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在現在社會,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報告根據用途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類型。你知道怎樣寫報告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課題研究開題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課題研究開題報告1
一、選題的現實意義
1、目前小學數學課內外作業的現狀:
①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業內容拘泥于課堂知識,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試卷中出現的形式作為課外作業的模式,完成同步練習,機械、重復的較多。作業陷入機械抄記、單調封閉的誤區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內,拘于書本的靜態作業使學生埋頭于繁瑣重復的書面練習而苦不堪言。作業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圍著書本做文章的現狀,削弱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泯滅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過調查發現由于教師在布置練習時只從本身意志出發,而忽略了學生的心理需求,練習、作業形式單調,書面作業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無新鮮感可言,更談不上趣味性,致使眾多小學生逐漸形成不良的作業習慣。
③我們的教育活動以理論學習為主,以課堂教學為主,評價教學的手段也以考試為主,應試教育傾向嚴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較差,缺乏創新的精神和能力。
2、時代的呼喚。
①新課程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重視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增選在現代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內容,開發實踐應用環節,加強實驗和各類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②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各類數學問題。練習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繼續,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強知識與實踐的聯系在數學練習中變得十分必要。從課改精神出發,改革練習設計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使練習的內容體現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作業的形式強調開放、探究和合作,練習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讓學生動起來,使練習活起來,促進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開放中創新,以便收到較好的效果。
基于對練習重要性的認識和練習現狀的分析和反思,我們提出了“小學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過研究,改變傳統的練習觀,確立效率意識,從現狀出發,從“有效”入手,反思當前哪些練習是有效的,哪些練習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使學生學得既扎實又輕松,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減負提質”。
二、研究目標
通過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的研究,著眼于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構建和諧、高效的數學課堂,促進教師轉變數學活動的視角: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以“數學”的本源為追求,以“有效數學活動”為載體,以“學生和諧發展”為核心的目標,探尋一條有效地促進學生愛學數學、動手學數學的活動組織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練習是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練習有無效練習與有效練習之分。練習設計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學生快速、深刻地鞏固知識,熟練技能,同時還要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本課題中所指的練習包括課堂內的各種練習,如書面練習,口頭練習,動手練習等;同時也包括課外的練習。
四、實施策略
1。課內練習有效性的實施
數學課堂練習是一堂數學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一步深入理解知識、掌握技能技巧、培養積極的情感和態度、促進學生深層次發展的有效途徑;所以一節數學課,練習是否有效,將是一節課的點睛之筆。因此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練習的內容和形式,既要整體考慮練習方式,又要考慮練習的具體內容,把握好練習的度和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課外練習有效性的實施
①課前作業。調查表明,大都的數學老師不太習慣給學生布置預習,有的老師會把上課做的教具也會給學生準備好。而我們覺得有些內容學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去預習,有些教具學生能準備的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準備。②課后作業。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布置的作業越多,學生錯的也越多,因此在課外作業上我們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書面作業,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課后作業。
(1)實踐性作,實踐性作業,不但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拓展性作業。這種作業不僅使學生獲得了課本上的基本知識,而且使學生主動地把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他們真正理解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和價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讓學生向銀行職員或家長調查,詢問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況。
(3)研究性作業。通過設計一些小課題的研究,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實施的原則
1、針對性原則
針對性原則是指練習要根據不同內容的特點,根據學生的現實狀況,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還要注意前后知識的聯系,要注意對后繼知識的延伸和拓展,使學生通過練習有所提高,從而真正地實現“練在關鍵”。
2、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在練習中,結合學生已有知識設計生動活潑、富有情趣的習題,讓學生能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樣有助于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3、生活性原則
練習要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問題就在我們身邊,認識現實中的生活問題與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從而學以致用,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開放性原則
練習無論是在內容的選取還是形式的呈現,都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間、自主創新的機會,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
5、層次性原則
層次性原則包含兩個意思,首先從學生方面來考慮,練習必須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既要關注后進生和中等生,同時又要關注優秀的學生,讓差生吃飽,讓優生吃好,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其次從知識系統上來考慮,練習必須要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的規律逐步加大難度。
六、理論依據
①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自己的理解。學生是自己知識的建構者。”維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過程的變化與他的實踐活動過程的變化是同樣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動”。因此,以數學活動為主線,有效地開展教學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途徑。
②“數學化”理論。
“數學化”理論認為:人們用數學的方法觀察現實世界,分析研究處種具體現象,并加以整理和組織,以發現其規律,這個過程就是“數學化”。“數學化”是學生認識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過程。學生通過“橫向數學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號世界,又通過“縱向數學化”把符號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學生的“數學化”的進程貫穿在其所經歷的數學活動中,活動是學生“數學化”的根本途徑。
③有效教學理論。
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其本體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潛能,促使人身心發展的一種有效的實踐活動。有效教學理論的核心是教學的效益。
(1)“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
(2)“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
(3)“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
(4)“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于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作出決策。小學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這一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研究數學活動設計,以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益。
七、研究對象
本校四年級學生。
八、研究方法
調查法: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測后測記錄,為制定“測量評估”指標,總結經驗,提供事實依據。
個案研究法:選取具有一定代表意義的學生或班級作為個案研究對象,對學生做好跟蹤調查,為他們建立研究檔案,以此作為研究資料。
經驗總結法:對實驗中出現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的經驗都要進行及時的總結,
九、研究時間:
20xx年2月至20xx年7月
第一階段:準備
時間:20xx年2月至20xx年3月
主要工作:
1、擬寫工作計劃
2、制定實驗方案
3、落實分工
4、擬寫準備階段工作情況匯報
第二階段:實施
時間:20xx年3月至20xx年4月
主要工作:
1、召開會議
2、制定整體的研究計劃
3、課題展示
4、階段性報告及論文
第三階段:總結
時間:20xx年4月至20xx年7月
主要工作:
1、課題展示
2、總結性報告及論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階段性報告
2課題成果結題報告
3、練習設計精編
4、論文
5、教案
6、個案分析
十一、研究組成員
課題組長:XX
組員:XXX XXX XXX
小學課題研究開題報告2
一、課題的提出
兒童是人之一生中最富于想象力的階段,他們的心理世界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和約束自由地想象,并且勇于探索內心世界與現實世界。所以這個階段的美術教育主要就是啟發學生創造的天賦,也就是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美術教學活動要富有趣味性,學生參加起來才有主動性和積極性。
《美術新課程標準》提出,要特別關心學生美術學習的變化與成長,強調學生個人本位,在教學中更加關注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在幾年的美術教育工作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小學生進入高段后由于多種原因,美術學習的積極性逐漸減退,報名參加美術興趣班的人少了,上課的繪畫材料和工具的準備情況也不大樂觀,作業的完成率降低了,這也驗證了各國專家學者認定的這個時期為繪畫的“危險期”。因此,在小學階段注重學生趣味的培養非常重要。
作為視覺傳達教育的美術課程,其本質是讓學生感悟美進而創造美,尤其是在小學階段的美術教育,更應把重心放在如何喚醒和激活兒童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的方法上來,傳統的封閉式教學模式太過被動與壓抑,而讓學生走出教室,在陽光下游戲中感受、發現、認識和捕捉第一手的題材與內容,通過自身的感官體驗創造的美才會是燦爛,有活力的。
我將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從教學的一點一滴做起,進行教學實踐研究,從而很好地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趣味,以及學生發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二、研究的內容與方法
(一)課堂教學具的特點:
1、教學內容具有直觀性
2、激勵的方法多樣且具有可操作性
3、能夠發展學生的能力(動手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合作能力、創造能力等)。
(二)本課題研究內容:
1、在課堂教學中挖掘情趣化的美育內容,構建美術教學與學生經驗緊密結合的共同體。
2、選擇情趣化的表現材料,豐富學生創作表現的途徑。
3、美術與生活的趣味結合。
(三)本課題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小學四年級四個班全體學生
1、課堂研究調查法
在研究過程中利用調查法獲得第一手資料。包括對教師教學實踐的調查、學生學習興趣的調查、教學效果的調查,為進一步改進教學提供幫助。
2、文獻資料法:查閱與本課題有關的應用理論資料,及時分析整理促進研究的深入。
3、行動研究法
根據課前準備的預案進行教學實踐,整理資料,并結合實際教學效果(學生的興趣和學習效果)進行反思,之后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并再次實踐。
4、課題評價上可采用比較法、個案分析法、經驗總結法等。
三、研究的目標(目的、意義)
1。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美術的良好習慣
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美術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于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產生積極情感,激發他們的探索、創新的欲望。
2。培養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培養學生自我發現和自我挑戰的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要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的發現和提出問題,自己搜集分析有關資料、素材、通過調查研究得出結論,并進行成果交流活動,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創造性地學習掌握一些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自覺合作的能力
通過課題研究創設有利于人際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他們各自的體驗、創意和成果,發展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
四、研究的進程
第一階段(xx年9月—xx年12月):確定課題方案,決定研究方向,確立研究實驗對象,并論證課題,初步進行前期實驗(通過問卷、走訪等形式,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實驗方案)。
第二階段(xx年12月—xx年4月):全面系統地搜集資料進行研究。教師要利用現代化教學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激發興趣,調動積極性。要鼓勵學生積極體驗、敢于創造,在自我的不斷學習和積累中獲得創造的樂趣,深入課堂、重視課外美術教育活動的開展,探索總結提高學生美術學習趣味的途徑和方法。
第三階段(xx年4月—xx年6月):進行系統、全面的總結,撰寫出課題結題報告。
五、預期成果
1、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
2、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美術基礎知識,更好地掌握美術基本技能。
3、使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六、后期保障
小學課題研究開題報告3
一、課題研究的現狀
研究表明,兒童的閱讀能力與未來的學習成就有密切的關聯。學生閱讀經驗越豐富、閱讀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學習,而且越早越有利。目前,各類教學機構對兒童的自主閱讀能力日趨重視。對于閱讀教學我們感到學生閱讀能力差,閱讀方法掌握不好是普遍的,反思問題形成的原因是我們在教學中缺少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雖然在教學中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但在實際課堂中由于各種原因將這一主體淡化,更多老師將教材和目標的達成只注重于大部分學生,對個別學生的主體進行了淡化,這些現象使學生的主體性和潛能發展受到禁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精神受到壓抑。因此,我們申報了“小學語文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研究”的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閱讀習慣和能力會使人受益一生。處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小學生,對其進行正確、有效的閱讀能力培養,關鍵在于培養閱讀興趣,擴大詞匯量。有了一定的詞匯量以后,在閱讀一篇美文時,更重要的是對文章的整體把握。理解作者的意圖,體會文章的意境。而不是在老師引領下對文章的肢解性解讀。而無論是提到整體把握,還是大量的課外閱讀。都不得不依賴于學生的獨立閱讀。因此小學語文教師特別是低端的語文教師,更要準確的感知此階段學生的特點,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理論意義:本課題的研究期望能夠補充前人對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培養的理論,試圖為小學生閱讀能力培養找到一些新的思路。
現實意義:為廣大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方面提供一些可以借鑒的方法,幫助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更好的培養小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三、課題研究的原則
1、整體性原則:各年級既有共同的一般規律,又有不同的要求,實驗必須遵循整體性原則,做到諸方面的有機統一,針對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要求做到,在閱讀中認識常用的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各種標點符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又要有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2、主體性原則:在實驗研究中,教師必須尊重、相信、理解、愛護學生,發掘每一個學生所具有的學習潛能,尊重他們的個性,使學生能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主動獲取知識信息。
3、科學性原則:典型引路,逐步滲透,由扶到放,既要引導學生認識語言文字作品的一般規律,又能要誘導他們掌握各類不同文體的具體學法。
4、創新性原則:堅持在研究中創新。在研究中要不斷接受新信息,學習新理論,發現新方法,總結新經驗,多出新經驗,多出新成果。
四、課題研究的的重點
1、注重培養低段學生閱讀興趣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養成多讀、多思、勤記、善用的閱讀學習習慣的研究并作科學的指導。
2、學生理解能力、記憶能力、快速閱讀能力,想象思維能力的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升的研究。要求學生在閱讀中,手、腦合作,在理解中去達到閱讀的目的——記憶和運用。
3、引導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運用所學的閱讀方法進行課內外閱讀,提高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五、課題研究的目標:
1. 從學生角度考慮:
(1)培養小學生主動開展閱讀活動的興趣。
(2)幫助學生養成科學的自主閱讀習慣。
(3)指導學生運用閱讀策略進行自主閱讀。
2. 從教師角度出發:
(1)初步建立系統的自主閱讀教學模式。
(2)進行適合小學生閱讀水平的閱讀材料的編集。
(3)建構切合實際的小學生自主性閱讀評價體系。
六、課題研究內容設計:
(一)學習興趣的培養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種求知的愿望,是他們力求認識事物,渴望獲得知識的一種意向活動。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由于受小學生年齡特點的制約,很容易使學生對閱讀訓練失去興趣;從而失去動機。因此,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在本課題的研究中我們將試圖通過下列策略,培養學生的練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練習動機:
1.加強情感投入,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雙邊活動的順利進行,需要融洽的師生感情作基礎。教師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時刻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理解,信任,關懷和鼓勵。這樣,不僅會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賴,而且教師的言行也將會成為他們學習的動力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生興趣,從而產生學習欲望;反之,任何傷害學生感情的言行,都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增長厭學情緒。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用充滿感情,親切的語言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用生動有趣,富有啟發性的語言帶領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產生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選好閱讀材料,引發學習興趣
布魯納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因此,在閱讀訓練中,教師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的興趣因素,另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學生生活中的興趣點,并善于把學生雖有所感動卻有不甚明白的課外問題恰當地引入課堂。這樣不僅能保證閱讀教學組織地系統,嚴密,循序漸進和深入,而且閱讀知識新穎,奇妙,從而使學生開一把鎖,上一層樓,心馳神往地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嘗到學習的樂趣。
3.利用學習成果,發展學習興趣
興趣總是和成功的喜悅緊密相連。當學生在學習上有所收獲或進步時,心情興奮,輕松和愉快,同時能對學習產生自信心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在自主閱讀教學訓練過程中,教師要創造條件,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并且要不斷強化使他們的成功欲望越來越強烈,學習興趣越來越濃,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充分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智慧水平。進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
4.創設學習情境,培養學習興趣
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參與掌握知識的感情,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在研究和訓練中,我們將通過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愿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閱讀習慣的訓練
學生的閱讀習慣是在長期的練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本能,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學能力的培養。因此,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自主性閱讀習慣是小學閱讀訓練的一項重要任務。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閱讀習慣呢?
