,讓學生自己表述,讓學生自己動手,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實踐中,多次的校間聯誼、教學觀摩探討活動,“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改理念已經被廣大師生所接受,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走在了河北省中學課改的前列。伴隨著我校課改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過程的一些細節還需要不斷的完善和提高,英語閱讀在英語教學中占相當大的比重,這樣對閱讀教學的有效方法以及有效策略的研究顯得十分緊迫和必要。
(二)國內外課題研究的現狀分析
英語作為一種國際通用的交際語言,它的學習與使用受到全世界的重視。很多專家對這方面都有有關的闡述。比如,陳賢純 《外語閱讀教學與心理學》對外語閱讀與學生的心理關系作了闡述; 胡春洞,戴忠信 《英語閱讀論》談到英語閱讀的方方面面;王敬之 《英語快速閱讀的策略與技巧》著重從閱讀的策略和技巧方面談都制約閱讀的速度;翟立柱 《中學英語教學如何培養閱讀興趣》就培養學生興趣方面如何教學;付蘭;常建寶;于玲玲 《談談猜詞技巧在英語閱讀中的運用》用實例談到閱讀與猜詞的關系,熊鷹《談談提高英語閱讀技能的策略》等等。本課題通過論述吸取他們的經驗,補充他們的理論,在實際中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閱讀能力既是英語考試的重要內容,也是運用英語的主要能力之一。在目前課改的新理念下,注重學生自主學習,重視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索、勇于實驗,勤于思考的探究過程,強調學生知識與技能同時培養,培養他們的科學與探究能力,逐步形成科學的態度與科學的精神,最終促進學生的終身的發展。由于目前課改教學實施時間不長,經驗不足,閱讀課上,教師一堂言,教師滿堂灌,忽略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形式仍然存在,這樣對學生創造性和創新能力產生了極大的障礙。讓人可喜的是有一些開拓性的人物和學校不斷出現,新的切實可行的教學理論得到傳揚。比如,張熊飛教授1995年創立的“以誘思探究教學”理論,嘗試一些新方法,已經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并受到顯著教育效益。洋思中學、杜郎口中學、茌平中學等等在課改中都有大家可取之處。
(三)創新點與特色
本課題側重在新課標的要求下,通過對閱讀方面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強調學生主體作用,通過積極、主動的課內、課外閱讀,擴大信息的攝入量,在一定的詞匯量和語法知識的基礎上,通過練習,得出有效的閱讀方法與策略。另外一方面,展示教師如何發揮自己的閱讀指導作用,在新課改實踐中不斷改進、反思,形成更具體、更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指導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從而達到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有效結合。
(四) 課題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實踐意義:
(一)有利于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引導學生掌握閱讀的各種技巧,在了解異國文化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培養閱讀興趣;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體驗學習的快樂,促進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協調發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有利于激發各層次學生的學習英語的激情,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防止個別學生掉隊,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二)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通過對本課題的學習、探討、研究與實踐等教研活動,使各位教師努力尋找有效的閱讀方式和方法,最終形成探究、合作、民主的科研氣氛,促進教師理論水平和研究技能的提升,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高,提升學校辦學層次。
(三)有利于學校課改的有效展開。在新的課改背景下,只有根據課改的要求,學校通過各種途徑號召并大力支持,給師生提供必要的課改環境,激勵教師大膽去創新,去實踐,推進教學理論的研究和發展。要求學生在閱讀方面合作、探究,共創一個和諧的教學氛圍。
理論意義:
在新的課改形勢下,新的教學理論不斷出現。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可以使許多教學理論在實踐中得到更細的體現,得到充實和補充,減少對理論的死板硬套,機械使用和使用理論的隨意性、盲目性。在正確、有效的理論指導下,更有效地推進閱讀教學。
二、課題研究的范圍和基本內容界定
(一)什么是閱讀
古德曼(K.S.Goodman)指出:“閱讀是對閱讀、閱讀理解及文化背景的內涵三種相關而又互有區別的信息,進行信息處理的一種形式。”閱讀是一種重要的語言交際形式,是人們獲得各種信息的重要途徑。對閱讀的不同理解決定教師的不同的閱讀教學觀。現在中學的一些英語教師普遍持這樣一種觀點:閱讀即是按詞逐個再認,只要沒有生詞或語法現象,就算學生理解了。正是由于這種觀點,形成了目前中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大講詞匯知識,大搞語法分析的現象。閱讀的定義本身難以界定,各個學者對閱讀也存在著不同的理解,眾說紛紜。閱讀應是讀者利用句法、語義、語音線索、篇章知識以及讀者已有的知識經驗,對由視覺輸入的語言文字符號的信息進行解碼,獲取作者想表達的信息
閱讀是為了獲取信息,而信息是以語言為表達形式的,所以它必定受到語言表達形式的影響。
(二)什么是閱讀能力
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閱讀能力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由視覺輸入的語言文字符號的信息進行辨認,加工,處理,獲取作者意圖的能力。研究表明,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大致有二個層次。對文章字面意思的理解,把握主要事實和線索,是第一層次;在第一層次基礎上,能對作者的意圖,態度,觀點及寓意有正確的理解,是第二層次。因此,閱讀過程是一個思維過程,是積極的, 能動的,是一個人通過眼睛的移動,注視等獲取信息,并通過大腦對直觀信息進行辨認,識記,聯想,分析,推理等復雜的心理過程。閱讀使學生的眼,口,耳,腦并用,所以閱讀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吸取書面信息及內涵,又能加強記憶,鍛煉思維能力,擴大詞匯量,豐富語言知識,還能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與文化。閱讀是掌握語言的所必需的基本技能,也是語言學習的一種方法。它和非語言因素,才能全面提高閱讀能力。
(三)閱讀策略
是指為了有效地組織和安排閱讀活動而采取的行動和步驟。它包括閱讀觀念和閱讀管理兩個部分。閱讀觀念是讀者對于如何做好閱讀理解的各種認識的總和,它對閱讀行為起著無形的支配作用。閱讀觀念具有穩定性與可變性,它受讀者的所處的文化環境、個人經歷與傳統學習的影響。正確的閱讀觀念需要培養,更需要長期的錘煉與不斷修正。閱讀管理是讀者調控閱讀過程的手段與措施,它包括認知與情感兩方面的因素,兩者是閱讀活動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只有協調得當,閱讀活動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四)課題實施范圍界定
河北省臨城縣臨城中學2011屆學生,即高一共1373名學生包括各個層次的班,即:奧賽班、實驗班、普通班和特長班。七位英語一線教師:國文紅、吳玲娜、趙淑敏、周沉茹、米建香、趙娟珍、馮麗華。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一)多元智能理論。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英語教學應充分利用學生的各項智能來發展語言智能,同時,英語學習也可以帶動學生其他方面智能的發展。智能理論支撐下的英語教學并不強調面面俱到,而是以學生運用多元智能理解文章為目的,讓其在規定時間內掌握文本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同時也提升學生閱讀興趣。
(二) 建構主義理論。從建構主義理論的角度出發,通過大量閱讀教學實踐,對中學生提高英語閱讀能力方面進行理論研究。建構主義強調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是互動的,教育過程既是學生參與知識建構的學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指學生知識建構的教的過程。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
(三) 任務型教學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外語教學法研究者和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有重要影響的學習理論。任務型教學強調了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素質教育理念,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越來越顯示出其優越性。學生在完成任務活動時,教師指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獲取知識。這樣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 全面發展教育論。全面發展教育論追求人的全面和諧發展,達到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統一。它要求我們必須確立“主動發展觀”,以學生終身學習和主動學習發展為宗旨,構建呼喚主體精神,塑造健全人格,開發認得潛能,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模式。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一) 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關系到中學生英語素養的有效形成,中學英語閱讀教學要學生通過課堂內、外的閱讀,利用自己獲得的背景知識,利用詞法、句法、語義、篇章知識、方法策略以及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自主的閱讀,培養學生自己的閱讀策略、語感并在閱讀過程中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批判性思維為目標。
(二)幫助教師轉變觀念,提高本身素質。教師通過綜合運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興趣,指導學生選擇閱讀內容、學會閱讀方法,要指導的有方、有力、有節,從而提高閱讀教學與應試的實效性的目標,自己本身素質也是一個提高。
(三) 學校方面,學生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質整體發展基礎上,提高了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達到思想情感素質的升華,從而達到學校的育人目的。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
課題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探討掌握詞匯技巧對提高英語閱讀能力的作用
(二) 語法基本知識對閱讀能力的制約
(三) 中學英語閱讀方法合理運用的策略研究
(四) 探討培養中學英語閱讀興趣的途徑
畢竟學生正處于學習的過程中,相對來說各方面知識很薄弱,閱讀時難免受到詞法、句法、語篇結構、語法基本知識的影響。更進一步在考試中要做好閱讀,必須學習和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掌握精讀與泛讀的規律。學生應該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課內外閱讀,了要各國文化背景,擴大知識面,培養閱讀語感能力,同時注意平時詞匯積累,在擴大詞匯量的基礎上,進行快速閱讀。只有課堂內外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習慣,進一步進行積極、主動、創造性的閱讀,才能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識。
六、課題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課題研究的對象:
通過對本課題的選擇,確定研究對象基本是我們本校的2011屆學生,總人數1373人,為了課題組成員方便溝通,確定課題在中學主要是高中階段學生英語閱讀情況的分析,盡可能包括高一各個水平的班,比如:奧賽、實驗、普通、特長班等等,涉及面盡可能廣,以便各個年齡段和水平的學生都能考慮到。
研究方法:
(一)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對典型的閱讀教學案例進行分析研究、點評,或許用單一的一個片段,或兩段閱讀的對比,或許一類用一個課時綜合講評,也可以專體講座的形式歸納整理出相應的有效的教學行為方式,倡導新理念、新策略。
(二)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即師生在閱讀教學教與學的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總結,邊完善,把閱讀教學的研究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使研究成果為學生者理解、掌握和應用,從而達到解決實際問題,改變閱讀行為的目的, 最終形成一套系統的有效閱讀教學策略體系。
(三)文獻法。
文獻分析法作為學習理論、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資料主要來源于教育理論書籍、報刊雜志以及網絡下載的相關的閱讀方面的資料等。通過對這些資料信息分析與研究,達到準確地界定課題研究的價值性、可行性及關鍵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并制定研究目標與實施方案,在課題研究過程中修正研究的方向等目的。調查法主要調查本課題研究閱讀教學的現狀、師生理解情況以及對研究過程中、研究之后的狀況進行詳細跟蹤調查,為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事實性依據。
七、課題研究的過程
課題的整個研究過程包括:學習、研究、設計、實踐、反思和提高幾個階段。
(一)準備階段(2011.1——2011.6)
達成目標:成立課題組,擬定課題研究方案,邀請有關專家對課題進行論證。填寫《河北省教育學會“十二五”規劃課題研究規劃項目、申報、評審書》。并進行文獻學習、研究,對“中學英語閱讀能力培養策略研究”的目標作初步計劃。
階段成果:完成研究方案的制定及課題申報、評審書的填寫。完成《中學英語閱讀能力培養策略研究開題報告》的撰寫。
(二)實施階段(2011.6——2012.2)
達成目標:進行探討,制定課題組的研究計劃,具體實施課題的研究,完成“探討掌握詞匯技巧對提高英語閱讀能力的作用”和“語法基本知識對閱讀能力的制約”子課題的研究。
成果形成:課題研究論文和經驗總結。
(三)中期論證:(2012.2——2012.10)
達成目標:進行階段檢查、總結和反思,調整和改進下階段研究工作,完成“中學英語閱讀方法合理運用的策略研究”和 “探討培養中學英語閱讀興趣的途徑”子課題的研究。撰寫中期研究報告,接受市縣專家的中期評估驗收。
階段成果:教學案例和課題研究論文。
