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課題開題報告

時間:2024-03-29 17:48:45 煒玲 開題報告 我要投稿

課題開題報告(通用17篇)

  在現在社會,報告的使用頻率呈上升趨勢,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寫起報告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課題開題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課題開題報告(通用17篇)

  課題開題報告 1

  我校《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研究》課題,已通過xxx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立項(立項編號是xxx)。經領導批準,今天開題,我代表課題研究組,將本課題的有關情況向各位領導、專家和老師們作如下匯報: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和意義

  目前,由于過分追求升學率,造成課堂教學活動與學生日常生活之間的距離變得越來越遠。學生通過加班加點,大量的機械練習、背誦等,掌握的是死的知識,至于知識是如何產生的,怎么運用,都不得而知。“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后全忘記”是這種現象的描述。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課堂教學與日常生活相脫離是重要原因之一。生物學科在中考中所占分值不高,學生及家長在思想上都不夠重視,教學受到了一定影響。如何提高生物教學水平,是生物教師所面臨的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生活化教學也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理念之一。生物教師作為實施新課程的主體,應巧妙自然地把抽象的課本知識與學生豐富的生活經驗有機地聯系起來,變枯燥為生動。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思維方式,釋放創新潛能。開展生物生活化教學拓寬了課堂的空間規模、教材的知識廣度,讓學生將課本知識應用于生產、生活實踐。力圖改變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題就是針對當前的教育形勢提出來的。研究如何在新課程理念下調整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等問題,為在教學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初中生物教學水平進行有益的探討。我們認為該研究課題是體現社會需求的、符合教學規律的,也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課題,它的研究必將使學生獲得最大的收益。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

  二、實驗的理論基礎與依據

  (一)建構主義理論

  該理論對發展和完善我國的課程和教學理論、指導和促進我國的課堂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靈魂就是認為:人的知識不是被動地接受的,而是通過自己的經驗主動地建構的,指出教學應當力求使學生自己進行知識的建構,而不是要求他們復制知識。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是學習活動不可替代的主體,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具有主動選擇、發現、思考、探究、應答、質疑的需要與可能。生活化教學研究,就是將這一先進的理論在課堂教學中得到體現。

  (二)國外教育理論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有些兒童在小學里是優秀生,而到了中年級卻變成了學習差的學生。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學生不會運用概括性的知識去認識周圍現實,而學生之所以不會運用,又是因為他們的概括性的概念、結論和判斷不是通過研究事實和現象的途徑形成的,而是死記硬背得來的。”知識的形成要從現實生活中來,學生才能在現實生活中靈活地運用。

  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學應讓學生從生活中,從各種活動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獲得直接經驗,主動地進行學習。教師的.職責不在于教給學生各種知識和灌輸各種觀念,而在于引導學生直接從外界事物和周圍事物環境中進行學習,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從而使他們獲得有用的知識。

  (三)國內教育理論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新課程提倡“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由此可見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性。

  這些理論提醒我們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應追求的目標。“初中生物課堂生活化教學研究”正是想探討這個問題并付諸于實踐。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運用。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所謂生物生活化教學,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充分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將生物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教學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中獲得必要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必要的社會生活技能,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同類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于學校的課堂教學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多年的歷史,上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觀點,提倡學生在活動中學習。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紛紛進行教育改革。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認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學不能脫離生活。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就是倡導每一個學生都公平地享受為生活做準備的教育,教育要培養能適應社會生活的人,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五、研究假設和擬創新點

  開展生物生活化教學,一方面拓寬課堂的空間規模,另一方面拓展教材的知識廣度。引導學生將課本知識應用于生產、生活實踐,以此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能力,提高素質。本課題研究的側重點與其他人的研究不同,我們研究的是如何讓生物課堂教學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聯系,特別是同體育教學之間密切的滲透,有其推廣價值。

  六、研究目標與內容

  (一)目標

  1.探索生物知識與實踐的有機結合2.探索生物生活化教學實踐活動的操作模式

  3.提高學生認識生活、適應生活、欣賞生活、享受生活和創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

  (二)內容

  1.教學目標要體現生活化

  目標是行動的向導,教師要真正落實“生活化”的理念,首先應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從一維轉向多維,即從傳統的過于偏重認知目標,向包括“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的目標轉變。

  2.教學內容要體現生活化

  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調查、實驗、探究等方式實現學生的自主建構,使他們學會從生活中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將生活與知識融會貫通,在實踐探索中體會成功的樂趣。

  在生物教學中,教科書應是“活的、真的、動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靜的、讀的”.因此,教材不過是為學生提供一種“案例”,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不是獲得“案例”本身,而應是掌握“案例”之后的某些有價值的東西。據此,教學內容不應該拘泥于教材,教學內容要體現生活化。

  3.教學方式要體現生活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自主活動以及在活動中的體驗和感受,即由傳統的師生授受向對話教學、體驗教學和探究教學轉變。

  教師和學生都是課堂的主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不再是認識與被認識、灌輸與被灌輸的關系,而是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多向交流的關系。

  七、研究對象與范圍

  臨沂冊山中學七年級和八年級全體在校生

  八、課題研究的思路與主要方法

  前期工作:以文獻資料法為主,學習有關文獻,搜集資料;

  具體實施階段:以行動研究法為主,根據學生實際確定實驗班級將收集整理的成功經驗分別進行實驗,探索最佳途徑;輔以個案研究法,選取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個案研究。

  成果總結階段:以實驗觀察分析法,案例法為主要研究方法,廣泛收集生物生活化教學的各項資料進行歸納整理。

  九、課題研究的措施和步驟

  (一)研究的措施

  1.在課堂上讓學生說起來

  (1)“課前5分鐘隨談”指在每次課前由老師指定一個學生利用三到五分鐘時間,在一種輕松、民主的氛圍中,通過即興演講的形式向全班同學講述與生物相關的生活小常識、趣聞、名人軼事、科學前沿等,既提高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演講后師生互動式的評論可以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僅僅是在課堂上聽還不夠,還要求每一個學生將所講的內容摘抄或剪貼到生物記事本上,供全班同學翻閱瀏覽。如果堅持下來,學生知道有關生物的知識會越來越多,會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也會激發學生對生物的一些思考。

  (2)利用不同課堂“說”.新授課時,讓學生說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知識和生物學信息;探究課時,讓學生領悟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性。學會正確的表達個人與小組的探究原理、思維方法、操作過程、實驗現象、探究結論及存在的問題和困惑,以引起全班的關注。在交流過程中,還養成了傾聽他人意見的良好習慣。

  (3)小結課時,放手讓學生運用各種形式總結單元的知識、能力、情感各方面的所得提供展示的平臺,讓他們展示出來。

  2、在課余時間

  (1)營造校園濃郁的生命科學氛圍

  教師在課堂上要使用生動、鮮活的例子、多種教學方式,同時還要利用教室的黑板報、著名的生物學家肖像及名言、學校的學科專欄、學科專題報告、學科競賽、學習經驗交流等形式;營造學習生物的良好氛圍,讓學生在其中感受到良好的心理暗示,感受生命科學的重要性,從而樹立生命科學意識。

  (2)把課堂從教室轉移到校園

  可以從校園里的各種花草樹木入手,讓學生辨別植物的種類,結合季節更迭,注意培養學生采集標本并進行制作的技能。同時,利用家養動物和常見的動物進行種類的識別。結合生物實物、掛圖、模型等較直觀地提供生物學的知識,把學生帶到一個視覺清楚的世界里。還可以進行課外生物興趣小組活動,結合課本的知識,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設計,并進行科學實驗。

  (3)充分利用當地資源。

  教師可通過指導學生對身邊生活環境和生產環境污染原因及狀況調查,對綠色工廠的參觀訪問,讓學生提出環保設想和對策;通過愛鳥周、世界環境日、環境宣傳、環保知識講座等活動,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中加深理解和認識,讓他們成為環境保護資源的有力宣傳者和執行者;生物教學結合當地農業生產實際,多選擇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生物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交給學生一些扦插、壓條、嫁接的常識,并在課外指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

  (4)利用周末和假日開展實踐活動。

  為了學生更好的學習和適應社會,因此要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訓練和提高自身的各種能力,包括觀察、實驗、調查、發現搜集、選擇信息、分析歸納、設計和調整方案等,在探究中不斷積累經驗,挖掘發展潛能,增強創新和應變能力,利用周末開展可以減輕學生學習的課業負擔。

  (二)本研究活動分為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為資料準備、理論學習和實驗設計階段

  確定課題研究的方向、內容、對象,學習相關理論,討論課題實施計劃,完成課題實驗方案的總體設計及課題組各成員的具體分工,申報與立項。

  2.第二階段為課題研究和實踐探索階段主要任務是按課題方案,分步驟、分階段地進行實施,運用科學方法、手段進行實施研究,從而為課題研究獲得第一手材料。

  3.第三階段為課題研究的總結階段。全面整理研究資料,分析實驗資料,總結經驗與研究成果,全面匯編實驗資料,撰寫實驗報告。

  十、課題成果形式:

  課件、論文、結題報告

  十一、研究人員分工

  柏玉娟:課題第一負責人,主持課題研究工作,制定課題研究方案,負責指導、調整、協調課題組成員的研究過程,案例收集、組織教學研討、階段總結會議召集,結題報告等。

  組員:

  xx個案研究,撰寫相關論文

  xx資料搜集整理、過程記錄

  xx資料整理、數據分析

  xx資料整理、記錄

  十二、課題經費預算

  基本經費和課題運轉所需硬件投資共計:8000元

  學習資料費用約計3000元;調查問卷印刷約計500元;電腦、簡單打印資料約計1000元;其他3500元。

  課題開題報告 2

  一、課題的名稱

  (1)名稱要準確、規范。

  (2)名稱要簡潔,不能太長。(一般不要超過20個字)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研究的目的一般從三個方面闡述:

  教育科研目標,闡述要探索、研究、總結什么科學規律;

  育人目標,闡述課題研究對學生發展的作用;

  工作目標,闡述課題研究對整體工作的促進作用。

  (2)意義一般可以先從現實需要方面去論述,指出現實當中存在這個問題,需要去研究,去解決,本課題的研究有什么實際作用,然后,再寫課題的理論和學術價值。這些都要寫得具體一點,有針對性一點,不能漫無邊際地空喊口號。不要都寫成是堅持黨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等一般性的口號。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就是本課題有沒有人研究,研究達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發展等。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我們現在進行的課題基本上都是應用研究和發展研究,所以我們的研究必須有一些基本的理論依據來保證研究的科學性。比如我們要進行活動課實驗研究,我們就必須以課程理論、學習心理學理論、教育心理學理論為研究實驗的理論依據。我們進行教學模式創新實驗,就必須以教學理論、教育實驗理論等為理論依據。

  五、課題研究的范圍和內容

  (1)研究范圍的限定。

  a、對研究對象的`界定。總體范圍和正確選取研究對象的樣本。

  b、對一些關鍵概念的界定。要下比較明確的定義,可以使該課題研究在確定的范圍內開展,使課題思路明確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別人按照研究者規定的范圍來理解和評價研究的合理性。

  2)研究的內容。

  研究課題要通過研究內容來體現,有了具體的研究內容,就可以依據研究內容設計更為具體的研究方案。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確定研究方法時要敘述清楚“做些什么”和“怎樣做”

  七、課題研究程序

  就是課題研究在時間和順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驟要充分考慮研究內容的相互關系和難易程度,一般情況下,都是從基礎問題開始,分階段進行,每個階段從什么時間開始,至什么時間結束都要有規定。

  課題開題報告 3

  一、開題活動簡況:

  開題時間、地點、主持人、評議領導或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不少于2人)。

  20xx年09月13日上午《小學語文課堂情境創設有效性研究》開題報告會,在羅山縣定遠鄉田洼小學多媒體室舉行。在羅山縣教務處課題組成員及定遠鄉全體班子成員,各教研組組長,省、市、縣級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共10余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田洼小學校長陳濤主持。

  第一項:課題主持人陳濤同志首先就《小學語文課堂情境創設有效性研究》做開題報告。他介紹了該課題的研究背景和意義,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課題研究狀況,構建課題的框架和課題的研究方案。

  第二項:分別由各課題組成員就該課題的子課題研究的行動方案作介紹。同時,課題組領導表示對本課題研究要全程關注,定期監督指導,并積極創設觀摩會、展示會、研討會的交流平臺,在全縣教師中推廣實驗,總結經驗。以推進全縣的小學課堂教學的改革創新。

  第三項:鄉教研室主任蘇主任同志講話。他指出本課題研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創新性,能有效推進目前課堂教學的改革,提高課堂效率,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同時促進各科教師的專業成長。他認為,主持人陳濤教師是市學科帶頭人,理論起點高,實踐能力強,在課堂教學改革上高屋建瓴,具有指導性。其他成員所在的教師,教科研熱情高,參與意識強,對課題研究,有豐富的經驗,一定會搞好這項工作,達到預期的效果,取得更大的成效。

  第四項:田洼小學校長,課題組主要負責人張春獻同志表態講話。他號召與會的各科教研組長,骨干教師積極開展課堂教學研究,以本次開題報告會為契機,在平常的教學工作中運“小學語文課堂情境創設有效性研究”,打造生本課堂,在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上下功夫,做到研究與實踐和諧統一,做研究型的優秀教師。我們學校將大力支持該課題的研究工作,最大限度地為課題組成員提供研究資源,拓寬研究渠道,適時請有關專家到校指導,定期派課題組有關成員到知名學校交流學習,推廣研究成果,提供經費保障。

  二、開題報告要點:

  題目、內容、方法、組織、分工、進度、預期成果等,要求具體明確、可操作,限3000字以內。

  題目:小學語文課堂情境創設有效性研究(課題編號:L20140061)

  內容:

  1、情景在教學中的作用。情景創設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情景設計的學科本質性,情景創設的目的.性、合理性,情景創設如何為學習內容服務。