1.勤于思考與全神貫注的閱讀習慣
如果不能積極動腦思考,就不能學好知識。在訓練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對遇到的問題,要使學生盡量自己解決,而不依賴他人。另外,要培養學生全神貫注的學習習慣。
2.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習慣
在傳統的教學中,由于教師過多的主觀能動,使學生失去了很多思考交流的機會。素質教育要求,應讓學生全員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提高學生活動的參與率。因此教師要適時組織有效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課堂練習中主動思考,主動操練,主動交流,激起思維的火花,逐步形成“主動參與”的學習習慣。
3.大膽發言,敢于質疑,敢于表達自己見解的習慣
在閱讀理解過程中遇到疑難是正常現象。有的學生善于質疑問難,能請教老師或他人;有的學生則遇到疑難不吱聲,怕別人笑話。實際上,解決疑難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再者,閱讀本身就是一個理解的過程,不同的人對同一篇材料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在訓練中要多創設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敢于質疑問難,培養學生敢于發表自己見解的習慣。
4.課外閱讀的習慣
課內的閱讀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的閱讀,而課外閱讀的指導和訓練更能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要有計劃地介紹一些課外讀物,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要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和使用工具書的方法,要教會學生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課外讀物,養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教師可布置一些對質和量要求有彈性的作業,注意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保護,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可留有不同要求的練習作業。這樣,通過閱讀作業,我們便可對學生的閱讀情況有個全面的了解。
(三)良好意志的培養
所謂意志就是人們自覺地克服困難去完成預定任務的心理過程,是人的能動性的突出表現。由于小學低段學生的字、詞、句的積累尚淺,其理解能力又處于發展過程中,閱讀材料時總會碰到看不動、理解不透的地方,這時就很容易出現畏難情緒和放棄的決定。所以擁有良好的意志品質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呢?
1.師生合作,明確目標
人的意志行動特點之一是意志行為,即人在行動之前就已經知道行動要達到什么目的和怎樣達到這目的。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根據自己學習的基礎及能力制定自己的努力目標。然后讓學生圍繞這個“目標”開展一系列的活動。當然,這個目標要有一定的“度”,太高,學生經過努力達不到,容易受挫而喪失信心,太低,不須努力就可達到,進步不明顯。適度的目標會讓學生產生“跳一跳”的激情,有了激情,就有了前進的內在動力。只有讓學生都確立切合實際的目標,學生通過追求這種既包含成功希望,又有可能遭到失敗的標準和要求,才能培養起自己對挫折的容忍力,最終獲得成功。
2.榜樣激勵法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是小學生,他們的意志行動還處在發展的過程中,意志行動的獨立性還未成熟,情感的體驗因受認識水平的影響還不穩定,“受暗示性”還較強,所以,榜樣的權威作用,有時要比規劃、公約、批評效果好。因此,教師可鼓勵學生向優秀學生學習,通過學習他們不怕困難,不怕挫折的勇氣,提高學生鍛煉自己意志品質的主動性,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毅力。
3.集體活動法
在堅強意志品質的培養中,集體的力量尤為重要。有關資料表明,小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行動的差異,客觀上取決于集體的品質。先進的集體,對培養學生堅強意志品質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訓練中,教師應結合集體活動對學生進行意志力的培養。通過小組活動、結伴活動、個人競賽等多種途徑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意志品質的目的。
七、課題研究過程設計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過程
1.準備階段
學習相關教育理論,活動教學理論,確定研究對象,制訂此課題的實施方案。
措施:a. 組織研究教師進行相關的理論學習并掌握其基本特征。 b. 制訂課題實施方案。
2.實施階段
由課題組成員共同負責,按課題方案實施研究,最終形成較完善的系統的研究思路。
措施:a. 組織課題組教師學習課題實施方案及有關理論資料,并形成制度。 b. 舉辦多層次多形式的研討活動和個案診斷性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繼續組織課題組教師學習研究相關理論和經驗,探討更多的小學語文閱讀的課堂教學方法,提高課題組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c. 課題組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課堂教學演示和說課分析,形成教學資料,并鼓勵教師撰寫教學體會和相應的論文,并積極投稿。
3.總結階段
分析總結研究過程、整理研究材料、撰寫研究報告。
措施:a. 組織課題組的課堂教學活動,資料匯總活動。b. 寫好研究報告。c. 請專家對研究進行鑒定。
(二) 研究方法
1.通過個別談話和學生座談相結合的方法,對學生的實際思想、需求和學生的心理特點等現狀,進行科學的調查研究。
2.搜集與本課題有關的信息和資料,拓寬思路,提供更為完善的方法。
3.在課堂實際教學中及時了解、觀察群體或個體的行為表現及變化
4.每一環節實施后,進行階段性分析,注重個案分析的積累。
八、課題研究的步驟
1、第一階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立項,申報審批表。為全面提高小學低段學生的語文閱讀效率,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個性,我校以對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引導培養為突破口,于20xx年7月申報了此課題。
2、第二階段(20xx年8月——20xx年10月)準備階段。收集與本課題研究的相關資料,制定研究計劃等。本課題組既熟悉學校教學管理工作,又直接參與課堂教學實際,本課題組組織了討論會、交流會、課例展示等方式,針對一線掌握的資料和及時發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學習相關的理論,使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緊密贊賞地結合,并研究制定了課題的實施計劃。
3、第三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4月)實施階段:實驗、探索
(1)課題組的每個成員都根據實施方案,收集實踐與研究中的有關資料,積累閱讀教學案例中的閃光點,并結合語文教學實際,邊行動,邊研究,邊創新。
(2)設計教研活動,結合語文教學學實際進行實踐探索。課題組的每個成員根據自己班級的學生情況的研究,平時鼓勵學生在閱讀中,做積累:好的詞語、句子摘抄,根據學生摘抄內容進行批閱等一些切實可行的辦法來提升理論成果。
(3)以課堂為實驗的基地,推廣研究成果。把總結出的培養的驗,可行的模式、思路、方法運用到實踐中,來推廣研究成果,驗證理論成果和實踐操作的合理性,再進行反思,再研究,再探討,再升華,這樣循環研究,將教學與科研就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從而也就提高了研究的效率,閱讀的效率。
4、第四階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總結階段:完善 升華
(1)整理研究所積累的資料,對研究中的經驗總結進行篩選,優化整合,寫出實驗報告。
(2)總結試驗的研究成果,撰寫研究論文、研究報告、教學案例、結題報告等。
(3)總結研究實驗的不足之處,提出建設性意見為后期工作作準備。
小學課題研究開題報告4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節奏,音樂構成的第一要素,是音樂中音的長短、強弱的組織形態。音樂是時間的藝術,節奏則是音樂的脈搏,是音樂的生命。旋律離不開節奏,節奏卻可以單獨存在,一切音樂情緒都是以一定的節奏運動來體現的。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合理多樣的節奏教學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接受,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增強他們互相傾聽、協作合作的能力,還可以很好地調動、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有利于增強學生的音樂感受、理解、表現能力,使音樂教學的開展更加順利,學生未來的音樂生活會更加豐富多彩,
二、小學音樂研究現狀分析:
節奏教學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國音樂教育家奧爾夫,他在音樂教學方面有兩大獨創:
1、聲勢活動,用最簡單的身體動作發出各種有節奏的聲音,如捻指、拍手、拍腿、跺腳等動作。感受音樂的織體美、和諧美。
2、歌朗讀是他第二獨創,這種方法最接近兒童的天性。奧爾夫特別強調從節奏入手進行音樂教育,強調要結合語言的節奏,動作的節奏來訓練和培養兒童的節奏感。奧爾夫的音樂教學法是完全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的,它一切從兒童出發,讓兒童自己動手,完全打破那種傳統的教學方法,他的這種教學法生動有趣,發揮了兒童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使兒童在音樂上得到全面的發展。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1、奧爾夫在音樂教育中提出了“節奏第一”的口號,特別強調從節奏入手進行音樂教育。從節奏教學入手,會更加有利于我們的音樂教學,采用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各個感知器官,去感悟音樂,創造音樂,喚醒孩子們與生俱來的音樂本能,從而潛移默化陶冶情操。
2、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強調學生的自主性,注意學生的實際特點,充分挖掘教材資源,設計新穎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膽創造,在自己的空間里合作、學習。
3、將音樂與生活充分結合,使音樂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學內容從感性入手,化難為易,使學生充分體驗到音樂課堂的輕松與快樂,讓學生的音樂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及研究方法:
(1)研究的內容:
1、歌曲教學中的語言節奏——按節奏朗讀歌詞。
2、貼近生活,抓住生活節奏。通過模仿、體驗、合作積累感性經驗,為音樂表現和創造能力的近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3、欣賞教學中為音樂伴奏,抓住音樂的節奏。
(2)研究的方法:
1、調查研究法
2、文獻資料法
3、行動研究法
4、案例分析法
五、課題研究的步驟及時間安排:
本課題的研究時段為20xx年3月——20xx年2月,具體分為三個研究階段:
第一階段:20xx年3月——20xx年4月,為實驗研究的準備階段。
第二階段:20xx年5月——20xx年1月,為研究實施階段。
第三階段:20xx年2月,為實驗研究的總結階段。
小學課題研究開題報告5
一、課題的提出及背景:
閱讀教學分課內、課外兩方面,曾有人言“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可見語文教學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課外閱讀,課外閱讀不僅是語文課外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也是課內閱讀的補充和延伸。小學語文教學應該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了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多處強調了“閱讀”和“積累”,并明確規定了各年級課外閱讀的量。
新課改實施以來,閱讀的確被提到了較重要的地位,但小學生課內外閱讀現狀卻仍不容樂觀,在實際調查中發現相當多的小學生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嚴重脫節。課內閱讀就是“學教材”,只重視教材中篇目的`學習,而忽視課外作品的閱讀和積累;只重視課文的分析,而忽視課外相關內容的滲透;只重視閱讀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對學生閱讀習慣、閱讀興趣的培養。課外閱讀放任自流,存在缺乏閱讀興趣,閱讀量少;盲目擇書,閱讀內容單一;不重積累,閱讀方法不當,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等問題。這樣的閱讀費時低效。而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這樣的閱讀教學現狀確實令人堪憂。我們必須要開放課堂,以課內為點、課外為面,使課內外和諧銜接;要使學生既從生活中、課外閱讀中學語文,又把課內所學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運用到課外閱讀和生活中去,學以致用。即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相互銜接,適當整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