(四)總結階段:(2012.10——2013.3)
達成目標:整理各子課題的終端研究報告,撰寫總課題研究報告和結題報告。接受課題鑒定組的終期評估鑒定。
階段成果:課題組總的結題報告及各種課題成果形式的出版。
課題研究進度即具體時間安排:
八、課題研究的成效
(一)理論成果
1.提高了師生對英語閱讀的新認識。
在新的課改形勢下,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 2011屆的教師和學生對英語閱讀的多種理論有了一個新的認識。七位課題組教師在自己的英語課堂上,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使很多的理論在英語教學實踐中體現出它們的高效性。在這方面,米建香老師與周沉茹老師在學生閱讀方法方面的指導非常成功。課前學生準備,課上學生主動講解,討論,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學習積極性很高漲,每次考試的成績比較突出。多元智能理論充分利用學生的各項智能來發展語言智能,同時,英語學習帶動學生其他方面智能的發展;建構主義理論教育過程既是學生參與知識建構的學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指學生知識建構的教的過程。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任務型教學理論強調了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教師指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獲取知識;全面發展教育論要求我們必須確立“主動發展觀”,以學生終身學習和主動學習發展為宗旨,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模式。這些理論使師生對英語閱讀深刻理解,有了重新的認識。
2.促使師生對影響學生的閱讀因素有了深刻的理解。
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通過對2011屆學生不同層次班級的閱讀研究,我們發現了阻礙學生英語閱讀的重要因素:文化背景知識、詞匯、語法知識、閱讀量、閱讀興趣和閱讀技巧。通過分析使學生既能體會成功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從而調整自己的閱讀行為。通過學習制約學生閱讀的英語基本知識,促進了學生英語整體水平的提高學生。在學好英語的同時,需要了解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即所謂的文化背景知識。英語學科不同于其它學科,閱讀內容極廣,尤其是外國文化方面。比如,有一篇閱讀是關于不同國家的人第一次見面時問候的方式。日本人和韓國人在第一次見面時,通常鞠躬;美國、墨西哥和中國人喜歡握手表示友好;而巴西、英國、法國和加拿大人以親吻臉頰表示友好。學生對這些知識不太熟悉,做題速度明顯受到了限制。當教師介紹時,學生表現得非常好奇,體會不同的國家的風俗文化與文化差異好像是一種快樂。閱讀技能的掌握和運用不僅能使學生在校時通過閱讀來獲得上述知識,而且當他們離開學校以后,能夠坦然地面對信息時代廣泛而有效地進行閱讀,培養終身閱讀的能力。通過對我校學生的情況進行調查發現,我校普通班學生閱讀學習能力較弱,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和計劃,85%以上的學生沒有閱讀習慣,閱讀能力較薄弱。實驗班和奧賽班要好得多。因此本課題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把以教師為中心的閱讀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閱讀教學模式,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完成教材所規定的閱讀目標的同時,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形成有效的閱讀策略,從而實現自主性閱讀。在近三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立足于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積極探索,提高教學效果。閱讀的內部動力,變“要我讀”為“我要讀”, 教師應重視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和閱讀能力培養。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作為閱讀教學的終極目標。
(二)實踐成果
1.提高了教師的教科研意識,養成了及時進行閱讀教學反思、及時經驗積累的好習慣。
我們課題組成員過去對英語閱讀系統研究不夠,創新意識不強,現在隨著課題研究活動的逐步深入,課題組老師都能有意識地、積極地尋求自己學生在閱讀方面存在的不足,通過互相交流,取長補短,自己教學水平不斷改進和提高。比如,英語詞匯量大,詞匯意思多,有引申義,還有言外之意,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就有了難度。比如,有一篇閱讀涉及到“attraction”“景點”的意思,不是詞的本義“吸引”。吳玲娜老師所帶的班是高一普通班,普通班學生基礎相對差一點。吳老師講課時學生有種種表現:不發言的占少數;發言的一半是錯的,認為詞的意思是“攻擊”;另一半說的是本意“吸引”,幾乎沒有學生說出在文章中“attraction”講“景點”的意思。同樣的內容,在趙淑敏老師的高一實驗班,大多數學生都說對了。這說明學生程度不同對詞匯的掌握與理解是不同的。問題如何解決?我們評課時在一起商量,在普通班講課分三步走:首先讓學生自己動手查字典,從詞的構成上把 attract” 與“attack”區分開;然后講“attraction”是動詞“attract”派生出來的名詞,與“attract”只是詞性的不同;最后,根據上下文 “attraction” 在本文中的意思是“景點”。這樣,教師用比較的方法,讓學生積極參與,自己動手,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同時教師指導得條例、清楚,幫助、照顧普通班大多數學生,最終解決了問題。吳玲娜老師所在的高一普通班與趙淑敏老師所在的高一實驗班表現很不同。通過相互借鑒,吸取了對方的經驗,使自己的課堂有了新的改觀。這種做法極大地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提升了教師素質。
2.撰寫了研究論文,提高了課題教師科研水平
課題組成員在平時教學中積累了大量的優秀案例和失誤案例,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也為今后的教學總結了經驗和教訓。課題研究開展以來,教師進一步加強了理論學習、更新了教學理念,改善了課堂教學。
通過座談、上課和個案調查等方式展開研究,從臨城中學學生、教師和學校三方面現狀進行了研究,并撰寫研究論文。2011.6—2012.2完成論文《探討掌握詞匯技巧對提高英語閱讀能力的作用》和經驗總結《語法基本知識對閱讀力的制約》2012.2—2012.10完成教學案例《中學英語閱讀方法合理運用的策略研究》和論文 《探討培養中學英語閱讀興趣的途徑》。在課題實施過程中,課題組老師的教育教學科研水平得到了提高。隨著課題研究的不斷深入,促使課題組老師在研究的同時不斷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了解相關課題的研究現狀,借鑒他人的經驗教訓,在實踐中不斷反思,提高自身的素質,激發了大家參與教育教學改革的熱情。現在,重視并參與課題研究的老師多了,撰寫教育教學論文的老師多了。雖然由于種種原因,這一次的課題研究存在不少不足之處,但為我們今后繼續進行這一類的課題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培養了一支教科研的隊伍。
3.發表教研論文,推廣科研成果
本課題組撰寫的論文在有關教育教學刊物上發表,并在校報和教研交流會上推廣,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英語教師上課的積極性。大家參與課堂,活躍了課堂氣氛,拉近了老師和學生的距離,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教師針對研究論文中提出的英語閱讀所存在的問題,對照自己的做法,加以改進,并參考論文中提出的對策應用。在公開課和觀摩課中,講課教師精心設計,改進公開課和觀摩課。大家在聽課評課活動中積極發言,熱烈討論,都把自己的經驗和教訓毫無保留地說出來,全組老師再一起討論研究,共同學習,共同改進,共同提高。這種課堂模式也是符合新課標要求的,因此得到了學校領導和教學科研督導處的認可,并把我們英語課題組的這種課型進行推廣,要求其它學科向英語組學習,英語教師的公開課要求其它學科老師參加。學校的大力支持促進了我們教研成果的推廣,同時也使我們的研究更加深入而細致,使我們的教師不斷成長。
4.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學習的激情
本次課題活動,學生也能通過自己的分析、研究、討論和總結得出新知識,這樣學生的學習過程就充滿樂趣,充滿激情;能自主的去獲取知識,因而知識掌握更為牢固,也就大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學生閱讀興趣的提高也推動了課程改革的發展,本課題組的科研成果符合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改進教學語言主動讓學生發言,參與,讓學生參與就會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九、課題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及今后設想
存在問題:
(一)由于學校實行分層次教學,各個類型的班遇事不能整齊劃一,要“因班而教,因人而教”,為達到研究的有效性,教師工作量大了。為每位學生找到適合于自己的閱讀方法,不現實。
(二)各位課題組教師本身專業素質有限,盡管大家教學經驗不少,但難以形成理論化的東西;新課程、新課本,教師都在探索,上課操作不太熟練;教學模式與課程整合需要進一步研究。
今后設想:
我們對培養學生英語閱讀興趣的研究還比較膚淺,需要進一步拓寬相關教學理論和解決中實踐存在的諸多矛盾,需要我們今后積極探索更有效、更多樣的閱讀方法,努力實現理論創新,提升課題意義。今后將繼續圍繞“培養學生英語閱讀興趣”展開各種英語教學活動。立足課堂,把已有的教學理論應用到課堂中,帶動常規課的研究,集大家的智慧,解決重點和疑難問題。要通過反思-實踐-反思來實現教師的專業化水平不斷得以提高,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發揚成功之處: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的作法;對重點詞匯、重要句型反復練習;課堂的隨機應變策略;對教材的創造性處理;限時閱讀把握;考試得失的分析常等等。反思失誤之處:課堂提問是否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學習活動的組織是否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生之間的合作是否流于形式;課堂氣氛是否沉悶:課堂檢測是否有成效:課堂的學習是否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閱讀教學對師生共同的好處:學生的獨到見解、精彩回答、創新思維都源于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獨特理解,反過來學生學習中的迷茫和誤區,對教師改進和完善今后教學也有開拓思維的良好作用,也是教師可利用的寶貴教學資料。
十、 參考文獻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元認知策略與英語閱讀的關系》,劉慧君,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年第12期《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
《英語學習策略論》,文秋芳,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年
《英語教師》2008年第12期,曹榮蘇;葛春生
課題開題報告3
一、課題的提出:
小學階段開設英語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語語感,為其打好語音、語調基礎,最終使學生具備初步的用所學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要適應社會、時代的需求,應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以學校發展的眼光對待英語教學。成功的英語教學要依賴大量的語言材料和語言實踐,然而我們在多年教學實踐中感到小學階段學生接觸和使用語言的時空受到一定的限制。閱讀是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閱讀教學在外語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在我國的英語教學中,閱讀課一直是最受重視的科目。閱讀是鞏固和擴大詞匯量的好方法。然而現行的小學英語并無明確的英語閱讀教學目標和配套的閱讀教材,因此在小學階段開設英語閱讀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課題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聽和讀是理解的技能,說和寫是表達的技能;這四種技能在語言學習和交際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學生應通過大量的專項和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真實語言交際打基礎。”可見,閱讀是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技能,閱讀在英語學習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從語言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聽、說、讀、寫、譯是相互聯系而又彼此獨立的心理過程。其中讀是中間環節。抓住這個中間環節,從“讀”入手是英語學習的良好途徑。它能幫助學生增強語感、獲取信息,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具有正確的閱讀技巧,擁有主動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達到促進英語整體水平提高的目的。由此可見,閱讀是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閱讀教學在語言學習特別是外語學習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現階段的小學英語教學中,閱讀教學一直存在著“聽說為主,讀寫不足”的誤區。課堂教學往往只重視口語和聽力,而不重視讀與寫。受“聽說領先,讀寫跟上”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很多教師把“聽說”放在了至高的位置。當前的小學英語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成功地進行了課本教學、語言教學,而忽視了體現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讀寫”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這不能不說是目前英語教學的失誤。正由于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薄弱性和困難性,做為一線的小學英語教師,我們不得不去關注它、研究它。
三、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與研究的價值
1.研究的現狀