  2、情景的創設方法。課堂教學設計中的情景創設方法的研究,即如何在課本中和生活中提煉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景。

  3、創造性地使用課本中的情景。如現行教材中的情景設計的合理性的分析及創造性地使用課本中的情景設計的研究,使之更有效。

  4、情景創設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設計與情景設計的能力;提高教師對課堂生成性情景的把握能力;提高教師課程資源的整合能力。

  5、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情景教學,研究學生學習觀念、學習態度的轉變過程,學生“自主性”的培養與“創新精神”的樹立,由“被動接受知識”逐漸轉變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研究,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研究。

  6、正確評價“教”與“學”.通過對教學情景的創設,改進教師的教學和激勵學生的學習方式,評價教學和學習歷程,學生學習的過程和關注學生學習水平的評價;學生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評價等。

  方法:本課題屬于應用型、實踐型的研究,本著從實際出發,解決實際問題的態度,以課題組活動為主要形式,進行以校為本的有效研究。主要采用行動研究法,課題組將組織教師有計劃地開展各種教育教學、科研活動,邊行動邊反思,在反思中總結提升。其次采用文獻研究法,組織教師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書籍,查閱相關的資料,了解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通過學習教育理論專著,撰寫讀書筆記,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課例研究法,進行課例展示,組織教師說課、聽課、觀課議課、研討,使教學實踐不斷地重建,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經驗總結法:課題組在前期工作、實踐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總結和反思,形成成果。

  組織及保障:

  1.主持人及主要成員的科研能力

  課題主持人為定遠鄉常務副校長(主管語文科研教學等),學校科研負責人,課題組成員中,一人為教研組長,一人為教導主任,一人為區學科帶頭人,多個課例獲省、市、區的獎項。參加本課題研究的教師,都是在學校長期擔任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實踐操作能力,都是我校的骨干、學科帶頭人,有著強烈的教科研意識,富有開拓精神,均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

  2.課題組主要成員的分工

  研究內容與負責人:

  針對學生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課堂情境教學有效性的調查和研究,查找問題,分析成因。

  課堂情境教學有效性的調查和研究,確立教學目標,研究創設有效教學情境的時機、類型、選擇與運用。

  達成情境有效性的教學策略研究,探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

  實戰演練,提高教學實效。

  總結經驗,推廣傳播。

  課題開題報告 4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實效教學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它的提出源于“教學是藝術還是科學”之爭。之后,關于教學實效性的話題一直被人們所關注。從學習美國的Carol Marra Pelletier的著作《成功教學的策略——實效的教學實習指南》、顧明遠和孟凡華主編的《國際教育新理念》等著作中可以看出國外的實效教學研究開展的時間比較長,研究的較為深入。我國學者張璐在《教育理論與實踐》20xx年第11期發表了《實效教學的定義》一文,文中指出了國際實效教學的五條標準:師生共同參與創造性活動、語言發展、學習背景化、挑戰性的活動和教學對話。

  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教育也乘上了高速發展的列車。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開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課程改革,在新的音樂課程標準、藝術課程標準里面,教學的實效性成為音樂課堂新的追求,如音樂課程標準就確定了教學實效性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課標”已經向我們提出了通過各種教學手段來實現音樂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在這次音樂藝術教育改革中為了更好的踐行“科學發展觀”,廣大的音樂教育工作者以及專家學者都在不斷的努力探索著。

  二、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

  實效性:是指老師教學目標的達成和學生學習成效的發展。

  課堂實效性:具有兩層含義,一是實效性不僅指效率,還包括質量,是高效率和高質量的有機統一體,講“實效性”不能以犧牲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全面發展為代價。二是實效性不僅指老師教學的實效性,還包括學生學習的實效性,是二者的有機統一,其核心是學生學習的'實效性,是學生在老師的有效指導下進行實效的學習。

  音樂課堂實效性:音樂課程目標的設置是以音樂課程價值的實現為依據,通

  過教學及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興趣,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提高文化素養,陶冶高尚的情操。因此我們要提高課堂效率,提高老師的自身素養,把握課堂的實效性,讓音樂課堂成為學生活躍思維、審美創新、交流發展的智慧場。

  三、該課題國內研究現狀與趨勢分析

  從國內外專家和學者對實效教學理論的具體論述中可以發現:專家都比較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教學效益的提高,以及老師的反思意識和效果的可測性或量化。但是未能從實際操作中的進行深入研究,缺乏具體課程的實踐性的支撐,尤其缺乏一線老師作為教育的實踐者所積累起來的、具有切身體會的課堂教學經驗。

  因此,基于國內外研究經驗、理論積累以及我們老師自身的特點,本課題緊扣新課程的相關理念進行課堂教學實踐。在老師原有知識結構及個人業務素質的基礎上,以小學音樂課堂為主陣地,以課例為載體,通過課堂觀察、案例分析、實踐研究、經驗總結等具有強烈的反思意識的行動研究,來探究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從而促進老師轉變觀念,構建適合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實效途徑和手段。

  不過,大家對于小學音樂教學實效性的研究僅僅停留于初級階段,還未上升到音樂藝術的研究,研究頗深的無外乎是那些音樂教育家了。作為音樂教學的實施者大家均在學習著,摸索著,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以教育部頒布的《音樂課程標準》為指導,明確在小學開展音樂課堂實效性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以中國小學音樂教學研究理論為向導,重視對學生的音樂藝術感覺進行培養,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能力,系統地對學生進行聽、唱、律動、創編的指導,實現小學音樂課堂的實效性。

  3、以教育學、心理學為依據,力求使音樂教學中的實效性研究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和創新性,實現研究效益的最優化。

  五、課題研究方法

  本課題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通過查閱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文獻資料,了解、確定自己研究課題所及的范圍,明白“搜索”方向。其次還要熟悉國內外主要教育期刊以及每種期刊的特色,國內教育圖片、音像資料的種類和統計資料的類別。通過這樣的加工,形成對小學音樂課堂實效性的科學的認識。

  2、問卷調查法:通過對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實效的科學認識及了解。結合實驗老師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整理成問卷。充分了解學生對現行音樂課堂教學的意見和建議,從而實現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3、行動研究法:在課題實驗過程中,課題組圍繞課題研究目標,開展多層次、多渠道的研究,要求實驗老師將根據學生不同水平和存在的問題,在平時的工作實踐中進行探討、研究,不斷總結,在總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從而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

  4、個案研究法。通過一些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變化進行深入調查,著眼于解決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強調實踐與反思,強調合作與分享,從而讓老師調整與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增強小學音樂課堂藝術指導的實效性。

  5、經驗總結法。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課題組要求實驗老師把教育實踐能提供的事實,按照科學的程序,分析現象,探索規律,撰寫相關的經驗文章,變感性認識為理性認識。

  六、課題研究內容

  1、音樂教學的實效評估設計,包括對學生的評估和對課堂教學的評估。

  2、音樂教學的實效性設計,包括低年級的游戲設計,合作設計。中高段的合作創新設計,音樂課提問設計,拓展設計等等。研究這些設計的步驟和特點,如何利用這些設計更好地促進音樂課的實效性。從而建構實效教學課堂新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效益。

  七、預期的目標和結果

  1、通過欣賞、演唱、綜合等智力因素的培養,將美育滲透其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能力,使他們的人格得到升華。

  2、引導學生學會體會音樂的一系列變化。并能發現音樂的這一系列變化正是它的奧妙所在,從而能實現小學音樂教學實效性的完全體現。

  八、研究過程

  (一)課題啟動

  1.、確立課題,設計課題實施方案。

  2、確定課題研究人員。

  3、搜集和整理有關資料,申請立項。

  (二)具體實施階段

  1、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確定人員分工,責任到人。

  2、制定課題研究計劃。

  3、調查分析階段。設計調查問卷表,進行調查問卷,充分了解學生對音樂學科的理解掌握,為更好的開展下階段工作奠定基礎。

  4.、定期召開課題組會議。根據調查資料、學校實際、老師個性以及知識的不同特點等具體情況,設計實踐活動方案。課題組以月為單位,定期組織成員進行活動:探討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交流自己取得的經驗,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研究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不斷對實踐活動設計方案進行整改。進行活動嘗試,積累心得體會。

  5、實驗老師上課題研討課。

  6、老師教學生活經驗積累。

  (三)、課題總結階段

  1、對課題研究資料進行整理。

  2、收集資料,匯編成冊。

  3、完成課題研究總結報告。

  九、研究的預期成果形式

  1、研究報告及相關論文。

  2 、典型的案例分析材料。

  3、各階段素質檢測成績及相關資料。

  十、完成研究任務的可行性分析

  1、音樂實效性教學本身是小學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繼新課改以來,小學音樂教學又得到了進一步的重視。

  2、本校經常有機會參加教育局教研室組織的各項教學活動,校“小白帆”藝術團的學生也能經常參加市級的比賽和展示。在音樂教學中我們已取得了一定

  的成績,擁有一批基本功過硬的骨干老師,學生對音樂的學習已經有濃厚的興趣。

  3、學校領導重視音樂教學工作,同時也獲得了家長及社會的大力支持。本校還被定為江蘇省實驗學校,常得到專家的垂詢與指導。

  4、學校硬件實施不斷改善,為實驗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保障。

  課題開題報告 5

  研究背景:

  主題活動是在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基礎上誕生的。它以一個話題為中心,進行延伸擴展,進而形成更多的話題和活動,較之以前的分科教學具有幼兒興趣高,知識更具系統性,形式更具靈活性,更注重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等優勢。以往我們使用過幾種主題教學活動的資料,因其多來源于南方,教學內容和操作形式與我園幼兒的實際情況有較大差距。《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提出我們的教育目標是讓不同水平的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強化了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因而我園在深刻理解《指南》的基礎上,擬根據幼兒的認知規律結合本園幼兒實際情況摸索并整理出一系列適合本地區本園實際的主題教學內容,為幼兒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和健康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研究的'意義:

  主題教學活動是在多元智能理論基礎上誕生的,主題活動是以一個話題為中心,進行延伸擴展,進而形成更多的話題和活動,在活動中貫穿語言、數學、空間、運動、音樂、人際等能力的培養目標。具有整合性、生活性、自主性、開放性、生成性的特點符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以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各方面的協調發展為核心的目標。根據本地區本園幼兒的實際情況制定主題教學活動,能夠最大限度的體現主題活動生活化的原則,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充分保護幼兒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為終身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

  研究的目標與內容

  (一)研究目標

  通過選擇符合本地本園幼兒實際生活情況和可操作性強的活動內容、準確定位活動目標以及教師的反思性教學進行研究與實踐,從而主題教學活動的有效性與適宜性。

  (二)研究內容

  1、通過對幼兒現有水平與知識體系及家庭生活的了解,結合地方特色,選擇有價值的主題活動內容。

  2、把握活動內容的精髓,關注教育的多重價值,準確定位活動目標。

  3、加強教師對主題教學活動的研究和反思,使教師能在自己和他人的實踐中獲取感悟,從根本上提高自己的主題教學的建構水平和實施能力。

  課題研究的方法:

  網上查閱相關資料,集體討論個體實施,觀察記錄法,反思總結。

  課題研究的步驟:

  準備階段:20xx年9月20日-10月10日。招募小組成員,擬定課題方案。

  具體實施階段:

  一、20xx年10月11日-10月17日組織本組成員學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深刻領會其精神要領。

  二、20xx年10月18-10月24日對本組教師進行主題教學活動的基本理念,選材原則,實施過程和評價標準的專題培訓。

  三、20xx年10月25-10月31確立主題名稱,按年齡組和不同領域設計教學活動內容。

  四、如實記錄課后效果,認真做好每一節課的課后反思。

  五、每周按年齡組分頭進行一次討論。反思已實施的教學內容,及時修改教學內容或教學形式,并將成熟的教學活動設計按領域由專人負責最終定稿。

  六、12月中旬各年齡組由一位教師主持上一節研討課。

  七、本組成員學期末根據自己進行主題教學活動的心得完成1-2篇相應的論文。

  預期的研究成果和形式:

  1,優質的研討課。

  2,舉行優秀活動案例交流。

  3,完成園本教學秋冬季主題活動的建構圖。

  課題研究的保障:

  1,成立課題研究小組

  2,定期進行培訓、觀摩研討交流活動,確保實驗方案的實施落實。

  3,我組成員都是有著20年教齡的老教師,有三位教師曾參與過小課題的研究,有一定的經驗。

  課題開題報告 6

  我負責的“影響教師教學積極性因素的調查與分析研究”課題,被確定為20xx年市級微型課題。經領導批準,今天開題,我代表課題研究組,將本課題的有關情況向各位領導、專家和老師們匯報如下。

  一、課題名稱:

  影響教師教學積極性因素的調查與分析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我校地處山陽縣城西2.5公里處,近年來,經過“雙高雙普”、“教育強縣創建”,學校基礎設施配備完備,教師隊伍整體素質良好,管理機制健全,管理制度完善,但是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始終不盡人意:班級管理消極被動,教育教學缺乏開拓創新,先進的教育教學設施設備使用率低下,教育質量始終穩步不前?