我們也發現,研究課內閱讀教學的很多,研究課外閱讀的也不少,但理性地就如何把課內外閱讀銜接這個論題展開研究的人很少,兩者如何整合也鮮有論述。我們認為:目前,就教育現狀而言,選擇這個可操作的視角,探索如何將課內外閱讀整合起來,總結出有效的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鑒于此,我們在我校進行“大閱讀”特色建設的基礎上,進行語文課內閱讀與課外
閱讀教學研究并申請“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策略研究”的課題立項。無論就理論價值還是實踐意義而言,本課題的研究都顯得非常必要,本課題選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國內外同類課題研究狀況
國內外都很重視兒童閱讀教育的研究。美國的兒童每天有一個小時在閱讀作業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長就宣布了一個“促進學生閱讀計劃”。從大陸的情況看,目前很多學校和老師在加大學生的閱讀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豐富學生的閱讀實踐等方面,進行很多有益的嘗試,總結了不少可貴的經驗。浙江特級教師樂蓮珠老師的《快速閱讀教學》在指導閱讀方法,提高閱讀速度上有其獨到之處。這些課外閱讀的研究成果與實施措施,為我校的課內外閱讀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指導與幫助。鑒于當前國內外閱讀研究中存在的一些誤區及我校的實際情況,我們提出了課內外閱讀教學的研究這一課題。
三、本課題的研究價值
(一)理論價值
1.探討“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對中小學生其他學科學習能力的影響,包括:閱讀能力與聽講能力、綜合實踐活動能力、研究性學習能力等,揭示他們相互關聯的特點、規律;
2.探討“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轉化為中小學生學習實踐的方法、途徑;3.為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落實國家課程標準中有關改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要求,提供科學依據和理論闡述。
(二)實踐價值
1.通過“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首先可以培養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解決語文學習中閱讀學習的僵化、空泛、無序、低效等問題。
2.通過實踐研究,總結“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對提高小學生各學科學習能力的教育對策。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效率和學業成績,從而找到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平衡點。 3.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和方法,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為構建學習型家庭、學習型校園、學習型社會提供支持。
四、課題研究目標和內容
(一)課題研究目標:
小學階段是學生閱讀積累的黃金時期,我們將以語文課內閱讀教學為中心,課外閱讀賞析課為基本點,以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為載體,以學校、家庭、社會為框架體,著力研究有效的小學生課內外閱讀的分級目標,實施途徑,推進方法,評價體系等,營造書香校園,塑造“以讀書為樂,以讀書為榮,以讀書求進”的學習型、閱讀型少年,讓孩子與知識為友,與大師為友,與真理為友,用閱讀來填充比天空更廣闊的心靈,關注孩子完善的人生,關注孩子精神的建構,讓孩子充滿書香,充滿氣質,充滿智慧。
1、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整合研究。課堂教學,著重培養閱讀興趣,掌握閱讀方法。開放課堂,以課內為點、課外為面,使課內外和諧銜接;要使學生既從生活中、課外閱讀中學語文,又把課內所學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運用到課外閱讀和生活中去,學以致用,為生活服務。
2、培養廣泛閱讀的興趣、獨立閱讀的能力,養成自覺閱讀的習慣。
3、培養處理課外閱讀資源信息的能力。
4、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能在閱讀中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能背誦優秀詩文16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
(二)、研究內容
本課題主要以農村小學中高年級段學生為研究對象,重點探索和實踐以下問題:
1、探索有利于培養閱讀能力的課內閱讀教學模式。探究重在培養閱讀興趣,掌握閱讀方法的課內閱讀教學模式,以提高課內閱讀的實效。
2、探索課外閱讀指導課課型。探究易于操作又有效的課外閱讀指導課課型,使課外閱讀指導更好地落到實處。
3、探索課內外閱讀相互銜接的課程體系。在上好語文課的基礎上,增設自主閱讀課、閱讀分享課、電子圖書閱覽課、古詩詞鑒賞課等,豐富現有的語文閱讀課結構。
4、豐富和完善能促進閱讀能力提高的情感激勵體系,培養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和課外閱讀興趣。
5、豐富和完善能促進閱讀能力提高的閱讀評價體系,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研究的重點
“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策略研究”要指導學生探究什么內容、怎樣進行探究性閱讀的方法、采用哪些探究方式;探究性閱讀學習對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思維能力、學習習慣的策略以及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本研究的重點。實踐性和應用性是本研究的出發點。同時還通過指導學生的探究性閱讀學習,探索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學習時應選擇的內容、采取的方法和途徑。
五、研究方法
調查法:采用問卷的形式,了解教師、學生、家長對課外閱讀現狀的看法,就學生課外閱讀狀況細致調查,客觀分析,找準問題所在,確定研究的突破口和著力點,以便“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展開課題研究。
文獻法:通過多種途徑搜索其他省市在相關課題研究方面好的經驗做法,結合學校實際,借鑒使用。同時從《小學語文教學》、《小學語文教師》、《小學語文教學通訊》中選擇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相關文章推薦給課題實驗教師。購買有關語文素養和閱讀教學方面的書籍,組織課題組成員經常學習,相互交流、研討,搜集前沿理論信息,指導教師有效進行課題研究。
行動研究法:深入學習理論知識,立足所教班級,結合課題研究目標,制定科學的研究方案,并針對實驗研究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采取新措施進行修正和完善,逐步構建適合本校學生的、較為完善、有效的課外閱讀的模式。同時積極撰寫階段科研成果,從而轉變教師的職業行為,提高科研水平。經驗總結法:在實驗研究過程中注重積累第一手資料,不斷進行概括和歸納,最終提煉出切實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
案例研究法法:對個別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進行調查、觀察、分析,課題研究提供素材資料。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
本課題研究周期定為一年,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來具體實施:
1、準備階段(20xx年6月-20xx年8月)
(1)組建課題組,確定實驗教師。
(2)進行實驗前的調查研究工作,完成相關的調查研究報告。
(3)明確本課題研究的意義、目的、內容,制定課題研究方案。培訓實驗教師
2、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3月)
以低、中、高年級實驗班的學生為對象,進行研究,及時反思和小結,根據實驗的進展對課題方案做必要的調整。
A、建立完善健全的活動機制
(1)營造“晨讀“風景線。
(2)每周每班設立1節語文閱讀賞析課。
(3)利用午間校本活動及文體活動等時間,開放學校閱覽室。
(4)各年級根據學生的層次和特點,有機組合,組織“小伙伴閱讀俱樂部”,定期開展活動。
(5)通過多種途徑,廣泛宣傳,低年級鼓勵家長每天“親子閱讀”半小時,中高年級鼓勵家長每天“聆聽閱讀”五分鐘。
(6)每位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讀書的收獲與感受。
(7)每年的五月份設立為:“讀書節”。
B、加強校本閱讀課程的建立和研究。
(1)開展教學實驗研究,組織參觀和講座,探討有利于課外閱讀的課堂教學策略、課外閱讀指導課課型、培養處理課外閱讀資源信息的能力,進行反饋調查和對比分析。
(2)分年級設立閱讀目標。
(3)分年級編寫《推薦書目》,含必讀和選讀。
(4)分年級建立“閱讀記錄卡”。
(5)撰寫案例、分析和反思。
C、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
(1)、打造“紅領巾”廣播站的“讀書專欄”。
(2)每月開展“我讀書,我成長”系列活動。
(3)評選“書香班級”“書香少年”。
(4)舉行“我讀書,我成長”匯報活動。
(5)舉辦讀書報告會。
3、總結階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
(1)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2)實驗班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閱讀能力進行后期的調研測試、分析研究。
(3)整理課題組成員的課例、論文、經驗總結等原始材料,編輯成冊。
(4)邀請專家鑒定,進行課題成果交流。
七、課題研究的條件分析
1、我校于20xx年被確定為縣級的書香校園,校領導和全體教師對學生的閱讀都十分重視,有一定的閱讀氛圍。
2、學校領導對本課題的研究重視程度高,在研究過程中能給予理論指導和一定的經費支持。
3、課題研究成員及分工:
組長:盧海英(全面管理和指導課題研究工作,重點是組織和總結,并參與一線實踐)
副組長:張雪云(課題研究監督和一線實踐工作)
實驗教師:仲濟山、王星友、張秀華、王德毅、張雪云、張彩霞、左金鵬、佟海英等
組長全面負責課題工作。進行課題規劃、構建,組織部署、協調管理課題研究工作,提供課題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支持,負責一項研究工作,深入指導實驗,整理、總結實驗成果。
副組長具體組織實施課題工作,做好課題跟蹤、檢查、矯正及階段成果總結工作,定期召開課題組會議,研究討論課題實驗的有關問題。每人負責一項研究內容,親自參與實驗研究,指導實驗老師開展實驗工作,收集整理資料,撰寫實驗報告及反饋研究成果。
實驗組成員根據實驗實施方案和課題組研究計劃,具體開展課題實驗工作,收集實驗資料,反饋實驗情況,歸納實驗經驗,總結實驗成果。
八、預設的研究成果
1.參研教師形成本課題研究的課堂教學實踐論文。
2.參研教師形成課堂教學實踐實錄。
3.深入研究,形成實驗學生閱讀學習成果。
4.形成“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策略研究”的經驗和方法,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水平和學生語文閱讀學習能力。
九、課題研究的基本保障
人員保障。課題組成員均為學校一線語文骨干教師和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全部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課題組組長盧海英老師是昌邑市語文學科帶頭人、濰坊市教學能手,曾經參與過《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的實驗與研究》、《小學語文主題學習的實驗與研究》等課題研究。張雪云老師是小學高級教師,昌邑市語文骨干教師,曾參與過多項科研課題的研究。仲濟山老師是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師,業務能力很棒。
研究基礎。我校大面積開展閱讀教學,使閱讀能夠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經典誦讀已經成為我校的一大特色,學生已經有了初步的閱讀基礎。學校附近有圖書館,也為學生的閱讀提供了方便。學校的閱讀環境、讀書氛圍都使此項研究的開展成為可能。學校有多媒體教室、打印機,建成了校園網班班通,可以24小時上網查閱資料。課題成員有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電子圖書室藏書達10萬余冊,閱覽室有各種報刊雜志200多種,可以隨時閱讀。
組織保障。學校長期堅持進行教育科研工作,有教科研實驗基礎,建立了較為系統的科研網絡,有一支素質過硬的從事教科研工作的教師隊伍,他們積極參與市級或縣級課題研究工作,理論基礎扎實,實驗操作能力強。學校具備充分的實驗條件,教師每人一臺電腦,數據的統計全部運用計算機操作,有建立原始資料檔案、進行各種能力測試的經驗和手段,資料充分,科研經費能得到充分保障。實驗的理論指導、技術處理、過程控制和終端顯示由學校教科室統一負責。學校領導非常重視這項課題研究,為我們課題組提供各項研究資金和資料,為本課題的開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制度保障。為了保證課題的扎實推進和有效實施,我們還將狠抓以下“四個要求”:
1、時間要求。一是抓好課內閱讀教學,培養閱讀興趣,掌握閱讀方法,養成閱讀習慣;二是統一指導的時間,每月開設1節課外閱讀指導課,指定一定量的時間為課外閱讀活動時間;三是學生自由閱讀的時間,減少作業,增加自由閱讀的時間,將早讀課以及中午休息時間讓學生自由閱讀課外書。
2、活動要求。每月開展一次活動,如讀書故事會、佳作欣賞會、人物評論會、優秀詩文朗誦賽、讀書知識賽、辯論賽、速讀賽、讀書筆記展評等,使課外閱讀成為一種有組織的集體活動。每學期組織一次參觀、旅游活動,使學生多了解社會,多了解課外的知識。公園、博物館、科技館、紀念館、大自然的優美風光等,無不是一本本攤開的大書,漫步其間,自然增長見識。
3、指導要求。選好讀物,可以是教師統一指導的讀物,可以是學生自由選擇的讀物,也可以是由教師結合課文推薦課外讀物。在上好閱讀指導課的同時,要指導學生搞好每周一詩、讀書記載和自辦報刊,同時有選擇地觀看知識含量高的影視節目和光盤(如影視欣賞、電子閱讀、上網瀏覽等)。
4、檢查要求。對課外閱讀經常檢查、督促、交流、評價。如通過隨時個別詢問、檢查讀書筆記、小組調查或“閱讀匯報課”等形式進行檢查反饋。對學生課外閱讀的篇目、字數要經常統計,對閱讀筆記要經常檢查,創建和使用閱讀成長記錄袋,督促學生形成習慣。要及時發現好的典型,組織交流,擴大影響。