當前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已成為教學研究的一個熱點。在國外特別是英語母語國家小學英語閱讀教學進行得比較完善,國內外相關研究的綜述在國內中學和大學的英語閱讀教學相關研究較多、較成熟,而我國小學的英語閱讀教學目前尚無成型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模式或策略。在這領域的研究中處于領先地位的是上海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研究和方法。他們的閱讀教學研究從課內到課外都具備了一套比較完備的教學策略和方法。特別是上海的閱讀教學研究是在自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進行的。如上海市徐匯區逸夫小學的閱讀教學已取得很好的成績,他們的閱讀教學研究從課內到課外都具備了一套比較完備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其研究成果從以下幾方面顯現出來:鞏固和擴大了學生的詞匯量;增強語感,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和理解的準確度,逐步形成他們的英語閱讀習慣和能力;學生善于、樂于了解異國文化,拓展實踐空間,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促進英語聽說能力的提高。但是由于地區和城鄉的差異,教材和教學要求的差異,使得這些優秀的研究成果只能成為我們很多不同地區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研究的借鑒而不能全盤照抄。
2.研究的價值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方法,將促使我們不斷地思考,逐步形成新的課堂教學觀、師生觀、活動觀等觀念,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鍛煉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且可以增強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和理解的準確度,逐步形成他們的英語閱讀習慣和能力。幫助學生善于、樂于了解異國文化,拓展實踐空間,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促進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
四、研究的目標、內容(或子課題設計)、重點
(一)課題研究的目標
總體目標
通過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有效方法的研究,力求達到:
(1)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
(2)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激發創作興趣并提高創作能力。
(3)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4)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1、教師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使課題組成員都能上好閱讀教學課,撰寫有關的教案、案例反思及論文,以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
(2)提高教師的綜合英語素養和教學能力,使教師能真正的成為閱讀教學的參與者、調控者、引導者、促進者和評判者。
(3)逐步構建實施小學英語閱讀課堂的有效教學模式。
2、學生目標
讓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掌握正確的閱讀技能,從而促進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
分級目標
三年級的學生應達到的閱讀目標要求:
1、能看圖識字;能在指認物體的前提下認讀所學詞語
2、能看圖說句子;
3、能聽懂老師講的英語故事。
4、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讀懂簡單的小故事。
5、在復述故事的基礎上會進行表演。
四年級的學生應達到的閱讀目標要求:
1、能借助圖片進行初步的單詞認讀,
2、通過閱讀提高發展學生單詞的拼讀能力。
3、樂于根據圖片進行簡單的描述。
4、能聽懂老師講的英語故事。
5、能借助圖片簡單的讀故事或小短文,具有閱讀的興趣;并養成按意群閱讀的習慣。
6、能正確流利地進行朗讀,讀懂簡單的故事情節,能從文中找出有關信息,理解大意。
7、能有感情地復述故事并配上一定的動作進行表演。
五、六年級的學生應達到的閱讀目標要求:
1、能認讀所學詞語;能根據拼讀的規律,讀出簡單的單詞;
2、能讀懂教材中簡短的要求或指令;能看懂賀卡等所表達的簡單信息;能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描述所讀的語言材料。
3、能借助圖片讀簡單的故事或小短文,能通過自己的閱讀,從短文中獲取大意;并養成按意群閱讀的習慣。
4、能正確朗讀所學故事或短文;能通過上下文理解部分生詞的含義,正確理解故事大意。
5、鼓勵學生借助工具書,提高理解的準確度和閱讀的速度;形成閱讀策略。
6、能根據故事情節改編表演。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研究內容:
(1)小學英語閱讀課教學模式的研究。
(2)提高小學生英語閱讀方法與策略的研究。
(三)課題研究的重點
本課題研究將以小學生英語閱讀方法與策略的研究為重點。
五、研究的思路過程
1.研究的思路
1)、采用恰當的導入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著閱讀教學的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不同閱讀材料,開展恰當的導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設計多樣的閱讀形式,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
課題開題報告4
課題界定:
“實踐與綜合應用”作為數學課程的一個重要領域,并不是在其他領域之外增加新的知識,而是強調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和整體性。我們認為,“實踐與綜合應用”是指數學與外部世界的聯系、數學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數學在分析和解決問題過程中的綜合應用,是指應用不同的數學知識、方法、活動經驗、思維方式等解決實際問題或探索數學規律。我們以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實踐與綜合應用”領域為載體,著重研究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的有效途徑與方法。
課題研究的思路:
本課題按實驗、研究、總結、推廣的運行模式進行研究。我們將以課例研究為載體,以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為目標,深入、扎實地開展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
1、個案研究法
針對某一課例、某一教學階段進行個案研究。
2、行動研究法
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完善,把研究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邊歸納,邊總結,最終形成一套系統的實踐與綜合應用有效實施的策略體系,這是本課題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3、調查法
調查法主要調查本校在該課題研究之初,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有效實施的現狀、師生理解情況以及對研究過程中、研究之后的狀況進行詳細跟蹤調查,為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事實性依據。
課題研究的對象:
利民路小學一、二、三、六年級學生。
研究階段劃分:(按學期)
(一)準備階段,xx年第二學期(xx年5月至xx年12月底,)
1、確定課題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相關理念,結合小學數學學科實踐與綜合應用內容開展情況,初步擬定將《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的有效實施的研究》作為我校低年級數學組的主攻課題。
2、制定方案
征求課題組成員意見,制定整體方案討論稿,對方案進行研討、修改、定稿。
3、開題報告
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邀請有關領導參加,對課題實施方案進行評審和修訂。
(二)實施階段,xx年第一學期(xx年3月至xx年7月)
1、教學實踐
根據本課題研究的內容,每學期組織教師在實踐與綜合應用內容教學中進行嘗試。
2、案例分析
分析“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案例,探討實踐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
3、交流小結
每學期都對教學實踐進行階段性的總結并相互交流。
4、撰寫論文
每學期都根據研究專題撰寫論文,并依次補充,初步完成專題論文。
(三)總結階段,xx年第二學期(xx年9月至xx年1月底)
1、論文交流
對已撰寫的論文進行充實、完善和交流。
2、總結經驗
探討課題研究的現實意義,總結經驗,準備結題工作,并為后繼研究做準備。
3、研究結題
召開課題結題報告會,邀請校有關負責課題的行政領導和上級領導部門,對研究課題進行現場評審,鑒定和驗收。
4、成果展示
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的有效實施的研究方案、結題報告,參加課題研究教師的案例集,以及經驗總結和科研論文等。
主要階段性成果
20xx年5月至xx年12月,即準備階段其間,制定出研究方案,撰寫開題報告。
20xx年3月至xx年7月,即實施階段其間,撰寫階段性研究報告。
20xx年9月至xx年1月,即總結階段其間,撰寫結題報告,撰寫由優秀課例構成的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有效實施的論文和創造性開展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的教學設計。
成員分工:
苑蘭鳳課題負責人,負責課題研究的設計、研究人員的組織協調,研究報告的組織和撰寫。
楊永良、楊艷蕊、陳麗、(王芳、陳靜、閆愛民此為更改人員)負責撰寫實施階段研究報告或論文。
喬梅、師玲雪、張鳳杰、(史艷麗此為更改人員)負責撰寫結題報告或論文。
全組人員負責實驗執行、研究個案、優秀課例或實踐作業資料的收集。
課題開題報告5
課題名稱:淺談莫扎特歌劇藝術特點和演唱技巧
一、綜述國內外對本課題研究動態,說明選題依據和意義:
沃爾夫岡?阿?莫扎特(1756—1791),奧地利著名作曲家,出生于薩爾茨堡,是18世紀歐洲維也納古典樂派重要代表人物,也是世界音樂史上少有“神童”和多產作曲家。莫扎特一生創作了700多部作品,他著名歌劇作品有《魔笛》、《唐璜》、《費加羅婚禮》等。
《魔笛》是集歌唱劇之大成作品,在安紹石編譯《西洋歌劇名作解識》中,其研究動態是從體載上和各個唱段一些風格,比如,帕帕蓋諾和帕帕蓋娜維也納風格民謠調和意大利喜歌劇音調,還有塔米諾和帕米娜意大利風格詠嘆調和德意志風格等等。《魔笛》是以德奧歌唱劇形式為主干歌唱劇,同時也保留了意大利正歌劇、喜歌劇因素。其中,夜后花腔、薩拉斯特羅宣敘調,塔米娜動人詠嘆調,帕帕善諾排蕭和歌聲等等,這些藝術特點、演唱風格、技巧等,成為國內音樂專業人士研究方向。作為一個聲樂專業學生,選擇這個題目有利于自己對歌劇了解,對某個時期,某個作家作品演唱風格和演唱技巧處理一些了解。
選擇這個題目也是為了使大家了解音樂大師莫扎特和其重要歌劇作品,和怎樣去欣賞業部歌劇做一個簡單了解。
二、研究基本內容,擬解決主要問題:
1、莫扎特歌劇《魔笛》藝術特點、演唱技巧、風格。
2、對夜后花腔、塔米娜動人詠嘆調、帕帕善諾排蕭和歌聲演唱技巧、風格進行分析。
三、研究步驟、方法、措施及進度安排:
步驟:1、參考相關資料
2、對譜子一些特點進行分析
3、總結提出個人看法思考
進度安排:
1)11月查詢要關資料
2)11月28日確定研究方向,繼續查詢相關資料
3)12月寫開題報告并作好開題答辯
4)20xx年1月開始正文寫作
5)20xx年3月中旬接受中期檢查
6)20xx年4月修改完善文稿
7)20xx年5月準備參加論文答辯
四、主要參考文獻:
[1]《音樂筆記》
[2]《青年必知藝術知識》
[3]《西洋歌劇名作解說》
課題開題報告6
課題名稱
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導課研究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政治課無論在初中還是高中,學生一直視其為“副科”而長期得不到重視,這給政治課的教學帶來了不可預期的挑戰。如何讓孩子喜歡政治課,課堂導課設計無疑是很重要的因素。
德國教育家斯第多惠曾說“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勵,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能激勵人?沒有主動性,又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沒有生氣勃勃的精神,又怎么能鼓舞人呢?”引人入勝的課前導入,可以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果教師在課前就能就像一塊磁石,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必然能激起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良好效果。
因此,探索中學政治課教學中導課的研究很有必要性,也迫在眉睫。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導課即在教學中,通過一定方法引導進入新課,也有的稱為開講。導課雖然在一堂課中只占很少的時間,但是它關系到整個課堂教學的效果,俗話說:“好的開頭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精心研究導課的方法,是每個教師值得重視的首要問題。
好的導課如同橋梁,聯系著舊課和新課;如同序幕,預示著后面的高潮和結局;如同路標,引導著學生的思維方向。教師精心設計的導課環節是整個課堂教學的“準備動作”,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為學生即將進行的思維活動做好心理準備。
鑒于要想提高政治課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要求立足于課堂和學生現狀,深入教學實際探索,我們決定在政治課中對學生進行針對性評價這一課題的研究。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第一階段:征集問題設置調查問卷。(XX年9月- 10月)
重點了解學生對導課方式的評價體制。
第二階段:深入課堂,反饋老師導課方式的意見,獲取學生的建議。
教師整理問卷。完善自己信息(XX年11月-XX年12月)
在課堂教學中注意不同內容導課方式的變化,了解學生接受能力、認可度等的變化,著重探索不同導課方式的課堂效果。
第三階段::反思有效地導課方式(XX年元月-3月)
在實踐中總結有效地導課方式,在今后課堂中應用推廣有效地導課方式,因課制宜,因生制宜。
第四階段:建立理論體制(XX年4月—5月)
師生交流完善合適的導課理論,形成切實可行的體制。
整合意見形成合理的有效地導課理論體制。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本課題的成果將以論文、隨筆、敘事、調查報告等形式呈現。
課題開題報告7
一、課題的提出
1.背景與意義