  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是決定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成敗的關鍵因素。為切實弄清影響教師教學積極性的因素,探索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的策略,幫助學校管理層,調整管理策略,修訂管理制度,充分提高教師工作積極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故開展此項調查研究。

  三、課題研究目標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目標是通過調查分析,研究出影響我校教師教學積極性的因素,形成報告材料,交學校校委會,為學校管理構建更為科學化的學校管理策略,制定更富有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充分調動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促進學校教育教學事業的科學和諧發展提供依據。

  四、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有兩個:一是教師工作興趣、責任心、積極性調查分析與研究;二是影響教師工作積極性因素調查分析與研究。

  五、課題的研究方法:

  整過研究過程計劃采用調查問卷法、交流座談法和綜合分析法:設計涉及課題內容的相關問題,制成調查問卷,發放給全體教師,然后分析研究,交流座談,去偽存真,去粗存精,形成結論。

  六、課題研究的的步驟和計劃

  本課題研究計劃用時一年,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12月至20xx年4月;填寫課題評審書,制定研究計劃,上報開題報告。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4月至20xx年10月:獲取資料階段。通過發放調查問卷、交流座談等方式,獲取影響教師教學積極性的.第一手可信性資料;20xx年5月至10月,用5個月時間,整理、研究分析調查資料,弄清影響教師教學積極性的根本原因,形成初步理論材料,印發給研究小組人員及大部分教師,讓他們閱讀,提出意見和建議,進一步確定結論的準確性。

  第三階段,結題階段,20xx年11至12月:形成結論階段。將形成的初步材料,結合教師、小組成員提出的意見建議,進一步研究分析,去偽存真,精煉升華,形成一份《影響教師教學積極性因素調查分析報告》交校委會,作為學校調整學校管理機制,完善學校管理制度的參考資料。

  七、課題預期效果與表現形式

  教師教學工作積極性是影響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和諧科學發展的關鍵因素,本科課題的研究結果將以報告的形式交學校校委會。本報告的形成,將有助于學校管理層確立更為科學化的學校管理機制,制定更富有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充分調動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促進學校教育教學事業的科學和諧發展。

  八、課題組織機構和人員

  1、課題領導小組:

  組長:

  成員:

  2、課題研究小組:

  組長:

  成員:

  九、課題研究的經費及設備條件的需要

  本課題研究大約需要經費300元,由學校后勤負責。

  課題開題報告 7

  一、論文名稱、課題來源、選題依據

  論文名稱: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模型及其應用研究

  課題來源:單位自擬課題或省政府下達的研究課題

  選題依據:

  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是企業技術創新決策的前提和依據。通過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 可以使企業對未來的技術發展水平及其變化趨勢有正確的把握, 從而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以減少技術創新決策過程中的主觀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確把握技術創新發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才能沿著正確方向開展,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才能得到不斷加強。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商業中, 企業的技術創新決定著企業生存和發展、前途與命運, 為了確保技術創新工作的正確性,企業對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現有的技術創新預測方法可分為趨勢外推法、相關分析法和專家預測法三大類。

  (1) 趨勢外推法。指利用過去和現在的技術、經濟信息, 分析技術發展趨勢和規律, 在分析判斷這些趨勢和規律將繼續的前提下, 將過去和現在的趨勢向未來推演。生長曲線法是趨勢外推法中的一種應用較為廣泛的技術創新預測方法,美國生物學家和人口統計學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線(數學模型為: Y=L∕[1+A?exp(-B·t)] )及英國數學家和統計學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線(數學模型為: Y=L·exp(-B·t))皆屬于生長曲線, 其預測值Y為技術性能指標, t為時間自變量, L、A、B皆為常數。Ridenour模型也屬于生長曲線預測法, 但它假定新技術的成長速度與熟悉該項技術的人數成正比, 主要適用于新技術、新產品的擴散預測。

  (2)相關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條件、參數、因果關系數據和其他信息, 建立預測對象與影響因素的因果關系模型, 預測技術的發展變化。相關分析法認為, 一種技術性能的改進或其應用的擴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關的, 這樣, 通過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對該項技術進行預測。相關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導前-滯后相關分析、技術進步與經驗積累的相關分析、技術信息與人員數等因素的相關分析及目標與手段的相關分析等方法。

  (3)專家預測法。以專家意見作為信息來源, 通過系統的調查、征詢專家的意見, 分析和整理出預測結果。專家預測法主要有: 專家個人判斷法、專家會議法、頭腦風暴法及德爾菲法等, 其中, 德爾菲法吸收了前幾種專家預測法的長處, 避免了其缺點, 被認為是技術預測中最有效的專家預測法。

  趨勢外推法的預測數據只能為縱向數據, 在進行產品技術創新預測時, 只能利用過去的產品技術性能這一個指標來預測它的隨時間的發展趨勢, 并不涉及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科技、經濟、產業、市場、社會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現代商業經濟中, 對于產品技術發展的預測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產品過去技術性能指標按時間的進展來類推, 而應系統綜合地考慮現代商業中其他因素對企業產品技術創新的深刻影響。相關分析法盡管可同時按橫向數據和縱向數據來進行預測, 但由于它是利用過去的歷史數據中的某些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因素求出的具體的回歸預測式, 而所得到的回歸預測模型往往只能考慮少數幾種主要影響因素, 略去了許多未考慮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對實際問題的表達能力也不夠準確, 預測結果與實際的符合程度也有較大偏差。專家預測法是一種定性預測方法,依靠的是預測者的知識和經驗, 往往帶有主觀性, 難以滿足企業對技術創新預測準確度的要求。以上這些技術創新預測技術和方法為企業技術創新工作的開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為企業技術創新的預測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 但在新的經濟和市場環境下, 技術創新預測的方法和技術應有新的豐富和發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進一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為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的開展和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提供先進的基礎理論和技術方法。

  目前,在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評估中, 一般只考慮如下四個方面的因素:

  (1) 技術的先進性、可行性、連續性;

  (2) 經濟效果;

  (3) 社會效果;

  (4) 風險性, 在對此四方面內容逐個分析后, 再作綜合評估。在綜合評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專家法)、AHP法(層次分析法)、模糊評估法、決策樹法、戰略方法及各種圖例法等, 但技術創新的評估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 其中存在著廣泛的非線性、時變性和不確定性, 同時, 還涉及技術、經濟、管理、社會等諸多復雜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難以滿足企業對技術創新評估科學性的要求。關于技術創新評估的研究, 在我國的歷史還不長, 無論是指標體系還是評估方法, 均處于研究之中, 我們認為目前在企業技術創新評估方面應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技術創新評估指標體系;

  (2) 建立一種適應于多因素、非線性和不確定性的綜合評估方法。

  這種情況下, 神經網絡技術就有其特有的優勢, 以其并行分布、自組織、自適應、自學習和容錯性等優良性能, 可以較好地適應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這類多因素、不確定性和非線性問題,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項目以BP神經網絡作為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構建的基礎, BP神經網絡由輸入層、隱含層和輸出層構成, 各層的神經元數目不同, 由正向傳播和反向傳播組成, 在進行產品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時, 從輸入層輸入影響產品技術創新預測值和評估值的n個因素信息, 經隱含層處理后傳入輸出層, 其輸出值Y即為產品技術創新技術性能指標的預測值或產品技術創新的評估值。這種n個因素指標的設置, 考慮了概括性和動態性, 力求全面、客觀地反映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發展的主要因素和導致產品個體差異的主要因素, 盡管是黑匣子式的預測和評估, 但事實證明它自身的強大學習能力可將需考慮的多種因素的數據進行融合, 輸出一個經非線性變換后較為精確的預測值和評估值。

  據文獻查閱, 雖然在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的現有原理和方法的改進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獻[08]、[09]、[11]等, 但尚未發現將神經網絡應用于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方面的研究, 在當前產品的市場壽命周期不斷縮短、要求企業不斷推出新產品的經濟條件下, 以神經網絡為基礎來建立產品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模型, 是對技術創新定量預測和評估方法的有益補充和完善。

  三、論文預期成果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本項目研究的理論意義表現在: (1) 探索新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技術, 豐富和完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方法體系; (2) 將神經網絡技術引入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 有利于推動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方法的發展。

  課題開題報告 8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我校學生數學作業現狀:

  我校位于市郊,近些年來,本學區的大部分優秀學生都上了民辦學校,留下來的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習慣性都非常差,給我們的常規教學工作帶來了不少的困惑,而且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習難度的加大,學生的作業情況變得日益糟糕,有近一半的學生作業有空題現象,近三分之一的學生作業純屬搪塞,有的甚至隨意寫上一些阿拉伯數字或無人認得的符號作為答案來應付老師,更有的是極少交作業或根本不交作業,一副無所謂的態度……種種現象表明,我們的數學作業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只是過場戲而已,根本談不上鞏固提高與創新,作業的有效性很低,與新課程的要求“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相差甚遠……

  我校七、八年級數學主要作業是課本習題和基礎訓練,其它是各任課教師自己選擇一小部分習題或由學生自己買資料來補充。但從學生的作業情況與教學實際中發現,這些作業形式不甚符合我校初中學生的實際水平,雖然編寫得比較好,但對我們學生來說難度有所偏高,基礎題量偏少。在實際使用中,不少后進生不能解決的問題實在太多,影響了數學學習的興趣與信心。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已經成為我校課改的焦點之一,而其中作為學習方式載體之一的作業也成為研究的熱點和重點之一。

  二、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深入實施,課堂的教學觀念、課堂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水平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校領導及老師們越來越重視課堂教學的改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越來越被廣大教師所追求,數學教育、教學的模式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仍有教師講、學生聽,平鋪直敘的復習、新授、鞏固、布置大量課后作業,忽視學生學習興趣及數學學習的實際,嚴重阻礙了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優化課堂教學模式,精心設計數學作業是其中一個重要指標。鑒于此,我們的課題就是研究如何精心設計、合理布置作業,能使學生鞏固、內化學得的知識技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目的。對教師來說,是對教學過程的一種信息反饋,它可以使教師判斷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發現存在的問題,調整今后教學活動的組織或者及時采取補救措施。

  數學作業的設計,是一件具有創造性的工作。作業過程是學生的智慧、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最理想的生成過程和體現過程。在數學教學中,作業是學生進行學習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學生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知識的掌握、數學方法與技能的獲得、學生智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都離不開作業這一基本活動。

  針對我校實際,本學期教導處提出“以作業為抓手,采取低起點、小步子、勤反饋、多補救”的教學策略。因此,開發與利用適合校情、學情的數學作業,對深化我校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意義重大。

  三、省內外此課題研究現狀

  (1)在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優化數學作業設計,提高作業的有效性,實現“輕負擔、高效率”,這一相關課題越來越備受省內外教育者關注。如西安鐵一中學的“初中語文作業有效性研究”,雖然學科不同,但有許多可借鑒的地方。

  (2)“提高作業的有效性”也是本課題的研究點,它關注的是教師怎樣“設計”、如何“有效”,這也是當前教師繼續教育“命好題”的研究需要。

  (3)通過有效作業的實施,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探索符合校情、學情的作業模式,已成為省內眾多學校教改的熱點。如:東廬中學的講學稿,洋思中學的堂堂清,側重的都是練得精到,練得有效。我市部分學校均開發適合自己校情的導學案,其中就有作業設計。

  四、課題涵義的界定

  1、數學作業:是教師布置的用于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的數學學習,檢查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反饋教師的教學情況的一種手段。

  2、有效的數學作業:是指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對知識掌握和運用的程度,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完成作業的效度(質量)有效地提高。

  五、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有效教學理論: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其本體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潛能、促使人身心發展的一種有效的實踐活動,其理念主要體現在一是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二是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是有效教學的出發點和基礎;三是提供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條件,促使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是有效教學的實質和核心。

  (2)掌握學習理論: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布盧姆提出“掌握學習”理論,強調每個學生都有能力學習和理解任何教學內容、達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較好的學習條件,多數學生學習能力、速度和動機方面的個別差異將會消失,大多數學生將獲得較高的學習動機。

  (3)多元評價理論:學習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個學習者都有各自優勢。學生在意義建構過程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不是單一維度的數值反映,而是對多維度、綜合能力的體現,因此對學生學習評價應該是多方面的。多元評價理論體現了主體多元化,內容多維化,方法多樣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4)因材施教原則:所謂因材施教,是指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教學的深度、廣度、進度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異,使每個人的才能品行獲得最佳的發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國古代教學經驗的結晶,還是現代教學必須堅持的一條重要原則,它具有非常豐富的現代價值。

  (5)《新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

  六、課題研究的內容:

  1、調查作業布置、設計、指導、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制定相應的對策。

  2、開發符合校情、學情的校本作業。

  3、探索有效作業實施方案(包括作業完成形式、批改形式、評講形式等)。

  七、課題研究的方法

  (一)問卷調查法。通過發放問卷,對學生完成作業的方法、態度以及作業中存在問題的處理方式等進行調查分析。

  (二)文獻資料法。廣泛收集、查閱與本課題相關的文獻資料,學習、研究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和先進教改經驗,以提高思想認識,借鑒他人成果。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教學實際,研究制定課題研究的具體策略,構建課題研究的理論框架。

  (三)行動研究法。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將研究制定的實施方案貫徹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工作中去,有計劃有步驟地在教學工作中開展行動研究,邊教學邊研究,不斷調整方法,完善實施方案。

  (四)經驗總結法。在實驗探索過程中不斷分析總結,通過對成功經驗的理論分析和科學總結,推動本課題不斷深化研究。

  (五)個案研究法: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建立個人學習檔案,進行追蹤分析,及時發現問題,調整對策。

  八、課題研究成果的呈現形式

  1、各年級實驗前后成績分析。

  2、《馬鞍山四中初中數學校本作業》。

  3、“研究論文集”、“優秀命題集”、“教學案例集”、“教學設計集”、“研究課教案集”、“學生優秀作業匯編”等。

  4、馬鞍山四中學生作業方案。

  5、馬鞍山四中學生作業批改方案。

  6、馬鞍山四中學生問題作業矯正方案。

  7、馬鞍山四中“有效作業”背景下的教學改革綜述。

  九、課題研究的過程

  (一)準備階段

  1、提交課題立項申請書。

  2、成立課題研究小組,明確課題組內人員分工,并組織課題組教師開展有關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