小學課題研究開題報告6
一、課題研究的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是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大家都知道,未來社會的文盲將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因此,我認為教會學生學習有時比傳授知識更重要。對于小學生而言,自學的主要表現就是會進行課前,而中年級學生已初步具備獨立識字,其語文學習的重點由原先的識字寫字轉移到句、段、篇的閱讀能力培養上。這就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臺。因此結合我校提出的“小班化背景下語文自主學習研究”這一課題,個人提出了《小學中年級語文課前預習能力培養的研究》這一小課題,旨在讓學生學會課前預習,提高預習能力,進而提高自身的語文學習能力。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人的知識不是被動地接受的,而是通過自己的經驗主動地建構的。教學應當力求使學生自己進行知識的建構,而不是要求他們復制知識。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是學習活動不可替代的主體,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具有主動選擇、發現、思考、探究、應答、質疑的需要與可能。
2、培根說的:“是一頑強而強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由于習慣的不同,它們不是造就一個人,就是毀滅一個人。可見,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
三、本課題研究內容:
1、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小學四年級學生的預習興趣、預習態度、預習能力、預習習慣等現狀,從中發現存在問題。再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制定出可行的培養計劃。
2、思考語文的預習有哪些自身的特點,與學生一起探究適合學生的、切實可行的、具有實效的數學預習的方法。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其終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3、研究布置學生進行預習后,如何有效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反饋,爭取取得預設的效果,激發和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
4、使學生學會預習、樂于預習、學會學習,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及學生主動預習的習慣,全面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途徑和步驟
(一)研究方法
(1)調查法:通過對學生進行調查,了解學生的預習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以便有針對性的預設研究計劃,也有利于在研究中對癥下藥。
(2)行動研究法:此研究法將跟蹤本課題研究的全過程。通過不斷對如何指導學生自主預習,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等方面的研究。
(3)文獻資料法:學習小學語文教材教法、新課程標準等基本理論,吸收借鑒優秀成功的指導學生自主預習的教學理論及方法。
(4)經驗總結法:及時進行小結,撰寫經驗總結,積累材料。
(二)課題實驗研究步驟
1、申報階段:認真選題,學習、查閱有關資料,設計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分析,了解學生預習興趣、預習態度、預習能力、預習習慣等方面的現狀,形成調查報告,在此基礎上制定研究方案,申報課題。
2、實施階段:分析原因、制定對策、根據課題研究計劃深入開展各項語文預習習慣的培養,收集活動資料,撰寫相關論文。
3、總結階段:收集整理課題的過程性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提煉、總結,撰寫研究報告。
五、評價方式
從課堂教學實踐、教育教學效果考查學生的課前預習習慣是否養成,學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預習方法,學生的自學能力時候得到提高
小學課題研究開題報告7
課題“幼兒園教育環境與幼兒互動的研究”是我們在充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提出的。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實踐一定能取得非常滿意的實驗效果,下面就本課題的研究背景、目標、意義及各項實施辦法向各位領導匯報。
一、有關概念、研究背景及研究意義
幼兒園教育環境:幼兒園教育賴以進行的一切條件的總和。包括物質環境與心理環境兩部分。物質環境指幼兒園內教室、寢室、活動室等場所的教學設施、用具的布置(如何進行空間布置與材料的提供)及幼兒園外的家庭、社會、自然的大環境;心理環境指幼兒園的人際關系及一般的心理氣氛等。具體體現在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教師與教師間的相互作用、交往方式等方面。(我們課題研究僅涉及教室環境與幼兒園文化環境與幼兒互動的研究)
“互動”是與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完全不同的全新教學模式,它積極提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雙向溝通,鼓勵被教育者積極參與,反應和創造。
幼兒與環境的互動,幼兒不僅僅是在環境中成長,也是在環境里探索和學習。因此也可將“環境視為幼兒的老師”,互動式的教育環境可讓幼兒體會到自己是環境的主人,有利于萌發幼兒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研究背景:“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和常規要求等應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新《綱要》強調給幼兒創設一個豐富多彩、多層次,具有選擇性和自由度的,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接觸到的環境,使孩子通過自己的方式在與環境主動積極地相互作用中獲得發展,將環境的教育價值擺在了整個教育的重要位置。但從現狀看卻存在許多要解決的問題:環境創設內容上追求精致美觀,缺乏教育性;布置的形式上單調,缺乏多樣化;布置方法上,主要以教師的設想、愿望出發,沒有考慮到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現有發展水平,失去了影響和促進幼兒發展的教育價值。因此,我們應創設與幼兒互動的環境,讓幼兒用環境記錄、描述自己一日生活,使環境成為“會說話”的環境,成為幼兒展示自己的舞臺,從而發揮其教育作用,體現環境的價值。
研究的意義:通過幼兒園教育環境與幼兒互動的研究,改變教師觀念,不包辦代替:尊重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現有發展水平,以主人的身份參與到環境創設中來;探索創設平等、寬松、和諧的環境,為幼兒提供適宜、適度的各類材料;提供足夠的、開放的時間、空間,以支持和引導幼兒積極的與環境互動。促進幼兒感知力、觀察力、想象力、思維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及個性的和諧發展。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
目標:
1、改變教師觀念,尊重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現有發展水平,引導教師提供適宜、適度的各類材料;提供足夠的、開放的時間、空間,支持、引發幼兒主動參與環境創設,建構創設意識的內容、途徑、指導策略,利用環境來展示自己的學習過程、探索過程;積極創設平等、寬松、和諧的幼兒互動環境。以促進教師與幼兒的互動、幼兒與環境、材料的互動,萌發幼兒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2、通過課題研究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在教育實踐中提升教育理念,改善教育行為,吸收先進教育經驗:在不斷地反思教學中提高教師經驗總結與分析能力。
內容:
本課題分為兩個子課題:第一、幼兒園文化環境與幼兒的互動研究;第二、教室空間環境與幼兒的互動研究。
幼兒園文化環境與幼兒的互動研究內容:
1、指導幼兒欣賞扎染布藝。
2、研究扎染的基本方法和一定的技能、技巧。
3、研究教師如何運用指導策略,引導幼兒主動參與扎染活動。
教室空間環境與幼兒的互動研究內容:
1、在環境創設中,如何引發幼兒主動提出創設的意愿和動機。
2、研究如何在師幼互動地創設環境中培養幼兒主體性、積極參與性為主線,選擇與安排相關合理、有趣的內容。
3、研究教師如何運用指導策略,引發并促進幼兒主動參與環境創設。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觀察法:由課題組人員設計觀察記錄表,通過觀察,了解幼兒與現有教育環境的互動情況。
(2)比較法:通過比較前后測幼兒與教育環境的互動情況,從理論角度分析幼兒如何更好地與之互動,為教育的實踐奠定基礎。
(3)行動研究法:以實踐作為研究的起點,從“實踐中的問題”出發,采用實踐——反思——再實踐的行動研究,從而不斷探索出教育環境與幼兒互動的一系列教育方法的研究策略。
(4)經驗總結法:通過對實驗教育過程的回顧、反思、總結,將教育措施、教育觀察、教育效果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研究。
四、課題研究的實施步驟
組織由園長掛帥、業務園長、教研組長及經驗豐富的骨干教師為主要成員的課題組,運用科學的方法,在我園小、中、大三個年齡段展開關于教育環境與幼兒互動的現狀調查。在研究中通過實踐——反思——再實踐,不斷豐富和完善改進教育方法和途徑,以保證實驗研究的效果,具體分三個階段實施:
20xx年9月——20xx年11月第一階段:籌備階段:搜集有關資料,調查幼兒對現有教育環境的反映、認知、寫好觀察記錄及實驗方案。
20xx年12月——20xx年11月第二階段:實施階段:進行具體的實驗研究階段,根據前一階段的觀察,從改變教師觀念,創設良好的物質與心理環境,指導幼兒參與設計、參與收集和準備材料、參與布置,真正達到環境與幼兒的互動。
20xx年12月——20xx年2月第三階段:總結階段:對整個實驗過程的資料、信息、音像等進行綜合、歸納、概括、總結;撰寫工作報告及實驗報告、結題報告,最后出版本課題研究的成果集,制作一套環境創設課例光盤和課題研究過程光盤,舉辦有關課題成果的展覽并推廣。
五、課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我園雖僅成立兩年的時間,但在上級主管部門的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各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先后被確立為徐州市一類幼兒園、市示范幼兒園、市巾幗文明示范崗、市優秀家長學校、徐州師范大學社區學院教育基地及青年路小學、公園巷小學、徐師附小、解放路小學等教育實驗小學幼小銜接實驗基地。
在課題開展前,我們做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如:調查幼兒對現有教育環境的反映、認知,寫出觀察記錄;搜集相關資料,了解幼兒園教育環境如何進行創設才能與幼兒互動,掌握了環境創設的要求、內容和方法,寫出了實驗方案;認真閱讀、理解相關的書籍如《幼兒園環境布置的思考》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讓環境和材料與幼兒對話》等,從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幼兒園教育環境的現狀及未來發展的需要,還專門組織教師到蘇州、貴州等地方學習扎染工藝。
另外,我園將撥出專用經費,應用到科研課題上來,以保證課題實驗的正常進行。
六、預期研究成果
1、關于幼兒園教育環境與幼兒互動的調查與分析。
2、教育環境與幼兒互動的方法與策略。
3、教師在課題中的觀察指導個案及成長發展。
4、幼兒成果展示。
5、與課題有關的教養筆記和論文的發表。
6、關于《幼兒園教育環境與幼兒互動的研究》實驗報告與工作報告。
7、關于課題研究的音像資料。
七、課題研究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用科學發展觀的態度指導課題研究,必須實事求是、客觀,科學地進行調查研究,重實證、重理性;合理運用行動研究法、觀察法、比較法和經驗總結法等進行研究。
2、課題研究人員必須加強教育理論學習,以新的教育觀念指導自己的實踐行動。
3、及時慎重地、細致地收集實驗資料,注意收集點滴的實驗成果和體會,以保證課題研究獲得良好的成果。
4、課題研究中要充分發揮全體教師的作用,鼓勵廣大教師積極投入到課題研究中來,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圍。
小學課題研究開題報告8
一、課題名稱:
《小學數學開放式教學研究》
二、課題性質:
課題是應用型研究課題
三、課題定義:
所謂開放式教學,指教師在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中努力提供一種情境,讓學生個人或小組積極討論、研究、發現,還學生更多的民主和自由,充分尊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相信每一位學生,鼓勵他們想干就干,想寫就寫,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可以進行具體、有效的指導和幫助,或組織引導學生互相幫助。它以發展為中心,以問題為紐帶,以訓練為主線,學生主動,教師主導,活動點撥,反饋矯正,發展思維,形成能力。
四、課題的提出:
開放對應于封閉,生成對應于預設。教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的統一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教學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學的運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現出相對的封閉性。傳統教學則過分強調預設和封,。從而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刺激,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發揮。封閉導致僵化,只有開放,才能搞活,開放性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基本特征。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