21世紀是以知識的創新和應用為重要特征的知識時代,它為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挑戰。一方面,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新世紀我國現代化建設面臨更為偉大、更為艱巨的任務,迫切需要基礎教育加快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步伐,努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為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發揮應有作用和優勢;另一方面,基礎教育的質量、推進素質教育的進展和成效同21世紀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如果不及時地、有效地解決實施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民族素質、培養創新人才,就無從談起。基于這樣的形勢和背景,國務院作出了《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召開了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指出了新時期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和目標。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教育科學研究。為貫徹《決定》精神,教育部印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課程結構、課程標準、課程管理、課程評價、教學過程、教材開發與管理、教師培訓培養等各方面規定作了定性描述,形成了新時期課程改革的理念和策略。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面向素質教育、基于信息技術的課程與教學改革,是對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結構、內容等諸方面的一次大力調整和徹底變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建設。其中,教學改革是整個新課程改革系統工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它是貫徹《綱要(試行)》精神,達成課改目標,落實課改理念,體現課程功能(課程體現課改理念)的必然途徑。
20xx年9月新課程改革轟轟烈烈地在神州大地上鋪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成了這次課程改革的宗旨。新課程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又要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本課題旨在改變以往“灌輸式”的課堂教學,采用多種有效課堂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為學生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生活環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探究,主動合作,主動發展,在知識的獲得過程中造就良好積極的情感體驗。做到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了轉變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的任務,目的在于促進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效地學習,按照自己的個性特長得到盡可能充分的發展。然而,審視目前的課堂教學,我們不難發現:低效、無效的現象依然存在,傳統的被動、單一的接受式學習在教學中仍居主導地位。呆讀死記、題海戰術、機械操練、反復練習的做法依然制約著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是攙一步,挪一步,教師是辛辛苦苦工作,不敢放松一步。學生是“容器”,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教師占據講臺滔滔不絕,充分扮演“演員”的角色,學生則充當忠實的“聽眾”和“看客”。這種一個教師牽著幾十個學生鼻子走,也不管學生是否聽懂,是否愿意聽的“填鴨式”教法,嚴重忽視了天真活潑的學生個性心理特征,扼殺了學生智力潛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往往是事倍功半,得不償失。
國內外大量研究說明,不同的學習過程會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操練式學習對發展學生的高層次思維非但沒有顯著效果,有時甚至還有負面效果。如果我們的課堂教學不改變,仍然按照老一套教學,“穿新鞋,走老路”,“換湯不換藥”,或者只是換一套教科書,教師的教學理念、角色觀念、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考試評價制度都不發生改變,那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就難以實現。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因此,課堂教學變革就成為課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環。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將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這一切都要求教師在實施新課程中必須加強課堂教學變革實驗與研究,以教學研究和教育科學研究來推動課堂教學變革,以課堂教學變革來推進新課程的實施。這就是我們研究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教學現狀分析
在實施新教材的過程中,由于受到廣大教師的觀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學資源等因素的影響,教學過程中出現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用舊方法教新教材,課堂教學不能促進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三維目標得不到落實,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不到培養。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新課程理念與教師傳統教學方式的矛盾,影響了課程改革的逐步有效的推進。
因此,進行中學課堂有效性教學策略的研究,對提高教學質量,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深化課程改革,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我校的現狀來看,我校西崗區的薄弱學校,主要表現在,生源差,學生家庭教育薄弱,我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借讀的農民工子女,他們大部分都來自于偏遠的貧窮地區,教育落后,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上初中以前都沒有接觸過英語,他們的父母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家庭教育環境跟不上。他們相對于其他孩子在起點上就落后。如何讓這樣的學生同樣接受良好的教育,甚至是高水平的教育,“二等苗同樣能結出一等果”能和其他學生一樣成才,提高教學質量是關鍵,而教學質量來自課堂的高效率。在我們這樣的學校進行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是勢在必行。
二、該課題在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的分析
1、課題研究現狀和趨勢分析
就國外研究來看,有效教學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有效教學”的提出也是“教學是藝術還是科學”之爭的產物。它的核心問題是教學的效益,即怎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還是無效?我認為,所謂有效,主要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和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果的唯一指標。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推開之際,討論和研究如何促進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就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正是基于這種認識和思考,我校申請了有效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并被列為我校的重點工作來抓。
為了了解這一課題在同一領域的研究現狀,把握發展趨勢,我查閱了大量的教育理論專箸、期刊、報紙及網絡資料。從中我發現,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人們越來越關注學生在課堂中是否進行有效的學習,如何組織、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的研究。但從總體上看,有效的課堂教學的成功模式還遠沒有建立起來,尚未取得突破性的進展。雖然,許多學校和教師接愛了課改新理念,改革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但教和學的有效性還不高。特別是缺少成功的有效課堂教學的案例研究,而且只有教師自己才適合于做這種研究,當然專業人員的參與不可或缺。也需要提煉總結出有效性教學的一套策略。所謂“策略”,即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而采用的一系列解決具體問題的行為方式。
有效性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持續地追問“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堅持以人為本,實施有效教學,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學習活動中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是課程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
2、對本課題理念內涵的基本解讀
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在這有限的時間內師生既要共同完成預定的學習目標,又要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主動探究、合作學習中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創造出高效的學習效益。二十世紀西方國家提出的“有效教學”理念值得我們借鑒。
1.概念界定:
① “有效”:是指教師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獲得的具體進步和發展。關注的是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者學得好不好。
②“教學”:是指由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關注的是“教”學生如何“學”。
③策略研究:“策略”一詞在新華字典中的解釋為:根據形勢發展而制定的行動方針和斗爭方式,本課題中的“策略”就是根據教材因素,學生實際而采用的藝術和方式方法。“策略研究”就是為創設學生主體活動的情景,激發、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自由地獲取知識而運用的藝術及方式方法的研究。
2.有效教學的具體內容:
①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要明確“教學”是如何“教”,學生是如何“學”,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
②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
要正確理解時間和效益的關系,教學效益并非教師在規定時間內教多少內容,而在于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學到多少內容。
③有效教學要有明確的測量性,即評價目標。
每一時段的學習都要建立評價的目標,要讓學生明確我學懂了什么,學會了什么。
④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有一種反思的意識。
要求每一位教師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持續地追問“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是否還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
⑤有效教學更是一種策略
要求教師對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提出系統具體的問題行為解決方式即教學策略。
3、已有的關于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若干策略的研究成果
(一)運用“最近發展區”理論,實施分層遞進教學
教學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級教學中學生間獲得同樣知識所需的時間存在較大差異,要在同一時空中按劃一目標發展,部分學生學習時間的浪費十分明顯。
在實踐中,如能按照“最近發展區”理論把獲得某種知識所需時間和認知發展水平大體相當的學生進行歸類分層,并確定與各層次學生的實際可能性相協調的分層遞進教學目標,實施分層遞進教學,教學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
這里,“分層”是為了確保教學與各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相適應,“遞進”則是不斷地把最近發展區變為現有發展水平,從而使學生的認知水平通過教學活動不斷向前推進。分層遞進教學是班級授課制中實施個別化教學的新探索,是最近發展區理論的深化和具體應用,對提高教學有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二)優化課堂教學時間管理
提高教學效率的實質是在單位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教學成效。為此,必須優化課堂教學時間管理,充分發揮教學時間的綜合效用。
(1)制度化學習時間與自主性學習時間相結合
傳統課堂教學是以固定的時間單位組織教學的制度化體系,在教學時間分配上存在著教師支配一切的單向性,學生缺乏自我選擇、自主學習的機會,從而影響了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因此,必須變革單一的。“制度化”教學時間結構,把制度化學習時間和學生自主學習時間、
教學時間的統一性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有機結合起來。
(2)提高課堂實用時間和學術學習時間比率,綜合達成各項課堂學習目標
現代教學理論按照遞進嵌套的層級關系把課堂教學時間區分為分配時間、教學時間、實用時間和學術學習時間等不同類型,后一變量較之前一變量其時間范圍逐漸由寬變窄,其與學習結果間的關系也愈加密切。
這就是說,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額外增加學生的學習時間,而是要通過提高教學水平和知識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課堂時間損耗,提高課堂學習的實用時間和學術學習時間。
同時,由于實用時間、學術學習時間與課堂教學模式結構、教學目標間并不存在直接的聯系,同樣的實用時間和學術學習時間既可用于較低認知水平的“題海戰術”,也可用于較高認知水平的學習。
因而,還應把課堂教學時間的分配與教學目標、內容等因素聯系起來,注意科學分配以不同教學組織形式完成各種認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等課堂教學目標任務的實用和學術學習時間。這樣,課堂教學才能綜合、全面、高效地完成培育新人的各項任務。
(三)優化學生認知結構,加強學習策略.