  3、撰寫開題報告。

  4、邀請專家進行課題可行性論證,進一步修正、補充、完善。

  5、舉行開題論證會。

  (二)研究階段

  1、調查作業布置、設計、指導、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研究相應的對策。

  2、針對小班化的特點,結合本校學生實際,開發校本作業。

  3、開展提高作業質量的研究,探索學生完成作業的方式和教師批改作業的形式,落實高效率、輕負擔。

  4、探究學生問題作業矯正方案,總結補救策略。

  5、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加強交流學習,促進課題研究向縱深化發展。

  (三)總結階段

  1、開展“初中數學有效作業設計的研究”論文、優秀命題、個案分析征集活動,編輯“論文集”、“優秀命題集”、“教學案例集”、“學生優秀作業匯編”。

  2、完善《馬鞍山四中學生作業方案》、《馬鞍山四中學生作業批改方案》、《馬鞍山四中學生問題作業矯正方案》。

  3、組織座談,邀請專家進行評價和指導。

  4、對實施操作過程中積累的資料進行匯總、分類,做好資料的補充、完善工作。

  5、編輯《馬鞍山四中初中數學校本作業》。

  6、撰寫課題結題報告,邀請有關專家、領導對課題進行鑒定。

  課題開題報告 9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萬物之始,先有。德國當代著名的作曲家,兒童音樂教育家奧爾夫奧爾夫更是提出了節奏第一的口號。對于低年級,通過啟發和引導,培養他們對節奏的創作意識和創造才能,讓他們感受到音樂是美好的,但也不是隨心所欲的,因為它有一定的約束──節奏。節奏訓練是小學音樂課的重要學習內容,小型節奏器音色豐富、簡便易學又易于尋找代用品,是音樂課堂常用的教學工具,廣泛應用于音樂教學的唱、奏、演、聽、創等音樂實踐中,對培養學生的群體意識和合作精神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眾所周知,喚起兒童對音樂的興趣,激發兒童對音樂的情感,是培養兒童音樂感覺和情感的金鑰匙,但是許多低年級學生欠缺音樂節奏感,不能操作簡單的打擊樂,更不能準確地表達音樂的節奏,所以在低年級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音樂節奏感是十分重要的。

  為此,我做了節奏教學要融入豐富生動的音樂內容、要符合音樂課教學內容、鼓勵學生有明確學習目的的創編、教師如何布置任務與提出要求等方面的探索,嘗試著摸索和運用新的節奏訓練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尋求學生易于接受、樂于接受的節奏學習方式,達到提高學生音樂感受力,提升音樂表現力的小學音樂教學目的。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本次我校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

  (一)、探索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低年級節奏教學的基本原則。

  在音樂課堂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音樂教學中節奏教學的重要性,準確的把握好節奏是小學音樂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音樂教學中有針對性的節奏訓練,是節奏教學的基本原則。

  1、在律動中感知節奏,巧妙設計節奏教學。

  2、在音樂游戲中滲透節奏訓練,巧妙設計節奏教學。

  3、在歌唱欣賞活動中貫穿節奏,巧妙設計節奏教學。

  4、讓節奏與生活緊密結合,巧妙設計節奏教學。

  (二)、針對低年級音樂教學構建低年級音樂課堂節奏教學資源組件庫。

  1、通過多媒體及音樂包看文獻等收集整理有關音樂課堂節奏教學資料,并將其整理為資源包,以便今后教學使用。

  2、利用多媒體資源收集相關課堂實錄音像資料,以便在今后的實際教學中進行參考分析和借鑒。

  (三)、發展出課堂中節奏教學實施框架和方法。

  學習節奏不能脫離開實踐,相反,還在實踐中加以運用。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但要最終還是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感知、去表現、去應用,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我發展出以下四點學習方法,并將其作為實施框架運用到音樂課的節奏教學中去。

  1、專門學習基本節奏以及由幾種基本節奏組合而成的節奏小組。

  2、在游戲中鞏固基本節奏以及節奏組合。

  3、在歌曲中學會運用。

  4、在創作中熟練掌握節奏。

  (四)、探索更多樣更有效地教學模式和方法。

  常規音樂課堂中的節奏訓練比較枯燥,學生一般不感興趣。如果此時不注意教學方法,吸引學生去聽、去練,那么教學效果肯定是枯燥無效的,在音樂課堂教學實踐中我探索出以下兩點方法。

  1、可利用客觀存在的節奏,建立學生心理恒拍

  節奏是客觀存在于我們身邊的。如:脈搏、呼吸、日落日出、潮汐、鐘表、火車勻速行駛等都是客觀存在的節奏。教師可利用這些客觀存在的,就在孩子們身邊的節奏,讓他們從小就建立一個心理恒拍。心理衡拍對于學生的節奏感受是非常重要的,相當于建立參照物。

  2、節奏朗誦促進節奏訓練

  奧爾夫在談到他主張的音樂教育方式時曾說:原本的音樂是什么呢?原本的音樂決不只是單獨的音樂,它是和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語言是人人都具備的能力。每個人自出生后有兩個基本的能力是每個家長都要教的:一是說話。二是學走路。所以利用說話作為起步的音樂教學,會使孩子們感到非常的熟悉、親切、它無需專門的訓練和技能技巧的準備,就可以開始音樂教學,學習中自然減少了心理障礙。這也充分體現了兒童教育的一個重要的教學原則:從孩子們熟悉的環境與事物入手。擇孩子熟悉事物作為節奏朗誦最佳。例如小動物的名字、自己的名字、交通工具、成語等等都非常好。這些可作為節奏訓練的最初階段,讓學生對節奏有最初的概念。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目標

  本次課題研究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探索節奏教學模式和方法在音樂課堂中的有效運用,從而培養學生的節奏創造能力,節奏感、音樂感受力,使之都有所提高。

  音樂的本質在于對情感的反映。人類通過身體將內心情緒轉為音樂,這就是音樂的起源。對音樂的理解與其說它是一種智力的過程,不如說是情感的過程。審美體驗。因此,音樂教育首先要通過音樂與身體結合的節奏運動喚起人的音樂本能,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敏捷的反應能力,進而獲得體驗和表現音樂的能力。同時通過節奏運動的這種教育手段,可以使學生從小就開始在生理運動器官和思維之間構成一種自由轉換和密切聯系的媒介,以達到身心的和諧發展。

  (一)、通過節奏運動使身心和諧發展

  隨著實驗研究的深入,音樂和身體結合的節奏運動已經不只屬于音樂學習的范疇,它實際上是把音樂當作一種人性化力量,是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必要手段。生命本身就是節奏,它由連續不斷的多重組合單位構成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同樣作為由多種功能的綜合和矛盾共存的個體,也可以看成是一種節奏。這種節奏是誰體節奏和精神節奏的統一,是潛意識的自覺和有意識的意志被同樣控制著進行交替。

  (二)、通過節奏運動喚起兒童的音樂本能

  音樂與身體運動的'結合訓練特別適合于兒童的本能與天性。人無不具有天生的節奏本能,不過需要加以誘發和培養,進而為音樂所用。但是,孤立的聽覺訓練不會使兒童熱愛和理解音樂。只有從兒童本身所具有的節奏要素入手,以聽音樂和身體運動為手段,才能喚起兒童天生的音樂本能。

  四、課題研究的特色和創新之處

  (1)理論方面:從重構的概念出發,深入探究小學音樂課堂中節奏教學設計特性和原則,研究節奏教學在低年級音樂教學中的不可替代性和重要性,尋求其對于提高學生音樂表現力和音樂創造力核心價值。例:初識節奏,可以讓學生有節奏的喊名,如兩個字,三個字,四個字,主要運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xx等,來提高學生興趣,讓他們產生創造節奏的信心。

  我們還可以采用節奏接龍游戲的方法,我唱前半句孩子們唱后半句。學生學習的興趣非常高,學生不僅很好的掌握了節奏,還使學生在音樂的世界里盡情享受。

  (2)實踐方面:力求積累和開發可應用于目前低年級音樂課堂教學中節奏教學的有效多樣的教學方法,以切實提高低年級音樂課堂教學實效。

  奧爾夫說過:讓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創造音樂,是最重要的。教師需要做的,是引導,但不能只讓學生進行單一的模仿,模仿是創造的基礎,但是長期的單一模仿只會產生扼殺學生創造力與想象力的副作用,使學生產生盲從的惰性與依賴性。一開始,我在課堂上的創編活動中,最容易聽到的是學生手足無措的聲音老師,應該怎么做呀?老師,我不會做老師,你教教我呀有時候,這樣的叫喊聲甚至讓創編活動無法進行,最后還是我在指揮學生操作。經過課后的反思與分析后我發現,低段小學生接觸的事物還比較少,尤其是低段的孩子,有些書本上提到的樂器,或者小動物是他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甚至連見都沒有見過,又如何讓他們展開想象,或者去模仿動作或者聲音呢?改變這種現狀的策略是從生活出發,從學生實際出發,尋找原本性的音樂。

  有一次,我找到了一個十分有趣的視頻,在課堂上先給學生聽,讓學生猜一猜是什么樂器演奏的,學生聽到叮叮咚咚的旋律,七嘴八舌的猜了好幾種樂器,猜是鋼琴啦、三角鐵啦、碰鐘啦等等,還有學生叫不出樂器名字,用手拼命比畫了一番我都搖頭說不是,孩子們急了,那是什么呀?我把視頻打開,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是一個街頭藝人用雙手在敲打一口倒扣的鐵鍋子,敲出了清脆好聽的旋律。這口鍋子一下子啟發了孩子們的靈感,一個小男孩馬上從課桌里摸出了自己的不銹鋼飯盒,用勺子開心的敲了起來,其他孩子見狀也紛紛摸出了不少的樂器,調羹、不銹鋼飯碗、保溫水壺、鉛筆盒、旺仔牛奶罐頓時教室里響起了一片鍋碗瓢盆交響樂。我給了每個發現新樂器的孩子鼓勵與贊揚,并引導他們敲擊節奏,鼓勵他們想象聲音像什么?孩子們的思維漸漸開闊起來。書本、桌子、筆、玻璃窗都漸漸成為他們創編各種音響(如刮風下雨)的樂器。

  奧爾夫教學法要求每一節課都是游戲。當然,這里所說的游戲并不是單純地玩,而是有明確的目的性的。在音樂課堂里所進行的游戲都是具有音樂性的,是和音樂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只有這樣,游戲才能成為音樂課堂中有效的教學手段與方式。游戲的設計在課堂教學中顯得至關重要。

  例如,小學二年級《可愛的動物》這一單元有一個了解二分音符、四分音符與八分音符時值的音樂知識,教材上有三只袋鼠摘果子的圖片,并提出問題,每只袋鼠的口袋里分別可以裝幾個果子?這個內容就可以設計成多種節奏游戲,可以讓學生扮演小袋鼠用腳蹦跳來練習節奏,也可以讓學生用打擊樂器敲出蘋果上的節奏來摘蘋果,還可以讓學生將摘到的蘋果按規律排列起來組成節奏,選擇不同的打擊樂器進行演奏。我在這里先將學生摘到的二分音符的蘋果擺在第一行,四分音符擺在第二行,八分音符擺在第三行,讓學生選擇打擊樂器有對比地進行觀察與練習后,學生立刻發現了一個二分音符敲1下的相同時間里,四分音符需要敲2下,八分音符則需要敲4下,從而了解一個二分音符=兩個四分音符=四個八分音符,這三種音符之間的時值關系。之后,我又讓學生按這個時值關系來擺放蘋果組成了一條簡單的二拍子的伴奏節奏,讓學生邊演唱歌曲小袋鼠邊用打擊樂器做伴奏。學生個個玩得不亦樂乎。

  游戲是最能調動學生興趣的方式之一,游戲的內容與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但必須根據教學的目標與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設計,必須帶有一定的目的性,音樂性,知識性。讓學生游戲中相互團結協作,在游戲中不知不覺地學習音樂。學生越是感覺到心情愉悅,越是不清楚教師的目標,卻越能在行為表現中處處達到了教師的目標,這就是教師的成功之處了。也是我一直以來最欣慰的教學方法。

  五、課題研究對象

  小學一、二年級學生。

  六、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查閱相關資料,參考或直接應用成果進行分析,尋求理論和實踐創新。分類閱讀有關文獻(包括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理論價值和資料價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結論或者發現問題,尋找新的思路。文獻按內容性質分,有零次文獻、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零次文獻是未經發表和有意識處理的最原始的資料。一次文獻指直接記錄事件經過、研究成果、新知識、新技術的專著、論文、調查報告等文獻。二次文獻是指對一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包括著錄其文獻特征、摘錄其內容要點,并按照一定方法編排成系統的便于查找的文獻。三次文獻是指工具書和在二次文獻的基礎上,又對眾多一次文獻的綜合研究結果。

  2、調查法:

  在課題實施階段,通過調查,把握學生學情,并根據結果及時調整研究方法。分析事實情況,得出結論,證實某種問題,以便改進工作(包括改進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包括問卷調查、訪問調查等。了解事實情況、分析情況、認真研究,得出結論,尋找解決辦法或進一步研究的方案。

  3、行動研究法:

  通過對學生課堂生活化教學狀況的分析和研究,制定出生活化教學的具體時間,開展實踐與研究。

  4、案例研究法:通過對學生實踐中遇到的困惑進行記錄、分析和研究,尋求解決及改進的方法。其中包括模仿節奏、敲打節奏、說讀節奏、創編節奏。

  5、經驗總結法:

  課題實施過程中,根據研究重點總結得失。這是教師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經驗總結法是根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分析概括教育現象,挖掘現有的經驗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導新的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關鍵是要能夠從通過現象看本質,找出實際經驗中的規律。從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進自己的教學。進行教育經驗總結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要注意經驗的先進性(觀念必須更新)

  2.要全面考察總結的對象,充分占有原始的事實材料。且做到有點有面,點、面結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3.要以教育實踐活動為依據,不能憑空想當然,那是毫無價值的。