“數學教學要從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變為首先關注人的發展。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教育環境,提供給學生充分發展的空間”。新課標這一理念是針對長期以來的封閉式教學而提出來的,其實質是要實行開放性教學,開式教學首先是教學觀念的開放,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基本內容,包括教學內容的開放、學習方式的開放、教學過程的開放、教學情境的開放、教學評價的開放。
1、開放教學內容
數學教育是數學活動的教育,數學內容是數學活動的重要載體。要切實有效地進行開放性教學,就要在認真領會教材編排意圖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編擬出具有較高思維價值的開放性教學內容。
2、開放學習方式
傳統的學習方式是在以教師為主體的機械的聽講為主的,我們開放式的學生學習方式體現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是師生、生生間多邊互動的活動,具有指導的互教、互學、互幫的解決問題的過程,具體又分為三個小環節:
(1)試一試;
(2)議一議;
(3)辯一辯。
3、開放教學過程
開放的教學過程是動態的教學過程。動態的教學過程是指課堂教學過程是動態的發展、適時變化的,而學生的課堂表現、課堂需求則成為調整教學過程的指揮棒。動態的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課內外互動的過程。
4、開放教學情境
在教學中要設置開放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新知背景中,積極思維,激起學生尋根問底的心理趨向,產生自發探索、思考、討論、解決問題的求知欲望。創設情境方式是多樣的,如:故事情境、操作情境、謎語情境、兒歌情境、比賽情境。總之,創設情境應有較強的指向性,應是學生較為熟悉的或能理解的生活實例或數學材料。
5、開放教學評價
我們在研究開放式教學評價中,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及個性的全面發展。同時評價方式應是多元的,又以師生評價、生生評價、家校共評為主。在評價時,我們將考慮以下三點:
(1)注意保護學生的探索心理;
(2)重視對學生的信任;
(3)養成學生良好的思維方法和學習習慣。
課題體現了教育以人為本,是從學生的終身發展角度出發而考慮的課題。此課題涵蓋面較大,又可以分解為五個子課題:《開放數學教學內容研究》、《開放數學學習方式研究》、《開放數學教學過程研究》、《開放數學教學情境研究》、《開放數學教學評價研究》。
由于該課題的研究范圍涉及學生學習、生活及學校、社會、家庭各個方面,既利于教師根據本校情況選擇子課題及小課題,又利于全組的合作研究。
六、國內外同課題的研究狀況:
對數學開放式教學研究,國內外各種媒體均有報道。其中遼寧、江西及我省牡丹江等地方深入較早,研究比較系統、扎實,效果顯著。其經驗及成果可操作性較強,對于我校此課題研究有一定借鑒作用。但我市范圍內對此課題研究不夠廣泛,作法不夠深入。所以對此課題研究對我校及至全市數學教學將是有益的舉措。
七、課題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課題的研究有利于教師積極學習教育理論,并將其所學的教育理論運用于教學實踐中。通過課題研究,能提高教師綜合素質質。教師的教育行為方式是受思想支配,陳舊的教育理念嚴重影響教學工作。課題的研究與實驗,有利于促進教師觀念的轉變,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它,教師看得更高,更遠,有更多時間學習現代理論,從事教育教學研究。同時對推動我校教學改革,實現素質教育跨越式發展教有著極大的影響。通過此課題的研究還將提高教師的科研意識與科研能力,幫助教師走進科研工作的陽光大道,對于提升教師群體素質和促進各校區域間的整體和諧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總之,開放式教學研究中,每節課都要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獲,同時也要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課堂教學應成為對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的成全。這是開放式教學的根本目的。
八、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課題的研究以理論研討、實踐探究法為主,通過示范課、交流會等形成進行深化和推進。
九、課題研究的可行性:
數學,是基礎工具學科,也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備技能。此課題的研究將提高師生的綜合素質,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將深受廣大師生的歡迎,其效果將立竿見影。對此研究,我們要求全員參加,認真確立子課題,由小至大,由點到面,循序漸進,力求實效。研究方法以實踐探究法為主,每學期進行一次階段總結,預計五年完成課題研究。
小學課題研究開題報告9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詞匯是語言學習的基礎,小學詞匯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現行小學教材中也把詞匯教學列為獨立的課時教學內容和重點,作為小學英語教師,努力做好詞匯教學,并研究出最高效實用的詞匯課教學方法對長期英語教學來說是事半功倍且又必須做好的事情。
目前課堂中大多數老師針對詞匯教學采用的方式多為機械的重復和操練,容易使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厭煩情緒。通過本課題研究,力求使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歸納等方式,掌握語言規律,形成有效的學習單詞策略,體驗學習的樂趣。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關鍵詞:小學英語 詞匯課 教學方法
詞匯課:既以詞匯包括單詞或者短語為主要教學內容的課堂教學。
教學方法: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在本課題中是指為了完成詞匯教學任務而采用的各種教學手段,包括教具及準備。
本課題旨在研究小學英語而非中學或者其他教學形式的詞匯教學方法,且是詞匯教學的具體可行教學方法,與實際教學緊密相連。通過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在詞匯教學中設計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詞匯教學的效率。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新的詞匯教學方式,解決課題教學單調效率低的問題,提高小學英語詞匯教學效果。
一:課題研究的步驟:
第一階段: 課題研究的準備階段(XX年5月-XX年6月)
1、學習相關教育教學理論,制定好研究計劃和方案。
2、進行初步研究,了解目前詞匯課教學現狀,包括對學生學習和識記詞匯的方式以及教師教授詞匯的教學方法進行記錄和整理。
第二階段:課題研究的實施階段(XX年7月-XX年3月)
1、小結調查情況,和課題組老師及其他同行老師進行交流討論,總結出詞匯課教學方法。
2、對詞匯教學方法進行課堂實踐,反復驗證。
3、集體制作教具、課件,展示詞匯教學初步成果。
4、收集資料,總結出小學英語教學詞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
5、完善教學方法,請專家老師指導,改進。
第三階段:課題研究的總結階段(XX年4月-XX年5月)
1、對研究資料進行歸納整理。
2、撰寫結題報告。
3、撰寫相關論文。
二、課題研究舉措:
1、認真進行理論學習,擴大知識面。
2、耐心細致的了解目前教學現狀,及時記錄,反思。
3、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準備各種素材,輔助教學。
4、多和同行及指導老師交流。
5、堅決按照研究計劃進行,優化課堂,保證課題研究時間。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1、課題結題報告。
2、制作的詞匯教學單詞卡片及圖片。
3、詞匯教學隨筆感悟數篇。
4、高質量詞匯教學論文1篇。
5、教學課件。
小學課題研究開題報告10
一、研究背景
1.閱讀經典:21世紀國際母語課程改革的共識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發達國際和新興國家幾乎不約而同地發起了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而作為核心課程之一的母語課程,它的改革普遍受到所有國家的重視。閱讀是母語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在這次國際化的母語課程改革中各國逐漸達成一個共識——閱讀經典是提高學生母語素養和民族母語素質的必由之路。許多國家都將閱讀經典列入本國課程標準等正式文件并作出明確的規定。如:英國,根據《英國國家課程英語》規定“在第三和第四階段的課程中,學生應閱讀以下作品:(1)莎士比亞的兩部戲劇。(2)主要劇作家的戲劇,如克里斯托弗馬婁、J.B.普里斯特雷、蕭伯納、R.B.要利敦的作品。(3)1900年以前出版的兩部有主要作家寫的小說,從以下作者中選取:(提供14位作家的名字)。(4)兩部在1900年后出版的,由主要作家寫的高質量并且是在評論界已享有盛名的作品,如(4位作家的名字)。(5)1900年前出版的由四位主要詩人寫的高質量作品。(6)1900年后出版的,在評論界享有盛譽的四位詩人的高質量作品。此外,德國巴符州語文教學大綱分年級分體裁給學生列出了國內外眾多文學家及其作品。法國則為高中學生列出每年的“作品清單”。美國教育部頒布了中學生必讀書目21部,其中美國6部,英國5部,俄國2部,法國1部,德國1部,古希臘4部,古羅馬1部和《圣經》。由此可以看出,閱讀經典已成為各國母語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
2.閱讀經典:我國現行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
在國際化日益加劇、文化多元化急劇演變的現代社會背景下,我國啟動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語文課程作為這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課程價值定位為“使學生能夠站在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具有足夠的自信心和獨立性,在文化擴張或沖擊中得以創造性地發展”。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實現這一語文課程的價值轉型?閱讀中外經典!使學生在閱讀中外經典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獲得創造的智慧”,同時,“尊重、借鑒并吸收世界各國、各民族的多種多樣的文化”。從而,使學生能夠“立足于中華文化的基礎上,放眼世界;立足于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關注現實文化生活”。 基于以上認識,這次語文課程改革最重要的指導性文件——《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就閱讀教學的概念、目標、達成目標的方法等問題做了重新的定位和深入系統地闡述,并提出了具體明確的要求。如: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的課程目標;在“總目標”中提出了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的要求;此外,“教學建議”也建議教師在教學中重視 “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評價建議”里也明確提出了“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感悟,加深體驗與領悟”的評價要求。并且《課程標準》在“附錄”中設置了“關于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的建議”和“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兩個內容。這些內容的出現,都說明引導學生大量閱讀中外經典是實現“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
3.現狀分析及遇到的問題
(1)受社會日益主流的“快餐式”閱讀和“讀圖式”閱讀的影響,學生的閱讀活動日趨平庸化。學生的閱讀活動不能引發他們對社會、人生嚴肅而又深刻的思考,他們感受不到閱讀帶來的精神愉悅和心靈震撼。此外,學生的閱讀視野狹窄,對異域文化缺少了解,這與本次語文課程改革要培養“立足于中華文化的基礎上,
放眼世界;立足于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關注現實文化生活”的學生的課程目標相差甚遠。
(2)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學生對優秀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從數量上和質量上均存在很大的差異,特別是廣大農村學校由于受到經濟條件的制約和師資水平的限制,要想比較系統的閱讀中外經典文學作品很困難。此外,目前市面上的課外讀物繁雜,質量參差不齊,影響了學生的閱讀質量和語文素養的提高。 (3)廣大的一線教師對小學語文課外閱讀,多年來一直缺少一種指導學生有效地開展閱讀課外經典的機制和策略;同時對打通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銜接缺少系統科學的認識和操作方法。而教師更多的是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一些時斷時續的嘗試,缺少科學的行為研究規劃以及相關理論與實踐體系的建構。
(4)關于新課程下引導學生開展大量閱讀文學經典的實驗,我省有部分地市、縣區作了許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這些研究缺乏系統性、全面性,大多側重某一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依據
1. 我國傳統語文教學認為,博覽、誦讀、精思、背誦,是學生接受豐富的文化滋養,積累語言培養感悟,形成較扎實的語文功底的有效方法。