教學知識掌握過程實質上是學生認知結構的建構過程。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理論都認為,教學效果直接取決于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認知結構)和如何有效運用這些知識加工所面臨的學習材料(學習策略)。
因此,優化學生認知結構和加強學習策略教學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
(1)動態協調教材知識結構、學生認知結構和課堂教學結構的關系
只有當這三種結構形成內在的協調統一,才能使教學有效促進學生將教材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為此,教師應充分了解和利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以漸進分化和綜合貫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識結構的層次性和整體性;設計優化的課堂教學結構和模式,改進教學組織形式,把全班個體學習、成對學習、小組學習和全班統一學習有機結合起來,使教學更適于完成各類不同的學習任務,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整體優化的知識結構。
(2)加強學習策略教學
學習策略種類繁多,其主要內容包括理解和保持知識的復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組織策略,應用知識解題的問題表征策略、具體求解策略和思維總結階段的反思策略,以及掌握知識過程中的自我監控等元認知策略。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科實際,通過分解練習和綜合實踐相結合等方式加強對學生的學習策略教學,以提高學生學習活動的效率和質量。
三、課題研究重要性和意義
新課程主張以人為本,以學促教,教學相長,共同發展,追求教學整體效應和最大價值,課改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我們的教學更加有效。有效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與實踐,能讓學生在學習活動的主體角色體驗中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高漲的活動熱情,變消極被動為積極主動。通過多層次的師生互動,徹底改變傳統的接受性學習方式,確立學生的人本地位,通過學生自主能動的學習,使所有學生有效學習,以實現提高教學效率的目標,這正是本課題的理論和實踐上最具有意義的地方。
學校要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必須要減負增效,這就觸及到提高教學有效性這一主題,即教學要有效的教學。學生的學習有一個感知、理解、記憶與遷移的過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心理進行有效教學,要珍惜學生在教學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認識浪費學生的寶貴時間是教師最大的失誤,讓45分鐘分分秒秒都產生效益。這要求學校領導、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掌握最佳的教學方法,選擇最佳的教學策略,讓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的提高,真正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因此,進行歷史中學課堂有效性教學策略的研究,對提高教學質量,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深化課程改革,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課題的研究目標、內容與方法、原則及過程
1.研究目標:
(1)形成教師對有效學習指導的具體策略和一般性策略,構建初中生有效學習的課堂教學平臺;
(2)構建理論支撐框架,實施具有可行性,操作性的有效課堂教學案例研究的實驗方案;
(3)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有效學習和教師的有效授課形成有效的評價標準及評價體系;
(4)研究各種課堂教學形式,使之行之有效,構建相應有效教學模式;
(5)結合我校實際,進行教和學有效性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大面積提高本校教和學的效率。
2.研究內容:
(1)影響課堂教學學生有效學習行為的因素分析。
通過觀察、調查和個案分析法,了解學生在課堂上參與學習的表現、學習的興趣和態度、學習的主要方式等。分析教師無效或低效教學行為的表現及原因。
(2)教師有效教學和學生有效學習的方式與策略的研究。
針對師生低效教學行為的表現,采用行動研究,提出相應的解決問題的操作策略。對學生而言,學生有效主動參與的策略,主要有探究、合作、活動策略。對教師而言,主要有備課策略、上課策略、評價策略等。
3.研究方法:
(1)文獻借鑒法。多角度、多渠道開展對情報資料的比較研究,借鑒已有研究成果和經驗教訓,找到新的生長點,防止重復研究,避免和少走彎路。
(2)調查研究法。一是調查有效教學策略實施的現狀和發展前景,努力使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和操作更加有針對性、實用性,切合學生實際,提高實效;二是調查實驗過程中有效課堂教學策略的變化發展,為構建新的教學模式提供事實依據。
(3)對比實驗法。在同年級平行班中進行對比實驗,運用系統分析和整體思維方式構建理論假設,搞好包括分層教學、綜合活動、有效測試等實驗設計和實施。同時記錄學生學習方法及其成效,并及時進行必要調整,隨時總結改進提高。
(4)行動研究法。在實驗過程中,不斷探索實施有效教學的操作策略,使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
(5)經驗總結法。及時總結實驗經驗和教訓,修改、補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爭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論高度。
4.研究原則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豐富理論,提倡理論工作者與實踐工作者緊密結合,積極參與。
(2)發展性原則。一切有效教學策略的制定和實施均以學生積極的終身的發展為前提。
(3)整合性原則。新課改理念下的有效教學策略,必須對各種先進的教學理論(如認知心理學理論,行為主義理論等)進行整合、對傳統的教學手段和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整合等。
(4)主體性原則。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與實踐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
(5)可操作性原則。有效教學策略必須具有可操作性,這是教學策略屬性的本質規定。
課題開題報告8
一、開題活動簡況 :時間、地點、報告人、評議專家(姓名、單位、職稱,不少于3人)、參與人員等
二、開題報告要點:核心概念界定、國內外相關研究簡況;研究目標、實現目標需研究的問題,針對問題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研究進度、預期成果、組織分工、經費分配等(3000字以內,可加頁)。
學科作文:以訓練學生語言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為重點,以學科知識、學習情景、學習收獲為內容,挖掘學習生活中的素材,關注學生心靈成長歷程,讓學生自覺用文字自由表達他們在學習各學科知識過程中的見聞、心得。
國內外相關研究述評
《為學習而寫作——介紹美國的一種寫作實驗方案》一文中介紹:目前世界上有些國家的教師正在探討一個新的課題——把寫作作為其他課程的學習工具。他們認為:寫作不但是寫作課上的練習,而且是學習其他課程的一種手段。寫作應該成為跨課程的學習工具。寫作是“書面上的選擇”。(作者使用“選擇”一詞。意在排除像抄書這樣的書寫活動)包括記錄要點、列出綱目、記下觀察情況、表達感受,它們和寫散文、寫故事等的寫作行為是一樣的。每一個寫作者都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他們正在學習的東西,寫作練習實際上是提倡學生積極參與、積極思考的學習方法。他們認為:語文教師和各科教師相互配合,只要方法得當,就能成功地運用寫作這一手段去促進學習。前蘇聯教學論專家斯卡特金和聶恰耶娃強調作文訓練與各學科教學的聯系。他們認為:看圖作文和聽音樂作文是小學階段的重要作文形式。同時,他們還要求讓學生在各個學科中尋找豐富的寫作素材。他們認為:作文不僅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工具,而且應該成為加深理解各學科的教學內容,發展學生創造能力的手段。《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三、專家評議要點:對開題報告進行可行性評估,并提出修改建議(800字以內)
專家組通過審議開題材料、查看相關資料、聽取主持人報告、課題組答辯,對課題開題報告進行了可行性評估,形成一致性意見:
小學學科作文教學研究以訓練學生語言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為重點,以學科知識、學習情景、學習收獲為切入點,開辟了新的寫作資源,形成跨學科教學理念,真正體現素質教育內涵。該課題的研究開創了教師教、學生學的新路子,是一個顛覆性的新的教學實驗,指導學生用另一種視角看世界,了解世界,提升了學生生命的成長素質。課題主持人從20xx年開始思考學科和作文整合,并進行了一個階段的實驗,取得了豐厚成果,在此基礎上提出學科作文理念,在國內類似的研究不多,通過中國知網搜索,僅有兩篇關于學科作文的論文,其中一篇是蓮花小學課題組的文章,該課題從作文的基本特征出發,從學生的作文困惑入手,符合新課改精神。該課題采用個案研究、行動研究等方法,恰當適用,課題研究方案切實可行,課題預期研究成果令人期待。為了進一步完善課題研究,確保課題順利達成課題目標,專家組建議:
1、進一步明確學科作文的內涵,從學生、學科、作文三個層面切入,準確定義學科作文的概念。
2、課題研究目標高了一點,整合各學科教師的教學智慧,探索學科整合的方式,形成作文教學的合力這是可行的,但形成大語文、大作文教育思想不是一個實驗周期可以做到的。課題需解決的問題不能太多,應該少而精。學科作文教學策略研究可以作為一個專門的課題放到下一個研究周期進行,學科學習策略和作文策略研究更是理論性強,作為小學教師,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容易。
3、應該加強個案研究,選好個案研究對象,及時收集個案的信息,不斷分析總結,確保課題實驗數據真實、有效。
四、重要變更:根據評議專家意見,對課題研究所作的重要調整(可加頁)
根據專家評議意見,結合課題實際,課題組經過進一步的研究討論,對課題研究作出適當的調整:
1、關于概念界定:學科作文:以訓練學生語言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為重點,以學科知識、學習情景、學習收獲為內容,挖掘學習生活中的素材,關注學生心靈成長歷程,結合語文課標要求的年級作文訓練點,教會學生自覺用文字自由表達他們在學習各學科知識過程中的見聞、心得。
進一步明確學科作文要結合語文課標的要求,兼顧學生的作文訓練要求,把作文訓練要求和學科內容結合起來。
2、關于課題研究目標:第一個目標刪去“形成大語文、大作文教育思想” 。對應的研究問題刪去兩個:(4)學科作文教學策略研究;(6)學科學習策略和作文策略研究。
重新調整為:
研究目標:
> 整合各學科教師的教學智慧,探索學科整合的方式,形成作文教學的合力;轉變教師的作文教學理念,強調作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提升教師作文教學的研究能力。
讓學生逐步養成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積累學科生活素材,善于把握課堂上精彩內容。能在各科的學習中有意識地把作文作為一種學習的工具,能把各科學習中的見聞、感受、思考、想象、困惑、探索、研究用文字如實記錄,在快樂作文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學習效率。
實現目標需研究的問題:
(1)作文教學與學科教學的結合點研究;
(2)學科作文教學的一般流程研究;
(3)各學科作文形式研究;
(4)學科學習和作文關系研究;
3、研究方法突出個案研究、行動研究,把方法順序重新調整為:個案研究、行動研究、調查問卷、文獻研究。
課題開題報告9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大體育課間活動是近幾年在課間操基礎上發展和創造的一種學校體育新的組織形式。與課間操相比,大課間體育活動時間長,活動內容多,組織形式活,練習強度適宜,它不僅可以對師生緊張的工作學習起到調劑作用,而且對促進師生身心健康有明顯的實效。
二、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全民健身在我國已深入人心,校園群眾性體育運動的開展更是百花開放,但各校在組織競技性體育運動會的背后,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全民健身活動不經常,活動內容死板老套,參與者有壓力等方面不足。而體育大課間活動已經許多城市開展和研究過,但大部分都沒有形成系統完整的體系。
體育大課間活動發展的趨勢:以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為本,激發學生參與運動的興趣,滿足學生的運動欲望;大課間活動的內容形式設計要豐富多彩,能夠滿足不同年齡、不同特長、不同興趣、不同水平學生的發展需要;大課間活動要力爭突出學校的特色,形成自己的活動特色;要合理安排活動時間和場地,做到 小場地、大課間 ;積極探索把大課間活動作為一種校本課程的新途徑,把大課間活動提高到一個新高度;大課間活動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確保師生人身安全,讓充滿活力的大課間、讓學生喜愛的大課間、讓安全有序的大課間出現在我市的各個校園。
三、課題研究依據
以《關于確保學生每天體育鍛煉不少于一小時的意見》、《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活動》和《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等文件精神為指導,落實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的基本要求,以深化新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為目的。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和預期目標
牢固樹立 健康第一 的思想,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全面提高學生體質;滿足機體生理需求和變化規律,調整心態,放松精神,陶冶情操;促進骨骼發育,改善運動、呼吸、心血管系統的神經傳到功能;降低近視率,減少肥胖癥;促進學生的休息與睡眠;科學使用腦力和體力;形成勇于克服困難的頑強毅力和集體主義觀念的團隊精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持,做到大風小雨不間斷,酷暑嚴冬照常練,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和終生的健身意識。