  4.要善于進行理論分析

  當然,教育科研的方法不只是上述這些,以上方法是一般教師都可以方便使用的方法。所以,我們采用了這些方法。

  七、研究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20xx年3月

  1、根據教學實際,確定研究課題。

  2、完成課題方案,制訂研究計劃書。

  第二階段:20xx年3月20xx年4月

  1、確定課題研究的方法。

  2、搜集整理,撰寫開題報告,進行專家論證。

  第三階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1、繼續對學生進行節奏感的培養指導。

  2、對低年級學生節奏感的掌握情況進行測試和統計。

  3、整理調查內容,統計分析的結果。

  第四階段:20xx年5月

  1、進行前期、中期、后期測評以及實施參與研究具體做法。

  2、從課堂中發現缺乏節奏感的學生,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用確定的研究方法,進行個體教育嘗試,深入研究,反復實踐,找到最有效的方法,用此方法進行大面積訓練,達到最終目標。總結前三個階段實驗成果,并撰寫研究報告。

  3、結題,提交研究結題報告。

  八、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通過音樂節奏感的培養,讓節奏與生活溝通起來,激發孩子對音樂節奏活動的興趣,為孩子營造廣闊的音樂節奏空間,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音樂記憶能力、音樂領悟能力、音樂審美能力、唱歌能力、欣賞能力、音樂表達能力,孩子有了這些能力,就能主動積極地學習音樂,從中體驗快樂,從而對節奏有更細致、全面、深刻的理解。使音樂課真正起到給孩子們以快樂,給孩子們色彩的藝術課。

  課題開題報告 10

  本課題擬作為“語言文字應用選修課程的有效實施研究”的子課題。經過緊張的籌備,今天正式開題了。現在,我代表課題組向參與課題教師作開題報告,提請各位教師討論,并請上級領導及專家教授多提寶貴意見。

  1、選題原因

  1)江蘇省雖然經濟發達,在均衡發展教育上努力不小,但教育的不均衡現象仍存在。特別廣大農村學生在學習上,不管是知識積累,還是學習方法習慣,還是心理,等有其特殊性。

  2)新課程的實施,理念先進科學。在目標、教科書的編寫、評價等方面兼顧了城鄉差別的客觀情況。但實際教學中,似乎農村學校在目標的達成上,困難更大,問題更多。

  3)有效教學,其中之1就是分層教學。如果不忽略城市和農村的學生素質是不同的兩個層面的話,研究語言文字應用選修課程在農村高中的有效實施,就是研究該課程在農村高中的分層教學,盡力做到因材施教,和城區學生1樣,獲得較好的語文素養。

  2、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課程標準的相關規定: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規定語文課程目標:通過高中語文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在“積累與整合、感受與鑒賞、思考與領悟、應用與拓展、發現與創新”等5個方面獲得發展。其中“應用與拓展”特別要求“能在生活和其他學習領域中,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語言文字應用選修課程適應了這1要求。

  2)語言文字應用選修課程: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目標》規定:“聯系語言文字應用中的現象和問題,閱讀有關著作,嘗試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作出解釋。了解語言文字法規的有關內容,增強規范意識,學會辨析和糾正錯誤,提高語言文字應用的正確性和有效性。觀察語言文字應用中的新現象,思考語言文字發展中的新問題,努力在語言文字應用過程中有所創新。”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選修)語言文字應用系列主要有兩個模塊:《語言規范與創新》和《當代語言生活》。這兩個板塊都充分體現了選修課程的基礎性,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提供了保證。可見,研究其有效實施的必要性。

  3)農村高中實施教學的現狀:

  課程標準的制定,以及優質教科書的編寫,并不意味著研究工作的終結。

  雖然在設計選修課程方案時已經考慮到了目前我國城鄉高中的語文師資力量與教育資源的現狀,但實際上,課程標準的理想和實際實施的現狀之間肯定存在差距,特別在廣大農村高中,在選修“語言文字應用”序列兩個板塊的實施上,存在的問題相對城區高中更為突出。無論是選課、教學安排,還是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上,甚至學分的管理上,都或多或少地影響語言文字應用選修課程的實施效果。

  4)要從教學實際出發,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內容、對象和條件等,靈活、恰當地選用教學方法,并善于將各種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語言規范與創新》是1門全新的課程,它不僅教學內容新、教育理念新,更重要的是教學方法新,它不再是單純的傳授知識與訓練應試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因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現有條件,變革教育、教學思想,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與學習方式,切實做到語言文字應用選修課程在農村高中教學的有效實施。

  如何針對農村高中的現狀,農村高中的客觀條件和農村高中學生的學習基礎等,遵照有關有效教學理論,以行動研究為主要途徑,反思已有的教科書及其輔助資源有否需要修正之處,并探求更有效的教學實施途徑,為各地區、各學校根據實際不同情況搞好選修課程的.建設提供普適的、可操作的經驗,最終落實新課標的要求,實現“1切為了學生”的愿望,這是我們想通過研究達到的目的。

  3、課題研究現狀

  高中新課程標準設計了中國高中教育史上的第1個專門的語言文字應用選修課程,蘇教版的《語言規范與創新》和《當代語言生活》教科書實際上也是中國高中教育史上的第1個系列的為專門講授漢語語言文字知識和應用的高中語文教科書。高中新課程標準下的“語言文字應用系列選修課程”的有效實施研究,特別是對蘇教版“語言文字應用”系列教科書及其有效教學及評價的全面研究,應該是前所未有的。

  所以,作為課題“語言文字應用選修課程的有效實施研究”的子課題“語言文字應用選修課程在農村高中有效實施的研究”,也就應該是前所未有的。

  4、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語言文字應用選修課程有效實施的“有效”,1個方面指教科書內容是經過精心選擇的最重要和最實用的語言文字知識,是合格的高中生必須具備的語言文字能力,更不用說也考慮到了中學生升學考試的實際需要;同時,教科書內容也是適合課程教學的。另1個方面,“有效”更體現在我們希望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使中學生能夠真正變“死記硬背”為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的科學方法,變“題海戰術”為靈活地解決語言文字應用的各種問題,變“應試”為具備較高水平的文化素質和精神文明修養。同時,通過課程的教學,讓教師通過課改實踐,實現教學業務和教學思想的提高、發展。

  語言文字應用選修實施是否有效,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學生的母語素養是否提高。

  ①母語素養是1個人的文化素質的重要基礎,包括志向情操和道德修養、思維和語言的習慣特點、文化視野和知識積累、審美情趣、學習方法乃至言談舉止等各方面。開設選修課,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熟悉、認同母語文化的優秀傳統。

  ②母語素養的水平通常表現為言談舉止文明、高雅、合乎禮儀,思維嚴密有條理性,口語表達連貫、流暢、富于文采,書面表達規范、清晰、生動等。1旦形成良好的習慣就會對個人的精神生活和行為方式產生無形的影響,就會收益終身。

  ③語文選修課要培養學生的母語意識,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熱愛以母語為載體傳承下來的中華文化的優秀成果,能夠以理性的態度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精華,增強民族自信心,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提高農村高中生的母語素養,也是縮小教育差距,實現教育公平的需要。

  既然,語言文字應用選修課程的有效實施至少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1)適用的教科書;

  (2)適用的教學參考書;

  (3)有效的教師培訓;

  (4)有效的教學活動;

  (5)科學的評價體系。

  而在農村高中有效實施的研究工作更微觀、更具體。那么,在農村高中有效實施自然就至少應滿足以下條件:

  (1)有效處理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

  (2)有效的師資調配;

  (3)有效的教學活動;

  (4)有效的學分管理。

  所以,本課題的研究包含了5個方面:

  (1)農村高中生在語言文字應用方面的不足或者需要。

  (2)有效處理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

  (3)有效的師資調配;

  (4)有效的教學活動;

  (5)有效的學分管理。

  由于,《語言規范與創新》是語言文字應用序列的核心板塊。我們以它及其教學參考書為主要研究對象,兼及《當代語言生活》。

  5、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主要有3個基本觀點。第1,學習是1種意義建構的過程:人們對事物的理解與其自身的認知結構有關。知識的獲得是學習個體與外部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第2,學習是1種協商活動的過程:學習的發展是依靠人的原有認知結構的。由于每1個學習者都有自己的認知結構,對現實世界都有自己的經驗解釋,因而不同的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會不完全1樣,從而導致了有的學習者在學習中所獲得的信息與真實世界不相吻合。此時,只有通過社會“協商”和時間的磨合才可能達成共識。第3,學習是1種真實情境的體驗: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要讓學生懂得某些知識,而且要讓學生能真正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

  2)行動研究理論

  行動研究法既是1種方法技術,也是1種新的科研理念。行動研究是從實際工作需要中尋找課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進行研究,由實際工作者與研究者共同參與,使研究成果為實際工作者理解、掌握和應用,從而達到解決實際問題,改變社會行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行動研究要求實際工作者進行積極的反思、參與研究,要求研究者深入實際,參與實際工作,并要求兩者相互協作,共同研究。

  本課題在反思“語言文字應用”序列,特別是《語言規范與創新》、《當代語言生活》在農村高中選修現狀的基礎上,從新的理論視角出發,開展語言文字應用選修課程如何有效實施的行動研究,在實踐中進一步發現和解決有效實施所存在的問題,修正選課、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方式的有關做法,為本課程的有效實施積累可行的成功經驗,從而為課改的成功增加保障。

  6、課題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核心方法為行動研究法,同時伴以問卷研究法、個案研究,訪談、網絡研討等。

  首先在有關有效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對現行農村高中“語言文字選修”序列的選修情況作調查,包括學生、學校、教師3方的調查意見。然后梳理歸納結論,再針對現行選、教、學的弊端,尊重客觀事實,探索新的實施語言文字選修課程教學的有效途徑,然后形成研究成果,比如教科書及其輔助資料的修訂,論文,調查報告等。

  7、課題研究的實施周期、步驟和預期成果

  課題研究的實施周期:20xx年3月—20xx年7/8月

  1)準備階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設計問卷調查表,收集和分析相關資料,總結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優點和不足。

  預期成果:課程實施現狀的調查報告

  2)實驗階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

  課程有效實施的策略及實證

  預期成果:語言文字應用課程教學設計和教學評價設計

  3)結題階段:20xx年1月—20xx年7/8月

  整理各種資料形成研究成果,同時邀請教育領導部門和兄弟學校有關1線教師進行評測、推廣和借鑒。

  預期成果:課題研究報告,或專題論文。

  8、課題組人員

  1)小斌:xx縣xx中學校長兼黨委書記,教育碩士。

  2)小龍:xx縣xx中學主管教學副校長,南通市學科帶頭人;教學、管理與研究經驗均非常豐富,有多篇論文發表。

  3)小珠:xx縣xx中學語文教師,xx縣高中語文骨干教師,發表文章20多篇,其中多是語言文字應用方面的,甚至直接關于教材的,具體如:

  (1)《“娥”與“蛾”》(《語文報》)

  (2)《“省”字探疑》(《讀寫月報》)

  (3)《文言傳記常用字類說》(《讀寫月報》

  (4)《數詞在運用中的5種常見錯誤》(《語文教學與研究》)

  (5)《蘇教版選修教材〈語言規范與創新〉中的幾處商榷》(教育部繼教網)

  (6)《從語言連貫性看“惟其所愿”譯文》

  (7)《蘇教版選修教材〈現代散文選讀〉獻疑》(教育部繼教網)

  (8)《蘇教版選修教材〈實用閱讀〉指瑕》(教育部繼教網)

  (9)《蘇教版選修教材〈當代語言生活〉中的失范——兼議蘇教版教材應加強的工作》(教育部繼教網)

  (10)《“瀟灑”探究》(《新語文學習·中學教學》)

  (11)《“初程”是“開頭的1段路程”嗎?》

  新的課程改革,不僅面向城區學校,更應面向廣大農村學校。我們不能不承認,城區學生在語言文字應用方面的知識積累、學習習慣、文化視野(見識)等方面優于農村學生,迫切需要“有效實施”的,是農村學生。只在城區開花結果的新課改不是完整的新課改。甚至可以說,新課改的成功與否,在1定意義上,決定于農村學校的實施效果。

  本課題雖然任務艱巨,但意義重大,只要我們扎實工作,刻苦鉆研,有序推進,勇于探索,開拓創新,我們1定能夠按照預期的目標圓滿完成研究任務,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為推動“語言文字應用選修課程在農村高中的有效實施”做出應有的貢獻,為新課標的推行提供可資借鑒的實踐經驗。

  課題開題報告 11

  一、研究概況

  (一)問題的提出

  1. 幼小銜接是指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的銜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 與小學相互銜接, 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2. 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幼升小,家長往往會焦慮,孩子會無助,老師們會盲從。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轉折點上,在實現這個轉折的過程中,幼兒會有不適應,比如在學習方式、生活習慣等多方面跟上小學的節奏和要求。作為幼兒園充分研究一些準備工作處理好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問題, 這對于促進幼兒的可持續發展,提高教育的連貫性與整體性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研究目的

  進行幼小銜接的目的是讓幼兒能夠平穩地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 適應新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身心獲得健康發展。

  1. 讓幼兒快樂地期盼小學生活---有入小學的愿望和興趣, 向往小學的生活, 具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2. 讓幼兒主動地感受小學生活的特點---初步了解小學的學習活動特點和課堂教學規范, 對各類學習活動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欲。

  3. 讓幼兒自信地走進小學---初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能力, 建立初步的規則意識和任務意識。

  4. 在 “幼小銜接”方式上,建立以幼兒為活動主體,以幼兒園、家庭、小學為實施載體的 “多維互動體” ,實現幼兒園與小學教育的無縫銜接。

  (三)研究意義

  1. 促進幼兒社會適應性的培養。 合理綜合組織小學與幼兒園各方面的教育內容, 充分發揮各種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 提供活動和

  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展示自我價值。 根據小學一年級在整個教育歷程中的特定地位,在開展豐富活動的同時營造幼小銜接的氛圍。