2.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有關閱讀教學的新理念和各學段的閱讀目標。第一學段(1——2年級):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 。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第二學段(3——4年級):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句、精彩句段,以及在開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背誦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并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第三學段(5——6年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委作品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
整個小學階段背誦優秀詩文160篇,課外閱讀總量145萬字。
3. 當今眾多教育界和社會知名學者對讀書的論述。
朱小蔓(中央教科所所長、黨組書記):希望從我們教育工作者開始學會渴求知識,共同用讀書支撐我們的生命。
朱永新(蘇州大學博導、蘇州市副市長):盡管我們的技術在不斷發展,社會在不斷前行,但是同時我們人類的前途也不斷受到挑戰,挑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類精神發育的遲緩。可以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我們一直認為閱讀問題是中華民族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如果不再重視閱讀,再不建書香校園,進而推動書香社會,我們這個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就是值得擔憂的。
石中英(北京師范大學):閱讀是一種品味、一種心境,它伴隨著人的成長。
金保成(中央教科所):不讀書便沒有底氣,讀書應當從孩提時開始。
謝維和(首都師范大學):讀書是人凈化心靈、走向文明的標志。
嚴文番(美國賓州大學):研究如何讀與研究讀什么,對于我們同樣重要。
鄭漢文(香港中文大學):對學習者而方,閱讀的深度比其廣度來得更重要。
商友敬(著名教育學者):不翻開孩子們的書包,你就無法想像他們讀書的貧乏。
徐雁(南京大學):不閱讀的民族便談不上有民族精神、民族之魂。
方展畫(浙江省教科院):教師要少講一點,學生要多讀一些,把學習的權得還給學生。
范培松(蘇州大學):呼吁理順教育體制,還師生以閱讀的時間與空間。
楊九俊(江蘇省教科院):讀書,為孩子構筑一個更理想的心靈生態。
傅維利(遼寧師范大學):趣味是閱讀的根本,競爭是閱讀的保障。
程斯輝(武漢大學教育學院):不鍛煉便沒有體能,不閱讀便沒有智能。
王嘉毅(西北大學):讀書帶來知識,讀書更新理念,知識與理念改變命運。
范小青(著名作家):喜歡讀書的人,在最浮躁的世界里都能享受心的寧靜。
陶文瑜(著名作家):閱讀是用心靈勾畫美的過程。
4. 蘇霍姆林斯基有關閱讀的論述。
“學生到了中年級和高年級能不能順利地學習,首先就取決于他會不會有理解地閱讀: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因此,小學教師應當仔細地研究,每一個學生的這條能力是怎樣發展的。......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一個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的學生,比起不掌握這種乍看起來很簡單的迅速閱讀能力的學生來,就顯得能夠更迅速、更順利地應付任何作業。在他的腦力勞動中就沒有死記硬背。他閱讀教科書或別的書籍時,比起那種不會同時閱讀和思考的學生來,情形就完全不同。” “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時進行閱讀的學生,就不會在學業上落后,而沒有學業落后的現象,教師的工作就容易了。”
“通過閱讀而激發起來的思維,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識的種子撒上去,就會發芽成長,取得收成。由于能對書籍進行思考,學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綱規定的教材。學生對書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內心中由于書籍而激發的喜愛感越強烈,他學習起來就越容易。”
他還提出了閱讀跟學習緊密聯系的主張,認為閱讀給學習創造“智力背景”。他還認為課外閱讀“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教師要把握和實施“學習”和“課外閱讀”兩套教學大綱。
三、研究目標
1.探索有關母語閱讀教學的規律,構建指導小學生有效閱讀經典的理論體系與操作方法。
2.開發編寫一套《語文經典讀本》。
3.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厚語文積累;促進實驗教師人文素養的提高和專業成長;豐富實驗學校的文化內涵,提升實驗學校的文化品位,促進實驗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充實實驗學校的辦學特色。
四、研究內容
1.小學生閱讀經典的內容研究
(1)適合小學生閱讀的經典文本應具有的特點;
(2)中國古代傳統經典文本在小學生閱讀中應占的比例;
(3)中國現當代經典文本在小學生閱讀中應占的比例;
(4)各類體裁的作品在小學每個年段所應占的比例;
(5)背誦篇目在各年段所應占的比例;
(6)外國經典文本在小學各年段閱讀中應占的比例;
(7)小學生閱讀經典文本組合呈現的體例設計和原則等問題。
2.小學生閱讀經典教與學方法研究
(1)提高課內閱讀教學效率的新策略和手段;
(2)研究打通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聯系的途徑和方法;
(3)開展有效的課外閱讀的指導策略;
(4)如何通過閱讀豐富語言積累;
(5)如何搞好讀寫結合,從讀中學寫;
(6)如何通過閱讀使學生感受到讀書的樂趣;
(7)如何通過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8)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9)應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讀書習慣,如何培養;
(10)如何通過閱讀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體認中華文化;
(11)如何通過閱讀域外文化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對人類的文化產生敬仰、吸納、尊重的情感,胸懷世界,放眼未來;
(12)課本學習中如何滲透相關閱讀內容;
(13)如何利用家庭、學校、圖書館等資源豐富閱讀內容;
(14)閱讀與語文綜合性學習;
(15)閱讀與研究性學習;
(16)如何實現學生對文本正確的多元解讀;
(17)小學生閱讀的基本方式和操作策略;
(18)小學生個性閱讀的評價標準是什么;
(19)教師在小學生閱讀過程中的角色;
(20)小學生閱讀與學習方式的轉變等問題。
五、研究方法
本課 題在實驗過程中,將主要采用教育行動研究,輔之以文獻研究、調查研究等教育科研方法。
六、研究階段
1.第一階段 (20xx年6月—20xx年7月)
(1) 20xx年6月—12月,完成實驗論證和方案的制定;研究試驗前測工具;研究《語文經典讀本》的編寫體系,完成下冊的編寫;完成實驗單位的申報工作。
(2)20xx年1月—7月,召開課題開題會議;各實驗單位完成實驗前測工作并寫出前測的分析報告和學校的實驗方案;完成《語文經典讀本》上冊的編寫、出版工作。
2.第二階段(20xx年7月—20xx年6月)
(1)組織實驗學校根據所確定的研究內容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構建閱讀中外經典的理論與實踐體系。 (2)使用、驗證、修訂、完善《語文經典讀本》。
3.第三階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對該實驗進行全面總結、鑒定、推廣。
七、研究成果形式
1.形成課題實驗報告。
2.出版相關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專著。
3.開發一套優質的小學《語文經典讀本》。
4.錄制優秀實驗教師的課堂教學。
5.出版學生相關的形式多樣的作品集。
八、研究組織機構與管理
1.研究組織機構
(1)實驗項目領導組:
組 長:王景華
成 員:李家棟、各市、部分縣區教研室主任、部分實驗校校長、特級教師。
(2)實驗項目執行組:
組 長:李家棟
副組長:各市小學語文教研員
成 員:各實驗縣區的小學語文教研員、部分實驗校校長、教師。(3)實驗學校(由各實驗學校自行組建)
2.課題實驗管理
該課題由省教研室管理,根據課題管理辦法,定期組織研討、交流。 《閱讀中外經典 享受讀書樂趣》課題組
二0XX年二月
小學課題研究開題報告11
“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設計”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一、本課題研究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1、建構主義理論;2、行動學習理論;3、人本主義理論。
關于課堂有效學習的內涵
(1)課堂有效學習是相對于無效和低效學習而言的。
(2)學生的發展就其內涵,應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缺少任一維度都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發展就其層次,包括現有發展區和最近發展區,教學促進發展,就是把最近發展區不斷轉化為現有發展區;發展就其形式,有內在發展與外在發展,外在發展是一種以追求知識的記憶、掌握為標志的發展,新課程強調著重追求以知識的鑒賞、判斷力與批判力為標志的內在發展;發展就其機制,有預設性發展和生成性發展,新課程在注重從已知推出未知,從已有的經驗推出未來發展的預設性發展的同時,強調不可預知的生成性發展;發展就其時間,有當下發展和終身發展,新課程既注重即時的可測性和量化的當下發展,更關注面向未來、著眼于可持續和發展后勁與潛力的終身發展。
二、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課題研究將從調研課堂上無效教學現象、分析致因入手,研究課堂“有效學習”個案,發掘、預設并生成有效學習的操作點,引領教師積極應用,構建以“有效學習”為主導的教學體系。
對課堂上無效教學現象進行調研,分析致因,針對無效學習現象,開展對應策略研究。
立足于科學性、可行性、靈活性和有創意性,開展有效課堂教學評價內容與方式的研究。通過對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教育教學行為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與教學效果的研究,小學生數學學習水平和能力的科學評價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從理論和實踐上豐富、完善小學數學課程評價體系,豐富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生成有效學習的操作要點與基本策略,開題報告《研究性開題報告》。
三、本課題省內、外研究現狀,預計有哪些突破
為了了解《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設計研究》這一課題在同一領域的研究現狀,把握發展趨勢,我們查閱了大量的教育理論專箸、期刊、報紙及網絡資料。從中我們發現,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人們越來越關注學生在課堂中是否進行有效的學習,如何組織、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的研究。這些研究呈現以下特點:
(1)改變或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的,不僅僅是換套新的教材,或是說用了新的標準問題,其目的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課堂里面的情況發生變化,從而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課程標準提出,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的重要方式。人們十分關注課堂教學中的學習,是否是探索性的、自主性的、研究性的學習。
(2)越來越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人本主義心理學討論的是個體的人,是理性和感性相結合的人.當代教育研究把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和獨特個性當作優先追求的目標。通過實施一定的課堂教學策略,使學生在人格中達成理性與情感意志、科學與人文等方面素質的和諧統一。使每一個學生在各個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和提高。
(3)該領域研究發展趨勢分析
新世紀的基礎教育需要加快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步伐,努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在課堂教學中,以人為本,實施有效教學,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學習活動中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是課程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
雖然該領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對于正確的效益觀、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相關因素、有效教學和學習的方法與策略、有效教學評價的標準等缺乏全面、系統的研究、實踐,在實施推廣上也存在不足和不平衡。因此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研究課題研究”,對構建小學數學課程評價體系所作的理念與實踐的探索,將對課改的深入開展起到積極作用。
我們課題研究人員應該以飽滿的工作熱情,系統的學習“建構主義”等相關理論,學習外地老師的教研教改經驗。積極提供研究課,寫好研究課設計方案、教學后記、案例分析等材料。還要認真地聽研究課,參加說課、評課、信息交流、心得體會交流等研討活動。
最后,祝愿我們的課題研究工作在上級領導的關懷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圓滿成功!