1、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積極創新,力求以活動勵德,以活動輔智,以活動健體,以活動塑美,以活動促勞,促進學生五育全面和諧的發展。
2、優化學校體育場地設施設備及管理,開放場地設施,提高其使用率,發揮其育人效益。
3、在大課間體育活動中,讓學生有選擇地參與、學習、享受體育,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潛能。
五、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1、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在課題實施階段,采用問卷的方法適時向學生和老師進行問卷調查,獲得學生和老師對體育大課間活動開展的效果,并征求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根據結果及時調整課題實施的方式方法。
經驗總結法:課題組成員經常學習加強研究,提出更加合理的大課間活動主題,對每一階段實施的情況進行反思,不斷總結,撰寫論文,根據課題研究進行的具體情況及時總結經驗教訓。
2、研究措施:
時間保障。調節學校作息時間,明確規定大課間活動,任何教師不得擠占大課間活動時間,若遇陰雨天就改在室內進行,如:室內游戲等活動。
制度保障。制定大課間活動班主任、體育教師的職責,建立了領導督查制、班主任現場督促制、藝體教師指導制、活動評比制。
人力、物力保障。學校要求大課間活動師生全員參與,活動中教師既是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保護者,同時也是活動者。
安全保障。加強安全宣傳和管理,按類別劃定活動區域,師生必須在指定活動范圍內活動。所有場地均安排教師進行現場活動指導,并督促學生安全。
六、課題研究步驟
XX年5月進行體育教師和班主任座談會,全面啟動課題,制定大課間活動方案;
XX年9月-20XX年12月份實施大課間活動方案;
XX年3月份對學校開展大課間活動進行總結,展示活動成果,并進一步完善。
完成結題報告20XX年3月進行課題后期期調查分析,并進行課題實驗總結,寫出有價值的研究報告,組織課題鑒定,向全市推廣大課間活動研究成果。
課題開題報告10
摘要: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是學位論文研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開題報告質量不僅是衡量研究生學術水平的重要標準,也是確保學位論文質量的重要環節。本文就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的內容及其問題,提出幾點意見,旨在為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工作提供實踐參考。
關鍵詞: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開題報告
1.問題與分析
目前,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在學位論文開題報告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題目與撰寫內容不符,調查問卷設計的科學性、有效性把握不準,研究重點與選題的依據、意義不明確,研究框架設計不合理等方面。導致這一個狀況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學術態度不嚴謹;另一方面是目前田徑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往往在人文社科類領域確立論文選題,由于選題與所學專業脫離,且相關學科知識掌握較薄弱,致使最后諸多問題暴露。為了使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在撰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時條理更加清晰、闡述更加準確、思路更加透徹,歸納、總結了以下幾點意見,希望對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開題工作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文獻綜述是完成高質量開題的關鍵
根據調查得知,近幾年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在撰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時出現的普遍問題是,對文獻資料研讀不夠,對研究背景的了解不夠深入,對研究方向國內外的具體進展掌握的不全面、不詳細,資料引用的針對性、可比性不強,有些研究生甚至沒有完全明確撰寫開題報告與文獻綜述的區別,更多的是對前人研究工作的敘述,而對自己的研究設計介紹得甚少。
文獻綜述的基本內容應包括:國內外現狀;研究方向;進展情況;存在問題;參考依據等〔1〕。文獻綜述不僅是對學術觀點和理論方法的整理。同時,還應具有評論性,因此,作者要以批判的眼光來歸納和評論文獻,而不僅僅是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堆砌”。要想寫好開題報告,必須認真研讀文獻,對所研究的課題有深入的了解,明確別人都做了哪些工作,哪些方面可以作為自己研究的切人點,因此,文獻研讀的深度與廣度是影響開題報告質量的重要因素。
(二)研究內容的涵蓋是體現開題細膩程度的重要標志
研究內容的涵蓋應力求精簡透徹、主次分明。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每個人的報告時間是有規定的,一般在10-15分鐘不等。在有效的時間里,既要做到報告內容明確,又要控制在一定時間內完成,這就對報告人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借鑒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及專業人士的意見,開題報告的主要內容應包括:選題依據,選題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課題進行的途徑,步驟及設想,課題的創新之處和預期的創造性成果,課題進行時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準備采取的應變措施等幾個方面〔2〕。選題的依據、意義應極具針對性地指向初擬題目,按其研究內容刪選代表性較強的文句作為報告的重點,體現條理化與清晰化;在撰寫國內外研究現狀時應注意,要將其內容層次化,把歸納、總結出來的文獻分列為不同的類別,一般可分為基礎理論研究、現狀性綜述及分析對比性研究等三個方面。同時,還應注意文獻羅列的規范性,所列的內容都應按相同的格式、按事物發展的一般性規律有序地排列。
課題進行的'途徑、步驟及設想是開題報告的重點部分之一,主要包括研究途徑、研究方法、研究步驟、初擬的論文框架及可行性分析五個方面,在闡述研究途徑時應說明將運用哪些學科知識、以怎樣的視角作為切入點,并將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內容、研究的重點與難點闡述清楚,主要運用的研究方法、手段應詳細說明。研究的步驟一般按課題預期的研究程序,以時間劃分階段,從頭到尾進行羅列。至于論文的初擬框架,無論是在開題報告中,還是在論文的撰寫過程中,都應視為一個極其重要的部分,需要仔細的揣摩和反復的斟酌,還應與導師進行積極的溝通與交流,以確保初擬框架設計得更加周密、更為合理。可行性分析則要抓住其內涵撰寫,明確闡述現階段已具備的研究條件與尚缺少的研究條件和擬解決的途徑等。對課題的創新之處和預期的創造性成果的闡述應重點說明,在課題的相關研究領域中,前人累積了哪些研究成果,研究了哪些方面的內容,本課題與他人研究的側重點和不同之處,并圍繞研究的目標,簡要闡述課題的創新點及其成果的形式。
(三)學術態度的嚴謹與否是制約學術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通過走訪相關領域的專家得知,目前,在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報告中存在著明顯的學術不嚴謹現象,主要表現在,開題報告中的錯字與漏字較多、文句表述不通順和不完整、論述條理不清晰、參考文獻的書寫格式不規范、撰寫開題的整個思路不明確、研究的重點難點把握不住等。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術水平的提高。因此,為了使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的學術水平與寫作能力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改進,除了端正學習態度以外,還必須重視研究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基本功的訓練。
研究性思維能力由以下三個要素構成:一是思考,思考是研究的前提,假如研讀材料時感悟不出它們可以解釋的對象,了解某個研究領域時不知道可以深入探討的問題,專研某篇學術文章時找不出其薄弱環節,運用別人的理論觀點時不明白其精髓,收集眾多資料后卻不清楚應從哪個方面入手,高質量的開題報告就寫不出來。所以,必須善于懷疑,勤于思考;二是積累,積累是研究的基礎,學問是積累出來的,知識儲備多了,就容易駕輕就熟,得心應手。不善于積累,經常前讀后忘,就不能適應日后研究工作的進一步深入,所以要善于累積,做好讀書筆記;三是分析,分析是研究的手段之一,與思考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經常思考有利于分析能力的提高,但經常思考不等于分析能力就一定強,所以,要學會思考,并把握好思考的方向,否則,思考的結論就會出現反差,就會變成一種低水平的思考。
2.小結
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的開題報告不是形式,故此,一定要研究實質。為了能使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的學術水平、研究能力和開題報告撰寫能力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高,首先,研究生必須從思想上重視開題報告,在平時的學習中注意積累,加強思路梳理、文句表達等方面基本功的訓練,尤其要注意培養通過理論思維發現問題的研究能力。開題報告是研究工作的開始,良好的開端才能為高質量的學位論文奠定實質基礎。
參考文獻:
〔1〕史濟彥.論研究生的選題方法及其能力的培養〔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1995,(3):33-35
〔2〕陳玲.怎樣寫開題報告〔J〕.中國研究生,20xx,(3):28-30.
〔3〕李艷,董良飛.試論撰寫研究生開題報告的技巧與方法〔J〕.江蘇工業學院學報,20xx,6(8):
103-105.
〔4〕馬勝鋼,黃韜等.碩士研究生選拔培養中存在問題及其對策〔J〕.鄭州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12(4):57-59
課題開題報告11
論文題目:中學歷史作業的創新研究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作為教學一個重要的環節,作業一直被認為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教師用來衡量自己教學效果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鞏固和深化知識的一種有效方法。現代的教學,越來越重視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學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而學生做作業的過程,也是培養其非智力因素提高的一個重要途徑。但是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作業的形式基本以機械抄襲和死記硬背為主,禁錮了學生的創新探究潛能,甚至有很多時候作業流于形式。因此,在新課程教學的實施中,作業的形式和作用也應發生相應的變革。
歷史是活的,歷史教育的目的之一是為了讓后人少走彎路,以史為鑒,指導未來,所以通過教學和作業方式的改進,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有按自己的獨特角度審視歷史人物和事件的相對權力,將教科書作為學生研究的材料,創設多點“歷史機會”,在布置作業時竭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允許學生創造性的思考、評價、分析、總結能力,培養學生學會建構知識體系,學會整理、歸納、創新能力,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真正完成歷史學科獨特的育人作用。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中學歷史作業的創新研究》
關鍵詞:中學歷史、作業、創新
《中學歷史作業的創新研究》是對反思現在歷史教學中作業布置現狀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實踐對歷史作業的實效性和創新性進行思考和優化改進,以期達到使作業真正起到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作業創新”的探索與“實踐效果”為研究的重點。
這次研究主要立足我校課堂觀察合作體的研究實際,結合我所帶班級在歷史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進行研究,通過嘗試性的改進歷史作業的形式等實踐,觀察實施效果,同時結合一些教育專家的相關教學理論與經驗,進行實踐、探索和思考。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研究目標:通過對歷史作業創新的實踐,以期探究實現“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多角度的、有創意的思考歷史”的能力,力求通過科學的引導以期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優化學生思維方式的目的。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過程中,不斷反思和總結,以期形成比較成熟的教學思想。
研究方法:問卷調查、歸納分析法、案例分析、反思優化等方法。
研究步驟:本課題研究時間為一年,研究的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7月——20xx年9月)。了解國內外已有的關于本課題的相關成果,結合教學實際,設計本課題的研究思路,完成課題開題報告。
第二階段:課題實施階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月)。通過自我教學實踐,并與我校課堂觀察合作體教師相互合作,設計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待歷史作業的態度、設想、建議等,