  2.促成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與學習適應的銜接。幼小銜接是針對以往新生入學所反映的種種弊端而進行的,是以往教學經驗的總結,針對過去一些弊端, 我們應立足學生的養成教育,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與創新能力,養成珍惜時間和樂于學習的好習慣,用小學生的行為去規范自己,逐步養成自律的能力。

  3.充分做好入學前應有的良好心理準備。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家庭、社區密切合作, 與小學相互銜接, 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促進幼兒在入學前具有良好的心理準備,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掌握使用工具的能力,減緩兩學段的坡度,探索能力的培養,使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形成一個不間斷的整體,促進幼兒和諧發展,這也是研究幼小銜接的意義所在。

  二、課題研究計劃(包括研究目標、內容、過程、方法、手段等)

  (一)課題研究內容

  1.建立“師”與“幼”的互動關系,關注幼小銜接內容的有效性“幼小銜接"”中應怎樣構建師幼間的互動, 其關鍵在于我們到底教什么、如何教。面對今天的幼兒,幼小銜接工作如何才能更有意義、更有成效,以滿足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的特點。

  (1)把幼小銜接與幼兒園新課程的實施有機結合,解決“教什么”的問題。

  (2)把幼小銜接與幼兒發展的特點有機結合, 解決“如何教”的問題。

  2.建立“家”與“園”的互動關系,探索“幼小銜接”資源的整合性“家”與 “園”的銜接,在幼小銜接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大手牽著小手,是幼兒邁好入學第一步的力量和源泉。幫助家長更新、端正和樹

  立正確的'幼小銜接觀念,是幼小銜接工作成功的保證。攜手為家長提供支持和幫助,形成“家”與“園”的資源互動鏈,提高幼小銜接的實效性,解決“轉折點”問題。

  3.建立“家”與“園”與“社區”的互動關系,促進幼小銜接體系的連貫性加強幼兒園與小學的互動,充分利用社區內的優質教育資源,創建幼兒園與小學間的互動協作環境, 是幼小銜接工作連續性的保證。

  4.對幼小銜接工作的不斷反思。

  (1) 幼小銜接工作的創新更在于教育理念的更新。

  (2) 幼小銜接工作的突破在于教研方式的改變。

  (3) 幼小銜接工作的長效在于價值取向的拓寬。在幼小銜接的路途中,我們將和幼兒攜手共同面對變化、經歷過程、體驗成長。

  (二) 課題研究過程

  1.明確研究任務并進行分工,修訂課題方案和計劃

  2.邀請區教委領導和專家進行指導工作

  3.加強課題組成員的培訓工作

  4.舉行課題研討及開放活動

  5.組織階段性評估

  6.做好課題研究資料的收集和整理,為結題工作做好資料積累。

  (三) 課題研究方法手段

  1.積累資料法。每一位教研員結合自己的寫作教學和自己任教班級的學生,盡可能地將一些成功的教學案例和學生成長進步的案例積累下來,作為研究的重點參考資料和研究成果。

  2.調查法。

  (1)跟蹤調查法,以園所為單位對于進入小學的孩子進行一年的的跟蹤研究,建立好幼兒成長檔案,看幼兒的發展提高。

  (2)問卷調查法,在不同的階段設置面對幼兒、家長和學生升入一年的班主任或者社區鄰里調查問卷,隨時存檔,對比。

  3.經驗總結法。結合課題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點結自己的一些做法,體會,并撰寫總結性文章,進行推廣。

  三、課題研究步驟和時間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1.組織選題,開題,提出課題研究方案,明確任務和分工,各位參加研究的教師自主提出研究目標,寫出研究計劃。

  2.通過年級組根據研究計劃,幼兒園、 小學、 家長三方面進行探討,制定詳細的實施規劃,討論、研究后備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

  1.落實研究內容

  2. 資料收集

  (1)對于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可能解決的策略。

  (2)組織各種互動,及時進行反饋、總結整理。

  3.聘請領導和專家進行指導。解決研究中出現的問題,提升課題研究質量。

  第三階段:結題階段課題組成員撰寫結題報告,出課題研究成果。

  四、成果呈現形式

  1.經驗總結:對教育經驗活動及經驗認識進行分析、加工、制作、整理,形成較為系統的、合乎邏輯的認識。依據的是教育實踐經驗所提供的事實,深入分析與總結教育實踐中的教育現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

  2.研究日志:教師對生活事件定期的記錄,不僅僅羅列生活事件的清單,而是通過聚集這些事件,讓我們更多地了解自己地假定。記錄的是教師所觀察到的、所感受到的、所解釋的和反思的內容。

  3.教育敘事:課題實施中用敘事的方法所做的某些簡短的記錄,也指教師在行動研究中采用敘事方法寫作的成型的研究成果。

  3.經驗總結法。結合課題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點結自己的一些做法,體會,并撰寫總結性文章,進行推廣。

  課題開題報告 12

  一、課題開題報告含義與作用

  開題報告,就是當課題方向確定之后,課題負責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的報請上級批準的選題計劃。它主要說明這個課題應該進行研究,自己有條件進行研究以及準備如何開展研究等問題,也可以說是對課題的論證和設計。開題報告是提高選題質量和水平的重要環節。

  二、開題報告的結構與寫法開題報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題名稱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就是本課題有沒有人研究,研究達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發展等。開題報告寫這些內容一方面可以論證本課題研究的地位和價值,另一方面也說明課題研究人員對本課題研究是否有較好的把握。我們進行任何科學研究,必須對該問題的研究現狀有清醒的了解,這在第一部分已經談到。(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我們現在進行的課題基本上都是應用研究和發展研究,這就要求我們的研究必須有一些基本的理論依據來保證研究的科學性。比如:我們要進行活動課實驗研究,我們就必須以課程理論、學習心理理論、教育心理學理論為研究試驗的理論依據。我們進行教學模式創新實驗,就必須以教學理論、教育實驗理論等為理論依據。

  (五)課題主要研究內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驟

  (七)課題參加人員的組成和專長。主要看參加人員的整體素質與水平,尤其是課題負責人的水平怎么樣。如果參加人員和負責人既沒有理論又沒有實踐經驗,這個課題就無法很好地完成,也就無法批準立項。

  (八)現有基礎。主要是人員基礎和物質基礎。很多課題對人員和設備方面要求是比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條件都沒有,這個課題同樣不能立項。

  (九)經費估算。就是課題在哪些方面要用錢,用多少錢,怎么管理等。如何撰寫教育科研課題的開題報告

  一、開題報告開題報告就是課題方向確定之后,課題負責人或課題組主研人員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的報請上級批準的選題、研究計劃。它主要說明這個課題應該進行研究,自己有條件進行研究,準備如何開展研究等問題,是對課題的再論證和再設計。

  二、開題報告的作用。進一步明確研究思路,完善實施方案,明晰研究技術線路,再次論證研究課題重要一步。

  三、開題報告論證的主要內容

  1、審定課題名稱。一是看名稱表述是否準確、規范。準確就是課題的名稱要把課題研究的問題是什么,研究的對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規范就是所用的詞語、句型要規范、科學,似是而非的詞不能用,口號式、結論式的句型不要用。二要看名稱是否簡潔,不能太長,能不要的字就盡量不要。

  2、尋找研究依據。政策依據、理論依據、實踐依據,充分、貼切、準確,不要貼標簽,拉大旗,喊口號。

  3、分析研究背景——現實背景、歷史背景要清楚,符合實際。

  4、查新研究現狀——單位的研究現狀及問題點評;國內的研究現狀;國外的研究現狀。用書檢和網檢的方法。

  5、論證研究的價值——理論價值;實踐價值;應用價值;科學價值;改革價值。

  6、闡述研究的意義——有現實意義;有歷史意義;有實踐意義;有方法論意義。

  7、界定核心概念。就是對關鍵詞、關聯詞的概念、意義、本質、聯系進行闡述。

  8、完善研究設計。確定研究程序;提出研究假設;確定研究目標;提出研究措施;落實研究內容;提供研究方法;劃分研究階段;落實研究人員;預測研究成果效應;建立研究組織;規劃研究管理;分析規劃研究的保障。

  四、開題論證的方法以綜合評價為主:

  一是課題單位的自我論證評價;二是同行的論證評價;三是科研管理部門的論證評價。由預審、初審、學術評審、綜合評審四個階段組成。預審與初審可在開題前后的時間里進行。重點側重在課題選擇和課題計劃的'制訂上。學術評審與綜合評審要貫穿于課題研究的全過程,重點放在計劃實施與成果的預期鑒定上。

  五、開題報告的寫作

  (一)開題報告的組成。三個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結語;三個次要部分:標題、署名、引文注釋和參考文獻。

  (二)開題報告的結構與寫法。

  1、課題名稱。題目必須與內容一致。確切、中肯、具體、鮮明、簡練、醒目。開題報告一般不使用副標題。

  2、署名。在題目的下面,必須簽署課題研究單位,一般不寫撰寫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對開題報告負責。

  3、開題報告可以不寫內容摘要和關鍵詞。

  4、前言。前言是開題報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應說清楚課題選題、立項、批準的過程,以及開題前的準備、開題緣由、開題意義,開題前所進行的調查情況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簡明扼要,直截了當,并實事求是,要開門見山、直入主題。不要面面俱到,不著邊際,文不對題;或一步登天,言盡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開題報告的正文部分占報告的主要篇幅,它是報告的主體。正文部分必須對再次論證的內容進行全面的闡述和論證,包括研究前的觀察、測試、調查、分析、學習,材料形成的觀點和理論。

  6、簡短的結語。開題報告的結語要簡潔,可以對課題管理部門提希望,給研究人員提要求,可以表示課題組的態度和決心。

  7、可以寫上引文注釋和參考文獻。撰寫開題報告時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數據、論點、文章要按要求注明出處。反映出課題組嚴肅的科學態度,體現出開題報告的科學依據,同時也是尊重他人勞動的體現。可以是頁末注(腳注,在本頁文章的下端)、文末注(段落后或篇后注)、文內注(行內夾注)和書后注四種。開題報告也可以有“致謝”。對于曾經指導、參加過選題、論證,或對此工作提供建議或便利條件,而又沒有在課題組的同志,可用簡短的文字表示感謝。開題會上,有關專家必須詳細審查開題報告,向研究者提問質疑。但開題會不同于成果鑒定會,更主要的應該是完善方案。在確定研究有明顯價值的前提下,論證雙方應全力討論方案,提出意見和建議、修改補充方案。

  專家審查的內容包括:

  1、選題是否當,是否符合立項條件;

  2、課題論證是否充分;

  3、負責人的素質或水平是否能承擔此課題;

  4、課題組力量如何或分工是否得當;

  5、資料準備如何;

  6、最終成果預測如何;

  7、是否具備完成本課題所需的其他條件;

  8、經過比較,本課題是否有更合適的承擔人;

  9、其他原因(加以說明)。

  課題開題報告 13

  一、本課題選題背景、意義和價值,國內外研究現狀、本課題研究所要達成的目標

  背景:

  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與教師專業成長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根本保證,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在市場經濟條件和開放環境下,在課程改革形勢下,師德建設工作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的挑戰,教師隊伍的師德水平和全面素質亟待進一步提高,師德建設與教師專業成長工作亟待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制度環境亟待進一步改善,因而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對于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高學校辦學質量,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對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意義:

  師德建設與教師專業成長的研究過程中,培養廣大教師強烈的職業光榮感、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使我校教師志存高遠,愛崗敬業,忠于職守,樂于奉獻,自覺履行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成為熱愛學習、終身學習和銳意創新的楷模。并以高尚的情操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價值: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我校教師思想政治素質,使教師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抵制各種錯誤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響;牢固確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國內外研究現狀:

  ① 、國內進行的師德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師德建設與構建師生和諧關系的研究》、《新課程背景下的師德建設與評價研究》、《師德建設的研究》幾方面內容,全國各地區中小學都有關于提高教師素質與專業成長和師德建設方面的研究,他們側重理論層面上的研究,強調了師德建設的重要性,至于如何通過有效的途徑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師成長效果這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

  ②、我們所研究的課題與上述課題有相似之處:即師德建設與教師專業成長方面的研究,但研究的對象不盡相同:農村小學教師。

  ③、我們所研究的課題側重于新形勢下師德建設與教師專業成長有效途徑的研究,倡導以人為本,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樹立以德立校的理念,同時注意該課題研究與我校師德傳統相結合,使之更完善,更具農村小學特色。

  達成目標:

  提升教師師德認知水平,轉變教師觀念,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確立正確的學生觀、教 學觀和質量觀,既要提升教師思想道德素質、心理素質、交往能力,也要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科研的水平和能力,建立一支觀念新、師德好、能力強的教師隊伍。

  二、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主要研究內容、重要觀點和創新之處

  核心概念的界定:

  師德建設與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過程中,建設一支師德高尚、品質高潔、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業務精湛、結構合理而又富有活力的、宏大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是各級黨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各級各類教育事業對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

  主要研究內容:

  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師德建設、師徒結對、公開課、校本教研、教師反思、教育札記等方式在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師德修養、知識結構、教育教學能力、合作精神和組織協調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方面的最佳機制。其中研究的重點是師德建設與教師專業成長,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有效機制。

  三、本課題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方法和技術路線以及實施步驟

  1、成立專題研究組織機構

  總負責人:董慶祥

  課題階段工作計劃及總結執筆:伊紀波

  課題研究材料收集:畢連合

  課題研究影像資料收集整理:伊紀波

  課題研究成果宣傳:楊敏、秦帥

  課題研究語文學科負責人:楊小英

  課題研究數學學科負責人:秦帥

  課題研究綜合組負責人:楊敏

  課題研究經費落實:禚士軍

  主要思路、方法:

  (1)、文獻研究法:

  運用文獻法來研究我校教師職業道德的目標、任務和有效途徑,搜集和整理有關的文獻、理論,為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依據。