小學課題研究開題報告12
一、課題的提出及其界定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單位,是語言的奠基石。人類的思想交流也是通過由詞構成的句子來實現的。沒有足夠的詞匯累積,語言根本沒有辦法輸出。著名語言學家威爾金斯(D、A、Wilkins)也曾經說過:“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可見,詞匯是多么的重要。要讓孩子掌握好一門外來語言,就必須使他們掌握足夠的詞匯量。這是一項多么艱巨的工作。當然,作為我們英語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工作中,我們一直在探索一種最有效的教學模式,但事實總是并不十分盡如人意。尤其在單詞的拼背方面,我們發現我們的學生一直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對于聽寫單詞猶為恐懼。而每次聽寫,學生的錯誤率很高。每次測試,寫單詞板塊的失分比例總是最大的。《小學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六年級結束時能聽、說、讀、寫大約431個單詞和短語;55組句子和38個單句。學生能否有效記憶單詞,將直接影響到四會單詞的掌握,對學生今后的英語學習也有著直接的影響。
二、課題提出的背景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材料,離開詞匯語言就成為無源之水。自然教學法的創導人特雷西認為:詞匯學習對于理解語言和言語輸出都至關重要。詞匯教學在小學階段是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當前,大多數小學生對于英語單詞的記憶不感興趣,不能擺脫“死記硬背”的模式,沒有形成自己記憶英語單詞的方法策略。現行牛津小學英語,詞匯量較大,從三年級起,要求學生掌握的“四會”單詞越來越多,大多數學生靠機械地背字母順序來記憶單詞,費時多,效果差。教材中雖然每個單元都設有Listen and repeat這個欄目,但直到六年級才基本把國際音標和字母及字母組合的發音規則介紹完畢,且對音標教學只要求滲透。音標教學的相對滯后,使得小學生掌握單詞比較困難。
小學生學英語,由于年齡較小,學習目的、動機往往不是很明確,部分學生憑自己的興趣去學,只對課堂上有趣的教學內容和游戲感興趣,而對單詞和短語的讀寫規則、發音要領及用法未能充分認識,不善于學習和總結單詞的拼讀和拼寫規律。單詞的掌握成為學生學英語的一個薄弱環節。
三、研究目標
1、通過教學理論學習與英語教學實際相結合,通過分析研究詞匯的特點,優化詞匯教學方法。通過課題的研究,教師在實踐中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教授學生英語單詞記憶教學方法,提高教師的單詞教學水平。
2、研究學生的記憶特點,教授學生英語單詞的記憶的方法,學生根據自身記憶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有效的英語單詞記憶方法。通過多元化的詞匯教學提高學生對英語單詞的學習興趣。
3、通過課題研究,提高課題組成員的教育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師開發和拓展英語語教學資源的能力,鍛煉培養一支具有現代教育意識,有探索、創新精神,教學形式多樣、教學方法靈活的英語教師隊伍,活躍我校活動教學的研究并且形成特色。為同類學校開展英語教學研討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
四、研究內容:
1、改變創新詞匯教學模式,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效率;
2、探究多種詞匯教學方法,提高小學生詞匯學習的主動性與興趣;
3、加強學法指導,注重學生詞匯學習策略的培養;
4、課外鞏固記憶的系統化指導方法。
五、研究重點:
1、提高小學英語課堂詞匯教學的有效性。
2、培養學生詞匯學習的策略。
六、研究方法
本課題擬采用調下列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法:通過問卷調查、實地統計、座談等方式,全面了解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英語詞匯掌握現狀,并且探尋形成這些現存問題的因素,為后續研究奠定基礎。
2、文獻研究法:通過對相關理論的查找和研究,為本課題建立有效的理論支撐,并且在各實驗階段指導實驗工作
3、行動研究法:強調對課題研究工作的反思與研究,發現、分析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改進措施,擬定改進計劃。
4、經驗總結法:運用經驗總結法來構建“小學英語詞匯教學的有效性研究”的實施策略,并且推出一批有推廣價值的實施方案和經驗。
5、案例分析法: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尋找具有本學科特色的,能有效提高單詞教學效率的方法和策略,并且探索出有價值的研究經驗。
七、實驗步驟及任務
第一階段:調研準備階段: (時間:20xx年10月~20xx年1月)
1、查閱文獻資料、學習相關理論。
2、通過聽課、座談、問卷調查等形式對詞匯教學現狀、學生詞匯掌握情況進行調查,做出分析并且完成調查研究報告。
第二階段:實驗探索階段: (時間:20xx年2月~20xx年1月)
1、制定學期研究計劃。
2、在課堂教學中探索詞匯教學的有效模式。
3、積累實踐經驗,整理實驗素材,堅持寫教學隨筆、反思及典型課例。
第三階段:深化總結階段: (時間:20xx年2月~20xx年12月)
1、研究典型課例,通過上研究課、觀摩課等形式研討如何提高小學英語詞匯教學效率。
2、推廣經驗模式,逐步完善實驗假設。
3、分類整理實驗材料、形成研究成果。
4、撰寫結題報告。
八、預期實驗階段成果與最終成果形式
1、階段成果形式:典型課例、教學論文及教學隨筆等。
2、最終成果形式:結題報告、典型課例、論文等。
小學課題研究開題報告13
一、研究概況
(一)問題的提出
1、幼小銜接是指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的銜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2、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幼升小,家長往往會焦慮,孩子會無助,老師們會盲從。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轉折點上,在實現這個轉折的過程中,幼兒會有不適應,比如在學習方式、生活習慣等多方面跟上小學的節奏和要求。作為幼兒園充分研究一些準備工作處理好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問題,這對于促進幼兒的可持續發展,提高教育的連貫性與整體性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研究目的
進行幼小銜接的目的是讓幼兒能夠平穩地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適應新的生活和學習環境,身心獲得健康發展。
1、讓幼兒快樂地期盼小學生活———有入小學的愿望和興趣,向往小學的生活,具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2、讓幼兒主動地感受小學生活的特點———初步了解小學的學習活動特點和課堂教學規范,對各類學習活動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欲。
3、讓幼兒自信地走進小學———初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能力,建立初步的規則意識和任務意識。
4、在“幼小銜接”方式上,建立以幼兒為活動主體,以幼兒園、家庭、小學為實施載體的“多維互動體”,實現幼兒園與小學教育的無縫銜接。
(三)研究意義
1、促進幼兒社會適應性的培養。合理綜合組織小學與幼兒園各方面的教育內容,充分發揮各種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提供活動和
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展示自我價值。根據小學一年級在整個教育歷程中的特定地位,在開展豐富活動的同時營造幼小銜接的氛圍。
2、促成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與學習適應的銜接。幼小銜接是針對以往新生入學所反映的種種弊端而進行的,是以往教學經驗的總結,針對過去一些弊端,我們應立足學生的養成教育,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與創新能力,養成珍惜時間和樂于學習的好習慣,用小學生的行為去規范自己,逐步養成自律的能力。
3、充分做好入學前應有的良好心理準備。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促進幼兒在入學前具有良好的心理準備,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掌握使用工具的能力,減緩兩學段的坡度,探索能力的培養,使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形成一個不間斷的整體,促進幼兒和諧發展,這也是研究幼小銜接的意義所在。
二、課題研究計劃(包括研究目標、內容、過程、方法、手段等)
(一)課題研究內容
1、建立“師”與“幼”的互動關系,關注幼小銜接內容的有效性“幼小銜接xxx”中應怎樣構建師幼間的互動,其關鍵在于我們到底教什么、如何教。面對今天的幼兒,幼小銜接工作如何才能更有意義、更有成效,以滿足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的特點。
(1)把幼小銜接與幼兒園新課程的實施有機結合,解決“教什么”的問題。
(2)把幼小銜接與幼兒發展的特點有機結合,解決“如何教”的問題。
2、建立“家”與“園”的互動關系,探索“幼小銜接”資源的整合性“家”與“園”的銜接,在幼小銜接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大手牽著小手,是幼兒邁好入學第一步的力量和源泉。幫助家長更新、端正和樹
立正確的幼小銜接觀念,是幼小銜接工作成功的保證。攜手為家長提供支持和幫助,形成“家”與“園”的資源互動鏈,提高幼小銜接的實效性,解決“轉折點”問題。
3、建立“家”與“園”與“社區”的互動關系,促進幼小銜接體系的連貫性加強幼兒園與小學的互動,充分利用社區內的優質教育資源,創建幼兒園與小學間的互動協作環境,是幼小銜接工作連續性的保證。
4、對幼小銜接工作的不斷反思。
(1)幼小銜接工作的創新更在于教育理念的更新。
(2)幼小銜接工作的突破在于教研方式的改變。
(3)幼小銜接工作的長效在于價值取向的拓寬。在幼小銜接的路途中,我們將和幼兒攜手共同面對變化、經歷過程、體驗成長。
(二)課題研究過程
1、明確研究任務并進行分工,修訂課題方案和計劃
2、邀請區教委領導和專家進行指導工作
3、加強課題組成員的培訓工作
4、舉行課題研討及開放活動
5、組織階段性評估
6、做好課題研究資料的收集和整理,為結題工作做好資料積累。
(三)課題研究方法手段
1、積累資料法。每一位教研員結合自己的寫作教學和自己任教班級的學生,盡可能地將一些成功的教學案例和學生成長進步的案例積累下來,作為研究的重點參考資料和研究成果。
2、調查法。
(1)跟蹤調查法,以園所為單位對于進入小學的孩子進行一年的的跟蹤研究,建立好幼兒成長檔案,看幼兒的發展提高。
(2)問卷調查法,在不同的階段設置面對幼兒、家長和學生升入一年的班主任或者社區鄰里調查問卷,隨時存檔,對比。
3、經驗總結法。結合課題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點結自己的一些做法,體會,并撰寫總結性文章,進行推廣。
三、課題研究步驟和時間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11——20xx。12)
1、組織選題,開題,提出課題研究方案,明確任務和分工,各位參加研究的教師自主提出研究目標,寫出研究計劃。
2、通過年級組根據研究計劃,幼兒園、小學、家長三方面進行探討,制定詳細的實施規劃,討論、研究后備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
1、落實研究內容
2、資料收集
(1)對于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可能解決的策略。
(2)組織各種互動,及時進行反饋、總結整理。
3、聘請領導和專家進行指導。解決研究中出現的問題,提升課題研究質量。
第三階段:結題階段()課題組成員撰寫結題報告,出課題研究成果。
四、成果呈現形式
1、經驗總結:對教育經驗活動及經驗認識進行分析、加工、制作、整理,形成較為系統的、合乎邏輯的認識。依據的是教育實踐經驗所提供的事實,深入分析與總結教育實踐中的教育現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
2、研究日志:教師對生活事件定期的記錄,不僅僅羅列生活事件的清單,而是通過聚集這些事件,讓我們更多地了解自己地假定。記錄的是教師所觀察到的、所感受到的、所解釋的和反思的內容。
3、教育敘事:課題實施中用敘事的方法所做的某些簡短的記錄,也指教師在行動研究中采用敘事方法寫作的成型的研究成果。
3、經驗總結法。結合課題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點結自己的一些做法,體會,并撰寫總結性文章,進行推廣。
小學課題研究開題報告14
小學教育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及終身教育的基石,對個體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小學語文的習作訓練不僅直接關乎學生的遣詞造句和敘事水平,對學生未來的語言文字造詣和思維深度及廣度都有著深遠影響。但當前農村地區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教學指導策略落后、教學資源不足、學生配合度低、不確定因素多等特點,如何制定出一套可行性高且能有效提升小學生習作水平的教師指導策略成為實踐的挑戰。
一、 本課題的研究價值與現狀述評。
1.研究價值
開展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策略研究,其根本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提升學生習作能力,同樣也對老師習作指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能有效的提升教師習作教學的能力
2.研究現狀
我校地處農村偏遠山區,為了提升寫作水平,提升教學質量,結合本地實際,依據新課標,來研究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策略,其價值和意義不言而喻。因此,為促進提升教師對習作起步的指導,提升教學水平,改變習作指導模式,按照我校教務處20xx至20xx年教研工作計劃,結合教學實際,確立了這一研修課題。
《新課程標準》對三年級作文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際。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根據表達的需要,使用冒號引號。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
在我們學校,學生幾乎每人都有作文書,最少一本(綜合類),多本的自是不少,甚至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等各個類型,一個類型一本,遇到作文課,就在五花八門的作文書上去找,內容差不多,連讀都不讀,抄下來就完事兒了,作文本一交,腦子里沒留下蛛絲馬跡。還有老師,布置家庭作業就是回去寫一篇某某類型的作文。
習作在學生心目中是一座大山,那座山直插云霄,看不到上山的路,看不到山頂,也沒有登山必須的工具“安全帶、主鎖、絲扣鎖或自扣鎖、扁帶,下降器、頭盔等。”作文這座山在學生心目中不亞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難和怕。而在老師心目中,也是把作文當成了“攀登珠穆朗瑪峰”,老師害怕講作文,害怕閱作文,害怕講評作文,歸根到底一個字“怕”,學生怕作文,老師怕作文。既然作文是一座山,為啥老師和學生不手拉手一起攀爬?一起欣賞沿路的風景?