根據學生的建議和教學內容設計新的作業類型,運用到教學實踐中,總結梳理歷史作業的類型,并在研究過程中以多樣方式呈現研究成果。20xx年1月30日前,及時上傳研究中期報告。
第三階段:總結提升階段(20xx年3月至6月)。將實踐中的結論和思考進行整合,將實踐過程進行整理、修改,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驗證、反思和完善,從而形成具有借鑒意義和推廣應用價值的研究成果,并如期完成結題報告。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課題成果的主件為結題報告,同時應形成:
1. 關于“中學歷史作業創新”課題研究的相關論文;
2. 在研究過程中形成的教育隨筆、教學敘事等;
3. 部分改進后的學生各種形式的作業成果展示;
課題開題報告12
心理因素與人的健康息息相關,處于分娩前后的初產婦更是心情復雜,不良的情緒可導致神經系統功能紊亂,使分娩不能按正常的機理進行,從而導致難產、手術產等。作為一名專業的助產人員,我們有責任使產婦在最佳的心理狀態下順利渡過分娩的全過程。在產科臨床整個分娩過程中,做好產婦的心理護理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1. 臨產前孕婦的心理分析
1.1心理分析 由于孕婦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經濟狀況,孕產史的不同,孕婦的心理狀態及各方面的需求也不盡相同。
1. 1.1恐懼,緊張,興奮 由于從媒體和親戚朋友那里得來的片面的分娩知識,對分娩時將會出現的陣痛充滿了恐懼和不安。
1.1.2焦慮、煩躁 由于家庭因素的影響,對自己既要承受分娩的痛苦又要擔心自己能否生一個滿意的孩子。另外社會因素,例如本次分娩以初孕或者初產住院,對以往自己的孕產史如果說出來怕家人知道,不說又怕對本次分娩有影響。
1.2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應該著裝整潔大方,表情和藹可親。接觸到孕婦后首先要與其親切的交談,掌握其第一手生理及心理資料,根據其不同的文化程度,給予孕婦不同語言方式的溝通,總之要讓其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另外對一些特殊的孕婦,要在溝通中巧妙的讓其領會到醫院會對她的隱私做好充分的保密工作。要耐心傾聽孕婦的陳述,解答要熱情自信,作各項檢查一定要動作輕柔,準確無誤。只有讓孕婦對自己充分的信任才能更好的開展下一步的工作。
2. 臨產后的心理分析及護理分娩過程中要嚴密觀察孕產婦情況,給其以持續的生理,心理和感情上的支持。
2.1第一產程從規律官縮到官口開全這段時間,是孕婦最痛苦也是決定產程能否順利最重要的一段時間。這段時間要做好胎心、宮口情況的檢測及其它一些醫療檢測外,生活和心理護理尤為重要。這時,孕婦陣痛加劇,表現出異常緊張和焦慮,渴望引起別人的注意和得到關懷。緊張和焦慮能增加體內兒茶酚胺的分泌,使子宮收縮乏力。產程延長。根據調查顯示,98%的產婦在分娩中有恐懼感,根據這樣的情況,我院十年以來一直開展一對一陪產工作,效果很好,得到了家屬和產婦的一致好評。
這個過程我們會有一個比較有經驗的助產土一直陪著產婦,為產婦做產程觀察,心理護理和幫助指導家屬做好生活護理。我們所做的一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使產婦盡量減輕疼痛,縮短產程。要盡量在宮縮間歇時給產婦聊一些輕松愉快的話題(例如孩子的名字,怎樣帶孩子或者別的產婦比較感興趣的),宮縮時聽一些舒緩的音樂,幫助產婦按摩腰骶部,教會產婦吸氣呼氣的方法,或者根據需要采取一些藥物陣痛措施。鼓勵產婦進食(盡量是一些營養豐富利于消化的事物),及時排小便,提倡自由體位,盡量滿足產婦的各種合理需要。使產婦對你產生信賴感,鼓勵其說出除陣痛外一切不舒服的問題,以便及時發現產程中的異常情況,及時解決問題。在無禁忌癥的情況下,鼓勵產婦使用分娩鎮痛,會大大減輕產婦第一產程的痛苦,這就需要助產士更加嚴密的觀察產程。
2.2第二產程 宮口開全進入第二產程,產婦被送上產床,疼痛較前減輕,也由于之前已經把很多注意事項和產婦溝通的差不多了,這時產婦一般情緒比較鎮定,但是不會配合用力,另外這時由于胎頭的下降,臍帶受壓等原因胎心經常出現異常情況。這段時間助產人員更應該和顏悅色,忙而不亂,熟練果斷,給產婦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出現異常情況要報告上級醫師,一定要回避產婦,免得為其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負擔。指導產婦在宮縮時屏氣,以增加腹壓.促進胎兒下降及娩出。宮縮間歇時,全身肌肉放松,安靜休息,等待下次宮縮時再作屏氣。鼓勵產婦喝水,吃高熱量的食物(巧克力等),為其擦汗等。要盡量一直陪在產婦身邊,即使是寫記錄,也盡量要在產婦視野范圍內,讓她感覺到你一直在關心著她,給她信心,這樣相互密切配合,保證胎兒順利娩出。
2. 3第三產程 胎兒娩出后要及時抱給產婦看,盡量做好早期皮膚接觸工作。產婦觸摸新生兒,使其享受陣痛后的喜悅,并對其分娩過程中的配合作出肯定和表揚,是對產婦的極大精神安慰。同時要求她盡量保持平靜的心理狀態,不可以太激動,利于子宮收縮,減少出血。對于新生兒性別不理想的產婦,首先要向她輸入正確的性別關(第一產程應該作好的),另外可以告訴她 家屬特別滿意,特別高興,一家人都很感謝她。幫助產婦做好早期母乳喂養。
3. 體會
精神因素可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分娩,如何給予產婦安定情緒,精力充沛地完成分娩。作為一名專業的助產士,必須深刻地了解產婦的心理,用美好的語言,文雅的風儀,委婉的談吐,輕而敏捷的動作去關懷、愛護產婦,從而取得產婦對我們的信賴和配合,順利結束分娩。
只要我們能全心全意的為產婦作好各項工作,滿足她們的心理生理各方面的合理需要,即使遇到產科某些不可預見的問題需要及時手術來結束分娩,產婦和家屬也會體量和滿意我們的工作。工作時間越久越感到自己知識面的狹窄,一個優秀的助產士不光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技術,還需要學習和掌握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藥理學等方面的知識,以培養和提高自己判斷,評價事物的能力。
課題開題報告13
一、論文題目:日常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研究。
二、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教育專心于未來。教育是若干年后什么都去掉,留下的積淀——真善美。因而行為規范養成教育是關乎孩子一輩子的教育。葉圣陶先生曾強調:“啟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時期,凡人生之需要之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在這個時期養成,以后只需繼續地培養下去,自然成為社會的優良分子。”培養少年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其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是在為未來奠基。
時代迅猛發展,要求我們必須用新的視角來看待、研究學生日常生活與行為規范養成教育問題。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學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為德育教育最基礎的內容——學生日常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強調學校“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對少先隊員還要注意進行文明行為的養成教育”。抓好日常生活與行為規范養成教育,是落實素質教育精神的時代要求,是重中之重。
三、課題的界定:
1“習慣”,是指人對于某種刺激的“固定性反應”,久而久之形成的類似于條件反射的某種規律性活動。
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漸穩固下來的。行為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行為大約只有5%是屬于非習慣性的,而剩下的95%都是習慣性的。因而習慣對人們的生活有著絕對的影響。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專家孫云曉指出:“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
2、養成教育,一課題的界定般物指少年兒童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和教育。
從廣義上說,養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礎的心理素質、思想素質,包括思維方式、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和生存能力,健康體魄的培養和教育。狹義的養成教育單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規范和行為習慣的養成。而且特別是指少年兒童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
xx市人民路小學是淮北市首家寄宿制、小班化學校。學校注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在德育、少先隊工作方面積極探索。鑒于小學生多數為獨生子女,家長重智輕德較為普遍的情況,進一步加強日常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很有必要。
反觀現有日常行為習慣培養的研究現狀,我們認為:
(1)學校生源比較復雜,來自城區、礦區、農村等不同家庭的孩子行為習慣有較大差距。學生日常行為習慣培養應更具針對性、層次性。
(2)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方法途徑較為簡單,缺乏評價與反饋。我們認為:從行為習慣的培養入手,來探討和研究新形勢下寄宿制學校學生行為習慣教育的的有效途徑,有利于學校管理工作的高效、優化,有利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能促進學生發展,適應新時期的挑戰和要求。這一研究,從現實和長遠看,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研究目標:
1、結合時代要求和少先隊教育特色,通過研究和實踐,探索一套適合寄宿制、小班化辦學體制的“小學生日常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對策,以利推廣。
2、通過研究和實踐,引導使少年兒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深入理解道德規范,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3、通過研究和實踐,優化班主任隊伍,提升教師德育工作水平,進一步推動學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內容:
1、探討小學生日常行為習慣培養的有效方法與途徑。
2、探討家校社會多維立體的教育途徑和策略。如何將本課題研究與家庭教育相結合,調動家長、社會教育積極因素。
3、探討優化班級管理、提升學校德育成效的科學、系統的方法。
五、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理論方面,在心理學、教育學等領域,有瑞士學者皮亞杰提出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柯爾伯格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班杜拉和西亞斯的社會學習理論,重點研究了兒童道德行為的訓練和發展問題。實踐方面美國更加注重“自然教育”,引導孩子“自我成長”。
我國心理學界有一些學者關注兒童教育研究。如早期的陳鶴琴,近期潘菽和朱智賢等人對兒童心理的研究等。這些研究基本側重于兒童道德發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論研究方面,對兒童道德發展和形成過程中“行”的研究比較少。而“知情意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和過程,前三者最終都要落實在“行”上。
近期不少專家從行為習慣入手研究少年兒童德育,在國內產生了較大影響。如由中國科學院的王極盛教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孫云曉研究員主持的,關于杰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養獨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等。實踐方面,北京懷柔區、大興區開展了文明禮儀調查研究、家校合作培養小學生良好習慣研究,山東濰坊市探索了網絡對于小學生行為習慣的作用研究等等,進行了有益探索。但總的來看,在寄宿制學校小學生行為習慣培養方面的研究較為匱乏。
(二)本課題研究創新點及突破之處。
本課題為應用基礎研究,在強調應用性的同時,也注重一定層次的理論探索。著眼于寄宿制、小班化學校兒童的日常行為,著重進行有關小學生在學習、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的研究與實踐,以使小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養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學習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為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礎。
(1)創新方面。
依據少年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遵循教育規律,努力構建創新養成教育途徑和模式,將養成教育貫穿到學生日常生活行為中,多層次、全方位的進行跟蹤教育,突出成長為主的教育理念。
(2)理論意義。
立足于應用探索與實踐,在探索和實踐過程中總結寄宿制學校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規律,豐富素質教育理論和養成教育理論內涵
(3)應用價值。
本課題著手與途徑和模式的實驗和探索,側重于應用實踐,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努力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促進他們的可持續發展。 主要途徑是:密切結合我校寄宿制辦學實際,通過個案研究以及一系列具體行為習慣養成的實驗研究,形成新的理論觀點和實踐方法。在操作層面上,提供相應的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努力探索出寄宿制學校班級管理中少年兒童行為習慣養成的新觀點、新方法和新途徑。
六、完成條件分析、研究方法與路線:
(一)完成本課題的條件分析:
1、領導支持,課題研究有經費保障。
校領導對課題研究大力支持,為課題研究開展提供環境支持、經濟支持。良好的教學條件和領導的重視、指導,為課題研究提供了基礎保證。