  (2)、調查法:

  通過座談、問卷等形式,調查了解本校師德狀況以及好的意見和建議,針對本校特點,采取有效的方法、手段,明確研究的主攻方向。

  (3)、行動研究法:

  通過計劃、實施、總結和分析思考等幾個環節,歸納整理出師德建設中有效并易于操作的方法、手段和途徑,摸索出可操作性的適應我校特點的師德建設模式和機制。

  (4)、經驗總結法:

  搜集和整理相關的做法和經驗,揭示實質意義,提供典型范例,并使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找出可以推廣和借鑒的規律性東西。

  (5)、個案研究法:

  建立教師個人師德檔案,關注師德建設與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尋找師德建設與教師專業成長有效性的一般規律。

  實施步驟:

  本課題研究從20xx年12月開始至6月結束,分四個階段開展。

  第一階段(20xx年12月--2月):準備及初步探索階段

  主要開展文獻研究和討論研究,制訂師德建設與青年教師專業成長實施計劃,開展師徒結對、青年教師講課比賽等的初步研究。

  第二階段(3月--6月):形成方案階段

  主要對第一階段的研究工作進行總結,提煉,形成方案,完成申報、立項,明確研究分工。

  第三階段(7月-5月):深入研究階段

  主要開展行動研究與研討研究。根據第二階段的方案,以師德演講、青年教師競賽課、教師反思評比為載體深入開展師徒、公開課等的研究,并結合青年教師的成長歷程,開展成長案例研究。此階段結束時,初步形成階段性研究報告(適應性方案、反思或論文)。

  第四階段(6月):完善、總結階段,主要在反思前面的研究經過和成果的基礎上,更新和完善各項工作,撰寫師德與教師成長研究論文,組織和籌備課題結題。

  四、課題實效評價方式、預期研究成果及其應用推廣價值預測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我校教師思想政治素質,使教師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抵制各種錯誤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響;使我校教師專業成長志存高遠,愛崗敬業,忠于職守,樂于奉獻,自覺履行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成為熱愛學習、終身學習和銳意創新的楷模。并以高尚的情操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五、研究可行性分析

  1、在市教育局教研室的領導下學校對教育科研十分重視,明確提出“科研興校”,并全力在人力、物力、財力上支持,保障研究的設備設施、時間、資料、經費。

  2、對師德建設與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的培養,我校已有較好的基礎,多年來一直推行師德為先,師徒結對,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工作,這些實踐和研究為本課題的順利推進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礎。

  3、本校是一個“素質好、水平高、功底厚、能力強”的科研集體: 全校老師們尤其中青年教師,他們朝氣蓬勃、進取心強、勇于開拓,有奉獻精神,是一個優秀團隊,這些為該課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內外部條件。

  4、參與本課題研究的人員都具有較高的研究能力,多數年齡在三十歲左右,具有高學歷,高水平。 上一頁12

  課題開題報告 14

  一、選題的緣由及課題研究的背景

  從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層面上來說,本課題的選擇是基于以下的一些主要因素:

  (1)新課程實施以來,特別是新課標教學要求頒布以來,由于新教材留給老師的空間很大,不少老師對現在新的中學數學教學要求的把握以及在課堂中有效地落實好教學目標和要求還存在著“新教材老要求、新要求老套路”等問題,這些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有效度的達成。

  (2)課堂教學中,教師講的多,包辦的多,許多本該達到解釋水平的課,不少教師將此下降為記憶水平,“滿堂灌”或“滿堂問”(填空式問答,懂的要問、不懂的不問);有的課把教學混同于學科習題機械訓練和簡單強化,“表面上像探究,實際上是講解”,大部分學生還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思考力水平明顯下降。不少老師對一些主要課型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還停留在原有教學理念和教學要求的層面上。

  (3)課堂教學的預設設計與課堂動態生成性調控脫節。當堂的學習質量和效益明顯偏低。

  與本課題相關的研究,中學數學界一直沒有停止過,在近期還逐漸趨熱。有的側重于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有的側重于有效學習方式的研究。特別是最近鄭毓信教授的研究文章“數學教學的有效性與開放性”,從新課程實施以來數學教學有效性研究的興起,什么是有效的數學教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研究需注意的問題等角度,進行了闡述和剖析。這些研究對本課題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但從總體上看,有效的課堂教學的成功模式還遠沒有建立起來,尚未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特別是缺少成功的有效課堂教學的案例研究。本課題著力于課堂有效性教學的案例剖析,從微觀的操作層面入手,通過對案例的收集、分析、反思、提煉等,形成提高中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教學的具體策略和方式方法。因此,本課題的研究,對當前的課堂教學更具有現實意義。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

  1、核心概念的界定

  有效性:“有效”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釋義為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性亦指能實現預期目的。本課題中的預期目的即指省中學數學新課標教學要求。

  有效性教學:以省中學數學教學要求為基準,教師在實施單位時間的教學行為后,引起學生具體的進步和發展。首先,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通俗地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

  有效性教學包括以下三重涵義:一是有效果:指教學活動結果與預期教學目標的吻合程度;二是有效率:教學活動是一種精神性的生產活動。教學效率可表述為:教學效率=有效教學時間÷實際教學時間;三是有效益:指教學活動收益、教學活動價值的實現,這里不僅僅是知識和方法的掌握,還有思維水平的發展和對數學本質的理解。

  案例研究:案例是包含了一個或多個真實疑難問題的情境描述。本課題中的案例指: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典型課例實錄。這里的典型課例有成功的,一般的,也有不成功的。案例研究就是通過收集、整理典型課例,分析其中影響課堂有效性教學的'因素,并提出改進的策略和具體的方法。

  2、研究的主要觀點

  ⑴課堂有效性教學的主要取決于教學設計(預設與動態生成的設計)。我們認為,教學設計的有效性對教學的達成度、對當堂效益有著顯著的和最直接的影響。

  ⑵中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教學主要應關注目標設定的有效性、問題設計的有效性、師生思維互動的有效性、練習反思的有效性。

  ⑶教師的個體素質與群體研究的水平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著顯著的和直接的影響。

  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體現在教學的對象是全體學生而不是少數“精英”,教學目標及要求的落實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三維目標的和諧落實而不是單純的知識與技能的掌握上。

  三、研究的主要視角

  (1)關于“中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教學”的文獻研究

  從多角度來收集、研究并組織全學校中學數學老師學習有關文章,在討論中提高一線老師的理論素養和實施課堂有效性教學的意識。

  (2)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理解和把握研究

  著重于當前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教學設計的有效性、學生主動參與的有效性、教師課堂調控的有效性。

  (3)教學行為現狀的分析研究

  當前教學行為存在的問題研究;融合先進教學理念的良好教學行為研究;不同教師群體教學行為的差異研究;不同年級、不同班級的分層要求的研究。

  (4)典型課型的有效教學模式的研究。對新教材中的概念課、定理公式推證課、章節習題課、新高考復習課、試卷講評課等主要課型的典型課例進行案例剖析,形成有指導價值和推廣意義的操作策略與模式方法。

  四、研究的方法

  (1)本課題以案例研究法和行動研究法為主。

  案例研究法是對典型的課堂教學實錄進行分析研究,歸納整理出有效的教學行為方式。

  行動研究法即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總結,邊完善,把研究與課堂教學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

  (2)本課題以文獻分析法和調查法為輔

  文獻分析法作為學習理論、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資料主要來源于教育理論書籍、報刊雜志以及網絡下載的相關資料等。通過對這些資料信息的分析與研究,制定階段研究目標與實施方案,在課題研究過程中不斷修正研究的方向等目的。還可以用之作為培訓老師的素材,以提高課題研究的實際效用。

  調查法主要調查本課題研究之初課堂教學的現狀、師生理解情況以及對研究過程中、研究之后的狀況進行詳細跟蹤調查,為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事實性依據。

  五、研究的途徑與目的

  (1)通過省新課程標準教學要求的學習,正確把握課程標準的總體要求及具體的教學要求,借助典型案例的收集、分析、研討,剖析中學課堂影響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提出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具體策略和方法,構建符合我學校實際的評價指標。大面積提高學生的數學學業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從現實存在問題人手,以中學數學教師為主體,立足解決本學校的教學問題,綜合運用文獻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種研究方法,堅持理論構建與實踐探索相結合,案例分析與模式構建相結合。在研究中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學校數學教研組的教科研水平,使教研更貼近教師的實際。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為我學校中學數學教育質量的持續提升提供智力支撐。

  六、研究計劃

  1、主要研究階段及階段性研究目標

  2、最終研究目標和最終完成時間

  本課題研究組的成員都是來自學校內各個學校的教學骨干,有學校的領導,有市、學校數學學科帶頭人,也有中青年教學骨干,有著豐富的一線教學經驗。他們中的多數人主持或參與過省、市課題的研究工作,也有著課題研究的實踐經驗。課題主持人是學校中學數學教研員,在組織課題研究活動方面有著便利的條件,因此,我們有信心將課題研究與教學實際結合起來,取得課題研究和數學教學的雙豐收。

  課題開題報告 15

  校本課題研究是校本研修的一種重要形式。它是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和校本教研、校本培訓的整合發展,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總結和提煉出來的、以學校為本、以教師為主體的研修活動。如何通過校本課題研究,有力地促進我學校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發展,從而構建我校“各盡所能,各學所需,各得其所”的“合適教育”模式,從而深化我校的課堂教學改革,是目前我校迫切需要探索與解決的課題。

  一、問題的緣起

  1.時代發展的需要。《廣東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xx-20xx)》指出“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建立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指出:“學校應該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鼓勵教師針對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開展研究,重視不同學科教師的交流與研討,建設有利于引導教師創造性實施課程的環境,使課程的實施過程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實踐證明,要實現高中的多樣化發展和特色發展、初中的均衡發展,創建一流的、高水平的現代化中學,需要想方設法加快教師的專業成長步伐,培養一流的教師隊伍。

  2.學校發展的需要。20xx年,我校開始實施了“雙主協調,全效教學”、課堂教學“20+20”分鐘教學模式的教學改革實驗,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有一個關鍵因素制約著研究,就是教師的專業成長跟不上課堂改革的要求。平心而論,目前在我校的課堂里,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此類現象:教師用自己以前的老師的方式方法,把教科書上的知識原封不動地搬到課堂上,塞進學生的腦袋中;老師們喜歡做知識“搬運工”,日復一日地重復著已有的經驗和套路,且樂此不疲;總是重復著上一代“搬運工”的做法,不愿做半點的更改;一旦涉及到了“成長”、“自主”等需要拋開很多固守的東西重新出發時,就往往選擇逃避、妥協和放棄,課堂教學面貌仍然是濤聲依舊!究其原因主要有五:教研沒有好的主題、教研不切合教師的需求、教研的內容質量不高、教研的組織不規范、教研缺乏獎勵機制。

  3.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我校大多數教師是“一群渴望通過個人奮斗追求最大人生價值”的追夢者,他們有強烈的實現自我價值的愿望。因此,探索形成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師成長模式,引導教師追求成功,已是學校刻不容緩的工作。新課程背景下,一個教師的專業成長通常要經歷兩個轉化,一個是從教學新手向教學能手的轉化,另一個是從教學能手向研究型教師的轉化。第一個轉化可以依托教育教學的不斷積累,從而提高實踐能力;第二個轉化則更多需要教師參與課題研究,激起他們學習和解決教育實踐難題的興趣,促使他們通過科學研究把握教育教學理論,并且不斷地總結、概括和提升自己的教學經驗,力爭在教育教學中有所創新,逐步向既能教學又能科研的研究型教師轉化。而校本課題研究本身所具有的優勢,決定了它是使教師向研究型轉化、獲得自我持續發展的最佳途徑。

  所以,對我們學校,對我們教師而言,本課題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較高的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課題概念的界定

  1.校本課題與校本課題研究:“校本”是校本小課題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強調立足學校,從學校實際出發,為了學校和教師的發展;同時更強調學校對這項研究工作的全面管理。“校本”還有一層隱藏在深層處的含義,那就是“小”,課題立意必須是小課題。“小”并不是說研究的問題無足輕重、不關痛癢,恰恰相反,小課題研究應該針對教育教學中的關鍵問題開展研究。如新時期教學工作面臨的種種問題,教學的有效性研究,學生學習品質培養、學習方法指導、學習習慣養成研究等。這些問題都是關鍵問題,但也是大問題,在研究過程中,要結合實際、自己的特長及興趣,尋找“小”的切入點,從而在實踐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小”主要有三方面含義和意義。一是切入點小,即教師針對教育教學實踐中最具體、最真實的問題開展研究。這就使研究易于把握和操作,避免了以往一提到課題就片面追求大而空、忽視實效性和針對性、到頭來教師仍感到自己離科研太遙遠的“務虛”現象;二是時間短,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半年。從而克服大課題研究三年五年才能結題,周期長見效慢、人員變動大熱情容易消耗等弊端;三是難度相對降低,校本小課題研究目標明確單一,針對某一方面的具體問題進行,操作程序也就相對簡單。教師只要明確研究的問題是什么、為什么研究、如何研究、研究之后會有什么樣的效果,就可在學校申請立項,在實踐中開展研究。這樣的研究使教師很容易享受到教科研的成就感。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界定“校本課題研究”:從我校實際出發,教師把教育教學中真實的具體的問題,特別是教師專業成長中的問題,轉化為課題加以研究的活動。它具有以小見大的特點。從研究范圍上看,可分為教育問題研究和教學問題研究;從課題的來源上,可分為實踐中具體問題的研究、總課題分解出的'子課題的研究等等。

  2.教師專業發展:華東師范大學陳玉琨教授說過,“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在充分認識教育教學工作意義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專業精神,增強專業修養與掌握規律,拓展專業知識,強化專業技能的過程,是教師在教育這一特殊的崗位上充分實現自身人生價值、服務社會、造福人類的過程”。這就需要探索我校老師在立志、育人、教學、教研等方面的專業成長因素和路徑。