綜上,教師通過怎樣的作文指導,來有效的引導學生走進自然,走進生活,用眼去看自然,用心去感受生活,把自己看到感受到的,用文字來表達真實的情感呢?這很值得我們去研究。
二、本課題的研究目標、主要內容、基本思路和方法及創新之處
1.研究目標
(1)讓三年級學生養成觀察生活、走進生活、感悟生活的習慣,能及時分享和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能用比較流暢的書面語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能正確的表達思想情感。
(2)使三年級學生做到說寫結合。能把日常生活中見識到的,書中積累的,用常見的表達方式,比較準確的用書面語言表達出來。
(3)通過研究,引導學生寫出內心的真實情感,語言盡可能豐富些,以此提升習作能力和水平。
(4)讓學生掌握圍繞一句話把事情說清楚的習作方法。
(5)通過研究提升教師習作教學的能力,學習并積累習作指導的方法,最終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2.研究內容
(1)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困難及問題研究。從學生入手,是興趣沒激起還是觀察不仔細?是方法缺失還是條理不清?是語言平淡還是口語較多?是描述空洞貧乏還是所學不會應用?等等問題,從教者入手,是方法指導不具體,仿寫不及時,素材沒抓住等等原因,做細致的分析評估總結,才能有的放矢對癥下藥,總結設計出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型策略。
(2)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學策略設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借閱圖書,讓學生愛上閱讀,通過講故事,使學生勇于展示善于表達,從而樹立自信心。②“親歷”對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習作興趣提升的研究。通過研究提升學生感受生活的能力,激發表達的欲望,習作成為孩子們“我手寫我心”的交流平臺,享受表達的樂趣。
給學生不拘泥形式的創造習作機會,作文素材隨手拈來,,不為寫作文而寫作文,能減輕習作帶來的負擔的研究。 ③及時仿寫對習作方法的指導作用研究。為了使意思表達準確,讓學生不斷嘗試變換語氣,替換詞語,使學生逐步養成字斟句酌的好習慣。 ④ “我是小小書法家”“故事大王”“剪報”“成語接龍”“查字典”“巧手大比拼”等班隊活動,對學生作文水品提升的輔助作用研究。。⑤探究出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的策略。
三、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計劃進度、前期研究基礎及資料準備情況
1.研究思路
圖1 課題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主要有以下方法:
(1)文獻法。利用校圖書館、網絡圖書館等資源,廣泛搜集課題相關資料,為課題后期教學策略設計打好基礎。
(2)訪談法。課題組利用自身資源,對踐行在教學一線的老教師和優秀教師進行針對性的訪談,廣泛吸收同行的優秀教學經驗。
(3)實驗法。本課題將切實利用成員優勢,將試推行的教學策略進行試點研究和對比研究,通過同校異班間習作成績對比、異校間習作成績對比等,對比分析策略的有效性和不足。
3.計劃進度
時間
研究內容
20xx.11-20xx.02
(1)成立課題小組,完成課題研究方案的制定;
(2)召開研究開題會,進行理論資料的準備和學習
20xx.03-20xx.04
(1)通過教師座談會等形式,了解三年級習作起步階段存在的問題;
(2)完成開題報告的撰寫,上傳至微博等社交媒體進行交流和互動
20xx.04-20xx.06
(1)參加研究課題的小組成員,共同對三年級習作起步階段方法指導進行公開課教學,不斷修改總結三年級習作起步階段指導方法及各種方法的可操作性;
(2)及時歸納特色指導方法,寫出隨筆、案例、論文等;
(3)定時召開小組討論會,交流指導心得和經驗,撰寫并上傳課題中期報告。
20xx.07-20xx.10
不斷跟蹤分析,前后對比,取長補短,確定科學有效的作文起步的指導策略。
20xx.10-20xx.11
(1)課題研究成果及資料進行整理、歸納、總結分析;
(2)準備結題申請和撰寫結題報告。
4.前期研究基礎
課題負責人具備一級教師職稱,擔任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已二十七年,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在日常工作中喜歡閱讀,善于學習其他老師好的教學方法,經常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善于創新。
課題組其他成員都是工作在第一線的骨干教師,他們教學經驗豐富,工作兢兢業業,富有激情,責任心強。
5.資料準備情況
當前,課題組已經大量的查閱資料,認真分析學情,擬定具體實施方案,做到研究的真實性,方法的可行性。
四、本課題研究的中期成果、最終成果,研究成果的預計去向
1.研究的中期成果:
(1)針對三年級習作起步階段方法指導組織公開課教學,評議課,不斷修改總結各種方法的可操作性。
(2)歸納特色指導方法,寫出隨筆,案例,論文。
2.研究的最終成果:
(1)研究報告。形成《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策咯研究》成果報告。
(2)課題研究中期報告一份。
(3)學生優秀作文集。
(4)“親歷”對學生習作起步興趣的研究。
(5)成果展覽冊。將“書法比賽”“我愛閱讀”“故事大王”“剪報”“手抄報”等實踐活動的實錄作記錄裝訂。
3.研究成果的預計去向
(1)課題采用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教學有效性方法、有效性實現途徑、有效性動態評價等成果,可直接應用于小學教育的相關理論研究。
(2)充分發揮課題組的實踐平臺優勢,將課題成果直接應用到實踐中進行驗證,最終取得的結論、理論、方法和工具可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借鑒。
小學課題研究開題報告15
一、選題依據
20世紀中期興起的人本主義教育觀把主體意識推到極致,認為教育是為學生個人自由的發展提供服務的提倡學生在愛教育過程中自我選擇、自我設計、自我奮斗,最終達到自我實現,奠定了“綜合性學習”,倡導創造能力的理論基礎,現代課程觀認為課程就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探究,一起探索其所不知道的過程,從而實現認識領域的拓展和延伸,而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教師所知道的過程。聯合國教科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提出的“終生學習”、“全人發展”等思路,在教育的空間和時間兩個緯度上,加強教育和實際的聯系,把教育從學校延伸到家庭生活的聯系,把教育從學校延伸到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和人的一生。
就我們數學教學而言,它傳承了中國傳統教育的特點,在內容上,一味地給下一代傳授人類已經取得的科學知識和應用這些知識經驗化了的技能,而舍棄了獲得這些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其失去了親自探索和發現鍛煉的機會;在組織形式上,沿襲了幾十年來夸美紐斯老人家創立的“班級授課制”,以致“整段的時間被鈴聲打碎,連貫的空間被圍墻隔開”,學生在同一片天空中呼吸著同一種空氣,幾年以后成了同一種模子中澆濤出來的標準件。數學教育成了單純的傳授而疏遠了探索研究,數學學習成了單純的繼承而遠離了創新發展,以致人們提到學習便理解為知識的傳承,而提到探索、研究、創新性的學習,反而感到陌生,如此種種。長期以往,我們有意無意地實現了教育的“另一種功能”,扼殺了人類所具有的創造精神。小課題研究,作為研究性學習的一種形式,是一種嶄新的學習方式。學生可以在實踐中選擇課題,在主動探索中獲取知識,并能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它充分體現了問題性、綜合性、實踐性、社會性、開放性這幾大特點,可以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很多的實際問題,不是一個學科知識可以解決的,必須尋求相關的多個學科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才行。
綜合課程是力圖實現所有課程的整合,其目標是培養個性健全的人,把學生視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創造性”、“發現性”等視為人的本性,概括起來,綜合性學習的過程是積極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從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來看,學生的創造潛力,探究意識和求知欲在綜合性學習過程中,更容易被激發。綜合性學習特別重視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應用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策略,更注重學生學習創造性與主體性人格的培養。
早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教育思潮,就開始重視個性發展和個體發展的智慧,尊重兒童的興趣,主動性和積極性。自然主義教育家主張讓兒童自己在實踐中鍛煉觀察力、求知欲、創造力。并積累學習經驗。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杜威為代表的進步主義教育更加關注兒童,把教育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提出“兒童中心論”、實驗“活動過程”。以瑞士皮亞杰和美國布魯納為代表的教育觀真正地從學生“學”的角度研究教育的問題,為綜合性學習奠定了心理學基礎。他們認為學生的主體認知結構和建構過程不能簡單的靠教師教,而要通過學生的主動作用才能獲得,因此提出了“發現學習”。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各國紛紛出臺各種措施,在注重教育歷年上突破的同時,都強調學生的學習方式的改變,并試圖以此作為突破口來體現新的教育理念。美國強調的“探究”為特征的學習策略,采用的“以項目為中心”的學習和“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這兩種模式從根本上講是一致的,具有相同的理念、方向,強調以形式4為中心,以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全發展為主,體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個性化,另外,一些國家開發綜合學習課,首先使學生能把各科所學到的知識、技能在實踐中綜合運用,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國外,讓學生做課題研究是很流行的。在國內,這類研究雖然近幾年才開始,但在很短的時間內便紅火起來了。據了解,隨著研究性學習的興起,小學生搞課題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近年來有較多的學校也進行這方面的研究。為了有別于成人的課題研究,把小學生的課題研究叫做“小課題”。
二、研究內容
研究的基本內容:小課題研究中教師角色與地位;小課題研究內容與生活的聯系;小課題研究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研究的重點:小課題研究內容與生活的聯系;小課題研究與其他學科的整合
研究的難點:小課題研究與其他學科的整合
三.研究方法
借助課堂教學和課外研討活動等形式,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積極探索學科教學的新教學模式。
本課題研究主要采取實驗法、個案法, 分析法、研究法,實施的過程中結合問卷、聽課、評課、案例分析進行,從根本上改變教與學的關系,打破教師一統課堂的教學模式,將課堂的學習與課外的應用有機的結合起來,要從傳統的從教材中學習數學轉移到在生活中學習數學。而且提倡多學科的綜合學習,結合本子課題的實際,我們采用以教學試驗法為主,以其他方法為輔助進行研究。
四.研究成果
1、《小學數學小課題研究與綜合性學習的研究》論文集
2、實驗記錄冊
3、結題報告;
4、學生小課題研究作業
4、實驗課例及活動光盤
五.課題研究進度計劃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20xx年8月—20xx年10月)
設計課題實驗研究方案,確定實驗班級,選擇實驗教師,制定實驗計劃,申報立項
第二階段:實施研究探索階段 (20xx年11月—20xx年7月)
培訓實驗老師,每位教師必須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及小課題有關的知識。做好實驗前期的測試工作。對實驗班學生進行摸底調查:通過問卷、測試等各種調查、做好記錄,加強理論學習,認真收集、整理、分析各實驗階段的實驗數據,并定期進行統計分析,注重實驗各階段的過程調控,按時撰寫實驗階段性總結。培養一批優秀實驗教師,設計并展示一批優秀作業,探索數學學習新模式。力爭探索出一條有利于兒童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途徑,使實驗教師的教育科研水平及業務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
第三階段:結題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要拿出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實用性的研究成果:系列論文、優秀教案集、案例集,學生小論文、小課題演示文稿、結題展示課、實驗報告等。
六、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1、課題負責人的研究水平、組織能力和時間保證
我們學校課題組成員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課題負責人譚冬梅從教以來,一直積極參與教育科研工作。對“愉快教學法”、“嘗試教學法”進行過探討,并先后參加了全區“九五”規劃課題“動象教學法”的研究;自治區電教館組織的“聽算訓練與測試”的課題實驗;基礎教育改革的北師大教材的實驗;自治區地方課程數學科的“學科探究”一書的編寫工作。曾被聘任為全區教育科學規劃項目“動象教學法”總課題組理論組成員。該同志有一定科研、組織能力。課題組成員都是我校各科的教學骨干,他們曾參加過課題的研究并有一定的教學經驗,例如覃燦玲主任曾參加自治區“目標教學”的子課題實驗。周志勇主任曾參加自治區的“活動導學”的課題研究。梁潔霞老師參加全市的數學教師基本功比賽獲得二等獎。他們都是青年教師,沒有太重的家庭負擔,而且對科研有一股熱情,因此他們有足夠的時間投入到課題研究中。
為了課題的研究,我們建立“學校課題研究系統”。建立這個系統,一般以一學年為一個周期,每個周期由以下六個環節構成:1、確定課題。在認真商討的基礎上,根據學校實際和需要提出學校的總課題,由教導處提出落實總課題的項目與實施原則,再由校長辦公室評議確認;教研組分別召開會議討論提出各科的子課題,經教導處確認。2、定人定責。子課題確認后,選出課題組長,由組長挑選成員組成課題組。各課題組集體討論課題的研究方法、步驟,組長制定總的科研計劃,實驗教師制定學年的科研計劃。3、檢查指導。教導處協調組織課題的實施,由分管校長牽頭組織有關的各科的教研組并邀請上級教研部門和有關專家進行檢查指導。4、審查驗收。課題須按按規定進度實施,接題時上報可以研究報告和有關材料,由學校進行審查驗收。5、研討完善。審查驗收后,由學校召集教研組負責人和各課題組長進行研討評定,對疑難問題集體攻關,完善過程和結果,并對下學期課題提出建議。6、總結推廣。召開總結表彰大會,實驗心得、體會、經驗交流會,將一些好的經驗和研究成績較好的教研組的成果作為常規管理在全校推廣。
2、參加者的理論水平和時間保證
課題組成員由教導處覃燦玲、李靜、周只用三位主任、科任教師等17組成,其中高級教師9人,一級教師 4人 ,實驗教師全部為三十五歲以下青年教師,有較高的學歷層次,其中大學本科生4名;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有98%的成員曾在各類刊物上發表過論文或曾在各級論文評比中獲獎。
七、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保證措施。
1、領導重視,學校副校長親自擔任課題組負責人,并直接參與研究。
2、實驗 隊伍強大,課題組成員由具備一定理論水平的且有班級工作實踐的、熱心現代教育研究的教師骨干組成。
3、學校保證完成課題所需的時間和各項條件,并承擔課題的業務管理和財務管理。
【小學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相關文章: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07-21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08-16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合集)07-19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的格式06-24
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06-03
小學語文課題研究開題報告范文01-25
數學課題研究開題報告07-19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15篇07-27
歷史課題研究開題報告10-18
教育課題研究開題報告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