2、資料豐富,研究有理論支撐。
學校有藏書豐富的圖書室、6萬冊圖書的電子閱覽室。既有班主任工作理論著作,又有新穎生動的光盤資料,還有時效性較強的《班主任之友》、《少先隊工作》、《輔導員》等刊物雜志,使課題研究的展開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背景。我們課題組擬推薦篩選專題學習材料,供課題組成員集中學習,提升理論素養。
3、課題組成員結構合理,學習、研究氛圍濃厚。
參研12位教師中有五位小學高級教師,兩位為市教壇新星,4位參加全國十一五或相關課題研究,成績突出。年輕教師均為大學本科學歷、學士學位,教研后勁足。班級管理經驗較為豐富,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
(二)研究方法與路線:
1、行動研究法。
主要包括問卷調查法:針對家庭教育方面、教師設計的與課題實施內容相關的系列問題。通過家長的問答,更進一步地、全面地了解學生習慣的現有發展水平。
2、個案研究法。
對學生個體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跟蹤記錄與觀察分析,并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進其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3、觀察法。
在研究中,教師通過對學生行為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觀察記錄,思考研究,獲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資料。
4、問卷法。
文獻研究法。對國內外的已有相關理論做綜合參考研究等。 堅持課題的理論研究、課題的實驗研究和群眾性教研活動三結合的研究辦法。以理論研究為先導,以實驗研究為中心,以廣大教師參與的研究活動為基礎,以班隊會課堂為主渠道,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研究學生、探索方法、總結經驗,以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積極探索新時期背景下,寄宿制學校學生養成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徑;探索出行之有效的養成教育模式,營造積極進取、健康成長的氛圍。
七、課題研究組織管理及主要研究人員分工:
本課題由我校一批銳意改革,不斷進取的青年教師組成。
1、本課題研究指導專家。
xxx(xx市教科所課題主任)、xxx(xx市教研室)、 xxx (xx市教研室)、 xxx(xx市教研室)。
2、課題研究實驗小組。
(1)組長:xxx。國家級課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子課題負責人,省級課題小學數學小組合作教學主要成員。多篇教學論文在省、市級獲獎;區級學科帶頭人。多年從事教學管理工作,現從事小學德育工作,對小學生日常行為教育有較高的興趣和豐富的經驗。全面負責課題研究的各項工作。學習、內容安排,活動召集、組織等。
(2)組長:xxx。全國十一五中央電教館信息技術整合專項課題主要成員兼執筆人。信息技術課題研究報告獲省三等獎。論文、教學設計、課題報告等獲國家級獎項十余篇次,并部分發表;獲省級獎項8篇次。從事小語教學及班主任工作,有豐富的實踐經驗。xx省骨干教師,xx市教壇新星,校本培訓指導教師。
分工:負責課題研究的各項工作,協助開展課題研究各項工作。收集材料,撰寫報告并上傳。
(3)主要成員:
①xx,淮北市教壇新星,骨干教師。
②xx,青年骨干教師,大隊部輔導員。
分工:負責收集課題研究資料,整理歸檔。
(4)參研教師:xx、xx 、xx。
分工:負責會議內容記錄整理,活動宣傳。
(5)參研教師:xx、xx、xx、xx、xx、xx。
分工:負責相關子課題的研究、實施,并做好材料的積累、分析、總結等。
八、實施步驟:
課題研究的工作進度計劃:本課題預計20xx年xx月——20xx年xx月分三個階段完成。為期二年。
(一)準備階段:(20xx年xx月——20xx年xx月)
做好課題申報、制訂課題研究實施方案,課題啟動、課題分工、理論學習工作,培訓參研教師,做好實驗前的準備工作,組織開題啟動研究。 研究呈現形式:課題立項申請書、研究方案、開題報告。
(二)實施階段:(20xx年xx月——20xx年xx月)
組織交流、研討等活動。主要是理論實踐研究,課題材料信息收集,課題研究論文,優秀班會課例和階段性研究報告的撰寫。并對典型案例加以積累分析。
1、課題組制定實驗計劃,堅持半月集中研究一次,學習交流相關理論。
2、實驗教師、班主任探索養成教育實施途徑,精心設計上好班會課,及時總結實驗體會,積累、整理好相關資料。
3、每月一次專題研討,與全校同學科教師共同探討、交流體會。
階段成果呈現方式:
①教師研究案例。
②階段研究報告。
③班主任工作論文。
④班隊會及活動案例。
⑤問卷調查情況分析結論。
⑥班級日志樣本。
(三)總結評定、成果發布階段:(20xx年xx月——20xx年xx月)
撰寫課題研究報告、整理行為習慣研究經驗論文,將成功班會課例刻錄光盤,論文編輯成冊,總結、發布和推廣研究成果。
20xx年xx月迎接上級領導對學校課題研究工作的評估驗收。
成果呈現方式:
結題報告、相關研究的論文集和其它相應的物化成果。(班主任論文匯編 、班隊會等活動案例匯編及光盤、教師研究案例匯編等)
課題開題報告14
滄縣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課題
開 題 報 告
立項編號
培養小學生文明禮儀習慣
課題名稱 的研究有效途徑
課題類別 心理健康
課題負責人 許鍵
滄縣杜林鄉代營小學
(蓋章) 所在單位
滄縣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制
20xx年 5月
課題開題報告15
一、本課題的依據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門學科體系的構建已經完成。綜合實踐活動課已發展成為一門有著完備的理論體系,明確的培養目標和科學的運作方式與方法的獨立學科。然而,綜合實踐活動畢竟又是一門與多個學科在培養目標、運作方式等方面存在共同與相似點,并以多學科為載體和實施途徑的新興的交叉學科,所以,綜合實踐與不同區域,不同教學資源條件下的多學科實踐活動的整合將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體育是全日制大中小學校的必修課程,體育課及與其相關的體育活動為大多數中小學生所喜愛,具有較廣泛的群眾基礎,同時這些相關的體育活動又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戶外的群體活動為主要活動形式,因而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群體性和社會性。事實上,隨著素質教育改革和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廣大體育教師們的共同努力下,與體育相關的實踐活動已占據學生個體實踐活動的重大份額,特別是后奧運時代人們對體育鍛煉的重視和廣泛參與更是為廣大中小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社會實踐的舞臺。體育學科教學與學生的體育實踐活動已經呈現出一種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關系。然而,我們又不能否認學生們的體育實踐活動畢竟處于一種自發的盲目的狀態,作為一種有著完備的系統的理論為依據,有科學合理的運作模式為依托,有明確的活動目標,具體的操作方式與方法的系統化、規范化的活動形式尚不夠成熟,尚待進一步深入實踐和系統研究。《綜合實踐與體育課整合策略研究》課題研究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兩學科在培養目標、學科性質、特點、方式方法方面的共同和相近點達成兩學科的有機融合,使體育課與社會綜合實踐課課程資源實現最優化配置,達成兩學科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整合目標:一方面使綜合實踐課借助體育實踐活動這個載體實現綜合實踐課相關的課程目標;另一方面又使廣大中小學生借助社會綜合實踐這個平臺,把有限的體育課教學,向廣泛的校園群體活動領域和無限的體育社會實踐領域延伸,使廣大學生獲得更多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和空間,在達成強身健體益智目標的同時,關愛生命、關注健康,熱愛自然、熱愛社會的人生觀、世界觀得到培養,以創新精神、合作和競爭意識為主導的體育實踐能力能得到很好的鍛煉和發展。
在現代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建設一整套為學生的體育實踐活動服務的現代化的功能完善的體育教育教學與實踐的資源系統,拓展學生自主學習和鍛煉的空間,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特別是解決農村地區學校體育實踐活動開展所遇到的難點問題,使之更好的為新課程改革服務,以成為當前學校體育必須研究的課題。
二、本課研究的條件
課題的保障條件(課題組負責人及成員的學術水平、完成課題的條件等)
1、本課題得到白山市教育研修院楊國華(體育教研員)、賀永軍(綜合實踐教研員)兩位學科專家的大力支持,他們將為課題研究提供重要的學術支持。
2、近年來,我縣學校綜合實踐課程的長足發展,學校體育活動的蓬勃開展為學科整合提供必要的前提條件;課題研究占據大量內容詳實的文獻資料;課題組的絕大部分成員,來自體育及綜合實踐教學和科研的第一線,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相應的課題研究經驗,他們熟悉課題運作方式方法,能夠很好的把握研究的方向和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備從事本課題研究的能力和條件。
3、課題組長,中學高級教師,師大體育、政治雙本科學歷,曾于2007年在長春接受過省級綜合實踐活動培訓。該同志是我縣省級骨干教師,我市中學體育學科帶頭人,省、市體育“十佳”教師和我縣教師進修學校體育教研員。他曾任實驗小學、靖宇三中體育教研組長,具有二十余年的體育教學、校內外群眾體育活動組織、學生課余運動訓練的經驗和主持(或參與)多個省市體育教科研課題研究的經歷,他的教學論述和文章有十余篇在《中國學校體育》、《吉林教育科學》、《吉林體育科學》、《白山教育》等國家級、省、市級刊物上發表,具有較強的科研意識和能力。
4、進修學校對課題研究極為重視,校領導親自參與課題研究,他們為課題研究提供充足的資金,設備、人員和時間保證,提供充分的科研指導和財力物力支持。
三、本課題研究的問題
(一)對體育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的必然性研究;
(二)對體育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的可行性研究;
(三)對體育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的策略即整合的方式方法的研究;
(四)對整合效果評價的研究。
四、本課題研究的目標、方法內容和創新之處
(一)本課題研究的目標:
1、形成關于農村體育綜合實踐活動的知識體系,豐富體育綜合實踐課的課程內容和結構。
2、形成體育社會綜合實踐活動綱要,形成關于體育綜合實踐活動方式方法的系統表述。
3、指導中小學生的體育實踐活動,有效地促進農村中小學生身體、心理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全面和諧發展。
(二)本課題研究的內容、方法是:
(1)運用文獻研究的方法論證體育與綜合實踐學科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運用行動研究的方法探索綜合實踐與農村學校體育學科整合的具體方法和策略;
(3)運用實驗的方法論證和檢驗學科整合的效果得出最后的結論。
(三)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是:站在促進廣大中小學生全面均衡發展的高度,以開放的胸襟,前瞻的眼光,積極的態度,立足于本地區體育教學與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現狀,以兩學科所具有的共性為切入點,謀求兩學科課程資源的整合,使之實現最優化配置,最大程度地發揮整合優勢,最終達成兩學科共同具有的學科教育目標。
突破學校體育重體育課教學輕學生體育實踐活動的現狀力圖通過與綜合實踐學科的整合,構建體育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科體系,引領農村地區中小學生體育實踐行為,豐富活動內容和形式,提升活動質量,使之真正成為學校體育教學的延伸和補充,發揮在激發學生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增強學生的體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等方面的學科教育目標。
五、本課題的研究階段
本課題計劃以兩年為一個周期,共分三個階段進行:
(一)準備階段
(1)深入學習總課題相關文件,確定適合本地實際情況的子課題,完成課題申報工作;明確課題研究基本方向和重點內容,制定課題研究的實驗方案。
(2)成立課題研究小組,明確人員分工。成員包括,學校相關領導、綜合實踐教研員、體育教研員、實驗校綜合實踐課教師、體育教師以及其他相關統計和信息技術人員;組織開題會議。
(3)組織實驗教師的培訓,使參加課題研究的領導和實驗教師明確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思路和方法;
(4)搜集和整理課題研究所需要的文獻資料。籌措課題研究必須的資金,購置必備的體育實踐活動所需器材,印制各種調查表格。
(二)實施階段
(1)確定實驗學校、實驗教師和實驗基地,對實驗學校綜合實踐活動和體育活動的基本情況、實驗班級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及體育實踐活動原始情況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
(2)組織各實驗學校、實驗班級和學生的體育綜合實踐活動,對實踐過程獲得的理論認識、方法和經驗進行整理歸納,在科學分析與綜合的基礎上得出初步結論。
(3)通過實驗的方式論證和進一步完善綜合實踐與體育課整合的策略,形成相關理論。
(三)總結階段
(1)系統歸納和總結綜合實踐與體育學科整合課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撰寫出課題研究的成果報告。
(2)整理有關實驗的相關資料,完成課題的迎檢、驗收和結題工作。
(3)進行課題研究成果的進一步推廣和轉化。
六、本課題擬定研究成果
1、形成關于農村體育綜合實踐活動的知識體系,豐富綜合實踐課的課程內容和結構。
2、指導中小學生的體育實踐活動,有效地促進農村中小學生身體、心理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全面和諧發展。
3、形成體育社會綜合實踐活動綱要,形成關于體育綜合實踐活動方式方法的系統表述。
【課題開題報告】相關文章:
課題開題報告06-21
課題的開題報告06-22
課題開題報告09-01
學校課題開題報告04-26
課題開題報告格式07-28
學困生課題開題報告07-21
開題報告課題來源10-26
護理課題開題報告11-06
小課題開題報告11-04
課題開題學生報告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