  三、理論支撐

  1.行為科學理論。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著重點在于人,它關注人的興趣態度、情緒積極性等對工作及其效率的影響,從人性、心理的角度來剖析和改善參與者的主觀條件,從而帶動對客觀因素的改變,以期總體上完善管理體制提高工作效率。在學校教育管理中,重視教職員工在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強調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重視激勵教師的工作熱情、事業心、成就感,改善教師的人際關系,增強組織凝聚力和群體意識。一所學校只有正確引導群體心理,發揮群體動力,才能充分激發群體士氣,增強群體凝聚力,減少群體內部沖突,加強與管理者配合力度與默契,有效提高管理效率。

  2.需要層次理論。需要是人類行為的積極的動因和源泉。需要引起動機,動機驅動行為。馬斯洛按照由低到高的順序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當某一種需要沒有滿足的時候,人就會去追求它,從而產生內驅力。當這種需要滿足以后就不再有動力了。而這時又會產生高一個層次的需要,再驅使人去追求它,直到自我實現。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如果學校幫助青年教師知道他現在處于需要層次的哪個水平上,他最迫切的需要是什么,那么,學校就能在相應的方面給予培訓而滿足教師的這些需要,以促使青年教師其處于最佳的工作狀態。

  3.目標設置理論。這是愛德溫洛克于20世紀60年代末提出的,強調目標在行為中的作用。他認為在決定個體的行為方面起直接作用的是個人本身為自己設定的具體目標,目標的最基本作用就是引導個體行為的方向,使個體的思想和行為沿著特定的軌道進行。它使人們知道他們要完成什么任務以及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完成。根據洛克的目標設置理論,在教師培養中,學校通過一定的培訓措施,引導青年教師為自己設置目標,將他們的行為統一在一個方向上,以此調動其工作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同時,在組織管理中應采取目標明確化,而不是簡單地告訴青年教師“盡你最大的努力去做”,同時應對目標過程及時反饋。

  據此,本課題將在行為科學理論等指導下,理論聯系實際,研究學校發展方向與教師發展的關系,建立相應的校本研究機制,對典型案例進行剖析,引導教師不斷轉型升級,實現專業發展。

  四、研究目標與研究內容

  研究目標。

  (1)期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形成我校相對穩定的教研文化氛圍,從而涌現出一批校本教研帶頭人,帶動“合適教育”的研究,落實“20+20”課堂教學。

  (2)期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建立起我校特色的校本教研工作機制和體系,讓校本教研成為教師自覺行為,讓校本問題研究成為我校教師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2.研究內容。本課題的研究內容是:

  (1)制約中學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因素;

  (2)促進中學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

  (3)培育中學教師自覺開展教育科研的動力機制。

  3.研究的重難點:“促進中學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是研究的重點,“培育中學教師自覺開展教育科研的動力機制”是研究的難點。因為這兩個問題是困擾我校教師如何轉型升級,不斷成長成熟的關鍵。

  五、課題研究的思路、方法與方案

  1.研究的思路。本課題將在建構主義理論、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等理論指導下,從現狀及問題出發,探索基于校本課題研究的教師專業成長策略,并通過教師成長軌跡的個案研究,為教師提供成長范例。基本研究思路為:調查-分析-設計-實踐-總結-推廣。

  2.研究的方法。本課題將教師專業發展與學生學業成長進行互聯互動式的研究,克服過去只重視對學生而忽視教師自己的研究缺陷。研究周期為20xx年9月至20xx年12月。

  (1)調查研究,發現問題:通過對教師專業成長的現狀進行調查,摸清制約中學教師專業成長的各種因素。

  (2)理論研究,設計方案: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對制約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因素的學理分析,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可能方法,然后設計出符合面向全體教師、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的可能方案。

  (3)開展實踐,探索路徑:根據設計的方案,組織教師開展一定范圍的校本小課題行動研究,以此探索教師專業成長的路徑。

  (4)總結比較,逐步推廣:對實驗教師的研究進行比較、分析、歸納,提出本項目的結論,然后在全體教師中進行推廣。

  課題開題報告 16

  筆者作為一名一線體育教師、學校教科室主任,近兩年帶領區、校體育教師成功立項并結題50余項,本文將以《美國SPARK體育課程理念在我校球類單元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為例(下文簡稱《SPARK應用研究》),淺談一下體育小課題開題報告撰寫的格式與注意事項。

  一、課題開題報告的內容

  一個完整的小課題開題報告應當包括八個方面,即: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課題研究的內容及研究方法;課題研究讀書學習計劃以及具體時間安排;完成讀書筆記與研究成果的具體時間安排;學校意見;縣教育科研主管部門的意見;市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審批意見;個人課題信息與結題意見。其中的前四項內容需要課題研究者詳細的、有條理的、真實的填寫,后四項為教育主管部門填寫。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這一部分包括三個方面:研究的背景意義、核心概念、所要解決的問題。

  1.研究的背景意義

  在這一板塊研究者應當交代清楚為什么要研究這個問題,通過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對研究者本人或者他人有什么樣的幫助,研究者進行這項研究的范圍。如《SPARK應用研究》的背景意義:體育新課程教學改革已經進行了將近10個年頭,在教師的參與意識、教學實踐創新以及教學研究氛圍、學生體質提高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存在著教學實踐與新課程改革理念之間的落差,部分教師消極應對,導致學生喜歡球類運動,但不喜歡上球類體育課等問題(研究原因)。為此,通過全面了解我校體育課球類單元教學現狀以及分析SPARK課程理念,發現目前我們的球類課存在的主要問題和SPARK課程中球類課教學的方式方法,并從實際的角度提出運用SPARK課程理念,創設本土化的SPARK球類課解決存在問題的對策,更好的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研究價值)。本研究將以何橋中學全體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范圍)。

  2.課題的核心概念

  每個小課題表述中所用的詞或詞組,有一部分是常量即一個不變值的概念,如地名、人名、學校名等,對于這些研究者不需要再做具體的解釋,它們已經確切地表達了所指的對象。研究者只需要通過查閱資料準確的闡明所要研究問題中包含的一些比較生僻的、容易混淆的關鍵詞,如《SPARK應用研究》需要向大家闡明什么是SPARK課程:SPARK課程(Sport,Play,and Active Recreation for Kids,即兒童運動、游戲和娛樂活動)。SPARK課程最初是為“防止兒童的身體活動和體能發展水平降低”這一社會需求而設計的課程(McKenzie,20xx) ,是以追求“健康第一”為理念的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的創新性在美國一線體育教師和廣大學生中深受追捧和熱愛。SPARK課程是在不斷的實踐、反思、完善、創新的過程中,歷經20多年在7所學校反復試驗。在體育課上學生的運動能力、心肺耐力、運動技能的發展、學習成績、肥胖癥的減少、課程內容和教師行為的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研究所要解決的問題

  一般課題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有些甚至還含糊不清,需要進行分解。研究者需要闡明在本課題整個研究的過程中具體需要解決的問題,即通過對本課題研究的方方面面進行分析,將其分解成為一些小的問題,通過對這些小問題的各個擊破,達到解決本課題所研究問題的目的。

  如《SPARK應用研究》這一小課題的總體研究目標是:構建新課改背景下具有本土特色的SPARK體育球類教學模式。那究竟如何分解呢?研究者首先應當清晰的了解本校球類單元教學的現狀以及SPARK體育課程的基本理念,即這一問題的背景;其次研究者根據這一現狀探索本土化SPARK體育球類教學設計;最后研究者根據學校現狀及新的教學設計探索有效組織和實施本土化SPARK球類教學的策略,通過對這三個問題的逐個解決,本課題研究目標也將迎刃而解。比如,《SPARK應用研究》所要解決的問題:

  (1)了解我校體育球類單元教學的現狀。

  (2)了解SPARK課程的理念與課程實施要求。

  (3)探索基于SPARK理念的中學球類單元教學活動設計。

  (4)探索基于SPARK理念的中學球類單元教學的組織與實施。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及研究方法

  1.課題研究的內容

  課題還沒有研究,我如何知道研究的內容呢?其實這里有個竅門,在第一部分第三板塊我們已經闡明了課題研究過程所要解決的問題,這樣一個個問題的解決不就是我們研究的內容嗎?具體怎么撰寫?大家通過分析可以發現,每一個所要解決的問題都是一個動賓短語:了解某某、探索某某,將它們轉化為研究內容,即去掉前面的動詞,后面加上“研究”二字。如《SPARK應用研究》的研究內容為:

  (1)我校球類單元課程教學效果的調查研究。

  (2)美國SPARK課程理念與課程實施要求的研究。

  (3)基于美國SPARK理念的球類單元教學活動設計研究。

  (4)基于美國SPARK理念的球類單元教學活動組織與實施研究。

  2.課題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是完成研究任務達到研究目的的'程序、途徑、技術、手段或操作規律。選擇正確的研究方法會提高研究的效率,提高提高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如果選取的研究方法不正確或不恰當,往往會導致研究結束還不能說明研究的問題,一切要從頭再來。研究方法可以分為很多種:文獻資料法、教育觀察法、教育調查法、教育實驗法、經驗總結法、個案研究法等,需要注意的是在闡述涉及的研究方法的時候,需要詳細闡述針對本研究使用這一研究方法的具體做法。然后如《SPARK應用研究》的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課題實施啟動以前:認真學習閱讀關于SPARK課程理論的書籍雜志,搜尋各項資料,借鑒成功經驗,提出理論依據,使本課題的研究獲得豐富的理論支撐。

  (2)調查研究法:課題實施啟動初期,通過對學生關于球類體育課的問卷調查以及對學生和教師進行訪談,發現當前我校球類體育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

  (3)行動研究法:此研究法將跟蹤本課題研究的全過程,然后在SPARK體育課程實踐中采用觀察、發現、調整、分析、獲取自然真實有價值的研究信息和資料,通過對校本化SPARK體育課堂的評價,尋求最有效的教學方法與策略,力求以清楚的數據、科學的論證,提供事實性材料,評定前階段工作,啟動下階段工作。

  (4)課例研究法:課題研究中期,收集和積累典型的SPARK球類體育課課例,然后寫出課例研究報告。通過對特定課例的分析,改進研究方法,歸納出研究所取得的成績,探索SPARK課程理念在我國農村中學體育球類教學中應用的方式方法。

  (5) 經驗總結法: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不斷積累過程性研究資料,并及時組織全校體育教師交流和分析,反思校本化SPARK球類課教學過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共同研討解決的方法,并及時總結經驗,推廣好的做法,同時對發現的問題及時提出修改意見,并列出下一步改進的具體做法,完成研究報告。

  課題開題報告 17

  開題報告是指開題者對科研課題的一種文字說明材料。這是一種新的應用寫作文體,這種文字體裁是隨著現代科學研究活動計劃性的增強和科研選題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產生的。開題報告是提高選題質量和水平的重要環節,是課題由設想轉化為實際行動的關鍵步驟。那么,課題開題報告包括哪些內容?寫法有哪些技巧?

  一、課題開題報告的包含內容

  一般課題立項之后,課題組就要邀請相關專家與課題組核心成員一道,對課題的整體設計多進一步的可行性論證,借助集體的智慧和專家的學識,進一步完成課題研究方案,進一步明確研究任務,落實具體分工,安排好研究進度,充實調整好研究隊伍,啟動課題研究工作。課題開題報告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課題名稱、承擔單位、課題負責人、起止年限、報名提綱。

  注意:課題開題報告是課題結題時所需要提交的一項資料,在撰寫完成后一定要妥善保存,以免丟失,影響課題結題。

  二、課題開題報告的寫法技巧

  由于開題報告是通過文字體現的課題的總構想,所以,撰寫的時候篇幅不必過大,但要把計劃研究的課題、如何研究、理論適用等主要問題寫清楚。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課題開題報告的寫法技巧,希望對大家撰寫課題開題報告有一定幫助。課題開題報告寫法技巧如下:

  1、確定課題名稱。

  課題名稱要準確、規范、簡潔,不能太長。一般不要超過20個字。但要盡可能表明三點:研究對象、研究問題和研究方法。

  2、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首要闡明課題研究的背景,即根據什么、受什么啟發而進行這項研究的。任何課題的產生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及價值的,能解決什么問題,也是有其產生的原因,這里要說清。否則,無法讓評審感覺到此項課題研究的意義。

  3、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有了課題的研究目標,就要根據目標來確定這個課題要研究的內容,研究內容要比研究目標寫得更具體、明確。目前在這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只有課題而無具體研究內容;

  2)研究內容與課題不吻合;

  3)課題很大而研究內容卻很少;

  4)把研究的目的、意義當作研究內容。

  4、課題研究的方法。

  任何一項課題都需要一種或是多種研究方法,以此來印證你的`觀點,或是得到某項研究的結論。“研究方法”這部分,主要反映一項課題的研究通過什么方法來驗證我們的假設,為什么要用這個方法?以及要“做什么”、“怎么做”。

  5、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和人員分工

  課題組的分工必須明確合理,讓每個人了解自己的工作和責任。當然在分工的基礎上,也要注意全體人員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討,克服研究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6、課題研究的經費及設備條件需要

  任何研究都需要一定的研究經費和設備條件,教育研究也不例外。對課題研究有價值的資料,如有關測驗題和問卷題等研究工作與材料、經費預算及設備條件的需要,必須寫清。但要實事求是,不能多多益善,胡寫亂要,要加強管理,監督使用。

【課題開題報告】相關文章:

課題開題報告04-27

開題報告課題03-06

課題開題報告09-01

科研課題開題報告論文課題開題報告12-05

學困生課題開題報告07-21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07-21

開題報告課題來源10-26

課題開題學生報告11-02

立項課題開題報告11-14

課題開題報告【熱門】11-19